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9259B -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 Google Patents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9259B
CN103449259B CN201310124416.XA CN201310124416A CN103449259B CN 103449259 B CN103449259 B CN 103449259B CN 201310124416 A CN201310124416 A CN 201310124416A CN 103449259 B CN103449259 B CN 1034492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ckage
yarn
contact site
discharger
reel c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244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9259A (zh
Inventor
木野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9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9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92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92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7/00Replacing or removing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 B65H67/04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or replacing by cores, formers, or empty receptacles at winding or depositing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B65H67/040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 B65H67/0411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or for loading an empty core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2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 B65H54/26Automatic winding machines, i.e. machines with servicing units for automatically performing end-finding, interconnecting of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controlling and fault-detecting of the running material and replacing or removing of full or empty cores having one or more servicing units moving along a plurality of fixed wind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卷装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卷装,该卷装至少具有被保持部保持的卷绕管,该卷装排出装置具备:卷装接触部,其能够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第一移动部,其使卷装接触部移动而使卷装接触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以及按压力调整部,其对在卷装接触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时施加于卷装的按压力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背景技术
卷纱机通过将纱线卷绕于线轴(卷绕管)来形成卷装。卷装由卷纱机所具备的摇架保持。为了取下并排出由摇架保持的卷装,而公知有各种方法、装置。
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7-18559号公报所记载的卷装取下装置中,利用棒沿线轴的轴向将卷装推出并将卷装从摇架取下。在日本实开昭59-61161号公报所记载的引导装置中,通过打开摇架来使卷装暂时移动到卷筒上。使装备于落纱机的卷装推出部件突出,由此一边利用引导部件引导卷装,一边使卷装移动到输送器。在日本实开平3-120171号公报所记载的落纱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将卷装朝后方推出的推出杆,在推出杆的前端安装有用于防止卷装的纱层表面受损的树脂罩。
在上述现有的装置中,在取下卷装时,有时会对卷装施加较大冲击。例如,根据被卷绕的纱线的长度以及/或者材质,卷装最终的直径发生变化,但卷装的直径越大,则用于推出卷装的部件越有力地碰撞卷装。因此,在现有的技术中,不管卷装的直径如何均难以缓和对卷装施加的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论卷装的直径如何均能够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的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本发明的卷装排出装置用于排出卷装,该卷装至少具有被保持部保持的卷绕管,该卷装排出装置具备:卷装接触部,其能够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第一移动部,其使卷装接触部移动而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以及按压力调整部,其对在卷装接触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时施加于卷装的按压力进行调整。
卷装包含未卷绕纱线的空的卷绕管本身和在卷绕管上卷绕了纱线的整体的意思。通过调整按压力,能够防止由于卷装的直径越大引起卷装接触部越有力地碰撞卷装的问题。因此,无论卷装的直径如何均能够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
如果按压力调整部是弹簧,则能够实现通过简单的结构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的卷装排出装置。
弹簧在卷装接触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时朝向卷装对卷装接触部施力,从而借助弹簧的弹力将卷装接触部按压于卷装。根据该结构,借助弹簧的作用力,以大致一定的按压力使卷装接触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所以能够可靠且容易地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在利用第一移动部使卷装接触部移动到比卷装的外周面更靠卷绕管侧的情况下,由于从卷装的外周面受到的反作用力,卷装接触部克服弹簧的作用力而被推回,从而防止过度的按压力施加于卷装。
第一移动部使卷装接触部在接触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卷装接触部与由保持部保持的卷装接触,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卷装接触部避让由保持部保持的卷装。根据该结构,在不需要使卷装接触部与卷装接触时,能够利用第一移动部使卷装接触部朝避让位置避让。
第一移动部是气缸。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卷装接触部在接触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一移动部。
卷装排出装置还具备对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的移动距离调整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卷装接触部过度移动或者过少移动。从而能够适当地维持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
卷装排出装置还具备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使卷装接触部移动至比避让位置进一步避让卷装的待机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避免卷装接触部与其它的部件干涉或者接触。
按压力调整部设置于卷装接触部与第一移动部之间。根据该结构,第一移动部的力不直接作用于卷装接触部,所以即使在第一移动部的力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
卷装接触部是能够绕与卷装接触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轴线旋转且外周部能够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的辊。根据该结构,辊的外周部与卷装的外周面抵接,所以即使卷装接触部相对于卷装的相对位置变动,也能够可靠地将卷装排出。并且,辊能够旋转,所以能够防止辊的外周部以滑动的方式与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从而能够将对卷装造成的损伤抑制为最小限度。
卷纱机具备上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和卷绕装置。卷绕装置具有保持部,并将纱线卷绕于由保持部保持的卷绕管。根据该卷纱机,能够一边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一边从卷绕装置可靠地排出卷装。
卷绕装置的保持部具有:摇架主体,其从卷绕管的两端部夹持卷绕管;和橡胶制的紧贴部,其安装于摇架主体且与卷绕管的至少一端部紧贴。橡胶制的紧贴部与卷绕管的至少一端部紧贴,由此提高摇架主体对卷绕管的保持力。在这样以高保持力保持卷绕管的卷纱机中,采用能够可靠地排出卷装的本发明的卷装排出装置特别有效果。
卷纱机还具备对卷绕装置的保持部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在操作部对保持部进行操作时,使卷装排出装置动作。根据该结构,在操作保持部时卷装排出装置动作,所以能够更容易地将卷装排出。
所述卷纱机具备:直径获取部,其获取卷装的直径;和控制部,其根据直径获取部获取的卷装的直径,对卷装排出装置的第一移动部进行控制,从而对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根据该结构,根据卷装的直径调整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所以能够使卷装接触部适当地与卷装接触。
根据本发明,无论卷装的直径如何均能够缓和施加于卷装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的自动络纱机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络纱机单元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以及框图。
图3是表示摇架的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的落纱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4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6A是从图4的箭头A方向观察卷装排出装置的图。图6B是从卷装侧观察卷装排出装置的图。
图7A至图7C是表示卷装的排出动作的俯视图。
图8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的落纱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卷纱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本说明书中的“上游”以及“下游”的意思是指纱线在卷绕纱线时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并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卷绕单元)10、落纱装置80以及机台控制装置90。针对多个络纱机单元10而设置有1台落纱装置80以及1台机台控制装置90。本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100设置于落纱装置80。
各络纱机单元10一边使从喂纱线轴21退绕出的纱线20横动一边将其卷绕于卷绕线轴(卷绕管)22(参照图2),从而形成卷装30。卷装30至少具有卷绕线轴22。“卷装30”包括未卷绕有纱线20的空的卷绕线轴22本身和在卷绕线轴22上卷绕了纱线20后的整体。例如,“卷装30的外周面30a”包括“卷绕线轴22的外周面22c”(参照图3~图5)。能够应用各种尺寸以及形状的构件作为卷绕线轴22以及卷装30。例如,卷装30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状的筒子卷装,也可以是圆锥台形状的锥体卷装。
各络纱机单元10中在卷装30卷满时,落纱装置80移动到该络纱机单元10的位置,将卷满的卷装30排出并且供给空线轴(空的卷绕管)。落纱装置80利用卷装排出装置100排出卷装30。排出的卷装30被载置于卷装载置部79(参照图7C),该卷装载置部79在保持卷绕线轴22的摇架23的附近配置于落纱装置80相反侧。此外,落纱装置80不仅在卷装30卷满时排出卷装30,还能适当地排出空的卷绕线轴22以及/或者未卷满的卷装30。
机台控制装置90具备控制部91和显示部92。控制部91是用于供操作人员输入规定的设定值或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从而对各络纱机单元10进行设定的装置。显示部92能够显示各络纱机单元10的纱线20的卷绕状况以及产生的问题的内容等。
接下来,参照图2对络纱机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各络纱机单元10具备卷绕单元主体16和单元控制部50。
单元控制部50例如具备: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Random AccessMemory(RAM)、Read Only Memory(ROM)、Input-Output(I/O)端口以及通信端口。在上述ROM中存储有用于控制卷绕单元主体16的各结构的程序。在I/O端口和通信端口连接有上述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备的各部分以及机台控制装置90,并构成为能够进行控制信息等的通信。由此,单元控制部50能够对卷绕单元主体16所具备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卷绕单元主体16中,在喂纱线轴21与接触辊(触摸辊)29之间的纱线移动路径中,从喂纱线轴21侧按顺序配置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张力施加装置13、捻接装置(接头装置)14以及清纱器15。
在卷绕单元主体16的下部具备用于向卷绕线轴22侧供给纱线20的喂纱部11。喂纱部11能够将由图略的线轴输送系统输送来的喂纱线轴21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使罩在喂纱线轴21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40与从喂纱线轴21退绕纱线20连动而下降,由此辅助从喂纱线轴21退绕纱线20。限制部件40与因从喂纱线轴21退绕出的纱线20的旋转和离心力而形成于喂纱线轴21上部的气圈接触,并将该气圈控制为适当的大小由此辅助退绕纱线20。在限制部件40的附近具备用于对喂纱线轴21的锥部进行检测的图略的传感器。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2能够在该传感器检测到锥部下降时,利用例如图略的气缸使限制部件40随之下降。
张力施加装置13对移动的纱线20施加规定的张力。例如能够使用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的棚栏式的装置作为张力施加装置13。可动侧的梳齿能够以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的方式由于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转动。此外,除了采用棚栏式的装置以外,例如还能够采用盘片式的装置作为张力施加装置13。
捻接装置14在清纱器15检测纱线瑕疵而进行剪纱时,或者在从喂纱线轴21退绕纱线20的过程中出现断头时等,将喂纱线轴21侧的下纱线与卷装30侧的上纱线接头。作为这样的将上纱线和下纱线接头的接头装置,能够使用机械式的装置或者使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等。
清纱器15具备:清纱器头49,其配置有用于检测纱线20的粗细的图略的传感器;和分析器52,其对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进行处理。清纱器15对来自上述传感器的纱线粗细信号进行监视,由此检测粗节等纱线瑕疵。清纱器15检测的纱线瑕疵除了纱线20的粗细异常之外,还包括纱线20所含有的异物。在清纱器头49的附近设置有切割器39,该切割器39用于在清纱器15检测到纱线瑕疵时立即切断纱线20。
在捻接装置14的下侧以及上侧分别设置有下纱线捕捉部件125和上纱线捕捉部件26,上述下纱线捕捉部件125对喂纱线轴21侧的纱头进行捕捉并将其引导至捻接装置14,上述上纱线捕捉部件26对卷装30侧的纱头进行捕捉并将其引导至捻接装置14。下纱线捕捉部件125具备下纱线管臂33和形成于该下纱线管臂33的前端的下纱线吸引口32。上纱线捕捉部件26具备上纱线管臂36和形成于该上纱线管臂36的前端的上纱线吸引口(纱头捕捉部)35。
下纱线管臂33和上纱线管臂36能够以轴34和轴37为中心转动。在下纱线管臂33以及上纱线管臂36上分别连接有适当的负压源(图略),并构成为使下纱线吸引口32以及上纱线吸引口35产生吸引流,从而能够对上纱线以及下纱线的纱头进行吸引捕捉。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卷绕单元主体16具备将纱线20卷绕于卷绕线轴22的卷绕装置75。卷绕装置75具备:将卷绕线轴22保持为可拆装的摇架(保持部)23和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并能够旋转的接触辊29。
卷绕装置75在摇架23附近具备用于使纱线20横动的臂式的横动装置70,一边利用该横动装置70使纱线20横动一边将纱线20卷绕于卷装30。在横动位置的稍靠上游设置有引导片28,从而将上游侧的纱线20朝横动位置引导。在该引导片28的更靠上游设置有陶瓷制的横动支点部27。横动装置70具有由伺服马达等构成的横动驱动马达76。横动驱动马达76的动作通过横动控制部78来控制。横动装置70使横动驱动马达76动作来驱动横动臂,由此使纱线20以横动支点部27为支点在卷装30的卷绕宽度方向(图2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横动。横动控制部78由专用的微处理器的硬件等构成,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信号来控制横动驱动马达76的运转以及停止。作为横动驱动马达76不限定于伺服马达,而能够采用步进马达、音圈马达等各种马达。
摇架23具有摇架主体24,该摇架主体24从卷绕线轴22的大径侧端部22a以及小径侧端部22b夹持卷绕线轴22。摇架主体24能够以转动轴48为中心转动。摇架23转动,由此能够吸收伴随着向卷绕线轴22卷绕纱线20引起的纱层直径的增大。
摇架主体24具有:与卷绕线轴22的大径侧端部22a对置的第一摇架臂24a、与卷绕线轴22的小径侧端部22b对置的第二摇架臂24b以及安装于第一摇架臂24a并沿接近落纱装置80的方向延伸的摇架杆24c。在第一摇架臂24a的靠卷绕线轴22侧固定有聚氨酯橡胶制的紧贴部25,该紧贴部25嵌入卷绕线轴22的大径侧端部22a内并与大径侧端部22a紧贴。紧贴部25形成为趋向卷绕线轴22而尖端细的圆锥台形状(锥状)。将紧贴部25形成为圆锥台形状,由此即使卷绕线轴22的直径多少存在误差,但将紧贴部25嵌入卷绕线轴22内,从而紧贴部25停止在卷绕线轴22的内径与紧贴部25的外径一致的位置,进而也使紧贴部25与卷绕线轴22紧贴。紧贴部25不限定于由聚氨酯橡胶形成的情况,例如也可以由硅橡胶等其它的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代替橡胶制的紧贴部25而设置金属制的卷装保持部,还可以设置其它材质的卷装保持部。只要是不会使卷绕线轴22与紧贴部25滑动的材质,则紧贴部25可以由其它的材料形成。紧贴部25也可以呈近似圆筒形状。
在摇架主体24的第一摇架臂24a上安装有由伺服马达构成的卷装驱动马达(卷装驱动部)41。卷装驱动马达41驱动卷绕线轴22使其旋转从而将纱线20卷绕于卷绕线轴22(卷装30)。卷装驱动马达41能够驱动卷绕线轴22(卷装30)使其朝卷绕方向旋转,并且能够驱动卷绕线轴22(卷装30)使其朝反卷绕方向旋转。
卷装驱动马达41的马达轴在将卷绕线轴22支承于摇架23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卷绕线轴22连结(所谓的直接传动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紧贴部25夹设在第一摇架臂24a与卷绕线轴22之间,由此提高摇架23对卷装30(卷绕线轴22)的保持力。特别是在进行高速卷绕的络纱机单元10中,需要提高这样的保持力。卷装驱动马达41的动作由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控制。卷装驱动控制部42接收来自单元控制部50的运转信号来控制卷装驱动马达41的运转以及停止。此外,作为卷装驱动马达41不限定于伺服马达,还能够采用步进马达、感应马达这样的各种马达。
在转动轴48上安装有用于检测摇架23的角度的角度传感器44。该角度传感器44例如由旋转式编码器构成,对单元控制部50发送与摇架23的角度对应的角度信号。随着卷装30卷厚,摇架23的转动角度发生变化,所以利用角度传感器44检测摇架23的转动角度,由此能够检测卷装30的卷装直径。此外,作为检测卷装直径的方法,除了角度传感器44以外,如果是使用了霍尔IC的方法或者绝对编码器等能够检测卷装30的直径的方法,就能够使用适当的结构。
接下来,对落纱装置8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落纱装置80具备:主体框架85、纱线拉出臂86、摇架开启器(操作部)87、线轴供给部88以及卷装排出装置100。落纱装置80使摇架开启器87以及卷装排出装置100动作由此排出卷装30,使线轴供给部88动作由此供给空的卷绕线轴22。落纱装置80使纱线拉出臂86动作,由此对喂纱线轴21的纱线20进行捕捉,并将纱线20引导到空的卷绕线轴22。
在卷绕单元主体16的上方以沿络纱机单元10排列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配置有轨道83。落纱装置80的主体框架85能够沿轨道83移动。在轨道83的与各络纱机单元10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定位块82。落纱装置80的主体框架85具备图略的挡板机构,该挡板机构能够在与定位块82卡合的状态和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转动。落纱装置80使挡板机构与定位块82卡合,由此在络纱机单元10的正上方的所希望的适当的位置定位、停止。落纱装置80的停止位置不限定于络纱机单元10的正上方。只要是能够对络纱机单元10进行必要的操作的位置,落纱装置80也可以在与络纱机单元10的正上方不同的位置停止。
纱线拉出臂86构成为由多个直径不同的棒状部件在同轴上呈嵌件状配置,即能够望远镜状地伸缩。纱线拉出臂86作为气缸而构成,能够借助从图略的压缩空气源供给的压缩空气驱动而伸缩。纱线拉出臂86以从落纱装置80朝向卷绕单元主体16的方式配置。在纱线拉出臂86的前端(下端)安装有纱线捕捉部81。纱线捕捉部81由于纱线拉出臂86的摆动而能够朝接近络纱机单元10的方向以及远离络纱机单元10的方向移动。
线轴供给部88抓取被保管在落纱装置80内的图略的线轴存储器中的空的卷绕线轴22。线轴供给部88以能够相对于轴89转动的方式安装。落纱装置80在抓取被保管于线轴存储器的卷绕线轴22的位置与将卷绕线轴22安装于摇架23的位置之间,驱动线轴供给部88转动。
摇架开启器87以与摇架23的摇架杆24c(参照图3)卡合的状态进行摆动,由此操作而打开第一摇架臂24a。第一摇架臂24a打开的状态是指第一摇架臂24a朝比卷绕线轴22的保持位置更远离第二摇架臂24b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紧贴部25嵌入卷绕线轴22内,所以即使打开第一摇架臂24a,卷装30也不会从摇架主体24脱离(参照图7A)。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可靠地取下卷装30而发挥卷装排出装置100的效果。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卷装排出装置100具备:能够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的树脂制的第一辊(卷装接触部)108和使第一辊108沿移动方向D1移动的气缸(第一移动部)101。在图4以及图5中,省略了上述纱线拉出臂86、摇架开启器87以及线轴供给部88等的图示。
主体框架85具备一对由第一侧板部85a和第二侧板部构成的侧板部。第一侧板部85a位于比第二侧板部更靠机台控制装置90的位置。在第一侧板部85a上固定有气缸101。气缸101具有:被固定于第一侧板部85a的缸体部102和被从图略的压缩空气源供给的压缩空气驱动而沿移动方向D1伸缩的棒部103。在面朝第二侧板部的、第一侧板部85a的内表面上固定有L字形板状的托架106。托架106由被固定于第一侧板部85a的安装板部106a和与安装板部106a相连地设置且与卷装30相对的支承板部106b构成。在支承板部106b上固定有缸体部102的前端。棒部103在支承板部106b与卷绕线轴22之间,沿移动方向D1以一定行程进行往复移动。将棒部103的行程设定为,在棒部103伸长最长的状态下,使第一辊108到达被摇架23保持的卷绕线轴22。
如图6A所示,安装板部106a以沿第一侧板部85a的方式被固定。支承板部106b以相对于安装板部106a呈锐角的方式延伸。相对于该支承板部106b垂直地固定有气缸101的缸体部102。由此,棒部103的移动方向D1相对于水平面以及铅垂面的任意一个面都带有角度。棒部103朝向卷装30,沿相对于卷绕线轴22的轴线呈锐角的方向伸长。
如图4~图6所示,在棒部103的前端固定有金属制的基底104。在基底104上经由轴110而安装有金属制的臂107。臂107由以轴110的位置为基端而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107a以及第二臂部107b构成。第一臂部107a以及第二臂部107b呈钝角。第一臂部107a以及第二臂部107b形成为一体,并能够以轴110为中心在规定的范围内转动。
在第一臂部107a的前端经由轴111而安装有圆筒状的第一辊108。第一辊108相对于第一臂部107a能够绕轴111的轴线L1旋转。轴线L1与移动方向D1正交。轴线L1不限定于与移动方向D1正交的情况,也可以沿与移动方向D1交叉的其它的方向。气缸101的棒部103沿移动方向D1伸长,由此第一辊108的外圆周部108a能够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卷绕线轴22的外周面22c)接触。
第一辊108与卷装30接触的位置是卷装30在轴向的大致中央部。第一辊108的接触位置不限定于卷装30在轴向的大致中央部。第一辊108的接触位置也可以是卷装30在轴向的靠第一摇架臂24a侧,还可以是卷装30在轴向的靠第二摇架臂24b侧。例如,在卷装30为圆柱形状的筒子卷装的情况下,无论第一辊108与轴向的哪个位置接触,卷装30都能笔直地朝卷装载置部79移动(滚动)。在卷装30为圆锥台形状的锥体卷装的情况下,为了抑制卷装30倾斜滚动,而能够使第一辊108与小径侧(靠第二摇架臂24b)接触。根据上述托架106的形状或安装位置、或者气缸101的安装位置或安装角度,能够适当地调整第一辊108的接触位置。
在第二臂部107b的前端经由轴112(参照图6B)而安装有树脂制的圆筒状的第二辊109。第二辊109相对于第二臂部107b能够绕轴112的轴线L2旋转。轴线L2平行于轴线L1。
本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100具备螺旋弹簧(按压力调整部)120(参照图6A以及图6B),该螺旋弹簧120用于调整在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时对施加于卷装30的按压力。螺旋弹簧120设置于第一辊108与气缸101之间。更具体而言,螺旋弹簧120是卷绕于轴110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一端与基底104卡止,其另一端与臂107卡止。螺旋弹簧120朝使第一臂部107a前倾的方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对臂107施力。换言之,螺旋弹簧120在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时,经由第一臂部107a而朝向卷装30对第一辊108施力。螺旋弹簧120由于其弹力而将第一辊108按压于卷装30。根据排出的对象的卷装30或者卷绕线轴22,能够适当地决定螺旋弹簧120的弹簧常数。
如图5所示,气缸101使第一辊108在接触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接触位置,第一辊108与由摇架23保持的卷装30接触,在避让位置,第一辊108避让由摇架23保持的卷装30。在图5中,作为第一辊108的接触位置,例示了与具有一定直径的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的接触位置P1和与空的卷绕线轴22接触的接触位置P2。这样,即使在棒部103的行程一定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螺旋弹簧120的按压力调整功能来调整对卷装30施加的按压力。螺旋弹簧120对排出卷装30时的排出能量(推出力)进行调整。换言之,即使卷装30的直径产生差异,螺旋弹簧120也能吸收该差异。
如果棒部103后退到缸体部102内,从而第一辊108避让卷装30而返回至避让位置,则第二辊109与支承板部106b的下部抵接。棒部103进一步后退,从而臂107克服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而起立(在图5中,以轴110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果臂107起立,则第一辊108朝待机位置P3移动。在第一辊108位于待机位置P3的情况下,第一辊108以及臂107位于比第一侧板部85a的边缘更靠内侧,并收纳于主体框架85内。支承板部106b、臂107以及第二辊109构成第二移动部121,该第二移动部121在第一辊108的避让位置使第一辊108朝进一步避让卷装30的待机位置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C对卷装排出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如果络纱机单元10的单元控制部50检测到应落纱的卷装30,则停止该络纱机单元10的卷装驱动马达41(参照图7A)。单元控制部50将表示检测到应落纱的卷装30的信息的信号输出至机台控制装置90。
接下来,落纱装置80在该络纱机单元10前停止,使摇架开启器87与摇架杆24c卡合来打开第一摇架臂24a。几乎与此同时,机台控制装置90使卷装排出装置100的气缸101动作来使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参照图7B)。在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时,利用螺旋弹簧120对施加于卷装30的按压力进行调整,从而缓和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此外,气缸101动作的时机也可以与打开第一摇架臂24a的时机不同时,也可以晚于打开第一摇架臂24a的时机。
在打开了第一摇架臂24a的时刻,紧贴部25嵌入卷绕线轴22内并与其紧贴,卷装30以悬臂状态保持于第一摇架臂24a(在卷装30的直径较大的情况下,或者在纱线20的卷绕密度较高的情况下等,在第一摇架臂24a打开的同时,卷装30有时也会由于自重而从紧贴部25脱离)。而且,被卷装排出装置100排出的卷装30载置于卷装载置部79。这样,卷装排出装置100对卷装30的排出动作结束(参照图7C)。
载置于卷装载置部79的卷装30被操作者手动回收。或者,将传送带应用于卷装载置部79,从而能够自动地将卷装30输送到规定的位置来进行回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100以及自动络纱机1,卷装30的卷绕线轴22由摇架23保持。第一辊108由于气缸101而移动,从而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由此卷装30从摇架23脱离并被排出。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时施加于卷装30的按压力由螺旋弹簧120调整。通过调整按压力,防止由于卷装30的直径越大引起第一辊108越有力地碰撞卷装30的问题,从而无论卷装30的直径如何均可以缓和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
利用螺旋弹簧120调整按压力,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缓和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
利用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弹力),以大致一定的按压力使第一辊108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所以能可靠且容易地缓和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在利用气缸101使第一辊108移动到比卷装30的外周面30a更靠卷绕线轴22侧的情况下,由于从卷装30的外周面30a受到的反作用力,第一辊108克服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而被推回,从而防止过度的按压力施加于卷装30。
气缸101使第一辊108在接触位置(例如接触位置P1或者P2)和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接触位置,第一辊108与由摇架23保持的卷装30接触,在避让位置,第一辊108避让由摇架23保持的卷装。因此,在不需要使第一辊108与卷装30接触时,能够利用气缸101使第一辊108朝避让位置避让。
利用气缸101使第一辊108移动,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第一辊108在接触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移动。
利用第二移动部121使位于避让位置的第一辊108移动到进一步避让的待机位置P3,所以可靠地避免第一辊108与其它的部件干涉或者接触的情况。特别是虽然落纱装置80沿轨道83移动,但能够避免络纱机单元10与摇架23的摇架杆24c接触(参照图4)。
将螺旋弹簧120设置在第一辊108与气缸101之间,所以气缸101的力不直接作用于第一辊108。由此,即使在气缸101的力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
第一辊108的外周部108a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抵接,所以即使第一辊108相对于卷装30的相对位置变动,也能够可靠地将卷装30排出。并且,第一辊108能够旋转,所以能够防止第一辊108的外周部108a以滑动的方式与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从而能够将对卷装30造成的损伤抑制为最小限度。
使橡胶制的紧贴部25与卷绕线轴22的大径侧端部22a紧贴,由此提高摇架主体24对卷绕线轴22的保持力。在这样以高保持力保持有卷绕线轴22的自动络纱机1中,采用能够可靠地排出卷装30的卷装排出装置100特别有效。特别是在卷装30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或者在卷装30的直径较大而卷装30的卷绕密度较低的情况下(所谓松绕的情况下),多存在卷装30不能从摇架主体24脱离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卷装排出装置100能有效地起作用。
在摇架开启器87对摇架杆24c进行了操作时卷装排出装置100动作,所以能够更加容易地排出卷装30。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的落纱装置的侧面剖视图。图8所示的落纱装置80A的卷装排出装置100A与图4所示的卷装排出装置100的不同点在于,代替第一辊108使用与卷装30相对的圆筒状的接触部130;以及在气缸101上安装线性标尺129从而能够调整棒部103的行程长度。接触部130固定于棒部103的前端。在接触部130的前端面(与卷装30接触的面)可以安装橡胶部件。在卷装排出装置100A中未设有臂107、第一辊108、第二辊109以及螺旋弹簧120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中,设置卷装直径获取部。作为卷装直径获取部,能够采用以下所示的各种方式。
卷装直径获取部的第一方式是分析器52(参照图2),利用分析器52,根据卷绕于卷装30的纱线20的总长和纱线20的卷绕速度以及纱线种类(纱线20的粗细等)来获取卷装直径。
卷装直径获取部的第二方式是上述角度传感器44,利用上述角度传感器44对摇架23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由此获取卷装直径。
卷装直径获取部的第三方式是分析器52,利用分析器52,测量开始卷绕纱线20以来的时间,由此通过计算获取卷装直径。如果卷绕速度以及纱线种类(纱线20的粗细等)已知,则根据开始卷绕纱线20以来的经过时间,从经验上就能够获得卷装直径。预先将开始卷绕以来的经过时间与卷装直径之间的关系存储于分析器52,由此能够根据能够经过时间获取卷装直径。在剪纱时以及/或者进行接头操作时等卷绕中断时,中断测定开始卷绕以来的经过时间。
卷装直径获取部的第四方式是分析器52,根据纱线移动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纱线20的移动速度,借助计算来获取卷装直径。具体而言,根据纱线20的移动速度和横动速度计算卷绕角。并且,根据卷绕角、纱线20的移动速度求出卷装30的圆周速度。根据卷装30的旋转速度和卷装30的圆周速度计算卷装直径。
络纱机单元10的单元控制部50将卷装直径的数据发送至落纱装置80A。由此,落纱装置80A根据卷装直径,使用线性标尺129对棒部103的行程长度即接触部130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在图8中,作为接触部130的接触位置,例示了与具有一定的直径的卷装30的外周面30a接触的接触位置P5和与空的卷绕线轴22接触的接触位置P6。由气缸101构成按压力调整部140,由线性标尺129构成移动距离调整部150。
利用第二实施方式的卷装排出装置100A,无论卷装直径如何均能缓和被施加于卷装30的冲击。利用移动距离调整部150来调整接触部130的移动距离,所以能够避免接触部130过度移动或者过少移动,从而能够适当维持接触部130的移动距离。
利用卷装直径获取部和单元控制部50根据卷装30的直径来调整接触部130的移动距离,所以能够使接触部130适当地与卷装30接触。此外,单元控制部50也可以具有卷装直径获取部的功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扭转螺旋弹簧120作为按压力调整部1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作为按压力调整部,也可以使用沿卷装接触部的移动方向配置且对卷装接触部朝向卷装30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
也可以组合利用螺旋弹簧120以及第一辊108等实现了按压力调整功能的第一实施方式和利用卷装直径获取部、线性标尺129以及单元控制部50等实现了按压力调整功能的第二实施方式。
另外,不限定于仅根据卷装直径获取部所获取的卷装直径来对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的情况,也可以根据纱线20的种类或者卷绕密度来对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例如,卷装的卷绕密度越低,可以将气缸101的行程设定得越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落纱装置80或者80A进行空的卷绕线轴22的供给操作、纱线20的捕捉以及引导操作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只进行卷装30的排出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气缸101构成第一移动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气缸101,也可以采用其它的伸缩构造。可以是采用了波纹构造、格式构造、或者滑动构造的移动部。
能够适当地变更卷装接触部的形状、大小或者材质。作为材质不限定于树脂制,也可以是橡胶制等。增大卷装接触部的宽度,从而无需对卷绕线轴22在轴向上进行位置调整。紧贴部25不限定于呈圆锥台形状的情况,也可以是平板状且能够被按压于卷绕线轴22的一端的部件。
卷装排出装置100不限定于被设置在落纱装置80或者80A的情况,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装置设置。还可以针对每个络纱机单元10设置卷装排出装置100。也可以根据自动络纱机1所具备的络纱机单元10的数量设置多台落纱装置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备臂式的横动装置70的络纱机单元10进行了说明,但卷纱机也可以是设置了具有横动筒的卷绕装置的卷纱机。卷纱机可以是具备空气纺纱装置的卷纱机。卷纱机可以是自由端纺纱机等,只要能将纱线卷绕于卷装则可以是任意的卷纱机。
可以将具备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的卷装直径获取部(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至少一个)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中,也可以将线性标尺129安装于气缸101,从而能够对棒部103的行程长度进行调整。
也可以沿轴向强制拉动卷装来将卷装排出。

Claims (12)

1.一种卷装排出装置,其用于排出卷装,该卷装至少具有被保持部保持的卷绕管,该卷装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卷装接触部,其能够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
第一移动部,其使所述卷装接触部移动而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以及
按压力调整部,其对在所述卷装接触部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时施加于所述卷装的按压力进行调整,
所述按压力调整部设置在所述卷装接触部与所述第一移动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调整部是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在所述卷装接触部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时朝向所述卷装对所述卷装接触部施力,从而借助所述弹簧的弹力将所述卷装接触部按压于所述卷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部使所述卷装接触部在接触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接触位置,所述卷装接触部与由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卷装接触,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卷装接触部避让由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卷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部是气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装排出装置还具备移动距离调整部,该移动距离调整部对所述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装排出装置还具备第二移动部,该第二移动部使所述卷装接触部移动至比所述避让位置进一步避让所述卷装的待机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装接触部是能够绕与所述卷装接触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轴线旋转且外周部能够与所述卷装的外周面接触的辊。
9.一种卷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卷装排出装置;和
具有所述保持部且将纱线卷绕于由所述保持部保持的所述卷绕管的卷绕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装置的所述保持部具有:
摇架主体,其从所述卷绕管的两端部夹持所述卷绕管;和
紧贴部,其被安装于所述摇架主体且与所述卷绕管的至少一端部紧贴。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卷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纱机还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对所述卷绕装置的所述保持部进行操作,
在所述操作部对所述保持部进行操作时,使所述卷装排出装置动作。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卷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纱机具备:
直径获取部,其获取所述卷装的直径;和
控制部,其根据所述直径获取部获取的所述卷装的直径,对所述卷装排出装置的所述第一移动部进行控制,从而对所述卷装接触部的移动距离进行调整。
CN201310124416.XA 2012-05-31 2013-04-11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92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24449A JP2013249160A (ja) 2012-05-31 2012-05-31 パッケージ排出装置および糸巻取機
JP2012-124449 2012-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9259A CN103449259A (zh) 2013-12-18
CN103449259B true CN103449259B (zh) 2017-05-03

Family

ID=48446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2441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49259B (zh) 2012-05-31 2013-04-11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69229B1 (zh)
JP (1) JP2013249160A (zh)
CN (1) CN1034492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8421A1 (en) * 2017-07-05 2019-01-10 Patel Brij AUTOMATIC LIFTING SYSTEM FOR STRETCH-TEXTURING MACHINES AND AIR TEXTURING MACHINES
JP2019059601A (ja) * 2017-09-27 2019-04-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7521A (ja) * 1983-01-26 1984-08-07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紡機におけるパツケ−ジの搬送方法
CN1119621A (zh) * 1994-06-13 1996-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络筒机的纱线卷取用的筒管供给装置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DE102007036696A1 (de) * 2007-08-03 2009-02-05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Kreuzspulenwechsler
CN102452583A (zh) * 2010-10-18 2012-05-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绕纱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2929Y2 (zh) 1980-07-05 1986-07-09
JPS5961161U (ja) 1982-10-13 1984-04-2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紡機における排出パツケ−ジのガイド装置
US4541577A (en) * 1983-01-25 1985-09-17 Kabushiki Kaisha Toyoda Jidoshokki Seisakusho Method of transferring yarn packages in a spinning frame
JPH03120171U (zh) 1990-03-22 1991-12-10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7521A (ja) * 1983-01-26 1984-08-07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紡機におけるパツケ−ジの搬送方法
CN1119621A (zh) * 1994-06-13 1996-04-0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络筒机的纱线卷取用的筒管供给装置
CN1651622A (zh) * 2004-02-06 2005-08-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织机械
DE102007036696A1 (de) * 2007-08-03 2009-02-05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Kreuzspulenwechsler
CN102452583A (zh) * 2010-10-18 2012-05-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绕纱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49160A (ja) 2013-12-12
EP2669229A2 (en) 2013-12-04
EP2669229A3 (en) 2014-12-03
EP2669229B1 (en) 2017-01-04
CN103449259A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4176B (zh) 纺纱机械
JP5287992B2 (ja) 糸巻取装置
EP2216432A1 (en) Yarn processing method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9250585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3848287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具备纱线卷取机的纤维机械
CN103010820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1094462C (zh) 用于引导和切断连续输入长丝的装置和方法
EP2366651A2 (en) Yarn winding device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569780B (zh) 驱动状态检测装置、卷绕单元、卷绕机、纺纱单元及纺纱机
CN103848285B (zh) 纱线卷绕机以及纱线引出方法
EP2573016A2 (en) Yarn winding device
CN101659362A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具有该纱线卷绕装置的自动络纱机
CN103449259B (zh) 卷装排出装置以及卷纱机
EP2801544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Arbeitsstelle einer Kreuzspulen herstellenden Textilmaschine
EP1457446B1 (en) Tension control and slack eliminating device for a yarn winder
CN109384097B (zh) 从纱线中清除纱线瑕疵的装置
CN103848286B (zh) 纱线卷绕机
CN106698096A (zh) 接纱机构、纱线卷绕装置以及接纱方法
CN105270915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3625981A (zh) 纱线卷绕单元及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81A (zh) 纱线卷绕机
CN104129679B (zh) 纱线卷绕机
EP3524556A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and air spinning method
CN204096773U (zh) 落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