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9898B - 座椅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座椅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9898B
CN109789898B CN201780057545.8A CN201780057545A CN109789898B CN 109789898 B CN109789898 B CN 109789898B CN 201780057545 A CN201780057545 A CN 201780057545A CN 109789898 B CN109789898 B CN 109789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member
bracket
seat
vehicl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5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89898A (zh
Inventor
相马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89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9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89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9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高车辆地板的座椅支承刚性而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本发明的座椅安装构造包括配置在通道部(12)和下纵梁(13)之间的底板(11),以及沿底板(11)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横梁(15)。包括横梁(15)的通道部(12)一侧端部的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16)和横梁(15)的下纵梁(13)一侧端部的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底板(11)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相比向下方侧突出,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的高度高于横梁(15)的中央部(15c),且两端部(15a、15b)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

Description

座椅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车辆地板的座椅支承刚性而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的座椅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种类的车辆地板的座椅安装构造,以往存在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身下部构造。在该构造中,在底板上部的通道部与结合了中柱的下纵梁之间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在车辆的侧碰撞时,经由高强度横梁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由底板下部的构架部件支承来自下纵梁的载荷。在横梁的两端部借助座椅安装托架(也称为托架)支承乘员用的座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3917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为了减小车身行驶时的空气阻力而使底板下降、缩小与地面间的间隔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在从座椅起使下方侧的重量轻量化的条件下,无法增大横梁主体的截面。换言之,在横梁主体截面小的状态下,若按照上述方式使底板下降,则将横梁的两端与托架结合时,横梁两端截面小,又伴随底板下降而降低,因此用于使横梁的两端与托架结合的面积更少。在这种结合面积少的构造中,若从座椅向下方侧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则横梁中的与托架结合的结合部分弯折而使得座椅支承刚性降低,产生乘员的乘坐舒适性恶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地板的座椅支承刚性而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的座椅安装构造。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其配置在通道部与下纵梁之间;横梁,其沿着所述底板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座椅安装用的第1托架,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所述通道部侧的端部;以及座椅安装用的第2托架,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所述下纵梁侧的端部,所述底板与所述通道部及所述下纵梁相比向下方侧突出,所述横梁的两端部的高度形成得高于该横梁的中央部的高度,所述两端部与所述第1托架及所述第2托架结合。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获得提高车辆地板的座椅支承刚性而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的座椅安装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的座椅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左侧的座椅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A是表示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的安装构成的立体图。
图4B是表示通道部侧的横梁端部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的安装构成的立体图。
图5B是表示下纵梁侧的横梁端部的形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与横梁端部接合的接合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座椅轨道安装螺母的中心位置将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沿车辆前后方向剖切时的托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座椅轨道固定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座椅安全带拉紧用预紧装置向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部分安装的安装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横梁及地板架的中央部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构成>
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说明中,对同一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前后”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外、中央”分别表示车宽外方向、车宽中央方向,“上下”表示铅直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车辆10的地板的座椅安装构造包括:通道部12,其在车宽方向中央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底板11之上;以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后的横梁14、15,其并列设置于在车辆两侧的下方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13之间。此外,座椅安装构造在后方的横梁15的两端部配置有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也称为托架)16及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也称为托架)17,利用该托架16、17支承乘员用的座椅1。并且,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16构成技术方案记载的第1托架。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构成技术方案记载的第2托架。
通道部12形成为截面凸形状,形成为左右的倾斜状侧面12a与侧面12a之间的上表面12b为一体的形状。在底板11之上,在通道部12与下纵梁13的中间位置配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细长的板状地板架18。该地板架18在前方的横梁14的下方以交叉状(例如正交状)结合配置,在后方的横梁15之上以交叉状(例如正交状)结合配置。
车辆10的地板的座椅安装构造为夹着通道部12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在图2中示出该车辆左侧的座椅安装构造而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中示出图2的沿后方的横梁15以A-A线剖切时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底板11在通道部12的侧面12a的下端与下纵梁13的以水平状延伸的内下部件13a之间,以形成为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相比向车辆下方侧以平缓的弯曲状突出的形状的方式配置。在下纵梁13的内下部件13a之上,以竖立状配置有内上部件13b。
横梁15在底板11之上沿该底板11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该延伸设置的两端部15a、15b与两侧的托架16、17接合。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的高度H1、H2高于中央部15c的高度H3,使与两侧的托架16、17结合的结合面积增大。
两侧的托架16、17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在图4A中示出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16,在图5A中示出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两侧的托架16、17一体地具有前凸缘FFb、前表面Fb、上表面Ub、后表面Bb(图6)及后凸缘BFb(图6)而形成为截面帽形状(图6)。
后方的横梁15的两个端部15a、15b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图4B示出通道部12侧的端部15a,图5B示出下纵梁13侧的端部15b,两个端部15a、15b形成为一体地具有前凸缘FFk、前表面Fk、上表面Uk、后表面Bk(图6)及后凸缘BFk的截面帽形状(图6)。
这种形状的两侧的托架16、17和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如图6的剖视图所示,横梁15的端部15a(或15b)收容在托架16(或17)的内侧,前凸缘(FFb、FFk)之间、前表面(Fb、Fk)之间、后表面(Bb、Bk)之间、及后凸缘(BFb、BFk)之间均重叠结合。
特别是,如上所述,横梁15的高于中央部15c(图3)的一端部15a的前表面Fk及后表面Bk与一个托架16的前表面Fb及后表面Bb结合,该横梁15的另一端部15b的前表面Fk及后表面Bk与另一托架17的前表面Fb及后表面Bb结合。
由于像这样较高地结合,因此如图4A所示,即使托架16的配置位置的下方侧底板11存在向下凹陷的层差11D(参照图3),横梁15的端部15a与托架16的前后表面也在该层差11D的上方位置彼此结合,因此能够以大面积相互结合。需要说明的是,层差11D设置用于形成底板11的定位孔。
并且,通道部12侧的托架16如图4A所示,包括:上凸缘UF,其从上表面Ub突出,并与通道部12的侧面12a结合;前侧面凸缘SFf,其从前表面Fb突出,并与侧面12a结合;以及后侧面凸缘SFk,其从后表面Bb突出,并与侧面12a结合。下纵梁13侧的托架17也同样地,如图5A所示,包括:上凸缘UF,其从上表面Ub突出,并与下纵梁13结合;前侧面凸缘SFf,其从前表面Fb突出,并与下纵梁13结合;以及后侧面凸缘SFk,其从后表面Bb突出,并与下纵梁13结合。
两侧的托架16、17如上所述,包括图4A及图5B所示的前凸缘FFb、前表面Fb、上表面Ub、后表面Bb及后凸缘BFb,并且,形成有与前表面Fb、上表面Ub及后表面Bb连续延伸的侧面Sb。侧面Sb以平滑的倾斜状沿横梁15的长尺寸方向延伸,在前端侧设有侧凸缘SFb。
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16的侧凸缘SFb如图4B所示,与横梁15的从其端面15t向车宽方向外侧分离规定长度D1的上表面位置结合。通过与像这样分离的位置结合,从而提高托架16与横梁15接合的接合强度。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的侧凸缘SFb也可以与之同样地构成。
图7是将下纵梁13侧的托架17在座椅轨道安装螺母(也称为螺母)19f的中心位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剖切时的托架17的立体图。托架17(或16)在内部侧具有图8所示的座椅轨道固定部19。座椅轨道固定部19由基座部19e和座椅轨道安装螺母(也称为螺母)19f构成,其中,该基座部19e一体形成有在大致中央形成有贯通孔19a的平面部19b、载荷传递部19c、定位爪部19d。载荷传递部19c是从平面部19b的一端部以规定的宽度朝向后表面侧(或前表面侧)弯折延伸的部位。定位爪部19d是从平面部19b的另一端部以规定的宽度弯折而向下纵梁13侧方向延伸的部位。
座椅轨道固定部19如图7所示,结合在托架17的内侧。详细来说,座椅轨道固定部19的平面部19b与托架17的上表面Ub背侧结合,载荷传递部19c与托架17的后表面背侧结合,定位爪部19d向托架17的下纵梁13侧延伸配置。另外,螺母孔与平面部19b的贯通孔19a对准的螺母19f固定在平面部19b上。此外,在定位爪部19d的前端,如图8所示,形成有切缺为半圆状(凹状)的前端部19d1,前端部19d1利用螺钉(未图示)与图7所示的托架17的贯通的定位孔17c对准固定。该座椅轨道固定部19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通道部12侧的托架16也同样地固定在内部侧。
在按照这种方式将座椅轨道固定部19固定于两侧的托架16、17的构造中,如图3所示,座椅轨道1a的贯通孔隔着托架16、17的座椅安装孔h1及贯通孔19a与螺母19f对准,将螺栓1B螺合于螺母19f,安装座椅轨道1a。
在下纵梁13侧的托架17中,如图3所示,使与座椅轨道1a的安装部分(座椅安装部分)即座椅轨道固定部19相比位于下纵梁13侧(车辆侧面侧)的上表面Ub,成为朝向车辆侧面并朝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17d。这种托架17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如图3所示,在从下纵梁13侧朝向通道部12的方向上,倾斜面17d的截面积逐渐增大,直到到达座椅安装部分。
后方的横梁15如图3中以附图标记15d所示,使中央部分的上表面凹陷。成为在该凹陷部分15d配置与横梁15呈交叉状(例如正交状)的地板架18(参照图2)并使其结合的构造。
图10是图3所示的横梁15及地板架18的中央部15c附近的剖视图。如图10所示,横梁15的上述凹陷部分15d为由第1凹部15e和第2凹部15f形成的构造,其中,在该第1凹部15e处配置与该横梁15呈交叉状(例如正交状)的地板架18,在该第2凹部15f中收容地板架18的沿长尺寸方向且以凸状向下方侧弯折形成的加强筋18a。
如图2所示具有在两侧配置有托架16、17的后方的横梁15,而在该横梁15的前方具有截面形状尺寸比后方的横梁15大的横梁(称为前横梁)14。该前横梁14沿底板11并与地板架18呈交叉状(例如正交状)配置,换言之,与后方的横梁15并列配置,两侧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结合。另外,前横梁14在两侧具有设有用于固定座椅轨道1a(参照图3)的贯通孔的座椅轨道固定部14a、14b。
<实施方式的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安装构造的特征构成及其效果进行说明。
(1)座椅安装构造如图3所示,包括在通道部12与下纵梁13之间配置的底板11,和沿底板11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横梁15(参照图2)。此外,包括在横梁15的通道部12侧的端部设置的座椅安装用的第1托架(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16和在横梁15的下纵梁13侧的端部设置的座椅安装用的第2托架(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底板11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相比向下方侧突出,横梁15构成为,其两端部15a、15b的高度H1、H2高于该横梁15的中央部15c的高度H3,其两端部15a、15b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
根据该构成,横梁15的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的两端部15a、15b的高度H1、H2高于中央部15c的高度H3。因此,由于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的结合面积增大,因此能够提高结合刚性。因此,即使是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相比向下方侧突出的沿底板11配置的横梁15,也由于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的结合刚性提高,因此即使从座椅1向下方侧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横梁15的与第1及第2托架16、17结合的结合部分也不会弯折。因此,座椅支承刚性提高,能够改善乘员落座于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另外,底板11与通道部12及下纵梁13相比向下方侧突出,因此能够减小车辆10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2)如图4及图5所示,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和两侧的托架16、17是一体地具有车辆前方侧的前凸缘FFk、FFb及前表面Fk、Fb、车辆上表面侧的上表面Uk、Ub、车辆后表面侧的后表面Bk、Bb及后凸缘BFk、BFb的截面帽形状。并且,该横梁15构成为,其一端部15a与托架16双方的前表面Fk、Fb彼此结合,双方的后表面Bk、Bb彼此结合,且该横梁15的另一端部15b与托架17双方的前表面Fk、Fb彼此结合,双方的后表面Bk、Bb彼此结合。
根据该构成,与横梁15的中央部15c相比较高的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的前表面Fk及后表面Bk,与两侧的托架16、17的前表面Fb及后表面Bb分别结合。因此,即使在托架16的配置位置的下方侧的底板11存在向下凹陷的层差11D(参照图2),横梁15的端部15a与托架16双方也是在高度高于该层差11D的位置使前后表面彼此结合,因此能够以大面积彼此结合。由此,能够提高结合刚性。
按照这种方式,由于能够使两端部15a、15b在高位置以高结合刚性结合,因此即使底板11存在层差11D,也能够使穿过该层差11D的横梁15的部分形成为平滑的形状。另外,即使是具有层差11D的底板11,也能够借助穿过层差11D上方的横梁15配置托架16、17。此外,由于能够将两端部15a、15b以高结合刚性结合,因此能够减小横梁15的中央部15c的截面,由此能够实现横梁15的轻量化。此外,由于横梁15的端部15a与托架16以高结合刚性结合,因此即使从座椅1向下方侧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也能够从托架16、17顺畅地向横梁15进行载荷传递,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3)如图4及图5所示,两侧的托架16、17(参照图4及图5)构成为,使前凸缘FFb、前表面Fb、后表面Bb及后凸缘BFb与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接合,并使与各托架16、17的前表面Fb、上表面Ub及后表面Bb连续延伸的侧面Sb的作为前端侧的侧凸缘SFb,与横梁15的从端面15t沿长尺寸方向分离预先设定的规定长度D1的位置结合。
根据该构成,在横梁15的两端部15a、15b上,托架16、17的与前凸缘FFb、前表面Fb、后表面Bb及后凸缘BFb接合的侧面Sb的侧凸缘SFb,接合于在横梁15的长尺寸方向上分离长度D1的位置。通过该接合构造,能够提高托架16、17与横梁15接合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提高强度刚性来支承座椅轨道1a。另外,由于托架16、17的接合强度提高,因此能够减小横梁15自身的厚度,降低强度刚性而实现轻量化。另外,通过采用上述的接合构造,即使从座椅1向下方侧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也能够顺畅地从托架16、17向横梁15进行载荷传递,改善乘员的乘坐舒适性。
(4)两侧的托架16、17构成为具有座椅轨道固定部19(参照图8),该座椅轨道固定部19包括基座部19e和载荷传递部19c,其中,该基座部19e带有用于对固定在该托架16、17的上表面的座椅轨道1a进行安装的螺母19f,该载荷传递部19c从该基座部19e的端部弯折,固定在托架16、17的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
根据该构成,即使使两侧的托架16、17为截面帽形状且轻量化,也通过组合具有座椅轨道固定部19,从而即使在从座椅1向下方侧施加规定以上的载荷,也能够高效地将该载荷从座椅轨道固定部19的载荷传递部19c传递到托架16、17的前表面Fb或后表面Bb。因此,能够改善乘员的座椅1的乘坐舒适性。
(5)图8所示的座椅轨道固定部19构成为,还具有定位爪部19d,其从基座部19e的与弯折形成载荷传递部19c的端部为不同位置的端部弯折延伸设置,于在第1或第2托架16、17的上表面形成的定位孔17c的位置,配置切缺为凹状的前端部19d1(参照图7)。
根据该构成,在将座椅轨道固定部19焊接于第1及第2托架16、17时,能够从托架16、17的上表面Ub的定位孔17c将夹具销插入定位于定位爪部19d的前端部,因此能够将具有载荷传递部19c的座椅轨道固定部19,精确地与托架16、17的上表面Ub和前表面Fb或后表面Bb两个不同面的对准结合。
(6)如图3所示,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17构成为,具有倾斜面17d,其使与配置座椅轨道固定部19的座椅轨道1a的安装部分相比位于车辆侧面侧的上表面Ub朝向车辆侧面向下倾斜而形成。
根据该构成,托架17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在从下纵梁13朝向通道部12的方向上,在倾斜面17d的部分,其截面积逐渐增大直到到达座椅轨道1a的安装部分。利用该形状,在从下纵梁13朝向通道部12的方向上,倾斜面17d的截面积逐渐增大而截面系数变大,因此能够分散侧碰撞时载荷的力变大。因此,托架17不易因侧碰撞而断裂,因此能够在由朝向下纵梁13侧下降的倾斜面17d和使从该倾斜面17d的最下端到下纵梁13的截面形状减小的部分构成的截面凹部分的上表面Ub,如图9所示配置座椅安全带拉紧用预紧装置(预紧装置)21。
由于能够按照这种方式将预紧装置21配置在截面凹部分的上表面即以凹状凹陷的面上,因此能够削减配置空间。预紧装置21的装配目的在于,通过在车辆碰撞时消除座椅安全带的带部(织带)的松弛,从而在乘员向前方移动前可靠地将成员固定于座席,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并且,在图9中,在下纵梁1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附近竖立设有中柱23。
(7)如图3所示,横梁15构成为,在其上表面具有用于配置与该横梁15呈交叉状的地板架18的凹陷部分15d,地板架18配置在凹陷部分15d。
根据该构成,由于使地板架18以交叉状配置于横梁15的凹陷部分15d并结合,因此通过将隆起部件配置在由所述横梁15和地板架18划分的凹陷区域,能够使车室的地板部平坦地形成。此外,车宽方向的横梁15与前后方向的地板架18分别连续地以交叉状结合,因此能够提高座椅1的支承刚性,能够支承前碰撞及侧碰撞载荷。
(8)如图10所示,横梁15的凹陷部分15d包括:第1凹部15e,其配置与该横梁15呈交叉状的地板架18;以及第2凹部15f,其收容沿地板架18的长尺寸方向以凸状弯折形成的加强筋18a,且横梁15的凹陷部分15d构成为,在加强筋18a收容在第2凹部15f中的状态下,地板架18配置在第1凹部15e中。
根据该构成,即使地板架18形成有加强筋18a,也将加强筋18a收容在横梁15的第2凹部15f中,将与横梁15呈交叉状的地板架18配置在第1凹部15e中,因此,通过将隆起部件配置在由所述横梁15和地板架18划分的凹陷区域中,能够使车室的地板部平坦地形成。另外,由于能够在所述地板架18与横梁15相交叉的交叉部分按照上述方式在地板架18上形成加强筋18a,因此,即使为了平坦地形成车室的地板部而减小地板架18的板厚,也能够保持强度刚性。
(9)如图2所示,在横梁15的车辆前方具有与横梁15并列延伸设置且截面形状尺寸大于横梁15的前横梁14。前横梁14构成为,具有在两侧固定座椅轨道1a的座椅轨道固定部14a、14b。
根据该构成,由于在横梁15的车辆前方具有截面形状尺寸大于该横梁15的前横梁14,因此侧碰撞性能提高。另外,后方的横梁15能够减小截面形状而轻量化。因此,联合前后的横梁14、15,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侧碰撞性能的提高。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 座椅
1a 座椅轨道
10 车辆
11 底板
12 通道部
13 下纵梁
14 前横梁
14a、14b、19 座椅轨道固定部
15 后方的横梁
15a 横梁的一端部
15b 横梁另一端部
15c 横梁的中央部
15d 凹陷部分
15e 第1凹部
15f 第2凹部
H1 横梁一端部的高度
H2 横梁另一端部的高度
H3 横梁的中央部的高度
FFk 横梁的前凸缘
Fk 横梁的前表面
Uk 横梁的上表面
Bk 横梁的后表面
BFk 横梁的后凸缘
15t 横梁的端面
D1 距离横梁端面的规定长度
16 通道部侧座椅安装托架(第1托架)
17 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第2托架)
17c 定位孔
17d 下纵梁侧座椅安装托架的上表面的倾斜面
FFb 托架的前凸缘
Fb 托架的前表面
Ub 托架的上表面
Bb 托架的后表面
BFb 托架的后凸缘
SFb 托架的侧凸缘
Sb 托架的侧面
18 地板架
19c 载荷传递部
19d 定位爪部
19d1 定位爪部的前端部
19e 基座部
19f 座椅轨道安装螺母(螺母)

Claims (7)

1.一种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其配置在通道部与下纵梁之间;
横梁,其由单一部件形成,并沿着所述底板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
座椅安装用的第1托架,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所述通道部一侧的端部;以及
座椅安装用的第2托架,其设置在所述横梁的所述下纵梁一侧的端部,
所述底板与所述通道部及所述下纵梁相比向下方侧突出,所述横梁的两端部的高度形成得高于该横梁的中央部的高度,所述两端部与所述第1托架及所述第2托架结合,
所述横梁在上表面具有凹陷部分,
在所述凹陷部分配置有与所述横梁在大致中央处相交叉的地板架,
所述凹陷部分构成为,包括:
第1凹部,其配置与所述横梁呈交叉状的所述地板架;以及
第2凹部,其能够收容沿所述地板架的长尺寸方向以凸状弯折形成的加强筋,
以所述加强筋收容于所述第2凹部中的状态,在所述第1凹部中配置所述地板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的两端部和所述第1托架及所述第2托架为一体具有车辆前方侧的前表面及前凸缘、车辆上表面侧的上表面和车辆后表面侧的后表面及后凸缘的截面帽形状,
所述横梁的一端部与所述第1托架双方的前表面彼此接合,以及双方的后表面彼此结合,并且,所述横梁另一端部与所述第2托架双方的前表面彼此接合,以及双方的后表面彼此结合,
所述横梁的两端部的所述车辆上侧的上表面为平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托架或所述第2托架使所述前凸缘、所述前表面、所述后表面及所述后凸缘与所述横梁的端部接合,并且,与所述前表面、所述上表面及所述后表面连续延伸的侧面的前端侧,与所述横梁的从端面沿长尺寸方向分离的位置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托架或所述第2托架具有座椅轨道固定部,该座椅轨道固定部包括:
基座部,其具有用于安装在所述第1托架或所述第2托架的上表面固定的座椅的座椅轨道的螺母;以及载荷传递部,其从所述基座部的端部弯折,并固定于所述第1托架或所述第2托架的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轨道固定部还具有定位爪部,
该定位爪部从所述基座部的与所述载荷传递部弯折的端部为不同位置的端部弯折而延伸设置,在所述第1托架或所述第2托架的上表面形成的定位孔的位置配置切缺为凹状的前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托架具有倾斜面,
该倾斜面为,使与用于配置所述座椅轨道固定部的所述座椅轨道的安装部分相比位于车辆侧面侧的上表面朝向车辆侧面且向下倾斜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横梁的车辆前方具有与所述横梁并列延伸设置且截面形状尺寸大于所述横梁的前横梁,
所述前横梁具有在两侧固定座椅轨道的座椅轨道固定部。
CN201780057545.8A 2016-09-21 2017-06-19 座椅安装构造 Active CN109789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3907 2016-09-21
JP2016183907 2016-09-21
PCT/JP2017/022458 WO2018055855A1 (ja) 2016-09-21 2017-06-19 シート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9898A CN109789898A (zh) 2019-05-21
CN109789898B true CN109789898B (zh) 2021-10-12

Family

ID=61690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545.8A Active CN109789898B (zh) 2016-09-21 2017-06-19 座椅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89898B (zh)
WO (1) WO2018055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5592B2 (ja)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EP3674135B1 (en) * 2018-11-27 2021-06-09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vehicle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0967760B2 (en) 2019-04-04 2021-04-06 Volvo Car Corporation Lightweight c-ring crossmember and bracke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JP6974512B2 (ja) * 2020-01-21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FR3138633A1 (fr) 2022-08-03 2024-02-09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MONTAGE D’Un SIÈGE sur un plancher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2798B2 (ja) * 1987-07-06 1996-08-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支持構造
JP3697940B2 (ja) * 1999-05-06 2005-09-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ア構造
JP4900095B2 (ja) * 2007-07-06 2012-03-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JP5076789B2 (ja) * 2007-10-01 2012-11-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ラップアウタープリテンショナーの配設構造
US8292356B2 (en) * 2009-03-17 2012-10-2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434226B2 (ja) * 2009-04-20 2014-03-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474730B2 (ja) * 2010-10-22 2014-04-16 株式会社大和螺子 物品支持脚のための脚止め具
JP2013018330A (ja) * 2011-07-11 2013-01-31 Suzuki Motor Corp 車体のブラケット構造
CN104340282B (zh) * 2014-10-23 2017-09-1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池保护结构
JP6522982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9898A (zh) 2019-05-21
WO2018055855A1 (ja)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89898B (zh) 座椅安装构造
CN109204572B (zh) 汽车的下部车体构造
US9884649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8002064B2 (en) 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US7614684B2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US7631918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ular body
JP5029135B2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50321700A1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1049403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08725588B (zh) 车身底板构造
WO2016038987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100270822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that includes mount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seat
US8292019B2 (en)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20140312657A1 (en)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JP6187495B2 (ja) 車両用アッパバックパネル構造
JP2021075089A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20160068057A1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20230311807A1 (en) Vehicle structure with anchor unit
US9969431B2 (en) Double angled rail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2091640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6052820A (ja) リヤ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構造
JP5571527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8302911A (ja) 車体構造
JP2014094636A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6281546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