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2808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2808A
CN103792808A CN201310508519.6A CN201310508519A CN103792808A CN 103792808 A CN103792808 A CN 103792808A CN 201310508519 A CN201310508519 A CN 201310508519A CN 103792808 A CN103792808 A CN 103792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control part
intermediate transfer
roller
driven v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085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92808B (zh
Inventor
藤井浩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92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2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92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28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像载体;第二像载体;转印带;驱动辊;从动辊;辊位置调整机构;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第一对置部,使转印带与第一像载体抵接;第二对置部,使转印带能够位于与第二像载体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使转印带离开第二像载体的离开位置中的一个位置;移动机构部,使第二对置部向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移动;第一控制部,根据由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位置信息,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使转印带返回目标位置;以及第二控制部,当转印带没有返回修正范围内、且在修正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移动机构部,改变第二对置部的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单色的黑白图像和由多种颜色构成的彩色图像。
背景技术
彩色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感光鼓,例如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以及中间转印带,转印形成在上述多个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在各感光鼓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在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之后,从中间转印带一同被二次转印到纸上。由此,在纸上形成彩色图像。
上述中间转印带架设在与电动机等驱动源连接的驱动辊和多个从动辊之间。中间转印带伴随驱动辊的转动而转动(环形移动),从而将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在与各感光鼓相对的位置上。
中间转印带在转动过程中有时沿辊的宽度方向摆动。如果中间转印带在转动过程中摆动,则将调色剂图像从各感光鼓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时,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相互偏移而导致套色不准。
以往,公知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摆动解除模式,以使摆动的中间转印带返回目标位置(成为基准的位置或该范围)的方式,使从动辊的姿势处于摆动解除位置;以及平衡保持模式,使从动辊的姿势处于平衡位置,以将中间转印带保持在目标位置上。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通过执行所述摆动解除模式,使摆动的中间转印带返回目标位置。
中间转印带有时例如因驱动辊等驱动机构的组装不良而异常摆动。中间转印带异常摆动时,有时即便使图像形成装置以上述摆动解除模式运转,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返回目标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的印刷自动停止。并且,在直到完成所述不良现象修理为止期间,图像形成装置成为既不能进行彩色印刷、也不能进行黑白印刷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避免在中间转印带发生异常摆动时成为既不能形成彩色图像、也不能形成黑白图像的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像载体,形成调色剂图像;多个第二像载体,形成调色剂图像;环形的转印带,转印形成在所述第一像载体和/或所述第二像载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驱动辊,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转印带,使所述转印带转动;从动辊,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转印带;第一对置部,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第一像载体相对配置,使所述转印带与所述第一像载体抵接;多个第二对置部,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相对配置,能够位于使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使所述转印带离开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的离开位置中的一个位置;移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向所述抵接位置或所述离开位置移动;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信息;辊位置调整机构,调整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姿势;第一控制部,根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用于使所述转印带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的修正信息,并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来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以及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过程中,当所述转印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返回以所述目标位置为中心的修正范围内、且在修正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改变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在中间转印带发生异常摆动时成为不能进行图像形成的状态。
本发明内容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后的形态来进行介绍。本发明内容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各结构要素的配置的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打印机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带装置的带传感器和从动辊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带装置的带传感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受光部的受光范围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带装置的从动辊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8A是表示移动机构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B是表示移动机构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中执行中间转印带摆动修正时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中执行中间转印带摆动修正时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中执行中间转印带摆动修正时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执行使带移动速度固定的以往的摆动修正时带端面的位移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执行实施方式的摆动修正时带端面的位移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四色彩色印刷中执行摆动修正时带端面的位移的曲线图。
图15是表示黑白印刷中执行摆动修正时带端面的位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能够进行四色彩色印刷和黑白印刷的打印机时的实施方式。
利用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各结构要素的配置的图。图2是表示打印机1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图3是表示打印机1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包括:装置主体M、带装置20、图像形成部30和供排纸部40。此外,如图2所示,打印机1除了包括上述结构要素以外,还包括操作部70、存储部75、移动机构部90和控制部100。
如图1所示,打印机1的装置主体M的外形由作为箱体的壳体BD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30基于规定的图像信息,将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作为薄片状的被转印材料的纸T上。图像形成部30包括:感光鼓2a、2b、2c、2d、带电部10a、10b、10c、10d、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显影器16a、16b、16c、16d、调色剂盒5a、5b、5c、5d、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鼓清洁部11a、11b、11c、11d、除电器12a、12b、12c、12d、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转印部50、以及定影部60。另外,图像形成部30包含作为机构的从动辊16和驱动辊17,在带装置20(后述)中对上述装置进行说明。
此外,如图1所示,供排纸部40向图像形成部30提供纸T,并且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T排出。供排纸部40包括:供纸盒52、手动供纸部64、纸T的输送通道L、对准辊对80、多个辊或辊对(省略附图标记)、以及出纸部61。另外,如后所述,输送通道L是第一输送通道L1、第二输送通道L2、第三输送通道L3、手动输送通道La和回送通道Lb的集合体。
接着,以图像形成部30、供排纸部40、带装置20的顺序对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图像形成部30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部30中,分别沿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从图1的左侧向右侧)依次进行如下动作:由带电部10a、10b、10c、10d进行的带电、由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进行的曝光、由显影器16a、16b、16c、16d进行的显影、由中间转印带7(以下简称为“带”)和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进行的一次转印、由除电器12a、12b、12c、12d进行的除电、以及由鼓清洁部11a、11b、11c、11d进行的清洁。
此外,在图像形成部30中,由中间转印带7、二次转印辊8和驱动辊17进行二次转印,并且由定影部60进行定影。
各个感光鼓2a、2b、2c、2d是由圆筒形状构件构成的像载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2a是形成黄色(Y)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像载体。感光鼓2b是形成青色(C)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像载体。感光鼓2c是形成品红色(M)调色剂图像的第二像载体。此外,感光鼓2d是形成黑色(B)调色剂图像的第一像载体。
形成彩色图像时,在感光鼓2a、2b、2c、2d上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此外,形成黑白图像时,在感光鼓2d上形成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而在其他感光鼓2a、2b、2c上不形成调色剂图像。
感光鼓2a、2b、2c、2d分别配置成能够以机轴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转动,该机轴沿与中间转印带7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在各个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
各带电部10a、10b、10c、10d与各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各带电部10a、10b、10c、10d使各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带有相同的负电(负极性)或正电(正极性)。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作为曝光单元发挥功能。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分别远离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配置。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分别由未图示的激光光源、多面体转镜和多面体转镜驱动用电动机等(省略附图标记)构成。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分别基于从PC(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分别对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分别在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除去被扫描曝光的部分的电荷。由此,分别在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
各显影器16a、16b、16c、16d与各感光鼓2a、2b、2c、2d对应设置、且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使各种颜色的调色剂附着在静电潜影上,该静电潜影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从而使彩色的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与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四种颜色对应。显影器16a、16b、16c、16d分别由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的显影辊、调色剂搅拌用搅拌辊等(省略附图标记)构成。
各调色剂盒5a、5b、5c、5d与各显影器16a、16b、16c、16d对应设置,并且分别收容向显影器16a、16b、16c、16d提供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5a、5b、5c、5d分别收容黄色的调色剂、青色的调色剂、品红色的调色剂、黑色的调色剂。
各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与各调色剂盒5a、5b、5c、5d和各显影器16a、16b、16c、16d对应设置。各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分别将收容在各调色剂盒5a、5b、5c、5d内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提供给显影器16a、16b、16c、16d。各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和各显影器16a、16b、16c、16d通过未图示的调色剂供给通道连接。
另一方面,在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a、2b、2c、2d相反一侧分别相对配置有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中间转印带7的规定部分被各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和各感光鼓2a、2b、2c、2d夹持。上述被夹持的规定部分分别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压接。
在各感光鼓2a、2b、2c、2d和各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之间,分别形成一次转印夹缝N1a、N1b、N1c、N1d。在各一次转印夹缝N1a、N1b、N1c、N1d中,分别显影在感光鼓2a、2b、2c、2d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
另外,如后所述,一次转印辊13a、13b、13c、从动辊16和张力辊19利用图1中未图示的移动机构部90(参照图8),以能够沿图中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
在打印机1中,当形成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时,利用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b、13c、从动辊16和张力辊19向图中的下方向移动。由此,如上所述,在各感光鼓2a、2b、2c、2d和各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之间分别形成一次转印夹缝N1a、N1b、N1c、N1d。
此外,在打印机1中,当形成黑白的调色剂图像时,利用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b、13c、从动辊16和张力辊19向图中的上方向移动。由此,仅在感光鼓2d和一次转印辊13d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夹缝N1d。
图1中,一次转印辊13a、13b、13c隔着中间转印带(带)7与多个感光鼓(第二像载体)2a、2b、2c相对配置,分别构成多个第二对置部,上述多个第二对置部能够向使中间转印带7与多个感光鼓2a、2b、2c抵接的抵接位置(后述)和使中间转印带7离开多个感光鼓2a、2b、2c的离开位置(后述)中的任意一个位置移动。
此外,图1中,一次转印辊13d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第一像载体)2d相对配置,构成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d抵接的第一对置部。另外,移动机构部90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通过未图示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部分别向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上述一次转印偏压用于将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a、2b、2c、2d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各除电器12a、12b、12c、12d与各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各除电器12a、12b、12c、12d通过向各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照射光,分别对进行了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2a、2b、2c、2d表面进行除电(除去电荷)。
各鼓清洁部11a、11b、11c、11d与各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相对配置。各鼓清洁部11a、11b、11c、11d除去残留在各感光鼓2a、2b、2c、2d表面上的调色剂和附着物,并且将除去的调色剂等输送并回收到规定的回收机构。
转印部50将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T上。转印部50包括二次转印辊8和驱动辊17。
二次转印辊8用于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T上。利用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向二次转印辊8施加二次转印偏压,该二次转印偏压用于将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T上。
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或离开中间转印带7。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8构成为能够在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中间转印带7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8在将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表面上的四色彩色或黑白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T上时配置在抵接位置上,而在其他情况下配置在离开位置上。
在隔着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相反一侧配置有驱动辊17。
中间转印带7的规定部分被二次转印辊8和驱动辊17夹持。在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形成二次转印夹缝N2。在二次转印夹缝N2中,纸T与中间转印带7的外表面(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的面)压接。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四色彩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夹缝N2中被二次转印到纸T上。
定影部60使二次转印在纸T上的构成调色剂图像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熔化、并对其进行加压而使其定影在纸T上。定影部60包括:利用加热器(未图示)进行加热的加热转动件60a;以及与加热转动件60a压接的加压转动件60b。加热转动件60a和加压转动件60b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T进行夹持加压,并且将纸T向下游一侧输送。纸T在被夹持在加热转动件60a和加压转动件60b之间的状态下进行输送时,转印的调色剂熔化并被加压。由此,转印在纸T上的调色剂被定影在纸T的表面上。
接着,对供排纸部4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M的下部配置有收容纸T的供纸盒52。供纸盒52能够沿水平方向从装置主体M的箱体中抽出。供纸盒52中配置有承载纸T的承载板54。纸T以层叠在承载板54上的状态收容在供纸盒52中。利用在供纸盒52中配置在送纸侧端部(图1中右侧的端部)的盒供纸部51,将承载在承载板54上的纸T向第一输送通道L1送出。盒供纸部51包括由向前输送滚轮55和供纸辊对81构成的重叠输送防止机构,该向前输送滚轮55用于取出承载板54上的纸T,该供纸辊对81用于将纸T一张张向输送通道L送出。
在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图1中左侧)设置有收容纸T的手动供纸部64。手动供纸部64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与放置在供纸盒52中的纸T不同尺寸或种类的纸T提供给装置主体M。手动供纸部64包括手动供纸盘65和供纸滚轮66,该手动供纸盘65在关闭状态下构成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手动供纸盘65的下端在供纸滚轮66的附近安装成转动自如(开关自如)。将纸T放置在打开状态的手动供纸盘65上。供纸滚轮66将放置在打开状态的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T提供到手动输送通道La。
输送纸T的输送通道L包括:从盒供纸部51到二次转印夹缝N2的第一输送通道L1;从二次转印夹缝N2到定影部60的第二输送通道L2;从定影部60到出纸部61的第三输送通道L3;手动输送通道La,使从手动供纸部64提供来的纸合流到第一输送通道L1中;回送通道Lb,使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从下游一侧向上游一侧输送的纸正反面翻转并返回第一输送通道L1。
第一输送通道L1将收容在供纸盒52内的纸T向图像形成部30输送。手动输送通道La将收容在手动供纸部64内的纸T向后述的对准辊对80输送。
此外,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合流部P1和第二合流部P2。在第三输送通道L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路部Q1。
第一合流部P1是手动输送通道La与第一输送通道L1合流的合流部。第二合流部P2是回送通道Lb与第一输送通道L1合流的合流部。第一分路部Q1是回送通道Lb从第三输送通道L3分路的分路部。
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中途(具体地说,在第二合流部P2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配置有:用于检测纸T的纸检测传感器(未图示);以及对准辊对80,用于纸T的偏离(倾斜供纸)修正以及使时机与图像形成部30中调色剂图像的形成相配合。所述纸检测传感器配置在纸T输送方向的对准辊对80的前方(输送方向的上游一侧)。对准辊对80基于来自所述纸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信息来进行上述修正或时机调整并输送纸T。
在第一输送通道L1中的第一合流部P1和第二合流部P2之间配置有第一输送辊对82。第一输送辊对82配置在供纸辊对81的下游一侧,夹持由供纸辊对81输送来的纸T并向对准辊对80输送。
在纸T上进行双面印刷时,回送通道Lb用于使与已经进行了印刷的面相反一面(未印刷面)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在回送通道Lb中每隔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将纸T向第二合流部P2输送的多个第二输送辊对83。可以通过回送通道Lb使从第一分路部Q1向出纸部61一侧输送的纸T正反面翻转并返回第一输送通道L1,并且将上述纸T输送到配置在二次转印辊8上游一侧的对准辊对80的上游一侧。在二次转印夹缝N2中将规定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利用回送通道Lb正反面翻转后的纸T的未印刷面上。
在第一分路部Q1中设置有整流构件58。整流构件58将从定影部60送出且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输送的纸T的输送方向向出纸部61的方向进行整流,并且将从出纸部61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从下游一侧向上游一侧输送的纸T的输送方向向回送通道Lb的方向进行整流。
在第三输送通道L3的端部形成有出纸部61。出纸部61配置在装置主体M的上方侧。出纸部61向装置主体M的左侧面(图1中左侧)开口。出纸部61将纸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出纸部61具有排出辊对53。可以利用排出辊对53,将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从上游一侧向下游一侧输送的纸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并且在出纸部61中使纸T的输送方向翻转而将纸T向第三输送通道L3的上游一侧输送。
在出纸部61的开口侧形成有出纸堆放部M1。出纸堆放部M1形成在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外表面)上。出纸堆放部M1是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形成。出纸堆放部M1的底面由顶盖构件M2形成,该顶盖构件M2构成装置主体M上表面的一部分。在形成出纸堆放部M1的顶盖构件M2的上表面上层叠并堆放纸T,该纸T上形成有规定的调色剂图像、且从出纸部61被排出。另外,在各输送通道的规定位置上配置有纸检测用的传感器(未图示)。
接着,对带装置20进行说明。带装置20使中间转印带7转动并修正带的摆动。带装置20包括:中间转印带7、从动辊16、驱动辊17、第一驱动电动机18、张力辊19、作为位置信息取得部的带传感器21、辊位置调整机构22、以及支承辊23(参照图8)。
中间转印带7是环形带,架设在从动辊16、驱动辊17、张力辊19等多个辊上。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分别从一次转印辊13a、13b、13c、13d上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此外,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辊8的位置上被二次转印到纸T上。
从动辊16转动自如地支承中间转印带7。从动辊16支承在辊位置调整机构22(后述)上。
驱动辊17转动自如地支承中间转印带7而使中间转印带7转动。驱动辊17利用从第一驱动电动机18施加的转动力向规定方向转动。
第一驱动电动机18向驱动辊17提供转动力。第一驱动电动机18与控制部100(后述)电连接。利用从控制部100输出的驱动信号来控制第一驱动电动机18的转速。
张力辊19对中间转印带7施加从内侧向外侧的作用力。利用张力辊19施加的作用力,向中间转印带7提供规定的张力。
从动辊16和驱动辊17设定成各转动轴(省略附图标记)相互平行,并且配置在沿中间转印带7的长边方向相对的位置上。伴随驱动辊17的转动,中间转印带7在从动辊16、驱动辊17、张力辊19等多个辊之间转动。
接着,对包含带传感器21和辊位置调整机构22的周边部分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带装置20的带传感器和从动辊16的立体图。图5是带装置20的带传感器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受光部25的受光范围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带装置20的从动辊16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4(或图1)所示,带传感器21配置在中间转印带7的周向轨道上、且在从动辊16的附近。如图5所示,带传感器21包括:发光部24、受光部25和遮光板26。发光部24向规定的方向(图4和图5中下方)照射光。如果受光部25的受光元件r1~r20(后述)接收到从发光部24照射出的光,则分别将与其受光量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光量检测信号(位置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0。受光部25配置在与发光部24相对的位置上。遮光板26移动自如地配置在发光部24和受光部25之间。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带传感器21包括抵接板27和连接棒28。如图4所示,抵接板27与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抵接。连接棒28连接抵接板27和遮光板26。连接棒28被支承成相对于发光部24和受光部25转动自如。抵接板27通过扭簧29被支承在连接棒28的一个端部上。此外,在连接棒28的大体中间部分上,遮光板26被固定成位于发光部24和受光部25之间。
在此,对受光部25的受光范围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带传感器21的受光部25由沿带的宽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受光元件r1~r20(省略了一部分的图示和附图标记)构成。在受光元件r1~r20中,配置在中心线a右侧的受光元件r1~r10检测带端面7a后侧的摆动。此外,配置在中心线a左侧的受光元件r11~r20检测带端面7a前侧的摆动。另外,前侧是指图3中与装置主体M的中心线a相比靠向眼前一侧的范围。此外,后侧是指图3中与装置主体M的中心线a相比靠向里侧的范围。
图6所示的中心线a与带端面7a的目标位置对应。带端面7a的目标位置是指中间转印带7宽度方向的中心与从动辊16宽度方向的中心一致时带端面7a的位置。通过使带端面7a的位置与目标位置一致,使中间转印带7宽度方向的中心与从动辊16宽度方向的中心一致。
在中间转印带7的转动过程中,后述的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可以通过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而使带端面7a的位置与目标位置一致,来修正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以下也称为“摆动修正”)。由于通过上述摆动修正,在将多个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a、2b、2c、2d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时,抑制了调色剂图像的位置偏移,所以可以得到不存在套色不准的四色彩色图像。
如果受光元件r1~r20接收到从发光部24照射出的光,则分别将与其受光量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光量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如果从发光部24照射出的光被带端面7a遮挡,则与该遮光量(遮光位置)对应,使从受光元件r1~r20输出的电压值也发生变动。控制部100基于分别从受光元件r1~r20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的电压值,来确定带端面7a的位置。
具体地说,图6中,例如从受光元件r1~r18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的电压值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电压,并且从受光元件r19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的电压值在阈值电压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带端面7a的位置在受光元件r18和r19之间。此外,图6中,从受光元件r1~r10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的电压值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电压,并且从受光元件r1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的电压值在阈值电压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带端面7a的位置在受光元件r10和r11之间(即目标位置)。
如图6所示,配置在后侧的受光元件r3~r10和配置在前侧的受光元件r11~r18接收光的检测范围A1(边界线b1~b2的范围)是检测在中间转印带7上产生的通常摆动的范围(以下也称为“修正范围”或“修正范围内”)。当带端面7a处于检测范围A1内时,控制部100执行后述的第一修正(通常时的摆动修正)。
此外,如图6所示,配置在后侧的受光元件r1、r2和配置在前侧的受光元件r19、r20接收光的检测范围A2(边界线b1~c1和边界线b2~c2的范围)是检测在中间转印带7上产生的异常摆动的范围(以下也称为“容许范围”或“容许范围内”)。另外,检测范围A2也是检测范围A1外的范围。当带端面7a处于检测范围A2内时,控制部100执行后述的第二修正(异常时的摆动修正)。
此外,如图6所示,与配置在后侧的受光元件r1相比靠向外侧、以及与配置在前侧的受光元件r20相比靠向外侧的检测范围A3(边界线c1和c2的外侧的范围)是检测在中间转印带7上产生的更大的异常摆动的范围(以下也称为“容许范围外”)。当带端面7a处于检测范围A3内时,控制部100执行紧急情况时的处理。
图4中,如果中间转印带7沿带的宽度方向摆动,则与带端面7a抵接的抵接板27也同样沿带的宽度方向移动。伴随于此,与抵接板27连接的遮光板26在发光部24和受光部25之间移动(参照图5)。此时,受光部25接收的光的受光量根据遮光板26遮挡的从发光部24照射出的光的遮光量而变化。受光部25与控制部100电连接。受光部25将与受光元件r1~r20(参照图6)的受光量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光量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基于从受光部25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来确定带端面7a的位置。
带传感器21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检测带端面7a的位置。控制部100基于从带传感器21(受光部25)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来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带端面7a的位置接近带宽度方向的目标位置(参照图6)。由此,对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进行修正。在此,在说明由控制部100进行的控制之前,先对辊位置调整机构22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从动辊16以转动轴32的一个端部(未图示)为基点,其转动轴32的另一个端部32a被支承成能够向规定的正反方向倾斜。通过使转动轴32的另一个端部32a向规定的正反方向倾斜,可以使架设在从动辊16上的中间转印带7(带端面7a)沿从动辊16的宽度方向移动。
因此,可以通过调整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方向(上方/下方),使带端面7a沿带的宽度方向朝前侧或与其相反一侧的后侧移动。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角度,来改变带端面7a沿带的宽度方向向前侧或与其相反一侧的后侧移动的速度。
如图7所示,辊位置调整机构22的主要部分包括:支承框架33、摆动支承轴35、凸轮36、齿轮37以及第二驱动电动机38。支承框架33具有轴承34,所述轴承34支承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使其转动自如。摆动支承轴35支承支承框架33,使其能够摆动。凸轮36使支承框架33以摆动支承轴35为基点摆动。齿轮37与凸轮36同轴且一体形成。齿轮37和凸轮36被支承轴(省略附图标记)支承成能够转动。
第二驱动电动机38向齿轮37提供转动力。第二驱动电动机38由脉冲电动机构成。第二驱动电动机38与控制部100(参照图1)电连接。控制部100通过向第二驱动电动机38输出规定数的驱动脉冲(驱动信号),来驱动第二驱动电动机38。第二驱动电动机38具有与齿轮37啮合的输出轴39。
支承框架33配置在从动辊16的宽度方向上、且沿中间转印带7的长边方向伸出。在支承框架33的一个端部33a上设置有轴承34。此外,在支承框架33的另一个端部33b上支承有摆动支承轴35。凸轮36与设置在支承框架33的一个端部33a上的抵接部(未图示)抵接。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辊位置调整机构22中,以如下方式使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沿带的宽度方向移动。首先,控制部100基于从受光部25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输出规定数的驱动脉冲。由此,在第二驱动电动机38中产生驱动力。在第二驱动电动机38中产生的驱动力(转动力)通过输出轴39传递给齿轮37,由此,齿轮37转动。伴随于此,与齿轮37一体形成的凸轮36使支承框架33的一个端部33a以摆动支承轴35为基点摆动。由此,被轴承34支承的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另一个端部32a以转动轴32的一个端部为基点向上方或下方倾斜。
例如,如果使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另一个端部32a向前侧下方倾斜,则从动辊16从后侧向前侧向下倾斜。因此,中间转印带7伴随转动逐渐向向下倾斜的前侧移动。另一方面,如果使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另一个端部32a向前侧的上方倾斜,则从动辊16从后侧向前侧向上倾斜。因此,中间转印带7伴随转动逐渐向向下倾斜的后侧移动。
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角度可以通过从控制部100向第二驱动电动机38输出的驱动脉冲数量来进行调整。此外,第二驱动电动机38的转动方向可以通过改变驱动脉冲的极性(+/-)来进行切换。通过切换第二驱动电动机38的转动方向,可以改变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方向。
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角度越大,中间转印带7沿宽度方向的移动越快。此外,当调整倾斜角度时,驱动辊17的转速越快,中间转印带7沿宽度方向的移动越快。另外,控制部100对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进行修正时的控制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着,对操作部70、存储部75、移动机构部90和控制部100(均参照图2)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操作部70具有多个键(未图示)。上述多个键例如改变打印机1的设定时或使作业复位时等进行操作。当对任意一个键进行操作时,操作部70将与进行了操作的键对应的信号发送给控制部100。此外,操作部70包括显示打印机1的状态或信息等的显示面板、以及电源键、复位键等操作按钮等(均未图示)。
另外,当在显示面板上显示信息等时,控制部100(后述)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从显示面板驱动部向显示面板提供驱动信号或时机信号等。
存储部75由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等构成。存储部75存储从上述外部设备提供来的图像数据等。
接着,对移动机构部90进行说明。图8(A)、(B)是表示移动机构部90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8(A)、(B)中,仅表示移动机构部90及其周边的结构而省略了其他结构。此外,在图8(A)、(B)中,与图1和图2相同的结构要素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移动机构部90包括框架91、偏心凸轮92和第三驱动电动机93。
框架91是平面观察时呈大体コ形的框构件。框架91在各辊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将一次转印辊13a、13b、13c、从动辊16、驱动辊17和张力辊19支承成转动自如。框架91以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为中心被支承成转动自如。
此外,利用作为施加作用力构件的弹簧14,对框架91施加以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支承辊23具有将框架91支承在转动轴23a上的功能、以及在形成黑白的调色剂图像时保持一次转印夹缝N1d的功能。
偏心凸轮92用于使框架91分别向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后述)移动,并且将框架91固定在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如图8所示,偏心凸轮92配置成与框架91的上端部95抵接。偏心凸轮92通过凸轮转动轴94被支承得转动自如。此外,偏心凸轮92利用从第三驱动电动机93提供来的转动力,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
第三驱动电动机93向偏心凸轮92提供转动力。第三驱动电动机93与控制部100(后述)电连接。利用从控制部100输出的驱动信号来控制第三驱动电动机93的转动。
在打印机1中,当进行四色彩色印刷时,从第三驱动电动机93向偏心凸轮92提供转动力而使偏心凸轮92转动到偏心凸轮92的长径方向与中间转印带7大体垂直的第一位置。如果偏心凸轮92转动到第一位置,则被偏心凸轮92按压的框架91克服弹簧14的作用力以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由此,如图8(A)所示,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a、2b、2c抵接。以下,将通过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b、13c的位置而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a、2b、2c抵接的位置也称为“抵接位置”。另外,一次转印辊13d始终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d抵接。因此,如果使中间转印带7向与感光鼓2a、2b、2c抵接的抵接位置移动,则中间转印带7与全部感光鼓2a、2b、2c、2d抵接。因此,通过使中间转印带7向抵接位置移动,能够在打印机1中进行四色彩色印刷。
另一方面,在打印机1中,当进行黑白印刷时,从第三驱动电动机93向偏心凸轮92提供转动力而使偏心凸轮92转动到偏心凸轮92的短径方向与中间转印带7大体垂直的第二位置。如果偏心凸轮92转动到第二位置,则框架91利用弹簧14的作用力以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动。
由此,如图8(B)所示,中间转印带7离开多个感光鼓2a、2b、2c。以下,将通过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b、13c的位置而使中间转印带7离开感光鼓2a、2b、2c的位置也称为“离开位置”。另外,图8(B)所示的线A表示抵接位置的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如上所述,一次转印辊13d始终使中间转印带7与感光鼓2d抵接。因此,如果使中间转印带7向离开感光鼓2a、2b、2c的离开位置移动,则中间转印带7仅与感光鼓2d抵接。因此,通过使中间转印带7向离开位置移动,能够在打印机1中进行黑白印刷。
接着,对控制部100进行说明。控制部100包括CPU、RAM和ROM(未图示)。RAM是存储装置,具有暂时存储各种数据的功能以及成为计算时的作业区域的功能。ROM是存储装置,具有作为存储各种程序的闪存器的功能。CPU是从ROM中读取并执行程序的计算装置。CPU、RAM和ROM之间通过数据总线(未图示)进行数据的收发。CPU通过执行从ROM中读取的程序,来执行与该程序内容对应的处理。此外,控制部100具有对时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器功能(以下也称为“计时器”)。
控制部100控制带装置20、图像形成部30、供排纸部40和移动机构部90。此外,控制部100具有作为后述的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的功能。以下,将控制部100作为第一控制部发挥功能的情况记载为“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将控制部100作为第二控制部发挥功能的情况记载为“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
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基于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由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光量检测信号(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并且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从动辊16的转动轴成为所述倾斜方向和所述倾斜角度。
具体地说,当由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确定的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在修正范围内(检测范围A1:参照图6)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与中心线a对应:参照图6)。以下,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在修正范围内时(通常时)的摆动修正也称为“第一修正”。
此外,当由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确定的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在修正范围外且在容许范围内(检测范围A2:参照图6)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并且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第一驱动电动机18,使驱动辊17的转速比第一修正时快。以下,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在修正范围外且在容许范围内时(异常时)的摆动修正也称为“第二修正”。
另外,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通过参照数据表(ROM)来确定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该数据表中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电压值)与用于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所需要的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对应。
此外,在第二修正过程中,当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角度成为比第一修正时大的倾斜角度。
此外,当由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确定的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在容许范围外(检测范围A3:参照图6)的紧急情况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第一驱动电动机18,使驱动辊17的转动停止。
此外,当即使由第一控制部的功能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在时间t1(规定时间)内中间转印带7也不能返回以目标位置为中心的修正范围内、且在该修正范围外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
具体地说,在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多个第二对置部)位于抵接位置的状态下,当即使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作为第一控制部发挥功能,通过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修正信息)来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在时间t1(规定时间)内中间转印带7也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且在修正范围外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向离开位置移动。
此外,在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多个第二对置部)位于离开位置的状态下,当即使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作为第一控制部发挥功能,通过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修正信息)来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在时间t1(规定时间)内中间转印带7也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且在修正范围外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向抵接位置移动。
此外,当通过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来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b、13c(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保持一次转印辊13a、13b、13c的变更后的位置。
上述控制部100的作为第一控制部和第二控制部的功能将在后面参照流程图进行说明。
接着,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打印机1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在纸T上进行单面印刷时的动作)
收容在供纸盒52内的纸T由向前输送滚轮55和供纸辊对81向第一输送通道L1送出,此后通过第一合流部P1和第一输送通道L1由第一输送辊对82向对准辊对80输送。
在对准辊对80中,进行纸T的偏离修正、以及与在图像形成部30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时机调整。
从对准辊对80排出的纸T通过第一输送通道L1被导入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二次转印夹缝N2)。并且,在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T上。
此后,纸T从中间转印带7和二次转印辊8之间排出,并通过第二输送通道L2被导入定影部60的加热转动件60a和加压转动件60b之间的定影夹缝。并且,在定影夹缝中调色剂熔化,调色剂被定影在纸T上。
接着,纸T通过第三输送通道L3向出纸部61输送,并由排出辊对53从出纸部61向出纸堆放部M1排出。由此,结束收容在供纸盒52内的纸T的单面印刷。
另一方面,在放置于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T上进行单面印刷时,放置在手动供纸盘65上的纸T由供纸滚轮66向手动输送通道La送出,此后,通过第一合流部P1和第一输送通道L1向对准辊对80输送。此后的动作与如上所述的收容在供纸盒52内的纸T的单面印刷的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纸T上进行双面印刷时的动作)
当进行单面印刷时,如上所述,进行了单面印刷后的纸T从出纸部61向出纸堆放部M1排出并结束印刷动作。
相对于此,当进行双面印刷时,进行了单面印刷后的纸T通过回送通道Lb,相对于单面印刷时进行正反面翻转,并再次向对准辊对80输送,由此在纸T上实施双面印刷。
具体地说,进行了单面印刷后的纸T直到被排出辊对53从出纸部61排出为止,与所述单面印刷的动作相同。然而,当进行双面印刷时,进行了单面印刷后的纸T在被排出辊对53保持的状态下,使排出辊对53的转动停止并朝反方向转动。由此,如果使排出辊对53朝反方向转动,则被排出辊对53保持的纸T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朝反方向(从出纸部61朝向第一分路部Q1的方向)输送。
如上所述,如果在第三输送通道L3内将纸T朝反方向输送,则利用整流构件58将纸T向回送通道Lb进行整流,此后,通过第二合流部P2合流到第一输送通道L1。在此,纸T相对于单面印刷时进行了正反面翻转。
此外,利用对准辊对80对纸T进行所述修正或所述调整,并通过第一输送通道L1将纸T导入二次转印夹缝N2。由于通过使纸T经由回送通道Lb,使未印刷面与中间转印带7相对,所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未印刷面上,其结果,能够实施双面印刷。
接着,对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执行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修正时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图9、图10和图11是表示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执行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修正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图9~图11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在打印机1的运转过程中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
在图9所示的步骤ST101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从受光部25(带传感器21)取得光量检测信号。
在步骤ST102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基于取得的光量检测信号,来确定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以下也称为“检测带位置”)。
在步骤ST103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判断检测带位置是否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在上述步骤ST103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处于修正范围内(YES)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4。此外,在步骤ST103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外(NO)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5。
在步骤ST104(步骤ST103:判断为YES)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执行第一修正(通常时的摆动修正)。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在第一修正过程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根据检测带位置来确定第二驱动电动机38的驱动方向和驱动量,并且将与上述驱动方向和驱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的驱动信号向第二驱动电动机38输出。此外,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第一驱动电动机18的转速,使驱动辊17的转速(带移动速度)成为第一修正时的速度。因此,中间转印带7以第一修正时的移动速度转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05(步骤ST103:判断为NO)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判断检测带位置是否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外、且在容许范围(检测范围A2)内。在上述步骤ST105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外、且在容许范围内(YES)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6。此外,在步骤ST105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不在修正范围外、且不在容许范围内(NO)时,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8。
在步骤ST106(步骤ST105:判断为YES)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带装置20,停止向第一驱动电动机18输出驱动信号。由此,打印机1中断印刷处理。此外,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同时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未图示)上显示信息,该信息通知因带处于摆动修正中而中断印刷处理。
在步骤ST107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执行第二修正(异常时的摆动修正)。具体地说,与检测带位置无关,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将第二驱动电动机38的驱动量设定为最大值,并将与上述最大值的驱动量对应的驱动脉冲数的驱动信号向第二驱动电动机38输出。由此,从动辊16的转动轴32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修正时设定的倾斜角度。
此外,在步骤ST107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将第一驱动电动机18的转速控制成最大值,以使驱动辊17的转速(带移动速度)比第一修正时快。由此,第一驱动电动机18的转速比第一修正时快。因此,中间转印带7以比第一修正时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高速)转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08(步骤ST105:判断为NO)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执行紧急情况时的处理。具体地说,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带装置20,停止向第一驱动电动机18输出驱动信号。由此,打印机1中断印刷处理(紧急停止)。此外,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同时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未图示)上显示信息,该信息通知因带的摆动异常而中断印刷处理。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T108中,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通知中断印刷处理的信息,并且也可以显示通知需要由维修人员进行检查的信息。
在图10所示的步骤ST109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计时器(未图示)启动,开始对时间t1进行计时。
在步骤ST110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是否到达了时间t1。在上述步骤ST110的判断中,当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到达了时间t1(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11。另外,在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到达时间t1的时点,使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复位。
此外,在步骤ST110的判断中,当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未到达时间t1(NO)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返回步骤ST110。
在步骤ST111(步骤ST110:判断为YES)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从受光部25(带传感器21)取得光量检测信号。
在步骤ST112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基于取得的光量检测信号,来确定中间转印带7的检测带位置。
在步骤ST113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检测带位置是否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在上述步骤ST113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内(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4(参照图9)。此外,在步骤ST113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外(NO)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14。
在步骤ST114(步骤ST113:判断为NO)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中间转印带7是否在与感光鼓2a、2b、2c抵接的抵接位置上。在上述步骤ST114中,当判断中间转印带7在抵接位置上(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15。此外,在步骤ST114中,当判断中间转印带7不在抵接位置上(NO)、即在离开位置上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16。
在步骤ST115(步骤ST114:YES)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从抵接位置改变到离开位置(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移动到离开位置)。
在步骤ST116(步骤ST114:NO)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从离开位置改变到抵接位置(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移动到抵接位置)。
在图11所示的步骤ST117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计时器(未图示)启动,开始对时间t2进行计时。
在步骤ST118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是否到达了时间t2。在上述步骤ST118的判断中,当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到达了时间t2(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19。另外,在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到达时间t2的时点,使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复位。
此外,在步骤ST118的判断中,当判断由计时器进行的计时未到达时间t2(NO)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返回步骤ST118。
在步骤ST119(步骤ST118:YES)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从受光部25(带传感器21)取得光量检测信号。
在步骤ST120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基于取得的光量检测信号,来确定中间转印带7的检测带位置。
在步骤ST121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检测带位置是否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外。在上述步骤ST121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外(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8(参照图9)。由此,当即使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的检测带位置返回到修正范围内时,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08,并执行紧急停止处理。
此外,在步骤ST121中,当判断检测带位置在修正范围内(NO)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22。
在步骤ST122(步骤ST121:NO)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判断中间转印带7是否在与感光鼓2a、2b、2c抵接的抵接位置上。在上述步骤ST122中,当判断中间转印带7在抵接位置上(YES)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23。此外,在步骤ST122中,当判断中间转印带7不在抵接位置上(NO)、即在离开位置上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T125。
在步骤ST123(步骤ST122:YES)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固定在抵接位置上。具体地说,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保持在RAM的规定区域内设定的、且表示中间转印带7移动到抵接位置的标志的状态。
在步骤ST124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印刷模式设定为四色彩色印刷,并且控制带装置20,向第一驱动电动机18输出驱动信号。由此,在打印机1中,驱动带装置20,再次开始四色彩色印刷。此外,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同时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未图示)上显示通知能够进行四色彩色印刷的信息。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T125(步骤ST122:NO)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固定在离开位置上。具体地说,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保持在RAM的规定区域内设定的、且表示中间转印带7移动到离开位置的标志的状态。
在步骤ST126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印刷模式设定成黑白印刷,并且控制带装置20,向第一驱动电动机18输出驱动信号。由此,在打印机1中,驱动带装置20,再次开始进行黑白印刷。此外,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同时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未图示)上显示通知能够进行黑白印刷的信息。由此,结束本流程图的处理。
另外,在步骤ST124和步骤ST126中,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显示面板驱动部(未图示),使操作部7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通知能够进行四色彩色或黑白印刷的信息,并且也可以显示通知需要由维修人员进行检查的信息。
接着,基于上述图9~图11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对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实施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修正时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第二修正(异常时的摆动修正)将中间转印带7修正到修正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执行使带移动速度固定的以往的摆动修正时带端面7a的位移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执行本实施方式的摆动修正时带端面7a的位移的曲线图。在图12和图13中,横轴表示时间t,纵轴表示带位置d(带端面7a的位置)。
另外,图12和图13所示的“a”、“b1”和“b2”点划线与图6所示的中心线a、边界线b1、b2对应。因此,从曲线图的中心线a向下方的位移表示带端面7a向后侧的移动。此外,从曲线图的中心线a向上方的位移表示带端面7a向前侧的移动。图12和图13中表示在区间S2内中间转印带7向前侧大幅度摆动的状态(后述的图14和图15也同样)。
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时(区间S1),执行第一修正。在这种情况下,驱动辊17的转速(带移动速度)在图12和图13中都成为第一修正时的转速。
此外,当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外、且在容许范围(检测范围A2)内时(区间S2),执行第二修正(异常时的摆动修正)。在此,在以往的摆动修正(参照图12)过程中,驱动辊17的转速(带移动速度)保持第一修正时的转速。因此,第二修正的摆动修正结束而到达第一修正的摆动修正(区间S3)为止,需要时间T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摆动修正(参照图13)过程中,驱动辊17的转速(带移动速度)比第一修正时的转速快(高速)。因此,第二修正结束而到达第一修正的摆动修正(区间S3)为止,需要时间T2(<时间T1)。
由此,按照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摆动修正,在第二修正(区间S2)过程中,可以使摆动的中间转印带7迅速地返回目标位置。因此,由于短时间解除了调色剂图像的套色不准,所以可以将印刷物的生产性下降抑制到最小限度。此外,在第二修正过程中,由于与检测出的带端面7a的位置无关,以最大值的驱动量驱动第二驱动电动机38,所以可以进一步使摆动的中间转印带7迅速地返回目标位置。此外,由于在由带传感器21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在容许范围外的紧急情况时,停止驱动辊17的驱动,所以可以预防中间转印带7从从动辊16上脱离的不良现象。
接着,对即使以规定时间实施第二修正,也不能将中间转印带7修正到修正范围内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四色彩色印刷中执行摆动修正时带端面7a的位移的曲线图。图15是表示黑白印刷中执行摆动修正时带端面7a的位移的曲线图。在图14和图15的印刷模式中,将四色彩色印刷记载为“彩色印刷”。
如图14所示,在印刷模式为彩色印刷的情况下,当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外、且在容许范围(检测范围A2)内时(区间S2),由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执行图13中说明的第二修正。
并且,如图14所示,当在区间S2内即使以时间t1实施第二修正,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返回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时,在经过时间t1之后,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从抵接位置改变到离开位置。此后,在中间转印带7处于离开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进一步以时间t2实施第二修正。
此后,如图14所示,当在使中间转印带7改变为离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以时间t2实施第二修正,使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返回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固定在离开位置上。此外,同时在向第一修正时的摆动修正(区间S3)转移的时点,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印刷模式设定为黑白印刷,并使印刷再次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印机1中,虽然不能进行四色彩色印刷,但是可以执行黑白印刷。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印刷模式为黑白印刷的情况下,当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在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外、且在容许范围(检测范围A2)内时(区间S2),由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执行图13中说明的第二修正。
并且,如图15所示,当在区间S2内即使以时间t1实施第二修正,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返回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时,在经过时间t1之后,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使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从离开位置改变到抵接位置。此后,在中间转印带7处于抵接位置的状态下,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进一步以时间t2实施第二修正。
此后,如图15所示,当在使中间转印带7改变为抵接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以时间t2实施第二修正,使中间转印带7的带端面7a的位置返回修正范围(检测范围A1)内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固定在抵接位置上。此外,同时在向第一修正时的摆动修正(区间S3)转移的时点,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将印刷模式设定为彩色印刷,并使印刷再次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印机1中,虽然不能进行黑白印刷,但是可以执行四色彩色印刷。
在中间转印带7相对于感光鼓2a~2c处于抵接位置时和处于离开位置时,上述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倾向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使中间转印带7相对于感光鼓2a~2c抵接或离开,中间转印带7的扭曲程度、以及由张力变化引起的输送速度差发生在中间转印带7的前侧或后侧。
因此,当即使以规定时间(时间t1)实施第二修正,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可以通过改变感光鼓2a~2c和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关系(抵接/离开),来改变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倾向。因此,在第二修正过程中,当中间转印带7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时,通过改变感光鼓2a~2c和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关系,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的可能性变大。
并且,当通过改变感光鼓2a~2c和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关系,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通过固定该时点的感光鼓2a~2c和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关系,能够使打印机1以彩色印刷或黑白印刷中的一种印刷模式运转。
按照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例如,可以得到以下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当即使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利用第一控制部的功能修正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c(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
由此,在第二修正过程中,当中间转印带7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时,通过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的可能性变大。并且,当通过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可以根据该时点的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使打印机1以彩色印刷或黑白印刷中的一种印刷模式运转。因此,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在中间转印带7发生异常摆动时成为既不能进行彩色印刷、也不能进行黑白印刷的状态。
此外,在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之后,当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保持一次转印辊13a~13c变更后的位置。
由此,当通过改变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通过保持该时点的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可以使打印机1以彩色印刷或黑白印刷中的一种印刷模式继续运转。
此外,当即使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利用第一控制部的功能修正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如果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为抵接位置,则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成为离开位置。
由此,当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处于抵接位置(四色彩色印刷)时,如果中间转印带7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则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成为离开位置(黑白印刷)。因此,在打印机1中,能够执行黑白印刷。
此外,当即使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利用第一控制部的功能修正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也不能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修正范围内时,如果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为离开位置,则控制部(第二控制部)100控制移动机构部90,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成为抵接位置。
由此,当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处于离开位置(黑白印刷)时,如果中间转印带7不能返回修正范围内,则使一次转印辊13a~13c的位置成为抵接位置(四色彩色印刷)。因此,在打印机1中,能够执行四色彩色印刷。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执行四色彩色印刷,也能够执行黑白印刷。
此外,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根据带传感器21检测出的中间转印带7的位置来确定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并且控制辊位置调整机构22使从动辊16的转动轴成为所述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
因此,可以根据中间转印带7的摆动位置,使中间转印带7迅速地返回修正范围内。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本发明。
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部90作为将支承一次转印辊13a~13c的框架91移动到相对于感光鼓2a~2c的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的机构,其包括偏心凸轮92和第三驱动电动机93。但并不限于此,可以由驱动电动机和齿轮机构构成移动机构部9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驱动电动机的转动力使齿轮机构转动,可以使被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支承的框架91向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移动。
此外,也可以由与框架91连接的杆和传动件构成移动机构部90。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传动件产生的动力来驱动杆,可以使被支承辊23的转动轴23a支承的框架91向抵接位置或离开位置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第一控制部)100通过参照数据表(ROM),来确定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该数据表(ROM)使从带传感器21输出的光量检测信号(电压值)与用于使中间转印带7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所需要的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相对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利用将光量检测信号(电压值)作为参数的计算式来计算从动辊16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能够进行四色彩色印刷和黑白印刷的打印机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形带相对于感光鼓能够移动至抵接位置和离开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能够应用于具备上述结构的复印机、传真机装置等。
由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说明书公开的详细内容而定,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变更或与所述范围、界限等同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像载体,形成调色剂图像;
多个第二像载体,形成调色剂图像;
环形的转印带,转印形成在所述第一像载体和/或所述第二像载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
驱动辊,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转印带,使所述转印带转动;
从动辊,转动自如地支承所述转印带;
第一对置部,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第一像载体相对配置,使所述转印带与所述第一像载体抵接;
多个第二对置部,隔着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相对配置,能够位于使所述转印带与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使所述转印带离开所述多个第二像载体的离开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移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向所述抵接位置或所述离开位置移动;
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所述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信息;
辊位置调整机构,调整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姿势;
第一控制部,根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用于使所述转印带返回预先设定的目标位置的修正信息,并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来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以及
第二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过程中,当所述转印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返回以所述目标位置为中心的修正范围内、且在修正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改变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改变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位置,使所述转印带返回所述修正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保持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的变更后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位于抵接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过程中,当所述转印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返回所述修正范围内、且在所述修正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向离开位置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位于离开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修正信息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过程中,当所述转印带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返回所述修正范围内、且在所述修正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部,使所述多个第二对置部向抵接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并且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使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成为所述倾斜方向和所述倾斜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并且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使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成为所述倾斜方向和所述倾斜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
所述第一控制部根据由所述位置信息取得部取得的所述转印带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并且控制所述辊位置调整机构,使所述从动辊的转动轴成为所述倾斜方向和所述倾斜角度。
CN201310508519.6A 2012-10-30 2013-10-24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2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9088 2012-10-30
JP2012239088A JP5656955B2 (ja) 2012-10-30 2012-10-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2808A true CN103792808A (zh) 2014-05-14
CN103792808B CN103792808B (zh) 2016-06-08

Family

ID=49474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0851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92808B (zh) 2012-10-30 2013-10-24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37053B2 (zh)
EP (1) EP2728414B1 (zh)
JP (1) JP5656955B2 (zh)
CN (1) CN103792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72359B1 (ko) * 2016-02-24 2020-10-30 시바우라 메카트로닉스 가부시끼가이샤 정제 인쇄 장치 및 정제 인쇄 방법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2486A (ja) * 2000-12-11 2002-06-26 Casio Comput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8082A (ja) * 2002-08-22 2004-03-11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864107A (zh) * 2003-10-08 2006-11-1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983052A (zh) * 2005-12-14 2007-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80267673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Satoru Tao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24769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10014978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023536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装置和利用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JP201119733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9333A (ja) * 2000-12-21 2002-07-05 Seiko Epson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5388479B2 (ja) 2008-05-26 2014-0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946B2 (ja) * 2009-04-22 2013-08-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22270A (ja) * 2009-07-14 2011-02-03 Kyocera Mita Corp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32729A (ja) * 2010-04-09 2011-11-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82486A (ja) * 2000-12-11 2002-06-26 Casio Comput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8082A (ja) * 2002-08-22 2004-03-11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864107A (zh) * 2003-10-08 2006-11-15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983052A (zh) * 2005-12-14 2007-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80267673A1 (en) * 2007-04-27 2008-10-30 Satoru Tao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24769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JP2010014978A (ja) * 2008-07-03 2010-01-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2023536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理光 转印装置和利用该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
JP2011197333A (ja) * 2010-03-18 2011-10-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28414A2 (en) 2014-05-07
JP5656955B2 (ja) 2015-01-21
JP2014089313A (ja) 2014-05-15
CN103792808B (zh) 2016-06-08
US9037053B2 (en) 2015-05-19
US20140119782A1 (en) 2014-05-01
EP2728414B1 (en) 2019-08-21
EP2728414A3 (en)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9821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110076045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3324063A (zh) 成像设备
JP20130648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1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3409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1221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ndless belt an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meandering amount of belt
JP53321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13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1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7928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4036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4405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1686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6213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CN101279550B (zh) 转印带装置及转印带的自转向方法
JP200625161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060280536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JP200803999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4820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8266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20160143292A (ko)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221085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9497A (ja) 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023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