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07606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07606A
CN102707606A CN2011104097996A CN201110409799A CN102707606A CN 102707606 A CN102707606 A CN 102707606A CN 2011104097996 A CN2011104097996 A CN 2011104097996A CN 201110409799 A CN201110409799 A CN 201110409799A CN 102707606 A CN102707606 A CN 102707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image
image holding
transfer printing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97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政明
岛田靖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07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076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58Feeding path after the copy sheet preparation and up to the transfer point, e.g. registering; Deskewing; Correct timing of sheet feeding to the transfer poi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保持可见图像的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并使第一旋转轴在校正偏移的方向上倾斜的第一偏移校正部件;支撑并输送介质的环带状输送部件;以及可旋转地支撑所述环带状输送部件并使第二旋转轴在校正偏移的方向上倾斜的第二偏移校正部件,其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和所述输送部件满足条件表达式μA<μB,其中μA表示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和预定介质之间的第一静摩擦系数,μB表示所述输送部件的表面和所述介质之间的第二静摩擦系数。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转印区域将可见图像转印到介质上,采用环带状输送部件即输送带的技术保持并输送表面上转印有可见图像的介质。
日本专利No.3575729([0021]和[00221,图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在转印辊51布置成与支撑中间转印带30的支撑辊43相向并且转印带53悬挂在转印辊51上的结构中,中间转印带30由氯乙烯或聚酰亚胺形成,而转印带53由半导电带形成。
JP-A-2006-030778([0013]和[0014],图2和图4)(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技术,该技术通过将转印输送带6构造成使得该转印输送带6的前表面与记录介质3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A和该转印输送带6的后表面与转印辊5a之间的静摩擦系数μB满足μA>μB,从而即使在转印辊5a变形时也能够促进转印输送带6和转印辊5a的接触表面上的滑动接触,以降低对转印速度的影响。在JP-A-2006-030778([0013]和[0014],图2和图4)中,还描述了通过采用半导电转印输送带6并在其后表面上形成氟树脂的后涂层来减小后表面的静摩擦系数μB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的优点是使得防止对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和环带状输送部件的偏移控制(颜色偏差)产生干扰防止与防止介质上的图像收缩彼此相容(不矛盾)。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权利要求1),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该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保持可见图像;第一偏移校正部件,该第一偏移校正部件由具有第一旋转轴的旋转部件形成,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当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时,所述第一偏移校正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轴沿校正偏移的方向倾斜;环带状输送部件,该环带状输送部件布置在转印区域中并支撑和输送表面上的介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可见图像在所述转印区域被转印至所述介质;以及第二偏移校正部件,该第二偏移校正部件由具有第二旋转轴的旋转部件形成,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环带状输送部件,当所述输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时,所述第二偏移校正部件的所述第二旋转轴沿校正偏移的方向倾斜,其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和所述输送部件满足条件表达式μA<μB,其中μA表示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和预定介质之间的第一静摩擦系数,μB表示所述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和所述介质之间的第二静摩擦系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权利要求2),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包括基层和形成在所述基层的表面上的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由静摩擦系数比所述基层的静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输送部件具有由与所述基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权利要求3),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基层和所述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由聚酰亚胺形成,并且并且所述表面层由聚四氟乙烯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满足μA≥μB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得防止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和环带状输送部件的偏移控制(颜色偏差)干扰与防止介质上的图像收缩彼此相容(不矛盾)。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可以用共同的材料形成图像保持部件的基层和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面,与图像保持部件的基层和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没有由聚酰亚胺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强度,并且与表面层不是由聚四氟乙烯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可释放性。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图;和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二次转印单元的部分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以下称为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例。
为了容易理解如下描述,附图中的前后方向对应于X轴方向,水平方向对应于Y轴方向,而竖直方向对应于Z轴方向。另外,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侧分别对应于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者分别对应于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在附图中,“○”中标记有“●”的标记是指从附图纸面的后侧指向前侧的箭头,而“○”中标记有“X”的标记是指从附图纸面的前侧指向后侧的箭头。
在如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中,为了容易理解,除了描述所必需的元件之外的那些元件没有示出。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图。
在图1中,图像形成设备U包括操作单元UI、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实施例的扫描装置U1、片材供送装置U2、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和片材排出单元U4。
操作单元UI包括作为输入单元的实施例的电源按钮、复印开始按钮、复印数量设置按钮、数字键和显示单元。
扫描装置U1读取未示出的原稿,将所读取的图像转换成图像信息,并将图像信息输入到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
片材供送装置U2包括作为片材供送单元的实施例的片材供送盘TR1至TR4和片材供送路径SH1,从片材供送盘TR1至TR4拾取的作为介质的实施例的记录片材S通过该片材供送路径SH1输送至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
在图1中,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包括控制单元C和在控制单元C的控制作用下向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的各个单元供电的电源电路E。控制单元C接收由扫描装置U1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或从与图像形成设备U相连的作为信息传送器的实施例的个人计算机(未在图中示出)传送的图像信息。
控制单元C将所接收到的图像信息处理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打印信息,并且将处理过的信息输出至作为潜像写入装置的驱动电路的实施例的激光驱动电路D。激光驱动电路D在预定正时将从控制单元C输入的激光驱动信号输出至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
在潜像形成装置ROSy至ROSk下方分别布置有Y、M、C和K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y、Um、Uc和Uk。
在图1中,黑色(K)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k包括作为图像保持部件的实施例的感光鼓Pk、作为充电装置的实施例的电晕管CCk、和作为图像保持部件清洁器的实施例的感光鼓清洁器CLk。类似地,其他颜色Y、M和K的图像保持部件单元Uy、Um和Uc包括感光鼓Py、Pm和Pc、电晕管CCy、CCm和CCc、以及感光鼓清洁器CLy、CLm和CLc。
在实施例1中,使用频率较高表面磨损较大的K感光鼓Pk具有比其他感光鼓Py、Pm和Pc的直径大的直径,由此满足高速旋转并延长寿命。
感光鼓Py、Pm、Pc和Pk由对应的电晕管CCy、CCm、CCc和CCk均匀地充电,并且利用作为潜像写入光束的实施例从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输出的激光束Ly、Lm、Lc和Lk在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布置在各显影装置Gy、Gm、Gc和Gk中的作为显影部件的实施例的显影辊R0利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彩色显影剂显影为作为可见图像的实施例的色调剂图像。
利用作为一次转印装置的实施例的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在一次转印区域Q3将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顺序转印并叠加在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实施例和图像保持部件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多颜色图像即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被输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在黑色图像数据的情况下,通过只使用黑色(K)感光鼓Pk和显影装置Gk仅仅形成黑色色调剂图像。
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由感光鼓清洁器CLy、CLm、CLc和CLk清除。
作为可见图像形成单元的实施例的色调剂图像形成部件Uy+Gy、Um+Gm、Uc+Gc和Uk+Gk由图像保持部件Uy、Um、Uc和Uk以及作为显影装置的实施例的显影装置Gy、Gm、Gc和Gk构成。
用于供给装置的实施例的色调剂分配器U3a布置在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上,用作显影剂容器的实施例的色调剂盒Ky、Km、Kc和Kk可拆卸地附接至色调剂分配器U3a。当显影装置Gy至Gk中的色调剂随着图像的形成而被消耗时,色调剂从色调剂盒Ky至Kk供给至显影装置Gy至Gk。
布置在感光鼓Py至Pk下方的中间转印带B由以下部件悬挂,即:作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部件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驱动辊Rd、作为向中间转印带B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部件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张紧辊Rt、用作校正中间转印带B的偏移或蜿蜒的第一偏移校正部件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操纵辊Rw、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从动部件的实施例的多个中间转印惰辊、以及作为二次转印区域中的对置部件的实施例的支撑辊T2a。中间转印带B通过中间驱动辊Rd的驱动而得以支撑,从而可在箭头Ya的方向上旋转。
在实施例1中作为支撑转印部件支撑部件的实施例的带支撑辊Rd+Rt+Rw+Rf+T2a由中间转印驱动辊Rd、中间转印张紧辊Rt、中间转印操纵辊Rw、中间转印惰辊Rf和支撑辊T2a构成。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实施例的带模块BM由中间转印带B、带支撑辊Rd+Rt+Rw+Rf+T2a以及一次转印辊T1y至T1k构成。实施例1的带模块BM形成为可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拆卸以及对与图像形成设备本体U3来说可更换的单元。
实施例1的中间转印操纵辊Rw由具有旋转轴的旋转部件形成。该旋转轴根据中间转印带B的宽度方向上的偏移而沿校正偏移的方向倾斜,由此防止中间转印带B的偏移和蜿蜒。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根据监测带偏移的部件(诸如光学传感器)或与带边缘接触的部件的检测结果将轴倾斜来校正偏移的类型的操纵辊Rw,即主动操纵类型的辊,并且可以采用在JP-A-2009-86463、JP-A-2010-231112中描述的各种公知结构。因此将不描述其细节。
作为转印输送装置的实施例的二次转印单元Ut布置在支撑辊T2a下方。二次转印单元Ut包括布置成与支撑辊T2a相对的用作转印部件的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辊T2b,并且二次转印区域Q4由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相对的区域形成。在实施例1中,二次转印单元Ut通过未示出的推动部件在二次转印辊T2b被支撑辊T2a向下挤压的方向上被推动。用于施加电压的用作接触部件的实施例的接触辊T2c与支撑辊T2a接触。二次转印装置T2由辊T2a至T2c构成。
在预定时间从由控制单元C控制的电源电路E向接触辊T2c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充电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
片材输送路径SH2布置在带模块BM下方。从片材供送装置U2的片材供送路径SH1供送的记录片材S被输送至片材输送路径SH2,由作为发送部件的实施例的配准辊Rr在色调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时刻发送,并且由作为介质引导部件的实施例的片材引导件SG1和SG2引导,并输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在经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由二次转印装置T2转印至记录片材S。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一次转印并叠加至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性地二次转印至记录片材S。
二次转印之后,由用作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的实施例的带清洁器CLB擦拭(即,清洁)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辊T2b被支撑成能够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和从中间转印带B分离开。
将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至记录片材S的转印装置T1+B+T2+CLB由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装置T2和带清洁器CLB构成。
二次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保持在悬挂于转印带支撑辊T2d(布置在二次转印辊T2b的下游,作为悬挂部件的实施例)和二次转印辊T2b之间的用作转印输送部件的实施例的环带状转印输送带1的表面上,然后向下游输送。
在转印输送带T2e的下游布置有多个吸附输送带BH,该吸附输送带作为将记录片材S保持其表面上并将记录片材S向下游输送的输送部件的实施例。记录片材S在通过使用多个多个吸附输送带BH调节输送速度或片材间隔的同时向下游输送。未示出的多个孔形成在所述吸附输送带BH中,作为吸附装置的实施例的风扇通过所述孔吸入空气,由此吸附输送带向下游输送吸附于其表面上的记录片材S。吸附输送带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可以采用任何结构,例如在JP-A-2004-347880中描述的结构。因而,这里将不再描述其结构。
由吸附输送带BH输送的记录片材S输送至布置在下游的片材排出单元U4中的定影装置F。定影装置F包括用作加热定影部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Fh和用作挤压定影部件的实施例的挤压辊Fp,并且所述加热辊Fh和所述挤压辊Fp彼此接触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记录片材S上的色调剂图像在经过定影区域Q5时被定影装置F加热并定影。被定影装置F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排出至作为排出单元的实施例的排出盘TRh。
片材输送路径SH由SH1和SH2构成。片材输送装置SU由SH、Ra、Rr、SG1、SG2和BH构成。
二次转印带
图2是示出了实施例1的二次转印单元的部分结构的图。
在图1和图2中,布置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的二次转印单元Ut包括输送保持在其表面上的记录片材S的作为环带状输送部件的转印输送带1。转印输送带1由以下部件悬挂,即:二次转印辊T2b、被供给驱动力以旋转驱动转印输送带1的作为第二驱动部件的实施例的转印输送驱动辊2、校正转印输送带1的偏移或蜿蜒的作为第二偏移校正部件的实施例的转印输送操纵辊3以及向转印输送带1施加张力的作为第二张力施加部件的实施例的转印输送张紧辊4。
作为实施例1的输送部件支撑部件的输送支撑辊T2b、2至4由转印输送驱动辊2、转印输送操纵辊3、转印输送张紧辊4和二次转印辊T2b构成。
类似于中间转印操纵辊Rw,实施例1的转印输送操纵辊3由主动操纵类型的操纵辊形成,并且可以采用各种公知结构。因而,这里将不再描述其细节。
实施例1中的转印输送带1和中间转印带B设置成满足μA<μB,其中μA表示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相对于预定介质的第一静摩擦系数,μB表示转印输送带1的表面相对于所述介质的第二静摩擦系数。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介质来说,转印输送带1的表面的静摩擦系数μB被设置成大于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的静摩擦系数μA
具体地说,实施例1中的转印输送带1由作为树脂材料的实施例的聚酰亚胺形成。中间转印带B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在聚酰亚胺形成的基层的表面上形成由聚四氟乙烯(PTFE)形成的表面层,该聚四氟乙烯作为相比于基层材料具有更高可释放性和更小静摩擦系数的材料的实施例。
在实施例1中,阐述了带包括聚酰亚胺和其中PTFE的表面层形成在聚酰亚胺的表面上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polyimideamide)或能够用作中间转印带或转印输送带的其他材料。所述表面层不限于PTFE,而是可以采用氟树脂或具有小的静摩擦系数的材料。也就是说,可以选择和采用满足条件表达式μA<μB的任何材料。
以上阐述了转印输送带1具有聚酰亚胺的单一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可以采用包括表面或中间层的多层结构。类似地,中间转印带B不限于由基层和表面层构成的双层结构,而是可以可以具有包括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结构。
以上阐述了通过选择材料满足条件表达式μA<μB,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条件表达式μA<μB可以通过在表面上形成不均匀部或凹槽来满足,或者条件表达式μA<μB可以通过使用相同材料但执行不同表面处理来满足。
以上阐述了转印输送带1和中间转印带B的基层由相同材料形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它们可以由不同材料形成。
实施例1的操作
在根据实施例1的具有上述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U中,形成在感光鼓Py至Pk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B在二次转印区域Q4转印至记录片材S。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支撑在转印输送带1的表面上,向下游输送,发送至吸附输送带BH,通过定影装置F对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然则排出到排出盘TRh。
在实施例1中,中间转印带B和转印输送带1这两个带被布置成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彼此面对。
通常,当环带状部件由多个旋转部件悬挂使用时,带根据旋转部件的平行度而可能发生偏移或蜿蜒。当想要通过使用在转印输送带等的边缘中形成肋来限制偏移或蜿蜒的方法来校正偏移时,快速旋转的带或具有小周长的短带的偏移无法得到校正,因而转印输送带可能过度偏移,并且可能断裂。因此,为了提高转速并实现使用寿命的延长,优选的是带的长度较长,转印输送带1如实施例1中那样由多个支撑辊T2b、2至4支撑,并且使用主动操纵类型的转印输送操纵辊3来抑制偏移和蜿蜒。
这里,当除了中间转印带B之外还为转印输送带1使用主动操纵类型的操纵辊Rw和操纵辊3时,转印输送带1的偏移可以在中间转印区域Q4中不存在记录片材S的状态下向其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校正,而中间转印带B的偏移向其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校正。因而存在问题,因为带B和带1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沿相反方向移动。当带B和带1沿相反方向移动时,带B和带1会相对于彼此滑动而被磨损,并且带B和带1的一方可能会由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而被牵拉,从而不利地影响偏移校正。
当偏移校正受到不利影响时,带B和带1可能会断裂,或者带B和带1的旋转动作可能会不稳定,由此导致图像的质量变差,例如诸如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的图像的位置偏差(颜色偏差),或者由于带B和带1的速度变化引起弯曲之类。
因此,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可以考虑,通过赋予转印输送带可释放性来降低中间转印带和转印输送带的偏移干扰,由此防止颜色偏差或弯曲也是可能的。然而,当赋予转印输送带可释放性时,片材输送力可能会被减小而引起图像收缩(纵向放大率降低)。因而,使用由主动操纵类型的输送操纵辊3支撑的转印输送带1的结构,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未采用与中间转印带B相对的转印输送带1。
相反,在实施例1中,为中间转印带B和转印输送带1二者使用了主动操纵类型的操纵辊Rw和操纵辊3,以校正偏移和蜿蜒,并且在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上形成具有高可释放性的表面层。因而,即使在带B和带1在二次转印区域Q4中不存在记录片材S的状态下沿着相反方向移动,也可以抑制一个带由于摩擦力而被另一个带牵拉,由此抑制对偏移校正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抑制带B和带1断裂,容易稳定它们的旋转动作,并且能够抑制图像发生位置偏差(颜色偏差)等。
在实施例1中,两个带B和带1的静摩擦系数μA和μB设置为满足μA<μB。因而,即使当沿着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记录片材S的前表面和后表面上时,中间转印带B首先在记录片材S上滑动。因而,抑制了记录片材S产生褶皱或断裂。
如果μA≥μB,即如果在转印输送带上而不是在中间转印带上形成氟树脂等的表面层,则转印输送带1首先在记录片材S上滑动,因而用于输送记录片材S的力降低,由此产生图像收缩等问题。相反,在实施例1中,由于静摩擦系数设置成满足μA<μB,记录片材S的输送力没有减小很多,并且减少了图像收缩等问题的发生。
根据现有技术的转印输送带通常由两个支撑部件支撑,如日本专利No.3575729([0021]和[0033]和图2)和JP-A-2006-030778([0013]和[0014]以及图1和图4)所述。当采用两个部件并且转印输送带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拉长时,可能无法在长的转印输送带中确保张力,因而转印输送带的周长经常设置得相对较小。当使用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转印输送带并且每单位时间的印刷次数增加而导致转印输送带以高速旋转时,每单位长度的摩擦滑动或磨损由于周长较小而增加,由此缩短了使用寿命。另外,转印输送带容易发生偏移和蜿蜒,由此导致负载容易施加至转印输送带的问题。相反,在实施例1中,由于转印输送带1由多个支撑辊T2b、2至4支撑并且周长因而较大,不管是否高速旋转都可以延长使用寿命。
在根据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U中,由于中间转印带B包括多层并且仅赋予前表面可释放性,因此可以防止带支撑辊Rd+Rt+Rw+Rf+T2a与中间转印带B之间的滑移,当赋予后表面可释放性时会导致这种滑移。
变型例
上面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描述的本发明的概念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修改。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变型例(H01)至(H05)。
(H01)尽管在所述实施例中阐述了使用复印机U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复印机,并且可以应用于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机器。本发明不限于多色图像形成设备,而可以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设备。
(H02)尽管在所述实施例中阐述了使用鼓状感光部件作为图像保持部件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并且可以采用环带状感光部件。
(H03)在所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具体数值或材料名称可以根据设计或规范而任意地改变。
(H04)在所述实施例中的转印输送支撑辊T2b、2至4的数量或位置可以根据设计或规范来改变。
(H05)尽管在所述实施例中阐述了转印输送操纵辊3和转印输送张紧辊4布置在不同位置,本发明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可以将转印输送操纵辊3的功能赋予转印输送张紧辊4以共同使用它们。
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其目的并不是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各种修改和变化都将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该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的表面保持可见图像;
第一偏移校正部件,该第一偏移校正部件由具有第一旋转轴的旋转部件形成,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环带状图像保持部件,当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时,所述第一偏移校正部件的所述第一旋转轴沿校正偏移的方向倾斜;
环带状输送部件,该环带状输送部件布置在转印区域中并支撑和输送表面上的介质,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可见图像在所述转印区域被转印至所述介质;以及
第二偏移校正部件,该第二偏移校正部件由具有第二旋转轴的旋转部件形成,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环带状输送部件,当所述输送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偏移时,所述第二偏移校正部件的所述第二旋转轴沿校正偏移的方向倾斜,
其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和所述输送部件满足条件表达式μA<μB,其中μA表示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表面和预定介质之间的第一静摩擦系数,μB表示所述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和所述介质之间的第二静摩擦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包括基层和形成在所述基层的表面上的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由静摩擦系数比所述基层的静摩擦系数小的材料形成,并且
所述输送部件具有由与所述基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图像保持部件的所述基层和所述输送部件的所述表面由聚酰亚胺形成,并且
其中所述表面层由聚四氟乙烯形成。
CN2011104097996A 2011-03-28 2011-12-09 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27076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1090 2011-03-28
JP2011071090A JP5803201B2 (ja) 2011-03-28 2011-03-2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07606A true CN102707606A (zh) 2012-10-03

Family

ID=46900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97996A Pending CN102707606A (zh) 2011-03-28 2011-12-0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51194A1 (zh)
JP (1) JP5803201B2 (zh)
CN (1) CN1027076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6149A (zh) * 2016-11-02 2018-05-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2784B2 (ja) * 2012-10-24 2016-0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2718A (ja) * 2021-05-06 2022-11-1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6685A (ja) * 1994-11-17 1996-06-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242A (ja) * 2005-05-25 2006-12-07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09251322A (ja) * 2008-04-08 2009-10-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763000A (zh) * 2008-12-22 2010-06-30 佳能株式会社 带构件进给装置和设置有其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247169A1 (en) * 2009-03-24 2010-09-30 Fuji Xerox Co., Ltd. Tubular body, tubular body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013950A1 (en) * 2009-07-16 2011-01-20 Masaharu Furuy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52857A1 (en) * 2001-08-07 2003-08-14 Hideki Sugiura Toner, developer, image-forming method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46685A (ja) * 1994-11-17 1996-06-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242A (ja) * 2005-05-25 2006-12-07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09251322A (ja) * 2008-04-08 2009-10-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763000A (zh) * 2008-12-22 2010-06-30 佳能株式会社 带构件进给装置和设置有其的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247169A1 (en) * 2009-03-24 2010-09-30 Fuji Xerox Co., Ltd. Tubular body, tubular body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013950A1 (en) * 2009-07-16 2011-01-20 Masaharu Furuy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16149A (zh) * 2016-11-02 2018-05-1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
CN108016149B (zh) * 2016-11-02 2021-02-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调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51194A1 (en) 2012-10-04
JP2012203379A (ja) 2012-10-22
JP5803201B2 (ja) 2015-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6017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irst and second image forming devices and first and second belt units
US94889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centration unevenness detecting method
JP2007010976A (ja)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84240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03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707606A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10262183A1 (en) Ima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0107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59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70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7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8483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49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71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67B2 (ja) トナー像の画像ずれ補正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281841A (ja) 帯電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41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37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36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3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1988B2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483805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060476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651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27247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