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98096A -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98096A
CN106698096A CN201610995189.1A CN201610995189A CN106698096A CN 106698096 A CN106698096 A CN 106698096A CN 201610995189 A CN201610995189 A CN 201610995189A CN 106698096 A CN106698096 A CN 106698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maintaining part
trap setting
tension force
under wor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951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98096B (zh
Inventor
滨地祐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98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8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98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80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8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 B65H67/081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 B65H67/083Automatic end-finding and material-interconnecting arrangements acting after interruption of the winding process, e.g. yarn breakage, yarn cut or package replacement handling the yarn-end of the new supply pack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 B65H2701/319Elastic thr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接纱机构具备:下纱线保持部(60B),该下纱线保持部(60B)配置在接纱部(50)的一侧,保持纱线端;下纱线切断部(70B),该下纱线切断部(70B)在接纱部(50)的另一侧配置在接纱部(50)与第一位置(P1)之间,用于切断纱线端;以及张力施加机构(110),该张力施加机构(110)通过至少与下纱线保持部(60B)相比在第一位置(P1)侧作用于纱线端,而对下纱线保持部(60B)与下纱线切断部(70B)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

Description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如日本特开平7-81849号公报所记载那样,已知一种自动络纱机的下纱线捕捉装置。该下纱线捕捉装置具备中继管以及以面对中继管的前端侧的吸引口的方式安装的夹具(clamper)。在中继管从下纱线捕捉位置向上方的待机位置移动时,下纱线的纱线端由夹具以机械方式夹紧保持。由此,防止在中继管的上升动作中由于吸引力不足而导致纱线端从吸引口脱离从而引起捕纱失败(trap miss)。
发明内容
近年来,存在例如使用如氨纶纤维(SPANDEX)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这些还被称为弹性纤维。像这样在使用接纱装置对具有伸缩性的纱线进行接纱的情况下,在通过纱线捕捉装置将纱线供给至接纱装置时,具有该纱线伸缩从而纱线容易产生松弛的倾向。当在纱线产生松弛的状态下进行接纱时,接头的状态(例如外观或强度等)可能变得不稳定。像这样,在以往的装置中,在纱线产生松弛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稳定的接纱。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消除接纱时的纱线的松弛而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的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接纱机构,将下游侧的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上游侧的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该接纱机构具备:接纱部,该接纱部将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纱线捕捉装置,该纱线捕捉装置具有对第一纱线的纱线端或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捕捉的捕捉部,捕捉部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接纱部的一侧的捕捉位置与位于接纱部的另一侧的第一位置之间移动;保持部,该保持部配置在接纱部的一侧,保持纱线端;切断部,该切断部在接纱部的另一侧配置在接纱部与第一位置之间,用于切断纱线端;以及张力施加单元,该张力施加单元通过至少与保持部相比在第一位置侧作用于纱线端,而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
根据该接纱机构,通过纱线捕捉装置来捕捉第一纱线的纱线端或第二纱线的纱线端。纱线捕捉装置移动至第一位置,由此纱线端被供给至接纱部。在此时纱线产生松弛的情况下,在纱线端通过保持部保持的状态下,该纱线端保持松弛的状态。因此,在通过切断部切断纱线端之前,张力施加单元至少与保持部相比在第一位置侧作用于纱线端。由此,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而消除纱线端的松弛。之后,通过切断部切断纱线端,由此纱线端与保持部和切断部之间的固定长度大致一致。通过接纱部将大致固定长度的纱线端与另一个纱线端连接,由此进行稳定的接纱。这一点,对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即容易松弛的纱线)特别有效。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张力施加单元具有对纱线捕捉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在通过切断部切断纱线端之前,使位于第一位置的捕捉部向远离保持部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在该情况下,仅通过使为了捕捉纱线端和向接纱部供给纱线端而具备的纱线捕捉装置进行追加动作,就能够向纱线端施加张力。不会招致结构的复杂化而能够消除接纱时的纱线的松弛。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使捕捉部在第二位置停止,该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比处于远离保持部的一侧。与纱线的伸缩性相应地,接纱部中的纱线端的松弛程度发生变化。例如与纱线的伸缩性或卷绕速度等相应地,预先设定使捕捉部停止的第二位置,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松弛的去除。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纱线捕捉装置具有设置于捕捉部并保持纱线端的夹紧机构。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夹紧机构可靠地保持纱线端。另一方面,即使在张力施加单元作用于纱线端时,也能够防止纱线端被从捕捉部拉出,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对纱线端的张力施加。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纱线捕捉装置为捕捉第二纱线的第二纱线捕捉装置,通过在第二纱线捕捉装置内产生的吸引流对纱线端进行吸引和捕捉。在第二纱线捕捉装置的配管直径小且吸引力较小的情况下,纱线容易产生松弛。通过对第二纱线适用张力施加单元,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这一点对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特别有效。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纱线捕捉装置为捕捉第一纱线的第一纱线捕捉装置,通过在第一纱线捕捉装置内产生的吸引流对纱线端进行吸引和捕捉。在第一纱线捕捉装置的吸引力较小的情况下,通过对第一纱线适用张力施加单元,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是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具备:上述接纱机构;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以及卷绕纱线的卷绕部。在该情况下,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的纱线卷绕装置。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还具备退绕抑制部件,该退绕抑制部件相对于喂纱部设置,抑制来自喂纱部的纱线的退绕。退绕抑制部件通过较弱的力按压纱线。因此,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在设置有退绕抑制部件的情况下也容易松弛。基于张力施加单元进行的松弛的去除对具有伸缩性的纱线特别有效。
本发明的另一其它方式是一种接纱方法,使用接纱部将下游侧的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上游侧的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包括以下工序:捕捉工序,纱线捕捉装置在位于接纱部的一侧的捕捉位置捕捉纱线端,其中,该纱线捕捉装置具有捕捉第一纱线的纱线端或第二纱线的纱线端的捕捉部;移动工序,纱线捕捉装置在捕捉部中捕捉了纱线端的状态下向位于接纱部的另一侧的第一位置移动;保持工序,配置在接纱部的一侧的保持部保持纱线端;张力施加工序,至少与保持部相比在第一位置侧作用于纱线端,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以及切断工序,通过配置在接纱部与第一位置之间的切断部来切断纱线端。
根据该接纱方法,根据与上述接纱机构相同的理由,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消除纱线端的松弛。之后,通过切断部切断纱线端,由此纱线端与保持部和切断部之间的固定长度大致一致。通过接纱部将大致固定长度的纱线端与另一个纱线端进行接纱,由此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张力施加工序中,通过使位于第一位置的捕捉部向远离保持部的方向移动,来对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在该情况下,仅通过使为了捕捉纱线端和向接纱部供给纱线端而具备的纱线捕捉装置进行追加动作,就能够向纱线端施加张力。不会招致结构的复杂化,能够消除接纱时的纱线的松弛。
在几个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张力施加工序中,使捕捉部移动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比处于远离保持部的一侧。与纱线的伸缩性相应地,接纱部中的纱线端的松弛程度发生变化。例如与纱线的伸缩性或卷绕速度等相应地,使捕捉部移动至第二位置,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松弛的去除。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通过消除接纱时的纱线的松弛,使得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示出的接纱装置的侧视图。
图4的(a)是表示图1的下纱线捕捉部的夹罩(clamp cover)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图1的下纱线捕捉部的夹罩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接纱工序中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纱线端的捕捉工序的侧视图。
图7的(a)是表示第一纱线捕捉装置下降且第一纱线的纱线端被供给至接纱装置的状态的图,图7的(b)是表示第二纱线捕捉装置上升的状态的图。
图8的(a)是表示第二纱线捕捉装置上升且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被供给至接纱装置的状态的图,图8的(b)是表示针对第二纱线的张力施加工序的图。
图9的(a)是与图8的(a)对应的主视图,图9的(b)是与图8的(b)对应的主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第一纱线和第二纱线被切断的状态的图,图10的(b)是表示第二纱线捕捉装置进一步上升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说明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0的络纱单元(纱线卷绕装置)1的整体结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上游”和“下游”是指纱线卷绕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和下游。
如图1所示,络纱单元1将纱线Y从喂纱纱管B卷绕成卷装P。喂纱纱管B在前工序的精纺机中形成,例如在设置于托盘的状态下从精纺机搬送。此外,通过将多个络纱单元1并排设置来构成作为纤维机械的自动络纱机。
在络纱单元1中,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张力施加装置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第二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切断器9、纱线监视装置11、上纱线捕捉装置(第一捕捉装置)12以及卷绕装置(卷绕部)13沿纱线Y的行进路径从上游侧(在此,为下侧)依次设置。这些各结构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此外,在汇总表现上纱线捕捉装置(第一捕捉装置)12和下纱线捕捉装置(第二捕捉装置)7的情况下,简称为纱线捕捉装置。
纱管支承部2在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下支承该喂纱纱管B,使得能够供给纱线Y。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的上方的筒状部件对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进行控制。张力施加装置5为门式张力器,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和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将纱线Y保持为锯齿状,由此对行进的纱线Y施加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对由张力施加装置5施加的纱线Y的张力进行测定。
如图6所示,在纱管支承部2上设置有防扭结装置(kink preventer)3A(退绕抑制部件)。防扭结装置3A具备与喂纱纱管B接触而施加退绕阻力的部件(例如刷子状的部件)。防扭结装置3A在下纱线捕捉装置7吸引喂纱纱管B的纱线Y并从喂纱纱管B退绕纱线Y时防止纱线Y过度退绕。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防扭结装置3A的图示。
如图1所示,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线Y的行进路径以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限制大于规定值的缠结纱线等纱线缺陷的通过。纱线监视装置11在纱线Y的卷绕中检测粗节等纱线缺陷。切断器9在由纱线监视装置11检测出纱线缺陷时切断纱线Y。接纱装置10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纱线Y的断纱时等,通过压缩空气的作用将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与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设置于接纱装置10的下侧,捕捉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并引导到接纱装置10。下纱线捕捉装置7能够以轴线α为中心转动地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下纱线捕捉装置7具有中继管7b、设置于中继管7b的前端(转动端)的吸引口7a(捕捉部)以及如图4的(a)和图4的(b)所示地对吸引口7a进行开闭的夹罩(夹紧机构)35。通过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的驱动源使中继管7b转动。在中继管7b上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下纱线捕捉装置7通过在中继管7b和吸引口7a中产生的吸引流对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
使吸引口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与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吸引口7a在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待机,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纱线Y的断纱时等通过吸引口7a对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之后,使吸引口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而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交付至接纱装置10。
如图4的(b)所示,在中继管7b的前端设置有对吸引口7a进行开闭的夹罩35。夹罩35以使与吸引口7a相对的相对部即夹紧部35A将吸引口7a关闭的方式被未图示的弹簧等施力。通过该结构,夹罩35通常处于关闭吸引口7a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牢固地握持在张力施加工序(在后文中详细说明)中被拉伸的纱线Y。因此,使用能经受该张力的弹簧常数的弹簧。
如图4的(a)所示,在中继管7b位于最下点时,开启凸轮(opener cam)69B作用于形成在夹罩35上的突起部35B。由此,使夹罩35向打开吸引口7a的方向转动。此外,开启凸轮69B经由安装部69A固定于单元主体部8。另外,图4的(a)示出中继管7b位于最下点的状态,但是在位于最上点(后述的第三位置)时也通过相同的机构来打开吸引口7a。通过这种下纱线捕捉装置7的结构对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进行吸引捕捉,并在握持着该纱线的状态下使中继管7b转动,由此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交付到接纱装置10。
如图1所示,上纱线捕捉装置12设置于接纱装置10的上侧,捕捉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并引导到接纱装置10。上纱线捕捉装置12能够以轴线β为中心转动地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上纱线捕捉装置12具有吸嘴12b以及设置于吸嘴12b的前端(转动端)的吸引口12a(捕捉部)。通过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的驱动源使吸嘴12b转动。在吸嘴12b上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上纱线捕捉装置12通过在吸嘴12b和吸引口12a中产生的吸引流对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
使吸引口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与卷绕装置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由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时或纱线Y的断纱时等,使吸引口12a转动至卷绕装置13侧并通过吸引口12a来吸引卷装P侧的纱线Y的纱线端,之后,使吸引口12a向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转动而将卷装P侧的纱线Y交付至接纱装置10。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纱线捕捉装置7和上纱线捕捉装置12中,使用共用的负压源。下纱线捕捉装置7中的吸引力小于上纱线捕捉装置12中的吸引力。这是由于,中继管7b中的配管直径小于吸嘴12b中的配管直径。由于该配管直径的差异,导致在中继管7b中,管摩擦的影响变大从而产生压力损失。其结果是,中继管7b中的流速与吸嘴12b中的流速相比降低。
卷绕装置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卷绕成卷装P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形成有筒槽14a的卷绕筒14以及将卷装P能够旋转地支承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接触压力与卷绕筒14的表面接触。卷绕装置13通过马达使卷绕筒14驱动旋转并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一边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横动一边将纱线Y卷绕成卷装P。
在单元主体部8中设置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以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例如具有CPU、RAM、ROM、I/O端口以及通信端口。在上述ROM中记录有用于控制络纱单元1的各结构的程序。控制部16在与自动络纱机所具备的上级控制部之间发送接收与络纱动作相关的各种信息。上级控制部统一控制各络纱单元1的控制部16而控制自动络纱机整体。控制部16控制络纱单元1的各结构。输入部17例如为操作按钮等,供操作员在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显示络纱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
接着,说明接纱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方便起见,将卷装P侧称为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为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线Y的行进路径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另外,将卷装P侧的纱线Y称为上纱线(下游侧的第一纱线)YA,将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Y称为下纱线(上游侧的第二纱线)YB。
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10具备解捻部40、接纱部50、一对聚纱杆81以及一对止捻杆82。解捻部40具有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分别包括用于拉入上纱线YA和下纱线YB的管部件。一对聚纱杆81以隔着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的方式旋转。一对止捻杆82以隔着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接纱装置10经由支承其各结构的主体架(主体部)20而安装于单元主体部8。
在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的上侧配置有第一引导板21。在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的下侧配置有第二引导板22。第一引导板21与第二引导板22在上下方向上隔着接纱部50而相对。在第一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和引导槽21B。在第二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和引导槽22B。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和引导槽22A中导入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并由聚纱杆81拉靠的上纱线Y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和引导槽22B中导入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并由聚纱杆81拉靠的下纱线YB。
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上侧设置有上纱线保持部60A,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下侧设置有下纱线切断部70B。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下侧设置有下纱线保持部60B,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上侧设置有上纱线切断部70A。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或握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1A的上纱线YA。上纱线切断部70A在通过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2A的上纱线YA。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或握持)被导入到引导槽22B的下纱线YB。下纱线切断部70B在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切断被导入到引导槽21B的下纱线YB。此外,在汇总表现下纱线切断部7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A的情况下,有时简称为切断部。
第一解捻部41A在通过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着上纱线YA的状态下,拉入通过上纱线切断部70A切断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并将其解捻。第二解捻部41B在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拉入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切断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并将其解捻。
接纱部50将通过第一解捻部41A解捻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通过第二解捻部41B解捻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捻合,由此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连接。在接纱部50中将纱线端彼此捻合时,上纱线YA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下纱线YB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而且,通过聚纱杆81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从第一解捻部41A引出并且将下纱线YB的纱线端从第二解捻部41B引出,通过止捻杆82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和下纱线YB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配置于接纱部50附近。此外,在汇总表现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保持部60B时,简称为保持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主体架20上安装有驱动马达23来作为一对聚纱杆81和一对止捻杆82的共用驱动源。驱动马达23例如为步进马达。在驱动马达23的驱动轴24上固定有臂25。在臂25上能够旋转地连结有连结部件26的后端部。在连结部件26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有聚纱杆81的基端部。聚纱杆81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固定于主体架20的支承轴27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支承轴27上能够旋转地支承有止捻杆82。止捻杆82通过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承轴27的扭转螺旋弹簧28而被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施力。由此,使止捻杆82与聚纱杆81一起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转动。但是,在螺合于止捻杆82的基端部的止动螺栓(未图示)的前端部与主体架20的一部分接触之后,仅使聚纱杆81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转动。
在主体架20上安装有驱动马达31来作为上纱线保持部60A、下纱线保持部60B、上纱线切断部70A以及下纱线切断部70B的共用驱动源。驱动马达31例如为步进马达。在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上连结有第一传递机构90A。在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A上连结有第二传递机构90B。
如图3所示,第一传递机构90A包括第一臂91A和第一连结部件92A,从驱动马达31的第一驱动轴部32A向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传递驱动力。在第一驱动轴部32A上固定有第一臂91A。在第一臂91A上能够旋转地连结有第一连结部件92A的后端部。
如图2所示,下纱线切断部70B具有固定片71和可动片72。固定片71固定于第一引导板21。可动片72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固定于第一引导板21的支承轴(未图示)上。第一连结部件92A的前端部能够旋转地连结于从可动片72的基端部延伸的臂(未图示)。上纱线保持部60A具有基座部件61和子部件62。在上纱线保持部60A中通过基座部件61和子部件62来保持上纱线YA。
如图3所示,第二传递机构90B包括第二臂91B和第二连结部件92B,从驱动马达31的第二驱动轴部32B向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A传递驱动力。在第二驱动轴部32B上固定有第二臂91B。在第二臂91B上能够旋转地连结有第二连结部件92B的后端部。
如图2所示,上纱线切断部70A的结构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以接纱部50为中心而与下纱线切断部70B的结构具有点对称的关系。同样地,下纱线保持部60B的结构在从前侧观察的情况下,以接纱部50为中心而与上纱线保持部60A的结构具有点对称的关系。
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1构成为适于卷绕例如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Y。特别是,络纱单元1具备在接纱装置10的接纱部50中的接纱时防止下纱线YB的松弛的接纱机构100。以下,说明接纱机构100。
接纱机构100具备上述的接纱装置10、下纱线捕捉装置7以及上纱线捕捉装置12。接纱装置10具有接纱部50、配置在接纱部50的上方的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以及配置在接纱部50的下方的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上纱线切断部70A。接纱机构100还具备在接纱时对下纱线YB的纱线端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机构(张力施加单元)110。张力施加机构110包含对下纱线捕捉装置7的转动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6的功能。
下纱线捕捉装置7通过被控制部16控制而转动,吸引口7a至少在四个位置上停止。具体地说,吸引口7a能够在位于接纱部50的下方的捕捉位置与位于接纱部50的上方的第一位置P1之间移动。该第一位置P1为与接纱时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下纱线YB的定时对应的吸引口7a的位置。吸引口7a能够移动到与第一位置P1相比更上方的(即远离下纱线保持部60B的)第二位置P2。该第二位置P2为与接纱时对下纱线YB施加张力的定时对应的吸引口7a的位置。并且,吸引口7a能够移动至与第二位置P2相比更上方的(即远离下纱线保持部60B的)第三位置P3。该第三位置P3为与上述夹罩35打开吸引口7a的定时对应的吸引口7a的位置。
像这样,控制部16在使中继管7b转动和上升时,以使吸引口7a在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以及第三位置P3这三个阶段的位置上停止的方式控制下纱线捕捉装置7。特别是,在吸引口7a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移动的期间,不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进行下纱线YB的切断。在吸引口7a到达第二位置P2之后,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进行下纱线YB的切断。
接着,参照图5和图6以后来说明接纱机构100的动作(即,在接纱机构100中实施的接纱方法)。根据存储在控制部16中的程序,通过控制部16控制以下各动作。
首先,在检测出纱线缺陷时通过切断器9切断了纱线Y或由于过量张力而发生纱线Y的断纱时(步骤S01),通过上纱线捕捉装置12和下纱线捕捉装置7将上纱线YA和下纱线YB向接纱装置10引导。更具体地说,位于下方的捕捉位置的中继管7b通过吸引口7a捕捉下纱线YB的纱线端(步骤S02;捕捉工序)。
接着,如图6所示,吸嘴12b上升,通过吸引口12a捕捉卷装P侧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步骤S03)。接着,如图7的(a)所示,吸嘴12b在对上纱线YA的纱线端进行吸引保持的状态下下降,对接纱装置10的接纱部50供给上纱线YA的纱线端(步骤S04)。此时,吸嘴12b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由此上纱线YA不会产生松弛。
接着,在捕捉位置上对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夹紧保持的中继管7b在对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夹紧保持的状态下上升,使吸引口7a移动至接纱部50上方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8的(a))(第一上升工序;移动工序)。由此,对接纱装置10的接纱部50供给下纱线YB的纱线端(步骤S05)。此时,中继管7b对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进行夹紧保持,因此即使下纱线YB产生松弛也无法通过吸引来去除该松弛。而且,设置于纱管支承部2的防扭结装置3A仅与纱管前端的一部分接触,因此无法消除随着中继管7b的上升而产生的下纱线YB的松弛。因而,如图7的(b)所示,在下纱线YB产生松弛的状态下,下纱线捕捉装置7对接纱装置10供给下纱线YB。
接着,聚纱杆81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旋转,由此将通过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以及通过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拉靠。由此,上纱线YA的纱线端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以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同样地,下纱线YB的纱线端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以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此外,上纱线YA的纱线端和下纱线YB的纱线端在向接纱喷嘴51导入的过程中经由引导倾斜部53而配置于收容部52。
接着,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在引导槽21A附近由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步骤S06)。同样地,被导入到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在引导槽22B附近由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步骤S06;保持工序)。此外,在图8的(a)中,为了表示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保持部60B处于保持状态这一情况,将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保持部60B涂成黑色。关于图8的(b)和图10的(a)也相同。
如图8的(a)和图9的(a)所示,在通过吸引口7a的夹罩35和下纱线保持部60B机械地保持着下纱线YB的状态下,在下纱线YB的纱线端产生松弛。在该时间点,控制部16并不转移到通过上纱线切断部7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进行的切断工序,而是实施以下的张力施加工序。
如图8的(b)所示,控制部16使中继管7b进一步上升,使位于第一位置P1的吸引口7a向远离下纱线保持部60B的方向移动(步骤S07;第二上升工序即张力施加工序)。更具体地说,控制部16使中继管7b仅转动追加的转动角度θ1,使吸引口7a在第二位置P2停止,其中该第二位置P2与第一位置P1相比处于远离下纱线保持部60B的一侧。由此,对下纱线YB的纱线端施加张力,在与下纱线保持部60B相比位于上方的区域中消除下纱线YB的松弛。换言之,张力施加机构110至少与下纱线保持部60B相比在第一位置P1侧(更具体地说与下纱线切断部70B相比在第一位置P1侧)作用于下纱线YB的纱线端。张力施加机构110将下纱线YB拉起。此外,在与下纱线保持部60B相比位于下方的区域中,保持下纱线YB产生松弛的状态。
这样,张力施加机构110包含使中继管7b进行追加的转动动作的、控制部16的功能的一部分。根据针对纱线Y的伸缩性或卷绕速度等假设的松弛的量来预先设定张力施加工序中的追加的转动角度θ1。这种追加的转动动作例如能够通过针对每个程序来决定步进马达中的旋转量和转速来控制。
在实施张力施加工序之后,如图9的(b)所示,下纱线YB的纱线端由引导槽22B、接纱部50的收容部52以及引导槽21B进行限制,在这些部件之间大致直线状地延伸。因而,从下纱线保持部60B至下纱线切断部70B为止的下纱线YB的长度被控制为固定长度。此外,关于由引导槽21A、接纱部50的收容部52以及引导槽22A限制的上纱线YA,也同样地,从上纱线保持部60A至上纱线切断部70A为止的长度成为固定长度。
接着,如图10的(a)所示,再次开始接纱工序,被导入到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中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在通过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2A附近通过上纱线切断部70A切断(步骤S08)。同样地,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中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在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1B附近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切断(步骤S08;切断工序)。此外,在图10的(a)中,为了表示上纱线切断部7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处于切断状态这一情况,将上纱线切断部70A和下纱线切断部70B涂成黑色。
接着,第一解捻部41A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通过上纱线切断部70A切断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在通过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的状态下,由第一解捻部41A拉入并被解捻。同样地,第二解捻部41B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切断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在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的状态下,由第二解捻部41B拉入并被解捻。聚纱杆81进一步向第一解捻部41A和第二解捻部41B侧旋转,由此上纱线YA的纱线端被从第一解捻部41A拉出,并且下纱线YB的纱线端被从第二解捻部41B拉出。而且,通过与聚纱杆81一起旋转的止捻杆82,上纱线YA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和下纱线YB的纱线端的前端部分在接纱部50附近被按压。接着,接纱部50从喷射孔对收容部52内喷射接纱用空气,由此将通过第一解捻部41A解捻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通过第二解捻部41B解捻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捻合(步骤S09;接纱工序)。此时,上纱线YA的纱线端处于通过上纱线保持部60A保持的状态,下纱线YB的纱线端处于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的状态。分别将以保持部60A、60B为基准而成为固定长度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下纱线YB的纱线端解捻和接纱,因此外观或强度等接头的状态变得稳定。
接着,如图10的(b)所示,控制部16使中继管7b进一步上升,使位于第二位置P2的吸引口7a向进一步远离下纱线切断部70B的方向移动(步骤S10;第三上升工序)。更具体地说,控制部16使中继管7b仅转动追加的转动角度θ2,并使中继管7b在第三位置P3停止。由此,夹罩35与相对于单元主体部8固定的止动件120抵接,夹罩35打开吸引口7a。通过打开吸引口7a,将下纱线YB的纱线端的剩余部分(参照图10的(a))吸引去除。
而且,聚纱杆81和止捻杆82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上纱线保持部60A和下纱线保持部60B解除保持。由此,通过将上纱线YA的纱线端与下纱线YB的纱线端连接而被接合的纱线Y复位至接纱装置10前侧的纱道上。
根据上述说明的接纱机构100和接纱方法,通过下纱线捕捉装置7来捕捉下纱线YB的纱线端。下纱线捕捉装置7移动至第一位置P1,由此纱线端被供给至接纱部50。在此时下纱线YB产生松弛的情况下,在纱线端通过下纱线保持部60B保持的状态下,该纱线端保持松弛的状态(参照图8的(a)和图9的(a))。因此,在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切断纱线端之前,张力施加机构110至少与下纱线保持部60B相比在第一位置P1侧作用于纱线端。具体地说,将下纱线YB拉起。由此,对下纱线保持部60B与下纱线切断部70B之间的纱线端施加张力,消除纱线端的松弛(参照图8的(b)和图9的(b))。之后,通过下纱线切断部70B来切断下纱线YB的纱线端,由此纱线端与下纱线保持部60B和下纱线切断部70B之间的固定长度大致一致。通过接纱部50将大致固定长度的下纱线YB的纱线端与大致固定长度的上纱线YA的纱线端连接,由此进行稳定的接纱。这一点,对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Y(即容易松弛的纱线)特别有效。
通过如上述日本特开平7-81849号公报的接纱装置那样的以往的装置,如果是伸缩性低的纱线,则考虑到也能够没问题地进行接纱。然而,针对伸缩性大的纱线,在以往的装置中,难以进行稳定的接纱。本实施方式的接纱机构100从稳定的接纱的观点出发发挥有效的效果。
在接纱机构100中,仅通过使为了捕捉纱线端和向接纱部50供给纱线端而具备的下纱线捕捉装置7进行追加动作,就能够对纱线端施加张力。因而,不会招致结构的复杂化,而能够消除接纱时的下纱线YB的松弛。
在接纱机构100中,控制部16使吸引口7a在第二位置P2停止。与纱线的伸缩性相应地,接纱部50中的纱线端的松弛程度发生变化。例如根据纱线的伸缩性或卷绕速度等,使吸引口7a移动至第二位置P2,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松弛的去除。另外,预先设定使吸引口7a停止的第二位置P2,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松弛的去除。
下纱线捕捉装置7具有设置于吸引口7a的夹罩35,因此能够通过夹罩35可靠地保持下纱线YB的纱线端。另一方面,即使在张力施加机构110作用于下纱线YB的纱线端时,也能够防止该纱线端被从吸引口7a拉出,从而能够适当地进行对纱线端的张力施加。
在接纱机构100中,通过在中继管7b内产生的吸引流来吸引和捕捉纱线端。在中继管7b的配管直径小且吸引力较小的情况下,下纱线YB容易产生松弛,但是通过对下纱线YB适用张力施加机构110,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这一点对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特别有效。
根据具备接纱机构100的络纱单元1,能够进行稳定的接纱。
在络纱单元1中对纱管支承部2设置有防扭结装置3A。防扭结装置3A用较弱的力来按压纱线,并且仅与喂纱纱管B的一部分接触,因此如氨纶纤维等那样具有伸缩性的纱线变得容易松弛。由张力施加机构110进行的松弛的去除对具有伸缩性的纱线特别有效。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张力施加单元而例示了通过使纱线捕捉装置进行追加动作(进一步的转动动作)来对纱线端施加张力的机构,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机构。例如也可以与保持部相比在第一位置侧,对纱线端向与纱道交叉的方向施加外力。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使用通过执行机构而移动的棒状部件,在与纱道交叉的面内使棒状部件移动,由此将纱线端向推压到引导板的方向压入。在接纱装置的外部(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范围外)纱线端被压入的情况下,张力作用于与保持部相比位于第一位置侧的纱线端的整体,张力被传递至与接纱部面对的纱线端部分。此时,该纱线端部分直线状地延伸,因此纱线端部分几乎没有尺寸变化。
也可以是,在第一上升工序之后,直到纱线端的切断为止不使纱线捕捉装置在第二位置停止。也可以是,在第一上升工序中的适当的定时(此时纱线捕捉装置正在动作),通过切断部切断纱线端,使纱线捕捉装置移动至第三位置。即,纱线捕捉装置也可以从第一位置至第三位置不停止地连续地移动。
中继管也可以不具有夹紧机构。中继管也可以仅通过吸引力对纱线端施加张力。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通过保持部保持纱线端之后,使在中继管内产生的吸引力增大,通过该吸引力对纱线端进行张力的施加。此外,这并不意味着仅仅使捕捉纱线端的吸引状态持续。在通过接纱装置的保持部来机械地保持纱线端的前后的定时,对纱线端的作用方式需要发生变化。即,“张力施加单元”和“张力施加工序”意味着对纱线端进一步施加张力(即,提供追加的张力)。换言之,“张力施加单元”和“张力施加工序”意味着,在通过保持部机械地保持纱线端之前处于纱线端产生松弛的状况,但在通过保持部机械地保持纱线端之后,通过与捕捉纱线端的吸引状态不同的形态对纱线端追加张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仅对下纱线捕捉装置7(第二纱线捕捉装置)设置张力施加单元的情况,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捕捉上纱线YA的上纱线捕捉装置12(第一纱线捕捉装置)设置张力施加单元。如果是上纱线捕捉装置12中的吸引力较小的情况,则通过设置张力施加单元,能够防止接纱部50中的上纱线YA的松弛。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上纱线捕捉装置12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下纱线捕捉装置7的动作同样地,从捕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之后,在张力施加工序中向第二位置移动。
也可以对下纱线捕捉装置7(第二纱线捕捉装置)和吸嘴12b(第一纱线捕捉装置)两者设置张力施加单元。

Claims (11)

1.一种接纱机构,将下游侧的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上游侧的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具备:
接纱部,该接纱部将所述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
纱线捕捉装置,该纱线捕捉装置具有对所述第一纱线的纱线端或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进行捕捉的捕捉部,所述捕捉部构成为能够在位于所述接纱部的一侧的捕捉位置与位于所述接纱部的另一侧的第一位置之间移动;
保持部,该保持部配置在所述接纱部的一侧,保持所述纱线端;
切断部,该切断部在所述接纱部的另一侧配置在所述接纱部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用于切断所述纱线端;以及
张力施加单元,该张力施加单元通过至少与所述保持部相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侧作用于所述纱线端,而对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的所述纱线端施加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施加单元具有对所述纱线捕捉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通过所述切断部切断所述纱线端之前,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捕捉部向远离所述保持部的方向移动,由此对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的所述纱线端施加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纱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捕捉部在第二位置停止,该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处于远离所述保持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装置具有设置于所述捕捉部并保持所述纱线端的夹紧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装置为捕捉所述第二纱线的第二纱线捕捉装置,通过在所述第二纱线捕捉装置内产生的吸引流对所述纱线端进行吸引和捕捉。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纱线捕捉装置为捕捉所述第一纱线的第一纱线捕捉装置,通过在所述第一纱线捕捉装置内产生的吸引流对所述纱线端进行吸引和捕捉。
7.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机构;
能够供给纱线的喂纱部;以及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退绕抑制部件,该退绕抑制部件相对于所述喂纱部设置,抑制来自所述喂纱部的所述纱线的退绕。
9.一种接纱方法,使用接纱部将下游侧的第一纱线的纱线端与上游侧的第二纱线的纱线端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捕捉工序,纱线捕捉装置在位于所述接纱部的一侧的捕捉位置捕捉所述纱线端,其中,该纱线捕捉装置具有捕捉所述第一纱线的纱线端或所述第二纱线的纱线端的捕捉部;
移动工序,所述纱线捕捉装置在所述捕捉部中捕捉了所述纱线端的状态下向位于所述接纱部的另一侧的第一位置移动;
保持工序,配置在所述接纱部的一侧的保持部保持所述纱线端;
张力施加工序,通过至少与所述保持部相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侧作用于所述纱线端,而对所述保持部与切断部之间的所述纱线端施加张力;以及
切断工序,通过配置在所述接纱部与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切断部来切断所述纱线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张力施加工序中,通过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捕捉部向远离所述保持部的方向移动,来对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切断部之间的所述纱线端施加张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纱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张力施加工序中,使所述捕捉部移动至第二位置,该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相比处于远离所述保持部的一侧。
CN201610995189.1A 2015-11-13 2016-11-11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Active CN106698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3309A JP2017088366A (ja) 2015-11-13 2015-11-13 糸継機構、糸巻取装置および糸継方法
JP2015-223309 2015-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98096A true CN106698096A (zh) 2017-05-24
CN106698096B CN106698096B (zh) 2019-12-13

Family

ID=58639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95189.1A Active CN106698096B (zh) 2015-11-13 2016-11-11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88366A (zh)
CN (1) CN106698096B (zh)
DE (1) DE102016221545A1 (zh)
IT (1) IT2016001094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907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800005658A1 (it) * 2018-05-24 2019-11-24 Unità di roccatura munita di dispositivo antiriccio perfezionato e metodo di captazione di un bandolo di filo di una spola a seguito di taglio, in un’unità di roccatura
EP3771674B1 (en) * 2019-07-30 2022-09-07 TMT Machinery, Inc. Yarn joining system for synthetic yarn
JP2021091987A (ja) * 2019-12-09 2021-06-17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条ハンド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59036A2 (en) * 1998-05-19 1999-11-2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 process for the menufacture of a dipped tire cord fabric made of organic fiber cords including cord joint portions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A2510301A1 (en) * 2002-12-19 2004-07-15 Anteneh Zewde Spliced yar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876539A (zh) * 2005-06-07 2006-12-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纱线拼接方法和接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1849A (ja) 1993-09-13 1995-03-28 Murata Mach Ltd 糸継補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59036A2 (en) * 1998-05-19 1999-11-2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 process for the menufacture of a dipped tire cord fabric made of organic fiber cords including cord joint portions
CN1433948A (zh) * 2002-01-25 2003-08-06 W·施拉夫霍斯特公司 纱的气流连接装置
CA2510301A1 (en) * 2002-12-19 2004-07-15 Anteneh Zewde Spliced yarn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CN1876539A (zh) * 2005-06-07 2006-12-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拼接装置、纱线拼接方法和接头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9074A (zh) * 2018-10-11 2020-04-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CN111039074B (zh) * 2018-10-11 2022-09-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201600109465A1 (it) 2018-04-28
JP2017088366A (ja) 2017-05-25
CN106698096B (zh) 2019-12-13
DE102016221545A1 (de) 2017-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98096A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CN101994176B (zh) 纺纱机械
CN101792076A (zh) 纱线处理方法及纺纱机
CN103010849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WO2011040545A1 (ja) 糸巻取装置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JP2018030722A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ユニット用の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CN105253703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4229559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US4267983A (en) Thread draw-off apparatus
CN105648588B (zh)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JPS638215B2 (zh)
EP2848565B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8625003B (zh) 细纱机
EP2078691A2 (en) Kink prevent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winder comprising the same
TW552235B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uiding and cutting an advancing yarn during a package doff
CN105984754B (zh) 解捻管部件及具备其的接头装置
CN103449259B (zh)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JP2017088344A (ja) 張力付与装置及び糸巻取装置
JP2005219880A (ja) バンチ巻方法及びバンチ巻装置を備えた紡績機
CN104925587A (zh) 接头装置、卷绕单元及纤维机械
CN105274667B (zh) 纺织机及纤维除去方法
CN104229558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EP2848566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11470382B (zh) 接纱装置及纱线卷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