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3871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03871A
CN101403871A CNA2008101493871A CN200810149387A CN101403871A CN 101403871 A CN101403871 A CN 101403871A CN A2008101493871 A CNA2008101493871 A CN A2008101493871A CN 200810149387 A CN200810149387 A CN 200810149387A CN 101403871 A CN101403871 A CN 101403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cleaning
carrier
imaging device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93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03871B (zh
Inventor
鲤江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03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03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1/0473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in subscanning direction, e.g. picture start or line-to-line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09Cleaning arrangements or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contamination from dust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63Colo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using dedicated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15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by detecting marks or the like, e.g. slits
    • H04N2201/04722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by detecting marks or the like, e.g. slits on a photoconductive drum or bel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7Detection, control or error compensa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01Detection of scanning velocity or position
    • H04N2201/04732Detecting at infrequent intervals, e.g. once or twice per line for main-sca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载体;在载体上形成图像的形成单元;清洁所述载体的清洁单元;检测形成在所述载体上的校正图形的检测单元;以及执行校正过程的控制单元,该校正过程包括由所述清洁单元清洁在所述载体中的图形形成区、在所述清洁单元完成清洁之后,由所述形成单元在所述图形形成区中形成校正图形、并且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所述校正图形的检测结果,校正所述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特征。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10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58854的优先权,其全部主题在此结合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成像设备包括沿着纸张输送皮带设置的多个成像单元。在该成像设备中,各个颜色的墨粉图像被从各个成像单元传输到在皮带上运送的纸张上。在这种成像设备中,如果在成像单元之间相对于纸张产生传输位置偏移(颜色偏移),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将会变差。
为了确保图像的质量,提出一种称为对齐(registration)的技术,其可校正每种颜色的形成位置的偏移(例如,JP-A-2003-98795)。根据这种技术,能够通过每个成像单元,在皮带的表面上形成预定的图形,并且图形的位置由光学传感器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校正每种颜色的形成位置。同样,提出一种技术,即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形成在皮带上,并且该图形用光学传感器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校正图像的密度。
在上述位置偏移校正或密度校正期间,如果墨粉附着于并且污染皮带的表面,则不能精确地进行图形检测。为此,成像设备设置有用于清洁皮带的清洁装置。于是,在校正处理结束之后,清洁装置清除附着在皮带表面上的墨粉。
然而,在相关技术的成像设备中,皮带可能不是在进行校正之前即刻进行清洁的。也就是说,即便在校正结束之后清洁皮带,成像单元也可能随后被分离或连接,结果,皮带的表面可能被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进行后续的校正,图形检测精度可能下降,并且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可能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解决了上述缺点和上面未提到的其他缺点。然而,不要求本发明去克服上述缺点,因此,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不解决上述任何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在校正期间能够确保图形检测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载体;在载体上形成图像的形成单元;清洁该载体的清洁单元;检测形成在该载体上的校正图形的检测单元;以及执行校正过程的控制单元,该校正过程包括由清洁单元清洁载体上的图形形成区、在由清洁单元完成清洁之后,由形成单元在图形形成区中形成校正图形、以及根据由检测单元检测的校正图形的检测结果,校正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确定沿着旋转方向可旋转的载体的污染程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围绕载体设置以清洁该载体的清洁单元;检测来自旋转方向中的清洁单元的上游处的载体的反射光的量的检测单元;以及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清洁单元的清洁能力,来确定在旋转方向中的清洁单元的下游处的载体的污染程度的确定单元。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更加清晰并且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示意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污染程度检测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校正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皮带和围绕该皮带设置的图形检测传感器、清洁装置以及感光鼓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示出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的示意图;以及
图7是示出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将参考图1至图7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1的示意结构的侧视剖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图1的右侧取作前侧而左侧取作后侧。
打印机1包括主体外壳2。在主体外壳2的底部设置供纸盒4,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3堆叠在该供纸盒4中。在供纸盒4的前端之上设置供纸辊5。当供纸辊5旋转时,在供纸盒4中的最上位置的纸张3被供给到对齐辊6。对齐辊6对齐纸张3,然后将纸张3输送到成像单元10的皮带单元11上。
成像单元10包括皮带单元11、扫描器单元19、处理单元20、以及定影单元(fixing unit)31。
皮带单元11包括由聚碳酸酯等制造并且围绕一对前和后皮带支撑辊12缠绕的皮带13。于是,如果后皮带支撑辊12旋转,皮带13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沿着旋转方向),并且在皮带13的上表面上的纸张3被输送到后侧。在皮带13中,输送辊14设置成面向将在下面描述的处理单元20的相应的感光鼓28,且皮带13设置在该输送辊14和感光鼓28之间。
检测在皮带13上形成的图形的一对检图形测传感器15设置成面向皮带13的下表面。图形检测传感器15向皮带13的表面发射光,并且接收由光敏晶体管等所反射的反射光。然后,图形检测传感器15根据所接收的光的量,输出一定电平的信号。在皮带单元11的下面,设置清洁皮带13的表面的清洁装置17。该清洁装置17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扫描器单元19从激光发射单元(未示出)发射每种颜色的激光到对应的感光鼓28的表面上。
处理单元20包括框架21和用于四种颜色(黄色、深红色、深蓝色和黑色)的显影盒(developing cartridge)22(22Y、22M、22C和22K),所述显影盒22可分离地安装在设置于框架21中的四个盒安装部分上。当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前表面的前罩2A被打开时,处理单元20能够被向前拉出。当处理单元20从主体外壳2分离时,皮带单元11或清洁装置17能够连接于主体外壳2或从其分离。在框架21的下部,感光鼓28和scorotron型充电器29设置成对应于每个显影盒22。用可充正电的感光层覆盖感光鼓的28的表面。
每个显影盒22包括墨粉保持室23,其在盒状壳体的上部包含作为显影剂的对应颜色的墨粉,并且在墨粉保持室23的下面包括供给辊24、显影辊25、层厚调节刀片26、以及搅动器27。从墨粉保持室23排出的墨粉通过供给辊24的旋转而被供给到显影辊,并且通过供给辊24和显影辊25之间的摩擦而被充正电。被供给到显影辊25的墨粉通过显影辊25的旋转进入层厚调节刀片26和显影辊25之间并且在这里进一步摩擦充电。于是,墨粉作为具有恒定厚度的薄层而被携带到显影辊25上。
在成像期间,感光鼓28旋转,并且因此感光鼓28的表面由充电器29均匀地充电。然后,通过来自扫描器单元19的激光的高速扫描而曝光充正电的部分。以这种方式,与在纸张3上形成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
其次,通过显影辊25的旋转,当与感光鼓28接触时,携带在显影辊25上并且充正电的墨粉被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此,在感光鼓28上的静电潜像变成可视图像,即,仅在感光鼓28的表面上的曝光部分上,携带有通过粘附在其上的墨粉所形成的墨粉图像。
其后,当由皮带13输送的纸张3通过感光鼓28和传输辊14之间的各个传输位置时,通过施加在传输辊14上的负极性传输偏压,携带在各个感光鼓28的表面上的墨粉图像被连续地传输到纸张3上。其次,以这种方式将墨粉图像传输到其上的纸张3被输送到定影单元31。
定影单元31包括具有热源的加热辊31A和将纸张3压在加热辊31A上的压力辊31B。在定影单元31中,传输到纸张3上的墨粉图像被热固定。然后,通过定影单元31将墨粉图像热固定在其上的纸张3被向上输送并且排出到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处的排纸托盘32上。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17包括壳体40,该壳体40用于容纳从皮带13的表面收集的墨粉或纸屑。在壳体40的上部,清洁滚41和收集辊42设置成受压以彼此接触。清洁辊41面向设置在皮带单元11中的金属支承(backup)辊43,并且皮带13设置在清洁辊41和金属支承辊43之间。用橡胶制造的刮削刀片44受压,以从下面与收集辊42接触。
整个清洁装置17通过位移机构(未示出)可以上下移动。当在下面描述的中央处理器(CPU)50的控制下接通电源时,清洁装置17移动到清洁辊41与皮带13产生接触的位置。于是,在与皮带13的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来自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的主电机57(见图2)的驱动力驱动清洁辊41,并且在清洁辊41和支承辊43之间施加预定的偏压。因此,附着在皮带13上的墨粉被物理地刮落,并且被电吸附到清洁辊41上。当关闭电源时,清洁装置17下降到清洁辊41不与皮带13接触的位置,并且清洁辊41和支承辊43之间的偏压也断开。
(打印机的电气结构)
图2是示意地示出打印机1的电气结构的方框图。如图所示,打印机1包括CPU 50(检测单元、控制单元、确定单元以及无效单元的实例)、只读存储器(ROM)51、随机存储器(RAM)52、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NVRAM)53、以及网络接口54。上面所述的成像单元10、图形检测传感器15以及清洁装置17、显示单元55、操作单元56、主电机67、罩打开/关闭传感器58等连接于CPU 50、ROM 51、RAM 52、NVRAM 53和网络接口54。
ROM 51存储用于执行打印机1的各种操作的程序,例如下面描述的污染程度检测过程或校正过程。CPU 50根据从ROM 51读出的程序而控制单个单元,同时将处理结果存储在RAM 52或NVRAM 53中。网络接口54通过通信线路(未示出)与外部计算机等连接,并且能够实现相互的数据通信。
显示单元55包括液晶显示器或灯,并且能够显示打印机的各种设置屏和操作状态。操作单元56包括多个按钮。通过操作单元56,使用者能够进行各种输入操作。
主电机57以彼此同步的方式旋转对齐辊6、皮带支撑辊12、传输辊14、显影辊25、感光鼓28、加热辊31A、清洁辊41等。罩打开/关闭传感器58检测前罩2A的打开/关闭状态。
(污染程度检测过程)
下面,将描述用于检测皮带13的污染程度的污染程度检测过程。图3是示出污染程度检测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在打印机1通电之后,在CPU 50的控制下,污染程度检测过程作为背景操作被不断地进行。该污染程度检测过程确定存储在RAM 52中的污染的程度。污染程度是表示皮带13的表面的污染程度的、在0至1的范围内的值。值“1’表示最污染的状态,而值“0”表示最清洁的状态。
如果开始该污染程度检测过程,在操作S101,CPU 50首先将污染程度设置为“1”。然后在操作S102,罩打开/关闭传感器58检查是否有前罩2A的打开/关闭操作。当检测到前罩2A的打开/关闭操作(S102:是)时,在操作S103将污染程度设置为“1”。如果在操作S103之前污染程度为“1”或者如果没有检测到前罩2A的打开/关闭操作(S102:否),则污染程度保持不变。
随后,在操作S104,CPU 50检查是否有卡住(卡纸)发生。在纸张3的输送路径上设置多个纸张传感器(未示出)。在输送纸张3时,如果在预定的定时上纸张传感器未检测到纸张3,则CPU 50判断发生卡住。如果卡住发生(S104:是),则在操作S105,CPU 50将污染程度设置为“1”。在这里,如果在操作S105之前污染程度为“1”或者如果卡住没有发生(S104:否),则污染程度保持不变。
其次,CPU 50通过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并且在操作106将测量值存储在RAM 52中。每次进行测量时,在RAM 52中累计测量值。然而,如果在操作S103和S105中污染程度设置为“1”,则所有的测量值被从RAM 52中清零。然后,在操作S107,CPU 50判断是否获得对应于皮带13的一次旋转(one rotation)的测量值。如果获得的测量值的数目不对应于一次旋转(S107:否),则以预定时间间隔重复操作S102和后面的操作。
如果通过对应于皮带13的一次旋转的数目得到测量值(S107:是),则CPU 50计算对应于测量值中的最高值(对应于在皮带13上的测量位置中的最污染的位置)的污染程度(即,从0到1的范围内的值)。然后,在操作S108将所计算的值作为新污染程度写入RAM 52中,并且将存储在RAM 52中的测量值清零。此后,过程返回到操作S102,并且重复同样的过程。
如上所述,在污染程度检测过程中,以预定的间隔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并且根据测量值,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污染信息),并且将该污染程度存储在RAM 52中。然后,如果检测到能够改变皮带13的污染状态的操作,例如,前罩2A被打开或关闭,或者发生卡住,则污染程度被重写(无效)。
(校正过程)
图4是示出校正过程的流程的流程图。
当满足预定的条件时,例如,前罩2A被打开或关闭,或者所打印的纸张的数目达到预定值,或者从在前的校正过程开始经过的时间达到预定值,则CPU 50开始校正过程,以进行位置偏移校正和密度校正中的任一个。
如果校正过程开始,则CPU 52参考通过上述污染程度检测过程而存储在RAM 52中的污染程度,并且在操作S201确定该值是否小于0.8。在这里,0.8的污染程度是参考值,用于确定当进行如下所述的位置偏移校正时,是否能够精确地检测到形成在皮带13上的用作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
如果污染程度小于0.8(即,皮带13的污染程度适用用于进行位置偏移校正的标准)(S201:是),在校正过程期间,在操作S202确定是否进行位置偏移校正。然后,如果确定将进行位置偏移校正(S202:是),则过程进行到下面描述的S208,并且在操作S208开始形成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
如果确定将进行密度校正(S202:否),则在操作S203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是否小于0.5。在这里,0.5的污染程度是参考值,用于确定如果进行下面描述的密度校正,是否能够用形成在皮带13上的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精确地测量密度。也就是,在密度校正的情况下,污染程度的参考值需要小于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参考值,并且皮带13需要更加清洁。如果污染程度小于0.5(即,皮带13的污染程度适用用于密度校正的标准)(S203:是),则过程进行到下面描述的操作S215,并且在操作S215开始形成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
如果皮带13的污染程度不小于0.8(S201:否),或者如果进行密度校正并且污染程度不小于0.5(S203:否),则在操作S204,CPU50接通清洁装置17并且开始操作清洁装置17。因此,清洁辊41与皮带13接触,并且根据皮带13的运动,清洁皮带13的表面上面向清洁辊41的部分。
随后CPU 50确定在操作S205是否进行位置偏移校正。如果进行位置偏移校正(S205:是),则CPU 50等待,直到每个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V满足等式1的时间段延续一时间段,该时间段对应于当在操作S206用清洁装置17清洁皮带13时的皮带13的长度La(在下面描述)。
[等式1]
V0/2>V*(K0-K)/K0
K0:皮带13上的墨粉层的预期的最大厚度
K:清洁装置17的清洁能力,即,当皮带13通过清洁装置17一次时被清除的墨粉层的厚度
V: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
V0: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的预期最大值(即,当测量具有最大厚度的部分墨粉层时的输出电平)
在等式1中,“K0-K”对应于在清洁装置17的下游侧上、在皮带13的表面上的墨粉层的最大厚度,即,被清洁装置17清洁之后的最大厚度。在等式1的右侧,“V*(K0-K)/K0”对应于当假定在清洁装置17的下游侧上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反射光时的输出电平,即,通过减去被清洁装置17所清除的量而得到的输出电平。
等式1的左面是用于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的阈值。这个值是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最大输出电平的一半,并且是当来自图形表面的反射光的量被测量时的输出电平V0和当来自皮带13的表面反射光的量被测量时的输出电平之间的中间值。然后,如果右面的值小于左面的值,则满足等式1。如果满足等式1,则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的在皮带13的一部分上的污染程度变成小于参考值。
图5是示出皮带13和围绕该皮带13设置的图形检测传感器15、清洁装置17以及感光鼓28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6示出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的例子。图7示出用于密度检测的图形的例子。
如图6所示,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具有多个标记60,该多个标记60以预定的间隔以两条直线的形式设置在皮带13的表面的左右两侧上。一对图形检测传感器15分别设置成面向左右两列的标记60。标记60对应于在处理单元20中所用的墨粉的颜色,以及多组标记60,具有黄色(60Y)、深红色(60M)、深蓝色(60C)和黑色(60K)这四个标记的每组沿着纸张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顺序设置。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形成在皮带13的长度为La。如图5所示,长度La小于在皮带13上从图形检测传感器15到初始图像形成位置(面向黄色感光鼓28的位置)的长度L0。
同时,如图7所示,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具有多个标记61,该多个标记61以直线的形式设置在皮带13的表面的一侧上。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具有多个标记61,该多个标记61对于在处理单元20中所用的墨粉的各个颜色(黄色(60Y)、深红色(60M)、深蓝色(60C)和黑色(60K))具有不同的密度,例如,10%、50%以及100%。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形成在皮带13上的长度为Lb。如图5所示,长度Lb小于在皮带13上从图形检测传感器15到初始图像形成位置的长度L0。
在操作S206中,如果保持满足等式1的状态直到皮带13通过了图形检测传感器15一个长度La(S206:是),则CPU 50将在皮带13上对应于长度La的区域设置成作为形成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的图形形成区域。然后,在图形形成区域的后端通过清洁装置17之后,清洁装置17在操作S207被断电。因此,如果皮带13的污染程度大(不适用等式1的标准),则清洁装置17的工作量(在皮带13上的同一个位置的清洁次数、清洁范围、工作时间等)增加。
其后,如果皮带13上的图形形成区域的前端从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移动了长度L0,即,到达初始图像形成位置,则在操作S208,CPU 50在从感光鼓28传输初始黄色标记60Y的定时处,开始形成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如上所述,当进行位置偏移校正时,如果皮带13的污染程度小于0.8的参考值(S202:是),则在操作S208立即开始形成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而不用操作清洁装置17。
其后,在操作S209,CPU 50设置用于测量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的位置的阈值Vt。例如,用等式2确定这个阈值Vt。
[等式2]
Vt=(Vm-V0/2)*1.2,如果(Vm-V0/2)/V0≥0.3
Vt=V0*0.3 如果(Vm-V0/2)/V0<0.3
Vm: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所测量输出值的最大值
在皮带13上,当通过清洁装置17时,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Vm稍大并且污染程度比较大的地段被清洁。然后,如果假定通过使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反射光,则认为输出至少减少了V0/2。因此,如果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则等式2的“Vm-V0/2”对应于在清洁装置17的下游侧的最大输出电平。在等式2中,当“Vm-V0/2”除以V0所得到的值不小于0.3时,该值乘以1.2,并且然后将所计算的值设置为阈值Vt。因此,阈值Vt被设置为当测量来自皮带表面的反射光的量时的输出电平和当测量来自标记60的反射光时的输出电平V0之间的中间值。来自皮带表面的反射光的量越大,阈值越大。当“Vm-V0/2”除以V0所得到的值小于0.3时,将阈值Vt设置为0.3乘V0(较小的值)。
其后,当形成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的图形形成区到达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时,CPU 50开始测量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的位置(S210)。CPU 50将来自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V与阈值Vt进行比较。然后,如果V大于阈值Vt,即,如果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接近于来自图形表面的反射光的量V0,则CPU 50判断在面向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处存在标记60。另一方面,如果V小于阈值Vt,即,如果不接近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则CPU 50判断在皮带13上不存在标记。
CPU 50根据每种标记60的测量,结果计算每种颜色的图像形成位置相对于黑色的偏移量,并且在操作S211记录对应于在NVRAM 53中的偏移量的位置校正量。在形成图像期间,当用扫描器单元19进行曝光时,根据位置校正量校正每个感光鼓28的写入位置。
在通过操作S208到S211的位置偏移校正结束之后,在操作S212,CPU 50开启清洁装置17以执行皮带13的清洁过程。在清洁过程期间,通过使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然后,继续皮带13的清洁,直到在整个皮带13上,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小于阈值,并且去除用于位置偏移校正的图形P1。
在操作S205,当进行密度校正时(S205:否),则在操作S213,在用清洁装置清洁皮带13的同时,CPU 50等待,直到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满足等式3的时间段延续了对应于皮带13的长度Lb的时间段。
[等式3]
V0/3>V*(K0-K)/K0
等式3与等式1不同之处在于,其左面的值是V0/3。也就是,在清洁装置17的下游侧上,如果当假定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反射光时的最大输出电平小于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最大输出电平的1/3,则满足等式3。在等式3中,用于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的左侧的值变成小于其在等式1中的值。即,在密度校正的情况下,皮带13需要比位置偏移校正的情况更清洁。
如果满足等式3的状态持续,直到皮带13通过了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一个长度Lb(S213:是),则CPU 50将在皮带13上对应于长度Lb的区域设置成作为形成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的图形形成区域。然后,在该图形形成区域的后端通过清洁装置17之后,清洁装置17在操作S214断电。当进行密度校正时,由等式3表示的条件比位置偏移校正的情况下的条件更严格。因此,与位置偏移校正相比,根据皮带13的污染程度的清洁装置17的工作量增加。
其后,当皮带13上的图形形成区域的前端从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移动了长度Lb,即,到达初始图像形成位置时,则在操作S215,CPU 50在初始的黄色标记61从感光鼓28传输的定时处,开始形成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如上所述,当进行密度校正时,如果皮带13的污染程度小于0.5的参考值(S203:是),则在操作S215,CPU50立即开始形成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而不用操作清洁装置17。
其后,如果图形形成区到达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位置,在操作S216,CPU 50开始测量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在这里,CPU 50测量各个标记61的密度,并且在操作S217,根据在NVRAM 53中的测量结果,记录密度校正值。在成像期间,当用扫描器单元19进行曝光时,根据密度校正量来校正各个颜色的密度。
在通过操作S213到操作S217的密度校正结束之后,在操作S212,CPU 50开启清洁装置17以清洁皮带13。在清洁过程期间,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持续地清洁皮带13,直到在整个皮带13上,图形检测传感器15的输出电平不大于预定的阈值,并且去除用于密度校正的图形P2。以这种方式,结束校正过程。
(示例性实施例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如果进行校正过程,首先,清洁皮带13,然后在皮带13上的被清洁的部分中形成图形,并且随后进行图形检测和校正。利用这种结构,皮带13在形成图形之前被清洁。因此,能够确保图形检测精度并且增加校正精度,因而确保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
能够改变在用清洁装置17清洁期间的工作量。因此,能够根据场合需要而改变工作量。例如,当皮带13的污染不严重时,将工作量设置为小,结果,能够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
与位置偏移校正相比,在密度检测期间,图形检测往往受皮带13的污染的影响。为此,与位置偏移校正相比,在密度校正期间,将清洁装置17的工作量设置为大,从而确保图形检测精度。在位置偏移校正期间,与密度校正相比,将清洁装置17的工作量设置为小,从而减少处理时间。
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并且根据污染程度而改变清洁期间的工作量。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清洁。
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并且根据测量的结果确定污染程度。因此,与根据所打印纸张的数目来估计污染程度相比,能够精确地确定污染程度。
进行比较以确定被测量光是否接近来自皮带13表面的反射光的量或来自图形的表面的反射光的量。因此,能够适当地确定污染程度。
当用图形检测传感器15测量的皮带13上的位置被设置成在通过清洁装置17时到达成像单元的成像位置时,通过从测量结果中减去由清洁装置17所清洁的量,来确定污染程度。为此,与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污染程度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确定实际的污染程度,并且开始形成图形。
以预定的间隔测量来自皮带13的反射光的量,并且存储基于该测量结果的污染信息,并且当进行校正时,根据污染信息确定污染程度。因此,与直到进行校正才开始进行测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污染程度。
而且,例如,当皮带13的污染状态变化时,污染信息被无效。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判断。
当确定皮带13的污染程度小于参考值时,将清洁装置17的工作量设置为0。因此,不进行不必要的清洁过程,结果,能够减少处理时间。
由于来自皮带13的表面的反射光的量因在皮带13的表面上的磨损图形而改变,通过根据光的量改变用于位置检测的阈值,能够增加图形检测精度。
<其他示例性实施例>
虽然已经参考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变化。
(1)在校正过程期间,可以这样构造,使得通过诸如操作单元等的选择单元,使用者选择在形成图形之前是否进行清洁。因此,对于紧急的业务可以省去清洁,并且可以迅速地完成校正。
(2)在前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光学地测量来自皮带的光量,并且直接确定污染程度。替换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从载体的旋转数目推定污染程度。此外,皮带可以分成多个部分,并且可以存储关于每部分的污染程度。
(3)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接通或关闭清洁装置。然而,本发明的创造性构思可以应用于固定刀片的前端与诸如皮带等的载体的表面相接触的情况,并且当移动载体时不断地清洁该载体(不接通或关闭)。
(4)在前述示例性实施例中,皮带用作将图形形成在其上的载体。替换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使用传输鼓或中间传输皮带的成像设备中,图形可以形成在传输鼓或中间传输皮带上。

Claims (16)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载体;
在载体上形成图像的形成单元;
清洁所述载体的清洁单元;
检测形成在所述载体上的校正图形的检测单元;以及
执行校正过程的控制单元,该校正过程包括由所述清洁单元清洁在所述载体中的图形形成区、在所述清洁单元完成清洁之后,由所述形成单元在所述图形形成区中形成校正图形、以及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的所述校正图形的检测结果,校正所述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成像设备,
其中由所述清洁单元对所述载体的清洁工作量是可改变的。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成像设备,还包括选择单元,在校正处理期间,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形成单元形成校正图形之前,该选择单元选择是否由清洁单元进行清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成像设备,
其中,在校正处理期间,所述控制单元能够进行用于校正由所述形成单元形成的图像的位置偏移的位置偏移校正,和用于校正由所述成像单元形成的图像的密度的密度校正,并且
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将由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密度校正时的清洁工作量设置成大于进行位置偏移校正时的清洁工作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确定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的确定单元,
其中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较高时,所述清洁单元将清洁工作量设置成较大。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测量来自所述载体的反射光的量的测量单元,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根据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确定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将来自所述载体表面的反射光的量和来自校正图形表面的反射光的量之间的中间值设置为阈值,并且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将基于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光的量的值与所述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污染程度。
8.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载体沿着旋转方向是可旋转的,
其中所述清洁单元围绕所述载体沿所述旋转方向设置在所述测量单元的下游,
其中围绕所述旋转方向中的所述载体,所述形成单元的成像位置设置在所述清洁单元的下游,以及
其中所述确定单元通过从所述测量单元的测量结果中减去由所述清洁单元所清洁的量,来确定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
9.根据权利要求6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存储单元,
其中所述测量单元以预定的间隔测量来自所述载体的反射光的量,以获得测量值,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基于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的测量值的污染信息,并且
其中当进行校正过程时,所述确定单元根据前面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污染信息来确定污染程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状态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成像设备的状态变化;和
无效单元,当由所述状态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成像设备的状态的变化时,该无效单元使污染信息无效。
11.根据权利要求5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小于参考值时,所述清洁单元将工作量设置为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控制单元进行位置偏移校正,以校正由所述形成单元所形成的图像的位置偏移时,通过将来自所述载体的反射光的量与用于位置检测的阈值进行比较,所述检测单元检测校正图形的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自所述载体的表面的反射光的量而改变用于位置检测的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清洁单元采取清洁所述载体的可操作的状态和不清洁所述载体的不可操作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0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覆盖开口的罩,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通过该开口是可移除的;和
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单元,所述载体上的图像被传输到该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状态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罩的状态或所述输送单元的状态的变化。
15.一种用于确定沿着旋转方向可旋转的载体的污染程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清洁单元,其围绕所述载体设置以清洁所述载体;
检测单元,其检测来自沿着旋转方向在清洁单元上游处的所述载体的反射光的量;以及
确定单元,其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和清洁单元的清洁能力,确定沿着旋转方向在清洁单元的下游处的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其根据所述载体的污染程度来控制清洁单元。
CN2008101493871A 2007-10-02 2008-09-25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403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8854 2007-10-02
JP2007258854A JP4475314B2 (ja) 2007-10-02 2007-10-0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8854 2007-10-02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2449.XA Division CN102193377B (zh) 2007-10-02 2008-09-25 成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03871A true CN101403871A (zh) 2009-04-08
CN101403871B CN101403871B (zh) 2011-11-09

Family

ID=4019354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93871A Active CN101403871B (zh) 2007-10-02 2008-09-25 成像设备
CN201110132449.XA Active CN102193377B (zh) 2007-10-02 2008-09-25 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2449.XA Active CN102193377B (zh) 2007-10-02 2008-09-25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885570B2 (zh)
EP (1) EP2046013B1 (zh)
JP (1) JP4475314B2 (zh)
CN (2) CN1014038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944A (zh) * 2011-03-23 2012-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3265B2 (ja) * 2009-08-27 2013-01-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106B2 (ja) * 2009-09-10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6960B2 (ja) * 2009-09-16 2013-10-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0040A (ja) * 2009-10-20 2011-05-06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442410B2 (en) * 2010-05-20 2013-05-14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eaning a photoreceptor in a printing apparatus
JP5747455B2 (ja) 2010-07-12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623252B2 (ja) * 2010-11-15 2014-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6702B2 (ja) * 2012-09-03 2015-04-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30733B2 (ja) * 2019-02-28 2022-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1369A (ja) * 1991-09-02 1993-03-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515292B2 (ja) 1996-02-17 2004-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該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5740495A (en) 1996-12-19 1998-04-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cleaning system performance on an electrostatographic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0319652A (ja) 1997-05-19 1998-12-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19478A (ja) 1997-10-17 1999-04-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47862A (ja) 1998-11-10 2000-05-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292689B2 (ja) * 2000-06-23 2009-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4256B2 (ja) 2000-09-26 2006-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96548A (ja) 2000-12-26 2002-07-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138260B2 (ja) 2001-02-19 2008-08-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8795A (ja) 2001-09-26 2003-04-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EP1473602A4 (en) * 2002-02-08 2010-01-13 Pfu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MENT DEVICE CONTAINING CLEANING LIQUID
JP2004101769A (ja) * 2002-09-06 2004-04-02 Sharp Corp 画像調整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84820A (ja) 2002-12-05 2004-07-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EP1473062A3 (en) 2003-05-01 2004-11-10 Body Bike International APS Bicycle for exercise, particulary a spinning bicycle
JP4464126B2 (ja) * 2003-12-22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における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4689292B2 (ja) 2005-02-09 2011-05-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025086A (ja) * 2005-07-14 2007-02-0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9492B2 (ja) 2005-12-08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944A (zh) * 2011-03-23 2012-09-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94944B (zh) * 2011-03-23 2014-10-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3377B (zh) 2014-04-02
EP2046013A3 (en) 2009-10-07
US20090092407A1 (en) 2009-04-09
JP2009086527A (ja) 2009-04-23
US7885570B2 (en) 2011-02-08
CN101403871B (zh) 2011-11-09
JP4475314B2 (ja) 2010-06-09
EP2046013A2 (en) 2009-04-08
EP2046013B1 (en) 2015-07-08
CN102193377A (zh)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3871B (zh) 成像设备
US7260335B2 (en) Image-information det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69702B2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3482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948620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latent image carrier replacement time detection method
US93420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er collecting operation
JP4948100B2 (ja) トナー消費予測量算出方法、トナー消費予測量算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045295B1 (en) Double-side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70523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446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890B2 (ja) 異常判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42485B2 (ja) 異常判定装置
JP56355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804B2 (ja) 保守支援システム
JP200322824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19653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426612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4466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22987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59160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46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662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濃度補正方法
JPH09907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04526A (ja) 画像形成制御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61603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