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1545A -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1545A
CN101121545A CNA2007101421258A CN200710142125A CN101121545A CN 101121545 A CN101121545 A CN 101121545A CN A2007101421258 A CNA2007101421258 A CN A2007101421258A CN 200710142125 A CN200710142125 A CN 200710142125A CN 101121545 A CN101121545 A CN 101121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
tin oxide
conductive tin
acid
oxide 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21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21545B (zh
Inventor
藤本修
种子岛宰
小山欣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Chemic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Chemic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Chemic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ssan Chemic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1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1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21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1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inorganic substa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24Electrically-conducting pa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19/00Compounds of tin
    • C01G19/02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006Anti-reflective 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09D7/62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modified by treatment with othe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7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100 n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70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e.g. fibres, flakes or microsphe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6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other non-metallic substances
    • H01B1/08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other non-metallic substances 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60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ize
    • C01P2004/64Nanometer sized, i.e. from 1-100 nanome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9/00Use of pretreated ingredients
    • C08K9/02Ingredients treated with inorganic substanc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涉及一种具有高透明性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溶胶的涂布组合物及涂布了该涂布组合物的部件。本发明通过提供下述导电性氧化锡溶胶而解决了上述课题,即,一种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含有掺杂了磷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的溶胶,该溶胶中的胶体粒子(A)的浓度调制为10质量%的溶胶对光路长10mm的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上。上述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粒径为2~25nm。上述胶体粒子(A)中的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05~0.2。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通过在氧化锡溶胶中添加磷化合物后,进行水热处理而获得的。涂布组合物含有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基材表面上具有由涂布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部件。

Description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涂布组合物及使用了该涂布组合物的被覆部件。
背景技术
具有导电性的氧化锡,已知有含有锑的氧化锡,即掺杂了锑的导电性氧化锡(ATO)。ATO在导电性方面优异,但最近锑的毒性和由锑引起的强着色(蓝黑色)成为问题,因此期望不含锑的导电性材料。因此,提出了各种代替锑而掺杂了磷、氟等掺杂元素的导电性氧化锡。
作为不含有锑的导电性氧化锡,例如通过下述方法来获得。在碱性水溶液中,加入在氯化锡溶液中溶解了锗、磷、锂、锌的液体,从而产生沉淀,在350~700℃下烧成该沉淀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
将在锡化合物溶液与酸或碱反应所获得的含水氧化锡沉淀中添加可溶性磷化合物而获得的沉淀在800~1300℃下烧成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2)。
通过将锡化合物的水溶液保持在pH8~12以使锡化合物水解,从而产生含有金属氧化物和/或含水氧化物的胶体粒子的溶胶,从该溶胶中回收胶体粒子后,在锑、磷、氟化合物的至少1种的水溶液中浸渍,干燥,烧成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3)。
这些方法均是为了获得导电性而在350~1300℃的高温下烧成获得粉末,因此分散性不好,使用通常的粉碎方法,仅能微细化至0.05~0.4微米左右。
近年来,为了防止透明性塑料带电,要求不损害基材透明性的高透明性的抗静电涂膜,在使用上述粉末的涂膜中,无法获得高透明性。
此外,将掺杂了少量锑、氟、磷、碲、铋、镉等掺杂元素的氧化锡粉末在酸水溶液或碱水溶液中,在30~200℃下进行加热处理,从而获得导电性的氧化锡溶胶(参见专利文献4)。
然而,在掺杂金属的掺杂工序中,由于在350℃以上的温度下进行烧成,因此所得溶胶中所含的分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仅能微细化至0.03~0.10微米左右,仍无法获得高透明性的涂膜。
专利文献1:特公平2-322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6-92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昭63-1151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昭62-230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目前产品所没有的高透明性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使用了该溶胶的涂布组合物和涂布了该涂布组合物的部件。
本发明作为第1观点,是一种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含有掺杂了磷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的溶胶,该溶胶中的胶体粒子(A)的浓度调制为10质量%的溶胶对光路长10mm的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上;
作为第2观点,是根据第1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其中上述导电性氧化锡溶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
作为第3观点,是根据第1观点或第2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其中,上述胶体粒子(A)中的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05~0.2;
作为第4观点,是一种制备第1观点~第3观点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方法,该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通过在氧化锡溶胶中混合磷化合物后,进行水热处理而获得的;
作为第5观点,是根据第4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在氧化锡溶胶中混合磷化合物后的进行的水热处理的温度为100~350℃;
作为第6观点,是根据第4观点或第5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氧化锡溶胶是通过在有机酸的水溶液中,在将H2O2/Sn的摩尔比保持在2~3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添加金属锡和过氧化氢进行反应而获得的;
作为第7观点,是根据第6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有机酸水溶液的氧化锡浓度为40质量%以下那样进行添加而进行反应;
作为第8观点,是根据第6观点或第7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中上述有机酸是草酸或含有草酸作为主成分的有机酸;
作为第9观点,是根据第4观点或第5观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上述磷化合物是选自正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三铵、亚磷酸、亚磷酸二氢钠、亚磷酸氢二钠、亚磷酸三钠、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中的至少1种的磷化合物;
作为第10观点,是一种涂布组合物,含有第1观点~第3观点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
作为第11观点,是根据第10观点所述的涂布组合物,其中,上述粘合剂是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明胶和明胶衍生物、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聚酰亚胺树脂、酚树脂、有机硅化合物、脲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和缩丁醛树脂中的至少1种;
作为第12观点,是一种部件,在基材表面上具有由第10观点或第11观点所述的涂布组合物形成的涂膜;
作为第13观点,是根据第12观点所述的部件,其中上述部件是塑料、橡胶、玻璃、金属、陶瓷或纸。
作为第14观点,是一种具有防反射膜的部件,其特征在于,是在第12观点或第13观点所述的部件上进一步设置防反射膜而成的。
本发明是一种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含有掺杂了磷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的溶胶,该溶胶中的胶体粒子(A)的浓度调制为10质量%的溶胶对光路长10mm的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上,具有现有产品所没有的高透明性和抗静电性,其干燥涂膜显示出约1.8以上的高折射率,耐水性、耐湿性、耐光性、耐气候性、耐热性、耐磨损性等也良好。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目前报道的将掺杂了少量锑、氟、磷、碲、铋、镉等掺杂元素的氧化锡粉末在酸水溶液或碱水溶液中加热处理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分散粒子的平均粒径为0.03~0.10微米左右,因此,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胶体粒子(A)的粒径极其微细。
通过将混合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所获得的涂布组合物,涂布在基材上,可以形成高透明性的导电性涂膜。在基材是透明性基材的情况下,可以在不损害该基材透明性的情况下,制备具有导电性或抗静电性的涂膜的部件。使用本发明的氧化锡溶胶获得的导电性涂膜所具有的表面电阻值在105~1010Ω/□的范围内,导电性良好,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外观是从淡黄色至基本无色透明的液体,因此所得到的透明导电性涂膜是基本无色透明的,没有ATO情况下那样的涂膜的着色(蓝色)这样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一种含有掺杂了磷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的溶胶,是该溶胶中的胶体粒子(A)的浓度调制为10质量%的溶胶对光路长10mm的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上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该溶胶的胶体粒子(A)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
上述胶体粒子(A)中的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05~0.2,如果摩尔比小于0.005,则无法获得足够的导电性,因此是不优选的。此外,如果大于0.2,则混合的磷化合物的磷成分的一部分会过量而无法掺杂,因此没有效率。混合在氧化锡水溶胶中的磷化合物可以列举出正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三铵、亚磷酸、亚磷酸二氢钠、亚磷酸氢二钠、亚磷酸三钠、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等。
作为本发明原料的氧化锡溶胶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核粒子的氧化锡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例如被称为离子交换法、胶溶法、水解法、反应法等的方法,从而能容易地形成具有约4~50nm左右粒径的胶体粒子溶胶的形态。
作为上述离子交换法的例子,可以列举,使用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来处理锡酸钠这样的锡酸盐的方法或使用羟基型阴离子交换树脂来处理上述氯化锡、硝酸锡这样的锡盐的方法。作为上述胶溶法的例子,可以列举在将通过用碱中和锡盐或通过用盐酸中和锡酸而获得的氢氧化锡溶胶洗净后,用酸或碱进行胶溶的方法。作为上述水解法的例子,可以列举对醇锡进行水解的方法或使碱性氯化锡碱性盐在加热下水解后,除去不要的酸的方法。作为上述反应法的例子,可以列举使金属锡粉末与酸反应的方法。
作为本发明原料的氧化锡溶胶,更优选使用通过下述方法获得的氧化锡溶胶,所述方法为,在有机酸的水溶液中,在将H2O2/Sn的摩尔比保持在2~3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添加金属锡和过氧化氢进行反应,从而生成氧化锡胶体粒子。尤其最优选通过下述方法制备的酸性氧化锡溶胶,所述方法为,在草酸或含有草酸为主成分的有机酸水溶液中,在将H2O2/Sn的摩尔比保持在2~3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添加过氧化氢和金属锡,使得该水溶液中的氧化锡浓度为15~40质量%而进行反应,生成氧化锡胶体粒子的方法。如果该水溶液中的氧化锡浓度超过40质量%,则随着未溶解物沉淀而使粘度变得过高,难以搅拌,因此是不优选的。
上述有机酸水溶液是草酸或含有草酸为主成分的有机酸水溶液,优选为草酸水溶液。所谓的含有草酸的有机酸水溶液,是草酸含量为全部有机酸的80质量%以上的有机酸的水溶液,剩余部分可以含有甲酸、乙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水溶液可以在有机酸浓度为1~3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10质量%的范围内使用。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氧化锡溶胶呈现酸性,pH为3以下。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氧化锡胶体粒子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基本为20nm以下。
作为本发明原料的氧化锡溶胶还可以是水溶胶、亲水性有机溶剂溶胶的任一种,优选是水溶胶。此外,作为氧化锡溶胶的pH,是能使溶胶稳定的值,通常还可以使用pH为0.1~7的酸性氧化锡溶胶,或pH7~11.5的碱性氧化锡溶胶的任一种,为了获得透明性更高,导电性更良好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优选使用碱性氧化锡水溶胶。作为使用的氧化锡溶胶的浓度,以氧化锡计,为0.5~50质量%左右,优选为1~30质量%。
本发明氧化锡溶胶的浓度,可以根据在将氧化锡溶胶在110℃下预干燥后,在空气中,在600℃下保持3小时后的烧成残留成分来求出。
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可以通过在上述酸性氧化锡水溶胶中添加乙胺、二乙胺、正丙基胺、异丙基胺、二异丙基胺、二丙基胺、正丁基胺、异丁基胺、二异丁基胺、三乙胺、苄基胺等烷基胺或单乙醇胺、三乙醇胺等链烷醇胺、氢氧化胍、氢氧化四甲基铵和氢氧化四乙基铵等氢氧化季铵、和碳酸铵和碳酸胍这样的碳酸盐等碱性物质而制备。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在氧化锡水溶胶中混合磷化合物后,通过水热处理而获得。将混合了磷化合物的氧化锡水溶胶加入耐压容器中,通过在规定的温度下进行水热处理,从而在高温高压下,使磷离子固溶在氧化锡中,获得具有导电性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水热处理温度为100~350℃,优选为110~300℃,更优选为120~250℃。在不足100℃进行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除了磷无法完全掺杂而不能获得足够导电性以外,所得的溶胶pH在0.1~7的范围内,稳定性恶化。
本发明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由于通过水热处理进行掺杂磷的工序,不经过高温的烧成工序,因此不会由于烧成时的烧结导致粒子成长,由此不会产生粗大粒子,通过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溶胶的外观为淡黄色至无色透明。此外,由于在水热处理后能保持水溶胶的状态,因此不必使用干式粉碎、使用介质的湿式粉碎、超声波均化器分散、压力均化器等粉碎·分散设备,不会混入杂质。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通过与阴离子交换树脂接触以除去未反应的磷离子,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此外,通过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接触,能获得酸性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水溶胶通过将分散剂的水置换成有机溶剂,从而能获得导电性氧化锡有机溶剂溶胶。
上述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或有机溶剂溶胶,根据需要,还能通过添加酸和/或碱而以溶胶的形式稳定化。
作为添加的酸,可以使用盐酸、硝酸等无机酸、草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二醇酸、羟基丙烯酸、α-羟基丁酸、甘油酸和羟基丙二酸这样的脂肪族羟基酸等。
作为添加的碱,可以使用氨水、碱金属氢氧化物、乙胺、二乙胺、正丙基胺、异丙基胺、二异丙基胺、二丙基胺、正丁基胺、异丁基胺、二异丁基胺、三乙胺和苄基胺等烷基胺或单乙醇胺和三乙醇胺等链烷醇胺、氢氧化胍、氢氧化四甲基铵和氢氧化四乙基铵等氢氧化季铵、和碳酸铵和碳酸胍这样的碳酸盐等有机碱等。
作为有机溶剂,可以使用甲醇、乙醇、丙醇、2-丙醇、丁醇等醇类、乙二醇、二甘醇、己二醇等二醇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醚类、甲乙酮等酮类、乙酸异丁酯、乙酸异丙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丙酯、乙酸戊酯等酯类、二甲苯、甲苯等烃类。
此外,为了提高对有机溶剂的分散性,可以使用阴离子、阳离子、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此外,为了提高分散性,还可以使用具有酸性官能团的树脂型颜料分散剂。具有酸性官能团的树脂型颜料分散剂可以使用市售的物质,可以列举例如Disperbyk-106(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具有酸性基团的聚合物盐)、Disperbyk-108(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含有羟基的羧酸酯)、Disperbyk-110(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含有酸性基团的共聚物)、Disperbyk-111(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含有酸性基团的共聚物)、Disperbyk-112(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丙烯酸类共聚物)、Disperbyk-116(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丙烯酸类共聚物)、Disperbyk-142(共聚物的磷酸酯盐)、Disperbyk-180(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嵌段共聚物的烷基铵盐)、Disperbyk-2000(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改性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Disperbyk-2001(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改性丙烯酸类嵌段共聚物)等,但是不限于这些物质。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可以与其他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溶胶混合。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溶胶,可以使用例如掺杂了锑的氧化锡溶胶、锑酸锌溶胶等。通过与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混合,能在维持导电性的状态下,减少上述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所具有的蓝黑色,从而可以提高透明性。
含有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的涂布组合物适用于获得具有透明导电性、透明抗静电性或高折射率性的涂膜。使用的粘合剂并不限定于本申请中记载的物质,优选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明胶和明胶衍生物、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聚酰亚胺树脂、酚树脂、有机硅化合物、脲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和缩丁醛树脂。此外,为了提高涂布组合物的分散性和保存稳定性,可以添加表面活性剂、酸、碱等。
作为添加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广泛使用阴离子类、阳离子类、非离子类等。
作为添加的酸,可以使用盐酸、硝酸、正磷酸等无机酸、草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乙二酸、羟基丙烯酸、α-羟基丁酸、甘油酸、羟基丙二酸等脂肪族羟基酸、苯基膦酸、1-羟基亚乙基-1,1-二膦酸等膦酸化合物。
作为添加的碱,可以使用氨水、碱金属氢氧化物、乙胺、二乙胺、正丙基胺、异丙基胺、二异丙基胺、二丙基胺、正丁基胺、异丁基胺、二异丁基胺、三乙胺、苄基胺等烷基胺或辛胺、十二烷基胺、硬脂胺等脂肪族胺类、单乙醇胺、三乙醇胺等链烷醇胺、氢氧化胍、氢氧化四甲基铵和氢氧化四乙基铵等氢氧化季铵、和碳酸铵和碳酸胍这样的碳酸盐等有机碱。
作为丙烯酸酯树脂,可以是以下所示的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此外,还可以在单体、低聚物、聚合物的任一状态下使用。三氟乙基丙烯酸酯、三氟甲基丙烯酸酯、苯基缩水甘油基丙烯酸酯、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四氢呋喃基丙烯酸酯、丙烯酰基吗啉、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ε-己内酰胺、新戊二醇(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九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九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羟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二(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2-丁基-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9-壬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基2,2-二[4-(丙烯酰氧基二乙氧基)苯基]丙烷、2,2-二[4-(甲基丙烯酰氧基二乙氧基)苯基]丙烷、3-苯氧基-2-丙醇基丙烯酸酯、1,6-二(3-丙烯酰氧基-2-羟基丙基)-己基醚、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异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叔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硬脂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卡比醇丙烯酸酯、ω-羧基聚己内酯单丙烯酸酯、丙烯酰氧基乙酸、丙烯酸二聚物、月桂基(甲基)丙烯酸酯、2-甲氧基乙基丙烯酸酯、丁氧基乙基丙烯酸酯、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甲氧基三甘醇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硬脂基(甲基)丙烯酸酯、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四氢糠基(甲基)丙烯酸酯、N-乙烯基-2-吡咯烷酮、异冰片基(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烯基丙烯酸酯、苄基丙烯酸酯、苯基缩水甘油基醚环氧丙烯酸酯、苯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苯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壬基苯酚乙氧化丙烯酸酯、丙烯酰氧基乙基邻苯二甲酸酯、三溴苯基丙烯酸酯、三溴苯酚乙氧化(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三溴苯基酯、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酸、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马来酸、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六氢邻苯二甲酸、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邻苯二甲酸、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β-羧乙基丙烯酸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正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叔丁基丙烯酰胺磺酸、硬脂酸乙烯酯、N-甲基丙烯酰胺、N-二甲基丙烯酰胺、N-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N-二甲基氨基丙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甲基丙烯酸正丁基酯、甲基丙烯酸乙基酯、甲基丙烯酸烯丙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基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二乙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琥珀酸、己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甘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丙烯酸酯、羟基三甲基乙酸新戊基酯、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单硬脂酸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2-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酰基磷酸酯、双酚A乙二醇加成物丙烯酸酯、双酚F乙二醇加成物丙烯酸酯、三环癸烷甲醇二丙烯酸酯、三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二丙烯酸酯、2-羟基-1-丙烯酰氧基-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烷、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乙二醇加成物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丙二醇加成物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酸酯、三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三丙烯酸酯、改性ε-己内酯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三丙烯酸酯、甘油丙二醇加成物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乙二醇加成物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五)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单羟基五丙烯酸酯和环氧丙烯酸酯。
作为聚酯树脂,以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为构成成分的线状聚酯、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的例子如下所示。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二羧酸成分: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二苯基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苯基茚满二甲酸和二聚酸(dimer acid)等。二醇成分: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二甘醇、双丙甘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苯二甲撑二醇(xylene glycol)、二羟甲基丙酸、甘油、三羟甲基丙烷、聚(亚乙基氧基)二醇、聚(四亚甲基氧基)二醇、双酚A的环氧烷加成物和氢化双酚A的环氧烷加成物。
作为聚氨酯树脂,通常可以使用将多异氰酸酯和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进行加聚反应获得的物质。下面示出多异氰酸酯和含有活性氢的化合物的例子。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多异氰酸酯:亚乙基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十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11-十一烷三异氰酸酯、2,2,4-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2,6-二异氰酸酯甲基己酸酯)、二(2-异氰酸酯乙基)富马酸酯、二(2-异氰酸酯乙基)碳酸酯、2-异氰酸酯乙基-2,6-二异氰酸酯己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环己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氢化MDI)、环己撑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撑二异氰酸酯、二(2-异氰酸酯乙基)-4-环己烯-1,2-二甲酸酯、2,5-和/或2,6-降冰片烷二异氰酸酯、间和/或对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α,α,α’,α’-四甲基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等,和作为多异氰酸酯的改性物的改性MDI(聚氨酯改性MDI、羧基酰亚胺改性MDI、三烃基磷酸酯改性MDI)、聚氨酯改性TDI、缩二脲改性HDI、异氰脲酸酯改性HDI、异氰脲酸酯改性IPDI等多异氰酸酯的改性物和这些物质的2种以上的混合物等。含有氢的化合物:2元醇(乙二醇、二甘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等)、具有支链的二醇(丙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2-二乙基-1,3-丙二醇、1,2-、1,3-或2,3-丁二醇等)、具有环状基团的二醇(1,4-二(羟基甲基)环己烷、间或对苯二甲撑二醇等)、2元酚(双酚A等)、多元醇(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脱水山梨糖醇等)、糖类及其衍生物(蔗糖、甲基葡糖苷等)、脂肪族二胺(乙二胺、六亚甲基二胺等)、脂环式二胺(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环己基甲烷、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环己基、二氨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胺等)、芳香族二胺(二乙基甲苯二胺等)、芳香脂肪族二胺(苯二甲胺、α,α,α’,α’-四甲基苯二甲胺等)、杂环二胺(哌啶等)、多官能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等)、高分子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等)、脂肪族多元羧酸(琥珀酸、戊二酸、马来酸、富马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六氢邻苯二甲酸等)、芳香族多元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四溴邻苯二甲酸、四氯邻苯二甲酸、偏苯三酸、均苯四酸等)、马来酸酐、邻苯二甲酸酐、对苯二甲酸酯、内酯单体、γ-丁内酯、ε-己内酯、γ-戊内酯和具有2个以上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加成了环氧烷的结构的物质。
作为环氧树脂,可以使用双酚A型、双酚F型、氢化双酚A型、双酚AF型、酚醛清漆(phenol novolac)型等各种液态环氧树脂及其衍生物、由多元醇和表氯醇衍生的液态环氧树脂及其衍生物、缩水甘油基胺型、乙内酰脲型、氨基苯酚型、苯胺型、甲苯胺型等各种缩水甘油基型液态环氧树脂及其衍生物等。
作为聚乙烯醇类树脂,可以使用通过将由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单体进行自由基聚合所获得的聚乙烯酯类聚合物酮化而获得的树脂。下面示出聚乙烯酯类聚合物的例子。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聚乙烯酯类聚合物:甲酸乙烯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戊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三甲基乙酸乙烯酯和有支链的烷烃酸(versatic acid)的乙烯酯等乙烯酯类的聚合物等。聚乙烯酯类聚合物还可以是由能与上述乙烯酯单体类共聚的共聚单体进行共聚而获得的共聚物,作为共聚单体,可以列举乙烯、丙烯、1-丁烯、异丁烯等烯烃类、丙烯酸及其盐和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等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及其盐、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酰胺、羟基烷基、N-甲基丙烯酰胺、N-乙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二丙酮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丙烷磺酸及其盐、丙烯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及其盐或其季铵盐、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其衍生物等丙烯酰胺衍生物、甲基丙烯酰胺、N-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丙烷磺酸及其盐、甲基丙烯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及其盐或其季铵盐、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和其衍生物等甲基丙烯酰胺衍生物、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正丙基乙烯基醚、异丙基乙烯基醚、正丁基乙烯基醚、异丁基乙烯基醚、叔丁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硬脂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腈类、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氟乙烯、偏二氟乙烯等卤代乙烯、乙酸烯丙基酯、烯丙基氯等烯丙基化合物、马来酸及其盐或其酯、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等乙烯基甲硅烷基化合物、乙酸异丙烯基酯等。
作为三聚氰胺树脂,可以使用甲基化三聚氰胺树脂、丁基化三聚氰胺树脂和甲基丁基混合型三聚氰胺树脂等。
作为明胶和明胶衍生物,可以使用邻苯二甲酰化明胶、琥珀酰化明胶、偏苯三酸明胶、均苯四酸明胶、酯化明胶、酰胺化明胶和甲酰化明胶等。
作为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可以使用二乙酰基纤维素、三乙酰基纤维素、羟基丙基纤维素、三乙酰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乙酰基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邻苯二甲酸纤维素、乙酸偏苯三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等。
作为有机硅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含有下述C成分和/或D成分的硅化合物。
C成分:是通式(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或其水解物,
(R1)a(R3)bSi(OR2)4-(a+b)    (I)
(其中:R1、R3分别表示选自烷基、链烯基、芳基、酰基、卤素基团、环氧丙氧基、环氧基、氨基、苯基、巯基、甲基丙烯氧基和氰基的有机基团,R2表示选自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烷氧基、酰基和苯基的有机基团,a和b为0或1的整数)。
D成分:是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或其水解物,
{(OX)3-aSi(R4)}2Y    (II)
(其中,R4表示碳原子数为1~5的有机基团,X表示碳原子数为1~4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1~4的酰基,Y表示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a为0或1的整数)。
C成分由上述通式(I)表示。其具体的有机硅化合物或其水解物的例子:硅酸甲酯、硅酸乙酯、硅酸正丙酯、硅酸异丙酯、硅酸正丁酯、四乙酰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丙氧基硅烷、甲基三乙酰氧基硅烷、甲基三丁氧基硅烷、甲基三丙氧基硅烷、甲基三戊氧基硅烷、甲基三苯氧基硅烷、甲基三苄氧基硅烷、甲基三苯乙基氧基硅烷、环氧丙氧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环氧丙氧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三乙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丁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苯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丁基三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丁基三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δ-环氧丙氧基丁基三甲氧基硅烷、δ-环氧丙氧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3,4-环氧环己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3,4-环氧环己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丁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苯氧基硅烷、γ-(3,4-环氧环己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3,4-环氧环己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δ-(3,4-环氧环己基)丁基三甲氧基硅烷、δ-(3,4-环氧环己基)丁基三乙氧基硅烷、环氧丙氧基甲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环氧丙氧基甲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α-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β-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丁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苯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基二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烯基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烯基乙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烯基苯基甲氧基硅烷、γ-环氧丙氧基丙基乙烯基苯基乙氧基硅烷、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γ-氯代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氯代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氯代丙基三乙酰氧基硅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氰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氯代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氯代甲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苯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氯代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氯代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酰氧基硅烷、γ-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γ-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巯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甲氧基硅烷、甲基乙烯基二乙氧基硅烷等和这些物质的水解物。
D成分由上述通式(II)表示。其具体的有机硅化合物或其水解物的
例子:亚甲基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亚乙基二乙基二甲氧基硅烷、亚丙基二乙基二乙氧基硅烷、亚丁基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和这些物质的水解物。
C成分和/或D成分的有机硅化合物,可以仅单独使用C成分或D成分,或将C成分和D成分混合使用。另外,还可以使用2种以上C成分,使用2种以上D成分。
C成分和/或D成分的有机硅化合物的水解,通过在C成分和/或D成分的有机硅化合物中添加盐酸水溶液、硫酸水溶液或乙酸水溶液等酸性水溶液,搅拌而进行。
作为有机硅化合物,除了上述硅化合物以外,还可以使用聚硅氧烷清漆、聚硅氧烷醇酸清漆、聚硅氧烷环氧清漆、聚硅氧烷丙烯酸清漆和聚硅氧烷聚酯清漆等改性聚硅氧烷清漆等。这些物质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可以使用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间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和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等。作为缩丁醛树脂,可以列举聚乙烯醇缩丁醛。
在含有本发明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的涂布组合物中,该导电性氧化锡溶胶中所含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与粘合剂固体成分的混合比为90∶10~10∶90,或70∶30~30∶70,或60∶40~40∶60。
此外,可以在基材上涂布上述涂布组合物,从而获得具有透明导电性或透明抗静电性涂膜的部件。基材可以使用塑料、橡胶、玻璃、金属、陶瓷和纸等各种材料。
涂布该涂布组合物的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任意的方法,可以列举例如棒涂法、逆涂法、凹版印刷法、微凹版印刷法、浸涂法、旋涂法、喷涂法等。
该涂布组合物可以在涂布在基材上后,通过固化处理而形成固化膜。固化处理可以通过热风干燥或活性能量线照射来进行。在使用热风干燥的情况下,可以在70~200℃的热风中进行,或为90~150℃。此外,作为活性能量线,可以使用紫外线、红外线、远红外线,电子束等。
对由含有本发明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的涂布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定,为0.1~10微米左右,通常形成1~5微米左右的厚度。
由含有本发明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的涂布组合物形成的涂膜的表面电阻值,可以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例如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ロ一レスタI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上述涂膜具有的表面电阻值在105~1010Ω/□的范围内,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抗静电性能。
上述涂膜的折射率根据导电性氧化锡溶胶与粘合剂的混合比率以及粘合剂的种类有所不同,基本在1.55~1.90的范围内。
涂布含有本发明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的涂布组合物获得的具有高折射率的涂膜,可以通过进一步设置防反射膜而赋予防反射功能。
作为防反射膜,可以通过在本发明中获得的具有高折射率的涂膜的上部设置比该具有高折射率的涂膜的折射率低的涂膜而获得。此时,低折射率涂膜与高折射率涂膜之间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5以上。这是由于如果低折射率涂膜与高折射率涂膜之间的折射率差是不足0.05的值,则有时无法用这些防反射涂膜获得协同作用,防反射效果反而降低。因此,低折射率涂膜与高折射率涂膜之间的折射率差更优选为0.1~0.5的值,进一步优选为0.15~0.5的值。对低折射率涂膜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为例如50~300nm。低折射率涂膜的厚度优选为50~300nm。如果低折射率涂膜的厚度不足50nm,则有时对作为基底的高折射率涂膜的粘合性降低,另一方面,如果厚度超过300nm,则有时会产生光干涉,防反射效果降低。在为了获得更好的防反射效果而设置多个低折射率涂膜的情况下,其总厚度只要是50~300nm即可。
对构成低折射率涂膜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列举上式(I)或(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及其水解物、氟烯烃类聚合物或含氟丙烯酸类聚合物等氟类树脂、或作为具有低折射率的微粒的氟化镁、氟化锂、氟化钠镁或具有空隙的微粒和有机或无机粘合剂混合获得的低折射率涂布组合物等。还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或溅射法等方法将氟化镁或二氧化硅等无机化合物形成低折射率涂膜。
此外,作为防反射膜,还可以通过设置交互层叠有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的多层防反射膜而赋予防反射功能。此时,高折射率层是选自钛、钽、锆、铌或钇中的至少1种的氧化物的层,低折射率层是选自二氧化硅、氧化铝、氟化镁、氟化锂、氟化钠镁的至少1种的层。这些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可以通过使用真空蒸镀、溅射法、离子镀敷法等干式镀敷法的方法来成膜。
实施例
参考例1
(原料碱性氧化锡水溶胶的制造)
在383kg纯水中溶解37.5kg草酸((COOH)2·2H2O),将其装入500L的容器中,在搅拌下加热至70℃,添加150kg的35质量%的过氧化氢水和75kg金属锡(山石金属社制,商品名:AT-SNNO200N)。过氧化氢水与金属锡的添加交互进行。先添加10kg的35质量%的过氧化氢水,然后添加5kg金属锡。等待反应结束(5~10分钟),重复该操作。全部添加后,再追加10kg的35质量%的过氧化氢水。添加所需的时间为2.5小时,添加结束后,进而在95℃下加热1小时,结束反应。过氧化氢水与金属锡的摩尔比以H2O2/Sn计,为2.61。所得的氧化锡水溶胶的透明性非常良好。该氧化锡水溶胶的产量为630kg,比重1.154,pH1.51,以SnO2计为14.7质量%。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得的溶胶,为10~15nm的球状的分散性良好的胶体粒子。该溶胶显示出放置后稍稍变稠的倾向,在室温下放置6个月后,确认没有凝胶化,稳定。在629kg所得溶胶中添加231kg的35质量%的过氧化氢水、52kg纯水,进行稀释,使得以SnO2计为10质量%,相对于加料时的草酸,H2O2/(COOH)2摩尔比为8.0,加热至95℃,进行5小时熟化。通过该操作,含有的草酸与过氧化氢反应而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所得的氧化锡浆料冷却至约40℃后,添加2.7kg异丙基胺,胶溶后,通入到填充了约15L铂类催化剂{N-220(ズ一ドケミ一触媒(株)制商品名)}的催化剂塔中,循环,进行过量过氧化氢的分解处理。通液速度为约30L/min,循环5小时。进而通入到填充了阴离子交换树脂(アンバ一ライトIRA-410:オルガノ(株)制商品名)的柱中,获得1545kg碱性的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11.03,电导率为305μS/cm。
实施例1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在搅拌下缓缓添加29.5g混合了26g的10%的正磷酸和3.5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9.66,电导率为160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150℃,保持8小时。所得的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51,电导率为1450μS/cm。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除去剩余的二异丙基胺和磷酸离子,获得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3.54,电导率为80μS/cm。在搅拌下,在2548g该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SnO2浓度为5.18质量%)中添加0.66g二异丁基胺后,搅拌1小时,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浓缩至432g,从而获得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的比重为1.35,pH为5.14,电导率为460μS/cm,以SnO2计为30.7质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22n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8.5%。将该溶胶在130℃下干燥的干燥物通过BET法测定的比表面积为140m2/g。此外,该干燥物通过X射线折射的结果是显示出锡石(Cussiterite)的峰。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21。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为30.7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420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由此获得412g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该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1.3质量%,比重1.10,pH(1+1)为6.00,电导率为59μS/c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6.3%。
实施例2
在100g实施例1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添加6.3g树脂型颜料分散剂Disperbyk-106(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具有酸性基团的聚合物盐),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置换成甲乙酮,从而获得103g导电性氧化锡甲乙酮溶胶。该甲乙酮溶胶的SnO2浓度为30.3质量%,比重1.15。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乙酮溶胶调整至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8.7%。
实施例3
在100g实施例1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添加3.1g树脂型颜料分散剂Disperbyk-106(ビツクケミ一社制商品名;成分:具有酸性基团的聚合物盐),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置换成甲乙酮,从而获得103g导电性氧化锡甲乙酮溶胶。该甲乙酮溶胶的SnO2浓度为30.2质量%,比重1.11。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乙酮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42.9%。
实施例4
在5g实施例1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导电性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wirebar),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该导电性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所得的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结果是L=99.18,a=-0.12,b=0.79,YI=2.5,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浊度,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5%,浊度值为2.5。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4×109Ω/□。确认通过照射紫外线和可见光线,可以提高本发明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溶胶的导电性。在上述实施例4中,薄膜固化时的紫外线照射后立即测定的表面电阻值为1×107Ω/□,放置达到平衡状态,在2小时后显示为4×109Ω/□的值。如果对该薄膜再次照射紫外线,则表面电阻值显示为1×107Ω/□,是与固化后立即测定出的值相同的值。
实施例5
(涂布组合物的制备)
在具有磁力搅拌器的玻璃制容器中,加入49.9g相当于上述C成分的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一边搅拌一边用3小时滴加17.4g的0.01当量的盐酸。滴加结束后,搅拌0.5小时,获得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部分水解物。在67.3g该水解物中加入200g实施例1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进而加入0.8g作为固化剂的乙酰丙酮铝,充分搅拌后进行过滤,从而获得涂布组合物。
(固化膜的形成)
在5cm见方的玻璃基板上,通过旋涂法涂布上述涂布组合物,在120℃下加热处理2小时,将涂膜固化。所得的导电性高折射率涂膜的膜厚为1.4μm,其折射率为1.66,反射率为4.51%。折射率、反射率使用激光反射率测定仪测定。
(防反射膜的制备)
在所得的导电性高折射率涂膜上,为了赋予防反射功能,通过旋涂法涂布作为低折射率涂膜的四乙氧基硅烷的部分水解物,在110℃下加热处理1小时,将涂膜固化。所得的具有防反射膜的导电性高折射率涂膜的膜厚为1.7μm,其反射率为1.43%。
实施例6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中,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混合了85.9g的10%的正磷酸和11.6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97.5g,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7.38,电导率为402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150℃,保持8小时。所得的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8.8,电导率为4450μS/cm。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除去剩余的二异丙基胺和磷酸离子,获得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3.74,电导率为70μS/cm。在搅拌下,在该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2490g(SnO2浓度为5.30质量%)中添加0.66g二异丁基胺后,搅拌1小时,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浓缩至428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0.8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比重为1.35,pH为5.31,电导率为440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3~23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23n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7.3%。此外,利用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81。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0.8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405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410g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0.5质量%,比重1.1,pH(1+1)为6.55,电导率为60μS/c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8.2%。
实施例7
在5g实施例6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导电性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该导电性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6,a=-0.13,b=0.78,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浊度,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6%,浊度值为1.6。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2×109Ω/□。
实施例8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在搅拌下缓缓添加混合了26g的10%的正磷酸和3.5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29.5g,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9.66,电导率为160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200℃,保持8小时。所得的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2,电导率为1340μS/cm。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除去剩余的二异丙基胺和磷酸离子,获得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3.55,电导率为80μS/cm。在搅拌下,在该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2550g(SnO2浓度为5.18质量%)中添加0.66g二异丁基胺后,搅拌1小时,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浓缩至432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0.6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比重为1.35,pH为5.11,电导率为444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5~25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66n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62.5%。此外,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20。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0.6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405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411g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1.0质量%,比重1.12,pH(1+1)为6.7,电导率为50μS/c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56.6%。
实施例9
在5g实施例8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导电性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该导电性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4,a=-0.13,b=0.81,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浊度,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6%,浊度值为1.6。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3×109Ω/□。确认通过照射紫外线和可见光线,能提高本发明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溶胶的导电性。在上述实施例9中,薄膜固化时的紫外线照射后立即测定的表面电阻值(通过低电阻计IP“MCP-T250”(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显示为3×105Ω/□,但放置达到平衡状态,在2小时后显示表面电阻值(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为3×109Ω/□的值。如果再次对该薄膜照射紫外线,则表面电阻值(通过ロ一レスタ一IP“MCP-T250”(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显示为3×105Ω/□,是与固化后立即测定出的值相同的值。
实施例10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在搅拌下缓缓加入混合了26g的10%的正磷酸和3.5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29.5g,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9.66,电导率为160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240℃,保持5小时。所得的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3,电导率为1300μS/cm。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掺杂了磷的碱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除去剩余的二异丙基胺和磷酸离子,获得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3.45,电导率为90μS/cm。在搅拌下,在该酸性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2660g(SnO2浓度为4.96质量%)中添加0.66g二异丁基胺后,搅拌1小时,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浓缩至426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1.0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比重为1.34,pH为6.66,电导率为445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6~30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82n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55.5%。此外,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19。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1.0质量%的导电性氧化锡水溶胶406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405g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1.2质量%,比重1.12,pH(1+1)为6.7,电导率为51μS/cm。将该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54.5%。
实施例11
在5g实施例10中获得的导电性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导电性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该导电性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导电性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3,a =-0.13,b=0.80,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浊度的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6%,浊度值为1.6。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4×109Ω/□。
比较例1
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后,升温至150℃,保持8小时。所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9,电导率为351μS/cm。如果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则发生凝胶化。因此不通入到离子交换树脂中,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浓缩至425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0.9质量%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的比重为1.35,pH为10.5,电导率为600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0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17nm。将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8.0%。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0.9质量%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400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405g氧化锡甲醇溶胶。该氧化锡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0.8质量%,比重1.11,pH(1+1)为10.0,电导率为315μS/cm。将该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8.1%。
比较例2
在5g比较例1中获得的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含氧化锡的涂膜的PET薄膜。该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5,a=-0.13,b=0.80,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浊度的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2%,浊度值为1.5。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2.4×1012Ω/□。
比较例3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在搅拌下缓缓加入29.5g混合了26g的10%的正磷酸和3.5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9.66,电导率为160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90℃,保持8小时。所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9.88,电导率为1280μS/cm。如果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则会发生凝胶化。因此,在通入阴离子交换树脂中后,不通入到阳离子交换树脂中,获得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氧化锡水溶胶的pH为9.44,电导率为80μS/cm。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测定的结果为0.004。在原料碱性氧化锡溶胶水溶胶中加入的正磷酸基本没有掺杂在氧化锡溶胶的粒子中,通过阴离子交换除去。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进行了阴离子交换的氧化锡水溶胶2450g(SnO2浓度5.39质量%)浓缩至425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1.0质量%的氧化锡水溶胶。该氧化锡水溶胶比重为1.36,pH为10.4,电导率为715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20nm。将该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7.0%。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1.0质量%的氧化锡水溶胶420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412g氧化锡甲醇溶胶。该氧化锡甲醇溶胶的SnO2浓度为31.1质量%,比重1.12,pH(1+1)为10.4,电导率为383μS/cm。将该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7.2%。
比较例4
在5g比较例3中获得的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含氧化锡的涂膜的PET薄膜。该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6,a =-0.13,b=0.78,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浊度的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6%,浊度值为1.5。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2×1011Ω/□。
比较例5
在2200g参考例1中获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为以SnO2计含有6.0质量%),在搅拌下缓缓加入6.1g混合了2.6g的10%的正磷酸和3.5g二异丙基胺的水溶液,在添加结束后,继续搅拌30分钟,制备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4,电导率为1000μS/cm。在3L的高压釜中加入该混合了磷酸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后,升温至150℃,保持8小时。所得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pH为10.0,电导率为880μS/cm。如果按照阴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顺序通入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则会发生凝胶化。因此,在将2000g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通入到阴离子交换树脂中后,不通入到阳离子交换树脂中,获得氧化锡水溶胶。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该氧化锡水溶胶浓缩至388g,从而获得SnO2浓度为30.8质量%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的比重为1.36,pH为10.4,电导率为660μS/cm,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0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20nm。此外,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02。将该碱性氧化锡水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86.8%。使用旋转蒸发仪,在减压下将所得的SnO2浓度30.8质量%的碱性氧化锡水溶胶380g中的水置换成甲醇,获得381g氧化锡甲醇溶胶。该氧化锡甲醇溶胶的固体成分为30.8质量%,比重1.11,pH(1+1)为10.3,电导率为366μS/cm。将该氧化锡甲醇溶胶调整至SnO2浓度为10质量%,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77.9%。
比较例6
在5g比较例5中获得的氧化锡甲醇溶胶中加入混合了0.9g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KAYARAD DPHA(日本化药(株)制商品名))、0.1g光引发剂イルガキユア一184(チバガイギ一社制商品名)、2.1g正丁醇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获得含有氧化锡的树脂组合物。所得的树脂组合物的分散状态良好。使用No.12(27.4μm)的绕线棒,将其涂布在PET薄膜(125μm)的上面后,通过紫外线照射机照射紫外线,获得具有含氧化锡的涂膜的PET薄膜。该涂膜的膜厚为1.1μm。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对所得的具有涂膜的PET薄膜进行测定,结果是L=99.6,a=-0.14,b=0.78,使用分光浊度计TC-H3DPK-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浊度,结果是全光透射率(Tt)为99.6%,浊度值为1.6。该薄膜通过表面电阻率测定装置ハイレスタ一UP(三菱化学(株)制造)测定的表面电阻值是在气温24℃,相对湿度33%的状态下测定,为3.5×1012Ω/□。
比较例7
在686g水中溶解371.6g锡酸钾,制备原料水溶液。在1000g加热至50℃的水中,在搅拌下,用12小时将上述原料水溶液添加至1880g的10质量%的硝酸中,将体系内的pH保持在8.5,进行水解,获得氧化锡浆料。从该浆料中过滤出氧化锡胶体粒子的凝集体,用纯水充分洗净,除去副生盐,在110℃下将氧化锡胶体粒子的滤饼干燥。将所得的滤饼的干燥物228g浸渍在13g的20%正磷酸中。然后,将该滤饼在空气中,在350℃下烧成3小时,进而在空气中,在650℃下烧成2小时,从而获得掺杂了磷的氧化锡微粉末。所得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微粉末通过荧光X射线分析的结果是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18。将10g所得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微粉末与90g水混合,使用球磨机进行24小时的湿式粉碎,获得掺杂了磷的氧化锡水溶胶。所得的掺杂了磷的氧化锡水溶胶的SnO2浓度为10.0质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45~80nm,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的平均粒径为265nm,在10mm的光路长度中,使用分光式色差计TC-1800MK-II((有)东京电色制造)测定的结果是,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0%。
表1
溶胶的制备 水热处理温度(℃)   P/SnO2(摩尔比)              光线的透射率(%)
  水溶胶   甲醇溶胶  MEK溶胶
  实施例1  150   0.021   88.5     76.3     -
  实施例2  150   0.021   -     -     78.7
  实施例3  150   0.021   -     -     42.9
  实施例6  150   0.081   87.3     78.2     -
  实施例8  200   0.020   62.5     56.6     -
  实施例10  240   0.019   55.5     54.5     -
  比较例1  150   0   88.0     78.1     -
  比较例3  90   0.004   87.0     77.2     -
  比较例5  150   0.002   86.8     77.9     -
  比较例7  650(烧成)   0.018   0.0     -     -
表2
涂膜制备 使用的溶胶    表面电阻值(Ω/□)
    实施例4     实施例1     4×109
    实施例7     实施例6     2×109
    实施例9     实施例8     3×109
    实施例11     实施例10     4×109
    比较例2     比较例1     2.4×1012
    比较例4     比较例3     2×1011
    比较例6     比较例5     3.5×1012
工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胶体粒子的粒径极其微细。通过将混合本发明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获得的涂布组合物,涂布在基材上,能形成高透明性的导电性涂膜。在基材是透明性基材的情况下,能在不损害基材透明性的情况下,制备具有导电性或抗静电性的涂膜的部件。
另外,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摘要中的“以上”、“以下”都包括本数。

Claims (14)

1.一种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含有掺杂了磷的导电性氧化锡胶体粒子(A)的溶胶,其特征在于,该溶胶中的胶体粒子(A)的浓度调制为10质量%的溶胶对光路长10mm的波长600nm的光线的透射率为30%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氧化锡溶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粒径为2~25n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其特征在于,上述胶体粒子(A)中的掺杂的磷(P)相对于氧化锡(SnO2)的摩尔比为0.005~0.2。
4.一种制造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性氧化锡溶胶是通过在氧化锡溶胶中混合磷化合物后,进行水热处理而获得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在氧化锡溶胶中混合磷化合物后进行的水热处理的温度为100~350℃。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氧化锡溶胶是通过在有机酸的水溶液中,在将H2O2/Sn的摩尔比保持在2~3的范围内的条件下添加金属锡和过氧化氢进行反应而获得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使上述有机酸的水溶液的氧化锡浓度为40质量%以下那样添加来进行反应。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有机酸是草酸或含有草酸作为主成分的有机酸。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磷化合物是选自正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三铵、亚磷酸、亚磷酸二氢钠、亚磷酸氢二钠、亚磷酸三钠、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中的至少1种的磷化合物。
10.一种涂布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和粘合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涂布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合剂是选自丙烯酸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聚乙烯醇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明胶和明胶衍生物、纤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聚酰亚胺树脂、酚树脂、有机硅化合物、脲树脂、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和缩丁醛树脂中的至少1种。
12.一种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基材表面上具有由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涂布组合物形成的涂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部件是塑料、橡胶、玻璃、金属、陶瓷或纸。
14.一种具有防反射膜的部件,其特征在于,是在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部件上进一步设置防反射膜而成的。
CN2007101421258A 2006-06-22 2007-06-22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1215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2121 2006-06-22
JP172121/2006 2006-06-22
JP2006204521 2006-07-27
JP204521/2006 2006-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1545A true CN101121545A (zh) 2008-02-13
CN101121545B CN101121545B (zh) 2012-03-28

Family

ID=38531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21258A Active CN101121545B (zh) 2006-06-22 2007-06-22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070297966A1 (zh)
EP (1) EP1870439B1 (zh)
KR (1) KR101359726B1 (zh)
CN (1) CN101121545B (zh)
TW (1) TWI444332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7334A (zh) * 2008-06-09 2011-05-11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热定影辊以及制备热定影辊的方法
CN102532439A (zh) * 2012-02-22 2012-07-04 上海大学 一种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229249A (zh) * 2010-12-01 2013-07-31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介电涂层和制品
CN103280327A (zh) * 2013-05-16 2013-09-04 陶荣燕 高介电常数电极箔制备方法
CN105324338B (zh) * 2013-05-14 2017-09-22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氟掺杂的氧化锡胶体以及用于制备其的方法
CN107850959A (zh) * 2015-07-14 2018-03-27 株式会社Lg化学 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该导电结构的触摸面板及包括该导电结构的显示装置
CN111138749A (zh) * 2019-12-23 2020-05-12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抗菌防静电发泡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16398A (zh) * 2020-06-09 2023-04-04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底涂层用组合物、底涂层、以及具备底涂层的废气净化用催化剂和废气净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297966A1 (en) * 2006-06-22 2007-12-27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nductive tin oxide so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JP5389568B2 (ja) * 2009-08-19 2014-01-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DE102010020994B4 (de) * 2010-01-27 2022-01-27 Interpane Entwicklungs-Und Beratungs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beschichteten Gegenstands mit Texturätzen
CN102617050A (zh) * 2011-01-28 2012-08-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0B (zh) * 2011-08-31 2013-03-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固化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88B (zh) * 2011-08-31 2013-03-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2B (zh) * 2011-08-31 2013-03-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成本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5B (zh) * 2011-09-01 2013-02-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聚酯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3B (zh) * 2011-09-01 2013-02-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6B (zh) * 2011-09-01 2013-03-2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组分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68394B (zh) * 2011-09-01 2013-07-17 安徽祈艾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0597552B2 (en) * 2017-12-20 2020-03-2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a silane modified compound
CN108084659B (zh) * 2017-12-23 2020-04-24 江苏通威玻璃钢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抗静电型玻璃钢材料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4322A (en) * 1984-04-19 1985-04-30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hosphorous-doped tin oxide powder
JPH022A (ja) 1984-06-20 1990-01-05 Tomio Konno 真空フアイバー電子通信の方法とその装置
US5204177A (en) * 1986-03-06 1993-04-20 Catalysts & Chemicals Industries, Co.,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conductive fine particles and conductive coating materials containing said particles
US4937148A (en) 1986-03-06 1990-06-26 Catalysts & Chemicals Industries Co., Ltd. Process for preparing conductive fine particles
JPS6311519A (ja) 1986-03-06 1988-01-19 Catalysts & Chem Ind Co Ltd 導電性微粉末の製造法
JPS62230617A (ja) 1986-04-01 1987-10-09 Catalysts & Chem Ind Co Ltd 酸化錫ゾ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1989003114A1 (en) * 1987-09-30 1989-04-06 Catalysts & Chemicals Industries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eramic-coated base, process for its production, and its use
SG42911A1 (en) * 1990-11-21 1997-10-17 Catalysts & Chem Ind Co Coating solution for form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 process for preparing same conductive substrateprocess for preparing same and (see file for full title)
JP2768862B2 (ja) * 1991-12-16 1998-06-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表面処理方法
KR940000377A (ko) 1992-06-11 1994-01-03 아끼자와 다끼시 전도성 주석 산화물 미세분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365821B2 (ja) 1992-06-11 2003-01-14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導電性酸化スズ微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569412A (en) 1994-08-18 1996-10-29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Tin oxide based conductive powders and coatings
DE4435301A1 (de) * 1994-10-01 1996-04-04 Merck Patent Gmbh Leitfähige Pigmente
WO1997015526A1 (en) * 1995-10-27 1997-05-01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Hydrothermal process for making ultrafine metal oxide powders
KR100761184B1 (ko) * 2000-04-20 2007-10-04 디에스엠 아이피 어셋츠 비.브이.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경화 필름 및 복합 제품
US6787231B1 (en) * 2003-04-11 2004-09-07 Electroplated Metal Solutions, Inc. Tin (IV) oxide nanopowder and methods for preparation and use thereof
JP4759955B2 (ja) * 2003-08-28 2011-08-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を有する帯電防止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より得られる帯電防止板
JP4994567B2 (ja) * 2003-10-20 2012-08-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直線偏光分離フィルム、直線偏光分離積層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液晶表示装置
US7149032B2 (en) * 2005-03-29 2006-12-12 Tomoegawa Paper Co., Ltd. Anti-glare film
US20070297966A1 (en) * 2006-06-22 2007-12-27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nductive tin oxide so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7334B (zh) * 2008-06-09 2013-01-2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热定影辊以及制备热定影辊的方法
CN102057334A (zh) * 2008-06-09 2011-05-11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热定影辊以及制备热定影辊的方法
US10640658B2 (en) 2010-12-01 2020-05-05 Merck Patent Gmbh Dielectric coatings and articles
CN103229249A (zh) * 2010-12-01 2013-07-31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介电涂层和制品
CN103229249B (zh) * 2010-12-01 2018-07-10 默克专利股份有限公司 介电涂层和制品
CN102532439A (zh) * 2012-02-22 2012-07-04 上海大学 一种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5324338B (zh) * 2013-05-14 2017-09-22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氟掺杂的氧化锡胶体以及用于制备其的方法
CN103280327A (zh) * 2013-05-16 2013-09-04 陶荣燕 高介电常数电极箔制备方法
CN107850959A (zh) * 2015-07-14 2018-03-27 株式会社Lg化学 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该导电结构的触摸面板及包括该导电结构的显示装置
CN107850959B (zh) * 2015-07-14 2020-11-20 株式会社Lg化学 导电结构、其制造方法、包括其的触摸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138749A (zh) * 2019-12-23 2020-05-12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抗菌防静电发泡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38749B (zh) * 2019-12-23 2022-05-03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抗菌防静电发泡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16398A (zh) * 2020-06-09 2023-04-04 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 底涂层用组合物、底涂层、以及具备底涂层的废气净化用催化剂和废气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07076A1 (en) 2010-08-19
CN101121545B (zh) 2012-03-28
KR20070121581A (ko) 2007-12-27
TW200819394A (en) 2008-05-01
US20070297966A1 (en) 2007-12-27
EP1870439A2 (en) 2007-12-26
US7919016B2 (en) 2011-04-05
EP1870439B1 (en) 2018-10-03
KR101359726B1 (ko) 2014-02-07
EP1870439A3 (en) 2010-05-19
TWI444332B (zh) 2014-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1545B (zh) 导电性氧化锡溶胶及其制造方法
TWI241326B (en) Hard coating material and film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2803141B (zh) 二氧化硅类微粒的分散溶胶的制造方法、二氧化硅类微粒的分散溶胶、含有该分散溶胶的涂料组合物、固化性涂膜以及带固化性涂膜的基材
CN101815676B (zh) 改性金属氧化物复合溶胶、涂布组合物和光学部件
JP3530085B2 (ja) 金属酸化物系粒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CA2745577A1 (en) Dispersion of zirconium oxide,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same
EP1922370A2 (de) Beschichtungsmassen enthaltend mit silanen modifizierte nanopartikel
JP2011137083A (ja) 金属顔料およびそれを配合した紫外線硬化型組成物
JP2022507818A (ja) TiO2ナノ結晶の合成、キャップ、および分散
EP1491503B1 (en) Metal oxide particle comprising the metals tin, zinc and antimony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JP5587573B2 (ja) 樹脂被覆金属酸化物粒子分散ゾ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樹脂被覆金属酸化物粒子を含む透明被膜形成用塗布液ならびに透明被膜付基材
CN102652156B (zh) 有机溶剂分散体、树脂组合物和光学器件
JP4877518B2 (ja) 導電性酸化スズゾ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214412B2 (ja) コアシェル型酸化物微粒子の分散液、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TWI488898B (zh) Resin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materials
JP5466612B2 (ja) 樹脂被覆金属酸化物粒子樹脂分散組成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透明被膜付基材
CN101294014A (zh) 涂覆组合物和光学部件
KR20130100271A (ko) 표면 개질된 무수 안티몬산 아연 콜로이드 입자의 소수성 유기용매 분산액,이를 이용한 코팅 조성물 및 피복부재
JP2006206841A (ja) チタン酸膜コーティング樹脂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588419B2 (ja) 酸化亜鉛系粒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用途
JP6368879B1 (ja) シリコーン樹脂エマルションを含む水性クリヤー塗料組成物の調製方法
CN116425924A (zh) 一种水性工业漆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分散剂
CN115197587A (zh) 含磷改性剂改性氧化锆及其制备方法和光学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