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5600A -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5600A
CN101025600A CN200710084188.2A CN200710084188A CN101025600A CN 101025600 A CN101025600 A CN 101025600A CN 200710084188 A CN200710084188 A CN 200710084188A CN 101025600 A CN101025600 A CN 101025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mperature
fixing roller
fixing
endless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841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68120C (zh
Inventor
前田智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25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56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6812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6812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装备于能够进行纸张输送速度切换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定影辊与加压辊夹持着纸张进行输送,利用定影辊周面的热量使纸张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纸张上,其中,包括通过从定影辊的外部接触定影辊的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环状带、和根据纸张的输送速度而改变环状带的温度的卤素灯·热源控制装置·热敏电阻。由此,能够不产生偏差现象地使图象定影在纸张上。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备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该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程序、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例如打印机)中,具备通过使形成在纸张上的调色剂像热熔融而使其定影在纸张上的定影装置。作为该定影装置的一例,有如以下的专利文献2~4所示那样由定影辊与加压辊构成的辊对方式的定影装置。
定影辊是在铝等金属制的中空芯轴的表面上形成有弹性层的辊部件,是在该芯轴的内部作为热源而配置有卤素灯的结构。并且,温度控制装置通过根据从设在定影辊表面上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开启/关闭控制卤素灯,来控制定影辊的温度。
另外,作为对定影辊加热的机构,除了上述那样的卤素灯以外,还已知有压接在定影辊周面上的外部加热部件。作为该外部加热部件的具体例子,有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外部加热辊及在专利文献2~4中公开的外部加热带等。该外部加热部件由于与定影辊周面直接接触,所以与上述卤素灯相比能够使定影辊周面更迅速地变暖。
加压辊是在芯轴上作为包覆层而设有硅橡胶等耐热性弹性层的辊部件。并且,使加压辊压接在定影辊周面上,通过加压辊的弹性层的弹性变形来在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形成咬入区域。
在以上的结构中,将形成有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纸张夹在定影辊与加压辊之间的咬入区域中,通过使定影辊与加压辊旋转来输送该纸张,通过借助定影辊周面的热量使纸张上的调色剂像熔融,能够使该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上。
此外,已知在这样的定影装置中,如果定影辊周面温度为适当温度范围外的温度,会产生冷偏差或热偏差等偏差现象。所谓的冷偏差,是指传递给纸张的热量不足、调色剂没有充分熔融而使调色剂的一部分附着在定影辊上的现象,所谓的热偏差,是指因纸张上的调色剂被过加热而使调色剂的凝聚力降低、纸张上的调色剂的一部分附着在定影辊上的现象。
因而,在定影装置中,在过纸时进行温度控制以使定影辊表面温度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是很重要的。
(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11-038802号公报(公开日:1999年2月12日);
(专利文献2)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189427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7月14日);
(专利文献3)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5-292714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10月20日);
(专利文献4)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昭52-017031号公报(公开日:1977年2月8日)。
定影辊周面的适当温度范围根据安装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的纸张输送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地讲,有纸张输送速度(处理速度)越高则上述适当温度范围越向高温侧移动、纸张输送速度越低则上述适当温度范围越向低温侧移动的倾向。这是因为,在纸张输送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纸张与定影辊周面的接触时间短,如果定影辊周面温度不高则不能从定影辊周面向纸张传递足够的热,在纸张输送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上述接触时间长,如果不抑制定影辊周面温度则会从定影辊的周面向纸张传递过多的热量。
这里,在所谓的四循环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中,通常设计成,在纸张上形成彩色图象的情况与形成黑白图象的情况下纸张输送速度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在彩色的情况与黑白的情况下输送的纸张间的间隔不同,所以每单位时间的处理张数在黑白的情况下较多)。
因而,在装备于四循环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中,如果对比使彩色图象定影时的上述适当温度范围与使黑白图象定影时的上述适当温度范围,则如图10(a)所示,存在重复范围,该重复范围较大。由此,通过将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控制值设定在该重复范围内,在将彩色图象定影的情况以及将黑白图象定影的情况的任一种情况下,都容易进行控制以使定影辊周面温度落入适当温度范围内,由此能够避免偏差现象。
相对于此,最近,在四辊串联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中,设计成在纸张上形成黑白图象的情况下比形成彩色图象的情况下纸张输送速度高的要求增加了(即在黑白图象形成模式与彩色图象形成模式间大幅切换纸张输送速度)。这是因为,即使这样设计,也不会降低所形成的黑白图象的画质,却能增多黑白图象的处理张数。
在鉴于这一点而设计成在纸张上形成黑白图象时比形成彩色图象时纸张输送速度高的图象形成装置中,如果对比将彩色图象定影时的适当温度范围与将黑白图象定影时的适当温度范围,则如图10(b)所示,重复范围很窄或者不存在重复范围。在重复范围很窄的情况下,即使将定影辊表面温度的控制值设定在该重复范围内,也难以进行温度控制以使定影辊表面温度落入该重复范围内,发生冷偏差或热偏差问题的可能性较高。此外,在不存在重复范围的情况下,无论怎样设定上述控制值,都难以抑制偏差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备于可切换纸张输送速度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其能够不产生偏差现象地将图象定影在纸张上。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应于记录材料的输送速度切换而改变与定影辊周面接触的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所以能够使该定影辊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为最适合于上述输送速度的温度(不易产生偏差现象的温度)。因此,起到即使以可切换图象形成装置的输送速度的方式构成也能够抑制偏差现象产生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是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进行下述处理,即,定影辊与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该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其中,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
进而,本发明也可以是一种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辊、加压辊、和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与上述定影辊的周面接触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该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即,进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温度控制方法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在此情况下,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工序的温度控制程序、记录有该温度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中。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所示的记载会变得足够清楚。此外,本发明的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说明会变得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装备有图1所示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图1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及环状带的黑白模式下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3(b)是表示图1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及环状带的彩色模式下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4(a)是表示在黑白模式下对定影辊内部的卤素灯完全不进行电力供给时定影辊及环状带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4(b)是表示在黑白模式下对定影辊内部的卤素灯进行电力供给时定影辊及环状带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作为外部加热部件而构成外部加热辊来代替环状带时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6(a)是表示图5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及环状带的黑白模式下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6(b)是表示图5所示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及环状带的彩色模式下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7(a)是表示在架设环状带的第1支承辊和第2支承辊中的第2支承辊内部设置卤素灯时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7(b)是表示在第1支承辊和第2支承辊各自的内部设置卤素灯时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8(a)是表示利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及环状带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8(b)是表示利用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及环状带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8(c)是表示利用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及环状带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图9是对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分别表示与定影辊接触的一侧的环状带表面的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图10(a)是表示在彩色模式与黑白模式下输送速度相同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辊周面温度的适当范围的图。
图10(b)是表示在彩色模式与黑白模式下输送速度不同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辊周面温度的适当范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果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首先,参照图2对装备有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图象形成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2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1是根据从经网络连接的各终端装置发送的图象数据或由扫描仪读取的图象数据,在纸张(记录材料)P上有选择地形成彩色图象或黑白图象的打印机。
图象形成装置1是干式电子照相方式且为四辊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具备可视图象转印部50、纸张输送部30、定影装置40、供给托盘20。
可视图象转印部50包括黄色图象转印部50Y、品红色图象转印部50M、青色图象转印部50C、黑色图象转印部50B。作为具体的配置,在供给托盘20与定影装置40之间,从供给托盘20侧起,依次设置黄色图象转印部50Y、品红色图象转印部50M、青色图象转印部50C、黑色图象转印部50B。
这些转印部50Y、50M、50C、50B分别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根据图象数据,对纸张P分别转印黄色图象、品红色图象、青色图象、黑色图象。
各转印部50Y、50M、50C、50B具备感光体滚筒51,进而,在感光体滚筒51的周围,沿着感光体滚筒51的旋转方向(图2的F方向)配置有带电器52、LSU53、显影单元54、转印辊55及清洁装置56。
各转印部50Y、50M、50C、50B的感光体滚筒51是表面上具有感光材料的滚筒形状的转印辊,向箭头F方向旋转驱动。带电器52是用来使感光体滚筒51的表面一致地(均匀地)带电的、充电器型的电晕放电器。
在转印部50Y、50M、50C、50B的LSU(激光束扫描仪单元)53中,输入分别对应于图象数据中的黄色成分、品红色成分、青色成分以及黑成分的象素信号。并且,各LSU53根据这些图象信号将带电后的感光体滚筒51曝光,生成静电潜像。
转印部50Y、50M、50C、50B的显影单元54分别具有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并且,具有通过这些调色剂将在感光体滚筒51上生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生成调色剂像(显像)的功能。
转印部50Y、50M、50C、50B的转印辊55被外加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偏压,是通过对纸张P施加该偏压而将感光体滚筒51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P上的部件。转印部50Y、50M、50C、50B的清洁装置56是进行图象向纸张P上的转印后将残留在感光体滚筒51上的调色剂除去的部件。以上那样的对纸张P进行的调色剂像转印,对四种颜色重复进行4次。
纸张输送部30包括驱动辊31、空转辊32、输送带33,是输送纸张P以便通过各转印部50Y、50M、50C、50B依次在纸张P上形成调色剂像的部件。
驱动辊31及空转辊32是架设输送带33的部件,通过将驱动辊31控制为既定的角速度而旋转,来使输送带33旋转。
输送带33以与各转印部50Y、50M、50C、50B的感光体滚筒51接触的方式挂设在驱动辊31与空转辊32之间,由辊31、32向箭头Z方向摩擦驱动。并且,输送带33静电吸附从供给托盘20送入的纸张P,将纸张P依次输送到各转印部50Y、50M、50C、50B。
进而,由各转印部50Y、50M、50C、50B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张P由于驱动辊31的曲率而被从输送带33剥离,并被输送给定影装置40(图2中的单点划线表示输送路径)。另外,由各转印部50Y、50M、50C、50B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相对于纸张P是未定影的状态。
定影装置40是将转印到纸张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热压接在该纸张P上的装置。具体而言,在定影装置40中具备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并且,从可视图象转印部50输送来的纸张P被送入到形成于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进而,定影辊60和加压辊70夹持着纸张P进行输送。此时,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未定影图象)在定影辊60周面的热量作用下定影在纸张P上。
并且,由定影装置40进行了调色剂像定影处理后的纸张P被排出到图象形成装置1外部的排纸托盘(未图示)上。由此,图象形成处理结束。另外,对于定影装置40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详细地说明。
此外,在以上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1中,有各转印部50Y、50M、50C、50B对纸张P进行图象转印而形成彩色图象(多色图象)的彩色模式(多色模式)、和仅黑色图象转印部50B对纸张P进行图象转印而形成黑白图象(单色图象)的黑白模式(单色模式)。如果具体地说明,则装备在图象形成装置1中的控制部(控制用集成电路板或计算机,未图示)根据使用者输入的指示而选择彩色模式或黑白模式中的某一种模式,控制各转印部50Y、50M、50C、50B以使其执行对应于所选择的模式的图象形成。
进而,上述控制部控制图象形成装置1的纸张输送机构(纸张输送部30、定影辊60、加压辊70等),使得在彩色模式时以170mm/s的输送速度(也称作处理速度)输送纸张P,在黑白模式时以350mm/s的输送速度输送纸张。由此,在彩色模式中,能够以每分钟40张的节奏进行连续供纸,在黑白模式中,能够以每分钟70张的节奏进行连续供纸。
接着,利用图1对上述定影装置40具体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定影装置40是除了上述定影辊60及加压辊70以外还包括外部加热装置80、热源控制装置90的结构。
定影辊60是向图1所示的G方向旋转的辊,包括金属制的中空圆筒形芯轴61、覆盖该芯轴61的外周面的弹性层62、覆盖弹性层62而形成的分离层63。
芯轴61的外径为46mm,由铝制成。但是,芯轴61的材料并不限于铝,也可以由铁或不锈钢等制成。弹性层62的厚度为2mm,由具有耐热性的硅橡胶制成。分离层63由厚度约30μm的PFA(四氟乙烯与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管构成。另外,作为分离层63的材料,只要是耐热性、耐久性良好,与调色剂分离的性质良好的材料就可以,除了PFA以外,也可以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材料。这样构成的定影辊60的外径为50mm,定影辊60的表面硬度为68度(ASKER-C硬度)。
另外,在定影辊60的周面上接触着检测该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第2温度传感器)65,在芯轴61的内部设置有通过供给电力而进行热辐射的卤素灯(第2热源装置)64。卤素灯64是定影辊60的热源,如果对卤素灯64进行电力供给,则通过卤素灯64将定影辊60内部加热。
加压辊70是向图1所示的H方向旋转的辊,包括金属制的中空圆筒形芯轴71、覆盖该芯轴71的外周面的弹性层72、和覆盖弹性层72而形成的分离层73。
芯轴71的外径为46mm,由铝制成。但是,芯轴71的材料并不限于铝,也可以由铁或不锈钢等制成。弹性层72的厚度为2mm,由具有耐热性的硅橡胶制成。分离层73由厚度约30μm的PFA管构成。另外,作为分离层73的材料,只要是耐热性、耐久性良好,与调色剂分离的性质良好的材料就可以,除了PFA以外,也可以使用PTFE等氟类材料。这样构成的加压辊70的外径为50mm,加压辊70的表面硬度为75度(ASKER-C硬度)。
并且,加压辊70在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弹簧)的作用下压接在定影辊60上。由此,在定影辊60周面与加压辊70周面之间形成定影咬入部N。
此外,在定影辊70的周面上接触有检测该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75,在芯轴71的内部设置有通过供给电力进行热辐射的卤素灯74。卤素灯74是加压辊70的热源,如果对卤素灯74进行电力供给,则通过卤素灯74将加压辊70内部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加压辊70的橡胶硬度(75度)比定影辊60的橡胶硬度(68度)高,这是为了使形成在加压辊70与定影辊6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成为倒咬形状(加压辊70的形状几乎不变而定影辊60稍微凹陷的形态)。这样得到的定影咬入部N的咬入宽度为8.5mm。
这里,说明将加压辊70与定影辊6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设为倒咬形状的理由。这是因为,在定影咬入部N为倒咬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定影咬入部N的纸张P被向顺沿于加压辊70周面的方向排出,所以纸张P在被从定影咬入部N排出时容易自己剥离(不需要剥离爪等强制剥离机构而利用纸的硬挺性剥离)。
另外,如果加压辊70的表面硬度比定影辊60的表面硬度低,则加压辊70与定影辊60之间的定影咬入部N为定影辊60的形状几乎不变化而加压辊70稍微凹陷的形态,通过定影咬入部N的纸张P被向顺沿于定影辊60周面的方向排出,所以难以自己剥离。
外部加热装置80包括第1支承辊81、第2支承辊82、环状带(外部加热部件)83。环状带83架设在各支承辊81、82上,其背面侧抵接在各支承辊81、82的周面上。并且,各支承辊81、82向定影辊60旋转方向的反方向(图1的K方向)旋转,随着支承辊81、82的旋转驱动,环状带83向K方向循环移动。
环状带83是在由厚度90μm的聚酰亚胺构成的基材上形成由厚度10μm的PTFE构成的分离层而成的带部件。另外,环状带83的外径是30mm。但是,作为环状带83,并不限于这样的带部件,也可以使用镍、不锈钢、铁等金属制的带部件。此外,环状带83的外径并不限于30mm。另外,作为环状带83的分离层的材料,只要耐热性、耐久性良好,与调色剂分离的性质良好就可以,也可以使用PFA代替PTFE。
各支承辊81、82是由外径15mm、壁厚1mm的铝制芯轴构成的辊。另外,根据需要(例如在想要减小环状带83的背面与支承辊81、82周面间的摩擦力,减小蜿蜒产生的指向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支承辊81、82做成在芯轴上设置有分离层的结构。作为该分离层的材料,只要耐热性、耐久性良好,与调色剂分离的性质良好就可以,使用PFA或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类材料。
此外,各支承辊81、82在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弹簧)的作用下,经由环状带83被推压在定影辊60的周面上。由此,在环状带83表面与定影辊60周面之间形成咬入部,环状带83的表面接触在定影辊60的周面上。另外,环状带83表面与定影辊60周面之间的咬入宽度为20mm(沿着定影辊60周向的宽度)。
另外,在外部加热装置80中,在环状带83的表面上,接触着检测该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温度控制机构,第1温度传感器)85。此外,在第1支承辊81的内部,设有通过电力供给而发热的卤素灯(温度控制机构,第1热源装置)86。卤素灯86是环状带83的热源,如果对卤素灯86进行电力供给,则从卤素灯86辐射热量,经由支承辊81将环状带83加热。并且,环状带83由于从定影辊60的外部与定影辊60周面接触,所以经由该接触部位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带83挂设在两个支承辊上,但根据需要也可以是另外设置张紧辊而挂设在3个以上的辊上的结构(例如,在确保定影辊60与环状带83之间的咬入宽度较宽的情况下,仅靠两个支承辊架设环状带是有极限的)。
热源控制装置(温度控制机构)90是控制环状带83表面的温度、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和加压辊70周面的温度的控制用集成电路板。
具体而言,热源控制装置90连接在热敏电阻65、75、85上。并且,热源控制装置90控制向卤素灯64、86进行的电力供给,以使由热敏电阻85检测的温度(环状带83的表面温度)为控制温度T1,而由热敏电阻65检测到的温度(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为控制温度T2。即,热源控制装置90通过控制卤素灯64、86的开启/关闭、并且控制卤素灯64、86开启时的电力供给量,来控制环状带83表面的温度与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
此外,热源控制装置90控制向卤素灯74进行的电力供给,以使由热敏电阻75检测到的温度(加压辊70的周面温度)为控制温度T3。即,热源控制装置90通过控制卤素灯74的开启/关闭,并且控制卤素灯74开启时的电力供给量,来控制加压辊70表面的温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源拉制装置90根据图象形成装置1的动作状态,如表1所示那样选择控制温度T1(第1目标温度)、控制温度T2(第2目标温度)、控制温度T3。进而,热源控制装置90根据图象形成装置1的动作状态,如表2那样选择将各卤素灯64、74、86开启时它们各自的电力供给量。
【表1】
  控制温度T1(环状带)     控制温度T2(定影辊)  控制温度T3(加压辊)
待机状态   170℃     170℃  140℃
过纸状态     350mm/s(黑白模式)   210℃     190℃ -
    170mm/s(彩色模式)   190℃     170℃  -
【表2】
  卤素灯86(环状带)   卤素灯64(定影辊)     卤素灯74(加压辊)
待机状态   300W   200W     200W
过纸状态     350mm/s(黑白模式)   1000W   卤素灯86开启的情况下→0W卤素灯86关闭的情况下→1000W     始终关闭
    170mm/s(彩色模式)   600W   400W     始终关闭
在过纸状态中的彩色模式、以及待机状态下,热源控制装置90如以下这样控制卤素灯64、86。如果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控制温度T1,则热源控制装置90将卤素灯86开启,如果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为控制温度T1以上则将卤素灯86关闭。此外,如果由热敏电阻65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控制温度T2,则热源控制装置90将卤素灯64开启,如果由热敏电阻65检测到的温度为控制温度T2以上,则将卤素灯64关闭。
此外,在过纸状态中的黑白模式下,热源控制装置90如以下这样控制卤素灯64、86。在黑白模式下,如果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控制温度T1则热源控制装置90将卤素灯86开启,如果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为控制温度T1以上则将卤素灯86关闭。此外,在黑白模式下,在卤素灯86开启期间,热源控制装置90将卤素灯64的供给电力量设为0W(即关闭),在卤素灯86关闭期间将卤素灯64开启。在黑白模式下,通过以上这样控制卤素灯64、86,能够将环状带83的表面温度控制在控制温度T1附近,并且随之能够使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在控制温度T2附近(如果通过温度被控制在控制温度T1附近的环状带83将定影辊60加热,则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为控制温度T2附近)。
进而,在过纸状态下,热源控制装置90始终将卤素灯74关闭。因而,如表1所示,在过纸状态下不设置控制温度T3,如图2所示,在过纸状态下也不设定卤素灯74的供给电力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表1所示,若从待机状态转移到供纸状态,则热源控制装置90根据彩色模式与黑白模式的差异而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即,热源控制装置90根据供纸状态下纸张P的输送速度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另外,热源控制装置90,在从待机状态转移到供纸状态时,从上述控制部输入表示是彩色模式还是黑白模式的信息,根据该信息选择控制温度T1。
根据这样的方案,如果转移到供纸状态,则通过热源控制装置90、卤素灯86和热敏电阻85根据纸张P的输送速度控制环状带83的温度,所以能够使与环状带83接触的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也根据上述输送速度变化。因此,还能够根据输送速度的切换而使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迅速变成不易在切换后的输送速度下产生偏差现象的温度(即控制温度T2),能够抑制偏差现象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不是外部加热辊143(参照图5),而是使用环状带83,环状带83的热容量比外部加热辊143低,所以容易在短时间内升温,能够使与环状带83接触的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能够根据输送速度的切换而使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此外,与外部加热辊143相比,环状带83能更宽地确保相对于定影辊60周面咬入的宽度,所以与外部加热辊143相比,环状带83对定影辊60的热传导性更好,使用环状带83能更迅速且容易地进行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控制。
此外,如表1所示,输送速度为350mm/s的黑白模式中的控制温度T1是210℃,输送速度为170mm/s的彩色模式中的控制温度T1是190℃,所以输送速度越高,越提高环状带83的表面温度,而提高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由此,能够抑制在黑白模式时因高速输送而产生的冷偏差,并且能够抑制在彩色模式时因低速输送而产生的热偏差。
此外,一般在四辊串联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中,通过在黑白模式的情况下使纸张的输送速度比彩色模式时高,产生了能够提高黑白模式时的处理张数的优点,另一方面,却存在因纸张输送速度的切换而在定影处理中容易产生偏差现象的缺点。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1中,由于能够使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成最适合于纸张P的输送速度的温度(难以产生偏差现象的温度),所以能够抑制因输送速度的改变而产生的偏差现象,能够不产生上述缺点而享受上述优点。
此外,使用外部加热辊143(参照图5)作为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的情况下,在待机状态下,需要使外部加热辊143的温度比定影辊60的温度高。这是因为,外部加热辊143的热容量较高,所以不能与从待机状态向过纸状态的转移同时地迅速升温。但是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在待机状态下仅定影辊60周面上与外部加热辊143接触的部分局部地成为高温,在转移到过纸状态后,在纸张P中的抵接在上述部分的部位上产生高温偏差(以下将这样的偏差称作“局部偏差”)。为了抑制该局部偏差,只要在待机状态下使外部加热辊143从定影辊60离开、而仅在过纸状态下使外部加热辊143抵接在定影辊60上就可以,但在此情况下,需要用来切换外部加热辊143及定影辊60的抵接状态与离开状态的接离机构,定影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可在短时间内升温的环状带83作为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所以即使在待机时将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某种程度上设定地较低,也能够与从待机状态向过纸状态的转移同时地在瞬间使环状带83升温。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环状带83始终与定影辊60接触,如表1所示,在图象形成装置1不执行图象形成动作的待机状态下,通过将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与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T2设定为相同的值(170℃),而进行控制,使得环状带83的温度与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在待机状态下只有定影辊60周面上的与环状带83接触的部分局部地成为高温的情况,在转移为过纸状态后,能够抑制在纸张P中抵接在上述部分的部位上发生局部偏差的情况。此外,也不需要上述接离机构。
进而,热源控制装置90,在转移到过纸状态中的黑白模式的情况下,在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环状带83的温度)没有达到控制温度T1时,使对卤素灯64的电力供给量为0W(即关闭),将分配给定影装置40的所有电力(1000W)仅对卤素灯86供给(1000W)。即,与卤素灯64相比,优先对卤素灯86进行电力供给。
通过这样设计,能够使分配给定影装置40的所有电力(1000W)集中于卤素灯86,能够使环状带83的表面温度更迅速地升温到控制温度T1(210℃)。由此,即使是控制温度T1设定为210℃的高温的黑白模式下,在从待机状态向黑白模式转移后,也能够使环状带83的表面温度及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迅速升温,能够在黑白模式下缩短初次拷贝时间(从解除待机状态到排出最初的纸张的时间)。
此外,在黑白模式时,由于使分配给定影装置40的所有电力(1000W)集中于卤素灯86,所以如果完全不从定影辊60内部的卤素灯64进行加热,则定影辊60内部会冷却,从定影辊60周面向定影辊60内部传递的热量变多,定影辊60周面温度的追随性变差。假设如图4(a)所示,在黑白模式时仅控制卤素灯86,而对卤素灯64完全不投入电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经过,定影辊60周面温度逐渐降低,而导致定影辊周面温度大大低于控制温度T2。因而,需要从定影辊60内部也适当地进行加热。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黑白模式时,在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环状带83的温度)达到控制温度T1期间,利用因停止向卤素灯86的电力供给而产生可使用的电力这一情况,向卤素灯64进行电力供给(1000W),将定影辊60内部加热。
即,在黑白模式时,在由热敏电阻85检测到的温度达到控制温度T1期间,热源控制装置90停止向卤素灯86的电力供给,而向卤素灯64进行电力供给。由此,定影辊60内部被适当地加热,定影辊60周面的热量难以传递到定影辊60内部,能够抑制定影辊60周面被急速冷却的问题,如图4(b)所示,能够更长时间地将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保持在控制温度T2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能够迅速升温的环状带83作为外部加热部件,但本发明的外部加热部件并不限于环状带83,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40a那样,将与定影辊60周面接触的外部加热辊143作为本发明的外部加热部件。这是因为,即使是图5的结构,只要热源控制装置90根据纸张P的输送速度选择外部加热辊143内部的卤素灯144的控制温度,则也能够根据上述输送速度的切换使外部加热辊143及定影辊表面温度一起变化。但是,在图5所示的外部加热辊143的情况下,由于热容量比环状带83高,所以不能如环状带83那样迅速地升温,需要在待机状态下,将外部加热辊143的温度预先设定为比定影辊60的温度高某种程度。进而,为了控制上述局部偏差,还需要上述接离机构。
以下,对图5所示定影装置40a的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图5的定影装置40a具备与图1所示装置相同的定影辊60及加压辊70,还具备外部加热辊143。该外部加热辊143是在外径为30mm且厚度为3mm的铝制金属芯轴的周面上涂敷PTFE而成的。进而,外部加热辊143在未图示的弹性部件(弹簧)的作用下压接在定影辊60的周面上。由此,在外部加热辊143的周面与定影辊60的周面之间形成咬入部,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的周面接触。另外,形成在定影辊60与外部加热辊143之间的咬入宽度是3mm。
此外,在外部加热辊143的周面上接触有检测该周面的温度的热敏电阻145,该热敏电阻145连接在热源控制装置90上。进而,在外部加热辊143的内部,设置有通过电力供给进行热辐射的卤素灯144。卤素灯144是外部加热辊143的热源,如果对卤素灯144进行电力供给,则外部加热辊143被加热。并且,外部加热辊143由于从定影辊60的外部与定影辊周面接触,所以经由该接触部位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1是使彩色模式时的输送速度与黑白模式时的输送速度不同的形态,即,是随着彩色模式与黑白模式的切换输送速度也切换的形态。但是,输送速度的切换并不需要随着彩色模式与黑白模式的切换而执行。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1中,也可以设计成,能够根据来自使用者的输入指示而切换为以350mm/s的输送速度执行图象形成处理的高速处理模式、和以170mm/s的输送速度执行图象形成处理的低速处理模式。并且,热源控制装置90只要在高速处理模式时与低速处理模式时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就可以。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根据供纸状态下纸张P的输送速度来改变环状带83的温度。
此外,在图象形成装置1中,具备从原稿读取图象数据的扫描仪(未图示)、和处理该图象数据的图象处理部(未图示),根据由图象处理部处理后的图象数据在纸张P上形成图象。此外,在图象处理部中,进行利用上述图象数据判断上述原稿的种类(例如由文字及基底构成的文字原稿、感光纸原稿等)的原稿种类判断处理。
所以,在图象形成装置1中,也可以根据由图象处理部判断的原稿种类来改变纸张的输送速度,在此情况下,热源控制装置90只要根据上述原稿的种类而改变控制温度T1的值就可以(例如考虑如下方式:在将从文字原稿读取的图象形成在纸张P上的情况下,考虑到即使进行高速处理画质变差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将纸张输送速度设定为高速,在将从感光纸原稿读取的图象形成在纸张P上的情况下,如果进行高速处理则有可能画质变差,所以将纸张输送速度设定为低速)。
另外,作为上述原稿种类判断处理,可以通过例如特开2002-232708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公知方法实现,但并不特别限于记载在该公报中的方法。另外,如果对原稿种类判断处理简单地说明,则为以下的顺序。
将从原稿读取的图象数据中的各象素依次作为目标象素处理,在以目标象素为中心的n×m的块中,执行以下所示的(1)~(6)的处理。
(1)计算最小浓度值及最大浓度值。
(2)利用计算出的最小浓度值及最大浓度值计算最大浓度差。
(3)计算相邻象素间的浓度差的绝对值总和即总和浓度繁杂度。
(4)进行计算出的最大浓度差与最大浓度差阈值的比较、以及计算出的总和浓度繁杂度与总和浓度繁杂度阈值的比较。这里,在满足最大浓度差<最大浓度差阈值、且总和浓度繁杂度<总和浓度繁杂度阈值的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基底·感光纸象素,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文字·网点象素。
(5)对于判断为基底·感光纸象素的目标象素,将最大浓度差与基底·感光纸判断阈值进行比较,在满足最大浓度差<基底·感光纸判断阈值的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基底象素,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感光纸象素。
(6)对于判断为文字·网点象素的目标象素,将总和浓度繁杂度与使最大浓度差乘以文字·网点判断阈值而得到的乘积进行比较,在满足总和浓度繁杂度<乘积的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文字象素。在不满足该条件时,将目标象素判断为网点象素。
并且,对感光纸象素数、文字象素数、网点象素数、底层象素数进行计数,根据计数所得的各象素数量判断原稿的种类。例如,在文字象素数为全部象素数的30%的情况下判断为文字原稿,在感光纸象素数的比例为所有象素数的10%的情况下判断为感光纸原稿。
[实施例1]
进行实验,检验根据纸张输送速度改变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温度的结构所带来的效果、以及使用环状带83作为外部加热部件时的效果,以下对该实验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该实验中,利用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40,并且在黑白模式(输送速度350mm/s)和彩色模式(输送速度170mm/s)之间改变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的值而进行试验印刷。另外,定影装置40的温度控制是在表1及表2所示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以下这样设定各模式下图象形成装置1的动作条件。
(A)彩色模式
进行连续供纸,在各纸张上形成测试图象。另外,控制图象形成装置1的纸张输送机构,使得在待机状态解除约2.8秒后,最初的纸张P通过定影辊60周面。
(B)黑白模式
进行连续供纸,在各纸张上形成测试图象。另外,控制图象形成装置1的纸张输送机构,使得在待机状态解除后、定影辊60的周面达到190℃的时刻,最初的纸张P通过定影辊60周面。
在按照以上的条件执行彩色模式及黑白模式的情况下,黑白模式下环状带83及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为图3(a)那样,彩色模式下环状带83及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为图3(b)那样。
如图3(a)所示,在输送速度为350mm/s的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的情况下,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大致以控制温度T2(190℃)推移。此外,如图3(b)所示,在输送速度为170mm/s的彩色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的情况下,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大致以控制温度T2(170℃)推移。
接着,评价通过彩色模式及黑白模式这两种模式进行连续供纸时形成在纸张上的图象的定影性。作为评价方法,在以纸张的印字面为内侧轻轻弯折后,对弯折部施加既定的负荷,根据在折痕部分上产生的调色剂脱落部分的宽度(垂直于折痕的方向上的宽度)大小进行评价。将该评价的结果表示在表3中。
【表3】
  连续供纸张数     1~9张     10~19张     20~30张
  350mm/s(黑白模式)
  170mm/s(彩色模式)
◎:定影强度很好
在表1及表2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定影装置40的温度控制的情况下,即,在根据纸张输送速度改变外部加热部件的控制温度并且使用环状带83作为外部加热部件的情况下,如表3所示,在黑白模式及彩色模式的任一种模式下,都能够从过纸初期到过纸结束一直以良好的定影强度进行图象形成。
[实施例2]
此外,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实施例1的结果而进行比较实验。在该比较实验中,使用构成有外部加热辊143的定影装置40a(参照图5),并且在黑白模式(输送速度350mm/s)和彩色模式(输送速度170mm/s)中使外部加热辊143的控制温度恒定而进行试验印刷,进行该试验印刷的结果与实施例1的结果的比较。另外,定影装置40a的温度控制是在下述表4及表5所示的条件下进行的,各模式下图象形成装置1的动作条件与上述(A)、(B)同样。
【表4】
  控制温度T1’(环状带)   控制温度T2(定影辊)   控制温度T3(加压辊)
待机状态   220℃   170℃   140℃
过纸状态     350mm/s(黑白模式)   220℃   190℃   -
    170mm/s(彩色模式)   220℃   170℃   -
【表5】
  卤素灯144(外部加热辊)     卤素灯64(定影辊)   卤素灯74(加压辊)
待机状态   300W     200W   200W
过纸状态   350mm/s(黑白模式)   400W     600W   始终关闭
  170mm/s(彩色模式)   600W     400W   始终关闭
另外,在表4中,控制温度T1’是外部加热辊143的控制温度,在该比较实验中,从待机状态到过纸状态恒定,在彩色模式及黑白模式的任一种模式中也是恒定的。
在以上的条件下执行彩色模式及黑白模式的情况下,黑白模式下外部加热辊143及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为图6(a)那样,彩色模式下外部加热辊143及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为图6(b)那样。
在黑白模式下,如图6(a)所示,从解除待机状态开始经过约17秒后,定影辊60的周面达到控制温度T2(190℃)。然后,如果进行连续过纸,则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与控制温度T2(190℃)相比大幅降低,降低到174℃(以下将这样的温度降低称作“下冲”)。
之所以这样产生下冲,是因为在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之间形成的咬入宽度只有3mm,所以不能从外部加热辊143向定影辊60周面高效地进行热供给。
另外,在实施例1中将黑白模式时向卤素灯86供给的电力量设定为1000W(参照表2),而在实施例2的试验印刷中,如表5所示,将黑白模式时向卤素灯144供给的电力量设定为400W。这是因为,在定影装置40a中,在将向卤素灯86供给的电力量设定为1000W的情况下,尽管外部加热辊143的温度受到了调节,但定影辊60的下冲变得更大。
此外,在实施例2的试验印刷中,如表6所示,在黑白模式下,随着过纸的反复进行定影性下降,尽管到第5张(定影辊为180℃以上时)可以确认定影(定影性较弱),但第6张以后调色剂就没有定影在纸张上,在第8张以后,定影辊60的温度小于180℃,产生了冷偏差。
【表6】
  连续供纸张数   1张   2张   3~5张   6~7张    8~30张
  350mm/s(黑白模式) ×
  170mm/s(彩色模式) ××
◎:定影强度很好
○:定影性较弱但是合格
△:虽然没有冷偏差,但定影强度不合格
×:冷偏差
××:热偏差
进而,在实施例2的试验印刷的彩色模式下,如图6(b)所示,定影辊60的周面温度在待机状态解除后瞬间升温到180℃,然后基本上推移到控制温度T2(170℃)。在该彩色模式下,如表6所示,在过第1张纸时局部地产生了热偏差(局部偏差)。这是因为,在待机时外部加热辊143的控制温度T1’设定得比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T2高(参照表4),只有定影辊60中与外部加热辊143接触的部分局部地成为高温。在图5的定影装置40a中,为了抑制局部偏差,只要在待机状态下使外部加热辊143从定影辊60离开、仅在过纸状态下使外部加热辊143抵接在定影辊60上就可以,但是,在此情况下,需要用来切换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的抵接状态和离开状态的接离机构,定影装置40a的结构复杂化。
此外,为了在不设置接离机构的情况下抑制局部偏差,需要与图1的定影装置40同样,在待机状态下将外部加热辊143的控制温度T1’设定为与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相同的值(170℃),但在图5的定影装置40a中,如果这样设定,则在黑白模式下过纸时不能使外部加热辊143瞬间从170℃升温到220℃。
这是因为,外部加热辊143与环状带83不同,外部加热辊143热容量较大,难以使其瞬间升温。
另外,外部加热辊143的热容量较大是因为将外部加热辊143的壁厚设计为3mm以上(为了确保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之间的咬入宽度,需要对外部加热辊143施加约20kgf左右的负荷,为了使得即使施加该负荷也不会在外部加热辊143上产生挠曲,需要将外部加热辊143的厚度设计为3mm以上)。
相对于此,如果通过抑制外部加热辊143的壁厚来抑制外部加热辊143的热容量,则在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之间不能确保足够的咬入宽度,不能通过外部加热辊143将定影辊60高效地加热,要将定影辊60从170℃加热到190℃需要更多时间。即,存在下述权衡关系:如果增加外部加热辊143的壁厚则外部加热辊143的热容量增加,如果抑制外部加热辊143的壁厚则不能确保外部加热辊143与定影辊60的咬入宽度。
接着,比较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与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可知,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的情况下,在实施例2中使定影辊表面温度从170℃升温到190℃大约需要17秒,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大约8秒时间便能够从170℃升温到190℃,所以根据实施例1的结构能够缩短初次拷贝时间。
此外,在黑白模式下连续过纸时,在实施例2中,因定影辊60的温度下冲而发生冷偏差,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定影辊60的温度大致稳定在190℃,不会发生冷偏差。
此外,在彩色模式下连续过纸的情况下,在实施例2中,不得不将待机状态的外部加热辊143的控制温度T1’设定为220℃,在过第1张纸时会发生热偏差。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由于能够将待机状态的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设定为与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T2相同的值,所以在过第1张纸时不会发生热偏差。
[实施例3]
在图1所示定影装置40设置的外部加热装置80中,在定影辊60与环状带83之间的咬入部,在环状带83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配置有第1支承辊81,在环状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配置有第2支承辊82,但作为环状带83的热源的卤素灯86仅设置在第1支承辊81中,在第2支承辊82的内部则没有设置。
但是,外部加热装置中的卤素灯的配置、数量并不限于图1那样的形态,也可以如图7(a)的外部加热装置80a那样,是在第1支承辊81的内部没有配置卤素灯、而在第2支承辊82的内部配置卤素灯86a的形态,也可以如图7(b)的外部加热装置80b那样,是在第1支承辊81的内部配置有卤素灯86c、并且在第2支承辊82的内部配置有卤素灯86d的形态。
这里,就分别使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a、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的情况,对因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而产生的下冲的程度进行比较研究。以下对该比较研究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比较研究中,在图1所示的外部加热装置80中,设第1支承辊81内部的卤素灯86的额定功率为600W,将热敏电阻85配置在环状带83表面上的对置于第1支承辊81的位置上。此外,在图7(a)所示的外部加热装置80a中,设第2支承辊82内部的卤素灯86a的额定功率为600W,将热敏电阻85a配置在环状带83表面上的对置于第2支承辊82的位置上。进而,在图7(b)所示的外部加热装置80b中,设第1支承辊81内部的卤素灯86c的额定功率为300W,设第2支承辊82内部的卤素灯86d的额定功率为300W(即总计为600W),将热敏电阻85b配置在环状带83表面上的对置于第1支承辊81的位置上。
进而,在该比较研究中,将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定影辊60的控制温度T2、加压辊70的控制温度T3如表7那样设定。另外,由于目的是比较因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而产生的下冲的程度,所以将黑白模式时环状带83的控制温度T1设定得比表1的情况低(200℃)。
【表7】
  控制温度T1(环状带)   控制温度T2(定影辊)   控制温度T3(加压辊)
  待机状态   180℃   180℃   140℃
  过纸状态   黑白模式   200℃   190℃   -
此外,将对外部加热装置的卤素灯、定影辊60内部的卤素灯、加压辊70内部的卤素灯供给的电力量如表8那样设定。
【表8】
  外部加热装置的卤素灯   定影辊的卤素灯   加压辊的卤素灯
  待机状态   300W   300W   200W
  过纸状态   黑白模式   600W   400W   -
图8(a)是表示使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图8(b)是表示使用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a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图8(c)是表示使用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在黑白模式下进行连续过纸时定影辊60周面的温度推移的曲线图。
如果对比图8(a)、图8(b)、图8(c),则可知,在使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的情况下最能抑制下冲,在使用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的情况下下冲最大。
另外,在使用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a的情况下,与使用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下冲,但与使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的情况相比下冲较大。
因而,如果将作为环状带83的热源的卤素灯86仅设置于第1支承辊81上,则能够有效地抑制连续供纸时的下冲,所述第1支承辊81在环状带83与定影辊60之间的咬入部中配置在环状带83移动方向上游侧。
接着,根据图9对如果使用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则能够有效抑制下冲的理由进行说明。图9是对图1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图7(a)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a、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分别表示与定影辊接触的一侧的环状带83表面温度分布的曲线图。
对于在第1支承辊81及第2支承辊82的两者中设置卤素灯的外部加热装置80b,在环状带83的温度分布中,第1及第2支承辊附近为最高温度,另一方面,位于第1支承辊81与第2支承辊82之间的咬入部(环状带83与定影辊60之间的咬入部)附近为最低温度,所以不能从该咬入部将定影辊60的周面高效地加热。
此外,对于仅在第2支承辊82中设置卤素灯的外部加热装置80a,在环状带83的温度分布中,第2支承辊82附近为最高温度。但是,由于第2支承辊位于上述咬入部的下游侧,所以环状带83即使在第2支承辊82附近被加热,在回到上述咬入部附近期间也会冷却,在环状带83的温度分布中上述咬入部附近为最低温度。因此,不能从上述咬入部将定影辊的周面高效地加热。
相对于此,对于仅在配置于上述咬入部上游侧的第1支承辊81中设置卤素灯86的外部加热装置80,在环状带83的温度分布中,随着从与定影辊60之间的咬入部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温度降低,所以上述咬入部附近不会成为最低温度,能够高效地将定影辊60周面加热,认为能够抑制下冲。
另外,在如图7(b)所示外部加热装置80b那样、在第1支承辊81及第2支承辊82的两者中设置卤素灯的情况下,优选使第1支承辊81及第2支承辊82的形状、尺寸、构成的各部件、各部件的材质及尺寸彼此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环状带83上与第1支承辊81接触的部分a的温度和与第2支承辊82接触的部分b的温度大致相同,只要将用来检测环状带83的温度的热敏电阻85b仅设置在部分a和部分b中的某一个附近(即,能够使热敏电阻为1个)就够了,能够削减设置的热敏电阻的数量。
相对于此,如果在第1支承辊81及第2支承辊82中分别设置卤素灯,但第1支承辊81及第2支承辊82的形状、尺寸等彼此不同,则环状带83中与第1支承辊81接触的部分a的温度及与第2支承辊82接触的部分b的温度不同,必须在部分a附近和部分b附近这两处设置热敏电阻。
另外,在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部件而使用定影辊,作为定影装置的加压部件而使用加压辊,但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定影带来代替定影辊作为定影部件,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加压带来代替加压辊作为加压部件。
另外,对环状带83与热敏电阻85及卤素灯86一并进行温度控制的热源控制装置90由控制用集成电路板构成,但也可以通过处理器等运算电路执行存储在ROM或RAM等存储机构中的程序来实现热源控制装置90所起到的功能。因而,具有以上的运算电路、周边电路等的计算机通过读取记录有上述程序的记录介质并执行该程序,就能够实现本发明。此外,通过将上述程序记录在可移动的记录介质中,能够在任意的计算机上实现上述各种功能及各种处理。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应于记录材料输送速度的切换而改变与定影辊周面接触的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所以能够使该定影辊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为最适合于上述输送速度的温度(不易产生偏差现象的温度)。因此,起到即使以可切换图象形成装置的输送速度的方式构成也能够抑制偏差现象的发生的效果。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外部加热部件是架设在多个支承辊上的环状带。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外部加热部件设为带形状,与辊型的外部加热部件相比能够抑制热容量,容易在短时间内使外部加热部件升温。因此,与该外部加热部件接触的定影辊表面的温度控制也能够迅速地进行。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温度控制机构进行上述改变,使得上述输送的速度越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越高。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因高速输送而产生的冷偏差,并且能够抑制因低速输送而产生的热偏差。
此外,一般在图象形成装置中,在将单色图象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单色模式的情况下,有能够通过使纸张输送速度比将多色图象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多色模式更高而增加单色图象的处理张数的优点,但另一方面,有因纸张输送速度的切换而在定影处理中容易产生偏差现象的缺点。相对于此,在将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应用在这样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情况下,能够使定影辊周面的温度迅速地变化为最适合于上述输送速度的温度(不易产生偏差现象的温度),所以能够抑制因输送速度的切换而产生的偏差,能够不产生上述缺点而享受上述优点。
另外,所谓单色图象,是指由单一颜色成分的调色剂构成的图象(例如黑白图象),所谓多色图象,是指通过混合多种颜色成分的调色剂而生成的图象(例如由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颜色成分构成的彩色图象)。
此外,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如果设置作为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热源而对应于电力供给发热的第1热源装置、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第1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向上述第1热源装置供给的电力以使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1目标温度的热源控制装置,由该热源控制装置执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选择上述第1目标温度的值的处理,则能够实现上述温度控制机构所起到的功能。
此外,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设置配置在上述定影辊内部并且对应于电力供给而发热的第2热源装置、和检测上述定影辊的周面温度的第2温度传感器,由上述热源控制装置控制向上述第1及第2热源装置供给的电力,以使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1目标温度,并且由上述第2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2目标温度。
并且,在该结构中,上述温度控制装置也可以设计成,在具备上述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不执行图象形成动作的待机状态下,将上述第1目标温度与上述第2目标温度设定为相同的值。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待机状态下,能够抑制只有定影辊周面中与外部加热部件接触的部分局部地变为高温的情况,在具备上述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执行图象形成动作而进行定影处理时,能够抑制在记录材料中与上述部分抵接的部位产生高温偏差的状况。
此外,上述热源控制装置优选为如下结构: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执行图象形成动作的过纸状态下,如果由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没有达到第1目标温度,则优先向第1热源装置供给电力。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过纸状态下,在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没有达到第1目标温度的情况下,优先向第1热源装置进行电力供给,所以能够增加可向第1热源装置供给的电力,能够更迅速地提高外部加热装置的温度。
此外,上述热源控制装置优选为如下结构:在上述过纸状态下,如果由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了第1目标温度,则停止向第1热源装置进行电力供给,而向第2热源装置进行电力供给。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过纸状态下,在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第1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停止从外部加热部件的第1热源装置发热,而从定影辊内部的第2热源装置产生热量。因此,定影辊周面的热量不易传导到定影辊内部,能够抑制定影辊周面被迅速冷却的情况,能够更长时间地将定影辊周面的温度保持在第2目标温度附近。
此外,本发明的定影装置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优选地,上述环状带架设在第1及第2支承辊上,并且向定影辊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在与定影辊的周面之间形成咬入部;在上述咬入部,在环状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配置第1支承辊,在环状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配置第2支承辊;在上述第1支承辊的内部设置上述第1热源装置,在上述第2支承辊的内部不设置上述第1热源装置。
根据该结构,随着从上述咬入部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环状带的温度降低,所以在上述环状带整体的温度分布中,上述咬入部附近不会成为最低温度,能够从该咬入部将定影辊的周面高效地加热。相对于此,在第1及第2支承辊的两者中设置第1热源装置的情况下,在上述环状带的温度分布中,第1及第2支承辊附近为最高温度,第1支承辊与第2支承辊之间的咬入部附近为最低温度,所以不能从该咬入部将定影辊的周面高效地加热。
进而,本发明的定影装置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也可以设计成,上述环状带架设在第1及第2支承辊上;第1及第2支承辊分别在内部设置有上述第1热源装置;第1及第2支承辊的形状、尺寸、构成的各部件、各部件的材质及尺寸彼此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环状带中与第1支承辊接触的部分a的温度和与第2支承辊接触的部分b的温度大致相同,只要将检测作为外部加热部件的环状带的温度的第1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部分a和部分b中的某一个附近(即、能使温度传感器为一个)就够了,能够削减设置的温度传感器数量。相对于此,如果在第1及第2支承辊中分别设置上述第1热源装置,但第1及第2支承辊的形状、构成的各部分、材质、尺寸等相互不同,则环状带中与第1支承辊接触的部分a的温度和与第2支承辊接触的部分b的温度不同,只有在部分a的附近和部分b的附近都设置温度传感器,才能进行适当的温度控制。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是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进行下述处理,即,定影辊与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其中,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
进而,本发明也可以是一种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辊、加压辊、和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与上述定影辊的周面接触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该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即,进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温度控制方法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在此情况下,使计算机执行上述工序的温度控制程序、记录有该温度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中。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能够应用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MFP(多功能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中。
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中举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应该限于这样的具体例来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主旨和下面记载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部加热部件是架设在多个支承辊上的环状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控制机构进行上述改变,使得上述输送的速度越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越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中的上述输送的速度,在使单色图象形成在上述记录材料上的黑白模式时,比使多色图象形成在上述记录材料上的多色模式时高。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温度控制机构包括:作为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热源而对应于电力供给发热的第1热源装置、检测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第1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向上述第1热源装置供给的电力以使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1目标温度的热源控制装置,
上述热源控制装置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选择上述第1目标温度的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配置在上述定影辊内部并且对应于电力供给而发热的第2热源装置、和检测上述定影辊的周面温度的第2温度传感器,
上述热源控制装置控制向上述第1及第2热源装置供给的电力,以使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1目标温度,并且由上述第2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成为第2目标温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温度控制装置,在具备上述定影装置的图象形成装置不执行图象形成动作的待机状态下,将上述第1目标温度与上述第2目标温度设定为相同的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源控制装置,在上述图象形成装置执行图象形成动作的过纸状态下,如果由上述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没有达到第1目标温度,则优先向第1热源装置供给电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源控制装置,在上述过纸状态下,如果由第1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达到了第1目标温度,则停止向第1热源装置进行电力供给,而向第2热源装置进行电力供给。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带架设在第1及第2支承辊上,并且向定影辊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旋转,在与定影辊的周面之间形成咬入部;
在上述咬入部,在环状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配置第1支承辊,在环状带的移动方向下游侧配置第2支承辊;
在上述第1支承辊的内部设置上述第1热源装置,在上述第2支承辊的内部不设置上述第1热源装置。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带架设在第1及第2支承辊上;
第1及第2支承辊分别在内部设置有上述第1热源装置;
第1及第2支承辊的形状、尺寸、构成的各部件、各部件的材质及尺寸彼此相同。
12.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辊与加压辊,进行下述处理,即,定影辊与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该装置特征在于,
包括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接触上述周面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而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
13.一种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所述定影装置包括定影辊、加压辊、和通过从上述定影辊的外部与上述定影辊的周面接触而将该周面加热的外部加热部件,上述定影辊与上述加压辊夹持着记录材料进行输送,利用上述定影辊的周面的热量使该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图象定影在该记录材料上,
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即,进行根据上述输送的速度改变上述外部加热部件的温度的控制。
CN200710084188.2A 2006-02-20 2007-02-17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12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43056A JP2007219450A (ja) 2006-02-20 2006-02-20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6043056 2006-0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5600A true CN101025600A (zh) 2007-08-29
CN100568120C CN100568120C (zh) 2009-12-09

Family

ID=38428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18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68120C (zh) 2006-02-20 2007-02-17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783217B2 (zh)
JP (1) JP2007219450A (zh)
CN (1) CN100568120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40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45888A (zh) * 2010-10-08 2012-05-0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87326A1 (en) * 2007-02-06 2008-08-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printing method thereof
JP2009092887A (ja) 2007-10-05 2009-04-30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0933A (ja) * 2007-12-18 2009-07-0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3291A (ja) 2008-02-21 2009-10-01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931B2 (ja) * 2008-08-27 2014-0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DE102009009043B4 (de) * 2009-02-16 2011-01-27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Anordnung zum Fixieren von Druckbildern auf einem Bedruckstoff
US8894196B2 (en) * 2012-10-26 2014-11-25 Xerox Corporation Decorative concrete surfaces
JP6247575B2 (ja) * 2014-03-20 2017-12-13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52758A1 (ja) * 2014-10-03 2016-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330739B2 (ja) * 2015-06-18 2018-05-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07299B1 (en) * 2015-09-17 2016-11-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4312B2 (ja) 1975-07-30 1984-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定着装置
JP3087866B2 (ja) * 1992-03-11 2000-09-1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プリンタ
JPH10149044A (ja) 1996-11-21 1998-06-02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06008B2 (ja) 1997-07-15 2005-01-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
JPH11231598A (ja) * 1998-02-10 1999-08-27 Oki Data Corp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2002182503A (ja) 2000-12-14 2002-06-26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2229376A (ja) 2001-01-30 2002-08-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3233274A (ja) 2002-02-13 2003-08-22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3619A (ja) 2003-07-28 2005-02-17 Seiko Epson Corp トナー定着装置、トナー定着方法、その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装置
JP2005070602A (ja) 2003-08-27 2005-03-17 Ricoh Co Ltd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19839B2 (en) 2003-11-28 2008-01-15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JP2005189427A (ja) 2003-12-25 2005-07-14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2005292714A (ja) 2004-04-05 2005-10-2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3432A (zh) * 2010-03-04 2011-09-21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32B (zh) * 2010-03-04 2014-07-02 株式会社理光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811837B2 (en) 2010-03-04 2014-08-19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200740A (zh) * 2010-03-26 2011-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45888A (zh) * 2010-10-08 2012-05-09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US8725019B2 (en) 2010-10-08 2014-05-13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45888B (zh) * 2010-10-08 2015-09-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19450A (ja) 2007-08-30
US7783217B2 (en) 2010-08-24
CN100568120C (zh) 2009-12-09
US20070196120A1 (en) 200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68120C (zh)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US7463857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peeling member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366456B2 (en)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655242B2 (en) Image heating device
US7398045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963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5582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472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611A (ja) 画像形成記録装置
JP2005284013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02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0567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781382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1019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2949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41846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93842A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3494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2799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18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38287A (ja) 両面画像定着装置
JPH01265283A (ja) 定着装置
JP55032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79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1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