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6688B -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16688B
CN101216688B CN200810000402.6A CN200810000402A CN101216688B CN 101216688 B CN101216688 B CN 101216688B CN 200810000402 A CN200810000402 A CN 200810000402A CN 101216688 B CN101216688 B CN 1012166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unit
speed
state
fo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04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16688A (zh
Inventor
田中智
青木松之
肉仓俊一郎
鳗田恭典
山崎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16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16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166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5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o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63Colou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9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switched according to current mode of the apparatus, e.g. colour m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6Recording medium carrying member with speed switc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设置有: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检测单元,其检测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7-230211(第2至3页)说明了这样一种显影装置:即,其受到控制以随着图像形成处理速度的改变从调色剂浓度存储单元中选择数值作为参考值,然后将调色剂浓度调整为该参考值。
另外,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公开No.2002-341699(第4至5页)说明了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其根据被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改变图像形成处理速度,并根据该图像形成模式改变光源的光量和发光时间中的至少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处理速度改变时对于在各处理速度所打印的图像可获得稳定的质量。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时将与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首次检测到的所述状态量相对应的数值存储为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第二方面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存储单元,并且所述多个存储单元中的每一个分别对应于由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所改变的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第一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构造成:可选择用于设定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具有不同调节精度的多种调节方法中的一种,并且根据表征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与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之间的差值选择所述调节方法中的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和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
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时,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并且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速度时,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在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从所述检测单元进行上一次检测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段。
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速度的情况下,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没有超过阈值,则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或者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超过所述阈值,则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设定输入单元,其接收对所述装置的设定的输入信息;以及速度设定单元,其根据输入到所述设定输入单元的所述输入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设置有:测量单元,所述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在由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的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的图像形成的累积次数和累积时间段中的任一种;以及速度设定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第五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将在设定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频率设定成低于在设定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频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第五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构造成:可选择用于设定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具有不同设定精度的多种调节中的一种,并且将在设定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选择的调节的设定精度设定成低于在设定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选择的调节的设定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第五方面中,所述调节单元将在设定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设定成小于在设定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浓度;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图像浓度以及所述调色剂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调色剂图像浓度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浓度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第一状态量对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状态量之后检测到的第二状态量进行校正,并根据所述第二状态量以及所述第二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第一状态量之后检测到的第二状态量以及所述第二状态量的目标值计算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并根据所述第一状态量校正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设置有: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保持包括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并在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浓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保持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浓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以及所述调色剂浓度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浓度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改变所述调色剂浓度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包括感光体以及对所述感光体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速度改变单元,其通过改变所述感光体的转动速度以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电势检测单元,其测量由所述充电单元充电的所述感光体的表面电势;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电势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表面电势以及所述表面电势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电势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表面电势改变所述表面电势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速度信息获取单元,其获取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的改变信息,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介质上形成图像;状态量获取单元,其获取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调节单元,其根据所获取的状态量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之后所获取的所述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所述控制装置还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将与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之后首次获取的所述状态量相对应的数值存储为所述状态量的所述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所述控制装置还设置有存储单元,所述存储单元存储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和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
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表征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所述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获取的状态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表征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所述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根据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获取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所述控制装置还设置有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速度设定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所述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的图像形成中,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在所述设定改变之后所设定的各图像形成速度下可选择性地改变目标值,由此可更迅速地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的图像形成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防止所述图像质量的变化超出预定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迅速地进行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速度时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抑制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速度时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根据输入信息设定这样的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即,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可减少在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所需要的调节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根据使用目的自动地设定这样的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即,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可减少在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所需要的调节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和第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图像形成的生产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防止图像质量的变化超出预定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所述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由此可稳定在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下的图像质量。顺便地说,当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改变时图像质量通常会出现差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的图像形成中,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调节前后的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迅速地进行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速度时的调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自由或自动地设定可抑制图像浓度之间的差异的图像形成速度。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显示应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
图2为显示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实例的简图;
图3为显示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生成的并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上的不同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的简图;
图4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中进行调整处理的功能构造的方框图;
图5为显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内部构造的方框图;
图6为示出在处理速度改变之后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简图;
图7为显示其中控制器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8A和8B为显示由控制器进行的启动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
图9A和9B为显示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由控制器进行的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
图10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的定时的简图;
图11为显示其中控制器设定标准模式的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
图12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的定时以及在调整处理中的内容的简图;
图13为显示在不同于标准模式的图像形成模式下的简单调整处理中所使用的参考浓度图案实例的简图;以及
图14A至14C为显示在常规调整处理以及简单调整处理中对f(Δδ)进行运算以计算出校正量的具体实例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显示应用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简图。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称为串联类型的数字彩色打印机,并且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实例的使用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控制器60、图像处理单元22以及主存储单元90。具体而言,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利用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中的一种即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方法依据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控制器60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全部操作。图像处理单元22对例如从个人计算机(PC)3、诸如扫描仪等的图像获取装置4等处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主存储单元90构造成例如其上记录有处理程序等的硬盘(硬盘驱动器)。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装置内的湿度(内部湿度)的湿度传感器66以及检测装置内的温度(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67。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是检测作为状态量实例的调色剂图像浓度的检测单元的实例,其中调色剂图像浓度也就是稍后将说明的在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的由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的各参考浓度图案的调色剂图像浓度。
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包括按一定间隔平行布置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在不区别颜色的情况下也可将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0Y、30M、30C和30K中的每一个称为图像形成单元30)。图像形成单元30是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
这里,图2为显示图像形成单元30的构造实例的简图。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30包括感光鼓31、充电辊32、显影单元33和鼓清洁器36。感光鼓31是在沿着箭头A的方向转动的同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充电辊32是将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充电为预定电势的充电单元的实例。显影单元33是对在感光鼓3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的实例。鼓清洁器36在一次转印之后对感光鼓31的表面进行清洁。
充电辊32由其中导电弹性层和导电表面层依次层叠在由铝、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芯棒上的辊子部件构造而成。充电辊32被供应来自充电电源(未示出)的充电偏压并且在感光鼓31的驱动下转动的同时对感光鼓31的表面充电。这里,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设定从充电电源供应的充电偏压的数值。
显影单元33构造成在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中以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或黑色(K)的调色剂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33Y、33M、33C或33K。每个显影单元33在显影辊34上保持有由彩色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并通过将直流电压或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34上以对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这里,通过将直流电压叠加到交流电压上得到显影偏压。
显影单元33构造成经由调色剂传送路径(未示出)分别连接到储存着各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盒35Y、35M、35C和35K上,并通过设置在调色剂传送路径中的补充螺旋推运器(未示出)补充调色剂。另外,显影单元33在其内部设置有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该调色剂浓度传感器通过检查例如双组分显影剂的导磁率的变化以检测双组分显影剂中调色剂与磁性载体之间的混合比(调色剂浓度)。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检测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并将检测值(调色剂浓度检测值)发送到控制器60中。控制器60根据所得到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控制对调色剂传送路径内的补充螺旋推运器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控制,可调整从调色剂盒35Y、35M、35C和35K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调色剂的量,从而可控制显影单元33内的调色剂浓度。
而且,沿着感光鼓31的转动方向在充电辊32的下游侧,图像形成单元30包括有用于检测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的电势传感器68。该电势传感器68检测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并将检测值(表面电势检测值)发送到控制器60中。控制器60根据所得到的表面电势检测值控制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应该注意的是控制器60与电势传感器68是电势检测单元的实例。
另外,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包括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间转印带41、第一转印辊(一次转印辊)42、第二转印辊(二次转印辊)40以及定影单元80。激光器曝光单元26对设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0中的各感光鼓31进行曝光。中间转印带41接受对在图像形成单元30的感光鼓31上形成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的多重转印。第一转印辊42在第一转印部分T1依次将图像形成单元30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一次转印)。第二转印辊40在第二转印部分T2共同地将被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叠加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记录纸张)的纸张P上(一次转印)。定影单元80将二次转印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
激光器曝光单元26包括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27、利用激光扫描并曝光感光鼓31的扫描光学系统(未示出)、形成为例如正六面体的旋转多棱镜(多棱镜)28以及控制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驱动的激光器驱动器29。激光器驱动器29接收来自图像处理单元22的输入的图像数据以及来自控制器60的光量控制信号等,从而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的发光、输出光量等。
第一转印辊42和第二转印辊40分别由其中导电弹性层和导电表面层依次层叠在由铝、不锈钢或类似材料制成的导电芯棒上的辊子部件构造而成。第一转印辊42分别被供应来自第一转印电源(未示出)的第一转印偏压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1上。另外,第二转印辊40被供应来自第二转印电源(未示出)的第二转印偏压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这里,根据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分别设定从第一和第二转印电源供应的第一和第二转印偏压的数值。
定影单元80包括:定影辊82,在其内部具有加热源;布置成挤压定影辊82的加压辊83;以及检测定影辊82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1。定影单元80使调色剂图像未被定影在其上的纸张P通过定影辊82与加压辊83之间同时对该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加热并加压,由此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此时,温度传感器81检测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并将检测值(表面温度检测值)发送到控制器60中。根据所得到的表面温度检测值,控制器60设定来自定影电源(未示出)的输出值,由此控制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其中该定影电源用于将电流供应至定影辊82的加热源。而且,定影单元80根据来自控制器的控制信号控制纸张P的传送速度。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具有上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在控制器60的控制下进行图像形成操作。更确切地讲,由图像处理单元22对从PC 3、图像获取装置4或类似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提供给激光器曝光单元26。其后,例如在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30Y中,静电潜像以下述方式形成在感光鼓31上。首先,充电辊32将感光鼓31的表面均匀充电为预定电势。然后,激光器曝光单元26利用激光扫描并曝光感光鼓31被充电的表面,其中根据来自图像处理单元22的图像数据控制对该激光的发光操作。显影单元33Y将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图像。在图像形成单元30M、30C和30K中,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各颜色调色剂图像也以相同的方式形成。
各图像形成单元30的彩色调色剂图像通过第一转印辊42被依次地静电地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41上形成叠加的调色剂图像。此时,中间转印带41沿着图1中箭头B的方向循环运动,并且转印电源(未示出)将预定的第一转印偏压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1的运动被朝向第二转印部分T2传送,其中该第二转印部分布置有第二转印辊40和支撑辊49。另一方面,纸张P被拾取辊72从纸张保持单元71中取出,并沿着传送路径R1被一张接一张地传送到阻挡辊74所在的位置。
当叠加的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第二转印部分T2时,纸张P在调色剂图像恰好到达第二转印部分T2的时刻从阻挡辊74被供应至第二转印部分T2。然后,在第二转印部分T2,叠加的调色剂图像通过在支撑辊49与第二转印辊40之间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被共同地静电地转印(二次转印)在纸张P上,其中第二转印偏压被施加到第二转印辊40上。
顺便地说,对于双面打印的情况纸张P经由传送路径R2也被传送至第二转印部分T2,对于手动供纸的情况纸张P从纸张保持单元75经由传送路径R3被传送至第二转印部分T2。
之后,其上静电地转印有叠加的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从中间转印带41上分离并被传送至定影单元80。定影单元80利用热量和压力对被传送至定影单元80的纸张P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处理,由此将该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然后,其上形成有定影图像的纸张P被传送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排出部分上的纸张堆叠单元91。与此同时,通过与中间转印带41接触的带清洁器45去除二次转印之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调色剂(转印残留调色剂),并准备下一个图像形成循环。
这样,按纸张指定的数量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反复执行图像形成。
这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造成根据纸张P的种类、要求的分辨率等选择多种图像形成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多种图像形成模式允许设定不同的处理速度PS。例如,在使用普通纸(例如基重为64g/m2)作为纸张P的“普通纸模式”中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例如104mm/sec),在使用厚纸(例如基重为108g/m2)或OHP纸作为纸张P的“厚纸模式”中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例如52mm/sec)。通过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兼用作速度改变单元和速度信息获取单元的控制器60完成各处理速度PS之间的转换(变化)。
而且,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图像形成的开始时和结束时以及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诸如每打印预定打印纸张数量的一定间隔进行“调整处理(setup processing)”。这里进行调整处理是为了恒定地获得由图像形成装置1形成的图像的高质量。更确切地讲,在调整处理中,利用表示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所形成的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适当地改变每个图像形成因素(以下也称为“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值,由此调节图像的浓度(图像浓度)和色调。决定图像质量的图像形成因素的可使用的设定值包括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的值等。在控制器60的控制下进行此调整处理,该控制器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也用作调节单元。
下面将说明通过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所进行的调整处理的实例。
首先,控制器60将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中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依次设定为两个水平即高电势水平和低电势水平。此时,将诸如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用于显影辊34的显影偏压值以及用于第一转印辊42的第一转印偏压值等的多种图像形成条件中的每一个设定为某一数值。然后,各图像形成单元30在每个电势水平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的面积比(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
这里,图3为显示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生成的并被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1上的不同色调的多个参考浓度图案的简图。图3中所示的实例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例如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30K在高电势水平形成三个色调的三个参考浓度图案BH-1、BH-2和BH-3,并在低电势水平形成三个色调的三个参考浓度图案BL-1、BL-2和BL-3。因而,图像形成单元30K总共形成六个色调的六个参考浓度图案。同样地,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30Y形成参考浓度图案YH-1、YH-2和YH-3以及YL-1、YL-2和YL-3,品红色(M)的图像形成单元30M形成参考浓度图案MH-1、MH-2和MH-3以及ML-1、ML-2和ML-3,蓝绿色(C)的图像形成单元30C形成参考浓度图案CH-1、CH-2和CH-3以及CL-1、CL-2和CL-3。
图3中所示的形成为实例的每种颜色的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由沿中间转印带41运动方向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30K下游侧的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然后,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检测出的浓度值)作为状态量被传送至控制器60,该状态量分别表征了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30形成的图像的状态。相似地,由湿度传感器66检测的内部湿度检测值(湿度检测值)和由温度传感器67检测的内部温度的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也被传送至控制器60。
然后,控制器60根据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由此调节图像浓度和色调从而可维持高的图像质量。这里的控制器60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作状态量获取单元。
这里,图4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中进行调整处理的功能构造的方框图。如图4所示,控制器60包括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以及色调控制器65,这些控制器作为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处理。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湿度传感器66的湿度检测值、温度传感器67的温度检测值等被发送至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以及色调控制器65。
另外,图5为显示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的内部构造的方框图。如图5所示,控制器6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601、RAM(随机存取存储器)602、ROM(只读存储器)603、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604以及接口605。当进行调整处理时CPU 601按照处理程序执行数字运算处理。RAM 602用作存储单元或类似装置而用于CPU 601的操作。在ROM 603中存储有将由CPU 601执行的处理程序等。EEPROM 604是即使当停止电力供应时也可重写并可保持数据的存储单元的实例。接口605控制将信号输入到诸如图像形成处理单元20、主存储单元90以及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等与控制器60相连的各单元并控制从这些单元输出信号。
控制器60的CPU 601通过从主存储单元90将用于执行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显影偏压控制器62、充电电压控制器63、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以及色调控制器65的功能的程序读取到RAM 602或类似装置中,从而进行多种处理。另外,稍后待说明的提供给每个功能单元的表(例如充电偏压表)预存在控制器60的EEPROM 604中。
另外,将由控制器60执行的处理程序存储在主存储单元90中。因此,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时读取处理程序,由此执行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调整处理。
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设置有输出光量表,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光器光量控制器64根据此输出光量表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发射到感光鼓31的输出光量的值。充电电压控制器63设置有充电偏压表,该充电偏压表确定充电偏压值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充电电压控制器63根据此充电偏压表控制被供应至各图像形成单元30的每个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的值。显影偏压控制器62设置有显影偏压表,该显影偏压表确定显影偏压值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显影偏压控制器62根据此显影偏压表控制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的值。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设置有调色剂浓度表,该调色剂浓度表确定调色剂浓度分别与浓度检测值(或浓度检测值与其目标值之间的差值)、湿度检测值以及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需要,调色剂补充量控制器61根据此调色剂浓度表控制由调色剂盒35Y、35M、35C和35K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的调色剂的补充量。
而且,色调控制器65基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的浓度检测值生成色调控制信号并将该色调控制信号输出至图像处理单元22。图像处理单元22设置有查找表(LUT),该查找表用于根据色调控制信号改变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的面积比。因而,图像处理单元22根据色调控制信号通过参照LUT改变所输入的图像数据的面积比,并将得到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激光器曝光单元26。
应该注意的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构造成:当进行调整处理时,该控制器控制下述图像形成条件: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的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的值以及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的值,并且如果必要还控制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各颜色的调色剂的补充量。然而,控制器60也可构造成除了控制上述数值以外还控制定影单元80中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和定影速度以及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的第一转印偏压的值,并且改变设置在图像处理单元22中并对应于控制信号所使用的查询表(LUT)。
在下文中,将说明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由控制器60进行的调整处理。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利用该功能,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通过使用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每个浓度检测值作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进行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调整处理,其中该浓度值是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第一次检测得到的。
图6为示出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在调整处理中所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简图。图6中的实例显示了这样的情况:即,通过设定普通纸模式而初始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改变为通过设定厚纸模式而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另外,每打印预定数量的纸张进行一次调整处理,稍后将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初始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的普通纸模式下进行以下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在控制器60中预先设定普通纸模式下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控制器60将目标值1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比较。更具体而言,控制器60将目标值1预先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604中。然后,根据与图像浓度有关的浓度检测值与目标值1之间的比较结果,并根据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控制器60控制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以及显影偏压值从而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针对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只是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实例。
然后,设定厚纸模式,由此处理速度PS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在处理速度PS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第一调整处理)中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控制器60将初次调整处理中对应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各颜色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换句话说,当进行初次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将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随后,当将图像浓度设定成目标值2时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和显影偏压值进行设定。其后,在厚纸模式下的随后的调整处理中,控制器60将目标值2与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比较。
然后,根据与图像浓度有关的浓度检测值与目标值2之间的比较结果,并根据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充电偏压值以及显影偏压值进行控制从而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针对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只是状态量的目标值的实例。
如上所述,当进行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的改变而使处理速度PS改变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将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对应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各颜色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这在相同的处理速度PS下减小了图像浓度的差异。
一般而言,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图像浓度也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按一定的间隔(时间间隔)进行调整处理。从而,直到进行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图像浓度才更改。因此,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并且在下一次调整处理之前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浓度水平与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所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浓度水平不同。
其后,在这种情况下:即,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中以传统的方式不更改地使用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设定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图像浓度变为初始的图像浓度水平。然而,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在进行初次调整处理时图像浓度再次变化。
在如上所述的传统的调整处理中,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的图像浓度与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在初次调整处理中被修正的图像浓度彼此大致相等。然而,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初次调整处理之后的图像浓度不同于初次调整处理之前的图像浓度。这将使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所形成的图像之间产生颜色差异,由此给用户造成问题。
与此形成对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即使当图像浓度在两种类型的纸张之间变化时,也可减小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当纸张P的类型变为另一种类型时,在两种类型的纸张上形成的图像通常用于不同用途。因此,将两种类型的纸张之间的图像浓度的变化视为严重问题是罕见的情况。另外,即使当不同的纸张P用于相同的用途时,不同纸张P之间的浓度差异比起相同纸张P之间的浓度差异将对用户的视觉印象产生更小的影响。因此,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调整处理可减小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之间的差异。
另外,为了解决传统调整处理的上述问题,可在每次处理速度PS改变时进行调整处理。然而,该调整处理需要下述处理:形成如图3所示的参考浓度图案,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图案的浓度,然后利用图像形成因素改变对多种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由此,该调整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结果,当图像形成模式频繁改变时,针对每次改变的调整处理引起了这样的问题:即,降低了图像形成的生产率。相反,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下,对于该调整处理的间隔与事先随着每打印预定数量的纸张而设定的间隔相比并没有改变。因此,可维持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在下文中,将说明由控制器60进行的调整处理的程序。
这里,与上述说明相似,在普通纸模式和厚纸模式下分别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而且,控制器60包括独立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作为分别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的计数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在设定为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状态下测量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在设定为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状态下测量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而且,通过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作为示例说明其设定将要改变的图像形成条件。然而,诸如充电偏压值和显影偏压值等其它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也可根据需要进行相似地改变。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超过针对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时,也就是在一定间隔之后将进行调整处理。
图7为显示其中控制器60判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的整个处理流程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当打开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开关时,控制器60确定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启动是否进行调整处理(启动调整处理)(S101)。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8对启动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下面,当输入待打印的图像数据时(S102),开始图像形成操作(S103)。然后,控制器60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104)。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104中设定普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S105)。相反,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104中设定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S106)。
当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加一(1)(S107)。相反,当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控制器60在图像形成操作的每个循环中对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的计数值加一(1)(S108)。其后,控制器60确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是否进行调整处理(S109)。控制器60反复进行判断处理直到图像数据输入结束。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9对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然后,当待打印的图像数据的输入结束时(S102),控制器60判断在结束图像形成操作时是否进行调整处理(结束调整处理)(S110)。应该注意的是稍后将利用随后的图9对结束调整处理进行说明。
随后,图8A~8B为显示由控制器60进行的启动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如图8A~8B所示,在启动调整处理中,控制器60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201)。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201中设定普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S202)。然后,控制器60判断处理速度PS是否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而发生改变(S203)。
当控制器在步骤S203中确定由于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控制器60判断由与第一处理速度PS1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204)。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当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已经过长时间时,图像浓度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可将步骤204中的“预定值”设定成小于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
当开始进行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首先将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EEPROM 604中,其中该第二处理速度是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中设定的(S205)。随后,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206),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207)。然后,控制器60将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1)进行比较(S208)。
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1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209)。然后,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EEPROM 604中(S210)。而且,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并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S211)。
这样,当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上一次的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达到预定值之后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控制器60重新进行调整处理以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S204中确定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进行以下调整处理。具体而言,控制器60根据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目标值1以及当当检测的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通过参照输出光量表计算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以使图像浓度可变为目标值1(S212)。然后,控制器60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输出光量值LD1(S213)。
当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从上一次的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达到如上所述的预定值之前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使用上一个目标值1并且由此可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这将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而且,当控制器在步骤S203中确定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处理速度PS没有改变时,控制器60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值LD1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S214)。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而,通过使用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1并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可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下面,当控制器60确定在步骤201中设定厚纸模式时,控制器60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S215)。然后,控制器60判断处理速度PS是否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发生改变(S216)。
当控制器在步骤S216中确定由于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控制器60判断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由与第二处理速度PS2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217)。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当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已经过长时间时,图像浓度可能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可将步骤217中的“预定值”设定成小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可将该间隔设定成其长度不同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启动调整处理的间隔的长度。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首先将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EEPROM 604中,其中该第一处理速度是在上一次图像形成中设定的(S218)。随后,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219),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220)。然后,控制器60将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进行比较(S221)。
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其中该输出光量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2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222)。然后,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EEPROM 604中(S223)。而且,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并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S224)。
这样,当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从上一次的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达到预定值之后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控制器60重新进行调整处理以设定各种图像形成条件。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S217中确定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仍未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进行以下调整处理。具体而言,控制器60根据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目标值2以及当前检测的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通过参照输出光量表计算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以使图像浓度可变为目标值2(S225)。然后,控制器60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设定成输出光量值LD2(S226)。
当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从上一次的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达到如上所述的预定值之前启动图像形成装置1时,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使用上一个目标值2并且由此可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这将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而且,当控制器在步骤S216中确定从上一次图像形成之后处理速度PS没有改变时,控制器60将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输出光量值LD2不加任何修正地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S227)。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浓度不易发生大的变化。因而,通过使用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2并省去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处理,可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下面,图9A~9B为显示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由控制器60进行的调整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如图9A~9B所示,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中,控制器60判断所设定的图像形成模式(S301)。当控制器60在步骤301中确定通过设定普通纸模式而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控制器60判断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由与第一处理速度PS1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302)。换句话说,控制器60判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的“预定值”是例如根据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303),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304)。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当前的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是否相同(S305)。
当在步骤305中确定第一调整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相同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S306)。然后,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1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307)。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308)。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305中确定第一调整处理速度PS1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不同时,也就是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1)(S309),并将该目标值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310)。其后,控制器60确定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设定为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的输出光量值LD1(S311),然后将该输出光量值LD1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312)。
控制器60将在步骤308或312中所确定的输出光量值LD1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并将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S313)。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时,将在重新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初次调整处理中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此设定减小了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这缩短了校正图像形成条件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301中确定通过设定厚纸模式而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控制器60判断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由与第二处理速度PS2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的测量值是否不小于预定值(S314)。换句话说,控制器60ud判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时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是否达到预定值。当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预定值时,控制器60开始调整处理。这里的“预定值”是例如根据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而设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可将该间隔设定成其长度不同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的长度。
当开始调整处理时,控制器60生成参考浓度图案(见图3)(S315),并且通过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S316)。然后,控制器60判断在当前的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是否相同(S317)。
当控制器60在步骤317中确定第二调整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相同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S318)。然后,控制器60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湿度检测值、温度检测值以及每个浓度检测值和目标值2之间的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S319)。将所计算出的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320)。
另一方面,当控制器60在步骤317中确定第二调整处理速度PS2与在上一次调整处理过程中所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不同时,也就是当处理速度PS改变时,控制器60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目标值2)(S321),并将该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604中(S322)。其后,控制器60确定将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设定成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输出光量值LD2(S323),然后将该输出光量值LD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S324)。
控制器60将在步骤320或324中所确定的输出光量值LD2设定为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并将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S325)。
相似地,在这种情况下,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的设定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时,将在重新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初次调整处理中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此设定减小了在相同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这缩短了校正图像形成条件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随后,以与图9A~9B中所示的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大致相同的方式进行结束调整处理。在结束调整处理中,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即,图像形成装置1直到下一次图像形成将长时间不使用,将图9A中所示步骤302中用于判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相似地,将步骤314中用于判断的“预定值”设定成短于在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
应该注意的是:尽管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分别进行启动调整处理、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以及结束调整处理的间隔设定为预定打印纸张数量,但也可将进行各种调整处理的间隔设定为一定的时间段。另外,在打开图像形成装置1时,如果诸如温度和湿度等的环境改变的程度超出一定的范围,如果作为决定图像形成条件的构成因素的部件替换为新部件,如果双组分显影剂替换为新的显影剂或者发生其它的情况,则用于设定图像形成条件的前提条件将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可构造成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的第一图像形成中进行调整处理。
在下文中,将更具体地说明:当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的一定间隔时进行各种调整处理。
图10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这里,也可简称为“调整处理”)的定时的简图。将利用图10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在T1时刻,对于设定普通纸模式的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状态进行调整处理。这里,假设在T1时刻的调整处理是在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之后的第二或随后的调整处理。从而,在T1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
下面,当保持普通纸模式的设定时,当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2时刻进行下一次调整处理。在T2时刻,以与在T1时刻进行的调整处理相同的程序进行调整处理。
其后,对于第一处理速度PS1在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T3时刻,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变为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直到T3时刻,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继续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并将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T2时刻与T3时刻之间所测量的累积数量值存储起来。然后,在T3时刻,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4时刻,进行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从而,在T4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然后将该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并设定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而且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在从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T4时刻进行初次调整处理之后,在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T5时刻,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再次变为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此时(T5时刻),假设由与第一处理速度PS 1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未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用于调整处理的间隔。因此,在T5时刻,将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视为浓度检测值。因而,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出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其中该输出光量表确定输出光量与浓度检测值(=目标值1)、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被校正成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
应该注意的是,直到T5时刻,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继续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并将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T4时刻与T5时刻之间所测量的累积数量值存储起来。然后,在T5时刻,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随后,在T5时刻的调整处理之后,在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T6时刻,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再次变为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此时(T6时刻),由与第二处理速度PS2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未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用于调整处理的间隔。因此,在T6时刻,将第二处理速度PS2时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视为浓度检测值。因而,利用输出光量表计算出用于从激光器曝光单元26照射感光鼓31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其中该输出光量表决定了输出光量与浓度检测值(=目标值2)、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被校正成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
其后,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7时刻,对于设定厚纸模式的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状态进行调整处理。在T7时刻的调整处理是在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第二次或随后的调整处理。从而,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如上所述,当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或第二处理速度PS2所确定的一定间隔时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进行调整处理。这样,控制器60使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最优化以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而且,在根据各种图像形成条件执行调整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校正各种图像形成条件可减小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
这里,考虑这样的情况:即,在每种调整处理中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针对每种处理速度PS的图像浓度目标值相比具有超出一定范围的差值。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控制器60可构造成利用与图3中所示的参考浓度图案相比具有更多色调差异的更多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进行更精确的调整处理。另外,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也可构造成利用图3中所示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反复执行两次或更多次调整处理。或者,控制器60可构造成在调整处理中对于各种图像形成条件设定比通常情况更大的校正量。
直到此时,已对这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60生成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作为状态量,该状态量分别表征由对应的图像形成单元30形成的图像的状态,然后利用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出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进行调整处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除了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以外,表征图像状态的其它种类的状态量也可用于进行调整处理。其中一个可使用的状态量是由电势传感器68检测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其表征了在感光鼓31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的状态。另外,尽管作为状态量无法精确地表征图像的状态,但在感光鼓31被充电辊32充电之后并且在静电潜像形成之前所检测的感光鼓31的表面电势也是可使用的。作为表面电势,可使用作为潜像电势的暗区电势、中间电势和亮区电势。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以及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而且,也可使用由作为浓度检测单元实例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尽管该调色剂浓度检测值也不是表征图像状态的状态量。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以及补充到各显影单元33中的彩色调色剂的校正量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因为在各显影单元33中显影辊34和传送螺旋推运器(未示出)的转动速度随着处理速度PS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在处理速度PS改变之前和之后由调色剂浓度传感器69检测的调色剂浓度检测值输出为不同的值。
另外,可利用在纸张P上形成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颜色检测值中至少之一作为表征图像状态的状态量进行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器曝光单元26中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供应到充电辊32的充电偏压值、施加到显影辊34上的显影偏压值、定影单元80的定影辊82的表面温度和定影速度以及施加到第一转印辊42上的转印偏压值作为图像形成条件受到控制。
应该注意的是,在中间转印带41或纸张P上形成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可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器60通过读取存储在主存储单元90中的参考浓度图案数据形成图案的方法、或者控制器60通过从图像获取装置4读取预定的参考浓度图形成图案的方法或其它等同的方法。
如上所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的改变而改变时,作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至少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信息实例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分别被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此设定减小了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
另外,对于每种图像形成模式确定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构造成例如当在每种图像形成模式下所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相应确定的间隔时进行调整处理。利用这种构造,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得到最优化,由此可提高图像形成的生产率。顺便地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图像形成模式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也可设定成具有相同的时间长度。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说明显示了这样的构造:当处理速度PS由于图像形成模式设定的改变而改变时,将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这里,该浓度检测值是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信息的实例。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对这样的构造进行说明:即,将图像形成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为标准模式。更具体而言,在此构造中,当图像形成模式从标准模式变为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时,将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这里,该浓度检测值也是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信息的实例。顺便地说,对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构成部件给予相同参考标号,并在这里省略其具体说明。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构造成将图像形成模式中的某一个设定为标准模式。具体而言,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控制器60包括标准模式输入功能和自动设定功能。标准模式输入功能将用户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定输入单元实例的手动输入面板(未示出)手动输入的图像形成模式作为标准模式。另一方面,自动设定功能将按照准则所选择的一种图像形成模式作为标准模式。这里,控制器60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也作为速度设定单元的实例。
而且,控制器60包括对于每种图像形成模式的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其作为在每种图像形成模式下测量在对图像形成条件的上一次调节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段的测量单元的实例。由此,控制器60构造成可根据在每种图像形成模式下由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测量的打印纸张的总累积数量设定标准模式。除了打印纸张的总累积数量,这里时间段的实例还包括感光鼓31转动的累积数量、感光鼓31表面的运动距离、打印纸张的数量、打印时间段、感光鼓31转动的时间段、充电辊32的充电时间段以及实际时间段,所有这些都是在对图像形成条件的上一次调节之后进行累加的。
这里,图11为显示其中控制器60设定标准模式的处理的程序实例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控制器60让用户选择如何设定标准模式,也就是是否将用户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手动输入面板手动输入的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或者是否将按照准则所选择的一种图像形成模式自动设定为标准模式(S401)。
当用户在步骤401中选择通过手动输入设定标准模式的模式时,控制器60接受用户从手动输入面板的手动输入(S402),并将所输入的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S403)。这里,控制器60也可构造成让用户从手动输入面板指定纸张P的纸张类型和基重,并将与该纸张P的纸张类型和基重相对应的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另外,用户对纸张类型和纸张基重的指定也可视为在步骤401中通过手动输入选择设定标准模式的模式的举动。
另一方面,当用户在步骤401中选择将按照准则所选择的一种图像形成模式自动设定为标准模式的模式时,控制器60参照在每种图像形成模式下由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S404),并判断哪一种图像形成模式具有由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测量的打印纸张的最大的总累积数量值(S405)。然后,控制器60将确定为具有打印纸张的最大的总累积数量值的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S406)。
更确切地讲,这里考虑这样的状态:即,该设定具有使用普通纸(例如基重为64g/m2)作为纸张P的“普通纸模式”以及使用厚纸(例如基重为108g/m2)或OHP纸作为纸张P的“厚纸模式”。在这种状态下,对在普通纸模式下由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1所测量的总累积数量与在厚纸模式下由总累积纸张数量计数器T_CNT2所测量的总累积数量进行比较。当比较结果显示例如普通纸模式下的总累积数量大于厚纸模式下的总累积数量时,将普通纸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
另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图像形成模式从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变为标准模式的情况下,在由标准模式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测量的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超出针对标准模式下的处理速度PS所确定的一定间隔的时刻,以及如果必要在当图像形成模式改变(也就是,处理速度改变时)时进行基于预存储的图像浓度目标值的调整处理。
相反,在图像形成模式从标准模式变为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模式改变时不进行调整处理。然后,在图像形成模式变为新模式之后,在由新图像形成模式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测量的从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首次达到针对新图像形成模式下的处理速度PS所确定的一定间隔的时刻进行初次调整处理。在此初次调整处理中,将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所检测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然后,进行基于该设定的目标值的调整处理。
图12为示出进行图像形成操作过程中的调整处理(这里,也可简称为“调整处理”)的定时以及该调整处理中的内容的简图。在图12中,假设将普通纸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在下文中,将利用图12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普通纸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并且在T1时刻,对于设定普通纸模式的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状态进行调整处理。这里,假设在T1时刻的调整处理是在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之后的第二次或随后的调整处理。从而,在T1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部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此时,所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1作为输出光量LD1_old存储在EEPROM 604中,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
假设在由与第一处理速度PS1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T2时刻并且在T1时刻之后,普通纸模式变为除标准模式以外的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在T2时刻不进行调整处理。顺便地说,直到T2时刻,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继续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并将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T1时刻与T2时刻之间所测量的累积数量值存储起来。然后,在T2时刻,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3时刻,进行变为第二处理速度PS2之后的初次调整处理。从而,在T3时刻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由于在T3时刻的调整处理是除标准模式以外的调整处理,因而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并将该目标值2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然后,设定可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而且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在T3时刻进行初次调整处理之后,在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4时刻,进行对于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第二调整处理。因此,在T4时刻的调整处理中,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二处理速度PS2时在T3时刻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2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2。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复位为“0”。
随后,在通过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之前的T5时刻,厚纸模式(第二处理速度PS2)再次变为普通纸模式(第一处理速度PS1)。由于此时(T5时刻)的调整处理是在标准模式下的调整处理,则即使当由与第一处理速度PS1有关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未达到在第一处理速度PS1时用于调整处理的间隔时也进行调整处理。在厚纸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的T5时刻进行的调整处理中,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
应该注意的是,直到T5时刻,针对第二处理速度PS2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继续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并将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T3时刻与T5时刻之间所测量的累积数量值存储起来。然后,在T5时刻,针对第一处理速度PS1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开始测量打印纸张的数量。
随后,在T5时刻的调整处理之后,在由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达到进行调整处理的间隔时的T6时刻,在处理速度PS变为第一处理速度PS1之后进行第二调整处理。因此,在T6时刻的调整处理中,将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所检测的每种颜色的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1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湿度检测值和温度检测值,对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进行校正以使图像浓度变为目标值1。此时,将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复位为“0”。
以上述方式,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将某个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然后,当图像形成模式从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进行基于预存储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调整处理。相反,当图像形成模式从标准模式变为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时,在变为其它图像形成模式之后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检测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并将该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然后,进行基于重新设定的目标值的调整处理。此调整处理可减小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对于诸如普通纸模式等的频繁使用的模式,即使在普通纸模式下前一次打印与后一次打印之间进行另一种图像形成模式下的打印,此调整处理也可减小在普通纸模式下前一次打印与后一次打印之间的图像浓度差异。
而且,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由对应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超过对于所对应的图像形成模式所确定的一定间隔时的时刻,进行分别在标准模式下以及除标准模式以外的图像形成模式下的调整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例如在使用频率低的图像形成模式的除标准模式以外的图像形成模式下用于调整处理的间隔设定成长于更频繁地使用的标准模式(普通纸模式)下的用于调整处理的间隔。如此更长的间隔将减少在使用频率低的图像形成模式下进行调整处理的执行次数,由此可进一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然而,图像形成装置1可构造成在当图像形成模式从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进行调整处理。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还可构造成仅当诸如湿度或温度等的环境值超出预定范围时使模式发生改变时进行调整处理。
另外,当图像形成模式从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例如图12中的T5时刻),可按下述方法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
这里,例如通过将图12中所示的情况作为实例说明该方法。在图像形成模式变为标准模式之前在厚纸模式下进行两次或更多次调整处理时,在此厚纸模式下在初次调整处理(在T3时刻的调整处理)中设定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作为LD2_S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相似地,在此厚纸模式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在T4时刻的调整处理)中设定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2作为LD2_E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然后,通过利用在厚纸模式下存储的输出光量值LD2_S和LD2_E以及输出光量值LD1_old根据以下公式(1)进行数学运算,其中输出光量值LD1_old是在先前的标准模式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在T1时刻的调整处理)中设定并存储在EEPROM 604中。由此,当图像形成模式再次变为标准模式(图12中的T5时刻)时设定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具体而言,
LD1=LD1_old+K·(LD2_E-LD2_S)…(1)
其中K表示校正系数。
顺便地说,在先前的标准模式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在T1时刻的调整处理)之前设定并存储在EEPROM 604中输出光量值LD1_old′也可用作输出光量值LD1_old。
可以推定:在刚从厚纸模式变化之后的标准模式下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根据在变为标准模式之前的厚纸模式下的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将通过用预定校正系数K乘以在变为标准模式之前的厚纸模式下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中的变化量(LD2_E-LD2_S)所得到的数值加到在先前的标准模式下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中设定的输出光量值LD1_old上。通过进行该运算,在图像形成模式再次变为标准模式之后对于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1可获得高精度的估算值。通过采用此方法,可快速地设定在图像形成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由此可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而且,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标准模式下进行下述调整处理。具体而言,首先形成图3中所示的例如六个色调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然后,根据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的六个色调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各浓度值,对图像形成条件进行校正以精确地调节图像浓度。另一方面,在除标准模式以外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可进行比标准模式具有更低的校正精度的简化的调整处理(简单调整处理)。在简单调整处理中,通过形成比图3中所示的参考浓度图案具有更少数量色调的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来调节图像浓度。
图13为显示在除标准模式以外的图像形成模式下的简单调整处理中所使用的参考浓度图案实例的简图。图13显示了这样的实例:即,在各图像形成单元30中形成两种色调的两个参考浓度图案。例如,在黑色(K)的图像形成单元30K中形成两种色调的两个参考浓度图案B-1和B-2。相似地,在黄色(Y)的图像形成单元30Y中形成两种色调的两个参考浓度图案Y-1和Y-2,在品红色(M)的图像形成单元30M中形成两种色调的两个参考浓度图案M-1和M-2,并且在蓝绿色(C)的图像形成单元30C中形成两种色调的参考浓度图案C-1和C-2。
利用这些参考浓度图案进行简单调整处理的时间短于利用图3中所示的参考浓度图案进行常规的调整处理的时间。采用简单调整处理可减少在使用频率低的图像形成模式下进行调整处理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可进一步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而且,当采用简单调整处理时,在简单调整处理中所计算出的各种图像形成条件的校正量设定成小于在常规调整处理中所计算出的各种图像形成条件的校正量。
例如,假设常规调整处理与简单调整处理在由参考浓度检测传感器55检测的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中之一的浓度检测值与其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 604中的目标值之间具有相同的差值Δδ。
根据此假设,进行基于差值Δδ的运算f(Δδ)以计算出每种图像形成条件中的校正量。例如,进行对f1(Δδ)的运算以计算出在常规调整处理中对图像形成条件(例如,半导体激光器27的输出光量值LD)的校正量,并进行对f2(Δδ)的运算以计算出在简单调整处理中对图像形成条件的校正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0在常规调整处理和简单调整处理中分别设定f1(Δδ)和f2(Δδ)的运算以满足以下公式(2)。
f1(Δδ)>f2(Δδ)…(2)
这样,在具有低校正精度的简单调整处理中将校正中对于每种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检测值与存储在控制器60内的EEPROM604中的目标值之间的差值Δδ的灵敏度设定为小于常规调整处理。这防止了在简单调整处理中各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值偏离目标值。
图14A至14C为显示在常规调整处理以及简单调整处理中对f(Δδ)进行运算以计算出校正量的具体实例的简图。图14A显示了线性函数用于对f(Δδ)进行运算的情况,图14B显示了在简单调整处理中在用于计算出校正量的运算f2(Δδ)中在具有小差值Δδ(-α≤Δδ≤α)的范围内设置非校正区域的情况,其中在该非校正区域中校正量设定为0,以及图14C显示了在简单调整处理中在用于计算出校正量的运算f2(Δδ)中在具有小差值Δδ(-α≤Δδ≤α)的范围内设置小校正量区域的情况,其中在该小校正量区域中校正量设定成较小。
利用图14中所示的运算f1(Δδ)和f2(Δδ),控制器60可防止在简单调整处理中各图像形成条件的设定值偏离目标值。
如上所述,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将某一种图像形成模式设定为标准模式,并且当该图像形成模式从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变为标准模式时进行基于预存储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的调整处理。相反,当图像形成模式从标准模式变为除标准模式以外的模式时,在变为其它图像形成模式之后进行初次调整处理如下所述。首先,在初次调整处理中检测各颜色参考浓度图案的浓度值,然后将该浓度检测值设定为在重新设定的处理速度PS下的图像浓度的目标值。然后,进行基于重新设定的目标值的调整处理。这可减小在相同的图像形成模式下图像浓度的差异。另外,对于诸如普通纸模式等的频繁使用的模式,即使在普通纸模式下前一次打印与后一次打印之间进行另一种图像形成模式下的打印,此调整处理也可减小在普通纸模式下前一次打印与后一次打印之间的图像浓度差异。此外,该调整处理中的内容对应于进行调整处理的定时得到最优化,由此可改善图像形成的生产率。
另外,与传统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每次处理速度PS改变时不进行调整处理,而是在每次处理速度PS改变之后需要的时刻进行调整处理。由此,目标值不会根据每次改变检测出的状态量而改变。当图像形成处理速度改变时即使图像质量变化,与未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也可减小在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对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之前与之后的图像质量的差异。
更具体而言,可设定成这样:在由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或CNT2测量的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值超过针对所对应的第一处理速度PS1或PS2所确定的预定打印纸张数量的时刻,也就是在经过一定间隔的时刻进行调整处理。另外,当处理速度PS变为第一处理速度PS1时,如果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超过预定打印纸张数量也可进行调整处理,并且如果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没有超过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则可再次使用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状态量。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器60包括独立的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和CNT2作为分别用于测量对图像形成条件的上一次调节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段的测量单元的实例。当设定第一处理速度PS1时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测量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同时,当设定第二处理速度PS2时纸张数量计数器CNT2测量在上一次调整处理之后打印纸张的累积数量。然后,EEPROM 604对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和在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状态量的目标值这两者进行存储。
此外,EEPROM 604存储第一处理速度PS1和第二处理速度PS2下的每个状态量的目标值。在另一种优选的构造中,EEPROM 604仅存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在此构造中,当处理速度变为第一处理速度时,如果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超过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则进行调整处理,或者如果纸张数量计数器CNT1的计数值没有超过预定打印纸张数量,则再次使用在第一处理速度PS1下存储在EEPROM 604中的状态量。另外,当处理速度变为第二处理速度时,可进行调整处理或根据每次处理速度改变时所检测出的状态量改变目标值。
以上提供了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其目的在于举例和说明。这并不意味上述实施例为穷举的或将本发明局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很多变型和变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旨在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及适用于预期的特定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下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限定。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
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
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存储单元,其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时将与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首次检测到的所述状态量相对应的数值存储为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所述存储单元,并且
所述多个存储单元中的每一个分别对应于由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所改变的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调节单元构造成:可选择用于设定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具有不同调节精度的多种调节方法中的一种,并且根据表征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图像的状态的状态量与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之间的差值选择所述调节方法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存储单元,其存储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和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其中
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时,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并且
当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速度时,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测量单元,其测量在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从所述检测单元进行上一次检测之后所经过的时间段,其中
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速度的情况下,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没有超过阈值,则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所述图像形成条件进行调节,或者
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超过所述阈值,则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设定输入单元,其接收对所述装置进行设定而输入的信息;以及
速度设定单元,其根据所述设定输入单元接收到的对所述装置进行设定而输入的信息来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测量单元,其用于测量在由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的各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下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进行图像形成的累积次数和累积时间段中的任一种;以及
速度设定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调节单元将在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频率设定成低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调节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频率。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调节单元构造成:可选择用于设定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具有不同设定精度的多种调节中的一种,并且
将在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选择的调节的设定精度设定成低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选择的调节的设定精度。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调节单元将在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设定成小于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
检测单元,其检测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浓度;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图像浓度以及所述调色剂图像浓度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调色剂图像浓度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浓度的目标值。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
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
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第一状态量对在检测到所述第一状态量之后检测到的第二状态量进行校正,并根据所述第二状态量以及所述第二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介质上形成图像;
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
检测单元,其检测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状态量的检测结果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第一状态量之后检测到的第二状态量以及所述第二状态量的目标值计算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并根据所述第一状态量校正对所述图像形成条件的调节量。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保持包括调色剂和载体的显影剂并在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速度改变单元,其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
浓度检测单元,其检测保持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的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浓度;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浓度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以及所述调色剂浓度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浓度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调色剂浓度改变所述调色剂浓度的目标值。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其包括感光体以及对所述感光体进行充电的充电单元;
速度改变单元,其通过改变所述感光体的转动速度以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
电势检测单元,其测量由所述充电单元充电的所述感光体的表面电势;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由所述电势检测单元检测到的表面电势以及所述表面电势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调色剂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电势检测单元在所述速度改变单元改变所述调色剂图像形成速度之后检测到的表面电势改变所述表面电势的目标值。
17.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速度信息获取单元,其获取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速度的改变信息,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介质上形成图像;
状态量获取单元,其获取状态量,所述状态量表征由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介质上形成的所述图像的状态;以及
调节单元,其根据所获取的状态量以及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之后所获取的所述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存储单元,其将与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所述改变信息之后首次获取的所述状态量相对应的数值存储为所述状态量的所述目标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存储单元,其存储第一图像形成速度和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状态量的目标值,其中
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表征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的所述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根据由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获取的状态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下的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调节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并且
在所述速度信息获取单元获取表征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为除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以外的图像形成速度的所述改变信息的情况下,所述调节单元根据所述状态量获取单元在所述图像形成速度改变之后获取的状态量改变所述状态量的目标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速度设定单元,其确定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速度。
CN200810000402.6A 2007-01-05 2008-01-04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6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00606 2007-01-05
JP2007000606 2007-01-05
JP2007000606A JP5200379B2 (ja) 2007-01-05 2007-01-05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16688A CN101216688A (zh) 2008-07-09
CN101216688B true CN101216688B (zh) 2011-09-28

Family

ID=39623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040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6688B (zh) 2007-01-05 2008-01-04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48640B2 (zh)
JP (1) JP5200379B2 (zh)
CN (1) CN1012166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1447B2 (ja) * 2008-06-18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504766B2 (ja) * 2008-12-16 2014-05-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94910B2 (ja) * 2009-02-09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883120B2 (ja) * 2009-03-27 2012-0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4576B2 (ja) * 2009-11-10 2014-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JP5511448B2 (ja) * 2010-03-12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610971B2 (en) * 2010-10-20 2013-12-17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56004B2 (ja) * 2011-10-27 2014-03-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375943B2 (en) 2012-11-14 2016-06-28 Xerox Corporation Post-application ink processing and sheet handling
JP2015013454A (ja) * 2013-07-08 2015-01-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4780B2 (ja) * 2013-12-11 2017-09-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611161B2 (en) 2014-07-24 2020-04-07 Avision Inc. Image forming agent storage member and laser printer using the same
JP6459413B2 (ja) * 2014-11-11 2019-0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TWI559519B (zh) 2015-02-16 2016-11-21 國立清華大學 電阻式記憶體
JP6447875B2 (ja) * 2015-08-25 2019-01-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9741B2 (ja) * 2016-04-27 2018-1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4548A (en) * 1983-07-22 1986-11-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ensity control device
US4872025A (en) * 1987-03-30 1989-10-03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Laser printer capable of changing a pixel density
JP2558323B2 (ja) * 1988-04-27 1996-11-27 三田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濃度制御装置
EP0341921B1 (en) * 1988-05-07 1995-12-27 Nikon Corporation Camera system
JPH03282567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3234246B2 (ja) * 1991-05-14 2001-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382331B2 (ja) * 1993-12-27 2003-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BE1008076A3 (nl) * 1994-02-15 1996-01-09 Agfa Gevaert Nv Kleurennegatiefscanning en transformatie naar kleuren van origineel tafereel.
JPH07230211A (ja) 1994-02-18 1995-08-29 Hitachi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US5953497A (en) * 1996-04-23 1999-09-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canning type image forming device capable of printing images depending on scanning speed
JPH11202571A (ja) * 1998-01-14 1999-07-30 Ricoh Co Ltd デジタル画像形成装置
US6603885B1 (en) * 1998-04-30 2003-08-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6853464B1 (en) * 1999-03-24 2005-02-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libration data setting device
JP3978970B2 (ja) * 2000-03-27 2007-09-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41699A (ja) 2001-05-11 2002-1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47A (ja) * 2001-10-30 2003-05-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100918B2 (ja) * 2002-01-21 2008-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5988A (ja) * 2002-09-30 2004-04-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591745B2 (ja) * 2003-12-02 2010-12-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US7538918B2 (en) * 2004-02-23 2009-05-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gradation control
JP2007148134A (ja) * 2005-11-29 2007-06-14 Ricoh Co Ltd 画質調整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質調整方法
US7587149B2 (en) * 2005-12-13 2009-09-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4920966B2 (ja) * 2005-12-21 2012-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5529B2 (ja) * 2005-12-22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その画像形成方法
US7773901B2 (en) * 2006-12-18 2010-08-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050575B2 (ja) * 2007-03-06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359304B2 (ja) * 2008-03-18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光走査制御方法、光走査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5234412B2 (ja) * 2008-04-0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48640B2 (en) 2012-08-21
JP5200379B2 (ja) 2013-06-05
JP2008165148A (ja) 2008-07-17
US20080212826A1 (en) 2008-09-04
CN101216688A (zh)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6688B (zh)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261466B (zh) 图像形成装置、控制装置及图像形成条件调节方法
JP55314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539428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wherein the density of the images are corrected
US804587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on measured physical quantity
US7711277B2 (en) Toner density estim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oner image and toner suppl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8020591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ontrol method
US78401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density thereof
EP128001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03027770A2 (en) Method of setting laser power and developer bias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machine based on an estimated intermediate belt reflectivity
JP20051819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における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US75579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274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530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階調調整方法
JP52626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2479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10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6834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39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4805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194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18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4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689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17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