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0393B -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0393B
CN101620393B CN2009101500691A CN200910150069A CN101620393B CN 101620393 B CN101620393 B CN 101620393B CN 2009101500691 A CN2009101500691 A CN 2009101500691A CN 200910150069 A CN200910150069 A CN 200910150069A CN 101620393 B CN101620393 B CN 1016203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 data
image
unit
line
process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00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0393A (zh
Inventor
立川知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0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03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0Picture signal circuits
    • H04N1/401Compensating positionally unequal response of the pick-up or reproducing hea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60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 H04N25/68Noise processing, e.g. detecting, correcting, reducing or removing noise applied to def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mage Processing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Storing Facsimile Image Data (AREA)
  • Editing Of Facsimile Original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设置单元,其被构造成基于用于校正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对图像数据的各线设置写入开始地址;校正单元,其被构造成沿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逐线地从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图像数据,并且执行校正处理,以从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所述写入开始地址、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二方向、逐线地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以及输出单元,其被构造成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存储单元中逐线读取由所述校正单元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以输出所述图像数据。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用激光束照射已充电的感光部件来执行曝光处理。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调色剂来显影通过曝光生成的静电潜像,并将显影后的图像转印到片材上以定影该图像。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单元中,理想的是激光扫描线为平行于感光部件的轴的直线。但是,光源或感光部件的装设位置或倾斜的误差会导致激光扫描线相对于平行于感光部件的轴的直线的歪曲。 
日本特开第2004-170755号公报讨论一种用于校正激光扫描线的歪曲的方法。在日本特开第2004-170755号公报中讨论的方法利用传感器测量激光扫描线的歪曲,校正位图图像数据以消除该歪曲,并且根据校正后的图像数据执行图像形成。 
将参照图18到图20说明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方法。 
图18例示了在根据现有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前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在图18中,图像数据是形成为矩阵结构的位图数据。 
图19例示了根据现有技术在特定线上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的状态。歪曲的激光扫描线(图19中的深色线)在理想(直的、平行的)扫描线的两侧各自歪曲了接近两个像素。如图19所例示,在打印期间逐线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校正的量如图19中的箭头所示,代表了针对各扫描像素的校正值),然后将其输出到曝光单元。如图19所例示,在每条线上,针对每个像素,执行用于使用实际扫描线上存在的像素来代替理想扫描线上存在的像素的处理。 
图20例示了在根据现有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后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在图20中,图像数据在副扫描方向上相对于实际扫描线对称地 歪曲。使用该图像数据消除了用于打印的实际扫描线上的歪曲,使得能够得到与通过曝光单元用理想扫描线曝光得到的静电图像类似的静电图像。 
理想扫描线是表示在将曝光单元和感光部件理想地固定在装置上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当曝光单元用激光束照射感光部件的一条线时在感光部件上的照射位置的扫描线。 
实际扫描线是表示在将曝光单元和感光部件实际安装到装置上的状态下、当曝光单元用激光束照射感光部件的一条线时在感光部件上的照射位置的扫描线。 
但是,根据日本特开第2004-170755号公报中讨论的方法,针对每条线的像素在副扫描方向上校正图像数据。从而,完成其中讨论的方法需要大于激光扫描线的歪曲宽度的数量的线的线缓冲区。 
例如,当激光扫描线的歪曲宽度等于N条线时,需要能够存储N条线的图像数据的线缓冲区。确保多个线缓冲区增加了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存储器容量和电路规模,导致更高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图像处理装置和该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图像处理装置包括:存储单元;曝光单元,其被构造成使用根据图像数据的光束来照射感光部件;输入单元,其被构造成沿图像的第一方向、逐线地输入图像数据以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设置单元,其被构造成对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线设置写入开始地址,所述写入开始地址基于用于校正由所述光束产生的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校正单元,其被构造成沿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逐线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并且执行校正处理以从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所述写入开始地址开始、沿所述图像数据的所述第二方向、逐线地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输出单元,其被构造成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逐线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由所述校正单元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以输出该图像数据;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所述曝光单元,以使用根据由所述输出单元输出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光束来照射感光部件;第一转换单元,其被构造成针对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以及第二转换单元,其被构造成针对由所述校正单元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并入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原理。 
图1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 
图2是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详细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4详细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单元。 
图5详细例示了通过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单元正在执行的曝光。 
图6A到图6D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扫描线。 
图7A和图7B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信息。 
图8是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详细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0例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的步骤S1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1例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的步骤S103中进行了旋转处理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2例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的步骤S104中进行校正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3例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的步骤S105中进行了旋转处理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4是例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详细例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16例示了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4的步骤S302中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7例示了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4的步骤S303中进行校正处理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8例示了在根据现有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前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图19例示了根据现有技术在特定线上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的状态。 
图20例示了在根据现有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处理后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 
图1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系统的结构。PC 101和打印机102经由网络103相互连接以彼此传输例如图像数据的数据。PC 101和打印机102可以局域地相互连接。 
图2是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结构的框图。下面将参照图3详细说明控制单元201。操作单元202包括显示单元和输入单元,通过显示单元向用户提供打印机102的操作画面,并且通过输入单元从用户接收打印机102的各种操作。 
读取单元203由原稿读取图像数据以将该图像数据输入给控制单元201。打印单元204根据通过控制单元201处理的图像数据在输出片材上执行图像形成。 
图3是详细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单元201的框图。CPU301根据加载到RAM 303中的程序,控制打印机102的多个组件202到204和控制单元201的多个组件302到307。 
只读存储器(ROM(非易失性存储介质))302存储由CPU 301执行的引导程序。在读取存储器(RAM(易失性存储介质))303中,从HDD 304加载待由CPU 301执行的OS或应用程序。 
HDD(非易失性存储介质)304存储由CPU 301执行的OS或应用程 序 
图像处理器305对存储在图像存储器306中的图像数据执行各种图像处理。图像存储器(易失性存储介质)306临时存储从读取单元203或网络接口307输入的图像数据。 
网络接口307将图像数据发送给例如PC 101的外部装置或者从例如PC 101的外部装置接收图像数据。图像旋转单元308通过转换图像数据的排列来旋转图像。 
图4详细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单元204。图像形成单元401到405执行图像形成。片材运送单元406到410执行片材运送。感光部件401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充电单元402使感光部件401充电。曝光单元403通过用激光束照射已充电的感光部件401来执行曝光以生成静电潜像。 
显影单元404通过使用例如调色剂的显影剂来显影在感光部件401上生成的静电潜像以生成显影剂图像。定影单元405将通过感光部件401转印到片材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该片材上。 
进纸托盘406存储待打印的片材。片材给送辊407给送来自进纸托盘406的片材。至少一个运送辊408运送打印单元204内的片材。排出辊409将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410。排出托盘410存储打印后的片材。 
打印单元204内的打印处理在CPU 301的控制下执行如下。首先,曝光单元403在通过充电单元402充电的感光部件401上生成静电潜像,并且显影单元404使用例如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该静电潜像以生成显影剂图像。 
通过片材给送辊407的给送操作来给送进纸托盘406内的片材。感光部件401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并且定影单元405将该显影剂图像定影在片材上。 
其上通过定影单元405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通过排出辊409的排出操作排出到排出托盘410。 
图5详细例示了通过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曝光单元403执行的曝光处理。光源501发射激光束。旋转多棱镜502利用从光源501发射的激 光束照射感光部件401作为扫描线505。f-θ透镜503调整从光源501到扫描线505的激光束的光程。 
反射镜504将通过f-θ透镜的激光束引导到扫描线505上。扫描线505是从光源501发射的激光束经由旋转多棱镜502、f-θ透镜503和反射镜504照射到感光部件401上的线。 
曝光单元403在CPU 301的控制下执行如下的曝光处理。首先,光源501发射激光束,以根据图像数据在感光部件401上生成图像的静电潜像。 
从光源501发射的激光束由旋转多棱镜502反射、通过f-θ透镜503、并由反射镜504反射,以照射到扫描线505上。激光束照射到扫描线505上并且感光部件401旋转,从而执行对于感光部件401的曝光。 
扫描线505的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主扫描方向,感光部件401的旋转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副扫描方向。换言之,如果在用激光束扫描一条线时在与鼓的轴平行地进行扫描的情况下的扫描方向是主扫描方向,则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是副扫描方向。 
扫描线505优选平行于感光部件401的轴(例如旋转轴)的直线。但是,扫描线505可能由于组件401、403和501到504的装设位置的偏移或倾斜而歪曲。 
图6A到图6D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扫描线。图6A例示了理想扫描线。理想扫描线是表示在将曝光单元和感光部件理想地固定在装置上的安装位置时、当曝光单元向感光部件提供一条线的激光束时激光束在感光部件上的照射位置的线。 
图6B例示了实际扫描线。实际扫描线是表示在将曝光单元和感光部件实际安装到装置上的状态下、当曝光单元向感光部件提供一条线的激光束时激光束在感光部件上的照射位置的扫描线。 
图6C例示了用于校正的曲线。图6D例示了用于校正的曲线在正向(逆时针)旋转90°后的曲线。 
通常,扫描线优选如图6A所示的直线。但是实际上,扫描线经常歪曲,如图6B所示。从而,为了打印没有歪曲的图像,如图6C所示,可以通过使用具有与图6B的扫描线相反相位的曲线来消除扫描线的歪曲。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图6D所示,通过使用将图6C所示的曲线旋转90°而获得的曲线来校正扫描线的歪曲。 
图7A和图7B例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校正信息。该校正信息在制造打印机102时即存储在HDD 304中,并且在如下所述针对图像数据执行步骤S104的校正处理时使用。 
图7A例示了打印单元204的与图6D对应的被光栅化为位图的曲线。图7B例示了根据图7A生成的预定校正信息。 
在图7A中,x方向上的位的数量设置成等于或大于图6D的曲线的x方向宽度,y方向上的位的数量设置成等于图6D的曲线的y方向长度。 
在图7B中,针对主扫描的每条线(y),存储待添加到用于校正的图像数据的左侧的白色像素的数量(L)和待添加到用于校正的图像数据的右侧的白色像素的数量(R)。在每条线上,白色像素的数量L对应于在图7A中表示曲线的黑色像素的左侧的像素数量,并且白色像素的数量R对应于在图7A中表示曲线的黑色像素的右侧的像素数量。在图7B中,用表格形式示出了代表实际扫描线的曲线两侧(左侧(L),右侧(R))上的这些白色像素的数量。 
在每条线上,L+1的值对应于在图7A中表示曲线的黑色像素的地址,并且对应于在下述的图像数据的校正处理中的校正后的图像数据的写入开始地址。从而,预定校正信息包括从图像数据的一条线变化到另一条线的多个校正值。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x轴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图像数据的y轴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x轴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照射光束的主扫描方向,图像数据的y轴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照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 
图8是例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的流程图。图8中例示的操作通过使CPU 301将存储在HDD 304中的程序读取到RAM303以执行该程序来实现。 
首先,在步骤S101中,控制读取单元203或网络接口307以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的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304中。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步骤S102中对在步骤S1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但是,如果在步骤S1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已经被光栅化,则可以省略在步骤S102中对图像的光栅化。这包括例如输入通过读取单元203读取的图像数据的情况。此时,沿x轴方向逐线地将在步骤S1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而不用在步骤S102中对其进行光栅化。 
在步骤S102中,控制图像处理器305以将在步骤S1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从页面描述语言的数据光栅化成位图数据。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0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 
图10例示了在步骤S102中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对应于每个坐标,存储表示亮度的值w(x,y)。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的坐标与图像存储器306中的地址之间的对应如下所示:a=k+(x-1)+M×(y-1),其中,“a”是图像存储器306中的地址,“k”是用于开始写入图像数据的地址,并且(x,y)是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的坐标(x的最大值是M,y的最大值是N)。换言之,在图像数据的多个像素中,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像素被连续存储到图像存储器306中的相邻地址上。 
将通过将“w”设置为0≤w≤255的256个灰度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但是,“w”可以是其他灰度。在“w”具有0≤w≤255的256个灰度的情况下,0对应于黑色,255对应于白色。 
将以图像是单色图像为例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图像可以是彩色图像。在是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各个坐标,存储表示红色的亮度的值r(x,y)、表示绿色的亮度的值g(x,y)和表示蓝色的亮度的值b(x,y)。 
在图8的步骤S103中,控制图像旋转单元308以将在步骤S102中光栅化的图像数据正向(逆时针)旋转90°。在步骤S103的旋转中,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对应于图10的读取方向)按照“线”单位从图像存储器306中读取图像数据。 
将图像数据临时存储在线缓冲区(未例示)内,并且沿y轴方向(或 x轴方向)(对应于图11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其写入到图像存储器。 
图11例示了在步骤S103中旋转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各坐标均存储表示亮度的对应值w′(x′,y′)。 
将图像数据正向旋转90°,建立x′=y,y′=M-x+1,M′=N,N′=M和w′(x′,y′)=w(x,y)的关系。换言之,在步骤S103中,针对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将x轴方向的坐标与y轴方向的坐标转换(变换)成彼此。该转换对应于第一转换。 
在图8的步骤S104中,控制图像处理器305以针对在步骤S103中正向(逆时针)旋转90°的图像数据执行校正处理。在步骤S104的校正处理中,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1的读取方向)从图像存储器306按照线图像读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临时存储在线缓冲区(未例示)内,对其进行校正处理,并且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2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其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中。以下将参照图9详细说明步骤S104。 
图12例示了在步骤S104中校正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各坐标均存储表示亮度的对应值w″(x″,y″)。校正图像数据,建立x″=y,y′=M-x+1,M″=M′,N″=N′,w″(x″,y″)=w′(x′,y′)的关系。 
在图8的步骤S105中,控制图像旋转单元308以将在步骤S104中校正后的图像数据反向(顺时针)旋转90°。在步骤S105的旋转中,沿y轴方向(或x轴方向)(对应于图12的读取方向)、逐线地从图像存储器306中读取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临时存储在线缓冲区(未例示)内,并且沿x轴方向(或y轴方向)(对应于图13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其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中。 
图13例示了在步骤S105中旋转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各坐标均存储表示亮度的对应值w″′(x″′,y″′)。 
将图像数据反向旋转90°,建立x″′=y″,y″′=M″-x″+1,M″′=N″,N″′=M″和w″′(x″′,y″′)=w″(x″,y″)的关系。换言之,在步骤S105中,针对 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将x轴方向的坐标与y轴方向的坐标转换(变换)成彼此。该转换对应于第二转换。 
在图8的步骤S106中,控制打印单元204以根据在步骤S105中反向旋转90°后的图像数据执行打印。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3的读取方向)、逐线地从图像存储器306中读取待打印图像数据。步骤S106的打印处理执行如下。 
首先,曝光单元403在通过充电单元402充电的感光部件401上生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404通过使用例如调色剂的显影剂来显影静电潜像以生成显影剂图像。通过片材给送辊407的给送操作来给送进纸托盘406中的片材。 
感光部件401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并且定影单元405在片材上定影该显影剂图像。其上由定影单元405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通过排出辊409的排出操作排出到排出托盘410。 
图9是详细例示了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S104中的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201中,用“1”代入y″。在步骤S202中,用“1”代入x″。在步骤S203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对应于y″的L是否是“0”。如果在步骤S203中确定对应于y″的L是0(在步骤S203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07。如果在步骤S203中确定对应于y″的L不是“0”(在步骤S203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04。 
在步骤S204中,用代表白色的“255”代入w″(x″,y″)。在步骤S205中,x″增加1。 
在步骤S206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x″是否大于对应于y″的L。如果在步骤S206中确定x″大于对应于y″的L(在步骤S206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07。如果在步骤S206中确定x″不大于对应于y″的L(在步骤S206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4。 
在步骤S207中,用w″(x″-L,y″)代入w″(x″,y″)。在步骤S208中,x″增加1。 
在步骤S209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x″是否大于通过将对应于 y″的L和x′的最大值M′相加而得到的值。如果在步骤S209中确定x″大于通过将对应于y″的L和x′的最大值M′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209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10。 
如果在步骤S209中确定x″不大于通过将对应于y″的L和x′的最大值M′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209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7。重复步骤S207至S209,使得能够在y″线上通过将x″=L+1设置为首地址,将x″=L+M′设置为尾地址,在w″′(x″′,y″′)中依次存储w(x″-L,y″)的值。 
在步骤S210中,根据图7B中的校正信息确定对应于y″的R是否是“0”。如果在步骤S210中确定对应于y″的R是“0”(在步骤S210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14。如果在步骤S210中确定对应于y″的R不是“0”(在步骤S210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11。 
在步骤S211中,用代表白色的“255”代入w″(x″,y″)。在步骤S212中,x″增加1。 
在步骤S213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x″是否大于通过将对应于y″的L、x′的最大值M′和对应于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如果在步骤S213中确定x″大于通过将对应于y″的L、x′的最大值M′和对应于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213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214。如果在步骤S213中确定x″不大于通过将对应于y″的L、x′的最大值M′和对应于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213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11。 
在步骤S214中,y″增加1。 
在步骤S215中,确定y″是否大于y′的最大值N′。如果在步骤S215中确定y″大于y′的最大值N′(在步骤S215中为是),则处理结束。如果在步骤S215中确定y″不大于y′的最大值N′(在步骤S215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202。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优势在于,在校正激光束的扫描线的歪曲时,能够减少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线缓冲区的数量。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优势在于,在校正激光束的扫描线的歪曲时,能够廉价且简单地构造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电路。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优势在于,由于在校正处理中能够根据连续地 址连续地读写数据,所以能够降低校正处理的负荷。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装置的结构与上述参照图1至图7A和图7B    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类似,从而省略其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x轴方向对应于第一方向,图像数据的y轴方向对应于第二方向。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x轴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照射光束的主扫描方向,图像数据的y轴方向对应于用于打印的照射光束的副扫描方向。 
图14是例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的流程图。图14中例示的操作通过使CPU 301将存储在HDD 304中的程序读取到RAM303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 
首先,在步骤S301中,控制读取单元203或网络接口307以输入图像数据。该输入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304中。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步骤S302中对在步骤S3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光栅化。但是,如果在步骤S3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已经进行过光栅化,则可以省略在步骤S302中对图像的光栅化。 
这包括例如输入通过读取单元203读取的图像数据的情况。此时,沿x轴方向、逐线地将在步骤S301输入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而不用在步骤S302中对其进行光栅化。 
在步骤S302中,控制图像处理器305以将在步骤S301中输入的图像数据从页面描述语言的数据光栅化成位图数据。 
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6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图16例示了在步骤S302中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 
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对应于每个坐标,存储表示亮度的值w(x,y)。在步骤S302中,在图像存储器306中写入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的方向是图像的主扫描方向(平行于x轴的方向),沿副扫描方向(平行于y轴的方向)逐线地重复该写入。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坐标与图像存储器306中的地址之间的对应如下所示:“a”=k+(x-1)+M×(y-1),其中,“a”是图像 存储器306的地址,“k”是开始写入图像数据的地址,并且(x,y)是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坐标(x的最大值是M,y的最大值是N)。 
换言之,在图像数据的多个像素中,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像素被连续存储到图像存储器306中的相邻地址上。 
将通过将“w”设置为0≤w≤255的256个灰度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但是,“w”可以是其他灰度。在w具有0≤w≤255的256个灰度的情况下,“0”对应于黑色,“255”对应于白色。 
将以图像是单色图像为例来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图像可以是彩色图像。在是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各坐标,存储表示红色的亮度的值r(x,y)、表示绿色的亮度的值g(x,y)和表示蓝色的亮度的值b(x,y)。 
在步骤S303中,控制图像处理器305以针对在步骤S302中光栅化后的图像数据执行校正处理。在步骤S303的校正处理中,沿y轴方向(对应于图16的读取方向)按照“线”单位从图像存储器306中读取图像数据。 
将图像数据临时存储在线缓冲区(未例示)内,对其进行校正处理,并且沿y轴方向(对应于图17的写入方向)逐线地将其写入到图像存储器306中。 
在步骤S303中,从图像存储器读取待校正的图像数据的方向是图像的副扫描方向(平行于y轴的方向),并且沿主扫描方向(平行于x轴的方向)逐线地重复该读取。以下将参照图15详细说明步骤S303。 
图17例示了在步骤S303中校正后的图像数据的数据结构。该图像数据具有1≤x″′≤M″′和1≤y″′≤N″′的二维矩阵的坐标,各坐标均存储表示亮度的w″′(x″′,y″′)的对应值。 
在步骤S303中,在图像存储器306中写入校正过的图像数据的方向是图像的副扫描方向(平行于y轴的方向),并且沿图像的主扫描方向(平行于x轴的方向)逐线地重复该写入。 
在步骤S304中,控制打印单元204以根据在步骤S303中校正后的图像数据执行打印。沿x轴方向(对应于图17的读取方向)逐线地从图像存储器306中读取待打印图像数据。 
在步骤S304中,从图像存储器306读取待打印图像数据的方向是图 像的主扫描方向(平行于x轴的方向),并且沿副扫描方向(平行于y轴的方向)逐线地重复该读取。步骤S304的打印处理在CPU 301的控制下执行如下。 
首先,曝光单元403在通过充电单元402充电的感光部件401上生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404通过使用例如调色剂的显影剂来显影静电潜像以生成显影剂图像。通过片材给送辊407的给送操作来给送进纸托盘406中的片材。 
感光部件401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并且定影单元405在片材上定影该显影剂图像。其上由定影单元405定影有显影剂图像的片材通过排出辊409的排出操作排出到排出托盘410。 
图15是详细例示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S303中例示的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401中,用“1”代入x″′。在步骤S402中,用“1”代入y″′。在步骤S403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对应于x″′(y″)的L是否是“0”。如果在步骤S403中确定对应于x″′(相当于图7B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的y″)的L是“0”(在步骤S403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07。如果在步骤S403中确定对应于x″′(y″)的L不是“0”(在步骤S403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04。 
在步骤S404中,用代表白色的255代入w″′(x″′,y″′)。在步骤S405中,y″′增加1。 
在步骤S406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y″′是否大于对应于x″′(y″)的L。如果在步骤S406中确定y″′大于对应于x″′(y″)的L(在步骤S406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07。如果在步骤S406中确定y″′不大于对应于x″′(y″)的L(在步骤S406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404。 
在步骤S407中,用w(x″′,y″′-L)代入w″′(x″′,y″′)。在步骤S408中,y″′增加。 
在步骤S409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y″′是否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和y的最大值N相加而得到的值。如果在步骤S409中确 定y″′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和y的最大值N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409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10。如果在步骤S409中确定y″′不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和y的最大值N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409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407。 
重复步骤S407至S409,使得能够在x″′线上通过将y″′=L+1设置为首地址、将y″′=L+N设置为尾地址,在w″′(x″′,y″′)中依次存储w(x″′,y″′-L)的值。 
在步骤S410中,根据图7B中的校正信息确定对应于x″′(y″)的R是否是“0”。如果在步骤S410中确定对应于x″′(y″)的R是“0”(在步骤S410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14。如果在步骤S410中确定对应于x″′(y″)的R不是“0”(在步骤S410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11。 
在步骤S411中,用代表白色的255代入w″′(x″′,y″′)。在步骤S412中,y″′增加1。 
在步骤S413中,根据图7B的校正信息确定y″′是否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y的最大值N和对应于x″′(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 
如果在步骤S413中确定y″′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y的最大值N和对应于x″′(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413中为是),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14。如果在步骤S413中确定y″′不大于通过将对应于x″′(y″)的L、y的最大值N和对应于x″′(y″)的R相加而得到的值(在步骤S413中为否),则处理进行到步骤S411。 
在步骤S414中,x″′增加。 
在步骤S415中,确定x″′是否大于x的最大值M。如果在步骤S415中确定x″′大于x的最大值M(在步骤S415中为是),则处理结束。如果在步骤S415中确定x″′不大于x的最大值M(在步骤S415中为否),则处理返回到步骤S402。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优势在于,在校正激光束的扫描线的歪曲时,能够减少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线缓冲区的数量。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优势在于,在校正激光束的扫描线的歪曲时,能够廉价且简单地构造用于校正图像数据的电路。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优势在于,由于能够省略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需要的旋转处理,所以能够缩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处理所需要的单元。 
通过由系统或装置从存储介质读取用于实现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由计算机程序代码构成)并执行这些程序,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这种情况下,从存储介质读取的这些程序实现本发明的新功能,并且这些程序和存储这些程序的存储介质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 
对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可以使用例如软盘、硬盘、ROM、光盘、磁光盘、光盘(CD)ROM、数字通用光盘(DVD)ROM、DVD-RAM、磁带或存储卡。 
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根据程序指令执行部分或全部的实际处理以实现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此外,将程序写入安装在与计算机连接的功能扩展单元的存储器中、然后安装在功能扩展单元中的CPU执行部分或全部实际处理来实现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功能的情况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以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使其涵盖所有这些变型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存储单元;
曝光单元,其被构造成使用根据图像数据的光束来照射感光部件;
输入单元,其被构造成沿图像的第一方向、逐线地输入图像数据以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
设置单元,其被构造成对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线设置写入开始地址,所述写入开始地址基于用于校正由所述光束产生的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
校正单元,其被构造成沿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逐线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并且执行校正处理,以从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的所述写入开始地址开始、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二方向、逐线地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
输出单元,其被构造成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从所述存储单元中逐线读取由所述校正单元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以输出所述图像数据;
控制单元,其被构造成控制所述曝光单元,以使用根据由所述输出单元输出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光束来照射感光部件;
第一转换单元,其被构造成针对由所述输入单元输入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以及
第二转换单元,其被构造成针对由所述校正单元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由所述设置单元为各线设置的所述写入开始地址彼此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校正单元被构造成针对各线的所述图像数据,将表示白色像素的图像数据添加到线两侧的至少一侧之外,其中基于用于校正由所述光束产生的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来确定待添加的表示白色像素的图像数据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被构造成读取图像的读取单元,
其中,所述输入单元被构造成输入由所述读取单元读取的所述图像的图像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被构造成从外部装置接收图像数据的接收单元,
其中,所述输入单元被构造成输入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图像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显影单元,其被构造成使用显影剂将由所述曝光单元使用所述光束的照射而形成在所述感光部件上的静电图像显影;以及
转印单元,其被构造成将由所述显影单元显影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该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定影单元,其被构造成将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的所述显影剂图像定影到所述片材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单元被构造成校正所述曝光单元将所述光束照射到所述感光部件而产生的扫描线的歪曲。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方向对应于所述曝光单元照射的所述光束的主扫描方向;并且
所述第二方向对应于所述曝光单元照射的所述光束的副扫描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由所述设置单元使用的用于校正所述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包括所述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各线中的所述扫描线偏离理想扫描线的像素的数量。
1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处理装置具有存储单元和被构造成使用根据图像数据的光束照射感光部件的曝光单元,该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沿图像的第一方向、逐线地输入图像数据,以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
基于用于校正由所述光束产生的扫描线的歪曲的信息,对所述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各线设置写入开始地址;
沿与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逐线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所述输入的图像数据,并且执行校正处理,以从所述设置的写入开始地址起、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二方向、逐线地将所述图像数据写入到所述存储单元中;
沿所述图像的所述第一方向、逐线地从所述存储单元中读取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以输出所述图像数据;
控制所述曝光单元,以使用根据所述输出图像数据的光束来照射感光部件;
针对所述输入的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以及
针对校正后的所述图像数据的各个像素转换地址,以使所述第一方向的坐标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坐标变换成彼此。
CN2009101500691A 2008-06-30 2009-06-30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0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1744 2008-06-30
JP2008171744A JP2010011429A (ja) 2008-06-30 2008-06-30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171744 2008-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0393A CN101620393A (zh) 2010-01-06
CN101620393B true CN101620393B (zh) 2012-08-08

Family

ID=4094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006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0393B (zh) 2008-06-30 2009-06-30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37982B2 (zh)
EP (1) EP2141906A3 (zh)
JP (1) JP2010011429A (zh)
KR (1) KR101017388B1 (zh)
CN (1) CN1016203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9824B2 (ja) * 2008-09-08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271593B1 (ko) 2010-07-16 2013-06-11 대우제약 주식회사 마크로락틴 에이 및 그 유도체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항혈관신생효과를 갖는 조성물
CN111391474B (zh) * 2020-02-26 2021-11-12 清远市简一陶瓷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大理石瓷砖中所有版面的丝网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146A (ja) * 2001-12-18 2003-07-0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755A (ja) * 2002-11-21 2004-06-1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959549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83227A (zh) * 2006-11-13 2008-05-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7683A (en) 1970-12-07 1972-10-10 Eg & G Inc Facsimile scan line response equalization system
JP3053857B2 (ja) * 1989-12-15 2000-06-19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読取り処理装置
US5537515A (en) * 1991-01-14 1996-07-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bit map image data
US5299310A (en) * 1992-01-15 1994-03-29 Ricoh Company, Ltd. Flexible frame buffer for raster output devices
US6134022A (en) * 1995-07-14 2000-10-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lor image printing system capable of correcting density deviation on image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color deviation on image
KR100193795B1 (ko) 1995-07-21 1999-06-15 윤종용 쉐이딩 보정회로 및 방법
JP3079076B2 (ja) * 1997-03-19 2000-08-2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840794B2 (ja) * 1998-04-13 2006-11-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レーザ駆動装置
JPH11306343A (ja) * 1998-04-17 1999-11-05 Toshiba Corp 2次元データ回転処理装置
JP2001024903A (ja) * 1999-07-05 2001-01-26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3587125B2 (ja) * 2000-04-19 2004-11-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駆動方法
JP4232712B2 (ja) * 2004-08-06 2009-03-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4730036B2 (ja) * 2005-09-22 2011-07-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5529B2 (ja) * 2005-12-22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その画像形成方法
JP2008032831A (ja) * 2006-07-26 2008-02-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146A (ja) * 2001-12-18 2003-07-0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755A (ja) * 2002-11-21 2004-06-17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959549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1183227A (zh) * 2006-11-13 2008-05-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0393A (zh) 2010-01-06
JP2010011429A (ja) 2010-01-14
US8237982B2 (en) 2012-08-07
KR101017388B1 (ko) 2011-02-28
EP2141906A3 (en) 2011-08-24
KR20100003239A (ko) 2010-01-07
EP2141906A2 (en) 2010-01-06
US20090323113A1 (en) 200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97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JP49793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063032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浓度特性校准方法
US640451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age processing capable of efficiently performing a gamma conversion operation
CN101620393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1712297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26999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offset of scanning lines
US8049927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66719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3108101B (zh) 图像处理装置及图像处理方法
JP408675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6307981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5680226A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51118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1951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or correcting registration deviation
JPH1146299A (ja) 画像入出力処理方法、画像入出力処理装置、画像入出力処理システム、及び記憶媒体
JPH051149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3771B2 (ja) 画像処理装置、2色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2色カラー画像処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1237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2617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H11308461A (ja) 画像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US2003008122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159729A (ja)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JP2017123516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H092382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