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4729A -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4729A
CN101504729A CNA200910003814XA CN200910003814A CN101504729A CN 101504729 A CN101504729 A CN 101504729A CN A200910003814X A CNA200910003814X A CN A200910003814XA CN 200910003814 A CN200910003814 A CN 200910003814A CN 101504729 A CN101504729 A CN 101504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component
check
medium
rotary part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38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4729B (zh
Inventor
佐佐木俊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4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4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4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4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2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friction forces between articles and separator
    • B65H3/06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 B65H3/0653Rollers or like rotary separators for separating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stack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2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on edge
    • B65H1/025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on edge with controlled 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for advancing the pile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6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DHANDLING OF COINS OR VALUABLE PAPERS, e.g. TESTING, SORTING BY DENOMINATIONS, COUNTING, DISPENSING, CHANGING OR DEPOSITING
    • G07D11/00Devices accepting coins; Devices accepting, dispensing, sorting or counting valuable papers
    • G07D11/10Mechanical details
    • G07D11/16Handling of valuable pa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1Features of transport path
    • B65H2301/312Features of transport path for transport path involving at least two planes of transport form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B65H2301/3122U-shap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3Articulated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4Non driven means for press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on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s
    • B65H2404/6942Non driven means for press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on forwarding or guiding elements in sliding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12Banknotes, bills and chequ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票输出装置,其能够通过旋转式的按压部件将支票向输送辊按压并可靠地向搬送路输出。支票输出装置9利用旋转式的第一按压部件26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并通过第二按压部件27将其前端部分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第一按压部件26开始移动后,旋转部件34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开始第二按压部件27的移动。通过使第二按压部件27的移动开始时刻比第一按压部件26迟缓,利用第一按压部件26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后,能够通过第二按压部件27将支票4的前端侧的部分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由此,能够通过输送辊25将支票4可靠地输出。

Description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支票、记录用纸等媒体分离并逐张输出的媒体输出装置及使用该媒体输出装置进行媒体输出的支票处理装置、打印机、扫描仪、磁性读取装置等媒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银行等金融机关,将运送至的支票、票据等支票类(有价证券类)放在支票处理装置中,读取这些支票类的表面和背面的图像及磁性油墨文字,并根据读取的结果来进行支票类的分类作业等。近年来,随着电子结算的普及,也进行如下的操作,即,对读取的图像数据、磁性油墨文字进行计算机处理,并利用计算机管理支票类。专利文献1公开有这样的支票处理装置。
支票处理装置中,支票以层叠状态插入支票插入部,利用输送辊把支票向搬送路输出。为了用输送辊输出支票,在支票插入部配置有用于将支票按压在输送辊上的按压部件。
作为按压部件,一般采用通过以其一端为中心旋转,在其另一端可将支票向输出辊侧按压的旋转式的部件。旋转式的按压部件与平行移动式的按压部件相比,构造简单且动作的可靠性也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06362号公报
旋转式的按压部件只将与输出辊的外周面相对置的支票的部分向该外周面按压,在除此之外的支票的部位,支票变为在层叠方向上不被限制的状态。其结果是,在支票的输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带有折痕的情况下等,其前端部分没有被按压,因此,其存在展开的倾向,当从支票插入部经由用于输出支票的狭窄宽度的输出口输出支票时,可能在输出口卡住而陷入在该部分堵塞了的状态。
如果使用平行移动式的按压部件将支票插入部内的支票整体性按压,就能够避免这样的弊病。但是,平行移动式的按压部件与其移动机构为旋转式的按压部件相比,复杂并且零件数量也增多,所以,制造成本高,可靠性也低。
鉴于这样的方面,特开2008-201501中提案有能够使用旋转式的按压部件将支票等片状媒体从媒体插入部可靠地输出的媒体输出装置。在此公开的媒体输出装置中,作为按压部件,配置有将片状媒体向输送辊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件和按压片状媒体的输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部位的第二按压部件,以用两个按压部件按压的状态来输出片状媒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媒体输出装置,其能够通过适当进行旋转式的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的移动,而将媒体向输送辊侧按压。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媒体插入部,其让媒体插入;
媒体输出口,其将插入到所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输出;
第一及第二媒体导向面,其为了向所述媒体输出口引导媒体而相互对置设置;
输送辊,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媒体导向面侧,并用于向媒体输出口输出插入到所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
第一按压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配置在所述第二媒体导向面侧的第一支轴,以能够以所述第一支轴为中心,在所述第二媒体导向面侧的待机位置与接近或抵接所述输送辊的媒体按压位置之间旋转;
第二按压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二支轴,并能够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在退避到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侧的退避位置与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一媒体导向面的突出位置之间旋转;
旋转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二支轴,并能够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而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还具有: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旋转部件施加第一旋转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向所述突出位置旋转;
弹性部件,其使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及所述旋转部件抵接,以使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及所述旋转部件同时旋转;
固定侧抵接部,其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附近时,与所述旋转部件抵接,
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旋转部件通过抵接于所述固定侧抵接部并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而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离开规定距离。
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中,将第一按压部件从待机位置旋转到媒体按压位置时,与其联动,第二按压部件利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退避位置旋转到突出位置。因此,通过适当设置基于第二按压部件的按压位置,能够将前端部分带有折痕等媒体以整齐的状态向第一媒体导向面按压。由此,能够将由输送辊输出的媒体从宽度窄的输出口可靠地输出。
另外,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中,在第一按压部件处于待机位置附近的状态下,旋转部件被强制地向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规定量,使旋转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离开规定的距离。即使在第一按压部件的待机位置存在偏差,在到达第一按压部件的位置之前,第二按压部件已经到达退位置,从而能够可靠地退避规定的距离的量。另外,使第一按压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媒体按压位置旋转时,随之,旋转部件返回至第一旋转方向。
旋转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该旋转部件返回接近第二按压部件并抵接于该第二按压部件的状态。当成为抵接状态时,旋转部件及第二按压部件成为一体并能够同时旋转。
另外,旋转部件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的时刻也是旋转部件从固定侧抵接部离开的时刻。旋转部件从固定侧抵接部离开时,旋转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的旋转为自由旋转,因此,通过作用于旋转部件的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该旋转部件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旋转部件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后,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第二按压部件与旋转部件一起向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并旋转至突出位置。
自第一按压部件从待机位置朝向按压位置开始移动后的时刻、即旋转部件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的时刻起,第二按压部件从退避位置朝向突出位置开始移动。因此,通过改变旋转部件与第二按压部件抵接的时刻,能够改变第二按压部件从退避位置开始向突出位置移动的时刻。
另外,在使第一按压部件从媒体按压位置返回待机位置的动作中,首先,伴随第一按压部件移动,第二按压部件及旋转部件也移动。但是,这时,第二按压部件保持为通过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第一按压部件突出的突出状态。在第一按压部件从媒体按压位置返回待机位置的中途的位置上,旋转部件与固定侧抵接部接触。之后,伴随第一按压部件返回待机位置,旋转部件被强制地向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由此,第二按压部件与旋转部件一起朝向退避位置开始旋转。
第二按压部件到达退避位置时,第二按压部件抵接于第一按压部件侧,且不再旋转。与之相对,抵接于固定侧抵接部的旋转部件向第一按压部件的待机位置的旋转,伴随于此,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从而该旋转部件从第二按压部件离开。旋转部件从第二按压部件离开规定距离后,第一按压部件返回至待机位置。
这样,第二按压部件返回第一按压部件侧的退避位置后,进一步与第一按压部件的返回动作联动,从而旋转部件旋转。因此,即使第一按压部件的待机位置上产生偏差,该偏差也能够利用旋转部件的旋转量(规定距离)吸收,因此,能够使第二按压部件始终返回至第一按压部件侧的退避位置。因而,即使第一按压部件的待机位置上产生偏差,也不会保持第二按压部件从第一按压部件侧向媒体插入部内突出的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按压部件不会成为将媒体插入于媒体插入部时的障碍,通过配置第二按压部件,媒体插入部的宽度也不会变窄,因此,也能够确保媒体的收纳张数。
在此,理想的是,第一按压部件向媒体按压位置移动,形成将媒体夹在其与输送辊之间的状态后,第二按压部件到达突出位置,形成将媒体按压于第一媒体导向面的状态。通过利用第一按压部件最初将媒体按压于输送辊,能够形成将媒体相对于输送辊的外周面而可靠按压的状态,因此,媒体的输出位置得以可靠地进行。另外,将媒体的中央部按压并使之整齐后,将展开的前端部压住,因此,能够将前端部的展开可靠地进行整齐。
另外,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中,可以设为下述构成,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具备所述第二按压部件能够抵接的第一抵接部,通过该第一抵接部而规定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
所述旋转部件具备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沿所述媒体的输出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臂及沿该输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臂,
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具备第二抵接部,该第二抵接部当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卡合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按压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
将所述施力部件设为在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之间以拉伸状态架设的拉力螺旋弹簧,
将所述弹性部件设为卷绕于所述第二支轴的扭力螺旋弹簧(torsioncoil spring),将其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上,将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
通过调节第一卡合臂及第二卡合臂的长度、第二抵接部及固定侧抵接部的位置等,能够简单地调节第二按压部件从退避位置朝向突出位置开始移动的时刻。
接着,本发明提供一种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向所述待机位置及所述媒体按压位置旋转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媒体按压位置时,将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移动速度加速。
例如,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在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侧抵接部抵接时,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以第一速度移动,在所述旋转部件离开所述固定侧抵接部后,将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所述移动速度加速至第二速度。
插入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例如成为相对于配置有输送辊的第一媒体导向面向斜方倾倒的状态。在相对于该状态的媒体,使第一按压部件以高速从第二媒体导向面侧移动并朝向第一媒体导向面按压时,向斜方倾倒的媒体以这样的姿势被向斜上方压上去,往往作为整体以浮起的状态被按压向输送辊。在成为这样的状态时,也成为磁性油墨文字读取不良的原因。
本发明中,使第一按压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媒体按压位置移动时,最初以较慢的第一速度使其移动,接着以第二速度使其移动。通过以较慢速度将向斜方倾倒的媒体向第一媒体导向面按压,该媒体不会浮起而通过第一按压部件以垂直竖立的状态竖起。而且,之后,垂直竖立的状态的媒体以较快速度被按压向第一媒体导向面。因此,不会产生媒体浮起的状态,而且,能够高效地将媒体向输送辊按压。
接着,本发明是关于媒体处理装置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构成的媒体输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媒体处理装置,能够使插入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以稳定的状态从输出口输出,因此,能够高效地对媒体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中,通过第一按压部件将插入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向输送辊按压,并且通过第二按压部件向第一媒体导向面按压。另外,能够使第二按压部件以与第一按压部件不同的时机动作,从而按压媒体。因此,能够在最佳的时机下通过第二按压部件将媒体向第一媒体导向面按压,从而,能够在没有卡纸的状态下,将媒体经由输送辊从媒体输出口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支票处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方块图;
图4是图1的支票处理装置的支票处理动作的概略流程图;
图5是表示支票输出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6是表示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二按压部件侧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支票输出动作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一按压部件的驱动用电动机的控制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基于第一按压部件的支票的按压动作的说明图。附图标号说明
1 支票处理装置、2 主体壳体、3 盖壳体、4 支票、5 搬送路、6 上游侧搬送路部分、7 弯曲状搬送路部分、8 下游侧搬送路部分、9 支票输出装置、10 支票插入部、10a 支票收纳部分、10b 支票导向部分、11a,11b 分支通路、11c 切换板、12 第一支票排出部、13 第二支票排出部、14 表面侧扫描仪、15 背面侧扫描仪、16 磁头、17 印刷机构、18 搬送电动机、21 第一媒体导向面、22 第二媒体导向面、22a 平行导向面部分、22b 正交导向面部分、22c 输出侧平行导向面部分、23 支票输出通路、23a 支票输出口、25 输送辊、25a 外周面、26 第一按压部件、26A 待机位置、26B 旋转位置、26C 媒体按压位置、26a 前端面、26b 前端部、26d第一抵接部、27 第二按压部件、27A 退避位置、27C 突出位置、27a 前端部、27b 导向面、27c 第二抵接部、27d 突起、28 分离垫、29 分离辊对、29a 分离辊、29b 减速辊(retard roller)、30 驱动用电动机、32 第一垂直支轴、33 第二垂直支轴、34 旋转部件、34A 第一旋转方向、34a 环部、34b 鼓出臂、34c 鼓出臂、34d 圆弧部、34e 卡合臂、34f 第一卡合臂、34g 弹簧钩、35 扭力螺旋弹簧、36 拉力螺旋弹簧、37 固定侧抵接部、101 控制部、102 通信电缆、103 计算机系统、103a 显示器、103b 操作部、111 纸张长度检测器、112 再送检测器、113 卡阻检测器、114 印刷检测器、115 排出检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具备应用了本发明的片状媒体输出装置的片状媒体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支票处理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其平面图。如图1所示,支票处理装置1具备主体壳体2、覆盖于其上侧的盖壳体3。在盖壳体3上形成有由窄宽度的垂直槽形成的支票4(片状媒体)的搬送路5。在图2中,搬送路5从上观察时大致呈U形状,具备:直线状的上流侧搬送路部分6、与上流侧搬送路部分6相连接的弯曲状搬送路部分7、与弯曲状搬送路部分7相连接的稍微弯曲的下游侧搬送路部分8。
在上游侧搬送路部分6的上游侧配置有支票输出装置9。支票输出装置9具备由长宽度的垂直槽形成的支票插入部10,插入到该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4被逐张向上游侧搬送路部分6输出。下游侧搬送路部分8的下游端经由左右分支的分支路11a、11b分别连接于长宽度的垂直槽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支票排出部12、13。
如图2所示,在上游侧搬送部分6配置有用于读取支票4的表面图像的表面侧扫描仪14及用于读取背面图像的背面侧扫描仪15。在背面侧扫描仪15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读取支票4上印刷的磁性油墨文字的磁头16。另外,在下游侧搬送路部分8配置有印刷机构17。印刷机构17例如是在按压于支票14的印刷位置和从该印刷位置后退的待机位置之间通过驱动用电动机(未图示)被驱动,且可移动的构造。另外,在分支路11a、11b的分支点配置有切换板11c,通过切换该切换板11c来分配支票4。
(控制系统)
图3是表示支票处理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概略方块图。支票处理装置1的控制系统具有具备ROM、RAM、及CPU的控制部101。控制部101经由通信电缆102连接于上位的计算机系统103。计算机系统103具备显示器103a、键盘、鼠标等操作部103b等的输入输出设备,从该计算机系统103侧将支票读取动作的开始指令等输入控制部101。
控制部101从计算机系统103接收读取动作的开始指令时,驱动用于将支票4从支票插入部10输出的驱动用电动机30、用于将支票4沿搬送路5搬送的搬送电动机18,将支票4逐张输出到搬送路5,并将输出的支票4沿搬送路5搬送。向控制部101输入通过表面侧扫描仪14、背面侧扫描仪15及磁头16读取的支票4的表面图像信息、背面图像信息及磁性油墨文字信息。这些信息被供给至计算机系统103,进行图像处理、文字识别处理等。另外,控制部101判断读取是否正常进行,根据判断结果来控制印刷机构17及切换板11c的驱动,正常的支票4通过印刷机构17进行印刷,并向第一支票排出部12排出,非正常的支票4向第二支票排出部13排出。
控制部101对支票4的搬送控制是基于来自搬送路5上配置的各种传感器、例如纸张长度检测器111、再送检测器112、卡阻检测器113、印刷检测器114及排出检测器115等的检测信号来进行的。此外,在控制部101上连接有包含形成于主体壳体2的电源开关等操作开关的操作部105。
(支票处理动作)
图4是表示支票处理装置1的处理动作的概略流程图。首先,操作者由上位的计算机系统103的操作部103b输入读取开始指令时,支票处理装置1检测了支票4被插入的情况,之后,开始从支票插入部10将支票4逐张分离并向搬送路5输出的输出动作(步骤ST1、ST2)。
被输出的支票4沿着搬送路5搬送(步骤ST3)。被搬送的支票4的表面图像及背面图像及磁性油墨文字分别通过表面侧扫描仪14、背面侧扫描仪15及磁头16而读取。(步骤ST4)。
读取的信息经由通信电缆102向上位的计算机系统103发送(步骤ST5)。在计算机系统103侧处理读取了的表面图像、背面图像及磁性油墨文字信息。控制部101判断读取是否正常进行。在支票4以上下颠倒的状态搬送时,不能识别磁性文字,因此判断为读取不良。在支票4以表里颠倒的状态搬送时,得不到磁性油墨文字信息,因此判断为不能读取。另外,由于支票4被折,或撕破、在搬送时歪斜等,在磁性油墨文字的一部分不能被读取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读取不良。此外,由于支票4被折,或撕破、在搬送时歪斜等,不能从表里的图像信息识别金额信息等规定的信息时,也判断为读取不良。
在步骤ST8中,判断为正常读取的情况下,在步骤10中,将印刷机构17移动至印刷位置。支票4通过印刷机构17进行“电子结算完”等的印刷,在步骤ST11中,通过切换板11c向第一支票排出部12侧排出,之后,在步骤ST12中,完成搬送动作。
与之相对,步骤ST8中,出现读取不良、不能读取等判断结果时,在步骤ST14、步骤ST11中,切换板11c被切换。印刷机构17被保持于待机位置,不进行向支票4的印刷。支票4通过切换板11c被分配给第二支票排出部分,并在此排出,之后,在步骤ST12完成搬送动作。
(支票输出装置)
下面,图5是表示具备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输出装置9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图。
首先,支票输出装置9的支票插入部10通过相互对置的左右一对第一媒体导向面21及第二媒体导向面22和底面20来限定。第一媒体导向面21是大致平坦的垂直面。第二媒体导向面22具备:以一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配置于第一媒体导向面21的平行导向面部分22a、从该平行导向面部分22a的前端朝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以大致90度的角度弯曲的正交导向面部分22b、从该正交导向面22b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媒体导向面21以狭窄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对置的平行导向面部分22c。
通过第二媒体导向面22的平行导向面部分22a和与其对置的第一媒体导向面21的部分来限定用于插入支票4的长宽度的支票收纳部分10a。该支票收纳部分10a的前端由于正交导向面部分22b而宽度变狭窄。另外,在支票收纳部分10a的前端通过输出侧平行导向面部分22c和与其对置的第一媒体导向面21的部分,来限定大致有一定宽度的狭小支票输出通路23。该支票输出通路23的前端是连接于搬送路5的支票输出口23a。
其次,支票输出装置9具备:用于输出支票4的输送辊25、用于将支票4向输送辊25侧按压的第一按压部件26、与该第一按压部件26联动而将支票4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按压的第二按压部件27(并参照图6C)。图5中,为了表示第二按压部件27的轮廓,在该第二按压部件27上标注斜线图案来表示。另外,还具备用于将通过输送辊25输出至支票输出通路23的支票4逐张向搬送路5输出的分离垫28及分离辊对29。
输送辊25配置于第一媒体导向面21的支票输出方向的中程的部位,其外周面25a呈从第一媒体导向面21向支票插入部10稍微突出的状态。在与输送辊25对置的另一第二媒体导向面22的平行导向面部分22a上形成有开口部22e(参照图1)。经由该开口部22e,第一按压部件26能够进退。另外,第二按压部件27被组装入第一按压部件26。
在支票4输出时,第一按压部件26移动,将支票插入部10内的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第二按压部件27移动,将支票4的输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向输送辊25侧的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在该状态下,当旋转输送辊25时,接触于该输送辊25的支票4被向支票输出通路23输出,并经由此向搬送路5侧供给。另外,使支票4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部分朝向支票输送通路23一致。
接着,分离垫28利用弹力被始终向支票输送通路23内推进的旋转方向施力,其前端被始终向支票输送通路23的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从而保持为封闭支票输送通路23的状态。从利用输送辊25输出的支票4的前端部分一边按压分离垫28一边使其通过。这时,支票4被逐张分离。配置于分离垫28的下游侧的分离辊对29具备配置于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的分离辊29a和配置于另一侧的减速辊29b。减速辊29b以规定的按压力被向分离辊29a的外周面按压。减速辊29b通过未图示的扭矩限制器向支票输出方向给予旋转负荷扭矩。不能以分离垫28分离的支票4通过分离辊29a和减速辊29b,得以完全地逐张分离。
分离辊29a通过驱动用电动机30驱动旋转。如图5所示,驱动用电动机30的旋转从驱动侧齿轮31a经由齿轮31b、31c从传递齿轮31d向分离辊29a传递。驱动用电动机30也作为输送辊25的旋转驱动源使用,其旋转经由驱动侧齿轮31a、齿轮31b、齿轮31b、31c及传递齿轮31e向输送辊25传递。
(第一按压部件及第二按压部件)
图6(a)是表示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26、27分别处于待机位置和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图(b)是表示第一按压部件26朝向媒体按压位置旋转了规定量的状态的图,图6(c)是表示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26、27分别旋转到媒体按压位置及突出位置后的状态的图。这些图中,为了表示第二按压部件27,也在该第二按压部件27上标注斜线图案。
参照这些图进行说明时,第一按压部件26可旋转地支承于配置在支票输出通路23的下游端侧的附近位置的第一垂直支轴32,且能够以第一垂直支轴32为中心沿水平方向旋转。第一按压部件26可旋转地支承于比图6(a)所示的第二媒体导向面22的平行导向面部分22a更向后退的待机位置26A、和向图6(c)所示的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收纳部分10a内突出而可将支票4向输送辊25a的外周面25a按压的媒体按压位置26C之间。
第二按压部件27可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前端部26b上安装的第二垂直支轴33,且能够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沿水平方向旋转,并可旋转地支承于引入到图6(a)所示的第一按压部件26内的退避位置27A、和图6(c)所示前端部27a从该第一按压部件26突出了规定量的突出位置27C之间。在第一按压部件26向媒体按压位置26C旋转时,通过位于突出位置27C的第二按压部件27的前端的导向面27b,能够将支票4的前端侧的部分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按压。
第一按压部件26通过驱动用电动机30(参照图5)驱动旋转。在驱动用电动机30为步进电动机的情况下,能够基于阶越数来控制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位置。
第一按压部件26的待机位置26A例如通过安装于装置主体侧的机械式开关等传感器(未图示)来检测。另外,将第一按压部件26向插入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4按压的动作例如在通过安装于支票插入部10的透光型的光学传感器(未图示)检出支票4的情况下是允许的。在检测出支票4的情况下,通过来自支票处理装置1的上位设备即计算机系统103(参照图3)的指令,或者基于支票处理装置1的操作按钮等手动操作输入指令,将驱动电动机驱动,使第一按压部件26从待机位置26A朝向输送辊25旋转,从而形成将该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二按压部件27与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动作联动,而在退避位置27A及突出位置27C旋转。下面,对用于使第二旋转部件27联动的机构进行说明。
图7(a)及(b)是将能够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旋转的第二按压部件27侧的部分取出表示的图。并参照这些图进行说明,第二按压部件27如前所述,能够以安装于第一按压部件26的第二垂直轴33为中心旋转,在第二垂直轴33上安装有能够以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部件34。另外,在第二垂直支轴33上卷绕有扭力螺旋弹簧35,其一端35a固定于第二按压部件27,其另一端35b固定于旋转部件34。
旋转部件34具备:可旋转地安装于第二垂直支轴33的圆板状的环部34a、从环部34a以彼此大致成90度的角度间隔向外侧鼓出的鼓出臂34b、34c、扩张连结这些鼓出臂34b、34c的前端的大致90度的角度的圆弧部34d、从环部34a向外鼓出的卡合臂34e。鼓出臂34b相对于第二垂直支轴33沿支票输出方向延伸,卡合部34e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旋转部件34的圆弧部34d的第二按压部件27侧的一端成为从鼓出臂34b向圆周方向突出的第一卡合臂34f。在与该第一卡合臂34f对置的第二按压部件27侧的部位形成有第二抵接部27c。通过扭力螺旋弹簧35的弹力,第一卡合臂34f被保持为抵接于第二抵接部27c的状态,旋转部件34及第二安装部件27能够成为一体,同时能够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旋转。
另外,旋转部件34的圆弧状34d的另一端也从鼓出臂34c向外周方向突出,在该突出端形成有弹簧钩34g。从图6中可知,该弹簧钩34g上挂有拉力螺旋弹簧36的一端。拉力螺旋弹簧36大致沿支票输出方向延伸,其另一端挂在形成于装置主体侧的部位的弹簧钩38。通过拉力螺旋弹簧36的弹力,旋转部件34被始终向箭头所示的第一旋转方向34A(使第二按压部件27突出的方向)施力。
这样,旋转部件34通过扭力螺旋弹簧35保持为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状态,通过拉力螺旋弹簧36被始终向第二按压部件27施力。所以,如图7(a)所示,旋转部件34被保持为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状态,这些成为一体,可同时向第一旋转方向34A旋转。
在此,在第二按压部件27的旋转侧的前端部27a形成有向退避方向突出的突起27d。如图6所示,在与该突起27d对置的第一按压部件26侧的部位形成有该突起27d可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6d。第二按压部件27的退避位置27A通过突起27d接触于第一抵接部26d来限定。因此,第二按压部件27在突起27d接触于第一抵接部26d时,不能再向退避方向旋转。
接着,如图6(c)所示,在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侧的前端部26b的附近位置,在装置主体侧形成有固定侧抵接部37。该固定侧抵接部37位于伴随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而移动的旋转部件34的卡合臂34e的前端部的移动轨迹上。因此,如图6(b)、图7(a)所示,在第一按压部件26从媒体按压位置26C返回待机位置26A中途的旋转位置26B中,旋转部件34的卡合臂34e的前端部与固定侧抵接部37接触。另外,卡合臂34e和固定侧抵接部37的抵接状态在第一按压部件26位于从旋转位置26B到待机位置之间维持。因此,在第一按压部件26位于待机位置26A的状态下,如图6(a)、图7(b)所示,旋转部件34成为强制地沿第一旋转方向34A的相反方向旋转了规定量的状态。
(支票输出动作)
图8是表示支票输出装置9的支票输出动作的图。参照图6、图7及图8,以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26、27的动作为中心,说明支票输出装置9的支票输出动作。
首先,第一及第二按压部件26、27处于图6(a)及图7(b)的状态。该状态下,通过固定侧抵接部37,旋转部件34处于被强制地沿第一旋转方向34A的相反方向旋转的状态,其第一卡合臂34f从第二按压部件27的第一抵接面27d离开。
将支票4以层叠状态插入支票插入部10时,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出支票4被插入的情况。通过来自上位设备的指令或手动操作输入,将驱动电动机30驱动时,第一按压部件26向支票插入部10突出,并沿将支票4向输送辊25侧按压的方向开始旋转。
第一按压部件26从待机位置26A朝向媒体按压位置26C以第一垂直轴32为中心旋转时,搭载于该第一按压部件26的旋转部件34也向从固定侧抵接部37离开的方向移动。这时,旋转部件34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慢慢向第一旋转方向34A返回,慢慢接近第二按压部件27。该状态下,第二按压部件27不会旋转,而接着保持为抵接于第一按压部件26的退避位置27A的状态。
第一按压部件26旋转了规定量时,如图6(b)及图7(a)所示,旋转部件34成为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状态。另外,旋转部件34到达从固定侧抵接部37离开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在该时刻下,成为第一按压部件26向支票插入部10突出之前的旋转位置。第二按压部件27仍旧保持为收纳于第一按压部件26的退避位置27A的状态。
第一按压部件26进一步朝向媒体按压位置26C旋转时,旋转部件34从固定侧抵接部37离开,通过拉力螺旋弹簧36的弹力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沿第一旋转方向34A旋转。旋转部件34通过扭力螺旋弹簧35保持为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状态,因此,与旋转部件34成为一体,同时使第二旋转部件27从退避位置27A朝向突出位置27C开始旋转。
然后,第一按压部件26移动至能够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的媒体按压位置26C,第二按压部件27移动至能够将支票4的一张的输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的突出位置27C。其结果是,如图8所示,成束插入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4成为在其中程的部位通过第一按压部件26的前端面26a按压向输送辊25侧的状态。另外,支票4成为在其输出方向的前端部位通过第二按压部件27的导向面27b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按压的状态。
支票4的前端部分通过第二按压部件27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按压,因此,即使在支票4的前端部分有折痕等的情况下,支票4的前端部分也不会展开,而被按压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侧,因此,不会保持为接触于第二媒体导向面22的正交导向面部分22b等的状态。因而,通过输送辊25将支票4可靠地引导至支票输出通路23并进行输出。
自第一按压部件26从待机位置26A朝向媒体按压位置26C开始移动后的时刻,即,旋转部件34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时刻,第二按压部件27从退避位置27A朝向突出位置27C开始移动。因此,通过改变旋转部件34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的时刻,能够容易地改变第二按压部件27从退避位置27A向突出位置27C开始移动的时刻。例如,通过调节旋转部件34的卡合臂34e与固定侧抵接部37的抵接时刻,增减直至旋转部件34抵接于第二按压部件27所需的旋转量,能够将第二按压部件27开始移动的时刻调节到适当的时刻。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开始第二按压部件27的移动的时刻延迟,第一按压部件26向媒体按压位置26C移动,而形成先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并使其整齐的状态,之后,第二按压部件27到达突出位置27C,形成将支票4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并使其整齐的状态。通过先将支票4的中央附近按压并使其整齐,之后将支票4的输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按压并使其整齐,从而即使前端侧的部分展开,也能够可靠地使其整齐。另外,通过利用第一按压部件26最初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能够形成将支票4可靠地向输送辊25的外周面按压的状态,之后,通过将支票4的输出方向的前端侧的部分按压并使其整齐,能够可靠地进行支票4的输出动作。
下面,通过未图示的传感器发现没有支票4时,能够判断支票4的输出完成,利用驱动用电动机30,进行使第一按压部件26从媒体按压位置26C返回至待机位置26A的动作。这时,第一按压部件26以第一垂直支轴32为中心返回。第二按压部件27及旋转部件34不以第二垂直支轴33为中心旋转,第二按压部件27通过拉力螺旋弹簧36的弹力保持为从第一按压部件26突出的状态。
第一按压部件26返回至图6(b)所示的旋转位置26B时,旋转部件34与固定侧抵接部37接触。之后,随着第一按压部件26返回至待机位置26A,旋转部件34被强制地沿第一旋转方向34A的相反方向旋转。由此,第二按压部件27也与旋转部位34一同朝向退避位置27A开始返回。
第二按压部件27到达退避位置27A时,其前端的突起27d成为在第一按压部件26侧与第一抵接部26d抵接的状态,第二按压部件27不再旋转。相对于此,抵接于固定侧抵接部37的旋转部件34伴随向第一按压部件26的待机位置26A的旋转,进一步向第一旋转方向34A的相反方向强制地旋转,该旋转部件34从第二按压部件27离开。旋转部件34从第二按压部件27离开了规定量,之后,第一按压部件26返回至待机位置26A,成为图6(a)及图7(b)所示的状态。
这样,第二按压部件27返回至第一按压部件26侧的退避位置27A后,进一步与第一按压部件26的返回动作联动,旋转部件34旋转。因此,即使在第一按压部件26的待机位置26A产生偏差,该偏差也能够通过旋转部件34的旋转量得到补偿,因此,能够使第二按压部件27始终地向第一按压部件26的内部收纳的退避位置27A可靠地返回。所以,即使在第一按压部件26的待机位置26A产生偏差,第二按压部件27也不会保持为从第一按压部件26侧向支票插入部10内突出的状态。其结果是,第二按压部件27不会成为将支票4插入支票插入部10时的障碍,支票插入部10的宽度也不会因配置了第二按压部件27而变得狭窄,从而,也能够确保支票4的收纳张数。
(第一按压部件的速度控制)
在此,理想的是,从待机位置26A到中途将使第一按压部件26从待机位置26A移动至媒体按压位置26C时的移动速度设为低速(第一速度),之后,切换成高速(第二速度)。例如,旋转部件34的卡合臂34e在从固定侧抵接部37离开前的时刻之前以低速移动,除此之外,进行加速以高速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件26的驱动用电动机30为步进电动机,因此,例如如图9所示,只要将驱动用电动机30的驱动率从中途提高(时刻t1~t2)、将第一按压部件26的速度从低速V1切换至高速V2即可。驱动用电动机30也可以是DC电动机等,也可以使用未图示的编码器来控制。另外,也可以无级地从低速V1转变到高速V2。
如图1所示,在插入支票插入部10的支票4为少量的情况下,有时会成为相对于配置有输送辊25的第一媒体导向面21向斜方倾倒的状态。相对于该状态的支票4,从第二媒体导向面22侧以高速使第一安装部件26移动并将其朝向第一媒体引导面21侧按压时,借助其势能,支票4被压向斜上方,往往以整体保持浮起的状态(4`)被向输送辊25按压。以这样浮起倾斜的状态搬送时,也成为磁性油墨文字读取不良的原因。
使第一按压部件26从待机位置26A向媒体按压位置26C移动时,通过最初以较慢的第一速度使之移动,能够使向斜方倾倒的支票4不浮,而通过第一按压部件26竖起为慢慢地垂直立起的状态。之后,垂直立起的状态的支票4以较快的速度朝向第一媒体导向面21按压。因此,能够防止支票4的浮起,而且,能够以短时间将支票4向输送辊25按压。
此外,将第一按压部件26的移动速度从低速切换至高速的时刻也可设为与上述不同的时刻。例如,也可以使第一按压部件26的前端部向支票插入部10内突出了规定量后加速并切换为高速。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的说明是将本发明作为支票处理装置中的支票输出装置来使用的例子。本发明的媒体输出装置同样也可适用于打印机、扫描仪、磁性读取装置等支票处置装置以外的用于处理片状媒体的装置。

Claims (8)

1、一种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媒体插入部,其让媒体插入;
媒体输出口,其将插入到所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输出;
第一及第二媒体导向面,其为了向所述媒体输出口引导媒体而相互对置配置;
输送辊,其配置于所述第一媒体导向面侧,并用于向媒体输出口输出插入到所述媒体插入部的媒体;
第一按压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配置在所述第二媒体导向面侧的第一支轴,并能够以所述第一支轴为中心,在所述第二媒体导向面侧的待机位置与接近或抵接所述输送辊的媒体按压位置之间旋转;
第二按压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安装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二支轴,并能够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在退避到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侧的退避位置与接近或抵接所述第一媒体导向面的突出位置之间旋转;
旋转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二支轴,并能够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而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旋转部件施加第一旋转方向的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向所述突出位置旋转;
弹性部件,其使所述第二按压部及所述旋转部件抵接,以使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及所述旋转部件同时旋转;
固定侧抵接部,其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附近时,与所述旋转部件抵接,
其中,
当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位于所述待机位置时,所述旋转部件通过抵接于所述固定侧抵接部并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而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离开规定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到达所述媒体按压位置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到达所述突出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具备所述第二按压部件能够抵接的第一抵接部,通过该第一抵接部而规定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的所述退避位置,
所述旋转部件具备以所述第二支轴为中心,沿所述媒体的输出方向延伸的第一卡合臂及沿该输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卡合臂,
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具备第二抵接部,当所述旋转部件的所述第一卡合臂向所述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按压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在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之间以拉伸状态而架设的拉力螺旋弹簧,
所述弹性部件是卷绕于所述第二支轴的扭力螺旋弹簧,
该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旋转部件,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向所述待机位置及所述媒体按压位置旋转的驱动机构,
该驱动机构在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从所述待机位置移动至所述媒体按压位置时,将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移动速度加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固定侧抵接部抵接时,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第一按压部件以第一速度移动,
当所述旋转部件离开所述固定侧抵接部后,所述驱动机构将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所述移动速度加速至第二速度。
8、一种媒体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媒体输出装置。
CN200910003814XA 2008-02-06 2009-02-06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Active CN1015047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6018 2008-02-06
JP2008026018A JP5076937B2 (ja) 2008-02-06 2008-02-06 シート状媒体送り出し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JP2008026018 2008-02-0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0377.8A Division CN102390747B (zh) 2008-02-06 2009-02-06 片状媒体输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4729A true CN101504729A (zh) 2009-08-12
CN101504729B CN101504729B (zh) 2012-02-22

Family

ID=406770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0377.8A Active CN102390747B (zh) 2008-02-06 2009-02-06 片状媒体输出装置
CN200910003814XA Active CN101504729B (zh) 2008-02-06 2009-02-06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70377.8A Active CN102390747B (zh) 2008-02-06 2009-02-06 片状媒体输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7699307B2 (zh)
EP (2) EP2319785B1 (zh)
JP (1) JP5076937B2 (zh)
KR (1) KR101035808B1 (zh)
CN (2) CN102390747B (zh)
CA (2) CA2743318C (zh)
ES (2) ES2567308T3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1568A (zh) * 2012-02-09 2013-08-14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76937B2 (ja) * 2008-02-06 2012-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媒体送り出し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CN101549377B (zh) 2009-03-12 2011-01-12 泰安市硕力液压设备厂 方形压头可调活络模具板材曲面成形装置
US8348260B2 (en) * 2011-02-28 2013-01-08 Burroughs, Inc.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ssembly and sub-assembly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same
JP2013082519A (ja) * 2011-10-07 2013-05-09 Seiko Epson Corp シート状媒体送り出し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JP6602588B2 (ja) * 2015-07-31 2019-11-06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有価媒体処理装置、有価媒体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有価媒体処理方法
JP6724309B2 (ja) * 2015-08-21 2020-07-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2235A (ja) 1982-05-18 1983-11-25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送り装置
JPS6067345A (ja) * 1984-07-04 1985-04-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紙葉類送出装置
JPS628935A (ja) 1985-07-05 1987-01-16 Hitachi Ltd 紙葉類取扱装置
JPS6250140A (ja) 1985-08-30 1987-03-04 Toyo Seikan Kaisha Ltd 印刷機のインキング装置
JPS62146832A (ja) * 1985-12-20 1987-06-30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紙葉類の繰出し装置
US5088718A (en) * 1990-12-06 1992-02-18 Pitney Bowes Inc. High capacity sheet feeder
GB9105095D0 (en) * 1991-03-11 1991-04-24 H & G Process Contracting Improved clean power generation
JPH0667345A (ja) 1992-08-24 1994-03-1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ハロゲン化銀写真感光材料
JPH06127705A (ja) 1992-10-19 1994-05-10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6298381A (ja) * 1993-04-12 1994-10-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縦型給紙装置
JPH06336392A (ja) 1993-05-25 1994-12-06 Toshiba Corp ハンド
JPH07323935A (ja) 1994-04-07 1995-12-12 Fujitsu Ltd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用給紙装置及び給紙装置付き画像読み取り装置並びに給紙装置
JP3319240B2 (ja) 1995-08-28 2002-08-26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一括投入シートの一葉繰り出し装置
JP3349922B2 (ja) * 1997-06-13 2002-11-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装置
WO2004018336A1 (ja) * 2002-08-26 2004-03-04 Fujitsu Limited 媒体搬送装置
JP2004206362A (ja) * 2002-12-25 2004-07-22 Canon Electronics Inc 小切手類読取装置
KR100724877B1 (ko) 2003-06-27 2007-06-04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용지 공급 장치
JP4200879B2 (ja) 2003-10-30 2008-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3801600B2 (ja) 2003-06-27 2006-07-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KR100610946B1 (ko) * 2003-11-14 2006-08-09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용지 수용 장치 및 용지 처리 장치
JP4792728B2 (ja) 2003-11-14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用紙収容装置及び当該用紙収容装置を備えた用紙処理装置
JP2005289625A (ja) 2004-04-05 2005-10-20 Seiko Epson Corp 給紙装置
JP4644025B2 (ja) 2005-04-12 2011-03-02 グローリー株式会社 紙葉類処理装置
JP5030135B2 (ja) 2006-07-18 2012-09-19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圧電単結晶振動子および圧電振動ジャイロ
JP4876956B2 (ja) * 2007-02-19 2012-02-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
JP4821643B2 (ja) 2007-02-19 2011-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送り出し装置
JP4770757B2 (ja) * 2007-02-28 2011-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送り出し装置および媒体処理装置
EP1964801B1 (en) * 2007-03-01 2014-02-2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dia storage apparatus and media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09029523A (ja) * 2007-07-24 2009-02-12 Toshiba Corp 折り処理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装置、及び折り処理方法
JP5076937B2 (ja) 2008-02-06 2012-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媒体送り出し装置およびシート状媒体処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1568A (zh) * 2012-02-09 2013-08-14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241568B (zh) * 2012-02-09 2016-03-02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94929A1 (en) 2009-08-06
CA2652335A1 (en) 2009-08-06
CN102390747B (zh) 2014-12-17
EP2319785B1 (en) 2016-03-30
EP2088101B1 (en) 2011-09-28
EP2088101A2 (en) 2009-08-12
EP2319785A1 (en) 2011-05-11
CA2743318C (en) 2012-01-03
CN101504729B (zh) 2012-02-22
ES2567308T3 (es) 2016-04-21
US7699307B2 (en) 2010-04-20
CA2652335C (en) 2012-01-03
JP2009184777A (ja) 2009-08-20
KR20090086172A (ko) 2009-08-11
ES2370137T3 (es) 2011-12-13
JP5076937B2 (ja) 2012-11-21
US20100219578A1 (en) 2010-09-02
KR101035808B1 (ko) 2011-05-20
US8038142B2 (en) 2011-10-18
CN102390747A (zh) 2012-03-28
CA2743318A1 (en) 2009-08-06
EP2088101A3 (en) 201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4729B (zh) 媒体输出装置及媒体处理装置
US6581922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bove image forming mean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RU2001117236A (ru) Транзакционный автомат
RU2124466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выдачи документов для банковского кассира-автомата, способ выдачи документов из банковского кассира-автомата
KR100955123B1 (ko) 매체 송출 장치, 매체 처리 장치 및 수표 송출 장치
CN102001545A (zh) 片材集聚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556698B (zh) 媒介传送装置和金融设备
CN104346880B (zh) 夹紧介质项
EP0036266B1 (en) Banknote dispensing machine with delivery device for the receipt for the banknotes dispensed
KR100262375B1 (ko) 분류 장치
CN101625780B (zh) 自动售票机及成叠出票装置
US5354161A (en) Check book issuing machine
CN107564172A (zh) 弹出受损/变形介质
EP0916604A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KR102177762B1 (ko) 금융 자동화 기기의 매체 이송장치
JP3235363B2 (ja) 磁気記録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乗車券発行機
KR100554128B1 (ko) 종방향 지폐입·출금기의 픽업 번들벨트장치
KR200308688Y1 (ko) 현금자동지급기의스탬프모듈부동력전달장치
JP3381293B2 (ja) 冊子類取扱い装置
JP2001019250A (ja) プリンタにおける単票紙の回収装置
KR200198075Y1 (ko) 다기능 수표 인식기
JP2004175526A (ja) 紙葉類搬送装置
KR200172571Y1 (ko) 지폐 수납기의 복수 지폐 순환 체류장치
JP3546343B2 (ja) 券類発行装置
KR19990014139A (ko) 카드 또는 티켓 전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