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3670A -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3670A
CN101493670A CNA2008101856112A CN200810185611A CN101493670A CN 101493670 A CN101493670 A CN 101493670A CN A2008101856112 A CNA2008101856112 A CN A2008101856112A CN 200810185611 A CN200810185611 A CN 200810185611A CN 101493670 A CN101493670 A CN 101493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roll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856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3670B (zh
Inventor
名仓真
白川顺司
铃木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93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3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3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3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4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 G03G15/75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for maintaining the lateral alignment of the ba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带装置以及包含该带装置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带装置包括带部件(8),该带部件被多个辊支撑并且沿着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带部件(8)在宽度方向的位移;校正单元,该校正单元将多个辊中的第一辊(13)的第二端沿着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同时基于所述带部件(8)的位移的检测结果固定所述第一辊的第一端,这样所述第一辊(13)的旋转轴的倾斜度被改变以校正所述带部件(8)的曲折;调整单元,该调整单元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

Description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校正带,例如中间转印带,传送带,或者感光元件带的曲折的带装置,还涉及包括这种带装置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成像装置中,例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机(MFP)中,包括中间转印带(例如,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343629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1-83840中所公开的那样)的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已经被普遍使用。
在这种串联式彩色成像装置中,作为图像载体的四个感光鼓串联设置为与中间转印带相对。所述成像装置以分别在所述感光鼓上形成黑(K)、黄(Y)、品红(M)、以及青(C)调色剂图像的方式形成全色图像。形成在所述感光鼓上的K、Y、M、及C调色剂图像被以重叠的方式连续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重叠的调色剂图像被进一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并且因此形成全色图像。
为了改进这种成像装置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技术。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343629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1-83840中公开的成像装置被构造成检测中间转印带在宽度方向的偏移。因此,所述成像装置可以基于检测的结果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在宽度方向的位移)。
确切地说,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343629中公开的成像装置中,位移传感器检测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环形带)的边缘部分接触的接触部的位移量。当所述中间转印带曲折时,所述接触部与该中间转印带的曲折一起摆动,以便可以基于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基于所述接触部的位移的量通过曲折校正辊而被校正,其中所述校正辊是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辊之一。更具体地说,连接到所述曲折校正辊的摆臂通过偏心凸轮的移动而移动以改变所述曲折校正辊的旋转轴的倾斜度,并且因此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
另外,在日本专利号3082452所公开的带装置中,传送带(串联介质传送带)的曲折被以此方式校正为使得连接到张力施加辊的支撑臂被凸轮的移动所移动,以改变所述张力施加辊的旋转轴的倾斜度,其中所述张力施加辊是支撑所述传送带的辊之一。
另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H10-152242公开的带装置中,校正环形带的转向辊的对准可以手动调整。
然而,上述传统技术具有一些问题。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6-343629中公开的成像装置中具有这样的问题,该装置被引起停止运行,因为确定当中间转印带的曲折没有在预定时间内校正的话将发生控制错误;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在曲折校正辊的移动范围内不能被充分校正,即,由于移动范围的限制所述校正辊的曲折不能被移动到足以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引起这样的问题,例如,是由于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多个辊部件以所述辊部件平行度没有被充分保持、可旋转支撑所述辊部件的支架被扭曲、或者所述辊部件的直线度没有被充分保持的状态被安装到带装置中,这样所述曲折校正辊的缺省位置在向前方向或者向后方向显著偏离所述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善带装置部件例如所述辊部件和支架的安装精确度,以及每个部件的精确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成本方面的生产限制。
在由于辊部件的长度在旋转轴的方向变长而使所述装置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特别明显。
附带地说,上述问题不限于利用中间转印带作为带部件的带装置,而无论带部件的类型如何在校正带部件的曲折的带装置中是普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带装置,该带装置包括带部件,其被多个辊支撑并在预定移动方向移动;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带部件在其预定宽度方向的偏移;修正单元,其基于所述带部件的位移的检测结果使所述辊之中的第一辊的第二端在向前和向后方向之一的方向上移动同时固定其第一端以使得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轴的倾斜改变,以校正所述带部件的曲折;以及调整单元,其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
通过当结合附图阅读以下本发明目前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好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点、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装置的成像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所述成像装置的处理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3是所述带装置的结构图;
图4A和4B分别是沿着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看到的一部分带装置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图5是检测单元周围的带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从其后测看到的围绕校正辊的一部分带装置的透视图;
图7A和7B是说明连接部件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8是从其前侧看的围绕校正辊的一部分带装置的透视图;
图9A到9C是说明图8中所示的调整部件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10是包括作为如图8所示的修改实例的调整部件的带装置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在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首先,下面参照图1和2说明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带装置的成像装置的结构和工作情况。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印刷机100的侧视图。
如图1中所示,所述印刷机100包括带装置15,处理单元6Y、6M、6C、及6K,曝光单元7,二次转印辊19,送纸单元26,送纸辊27,一对对准辊28,以及定影单元20。所述带装置15设置在所述印刷机100的主体的中央。所述带装置15包括中间转印带8。所述处理单元6Y、6M、6C、及6K串联设置为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相对,并且分别形成黄(Y)、品红(M)、青(C)、以及黑(K)调色剂图像。所述曝光单元7设置在所述处理单元6Y、6M、6C、及6K之上。
除了每个处理单元中使用的调色剂颜色之外,所述处理单元6Y、6M、6C、及6K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处理单元6Y被作为所有处理单元的例子说明,并且省略了对处理单元6M、6C、及6K的描述。
图2是所述处理单元6Y的放大视图。如图2中所示,所述处理单元6Y包括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Y、充电单元4Y、显影单元5Y、清洁单元2Y、以及中和单元(未示出)。所述充电单元4Y、所述显影单元5Y、所述清洁单元2Y、以及所述中和单元设置在所述感光鼓1Y周围。附带地说,每个处理单元6M、6C、及6K具有与处理单元5Y相同的结构并且包括在每个处理单元6M、6C、及6K中的部件用与那些包括在处理单元6Y中并具有后缀“M”“C”及“K”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下面参照图2说明由处理单元6Y执行的将Y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Y上的过程。
所述感光鼓1Y通过驱动电机(未示出)驱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与所述充电单元4Y相对的位置,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被充电单元均匀的充电。
此后,当由于所述感光鼓1Y的旋转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的充电部分到达曝光位置时,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暴露于从所述曝光单元7发出的激光L中,从而在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上形成对应于Y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当其上形成有所述静电潜像的感光鼓1Y的表面部分到达与所述显影单元5Y相对的位置时,所述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5Y被显影为Y调色剂图像。
当其上形成有所述Y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1Y的表面部分穿过中间转印带8到达与转印辊9Y相对的位置,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上的所述Y调色剂图像被主要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此时,残留调色剂保留在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上。
当在其上停留有所述残留调色剂的感光鼓1Y的表面部分到达与所述清洁单元2Y相对的位置,所述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叶片2a被从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清除,并且收集到所述清洁单元2Y中。
此后,当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部分到达与所述中和单元相对的位置,保留在所述感光鼓1Y的表面上的残留电压通过中和单元去除。
这样,完成将Y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上的过程。
上述过程由每个处理单元6M、6C、及6K以与处理单元6Y相同的方式执行。确切地说,曝光单元7的光源分别朝向感光鼓1M、1C、1K发出对应于M、C、K图像数据的激光L。从所述光源发出的每束激光L由驱动为旋转的多角镜偏斜,并且通过多个光学元件发射到对应的感光鼓。
在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影为Y、M、C、及K调色剂图像之后,所述Y、M、C、及K调色剂图像被以重叠方式连续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8,并且因此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随后,在下面参照图3说明将所述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印过程。如图3中所示,所述带装置15包括中间转印带8、四个转印辊9Y、9M、9C、及9K、驱动辊12A、二次转印辊12B、张紧辊12C、校正辊13、可移动辊11、调整辊14、检测单元80、光传感器90、以及带清洁单元10。所述中间转印带8由可移动辊11、驱动辊12A、二次转印辊12B、张紧辊12C、以及校正辊13(此后,称为“支撑辊11、12A到12C,及13”)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8沿图3中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按照所述驱动辊12A的旋转环状移动。
所述转印辊9Y、9M、9C、及9K设置为与跨过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感光鼓1Y、1M、1C、及1K相对。主转印咬合部分分别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与所述转印辊9Y、9M、9C、9K之间。与所述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转印偏压)被施加到所述中间转印辊9Y、9M、9C、9K。
所述中间转印带8沿着箭头方向移动,并且连续穿过所述主转印咬合部分。因此,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上的所述Y、M、C、及K调色剂图像以重叠方式主要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
所述二次转印辊12B设置为与跨过所述中间转移带8的二次转印辊19相对。二次转印咬合部分形成在所述二次转印辊12B和所述二次转印辊19之间。当所重叠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被主要转印到其上的中间转印带18穿过二次转印咬合时,所述全色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被输送到所述二次转印咬合的记录介质P上。此时,残留调色剂保留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
当所述中间转印带8到达与所述带清洁单元10相对的位置,所述残留调色剂通过所述带清洁单元10从所述中间转印带8被清除。
以这种方式,转印全色调色剂图像到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过程完成。附带地说,随后将参照附图3到9详细说明所述带装置15的结构和工作状态。
所述记录介质P如何输送到所述二次转印咬合部分参照图1说明。记录介质P从设置在所述印刷机100的主体的下部上的送纸单元26(或者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侧部上的送纸单元)被送入,并且通过所述送纸辊27和所述对准辊28输送到二次转印咬合部分。
确切地说,一叠记录介质P,例如转印纸,装在所述送纸单元26。当所述送纸辊27被驱动为沿着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该叠纸顶部记录介质P被升高并且被朝向所述对准辊28送入。
输送到对准辊28的记录介质P被暂时停止在形成在没有被驱动旋转即此时停止旋转的对准辊28之间的咬合部分。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同步,所述对准辊28被驱动旋转,并且所述记录介质P通过所述对准辊28被输送到所述二次转印咬合。通过穿过所述二次转印咬合部分,所述全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P上。
此后,全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其上的记录介质P被输送到定影单元20。在所述定影单元20,所述全色调色剂图像被通过由定影辊和压力辊施加热量和压力而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P上,并且因此在所述记录介质P上形成全色图像。
随后,所述记录介质P通过一对输出辊(未示出)从所述印刷机被输出,并且被堆叠在堆叠单元。
以这种方式,由所述印刷机执行的一系列用于形成所述全色图像的过程完成。
随后,通过将所述处理单元6Y的显影单元5Y作为例子在下面详细说明所述显影单元5的结构和工作状态。
如图2所示,所述显影单元5Y包括显影辊51Y、刮刀52Y、两个输送螺栓55Y、调色剂补充通道43Y、以及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56Y。所述显影辊51Y设置为与所述感光鼓1Y相对。所述显影辊51Y由磁铁和套筒组成。所述磁铁固定安装在所述显影辊51Y内部,并且用套筒盖住。所述套筒能够绕所述磁铁旋转。所述刮刀52Y设置为与所述显影辊51Y相对。所述输送螺栓55Y设置在显影剂包含单元中。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被分成两个单独区域,并且所述输送螺栓被分别设置在单独区域中。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包含由载体和调色剂组成的两组分显影剂。所述调色剂补充通道通过形成在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上的开口与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相通。所述调色剂浓度检测传感器56Y检测包含在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浓度。
所述显影辊51Y的套筒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旋转。所述显影剂通过所述磁体产生的磁场作用在所述显影辊51Y上被传送。所述显影剂根据所述套筒的旋转在所述显影辊51Y的表面上移动。所述显影剂被调整以便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浓度)落在预定范围内。
当调色剂被补充到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参见图2中的虚线箭头)中时,所述调色剂通过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的两个单独区域被循环,同时被所述输送螺栓55Y搅拌以便与所述显影剂混合。由于与所述载体的摩擦引起的静电电荷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被粘附到所述载体上,并且通过所述显影辊51Y上产生的磁力作用与所述载体一起被传送到所述显影辊51Y上。
承载在所述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沿着图2中箭头的方向被传送。在与所述刮刀52Y相对的位置,所述显影辊51Y上的过量显影剂通过刮刀52Y被刮去适当的量以便使所述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均匀,并且被传送到与所述感光鼓1Y(显影区域)相对的位置。所述调色剂通过在所述显影区域产生的静电荷被粘附到形成在所述感光鼓1Y上的静电潜像上。当保留在所述显影辊51Y上的显影剂根据所述套筒的旋转到达所述显影剂包含单元的上部时,显影剂被从所述显影辊55Y去掉。
随后,将参照图3到9在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带装置15的结构和工作状态。
图3是所述带装置的结构图。图4A是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宽度方向看到的所述带装置15的一部分的顶视图。图4B是图4A中所示的带装置的部分的侧视图。图5是检测单元周围的带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6是从其后侧看到的围绕校正辊13的一部分带装置的透视图。图7A和7B是说明作为连接部件的摆臂31的运动的示意图。图8是从其前侧看到的围绕校正辊13的一部分带装置15的透视图。图9A到9C是说明调整部件60的运动的示意图。
如图3、4A、及4B中所示,所述带装置15包括中间转印带8、转印辊9Y、9M、9C、及9K、驱动辊12A、二次转印辊12B、张紧辊12C、校正辊13、可移动辊11、调整辊14、检测单元80、感光提90、带清洁单元10、以及检错传感器88。
所述中间转印带8设置为与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相对。所述中间转印带8主要由五个支撑辊支撑,即,所述驱动辊12A、二次转印辊12B、张紧辊12C、可移动辊11、以及所述校正辊13。
在现有实施例中,作为中间转印带8,用单层或者多层树脂制成,例如利用其中散布有导电材料,例如炭黑的聚二氟乙烯(PVDF)、ethylenetetrafluoroeyhylene共聚物(ETFE)、聚酰亚胺(poryimide)(PI)、以及聚碳酸酯(PC)。所述中间转印带8被调整到体积电阻率在107Ω·cm到1012Ω·cm的范围内并且后表面的表面电阻率在108Ω/sq到1012Ω/sq的范围内。另外,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厚度优选在80微米(μm)到100μ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厚度90μm的那个作为中间转印带8。
如果需要,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可以涂覆由包含树脂,例如但不限于ETFE、聚四氟乙烯(PTFE),PVDF,全氟烷烃(PFA),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以及聚氟乙烯(PVF)。
作为一种制造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方法,有铸造成型法、离心模制法等等。如果需要,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可以抛光。
所述转印辊9Y、9M、9C、及9K分别与穿过所述中间转印带8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相对。
所述可移动辊11由支撑部件与转印辊9Y、9M、9C、及9K一起支撑(未示出)。所述可移动辊11被构造为促使中间转印带8与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接触或者远离。
确切地说,当所述可移动辊11与所述转印辊9Y、9M、9C、及9K一起向下运动时,所述中间转印带8从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远离,如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所述中间转印带8从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远离的原因是减少所述该中间转印带8的磨损和退化。所述中间转印带8从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远离,同时不形成图像。当形成单色图像时,虽然没有在图中示出,所述可移动辊11与三个转印辊9Y、9M、9C、及9K一起向下运动以便所述中间转印带8仅仅与感光鼓1K接触。
所述驱动辊12A被通过驱动电机(未示出)驱动旋转。所述中间转印带8根据所述驱动辊12A的旋转在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
所述二次转印辊12B与横跨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二次转印辊19接触。所述张紧辊12C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外圆周表面接触。所述带清洁单元10(清洁刀)设置在所述二次转印辊12B和所述张紧辊12C之间。
所述检测单元80检测中间转印带8在宽度方向的移动(在相对于图3的纸面的垂直方向)。
确切地说,如图5所示,所述检测单元80包括摆动部件82、位移检测传感器81、以及弹簧83。所述摆动部件82被设定为沿着所述宽度方向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边部。位移检测传感器81检测摆动部件82的位移量。弹簧83被连接刀摆动部件82以在摆动部件82接触中间转印带8的方向上使摆动部件82偏移。
所述摆动部件82由第一臂部分82a、摆动轴82b、以及第二臂部分82c组成。所述第一臂部分82a的一端在宽度方向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接触,并且另一端被固定到所述摆动轴82b。所述摆动轴82b由所述带装置15的外壳(未示出)可旋转支撑。所述第二臂部分82c的一端被固定到所述摆动轴82b。所述弹簧83的一端连接到所述第二臂部分82c的中心,而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外壳。
所述摆动部件82随着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宽度方向(沿图5中示出的虚线双头箭头的方向)上的移动一起摆动(沿图5中示出的实线双头箭头的方向)。附带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转印带8被设定为沿着移动方向(沿着图5中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以400毫米每秒的速度移动。
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被固定到要被设置到所述第二臂部分82c的另一端之上的外壳中。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包括发光元件(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和位置检测元件(位置灵敏检测器(PSD))。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位置检测元件设置为在水平方向平行并在它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从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红外光在所述第二臂部分82c的表面被反射,并且所述反射光进入所述位置检测元件。所述反射光线的入射位置根据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和所述第二臂部分82c之间的距离变化,并且光接收元件(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的输出值也与所述入射位置成比例变化。因此,所述中间转印带8沿宽度方向的移动量(即,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和所述第二臂部分82c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被检测出。确切地说,当由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检测到的距离小于预定值时,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图5中从目标位置在右侧上移动。另一方面,当由所述移动检测传感器81检测到的距离大于预定值时,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图5中从目标位置在左侧上移动。
所述调整辊14设置为接近所述检测单元80。所述调整辊14在不是宽度方向和移动方向的方向上调整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确切地说,所述调整辊14设置为接近所述摆动部件82(所述第一臂部分82a)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上接触点的上游侧)接触的接触点。
通过这种结构,可以减小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所述检测单元80(在所述摆动部件82和所述中间转印带8之间的接触点)的位置沿着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方向(沿相对于图4A的纸面的垂直方向)的移动。换言之,所述调整辊14增大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张力从而在所述检测单元80的位置沿垂直于所述宽度方向的方向调整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因此,可以减小这样一个不利的可能,即所述检测单元80不仅仅检测最初检测的距离(即,沿着宽度方向的移动),而且还检测与宽度方向和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因此,可以提高所述检测单元80的检测精度,即,所述检测单元可以高精度地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偏离。
当所述检测单元80检测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移动量)时,所述校正辊13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80检测到的结果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宽度方向的移动。如果所述校正辊13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即,由所述检测单元80检测的检测结果没有在所述预定时间之内变化),则可以确定曲折校正中的控制发生错误,从而促使所述带装置15停止工作。
如图3所示,所述校正辊13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被设置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的上游侧,并且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内圆周表面接触。另外,如图4B和6所示,由于凸轮32的旋转,根据所述摆动臂31的摆动,所述校正辊13被构造成能够在方向X1和X2(在向上和向下方向)围绕摆动中心W摆动,其中所述摆动中心通过调整部件60由支架70固定支撑。
当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图4A中向右侧移动(偏离)时,所述校正辊13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80检测的结果在方向X1摆动以便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偏移(曲折)。另一方面,当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图4A中向左侧移动时,所述校正辊13基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结果在方向X2摆动以便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偏移(曲折)。因此,可以防止所述中间转印带8曲折,并且还防止所述中间转印带8被损坏,例如,由于其在宽度方向上的较大的移动(偏离),通过使其与其他部件接触而引起损坏。
附带地说,所述校正辊13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曲折校正机构)将在下面参照图6、7A、7B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80和所述调整辊14设置为远离所述调整辊13。确切地说,所述校正辊13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的上游侧,而另一方面,所述检测单元80和所述调整辊14沿着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设置在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的下游侧。
通过将所述检测单元80和所述调整辊14设置为远离所述调整辊13,即使当所述校正辊13摆动以校正所述移动时,由所述调整辊14施加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整力(防止所述中间转印带8在垂直方向移动的力)也不减小。因此可以提高所述检测单元80的检测精度。
在所述带装置15中,如图4A所示,误差检测传感器88设置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边缘部分保持预定距离(大约5毫米)。
虽然在图中没有示出,但是每个误差检测传感器88包括臂部件和光学传感器。如果所述中间转印带8显著偏离,则所述臂部件与所述中间转印带接触并随着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绕摆动轴移动。所述光学传感器光学检测所述臂部件的移动。
所述误差检测传感器88检测误差,即,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偏离是否超过可由所述校正辊13校正的可校正移动范围。当由所述误差检测传感器88检测误差时,所述驱动辊12A被强迫停止旋转以便停止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并且在所述印刷机的显示单元(未示出)上显示误差信息“呼叫维修人员”(要求维修人员维修)。
另外,在所述带装置15中,如图3和4A所示,光传感器90设置为接近所述调整辊14。所述光传感器90检测承载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和调色剂浓度。确切地说,在Y、M、C、K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如上所述的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所述光传感器90基于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斑纹类型光学检测每个Y、M、C、K调色剂图像的失调。基于由所述光传感器90检测到的失调结果,调整要从曝光单元7发射到所述感光鼓1Y、1M、1C、及1K的每个激光L的曝光时间。另外,所述光传感器90基于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上的斑纹类型光学检测每个Y、M、C、K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浓度。基于由所述光传感器90检测的调色剂浓度的结果,调整包含在显影单元5Y、5M、5C、及5K中的显影剂中的每个Y、M、C、K调色剂的浓度。
以这种方式,所述光传感器90设置为接近所述调整辊14,以便所述光传感器90可以在所述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曲折被所述调整辊14减小的状态中检测每个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和调色剂浓度。因此,可以稳定所述光传感器90和所述调色剂图像之间的距离,以便可以提高光传感器90的检测精度,即所述光传感器90可以高精度地检测每个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和调色剂浓度。
随后,所述校正辊13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曲折调整机构)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所述调整辊13的一端(在图4A和4B中的右侧上,即所述带装置15的前侧(工作侧))固定,而所述调整辊13另一端(在图4A和4B中的左侧,即所述带装置15的后侧)被构造为在向前和向后方向(在向上和向下方向)可移动。所述曲折校正机构使所述校正辊13的另一端在向前或者向后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移动以改变所述校正辊13的旋转轴的倾斜,并且因此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曲折。如图4A、4B和6所示,所述曲折校正机构由校正辊13(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支撑辊之一)、摆动臂31、凸轮32、张紧弹簧35、驱动电机(步进电机)33、以及位置检测传感器38组成。
所述摆动臂31由金属板制成,并且连接到连接辊13(在固定端的相对侧)的轴部分13b。确切地说,如图6所示,所述摆动臂31的一端通过轴承34连接到所述校正辊13的轴部分13b。直角U形接触部分31a形成在所述摆动臂31的另一端上。所述接触部分31a在向前和向后方向M1和M2保持凸轮32。所述摆动臂31的中心部分(优选在所述接触部分31a的侧面)由所述带装置15的侧板(未示出)支撑。所述摆动臂31的中心部分被称为摆动中心31b。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偏移部件的张紧弹簧35的一端在所述接触部分31a和所述摆动中心31b之间的位置处被连接到所述摆动臂31。所述张紧弹簧35的另一端被连接到所述带装置15的外壳。通过张紧弹簧35的作用,所述摆动臂31被偏离以便所述接触部分31a可靠地接触所述凸轮32。
所述凸轮32与所述接触部分31a接触,并且由于其旋转而促使所述摆动臂31在向前或者向后方向(图6中所示的方向M1和M2的任何一个或者方向X1和X2的任何一个)移动以改变所述校正辊13的旋转轴相对于移动方向的倾斜,从而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
确切地说,与所述接触部分31a接触的凸轮32的外圆周表面为环形。通过所述凸轮32的偏心旋转,所述摆动臂31沿着向前方向或者向后方向移动。更具体地说,所述凸轮32的轴32a设置在偏心位置,并且连接到所述步进电机33。所述凸轮32通过步进电机33被驱动围绕所述轴32a偏心旋转。
附带地说,所述凸轮32的外圆周表面用轴承32b覆盖。确切地说,所述轴承32b是球轴承,并且球被送入轴承32b和凸轮32的金属主体之间的空间。通过将球轴承用作轴承32b,所述接触部分31a和所述凸轮32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以便可以减少所述摆动臂31(所述接触部分31a)和所述凸轮32的磨损和损坏。
所述曲折校正机构的工作状态将参照图7A和7B详细说明。
如图7A所示,当由于所述凸轮32的旋转所述轴32a定位为比所述凸轮32的中心低时,所述凸轮32与所述接触部分31a的顶部内表面接触,以便所述接触部分沿着方向M2(向前的方向)被向上推。结果,所述校正辊13沿着图6中所示的方向X2围绕所述摆动中心W摆动。
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当由于所述凸轮32的旋转所述轴32a位于比所述凸轮32的中心高的位置时,所述接触部分31a在所述凸轮32与所述接触部分31a的顶部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张紧弹簧35的偏压力沿着向下方向M1(向后的方向)被向下推。因此,所述校正辊13沿着图6中所示的方向围绕所述摆动中心W摆动。
如图7A和7B所示,细缝δ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分31a和凸轮32之间。因此,可以防止所述凸轮32咬入所述接触部分31a。
另外,如图4A所示,检测板32c安装在所述凸轮32的外圆周表面的一部分上,并且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38设置在所述带装置15中的检测板32c之上。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38光学检测所述检测板32c的位置,并且因此确定所述凸轮32在旋转方向的姿势以便控制所述校正辊13在方向X1和X2的任何一个中的移动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不考虑所述张紧弹簧35的偏压,当由于凸轮32旋转而使凸轮32被咬入所述接触部分31a的底部内表面的状态下所述轴32a定位为比所述凸轮32的中心高时,所述接触部分31a在所述凸轮32与所述接触部分31a的底部内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沿着方向M1(向后的方向)被向下推。因此,所述校正辊13沿着图6中所示的方向X1围绕所述摆动中心W摆动。
随后,将参照图8和9A到9C在下面详细说明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带装置15的特征之一的调整部件60的结构和工作状态。
如图8所示,所述调整部件60在固定端侧(所述带装置15的前侧)连接到所述校正辊13的轴部分13a。所述调整部件60调整所述校正辊13的固定端的位置。确切地说,所述校正辊13的轴部分13a(所述固定端)由所述带装置15的支架70通过调整部件60可旋转支撑。所述调整部件60包括凸轮盘60a、固定单元60b、以及长孔60c。
所述轴部分13a穿过所述凸轮盘60a。结合所述凸轮盘60a沿着图8中所示的方向R1和R2的偏心旋转,将促使所述轴部分13a偏心旋转。确切地说,所述凸轮盘60a的外圆周表面为环形并且所述凸轮盘60a与形成在所述支架70上的孔部分接合。孔部分在相对于所述凸轮盘60a的中心的偏心位置被形成在所述凸轮盘60a上。所述轴部分13a穿过所述孔部分。根据所述凸轮盘60a的旋转,所述轴部分13a沿着向前和向后方向(向上和向下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单元60b与所述凸轮盘60a整体模制并且与所述凸轮盘60a一起旋转。工人抓住并且转动所述固定单元60b以便转动所述凸轮盘60a,从而调整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所述固定单元60b的周向边缘形成为锯齿形以便工人可以紧紧抓住所述固定单元60b。
长孔60c具有圆弧形形状,其中心围绕所述凸轮盘60a的旋转中心。所述长孔60c用作姿势保持单元用于在旋转方向保持所述凸轮盘60a。确切地说,螺钉65通过所述长孔60c旋入所述支架70的内螺纹部分。因此,不用转动所述凸轮盘60a(调整部件60),就能确定所述轴部分13a相对于所述支架70的位置。
当所述校正辊13的缺省位置在向前或者向后方向显著偏离所述校正辊13的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时,例如,由于在这些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平行度没有被充分保持的状态下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被安装在所述带装置15中,由于可旋转支撑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所述支架70被扭曲,或者由于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直线度没有被充分保持时,所述调整部件60被手动操作以便所述校正辊13的缺省位置进入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这样的位置调整主要由工人在所述带装置15的安装过程的最后阶段在生产设备上完成。在所述带装置15销售以后,当所述校正辊13的缺省位置显著偏离所述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时,例如,由于所述支架70的扭曲,所述调整部件60由维修人员操作。
因此,所述带装置15可以防止发生这些常规的问题,即因为当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没有在预定时间内被校正时确定发生控制错误,所以使所述带装置15停止操作,并且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不能被充分校正到所述校正辊13的移动范围内。
确切地说,当处于图9A所示状态下的所述校正辊13的轴部分将要向上移动时,所述螺钉65被松开,并且所述固定单元60b被沿着方向R2转动(参见图9B)。另一方面,当所述校正辊13的轴部分13a将要向下移动时,所述螺钉65被松开,并且所述固定单元60b被沿着方向R1转动(参见图9C)。当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被确定时,所述螺钉被上紧以便在所述转动方向固定所述凸轮盘的姿势。作为调整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的实际步骤,在位于所述固定端侧的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通过操作所述调整部件60暂时确定后(即,在所述螺钉65被暂时上紧后),位于另一端的所述凸轮32的姿势被调整到所述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通过调整所述摆动臂31到基本水平状态),并且在端部,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通过操作所述调整部件60被确定(并且所述螺钉65被完全上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部件60设置在操作侧(即,所述印刷机100的前侧,在此当当所述带装置15连接到或者从所述印刷机100拆下时可打开的盖子被设置成打开)。因此,当所述调整部件60手动操作时可以改善所述可操作性。
另外,所述调整部件60被设计成相对紧凑以便当更换所述中间转印带时不与该中间转印带8干涉。为了缩小所述调整部件60的尺寸,虽然所述轴部分13a通过所述调整部件60沿着弧线移动的轨迹不与所述轴部分13b通过所述曲折校正机构沿着弧线移动的的轨迹重合(所述轴部分的弧线的直径小于所述轴部分13b的弧线),所述轴部分13a和13b都被构造成沿着相同的方向即沿着足够完成所述调整部件60的功能的向上或者向下的方向移动。
另外,不用所述调整部件60,也可以使用能够调整所述轴部件13a的位置的调整单元以便所述轴部分13a的轨迹完全(或者部分)与由所述曲折校正机构移动的所述轴部分13b的轨迹重合(沿着方向X1和X2),如从垂直于所述校正辊13的旋转轴的截面看到的。
下面将结合图10说明作为所述调整部件60的改进实例的调整单元的结构和工作状态。所述轴部分13a穿过形成在所述支架70上的长孔70a。所述长孔70a被形成为使得沿着弧线在所述长孔70a的范围内移动(沿着方向Q1和Q2)的所述轴部分13a的轨迹与由所述摆动臂31移动的轴部分13b的轨迹(沿着方向X1和X2)重叠,如在垂直于所述校正辊13的旋转轴的截面上所看到的。因此,即使当所述轴部分13b在向前或者向后方向显著偏离移动范围的中心位置(沿着方向X1和X2)时,通过所述调整单元,所述校正辊13的缺省位置可以被高效并可靠地调整。
附带地说,当在方向Q1和Q2中的任何一个方向完成调整所述轴部分13a的位置时,螺钉68通过形成在固定元件67上的弧形长孔67a被旋入所述支架70的内螺纹部分,所述固定元件67固定所述轴部分13a并且与该轴部分13a一起移动,从而可以确定所述轴部分13a在转动方向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带装置15被构造成能够调整所述校正辊13的固定端的位置以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因此,即使当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在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平行度没有被充分保持的状态下被安装到所述带装置15中时,可旋转支撑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支架被扭曲,或者所述支撑辊11、12A到12C、以及13的直线度没有被充分保持时,所述中间转印带8的曲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的结构被可靠地校正。
附带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到包括中间转印带8作为带部件的带装置15。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到包括作为带部件的传送带的带装置中(在这种带装置中,多个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所述传送带上传送的记录介质上)或者包括感光元件带的带装置中(即,与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完成相同功能的环带式感光元件)。在这些带装置中,其仅被构造为以调整辊部件的固定端的位置用于校正带部件的曲折,从而可以实现与根据本实施例的带装置15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整部件60被构造成手动操作。另外,也可以将所述调整部件60构造成自动操作。另外,可以在所述调整部件60的固定单元60b的周向边缘设置齿轮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与所述齿轮部分接合的齿轮被构造成以通过步进电机在向前或向后方向上被驱动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带装置被构造成能够调整辊部件的固定端的位置用于校正带部件的曲折。因此,即使当支撑所述带部件的多个支撑辊在所述支撑辊的平行度没有被充分保持的状态下被安装在所述带装置中时,可旋转支撑所述支撑辊的支架被扭曲,或者所述支撑辊的直线度没有被充分保持,所述带部件的曲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的结构被可靠地校正。
虽然为了完全和清楚公开而相对于特定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不是要被如此限制,而是被看成具备了所有改进和其他结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些改进和其他结构完全落入这里阐述的基本教导之内。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12月7日提交的日本优先申请文件2007-324929的优先权,并且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被并入于此。

Claims (9)

1.一种带装置,包括:
带部件(8),该带部件被多个辊支撑并且沿着预定的移动方向移动;
检测单元(80),该检测单元检测所述带部件在其宽度方向的偏移;
校正单元,该校正单元基于所述带部件(8)的偏移的检测结果将多个辊中的第一辊(13)的第二端沿着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同时固定所述第一辊的第一端,这样所述第一辊(13)的旋转轴的倾斜度被改变以校正所述带部件(8)的曲折;和
调整单元(60),该调整单元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60)是手动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的手动调整单元(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60)被设置在执行所述带装置连接或拆除操作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60)包括:
凸轮盘(60a),该凸轮盘插入所述第一端的轴部分并且促使所述轴部分偏心旋转,
固定单元(60b),该固定单元与所述凸轮盘(60a)一起旋转,和
保持单元(60c),该保持单元在旋转方向保持所述凸轮盘(60a)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单元(60b)的周向边缘被形成为锯齿形。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60)通过沿着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所述固定位置而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装置,其中
所述调整单元(60)调整所述第一端的固定位置以便从垂直于所述第一辊(13)的旋转轴的截面上看所述第一端的轨迹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端的轨迹重合,其中所述第二端通过所述校正单元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包括:
连接部件(31),该连接部件被连接到所述第二端的轴部分并且被可旋转支撑以绕轴旋转,和
凸轮(32),该凸轮与所述连接部件(31)接触以旋转所述连接部件(31)。
9.一种成像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装置。
CN2008101856112A 2007-12-17 2008-12-17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Active CN101493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4929A JP5224094B2 (ja) 2007-12-17 2007-12-17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4929/07 2007-12-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3670A true CN101493670A (zh) 2009-07-29
CN101493670B CN101493670B (zh) 2011-12-07

Family

ID=4034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56112A Active CN101493670B (zh) 2007-12-17 2008-12-17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238793B2 (zh)
EP (1) EP2073066B1 (zh)
JP (1) JP5224094B2 (zh)
CN (1) CN10149367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025A (zh) * 2010-02-23 2011-08-2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19342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707606A (zh) * 2011-03-28 2012-10-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830598A (zh) * 2011-06-17 2012-12-19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08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6007B2 (ja) * 2007-08-31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5644A (ja) * 2008-09-30 2010-04-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175507B2 (en) 2009-03-31 2012-05-08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belt lateral posi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459609B2 (ja) * 2010-01-05 2014-04-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8741B2 (ja) * 2010-10-01 2014-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7600B2 (ja) 2010-10-07 2016-06-22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 ビーブイ ベルト調節方法及びベルト搬送システム
JP5879855B2 (ja) * 2011-09-16 201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88643A (ja) * 2011-10-19 2013-05-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7451B2 (ja) * 2011-11-10 2015-1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186305A (ja) 2012-03-08 2013-09-1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2554A (ja) 2012-10-31 2014-05-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94597B2 (ja) 2012-11-22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65943B2 (ja) * 2012-11-30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4636B2 (ja) * 2013-01-25 2018-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制御装置、ローラ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7898B2 (ja) * 2013-05-30 2018-11-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2124B2 (ja) * 2013-08-21 2016-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7590B2 (ja) * 2014-11-21 2018-1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49380A (ja) 2015-08-31 2017-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20304B2 (en) 2016-08-12 2018-11-06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including support portions and an adjuster to adjust positions of the support portions
US10243136B2 (en) 2016-08-22 2019-03-26 Masoud Ghanbari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from vehicle's tires
JP2020013052A (ja) * 2018-07-20 2020-01-2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118810A (ja) 2019-01-22 2020-08-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073775B2 (en) 2019-03-18 2021-07-27 Ricoh Company, Ltd.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87169A (en) * 1975-11-14 1978-05-02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roller system
US4170175A (en) * 1978-03-24 1979-10-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elt tracking system
US4337598A (en) * 1979-12-21 1982-07-0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ndless belt with automatic steering control
JPH01134881A (ja) 1987-11-20 1989-05-26 Toshiba Corp 超電導導体の接合方法
JPH0382452A (ja) 1989-08-28 1991-04-08 Toshiba Corp X線撮影装置
JPH05346746A (ja) * 1992-06-16 1993-12-27 Nec Niigata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3082452B2 (ja) 1992-08-06 2000-08-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搬送装置
US5479241A (en) 1993-01-19 1995-12-26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 updating a photoreceptor belt steering coefficient in a belt tracking system
US5609241A (en) * 1995-03-23 1997-03-11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Training idler assembly for a conveyor system
JPH10142966A (ja) 1996-11-09 1998-05-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52242A (ja) * 1996-11-25 1998-06-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装置
JP3768675B2 (ja) * 1998-05-12 2006-04-1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装置
JP2000075680A (ja) 1998-08-28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72772A (ja) * 1999-03-25 2000-10-03 Bando Chem Ind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
SE514001C2 (sv) * 1999-09-03 2000-12-11 Svedala Trellex Ab Transportbandstyrning
JP2001083840A (ja) 1999-09-14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蛇行抑止装置
JP2001209294A (ja) * 2000-01-25 2001-08-03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GB0002617D0 (en) * 2000-02-05 2000-03-29 Xeikon Nv Device for steering and tensioning a web
JP2002040865A (ja) * 2000-07-28 2002-02-0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9178A (ja) * 2000-09-20 2002-04-05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457709B1 (en) * 2000-11-03 2002-10-01 Hewlett-Packard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elf-centering endless belts
JP2003173090A (ja) 2001-12-06 2003-06-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ベルト状像担持体支持装置
JP4244594B2 (ja) * 2002-08-22 2009-03-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33437B2 (ja) * 2005-06-10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0976A (ja) * 2005-06-30 2007-01-18 Brother Ind Ltd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66938B2 (ja) * 2005-07-08 2011-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5124B2 (ja) * 2005-12-28 2012-07-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4929A (ja) 2006-05-31 2007-12-13 Victor Co Of Japan Ltd 手振れ補正装置
EP1975737B1 (en) 2007-03-29 2015-01-07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belt deviation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88423B2 (ja) 2007-04-27 2012-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6007B2 (ja) 2007-08-31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7143A (ja) * 2007-08-31 2009-03-19 Oki Data Corp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025A (zh) * 2010-02-23 2011-08-2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8606153B2 (en) 2010-02-23 2013-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veying belt position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CN102163025B (zh) * 2010-02-23 2015-09-2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19342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8824939B2 (en) 2010-03-04 2014-09-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belt position control feature
CN102193422B (zh) * 2010-03-04 2015-06-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707606A (zh) * 2011-03-28 2012-10-03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830598A (zh) * 2011-06-17 2012-12-19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830598B (zh) * 2011-06-17 2015-08-19 佳能株式会社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08A (zh) * 2012-10-30 2014-05-1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08B (zh) * 2012-10-30 2016-06-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3670B (zh) 2011-12-07
US20120257915A1 (en) 2012-10-11
US8577261B2 (en) 2013-11-05
JP2009145765A (ja) 2009-07-02
US8238793B2 (en) 2012-08-07
EP2073066A1 (en) 2009-06-24
US20090180805A1 (en) 2009-07-16
JP5224094B2 (ja) 2013-07-03
EP2073066B1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3670B (zh)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US8213851B2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90825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6007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9221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6493802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2565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602208B2 (en) Belt conveyance device
US1073071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4475542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9609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46860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99076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10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4282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1190B2 (ja) ベルトの片寄り補正機構、ベルト装置、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54685B2 (en) Belt conveyanc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2522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3443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87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48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837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