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9074A -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9074A
CN111039074A CN201910932394.7A CN201910932394A CN111039074A CN 111039074 A CN111039074 A CN 111039074A CN 201910932394 A CN201910932394 A CN 201910932394A CN 111039074 A CN111039074 A CN 111039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utter
suction port
contact surface
splic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23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9074B (zh
Inventor
泽田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3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9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9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9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10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for making packages of specified shapes or on specified types of bobbins, tubes, cores, or for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0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thread guides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with fixed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52Drive contact pressure control, e.g. press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70Othe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yarn-wind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9Elastic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接纱装置(21)构成为,当用切断器(41)切断了被导入至接纱部件(31)的接纱空间(31a)内且由夹子(44)把持着的纱线(Y1)时,从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吸引纱线端,在该接纱装置(21)中,在上下方向上的切断器(41)与解捻管(32)之间设有形成有接触面(45a)的引导部件(45),该接触面(45a)通过与切断器(41)和接纱部件(31)之间的纱线(Y1)接触来使纱线(Y1)弯曲。在从解捻管(32)所开口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使接触面(45a)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吸引口(32a)的外侧。

Description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纱装置及具备接纱装置的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实开平4-4217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接纱装置(捻接器)通过在将两根纱线的纱线端导入至形成于接纱部件的接纱空间内的状态下向接纱空间喷射压缩空气,而将纱线端彼此捻合来进行接纱。在接纱部件的一侧配置有切断器,并在另一侧配置有夹子。在接纱部件与切断器之间配置有解捻管。当用切断器切断了由夹子把持着的纱线时,纱线端被解捻管吸引并通过解捻管内的空气流而被解捻。之后,将被解捻后的纱线端从解捻管拉出,并通过回转流在接纱空间内对纱线端彼此进行接纱。
当欲使用专利文献1的接纱装置对氨纶纱等具有伸缩性的纱线(以下称为弹性纱)进行接纱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弹性纱的情况下,当用切断器切断了由夹子把持着的纱线时,由于被切断后的纱线会猛地收缩,所以存在无法通过解捻管很好地吸引纱线端而接纱失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即使是弹性纱也能良好地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
本发明的接纱装置具备:形成有接纱空间的接纱部件;把持纱线的夹子;切断由夹子把持着的纱线的切断器;和形成有吸引口并对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及解捻的解捻管,夹子、接纱部件、解捻管、切断器按照此顺序配置,所述接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形成有接触部的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切断器与所述解捻管之间,该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切断器和所述接纱部件之间的所述纱线接触来使该纱线相对于将所述切断器与所述接纱部件连接的假想直线弯曲。
根据本发明,在用切断器切断了弹性纱的情况下,通过引导部件的接触部,纱线以朝向吸引口的外侧收缩的方式被引导。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纱线朝向吸引口以最短距离收缩的情况,从而能够避免由解捻管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弹性纱,也能通过解捻管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的纱线端,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接纱。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假想直线位于与所述接纱空间相反的外侧。
根据这种结构,被切断后的纱线由接触部可靠地朝向吸引口的外侧引导。因此,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弹性纱,也能通过解捻管更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的纱线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接纱。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纱线进行面接触的作为平面的接触面,使所述接触面延长得到的假想延长线从所述吸引口的外侧通过。
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通过一边与接触面相接触一边收缩,从而被更可靠地朝向吸引口的外侧引导。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接触面形成为越靠近所述吸引口则相对于所述假想直线离得越远。
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通过一边与接触面相接触一边收缩,从而以远离吸引口的方式运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更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碰撞部件,由所述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在被吸引到所述解捻管之前与该碰撞部件碰撞。
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收缩并与碰撞部件碰撞,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纱线朝向吸引口猛地收缩。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更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向所述解捻管的轴向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中,所述接触面中的距所述吸引口最近的部分与所述吸引口中的最接近所述部分的点之间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
对于通过解捻管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来说,可以认为接触面与吸引口的分离距离越大越有效果。然而,当使该分离距离过大时,纱线会相应地大幅弯曲且纱道变长。这样的话,存在被解捻管吸引的纱线端的长度发生变化而无法进行所希望的解捻的隐患。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规定接触面与吸引口的分离距离,能够使解捻管可靠地吸引纱线端并良好地进行解捻。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于与所述接触面相比距所述吸引口较远的一侧,并将所述纱线向所述接触面引导。
通过在引导部件设置这种引导面,能够在将纱线向接纱空间引导时将纱线也良好地向接触面引导。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形成有对从所述解捻管拉出的纱线端进行限制的限制面,在所述接纱部件上形成有导入口,所述纱线端在被所述限制面限制之后被导入至该导入口,从所述解捻管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面的假想延长线相对于所述导入口的形成面所成的角度,小于将所述吸引口的中心与所述导入口中的距所述解捻管较近一侧的端部连结的直线相对于所述形成面所成的角度。
在对弹性纱进行接纱的情况下,不仅在用切断器切断纱线时,在从解捻管拉出纱线端时,有时也会因纱线急剧收缩而无法向接纱空间恰当地导入纱线端。因此,通过设置上述限制部件,能够一边使纱线在限制面的接纱部件侧的端部处弯曲一边将纱线端从解捻管拉出。因此,能够通过在弯曲部分的摩擦而减少纱线发生急剧收缩的情况,从而能够将从解捻管拉出的纱线端良好地向接纱空间引导。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具备支承所述解捻管的支承部件、和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装拆地设置的支承板。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引导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板。
引导部件在对弹性纱进行接纱的情况下有效,但在几乎没有伸缩性的一般纱线的情况下有时并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上述结构,则即使不更换接纱装置整体,仅更换支承板就能应对纱线种类的变更。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限制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板。
本发明的限制部件在对弹性纱进行接纱的情况下有效,但在几乎没有伸缩性的一般纱线的情况下有时并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上述结构,则即使不更换接纱装置整体,仅更换支承板就能应对纱线种类的变更。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卷绕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的卷绕部;和配置于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上述任一接纱装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卷绕弹性纱的情况下,也能在接纱时通过解捻管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切断后的纱线的纱线端,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接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卷绕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3A及图3B是表示由接纱装置进行的接纱动作的图。
图4A及图4B是表示由接纱装置进行的接纱动作的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由接纱装置进行的接纱动作的图。
图6是表示纱线在引导部件及限制部件周边的举动的图。
图7是表示纱线在引导部件及限制部件周边的举动的图。
图8是表示纱线在引导部件及限制部件周边的举动的图。
图9A至图9C是表示引导部件的图。
图10是表示限制部件的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引导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沿一个方向排列的多个卷绕单元2(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沿着这多个卷绕单元2在它们的排列方向上行进自如地设置的落纱装置3;和进行自动络纱机1整体的控制的机台控制装置4。以下,将多个卷绕单元2(接纱装置21)所排列的图1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进行说明。以下,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设为“前侧”并将里侧设为“后侧”进行说明。
自动络纱机1构成为:从机台控制装置4向针对各卷绕单元2单独设置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发送信号,在各个卷绕单元2中卷绕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来形成卷装P。当在某一卷绕单元2中卷装P完成时,落纱装置3移动到与该卷绕单元2相对的位置,并将完成的卷装P更换成空的卷绕管Q。机台控制装置4能够对各卷绕单元2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发布各种指令。机台控制装置4进行自动络纱机1整体的动作状态的监视及动作参数的设定、存储等。
(卷绕单元)
接着,对各个卷绕单元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卷绕单元2的概略结构图。卷绕单元2一边使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横动一边将其卷绕于卷绕管Q来形成卷装P。在本实施方式中,纱线Y是氨纶等具有伸缩性的弹性纱。
如图2所示,卷绕单元2具有:喂纱部11,该喂纱部11以能够供给喂纱纱管B的纱线Y的状态保持喂纱纱管B;纱线处理执行部12,该纱线处理执行部12对从保持于喂纱部11的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进行各种处理;和卷绕部13,该卷绕部13将由纱线处理执行部12处理后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Q来形成卷装P。喂纱部11、纱线处理执行部12及卷绕部13按照此顺序从下向上排列配置。
喂纱部11具有保持喂纱纱管B的纱管保持部15、和对来自喂纱纱管B的纱线Y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16。退绕辅助装置16具有从上方盖于喂纱纱管B的筒体29。筒体29通过未图示的马达而升降。在退绕辅助装置16中,随着进行纱线Y的退绕而使筒体29下降,由此限制退绕中的纱线Y的鼓起(气圈),使纱线Y的张力稳定。喂纱部11也可以不具备退绕辅助装置16。
卷绕部13具备将卷绕管Q旋转自如地把持的摇架14、和横动卷筒18。横动卷筒18由未图示的卷筒马达旋转驱动。在横动卷筒18的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横动槽18a,卷绕部13构成为通过该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横动卷筒18一边通过横动槽18a使纱线Y横动一边在与形成于卷绕管Q上的卷装P相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卷装P通过与横动卷筒18的接触摩擦而向卷绕方向旋转,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Q。
卷绕部13也可以具备未形成横动槽18a的卷筒和相对于卷筒独立设置的横动装置来代替横动卷筒18,并一边通过横动装置使纱线Y横动一边将其卷绕于卷装P。
配置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纱线处理执行部12具有纱线探测器19、张力施加装置20、接纱装置21、清纱器22。
纱线探测器19配置于退绕辅助装置16与张力施加装置20之间,检测有无行进的纱线Y。
张力施加装置20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的张力。在图2中,作为一个例子而示出了所谓的门式张力施加装置20。在门式张力施加装置20中,多个固定门体20a和多个可动门体20b沿上下方向交替地配置。通过调整多个可动门体20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对在固定门体20a与可动门体20b之间行进的纱线Y施加张力。
接纱装置21在通过后述的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并用切断器22a切断了纱线Y时、纱线Y在卷绕过程中断开时、以及喂纱纱管B的纱线Y用完而更换喂纱纱管B时等,对断开的喂纱纱管B侧(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和卷装P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Y进行接纱。
在接纱装置21的下侧和上侧分别设有捕捉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并将其向接纱装置21引导的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捕捉卷装P侧的纱线Y并将其向接纱装置21引导的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能够以轴23a为中心旋转,并通过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而向上下旋转。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也能够以轴24a为中心旋转,并通过由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而向上下旋转。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和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分别与未图示的吸引源连接。
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在其前端部具有对喂纱部11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的吸引部23b。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在下方的位置利用吸引部23b捕捉纱线Y的纱线端,并向上方旋转而将纱线Y向接纱装置21引导。
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其前端部具有对卷绕部13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的吸嘴24b。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首先从下方向上方旋转而使吸嘴24b位于卷装P与横动卷筒18的切点附近,由此对附着于卷装P表面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并捕捉。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在纱线Y的纱线端的捕捉之后从上方向下方旋转,由此将捕捉到的纱线Y向接纱装置21引导。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也可以构成为在不旋转的情况下捕捉纱线Y并将其向接纱装置21引导。
接纱装置21将由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引导来的纱线Y的纱线端与由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引导来的纱线Y的纱线端相连而成为一根纱线Y。之后详细说明接纱装置21的结构、动作等。
清纱器22始终获取行进的纱线Y的粗细的信息,并基于该纱线Y的粗细的信息将纱线Y所包含的粗细粗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异常部分检测为纱疵。在清纱器22上附设有切断器22a,在由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时,切断器22a立即将纱线Y切断。
(接纱装置)
接着,参照图3~图5对接纱装置21进行详细说明。图3A、图4A及图5A是从左方观察到的接纱装置21的图。图3B、图4B及图5B是从前方观察到的接纱装置21的图。接纱装置21具有接纱部件31、解捻管32、上侧引导板33、下侧引导板34、聚纱杆35及压纱杆36等。在以下说明中,根据需要将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区分为纱线Y1、并将卷绕部13侧的纱线Y区分为纱线Y2。
接纱部件31构成为块状,并安装在固定于支承块37的前表面的支承板38上。接纱部件31从支承板38向纱线Y行进的纱道侧(前侧)突出。在接纱部件31中以贯穿接纱部件31的方式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的接纱空间31a。另外,在接纱部件31中以朝向前方开放且将接纱部件31沿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有与接纱空间31a连通的纱线插入间隙31b。由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捕捉到的纱线Y1及由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捕捉到的纱线Y2经由纱线插入间隙31b被引导至接纱空间31a。接纱空间31a的上下开口如后述那样作为用于使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端导入至接纱空间31a的导入口31c发挥功能。
在接纱空间31a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喷出压缩空气的喷嘴孔(省略图示)。该喷嘴孔与形成于支承块37的压缩空气供给路连接。在使纱线Y1的纱线端和纱线Y2的纱线端配置于接纱空间31a内的状态下,通过从喷嘴孔喷出压缩空气,能够使接纱空间31a的内部产生回转流来将纱线端彼此捻合。
上侧引导板33配置于接纱部件31的上方。在上侧引导板33形成有供纱线Y1导入的引导槽33a和供纱线Y2导入的引导槽33b。引导槽33a和引导槽33b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引导槽33b与引导槽33a相比位于右侧。在上侧引导板33设有切断器41及夹子42。切断器41相对于引导槽33a设置。夹子42相对于引导槽33b设置。
下侧引导板34配置于接纱部件31的下方。在下侧引导板34形成有供纱线Y1导入的引导槽34a和供纱线Y2导入的引导槽34b。引导槽34a和引导槽34b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引导槽34b与引导槽34a相比位于右侧。引导槽34a、34b分别位于引导槽33a、33b的大致正下方。在下侧引导板34设有切断器43及夹子44。切断器43相对于引导槽34b设置。夹子44相对于引导槽34a设置。
解捻管3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部件,由支承块37支承。解捻管3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在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上开口,前端部的开口作为吸引纱线Y的吸引口32a发挥功能。解捻管32为了分别吸引纱线Y1的纱线端及纱线Y2的纱线端而设有两个。用于吸引纱线Y1的解捻管3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纱部件31与切断器41(上侧引导板33)之间。用于吸引纱线Y2的解捻管3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纱部件31与切断器43(下侧引导板34)之间。
在解捻管32的内壁上形成有用于喷出压缩空气的喷嘴孔(省略图示)。该喷嘴孔与形成于支承块37的压缩空气供给路连接。通过从喷嘴孔喷出压缩空气,在解捻管32内产生从前方朝向后方的空气流。通过该空气流的作用,能够从吸引口32a向解捻管32内吸引纱线Y的纱线端。另外,通过该空气流能够使被导入至解捻管32内的纱线Y的纱线端解捻。
在支承板38上的与解捻管32(吸引口32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贯穿孔38a。在支承板38的前表面上的贯穿孔38a的形成位置安装有限制部件46。关于限制部件46之后会详细说明,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贯穿孔47a(参照图7)。纱线Y的纱线端经由限制部件46的贯穿孔47a、支承板38的贯穿孔38a及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而被导入至解捻管32的内部。
聚纱杆35隔着接纱部件31在上下配置有一对。上侧的聚纱杆3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上侧的解捻管32与上侧引导板33之间。下侧的聚纱杆3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下侧的解捻管32与下侧引导板34之间。一对聚纱杆35构成为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摆动轴为中心而一体地摆动。通过使聚纱杆35朝向后方摆动,被引导至接纱空间31a内的纱线Y通过聚纱杆35而靠向后方。
压纱杆36隔着接纱部件31在上下配置有一对。上侧的压纱杆3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纱部件31与上侧的聚纱杆35之间。下侧的压纱杆36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纱部件31与下侧的聚纱杆35之间。一对压纱杆36构成为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摆动轴为中心而一体地摆动。通过使压纱杆36朝向后方摆动,被引导至接纱空间31a内的纱线Y由压纱杆36压住。由此,当在接纱空间31a内对纱线Y的纱线端加捻时,防止捻度超过压纱杆36而传播。
(接纱动作)
接着,参照图3A~图5B来说明通过接纱装置21进行纱线Y1与纱线Y2的接纱时的接纱动作。图3A及图3B是表示即将用切断器41、43分别切断纱线Y1、Y2之前的状态的图。图4A及图4B是表示纱线Y1、Y2的纱线端被各解捻管32吸引后的状态的图。图5A及图5B是表示纱线Y1、Y2的纱线端配置于接纱空间31a内的状态的图。
在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被切断了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通过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及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将纱线Y1、Y2经由纱线插入间隙31b导入至接纱空间31a。此时,纱线Y1也被导入至引导槽33a、34a,纱线Y2也被导入至引导槽33b、34b。在该状态下,使聚纱杆35向后方摆动而使纱线Y1、Y2靠向后方,由此,纱线Y1被压入至引导槽33a、34a的深处,纱线Y2被压入至引导槽33b、34b的深处。在图3中简单地用圆示出了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但实际上具备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的吸嘴24b。
接着,在使夹子44把持着被导入至引导槽34a内的纱线Y1的基础上,使切断器41切断被导入至引导槽33a内的纱线Y1。与此同时,在使夹子42把持着被导入至引导槽33b内的纱线Y2的基础上,使切断器43切断被导入至引导槽34b内的纱线Y2。被切断后的纱线Y1、Y2的不需要的部分由下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3及上纱线捕捉引导部件24吸引。在切断纱线Y1、Y2时,使解捻管32产生从前方朝向后方的空气流。因此,如图4所示,被切断后的纱线Y1的纱线端被上侧的解捻管32吸引。被切断后的纱线Y2的纱线端被下侧的解捻管32吸引。而且,纱线Y1、Y2的纱线端通过在各解捻管32中产生的空气流而被解捻。
接着,当使聚纱杆35进一步向后方摆动时,如图5所示,纱线Y1、Y2的被解捻后的纱线端被从各解捻管32拉出并经由导入口31c导入至接纱空间31a。在将纱线Y1、Y2的被解捻后的纱线端导入至接纱空间31a内的状态下,向接纱空间31a内喷射压缩空气,从而在回转流的作用下对纱线Y1与纱线Y2进行接纱。在喷射压缩空气之前,使压纱杆36向后方摆动,通过压纱杆36压住纱线Y1、Y2。由此,在接纱时能够防止捻度超过压纱杆36而传播。当接纱完毕时,使聚纱杆35及压纱杆36返回初始位置并再次开始由卷绕部13进行的纱线Y的卷绕。
(对弹性纱进行接纱时的问题)
当欲使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接纱装置21对氨纶纱等具有伸缩性的纱线(以下称为弹性纱)进行接纱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在弹性纱的情况下,当用切断器41切断了由夹子44把持着的纱线Y1时,由于纱线Y1会猛地收缩,所以存在无法通过解捻管32吸引纱线Y1的纱线端而接纱失败的问题。在用切断器43切断了由夹子42把持着的纱线Y2的情况下也可能产生同样的问题。在将由解捻管32吸引的纱线Y1、Y2的纱线端从解捻管32拉出时,也由于纱线Y1、Y2会猛地收缩而存在无法再向接纱空间31a恰当地导入纱线端的隐患。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为了解决对弹性纱进行接纱时的如上所述的问题而设有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如图3等所示,引导部件45隔着接纱部件31在上下配置有一对。限制部件46也隔着接纱部件31在上下配置有一对。下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配置于从前方观察时以接纱空间31a的中心为旋转轴使上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旋转180度后的位置。上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相对于纱线Y1发挥作用。下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相对于纱线Y2发挥作用。关于其它点并没有区别且具有同样的作用及效果。以下,对上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进行说明,并省略关于下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的说明。但是,使与上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相关的说明上下反转后的说明相当于下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的说明。
(引导部件)
图6~图8是表示纱线Y1在上侧的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周边的举动的图,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图。图9A是表示引导部件45的立体图。图9B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引导部件45的图。图9C是从下方观察到的引导部件45的图。
如图3等所示,引导部件45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解捻管32与切断器41(上侧引导板33)之间,并使切断器41与接纱部件31之间的纱线Y1弯曲。如图9A所示,引导部件45构成为从支承板38向前方突出的四棱锥台状,并固定于支承板38。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的前方面比后方面小。在引导部件45上形成有接触面45a和引导面45b。接触面45a是供被导入至接纱空间31a及引导槽33a、34a内的纱线Y1相接触的面。引导面45b向接触面45a引导纱线Y1。
接触面45a形成于引导部件45的后部(支承板38侧的部分),是大致垂直于支承板38且朝向纱线Y1的方向(大致左方)的平面。如图6所示,从前方观察时,接触面45a在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上位于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的外侧。接触面45a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接触面45a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越靠近吸引口32a(越趋向下侧)则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吸引口32a越位于外侧(左侧)。
接触面45a的左下的端部R、换言之、接触面45a中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吸引口32a位于最外侧的部分R在左右方向上从吸引口32a分离1mm以上3mm以下。换言之,在向解捻管32的轴向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中,接触面45a中的最接近吸引口32a的部分与吸引口32a中的最接近上述部分的点之间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引导部件45配置为,使接触面45a延长的假想延长线L从吸引口32a的外侧通过。
如图9A所示,引导面45b与接触面45a的前侧连接。如图9C所示,引导面45b形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引导面45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越靠近接触面45a(越趋向后侧)则在左右方向上也越靠近接触面45a(越趋向左侧)。引导面45b的后端部与接触面45a的前端部在其之间形成有棱线并彼此连接。
(限制部件)
接着,参照图10对限制部件46的结构进行说明。限制部件46具有一体地形成有主体部47及安装部48的结构。在主体部47形成有贯穿孔47a、第一引导槽47b及第二引导槽47c。贯穿孔47a将主体部47沿前后方向贯穿,并经由形成于支承板38的贯穿孔38a而与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连通。第一引导槽47b及第二引导槽47c是形成于主体部47的前表面上的凹部。第一引导槽47b从贯穿孔47a大致朝向上侧形成,具有在纱线Y1的纱线端被解捻管32吸引时将纱线Y1向吸引口32a引导的作用。第二引导槽47c从贯穿孔47a大致朝向右下侧形成,具有在纱线Y1的纱线端被从解捻管32拉出时将纱线Y1向接纱空间31a引导的作用。
安装部48是块状部件,通过用螺丝将安装部48固定于支承板38而能够将限制部件46安装于支承板38。如图6所示,限制部件46以安装部48位于引导部件45的接触面45a的假想延长线L上的方式固定于支承板38。
对划定第二引导槽47c的面中的形成于接纱部件31侧的限制面47d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0所示,从前方观察时,限制面47d相对于接纱部件31的导入口31c的形成面呈角度θ。该角度θ小于将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的中心O与导入口31c中的距解捻管32较近一侧的端部S连结的直线相对于导入口31c的形成面所成的角度
Figure BDA0002220672230000131
(弹性纱的举动)
在接纱装置21设有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的情况下,参照图6~图8对纱线Y1在为弹性纱的情况下如何运动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即将用切断器41切断纱线Y1之前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刚用切断器41切断纱线Y1之后的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从解捻管32拉出纱线Y1的纱线端时的状态的图。
在用切断器41切断纱线Y1之前,如图6所示,切断器41与接纱部件31之间的纱线Y1与引导部件45的接触面45a相接触。此时的纱线Y1在接触面45a的端部R处弯曲,且配置于限制部件46的第一引导槽47b及第二引导槽47c。
当用切断器41切断了纱线Y1时,如图7所示,纱线Y1沿着假想延长线L向箭头方向猛地收缩。由于该方向不同于朝向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的方向,所以能够减少纱线Y1朝向吸引口32a以最短距离收缩的情况,能够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另外,由于限制部件46的安装部48配置于假想延长线L上,所以通过沿着假想延长线L收缩的纱线Y1与安装部48的碰撞,能够有效地减少纱线Y1朝向吸引口32a猛地收缩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能够通过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纱线Y1的纱线端。
之后,当通过解捻管32对纱线Y1的纱线端进行了解捻并使聚纱杆35进一步向后方摆动时,纱线端被从解捻管32拉出。此时,如图8所示,纱线Y1与限制部件46的限制面47d相接触。由于如上所述角度θ<角度
Figure BDA0002220672230000141
(参照图10),所以纱线Y1在限制面47d的接纱部件31侧的端部处弯曲。因此,能够通过纱线Y1在弯曲部分的摩擦来减少纱线Y1发生急剧收缩的情况,能够将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Y1的纱线端经由导入口31c良好地向接纱空间31a引导。
(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切断器41与解捻管32之间配置有形成有接触面45a的引导部件45,该接触面45a通过与切断器41和接纱部件31之间的纱线Y(Y1)接触来使纱线Y弯曲,从前后方向(第二方向)观察时,接触面45a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上位于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的外侧。在用切断器41切断了是弹性纱的纱线Y的情况下,通过引导部件45的接触面45a中的位于吸引口32a外侧的部分将纱线Y以朝向吸引口32a的外侧收缩的方式引导。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纱线Y朝向吸引口32a以最短距离收缩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因此,即使纱线Y是弹性纱,也能通过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的纱线端,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接纱。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45a是平面,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使接触面45a延长得到的假想延长线L从吸引口32a的外侧通过。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通过一边与接触面45a接触一边收缩,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被朝向吸引口32a的外侧引导。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接触面45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越靠近吸引口32a则在左右方向上越趋向吸引口32a的外侧的形状。换言之,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接触面45a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距吸引口32a的距离短的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吸引口32a更靠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形成接触面45a。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通过一边与接触面45a接触一边收缩,从而以远离吸引口32a的方式运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32更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想延长线L上配置有限制部件46(碰撞部件),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在被吸引到解捻管32之前与该限制部件46(碰撞部件)碰撞。根据这种结构,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收缩并与限制部件46碰撞,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纱线Y朝向吸引口32a猛地收缩。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由解捻管32进行的纱线端的吸引捕捉的失败,从而能够通过解捻管32更可靠地吸引纱线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面45a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吸引口32a的最外侧的部分R与吸引口32a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对于通过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来说,可以认为左右方向上的接触面45a与吸引口32a的分离距离越大越有效果。然而,当使该分离距离过大时,纱线Y会相应程度地大幅弯曲且纱道变长。这样的话,存在被解捻管32吸引的纱线端的长度发生变化而无法进行所希望的解捻的隐患。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规定左右方向上的接触面45a与吸引口32a的分离距离,能够使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纱线端并良好地进行解捻。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具备引导面45b,该引导面45b配置在与接触面45a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距吸引口32a较远的一侧(前侧),并将纱线Y向接触面45a引导。通过在引导部件45设置这种引导面45b,能够在将纱线Y从在前后方向上距吸引口32a较远的一侧(前侧)朝向较近的一侧(后侧)而向接纱空间31a引导时将纱线Y也良好地向接触面45a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固定于支承板38,该支承板38能够相对于支承解捻管32的支承块37(支承部件)装拆。引导部件45在对弹性纱进行接纱的情况下有效,但在几乎没有伸缩性的一般纱线的情况下有时并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上述结构,则即使不更换接纱装置21整体,仅更换支承板38就能应对纱线种类的变更。此外,以往为了防止在用切断器41切断了纱线Y时纱线Y急剧收缩,采用了使切断器41具有夹紧功能而同时将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夹紧的方法。然而,这种情况下,为了应对纱线种类的变更而需要变更切断器41,必须大幅变更接纱装置21的主要部分,花费了很多工夫。对于这点,更换支承板38即可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非常有利。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21还具备形成有限制面47d的限制部件46,该限制面47d使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端经由形成于接纱部件31的导入口31c而导入至接纱空间31a,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限制面47d相对于导入口31c的形成面所成的角度θ,小于将吸引口32a的中心O与导入口31c中的距解捻管32较近一侧的端部S连结的直线相对于上述形成面所成的角度
Figure BDA0002220672230000171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一边使纱线Y在限制面47d的接纱部件31侧的端部处弯曲一边将纱线端从解捻管32拉出。因此,能够通过在弯曲部分的摩擦而减少纱线Y发生急剧收缩的情况,从而能够将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端良好地向接纱空间31a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件46固定于支承板38,该支承板38能够相对于支承解捻管32的支承块37(支承部件)装拆。限制部件46在对弹性纱进行接纱的情况下有效,但在几乎没有伸缩性的一般纱线的情况下有时并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上述结构,则即使不更换接纱装置21整体,仅更换支承板38就能应对纱线种类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2(纱线卷绕装置)具备:供给纱线Y的喂纱部11;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从喂纱部11远离的位置并对从喂纱部11供给的纱线Y进行卷绕的卷绕部13;和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的接纱装置21。因此,即使是卷绕弹性纱的情况下,也能在接纱时通过各解捻管32可靠地吸引由切断器41、43切断后的纱线Y1、Y2的纱线端,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接纱。
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具备:形成有接纱空间31a的接纱部件31;把持纱线Y1的夹子44;切断由夹子44把持着的纱线Y1的切断器41;和形成有吸引口32a并对由切断器41切断后的纱线Y1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及解捻的解捻管32,夹子44、接纱部件31、解捻管32、切断器41从喂纱部11的配置侧起按照此顺序配置。接纱装置21具备:形成有接纱空间31a的接纱部件31;把持纱线Y2的夹子42;切断由夹子42把持着的纱线Y2的切断器43;和形成有吸引口32a并对由切断器43切断后的纱线Y2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及解捻的解捻管32,夹子42、接纱部件31、解捻管32、切断器43从卷绕部13的配置侧起按照此顺序配置。形成有接触面45a(接触部)的引导部件45配置于切断器41、43与解捻管32、32之间,该接触面45a通过与切断器41、43和接纱部件31之间的纱线Y1、Y2接触来使该纱线Y1、Y2相对于将切断器41、43与接纱部件31连接的假想直线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接触面45a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将切断器41、43与接纱部件31连接的假想直线位于与接纱空间31a相反的外侧。
也可以是,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具有与纱线Y1、Y2进行面接触的作为平面的接触面45a,使接触面45a延长得到的假想延长线L从吸引口32a的外侧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接触面45a形成为越靠近吸引口32a则相对于将切断器41、43与接纱部件31连接的假想直线离得越远。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在向解捻管32的轴向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中,接触面45a中的距吸引口32a最近的部分与吸引口32a中的最接近上述部分的点之间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引导部件45具备引导面45b,该引导面45b形成在与接触面45a相比距吸引口32a较远的一侧,并将纱线Y1、Y2向接触面45a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21还具备限制部件46,该限制部件46形成有对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端进行限制的限制面47d,在接纱部件31上形成有导入口31c,纱线端在被限制面47d限制之后被导入至该导入口31c,从解捻管32的轴向观察时,限制面47d的假想延长线相对于导入口31c的形成面所成的角度θ,小于将吸引口32a的中心O与导入口31c中的距解捻管32较近一侧的端部S连结的直线相对于所述形成面所成的角度
Figure BDA0002220672230000181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接纱装置21具备支承解捻管32的支承部件37、和相对于支承部件37能够装拆地设置的支承板38。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引导部件45固定于支承板38。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中,也可以是,限制部件46固定于支承板38。
(其它实施方式)
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形成为四棱锥台状。然而,引导部件的具体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在引导部件45上设有引导面45b,但也可以省略引导面45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的接触面45a整体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解捻管32的吸引口32a的外侧。然而,接触面45a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吸引口32a的外侧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件45的接触面45a形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但接触面45a也可以不形成为倾斜面。例如,如图11A所示,引导部件51的接触面51a也可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如图11B所示,引导部件52的接触面52a也可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是弯曲面。这样,本发明中的“使纱线弯曲的接触面”也包括通过使纱线弯曲来改变纱道方向的弯曲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触面45a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吸引口32a的最外侧的部分R与吸引口32a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然而,该分离距离也可以是不足1mm或大于3mm。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假想延长线L上配置有限制部件46(碰撞部件)。然而,在假想延长线L上配置碰撞部件并不是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从解捻管32拉出的纱线端向接纱空间31a恰当地引导而设有限制部件46。然而,也可以省略限制部件4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安装于支承板38。然而,能够适当变更将引导部件45及限制部件46安装在何处,并不限定于支承板3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于自动络纱机1的卷绕单元2的接纱装置21适用了本发明。然而,也能将本发明适用于其它纺织机械(例如空气纺纱机)的接纱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卷绕单元2具备接纱装置21。然而,接纱装置21也可以搭载于相对于多个卷绕单元2共通地设置的台车。

Claims (12)

1.一种接纱装置,具备:
形成有接纱空间的接纱部件;
把持纱线的夹子;
切断由所述夹子把持着的所述纱线的切断器;和
形成有吸引口并对由所述切断器切断后的所述纱线的纱线端进行吸引及解捻的解捻管,
所述夹子、所述接纱部件、所述解捻管及所述切断器按照此顺序配置,
所述接纱装置的特征在于,
形成有接触部的引导部件配置于所述切断器与所述解捻管之间,该接触部通过与所述切断器和所述接纱部件之间的所述纱线接触来使该纱线相对于将所述切断器与所述接纱部件连接的假想直线弯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假想直线位于所述接纱空间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具有与所述纱线进行面接触的作为平面的接触面,
使所述接触面延长得到的假想延长线从所述吸引口的外侧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面形成为越靠近所述吸引口则相对于所述假想直线离得越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假想延长线上配置有碰撞部件,由所述切断器切断后的所述纱线在被吸引到所述解捻管之前与该碰撞部件碰撞。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向所述解捻管的轴向的水平面的平行投影中,所述接触面中的距所述吸引口最近的部分与所述吸引口中的最接近所述部分的点之间的分离距离是1mm以上3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具备引导面,该引导面形成于与所述接触面相比距所述吸引口较远的一侧,并将所述纱线向所述接触面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形成有对从所述解捻管拉出的纱线端进行限制的限制面,
在所述接纱部件上形成有导入口,所述纱线端在被所述限制面限制之后被导入至该导入口,
从所述解捻管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限制面的假想延长线相对于所述导入口的形成面所成的角度,小于将所述吸引口的中心与所述导入口中的距所述解捻管较近一侧的端部连结的直线相对于所述形成面所成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所述解捻管的支承部件;和
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能够装拆地设置的支承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板。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承板。
12.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纱线的喂纱部;
卷绕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所述纱线的卷绕部;和
配置于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CN201910932394.7A 2018-10-11 2019-09-29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Active CN1110390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286A JP2020059583A (ja) 2018-10-11 2018-10-11 糸継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JP2018-192286 2018-10-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9074A true CN111039074A (zh) 2020-04-21
CN111039074B CN111039074B (zh) 2022-09-13

Family

ID=68109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2394.7A Active CN111039074B (zh) 2018-10-11 2019-09-29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636572B1 (zh)
JP (1) JP2020059583A (zh)
CN (1) CN111039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3424B (zh) * 2020-06-05 2022-01-11 湖南科力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圆柱纱筒的寻线头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4643A1 (en) * 2001-05-22 2002-11-28 Baldur Humml Yarn splicing device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1549807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筒机
CN104229559A (zh) * 2013-06-05 2014-12-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6698096A (zh) * 2015-11-13 2017-05-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2173U (zh) 1990-08-09 1992-04-09
JP3575367B2 (ja) * 2000-01-18 2004-10-1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ぎ装置
JP2016175734A (ja) * 2015-03-19 2016-10-06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解撚パイプ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糸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4643A1 (en) * 2001-05-22 2002-11-28 Baldur Humml Yarn splicing device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CN101549807A (zh) * 2008-03-31 2009-10-07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自动络筒机
CN104229559A (zh) * 2013-06-05 2014-12-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6698096A (zh) * 2015-11-13 2017-05-2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36572A1 (en) 2020-04-15
EP3636572B1 (en) 2022-02-23
CN111039074B (zh) 2022-09-13
JP2020059583A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79129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EP2905249B1 (en)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JP2013193883A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用の糸継ぎ装置
EP2966021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and yarn winding method
CN111039074B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06698096B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JP2017100879A (ja) 巻取り機の作業ユニットの糸継ぎ装置のための糸ガイド金属薄板エレメント、糸継ぎ装置および作業ユニットを運転するための方法
EP3505472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CN107963512B (zh)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卷装的旋转停止方法
EP3466856A1 (en) Yarn joining nozzle, yarn joining device, yarn winding device, and yarn joining method
EP2993150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unit,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core yarn supplying method
EP2910507B1 (en) Yarn accumulating device, yarn winding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18080059A (ja) クロス捲きパッケージを生産する繊維機械の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における綾振り三角形領域に配置された機械式糸貯留装置用糸ガイドプーリー
CN112919258A (zh) 接纱装置、接纱喷嘴结构体及卷绕装置
EP2975164B1 (en) Spinn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core yarn supplying unit.
CN111470382B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JP2015044685A (ja) 糸端捕捉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CN107130308B (zh) 纺丝牵引机
EP4001192B1 (en) Yarn cutting-sucking device
EP2966199B1 (en) Spinning machine and spinning method
JPH0545698B2 (zh)
CN115465731A (zh) 纱线卷取机
JP2019018934A (ja) 糸巻取装置
CN116803878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JP2023005530A (ja) 糸巻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