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4063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4063A
CN103324063A CN2013100863228A CN201310086322A CN103324063A CN 103324063 A CN103324063 A CN 103324063A CN 2013100863228 A CN2013100863228 A CN 2013100863228A CN 201310086322 A CN201310086322 A CN 201310086322A CN 103324063 A CN103324063 A CN 103324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image
transfer
transfer member
imag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63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4063B (zh
Inventor
加藤雄司
高桥泰史
市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运载调色剂图像;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抵靠于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将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转印压合区的记录介质上;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支撑转印构件;驱动源,该驱动源驱动转印构件;接触/分离单元,该接触/分离单元引起转印构件抵靠于图像载体和与图像载体分离;以及相对于图像载体定位转印单元的构造。尽管转印构件在构造定位转印单元的状态下被驱动,但是接触/分离单元独立于转印构件的驱动而工作。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3月19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61737和2012年10月30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238843的优先权,其整个内容通过参考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包括这些装置的功能的多功能外围设备(MFP),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括图像载体和转印构件的成像设备,该图像载体运载调色剂图像,该转印构件以加压的方式抵靠于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背景技术
在使用例如中间转印带和包括第二转印辊的第二转印单元的中间转印构件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中间转印构件和第二转印单元的位置难以通过如下构造限定,其中第二转印单元被固定到可以从成像设备主体拉出的抽屉上。因此,第二转印单元和中间转印构件的位置准确度已通过将第二转印单元以高准确度固定到抽屉上而提高。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4-144878中,已公开了以下构造。即,第二转印装置通过偏置单元以不固定的状态被保持在子壳体上,并且如果该子壳体被容纳在用于保持第二转印带的主壳体中,则该第二转印装置通过偏置单元的偏置力在主扫描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转印带被定位。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4-144878中,所谓的抽屉上的构件的对准准确度被保证,以便设法确保稳定的输送性能和图像质量。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2-296927中,已公开了以下构造。即,摆动支撑轴的外径被制作为稍微小于摆动支撑轴被放入其中的支撑架的配合孔的内径,以便使配合部分具有间隙,用于当转印装置被定位并且抵靠于图像载体时保持压力基本均匀,并且位置偏差和平行度用该间隙来修正。
然而,对于第二转印单元严格地被定位于抽屉上的构造,第二转印单元和中间转印带的准确度由于抽屉的偏差或公差而未被充分获得,导致对高图像质量成像的不利影响。
需要以高准确度固定转印构件和图像载体,并且使得可能防止由于压力偏差等造成的图像质量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运载调色剂图像;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抵靠于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将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转印压合区的记录介质上;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支撑转印构件;驱动源,该驱动源驱动转印构件;接触/分离单元,该接触/分离单元引起转印构件抵靠于图像载体和与图像载体分离;以及相对于图像载体定位转印单元的构造。虽然转印构件在构造定位转印单元的状态下被驱动,但是接触/分离单元独立于转印构件的驱动而工作。
当结合附图思考时,通过阅读本发明的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与工业意义将更好被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串联式彩色复印机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解释与第二转印的抵靠/分离操作相关的外围构造的示意平面图;
图3是图示说明第二转印部分的状态的视图,该第二转印部分涉及当纸被供应并且记录介质从图3(a)到图3(c)经过时第二转印的抵靠/分离操作;
图4A到4D是用于说明当第二转印单元被安装到设备主体上时的定位的分开的立体图,图4A图示说明第二转印单元的前侧部分,图4B图示说明第二转印单元的后侧部分,图4C图示说明设备主体上的前侧板的一部分,其与第二转印单元的前侧部分接合,以及图4D图示说明设备主体上的后侧板的一部分,其与第二转印单元的后侧部分接合;
图5是在定位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二转印的驱动的局部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图示说明从侧面观察时的图1中的彩色复印机的概念平面图;
图8是图示说明接头附近的后侧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示说明从外侧观察时的前侧架的立体图;
图10是图示说明从第一侧板的侧面观察时的第二转印单元的视图,图10(a)是图示说明包括辊驱动齿轮和惰齿轮的第二转印单元的视图,以及图10(b)是图示说明当辊驱动齿轮与惰齿轮分离时的第二转印单元的视图;以及
图11是对应于图10(b)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被详细说明。在图示说明作为成像设备的串联式彩色复印机的图1中,打印单元100包括环形带状的中间转印带10。中间转印带10以形成倒三角形的姿势缠绕在驱动辊14、从动辊15和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上,该倒三角形从图1的前侧被观察时顶点指向下。中间转印带10通过驱动辊14的旋转驱动在图1中沿顺时针方向以环形方式移动。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成像单元18Y、18M、18C和18K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上方以便沿带移动方向被对准。带清洁装置17抵靠于进入Y的主要转印压合区之前的中间转印带10的表面。注意,Y的主要转印过程在四种颜色之中的最上游侧进行。
成像单元18Y、18M、18C和18K分别包括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显影单元61Y、61M、61C和61K以及感光元件清洁装置63Y、63M、63C和63K。各个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抵靠于中间转印带10,以便分别形成Y、M、C和K的主要转印压合区。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由驱动单元(未示出)旋转驱动。应当注意,显影单元61Y、61M、61C和61K分别用Y、M、C和K调色剂将形成于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此外,感光元件清洁装置63Y、63M、63C和63K分别清洁粘附于已经经过主要转印压合区后的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在实施例的复印机中,串联成像部分通过沿带移动方向对准的四个成像单元18Y、18M、18C和18K而配置。
光学写入单元21被布置于打印单元100中的串联成像部分的上方。光学写入单元21通过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的表面上进行光学扫描而执行光学写入处理以便形成静电潜像,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在图1中沿逆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的表面分别由成像单元18Y、18M、18C和18K的均匀充电单元在各件的光学写入处理之前均匀地地充电。
包括中间转印带10的中间转印单元包括位于中间转印带10的环内侧的主要转印辊62Y、62M、62C和62K。这些主要转印辊62Y、62M、62C和62K分别在Y、M、C和K的主要转印压合区的背面使中间转印带10向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加压。
作为组成第二转印单元(即转印单元)的转印构件的第二转印辊24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下方。第二转印辊24在中间转印带10缠绕在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上的位置从带表面侧抵靠在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上,以便形成第二转印压合区(第二转印部分)。换句话说,第二转印辊24直接或经由记录介质接触中间转印带10以形成转印压合区。片状记录介质(在下文中称为纸张)在预定时机被供应至第二转印压合区。然后,中间转印带10上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全部被二次转印到第二转印压合区的纸张上。应当注意,带状转印带可以用作转印构件,代替具有辊形的转印辊。
在位于打印单元100上方的扫描单元500上,放置于焦面玻璃(contact glass)32上的文件的图像信息由读取传感器36通过第一行进构件33、第二行进构件34和成像透镜35来读取,并且读取的图像信息被供应至打印单元100的控制器。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光源,例如打印单元100的光学写入单元21上的激光二极管和LED,输出Y、M、C和K的激光写入光成分,并且基于从扫描单元500接收的图像信息光学扫描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静电潜像通过光学扫描而形成于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的表面上,并且通过预定的显影过程而显影成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
位于打印单元100下方的供纸单元200包括供纸辊42、分离辊45和输送辊47。供纸辊42在多个阶段从设置在纸库43中的纸盒44供应纸张。分离辊45分离所供应的纸张并将纸张引入供纸通道46。输送辊47将纸张输送至打印单元100的供纸通道48。
供纸时,除了通过使用供纸单元200进行供纸外,也可以进行旁路供纸。也提供用于旁路的旁路托盘51和分离辊52。分离辊52将旁路托盘51上的纸张朝向旁路供纸通道53逐一地分离。旁路供纸通道53与打印单元100中的供纸通道48连在一起。
配准辊对49临近供纸通道48的终端布置。配准辊对49在辊间压合供纸通道48中将被输送的纸张,并且然后在预定时机向第二转印压合区供应纸张。
描述了对实施例中的复印机的操作。当彩色图像被复印时,文件被放在附在扫描单元500上方的自动文件输送装置(ADF)400的文件台30上。可替代地,在这样的情况下,ADF400打开,文件被放在扫描单元500的焦面玻璃32上,并且ADF400关闭以保持该文件。然后,启动开关(未示出)被按下。借此,当文件已被放在ADF400上时,该文件被输送到焦面玻璃32上。其后,扫描单元500开始被驱动,并且第一行进构件33和第二行进构件34开始沿文件表面行进。在第一行进构件33上,从光源发射的光被施加到文件表面上,而获得的反射光折回并被导向至第二行进构件34。折回的光由第二行进构件34的镜子进一步折回,并且然后通过成像透镜35入射到读取传感器36上。借此,文件内容被读取。
如果打印单元100的控制器从扫描单元500接收到图像信息,则该控制器向供纸单元200发出指示,以便向供纸通道48供应具有基于图像信息的尺寸的纸张。与之对应,驱动辊14由驱动电动机(未示出)旋转驱动,以便以环形方式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移动中间转印带10。同时,成像单元18Y、18M、18C和18K的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开始被旋转驱动,并且然后均匀充电处理、光学写入处理、显影处理等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上进行。通过这些部分的处理已在感光元件20Y、20M、20C和20K的表面上形成的Y、M、C和K的调色剂图像在Y、M、C和K的主要转印压合区上相继彼此重叠,并且被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上。借此,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形成。
在供纸单元200上,供纸辊42之一根据纸张尺寸选择性地旋转,并且纸张基于如上所述的来自打印单元100的控制器的指示从旋转的供纸辊所属的纸盒44中供应。已被供应的纸张由分离辊45逐一地分开,并且分开的纸张被引入供纸通道46。然后,纸张通过输送辊47被供应至打印单元100中的供纸通道48。此外,当使用旁路托盘51时,该托盘的供纸辊50被旋转驱动。然后,托盘上的纸张被供应至旁路供纸通道53同时被分离辊52分开,并且纸张到达供纸通道48的终端附近。纸张的前端撞击供纸通道48的终端附近的配准辊对49,从而纸张停止。其后,如果配准辊对49在可以与中间转印带10上的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同步时被旋转驱动,则纸张被供应至第二转印压合区并且与该带上的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紧密接触。然后,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压合压力、转印电场等的影响而被全体二次转印到纸张上。
第二转印压合区上的纸张通过纸张输送带22被供应到定影装置25,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已被二次转印在该纸张上。然后,纸张通过定影装置25上的压辊27和定影带26之间的定影压合区压合。借此,四色重叠的调色剂图像借助挤压和加热处理被定影到纸张表面上。彩色图像以此方式已经形成在其上的纸张通过排出辊对56被堆积在设备外部的排出托盘57上。
应当注意,当图像也形成在纸张的另一表面上时,在该纸张已从定影装置25中排出后,该纸张经由过程切换通过切换爪55被供应到纸张换向装置28。然后,在纸张已被翻转倒置后,该纸张再次回到配准辊对49。其后,纸张再次经过第二转印压合区和定影装置25。
图2是图示说明与第二转印部分的抵靠和分离操作相关的外围构造的视图。第二转印辊24包括圆柱中空带芯棒24b和弹性层24a。弹性层24a由弹性材料制成并被固定到圆柱中空带芯棒24b的圆周面。第二转印辊24进一步包括第一轴构件24c和第二轴构件24d,以及第一惰辊312和第二惰辊313,其随后将被描述。第一轴构件24c和第二轴构件24d从两端面沿轴线方向凸出,并沿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应当注意,作为空转构件的惰辊312和313通过轴承等支撑在轴构件24c和24d上的构造可以被用来代替惰辊312和313直接支撑在第二转印辊24的轴构件24c和24d上的构造。
对于形成中空带芯棒24b的金属,不锈钢、铝等可以作为例子但材料不限于此。固定到中空带芯棒24b的圆周面的弹性层24a由具有已调整的阻值的导电橡胶材料制成,以便具备大约7.5LogΩ的电阻。对于具备导电性的橡胶材料,可以使用导电表氯醇橡胶、EPDM橡胶或碳分散于其中的硅橡胶、NBR橡胶或具有离子传导功能的聚氨酯橡胶等。弹性层24a的电阻被调整至预定范围内,以便防止以下失效发生。换句话说,当使用沿辊轴线方向具有相对小尺寸如A5尺寸的纸张时,转移电流集中于第二转印压合区中纸张未插入中间的带和辊彼此直接接触的位置的失效被防止发生。弹性层24a的电阻被设置为大于纸张电阻的值,从而抑制以上提及的转移电流的集中。
希望弹性层24a具有等于或小于70度的JIS-A硬度。特别地,当清洁刀片(未示出)被制成为抵靠于第二转印辊24时,如果弹性层24a太软则各种失效发生。因此,希望确保弹性层24b具有等于或高于40度的JIS-A硬度。当第二转印辊24上未提供清洁单元时,弹性层24b被制得柔软,以便减少由于记录介质进入和离开第二转印部分时的影响而形成的不正常图像。因此,对于形成弹性层24b的导电橡胶材料,可膨胀橡胶被使用以具有大约35度的Asker-C硬度。如果弹性层24a以这样的可膨胀橡胶形成,该弹性层24a在第二转印压合区中沿厚度方向柔性变形,使得沿纸张输送方向具有一定面积的第二转印压合区可以形成。
此外,弹性层24a具有中部外径一定程度上大于端部外径的鼓形。如果弹性层24a具有鼓形,当与第二转印单元350(见图3)一体的第二转印辊24通过偏置螺旋弹簧351(见图3)向中间转印带10偏置以形成压合区时,可以防止产生偏转和中部压力溢出的问题发生。
中间转印带10中的第二转印相对辊16包括辊部16b和贯穿轴构件16a,第二转印相对辊16通过弹簧与具有上述构造的第二转印辊24偏置。辊部16b是圆柱形的主体部分。贯穿轴构件16a沿旋转轴线方向穿过辊部16b的旋转中部。贯穿轴构件16a允许辊部16b相对于贯穿轴构件16a在其表面上旋转。辊部16b包括鼓状中空带芯棒16c、弹性层16d和球轴承16e,辊部16b可以在由金属制成的贯穿轴构件16a的圆周面上相对于贯穿轴构件16a自由旋转。弹性层16d被固定到中空带芯棒16c的外圆周面,并由弹性材料制成。球轴承16e沿轴线方向被压入中空带芯棒16c的两端。球轴承16e在贯穿轴构件16a上与弹性层16d和中空带芯棒16c一起旋转,同时被支撑在中空带芯棒16c上。
贯穿轴构件16a由第一轴承308和第二轴承307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一轴承308被固定到张紧中间转印带10的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上。第二轴承307被固定到第二侧板306a。然而,贯穿轴构件16a在打印任务中大部分时间未被旋转驱动并停止。此外,贯穿轴构件16a允许试图跟随中间转印带10的环形移动的辊部16b相对贯穿轴构件16a在其圆周面上自由旋转。
被固定到中空带芯棒16c的外圆周面的弹性层16d由EP橡胶材料制成,该EP橡胶材料具备大约70度的JIS-A硬度的弹性并具有等于或低于6.0LogΩ的电阻。
作为撞击第二转印辊24的撞击构件的凸轮沿纵向被固定到位于辊部16b的整个区域上的辊部16b的外侧的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贯穿轴构件16a的两端区域。凸轮与贯穿轴构件16a一同旋转。更具体地,第一凸轮310沿纵向被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的一端区域。凸轮部分310a和圆形辊部310b整体形成于第一凸轮310上,以便沿轴线方向对准。布置于辊部310b上的平行销80被制作为穿过贯穿轴构件16a,以便将第一凸轮310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此外,具有与第一凸轮310相同构造的第二凸轮311沿纵向被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的另一端区域。
驱动接收带轮305沿贯穿轴构件16a的轴线方向被固定到相对于第二凸轮311的外部区域。此外,对象检测盘303沿贯穿轴构件16a的轴线方向被固定到相对于第一凸轮310的外部区域。另一方面,凸轮驱动电动机300被固定到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二侧板306a,并引起设置在凸轮驱动电动机300的轴上的电动机带轮301旋转,以便通过正时带302向被固定于贯穿轴构件16a的驱动接收带轮305传递驱动力。通过这个构造,贯穿轴构件16a可以通过驱动凸轮驱动电动机300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贯穿轴构件16a旋转,由于可以使辊部16b相对于贯穿轴构件16a自由旋转,跟随带的辊部16b的移动未被阻止。此外,如果步进电动机被用作凸轮驱动电动机300,电动机旋转角可以被自由设置而不必提供例如编码器的旋转角探测器。
如果贯穿轴构件16a的旋转在预定旋转角停止,第一凸轮310和第二凸轮311的凸轮部分分别撞击被支撑于第二转印辊24的轴部上的第一惰辊312和第二惰辊313,以便克服被连接到设备主体的偏置螺旋弹簧351(图3)的偏置力向后推动第二转印辊24。借此,第二转印辊24沿远离第二转印相对辊16(最后,中间转印带10)的方向移动,以便调整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与第二转印辊24的轴之间的距离。通过这个构造,调整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与第二转印辊24之间距离的接触/分离单元或距离调整单元通过第一凸轮310、第二凸轮311、凸轮驱动电动机300、被支撑于第二转印辊24的轴部上的惰辊312和313等实现。换句话说,通过围绕支轴359(在图9中示出)移动压杆354(在图9中示出),接触/分离单元将第二转印辊24压在中间转印带10上以及使第二转印辊24与中间转印带10分离,同时第二转印单元350附接于成像设备100。然后,如果第二转印相对辊16(即其贯穿轴构件16a)旋转,沿轴线方向被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的两端部的凸轮310和311一起旋转。因此,两端侧的每个凸轮可以仅仅通过提供用于沿轴线方向将驱动传送至一端侧的贯穿轴构件16a的驱动传送机构而旋转。当凸轮310和311的凸轮部分撞击惰辊312和313并向下推动第二转印辊24时用于确保驱动第二转印辊24的构造将随后被描述。应当注意,凸轮310和311可以设置于第二转印辊24的轴部上,并且惰辊312和313可以设置于贯穿轴构件16a上。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如下构造被使用,其中运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对应于中间转印带10,并且第二转印辊24被向下推动。然而,可以考虑,如果增加保持中间转印带10的张紧状态的辅助可替换张紧辊(例如,通过弹簧偏置的辊,弹簧从带外圆周面侧抵靠于成像区域外侧的带两端),作为从动辊的第二转印相对辊16被替换而不替换第二转印辊24。可替代地,可以考虑采用如下构造,其中运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通过感光鼓或中间转印鼓而形成,并且图像载体被替换。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复印机中,第二转印辊24的中空带芯棒24b接地,而具有与调色剂相同的极性的第二转印偏置被应用于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中空带芯棒16c。借此,用于将调色剂从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侧面静电地移至第二转印辊24的侧面的第二转印电场形成于第二转印压合区中的辊之间。
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贯穿轴构件16a的第一轴承308由导电滑动轴承形成。应注意,贯穿轴构件16a由金属制成。输出第二转印偏置的高压电源309被连接到导电的第一轴承308。从高压电源309输出的第二转印偏置通过导电的第一轴承308被引导至第二转印相对辊16。然后,第二转印偏置在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中以此顺序被传送至由金属制成的贯穿轴构件16a、由金属制成的球轴承16e、由金属制成的中空带芯棒16c和导电弹性层16d。
被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的一端的对象检测盘303包括对象检测部分303a,对象检测部分303a在沿贯穿轴构件16a的旋转方向的预定位置沿轴线方向是竖直的。另一方面,光学传感器303被固定到传感器托架,该传感器托架被固定到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在贯穿轴构件16a旋转的过程中,如果贯穿轴构件16a位于预定的旋转角范围内,则对象检测盘303的对象检测部分303a进入光学传感器304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之间,以遮蔽其间的光通道。如果光学传感器304的光接收元件接收来自光发射元件的光,则光接收元件将光接收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未示出)。基于来自光接收元件的光接收信号已停止的时机与凸轮驱动电动机300从该时机开始的驱动量,控制器控制被固定到贯穿轴构件16a的凸轮310和311的凸轮部分的旋转角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凸轮310和第二凸轮311在预定的旋转角分别撞击第二转印辊24的第一惰辊312和第二惰辊313,以便克服偏置螺旋弹簧351的偏置力沿远离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方向向后推动第二转印辊24(在下文中向后推动被称为向下推动)。这种情况下的向后推动量(在下文中被称为向下推动量)由凸轮310和311的旋转角位置确定。应当注意,当第二转印辊24的向下推动量较大时,第二转印相对辊16与第二转印辊24之间的距离也较大。
第一惰辊312是外径稍微小于第二转印辊24的外径的球轴承,并且在第一轴构件24c的圆周面上相对于第一轴构件24c可旋转,第一惰辊312设置于第二转印辊24的第一轴构件24c上,使得第一惰辊312相对于第一轴构件24c可旋转。以相同的方式,具有与第一惰辊312相同构造的第二惰辊313设置于第二转印辊24的第二轴构件24d上,使得第二惰辊313相对于第二轴构件24d可旋转。
已撞击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凸轮310和311的惰辊312和313的旋转由于撞击而被阻止,但是第二转印辊24的旋转由于以下原因因此未被阻止。即,即使惰辊312和313的旋转停止,由于惰辊是球轴承,使得第二转印辊24的轴构件24c和24d可以独立于惰辊自由旋转。如果惰辊312和313的旋转由于凸轮310和311的撞击而停止,则能够防止其间的滑动接触发生,并且可以避免由于滑动接触而导致的带驱动电动机和第二转印辊24的驱动电动机的扭矩增加。
当根据该实施例的复印机在以下情况下工作时,第二转印的抵靠/分离操作被执行。即,例如,当厚记录介质(在下文中被称为厚纸)被供应时,当用于调整调色剂密度的调色剂补片(toner patch)在打印操作期间在被输送并经过第二转印部分的多个记录介质中绘制时,当调色剂的排出图案在打印操作期间在记录介质中绘制时,抵靠/分离操作被执行。在图3中,详细描述了当厚纸被供应时的抵靠/分离操作。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复印机中,当使厚纸进入第二转印压合区时,如图3(a)所示,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贯穿轴构件16a的旋转在使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凸轮310和311分别撞击第二转印辊24的惰辊312和313的位置(凸轮位置A)停止。即,当作为厚纸的记录介质P被使用时,第二转印辊24由凸轮310和311向下推动,以便形成第二转印辊24与第二转印相对辊16之间的间隔X。如果间隔X以这种方式形成于第二转印辊24与第二转印相对辊16之间,即使具有大厚度的厚纸进入,当厚纸进入第二转印压合区时中间转印带10和第二转印辊24上的载荷的大波动也不会产生。然而,如果记录介质在第二转印辊24被向下推动的状态下供应,则用于转印的足够压合压力未获得,并且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特性退化。特别地,当记录介质具有差的表面光洁度时,观察到转印率的显著退化。
为了解决该问题,记录介质P一进入第二转印压合区,如图3(b)所示,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贯穿轴构件16a立即旋转,使得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凸轮310和311位于凸轮310和311不分别撞击第二转印辊24的惰辊312和313的位置。借此,凸轮310和311沿顺时针方向或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在它们不与惰辊312和313接触的位置停止。然后,凸轮310和311被保持处于它们不会撞击惰辊312和313的位置,同时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当作为厚纸的记录介质P从第二转印压合区离开时,如图3(c)所示,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贯穿轴构件16a旋转并停止,使得第二转印相对辊16的凸轮310和311位于它们撞击第二转印辊24的惰辊312和313的位置。
当用于调整调色剂密度的调色剂补片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多张纸中被绘制时,当调色剂的排出图案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多张纸中被绘制时等,与以上提到的抵靠/分离操作相同的操作被执行。借此,Procon补片(Procon patch)前后端与压合位置之间的分离量和纸前后端与压合位置之间的分离量以高准确度匹配。希望第二转印辊24与第二转印相对辊16之间的间隔X约为1mm。
在以上描述中,在到第二转印部分的记录介质上的转印操作期间的抵靠/分离操作已被描述。然而,很明显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将图像从感光元件等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构造。此外,接触/分离单元的轴之间的分离距离也可以通过改变具有轴构件的凸轮构件的旋转角度而调整,以便响应于记录介质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期望记录介质的厚度从操作面板(未示出)输入并管理。
在图4A到4D中,描述了当第二转印单元被安装到设备主体上时的布置。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复印机中,当第二转印单元350被安装到设备主体时,作为单个体的第二转印单元350可以相对于中间转印带布置。
从图4A和图4B中显而易见的是,第二转印单元350包括位于前侧架350a(即,单元架)(图4A)和后侧架350b(即,单元架)(图4B)的每个上的锥形的两个孔(即,两个导向装置)357a和357b与358a和358b。另一方面,锥形的两个销355a和355b与356a和356b以投影的方式设置于作为中间转印单元的前侧板的第二侧板306a(图4C)和作为中间转印单元的后侧板的第一侧板306b(图4D)的前侧(与操作者相对的复印机侧面)。应当注意,作为定位部分的销355a和355b与356a和356b不限于如图4C和4D所示的每个侧板306a和306b两个,并且可以是每个侧板一个或者等于或多于3个。与之对应,作为定位孔的锥形孔357a和357b与358a和358b的位置和数量也改变。
第二转印单元350被保持在滑动的抽屉单元(未示出)上以便从设备主体拉至前侧。在抽屉单元从设备主体拉出的状态下,第二转印单元350被保持在抽屉单元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从设备主体前侧观察时沿左右方向、深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可移动。例如,第二转印单元350沿左右方向向左右侧均可移动1mm,沿深度方向向前后侧均可移动1mm,以及沿上下方向向上侧可移动3mm。如果保持第二转印单元350的抽屉单元被安装在设备主体上或存储在设备主体中,则设置于第二转印单元350的后侧架350b上的锥形孔358a和358b分别与设置于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上的锥形销356a和356b配合。在基本相同的时机,设置于第二转印单元350的前侧架350a上的锥形孔357a和357b分别与设置于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二侧板306a上的锥形销355a和355b配合。借此,第二转印辊的前后位置以高准确度确定。另外,第二转印单元350的后侧架350b的表面和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相互撞击。借助上述配合与撞击,第二转印单元350被固定到中间转印单元,由此被固定到设备主体,并且被定位(即,引导或对准)以便从主体前侧观察时沿左右方向、深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不可移动。因此,即使当第二转印的挤压力大时,第二转印单元也能够被可靠地定位。然后,第二转印单元350通过连接到设备主体的偏置螺旋弹簧351(见图3)被偏置到中间转印带的侧面,使得第二转印辊准确地抵靠于中间转印带。按照图4A到AD中收集的图示说明,如图5所示的状态被实现。
在图6中,描述了第二转印的驱动。驱动由接头353通过驱动传送构件362从用于驱动在第二转印单元后侧的第二转印辊的电动机361被输入至第二转印单元350。输入至接头353的驱动从驱动齿轮353a被输送至惰齿轮352,驱动齿轮353a与接头353一体形成。传送给惰齿轮352的驱动被传送给布置于第二转印辊24的轴端上的辊驱动齿轮314,以便驱动第二转印辊24。应当注意,如图6所示的介于驱动齿轮314和驱动齿轮353a之间的惰齿轮352不限于一个,并且多个惰齿轮352可以介于其间。
用于从作为驱动源的电动机361传送的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被配置为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间隙。以下内容描述为什么配合间隙(容差)设置于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的原因。图7是示意地图示说明从侧面观察时图1中的复印机的概念平面图。设备主体110(即,壳体)包括中间转印单元定位部分(例如销)115和被连接到电动机361的驱动传送构件362。如果中间转印单元120沿水平方向即沿图7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移动,则设置于中间转印单元120上的中间转印单元定位孔125和设置于设备主体110上的中间转印单元定位部分115互相配合。它们互相配合,使得中间转印单元120相对于设备主体110被定位。如果第二转印单元350在中间转印单元120相对于设备主体110被定位的状态下沿水平方向即沿图7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移动,则第二转印单元350的孔358a和358b与中间转印单元120的销356a和356b互相配合,并且第二转印单元350的孔357a和357b与中间转印单元120的销355a和355b互相配合。通过构件的配合,第二转印单元350相对于中间转印单元120被定位。此外,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随着第二转印单元350的移动而互相配合。应当注意,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零件公差等,在驱动传送构件362相对于设备主体和中间转印单元上的定位销356a和356b与355a和355b的位置产生误差。以相同的方式,在一些情况下,接头353相对于第二转印单元350上的定位孔358a和358b与357a和357b的位置也产生误差。当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上不存在配合间隙时,则可能由于上述误差中的任一或两者,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不能互相配合。可替代地,即使它们可以相互配合,也可能应力施加于驱动传送构件362、接头353、第二转印单元350、设备主体100等,并且它们因此而坏掉。在该实施例中,上述失效可以通过在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上提供配合间隙(容差)而被防止。期望驱动传送构件362和接头353的配合间隙在±0.8mm的范围内。应当注意,一体提供设备主体110和中间转印单元120的构造可以被用来代替中间转印单元可以被连接到设备主体的构造。
接头353和已与接头整体形成的驱动齿轮353a与第二转印辊24的抵靠/分离操作支轴359(压杆支轴,同样在图3中示出)同轴布置。抵靠/分离操作支轴359通过球轴承被保持在作为可移动架的第二转印辊压杆354(图4A中的354a、图4B和图6中的354b)上。压杆354和支轴359具有滑动轴承的关系。支轴359本身以不可旋转的状态被保持在第二转印单元350上。如图8所示,接头353与集成的驱动齿轮353a一起通过轴承363连接到支轴359。因此,接头353被配置为可围绕支轴旋转。应当注意,椭圆切口部分350a1形成于支轴359的前侧轴端上的前侧架350a上,并限制(即,调整)支轴359旋转(图9)。这是因为如果支轴359旋转,压杆354a的支孔则被磨损。
最后,描述以下构造,该构造用于当凸轮310和311分别撞击惰辊312和313时确保第二转印辊的驱动,以便在驱动期间向下推动第二转印辊24。图10是图示说明从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的侧面观察时的第二转印单元350的视图。与图10(a)相比,图10(b)图示说明了辊驱动齿轮314和惰齿轮352分离的状态。图4B是对应于图10(a)的立体图,而图11是对应于图10(b)的立体图。作为使第二转印辊与第二转印带/第二转印相对辊之间能够接触和分离的可移动架的第二转印辊压杆354b可以围绕与接头353同轴布置的支轴旋转地移动。当第二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分离时,凸轮和惰辊相互撞击并且第二转印辊被向下推动。借此,布置于辊轴端的辊驱动齿轮314也被向下推动。然而,辊轴与惰齿轮轴一起被保持在压杆354b上。因此,即使当压杆354b在驱动期间围绕支轴旋转时,辊驱动齿轮314、惰齿轮352和接头353的驱动齿轮的轴之间的距离不改变。通过这个构造,即使抵靠/分离操作被执行,齿轮的啮合(轴之间的距离)可以准确地保持,并且确保高准确度的齿轮驱动、由此的第二转印辊的驱动。此外,当辊驱动齿轮314和惰齿轮352上下移动时,遮盖惰齿轮轴和辊驱动齿轮轴的移动轨道的开口设置于后侧架350b上,以便不妨碍被定位并固定到中间转印单元的第一侧板306b上的后侧架350b。在图10(a)和10(b)所示的示例中,提供了作为用于惰齿轮轴的开口的长孔350b1和作为用于辊驱动齿轮轴的开口的切口350b2。
根据该实施例,提供了相对于图像载体(例如,中间转印带)定位支撑转印构件(例如,第二转印辊)的转印单元的构造。尽管转印构件在构造相对于图像载体定位转印单元的状态下被驱动,但是接触/分离单元独立于转印构件的驱动而工作。因此,转印构件与图像载体的相对位置可以以高准确度实现,并且图像质量未由于压力偏差等而退化。
并且根据该实施例,成像设备包括:图像载体,其运载调色剂图像;驱动源;第一驱动传送构件,其被配置为由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驱动;以及转印单元,其可拆卸地附接于该成像设备的壳体。转印单元包括:转印构件,其被配置为直接或经由记录介质接触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将图像载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转印压合区的记录介质上;导向装置,其被配置为将转印单元引导至图像载体;支轴;可移动架,其支撑转印构件并被配置为围绕支轴旋转;驱动输入构件,其与支轴同轴布置并被配置为与第一驱动传送构件连接;以及第二驱动传送构件,其由可移动架支撑并被配置为将驱动输入构件输入的驱动力传送给转印构件。该成像设备进一步包括接触/分离单元,其被配置为通过围绕支轴移动可移动架将转印构件压在图像载体上以及使转印构件与图像载体分离,同时转印单元附接于该成像设备。
在该成像设备中,接触/分离单元可以被配置为将转印构件压在图像载体上以及分离转印构件,同时驱动源的驱动力被传送给转印构件。
在该成像设备中,驱动输入构件可以包括接头,其被配置为沿转印单元的连接方向以接头和第一驱动传送构件之间的容差与第一驱动传送构件配合。该容差沿垂直于连接方向的方向设置。
该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支撑构件,其支撑图像载体并经由图像载体与转印构件相对。在这种情况下,接触/分离单元可以包括:凸轮,其由支撑构件和转印构件的轴中的任一轴支撑;以及第二驱动源,其被配置为驱动凸轮。接触/分离单元可以通过驱动凸轮引起转印构件与图像载体接触,以及使转印构件与图像载体分离。
在该成像设备中,第二驱动传送构件可以包括: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与支轴同轴布置并被配置为与驱动输入构件一体旋转;惰齿轮,该惰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及转印构件驱动齿轮,该转印构件驱动齿轮与惰齿轮啮合并与转印构件同轴布置,并且被配置为与转印构件一体旋转。
在该成像设备中,转印单元可以包括支撑支轴的单元架。
在该成像设备中,单元架可以包括调节支轴的旋转的调节部分。
在该成像设备中,驱动输入构件可以经由轴承被可旋转地连接于支轴。
在该成像设备中,导向装置可以被设置于单元架上。
该成像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支撑图像载体的图像载体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载体单元可拆卸地可附接于成像设备的壳体。
根据该实施例,由接触/分离单元旋转的可移动架的旋转中心和驱动输入构件均被设置于支轴上。因此,支轴和转印构件的轴之间的距离可以以高准确度维持,并且即使执行抵靠/分离操作,转印构件也可以以高准确度被驱动。此外,因为支轴和转印构件都设置于转印单元内,支轴和转印构件的轴之间的距离可以以高准确度维持,并且即使转印单元与由于零件的公差造成的转印单元相对于图像载体偏离正常位置的位置连接,转印构件也可被以高准确度驱动。
此外,该设备的生成力可被维持,或者图像载体和转印构件上的载荷波动可被防止。
此外,接头和第一驱动传送构件可以防止被损坏。
此外,驱动源的驱动力可经由相对简单的构造传送给转印构件。
此外,支轴可以由转印单元利用相对简单的构造支撑。
此外,替换或连接和拆卸图像载体的易操作性可以改进。
尽管本发明已关于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以进行完整清晰的公开,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因此而受限制,而是被理解为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想到的完全属于在此提出的基本示教内的所有修改和替代结构。

Claims (22)

1.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运载调色剂图像;
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抵靠于所述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所述转印压合区的记录介质上;
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支撑所述转印构件;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驱动所述转印构件;
接触/分离单元,所述接触/分离单元引起所述转印构件抵靠于所述图像载体和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以及
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转印单元的构造,其中
当所述转印构件在所述构造定位所述转印单元的状态下被驱动时,所述接触/分离单元独立于所述转印构件的驱动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凸轮构件被不可移动地固定到所述图像载体的轴部和所述转印构件的轴部中的任一个,
空转构件被支撑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轴部和所述转印构件的所述轴部中的另一个上,所述空转构件在对应于所述凸轮构件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轴部和所述转印构件的所述轴部中的另一个可旋转,
所述凸轮构件被不可移动地固定至其的所述轴部支撑所述图像载体或所述转印构件,使得所述图像载体或所述转印构件相对于所述凸轮构件被不可移动地固定至其的所述轴部可旋转,以及
所述凸轮构件在预定时机旋转,以便引起所述转印构件抵靠于所述图像载体和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包括可移动架,所述可移动架使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能够接触与分离,
所述可移动架包括第一齿轮、惰齿轮和转印构件驱动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设置于支轴上,所述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转印构件驱动齿轮与所述惰齿轮啮合,以及
所述可移动架围绕所述第一齿轮整体与所述惰齿轮和所述转印构件驱动齿轮一起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包括第二架,所述第二架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以及
所述第二架具有对应于轨道的开口,当所述可移动架移动以便接触和分离时,所述惰齿轮沿所述轨道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包括第二架,所述第二架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以及
所述第二架具有对应于轨道的第二开口,当所述可移动架移动以便接触和分离时,所述惰齿轮沿所述轨道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支轴以不可旋转的状态被保持在所述转印单元上,以及
所述第一齿轮通过轴承支撑于所述支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构件之间的分开距离是可变的。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接头,所述接头与所述第一齿轮一体设置;
另一个驱动源,以及
驱动传送构件,所述驱动传送构件向所述接头传送所述另一个驱动源的驱动力。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转印单元的所述构造沿所述记录介质的进给方向限定所述可移动架的两端上的所述转印单元与所述图像载体的相对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沿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进给方向限定可移动架的两端上的相对位置的所述构造包括位于两端中的每一端的两个定位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位于两端中的每一端的所述两个定位部分被设置为沿记录介质的所述进给方向夹入所述转印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图像载体是第二转印带,以及
所述转印构件是第二转印辊。
13.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
图像载体,所述图像载体运载调色剂图像;
驱动源;
第一驱动传送构件,所述第一驱动传送构件被配置为由所述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驱动;
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可拆卸地附接于所述成像设备的壳体上,并且所述转印单元包括:
转印构件,所述转印构件被配置为直接或经由记录介质接触所述图像载体以形成转印压合区,并且将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经过所述转印压合区的所述记录介质上;
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转印单元引导至所述图像载体;
支轴;
可移动架,所述可移动架支撑所述转印构件并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轴旋转;
驱动输入构件,所述驱动输入构件与所述支轴同轴设置并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送构件连接;以及
第二驱动传送构件,所述第二驱动传送构件由所述可移动架支撑并被配置为将所述驱动输入构件输入的驱动力传送至所述转印构件;以及
接触/分离单元,所述接触/分离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围绕所述支轴移动所述可移动架,将所述转印构件压在所述图像载体上以及使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同时所述转印单元附接于所述成像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接触/分离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转印构件压在所述图像载体上,并且当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传送至所述转印构件时,使所述转印构件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输入构件包括接头,所述接头被配置为沿所述转印单元的连接方向以所述接头和所述第一驱动传送构件之间的容差与所述第一驱动传送构件配合,所述容差沿垂直于所述连接方向的方向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进一步包括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图像载体并经由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构件相对,其中
所述接触/分离单元包括:
凸轮,所述凸轮由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转印构件的轴中的任一轴支撑,以及
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凸轮,
所述接触/分离单元通过驱动所述凸轮引起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和使所述转印构件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传送构件包括:
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支轴同轴设置并被配置为与所述驱动输入构件一体旋转;
惰齿轮,所述惰齿轮与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以及
转印构件驱动齿轮,所述转印构件驱动齿轮与所述惰齿轮啮合并与所述转印构件同轴设置,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转印构件一体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转印单元包括支撑所述支轴的单元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单元架包括调节所述支轴的旋转的调节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输入构件经由轴承被可旋转地连接于所述支轴。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导向装置被设置于所述单元架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进一步包含
图像载体单元,其支撑所述图像载体,其中
所述图像载体单元被可拆卸地附接于所述成像设备的所述壳体上。
CN201310086322.8A 2012-03-19 2013-03-18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4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1737 2012-03-19
JP2012-061737 2012-03-19
JP2012-238843 2012-10-30
JP2012238843 2012-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4063A true CN103324063A (zh) 2013-09-25
CN103324063B CN103324063B (zh) 2015-11-18

Family

ID=49157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632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24063B (zh) 2012-03-19 2013-03-18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37042B2 (zh)
JP (2) JP6175825B2 (zh)
CN (1) CN103324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87857B2 (ja) 2013-02-14 2017-08-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907B2 (ja) 2013-04-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86868B2 (ja) 2013-05-01 2018-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2821858B1 (en) 2013-05-01 2020-06-0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00088B2 (ja) 2014-05-27 2018-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95396A (ja) 2014-11-14 2016-05-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93802B2 (ja) 2015-07-07 2019-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48753A (ja) * 2018-02-28 2019-09-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558148B2 (en) 2018-03-30 2020-02-11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10890864B2 (en) 2019-01-25 2021-01-12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belt regulat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140137A (ja) 2019-02-28 2020-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0841A (ja) * 2022-06-21 2024-01-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15682A (ja) * 2022-07-25 2024-0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75262A (ja) * 2022-11-22 2024-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加圧装置及びベルト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4878A (ja) * 2002-10-23 2004-05-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62593A1 (en) * 2004-09-17 2006-03-23 Mitsuru Takahashi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US20100098465A1 (en) * 2008-10-20 2010-04-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58690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Ryuuichi Mimbu Transf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3218A (ja) * 1992-09-03 1994-03-25 Sharp Corp 転写ローラ装置
JP3839932B2 (ja) * 1996-09-2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JP3568333B2 (ja) * 1996-10-04 2004-09-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649015B2 (ja) * 1999-02-05 2005-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96927A (ja) 2001-03-29 2002-10-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1709B2 (ja) * 2003-05-14 2010-05-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4622A (ja) * 2005-03-31 2006-10-1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50506B2 (ja) * 2005-08-11 2011-08-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9660A (ja) * 2005-12-26 2007-08-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4621B2 (ja) * 2007-04-17 2009-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着脱機構及び中間転写ユニット着脱方法
JP5278788B2 (ja) * 2007-12-17 2013-09-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離間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0801A (ja) * 2008-03-04 2009-09-1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146045B2 (ja) * 2008-03-26 2013-02-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4407A (ja) * 2008-04-01 2011-08-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628A (ja) * 2008-04-01 2009-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8433221B2 (en) 2008-12-04 2013-04-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nip adjustment function
JP5299772B2 (ja) * 2009-03-02 2013-09-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7946B2 (ja) 2009-04-22 2013-08-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2510B2 (ja) 2009-09-15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の転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5060A (ja) 2010-02-24 2011-09-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52B2 (ja) 2010-05-1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8270A (ja) * 2010-05-31 2011-12-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085B2 (ja) 2010-11-15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929774B2 (en) 2010-12-09 2015-01-06 Ricoh Company, Ltd. Belt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same
JP5764975B2 (ja) 2011-03-02 2015-08-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0046B2 (ja) 2011-03-16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濃度制御方法
US9063472B2 (en) 2011-03-17 2015-06-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ensioning unit
JP5862130B2 (ja) * 2011-09-08 2016-02-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1193B2 (ja) * 2011-11-08 2016-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4878A (ja) * 2002-10-23 2004-05-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62593A1 (en) * 2004-09-17 2006-03-23 Mitsuru Takahashi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age forming
US20100098465A1 (en) * 2008-10-20 2010-04-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10158690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Ryuuichi Mimbu Transfer assembl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37042B2 (en) 2015-05-19
CN103324063B (zh) 2015-11-18
JP2014112179A (ja) 2014-06-19
JP6288320B2 (ja) 2018-03-07
US20130243482A1 (en) 2013-09-19
JP2017068288A (ja) 2017-04-06
JP6175825B2 (ja) 201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4063A (zh) 成像设备
US9026029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51762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493802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904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78660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47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735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36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625000B2 (en)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11906A (ja) 定着装置、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JP2016031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3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359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装置
US7581729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220745A (ja) 二次転写ユニットの変位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43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34551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72807B2 (ja) シート幅検出装置、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5555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434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1514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7015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6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54290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