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9557B -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9557B
CN104229557B CN201410178153.5A CN201410178153A CN104229557B CN 104229557 B CN104229557 B CN 104229557B CN 201410178153 A CN201410178153 A CN 201410178153A CN 104229557 B CN104229557 B CN 1042295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twisting
yarn
yarn ends
compressed air
splic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781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9557A (zh
Inventor
泽田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9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9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B65H69/063Preparation of the yarn 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实现第一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的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接纱装置(10)具有:第一解捻部(40A),引入第一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对该第一纱线端解捻,和第二解捻部(40B),引入第二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对该第二纱线端解捻。接纱装置(10)还具有作为调整通过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解捻的第一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的解捻调整部的、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和控制部(47)。解捻调整部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第一纱线端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第二纱线端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第一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Description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关于将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装置的技术,公知有例如日本特公平6-78157号公报所记载的接纱装置。这种接纱装置具有:引入第一纱线端并通过使空气气流作用来对该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的第一解捻部;引入第二纱线端并通过使空气气流作用来对该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的第二解捻部;和将被解捻了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部。
在此,在上述以往的接纱装置中,在向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导入压缩空气的导管上分别设有阀。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阀被同样地控制,并分别在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中向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同样地喷射压缩空气。由此,例如在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中加捻状态不同的情况下,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不同,其结果为,有可能难以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的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的接纱装置是将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装置,其具有:第一解捻部,其引入第一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第二解捻部,其引入第二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接纱部,其将通过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分别解捻了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和解捻调整部,其调整通过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分别解捻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解捻调整部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中的第一纱线端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中的第二纱线端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在该接纱装置中,空气气流对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各作用彼此不同,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由此,例如在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加捻状态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分别针对该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在符合各自特性的解捻条件下进行解捻,从而调整成彼此相同的解捻状态。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被解捻了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接纱。
另外,解捻调整部具有向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部。优选解捻调整部使从压缩空气供给部向第一解捻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和从压缩空气供给部向第二解捻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以使得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由此,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能够将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调整成相同的解捻状态。
此时,解捻调整部还包括: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向第一解捻部的流通的第一阀部;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向第二解捻部的流通的第二阀部;和控制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的控制部。解捻调整部优选通过控制部改变第一阀部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的流通的定时、以及第二阀部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的流通的定时的至少一方,由此,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的允许或切断的定时,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
另外,解捻调整部还包括:设置在使压缩空气向第一解捻部流通的第一流路中的第一节流部;和设置在使压缩空气向第二解捻部流通的第二流路中的第二节流部。优选通过调整第一节流部的节流量及第二节流部的节流量的至少一方,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该情况下,通过第一节流部及第二节流部的节流量,能够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
另外,优选解捻调整部还包括对第一节流部的节流量及第二节流部的节流量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的控制部。该情况下,能够使设定改变容易进行。
另外,接纱装置还具有:主流路,其供从压缩空气供给部供给的压缩空气流通;第一流路,其经由分支部而与主流路的下游部分连接,供压缩空气向第一解捻部流通;和第二流路,其经由分支部而与主流路的下游部分连接,供压缩空气向第二解捻部流通。优选解捻调整部包括流量比例改变部,该流量比例改变部设置在分支部,并且通过改变向第一流路流通的压缩空气的流量与向第二流路流通的压缩空气的流量的比例,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该情况下,通过向第一及第二流路流通的各压缩空气的流量的比力,能够使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
另外,优选解捻调整部使被引入到第一解捻部中的第一纱线端的长度和被引入到第二解捻部中的第二纱线端的长度彼此不同,以使得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由此,使被引入到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中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各长度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从而能够将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调整成相同的解捻状态。
此时,优选解捻调整部是将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从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引导至接纱部的纱线引导部,并具有:用于引导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一对杆部;和能够调整一对杆部彼此的位置关系的杆位置调整机构。该情况下,通过调整一对杆部彼此的位置关系,能够改变被引入到第一解捻部及第二解捻部中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各长度。而且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利用在通常的接纱动作中使用的纱线引导部,所以不需要另行安装其他特殊部件。
另外,存在如下情况:第一解捻部将从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第一纱线端沿规定方向的交叉方向引入,第二解捻部将从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的第二纱线端沿规定方向的交叉方向引入。
另外,本发明的卷绕单元具有上述接纱装置、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卷绕纱线的卷绕部。另外,本发明的卷绕单元是具有上述接纱装置、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卷绕纱线的卷绕部的卷绕单元。规定方向是形成在从喂纱部至卷绕部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方向。在这些卷绕单元中,也能达成能够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的上述作用效果。另外,能够容易地控制卷绕单元所具有的接纱装置的设定改变。
另外,本发明的纤维机械具有多个上述卷绕单元。在该纤维机械中,也能达成能够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的上述作用效果。另外,能够一齐控制多个卷绕单元所具有的各接纱装置的设定改变。
另外,本发明的接纱方法是将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的接纱方法。接纱方法包括以下工序:解捻工序,引入第一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并且,引入第二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和接纱工序,将在解捻工序中解捻了的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在解捻工序中,使空气气流对第一纱线端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纱线端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在该接纱方法中,也能达成能够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的上述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第一纱线端及第二纱线端的良好接纱。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接纱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接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图5的接纱装置的流量比例改变部的概略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卷绕单元的结构]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卷绕单元1将纱线Y从喂纱纱管B卷绕到卷装P上。喂纱纱管B在前续工序的精纺机中形成,例如,在放置于托盘的状态下被从精纺机搬运来。此外,通过并列设置多个卷绕单元1,构成了作为纤维机械的自动络纱机。
在卷绕单元1上,沿纱线Y的行走路径即纱路从上游侧(在此为下侧)按顺序设有纱管支承部(喂纱部)2、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预清纱器4、门式张力器5、张力传感器6、下纱线捕捉装置7、接纱装置10、刀具9、清纱器11、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及卷绕部13。这些各结构安装在机台8上。
纱管支承部2在使喂纱纱管B直立的状态下支承喂纱纱管B而供给纱线Y。纱线退绕辅助装置3通过配置在喂纱纱管B上方的筒状部件来控制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门式张力器5通过由梳齿状的固定门及可动门构成的一对门而将纱线Y以Z字形状保持,由此,对行走的纱线Y赋予规定张力。张力传感器6测定由门式张力器5赋予的纱线Y的张力。
预清纱器4通过隔着纱路而配置的一对限制部件来预先限制大于规定值的纱疵的通过。清纱器11在纱线Y的卷绕中检测粗节等纱疵。刀具9在通过清纱器11检测到纱疵时切断纱线Y。接纱装置10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将卷装P侧的纱线端(一方纱线端)和喂纱纱管B侧的纱线端(另一方纱线端)彼此连接。
下纱线捕捉装置7安装在机台8上,且能够以轴线α为中心转动,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7a。吸引口7a在接纱装置10的上部与预清纱器4的下部之间转动。下纱线捕捉装置7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使吸引口7a向预清纱器4的下部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7a来吸引下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7a向接纱装置10的上部侧转动从而将下侧的纱线端交接给接纱装置10。
上纱线捕捉装置12安装在机台8上,且能够以轴线β为中心转动,在其转动端设有吸引口12a。吸引口12a在接纱装置10的下部与卷绕部13之间转动。上纱线捕捉装置12在由刀具9将纱线Y切断时或纱线Y断头时,使吸引口12a向卷绕部13侧转动并通过吸引口12a来吸引上侧的纱线端,然后,使吸引口12a向接纱装置10的下部侧转动从而将上侧的纱线端交接给接纱装置10。
卷绕部13将从喂纱纱管B退绕了的纱线Y卷绕到卷装P上而形成满卷的卷装P。卷绕部13具有:形成有卷筒槽14a的卷绕卷筒14、以及以卷装P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卷装P的摇架15。摇架15使卷装P的表面相对于卷绕卷筒14的表面以合适的接触压力接触。卷绕部13通过马达使卷绕卷筒14驱动旋转而使卷装P从动旋转,由此,边使纱线Y以规定宽度横动边将纱线Y卷绕到卷装P上。
在机台8设有控制部16、输入部17及显示部18。控制部16控制卷绕单元1的各结构。输入部17例如是操作按钮等,在操作员对控制部16设定各种值时等使用。显示部18显示卷绕单元1的动作状况等。此外,控制部16在与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上级控制部之间收发关于络纱动作的各种信息。上级控制部统管各卷绕单元1的控制部16,控制整个自动络纱机。
[接纱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便于说明,将卷装P侧称为上侧,将喂纱纱管B侧称为下侧,相对于接纱装置10将纱路侧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
如图2所示,接纱装置10具有: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配置在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的前侧的接纱部50;以隔着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的方式旋转的一对拉纱杆81;和以隔着接纱部50的方式旋转的一对止捻杆82。接纱装置10经由支承其各结构的架体20而安装在机台8上。
在第二解捻部40B的上侧及第一解捻部40A的下侧,以隔着接纱部50而相对的方式分别配置有第一引导板(第一限制部)21及第二引导板(第二限制部)22。在第一引导板21上形成有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1b,在第二引导板22上形成有引导槽22a及引导槽22b。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相对,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相对。
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a及引导槽22a中,导入有由拉纱杆81拉靠来的上侧的纱线端YA(即,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即第一纱线端)。另一方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引导槽21b及引导槽22b中,导入有由拉纱杆81拉靠来的下侧的纱线端YB(即,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即第二纱线端)。
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上侧设有第一握持部60A,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上侧设有第一切断部70A。第一握持部60A在第一握持位置69A处握持被导入到了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第一切断部70A在由第一握持部60A握持上侧的纱线端YA的状态下,在第一切断位置79A处切断被导入到了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
而且,在第二引导板22的下侧设有第二握持部60B,在第一引导板21的下侧设有第二切断部70B。第二握持部60B在第二握持位置69B处握持被导入到了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第二切断部70B在由第二握持部60B握持下侧的纱线端YB的状态下,在第二切断位置79B处切断被导入到了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
由以上可知,第一引导板21配置在第一握持部60A与第一切断部70A之间,限制上侧的纱线端YA向与第一握持部60A和第一切断部70A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路的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另外,第二引导板22配置在第二握持部60B与第二切断部70B之间,限制下侧的纱线端YB向与第二握持部60B和第二切断部70B的相对方向(即,沿着纱路的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移动。
第一解捻部40A在上侧的纱线端YA由第一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引入被第一切断部70A切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并使解捻用空气的气流(空气气流)作用,由此来对该纱线端YA进行解捻。第二解捻部40B在下侧的纱线端YB由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引入被第二切断部70B切断的下侧的纱线端Y并使解捻用空气的气流作用,由此来对该纱线端YB进行解捻。换言之,第一解捻部40A沿水平方向(规定方向的交叉方向)将从铅垂方向的上侧(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纱线端YA引入,所述铅垂方向作为在从纱管支承部2至卷绕部13之间形成的纱线行走路径方向。第二解捻部40B沿水平方向将从铅垂方向的下方侧(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的纱线端YB引入。该情况下,成为重力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及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方向彼此不同的构造。
接纱部50在上侧的纱线端YA由第一握持部60A握持且下侧的纱线端YB由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将被第一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被第二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当在接纱部50中将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捻合时,通过拉纱杆81分别从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引出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并通过止捻杆82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
在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0具有:解捻用空气供给部(压缩空气供给部)45、第一电磁阀(第一阀部)46A、第二电磁阀(第二阀部)46B和控制部47。
解捻用空气供给部45供给作为压缩空气的解捻用空气,使用例如空气压缩机等。在解捻用空气供给部45上连接有由管等构成的主流路48M。另外,在该主流路48M的下游侧,由管等构成的第一流路(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第二流路)48B经由分支部X而与主流路48M连接。由此,从解捻用空气供给部45供给的解捻用空气在主流路48M中流通并通过分支部X分支后,通过第一流路48A向第一解捻部40A流通,并且通过第二流路48B向第二解捻部40B流通。
第一电磁阀46A允许或切断解捻用空气向第一解捻部40A的流通,该第一电磁阀46A设置在第一流路48A上。第二电磁阀46B允许或切断解捻用空气向第二解捻部40B的流通,该第二电磁阀46B设置在第二流路48B上。这些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连接于控制部47,其开闭由控制部47控制。
控制部47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中的至少一方的开闭定时,来控制解捻用空气的喷射定时和喷射时间。关于向第一解捻部40A供给的解捻用空气的供给量(以下称作“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和向第二解捻部40B供给的解捻用空气的供给量(以下称作“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使所述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由此,控制部47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彼此不同,从而以使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的方式调整该解捻状态。
[接纱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说明上述的接纱装置10的动作(即,在接纱装置10中实施的接纱方法)。
如图2所示,通过使拉纱杆81向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侧旋转,由上纱线捕捉装置12(参照图1)引导的上侧的纱线端YA及由下纱线捕捉装置7(参照图1)引导的下侧的纱线端YB被拉靠到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侧。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同样地,下侧的纱线端YB被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及接纱部50的接纱喷嘴51中。此外,上侧的纱线端YA及下侧的纱线端YB在向接纱喷嘴51导入中,经由引导倾斜部53而被配置到收容部52中。
接着,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引导槽21a附近被第一握持部60A握持(第一握持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引导槽22b附近被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第二握持工序)。接着,导入到第二引导板22的引导槽22a中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一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2a附近被第一切断部70A切断(第一切断工序)。同样地,导入到第一引导板21的引导槽21b中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在引导槽21b附近被第二切断部70B切断(第二切断工序)。
接着,第一解捻部40A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一切断部70A切断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在被第一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被第一解捻部40A引入而被解捻(第一解捻工序)。同样地,第二解捻部40B从喷射孔向解捻喷嘴43内喷射解捻用空气,由此,被第二切断部70B切断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在被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下,被第二解捻部40B引入而被解捻(第二解捻工序)。
接着,拉纱杆81进一步向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侧旋转,由此,上侧的纱线端YA被从第一解捻部40A拉出,并且下侧的纱线端YB被从第二解捻部40B拉出。然后,通过与拉纱杆81一起旋转的止捻杆82,将上侧的纱线端YA的前端部分及下侧的纱线端YB的前端部分按压到接纱部50附近。接着,接纱部50从喷射孔向收容部52内喷射接纱用空气,由此,将由第一解捻部40A解捻了的上侧的纱线端YA和由第二解捻部40B解捻了的下侧的纱线端YB捻合(接纱工序)。此时,上侧的纱线端YA处于被第一握持部60A握持的状态,下侧的纱线端YB处于被第二握持部60B握持的状态。
接着,拉纱杆81及止捻杆82向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的相反侧旋转,并且,第一握持部60A及第二握持部60B松开握持。由此,通过上侧的纱线端YA和下侧的纱线端YB连接而接合的纱线Y复位到接纱装置10的前侧的纱路上。
在此,在上述第一解捻工序及上述第二解捻工序中,通过控制部47分别独立地控制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改变第一电磁阀46A的开闭定时(允许或切断解捻用空气的流通的定时)和第二电磁阀46B的开闭定时(允许或切断解捻用空气的流通的定时)中的至少一方。由此,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和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从而以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的方式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彼此不同。
其结果为,即使在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加捻状态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来喷射解捻用空气并进行调整,以使得在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中分别解捻的纱线端YA、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例如,在纱线端YA比纱线端YB容易解捻的情况下,为了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对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各开闭定时进行适宜的控制以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少于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
基于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空气气流对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各作用彼此不同,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由此,例如,在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加捻存在方向性从而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加捻状态彼此不同的情况下、或是在解捻用空气相对于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喷射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同而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均能够分别针对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在符合各自特性的解捻条件下充分地解捻。由此,能够调整成相同的解捻状态,能够良好地进行被解捻的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接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变化的解捻调整,能够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变成彼此相同。即,通过在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上分别设置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并各自独立地控制它们的开闭定时,能够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从而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调整成相同的解捻状态。
另外,像这样,由于能够通过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开闭定时来改变空气供给量,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能够通过简单的阀机构来改变被解捻的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中,通过控制能够容易地进行卷绕单元1所具有的接纱装置10的设定改变。另外,在具有多个卷绕单元1的自动络纱机等纤维机械中,能够对各卷绕单元1的接纱装置10一齐进行设定改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取代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开闭定时控制或是在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开闭定时控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至少一方的阀开度来调整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由此,能够根据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阀开度(即,节流量)来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另外,由于能够使向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的解捻用空气的供给定时相同,所以能够使控制变得容易。在该情况下,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分别构成第一阀部及第二阀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由控制部47控制,但也可以取而代之或在起基础上,由卷绕单元1所具有的控制部16进行控制,或是由自动络纱机所具有的上级控制部来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设定改变容易进行而通过由控制部47实现的自动控制来调整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但也可以不具有控制部47而手动调整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另外,对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的上述开闭定时和上述阀开度的调整不作限定,只要进行适当设定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即可。在以上说明中,第一电磁阀46A、第二电磁阀46B和控制部47构成解捻调整部。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110相对于上述接纱装置10(参照图3)的不同点在于,还具有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
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在第一流路48A中设置在第一电磁阀46A的上游侧,用于调整在第一流路48A中流通的解捻用空气的压力。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在第二流路48B中设置在第二电磁阀46B的上游侧,用于调整在第二流路48B中流通的解捻用空气的压力。作为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例如使用减压阀等。这些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连接于控制部47,其压力调整量由控制部47控制。
另外,此处的控制部47控制第一电磁阀46A、第二电磁阀46B、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的至少一个,由此,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从而以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的方式调整该解捻状态。在该情况下,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分别构成第一节流部及第二节流部。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分别在符合各自特性的解捻条件下充分地解捻。由此,能够调整成彼此相同的解捻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接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上分别设有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由此,通过在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中流通的解捻用空气的压力,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从而能够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调整为相同的解捻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电磁阀46A、第二电磁阀46B、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协动而能够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调整为相同的解捻状态,但根据情况,也可以不设置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设定改变容易进行而通过由控制部47实现的自动控制来调整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但也可以不具有控制部47而手动调整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另外,对在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及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中调整的解捻用空气的压力不作限定,只要进行适当设定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即可。在以上说明中,第一电磁阀46A、第二电磁阀46B、第一压力调整阀141A、第二压力调整阀141B和控制部47构成解捻调整部。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纱装置210相对于上述接纱装置10(参照图3)的不同点在于,取代第一电磁阀46A及第二电磁阀46B而具有电磁阀242,并且还具有流量比例改变部243。
电磁阀242设置在主流路48M上,允许或切断该主流路48M中的解捻用空气的流通。电磁阀242连接于控制部47,其开闭由控制部47控制。
流量比例改变部243是对往第一流路48A流通的解捻用空气的流量与往第二流路48B流通的解捻用空气的流量的比例(以下仅称为“流量比例”)进行改变的流量比切换阀,该流量比例改变部243设置在分支部X处。流量比例改变部243连接于控制部47,其流量比例由控制部47控制。如图6所示,流量比例改变部243具有壳体243a及主阀体243b。
壳体243a呈以轴L1为中心轴的筒状。在壳体243a上连接有主流路48M且与主流路48M连通。另外,在该壳体243a上连接有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且与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连通。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分别与主流路48M的轴L1方向上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邻接。
主阀体243b呈碗状,以将主流路48M、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的端口封闭的方式设置在壳体243a内。另外,该主阀体243b在其轴L1方向的各两端部分别连接有活塞243c。主阀体243b与活塞243c的移动联动而沿轴L1方向滑动。主阀体243b的内部空间V在例如主阀体243b位于最靠第二流路48B侧的状态(图示的状态)下与主流路48M、第一流路48A的一部分和第二流路48B连通。
活塞243c以在壳体243a内的轴L1方向的两端部设有副阀室243d的方式配置。该活塞243c通过例如副阀室243d被加压或减压而沿轴L1方向滑动。
在这样的流量比例改变部243中,活塞243c根据控制部47的控制而移动规定量,与之相伴地,主阀体243b移动规定量。由此,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相对于主阀体243b的内部空间V的开口面积的比例(第一流路48A及第二流路48B的开口平衡)会改变,其结果为,流量比例以所期望的方式改变。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使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分别在符合各自特性的解捻条件下充分地解捻。由此,能够调整成彼此相同的解捻状态,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接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有一个电磁阀242和流量比例改变部243。由此,能够通过流量比例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从而将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调整为相同的解捻状态。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有流量比例改变部243,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改变流量比例,可以具有各种机构。另外,对在流量比例改变部243中调整的流量比例不作限定,只要进行适当设定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即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10适用于自动络纱机的卷绕单元1,但本发明的接纱装置也能够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或在多个卷绕单元之间移动的作业台车等。在本发明的接纱装置适用于纺织机的卷绕单元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喂纱部由供给纺织纱线的牵伸(draft)装置及纺织装置等构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解捻调整部使第一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及第二解捻用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总之,只要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即可。
例如,解捻调整部也可以使引入到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长度和引入到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长度彼此不同而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解捻调整部(未图示)也可以是纱线引导部,其设有能够调整一对拉纱杆(杆部)81彼此的位置关系的杆位置调整机构。
由此,通过调整一对拉纱杆81彼此的位置关系,来使分别被引入到第一解捻部40A及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长度以彼此不同的方式变化。由此,能够将这些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调整成相同的解捻状态。而且,由于能够利用在通常的接纱动作中使用的纱线引导部,所以不需要另行安装特殊的部件。
此外,也可以取代杆位置调整结构或在其基础上具有以下结构。即,也可以具有为了调整被引入到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长度而使第一握持部60A中的第一握持位置69A移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具有为了调整被引入到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长度而使第二握持部60B中的第二握持位置69B移动的结构。
另外,上述“相同”不仅包含完全相同,也包含大致相同或意图相同的情况等,允许例如制造上的误差或偏差。另外,若纱线存在方向性,则存在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包含使纱线端YA和纱线端YB的解捻时的外观相同的情况。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当然,在纱线端YA及纱线端YB的加捻状态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空气气流对第一解捻部40A中的纱线端YA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第二解捻部40B中的纱线端YB的作用设定成相同。

Claims (10)

1.一种接纱装置,将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解捻部,其引入所述第一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
第二解捻部,其引入所述第二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
接纱部,其将通过所述第一解捻部及所述第二解捻部分别解捻了的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和
解捻调整部,其调整通过所述第一解捻部及所述第二解捻部分别解捻的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
所述解捻调整部使空气气流对所述第一解捻部中的所述第一纱线端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所述第二解捻部中的所述第二纱线端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所述接纱装置还具有向所述第一解捻部及所述第二解捻部供给压缩空气的压缩空气供给部,
所述解捻调整部使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向所述第一解捻部供给的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和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向所述第二解捻部供给的第二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以使得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捻调整部包括:
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一解捻部的流通的第一阀部;
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二解捻部的流通的第二阀部;和
控制所述第一阀部及所述第二阀部的控制部,
通过所述控制部而改变所述第一阀部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的流通的定时及所述第二阀部允许或切断压缩空气的流通的定时的至少一方,由此,使所述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所述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捻调整部包括:
设置在使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一解捻部流通的第一流路中的第一节流部;和
设置在使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二解捻部流通的第二流路中的第二节流部,
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节流部的节流量及所述第二节流部的节流量的至少一方,使所述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所述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捻调整部还包括对所述第一节流部的节流量及所述第二节流部的节流量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主流路,其供从所述压缩空气供给部供给的压缩空气流通;
第一流路,其经由分支部而与所述主流路的下游部分连接,供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一解捻部流通;和
第二流路,其经由所述分支部而与所述主流路的下游部分连接,供压缩空气向所述第二解捻部流通,
所述解捻调整部包括流量比例改变部,该流量比例改变部设置在所述分支部,并且通过改变向所述第一流路流通的压缩空气的流量与向第二流路流通的压缩空气的流量的比例,使所述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及所述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解捻部将从规定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所述第一纱线端沿所述规定方向的交叉方向引入,
所述第二解捻部将从所述规定方向的另一方侧延伸的所述第二纱线端沿所述规定方向的交叉方向引入。
7.一种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纱装置;
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8.一种卷绕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纱装置;
供给纱线的喂纱部;和
卷绕所述纱线的卷绕部,
所述规定方向是形成在从所述喂纱部至所述卷绕部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方向。
9.一种纤维机械,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卷绕单元。
10.一种接纱方法,将第一纱线端和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解捻工序,引入所述第一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并且,引入所述第二纱线端并使空气气流作用,由此对该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和接纱工序,将在所述解捻工序中解捻了的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彼此连接,
在所述解捻工序中,使空气气流对所述第一纱线端的作用和空气气流对所述第二纱线端的作用彼此不同,以使得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在所述解捻工序中,使对所述第一纱线端进行解捻的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一压缩空气供给量、和对所述第二纱线端进行解捻的第二压缩空气的供给量即第二压缩空气供给量彼此不同,以使得所述第一纱线端及所述第二纱线端的解捻状态彼此相同。
CN201410178153.5A 2013-06-05 2014-04-29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Active CN1042295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9053 2013-06-05
JP2013119053A JP2014234308A (ja) 2013-06-05 2013-06-05 糸継装置、巻取ユニット、繊維機械及び糸継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9557A CN104229557A (zh) 2014-12-24
CN104229557B true CN104229557B (zh) 2018-12-07

Family

ID=52009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78153.5A Active CN104229557B (zh) 2013-06-05 2014-04-29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234308A (zh)
CN (1) CN104229557B (zh)
DE (1) DE102014007731B4 (zh)
IN (1) IN2014DE0082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66067A (ja) 2015-03-10 2016-09-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装置、紡績機、及び自動ワインダ
DE102015004780A1 (de) 2015-04-15 2016-10-20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Spleißer mit zwei mit Druckluft versorgbaren Auflöseröhrchen und Druckminderer sowie Spulstelle und Spu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CN107447312A (zh) * 2017-08-25 2017-12-08 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棉纺用细纱的接断线方法
CN107299428B (zh) * 2017-08-25 2019-04-26 遵义天蕴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便于接断线的棉线纺织用装置
JP2019112211A (ja) * 2017-12-26 2019-07-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継装置
CN107938136B (zh) * 2017-12-29 2023-09-08 泉州威廉针织科技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圆纬机智能供纱及纱线自动除疵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798A (en) * 1981-03-18 1983-11-1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99297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具备该接头装置的纤维机械
CN202864581U (zh) * 2011-09-21 2013-04-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22694A1 (de) * 1979-06-02 1980-12-11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oberfadens mit einem unterfaden
JPS58127054U (ja) * 1982-02-18 1983-08-2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空気式糸継装置における糸端解撚装置
CH660722A5 (de) * 1982-11-12 1987-06-15 Schweiter Ag Maschf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pleissen von zwei garnenden.
DE3425349A1 (de) * 1984-07-10 1986-01-16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fadenverbindung durch spleissen
IT1230033B (it) * 1987-07-15 1991-09-24 Mesdan Spa Metodo universale per eliminare la torsione in un filato, districarlo e scioglierlo, e dispositivo per realizzare il metodo stesso.
JPH0382835A (ja) * 1989-08-28 1991-04-08 Murata Mach Ltd 双糸紡績における糸継ぎ装置
JPH0678157A (ja) 1992-08-26 1994-03-18 Fujitsu Ltd 画像データ格納方法
JP2013245069A (ja) * 2012-05-25 2013-12-09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継装置、糸継システム及び繊維機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4798A (en) * 1981-03-18 1983-11-1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apparatus for spun yarns
CN101165241A (zh) * 2006-10-16 2008-04-23 梅斯丹股份公司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992974A (zh) * 2009-08-18 2011-03-3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具备该接头装置的纤维机械
CN202864581U (zh) * 2011-09-21 2013-04-10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及纱线卷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N2014DE00829A (zh) 2015-06-19
DE102014007731A1 (de) 2014-12-11
CN104229557A (zh) 2014-12-24
JP2014234308A (ja) 2014-12-15
DE102014007731B4 (de) 2021-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9557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5908298B (zh) 接纱装置以及纱线卷绕装置
JP6747803B2 (ja) 半径方向においてずらされた2つの室と両室の間における鋭い突合せ縁部とを備えた、軸方向において分割された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スプライサ並びに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サ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CN101338467B (zh) 经纱轴的整经方法
CN105274695B (zh) 一种多毛羽纱线的超光洁整经方法
CN104229559A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5603590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织单元
CN101657574B (zh) 自由端纺纱机
CN105645178B (zh) 纱线卷取机
CN106904492B (zh) 导纱板件、接纱装置和工位运行方法
CN105648584B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JP2017115290A (ja) 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US20090120053A1 (en) Suction Air Nozzle for a Textile Machine
JP6747802B2 (ja) スプライシング空気用の特殊に構成された入口通路を備えた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シング通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スプライサ並びにこのようなスプライサを備えた繊維機械
JP2013245069A (ja) 糸継装置、糸継システム及び繊維機械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04229560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7304013A (zh) 纱线处理装置
CN104229558B (zh) 接纱装置、卷绕单元、纤维机械及接纱方法
CN105648591B (zh) 纤维回收装置、牵伸装置以及纺织机
CN105984754B (zh) 解捻管部件及具备其的接头装置
CN106672707B (zh) 在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处修正纱线移动的方法
EP2993150B1 (en) Core yarn supplying unit, core yarn supply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core yarn supplying method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04444576A (zh) 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