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7335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73358B CN101373358B CN2008100979505A CN200810097950A CN101373358B CN 101373358 B CN101373358 B CN 101373358B CN 2008100979505 A CN2008100979505 A CN 2008100979505A CN 200810097950 A CN200810097950 A CN 200810097950A CN 101373358 B CN101373358 B CN 1013733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 sub
- developing apparatus
- carrier
- for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photosensitive ele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exposure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15—Cartridge systems for cleaning or developing but not being a 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显影装置;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以及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允许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JP-A-4-212973(“0026”至“0038”、图1至图3)、JP-A-2000-293085(“0020”至“0022”、图1至图4)和JP-A-2001-175046(“0028”至“0036”、“0041”、图1、图2、图6和图7)中披露的技术是作为涉及诸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装置等的传统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的现有技术。
JP-A-4-212973披露了一种潜像形成装置或所谓的LED阵列型曝光装置,其中该潜像形成装置在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并且在该潜像形成装置中,多个发光部分沿着轴向布置在图像载体表面的附近。在JP-A-4-212973所披露的技术中,当将包括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带101的处理单元3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或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拆卸下来时,随着与处理单元30的门35的移动的联动,布置在感光带101下侧附近的LED头7A与感光带101分离。
在JP-A-2000-293085所披露的技术中,通常布置在感光部件1附近的LED阵列2通过推压机构40而保持为接近感光部件1的状态,并且操作杆41布置在阻碍感光部件1的插入和拔出的位置处。在JP-A-2000-293085所披露的技术中,操作杆41的旋转使得LED阵列2通过连接片46而提升,由此LED阵列2与感光部件1分离并且解除操作杆41对感光部件1的插入和取出的阻碍。
JP-A-2001-175046披露了这样一种技术:即,LED阵列头39可以在其距感光鼓19恒定距离的第一位置和该LED阵列头与感光鼓19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用于传送介质的传送带15可以在其与感光鼓19相对的相对位置和该传送带15与感光鼓19分离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JP-A-2001-175046所披露的技术中,当拆除感光鼓19以进行更换时,随着与传送带15向退避位置的移动的联动,LED阵列头39移动到与感光鼓19分离的第二位置。在安装感光鼓19之后,传送带15移动到相对位置,并且随着与该移动的联动,LED阵列头39移动到接近感光鼓19的第一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图像载体产生位置偏移,其中该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所引起的。
本发明提供以下(1)至(10)项。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1)项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显影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其中,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执行下述(i)和(ii):(i)在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允许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以及(ii)在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限制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2)项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显影装置,其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显影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其中,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执行下述(iii)和(iv):(iii)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允许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以及(iv)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限制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
(3)根据第(3)项的本发明,在第(1)或第(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图像载体单元,其具有图像载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是可安装及可拆卸的;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潜像形成装置进行定位;以及显影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并且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
(4)根据第(4)项的本发明,在第(1)至(3)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可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位置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具有:联动被接触部件,其由所述显影装置支撑;以及联动接触部件,其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对应布置且由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支撑,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从而使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进行移动。
(5)根据第(5)项的本发明,在第(4)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且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联动接触部件被布置成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分离并相对。
(6)根据第(6)项的本发明,在第(1)至(5)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具有:发射图像写入光以形成潜像的光照部分;以及外框架部件,并且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支撑并可在限制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通常位置与允许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通常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在所述可插取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
(7)根据第(7)项的本发明,在第(6)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支撑成可在所述通常位置与所述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还具有:移动部件,其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移动方向改变部件,其与所述移动部件连接并将所述移动部件的相对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以及接近/分离部件,其与所述移动方向改变部件连接,并以使所述光照部分可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接近及分离的方式支撑所述光照部分。
(8)根据第(8)项的本发明,在第(7)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旋转轴部件,其形成在所述操作部件上;以及操作连接部件,其由所述操作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由所述移动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死点设定在下述路径上:在所述操作部件在所述可插取位置与所述通常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部件与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通过的路径。
根据第(1)项的本发明的情况(i),与不采用本发明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偏移,其中所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引起的。
根据第(1)项的本发明的情况(ii),在没有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显影装置的状态下可以限制对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定位,并且与不采用本发明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偏移,其中所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引起的。
根据第(2)项的本发明的情况(iii),在没有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状态下可以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并且与不采用本发明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偏移,其中所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引起的。
根据第(2)项的本发明的情况(iv),与不采用本发明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偏移,其中所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引起的。
根据第(3)项的本发明,与不采用本发明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偏移,其中所述位置偏移是由于在相对于可插取的图像载体定位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而引起的。
根据第(4)项的本发明,支撑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的所述显影装置可以通过所述联动接触部件以联动的方式移动,其中所述联动接触部件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的移动部件相关联地移动。
根据第(5)项的本发明,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处,可以防止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和所述联动接触部件传递由于对所述显影装置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也就是说,可以防止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中的潜像形成受到振动的不利影响。
根据第(6)项的本发明,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光照部分接近所述图像载体或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
根据第(7)项的本发明,可以通过所述移动方向改变部件将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转换成所述接近/分离部件的运动,并且所述光照部分可以接近所述图像载体或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
根据第(8)项的本发明,将通过所述死点的操作部件保持在所述通常位置或所述可插取位置,并且可将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保持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或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
附图说明
基于以下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装置之间关系的视图,图3A是示出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并且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3B是示出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并且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4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4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外框架部件的视图,图5A是侧视图,图5B是俯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和图像载体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6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6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7是在从图4所示状态中省略示出外框架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接触/分离机构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7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7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连接部件的视图,图8A是透视图,图8B是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移动部件的视图,图9A是透视图,图9B是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联动接触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改变部件的视图,图11A是透视图,图11B是侧视图;
图12是示出设置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中的联动接触部件的视图,图12A是透视图,图12B是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接近/分离部件的视图,图13A是透视图,图13B是侧视图,图13C是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的视图,图14A是透视图,图14B是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载体与潜像形成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图15A是顶视图,图15B是侧视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和显影装置将要与图像载体分离的情况下的功能的视图,图16A是示出紧随操作部件开始从通常位置移动到可插取位置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图16B是示出操作部件从图16A所示状态进一步朝向可插取位置移动的状态的视图,图16C是示出操作部件移动到可插取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17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和显影装置将要接近图像载体的情况下的功能的视图,图17A是示出操作部件移动到可插取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17B是示出紧随操作部件开始从图17A所示状态移动向通常位置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图17C是示出操作部件从图17B所示状态进一步朝向通常位置移动的状态的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载体和潜像形成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例2的潜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19A是对应于实施例1中图6A的视图,图19B是对应于实施例1中图6B的视图;
图20是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20A是各部件位于转印装置接触位置和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0B是各部件位于转印装置分离位置和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例3的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以及一次转印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并且与实施例1中的图3A对应;以及
图22是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22A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2B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2C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为了便于对以下说明的理解,附图中的前后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左右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并且上下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由箭头X、-X、Y、-Y、Z和-Z表示的方向或侧分别是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和下方或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在附图中,将“·”写入“○”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从纸张的背面指向正面的箭头,将“×”写入“○”中的附图标记表示从纸张的正面指向背面的箭头。
在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适当地省略示出除了需要说明的部件以外的其它部件。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视图。
参照图1,图像形成装置U包括自动文档传送装置U1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该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支撑自动文档传送装置U1并在上端具有透明文档读取面PG。
自动文档传送装置U1具有:文档送入部分TG1,多页将要复印的文档Gi以堆叠的方式容纳在其中;以及文档排出部分TG2,从文档送入部分TG1送入并穿过文档读取面PG上的文档读取位置的文档Gi被排出到该文档排出部分TG2上。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具有操作部分UI和曝光光学系统A等,用户通过该操作部分UI输入诸如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等操作指令信号。
来自下述文档的反射光通过曝光光学系统A并被固态摄像器件CCD转换成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电信号:所述文档通过自动文档传送装置U1传送到文档读取面PG上或者被手动地放置在文档读取面PG上。
图像信息转换部分IPS将从固态摄像器件CCD提供的RGB的电信号转换成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蓝绿色(青色)C的图像信息并暂时存储该图像信息,并且在预定定时将该图像信息作为形成潜像的图像信息提供给潜像形成装置驱动电路DL。
在文档图像是单色图像即所谓的黑白图像的情况下,仅将黑色图像信息提供给潜像形成装置驱动电路DL。
潜像形成装置驱动电路DL具有针对Y、M、C和K各颜色的驱动电路(未示出),并且在预定定时将对应于所输入图像信息的信号提供给针对各颜色而设置的潜像形成装置LHy、LHm、LHc、LHk。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Um、Uc、Uk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U沿重力方向的中间部分,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调色剂图像。
从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的激光二极管射出的Y、M、C和K的潜像写入光束Ly、Lm、Lc、Lk分别入射到旋转的图像载体PRy、PRm、PRc、PRk上。在实施例1中,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分别由所谓的LED阵列构成。
Y的图像形成装置Uy具有可旋转的图像载体PRy、充电装置CRy、潜像形成装置LHy、显影装置Gy、转印装置T1y以及图像载体清洁器CLy。
以与Y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相似的方式构成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m、Uc、Uk。
参照图1和图2,各充电装置CRy、CRm、CRc、CRk对图像载体PRy、PRm、PRc、PRk进行充电,然后通过潜像写入光束Ly、Lm、Lc、Lk在图像载体表面上的图像写入位置Q1y、Q1m、Q1c、Q1k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显影区域Q2y、Q2m、Q2c、Q2k中,利用作为显影装置Gy、Gm、Gc、Gk的显影剂载体实例的显影辊GRy、GRm、GRc、GRk所保持的显影剂将图像载体PRy、PRm、PRc、PRk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作为可见图像实例的调色剂图像。
将显影后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与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实例的中间转印带B相接触的一次转印区域Q3y、Q3m、Q3c、Q3k。在一次转印区域Q3y、Q3m、Q3c、Q3k中,在预定定时由控制器C所控制的电源电路E将极性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电压施加到布置在中间转印带B背面侧的一次转印装置T1y、T1m、T1c、T1k上。
一次转印装置T1y、T1m、T1c、T1k将图像载体PRy至PRk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在一次转印之后图像载体PRy、PRm、PRc、PRk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由图像载体清洁器CLy、CLm、CLc、CLk进行清洁。已被清洁的图像载体PRy、PRm、PRc、PRk的表面由充电装置CRy、CRm、CRc、CRk再次充电。
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实例并且可上下移动、可向前拉出的带组件BM布置在图像载体PRy至PRk的上方。带组件BM具有:中间转印带B,其是中间转印部件的实例;带支撑辊Rd+Rt+Rw+Rf+T2a,其是中间转印部件支撑部件并包括作为中间转印部件驱动部件实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中间转印部件张紧部件实例的张紧辊Rt、作为防止蛇行部件实例的步移辊(walking roll)Rw、作为从动部件实例的惰辊Rf、以及作为二次转印区域相对部件实例的支撑辊T2a;以及一次转印装置T1y、T1m、T1c、T1k。带支撑辊Rd+Rt+Rw+Rf+T2a以可旋转移动的方式支撑中间转印带B。
作为二次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T2b布置成与接触支撑辊T2a的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相对。二次中装置T2由辊子T2a、T2b构成。在二次转印装置T2b与中间转印带B彼此相对的区域中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
将在一次转印区域Q3y、Q3m、Q3c、Q3k中由转印装置T1y、T1m、T1c、T1k依次叠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的单色或多色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中。
作为引导部件实例的三对左右导轨GR、GR设置在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至Uk的下方,这三对左右导轨以可退避的方式支撑作为送纸容器实例的送纸托盘TR1至TR3,以使送纸托盘可以沿着前后方向(X轴方向)拉出和推入。容纳在送纸托盘TR1至TR3中的作为介质实例的记录纸张S由作为介质取出部件实例的拾取辊Rp取出并由作为介质分离部件实例的分离辊Rs一张接一张地分离。然后,由作为介质传送部件实例的多个传送辊Ra沿着作为介质传送路径实例的纸张传送路径SH传送记录纸张,并且将记录纸张传送到定位辊Rr,该定位辊Rr是转印区域传送时间调节部件的实例并沿着纸张传送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上游侧。由纸张传送路径SH、纸张传送辊Ra、定位辊Rr等构成纸张传送装置SH+Ra+Rr。
与将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定时相同步,定位辊Rr将记录纸张S传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当记录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将支撑辊T2a接地并且在预定定时由控制器C所控制的电源电路E将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装置T2b上。此时,二次转印装置T2将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在二次转印之后,通过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器实例的带清洁器CLb清洁中间转印带B。
将其上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S传送到定影区域Q5并在该记录纸张S通过定影区域时对该记录纸张S进行加热定影,定影区域Q5是作为定影装置F的加热定影部件实例的加热辊Fh与作为加压定影部件实例的加压辊Fp之间的压力接触区域。将经过加热定影的记录纸张S从作为介质排出部件实例的排出辊Rh排出到作为介质排出部分实例的排出托盘TRh中。
防粘剂涂布装置Fa将防粘剂涂布到加热辊Fh的表面上,该防粘剂可以改善记录纸张S从加热辊Fh分离的分离性能。
在带组件BM上方布置有作为分别容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补充(补给)容器实例的显影剂盒Ky、Km、Kc、Kk。根据显影装置Gy、Gm、Gc、Gk对显影剂的消耗,将容纳在显影剂盒Ky、Km、Kc、Kk中的显影剂通过未示出的显影剂补充路径补充到显影装置Gy、Gm、Gc、Gk中。在实施例1中,每种显影剂由双组分显影剂构成,该双组分显影剂包括磁性载体和添加有外添加剂的调色剂。
参照图1,图像形成装置U具有上侧框架UF和下侧框架LF。该上侧框架UF支撑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至Uk以及布置在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至Uk上方的各部件即带组件BM等。
下侧框架LF支撑用于支撑送纸托盘TR1至TR3的导轨GR、从托盘TR1至TR3送出纸张的送纸部件即拾取辊Rp、分离辊Rs、纸张传送辊Ra等。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件的说明)
图3是示出在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以及显影装置之间的关系的视图,图3A是示出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并且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3B是示出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并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接下来,将说明构成本发明实施例1的可见图像形成装置Uy、Um、Uc、Uk的显影装置Gy、Gm、Gc、Gk和潜像形成装置LHy、LHm、LHc、LHk。由于各种颜色的部件以相同的方式构成,因此仅说明Y颜色的部件并省略对其它颜色的部件的详细描述。
(显影装置的说明)
参照图3,实施例1的显影装置Gy具有其中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容器1。在显影容器1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一对搅拌传送部件2、3,该对搅拌传送部件在搅拌显影容器中的显影剂的同时对显影剂进行传送。在显影容器1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显影剂保持部件4,该显影剂保持部件4将搅拌传送部件2、3所搅拌的显影剂保持在表面上并将显影剂传送到与图像载体PRy相对的区域即显影区域Q2y上。
参照图3,显影容器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未示出的框架部件(或者所谓的显影单元框架)上以绕着旋转轴6旋转。在显影容器1中相对于旋转轴6而与图像载体PRy相对的外壁上支撑着总是将显影剂保持部件4朝向图像载体PRy推压的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的一端。因此,显影剂保持部件4受到沿着总是被压向图像载体PRy的方向的力。通过显影区域抵靠部分(未示出)或所谓的跟随部分将显影剂保持部件4与图像载体PRy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预定值,上述显影区域抵靠部分布置在显影剂保持部件4的两端部并用作显影剂保持部件4中的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也就是说,在通常状态下显影装置Gy保持在如图3A所示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当施加使得显影装置Gy沿着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方向旋转的外力时,显影装置Gy克服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的力而与图像载体PRy分离。也就是说,实施例1的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6+7)由旋转轴6和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构成。
在显影容器1位于潜像形成装置LHy侧的外壁上支撑朝向潜像形成装置LHy延伸的联动被接触部件8。此外,在显影容器1的显影剂保持部件4的下方支撑与图像载体PRy的表面相接触以防止显影剂向下泄漏的防泄漏部件9。
(潜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透视图,图4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4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外框架部件的视图,图5A是侧视图,图5B是俯视图。
参照图4,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LHy具有通过螺钉固定支撑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上的外框架部件11。参照图5,外框架部件11具有:底壁11a,其沿着与图像载体PRy的轴向一致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左侧壁11b和右侧壁11c,其分别从底壁11a的左右两端向上延伸。在底壁11a的前后端部形成一对孔状的推压部件端部支撑部分11d。
参照图4和图5,向下延伸的被固定部分11e在左右侧壁11b、11c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形成并通过在被固定部分11e中形成的孔11e1用螺钉旋紧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上。在右侧壁11c上形成前后一对联动接触部件外侧贯通部分11f。实施例1的每个联动接触部件外侧贯通部分11f由弧形的长孔构成。在联动接触部件外侧贯通部分11f的上方形成前后一对旋转轴支撑部分11g。在左右侧壁11b、11c的前端部形成左右一对操作部件支撑部分11h。实施例1的每个操作部件支撑部分11h由通孔构成。
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与图像载体的位置关系的视图,图6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6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7是在从图4所示状态中省略示出外框架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接触/分离机构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图7A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7B是示出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4和图7,操作部件12由外框架部件11的操作部件支撑部分11h支撑以使操作部件12可以围绕其旋转轴部件12a旋转。操作部件12具有供使用者把持以进行操作的把手部分12b,并且将该把手部分12b支撑成:当把持并操作把手部分12b时操作部件12可以在向上旋转部件的通常位置(如图4A、6A和7A所示)与向前旋转部件的可插取位置(如图4B、6B和7B所示)之间移动。在实施例1中,如图6A所示,操作部件12构造成在通常位置处时把手部分12b布置在图像载体PRy沿轴向的前方并且限制图像载体PRy的轴向运动,即,限制图像载体PRy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U2的安装和拆卸。
图8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操作连接部件的视图,图8A是透视图,图8B是侧视图。
参照图4,与旋转轴部件12a接触的操作连接部件13布置在外框架部件11的右侧壁11c与操作部件12之间。参照图7和图8,操作连接部件13由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连接臂构成,并且在前端部形成由操作部件1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旋转支撑部分13a。参照图7,在操作连接部件13的后端部形成凹进状的轴连接凹部13b。在连接轴连接凹部13b的圆弧部分的圆弧中心与旋转支撑部分13a的中心的假想连线的延长线上设定死点13c。如图6和图7所示,将死点设定成:在操作部件12于通常位置与可插取位置之间的移动的过程中,使操作部件12的旋转轴部件12a通过死点13c,即,使轴连接凹部13b的圆弧部分的圆弧中心、旋转支撑部分13a的中心以及旋转轴部件12a的中心处于同一直线的位置。
图9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移动部件的视图,图9A是透视图,图9B是侧视图。
参照图7和图9,移动部件14布置在操作连接部分13的后端侧。移动部件14收容在外框架部件11中并被支撑为可以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移动部件14的前端部形成有与操作连接部件13的轴连接凹部13b相对应的轴支撑部分14a。如图7所示的连接轴16由轴支撑部分14a支撑并配合到轴连接凹部13b中,由此使移动部件与操作连接部件彼此连接。
参照图7和图9,分别由方孔构成的前后一对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与外框架部件11的联动接触部件外侧贯通部分11f对应地形成。在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的上方,与旋转轴支撑部分11g对应地形成有分别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的前后一对方向改变旋转轴贯通部分14c。
图10是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联动接触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移动方向改变部件的视图,图11A是透视图,图11B是侧视图。
参照图7,在移动部件14的内侧,与方向改变旋转轴贯通部分14c对应地布置有前后一对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在每个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中,在后上部形成有方向改变旋转轴支撑部分17a,该方向改变旋转轴支撑部分17a由方向改变旋转轴1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其中该方向改变旋转轴18穿过由长孔构成的方向改变旋转轴贯通部分14c并由外框架部件11的旋转轴支撑部分11g支撑。也就是说,支撑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以使其可以以方向改变旋转轴18为旋转中心而相对于外框架部件11旋转。在实施例1中,方向改变旋转轴18分别穿过由长孔构成的方向改变旋转轴贯通部分14c。因此,如图7所示,当移动部件14相对于外框架部件11作沿着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时,移动部件14的移动范围受到方向改变旋转轴18和方向改变旋转轴贯通部分14c的限制。
参照图10和图11,在每个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前上部形成有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构造而成的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而在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后下部形成有联动接触部件支撑部分17c。在联动接触部件支撑部分17c的斜前下侧形成有推压部件另一端支撑部分17d。参照图5和图10,作为潜像形成装置推压部件实例的推压弹簧19安装在外框架部件11的推压部件端部支撑部分11d与推压部件另一端支撑部分17d之间。推压弹簧19施加总是朝向推压部件端部支撑部分11d拉拽推压部件另一端支撑部分17d的力。也就是说,通过推压弹簧19而使得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在使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围绕方向改变旋转轴18向上旋转的方向上受到推压。
图12是示出设置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中的联动接触部件的视图,图12A是透视图而图12B是侧视图。
参照图7和图10,由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联动接触部件支撑部分17c支撑联动接触部件21。参照图12,联动接触部件21具有:梯形的接触部件主体21a;被支撑部分21b,其从接触部件主体21a的后表面向后延伸;以及联动接触部分21c,其与接触部件主体21a的上部一体地形成。在被支撑部分21b穿过外框架部件11的联动接触部分外侧贯通部分11f和移动部件14的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的状态下,被支撑部分21b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到联动接触部件支撑部分17c上。因此,联动接触部件21构造成可以与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一体地旋转。在实施例1中,被支撑部分21b构造成旋转轴状并且直径小于联动接触部分外侧贯通部分11f和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的直径,从而使得被支撑部分以一定间隙穿过联动接触部分外侧贯通部分11f和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
因此,当随着移动部件14的移动使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与被支撑部分21b接触并且移动部件14进一步移动时,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克服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而向下旋转。在通常状态下,与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一体旋转的被支撑部分21b借助于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向前推动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因此连接轴16朝向轴连接凹部13b移动从而保持操作连接部件13与移动部件14之间的连接。
参照图3A,联动接触部件21的接触部件主体21a和联动接触部分21c布置在外框架部件11外侧的显影装置Gy侧,并且联动接触部分21c位于从显影装置Gy延伸出的联动被接触部件8的下方。
实施例1的联动机构(8+21)由联动接触部件21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构造而成。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接近/分离部件的视图,图13A是透视图,图13B是侧视图,图13C是俯视图。
参照图7和图10,接近/分离部件22布置在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左侧。参照图13,接近/分离部件22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近/分离部件主体22a。在接近/分离部件主体22a的前后两个端部,朝向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突出的连接部件22b分别支撑在与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相对应的位置上。每个连接部件22b以间隙配合的状态连接到由长孔构成的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上。当随着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旋转而使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的表面与连接部件22b接触时,接近/分离部件受到推动并上下移动,即,沿着使接近/分离部件接近图像载体PRy或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方向移动。在接近/分离部件22的前后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光照射单元支撑部分22c。在光照射单元支撑部分22c的右侧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分别构造为长孔的逃逸孔22d。该逃逸孔22d允许方向改变旋转轴18的内侧端部逃逸。
图14是示出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的视图,图14A是透视图,图14B是侧视图。
参照图7和图10,由接近/分离部件22的光照单元支撑部分22c支撑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具有:照射单元主体23a,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光照部分23b,其由照射单元主体23a支撑并与图像载体PRy相对布置以发射出潜像写入光束。在实施例1的光照部分23b中,用于在图像载体PRy的表面上形成潜像的光源沿着图像载体PRy的轴向即沿着主扫描方向布置。光照部分23b由所谓的LED阵列构成。
图15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载体与潜像形成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图15A是顶视图,图15B是侧视图。
参照图6、图14和图15,在照射单元主体23a的前后端部形成有向上突出的抵靠部分23c,并在抵靠部分23c的前后侧分别形成有向上突出的前后一对定位部分23d。参照图15,抵靠部分23c与布置在图像载体PRy两个端部的轴承部件24相抵靠以受到竖直方向的定位。参照图15,当潜像形成装置LHy从如图15B所示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时,前侧定位部分23d穿过在图像载体支撑框架部件26的前端部所支撑的前侧被定位部分26a中形成的被定位槽26b,并且后侧定位部分23d穿过在图像载体支撑框架部件26的后端部所支撑的后侧被定位部分26c中形成的被定位长孔26d,从而使得潜像形成装置LHy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各方向上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受到定位。
根据该构造,在如图6A所示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光照部分23b与图像载体PRy的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为预定关系或者恰当地保持成使得从光照部分23b发射出的潜像写入光束聚焦在图像载体PRy的表面上。
在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如图3A所示,图像载体PRy与中间转印带B在连接光照部分23b和图像载体PRy中心的假想连线27的延长线上彼此接触,而一次转印装置T1y沿中间转印带B的旋转方向布置在朝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处。
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11~22)由外框架部件11、操作部件12、操作连接部件13、移动部件14、连接轴16、旋转轴18、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推压弹簧19、被支撑部分21b、接近/分离部件22等构造而成。
(实施例1的功能)
如图3A和图6A所示,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在操作部件12移动到上侧的通常位置的状态下,在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作用下通过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向前保持移动部件14。因此,接近/分离部件22保持在上侧,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的光照部分23b保持成在光照部分与图像载体PRy之间形成预定间隙的状态。也就是说,具有部件12~23的潜像形成装置LHy保持在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以被设定成可以形成潜像的状态。显影装置推压部分7将显影装置Gy保持在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在显影装置接触位置,显影装置在与图像载体Pry之间形成预定间隙的同时接近并与图像载体PRy相对。此时,联动接触部分21c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保持为彼此分离的状态,由此可防止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由于显影装置Gy的显影剂保持部件4的旋转驱动产生的振动被传递到潜像形成装置LHy上,从而使潜像形成装置LHy正确地进行潜像形成。
(潜像形成装置与显影装置的分离操作的说明)
图16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和显影装置与图像载体分离的情况下的功能的视图,图16A是示出紧随操作部件开始从通常位置移动到可插取位置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图16B是示出操作部件从图16A所示状态进一步朝向可插取位置移动的状态的视图,图16C是示出操作部件移动到可插取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在由于磨损、劣化、故障等原因而要更换图像载体PRy的情况下,由于操作部件12限制图像载体PRy的移动,因此首先旋转操作部件12。参照图16A和图16B,操作部件12围绕旋转轴部件12a的旋转使得操作连接部件13被向后推压而移动,上述操作连接部件13通过旋转支撑部分13a连接到操作部件上。操作连接部件13的移动使得移动部件14通过连接轴16而向后移动。随着移动部件14向后移动,移动部件14的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与联动接触部分21的被支撑部分21b接触,并且被支撑部分21b向后移动。结果,与被支撑部分21b相连的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克服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而围绕方向改变旋转轴18旋转。
此时,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当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旋转并消除相对于接近/分离部件22的连接部件22b的间隙时,旋转操作开始并且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向下推压连接部件22b。随着连接部件22b向下移动,接近/分离部件22开始下降并开始沿着使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方向移动。相反,随着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的联动接触部件21进行旋转并与已经从其上分离的联动被接触部件8相接触。
参照图16B和图16C,当操作部件12进一步旋转并使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进行旋转时,联动接触部件21与联动被接触部件8接触并向上推压联动被接触部件8,并且显影装置Gy克服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的推压力开始沿着使显影装置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方向围绕旋转轴6移动。
参照3B、图6B和图16C,当操作部件12移动到可插取位置时,潜像形成装置LHy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显影装置Gy移动到显影装置与图像载体PRy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可以拉出或插入图像载体PRy而不会引起图像载体的表面与潜像形成装置LHy或者显影装置Gy相接触。此时,操作部件12的旋转轴部件12a越过死点13c。因此,通过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而使操作连接部件13受到向前的推压力,进而操作部件12自然地受到使操作部件移动到操作连接部件13的下侧的力。因此,除非使用者施加力以将操作部件朝向通常位置移动,否则操作部件12自动地保持在可插取位置。
(潜像形成装置与显影装置的接近操作的说明)
图17是示出在实施例1的潜像形成装置和显影装置将要接近图像载体的情况下的功能的视图,图17A是示出操作部件移动到可插取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17B是示出紧随操作部件开始从图17A所示状态移动向通常位置之后的状态的视图,图17C是示出操作部件从图17B所示状态进一步朝向通常位置移动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17,当完成对图像载体PRy的更换时,操作部件12从可插取位置返回到通常位置。此时,当操作部件12开始移动时,操作连接部件13的轴连接凹部13b沿着其与连接轴16分离的方向移动,但是通过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使得移动部件14向前移动,从而可保持操作连接部件13与移动部件14之间的连接。随着移动部件14向前移动,联动接触部件内侧贯通部分14b与联动接触部件21的被支撑部分21b相接触,进而被支撑部分21b向前移动。因此,与被支撑部分21b相连的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也围绕方向改变旋转轴18旋转。
此时,如图17B所示,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以一定间隙配合到连接部件22b中,因此除非间隙消除否则接近/分离部件22基本不移动。相反,随着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的旋转而一体地旋转的联动接触部件21进行旋转以便开始沿着与联动被接触部件8分离的方向移动。当联动接触部件21沿着与联动被接触部件8分离的方向移动时,通过显影装置Gy的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的推压力使得显影装置Gy开始沿着使显影装置接近图像载体PRy的方向围绕旋转轴6移动。
参照图17C,当操作部件12进一步旋转并使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进行旋转时,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与连接部件22b之间的间隙消除,进而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向上推压连接部件22b。随着连接部件22b向上移动,接近/分离部件22开始向上移动,并且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开始沿着接近图像载体PRy的方向移动。
随着操作部件12移动到通常位置,显影装置Gy和潜像形成装置LHy接近图像载体PRy。当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使得显影装置Gy抵靠图像载体PRy时,显影容器1停止进一步旋转,并且解除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对联动被接触部件8的联动接触部件21的推压。也就是说,显影装置Gy保持为使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当联动接触部件21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开始彼此分离时,潜像形成装置LHy的抵靠部分23c处于其抵靠轴承部件24之前的状态。
参照图6B,当在显影装置Gy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之后操作部件12进一步旋转以移动到通常位置时,通过推压弹簧19的推压力使得移动部件14向前移动,并且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进一步旋转。由此,联动接触部件21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彼此分离。此时,潜像形成装置LHy的抵靠部分23c抵靠轴承部件24,潜像形成装置LHy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并且前后一对定位部分23d分别配合到被定位槽26b和被定位长孔26d中以便进行定位。
图18是示出实施例1的图像载体与潜像形成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
在实施例1中,如图18中实线所示,潜像形成装置LHy抵靠成使显影装置Gy抵靠图像载体PRy的状态,然后进行定位。在潜像形成装置LHy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受到定位之后显影装置Gy抵靠如图18中虚线所示的图像载体PRy,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发生诸如以下的故障:即,潜像形成装置LHy的位置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发生偏移、潜像形成装置LHy与图像载体PRy之间的间隙发生微小变化或者潜像形成装置LHy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倾斜。
实施例1构造成;当将要更换图像载体PRy时,中间转印带B和一次转印装置T1y接近图像载体PRy或者与图像载体PRy分离并独立于潜像形成装置LHy和显影装置Gy的接近分离而移动。在实施例1中,在潜像形成装置LHy和显影装置Gy移动到其各自的接触位置的状态下,一次转印装置T1y可以相对于图像载体PRy接近或分离。此时,在实施例1中,一次转印装置T1y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和中间转印带B的接触位置布置在朝向下游侧偏移的位置处,从而即使当一次转印装置T1y接近图像载体PRy或与图像载体PRy分离时,该一次转印装置也不挤压图像载体PRy。因此,在潜像形成装置LHy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受到定位之后,即使当一次转印装置T1y从转印装置分离位置移动到转印装置接触位置时,图像载体PRy的位置也不发生改变并且潜像形成装置LHy与图像载体PRy之间的位置关系仍保持为正确的位置关系。
[实施例2]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对实施例2的说明中,与实施例1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其具体说明。
除了以下几点以外,实施例2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
图19是示出实施例2的潜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19A是对应于实施例1中图6A的视图,图19B是对应于实施例1中图6B的视图。
参照图19,在实施例2的潜像形成装置LHy′中,省略实施例1中的联动接触部件21,并且设置有移动连接部件31,该移动连接部件31与被支撑部分21b对应并且通过该移动连接部件31使移动部件14与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彼此连接。联动接触部件21′与移动部件14一体地形成,在沿着前后方向偏移实施例1的联动接触部件21的位置处该联动接触部件21′穿过外框架部件11以朝向显影装置突出。联动接触部件21′具有接触部分21c′,该接触部分21c′随着进一步向后行进而向下倾斜。
在实施例2中,与联动接触部件21′的位置相对应,联动被接触部件8也布置在相对于实施例1的情况向后偏移的位置处。在实施例2中,如图19A所示,联动接触部件21′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保持为两者沿着前后方向彼此分离的状态,并且如图19B所示,在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处将被接触部件8设定成保持为通过倾斜的联动接触部件21′向上推压被接触部件8的状态。
虽然未示出,与实施例1的情况相比,联动接触部件外侧贯通部分11f形成为沿着移动部件14的移动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
实施例2的联动机构由联动接触部件21′、联动被接触部件8等构造而成。实施例2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除了移动部件14、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等以外还由移动连接部件31构造而成。
(实施例2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与操作部件12的旋转运动相关联而使移动部件14沿着前后方向移动,通过由移动连接部件31而连接到移动部件14上的移动方向改变部件17使得接近/分离部件22上下移动,并且图像写入光束照射单元23相对于图像载体PRy接近及分离。
当操作部件12从通常位置移动到可插取位置时,随着移动部件14向后移动,接触部分21c′与联动被接触部件8相接触,并且倾斜面向上推压联动被接触部件8,由此使显影装置Gy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此外在实施例2中,在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处联动接触部件21′和联动被接触部件8之间的间隙、接近/分离部件连接部分17b与连接部件22b之间的间隙量等被设定成在潜像形成装置LHy抵靠图像载体PRy之前显影装置Gy可以受到抵靠。
[实施例3]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对实施例3的说明中,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其具体说明。
除了以下几点以外,实施例3以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相同的方式构造。
图20是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20A是各部件位于转印装置接触位置和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0B是各部件位于转印装置分离位置和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21是示出实施例3的图像载体、潜像形成装置以及一次转印装置之间位置关系的视图并且对应于实施例1中的图3A。
参照图20,在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由框架部件的前端壁或带组件BM的框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具有把手部分41a,该把手部分41a供使用者把持以进行操作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构造成当把持把手部分并操作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时,该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可以在如图20A所示的通常位置与如图20B所示的可插取出位置之间移动。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的把手部分41a支撑锥齿轮42。锥齿轮42与布置在带组件BM中的从动锥齿轮43啮合,与从动锥齿轮43同轴地支撑接近/分离齿轮44。
移动方向改变部件46的一端部分46a分别连接到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上。上述一端部分46a构造成:通过在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上形成的未示出的引导部分沿着使各个一端部分46a相对于图像载体PRy至PRk接近及分离的方向引导一端部分46a。每个移动方向改变部件46形成为倒L形。移动方向改变部件46的另一端部46b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移动部件47上,该移动部件47由带组件BM的框架部件支撑成可以沿着左右方向移动。在移动部件47的右端部形成有与接近/分离齿轮44相啮合的齿轮部分47a。
实施例3的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机构由参考标号41~47所表示的各部件构成。
参照图20,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布置在使图像载体PRy至PRk的插入和取出在通常位置处受到限制的位置。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的把手部分41a布置这样的位置处:在通常位置处夹在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的操作部件12与图像载体PRy至PRk之间的位置。
参照图21,在实施例3中,一次转印装置T1y相对于图像载体PRy布置在假想连线27的延长线上。在实施例1中,将一次转印装置T1y推压图像载体PRy的载荷设定成小于潜像形成装置LHy推压图像载体PRy的载荷。
(实施例3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通常,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保持这样的状态:即,通过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机构使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隔着中间转印带B而推压图像载体PRy至PRk,并将张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带B上。
在将要更换图像载体PRy至PRk的情况下,首先,操作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的操作部件12以使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和显影装置Gy至Gk与图像载体PRy至PRk分离。接下来,当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移动到可插取位置时,通过齿轮42至44、移动部件47以及移动方向改变部件46使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与图像载体PRy至PRk分离,并且降低中间转印带B的张力,从而使中间转印带B与图像载体PRy至PRk分离。在这种状态下,可将图像载体PRy至PRk更换为新的图像载体。
当对图像载体PRy至PRk的更换结束时,通过转印装置接近/分离操作部件41使得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与图像载体PRy至PRk接触,然后操作操作部件12以使显影装置Gy至Gk和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依次接近并抵靠图像载体PRy至PRk。也就是说,在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和显影装置Gy至Gk接触并抵靠图像载体PRy至PRk的状态下,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抵靠图像载体PRy至PRk。
[实施例4]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4。在对实施例4的说明中,与实施例1对应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并且省略其具体说明。
除了以下几点以外,实施例4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构造。
图22是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视图,图22A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2B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的视图,图22C是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并且显影装置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22,在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省略实施例1中的联动机构8+21,并且在显影装置Gy的前方布置有使显影装置Gy围绕旋转轴6旋转的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具有:操作部分主体61a,其由操作者操作;以及插取限制部分61b,其相对于操作部分主体61a倾斜并且限制图像载体PRy的插入及取出。实施例4的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由显影单元的框架部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以便可以在如图22A和图22B所示的通常位置与如图22C所示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
在实施例4中,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设定在相对于操作部件12沿着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并且构造成即使当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在图22A所示状态下朝向分离位置移动时,该显影装置操作部件也与操作部件12相干涉并不能移动。相似地,在如图22C所示的分离位置处,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进入操作部件12侧。因此,即使当试图将操作部件12朝向通常位置移动时,该操作部件12也与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相干涉并不能朝向显影位置移动。
如图22A和图22B所示,在通常位置处,插取限制部分61b布置在图像载体PRy的前方,图像载体PRy的插入和取出受到限制,并且在如图22C所示的分离位置处,插取限制部分61b从图像载体PRy的前侧退避,进而允许插入和取出图像载体PRy。
实施例4的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6+7+61由旋转轴6、显影装置推压部件7以及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构成。
(实施例4的功能)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实施例4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在如图22A所示的状态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当将要更换图像载体PRy时,首先操作操作部件12以将潜像形成装置LHy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以达到如图22B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如图22A所示的状态下,在没有操作操作部件12的情况下无法操作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并且在潜像形成装置LHy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显影装置Gy无法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
在如图22B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插取限制部分61b使得无法插入和取出图像载体PRy,并且在显影装置Gy抵靠图像载体PRy的状态下可防止发生插入和取出。
当在如图22B所示的状态下旋转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时,如图22C所示显影装置Gy与图像载体PRy分离,并且插取限制部分61b从图像载体PRy的前表面退避,从而获得能够插入和取出图像载体PRy的状态。
在图22C所示的状态下,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的操作部分主体61a进入操作部件12侧,因此限制操作部件12的操作。也就是说,构造成在显影装置Gy移动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潜像形成装置LHy无法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
当完成更换图像载体PRy时,操作显影装置操作部件61,然后操作操作部件12,由此使得显影装置Gy和潜像形成装置LHy依次抵靠图像载体PRy,并且防止潜像形成装置LHy的位置精度降低。
(变型例)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以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型修改。下面将以本发明的变型例(H01)和(H02)作为示例。
(H01)在各实施例中,将复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构造为传真装置、打印机或具有这类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的多功能机。所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用于四种颜色的图像载体PRy至PRk、显影装置Gy至Gk以及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和这样的旋转型图像形成装置:即,其中使用单个图像载体和单个潜像形成装置并且四个显影装置进行旋转以依次与图像载体相对。
(H02)实施例3构造成将转印装置操作部件41布置在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的操作部件12的内侧。作为另一种选择,操作部件也可以布置在外侧。在可选的方式中,在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移动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之后,一次转印装置T1y至T1k推压图像载体PRy至PRk。在实施例1中,将一次转印装置T1y推压图像载体PRy的载荷设定为小于潜像形成装置LHy推压图像载体PRy的载荷。因此,将图像载体PRy至PRk相对于潜像形成装置LHy至LHk的位置偏移抑制到最小水平。
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举例和说明的目的。其意图不是列举或限制本发明为所披露的精确形式。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以便最佳地结实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特殊用途的各种实施例和变型例。其意图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
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其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以及
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显影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执行下述(i)和(ii):
(i)在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允许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以及
(ii)在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限制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
潜像形成装置,其在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形成潜像;
显影装置,其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以及
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其在所述显影装置的一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与所述图像载体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执行下述(iii)和(iv):
(iii)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允许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以及
(iv)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限制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分离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图像载体单元,其具有图像载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是可安装及可拆卸的;
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潜像形成装置进行定位;以及
显影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并且
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图像载体单元,其具有图像载体并且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是可安装及可拆卸的;
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潜像形成装置进行定位;以及
显影装置定位部分,其设置在所述显影装置中,并且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以对所述显影装置进行定位,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并且
所述显影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在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相接触的显影装置接触位置和所述显影装置定位部分与所述图像载体单元的一部分分离的显影装置分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显影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可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位置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具有:联动被接触部件,其由所述显影装置支撑;以及联动接触部件,其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对应布置且由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支撑,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从而使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进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的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并且所述移动部件可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位置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位于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时所述移动部件所处的另一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具有:联动被接触部件,其由所述显影装置支撑;以及联动接触部件,其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对应布置且由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支撑,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相关联地移动从而使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进行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且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联动接触部件被布置成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分离并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且所述显影装置移动到所述显影装置接触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联动接触部件布置成与所述联动被接触部件分离并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具有:光照部分,其发射图像写入光以形成潜像;以及外框架部件,并且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支撑并可在限制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通常位置与允许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通常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在所述可插取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具有:光照部分,其发射图像写入光以形成潜像;以及外框架部件,并且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具有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支撑并可在限制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通常位置与允许插入取出所述图像载体的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通常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位置,在所述可插取位置,所述操作部件使所述潜像形成装置移动到所述潜像形成装置分离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支撑成可在所述通常位置与所述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还具有:移动部件,其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移动方向改变部件,其与所述移动部件连接并将所述移动部件的相对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以及接近/分离部件,其与所述移动方向改变部件连接,并以使所述光照部分可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接近及分离的方式支撑所述光照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由所述外框架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且被支撑成可在所述通常位置与所述可插取位置之间移动,并且
所述潜像形成装置接触/分离机构还具有:移动部件,其与所述操作部件连接并被支撑成可相对于所述外框架部件作相对移动;移动方向改变部件,其与所述移动部件连接并将所述移动部件的相对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以及接近/分离部件,其与所述移动方向改变部件连接,并以使所述光照部分可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接近及分离的方式支撑所述光照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旋转轴部件,其形成在所述操作部件上;以及
操作连接部件,其由所述操作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由所述移动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死点设定在下述路径上:在所述操作部件在所述可插取位置与所述通常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部件在与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通过的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旋转轴部件,其形成在所述操作部件上;以及
操作连接部件,其由所述操作部件可旋转地支撑并由所述移动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死点设定在下述路径上:在所述操作部件在所述可插取位置与所述通常位置之间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旋转轴部件与所述操作连接部件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所通过的路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14804 | 2007-08-21 | ||
JP2007214804A JP5045306B2 (ja) | 2007-08-21 | 2007-08-21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14804 | 2007-08-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73358A CN101373358A (zh) | 2009-02-25 |
CN101373358B true CN101373358B (zh) | 2011-04-06 |
Family
ID=40382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979505A Active CN101373358B (zh) | 2007-08-21 | 2008-05-16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280276B2 (zh) |
JP (1) | JP5045306B2 (zh) |
CN (1) | CN10137335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66091B2 (ja) * | 2004-04-16 | 2006-04-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3213B2 (ja) * | 2007-05-31 | 2011-10-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3476B2 (ja) * | 2007-08-17 | 2012-07-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 |
JP5045306B2 (ja) * | 2007-08-21 | 2012-10-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1221B2 (ja) * | 2009-07-17 | 2014-11-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
JP4678889B2 (ja) * | 2009-08-27 | 2011-04-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6764B2 (ja) * | 2009-11-17 | 2014-03-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80418A (ja) * | 2010-03-02 | 2011-09-1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203677A (ja) * | 2010-03-26 | 2011-10-1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720345B2 (en) * | 2010-06-02 | 2017-08-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8768202B2 (en) * | 2010-06-02 | 2014-07-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20230069503A1 (en) * | 2010-06-02 | 2023-03-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304805B2 (ja) * | 2011-01-14 | 2013-10-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063472B2 (en) * | 2011-03-17 | 2015-06-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ensioning unit |
JP5559098B2 (ja) * | 2011-05-25 | 2014-07-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62130B2 (ja) * | 2011-09-08 | 2016-02-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62255B2 (ja) * | 2011-12-08 | 2016-02-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9174B2 (ja) | 2011-12-26 | 2016-06-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67075B2 (ja) * | 2011-12-28 | 2016-02-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ユニット |
JP5867711B2 (ja) * | 2012-01-27 | 2016-02-24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995875B2 (en) | 2012-03-16 | 2015-03-3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tacting-separating member capable of moving developing roller relative to photosensitive drum |
JP6155546B2 (ja) * | 2012-03-16 | 2017-07-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8353B2 (ja) * | 2012-03-16 | 2016-1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28414B2 (ja) * | 2012-05-21 | 2017-05-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28605B2 (ja) * | 2014-06-04 | 2015-06-0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45890A (ja) * | 2015-02-06 | 2016-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走査線調整機構、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772601B2 (en) * | 2015-07-29 | 2017-09-2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
JP6617921B2 (ja) * | 2015-07-29 | 2019-12-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感光体の異物除去機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082761B2 (en) * | 2016-06-22 | 2018-09-2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able exposure device |
USD885389S1 (en) * | 2017-09-04 | 2020-05-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mage sensor for scanner |
JP7374022B2 (ja) * | 2020-03-06 | 2023-11-06 |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 移動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996616B1 (en) * | 2020-03-24 | 2021-05-04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12973A (ja) | 1990-12-07 | 1992-08-04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679645B2 (ja) * | 1999-03-29 | 2005-08-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JP3631042B2 (ja) | 1999-04-07 | 2005-03-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175046A (ja) | 1999-12-20 | 2001-06-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06070A (ja) * | 2002-10-31 | 2004-07-22 | Hitachi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2006018127A (ja) * | 2004-07-05 | 2006-01-19 | Murata Mach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2796B2 (ja) * | 2006-03-23 | 2011-10-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像担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00331B2 (ja) * | 2006-03-29 | 2010-12-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26764A (ja) * | 2006-07-25 | 2008-02-0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50969B2 (ja) * | 2006-12-08 | 2013-07-3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露光装置および像保持体ユニット |
JP4605181B2 (ja) * | 2007-04-27 | 2011-0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803213B2 (ja) * | 2007-05-31 | 2011-10-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3476B2 (ja) * | 2007-08-17 | 2012-07-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装置 |
JP5050726B2 (ja) * | 2007-08-21 | 2012-10-17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45306B2 (ja) * | 2007-08-21 | 2012-10-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29388B2 (ja) * | 2008-01-24 | 2012-09-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0567B2 (ja) * | 2008-02-07 | 2013-06-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の開閉蓋構造およびプリンタ |
JP4530064B2 (ja) * | 2008-02-29 | 2010-08-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66700A (ja) * | 2008-09-12 | 2010-03-25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6764B2 (ja) * | 2009-11-17 | 2014-03-1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133773A (ja) * | 2009-12-25 | 2011-07-07 | Fuji Xerox Co Ltd |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16688B2 (ja) * | 2010-01-15 | 2012-09-05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
JP2011203677A (ja) * | 2010-03-26 | 2011-10-13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5183B2 (ja) * | 2010-04-23 | 2014-09-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作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1749567B1 (ko) * | 2010-10-21 | 2017-06-21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
2007
- 2007-08-21 JP JP2007214804A patent/JP5045306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04-18 US US12/105,547 patent/US8280276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5-16 CN CN2008100979505A patent/CN101373358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9-04 US US13/603,120 patent/US8428489B2/en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1-175046A 2001.06.29 |
JP特开2006-58454A 2006.03.02 |
JP特开2007-140392A 2007.06.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45306B2 (ja) | 2012-10-10 |
US20090052938A1 (en) | 2009-02-26 |
US20120328333A1 (en) | 2012-12-27 |
JP2009047992A (ja) | 2009-03-05 |
CN101373358A (zh) | 2009-02-25 |
US8280276B2 (en) | 2012-10-02 |
US8428489B2 (en) | 2013-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73358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373366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770672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hase difference correction with a single drive unit | |
CN104345623A (zh) | 成像装置 | |
US8676094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visibl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3163765A (zh) | 成像装置 | |
US7502576B2 (en) | Development apparatus for mixing recycled developer with toner in a toner supply path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 |
CN10206303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1807261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64935B2 (ja)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200308455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932225B (zh) |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1661249A (zh) | 可见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9377719B2 (en) |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700364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反転搬送ユニット | |
CN10280991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组件 | |
JP524038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28307A (ja) | 可視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7506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66848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060389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28008A (ja) | 可視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303693B2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0316637B1 (ko) | 화상형성장치 | |
JP2011085847A (ja)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