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6689A -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6689A
CN101636689A CN200780052231A CN200780052231A CN101636689A CN 101636689 A CN101636689 A CN 101636689A CN 200780052231 A CN200780052231 A CN 200780052231A CN 200780052231 A CN200780052231 A CN 200780052231A CN 101636689 A CN101636689 A CN 101636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lectrode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data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2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岸文雄
富田顺二
山口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36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66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1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ll the liquid crystal cells or layers remain transparent, e.g. FLC, ECB, DAP, HAN, TN, STN, SBE-LC cel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1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ll the liquid crystal cells or layers remain transparent, e.g. FLC, ECB, DAP, HAN, TN, STN, SBE-LC cells
    • G02F1/13473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all the liquid crystal cells or layers remain transparent, e.g. FLC, ECB, DAP, HAN, TN, STN, SBE-LC cells for wavelength filtering or for colour display without the use of colour mosaic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7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 G02F1/13478Arrangement of liquid crystal layers or cells in which the final condition of one light beam is achieved by the addition of the effects of two or more layers or cells based on selective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1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a change of the texture state of a 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2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conduction through an insulating substr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成本低且可靠性高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不使像素区域变窄、电极形成的成品率高且不需进行高温工艺就可实现层间连接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及能够减少外部连接基板的使用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上,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数据电极23r、23g、23b和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进行层间连接;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未图示),形成在该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和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

Description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有多个显示面板的用于电子纸张等中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成本低且可靠性优异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能够预料到即使不供给电源也能够保持显示图像且能够以电的方式改写显示内容的电子纸张今后会得以急速普及。电子纸张为了实现如下目标而被研究,该目标为:即使切断电源也能够记忆显示的超低消耗功率;柔和且不使眼睛疲劳的反射式显示;如纸那样的具有可挠性的软且薄的显示体。可以将电子纸张应用于电子书、电子报纸以及电子海报等的显示部中。
电子纸张根据显示方式的不同而分类为电泳方式、扭转球(Twisting ball)方式、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元件(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电泳方式是使带电粒子在空气中或液体中移动的方式。扭转球方式是使划分成两种颜色的带电粒子旋转的方式。有机EL显示元件,是具有用阴极和阳极夹持由有机材料构成的多个薄膜的结构的自发光型的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元件,是具有用像素电极和对置电极夹持液晶层的结构的非自发光型的显示元件。
胆甾型液晶是利用液晶层的干涉反射的、具有双稳定性的选择反射式的液晶。针对基于液晶显示元件的电子纸张的研发是利用胆甾型液晶来进行的。在此,所谓双稳定性,是指液晶在两种不同的取向状态下显示稳定性的性质。胆甾型液晶具有如下性质,即,在解除了电场后,也会长时间保持所谓平面(planer)状态和焦锥(focal conic)状态的两种稳定状态。在胆甾型液晶中,在平面状态下使入射光干涉反射,在焦锥状态下使入射光透过。因此,在液晶层采用了胆甾型液晶的液晶显示面板中,能够利用入射光被液晶层的选择反射来显示光的明暗,因此不需要偏振片。此外,胆甾型液晶也被称为手性向列型液晶。
胆甾型液晶方式绝对有利于液晶显示元件的彩色显示。胆甾型液晶方式利用液晶的干涉来反射规定颜色的光。因此,胆甾型液晶方式仅通过层叠用于反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就能够进行彩色显示。因此,利用胆甾型液晶的液晶显示方式(在此,为了便于说明,称之为“胆甾型液晶方式”)与上述电泳方式等其他方式相比,在彩色显示方面绝对占优势。在其他方式中,要进行彩色显示,则需要对每个像素配置区分为三种颜色的滤色片。因此,其他方式的亮度是胆甾型液晶方式的约1/3。因此,在其他方式中,亮度的提高将成为实现电子纸张时的主要障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胆甾型液晶方式是可进行彩色显示的电子纸张的有效的方式。但是,胆甾型液晶方式采用如下结构,即,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将显示红色(R)、绿色(G)以及蓝色(B)图像的3个液晶显示面板层叠成3层。由于胆甾型液晶方式采用层叠接合3个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因此部件数多、制造工序复杂以及接合的可靠性差将成为主要课题。
图29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的彩色显示胆甾型液晶显示元件100的剖面结构。在图29中,为了便于理解,示出了旋转了90°的扫描电极基板109b、109g、109r。图30举例示出了图29所示的液晶显示元件100所具有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中的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和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之间的连接状态。图30(a)示出了从显示面侧观察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时的状态;图30(b)示出了沿着图30(a)所示的A-A线剖切的剖面。
如图29所示,液晶显示元件100具有如下结构:将3张单色显示面板即B、G、R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103g、103r重叠起来,并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的背面配置了黑色的不透光层119。通过接合层117来固定接合了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和G用液晶显示面板103g,并通过接合层117来固定接合了G用液晶显示面板103g和R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
如图29、图30(a)以及图30(b)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具有:扫描电极基板109b,其具有多个扫描电极121b;数据电极基板111b,其具有多个数据电极123b;胆甾型液晶层(B用液晶层105b),其被密封在两个基板109b、111b之间,具有波长选择反射功能,厚度为数μm。两个基板109b、111b是玻璃基板或薄膜基板。在两个基板109b、111b为具有可挠性的薄膜基板的情况下,由于挠曲而使B用液晶层105b的厚度发生变化,从而有时会使显示质量变差。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为了防止两个基板109b、111b的挠曲所引起的显示质量变差,具有形成在两个基板109b、111b之间且具有粘着性的多个壁面结构体115b。该壁面结构体例如已被专利文献1公开。
扫描电极121b以及数据电极123b各自的一端部延伸至液晶密封层的外侧,并露出在液晶密封层的外侧,发挥外部连接端子的功能。该液晶密封层成为被密封材料113b包围的显示区域。一般,扫描电极121b的外部连接端子经由ACF(各向异性导电薄膜)149连接到FPC(软性印刷基板)125b的连接端子(未图示)。在FPC125b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扫描电极的液晶驱动用IC135b。从液晶驱动用IC135b朝向FPC125b的连接端子配置有数目与扫描电极121b的数目相同的引线147b。
数据电极123b的外部连接端子经由ACF137连接到FPC127b的连接端子。在FPC127b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数据电极的液晶驱动用IC133b。从液晶驱动用IC133b朝向FPC127b的连接端子配置有数目与数据电极123b的数目相同的引线143b。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一般在两处即扫描电极121b处和数据电极123b处与外部连接。
安装在FPC125b上的液晶驱动用IC135b连接到具有电源布线、数据布线以及时钟信号布线等的输入信号线145b。输入信号线145b利用凸块139连接到安装有控制用IC、电源电路(均未图示)等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上的外部端子。安装在FPC127b上的液晶驱动用IC133b连接到具有电源布线、数据布线以及时钟信号布线等的输入信号线141b。输入信号线141b利用凸块139连接到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上的外部端子。FPC125b、127b有时也用插头(socket)代替凸块139来实现上述连接。
图29所示的G用液晶显示面板103g以及R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具有与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b相同的结构,而且连接到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
图31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有FPC的液晶显示面板103的剖面。如图29所示,要实现彩色显示,则需要重叠接合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如图31(a)所示,在现有的一般技术(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中,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的数据电极123r、123g、123b经由ACF137r、137g、137b连接到安装有液晶驱动用IC133r、133g、133b的FPC127r、127g、127b。另外,在现有技术1中,如图31(b)所示,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的扫描电极121r、121g、121b经由ACF149r、149g、149b连接到未安装液晶驱动用IC的FPC125r、125g、125b。液晶显示元件100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上分别连接FPC127r、127g、127b以及FPC125r、125b、125g,然后重叠接合成3层。然后,如图31(b)所示,FPC125r、125b、125g分别经由ACF157r、157g、157b连接到安装有液晶驱动用IC135的FPC125的布线155。扫描电极用的FPC125以及数据电极用的FPC127r、127g、127b分别连接到安装有控制电路等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参照图30)。
液晶显示元件100是能够用一个液晶驱动用IC133r、133g、133b分别驱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的小型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元件100即使是小型显示元件,但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103g、103b和FPC125r、125g、125b、127r、127g、127b之间需要6处连接,在FPC125r、125g、125b和FPC125之间需要3处连接,所以在层叠前后,一共需要9处连接。另外,液晶显示元件100需要7张FPC,4个液晶驱动用IC,所以部件数增多。而且,在大型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为了驱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而需要多个驱动用IC,因此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和FPC之间的连接部位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另外,若该连接部位的数目增多,则会导致液晶显示元件的可靠性变差。另一方面,在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中,还未实现能够减少FPC的结构。由于未实现能够减少该连接部位的数目的结构,因此导致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部件费用以及工时费用的负担增大,可靠性也下降。
图32是利用薄膜基板的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一般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图33示意性地示出了利用薄膜基板的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图33(a)是用于说明图32所示的步骤S1的制造工序的图;图33(b)至图33(d)是用于说明图32所示的步骤S4至步骤S11的制造工序的图。
如图32和图33(a)所示,在辊状的上方薄膜基板161上形成有向上方薄膜基板161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透明导电体,从而形成上方基板电极163(步骤S1)。上方基板电极163的电极图案在上方薄膜基板161上形成有多个。另外,在辊状的下方薄膜基板(未图示)上形成有向下方薄膜基板的短边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透明导电体,从而形成下方基板电极(步骤S2)。上方基板电极161和下方基板电极被配置成在粘贴上方薄膜基板161和下方薄膜基板时相互交叉。
接着,根据最终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及面板加工数目,将上方薄膜基板161切断成图33(b)所示的板状基板165、图33(c)所示的带(strip)状基板167或图33(d)所示的单片状基板169(步骤S3)。接着,在形成有上方基板电极161的区域,形成用于使液晶显示单元的厚度保持恒定的、厚度为数微米的柱状间隔物(spacer)(步骤S4)。接着,将下方薄膜基板切断成图33(b)至图33(d)所示的板状基板、带状基板或单片状基板(步骤S5)。例如,在将上方薄膜基板161切断成板状基板163的形状的情况下,将下方薄膜基板切断成板状基板(步骤S5)。这样,下方薄膜基板被切断成与上方薄膜基板161相同的形状。接着,在下方基板电极的形成区域散布用于使液晶显示单元的厚度保持恒定的球状间隔物(步骤S6)。接着,以包围上方基板电极163的形成区域的方式形成用于密封液晶的密封材料(未图示)(步骤S7)。此外,也可以以包围下方基板电极的方式形成密封材料。接着,以上方基板电极和下方基板电极交叉且在中间夹持柱状间隔物和密封材料的形式粘贴接合上方基板和下方基板,从而形成空液晶盒(步骤S8)。
接着,利用真空注入法等,从空液晶盒的注入口注入用于有选择地反射红色光的R用液晶(步骤S9)。在R用液晶的注入结束后,用密封剂密封注入口(步骤S10)。接着,在步骤S3和S5中将两个薄膜基板切断成板状基板或带状基板的情况下,将基板切断成图33(d)所示的单片状(步骤S11)。在步骤S11中,使上方基板电极163露出在上方基板的切断端部,使下方基板电极露出在下方基板的切断端部。由于液晶层的厚度为数微米,因此不使上方基板电极163和下方基板电极受损地切断上方基板和下方基板是很困难的。因此,事前在上方基板以及下方基板上设置切口或开口,或将上方以及下方薄膜基板预先切断成图33(d)所示的单片状,而不是切断成图33(b)以及图33(c)所示的板状或带状。接着,将上方基板电极163以及下方基板电极的露出部作为连接端子,利用ACF来分别连接FPC,从而完成R用液晶显示面板(单面板R)(步骤S13)。此外,在该FPC上安装或不安装液晶驱动用IC都可以。
在制造可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情况下,通过与步骤S1至步骤S13同样的制造工序来形成连接有FPC的G用液晶显示面板(单面板G)(步骤S14)。在步骤S14中,使用用于有选择地反射绿色光的G用液晶。接着,通过与步骤S1至步骤S13同样的制造工序来形成连接有FPC的B用液晶显示面板(单面板B)(步骤S15)。在步骤S15中,使用用于有选择地反射蓝色光的B用液晶。
接着,基于分别形成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对准标记(alignmentmark),对各液晶显示面板的层进行对位,并利用光固化粘接剂等进行接合(步骤S16)。在步骤S16中,例如对R、G用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层叠,接着,在G用液晶显示面板上层叠B用液晶显示面板。在步骤S16中,也可以使用粘接膜来代替光固化粘接剂。在重叠接合R、G、B用液晶显示面板后,如图31(a)所示,利用焊锡,将R、G、B用液晶显示面板的各下方基板电极(数据电极)经由FPC连接到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上(参照图30)(步骤S17)。在步骤S17中,如图31(b)所示,将R、G、B用液晶显示面板的各上方基板电极(扫描电极)经由ACF连接到安装有液晶驱动用IC135(扫描用驱动IC)的中继基板,并利用焊锡将该中继基板与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参照图30)接合。经过以上的制造工序,边框窄且可进行彩色显示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得以完成(步骤S18)。
在图32所示的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中,为了不使上方以及下方基板电极的露出部被覆盖,在对各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层叠之前,通过ACF端子接合来连接FPC和各液晶显示面板,接着,对3个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在进行层叠后,通过ACF端子接合来连接FPC和显示控制电路基板或中继基板。这样,在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必须经过ACF端子接合的修正(rework)工序。另外,带有FPC的液晶显示面板难以操作,经常发生如层叠时的对准偏离、粘接剂污染以及FPC端子接合部的接合不良等制造不良。而且,在上述制造工序中,由于在将FPC连接到液晶显示面板后再对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因此不能实现包括层叠工序的多件同时加工。另一方面,在制作单色的液晶显示面板的阶段能够进行不合格检查,因此,现有的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具有如下优点,即,整体来说成品率高,能够实现液晶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为了防止修正工序,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后统一进行连接。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该方法(以下,称为“现有技术2”),采用在层叠的显示面板的连接部位上设置有阶梯露出部的结构,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后再连接FPC。但是,在该方法中,由于在连接部位上设置有阶梯露出部,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作为与显示无关的部分的边框区域实质上变宽。另外,由于布线层在连接部位的阶梯露出部处重叠,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在连接ACF时容易发生因压焊引起的断线。另外,由于R、G、B三种显示面板的尺寸不同,因此还留下如下问题,即,难以实现排列多个层叠面板的所谓多件同时加工。因此,期待着实现如下结构以及方法,即,显示面板的边框小,在对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后能够进行FPC的布线连接,而且部件数和连接部位的数目少,能够同时层叠多件。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另外的层叠体构成方法(以下,称为“现有技术3”)。现有技术3公开了利用4张玻璃基板进行3层液晶显示的层叠显示元件。该层叠显示元件是这样的彩色液晶显示器,即,在最下方设置驱动阵列基板,并通过贯通布线来将阵列基板上的像素驱动用的晶体管电连接到各液晶单元。用一张驱动阵列基板能够经由贯通布线来驱动3层的液晶层。但是,在现有技术3的有源矩阵(active matrix)驱动法中,需要在像素内设置贯通布线孔,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用于显示的像素区域变窄以使亮度降低。另外,在现有技术3的层叠结构中,在基板的上下两表面上设置ITO电极,并在形成为层叠结构后注入液晶,由此形成显示面板。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若在基板的上下两表面上形成电极,则该电极在工序中容易受损,导致制造成品率变差。另外,在将3个显示面板接合成3层后注入液晶,由此完成层叠型显示元件。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各显示面板的缺陷不良进一步加剧,导致层叠型显示元件的不合格率上升。另外,在现有技术3中,贯通布线处的接合需要高温工艺,因此必须使用玻璃基板,不能使用薄膜基板。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06/100713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1-30600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武田启三、松本圭司、长谷川雅树、末冈邦明、平洋一“层叠彩色反射式液晶显示器”月刊显示器,2002年1月号,13-17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像素区域变窄、电极形成的成品率高、不需要高温工艺就可进行层间连接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少外部连接基板的使用数目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通过如下层叠型显示元件来实现上述目的,该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数据电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电极交叉形成的第一扫描电极、用于输入第一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和用于输入第一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数据电极,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扫描电极;第二显示面板,层叠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具有第二数据电极、与所述第二数据电极交叉形成且利用第二扫描信号来驱动的第二扫描电极;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和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以及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和所述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还具有:数据电极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用于输出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基板其具有用于输出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分别示出使光反射的反射状态、使所述光透过的透过状态或处于所述反射状态和所述透过状态中间的中间状态,并反射相互不同的颜色的光。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具有可挠性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具有可挠性的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其中,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基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而且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面对面地配置,使得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和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相对。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上;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的第二侧面上。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倾斜地形成有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侧面。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具有用于形成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第一布线形成槽;所述第二侧面具有用于形成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第二布线形成槽。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贯通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中的至少一方。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向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中的至少一方的基板上开口的贯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的直径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上不同。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越靠近显示面侧,所述贯通孔的直径越大。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多个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所述层叠型显示元件还具有: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用于防止在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数据电极之间短路,以及防止在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数据电极之间短路,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用于防止在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之间短路,以及防止在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之间短路。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以及所述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致相同,所述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以及所述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一扫描电极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之间。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上的金属导电层。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与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致相同。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电层是由铜、镍、钛或金形成的保护膜层。
另外,通过如下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实现上述目的,该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按照所层叠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通过导电材料对所述层叠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上述本发明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喷出所述导电材料以描绘形成层间布线,从而对所层叠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
另外,通过如下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实现上述目的,该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分别形成贯通孔,该贯通孔贯通所层叠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在所述贯通孔中填充所述导电材料,从而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进行层间连接,按照已层间连接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层叠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另外,通过如下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实现上述目的,该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特征在于,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上形成贯通孔,以使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对应的所述贯通孔彼此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在所述贯通孔中填充所述导电材料,从而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按照已层间连接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层叠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不使像素区域变窄、电极形成的成品率高、不需要高温工艺就可进行层间连接的层叠型显示元件。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可减少外部连接基板的使用数目的层叠型显示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及其制造方法的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图。
图12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贯通孔THb的剖面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贯通孔THb的剖面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胆甾型液晶的现有的可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元件100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30是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控制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图。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元件100的剖面的图。
图32是表示使用薄膜基板的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的流程图。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使用薄膜基板的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工序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
2数据电极层间布线
3、103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
3b、103b B用液晶显示面板
3g、103b G用液晶显示面板
3r、103r R用液晶显示面板
4数据信号输入端子
5b、105b B用液晶层
5g、105g G用液晶层
5r、105r R用液晶层
6扫描信号输入端子
8、137、137b、137g、137r、149、157b、157g、157r ACF
9b、9g、9r、109b、109g、109r扫描电极基板
10b B用辊状面板
10g G用辊状面板
10r R用辊状面板
11b、11g、11r、111b、111g、111r数据电极基板
12辊状层叠面板
13b、13g、13r、113b、113g、113r密封材料
14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17、117接合层
18金凸块
19可见光吸收层
20布线区域
21b、21g、21r、121b、121g、121r扫描电极
23b、23g、23r、123b、123g、123r数据电极
26、27、47、48、125b、125g、125r、127b、125g、125r FPC
30控制用IC
33、34、133b、133g、133r、135b液晶驱动用IC
41、43引线
44扫描信号输出端子
44b、44g、44r数据信号输出端子
45布线部
47b、47g、47r、49b、49g、49r引出布线
51第一布线形成槽
53导电膏
54b1、54b2、54g1、54g2、56b1、56b2、56g1、56g2、58b、58b1、58b2、58g、58g1、58g2、58r1、58r2、61b、61b2、61g1、61g2、6r1、61r2、TH、THb、THg、THr贯通孔
55b引出电极
57b、57g、57r连接端子布线部
66绝缘壁
68金属导电层
115b、115g、115r壁面结构体
141b、145b输入信号线
161上方薄膜基板
163上方基板电极
165板状基板
167带状基板
169单片状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利用图1至图28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提出了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安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新方法。本实施方式的目的总结为如下的目的1至目的6。
(目的1)本实施方式使多个薄膜显示面板的层叠结构中的部件数减少。特别是使FPC以及驱动IC减少。
(目的2)本实施方式提出了在对多个显示面板进行层叠后可对FPC进行连接布线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
(目的3)本实施方式提供布线连接部位的数目少的层叠型显示元件。
(目的4)本实施方式提供边框区域窄的层叠型显示元件。
(目的5)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到层叠为止能够同时加工多件的结构以及制造方法。
(目的6)本实施方式提供对所层叠的多个单体显示面板之间可进行层间连接的布线结构。
以下,利用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利用胆甾型液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为例说明层叠型显示元件。
(第一实施例)
利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层叠型显示元件)1的剖面结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R(红)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3r、层叠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上的G(绿)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g以及层叠在R用和G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上的B(绿)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b,其中,上述R(红)用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数据电极23r、与多个数据电极23r交叉形成的多个扫描电极21r、输入用于驱动多个数据电极23r的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输入用于驱动多个扫描电极21r的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未图示),上述G(绿)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利用上述数据信号来驱动的多个数据电极23g、与多个数据电极23g交叉形成且利用上述扫描信号来驱动的多个扫描电极21g,上述B(绿)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利用上述数据信号来驱动的多个数据电极23b、与多个数据电极23b交叉形成且利用上述扫描信号来驱动的多个扫描电极21b。从显示面侧起依次层叠有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由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构成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
另外,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未图示)中的至少一方,其中,上述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在液晶显示面板3的非显示区域,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数据电极23r、23g、23b和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进行层间连接,上述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该非显示区域,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和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在数据电极23r、23g、23b的一端部分别露出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b、3g的一侧面(第一侧面)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数据电极21r、21g、21b的一端部分别露出的与该一侧面不同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上。该一侧面和该另一侧面大致垂直。层间连接,是指跨越液晶显示面板间或基板间地对规定的电极之间进行连接。
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具有可挠性的数据电极基板9r、具有可挠性的扫描电极基板11r以及密封材料13r,其中,在上述数据电极基板9r上形成有多个数据电极23r,在上述扫描电极基板11r上形成有多个扫描电极21r,而且上述扫描电极基板11r与上述数据电极基板9r面对面地配置,使得数据电极23r和扫描电极21r相对,上述密封材料13r形成在两个基板9r、11r的外周围,用于粘贴两个基板9r、11r。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位于密封材料13r的内周侧且被两个基板9r、11r夹持的R用液晶层5r。R用液晶层5r示出使光反射的反射状态、使光透过的透过状态或者处于该反射状态和该透过状态中间的中间状态,用于反射红色的光。R用液晶层5r具有R用胆甾型液晶,该R用胆甾型液晶被调整了平均折射率n和螺距p,使得有选择地反射红色。
形成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上的数据电极23r以及扫描电极21r例如形成为带状。在数据电极23r和扫描电极21r的交叉部形成有R用像素。该R用像素排列成矩阵状。作为数据电极23r以及扫描电极21r的形成材料,具有代表性的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铟锌氧化物(Indium Zic Oxide;IZO)等透明导电薄膜或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等光导电性膜等。
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除了具有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这一点和液晶层反射不同于红色的颜色的光这一点外,具有与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相同的结构。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用于反射与R用液晶层5r所反射的红色不同的绿色光的G用液晶层5g。G用液晶层5g示出使光反射的反射状态、使光透过的透过状态或者处于它们中间的中间状态。G用液晶层5g具有G用胆甾型液晶,该G用胆甾型液晶被调整了平均折射率n和螺距p,使得有选择地反射绿色。
B用液晶显示面板5b具有用于反射与分别被R、G用液晶层5r、5g反射的红色和绿色不同的蓝色的光的B用液晶层5b。B用液晶层5b示出使光反射的反射状态、使光透过的透过状态或者处于它们中间的中间状态。B用液晶层5b具有B用胆甾型液晶,该B用胆甾型液晶被调整了平均折射率n和螺距p,使得有选择地反射蓝色。
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在数据电极23g、23b和扫描电极21g、23b各自的交叉部分别具有G、B用像素,其中,上述数据电极23g、23b和扫描电极21g、23b由与数据电极23r和扫描电极21r相同的形成材料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由一组B、G、R像素构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个像素。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是以矩阵状排列该一个像素以形成了显示画面的简单矩阵方式的显示装置。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b、3g分别具有用于反射相互不同的颜色的光的液晶层。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可显示彩色图像。
构成R、G、B用液晶层5r、5g、5b的液晶组成物是在向列型液晶混合物中添加了10~40wt%的手性材料所得到的胆甾型液晶。手性材料的添加比例是将向列型液晶成分和手性材料的总和设为100wt%时的值。可以使用现有的公知的各种液晶来作为向列型液晶,但是胆甾型液晶组成物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优选为20≤Δε≤50。若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为20以上,则可使用的手性材料的选择范围变宽。另外,若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比上述范围过低,则会导致各液晶层5r、5g、5b的驱动电压上升。另一方面,若介电常数各向异性Δε比上述范围过高,则会导致作为液晶显示元件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使得图像缺陷或图像噪声容易发生。
胆甾型液晶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是左右画像质量的重要物性。折射率各向异性Δn的值优选为0.18≤Δn≤0.24。若折射率各向异性Δn比该范围小,则使平面状态下的各液晶层5r、5g、5b的反射率降低,因此会导致亮度不足,从而导致显示亮度变暗。另一方面,若折射率各向异性Δn比上述范围大,则使焦锥状态下的散射反射(scatter reflections)变大,因此会导致显示画面的颜色纯度和对比度(contrast)不足,从而导致显示模糊的现象。而且,若折射率各向异性Δn比上述范围大,则粘度变高,因此使胆甾型液晶的响应速度降低。
胆甾型液晶的比电阻ρ的值优选为1010≤ρ≤1013(Ω·cm)。另外,胆甾型液晶的粘性越低,则能够将低温时的电压上升和对比度下降抑制得越好,因此优选粘性低的胆甾型液晶。
扫描电极基板9r、9g、9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r、11g、11b需要具有透光性。各电极基板9r、9g、9b、11r、11g、11b是由聚碳酸酯(P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构成的薄膜基板。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极基板9r、9g、9b、11r、11g、11b均具有透光性,但是配置在最下层的R用液晶显示面板10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
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外表面(背面)具有可见光吸收层19。因此,当R、G、B用液晶层5r、5g、5b全部处于焦锥状态时,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显示画面显示黑色。此外,可见光吸收层19是根据需要来设置即可。
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FPC27,上述FPC27上安装有液晶驱动用IC33,而且上述FPC27经由ACF8连接到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液晶驱动用IC33输出用于驱动数据电极23r、23g、23b的数据信号。液晶驱动用IC33经由形成在FPC27上的引线43连接到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经由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分别与数据电极23r、23g、23b连接。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处结束。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用一张FPC27来连接液晶驱动用IC33和数据电极23r、23g、23b。而且,在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中,若液晶驱动用IC33的输出端子数和数据电极23r、23g、23b的总数相同,则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可以共用一个液晶驱动用IC3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不需要如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00那样对每个液晶显示面板3r、3g、3b都设置FPC和数据电极驱动用的液晶驱动用IC33,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和连接部位的数目。
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安装有液晶驱动用IC的FPC(均未图示),其中,上述液晶驱动用IC与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连接。该液晶驱动用IC输出用于驱动扫描电极21r、21g、21b的扫描信号。扫描电极21r、21g、21b经由扫描电极层间布线连接到扫描信号输入端子。扫描信号输入端子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处结束。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用一张FPC连接液晶驱动用IC和扫描电极21r、21g、21b。
接着,利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a)表示具有多个R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3r的R用辊状面板(第一辊状面板)10r;图2(b)表示具有多个G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g的G用辊状面板(第二辊状面板)10g;图2(c)表示具有多个B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b的B用状面板(第二辊状面板)10b;图2(d)表示对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进行层叠接合所形成的层叠辊状面板。在图2(a)至图2(c)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一个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单面板),但是实际上是安装有多个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辊状面板。此外,下面,以辊状面板为例对层叠型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是对于板状面板,也能够以同样的制造方法制造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首先,如图2(a)所示,形成具有多个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R用辊状面板10r。通过以下工序来形成R用辊状面板10r,即,在形成于图33(a)所示的辊状的上方薄膜基板161(扫描电极基板)上的上方电极163(扫描电极)的形成区域上,形成柱状间隔物以及密封材料13r,并将间隔物散布在形成于下方薄膜基板(数据电极基板)上的下方电极(数据电极)上,再粘贴两个基板,然后注入用于有选择地反射红色的胆甾型液晶并进行密封。接着,如图2(b)和图2(c)所示,通过与R用辊状面板10r同样的制造方法,分别形成分别具有多个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的G、B用辊状面板10g、10b。
接着,以使R、G、B用显示面板3r、3b、3c重叠的方式对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12。利用粘接剂或粘接薄膜,以B、G、R的顺序从上侧依次层叠接合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
然后,如图2(d)所示,对形成在辊状层叠面板上的每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在面板边界处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从而形成多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使扫描电极21r、21g、21b以及数据电极23r、23g、23b从切断剖面露出。通过网版印刷或者喷墨法,在各电极21r、21g、21b、23r、23g、23b的露出部上沿着露出电极喷出并涂覆描绘导电膏,例如喷出并涂覆描绘银纳米焊膏(nano paste),从而使各电极21r、21g、21b、23r、23g、23b层间连接。也可以根据需要在露出电极面上形成防湿保护膜。接着,以150℃~170℃的温度,用红外线等烧固30分钟~2小时。由此,实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之间的层间布线连接。
接着,如图1所示,与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同样,利用导电膏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下表面上布线形成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发挥用于与FPC27的连接中的外部连接端子的功能。接着,在作为引出电极(导电膏电极)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上接合装载有液晶驱动用IC的FPC(软性印刷基板)。利用ACF(各向异性导电薄膜)来接合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和FPC。
在图1中,仅图示了数据电极23r、23g、23b一侧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但是在相对于形成有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一端边旋转90°的另一端边附近,通过与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同样的工序形成有扫描信号输入端子(外部引出端子),由此连接软性印刷基板。这样,完成了图1所示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则软性印刷基板数目为2张(扫描电极侧和数据电极侧),液晶驱动用IC也是2个,所以ACF连接也是2次。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1可大幅减少部件数,不需进行ACF压焊的修正作业,而且压焊次数也变成2次,从而可大幅缩短工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现有技术2,到层叠工序为止,在辊状态或板状态下能够同时加工多件,因此,能够通过同时加工多件来减少设备,能够缩短工时,进一步能够减少成本。
在现有技术1中,作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00的布线,使用很多的FPC127r、127g、127b、125r、125g、125b以及中继基板(FPC125)。其原因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103g、103b分别形成有连接端子。现有技术1具有如下优点:边框较窄,可通过组合合格品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103、103g、103b来提高制造成品率。另一方面,现有技术1存在如下问题,即,部件数多,在层叠时发生液晶显示面板和FPC之间的连接不良,连接部位的数目多,在层叠状态下难以同时加工多件,工序多。
也有如现有技术2那样在层叠了显示面板后进行端子连接的方法。但是,现有技术2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如上述那样在连接部位设置阶梯差露出部,因此使边框区域变宽。另一方面,现有技术3由于通过贯通布线来进行层间连接,因此能够解决部件数多以及连接部位的数目多的问题。但是,在现有技术3中,在像素中存在3处贯通布线部。贯通布线部对显示没有贡献,因此使对显示有贡献的像素面积减少。由此,在现有技术3中,显示画面变暗。另外,在现有技术3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层间布线与液晶接触,因此发生不需要的电位。另外,现有技术3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在基板的上下两表面上形成电极,以及在层叠后注入液晶来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因此导致制造成品率降低。
在本实施例中,以实现一种利用作为薄膜基板的扫描电极基板21r、21g、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23r、23g、23b的廉价且可靠性高的层叠结构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为目的,能够提供简单矩阵驱动的层叠型的安装结构。
在现有技术3中,由于在层间接合以及像素驱动用晶体管阵列的制造中伴随着高温工艺,因此不能使用薄膜基板而使用玻璃基板。在本实施例中,能够提供可进行低温下的层间接合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使得在扫描电极基板21r、21g、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23r、23g、23b上能够使用薄膜基板。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低温下的层间布线法之一,提出了如下方法,即,针对在将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按每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分别分割切断时露出在切断面上的扫描电极以及数据电极,利用导电膏来进行侧面布线。
现有技术3利用以RGB光的吸收为原理的宾主型透过式液晶显示元件的层叠结构,并且利用反射层、λ/4板、散射层以及像素驱动用晶体管阵列层来实现反射式显示。因此,现有技术3必须使用玻璃板,若使像素的密度变高,则由于像素内电极而发生亮度下降。在本实施例中,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采用简单矩阵驱动的干涉反射式胆甾型液晶。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采用部件数少、更简单且具有可挠性的层叠结构,从而能够提供即使是高密度的像素(高精细像素)也不会发生亮度下降的显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中,不需进行现有技术1中的压焊的修正工序,不会发生现有技术2中的边框区域,而且与现有技术3不同地能够采用薄膜基板。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中,以辊状或板状对R、G、B用显示面板3r、3g、3b进行层叠,并在截断后进行层间布线,因此直到层叠工序为止能够同时处理多件。
在过去,没有在低温下进行层间连接中的侧面布线的良好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利用近年来开发的基于喷墨法等的导电膏喷出涂覆技术。由此,在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在截断层叠面板后能够对侧面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第二实施例)
利用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结构。在本实施例以及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对发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及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在最下表面即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装载有液晶驱动用IC33、控制用IC30以及电源电路(未图示)等个别部件。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的布线区域20上形成有数据信号输入端子和扫描信号输入端子。形成在布线区域20上的各种布线是通过利用导电膏的印刷或镀铜等来形成的。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除了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安装液晶驱动用IC33等之外,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则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具有功能与现有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00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131的功能相同的电路。因此,连接于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FPC26与未图示的系统侧电子设备连接。从系统侧电子设备输出的控制信号等的信号数相对少,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以少的布线数与系统侧电子设备连接。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更容易安装在系统侧电子设备上。
(第三实施例)
利用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概略结构。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立体图;图4(b)是示意性地表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图。在图4(a)中,省略图示了与层叠型液晶面板3连接的2个FPC。在图4(b)中,为了便于理解,相对于本来要安装FPC27的位置向数据电极基板11r的端部侧错开显示了FPC27。
如图4(a)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预先形成在作为最下方基板的数据电极基板11r上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引出部)的形态。例如,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仅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预先设置与数据电极23r同一层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并在仅切断了上层的5张各电极基板9r、9g、9b、11g、11b后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数据电极23r的形成面上形成有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因此在上层的5张各电极基板9r、9g、9b、11g、11b上存在要切断的一些不需要部分。
如图4(a)所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安装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数据电极23r的形成面上的液晶驱动用IC33、34。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经由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将多个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液晶驱动用IC33的输出端子连接在一起。液晶驱动用IC33输出用于驱动分别连接在输出端子上的数据电极23r、23g、23b的数据信号。液晶驱动用IC33的输入端子连接到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的多个引线41。如图4(b)所示,引线41经由ACF8连接到FPC27的布线部45。
如图4(a)所示,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经由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将多个扫描电极21r、21g、21b和液晶驱动用IC34的输出端子连接在一起。液晶驱动用IC34输出用于驱动分别连接在输出端子上的扫描电极21r、21g、21b的扫描信号。液晶驱动用IC34的输入端子连接到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的多个引线43。与引线41同样,引线43经由ACF连接到未图示的FPC的布线部。
接着,利用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5是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图5(a)表示具有多个R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3r的R用辊状面板(第一辊状面板)10r;图5(b)表示具有多个G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g的G用辊状面板(第二辊状面板)10g;图5(c)表示具有多个B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b的B用辊状面板(第二辊状面板)10b;图5(d)表示对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进行层叠接合所形成的层叠辊状面板12;图5(e)表示将层叠辊状面板12按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分别分割了的状态。在图5(a)至图5(d)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一个液晶显示面板3r、3g、3b,但是实际上是装载有多个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辊状面板。此外,以下以辊状面板为例对层叠型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是对板状面板也能够以同样的制造方法制造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对不同点进行简述。首先,如图5(a)至图5(c)所示,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分别形成分别具有多个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此时,在R用辊状面板10r的下方电极基板上形成数据电极23r、一部分与数据电极23r连接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以及引线41、43。
接着,如图5(d)所示,以R、G、B用显示面板3r、3b、3c重叠的方式对R、G、B用辊状面板10r、10g、10b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12,接着,对辊状层叠面板按层叠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分别独立地进行分割切断。接着,如图5(e)所示,切断扫描电极基板21r、21g、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g、11b的端部,以使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以及引线41、43露出。
接着,如图4所示,为了连接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的数据电极23g、23b和与数据电极23g、23b对应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通过网版印刷或喷墨法喷出导电膏例如银纳米焊膏来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此进行层间连接。接着,为了连接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和与扫描电极21r、21g、21b对应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通过与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同样的方法来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
接着,在数据电极基板23r的规定位置上安装液晶驱动用IC33、34。接着,如图4(b)所示,连接引线41和FPC27,连接引线43和FPC(未图示),连接这些FPC和未图示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由此,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如以上说明那样,利用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就能够减少部件数和连接部位的数目,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例)
利用图6至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优选方式的概略结构。图6(a)是将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分解成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并去除了扫描电极基板9r、9g、9b后的数据基板11r、11g、11g的俯视图。在图6(a)中,从图中上方起依次表示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图6(b)表示形成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侧面(第一侧面);图6(c)是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法线方向上观察的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附近的图。
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例如,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在密封材料13r、13g、13b的外周侧的非显示区域上形成的引出布线47r、47g、47b。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7b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b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图中右上方。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7g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g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数据电极基板11g的图中右侧中央。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7r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r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图中右下方。因此,错开形成引出布线47r、47g、47b,以使引出布线47r、47g、47b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11g、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在基板端部不上下重叠。
如图6(b)所示,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在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侧面上。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对露出在该一侧面上的多个引出布线47r、47g、47b和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上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进行连接。用于连接引出布线47b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跨越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形成在该一侧面上。用于连接引出布线47g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跨越R、G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而形成在该一侧面上。用于连接引出布线47r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仅形成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该一侧面上。
如图6(c)所示,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端部,并使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与基板端部侧的引出布线47r、47g、47b重叠。向配置在图6(c)的图中上方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输入B用数据信号,向配置在图中中央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输入G用数据信号,向配置在图中下方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输入R用数据信号。
图7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的优选方式的概略结构。图7(a)是分解示出了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俯视图;图7(b)表示形成有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图7(c)表示在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上形成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附近。在图7(a)中,从图中左侧依次表示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
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例如,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在密封材料13r、13g、13b的外周侧的非显示区域上形成的引出布线49r、49g、49b。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9b分别与多个扫描电极21b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一端边中央。在扫描电极基板9g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9g分别与多个扫描电极21g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扫描电极基板9g一端边中央。在扫描电极基板9r上形成的多个引出布线49r分别与多个扫描电极21r连接,例如,被形成为以规定间隔会聚在扫描电极基板9r一端的边中央。引出布线49r、49g、49b被形成为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r、9g、9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上观察时在扫描电极基板9r、9g、9b的基板端部处上下重叠。引出布线49r、49g、49b在与图6(a)所示的引出布线47r、47g、47b的引出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引出。换言之,引出布线49r、49g、49b在以与扫描电极基板9r、9g、9b的基板面垂直的中心轴为旋转轴且相对于引出布线47r、47g、47b的引出方向旋转了90°的方向上引出。
如图7(b)所示,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形成在与形成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一侧面不同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上。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被形成为连接露出在该另一侧面上的多个引出布线49r、49g、49b和在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上形成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引出布线49r、49g、49b被形成为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因此,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的引出布线49r、49g、49b,彼此通过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共同连接在一起。由于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被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所共用,因此,图7(c)所示,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也被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所共用。
接着,利用图6和图7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对不同点进行简述。首先,例如,形成粘贴R用的辊状下方薄膜基板和R用的辊状上方薄膜基板所得到的R用辊状层叠面板,其中,在上述R用的辊状下方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如图6(a)所示的数据电极23r以及引出布线47r,在上述R用的辊状上方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如图7(a)所示的扫描电极21r以及引出布线49r。同样,分别形成粘贴G、B用的辊状下方薄膜基板和G、B用的辊状上方薄膜基板所得到的G、B用辊状层叠面板,其中,在上述G、B用的辊状下方薄膜基板上分别形成有如图6(a)所示的数据电极23g、23b以及引出布线47g、47b,在上述G、B用的辊状上方薄膜基板上分别形成有如图7(a)所示的扫描电极21g、21b以及引出布线49g、49b。接着,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的制造方法,例如,按照所层叠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在面板边界处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辊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
接着,如图6(b)所示,以覆盖引出布线47r、47g、47b端部的露出部的方式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从而实现层间连接。将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引出至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最下方,即引出至数据电极基板23r的背面,从而形成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同样,如图7(b)所示,以覆盖引出布线49r、49g、49b端部的露出部的方式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从而实现层间连接。将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引出至数据电极基板23r的背面,从而形成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通过喷墨法等,喷出涂覆银、铜或金等的纳米焊膏,并在150℃~170℃的温度下烧固30分钟至2小时左右,由此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然后,优选地,在布线部上形成防湿涂层。在此,除了利用喷墨法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版印刷来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
接着,经由ACF在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上连接软性印刷基板(均未图示)。还可考虑经由ACF在引出布线47r、47g、47b端部的露出部以及引出布线49r、49g、49b端部的露出部上直接接合软性印刷基板。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预先通过镀铜等来扩大膜厚为1μm以下的该露出部的面积。接着,将不与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连接一侧的FPC端部连接到未图示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由此,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接着,利用图8对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进行说明。图8示意性地表示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的概略结构。图8(a)是将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分别按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分解并去除了扫描电极基板9r、9g、9b后的数据电极基板11r、11g、11g的俯视图;图8(b)表示形成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侧面;图8(c)表示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上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附近。
图6(a)所示的引出布线47r、47g、47b的结构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对各颜色统一进行布线,因此为了使引出布线47r、47g、47b汇集,使边框区域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变形例中,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引出布线47r、47g、47b被布线成嵌套状。因此,若使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重合,则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引出布线47r、47g、47b以B、G、R的顺序重复配置。引出布线47b被配置成向数据电极23b端部的一方的角部侧(图中上方)错开,引出布线47g被配置在数据电极23b端部的大致中央,引出布线47r被配置成向数据电极23r端部的另一方的角部侧(图中下方)错开。引出布线47r、47g、47b能够在大致平行于数据电极23r、23g、23b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形成为直线状。由此,能够使引出布线47r、47b、47b的汇集程度变少,从而能够使边框区域更狭窄。
如图8(b)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长度为能够连接引出布线47r、47b、47b的露出部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之间的必要且最低限度的长度,其中,上述引出布线47r、47b、47b露出在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一侧面上。但是,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长度可以不是必要且最低限度的长度。显然,例如,也可以通过网版印刷,将全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为跨越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来进行连接。
如以上说明那样,利用本实施例以及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减少部件数和连接部位的数目,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例)
利用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及其制造方法的图。图9(a)表示构成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端部;图9(b)和图9(c)表示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形成方法。图9(a)至图9(c)仅显示了用于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侧面,但是数据电极基板11g、11b、扫描电极基板9r、9g、9b以及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如图9(a)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在一侧面(第一侧面)具有用于形成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多个第一布线形成槽51。沿着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形成有第一布线形成槽51。另外,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第一布线形成槽51形成为V字状。因此,使该一侧面上的数据电极23r的露出部的面积增大。另外,埋入第一布线形成槽51来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能够使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数据电极23r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而且,第一布线形成槽51还具有如下效果,即,在进行喷墨涂覆时,能够防止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相邻布线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在与该一侧面不同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上具有用于形成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多个第二布线形成槽,其中,扫描电极在该另一侧面露出。与第一布线形成槽51同样,第二布线形成槽形成为V字状。由此,第二布线形成槽能够获得与第一布线形成槽51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除了形成第一以及第二布线形成槽并在第一以及第二布线形成槽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以外,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下面仅对第一布线形成槽的形成以及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形成方法与第一布线形成槽的形成以及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形成方法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例如,在分别按照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分割辊状层叠面板后,如图9(b)所示,利用带槽的冲模,在对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进行对位以使V槽的前端与数据电极23r以及未图示数据电极23g、23b图案的中央大致一致以后,再进行切断。由此,形成第一布线形成槽51。接着,如图9(c)所示,通过刷涂,在第一布线形成槽51中填埋导电膏53,并在150℃温度下进行烧固。在该阶段,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一侧面的整个面上形成有导电膏53,因此数据电极23r、23g、23b彼此处于短路状态。接着,利用直线形状的冲模,切断在图9(c)中用点划线A-A表示的部分。由此,如图9(a)所示,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相邻布线之间形成电分离带,只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沿着液晶显示面板3的层叠方向结合,而相邻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数据电极23r、23g、23b彼此被绝缘。这样,形成数据电极层向布线2。
第一布线形成槽51的形状不仅限于V字状,也可以是U字状或波形状。另外,也可以用网版印刷法、喷墨法或电镀法形成导电膏。另外,也可以形成第一布线形成槽51,并以直线形状的冲模来进行切断,从而形成电分离带,然后在第一布线形成槽51中填埋导电部件,从而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此外,除了利用冲模来进行切断以外,还可以通过激光器(二氧化碳气体、YAG)来切断形成第一布线形成槽51。
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叠层内部的数据电极以及扫描电极露出在切断面,但是存在两个电极的露出部的面积小的问题。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切断面具有例如V字状的第一以及第二布线形成槽,因此能够使数据电极以及扫描电极的露出部的面积增大。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更容易确保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连接以及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连接。
(第六实施例)
利用图10和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六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10和图11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0是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俯视图。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0中省略图示了本来是连接的FPC。图11是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剖面图。图11(a)是沿着图10所示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图11(b)是沿着图10所示的B-B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图11(c)是沿着图10所示的C-C线剖切后的剖面图。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形成有数据信号层间布线2的一侧面(第一侧面)倾斜。数据电极23r、23g、23b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最长的是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其次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最短的是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另外,与数据电极基板11r相比,扫描电极基板9r在数据电极23r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同样,与数据电极基板11g相比,扫描电极基板9g在数据电极23g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同样,与数据电极基板11b相比,扫描电极基板9b在数据电极23b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当倾斜形成该一侧面时,实质上扩大了数据电极23r、23g、23b的露出面积。另外,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在剖面上,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由此,通过喷墨涂覆,能够连续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
数据电极23r、23g、23b以及扫描电极21r、21g、21b各自的电极形成面分别配置在厚度为数μm的R、G、B用液晶层5r、5g、5b的上下表面上。密封材料13r、13g、13b的外周围的非显示区域成为厚度为数μm的空气层。通过喷墨法所涂覆的导电膏基本上进入到数据电极基板11r、11g、11b和扫描电极基板9r、9g、9b之间的间隙(空气层)中并向基板面内方向扩散。由此,用导电膏形成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能够确保其与数据电极23r、23g、23b的电接触。
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导电膏(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涂覆区域例如只要形成在从数据电极23r、23g、23b到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为止的区域即可。但是,也可以将导电膏分别涂覆在从数据电极23r、23g、23b的露出部到扫描电极基板9b为止的区域αr、αg、αb上。
也可以与用于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一侧面同样地,倾斜形成扫描电极21r、21g、21b所露出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由此,实质上使扫描电极21r、21g、21b的露出面积扩大。另外,在与扫描电极21r、21g、21b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切断了扫描电极基板9r、9g、9b的剖面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和扫描信号输入端子所成的角度为钝角。由此,通过喷墨涂覆,能够连续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和扫描信号输入端子。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除了对数据电极和扫描电极中的至少一方的露出部斜向进行倾斜切断这一点之外,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斜向倾斜的一侧面和/或另一侧面,因此能够使数据电极和/或扫描电极的露出部的面积增大,从而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五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例)
利用图12和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七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利用图12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将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23b沿着数据电极23b的延伸方向剖切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用于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侧面倾斜;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兼有数据信号输入端子的功能。如图12所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数据电极布线2和FPC27经由ACF8来连接在一起的结构。FPC27以使液晶驱动用IC33配置在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的方式连接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与连接在数据电极23b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同样,例如跨越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而形成有分别与数据电极23r、23g连接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全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FPC27之间的机械连接以及电连接。
图13是将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23b沿着数据电极23b的延伸方向剖切的剖面图。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以使液晶驱动用IC33配置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侧的方式将FPC27连接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变形例中,在将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作为显示面的情况下,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以使FPC33夹住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方式弯曲FPC33。由此,难以使FPC33从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剥落。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变形例中,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与用于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一侧面同样地,倾斜形成扫描电极21r、21g、21b所露出的另一侧面,并将FPC直接连接到形成在该另一侧面上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本实施例以及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除了将FPC33连接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这一点以外,与上述第六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以及本变形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无需在例如数据电极基板11r背面形成数据信号输入端子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相比,能够减少制造工序数。
(第八实施例)
利用图14至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八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贯通布线,上述贯通布线是,使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贯通数据电极基板以及扫描电极基板所形成的。另外,该贯通布线形成在非显示区域上。而且,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具有如下结构,即,数据信号输入端子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上。
图14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图14(a)至图14(c)是对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分解后的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各自的俯视图;图14(d)是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的俯视图;图14(e)是沿着图14(d)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在图14(a)至图14(d)中,省略图示了扫描电极基板。在图14(c)和图14(d)中,省略图示了FPC27。
如图14(e)所示,向分别在数据电极基板11g、11b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r、9b、9g上开口的贯通孔THg、THb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R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3r,仅在数据电极基板11r和扫描电极基板9r中配置于显示面侧的扫描电极基板9r上具有贯通孔58g、58b。
如图14(a)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引出电极55b,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引出电极55b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b连接并引出至基板端部。在引出电极55b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贯通孔54b2。另外,未图示的扫描电极基板11b具有贯通孔54b1,该贯通孔54b1被形成为与贯通孔54b2重叠。如图14(a)和图14(e)所示,贯通孔54b1的直径φ1约为0.16mm。贯通孔54b2的直径φ3约为0.12mm。因此,引出电极55b的一部分露出在贯通孔54b1。
如图14(b)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56b1、56b2,上述多个贯通孔56b1、56b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b1、54b2重叠的位置。贯通孔56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参照图14(e))上,贯通孔56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56b1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4b2相同。贯通孔56b2的直径φ2约为0.08mm。数据电极23g未延伸至贯通孔56b1、56b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也能够防止数据电极23g和数据电极23b之间的短路。
如图14(c)所示,数据电极基板11r具有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上述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形成在与多个引出电极55b重叠的位置。扫描电极基板9r(参照图14(e))具有贯通孔58b,上述贯通孔58b形成在与贯通孔54b1、54b2、56b1、56b2重叠的位置。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58b形成在连接端子布线部57b上。贯通孔58b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6b2的直径相同。由贯通孔54b1、54b2、56b1、56b2、58b构成贯通孔THb。如图14(e)所示,若在贯通孔THb中填充导电材料来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则露出在贯通孔54b1的引出电极55b和连接端子布线部58b电连接在一起。连接端子布线部58b连接在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由此,B用液晶显示面板3b的数据电极23b经由引出电极55b、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连接端子布线部58b连接到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此外,由于在贯通孔56b1、56b2的周围未形成数据电极23g,因此G用液晶显示面板3g使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直接电接通。
如图14(a)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54g1、54g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4g1、54g2分别形成在多个数据电极11b和多个引出电极55b之间。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4g1、54g2。贯通孔54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参照图14(e))上,贯通孔54g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54g1的直径φ1约为0.16mm。贯通孔54g2的直径φ3约为0.12mm。数据电极23b未延伸至贯通孔54g1、54g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也能够防止数据电极23b和数据电极23g之间发生短路。
如图14(b)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56g1、56g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6g1、56g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g1、54g2重叠的位置。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6g1、56g2。多个数据电极23g分别被形成为延伸至多个贯通孔56g1、56g2。贯通孔56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参照图14(e))上。在数据电极基板11g的数据电极23g上进行开口,从而形成贯通孔56g2。如图14(b)以及图14(e)所示,贯通孔56b1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4g2的直径φ3相同。贯通孔56b2的直径φ2约为0.08mm。因此,使数据电极23g的一部分露出在贯通孔56b1。
如图14(c)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其中,上述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分别配置在多个数据电极23r和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之间。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用于在扫描电极基板9r和数据电极基板11r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贯通孔。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贯通孔58g,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连接端子布线部57g的一部分露出在上述贯通孔58g。贯通孔58g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r(参照图14(e))上。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58g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g1、54g2、56g1、56g2重叠的位置。贯通孔58g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6g2的直径φ2相同。由贯通孔54g1、54g2、56g1、56g2、58g构成贯通孔THg。
如图14(e)所示,若在贯通孔THb中填充导电材料来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则使露出在贯通孔56g1外的数据电极23g和连接端子布线部58g电连接。连接端子布线部58g连接在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上。由此,G用液晶显示面板3g的数据电极23g经由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连接端子布线部58g连接到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此外,由于在贯通孔54g1、54g2的周围未形成有数据电极23b,因此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使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直接电接通。
如图14(c)所示,数据电极基板11r具有连接端子布线部57r,该连接端子布线部57r配置在相邻的连接端子布线部57g之间以及相邻的连接端子布线部57b之间。连接端子布线部57r对数据电极23r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进行电连接。
如图14(c)和图14(d)所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如下结构,即,通过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将B、G、R用的各个数据电极11r、11g、11b的布线汇集在最下层的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上。如图14(d)所示,若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进行层叠,则连接端子布线部57r、57g、57b被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覆盖,只有使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露出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端部。如图14(e)所示,FPC27经由ACF8与所露出的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连接。
图15和图16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图15(a)是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俯视图;图15(b)是沿着图15(a)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图16(a)至图16(c)是对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分解后的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的扫描电极基板9b、9g、9r各自的俯视图;图16(d)是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俯视图。在图16(a)和16(b)中,省略了数据电极基板11b、11g的图示。在图15(a)和图16(d)中,省略了FPC28的图示。
扫描电极21r、21g、21b被形成为与数据电极23r、23g、23b垂直。因此,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形成在特定方向上,该特定方向是指,将与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显示面垂直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从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旋转了90度的方向。例如,扫描电极21r、21g、21b形成在配置于显示面侧的扫描电极基板9r、9g、9b上。
如图15(b)所示,向分别在数据电极基板11g、11b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r、9b、9g上开口的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
如图16(a)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61b1、61b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b1、61b2被形成为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b、扫描电极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b。贯通孔61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上,贯通孔61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61b1、61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上述贯通孔61b1、61b2。
如图16(b)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61g1、61g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g1、61g2被形成为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g、扫描电极21g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g。贯通孔61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上,贯通孔61g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61g1、61g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上述贯通孔61g1、61g2。另外,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g1、61g2形成在与贯通孔61b1、61b2大致重叠的位置。贯通孔61g1、61g2、61b1、61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用于在扫描电极基板9r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r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贯通孔。如图16(c)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贯通孔61r1,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r1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r以及扫描电极21r。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r1形成在与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大致重叠的位置。贯通孔61r1具有与贯通孔61b1、61b2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如图16(d)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形成在数据电极23r的布线区域外侧的基板端部。数据电极11r也可以具有贯通孔,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贯通孔与贯通孔61r1大致重叠。由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构成贯通孔TH。
如图15(a)和图15(b)所示,若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进行层叠,则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被配置成大致重叠。另外,从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r端部突出地层叠数据电极基板11r。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露出在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该突出部。FPC28经由ACF8连接到所露出的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
在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如图15(b)所示,若在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则该导电材料扩散到数据电极基板9b、9g、9r和扫描电极基板11b、11g、11r之间。由此,扫描电极9b、9g、9r和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经由导电材料而相互电连接。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相重叠的扫描电极9r、9g、9b共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另外,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上,能够利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进行共同布线,因此使贯通孔TH采用大致平行于数据电极23r且只有一列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利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来将扫描电极21r、21g、21b与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电连接在一起。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仅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集中。
接着,利用图14至图16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下面,以辊状面板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对于板状面板也能够以同样的制造方法制造层叠型显示元件。首先,分别形成具有多个如图14至图16所示的电极图案的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的G、B用辊状面板(第二辊状面板)。通过如下方法来形成G用辊状面板,即,在形成于辊状的上方薄膜基板(扫描电极基板)上的上方电极(扫描电极)的形成区域上,形成柱状间隔物以及密封材料,将间隔物散布在形成于下方薄膜基板(数据电极基板)上的下方电极(数据电极)上,并粘贴两个基板,然后注入用于有选择地反射绿色光的胆甾型液晶并进行密封。B用辊状面板也通过与G用辊状面板同样的方法来形成。
接着,如图14和图15所示,分别形成贯通孔54g1、54g2、56g1、56g2、54b1、54b2、56b1、56b2、61g1、61g2、61b1、61b2,其中,这些贯通孔贯通形成于G、B用辊状面板上的G、B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等进行开口,从而形成该贯通孔。
接着,形成辊状下方薄膜基板,其中,在该辊状下方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数据电极23r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等下方电极。接着,形成辊状上方薄膜基板,并形成用于贯通辊状上方薄膜基板的贯通孔58g、58b、61r1,其中,在上述辊状上方薄膜基板上形成有图14至图16所示的扫描电极21r等的上方电极。例如,用二氧化碳激光来形成贯通孔58g、58b、61r1。接着,经过与G、B用辊状面板同样的工序,粘贴形成有贯通孔58g、58b、61r1的辊状上方薄膜基板和辊状下方薄膜基板。由此,形成R用辊状面板(第一辊状面板)。由于辊状上方薄膜基板和辊状下方薄膜基板的用于形成贯通孔的位置不同,因此在辊状薄膜基板的状态下形成贯通孔。此外,在图14和图15中,当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侧的与贯通孔58g、58b、61r1重叠的位置也形成贯通孔时,与G、B用辊状面板同样,可以在形成R用辊状面板后再形成贯通孔。
接着,如图14至图15所示,针对规定的贯通孔,使规定的贯通孔彼此重叠地进行对准后再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接着,通过喷墨法,在贯通孔中填充导电膏,并通过红外线等进行局部加热烧固。由此,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从而使在辊状层叠面板内所层叠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彼此个别地实现层间连接。接着,分别按照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分别独立地分割辊状层叠面板。这样,能够同时形成多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在分割辊状层叠面板时,以使数据电极基板11r从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r突出的方式切断辊状层叠面板。由此,如图14(d)和图15(a)所示,能够使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露出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
接着,在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上安装FPC27,在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上安装FPC28。连接FPC27、28和未图示的显示控制电路基板。由此,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在非显示区域上形成贯通布线。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使对显示有贡献的像素面积增大,从而能够实现亮的图像显示。另外,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的连接端子布线部57g、57b。因此,能够使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大面积与连接端子布线部57g、57b接触。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之间的电连接。而且,采用不设置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贯通孔的结构,因此当在贯通孔THg、THb中填充了导电材料时,能够防止该导电材料从贯通孔流出。另外,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6仅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因此能够为了使这些输入端子4、6露出而从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的一个方向切断辊状层叠面板,因此能够减少制造工序数。
(第九实施例)
利用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九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在扫描电极基板上具有扫描信号输入端子。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除了上述特征点以外,与第八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图17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图17(a)至图17(c)是对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分解后的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各自的俯视图;图17(d)是层叠了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的状态下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俯视图;图17(e)是沿着图17(d)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在图17(a)至图17(d)中,省略了数据电极基板11r、11g、11b的图示。在图17(a)和图17(d)中,省略了FPC28的图示。
如图17(d)和(e)所示,向分别在数据电极基板11g、11b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r、9b、9g上开口的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B用液晶显示面板3b的扫描电极基板9b被形成为从R、G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b的端部突出。扫描电极21b露出在扫描电极基板9b所突出的区域。该扫描电极21b的露出部发挥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的功能。FPC28经由ACF8连接到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
如图17(a)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61b1、61b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b1、61b2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根9b、扫描电极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b。贯通孔61b1、61b2与基板端部相距规定距离。贯通孔61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上,贯通孔61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61b1具有比贯通孔61b2大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61b1、61b2。
如图17(b)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61g1、61g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g1、61g2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g、扫描电极21g以及数据电极基抜11g。贯通孔61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上,贯通孔61g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61g1具有比贯通孔61g2大的直径,该贯通孔61g1具有大致与贯通孔61b2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61g1、61g2。另外,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g1、61g2配置在与贯通孔61b1、61b2大致重叠的位置。
如图17(c)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贯通孔61r1,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r1分别贯通多个扫描电极基板9r。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r1形成在与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大致重叠的位置。贯通孔61r1具有大致与贯通孔61g2相同的直径。由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构成贯通孔TH。
如图17(d)和图17(e)所示,在层叠了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时,需要使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大致重叠。因此,如图17(a)至图17(c)所示,贯通孔61b、61b2与其他贯通孔61g1、61g2、61r1相比,远离基板端部的距离多于与扫描电极基板9b突出的长度相等的距离。
在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如图17(e)所示,在贯通孔TH中填充的导电材料扩散到数据电极基板9b、9g、9r和扫描电极基板11b、11g、11r之间。由此,使扫描电极21b、21g、21r和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经由导电材料相互电连接。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共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另外,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上,利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进行共同布线,因此贯通孔可采用大致平行于未图示的数据电极23g且只有一列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除了如下不同点之外,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上述不同点为:切断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以使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的形成位置、数据电极基板11r的电极图案、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以及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露出。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在非显示区域形成贯通布线,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第十实施例)
利用图18和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十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贯通孔的形状。除了贯通孔的形状不同这一点以外,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八实施例或第九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8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贯通孔THb的剖面。此外,上述第九实施例的其他贯通孔THr、THg、TH也具有与贯通孔THb相同的结构。如图18所示,贯通孔54b1、54b2的直径在数据电极基板11b和扫描电极基板9b上不同。例如,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上的贯通孔54b1的直径比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的贯通孔54b2的直径大。由此,使想要与数据信号输入端子4电连接的数据电极23b在贯通孔THb的露出面积增大。因此,使数据电极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的电接触面积增大。由此,能够防止在数据电极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发生连接不良。
图19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贯通孔THb的剖面图。上述第九实施例的其他贯通孔THr、THg、TH也具有与贯通孔THb相同的结构。如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越是位于上层侧(显示面侧),则贯通孔54b1、54b2、56b1、56b2、58b的直径越大。越是配置在上层侧的各电极基板9b、11b、9g、11g、9r,其贯通孔的直径越大,由此提高在贯通孔THb中填埋的导电膏的蔓延。即,如图19所示,在导电膏扩散在扫描电极基板9b、9g、9r和数据电极基板之间的状态下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由此,使数据电极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的电接触面积增大。由此,能够防止在数据电极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发生连接不良。
除了在粘贴辊状或板状的上方薄膜基板和辊状或板状的下方薄膜基板之前分别形成贯通孔这一点之外,本实施例以及变形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九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分别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以及扫描电极基板上的贯通孔的直径不同,能够使从贯通孔中露出的数据电极、扫描电极的面积增大。由此,能够提高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另外,通过使形成在上层的电极基板上的贯通孔的直径变大,能够使导电材料部件蔓延到数据电极基板和扫描电极基板之间。由此,能够在贯通孔内稳定地填埋导电材料部件,因此能够提高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
(第十一实施例)
利用图20和图21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在贯通孔中填充导电膏所形成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其中,上述贯通孔贯通被层叠成3层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而且,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凸块连接有具有液晶驱动用IC的FPC。
图20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图20(a)是示意性地表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附近的剖面图;图20(b)至图20(d)是对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分解的分解图,分别是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各自的俯视图;图20(e)是表示FPC47的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3附近的俯视图。在图20(b)至图20(d)中,省略了扫描电极基板的图示。
图21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图21(a)是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附近的俯视图;图21(b)是沿着图21(a)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图21(c)至图21(e)是对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进行分解的分解图,分别是B、G、R用液晶显示面板3b、3g、3r各自的俯视图。在图21(a)中,省略了FPC28的图示。在图21(c)至21(e)中,省略了数据电极基板11b、11g、11r的图示。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R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一显示面板)3r、层叠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上的G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g以及层叠在R、G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上的B用液晶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3b,其中,上述R用液晶显示面板具有多个数据电极21r、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r交叉形成的多个扫描电极23r,上述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数据电极23g、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g交叉形成的多个扫描电极21g,上述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数据电极23b、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b交叉形成的多个扫描电极21b。由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构成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
另外,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FPC(数据电极驱动电流基板)47,其具有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3r、43g、43b,这些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3r、43g、43b输出用于分别驱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数据电极23r、23g、23b的数据信号;FPC(扫描电极驱动电流基板)48,其具有多个扫描信号输出端子44,这些多个扫描信号输出端子44输出用于分别驱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扫描电极21r、21g、21b的扫描信号;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其形成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数据电极23r、23g、23b和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3r、43g、43b进行层间连接;以及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其形成在该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和多个扫描信号输出端子44进行层间连接。除了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结构不同以外,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20(a)所示,向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上开口的贯通孔THr、THg、THb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露出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露出部,例如分别形成有金凸块18。FPC47经由金凸块18而与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连接。FPC47可以不配置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侧,而配置在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
如图20(b)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引出电极55b,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引出电极55b分别与多个数据电极23b连接,并且被引出至基板端部。在引出电极55b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贯通孔54b2。另外,扫描电极基板9b(参照图20(a))具有贯通孔54b1,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贯通孔54b1与贯通孔54b2重叠。贯通孔54b1、54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如图20(c)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56b1、56b2,其中,上述多个贯通孔56b1、56b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b1、54b2重叠的位置。贯通孔56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参照图20(a))上,贯通孔56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56b1、56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6b1、56b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4b1、54b2的直径相同。数据电极23g未延伸至贯通孔56b1、56b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数据电极23g也不会与数据电极23b发生短路。
如图20(d)所示,数据电极基板11r具有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形成在与多个引出电极55b重叠的位置。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形成在与贯通孔54b1、54b2、56b1、56b2重叠的位置的贯通孔58b1、58b2。贯通孔58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r(参照图20(a))上,贯通孔58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贯通孔58b1、58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8b1、58b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6b1、56b2的直径相同。由贯通孔54b1、54b2、56b1、56b2、58b1、58b2构成贯通孔THb。
如图20(b)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54g1、54g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4g1、54g2分别形成在多个数据电极23b和多个引出电极55b之间。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4g1、54g2。贯通孔54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参照图20(a))上,贯通孔54g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54g1、54g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数据电极23b未延伸至贯通孔54g1、54g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数据电极23b也不会与数据电极23g发生短路。
如图20(c)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56g1、56g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6g1、56g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g1、54g2重叠的位置。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6g1、56g2。多个数据电极23g分别延伸至多个贯通孔56g1、56g2。贯通孔56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参照图20(a))上。在数据基板11g的数据电极23g上进行开口,从而形成贯通孔56g2。贯通孔56g1、56g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6g1、56g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4g1、54g2的直径相同。
如图20(d)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其中,上述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分别配置在多个数据电极23r和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之间。连接端子布线部57g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贯通孔58g1、58g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贯通孔58g1、58g2配置在与多个贯通孔56g1、56g2重叠的位置。贯通孔58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r(参照图20(a))上。在连接端子布线部57g上进行开口,从而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形成有贯通孔58g2。贯通孔58g1、58g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8g1、58g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6g1,56g2的直径相同。由贯通孔54g1、54g2、56g1、56g2、58g1、58g2构成贯通孔THg。
如图20(b)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54r1、54r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4r1、54r2分别形成在基板端部侧,且与多个引出电极55b相邻。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4r1、54r2。贯通孔54r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参照图20(a))上,贯通孔54r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54r1、54r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引出电极55b未延伸至贯通孔54r1、54r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数据电极23b也不会与数据电极23r发生短路。
如图20(c)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56r1、56r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56r1、56r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4r1、54r2重叠的位置。在从上述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贯通孔56r1、56r2。贯通孔56r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参照图20(a))上。贯通孔56r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56r1、56r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6r1、56r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4r1、54r2的直径相同。多个数据电极23g分别未延伸至多个贯通孔56r1、56r2。因此,如后面说明那样,即使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数据电极23g也不会与数据电极23r发生短路。
如图20(d)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r,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r形成在基板端部侧,并且与多个连接端子布线部57b相邻。连接端子布线部57r与数据电极23r连接。连接端子布线部57r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贯通孔58r1、58r2,其中,在从数据电极基板11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贯通孔58r1、58r2形成在与多个贯通孔56r1、56r2重叠的位置。贯通孔58r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r(参照图20(a))上。在连接端子布线部57r上进行开口,从而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形成有贯通孔58r2。贯通孔58r1、58r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贯通孔58r1、58r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56r1、56r2的直径相同。如图20(a)所示的贯通孔THr由贯通孔54r1、54r2、56r1、56r2、58r1、58r2构成。
在贯通孔THr、THg、THb中分别填埋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如图20(a)所示,若在贯通孔THr、THg、THb中填充导电材料,则该导电材料扩散到在数据电极基抜9b、9g、9r和扫描电极基板11b、11g、11r之间。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的电连接。
如图20(a)和图20(e)所示,FPC47具有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4r、44g、44b,上述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4r、44g、44b形成在与贯通孔THr、THg、THb重叠的位置。数据信号输出端子44r、44g、44b经由引线43连接到液晶驱动用IC33。数据电极端子44r、44g、44b经由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分别连接到数据电极23r、23g、23b。由此,液晶驱动用IC33能够向规定的数据电极23r、23g、23b输出与显示图像对应的数据信号。在图20(e)中,向配置在图中最上方的引线43输入G用数据信号;向与该引线43相邻的引线43输入R用数据信号;向与该引线43相邻的引线43输入R用数据信号。以下,按照该顺序向引线43输入R、G、B用数据信号。
扫描电极21r、21g、21b被形成为与数据电极23r、23g、23b垂直。因此,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形成在特定的方向上,该特定的方向是指,将与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显示面垂直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从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旋转90度的方向。扫描电极21r、21g、21b例如形成在配置于显示面侧的扫描电极基板9r、9g、9b上。
如图21(b)所示,向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上开口的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露出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数据电极基板11r的背面。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露出部,例如分别形成有金凸块18。FPC48经由金凸块18连接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FPC48也可以不配置在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侧,而配置在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
如图21(c)所示,B用液晶显示面板3b具有多个贯通孔61b1、61b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b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b1、61b2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b、扫描电极21b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b。贯通孔61b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b上,贯通孔61b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b上。贯通孔61b1、61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上述贯通孔61b1、61b2。
如图21(d)所示,G用液晶显示面板3g具有多个贯通孔61g1、61g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g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g1、61g2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g、扫描电极21g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g。贯通孔61g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g上,贯通孔61g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g上。贯通孔61g1、61g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上述贯通孔61g1、61g2。另外,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g1、61g2形成在与贯通孔61b1、61b2大致重叠的位置。贯通孔61g1、61g2、61b1、61b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
如图21(e)所示,R用液晶显示面板3r具有多个贯通孔61r1、61r2,其中,在从扫描电极基板9r的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上述多个贯通孔61r1、61r2分别贯通扫描电极基板9r、扫描电极21r以及数据电极基板11r。贯通孔61r1形成在扫描电极基板9r上,贯通孔61r2形成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贯通孔61r1、61r2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重叠地形成有上述贯通孔61r1、61r2。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贯通孔61r1、61r2形成在与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大致重叠的位置。贯通孔61r1、61r2的直径大致与贯通孔61b1、61b2直径相同。如图21(a)和图21(b)所示的贯通孔TH由贯通孔61b1、61b2、61g1、61g2、61r1、61r2构成。
在贯通孔TH中填埋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如图21(b)所示,若在贯通孔TH中填充导电材料,则该导电材料扩散到数据电极基板9b、9g、9r和扫描电极基板11b、11g、11r之间。由此,扫描电极21b、21g、21r以及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经由导电材料而相互电连接。在从基板面法线方向观察时相互重叠的扫描电极21r、21g、21b共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使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能够将扫描电极21r、21g、21b电连接到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将扫描信号输入端子6仅集中在数据电极基板11r上。
接着,利用图20和图21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八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简述。下面,以辊状面板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对于板状面板也能够以同样的制造方法制造层叠型显示元件。首先,对形成有多个如图20和图21所示的数据电极23r、23g、23b、扫描电极21r、21g、21b等的R、G、B用辊状面板进行层叠,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接着,例如使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对所层叠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的规定位置进行开口,从而分别形成贯通孔THr、THg、THb、TH。
接着,在贯通孔THr、THg、THb、TH中填充导电材料部件,从而形成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例如,通过喷墨法,在贯通孔THr、THg、THb、TH中填充导电膏,并用红外线等进行局部加热烧固。由此,使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实现层间连接。接着,在露出于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侧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上分别形成金凸块18。也可以在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辊状层叠面板后形成金凸块18。接着,分别按照已层间连接的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辊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接着,利用金凸块18,对FPC47、48和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进行压焊连接。接下来,经过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制造工序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统一形成贯通孔THr、THg、THb、TH以实现贯通布线,其中,上述贯通孔THr、THg、THb、TH是在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所具有的全部基板9r、11r、9g、11g、9b、11b上进行开口来形成的。因此,通过一次工序就能够将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分割成各个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在上述第八实施例中,将各电极基板9r、9g、9b、11g、11b切断成比数据电极基板11r更小的大小,因此在切断基板时有可能会使数据电极基板11r的电极面受损。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将全部电极基板9r、9g、9b、11r、11g、11b切断成相同的大小,因此能够防止电极面受损。另外,在现有技术2中,需要对每个电极基板分别设置贯通孔,并在进行层叠时需要对位层叠该贯通孔。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采用如下加工方式,即,在对R、G、B用辊面板进行层叠后设置贯通孔。由此,可以不进行贯通孔的对位,因此使R、G、B用辊面板的层叠工序变得容易。
(第十二实施例)
利用图22至图25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十二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特征在于,在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具有用于防止在相邻的数据电极之间发生短路的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在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具有用于防止在相邻的扫描电极布线之间发生短路的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十一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中存在如下问题:在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有可能会发生层间连接不良。图22示意性地表示利用网板印刷法形成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上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图22(a)是从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俯视图;图22(b)是从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视图。在图22(a)中,为了便于理解,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扫描电极基板9b。在图22(b)中,省略了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图示。
数据电极基板11b、11g以及扫描电极基板9b、9g的基板厚度约为125μm。数据电极23b、23g的电极厚度是1μm以下。B、G用液晶层5b、5g的单元间隔(cell gap)约为5μm。因此,配置在密封材料(未图示)的外周围且未填充有液晶的非显示区域的基板间距离(空隙层厚度)约为5μm。接合层17的厚度是数μm。另外,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电极宽度根据图像区域的析像度而不同,例如是100μm~800μm。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若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涂覆导电膏,则导电膏从该侧面流入到两个电极基板9b、11b之间以及两个电极基板9g、11g之间。由此,导电膏覆盖扫描电极21b、21g的一定程度的区域,因此能够对扫描电极21b、21g之间进行电连接。然而,如图22(a)和图22(b)的图中央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那样,导电材料有可能会流入到相邻的扫描电极,从而导致相邻的扫描电极之间发生短路。另外,若导电膏的流入不充分,则如图22(a)的图左侧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那样,有可能会发生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和扫描电极21未被电连接的连接不良。若扫描电极基板9b和数据电极11b之间的空隙层、扫描电极基板9g和数据电极11g之间的空隙层比5μm短从而导致空隙遭到破坏,则有时导电材料无法进入空隙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施方式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形成导电材料的区域周围配置绝缘壁。由此,能够良好地连接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能够良好地连接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
图23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图23(a)是从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俯视图;图23(b)是从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侧视图。在图23(a)中,为了便于理解,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扫描电极基板9b。在图23(b)中,省略了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图示。
如图23(a)和图23(b)所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多个绝缘壁(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66,上述多个绝缘壁66配置在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用于防止在相邻的扫描电极之间发生短路。绝缘壁66的厚度大致与液晶层的厚度以及空隙层的厚度相同。绝缘壁66分别配置在数据电极基板11b和扫描电极基板9b之间、数据电极基板11g和扫描电极基板9g之间。使用与壁面结构体(壁部件)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层同时形成绝缘壁66,其中,上述壁面结构体是用于维持液晶层的单元间隙。绝缘壁66和壁面结构体共同将单元间隙维持为规定厚度。
绝缘壁66配置在相邻的扫描电极21r之间,分别覆盖该相邻的扫描电极21r的一部分。绝缘壁66的厚度与液晶层的厚度相同,其厚度约为5μm,相邻的扫描电极21r、21g的图案间间隙具有5μm~50μm以上的宽度。
制作形成有绝缘壁66的辊状层叠面板,并以横切绝缘壁66图案的方式切断层叠面板。在切断面上呈现绝缘壁66和空隙层。由于扫描电极21b、21g露出在空隙层上,因此沿着扫描电极21b、21g、21r的露出部用导电膏进行布线涂覆。这样,如图23(a)所示,能够使导电膏充分地进入到空隙层中。因此,不会发生如图22(a)所示的扫描电极21b、21g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的连接不良、如图22(b)所示的相邻的扫描电极21b之间和相邻的扫描电极21g之间的短路不良。如图23(a)和图23(b)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实现不发生连接不良和短路不良的良好的电连接。此外,即使利用喷墨法来涂覆导电膏,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在图23(b)中,省略图示的R用液晶显示面板3r也具有与G、B用液晶显示面板3g、3b相同结构的绝缘壁。而且,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在数据电极23r、23g、23b侧也具有结构及功能与绝缘壁66相同的绝缘壁(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
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除了形成绝缘壁66这一点以外,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绝缘壁66,因此能够防止在相邻的数据电极之间发生的短路和在相邻的扫描电极之间发生的短路。而且,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防止在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发生的连接不良、在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发生的连接不良。由此,能够提高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成品率,从而能够减少制造成本。而且,绝缘壁66还发挥用于对数据电极基板和扫描电极基板进行接合的接合层的功能,因此能够提高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机械强度。
接着,利用图24和图25对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4和图25示意性地表示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图24(a)是扫描电极基板9b的电极形成面的俯视图;图24(b)是扫描电极基板9b的电极形成面的立体图。图25(a)表示用于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侧面;图25(b)表示沿着图25(a)所示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
如图24(a)和图24(b)所示,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所具有的绝缘壁66被形成为梳齿状。绝缘壁66在扫描电极基板9b的中央侧成为死端(dead end)。因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利用毛细管现象从开口部吸引导电部件,从而能够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参照图25(b)),其中,上述开口部是指,被两个电极基板9b、11b以及相邻的绝缘壁66包围,而且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开口所形成的开口部。此外,R、G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也具有梳齿状的绝缘壁66。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R、G、B用液晶显示面板3r、3g、3b在数据电极23r、23g、23b侧也具有梳齿状的绝缘壁66。
接着,利用图25对本变形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以使绝缘壁66露出的方式对形成有绝缘壁66的辊状层叠面板进行切断,从而形成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接着,如图25(a)和图25(b)所示,从被两个电极基板9b、11b等以及相邻的绝缘壁66包围的开口部吸引导电部件,接着使其干燥,然后进行烘焙。接着,在导电部件所露出的侧面形成ACF8,并经由ACF8将FPC28电连接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接着,将FPC28连接到显示控制电路基板(未图示),从而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变形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利用毛细管现象,将导电部件吸引到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内部,从而能够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因此,根据本变形例,不需要利用网板印刷法或喷墨涂覆来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因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第十三实施例)
利用图26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十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6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图26(a)是从B用液晶显示面板3b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俯视图;图26(b)是从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侧观察时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侧视图。在图26(a)中,为了便于理解,以透视的方式示出了扫描电极基板9b。在图26(b)中,省略了R用液晶显示面板3r的图示。
如图26(a)和图26(b)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贯通布线结构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发挥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相同的功能的绝缘壁66。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绝缘壁66,上述绝缘壁66覆盖相邻的扫描电极21b的图案间隙,且包围贯通孔61b1。填埋到贯通孔TH中的导电性部件在扫描电极基板9b、数据电极基板11b以及相邻的绝缘壁66之间,向贯通孔TH周围流入一定程度。同样地,导电性部件在扫描电极基板9g、数据电极基板11g以及相邻的绝缘壁66之间,向贯通孔TH的周围流入一定程度。因此,对导电性部件进行干燥处理所得到的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以相对大的面积与扫描电极21b、21g接触。由此,使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和扫描电极21b、21g之间实现良好的电连接。而且,绝缘壁66能否防止在相邻的扫描电极21b之间发生短路,因此能够提高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成品率。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十二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简述。例如,在辊状上方薄膜基板上形成用于保持单元间隙的壁面结构体的工序中,以覆盖相邻的扫描电极的图案间隙且包围贯通孔的形成位置的方式形成绝缘壁。接着,对粘贴辊状上方薄膜基板和形成有数据电极的辊状下方薄膜基板而成的R、G、B用辊状面板进行层叠及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接着,利用激光器等,在绝缘壁66之间的扫描电极3b、3g上的大致中央形成贯通孔TH。接着,在贯通孔TH中填埋导电性部件。此时,如图26(a)和图26(b)所示,导电性部件向贯通孔TH的周围流入一定程度。接着,对导电性部件进行干燥处理,从而形成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以下,经过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相同的制造工序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
在具有约5μm的单元间隙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密封材料的外侧区域成为空间。数据电极或扫描电极露出在该空间。因此,若在贯通该空间所形成的贯通孔中填埋膏状的导电性部件,则导电性部件有时会向该空间扩散。这样,相邻的数据电极之间、相邻的扫描电极之间有时因导电性部件而被短路。
根据本实施例,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配置在贯通孔周围的绝缘壁。因此,绝缘壁能够防止导电性材料跨越相邻的数据电极间或相邻的扫描电极间而被形成。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防止数据电极间的短路或扫描电极间的短路。另外,通过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能够利用与用于维持单元间隙的壁面结构体相同的材料来同时在同一层上形成绝缘壁。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不使制造工序数增加,就能够提高制造成品率。
(第十四实施例)
利用图27以及图28对本实施方式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在非显示区域的数据电极上以及扫描电极上形成的金属导电层。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具有在非显示区域中数据电极或扫描电极与金属导电层重叠而成的2层布线结构。
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形成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侧面布线的情况下,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所露出的透明电极(数据电极23r、23g、23b以及扫描电极21r、21g、21b)的膜厚是1μm以下。因此,使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以及扫描电极21r、21g、21b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会减小。
另外,在引出R、G、B用的数据电极23r、23g、23b的情况下,引出部的电极宽度必须是显示区域的电极宽度的1/3以下。由于该引出部露出在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侧面,因此使露出部的面积会进一步减小。因此,使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以及扫描电极21r、21g、21b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会进一步减小。通过使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扫描电极21r、21g、21b的剖面面积减小,能够使引出部的电阻增大。
然而,现有的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域内具有用于驱动像素TFT的金属等不透明导电部件。另一方面,现有的简单矩阵型液晶显示面板未在显示区域内外设置有特别的金属层。在利用简单矩阵型液晶显示面板作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层叠型的布线结构的情况下,需要使作为ITO布线的数据电极、扫描电极汇集以缩小布线宽度,由此形成引出部。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若仅用ITO布线层,则会使布线的电阻值变高。因此,在对简单矩阵型液晶显示面板进行层叠所得到的层叠结构中,需要使数据电极、扫描电极的布线电阻变小且使汇集区域的布线宽度变窄。
因此,在显示区域外的汇集区域的ITO布线层上形成金属布线。金属布线能够使电阻值小于具有相同剖面面积的ITO布线的电阻值。另外,在汇集区域上的ITO布线是数据电极或扫描电极的一端部,因此无法使膜厚变厚。与此相对,若金属布线的厚度为液晶层厚度以下,则能够使金属布线的膜厚比ITO布线厚。因此,金属布线能够进一步减小汇集区域的布线电阻。而且,若使金属布线的膜厚变厚,则金属布线能够使侧面布线结构或贯通布线结构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以下,对具有该金属布线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27和图28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主要部分。图27(a)是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数据电极基板11b的俯视图;图27(b)是图27(a)所示的虚线α部分的放大图;图27(c)是沿着图27(b)所示的A-A线剖切后的剖面图。图28是形成有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侧视图。
如图27(a)至图27(c)以及图28所示,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具有形成在非显示区域的数据电极23r、23g、23b上的金属导电层68。金属导电层68的厚度大致与R、G、B用液晶层5r、5g、5b相同,其电极宽度大致与非显示区域上的数据电极23r、23g、23g相同。金属导电层68是膜厚为约4μm的Ni(镍)/Cu(铜)的保护膜层,形成在作为透明电极层的数据电极23r、23g、23b上。除了Ni/Cu以外,金属导电层68也可以是Ni/Au(金)或Ti(钛)/Cu的保护膜层。金属导电层68的膜厚优先与R、G、B用液晶层5r、5g、5b的厚度大致相同,但是也可以比R、G、B用液晶层5r、5g、5b的厚度薄。
另外,如图27(a)至图27(c)以及图28所示,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可以在金属导电层68的两侧具有用于防止相邻的数据电极之间的短路的绝缘壁66。如图28所示,金属导电层68以相对宽的面积露出在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侧面。因此,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以相对宽的面积与金属导电层68接触,其中,上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2是利用喷墨法在金属导电层68上涂覆导电材料所形成的。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实现不发生连接不良的良好的布线。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扫描电极21r、21g、21b侧设置同样结构的金属导电层,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防止在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和扫描电极21r、21g、21b之间发生的连接不良。另外,即使是如上述第八至第十一实施例以及第十三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那样采用贯通布线结构的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但通过在形成有贯通孔的引出布线部设置金属导体层,也能够实质上增加数据电极以及扫描电极的膜厚。由此,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能够使数据电极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面积以及扫描电极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的电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防止连接不良。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简述。例如,在形成辊状下方薄膜基板时,通过Ni/Cu电镀来形成金属导电层68。可以利用对非电镀部进行覆盖的所谓的选择性电镀来进行Cu电镀。然后,经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制造工序,完成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电镀层也可以是Ni/Au电镀。另外,也可以利用蒸镀法或溅射法来形成金属导电层68。
根据形成方法可以适当地形成金属导电层68的膜厚,但是通过使金属导电层68的厚度与R、G、B用液晶层5r、5g、5b的厚度大致相同,能够消除对层叠型液晶显示面板3的强度的负担。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防止在数据电极23r、23g、23b和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发生的连接不良以及在扫描电极21r、21g、21b和扫描电极层间布线14之间发生的连接不良,因此能够提高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成品率。由此,能够减少层叠型液晶显示元件1的制造成本。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液晶显示元件为例说明了显示元件,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只要是具有层叠结构的显示元件,不管是如电泳方式、扭转球方式或有机EL显示元件的显示元件,均可以应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利用胆甾型液晶的简单矩阵型液晶显示元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有源矩阵型的显示元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可以应用于所层叠的多个显示元件之间的层间布线。

Claims (20)

1.一种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数据电极、与所述第一数据电极交叉形成的第一扫描电极、用于输入第一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和用于输入第一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数据电极,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扫描电极,
第二显示面板,层叠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具有第二数据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二数据电极交叉形成且利用第二扫描信号来驱动的第二扫描电极,
多个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和所述多个数据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以及
多个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上,用于对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和所述多个扫描信号输入端子进行层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数据电极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用于输出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多个数据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
扫描电极驱动电路基板,具有用于输出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的多个扫描信号输出端子,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信号分别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分别示出使光反射的反射状态、使所述光透过的透过状态或处于所述反射状态和所述透过状态中间的中间状态,并反射相互不同的颜色的光。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基板、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具有可挠性,并且,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基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电极,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而且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扫描电极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面对面地配置,使得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和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相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上,
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形成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侧面上,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侧面倾斜地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具有用于形成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的第一布线形成槽,
所述第二侧面具有用于形成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的第二布线形成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贯通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中的至少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向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中的至少一方的基板上开口的贯通孔中填充导电材料,从而形成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以及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的直径在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上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越靠近显示面侧,所述贯通孔的直径越大。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多个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
所述层叠型显示元件还具有:
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用于防止在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数据电极之间短路,以及防止在多个所述数据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数据电极之间短路,
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用于防止在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一扫描电极之间短路,以及防止在多个所述扫描电极层间布线之间相邻的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之间短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以及所述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的厚度与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致相同,所述数据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以及所述扫描电极短路防止绝缘层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一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一扫描电极基板之间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基板和所述第二扫描电极基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具有形成在所述非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数据电极、所述第一以及所述第二扫描电极上的金属导电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与所述液晶层的厚度大致相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电层是由铜、镍、钛或金形成的保护膜层。
17.一种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
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
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
按照所层叠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
通过导电材料对所述层叠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
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喷出所述导电材料以描绘形成层间布线,从而对所层叠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
19.一种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
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
以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辊状层叠面板或板状层叠面板,
分别形成贯通孔,该贯通孔贯通所层叠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
在所述贯通孔中填充所述导电材料,从而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进行层间连接,
按照已层间连接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切断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
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层叠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20.一种层叠型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具有多个第一显示面板的第一辊状面板或第一板状面板,
形成具有多个第二显示面板的第二辊状面板或第二板状面板,
在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上形成贯通孔,
以使与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对应的所述贯通孔彼此重叠的方式对所述第一和第二辊状面板或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状面板进行层叠接合,从而形成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
在所述贯通孔中填充所述导电材料,从而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显示面板之间进行层间连接,
按照已层间连接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显示面板,分别独立地分割所述辊状层叠面板或所述板状层叠面板,从而形成多个层叠显示面板,
将具有驱动电路的软性印刷基板与层叠显示面板进行接合,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层叠显示面板。
CN200780052231A 2007-03-20 2007-03-20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16366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55629 WO2008114404A1 (ja) 2007-03-20 2007-03-20 積層型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6689A true CN101636689A (zh) 2010-01-27

Family

ID=39765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2231A Pending CN101636689A (zh) 2007-03-20 2007-03-20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269923B2 (zh)
EP (1) EP2138892A4 (zh)
JP (1) JPWO2008114404A1 (zh)
KR (1) KR101120924B1 (zh)
CN (1) CN101636689A (zh)
WO (1) WO2008114404A1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9499A (zh) * 2010-06-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片、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270447A (zh) * 2010-12-24 2013-08-28 碧理科技有限公司 多重结构液晶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42898A (zh) * 2011-10-05 2014-06-04 苹果公司 用于具有最小化边框区域的显示器的互连方案
CN103903521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层显示设备
CN104330906A (zh) * 2014-09-12 2015-02-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4678625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电路基板、显示装置及矩阵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5034561A (zh) * 2014-04-15 2015-11-11 Cict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的玻璃热转印装置及方法
CN105278132A (zh) * 2014-05-28 2016-01-27 台湾巴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电路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US9454025B2 (en) 2012-08-31 2016-09-2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reduced driver circuit ledges
CN106353904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547154A (zh) * 2015-09-18 2017-03-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9805643B2 (en) 2011-10-28 2017-10-31 Apple Inc. Display with vias for concealed printed circuit and component attachment
US9974122B2 (en) 2012-06-25 2018-05-15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vias
CN109949708A (zh) * 2018-08-22 2019-06-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制备显示面板的方法
CN111341279A (zh) * 2018-12-19 2020-06-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305795A (zh) * 2019-08-02 2021-02-0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多显示装置
CN113009742A (zh) * 2021-02-26 2021-06-22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2290B2 (ja) * 2010-03-05 2014-03-26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CN202931661U (zh) * 2010-03-12 2013-05-08 夏普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基板模块及显示装置
JP5669492B2 (ja) * 2010-09-14 2015-02-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3次元映像液晶表示装置
US9214507B2 (en) 2012-08-17 2015-12-15 Apple Inc. Narrow borde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US8890408B2 (en) * 2013-01-18 2014-11-1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an active display portion and substrate
US8994042B2 (en) * 2013-05-20 2015-03-31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6324672B2 (ja) * 2013-06-24 2018-05-16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5079058A1 (en) * 2013-11-28 2015-06-04 Gio Optoelectronics Corp. Matrix circuit substrat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trix circuit substrate
JP2015175969A (ja) * 2014-03-14 2015-10-05 日本放送協会 タイル型ディスプレイ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KR102378891B1 (ko) * 2015-09-18 2022-03-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977279B (zh) * 2016-07-07 2020-1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8574158B (zh) * 2017-03-14 2020-10-09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64097B1 (ko) * 2017-12-28 2022-1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22512609A (ja) * 2018-10-04 2022-02-07 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埋込サイド電極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を形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KR102605376B1 (ko) * 2018-12-31 2023-11-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1432047B (zh) * 2019-01-09 2021-11-3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1755620A (zh) * 2019-03-27 2020-10-09 力晶积成电子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导体封装
US20200349336A1 (en) * 2019-05-03 2020-11-05 Innolux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US11126823B2 (en) * 2019-11-27 2021-09-21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Optical film stack, changeabl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face sensing module
DE102020202170A1 (de) 2020-02-20 2021-08-2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Optoelektronisches modul und scheinwerfer mit einem optoelektronischen modul
JP7504748B2 (ja) * 2020-10-13 2024-06-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デバイ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9312A (en) 1994-03-18 1998-03-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C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in which a larger number of substrate gap control materials is larger in the polymer walls than in the liquid crystal regions
JPH11281983A (ja) 1998-03-31 1999-10-15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0133449A (ja) * 1998-10-20 2000-05-12 Rohm Co Ltd 有機el素子の積層構造
WO2001018596A1 (fr) * 1999-09-08 2001-03-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positif d'affichag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2001306000A (ja) 2000-04-21 2001-11-02 Minolta Co Ltd 積層型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311952A (ja) 2000-04-28 2001-11-09 Fuji Xerox Co Ltd 表示素子
JP2002072243A (ja) * 2000-08-24 2002-03-12 Roh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169489A (ja) * 2000-11-30 2002-06-14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69490A (ja) 2000-12-01 2002-06-14 Minolta Co Ltd 積層型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03177684A (ja) * 2001-09-21 2003-06-27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パネル、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4157495A (ja) * 2002-09-12 2004-06-03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4352834B2 (ja) * 2003-09-24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実装構造体、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実装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4678151B2 (ja) * 2004-07-21 2011-04-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JP2006100711A (ja) * 2004-09-30 2006-04-13 Seiko Epson Corp 回路基板の接地構造及び該接地構造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06106516A (ja) 2004-10-08 2006-04-20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EP1862845A4 (en) 2005-03-18 2008-11-05 Fujitsu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738407B2 (ja) * 2005-03-18 2011-08-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ited B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9499B (zh) * 2010-06-14 2016-01-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片、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279499A (zh) * 2010-06-14 2011-1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显示片、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270447A (zh) * 2010-12-24 2013-08-28 碧理科技有限公司 多重结构液晶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270447B (zh) * 2010-12-24 2016-01-20 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重结构液晶光学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US10620490B2 (en) 2011-10-05 2020-04-14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 regions having an apertured TFT or other layer for signal conductors
CN103842898A (zh) * 2011-10-05 2014-06-04 苹果公司 用于具有最小化边框区域的显示器的互连方案
US10877332B2 (en) 2011-10-05 2020-12-29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 regions having an apertured TFT layer for signal conductors
US10261370B2 (en) 2011-10-05 2019-04-16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 regions having an apertured TFT layer for signal conductors
US11137648B2 (en) 2011-10-05 2021-10-05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minimized border regions having an apertured TFT layer for signal conductors
CN103842898B (zh) * 2011-10-05 2017-08-18 苹果公司 用于具有最小化边框区域的显示器的互连方案
US9805643B2 (en) 2011-10-28 2017-10-31 Apple Inc. Display with vias for concealed printed circuit and component attachment
US10522072B2 (en) 2011-10-28 2019-12-31 Apple Inc. Display with vias for concealed printed circuit and component attachment
US9974122B2 (en) 2012-06-25 2018-05-15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vias
US9997578B2 (en) 2012-08-31 2018-06-12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reduced driver circuit ledges
US9454025B2 (en) 2012-08-31 2016-09-2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reduced driver circuit ledges
CN103903521B (zh) * 2012-12-27 2017-05-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层显示设备
US9870759B2 (en) 2012-12-27 2018-01-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 layer display apparatus
CN103903521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多层显示设备
CN104678625A (zh) * 2013-11-28 2015-06-03 启耀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电路基板、显示装置及矩阵电路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05034561A (zh) * 2014-04-15 2015-11-11 Cict株式会社 显示设备的玻璃热转印装置及方法
CN105278132A (zh) * 2014-05-28 2016-01-27 台湾巴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矩阵电路基板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330906A (zh) * 2014-09-12 2015-02-0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353904A (zh) * 2015-07-17 2017-01-2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547154B (zh) * 2015-09-18 2019-11-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547154A (zh) * 2015-09-18 2017-03-29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0038032A1 (zh) * 2018-08-22 2020-02-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制备显示面板的方法
CN109949708A (zh) * 2018-08-22 2019-06-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制备显示面板的方法
US11532602B2 (en) 2018-08-22 2022-12-20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N111341279A (zh) * 2018-12-19 2020-06-2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367399B2 (en) 2018-12-19 2022-06-21 L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305795A (zh) * 2019-08-02 2021-02-0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多显示装置
CN113009742A (zh) * 2021-02-26 2021-06-22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可切换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120924B1 (ko) 2012-03-13
WO2008114404A1 (ja) 2008-09-25
US20100097551A1 (en) 2010-04-22
EP2138892A4 (en) 2010-08-11
KR20100005021A (ko) 2010-01-13
JPWO2008114404A1 (ja) 2010-07-01
EP2138892A1 (en) 2009-12-30
US8269923B2 (en) 2012-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6689A (zh) 层叠型显示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7078775B2 (ja)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
CN1331219C (zh) 半导体芯片安装基板、电光装置、液晶装置、电致发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DE60120044T2 (de) Flüssigkristallvorrichtung und ihr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7852439B2 (en) Multi-layer display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US4719385A (en) Multi-colored thin-film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CN109031779A (zh) 发光二极管基板、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864261U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8736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0133568A1 (zh) 一种肩并肩结构的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应用
CN106405949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872092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7479271A (zh) 显示面板、阵列基板及其暗点化方法
CN106154639A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0454569C (zh) 有机el显示器及其基板
CN100492107C (zh) 修补线和信号线设于不同基板的显示面板
TW200839356A (en) Layered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the same
CN111427190A (zh)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755725B2 (en)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105938269A (zh) 显示装置
CN116088216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591054A (zh) 液晶显示面板
US8270065B2 (en) Colored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US10606116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0520548C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像素结构、液晶显示阵列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00127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