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559A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9559A
CN104229559A CN201410227756.XA CN201410227756A CN104229559A CN 104229559 A CN104229559 A CN 104229559A CN 201410227756 A CN201410227756 A CN 201410227756A CN 104229559 A CN104229559 A CN 1042295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backtwisting
yarn ends
opposing party
grip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77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调整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接纱装置(10)具有:握持纱线端(YA)的第1握持部(60A);切断纱线端(YA)的第1切断部(70A);拉入被切断的纱线端(YA)并进行解捻的第1解捻部(40A);握持纱线端(YB)的第2握持部(60B);切断纱线端(YB)的第2切断部(70B);拉入被切断的纱线端(YB)并进行解捻的第2解捻部(40B);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纱线端(YB)的长度,而对第1切断位置(79A)与第1拉入位置(49A)之间的距离及第2切断位置(79B)与第2拉入位置(49B)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的调整部(45);对被解捻的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进行捻合的接纱部(50)。

Description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自动络纱机等的纤维机械的接纱装置中,作为对于无论何种纱线种类都用于实现适当的接纱的要素,调整纱线端的解捻长度很重要。在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以下技术,利用使纱线弯曲的引导部件,由此调整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但是,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101165241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中,纱线端相对于引导部件偏移,所以,可能无法高精度地调整拉入到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调整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本发明的接纱装置,将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握持部,其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第1切断部,其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第1解捻部,其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第2握持部,其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切断部,其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解捻部,其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调整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1切断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2切断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接纱部,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对通过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
该接纱装置中,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1切断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2切断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由此,即使在第1握持部和第1切断部之间使一方的纱线端弯曲,在第2握持部和第2切断部之间使另一方的纱线端不弯曲,也能够可靠地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调整。因此,通过该接纱装置,能够高精度地对分别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调整。
调整部还可以通过使第1拉入位置向与第1握持部和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第1距离,通过使第2拉入位置向与第2握持部和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第2距离。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调整第1距离及第2距离。
还可以为,第1解捻部具有第1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1解捻空间,第2解捻部具有第2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2解捻空间,调整部通过围绕与第1方向及第1解捻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1解捻部转动来使第1拉入位置移动,通过围绕与第2方向及第2解捻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2解捻部转动来使第2拉入位置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调整第1距离及第2距离。
调整部还可以为了扩大及缩小第1拉入位置与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距离,而使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同步转动。通过该结构,能够大致同等地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和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调整。
调整部还可以通过使第1切断位置向与第1握持部和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第1距离,通过使第2切断位置向与第2握持部和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第2距离。通过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调整第1距离及第2距离。
接纱装置还可以具有配置有第2切断部的第1板状部件;配置有第1切断部的第2板状部件,调整部通过使第1板状部件向第1方向移动来使第1切断位置移动,通过使第2板状部件向第2方向移动来使第2切断位置移动。通过该结构,能够可靠地调整第1距离及第2距离。
本发明的卷绕单元具有:上述接纱装置、成为能够供给纱线的状态的喂纱部、卷绕纱线的卷绕部、至少控制接纱装置的调整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通过该卷绕单元,能够根据卷绕的纱线的纱线种类等,适当地对被分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设定。
卷绕单元还可以具有输入部,用于对控制部设定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通过该结构,操作者能够经由输入部设定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本发明的纤维机械具有:多个上述卷绕单元、统管卷绕单元的各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通过该纤维机械,能够对多个卷绕单元一齐设定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纤维机械还可以具有上级输入部,用于在卷绕单元各自的接纱装置中,经由上级控制部对控制部分别设定通过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通过该结构,操作者能够经由上级输入部设定分别被拉入接纱装置的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
本发明的接纱方法,是连接纱线端彼此的接纱方法,包括以下工序:第1握持工序,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第1切断工序,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一方的纱线端;第1解捻工序,在由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第2握持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切断工序,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另一方的纱线端;第2解捻工序,在由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调整工序,调整部为了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的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1切断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第2切断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接纱工序,在通过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对通过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
通过该接纱方法,通过与上述的接纱装置相同的理由,能够高精度地对被分别拉入第1解捻部及第2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调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高精度地对被拉入解捻部的纱线端的长度进行调整的接纱装置及接纱方法、以及具有这样的接纱装置的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的接纱装置的动作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卷绕单元1从喂纱纱管B向卷装P卷绕纱线Y。喂纱纱管B由之前工序的精纺机形成,例如,以设置在托盘上的状态从精纺机被输送。此外,多个卷绕单元1并排设置,由此,构成纤维机械即自动络纱机。
卷绕单元1中,沿纱线Y的移动路径即纱道从上游侧(这里为下侧)以如下顺序设有: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门式张力器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刀具9、纱线清纱器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及卷绕部13。这些各结构安装在机台8上。
纱管支承部2以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进行支承,并供给纱线Y。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的上方的筒状部件对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进行控制。门式张力器5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及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而将纱线Y保持为锯齿状,由此,对移动的纱线Y付与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对由门式张力器5所付与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
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道以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预先对比规定值大的纱线缺陷的通过进行限制。纱线清纱器11在纱线Y的卷绕中对粗节等的纱线缺陷进行检测。刀具9在通过纱线清纱器11检测出纱线缺陷时将纱线Y切断。接纱装置10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对卷装P侧的纱线端(一方的纱线端)和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端(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以轴线α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机台8上,在其转动端上设有吸引口7a。吸引口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和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使吸引口7a向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7a吸引下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并将下侧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10交接。
上纱线捕捉装置12以轴线β为中心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机台8上,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12a。吸引口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和卷绕部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通过刀具9切断纱线Y时或在纱线Y的纱线断纱时,使吸引口12a向卷绕部13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12a吸引上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12a转动到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从而将上侧的纱线端向接纱装置10交接。
卷绕部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部13具有形成有卷筒槽14a的卷绕卷筒14及能够旋转地支承卷装P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相对于卷绕卷筒14的表面以适当的接触压接触。卷绕部13通过马达使卷绕卷筒14驱动旋转从而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以规定宽度使纱线Y横动,同时将纱线Y卷绕在卷装P上。
机台8上设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对卷绕单元1的各结构进行控制。输入部17为例如操作按钮等,在操作者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显示卷绕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此外,控制部16在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上级控制部之间,对与络纱动作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收发。上级控制部统管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并控制自动络纱机的整体。
接下来,对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卷装P侧称作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作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道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
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10具有: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配置在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前侧的接纱部50、以夹持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方式旋转的一对纱线归拢杆81、以夹持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的一对止捻杆82。
在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的上侧及下侧,以夹着接纱部50而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1引导板21及第2引导板22。第1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1b,第2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及引导槽22b。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导入通过纱线归拢杆81而被归拢的上侧的纱线端YA(即,通过上纱线捕捉装置12被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另一方面,向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导入通过纱线归拢杆81而被归拢的下侧的纱线端YB(即,通过下纱线捕捉装置7被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
在第1引导板21的上侧设有第1握持部60A,在第2引导板22的上侧设有第1切断部70A。第1握持部60A在第1握持位置69A对导入引导槽21a的上侧的纱线端YA进行握持。第1切断部70A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在第1切断位置79A对导入引导槽22a的上侧的纱线端YA进行切断。
而且,在第2引导板22的下侧设有第2握持部60B,在第1引导板21的下侧设有第2切断部70B。第2握持部60B在第2握持位置69B对导入引导槽22b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握持。第2切断部70B在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在第2切断位置79B对导入引导槽21b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切断。
通过以上,第1引导板21配置在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之间,限制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这里为左右方向)的移动。另外,第2引导板22配置在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之间,限制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的方向(这里为左右方向)的移动。
第1解捻部40A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有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拉入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并进行解捻。第2解捻部40B在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有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拉入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并进行解捻。
更具体地,在第1解捻部40A中设有解捻喷嘴43,该解捻喷嘴43具有第1拉入位置49A位于前侧的端部(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1解捻空间SA。第2解捻部40B中设有解捻喷嘴43,该解捻喷嘴43具有第2拉入位置49B位于前侧的端部(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2解捻空间SB。第1解捻部40A从喷射孔44向解捻喷嘴43内(即,第1解捻空间SA)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将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的上侧的纱线端YA从第1拉入位置49A拉入第1解捻空间SA,并在第1解捻空间SA中进行解捻。第2解捻部40B从喷射孔44向解捻喷嘴43内(即,第2解捻空间SB)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将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的下侧的纱线端YB从第2拉入位置49B拉入第2解捻空间SB,并在第2解捻空间SB中进行解捻。
接纱部50在通过第1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且通过第2握持部60B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对通过第1解捻部40A被解捻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通过第2解捻部40B被解捻的下侧的纱线端YB进行捻合。在接纱部50中对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进行捻合时,通过纱线归拢杆81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从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引出,通过止捻杆82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的附近。
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上经由涡轮蜗杆装置41连结有步进马达42的旋转轴。涡轮蜗杆装置41及步进马达42发挥作为调整部45的功能。调整部45为了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进行调整,而对第1切断部7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同样地,调整部45为了对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而对第2切断部7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
更具体地,调整部45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且围绕与第1解捻空间S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1解捻部40A转动,由此使第1拉入位置49A移动。同样地,调整部45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即,沿纱道的方向)垂直,且围绕与第2解捻空间S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2解捻部40B转动,由此使第2拉入位置49B移动。这样,调整部45通过使第1拉入位置49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第1距离,通过使第2拉入位置49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第2距离。
这里,安装在第1解捻部40A上的蜗轮41a及安装在第2解捻部40B上的蜗轮41a以在沿纱道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状态连结于同一蜗杆41b。因此,调整部45能够为了扩大及缩小第1拉入位置49A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距离,而使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同步转动。也就是说,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在步进马达42的旋转轴向一方的方向旋转后以相互分离的方式移动,在步进马达42的旋转轴向另一方的方向旋转后,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此外,还可以使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不同步转动。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即,在接纱装置10中实施的接纱方法)。
如图2所示,通过使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旋转,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及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被归拢到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同样地,下侧的纱线端YB被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此外,上侧的纱线端YA及下侧的纱线端YB在向接纱喷嘴51导入中,经由引导倾斜部53而被配置到收容部52中。
接着,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引导槽21a附近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第1握持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引导槽22b附近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第2握持工序)。接着,导入到第2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2a附近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第1切断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1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1b附近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第2切断工序)。
接着,第1解捻部40A从喷射孔44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1切断部70A切断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被第1解捻部40A拉入而被解捻(第1解捻工序)。同样地,第2解捻部40B从喷射孔44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2切断部70B切断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被第2解捻部40B拉入而被解捻(第2解捻工序)。
接着,纱线归拢杆81向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侧进一步旋转,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从第1解捻部40A引出,并且下侧的纱线端YB被从第2解捻部40B引出。然后,通过与纱线归拢杆81一起旋转的止捻杆82,将上侧的纱线端YA的前端部分及下侧的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接着,接纱部50从喷射孔54向收容部52内喷射接纱用空气,由此,将由第1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由第2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接纱工序)。此时,上侧的纱线端YA处于被第1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侧的纱线端YB处于被第2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
接着,纱线归拢杆81及止捻杆82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第1握持部60A及第2握持部60B松开握持。由此,通过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连接而接合的纱线Y复位到接纱装置10的前侧的纱道上。
最后,说明在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前实施的解捻长度调整。在接纱装置10中,为了调整被拉入到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调整部45对第1切断部7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TA的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调整工序)。同样,为了调整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调整部45对第2切断部7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调整工序)。
如图3所示,在缩短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情况下,调整部45使步进马达42的旋转轴向一方的方向旋转从而以使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相互离开的方式使其移动,由此,能够缩短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DA,且能够缩短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DB。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所缩短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所缩短的长度L。
另一方面,在增长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情况下,调整部45使步进马达42的旋转轴向另一方的方向旋转从而以使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相互接近的方式使其移动,由此,能够增长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DA,且增长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DB。该情况下,只要增大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量,就能够增大所增长的长度L,只要减小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量,就能够减小所增长的长度L。
以上的解捻长度调整通过对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设定所希望的解捻长度来实施。相对于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由操作者经由各卷绕单元1的输入部17直接进行,或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输入部间接(即,经由上级控制部)进行。控制部16根据所设定的解捻长度,控制接纱装置10的调整部45的动作。通过调整部45的动作被调整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解捻长度及下侧的纱线端YB的解捻长度能够根据卷绕的纱线Y的纱线种类等对控制部16进行适当设定(在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上可以为相同的值,也可以为不同的值)。另外,相对于控制部16的解捻长度的设定若经由自动络纱机的上级控制部进行,则能够对多个卷绕单元1一齐设定解捻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接纱装置10中,为了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进行调整,而对第1切断部7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解捻部40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DA进行调整,为了对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而对第2切断部7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解捻部40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DB进行调整。由此,即使在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之间使上侧的纱线端YA弯曲,在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之间不使下侧的纱线端YB弯曲,也能够可靠地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因此,通过接纱装置10,例如根据纱线种类,能够高精度地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能够抑制打结工作循环(knotting cycle)(一次接纱所需要的时间)变长,且能够实现适当的接纱。
另外,接纱装置10中,调整部45通过使第1拉入位置49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第1距离DA,通过使第2拉入位置49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第2距离DB。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调整第1距离DA及第2距离DB。
另外,接纱装置10中,调整部45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垂直,且围绕与第1解捻空间S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1解捻部40A转动,由此使第1拉入位置49A移动。同样地,调整部45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垂直,且围绕与第2解捻空间S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2解捻部40B转动,由此使第2拉入位置49B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调整第1距离DA及第2距离DB。
另外,接纱装置10中,调整部45以扩大及缩小第1拉入位置49A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距离的方式,使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同步转动。由此,能够大致同等地调整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和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此外,还可以不使第1解捻部40A及第2解捻部40B同步转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10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1,但本发明的接纱装置还可以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或在多个卷绕单元间移动的作业台车等。在本发明的接纱装置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喂纱部由能够供给纺织纱线的牵伸(draft)装置及纺织装置等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调整部45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垂直,且围绕与第1解捻空间SA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第1解捻部40A转动,由此使第1拉入位置49A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一例,调整部45还可以通过使第1解捻部40A沿规定方向平行移动,而使第1拉入位置49A移动。而且,第1拉入位置49A的移动方向也不限于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还可以是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等。这些情况对于第2解捻部40B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也同样。
另外,如图4所示,调整部45还可以通过使第1切断位置79A向与第1握持部60A和第1切断部70A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第1距离DA,通过使第2切断位置79B向与第2握持部60B和第2切断部70B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第2距离DB。该情况下,调整部45还可以通过使第1引导板(第1板状部件)21向第1方向移动来使第1切断位置79A移动,通过使第2引导板(第2板状部件)22向第2方向移动来使第2切断位置79B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调整第1距离DA及第2距离DB。尤其,第1握持部60A及第2切断部70B配置在第1引导板21上,第2握持部60B及第1切断部70A配置在第2引导板22上,所以,能够维持第1握持部60A和第2切断部70B的相互关系及第2握持部60B和第1切断部70A的相互关系。
这里,在缩短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情况下,调整部45利用滚珠丝杠或齿条和齿轮等以使第1切断位置79A及第2切断位置79B相互接近的方式使其移动,由此,缩短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DA,且缩短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DB。该情况下,若增大第1切断位置79A及第2切断位置79B的移动量,则能够增大所缩短的长度L,若减小第1切断位置79A及第2切断位置79B的移动量,则能够减小所缩短的长度L。
另一方面,在增长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的情况下,调整部45利用滚珠丝杠或齿条和齿轮等,以使第1切断位置79A及第2切断位置79B相互分离的方式使其移动,由此,能够增长第1切断位置79A和第1拉入位置49A的第1距离DA,且增长第2切断位置79B和第2拉入位置49B的第2距离DB。该情况下,若增长第1切断位置79A及第2切断位置79B的移动量,则能够增长所增长的长度L,若减小第1拉入位置49A及第2拉入位置49B的移动量,则能够减小所增长的长度L。
以上,本发明的调整部通过使第1切断位置及第1拉入位置的至少一方移动,而能够使第1切断位置与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移动,通过使第2切断位置及第2拉入位置的至少一方移动,而能够使第2切断位置与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移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6对调整部45的动作进行控制,但本发明的调整部还可以为由操作者通过手动进行动作的机构。该情况下,不需要麻烦的作业,就能够高精度地对被拉入第1解捻部40A的上侧的纱线端YA的长度及被拉入第2解捻部40B的下侧的纱线端YB的长度进行调整。另外,本发明中,还可以分别进行第1切断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第1解捻部中的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的调整;和第2切断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第2解捻部中的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的调整。

Claims (12)

1.一种接纱装置,将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1握持部,其握持一方的纱线端;
第1切断部,其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
第1解捻部,其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第2握持部,其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切断部,其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解捻部,其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调整部,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所述第1切断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所述第2切断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
接纱部,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对通过所述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所述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通过使所述第1拉入位置向与所述第1握持部和所述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第1距离,通过使所述第2拉入位置向与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第2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解捻部具有所述第1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1解捻空间,
所述第2解捻部具有所述第2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2解捻空间,
所述调整部通过围绕与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1解捻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所述第1解捻部转动来使所述第1拉入位置移动,通过围绕与所述第2方向及所述第2解捻空间的长度方向垂直的轴线使所述第2解捻部转动来使所述第2拉入位置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为了扩大及缩小所述第1拉入位置与所述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距离,而使所述第1解捻部及所述第2解捻部同步转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解捻部具有所述第1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1解捻空间,
所述第2解捻部具有所述第2拉入位置位于一端部的长条状的第2解捻空间,
所述调整部通过使所述第1解捻部平行移动来使所述第1拉入位置移动,通过使所述第2解捻部平行移动来使所述第2拉入位置移动。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通过使所述第1切断位置向与所述第1握持部和所述第1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1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第1距离,通过使所述第2切断位置向与所述第2握持部和所述第2切断部相对的方向平行的第2方向移动来调整所述第2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配置有所述第2切断部的第1板状部件;
配置有所述第1切断部的第2板状部件,
所述调整部通过使所述第1板状部件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来使所述第1切断位置移动,通过使所述第2板状部件向所述第2方向移动来使所述第2切断位置移动。
8.一种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成为能够供给纱线的状态的喂纱部;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至少控制所述接纱装置的所述调整部的动作的控制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输入部,其用于对所述控制部设定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10.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个卷绕单元;
统管所述卷绕单元各自的所述控制部的上级控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上级输入部,其用于在所述卷绕单元各自的所述接纱装置中,经由所述上级控制部对所述控制部分别设定通过所述调整部的动作而进行调整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以及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
12.一种接纱方法,连接纱线端彼此,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第1握持工序,第1握持部握持一方的纱线端;
第1切断工序,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切断部切断所述一方的纱线端;
第1解捻工序,在由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1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1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第2握持工序,第2握持部握持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切断工序,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切断部切断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
第2解捻工序,在由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第2解捻部拉入被所述第2切断部切断了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并进行解捻;
调整工序,调整部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1解捻部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所述第1切断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切断位置与所述第1解捻部中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的第1拉入位置之间的第1距离进行调整,为了调整被拉入所述第2解捻部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长度,对所述第2切断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切断位置与所述第2解捻部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第2拉入位置之间的第2距离进行调整;
接纱工序,在通过所述第1握持部握持所述一方的纱线端、且通过所述第2握持部握持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的状态下,接纱部对通过所述第1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一方的纱线端和通过所述第2解捻部被解捻的所述另一方的纱线端进行捻合。
CN201410227756.XA 2013-06-05 2014-05-27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Pending CN1042295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9108A JP2014234312A (ja) 2013-06-05 2013-06-05 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繊維機械及び糸継方法
JP2013-119108 2013-06-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9559A true CN104229559A (zh) 2014-12-24

Family

ID=52009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7756.XA Pending CN104229559A (zh) 2013-06-05 2014-05-27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34312A (zh)
CN (1) CN104229559A (zh)
DE (1) DE102014007978A1 (zh)
IN (1) IN2014DE01143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1224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东华大学 一种配合胶粘法的接头剪切装置及剪切方法
CN105966995A (zh) * 2015-03-10 2016-09-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纺纱机和自动络纱机
CN107161800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1103907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11470382A (zh) * 2019-01-24 2020-07-3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TWI787495B (zh) * 2018-04-12 2022-12-21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MI20061977A1 (it) 2006-10-16 2008-04-17 Mesdan Spa Metodo per la giunzione pneumatica ottimizzata di fili o filati e relativo dispositivo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6995A (zh) * 2015-03-10 2016-09-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纺纱机和自动络纱机
CN105966995B (zh) * 2015-03-10 2019-07-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纺纱机和自动络纱机
CN107161800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07161800B (zh) * 2016-03-08 2019-08-20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05951224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东华大学 一种配合胶粘法的接头剪切装置及剪切方法
TWI787495B (zh) * 2018-04-12 2022-12-21 日商Tmt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合成纖維紗用接合器
CN11103907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11039074B (zh) * 2018-10-11 2022-09-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11470382A (zh) * 2019-01-24 2020-07-3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007978A1 (de) 2014-12-11
JP2014234312A (ja) 2014-12-15
IN2014DE01143A (zh) 2015-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9559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DE602004001410T2 (de) Spulmaschine für Faden
JP6080153B2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機における糸の製造を中断する方法
CN103717519B (zh) 络筒装置
CN105908298B (zh)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DE3808957C2 (zh)
CN104229557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EP2066577B1 (de) Saugdüse für eine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DE102012016853A1 (de)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Ober- und Unterfadens a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und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CN202864581U (zh)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DE102012016854A1 (de) Verfahren zum Verbinden eines Ober- und Unterfadens a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und Arbeitsstelle einer Spulmaschine
EP2801544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06698096B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EP2388222A2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Spinnkopsen
CN103010845A (zh) 纱线处理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EP1076028A2 (de) Fadenverbind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 Textilmaschine
EP1127831B1 (de) Vorrichtung zur Inbetriebnahme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204569014U (zh)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和纤维机械
DE102008050070A1 (de)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Inbetriebnahme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05984754B (zh) 解捻管部件及具备其的接头装置
CN104229561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4229558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JP2017088344A (ja) 張力付与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DE102015014385A1 (de) Verfahren zum Korrigieren eines Fadenlaufs bei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CN104925587B (zh)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