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5133A - 座椅保持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座椅保持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5133A
CN101445133A CNA2008101789160A CN200810178916A CN101445133A CN 101445133 A CN101445133 A CN 101445133A CN A2008101789160 A CNA2008101789160 A CN A2008101789160A CN 200810178916 A CN200810178916 A CN 200810178916A CN 101445133 A CN101445133 A CN 101445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onnector
holding portion
vehicle
sid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78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5133B (zh
Inventor
黑川博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45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5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1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座椅保持部结构,其具有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侧构件。侧构件具有反冲部,反冲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弯曲的并且将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连接,所述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在车辆垂直方向上偏置。地板加固件从车身地板的开口部安装到侧构件内。伸长的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插入地板加固件内。具有闭合的截面结构的连接体固定在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上,并且布置在反冲部的前端侧弯曲部,并且与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上。

Description

座椅保持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座椅保持构件安装到侧构件上的座椅保持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底部结构中,存在下座椅导轨(座椅保持构件)设置于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加固件(侧构件)内的情形(例如,见公开号为(JP-U)No.7-15483的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在这种嵌入式结构中,当碰撞时的负荷经由座椅传递到下座椅导轨的安装部以及当加固件(侧构件)发生截面塌陷(collapsing)时,存在加固件(侧构件)翘曲(buckle)的情形。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保持部结构,其能够防止或抑制由碰撞时来自座椅侧的负荷的输入导致的侧构件的翘曲。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具有:侧构件,其与车身地板的底表面侧接合且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并且与车身地板一起形成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闭合的截面部,侧构件具有将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连接的反冲部,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偏置,反冲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弯曲的;地板加固件,其形成为车辆上侧是敞开的盒子的形状,地板加固件从在反冲部的附近形成的车身地板的开口部安装到侧构件内;座椅保持构件,其是伸长的并在车身地板的车辆上侧在车辆纵向上延伸,并且支撑车辆座椅,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插入地板加固件内;以及连接体,其固定在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上并且布置在地板加固件内,并且布置在横跨反冲部的前端侧弯曲部和后端侧弯曲部中至少一个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并且与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的底部和上端部上,并且形成为从车辆正视图看闭合的截面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固定在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的连接体布置在地板加固件内,并且安装到侧构件的底部和顶端部。因此,例如在碰撞时,车辆乘员施加到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负荷经由座椅、座椅保持构件、连接体和地板加固件传递到侧构件。从而侧构件受到朝车辆前面斜向上的负荷。
此处,连接体布置在横跨反冲部的前端侧弯曲部和后端侧弯曲部中至少一个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并且与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的底部和顶端部。因此,连接体与侧构件及地板加固件一起承受在横跨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范围内的负荷。因而,抑制了侧构件在该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在车辆正视图中连接体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因此,有效地抑制了连接体的截面塌陷(截面变形)的发生,相应地,有效地抑制了侧构件的截面塌陷的发生。基于这些原因,防止或抑制了起点在侧构件的弯曲部的翘曲的发生。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中,连接体的闭合的截面构造可以构造为实质在车辆的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连接体的闭合的截面构造实质在车辆的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的位置。因此,即使从座椅侧向座椅保持构件施加朝车辆前侧斜向上的负载,在碰撞时连接体和侧构件也能够稳定地承受负荷。此外,即使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不是用单独的罩覆盖,也能够阻止异物进入连接体与座椅保持构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中,连接体可以构造为包括支架和盖子,所述支架在上端处具有凸缘并形成为从车辆正视图看车辆上侧是敞开的敞开截面形状,所述盖子与支架的凸缘顶表面接合,并且与支架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并与支架及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的上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连接体的盖子与支架的凸缘顶表面接合,并与支架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盖子与支架及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的上端部。因而,尽管结构简单,但是有效地增加了连接体安装到侧构件的上端部的部分的附近的刚度和强度。即使当碰撞时朝车辆的前面斜向上的负载从座椅侧经由座椅保持构件施加到连接体上,也能有效地抑制连接体和侧构件的截面塌陷的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具有能够防止或抑制由碰撞时来自座椅侧的负荷的输入而导致的侧构件的翘曲的有益效果。
此外,通过将连接体的闭合的截面部构造为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的位置,上述方案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具有能够稳定地承受碰撞时从座椅侧施加的负荷的有益效果,并且不需要使用单独的罩来覆盖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
此外,通过将连接体进行如下构造,尽管结构简单,但是座椅保持构件具有即使当碰撞时从座椅侧输入负荷,也能有效地抑制连接体和侧构件的截面塌陷(截面变形)的发生,所述连接体的构造为包括支架和盖子,所述支架在上端处具有凸缘并形成为从车辆正视图看车辆上侧是敞开的敞开截面形状的支架,所述盖子与支架的凸缘顶表面接合,并且与支架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并与支架及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侧构件的上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车身地板附近的车身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沿后地板侧构件截取的车身结构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沿图1的线2-2的放大的截面图),这是从车辆的一侧看的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3-3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了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座椅滑轨的后端部和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座椅滑轨的后端部和连接体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座椅滑轨的后端部和连接体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沿后地板侧构件截取的第三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这是从车辆的一侧看的视图;以及
图8A和图8B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连接体形成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A示出了延伸部折叠之前的状态,图8B示出了延伸部被折叠的状态(双点划线示出了最终构造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范实施例]
将使用图1至图5描述本发明的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应注意的是,对于各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侧,箭头IN表示在车辆横向上的内侧。
如图1所示,作为车辆座椅的后座10(两个或三个座板构成所述后座)布置在车厢中。后座10构造为包括车辆乘员坐的坐垫12,以垂直状态布置在坐垫12的后端部的座椅靠背14,以及布置在座椅靠背14的顶端部且支撑车辆乘员头部的头枕16。
在后座10的坐垫12的底表面侧上布置有多个(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共四个)座椅腿18,座椅腿18的纵向为车辆的纵向。座椅腿18的底端部是座椅内导轨20(见图3)。座椅内导轨20(见图3)可滑动地插入并装配在伸长的座椅滑轨22内,座椅滑轨22形成为通道形状且作为座椅保持构件。如图1所示,座椅滑轨22在车身地板24的车辆上侧沿车辆纵向延伸,并支撑后座10。
图2是沿图1的线2-2的放大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后地板侧构件28在车身地板24的两侧的底表面侧上延伸,以使其纵向实质为车辆的纵向。如图3所示,后地板侧构件28形成为在与纵向垂直的方向上其截面构造的形状像一个车体上侧是敞开的帽子。也就是说,后地板侧构件28是相对于车身地板24朝车辆下侧凸出的构件。如图2所示,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通过点焊等接合到车身地板24的底表面侧。从而,后地板侧构件28和车身地板24构造为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的闭合的截面部。
如图1所示,车身地板24具有中心地板部24B,在中心地板部24B上布置有后座10,车身地板24具有比中心地板部24B更朝向车辆前侧的前地板部24A,并且具有比中心地板部24B更朝向车辆后侧的后地板部24C。此处,与后差动齿轮装置(未示出)、后悬架(未示出)等的布置相比,后地板部24C形成为高于中心地板部24B一个阶梯的阶梯形状。也就是说,本示范实施例中的车身地板24的结构为后地板部24C比中心地板部24B更朝车辆上侧偏置。后地板部24C和中心地板部24B通过沿朝向车身后侧的方向朝车辆上侧倾斜的倾斜部24D相连接。
如图2所示,从侧视图看,后地板侧构件28还为如下形状:构件后部28A相对于构件前部28B朝车辆上侧偏置预定距离。此外,从侧视图看,构件前部28B和构件后部28A经由反冲部28C连接(接合)在一起,反冲部28C沿朝向车身后侧的方向朝车辆上侧倾斜。反冲部28C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弯曲的(前端侧弯曲部由附图标记34A表示,后端侧弯曲部由附图标记34B表示)。
开口26在反冲部28C的附近(在包括与反冲部28C相对的区域及其附近的区域的范围),形成于车身地板24中。地板加固件36被朝向反冲部28C的截面的内部插进开口26中。地板加固件36从开口26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内。
地板加固件36形成为车辆上侧是敞开的盒子的形状。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以邻接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底表面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后地板侧构件28的反冲部28C的后端和邻近反冲部28C的车辆后侧附近的区域)的状态布置。此外,地板加固件36具有前壁部36B,其从底壁部36A的前端部实质朝车辆上侧弯曲;后壁部36C,其从底壁部36A的后端部实质朝车辆上侧弯曲;以及一对左和右侧壁部36D(见图3)。地板加固件36还具有安装凸缘部36E,安装凸缘部36E为框架形状并通过折叠形成在地板加固件36的开口的周缘部。安装凸缘部36E通过点焊等固定到车身地板24的顶表面上。
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从车身地板24的开口26插入到地板加固件36中。为了抑制座椅滑轨22相对于车身地板24朝车辆上侧的凸出量,在车身地板24中形成开口26并且将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插入到地板加固件36中。应注意的是,通过抑制座椅滑轨22的凸出量,能够保持平坦的地板地毯表面(未示出)的高度位置。
座椅导轨支架42的前部的顶端通过焊接固定到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上,座椅导轨支架42构造为连接体40的一部分。座椅导轨支架42布置在地板加固件36内,且布置在反冲部28C的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从反冲部28C的后部到越过后端侧弯曲部34B的位置(后端侧上的弯曲点)的范围内)(即,以便覆盖后端侧上的弯曲点)。
座椅导轨支架42是坚固的构件,并且几乎是由高强度钢板形成的刚性体。如图3所示,从车辆正视图看,座椅导轨支架42形成为具有车辆上侧是敞开的敞开截面构造,并具有位于其顶端的凸缘52(即从正视图看座椅导轨支架42形成为帽子的形状)。如图2所示,座椅导轨支架42的下部44的形状为实质沿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的后部延展的形状。如图5所示,形成螺栓插入通孔44A以便穿过座椅导轨支架42的下部44的前端。如图2所示,座椅导轨支架42的下部44的前端以邻接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的状态布置,并通过由螺栓46和焊接螺母48紧固来安装(固定)到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和后地板侧构件28的底部32。
此外,如图3所示,座椅导轨支架42具有一对左和右侧部50,左和右侧部50从下部44的车辆横向两端部实质朝车辆上侧弯曲。座椅导轨支架42的深度(侧部50的高度)相对深,并且座椅导轨支架42的结构为很难由实质在车辆垂直方向上施加的负荷而变形。左和右侧部50的顶端部通过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而形成凸缘52。
如图5所示,一对左和右凸缘52的凸缘后端部54进一步向左和右凸出并用于安装。形成螺栓插入通孔54A以便穿过凸缘后端部54。如图4所示,板56用作盖子并构造为连接体40的一部分,板56通过焊接接合到凸缘后端部54的顶表面(凸缘顶表面)上。形成螺栓插入通孔56A以穿过板56,所述螺栓插入通孔56A与凸缘后端部54的螺栓插入通孔54A连通。
如图3所示,连接板56的凸缘后端部54以邻接地板加固件36的安装凸缘部36E的状态布置。板56和凸缘后端部54与地板加固件36及车身地板24一起通过由螺栓58和焊接螺母60紧固来安装(固定)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上。也就是说,板56、座椅导轨支架42的凸缘后端部54、地板加固件36的安装凸缘部36E、车身地板24和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受到来自螺栓58和焊接螺母60的紧固负荷。由于这样,座椅导轨支架42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点,除了安装到底部32侧的一个点以外,还有安装到上端凸缘部30的两个点。
此外,将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侧的两点相连接的板56连接座椅导轨支架42的一对左和右凸缘后端部54,并且板56与座椅导轨支架42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也就是说,由于板56和座椅导轨支架42成为一体的,从车辆正视图看,连接体40成为闭合的截面结构。
如上所述,本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结构是用于防止安装座椅滑轨22的车身框架的翘曲和变形的车身框架加固件结构,并且是利用了座椅导轨支架42的刚性和强度的结构。
(操作及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上述示范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如图2所示,将固定到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的座椅导轨支架42(连接体40)布置在地板加固件36内,并将座椅导轨支架42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底部32和上端凸缘部30。因此,例如在前碰撞时,车辆乘员施加到座椅安全带装置(未示出)的负荷(更具体地说,经由安全带的织带部分施加到安全带支承块的负荷)经由后座10、座椅滑轨22、连接体40和地板加固件36传递到后地板侧构件28(负载被输入座椅安装部)。从而,后地板侧构件28受到朝车辆前侧斜向上(指图2和图3中的箭头F的方向)的负荷F(即向后地板侧构件28施加负荷)。
将座椅导轨支架42(连接体40)被布置在横跨后地板侧构件28的反冲部28C的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并与地板加固件36一起被固定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底部32和上端凸缘部30上。因此,座椅导轨支架42与后地板侧构件28及地板加固件36一起承受跨越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范围内的负荷F。因此,抑制了后地板侧构件28在该范围内的变形。
此外,如图3所示,因为从车辆的正视图看连接体40是闭合的截面结构,所以有效地抑制了连接体40的截面塌陷(截面变形)的发生,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后地板侧构件28的截面塌陷的发生。尤其是,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连接体40处,板56与座椅导轨支架42的凸缘后端部54的顶表面接合,并且与座椅导轨支架42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并且板56的两端部与座椅导轨支架42及地板加固件36一起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因此,尽管结构简单,但是有效地增加了连接体40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的部分的附近的刚度和强度。即使当碰撞时朝车辆的前面斜向上的负载F经由座椅滑轨22作用在连接体40上,也能有效地抑制连接体40和后地板侧构件28的截面塌陷的发生。
基于这些原因,防止或抑制了起点在图2所示的后地板侧构件28的后端侧弯曲部34B的翘曲的发生。为了进一步解释,例如,在对比结构中,其中固定在座椅滑轨的后端部的支架布置在车身地板的开口中的反冲部内,并仅固定到后地板侧构件的下部,对比结构的截面刚度和强度低于本示范实施例中的截面刚度和强度。此处,即使在后端侧弯曲部的车辆前侧附近处,后地板侧构件的底表面和侧表面将大量变形以及截面塌陷,但是在截面塌陷后,会发生起点在车辆后侧紧邻座椅滑轨安装部的后端侧弯曲部的翘曲。然而,在本示范实施例中,防止或抑制了这种翘曲的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能够防止或抑制由碰撞时来自后座10侧负荷的输入导致的后地板侧构件28的翘曲。
[第二示范实施例]
接下来将使用图6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图6的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主要部分。如图6所示,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体62的闭合的截面部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的位置。其他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基本相似。因此,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结构部基本相似的结构部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其进行的描述。
如图6所示,作为盖子的板64通过点焊(焊接点由图6中的“X”标出)接合到座椅导轨支架42的凸缘52的后部的顶表面(凸缘顶表面),并且与座椅导轨支架42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形成螺栓插入通孔64A以便穿过板64,螺栓插入通孔64A与在凸缘52的后端部中形成的螺栓插入通孔(未示出)连通。应注意的是,在本示范实施例中,板64通过点焊接合到座椅导轨支架42的凸缘52的顶表面,但其也可以通过凸焊来接合。
以与第一示范实施例同样的方式,将板64的后端部和凸缘52的后端部与图3所示的地板加固件36的凸缘部36E及车身地板24一起通过紧固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如图6所示,板64设置在覆盖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的顶部侧的位置处。板64的前端侧的中心部在避开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的顶部避开的位置处凸出。通过这种方式,连接体62的闭合的截面部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的位置。应注意的是,这样构造的目的是不妨碍座椅内导轨20在车辆纵向上的滑动(见图3),座椅内导轨20在车辆纵向上的滑动伴随着座椅的调节。
根据上述结构,连接体62的强度增加,并且截面塌陷更加难以发生。即使在碰撞时如图2所示朝车辆前面斜向上的负载F作用在座椅滑轨22、连接体62和后地板侧构件28上(见图2),也能够稳定地承受负荷F。此外,尽管图6所示的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不是用单独的罩(树脂罩等)覆盖,也能够阻止异物(例如,垃圾、石子等)落入(进入)连接体62与座椅滑轨22之间。此外,板64改善了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附近的外观。
[第三示范实施例]
接下来将使用图7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图7中的纵向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主要部分(与第一示范实施例对应的视图)。如图7所示,第三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体66布置在横跨后地板侧构件28的反冲部28C的前端侧弯曲部34A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内等。其他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基本相似。因此,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结构部基本相似的结构部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其进行的描述。
如图7所示,地板加固件36以其底壁部36A邻接横跨前端侧弯曲部34A和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的底表面的状态布置(底壁部36A邻接后地板侧构件28的反冲部28C的整个区域和反冲部28C的前面和后面附近的区域的底表面)。地板加固件36比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地板加固件36更朝车辆的前侧延伸,而其他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地板加固件36的其他结构基本类似。因此,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地板加固件36,并省略对其进行的描述。
如图7所示,座椅导轨支架68的顶部的后端构造为连接体66的一部分,并通过焊接固定到座椅滑轨22的后端部22A。座椅导轨支架68布置在地板加固件36内,并布置在横跨反冲部28C的前端侧弯曲部34A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内(座椅导轨支架68是前端侧弯曲点的罩)。
以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座椅导轨支架42同样的方式(见图3),座椅导轨支架68形成闭合的截面构造,从车辆的正视图看其车辆上侧是敞开的,并在其上端处具有凸缘74(即从正视图看形成为帽子的形状)。座椅导轨支架68的下部70的形状是实质沿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的前部的形状延展的形状。座椅导轨支架68的下部的后端以邻接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的状态布置,并且与地板加固件36的底壁部36A一起通过由螺栓46和焊接螺母48紧固来安装(固定)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底部32上。
此外,座椅导轨支架68具有一对左和右侧部72,左和右侧部72从下部70的车辆横向两端部实质朝车辆上侧弯曲。左和右侧部72的顶端部通过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而形成凸缘74。一对左和右凸缘74的凸缘前端部76进一步向左和右凸出。板56通过焊接接合到凸缘前端部76的顶表面(凸缘顶表面)。
以与第一示范实施例同样的方式,与板56接合的凸缘前端部76以邻接地板加固件36的安装凸缘部36E的状态布置。板56和凸缘前端部76与地板加固件36及车身地板24一起通过由螺栓58和焊接螺母60紧固来安装(固定)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顶端凸缘部30上。此外,以与第一示范实施例同样的方式,板56将座椅导轨支架68的一对左和右前端凸缘部76连接在一起,并且与座椅导轨支架68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也就是说,由于板56和座椅导轨支架68制成为一体的,从车辆的正视图看(未示出)连接体66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当在碰撞时后地板侧构件28受到来自后座10侧的朝车辆前侧斜向上的负荷F时,连接体66与后地板侧构件28及地板加固件36一起承受横跨前端侧弯曲部34A的前面和后面范围的负荷F。
此外,因为从车辆的正视图看连接体66是闭合的截面结构,所以有效地抑制了连接体66的截面塌陷(截面变形)的发生,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后地板侧构件28的截面塌陷的发生。尤其是,在本示范实施例中,在连接体66处,板56与座椅导轨支架68的凸缘前端部76的顶表面接合,并且与座椅导轨支架68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并且板56的两端部与座椅导轨支架68及地板加固件36一起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因此,尽管结构简单,但是有效地增加了连接体66的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上端凸缘部30的部分的附近的刚度和强度。有效地抑制了连接体66的截面塌陷的发生,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后地板侧构件28的截面塌陷的发生。基于这些原因,防止或抑制了起点为后地板侧构件28的前端侧弯曲部34A的翘曲的发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能够防止或抑制由碰撞时来自后座10侧的负荷的输入导致的后地板侧构件28的翘曲。
[第四示范实施例]
接下来将使用图8A和图8B描述本发明的第四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图8A和图8B的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连接体78形成之前的状态。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四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座椅保持部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体78形成闭合的截面部而没有使用作为单独件的板56(见图5)。其他结构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基本相似。因此,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的结构部基本相似的结构部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其进行的描述。
应注意的是,连接体78的结构为,将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座椅导轨支架42的下部44(见图5)延伸的延伸部80折叠并接合到凸缘后端部54等。因此,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座椅导轨支架42的结构部类似的结构部(见图5)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省略对其进行的描述。
图8A示出了延伸部80折叠前的状态。如图8A所示,连接体78具有从连接体78的下部44朝车辆的后侧延伸的延伸部80。延伸部80具有后侧结构部82,其用于闭合连接体78的后端侧;用于接合的凸出部84,其在后侧结构部82的车辆横向的两侧在远离下部44附近的方向上凸出;以及盖部86,其设置在后侧结构部82的后端侧,并且用于通过与一对左和右凸缘后端部54接合而在连接体78的后部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盖部86形成为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板56(见图3)的形状类似的形状。形成螺栓插入通孔86A以便穿过盖部86,螺栓插入通孔86A与凸缘后端部54的螺栓插入通孔54A连通。
图8B示出了将延伸部80折叠并形成连接体78的中间步骤。如图8B所示,将后侧结构部82折叠(见图8A的箭头A的方向)以便封闭连接体78的后端侧。此后,将凸出部84朝侧部50侧(箭头B的方向)折叠,并通过点焊接合到侧部50。将盖部86折叠实质垂直的角度(箭头C的方向),并且将盖部86的两端部通过点焊接合到凸缘后端部54(使连接体的后部形成盒状的形状)。
以与第一示范实施例中的连接体40同样的方式,将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连接体78布置在图2所示的地板加固件36中,并且布置在横跨反冲部28C的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并且与地板加固件36一起安装到后地板侧构件28的底部32和上端凸缘部30,形成从车辆的正视图看闭合的截面结构。应注意的是,连接体78(见图8A和图8B)到后地板侧构件28上的安装与第一示范实施例类似。根据上述结构,也能获得与前述第一示范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基本类似的操作和效果。
[示范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应注意的是,在第一、第二和第四示范实施例中,连接体40、62、78布置在横跨反冲部28C的后端侧弯曲部34B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在第三示范实施例中,连接体66布置在横跨反冲部28C的前端侧弯曲部34A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然而,连接体可以布置在横跨反冲部的前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以及横跨反冲部的后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在车辆纵向上)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座椅保持部结构,包括:
侧构件,其与车身地板的底表面侧接合且实质在车辆纵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车身地板一起形成实质在所述车辆纵向上延伸的闭合的截面部,所述侧构件具有将所述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连接的反冲部,且所述侧构件的前部和后部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偏置,并且所述反冲部的前端侧和后端侧是弯曲的;
地板加固件,其形成为车辆上侧是敞开的盒子的形状,所述地板加固件从在所述反冲部的附近形成的所述车身地板的开口部安装到所述侧构件内;
座椅保持构件,其是伸长的并在所述车身地板的车辆上侧在所述车辆纵向上延伸,并且支撑车辆座椅,所述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插入所述地板加固件内;以及
连接体,其固定到所述座椅保持构件的后端部上并且布置在所述地板加固件内,并且布置在横跨所述反冲部的前端侧弯曲部和后端侧弯曲部中至少一个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并且与所述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所述侧构件的底部和上端部上,并且形成为从车辆正视图看闭合的截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的闭合的截面部实质在所述车辆纵向上延伸,以便包括覆盖所述座椅保持构件的所述后端部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构造为包括支架和盖子,所述支架在上端处具有凸缘并形成为从车辆正视图看车辆上侧是敞开的敞开截面形状,所述盖子与所述支架的凸缘顶表面接合并且与所述支架一起形成闭合的截面结构,并与所述支架及所述地板加固件一起安装到所述侧构件的所述上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盖子的车辆纵向前端侧的中心部凸出,以便不与所述座椅保持构件的所述后端部的上部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设置所述盖子以便在所述连接体的车辆纵向后端侧形成所述闭合的截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设置所述盖子以便在所述连接体的车辆纵向前端侧形成所述闭合的截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与所述地板加固件一起通过共同的紧固构件在同一位置处固定到所述侧构件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盖子包括从所述连接体的下部朝车辆后侧伸出且通过折叠而形成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布置在所述车辆纵向上横跨所述反冲部的所述后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布置在所述车辆纵向上横跨所述反冲部的所述前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保持部结构,其中所述连接体布置在所述车辆纵向上横跨所述反冲部的所述前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以及所述后端侧弯曲部的前面和后面的范围内。
CN2008101789160A 2007-11-28 2008-11-27 座椅保持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5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6930A JP4380760B2 (ja) 2007-11-28 2007-11-28 シート保持部構造
JP2007-306930 2007-11-28
JP2007306930 2007-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5133A true CN101445133A (zh) 2009-06-03
CN101445133B CN101445133B (zh) 2010-12-29

Family

ID=40669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891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5133B (zh) 2007-11-28 2008-11-27 座椅保持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17487B2 (zh)
JP (1) JP4380760B2 (zh)
CN (1) CN1014451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6263A (zh) * 2009-11-19 2012-09-12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体底板部结构
CN107512202A (zh) * 2017-09-21 2017-12-26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车座椅固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94130B2 (en) * 2011-02-15 2014-11-2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lower section structure
JP5928491B2 (ja) * 2014-01-14 2016-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ES2760904T3 (es) * 2015-10-26 2020-05-18 Psa Automobiles Sa Conjunto para la fijación de un asiento a una base de un vehículo automóvil
FR3042746B1 (fr) * 2015-10-26 2017-11-2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Fixation arriere laterale d'un siege sur un soubasseme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6787233B2 (ja) * 2017-04-05 2020-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0589639B2 (en) 2018-01-22 2020-03-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atcher pin for dynamic management of external loads
JP7063174B2 (ja) * 2018-08-01 2022-05-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レール取り付け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8970A (ja) * 1982-01-27 1983-08-0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62128886A (ja) * 1985-11-29 1987-06-11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ロア構造
JPH0234442A (ja) * 1988-07-26 1990-02-05 Oi Seisakusho Co Ltd 自動車用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の支持構造
JP2816484B2 (ja) * 1989-12-22 1998-10-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部構造
EP0435197B1 (en) * 1989-12-25 1994-11-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Rear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JPH0471967A (ja) * 1990-07-12 1992-03-0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リヤアンダボデー構造
JP2991311B2 (ja) * 1991-03-30 1999-12-2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3018664B2 (ja) * 1991-09-27 2000-03-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581395B2 (ja) 1993-06-18 1997-02-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デジタル伝送システム
JPH0834368A (ja) * 1994-07-21 1996-02-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連結部構造
US5558369A (en) * 1995-06-20 1996-09-24 Chrysler Corporation Tapping plate and retention bracket assembly
US5788322A (en) * 1995-12-13 1998-08-04 Dr. Ing. H.C.F. Porsche Ag Body structure for a rear carriage of a convertible
JP3554444B2 (ja) * 1996-08-16 2004-08-18 関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座席
KR100361299B1 (ko) * 2000-11-01 2002-11-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충격 분산기능을 갖는 차량의 전방실내구조
US6793276B2 (en) * 2001-07-30 2004-09-2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utomobile floor structure
US6629721B1 (en) * 2002-05-02 2003-10-07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Multi-positional seat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JP4346317B2 (ja) * 2003-01-16 2009-10-2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4262365A (ja) 2003-03-03 2004-09-24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3970831B2 (ja) * 2003-10-16 2007-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6932407B2 (en) * 2004-01-27 2005-08-23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child seat attachment structure
JP2006168556A (ja) * 2004-12-16 2006-06-29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保持部材の配設構造
JP4290133B2 (ja) * 2005-03-10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パネル
JP4752453B2 (ja) * 2005-10-27 2011-08-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ペアタイヤ収納構造
JP4654917B2 (ja) * 2006-01-12 2011-03-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US7237833B1 (en) * 2006-03-07 2007-07-03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6263A (zh) * 2009-11-19 2012-09-12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体底板部结构
CN107512202A (zh) * 2017-09-21 2017-12-26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车座椅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26474A (ja) 2009-06-11
CN101445133B (zh) 2010-12-29
US20090134687A1 (en) 2009-05-28
US7717487B2 (en) 2010-05-18
JP4380760B2 (ja) 2009-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5133B (zh) 座椅保持部结构
US7204547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US7614684B2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KR100893984B1 (ko) 차량용 시트백의 프레임 구조
US736422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8791522A (zh) 车辆下部结构
KR950010168Y1 (ko) 자동차의 측부차체구조
US8657369B2 (en) Diagonal reinforc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KR20070075335A (ko) 차체 후방부 구조
CN105752163A (zh) 车辆机舱总成及具有该车辆机舱总成的车辆
CN109808773B (zh) 汽车及其后扭力盒
US20100270822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that includes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CN109789898B (zh) 座椅安装构造
US20140312657A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JP2019089488A (ja) 車両のボディ骨格構造
JP4858048B2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584879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281630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1118000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5515086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ー用のリテーナの固定構造
KR101673341B1 (ko) 차체 멤버 연결구조
CN216805193U (zh) 汽车后排座椅后安装横梁结构及汽车
JP2019137122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7102874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938097B2 (ja) シートレール取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