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48584B -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 Google Patents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48584B
CN105648584B CN201510706967.6A CN201510706967A CN105648584B CN 105648584 B CN105648584 B CN 105648584B CN 201510706967 A CN201510706967 A CN 201510706967A CN 105648584 B CN105648584 B CN 105648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wire
feedway
tension
assigning unit
guid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069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48584A (zh
Inventor
泽田晴稔
秋元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48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48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48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48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65H59/1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by devices acting on running material and not associated with supply or take-up devices
    • B65H59/20Co-operating surfaces mounted for relative movement
    • B65H59/26Co-operating surfaces mounted for relative movement and arranged to deflect material from straight path
    • B65H59/32Co-operating surfaces mounted for relative movement and arranged to deflect material from straight path the surfaces being urged away from each other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02G3/367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using a draw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芯线供给单元(51)具备:张力赋予部(70),对芯线(C)赋予张力;松弛赋予部(80),对芯线(C)赋予松弛;芯线送出单元(100),在芯线(C)的行进方向上的张力赋予部(70)以及松弛赋予部(80)的下游侧送出芯线(C);以及芯线检测装置(90),在芯线(C)的行进方向上的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检测芯线(C)的状态。

Description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芯线供给装置,已知有具备对芯线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对芯线赋予松弛的松弛赋予部、在芯线的行进方向上的张力赋予部以及松弛赋予部的下游侧送出芯线的芯线送出部的芯线供给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131591号公报)。这样的芯线供给装置存在具备检测芯线的状态(例如,芯线的有无等)的检测部的情况。
但是,在上述的芯线供给装置中,存在根据芯线的种类而无法高精度地检测芯线的状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供给各个种类的芯线并且能够稳定地检测芯线的状态的芯线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这样的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
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具备:张力赋予部,对芯线赋予张力;松弛赋予部,对芯线赋予松弛;芯线送出部,在芯线的行进方向上的张力赋予部以及松弛赋予部的下游侧送出芯线;以及检测部,在行进方向上的张力赋予部的上游侧检测芯线的状态。
在上述芯线供给装置中,当利用芯线送出部送出芯线时,利用松弛赋予部对芯线赋予松弛。由此,即便是单丝那样的细的芯线,也能够朝牵伸装置等的送出目的地可靠地送出芯线。送出至送出目的地的芯线在由张力赋予部赋予张力的状态下朝送出目的地供给。此时,当对单丝那样的细的芯线赋予高的张力时,无法高精度地检测芯线的状态的可能性高。但是,在上述芯线供给装置中,在相比由张力赋予部赋予张力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利用检测部检测芯线的状态。由此,即便是单丝那样的细的芯线,也能够稳定地检测芯线的状态。综上,根据上述芯线供给装置,能够供给各个种类的芯线,能够稳定地检测芯线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中,检测部具备具有一端敞开的槽的壳体。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第1芯线引导件,该第1芯线引导件至少在与槽的敞开的一端相同侧的端部具有封闭部。第1芯线引导件设置于壳体。由此,能够防止芯线从检测部脱离,能够利用检测部可靠地检测芯线。
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第2芯线引导件,该第2芯线引导件配置于第1芯线引导件的上游侧,对芯线进行引导。由此,被朝检测部引导的芯线的纱线通道稳定,能够利用检测部可靠地检测芯线。
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在行进方向上的芯线送出部的下游侧夹持芯线。由此,当芯线的供给中断时或者结束时夹持芯线,当芯线送出时解除对芯线的夹持,由此能够朝牵伸装置等的送出目的地更加可靠地送出芯线。
在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检测部是具有朝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检测芯线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中,光学式传感器配置于壳体的内表面与第1芯线引导件的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由此,例如能够防止设置有芯线供给装置的纤维工厂内的照明灯的光对光学式传感器造成影响。结果,检测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芯线。
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单元基座,该单元基座支承张力赋予部、松弛赋予部、芯线送出部以及检测部。由此,能够将各部作为一个单元加以处理,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牵伸装置等的送出目的地的拆装。
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卷装支承部,该卷装支承部在行进方向上的松弛赋予部以及检测部的上游侧,支承卷绕有芯线的卷装。由此,能够朝牵伸装置等的送出目的地稳定地供给芯线。
本发明的纺纱机械具备:上述芯线供给装置;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气流纺纱装置,将芯线作为芯来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卷取装置,将纱线卷取到卷装。
根据上述纺纱机械,由于设置有上述芯线供给装置,所以能够稳定地生成具有芯线的纱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纺纱机械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纺纱单元的芯线供给单元的立体图。
图4A以及图4B是图3的芯线供给单元的张力赋予部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芯线供给单元的芯线送出单元的局部剖视图。
图6A以及图6B是示出图5的芯线送出单元的夹持部的动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芯线的供给时的芯线供给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芯线的供给中断时的芯线供给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械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头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1端框架4以及第2端框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细纱(纱线)Y并将所生成的细纱Y卷取于卷装P。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细纱Y被切断或者因某些原因而细纱Y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头动作。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卷装P变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筒管B朝该纺纱单元2供给。在第1端框架4中收纳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下脚纤维以及丝屑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
在第2端框架5中收纳有对朝纺纱机械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力进行调整并朝纺纱机械1的各部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朝纺纱单元2的各部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2端框架5上设置有机体控制装置41、显示画面42以及输入键43。机体控制装置41集中管理以及控制纺纱机械1的各部。显示画面42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以及/或者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43进行适当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纱条S、纤维束F(参照图2)以及细纱Y的行进路径中,将供给纱条S的一侧称作上游侧,将卷取细纱Y的一侧称作下游侧。将相对于接头台车3而细纱Y行进的一侧称作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作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作业通路(省略图示)设置于纺纱机械1的前侧。操作人员能够从作业通路进行各纺纱单元2的操作以及监视等。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在细纱Y的行进方向上自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以及芯线供给装置200、气流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积存装置11、上蜡装置12以及卷取装置13。针对每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设置单元控制器10,该单元控制器10对纺纱单元2的动作进行控制。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纱条S的行进方向上自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辊对14、第三辊对15、中辊对16以及前辊对17。各辊对14、15、16以及17具有下辊、上辊。下辊由设置于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或者设置于各纺纱单元2的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相对于中辊对16的下辊设置龙带18a。相对于中辊对16的上辊设置龙带18b。
芯线供给装置200从芯线卷装CP退绕芯线C,并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芯线C。具体而言,芯线供给装置200从牵伸装置6的中辊对16与前辊对17之间在纤维束F的行进路径上供给芯线C。由此,芯线供给装置200将芯线C供给至气流纺纱装置7。
气流纺纱装置7将从芯线供给装置200供给的芯线C作为芯,借助捻回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细纱Y。更详细来说(但是,省略图示),气流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捻回气流产生喷嘴以及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芯线供给装置200供给的芯线C和从牵伸装置6供给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纱室内。捻回气流产生喷嘴配置于芯线C以及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在纺纱室内产生捻回气流。借助该捻回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并捻回。中空引导轴体将细纱Y从纺纱室内引导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外部。
纱线监视装置8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积存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细纱Y的信息,并基于监视的信息检测纱疵的有无。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将纱疵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纱线监视装置8例如检测细纱Y的粗细异常以及/或者细纱Y所含有的异物来作为纱疵。纱线监视装置8也检测断纱(细纱Y的有无)等。张力传感器9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纱线积存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细纱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单元控制器10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细纱Y。具体而言,停止朝气流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中断细纱Y的生成,由此切断细纱Y。或者,也可以利用另外设置的切断器切断细纱Y。
上蜡装置12在纱线积存装置11和卷取装置13之间对细纱Y上蜡。
纱线积存装置11在气流纺纱装置7与卷取装置13之间除去细纱Y的松弛。纱线积存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稳定地拉出细纱Y的功能、当利用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时等使从气流纺纱装置7送出的细纱Y滞留以防止细纱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相比纱线积存装置11靠下游侧的细纱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至气流纺纱装置7的功能。
卷取装置13将细纱Y卷取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卷取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取滚筒22以及横动导纱器23。摇架臂21将筒管B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臂21由支轴24支承为能够摆动,使筒管B的表面或者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取滚筒22的表面接触。设置于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取滚筒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筒管B或者卷装P朝卷取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导纱器23设置于在多个纺纱单元2中共有的轴25。第2端框架5的驱动马达沿卷取滚筒22的旋转轴方向往复驱动轴25,由此横动导纱器23相对于旋转的筒管B或者卷装P以预定宽度横动细纱Y。
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细纱Y被切断或者因某种原因而细纱Y断开的情况下,接头台车3行进至该纺纱单元2来进行接头动作。接头台车3具有接头装置26、吸管27以及吸嘴28。吸管27由支轴31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气流纺纱装置7的细纱Y并将其朝接头装置26引导。吸嘴28由支轴32支承为能够转动,捕捉来自卷取装置13的细纱Y并将其朝接头装置26引导。接头装置26进行被引导的细纱Y彼此的接头。接头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使用基本纬纱的接经器、或者机械式对细纱Y进行接头的结头器等。
当接头台车3进行接头动作时,使卷装P朝反卷取方向旋转(反向旋转)。此时,利用气缸(省略图示)使摇架臂21移动以使得卷装P从卷取滚筒22离开,利用设置于接头台车3的反向旋转用辊(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向旋转。
对上述的芯线供给装置20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2所示,芯线供给装置200具备卷装支承部50、芯线供给单元51以及芯线引导部52。
卷装支承部50对在芯线筒管CB上卷绕芯线C而形成的芯线卷装CP进行支承。该卷装支承部50在芯线C的行进方向上在芯线供给单元51的上游侧支承芯线卷装CP。芯线供给单元51对从芯线卷装CP退绕并经由引导辊53引导的芯线C赋予张力而供给芯线C。芯线引导部52将从芯线供给单元51供给的芯线C朝牵伸装置6的中辊对18与前辊对19之间引导。
芯线供给装置200能够供给各个种类的芯线C。芯线供给装置200能够供给的芯线C例如是单丝纱线以及复丝纱线。单丝纱线由1根细的单纤维(例如,30旦尼尔以下的细度的单纤维)形成。复丝纱线通过将多个单纤维捆成束而形成。
如图3所示,芯线供给单元51具备单元基座60、张力赋予部70、松弛赋予部80、芯线送出单元100以及芯线检测装置(检测部)9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芯线C的行进方向上的卷装支承部50侧称作上游侧,将芯线引导部52侧称作下游侧。
单元基座60自芯线C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侧起依次支承芯线检测装置90、松弛赋予部80、张力赋予部70以及芯线送出单元100。在单元基座60的最上游侧设置有引导芯线C的芯线引导件(第2引导件)6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引导辊53后的芯线C的行进方向由芯线引导件61变更。
在张力赋予部70与芯线送出单元100之间设置有芯线引导件63。当从芯线卷装CP退绕芯线C时,形成图2所示的气圈。由此,存在在芯线C的移动中引起变动的情况。但是,设置于上述位置的芯线引导件61限制芯线C的移动,在相比芯线引导件61靠下游侧芯线C的移动稳定。由此,当供给芯线C时芯线引导件61与芯线引导件63之间的芯线C的纱线通道呈大致直线状地稳定,能够提高芯线检测装置90的检测精度。
张力赋予部70在芯线引导件61的下游侧对芯线C赋予张力。如图4A所示,张力赋予部70具有张力赋予机构71以及操作机构72。
张力赋予机构71具有固定片73以及可动片74。可动片74由设置于固定片73的支轴(省略图示)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片73转动。可动片74由设置于固定片73的弹簧(省略图示)朝从固定片73打开的方向施力。
更具体而言,在固定片73上沿着芯线C的行进方向每隔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轴73a。在可动片74上设置有朝固定片73突出的多个突起74a。在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关闭的状态(图4B的状态)下,各突起74a沿着芯线C的行进方向与各轴73a交替坐落。在各突起74a的前端部分形成有供芯线C穿过的孔74b。
芯线C由这些各轴73a和各孔74b交替引导。因此,如图4A所示,当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打开时,芯线C被多次弯曲。在该状态下,当利用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朝下游侧牵伸芯线C时(即,当芯线C开始行进时),对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包括张力赋予部70在内)的芯线C赋予张力。将此时的张力赋予部70的状态称作张力赋予状态。
位于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的芯线C的部分处于由张力赋予部70赋予张力之前的状态。此外,从引导辊53以及芯线引导件61对芯线C赋予的张力小。因此,与在包括张力赋予部70在内的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对芯线C赋予的张力相比较,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对芯线C赋予的张力小。因而,在卷绕于芯线卷装CP的芯线C的粗细与位于芯线卷装CP与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芯线C的粗细之间不存在大的差异。换言之,位于芯线卷装CP与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芯线C不会受到张力赋予部70赋予张力的影响而变得过细。此外,由于位于芯线卷装CP与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端部之间的芯线C未被张力赋予部70约束,因此,存在在该部分的芯线C发生移动的情况。
如图4B所示,当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关闭时,芯线C成为大致直线状。由此,在包括张力赋予部70在内的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对芯线C赋予的张力被解除(或者,张力变得接近零)。将此时的张力赋予部70的状态称作张力非赋予状态。
操作机构72作用于可动片74而使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开闭。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操作机构72具有操作部件75以及气缸76。
操作部件75借助利用气缸76而移动,由此相对于可动片74抵接或者分离。更具体而言,在操作部件75上设置有从固定片73的相反侧与可动片74抵接的前端部75a。当朝气缸76供给空气时,前端部75a朝下侧(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关闭的方向)移动。当停止朝气缸76供给空气时,使前端部75a从可动片74分离而朝上侧(可动片74相对于固定片73打开的方向)移动。
当前端部75a朝下侧移动时,可动片74被前端部75a按压而相对于固定片73关闭。结果,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非赋予状态。当前端部75a朝上侧移动时,可动片74借助弹簧的作用力而相对于固定片73打开。结果,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赋予状态。
如图3所示,松弛赋予部80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对芯线C赋予松弛。松弛赋予部80具有臂81以及气缸82。臂81由安装于单元基座60的支轴81c支承为能够转动。该松弛赋予部80借助气缸82而转动。
更具体而言,在臂81的前端部分设置有供芯线C穿过的引导孔83。当朝气缸82供给空气时,使引导孔83朝从芯线C的行进路径离开的位置(图3的双点划线的位置)移动。当停止朝气缸82供给空气时,使引导孔83朝芯线C的行进路径(图3的实线的位置)移动。
当使引导孔83从芯线C的行进路径(图3的实线的位置)朝从芯线C的行进路径离开的位置(图3的双点划线的位置)移动时,芯线C被朝上侧抬起。芯线C从芯线卷装CP退绕被抬起的量,因此对芯线C赋予松弛。这样,将引导孔83位于从芯线C的行进路径离开的位置时的松弛赋予部80的状态(如图3那样臂81位于双点划线的位置的状态)称作松弛赋予状态。将引导孔83位于芯线C的行进路径时的松弛赋予部80的状态(如图3那样臂81位于实线的位置的状态)称作松弛非赋予状态。
芯线送出单元100具有朝牵伸装置6送出芯线C的功能、夹持芯线C的功能、以及切断芯线C的功能。如图5所示,芯线送出单元100具有芯线送出部101以及夹持切断器102。
芯线送出部101在张力赋予部70以及松弛赋予部80的下游侧将芯线C朝牵伸装置6送出。芯线送出部101具有芯线送出喷嘴块103、芯线送出喷嘴104以及管体105。芯线送出喷嘴104以及管体105配置于芯线送出喷嘴块103的内部,构成芯线C的行进路径。从外部经由喷嘴103a朝芯线C的行进路径喷射空气。由此,芯线送出部101借助喷射的空气将位于芯线送出喷嘴104以及管体105内的芯线C朝牵伸装置6送出。
此处,“送出芯线C”是指当芯线C的供给开始(再次开始)时芯线送出部101朝牵伸装置6送出芯线C(芯线C的纱线端部)的动作。“供给芯线C”是指在芯线C的供给开始(再次开始)后,芯线供给装置200一边对芯线C赋予张力一边朝牵伸装置6连续地供给芯线C的动作(即,纺纱中的动作)。
夹持切断器102具有夹持芯线C的功能、以及切断芯线C的功能。夹持切断器102具有夹持部106、切断器部107以及气缸108。
夹持部106在芯线送出部101的下游侧夹持芯线C(芯线C的纱线端部)。夹持部106具有夹持销106a以及夹持块106b。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夹持块106b借助气缸108而相对于夹持销106a相对移动。更具体而言,当停止朝气缸108供给空气时,使夹持块106b朝隔着芯线C的行进区域而与夹持销106a相反侧分离(图6A的状态)。当朝气缸108供给空气时,使夹持块106b横穿芯线C的行进区域而接近夹持销106a(图6B的状态)。由此,夹持部106夹持芯线C。将此时的夹持部106的状态(图6B的状态)称作夹持状态。将夹持块106b相对于夹持销106a分离时的夹持部106的状态(图6A的状态)称作非夹持状态。
切断器部107在夹持部106的下游侧切断芯线C。切断器部107借助气缸108而与夹持部106联动地工作。切断器部107为,当夹持部106从非夹持状态切换至夹持状态时,切断芯线C。
如图3所示,芯线检测装置90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更详细来说,是支轴81c的上游侧)检测芯线C的状态。例如,芯线检测装置90作为芯线C的状态而检测芯线C的有无。由此,芯线检测装置90能够检测芯线C的断纱以及/或者芯线卷装CP的芯线C用尽这一情况。在芯线检测装置90的上游侧配置有引导芯线C的芯线引导件(第1引导件)62。
芯线检测装置90是具有投光部91和受光部92的光学式传感器。投光部91对通过芯线检测装置90的芯线C投射光。投光部91例如由发光二极管构成。投光部91的投光由单元控制器10控制。在投光部91与受光部92之间形成纱线通路。芯线检测装置90以非接触的方式检测在纱线通路行进的芯线C的状态。
受光部92接受透射(遮挡)芯线C的来自投光部91的光(是所谓的透射式的受光部)。受光部92例如是光电二极管,将接受到的光的强度转换成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朝单元控制器10输出。另外,受光部92也可以接受由芯线C反射的来自投光部91的光(是所谓的反射式的受光部)。
芯线检测装置90具有形成有一端(上端)敞开的大致U字状的槽的壳体。芯线C的纱线通路被设定成穿过该槽。在投光部91与受光部92之间配置该槽。在芯线检测装置90的上游侧配置有芯线引导件62。在芯线引导件62的端部中的、至少为与芯线检测装置90的敞开的端部相同侧的端部不形成敞开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芯线引导件62是具有孔的板状部件。由此,即便是芯线C的移动不稳定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芯线C从上述槽脱离而无法返回到上述槽,芯线检测装置90能够可靠地检测芯线C。另外,在图3中,芯线引导件62配置于芯线检测装置90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于芯线检测装置90的下游侧。
芯线引导件62的下游侧表面设置成与芯线检测装置90的壳体的上游侧端部或者上游侧端面接触。换言之,投光部91和受光部92配置于壳体的内表面与芯线引导件62的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由此,例如能够防止设置有芯线供给单元51的纤维工厂内的照明灯的光对光学式传感器造成影响。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芯线检测装置90的检测精度。
如图3所示,芯线供给单元51还具备第1空气供给管54、第2空气供给管55、中继基板56以及多芯缆线57。
第1空气供给管54对与第1端框架4的空气供给源连接的空气供给管(省略图示)、和与各气缸76、82、108分别对应地连接的多个空气供给管(省略图示)进行中继。由此,从第1端框架4经由第1空气供给管54朝各气缸76、82、108供给空气。
在第1空气供给管54中安装有第1电磁阀(省略图示)。第1电磁阀进行从第1端框架4朝各气缸76、82、108供给的空气的供给和停止的切换。当打开第1电磁阀时,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非赋予状态,松弛赋予部80切换至松弛赋予状态,夹持部106切换至夹持状态。当关闭第1电磁阀时,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赋予状态,松弛赋予部80切换至松弛非赋予状态,夹持部106切换至非夹持状态。
第2空气供给管55对与第1端框架4的空气供给源连接的空气供给管(省略图示)、和与芯线送出部101连接的空气供给管(省略图示)进行中继。由此,从第1端框架4经由第2空气供给管55朝芯线送出部101供给空气。
在第2空气供给管55中安装有第2电磁阀(省略图示)。第2电磁阀进行从第1端框架4朝芯线送出部101供给的空气的供给和停止的切换。当打开第2电磁阀时,朝芯线送出部101中的芯线C的行进路径喷射空气,因此,从芯线送出部101送出芯线C。当关闭第2电磁阀时,停止朝芯线送出部101中的芯线C的行进路径喷射空气,因此,也停止由芯线送出部101进行的芯线C的送出动作。
中继基板56与芯线检测装置90、第1电磁阀以及第2电磁阀分别电连接。
多芯缆线57对中继基板56和与单元控制器10连接的多芯缆线(省略图示)进行电中继。由此,单元控制器10能够对芯线检测装置90、第1电磁阀以及第2电磁阀进行控制。
对上述的芯线供给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当芯线C的供给时,芯线C通过由牵伸装置6以及气流纺纱装置7牵伸而朝芯线C的行进方向的下游侧行进。此时,张力赋予部70保持在张力赋予状态,芯线C一边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包括张力赋予部70在内)被赋予张力一边朝牵伸装置6行进。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芯线检测装置90检测芯线C的状态。当芯线C供给时,松弛赋予部80的状态是松弛非赋予状态,夹持部106保持在非夹持状态。
接着,如图8所示,当利用芯线检测装置90、纱线监视装置8以及/或者张力传感器9对存在纱疵或者不存在纱线(芯线C或者细纱Y)进行检测时,从单元控制器10朝中继基板56发送使芯线C的供给中断的控制信号,中断芯线C的供给。具体而言,打开第1电磁阀,将夹持部106切换至夹持状态。切断器部107与此联动地工作,切断夹持部106的下游侧的芯线C。将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非赋予状态,将松弛赋予部80切换至松弛赋予状态。由此,解除对芯线C的张力赋予,对芯线C赋予松弛。另外,在由纺纱单元2进行的纺纱正常结束的情况下,也从单元控制器10朝中继基板56发送使芯线C的供给结束的控制信号,进行上述相同的动作。
当芯线C开始供给时,关闭第1电磁阀,将夹持部106切换至非夹持状态,将张力赋予部70切换至张力赋予状态,将松弛赋予部80切换至松弛非赋予状态。打开第2电磁阀,由松弛赋予部80赋予松弛后的芯线C由芯线送出部101朝牵伸装置6送出。由此,开始芯线C的供给。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芯线供给装置200中,在利用芯线送出部101送出芯线C之前,利用松弛赋予部80对芯线C赋予松弛。由此,能够朝牵伸装置6可靠地送出芯线C。即,即便是难以搭乘空气流的单丝那样的芯线C,通过对芯线C赋予松弛,也能够在空气的作用下朝牵伸装置6可靠地送出。送出至牵伸装置6的芯线C在由张力赋予部70赋予张力的状态下朝牵伸装置6供给。当对单丝那样的细的芯线C赋予高的张力时,无法高精度地检测芯线C的状态的可能性高。但是,在芯线供给装置200中,在相比由张力赋予部70赋予张力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利用芯线检测装置90检测芯线C的状态。由此,能够稳定地检测芯线C的状态。此外,芯线检测装置90的检测精度不会受到张力赋予部70的设定的影响。综上,根据芯线供给装置200,能够供给各个种类的芯线C,能够稳定地检测芯线C的状态。
芯线供给装置200具备夹持部106。由此,当芯线C的供给中断时或者供给结束时夹持芯线C,当送出时解除芯线C的夹持,由此能够朝牵伸装置6等的送出目的地更加可靠地送出芯线C。
芯线检测装置90是具有投光部91以及受光部92的光学式传感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高精度地检测芯线C的状态。
芯线供给单元51具备支承张力赋予部70、松弛赋予部80、芯线送出部101以及芯线检测装置90的单元基座60。由此,能够将各部作为一个单元加以处理,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牵伸装置6等的拆装。另外,单元基座60的拆装对象并不限定于牵伸装置6,例如也可以是安装有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以及卷取装置13等的各装置的主体框架(省略图示)。
芯线供给装置200具备支承芯线卷装CP的卷装支承部50。由此,能够朝牵伸装置6等的送出目的地稳定地供给芯线C。
根据纺纱单元2,设置有芯线供给装置200,因此能够稳定地生成具有芯线C的细纱Y。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芯线检测装置90在支轴81c的上游侧检测芯线C的状态,但只要是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便可以检测任意位置处的芯线C的状态。例如,芯线检测装置90也可以检测支轴81c与张力赋予部70之间的芯线C的状态。
芯线检测装置90是光学式传感器,但例如也可以是具有隔着行进的芯线C而对置配置的一对电极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张力赋予部70是具有固定片73以及可动片74的所谓的棚栏式张力器,但也可以是盘式张力器等的具有其他结构的装置。
在芯线供给单元51中,单元基座60一并支承张力赋予部70、松弛赋予部80、芯线送出部101以及芯线检测装置90,但也可以不使各部由单元基座60一并支承。例如,也可以使各部由安装有牵伸装置6等的各装置的主体框架(省略图示)直接或者间接支承。或者,也可以将芯线检测装置90配置于芯线引导件61的上游侧或者引导辊53的上游侧。换言之,芯线检测装置90只要是在芯线卷装CP与张力赋予部70之间便可以设置于任意的位置。即便在将芯线检测装置90设置于单元基座60的情况下,只要是张力赋予部70的上游侧的位置,便可以设置于相比图3所示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
松弛赋予部80在张力赋予部70的下游侧对芯线C赋予松弛,但松弛赋予部80例如也可以在张力赋予部70或者芯线检测装置90的上游侧对芯线C赋予松弛。在该情况下,当利用芯线送出部101送出芯线C时,通过将张力赋予部70保持在张力非赋予状态,由此,将由松弛赋予部80赋予松弛后的芯线C朝牵伸装置6适当地送出。
气流纺纱装置7还具备针,该针配置成由纤维引导部保持且朝纺纱室内突出,用以防止纤维束F的捻朝气流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此外,气流纺纱装置7也可以代替这样的针,转而利用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防止纤维束F的捻朝气流纺纱装置7的上游侧传递。进而,气流纺纱装置7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转而具备彼此朝相反方向对纤维束F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射喷嘴。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积存装置11具有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细纱Y的功能,但也可以利用送出辊和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细纱Y。在利用送出辊和夹持辊从气流纺纱装置7拉出细纱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积存装置11,转而设置利用吸引气流吸收细纱Y的松弛的松管或者机械式的松紧调节辊等。
在纺纱机械1中,将各装置配置成在机体高度方向上在上侧供给的细纱Y在下侧卷取。但是,也可以将各装置配置成在下侧供给的细纱Y在上侧卷取。
在纺纱机械1中,牵伸装置6的下辊的至少一个以及横动导纱器23由来自第2端框架5的动力(即,在多个纺纱单元2共通)驱动。但是,纺纱单元2的各部(例如,牵伸装置6、气流纺纱装置7、卷取装置13等)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独立地驱动。
在细纱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上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以及纱线监视装置8。
在图1中,纺纱机械1图示出卷取筒子形状的卷装P,但也可以卷取锥形形状的卷装P。在锥形形状的卷装P的情况下,因细纱Y的横动而产生细纱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由纱线积存装置11吸收。

Claims (20)

1.一种芯线供给装置,具备:
张力赋予部,对芯线赋予张力;
松弛赋予部,对所述芯线赋予松弛;
芯线送出部,在所述芯线的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张力赋予部以及所述松弛赋予部的下游侧送出所述芯线;以及
检测部,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张力赋予部的上游侧检测所述芯线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具备具有一端敞开的槽的壳体,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第1芯线引导件,该第1芯线引导件至少在与所述槽的敞开的一端相同侧的端部具有封闭部,
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壳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第2芯线引导件,该第2芯线引导件配置于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的上游侧,对所述芯线进行引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芯线送出部的下游侧夹持所述芯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芯线送出部的下游侧夹持所述芯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在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芯线送出部的下游侧夹持所述芯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是具有朝所述芯线投射光的投光部以及接受所述光的受光部的光学式传感器。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是具有孔的板状部件,
所述光学式传感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是具有孔的板状部件,
所述光学式传感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是具有孔的板状部件,
所述光学式传感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是具有孔的板状部件,
所述光学式传感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1芯线引导件的所述板状部件的下游侧表面之间的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单元基座,该单元基座支承所述张力赋予部、所述松弛赋予部、所述芯线送出部以及所述检测部。
18.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卷装支承部,该卷装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松弛赋予部以及所述检测部的上游侧,支承卷绕有所述芯线的卷装。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芯线供给装置还具备卷装支承部,该卷装支承部设置于所述行进方向上的所述松弛赋予部以及所述检测部的上游侧,支承卷绕有所述芯线的卷装。
20.一种纺纱机械,具备:
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
牵伸装置,对纤维束进行牵伸;
气流纺纱装置,将所述芯线作为芯来对所述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以及
卷取装置,卷取所述纱线而形成卷装。
CN201510706967.6A 2014-11-27 2015-10-27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Active CN105648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9839 2014-11-27
JP2014239839A JP2016102268A (ja) 2014-11-27 2014-11-27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紡績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48584A CN105648584A (zh) 2016-06-08
CN105648584B true CN105648584B (zh) 2019-05-10

Family

ID=5423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06967.6A Active CN105648584B (zh) 2014-11-27 2015-10-27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40458B1 (zh)
JP (1) JP2016102268A (zh)
CN (1) CN1056485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1900001195A1 (it) * 2019-01-28 2020-07-28 Savio Macch Tessili Spa Apparato di filatura, in particolare ad aria, con regolazione in continuo di un sistema di accumulo filo e relativo metodo di regolazione in continuo di un sistema di accumulo filo in un apparato di filatura
CN109719707B (zh) * 2019-02-20 2021-08-13 福建伟易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纱线自动控制夹持装置和夹持方法
EP4015683B1 (de) * 2020-12-18 2023-09-13 Saure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G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des spinnvorgangs an einer spinnvorrichtung, spinnstell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spinnvorrichtung
CN114855313B (zh) * 2022-06-16 2023-09-15 吴江罗太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包覆丝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78988A (en) * 1970-05-12 1973-12-18 Jute Ind Ltd Method of laying protruding fibres, and increasing abrasion resistance of textile yarns
JP3080113B2 (ja) * 1992-04-24 2000-08-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コアヤーン製造装置における芯糸の送り出し装置
JPH0715783U (ja) * 1993-09-01 1995-03-1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コアヤーン紡績装置
US20020139102A1 (en) * 2001-03-29 2002-10-0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Core yarn,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367647B2 (ja) * 2005-05-16 2009-11-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コアヤーン紡績における芯糸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CH699218A2 (de) * 2008-07-17 2010-01-29 Amsler Tex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Überwachung zur Herstellung von Coregarn.
JP2012131591A (ja) 2010-12-20 2012-07-12 Murata Machinery Ltd 芯糸供給装置及び芯糸供給装置を備える紡績機械
JP2016003398A (ja) * 2014-06-13 2016-01-1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績機、紡績方法、及び、紡績糸
EP2966202B1 (en) * 2014-06-13 2017-06-28 Murata Machinery, Ltd. Core yarn supplying unit and spinn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02268A (ja) 2016-06-02
EP3040458A1 (en) 2016-07-06
CN105648584A (zh) 2016-06-08
EP3040458B1 (en) 201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48584B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04816981B (zh) 筒管安装装置以及纱线卷取机
US7770373B2 (en) Core fiber detecting method and device in core yarn spinning
EP2537968B1 (en) Hollow guide shaft unit, air-jet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3787150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3010823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5645178B (zh) 纱线卷取机
CZ303928B6 (cs) Servisní zarízení k opetovnému zapredení pracovních míst doprádacího stroje
CN101018900B (zh) 包芯纱纺纱机、包芯纱的芯线有无判断方法及包芯纱纺纱机的服务方法
EP3269851A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5256417B (zh)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Z299303B6 (cs) Servisní agregát pro textilní stroj vyrábející krížem vinuté cívky
EP3075890A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05648588B (zh) 接头装置、纱线卷取机以及接头方法
EP2876071A1 (en) Bobbin holding device, bobbin sett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09969862B (zh) 纱线卷取机
CN110158207A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CN105568453B (zh) 导纱器、芯纱供给装置及纺纱机械
CN105274664B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06167201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5177787A (zh) 芯纱供给单元及纺纱机
CN105525396B (zh) 纱线卷绕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