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0598A -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0598A
CN102830598A CN2012102007059A CN201210200705A CN102830598A CN 102830598 A CN102830598 A CN 102830598A CN 2012102007059 A CN2012102007059 A CN 2012102007059A CN 201210200705 A CN201210200705 A CN 201210200705A CN 102830598 A CN102830598 A CN 102830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cam
b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transfer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07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0598B (zh
Inventor
中里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830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0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0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0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被配置为存储在带靠接图像承载部件的状态下可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一倾斜位置和在带与图像承载部件分离的状态下可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二倾斜位置的存储单元,以及被配置为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带靠接图像承载部件则将辊移动到第一倾斜位置以及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带与图像承载部件的靠接被取消则将辊移动到第二倾斜位置的控制单元。

Description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配置为通过电子照相方法的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处理在记录片材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上,存在包括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四个感光鼓和从各感光鼓向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的级联型图像形成装置。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145556中讨论的那样,当形成图像时,常规的级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中间转印带,以在彩色打印模式中靠接到四个感光鼓上并且在单色打印模式中与除用于黑色的感光鼓以外的三个感光鼓分离。
通过移动一次转印辊以使其更接近感光鼓,执行中间转印带靠接感光鼓的操作。通过移动一次转印辊以使其远离感光鼓,执行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的分离操作。
在理想的状态中,中间转印带在不沿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移动的状态下被传输。但是,众所周知,由于诸如支撑中间转印带的辊的倾斜、中间转印带的左侧和右侧之间的张力差和外部负载的差异的各种因素,中间转印带趋于沿宽度方向移动。当中间转印带沿宽度方向移动时,会出现蛇行(meandering)。作为用于校正中间转印带的这样的蛇行的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282196讨论了通过倾斜操纵辊校正蛇行的技术。
但是,如果当以稳定的方式传输中间转印带时中间转印带附接感光鼓或者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分离,那么中间转印带的传输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这是由于,靠接操作或分离操作可改变来自感光鼓和一次转印辊的加压力以及接收该加压力的位置,这导致可实现中间转印带的稳定传输的操纵辊的倾斜角度变化。因此,当执行靠接操作或分离操作时,暂时出现中间转印带的大的蛇行。
这种蛇行不仅仅在涉及一次转印辊时出现。换句话说,它是当在关于中间转印带的靠接和分离操作中涉及可旋转部件时出现的问题。并且,不仅对于中间转印带,而且对于具有在靠接和分离操作中涉及的可旋转部件的诸如传输记录片材的传输带的其它类型的带,也出现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如下的技术,该技术能够防止当在带被传输时带与图像承载部件靠接或分离时出现带蛇行并且减少在带被稳定地传输之前经过的时间,由此提高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被配置为沿预定的方向移动的带;被配置为使图像承载部件附接带的靠接单元;被配置为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带的辊;被配置为使辊的轴倾斜的倾斜单元;被配置为检测带的沿与该预定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的检测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通过倾斜单元倾斜的辊的倾斜的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可在图像承载部件靠接带的状态下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一倾斜位置和可在图像承载部件与带分离的状态下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二倾斜位置,其中,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图像承载部件靠接带,则控制单元将辊移动到第一倾斜位置,并且,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图像承载部件与带的靠接被取消,则控制单元将辊移动到第二倾斜位置。
参照附图阅读实施例的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包含于说明书中并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A和图2B示出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控制和靠接/分离操作。
图3A~3C示出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的原理。
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5是示出各模式中的凸轮的初始位置的校正值的计算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图5中的流程图的步骤S502、S505、S508和S511中的校正值计算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各操作模式中的凸轮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8A~8C示出当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时在执行和不执行根据实施例的凸轮的位置校正控制的情况下由边缘传感器检测的波形。
图9A和图9B示出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时的凸轮的位置校正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特征和方面。以下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可以单独地实现,或者在必要的情况下或者在单个实施例中组合来自各单个实施例的要素或特征有益的情况下作为多个实施例或它们的特征的组合实现。
图1是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包括多个并行布置的图像形成单元并使用中间转印方法的彩色电子照相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记录图像信号输出单元1R和图像输出单元1P。图像输出单元1P包含并行布置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10a、10b、10c和10d)、片材馈送单元20、中间转印单元30、定影单元40和控制单元70。将在后面详细描述这些单元中的每一个。
图像形成单元10a~10d具有相同的配置。分别在图像形成单元10a~10d中包含圆筒型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即感光鼓(图像承载部件)11a~11d。感光鼓11a~11d中的每一个可旋转地被轴支撑,并且,沿图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与感光鼓11a~11d的外周面对地,沿感光鼓的旋转方向布置有一次带电装置12a~12d、曝光系统13a~13d、镜子16a~16d、显影装置14a~14d和清洁装置15a~15d。
一次带电装置12a~12d中的每一个在感光鼓11a~11d中的每一个的表面上提供均匀的电荷量。光学系统13a~13d根据从记录图像信号输出单元1R输出的记录图像信号调制光束、即激光束,并且通过镜子16a~16d用调制后的光束将各感光鼓11a~11d曝光,使得在相应的感光鼓11a~11d中的每一个上形成静电潜像。
并且,通过分别包含四种颜色(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中的一种的显影剂(调色剂)的显影装置14a~14d,使得在感光鼓11a~11d中的每一个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见。可见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35a~35d被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单元30的部件的中间转印带31上。清洁装置15a~15d擦去没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残留于感光鼓11a~11d上的调色剂,并且清洁鼓表面。
二次转印辊36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清洁装置50清洁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清洁装置50包含用于去除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的清洁刮刀和用于存放废调色剂的废调色剂箱。
片材馈送单元20包含盒子21a和21b、拾取辊22a、22b和26、片材馈送辊对23、片材馈送引导件24、对齐辊25a和25b和手动馈送托盘27。存放于盒子21a和21b和手动馈送托盘27中的记录片材P通过各拾取辊22a、22b和26被拾取。然后,记录片材P通过片材馈送辊对23被传输到对齐辊25a和25b。对齐辊25a和25b与各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同步地向二次转印辊36传输记录片材P。
定影单元40包括包含诸如卤素加热器的热源的定影辊和向定影辊施加压力的压力辊。也可在压力辊中包括热源。
浓度传感器71检测在执行图像调整模式时从感光鼓11a~11d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图案图像。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的配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当发出图像形成操作开始信号时,通过拾取辊22a从盒子21a逐张地拾取记录片材P。然后,记录片材P在片材馈送引导件24之间被引导,并且通过片材馈送辊对23被传输到对齐辊25a和25b。此时,对齐辊25a和25b的旋转停止。因此,记录片材P的前缘靠接对齐辊25a和25b的压合部。在靠接之后,对齐辊25a和25b开始与由图像形成单元执行的图像形成的开始同步地旋转。在记录片材P和通过图像形成单元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辊36处匹配的定时,开始该旋转。
在图像形成单元中,当发出图像形成操作开始信号时,通过上述的处理在感光鼓11d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被施加高电压的一次转印辊35d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然后被传输到随后的一次转印辊35c。在一次转印辊35c,在具有从一个图像形成单元向下一个图像形成单元传输调色剂图像所需要的时间延迟的情况下执行图像形成。在位置对准之后,一次转印辊35c将下一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已转印的图像上。在随后的图像形成单元重复类似的处理。因此,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
然后,记录片材P进入二次转印辊36的位置并且接触中间转印带31。在记录片材P穿过二次转印辊36的定时,向二次转印辊36施加高电压。因此,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P的表面上。然后,记录片材P被传输到定影单元40。定影单元40通过向记录片材P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的表面上。随后,记录片材P从图像形成装置被排出。
图2A和图2B示出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控制和靠接/分离操作。
在图2A中,中间转印带31沿图中的箭头所示的移动方向可旋转地被驱动辊33、操纵辊32和二次转印相对辊34支撑。在驱动辊33和操纵辊32之间形成一次转印面。由于驱动辊33向中间转印带31传送驱动,因此,作为金属辊的驱动辊33被涂敷橡胶以便防止辊与带之间的滑动。橡胶的厚度为几毫米。
操纵辊32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而旋转。操纵辊32的轴的一端被固定。轴的另一端与操纵臂64连接。控制单元70控制作为步进马达的操纵马达63的驱动,并且使凸轮62旋转。当凸轮62旋转时,操纵臂64还关于轴65旋转。换句话说,操纵辊32的倾斜由控制凸轮62的旋转位置的控制单元70控制。
原位置(home position,HP)传感器61通过检测设置在凸轮62上的缺口检测作为凸轮62的初始位置的原位置。HP传感器61的检测结果被用于检测凸轮62的旋转角度。
边缘传感器60被配置在操纵辊32与感光鼓11a之间。边缘传感器60检测中间转印带31的边缘的沿作为与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并且产生根据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的输出信号。虽然边缘传感器60是检测与靠接中间转印带31的边缘的标记部件的位置对应的光量的光学传感器,但是,可使用诸如线传感器的不同的器件,只要可检测到中间转印带31的边缘位置即可。
在图2B中,一次转印辊35a~35d和二次转印辊36被可移动地布置,使得它们可与中间转印带31靠接或分离。
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单色打印模式并且仅通过使用黑色执行图像形成时,一次转印辊35b~35d向下移动到远离感光鼓11b~11d的分离位置。该配置有助于防止由于感光鼓11b~11d(即,不被使用的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摩擦导致的感光鼓11b~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劣化。
另一方面,当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彩色打印模式并且通过使用全部的四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时,与单色打印模式的情况不同,一次转印辊35b~35d向上移动到靠接位置,使得中间转印带31接触感光鼓11b~11d。
并且,当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图像调整模式时,从感光鼓11a~11d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图案图像的浓度被浓度传感器71读取。此时,如果二次转印辊36与二次转印相对辊34接触,那么,当图案图像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图案图像的调色剂可能污染二次转印辊36。
因此,当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图像调整模式时,二次转印辊36与二次转印相对辊34分离。通过二次转印位置的图案图像通过清洁装置50被清洁。
图3A~3C示出中间转印带的蛇行校正的原理。在图3A~3C中的每一个中,左面是凸轮62的正面图,中间是凸轮62和操纵辊32的侧面图,右面是操纵辊32的正面图。通过沿箭头的方向从视点A观察侧面图所示的操纵辊32,获得操纵辊32的正面图。
如图3A所示,当凸轮62在预定的角度处停止并且操纵辊32保持在与停止角度对应的基本上水平的位置(大致水平)时,基本上,校正中间转印带的位置的力不起作用。
如图3B所示,如果凸轮62离开图3A中的状态根据操纵马达63的驱动旋转,那么操纵臂64根据凸轮62的偏心量沿箭头θ1的方向移动。由于操纵辊32的一端通过操纵臂64上升,因此,操纵辊32与操纵辊32的上升量对应地倾斜。
此时,围绕操纵辊32缠绕的中间转印带31向通过操纵臂64上升的辊端侧移动。这是由于,当中间转印带31通过操纵辊32时,围绕操纵辊32缠绕的中间转印带31的行进方向向操纵辊32的已上升的端部外侧偏移。
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如果凸轮62离开图3A中的状态根据操纵马达63的驱动旋转,那么操纵臂64根据凸轮62的偏心量沿箭头θ2的方向移动。由于操纵辊32的一端通过操纵臂64下降,因此,操纵辊32与操纵辊32的下降量对应地倾斜。
此时,围绕操纵辊32缠绕的中间转印带31向通过操纵臂64下降的辊端的相对侧移动。这是由于,当中间转印带31通过操纵辊32时,围绕操纵辊32缠绕的中间转印带31的行进方向向操纵辊32的已下降的端部内侧偏移。
控制单元70控制操纵辊32的倾斜,使得中间转印带31沿与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这种方式,可以校正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
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框图。控制单元70包含中央处理单元(CPU)100、只读存储器(ROM)101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02。CPU 100是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由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各种类型的处理的控制程序被存储于ROM 101中。RAM 102是用于操作CPU 100的系统工作存储器。RAM 102还用作用于暂时存储图像数据的图像存储器。操作单元67包括触摸面板显示器并接收用户输入的操作指令。
带驱动马达66驱动使中间转印带31旋转的驱动辊33。CPU 100控制流向带驱动马达66的电流,并且控制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速度。
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被用于使中间转印带31与感光鼓11b~11d附接和分离。当中间转印带31被附接于感光鼓11b~11d时,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向上移动。并且,当中间转印带31与感光鼓11b~11d分离时,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向下移动。
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被用于使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辊36附接和分离。当中间转印带31被附接于二次转印辊36时,CPU 100控制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二次转印辊36向上移动。并且,当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辊36分离时,CPU 100控制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二次转印辊36向下移动。
边缘传感器60和HP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被传送到CPU 100。检测信号通过集成于CPU 100中的模数(AD)转换电路从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转换后的信号经受CPU 100的计算处理。CPU 100基于从边缘传感器60和HP传感器61获取的检测信号控制供给到操纵马达63的电流。凸轮62根据该控制旋转,并且,操纵辊32的倾斜被控制。
当中间转印带31被稳定地传输时,如果由于一次转印辊35b~35d和二次转印辊36中的至少一个的驱动在靠接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那么中间转印带31的传输稳定性会受损。因此,中间转印带31在靠接操作或分离操作之后暂时表现大的蛇行,这导致颜色重合失调。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多个模式中的每一个计算有助于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凸轮62的位置。将参照以下的流程图描述计算处理。
图5是示出各模式中的凸轮的初始位置的校正值计算处理的流程图。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的程序被存储于ROM 101中,并且,程序被CPU 100从中读取并执行。当图像形成装置处于待机状态时,流程图中的处理通过经操作单元67发出的指令被执行。
在步骤S500中,CPU 100开始感光鼓11a~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在步骤S501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靠接中间转印带31并且二次转印辊36靠接中间转印带31。
在步骤S502中,CPU 100计算可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凸轮62的位置的校正值A。将在后面参照图6描述校正值计算处理的细节。在步骤S503中,CPU 100在RAM 102中存储校正值A。当执行彩色打印模式时,使用存储的校正值A。
在步骤S504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且二次转印辊36靠接中间转印带31。
在步骤S505中,CPU 100计算可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凸轮62的位置的校正值B。将在后面参照图6描述校正值计算处理的细节。在步骤S506中,CPU 100在RAM 102中存储校正值B。当执行单色打印模式时,使用存储的校正值B。
在步骤S507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靠接中间转印带31并且二次转印辊36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在步骤S508中,CPU 100计算可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凸轮62的位置的校正值C。将在后面参照图6描述校正值计算处理的细节。在步骤S509中,CPU 100在RAM 102中存储校正值C。当执行彩色图像调整模式时,使用存储的校正值C。
在步骤S510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并且二次转印辊36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在步骤S511中,CPU 100计算可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凸轮62的位置的校正值D。将在后面参照图6描述校正值计算处理的细节。在步骤S512中,CPU 100在RAM 102中存储校正值D。当执行单色图像调整模式时,使用存储的校正值D。
在步骤S513中,CPU 100停止感光鼓11a~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然后,流程图中的处理结束,并且,图像形成装置重新变为待机状态。
图6是示出在图5中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502、S505、S508和S511中执行的校正值计算处理的子程序的流程图。
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的程序被存储于ROM 101,并且,程序被CPU 100从中读取并执行。
在步骤S600中,基于来自HP传感器61的输出,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凸轮62移动到初始位置(原位置)。在步骤S601中,CPU 100开始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校正控制。当CPU 100执行蛇行校正控制时,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来自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等于目标值(2.5V)。
在步骤S602中,CPU 100确定来自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是否在预定范围(2.4V~2.6V)内。如果来自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在预定范围内(在步骤S602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603。在步骤S603中,CPU 100确定自输出处于该预定范围内以来是否经过了预定时间(30秒)。
如果还没有经过预定时间(在步骤S603中为“否”),那么处理返回步骤S602。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在步骤S603中为“是”),那么可以设想凸轮62处于可实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角位置,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604。在步骤S604中,CPU 100测量凸轮62的位置。
更特别地,CPU 100将基于HP传感器61的输出检测的原位置设为基准位置,并且,根据用于驱动操纵马达63的脉冲数测量凸轮62的角位置。凸轮62的测量的角位置与可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操纵辊32的倾斜位置对应。
由于凸轮62的角位置在蛇行校正控制中被检测,因此,操纵马达63的脉冲数时刻改变。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为了减少测量误差,使用通过在约10秒间以0.1秒的规则间隔测量脉冲所获得的100条采样数据的平均。
在步骤S605中,CPU 100基于在步骤S604中检测的角位置计算凸轮自原位置起的旋转量作为校正值。在步骤S606中,CPU 100停止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校正控制,然后,处理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2中,如果来自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不在预定范围内(在步骤S602中“否”),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607。在步骤S607中,CPU 100确定自输出不在预定范围内以来是否经过了预定的时间(两分钟)。
如果还没有经过预定的时间(在步骤S607中为“否”),那么处理返回步骤S602。另一方面,如果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在步骤S607中为“是”),那么可以设想,由于一些缺陷,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蛇行校正控制是不稳定的,并且,处理前进到步骤S608。在步骤S608中,CPU 100不计算校正值并且停止感光鼓11a~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驱动。然后,图6中的流程图中的处理的执行停止。
图7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各操作模式中的凸轮的控制的流程图。
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处理的程序被存储于ROM 101中,并且,程序被CPU 100从中读取并执行。当向图像形成装置1供给电力,完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初始操作,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待机状态时,执行流程图中的处理。当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待机状态时,一次转印辊35b~35d和二次转印辊36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在步骤S700中,CPU 100等待,直到通过操作单元67指示操作模式的执行。操作模式是彩色打印模式、单色打印模式、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和单色图像调整模式中的任一种。如果指示执行操作模式中的任一种(在步骤S700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01。在步骤S701中,CPU 100开始感光鼓11a~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在步骤S702中,CPU 100开始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校正控制。当CPU 100执行蛇行校正控制时,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来自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等于目标值(2.5V)。
在步骤S703中,CPU 100确定通过操作单元67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否是彩色打印模式。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彩色打印模式(在步骤S703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04。在步骤S704中,CPU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凸轮62移动到可在彩色打印模式中实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位置。
可通过将在图5中的步骤S503中存储的校正值A加到初始位置(原位置上)上,获得彩色打印模式中的凸轮62的目标位置。因此,CPU 100根据下式(1)计算操纵马达63的控制量。
控制量=初始位置+校正量A-当前位置    …(1)
在步骤S705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靠接中间转印带31并且二次转印辊36靠接中间转印带31。
并且,在步骤S703中,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被确定为不是彩色打印模式(在步骤S703中为“否”),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06。在步骤S706中,CPU 100确定通过操作单元67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否是单色打印模式。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单色打印模式(在步骤S706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07。在步骤S707中,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凸轮62移动到可在单色打印模式中实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位置。
可通过将在图5中的步骤S506中存储的校正值B加到初始位置(原位置)上,获得单色打印模式中的凸轮62的目标位置。因此,CPU 100根据下式(2)计算操纵马达63的控制量。
控制量=初始位置+校正量B-当前位置    …(2)
在步骤S708中,CPU 100保持一次转印辊35b~35d处于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位置的状态,但控制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二次转印辊36靠接中间转印带31。
并且,在步骤S706中,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被确定为不是单色打印模式(在步骤S706中为“否”),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09。在步骤S709中,CPU 100确定通过操作单元67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否是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是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在步骤S709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10。在步骤S710中,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凸轮62移动到可在彩色图像调整模式中实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位置。
可通过将在图5中的步骤S509中存储的校正值C加到初始位置(原位置)上,获得彩色图像调整模式中的凸轮62的目标位置。因此,CPU 100根据下式(3)计算操纵马达63的控制量。
控制量=初始位置+校正量C-当前位置    …(3)
在步骤S711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靠接中间转印带31而二次转印辊36保持在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位置。
并且,在步骤S709中,如果指示的操作模式被确定为不是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在步骤S709中为“否”),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12。在步骤S712中,CPU 100控制操纵马达63,使得凸轮62移动到可在单色图像调整模式中实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的位置。
可通过将在图5中的步骤S512中存储的校正值D加到初始位置(原位置)上,获得单色图像调整模式中的凸轮62的目标位置。因此,CPU 100根据下式(4)计算操纵马达63的控制量。
控制量=初始位置+校正量D-当前位置    …(4)
在步骤S713中,CPU 100保持一次转印辊35b~35d和二次转印辊36的状态,使得它们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
在步骤S714中,CPU 100确定是否完成操作模式的操作。如果完成操作(在步骤S714中为“是”),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15。在步骤S715中,CPU 100基于来自操作单元67的指令确定是否接收到下一操作模式的执行指令。如果接收到下一操作模式的指令(在步骤S715中为“是”),那么处理返回到步骤S703。而如果下一操作模式的指令未被接收到(在步骤S715中为“否”),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716。在步骤S716中,CPU 100停止感光鼓11a~11d和中间转印带31的驱动。
在步骤S717中,CPU 100控制第一靠接/分离马达68和第二靠接/分离马达69,使得一次转印辊35b~35d和二次转印辊36与中间转印带31分离。在步骤S718中,CPU 100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变为待机状态,并且,处理返回步骤S700。
根据上述的处理,如果在不停止中间转印带31的驱动的情况下使得当前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模式变为不同的操作模式,那么可令人满意地减少由于靠接/分离操作导致的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量。现在将以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的情况为例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效果。
图8A示出当执行根据本实施例的凸轮的位置校正控制时由边缘传感器检测的波形。图8B示出当不执行根据本实施例的凸轮的位置校正控制时由边缘传感器检测的波形。图8C示出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时的二次转印辊的靠接状态和分离状态。
如图8B和图8C所示,如果在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的时刻不执行凸轮62的位置校正控制,那么边缘传感器60的输出波形表现约500μm的蛇行量。并且,波动的波形收敛于其原始状态需要约20秒。
另一方面,如图8A所示,如果执行凸轮62的位置校正控制,那么,在二次转印辊36靠接中间转印带31的时刻,凸轮62的角位置被优化。因此,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量减小为约20μm。因此,即使立即开始图像形成,也可获得具有希望的图像质量的图像。
图9A和图9B示出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时的凸轮的位置校正控制。
图9A示出紧接着操作模式变为彩色图像调整模式之后的凸轮62的位置。图9B示出紧接着操作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之后的凸轮62的位置。
在图9A所示的彩色图像调整模式中,中间转印带31的传输可通过凸轮62旋转移动到“初始位置+校正量C”的角位置而被稳定化。如果操作模式从彩色图像调整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那么,根据基于上述的式(1)的计算处理,CPU 100以与“初始位置+校正量A-当前位置”对应的量控制操纵马达63。根据该控制,如果操作模式变为彩色打印模式,那么凸轮62移动到“初始位置+校正量A”的位置,并且,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减少。因此,可以稳定地传输中间转印带3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减少在传输中间转印带31的同时由于可旋转部件与中间转印带31的靠接或分离而出现的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并且,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缩短从可旋转部件与中间转印带31的靠接或分离操作到中间转印带31的稳定传输所经过的时间。因此,可以提高生产率。
根据本实施例,虽然如图5中的流程图所示的那样一次计算四种模式的校正值A~D,但是,可以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可通过操作单元67发出指令,使得只有特定的模式的校正值被计算。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以中间转印带31的蛇行控制为例子。但是,可对于不同类型的带应用本发明的蛇行控制。例如,本发明可被应用于将在其上要转印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传输到感光鼓的传输带。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虽然一次转印辊35b~35d和二次转印辊36被描述为与中间转印带31靠接和分离的可旋转部件,但是,可旋转部件不限于这些辊。例如,本发明可被应用于通过与中间转印带31靠接和分离来清洁其表面的清洁辊。
并且,根据本实施例,虽然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为例子,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包括中间转印带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如果装置是单色图像形成装置,那么用于一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的附接和分离的配置是不必要的。但是,本发明可被应用于用于使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附接和分离的配置。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更方式、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的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
被配置为沿预定的方向移动的带;
被配置为使带靠接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的靠接单元;
被配置为支撑带以使得带能够移动的辊;
被配置为使辊的轴倾斜的倾斜单元;
被配置为检测带的沿与所述预定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的检测单元;
被配置为基于检测单元的输出控制倾斜单元以使辊倾斜的控制单元;和
被配置为存储在带靠接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的状态下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一倾斜位置和在带与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分离的状态下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第二倾斜位置的存储单元,
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使得,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带靠接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则将辊移动到第一倾斜位置,而如果在带被传输时带与图像承载部件的靠接被取消,则将辊移动到第二倾斜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带被传输时,测量在检测单元的输出处于预定范围内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所获得的辊的倾斜位置作为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辊的倾斜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当带被传输时,如果在检测单元的输出处于预定范围外的状态下经过了预定的时间则停止至少一个图像承载部件和带的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倾斜单元包含被旋转驱动以使辊的轴倾斜的凸轮,
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通过控制凸轮的旋转位置控制辊的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被配置为检测凸轮的初始位置的第二检测单元,
其中,存储单元被配置为存储作为辊处于第一倾斜位置时的凸轮的位置的第一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的差值作为第一校正值并且存储作为辊处于第二倾斜位置时的凸轮的位置的第二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的差值作为第二校正值,并且,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如果凸轮移动到第一位置则使用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第一校正值,并且如果凸轮移动到第二位置则使用存储于存储单元中的第二校正值。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通过从初始位置与第一校正量的和减去凸轮的当前位置计算在凸轮移动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的凸轮的移动的控制量,并且通过从初始位置与第二校正量的和减去凸轮的当前位置计算在凸轮移动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的凸轮的移动的控制量。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带是从一个或更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向其上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或者是将记录片材传输到所述一个或更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的传输带。
CN201210200705.9A 2011-06-17 2012-06-15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830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5105A JP5825873B2 (ja) 2011-06-17 2011-06-17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35105 2011-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0598A true CN102830598A (zh) 2012-12-19
CN102830598B CN102830598B (zh) 2015-08-19

Family

ID=46516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0705.9A Active CN102830598B (zh) 2011-06-17 2012-06-15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67961B2 (zh)
EP (1) EP2535775A3 (zh)
JP (1) JP5825873B2 (zh)
KR (1) KR101522073B1 (zh)
CN (1) CN10283059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2124B2 (ja) 2013-08-21 2016-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2217B2 (ja) 2014-01-22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05134B2 (ja) * 2014-03-17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71585B2 (ja) * 2014-05-22 2018-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37412B2 (ja) 2015-08-31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48532B2 (ja) * 2016-01-14 2020-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ベルト位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7167439A (ja) * 2016-03-17 2017-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819372B2 (ja) * 2017-03-10 2021-01-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駆動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3052A (ja) 2018-07-20 2020-01-23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118809A (ja) 2019-01-22 2020-08-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118810A (ja) 2019-01-22 2020-08-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54571B2 (ja) * 2019-03-14 2023-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3392A (zh) * 2004-11-08 2006-05-1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95159A (zh) * 2007-04-27 2008-10-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90169274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1592882A (zh) * 2008-05-28 2009-12-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蛇行校正装置和使用该带蛇行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2452B2 (ja) * 1992-08-06 2000-08-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搬送装置
JPH07225543A (ja) * 1994-02-14 1995-08-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48533A (ja) * 1995-05-26 1997-02-18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蛇行補正装置
JPH0960693A (ja) * 1995-08-29 1997-03-04 Minolta Co Ltd 蛇行防止装置
JP3744141B2 (ja) * 1997-08-29 2006-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64479A (ja) * 1999-03-15 2000-09-26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9389A (ja) * 2000-12-05 2002-06-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89877B1 (en) * 2001-12-08 2003-07-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ctive steering system, active steer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finding out equilibrium point
JP2005326638A (ja) * 2004-05-14 2005-11-24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953A (ja) * 2005-03-25 2006-10-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駆動装置
JP4733437B2 (ja) * 2005-06-10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77525B2 (ja) * 2006-08-30 2013-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82196A (ja) 2008-05-21 2009-12-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56A (ja) 2008-12-16 2010-07-01 Murata Machinery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73392A (zh) * 2004-11-08 2006-05-17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95159A (zh) * 2007-04-27 2008-10-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1493670A (zh) * 2007-12-17 2009-07-29 株式会社理光 带装置和成像装置
US20090169274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592882A (zh) * 2008-05-28 2009-12-0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蛇行校正装置和使用该带蛇行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04119B (zh) * 2014-09-08 2018-09-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5775A3 (en) 2017-05-24
JP5825873B2 (ja) 2015-12-02
CN102830598B (zh) 2015-08-19
US20120321328A1 (en) 2012-12-20
KR101522073B1 (ko) 2015-05-20
KR20120139554A (ko) 2012-12-27
US8867961B2 (en) 2014-10-21
EP2535775A2 (en) 2012-12-19
JP2013003381A (ja) 2013-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0598A (zh) 能够防止带的蛇行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498216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9376287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thickness detection system
US8385794B2 (en)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200861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42210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US8243293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for printing in a selected region, and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therefor
US678891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335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7013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pecialized initialization including an engine, a controller and image generation unit for driving an image forming element
US1002525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corrects color misregistration
EP3407139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veyance control method
US89032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161220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22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70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52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2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5156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457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トナー濃度調整方法
JP50784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537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69537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JP20171946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質調整方法
JP20210678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