CN107130308A - 纺丝牵引机 - Google Patents

纺丝牵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30308A
CN107130308A CN201710099255.1A CN201710099255A CN107130308A CN 107130308 A CN107130308 A CN 107130308A CN 201710099255 A CN201710099255 A CN 201710099255A CN 107130308 A CN107130308 A CN 107130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lk thread
filar guide
bobbin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992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30308B (zh
Inventor
泽田淳
杉山研志
桥本欣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030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99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130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0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30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30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5/00Securing material to cores or for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12Stretch-spinning methods
    • D01D5/16Stretch-spinning methods using rollers, or like mechanical devices, e.g. snubbing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丝牵引机,能够缩短为了使丝线从对通过横动装置而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的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的移动距离。丝线捕捉导丝器(51)对向槽部(56)导入的丝线(Y)进行捕捉。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用于捕捉丝线的捕捉位置移动到比捕捉位置更靠前方的拨丝位置时,被引导部(58)由延伸的第一引导槽(62a)引导,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沿前后方向平行移动。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而向后方移动时,被引导部由从第一引导槽向第二方向偏移地配置的第二引导槽(62b)引导,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以插通部(51b)为中心摆动。由此,丝线从槽部脱出,而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

Description

纺丝牵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丝牵引机,对从纺丝装置纺出的丝线进行牵引而卷绕于筒管。另外,“纺丝牵引机”又被称为“纺丝牵伸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丝线在通过横动装置横动的同时、卷绕到安装于心轴的卷管(相当于本发明的“筒管”)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在丝线向卷管卷取的开始时,为了使心轴捕捉丝线,而通过辅助装置使丝线位于横动装置的外侧。然后,在心轴捕捉了丝线之后,使横动装置的横动叶片捕捉丝线。更详细地说明,辅助装置具有引导金属薄板。引导金属薄板通过第一驱动部,在横动装置旁边的停止位置与处于横动装置的区域内的牵引位置之间,在沿着卷管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此外,引导金属薄板通过第二驱动部,在捕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在与卷管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然后,在辅助装置中,在丝线通过横动装置而横动的状态下,使引导金属薄板从停止位置向牵引位置移动。由此,所横动的丝线进入引导金属薄板的引导槽而被引导金属薄板捕捉。并且,在丝线进入引导槽之后,使引导金属薄板向捕捉位置移动,接着,向停止位置返回。由此,丝线被从横动装置导出。然后,在丝线被设置于心轴的丝线捕捉装置捕捉时,引导金属薄板在停止位置从捕捉位置向释放位置返回。由此,丝线以从引导槽出来的方式滑动,并且,朝向横动中心滑动,而被横动装置的横动叶片捕捉。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2898号公报
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捕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时的引导金属薄板的移动方向,成为沿着引导槽的深度方向的方向。因此,如上所述,为了使引导金属薄板从捕捉位置向释放位置移动,并使其以丝线从引导槽出来的方式滑动,需要使引导金属薄板向引导槽的深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较大地移动。即,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从引导槽取出丝线而需要的引导金属薄板的移动距离会变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丝牵引机,能够缩短为了使丝线从对通过横动装置而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的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的移动距离。
第一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具备:卷取装置,保持筒管,将从纺丝装置纺出的丝线卷绕于上述筒管;横动装置,使由上述卷取装置卷绕的丝线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横动;丝线捕捉导丝器,对通过上述横动装置而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以及导丝器移动装置,使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移动,上述横动装置具有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将丝线向上述筒管的轴向引导的横动导丝器,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构成为,具有沿着与上述筒管的轴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在与上述筒管的轴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上述横动导丝器重叠的槽部,能够从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一方侧向上述槽部插入丝线,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使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在捕捉位置、拨丝位置和丝线脱离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捕捉位置是能够对通过上述横动装置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的位置,上述拨丝位置是从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筒管的轴向的另一方侧偏移的、用于使丝线靠向上述筒管的端部的位置,上述丝线脱离位置是与上述捕捉位置以及上述拨丝位置相比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更远离上述横动导丝器的、用于使所捕捉的丝线脱离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此时,丝线捕捉导丝器的槽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丝线脱离位置是在与筒管的轴向以及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比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更远离横动导丝器的位置,因此即使将丝线脱离位置设为从横动导丝器没有那么大程度远离的位置,也能够将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由此,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使丝线脱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为了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的移动距离。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不需要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第一方向较大地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使装置小型化。
第二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一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驱动部,对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赋予上述筒管的轴向的力;第一引导部,将从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拨丝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地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部,将从上述拨丝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以通过上述丝线脱离位置的方式向上述第二方向进行引导。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分别设置有:用于使引导金属薄板在停止位置与牵引位置之间,在沿着卷管的轴向的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使引导金属薄板在捕捉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在与卷管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设置有第一引导部以及第二引导部,由此通过对丝线捕捉导丝器赋予筒管的轴向的力的一个驱动部,能够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着筒管的轴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由此,与分别设置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着筒管的轴向移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着第二方向移动的驱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装置的构成简单。
第三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二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被支撑为能够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移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的摆动轴为中心摆动,上述第二引导部将从上述拨丝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引导为,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摆动。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以与筒管的轴向平行的摆动轴为中心摆动,由此能够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动。
第四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二或者第三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具有由上述第一引导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引导的被引导部,上述第一引导部具有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并对上述被引导部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路径,上述第二引导部具有第二引导路径,该第二引导路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偏移地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的相互分离的2处连接,对上述被引导部进行引导。
根据本发明,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将被引导部沿着与筒管的轴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引导路径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与筒管的轴向平行移动。另一方面,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将被引导部沿着从第一引导路径向第二方向偏移的第二引导路径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摆动而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
第五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四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还具备分隔部,该分隔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上述2处与上述第二引导路径连接的连接部分中、上述拨丝位置侧的连接部分,将上述第一引导路径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分隔,上述分隔部构成为,被悬臂支撑而能够弹性变形,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允许向上述拨丝位置侧的弹性变形,并且限制向上述捕捉位置侧的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中,被引导部在使第一引导路径从捕捉位置侧向拨丝位置侧移动时,被引导部能够使分隔部弹性变形,而在配置有第一引导路径的分隔部的部分通过。由此,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能够将被引导部沿着第一引导路径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被引导部在使第一引导路径从拨丝位置侧向捕捉位置侧移动时,被引导部不能够使分隔部弹性变形,不能够在配置有第一引导路径的分隔部的部分通过。由此,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能够防止被引导部未被沿着第二引导路径引导而被沿着第一引导路径引导。
第六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五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分隔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以便越朝向前端侧,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越接近上述拨丝位置。
在本发明中,被悬臂支撑的分隔部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以便越朝向前端侧,在筒管的轴向上越接近拨丝位置。由此,分隔部为,容易向拨丝位置侧弹性变形(允许弹性变形),难以向捕捉位置侧弹性变形(限制弹性变形)。并且,在本发明中,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能够将被引导部沿着倾斜的分隔部进行引导而使其进入第二引导路径。
第七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五或者第六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在上述第一引导路径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为与上述分隔部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分隔部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向上述捕捉位置侧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引导路径上设置限制部,由此能够允许分隔部向拨丝位置侧弹性变形,限制向捕捉位置侧弹性变形。
第八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五~第七任一项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第一部件,形成有上述第一引导路径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路径;以及第二部件,形成有上述分隔部,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
每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移动时,分隔部就与被引导部接触而弹性变形。因此,分隔部容易摩耗、破损。在分隔部摩耗、破损了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部件的更换,但在第一引导路径、第二引导路径以及分隔部形成于一个部件的情况下,要更换该部件整体。在本发明中,在与形成有第一引导路径以及第二引导路径的第一部件相独立的第二部件上形成分隔部,第二部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部件,因此仅更换第二部件即可。由此,能够抑制纺丝牵引机的运用成本。
第九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四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主体部,将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支撑为能够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移动;移动部件,位于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中间部分,能够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地支撑于上述主体部,上述被引导部能够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接触该移动部件;以及施力部件,将上述移动部件从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施力,上述移动部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上述2处与上述第二引导路径连接的连接部分之间,向上述第一方向突出,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侧的表面中、包括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一侧的端在内的部分,成为以越朝向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另一侧、越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筒管的轴向上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面,成为用于将上述被引导部向上述第二引导路径引导的引导面。
根据本发明,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在被引导部沿着突出部的第一方向的表面(倾斜面等)移动时,移动部件被按压于被引导部,由此反抗施力部件的施力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移动,在被引导部超过了突出部时,移动部件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而向原来的位置返回。由此,能够使丝线捕捉导丝器沿着筒管的轴向平行移动。另一方面,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由引导面引导而向第二引导路径引导。然后,通过将被引导部沿着第二引导路径进行引导,由此能够使丝线捕捉导丝器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
第十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九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在上述突出部上设置有防止偏移部,该防止偏移部用于防止沿着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移动的上述被引导部向上述第二方向偏移。
根据本发明,在被引导部沿着突出部的表面移动时,能够防止被引导部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向第二引导路径移动。
第十一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为,在第十发明的纺丝牵引机中,在上述被引导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的槽,上述防止偏移部是形成于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且能够与上述槽嵌合的突起。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被引导部的前端部形成槽,并在突出部的表面形成能够与上述槽嵌合的突起,由此在被引导部沿着突出部的表面移动时,能够防止被引导部向第二方向偏移而向第二引导路径移动。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由此能够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此时,丝线捕捉导丝器的槽部沿着第一方向延伸,而丝线脱离位置是在与筒管的轴向以及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比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更远离横动导丝器的位置,因此即使将丝线脱离位置设为从横动导丝器没有那么大程度地远离的位置,也能够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由此,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向第一方向移动而使丝线脱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用于使丝线从丝线捕捉导丝器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的移动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纺丝牵引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图1的横动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a)是图2的拨丝装置的第二方向的中央部的截面图,图3(b)是图3(a)的B-B线截面图,图3(c)是图3(b)的C-C线截面图。
图4(a)是图2、图3的丝线捕捉导丝器以及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状态的与图3(a)相当的图,图5(b)是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状态的与图3(b)相当的图。
图6(a)是表示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使分隔部弹性变形的状态的与图3(b)相当的图,图6(b)是表示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被分隔部引导的状态的与图3(b)相当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带状卷绕以及包头丝的图。
图8(a)是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丝线脱离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图3(b)相当的图,图8(b)是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丝线脱离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图3(c)相当的图。
图9(a)是变形例1的拨丝装置的与图3(a)对应的图,图9(b)是从图9(a)的主体拆卸的凸轮部件的图,图9(c)是图9(a)的凸轮部件被拆卸的主体的图。
图10(a)是变形例1的拨丝装置的与图3(b)对应的图,图10(b)是从图10(a)的主体拆卸的凸轮部件的图,图10(c)是图10(a)的凸轮部件被拆卸的主体的图。
图11(a)是变形例2的与图3(a)对应的图,图11(b)是变形例2的与图3(b)对应的图。
图12(a)是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图11(a)相当的图,图12(b)是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位于捕捉位置的状态下的与图11(b)相当的图。
图13(a)是用于对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与图11(a)相当的图,图13(b)是用于对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与图11(b)相当的图。
图14(a)是用于对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与图11(a)相当的图,图14(b)是用于对使丝线捕捉导丝器从拨丝位置向丝线脱离位置移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与图11(b)相当的图。
符号的说明
1 纺丝牵引机
7 卷取装置
27 横动装置
41 横动导丝器
51 丝线捕捉导丝器
56 槽部
52 引导部件
53 缸
58 被引导部
62 引导槽
62a 第一引导槽
62b 第二引导槽
64 分隔部
62c 限制部
101 引导部件
102 主体
103 凸轮部件
111 丝线捕捉导丝器
112 引导部件
113 缸
116 槽
117 倾斜面
118 被引导部
118a 槽
121 主体部
122 移动部件
123 弹簧
130 引导槽
130a 第一引导路径
130b 第二引导路径
132 突出部
133 倾斜面
134 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有效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纺丝牵引装置的概略构成)
如图1所示那样,纺丝牵引机1对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分别进行牵引,并分别向多个筒管B卷取而形成多个卷装P。此外,在以下,如图1所示那样,对纺丝牵引机1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进行定义而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的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里侧作为左方、将近前侧作为右方。
纺丝牵引机1具备拉伸部3、牵引辊4、5、交织器6以及卷取装置7等。此外,纺丝牵引机1的动作由控制装置8控制。在纺丝装置2中,从由齿轮泵等构成的聚合物供给装置(图示省略)供给的聚合物,被从喷丝头向下方挤出,多条丝线Y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纺出。
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在沿着拉伸部3、牵引辊4、交织器6、牵引辊5的丝线通道行进。并且,多条丝线Y在从牵引辊5向前后方向分配的基础上,在卷取装置7中分别向多个筒管B卷绕。
拉伸部3配置在纺丝装置2的下方。拉伸部3具有保温箱10、收容在该保温箱10内的多个加热辊(图示省略)。拉伸部3通过多个加热辊,对从纺丝装置2纺出的多条丝线Y分别在进行加热的同时进行拉伸。此外,在拉伸部3的上游侧配置有切断器11,在产生断丝的情况下等,为了使卷取停止而由该切断器11将多条丝线Y切断。
通过拉伸部3拉伸后的多条丝线Y,通过2个牵引辊4、5向卷取装置7输送。在2个牵引辊4、5之间配置有交织器6,该交织器6使构成一条丝线Y的多条长丝络交而赋予凝集性。作为交织器6,能够良好地采用通过从空气喷嘴喷射的空气流来使长丝络交的构成。
卷取装置7具备两个筒管支架22、以及接触辊26等。各筒管支架22为沿着前后方向的长条,沿着其轴向排列安装有多个筒管B。卷取装置7通过使筒管支架22旋转,由此将从牵引辊5送来的多条丝线Y向多个筒管B同时卷绕,并形成多个卷装P。接触辊26与多个卷装P的表面接触而对卷装P赋予规定的接触压力,对卷装P的形状进行调整,并且以与卷装P的表面速度大致相同的表面速度进行旋转,而将丝线Y向卷装P送出。
(卷取装置)
接下来,对卷取装置7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那样,卷取装置7具备转台21、两个筒管支架22、支撑框体23、接触辊26以及横动装置27等。
转台21为圆板状的部件,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21a为中心,通过马达(图示省略)旋转驱动。在转台21上,长条的圆筒状的两个筒管支架22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姿态被悬臂支撑。此外,两个筒管支架22安装于相对于转台21的旋转中心相互对称的2个位置。各筒管支架22以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22a为中心,通过马达(图示省略)旋转驱动。此外,通过转台21进行旋转,由此两个筒管支架22能够在上侧的卷取位置与下侧的退避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各筒管支架22具有在其轴向上排列的多个(图1中为8个)筒管安装部30。在该多个筒管安装部30上分别安装有多个筒管B。然后,位于上侧的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由马达(图示省略)旋转驱动,由此向多个筒管B上分别卷绕丝线Y而形成卷装P。在上侧的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形成多个卷装P后,通过转台21的旋转,切换成用于形成卷装P的筒管支架22。
支撑框体23是沿着筒管支架22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的框架状的部件。在支撑框体23的下部,沿着前后方向为长条的辊支撑部件37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支撑框体23上下移动。
在辊支撑部件37上,沿着筒管支架22的轴向延伸的接触辊26被支撑为旋转自如。该接触辊26与处于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所形成的多个卷装P的表面接触,随着卷装P的旋转,以与卷装P的表面速度大致相同的表面速度进行旋转。由此,对于形成途中的卷装P,通过接触辊26赋予规定的接触压力。在此,也可以代替使接触辊26随着卷装P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构成,而成为通过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的构成。
此外,在辊支撑部件37上设置有多个支点导丝器35以及多个横动装置27。多个支点导丝器35与筒管支架22的多个筒管安装部30分别对应地配置。
(横动装置)
多个横动装置27与多个支点导丝器35对应地配置,位于所对应的支点导丝器35的下方。多个横动装置27分别使向对应的筒管B卷绕的丝线Y沿着前后方向横动。
如图2、图3所示那样,各横动装置27具备横动导丝器41以及2个叶片引导器42。横动导丝器41是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与前后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的、在前后方向上为长条的板状的部件。在此,第一方向是以越朝向上方而越朝向左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所横动的丝线Y与横动导丝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端部接触。横动导丝器41用于将所横动的丝线Y沿着前后方向进行引导。2个叶片引导器42在与前后方向以及第一方向的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互重叠,并且与横动导丝器41在第二方向上重叠。2个叶片引导器42以与第二方向平行的轴为中心向相互相反方向进行旋转。由此,与横动导丝器41接触的丝线Y,通过一方的叶片引导器42而向前方移动,并在到达横动范围的前侧的端部时,被交接到另一方的叶片引导器42。被交接到另一方的叶片引导器42的丝线Y,通过另一方的叶片引导器42而向后方移动,并在到达横动范围的后侧的端部时,被交接到一方的叶片引导器42。然后,以下,通过重复同样的动作,由此丝线Y被以支点导丝器35为中心在横动范围R内沿着前后方向横动。此外,关于通过2个叶片引导器42使丝线横动的构成,例如是专利文献1等中也记载的那样公知的构成,在此省略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拨丝装置)
此外,如图2、图3所示那样,在各横动装置27中设置有拨丝装置50。拨丝装置50为,在结束向位于卷取位置的筒管支架22上所安装的筒管B卷取丝线Y之后,在对卷绕丝线Y的筒管B进行切换时,使丝线Y从横动装置27脱离,而使其靠近比横动范围R更靠前方(本发明的“筒管的轴向的另一方侧”)的拨丝位置。
如图2~图4所示那样,拨丝装置50具有丝线捕捉导丝器51、用于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52、以及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移动的驱动部即缸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52与缸53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导丝器移动装置”。此外,在图3(b)中,省略了横动导丝器41以及叶片引导器42的图示。
丝线捕捉导丝器51具有捕捉部51a和插通部51b。捕捉部51a配置在横动导丝器41的、与第二方向的2个叶片引导器42相反侧,并配置为与横动导丝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重叠。在捕捉部51a形成有槽部56。槽部56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开口。此外,捕捉部51a的后侧(本发明的“筒管的轴向的一方侧”)的端面,以越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槽部56的方式,成为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57。
插通部51b构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从前后方向插通引导部件52。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51通过引导部件52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插通部51b的轴为中心摆动。此外,在插通部51b的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固定有捕捉部51a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此外,在插通部51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向插通部51b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被引导部58。此外,在插通部51b的后侧的端部安装有缸53。当对缸53进行驱动时,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赋予前后方向的力。
引导部件52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在引导部件52上,在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引导部件52的前端部开口了的狭缝61。狭缝61用于供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对捕捉部51a与插通部51b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分通过。此外,在引导部件5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对被引导部58进行引导的引导槽62。
(引导槽)
引导槽62具有第一引导槽62a(本发明的“第一引导路径”)以及第二引导槽62b(本发明的“第二引导路径”)。第一引导槽62a与前后方向几乎平行地延伸。第二引导槽62b从第一引导槽62a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偏移地配置。此外,第二引导槽62b在前后方向上的相互分离的2处与第一引导槽62a连接。此外,第二引导槽62b的上述2处与第一引导槽62a连接的连接部分中、前侧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后侧则越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引导槽62a远离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此外,后侧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前侧则越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引导槽62a远离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此外,第二引导槽62b的位于前后方向的上述2处与第一引导槽62a连接的连接部分之间的部分,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通过隔壁63与第一引导槽62a隔开。
在第一引导槽62a的上述2处与第二引导槽62b连接的连接部分中、前侧的连接部分,设置有分隔部64。分隔部64将第一引导槽62a在前后方向上分隔。此外,分隔部64悬臂支撑于隔壁63,由此变得能够弹性变形。此外,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侧(与支撑于隔壁63的一侧相反侧)、则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拨丝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配置。由此,分隔部64容易向前侧进行弹性变形(允许弹性变形),但难以向后侧进行弹性变形(限制弹性变形)。此外,在第一引导槽62a的第二方向上的与第二引导槽62b相反侧的壁面上设置有限制部62c,该限制部62c通过与要向后侧进行弹性变形的分隔部64接触,由此限制分隔部64向后侧的弹性变形。
(筒管交换时的动作)
接下来,对丝线Y向筒管B的卷取结束、对卷绕丝线Y的筒管B进行交换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如图2、图3(a)~(c)所示那样,在丝线Y向筒管B的卷取中,丝线捕捉导丝器51位于比横动范围R更靠前方的拨丝位置。此外,在该状态下,被引导部58位于第一引导槽62a的前侧的端部。
在丝线Y向筒管B的卷取结束了时,使转台21旋转,而将两个筒管支架22的位置进行交换。接着,对缸5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后方移动,由此如图5(a)、(b)所示那样,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移动到横动范围R内的捕捉位置。此外,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进入第二引导槽62b,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51摆动而通过丝线脱离位置,但此时的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摆动并不具有特别的含义,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然后,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位于捕捉位置时,所横动的丝线Y在向前侧移动时,被倾斜面57引导而从后侧向槽部56导入。由此,丝线Y被丝线捕捉导丝器51捕捉。
接着,对缸5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前方移动,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移动到拨丝位置。此时,被引导部58被第一引导槽62a引导。在第一引导槽62a设置有分隔部64,但如上所述,分隔部64容易向前侧弹性变形,因此如图6(a)所示那样,被引导部58使分隔部64向前方弹性变形,而通过第一引导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然后,在被引导部58被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引导槽62a引导时,丝线捕捉导丝器51不摆动而平行移动。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51保持捕捉了丝线Y的状态而移动到拨丝位置。
然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保持为位于拨丝位置的状态,由此如图7所示那样,在筒管B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带状卷绕S。然后,在带状卷绕S形成后,通过缸5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后方移动。此时,被引导部58首先被第一引导槽62a的比分隔部64更靠前侧的部分引导。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51保持捕捉了丝线Y的状态向后方平行移动,此时,在筒管B上,在形成有带状卷绕S的部分与卷绕丝线Y的部分(图7的由点划线表示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螺旋状的包头丝T。
当丝线捕捉导丝器5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被引导部58与分隔部64接触。分隔部64难以向后侧弹性变形,且通过限制部62c限制向后侧的弹性变形。此外,分隔部64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如图6(b)所示那样,与分隔部64接触的被引导部58,不通过第一引导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而被分隔部64引导而向第二引导槽62b进入,并被第二引导槽62b引导。由此,如图8(a)、(b)所示那样,被引导部58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移动,丝线捕捉导丝器51进行摆动。此时,捕捉部51a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丝线Y从槽部56脱离。即,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的丝线Y,被叶片引导器42捕捉,在通过横动装置27而横动的同时向筒管B卷绕。在此,图8(a)、(b)所示的丝线Y脱离时的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丝线脱离位置。此外,在图8(a)中,为了容易观察被引导部58、引导槽62,而省略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捕捉部51a的图示。然后,在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之后,对缸5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前方移动,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拨丝位置返回。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形成有槽部56的捕捉部51a向与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相比更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的丝线脱离位置移动,由此使所捕捉的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在此,也可以考虑如下情况:与本发明不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移动而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移动,直到槽部56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开口,来到比横动导丝器41更靠第一方向的一方侧为止。因此,为了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所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移动距离变长。与此相对,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第二方向移动来使丝线Y脱离的情况下,即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不从横动导丝器41远离那么大程度,也能够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为了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移动距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51脱离时,不需要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第一方向较大地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使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通过缸5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前方移动,将被引导部58沿着第一引导槽62a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平行移动。另一方面,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通过缸5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向后方移动,将被引导部58沿着第二引导槽62b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摆动,而向与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相比更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的丝线脱离位置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赋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个缸5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由此,与分别设置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部、和用于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动的驱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装置的构成简单。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引导槽62a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分隔的分隔部64,通过隔壁63悬臂支撑,并如上述那样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由此容易向前侧弹性变形、而难以向后侧弹性变形。并且,在第一引导槽62a中设置有限制分隔部64向后侧弹性变形的限制部62c。由此,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使分隔部64向前侧弹性变形,而通过第一引导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不能够使分隔部64向后侧弹性变形,因此不通过第一引导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由此,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能够防止被引导部58被第一引导槽62a引导。并且,此时,由于分隔部64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使被引导部58沿着分隔部64引导而进入第二引导槽62b。
接下来,说明对本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52由形成有引导槽62、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等的一个部件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变形例1中,如图9(a)~(c)、图10(a)~(c)所示那样,引导部件101成为在主体102(本发明的“第一部件”)上安装有凸轮部件103(本发明的“第二部件”)的构造。凸轮部件103是大致矩形的板状的部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主体102。在凸轮部件103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面上,形成有隔壁63、分隔部64以及凹部104。凹部104形成引导槽62中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附近部分的第一方向上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主体102成为从引导部件52(参照图3(a))除去了与凸轮部件103对应的部分的构造。此外,在主体10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收容凸轮部件103的收容部105。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分隔部64通过被引导部58而弹性变形、并且与被引导部58摩擦而将被引导部58向第二引导槽62b引导。因此,分隔部64容易摩耗并且破损。当分隔部64摩耗、破损时,需要进行部件的更换,但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需要对具有分隔部64的引导部件52整体进行更换。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仅对引导部件101中、形成有分隔部64等的凸轮部件103进行更换即可,不需要对主体102进行更换。由此,在本变形例中,能够抑制纺丝牵引机的运用成本。
此外,在上述变形例1中,在凸轮部件103上,除了隔壁63以及分隔部64以外,还形成有凹部104,但并不限定于此。凸轮部件103也可以不形成凹部104,而是凸轮部件103形成引导槽62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引导槽62a设置有用于限制分隔部64向后侧弹性变形的限制部62c,但也可以不设置限制部62c。在该情况下,也如上所述,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侧则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拨丝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由此容易向前侧弹性变形,但难以向后侧弹性变形。由此,如果分隔部64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则即使没有限制部62c,在被引导部58从前侧与分隔部64接触时,分隔部64也不会向后侧弹性变形为使被引导部58通过的程度,而被引导部58被分隔部64向第二引导槽62b引导。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隔部64以越朝向前端侧则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拨丝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但并不限定于此。分隔部64也可以与第二方向平行地延伸。或者,分隔部64也可以以越朝向前端侧则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捕捉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后侧倾斜地延伸。在这些情况下,只要在第一引导槽62a设置有限制分隔部64向后侧弹性变形的限制部62c,则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就不会通过第一引导槽62a的配置有分隔部64的部分。但是,在这些情况下,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而向后方移动时,另外需要用于对被引导部58进行引导而使其进入第二引导槽62b的构成。
此外,也可以通过将分隔部64配置为越朝向前端侧则越在前后方向上接近拨丝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设置限制分隔部64向后侧弹性变形的限制部62c以外的构成,使分隔部64成为允许向前侧的弹性变形、限制向后侧的弹性变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引导槽62a中设置了分隔部6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不同于分隔部64的构成,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被第一引导槽62a引导,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58被第二引导槽62b引导。
例如,在变形例2中,如图11(a)、(b)所示那样,拨丝装置110具有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用于对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112、以及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移动的驱动部即缸113。此外,在变形例2中,引导部件112与缸113的组合相当于本发明的“导丝器移动装置”。此外,在图11(b)中,省略了横动导丝器41以及叶片引导器42的图示。
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具有捕捉部111a和插通部111b。捕捉部111a配置在横动导丝器41的、与第二方向的2个叶片引导器42相反的一侧,并配置为与横动导丝器41的、第一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重叠。在捕捉部111a形成有槽部116。槽部116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的两端以及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开口。此外,捕捉部111a的后侧(本发明的“筒管的轴向的一方侧”)的端面,以越朝向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在前后方向上越接近槽部116的方式,成为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面117。
插通部111b构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从前后方向插通引导部件112(具体地说,为后述的主体部121)。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111通过引导部件112被支撑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插通部111b的轴为中心摆动。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固定有捕捉部111a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中、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端部,设置有向插通部111b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被引导部118。被引导部118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此外,在被引导部118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18a。此外,在插通部111b的后侧的端部安装有缸113。当对缸113进行驱动时,对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赋予前后方向的力。
引导部件112具备主体部121、移动部件122以及弹簧123(本发明的“施力部件”)。主体部121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在主体部121上,在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的端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引导部件112的前端部开口了的狭缝124。狭缝124用于供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对捕捉部111a与插通部111b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分通过。
此外,在主体部121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一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开口了的凹部121a。移动部件122位于凹部121a内,并被支撑为能够沿着凹部121a沿第一方向移动。弹簧123位于凹部121a内,将移动部件122从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朝向一侧施力。此外,在引导部件112上,在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对被引导部118进行引导的引导槽130。
(引导槽)
引导槽130具有第一引导路径130a以及第二引导路径130b。第一引导路径130a与前后方向几乎平行地延伸。在此,第一引导路径130a中、仅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于主体部121,其以外的部分形成于移动部件122。此外,在第一引导路径130a的形成于移动部件122的部分中、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部分,设置有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132。此外,突出部132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表面(以下,设为“前端面”)为,从前后方向的后端部遍及到中央部的部分成为倾斜面133。倾斜面133以越朝向前侧、越位于第一方向的一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此外,突出部132的前端面中、倾斜面133以外的部分,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此外,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上,形成有跨越倾斜面133以及与倾斜面133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邻接的部分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突起134。此外,突出部132的前侧的端面以越朝向后侧、越朝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引导器41侧的方式,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引导面135。引导面135用于将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被引导部118从第一引导路径130a向第二引导路径130b引导。
第二引导路径130b的整体形成于移动部件122。第二引导路径130b从第一引导路径130a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偏移地配置。此外,第二引导路径130b在位于突出部132的紧前侧以及紧后侧的2处与第一引导路径130a连接。即,突出部13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引导路径130b的上述2处与第一引导路径130a连接的连接部分之间。此外,第二引导路径130b的上述2处与第一引导路径130a连接的连接部分中、前侧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后侧则越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引导路径130a远离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此外,后侧的连接部分以越朝向前侧则越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引导路径130a远离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延伸。
(筒管交换时的动作)
接下来,对丝线Y向筒管B(参照图1)的卷取结束、对卷绕丝线Y的筒管B进行交换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此,如图11(a)、(b)所示那样,在丝线Y向筒管B的卷取中,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位于比横动范围R更靠前方的拨丝位置。此外,在该状态下,被引导部118位于第一引导引导路径130a的前侧的端部。
在丝线Y向筒管B的卷取结束了时,使转台21(参照图1)旋转,而将两个筒管支架22(参照图1)的位置进行交换。接着,对缸11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后方移动,由此如图12(a)、(b)所示那样,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移动到横动范围R内的捕捉位置。此外,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被引导部118进入第二引导路径130b,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摆动而通过丝线脱离位置,但此时的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摆动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然后,当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位于捕捉位置时,所横动的丝线Y在向前侧移动时,被倾斜面117引导而从后侧向槽部116导入。由此,丝线Y被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捕捉。
接着,对缸11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前方移动,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移动到拨丝位置。此时,被引导部118被第一引导路径130a引导。此时,如图13(a)、(b)所示那样,被引导部118在中途被沿着倾斜面133引导,但是此时,倾斜面133被按压于被引导部118,因此移动部件122反抗弹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然后,在被引导部118移动到比突出部132更靠前侧时,移动部件122变得不被按压于被引导部118,通过弹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一侧移动并向原来的位置返回。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在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与前后方向平行地移动。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保持捕捉了丝线Y的状态移动到拨丝位置。
此外,此时,被引导部118的前端部所形成的槽118a,与突出部132的前端面所形成的突起134嵌合。由此,能够防止被引导部118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引导器41侧偏移而从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导路径130b移动。
然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保持为位于拨丝位置的状态,由此如图7所示那样,在筒管B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带状卷绕S。然后,在带状卷绕S形成后,通过缸11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后方移动。此时,被引导部118首先被第一引导路径130a的比突出部132更靠前侧的部分引导。由此,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保持捕捉了丝线Y的状态向后方平行移动,此时,在筒管B上,在形成有带状卷绕S的部分与卷绕丝线Y的部分(图7的由点划线表示的部分)之间,形成有螺旋状的包头丝T。
当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被引导部118与引导面135接触。此外,引导面135相对于第二方向向前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如图14(a)、(b)所示那样,被引导部118被引导面135引导而向第二引导路径130b进入,并被第二引导路径130b引导。由此,被引导部118向第二方向的横动导丝器41侧移动,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进行摆动。此时,捕捉部111a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丝线Y从槽部116脱离。即,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的丝线Y,被叶片引导器42捕捉,在通过横动装置27而横动的同时向筒管B卷绕。在此,图14(a)、(b)所示的丝线Y脱离时的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位置,相当于本发明的丝线脱离位置。此外,在图14(a)中,为了容易观察被引导部118、引导路径130,而省略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捕捉部111a的图示。然后,在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之后,对缸113进行驱动而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前方移动,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拨丝位置返回。
在变形例2中,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形成有槽部116的捕捉部111a向与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相比更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的丝线脱离位置移动,由此使所捕捉的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在如变形例2那样,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沿第二方向移动来使丝线Y脱离的情况下,即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不从横动导丝器41远离那么大程度,也能够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由此,在变形例2中,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为了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而需要的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移动距离。此外,在变形例2中,在使丝线Y从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脱离时,不需要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沿第一方向较大地移动,因此能够在第一方向上使装置小型化。
此外,在变形例2中,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通过缸11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前方移动,将被引导部118沿着第一引导路径130a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平行移动。另一方面,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通过缸11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向后方移动,将被引导部118沿着第二引导路径130b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摆动,而向与捕捉位置以及拨丝位置相比更从横动导丝器41向第二方向远离的丝线脱离位置移动。即,在变形例2中,使用对丝线捕捉导丝器111赋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个缸11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沿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由此,与分别设置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部、和用于使其沿第二方向移动的驱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装置的构成简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使分隔部64变形,与此相对,在变形例2中构成为,在使丝线捕捉导丝器11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使移动部件122反抗弹簧123的施力而向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此时,弹簧123变形但是移动部件122不会弹性变形。由此,变形例2的情况下的拨丝装置110的耐久性较高。
此外,在变形例2中,通过在丝线捕捉导丝器111的被引导部118的前端部形成槽118a,且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形成能够与槽118a嵌合的突起134,由此能够防止被引导部118向第二方向偏移而从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导路径130b移动,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突出部132的前端面的第二方向的叶片引导器41侧的边缘部设置防止偏移部,该防止偏移部向第一方向突出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防止被引导部118向第二方向的叶片引导器41侧偏移。并且,也可以不设置用于防止被引导部118向第二方向偏移而从突出部132向第二引导路径130b移动的构成。
此外,在变形例2中,在移动部件122上,形成有第一引导路径130a中由突出部132形成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及第二引导路径130b,但不限定于此。在移动部件122上,只要至少设置第一引导路径130a中由突出部132形成的部分即可,引导槽130的其以外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于主体部12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将被引导部58沿着第一引导槽62a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与前后方向平行移动,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将被引导部58沿着第二引导槽62b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摆动,而以通过丝线脱离位置的方式进行引导,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不同于第一引导槽62a的构成的第一引导部,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捕捉位置向拨丝位置移动时,以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与前后方向平行移动的方式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进行引导。此外,也可以通过不同于第二引导槽62b的构成的第二引导部,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时,以丝线捕捉导丝器51通过丝线脱离位置的方式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进行引导。在该情况下,第一、第二引导部不限定于对被引导部58进行引导。例如,也可以为,丝线捕捉导丝器51不具有被引导部58,第一、第二引导部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被引导部58以外的部分进行引导。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以插通部51b为中心进行摆动,由此使捕捉部51a在第二方向上从横动导丝器41远离,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将插通部51b支撑为能够与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平行移动,在丝线捕捉导丝器51从拨丝位置朝向捕捉位置而向后方移动时,将插通部51b在第二方向上进行引导,由此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整体在第二方向上从横动导丝器41远离。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用于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的被引导部58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槽62a以及第二引导槽62b,由此能够使用对丝线捕捉导丝器51赋予前后方向的力的一个缸53,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着前后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不具有被引导部58、引导槽62,而分别设置有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驱动部、以及用于使丝线捕捉导丝器51摆动的驱动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拨丝位置为比横动范围R更靠前方的位置,在筒管B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带状卷绕S以及包头丝T,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拨丝位置为比横动范围R更靠后方的位置,在筒管B的后侧的端部形成带状卷绕S以及包头丝T。

Claims (11)

1.一种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卷取装置,保持筒管,将从纺丝装置纺出的丝线卷绕于上述筒管;
横动装置,使通过上述卷取装置卷绕的丝线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横动;
丝线捕捉导丝器,对通过上述横动装置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以及
导丝器移动装置,使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移动,
上述横动装置具有横动导丝器,该横动导丝器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将丝线向上述筒管的轴向进行引导,
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构成为,
具有槽部,该槽部沿着与上述筒管的轴向正交的第一方向延伸,在与上述筒管的轴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这双方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上述横动导丝器重叠,
能够从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一方侧向上述槽部插入丝线,
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使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在捕捉位置、拨丝位置和丝线脱离位置之间移动,上述捕捉位置是能够对通过上述横动装置横动的丝线进行捕捉的位置,上述拨丝位置是从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筒管的轴向的另一方侧偏移的、用于使丝线靠向上述筒管的端部的位置,上述丝线脱离位置是与上述捕捉位置以及上述拨丝位置相比在上述第二方向上更远离上述横动导丝器的、用于使所捕捉的丝线脱离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
驱动部,对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赋予上述筒管的轴向的力;
第一引导部,将从上述捕捉位置向上述拨丝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地进行引导;以及
第二引导部,将从上述拨丝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以通过上述丝线脱离位置的方式向上述第二方向进行引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被支撑为能够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移动,并且被支撑为能够以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的摆动轴为中心摆动,
上述第二引导部将从上述拨丝位置向上述捕捉位置移动的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引导为,以上述摆动轴为中心摆动。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具有由上述第一引导部以及上述第二引导部引导的被引导部,
上述第一引导部具有与上述筒管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并对上述被引导部进行引导的第一引导路径,
上述第二引导部具有第二引导路径,该第二引导路径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偏移地配置,并且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的相互分离的2处连接,对上述被引导部进行引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分隔部,该分隔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2处与上述第二引导路径连接的连接部分中、上述拨丝位置侧的连接部分,将上述第一引导路径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进行分隔,
上述分隔部构成为,
通过悬臂支撑而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允许向上述拨丝位置侧的弹性变形,并且限制向上述捕捉位置侧的弹性变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隔部相对于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地延伸,以便越朝向前端侧,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越接近上述拨丝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引导路径上设置有限制部,该限制部与上述分隔部接触,从而限制上述分隔部在上述筒管的轴向上向上述捕捉位置侧弹性变形。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
第一部件,形成有上述第一引导路径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路径;以及
第二部件,形成有上述分隔部,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上述第一部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丝器移动装置具备:
主体部,将上述丝线捕捉导丝器支撑为能够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移动;
移动部件,位于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中间部分,能够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移动地支撑于上述主体部,上述被引导部能够从上述第一方向的一侧接触该移动部件;以及
施力部件,将上述移动部件从上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朝向上述一侧施力,
上述移动部件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上述第一引导路径的上述2处与上述第二引导路径连接的连接部分之间,向上述第一方向突出,
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侧的表面中、包括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一侧的端在内的部分,成为以越朝向上述筒管的轴向的上述另一侧、越位于上述第一方向的上述一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上述突出部的、上述筒管的轴向上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面,成为用于将上述被引导部向上述第二引导路径引导的引导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突出部上设置有防止偏移部,该防止偏移部用于防止沿着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移动的上述被引导部向上述第二方向偏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丝牵引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被引导部的前端部,形成有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的槽,
上述防止偏移部是形成于上述突出部的上述表面、沿着上述筒管的轴向延伸、且能够与上述槽嵌合的突起。
CN201710099255.1A 2016-02-29 2017-02-23 纺丝牵引机 Active CN1071303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6992 2016-02-29
JP2016-036992 2016-02-29
JP2017003028A JP6829995B2 (ja) 2016-02-29 2017-01-12 紡糸引取機
JP2017-003028 2017-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0308A true CN107130308A (zh) 2017-09-05
CN107130308B CN107130308B (zh) 2021-10-15

Family

ID=58185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99255.1A Active CN107130308B (zh) 2016-02-29 2017-02-23 纺丝牵引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3210919B1 (zh)
CN (1) CN10713030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0499A (zh) * 2019-09-18 2019-12-10 泰安顺茂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玻璃纤维成型卷绕设备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5274A (ja) * 1986-12-25 1988-07-08 Toray Ind Inc 合成繊維糸条の巻取装置
JPH0188680U (zh) * 1987-12-01 1989-06-12
JPH03161503A (ja) * 1989-11-14 1991-07-11 Asahi Fiber Glass Co Ltd フィラメント切断時の作業再開法
JP2002096970A (ja) * 2000-09-25 2002-04-02 Toray Ind Inc 糸条パッケージ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DE10053073A1 (de) * 2000-05-16 2002-05-08 Barmag Barmer Maschf Spinnvorrichtung
CN101016656A (zh) * 2006-02-10 2007-08-15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和贮放丝束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45980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多纱线用交织装置
CN101680119A (zh) * 2007-05-11 2010-03-2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熔纺和卷绕合成长丝的设备
CN102774696A (zh) * 2011-05-11 2012-11-1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1780901B (zh) * 2009-01-16 2012-11-28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CN104357926A (zh) * 2014-10-29 2015-02-18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拉丝机
CN104711689A (zh) * 2010-07-13 2015-06-17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卷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116938U1 (de) * 1981-06-06 1982-10-14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Hilfsfadenfuehrer an einer aufspulvorrichtung
DE3805347A1 (de) * 1988-02-20 1989-08-31 Barmag Barmer Maschf Aufspulmaschine
US6024320A (en) * 1996-10-12 2000-02-15 Barmag Ag Yarn traversing mechanism for winding apparatus
EP0921087B1 (de) * 1997-11-14 2002-09-04 B a r m a g AG Verfahren und Aufwickelvorrichtung zum Aufwickeln eines kontinuierlich zulaufenden Fadens
EP2640653B1 (de) 2010-11-20 2015-01-14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aufwickeln eines fadens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5274A (ja) * 1986-12-25 1988-07-08 Toray Ind Inc 合成繊維糸条の巻取装置
JPH0188680U (zh) * 1987-12-01 1989-06-12
JPH03161503A (ja) * 1989-11-14 1991-07-11 Asahi Fiber Glass Co Ltd フィラメント切断時の作業再開法
DE10053073A1 (de) * 2000-05-16 2002-05-08 Barmag Barmer Maschf Spinnvorrichtung
JP2002096970A (ja) * 2000-09-25 2002-04-02 Toray Ind Inc 糸条パッケージ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1016656A (zh) * 2006-02-10 2007-08-15 苏拉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制造和贮放丝束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80119A (zh) * 2007-05-11 2010-03-2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熔纺和卷绕合成长丝的设备
CN101445980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多纱线用交织装置
CN101780901B (zh) * 2009-01-16 2012-11-28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CN104711689A (zh) * 2010-07-13 2015-06-17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卷绕装置
CN102774696A (zh) * 2011-05-11 2012-11-1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取机
CN104357926A (zh) * 2014-10-29 2015-02-18 雁峰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拉丝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0499A (zh) * 2019-09-18 2019-12-10 泰安顺茂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玻璃纤维成型卷绕设备
CN110550499B (zh) * 2019-09-18 2021-03-23 泰安顺茂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玻璃纤维成型卷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30308B (zh) 2021-10-15
EP3210919A1 (en) 2017-08-30
EP3210919B1 (en) 2019-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15743B2 (ja) 紡糸巻取機
CN101792076B (zh) 纱线处理方法及纺纱机
TWI658180B (zh) 自動掛紗裝置
CN102040122B (zh) 丝线输送装置
CN202864580U (zh)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2190208B (zh) 纱线卷绕机
JP5065290B2 (ja) 巻取機
CN104911725B (zh) 牵引装置的生头方法及牵引装置
CN103014930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机械
CN102653356B (zh) 丝线切断吸引装置及纺丝卷取机
CN103014942B (zh) 纺纱机
JP2008297078A (ja) 糸条巻取機
CN103014936B (zh) 纺纱机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1780901A (zh)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JP7014804B2 (ja) 巻取り機
CN107130308A (zh) 纺丝牵引机
CN104229559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3898641B (zh) 纺纱机
CN104444576B (zh) 纱线卷绕机
JP6829995B2 (ja) 紡糸引取機
CN106976755A (zh) 丝线卷绕机、生头部件及丝线卷绕机的生头方法
JP5647563B2 (ja) 糸条巻取機
CN101481054A (zh) 槽筒及使用槽筒的纱线卷绕装置
CN104514058A (zh) 纤维机械的作业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