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8386C -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8386C
CN100578386C CN200710103895A CN200710103895A CN100578386C CN 100578386 C CN100578386 C CN 100578386C CN 200710103895 A CN200710103895 A CN 200710103895A CN 200710103895 A CN200710103895 A CN 200710103895A CN 100578386 C CN100578386 C CN 10057838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image
apply
primary transfer
tone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38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14149A (zh
Inventor
宫本阳子
星野高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14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14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83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838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7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ias applied in the transfer nip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21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图像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以及一第二转印部件。该成像装置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并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将形成在多个感光鼓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并叠置在环状中间转印带上以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并且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一次全部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随便提及,假定一次转印是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而二次转印是将全色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则当相对较厚的记录纸张进入二次转印位置并伴随有冲击时,中间转印带的速度有时会发生变化。
已知的是,当中间转印带的速度以这样方式变化时,会出现其中图像浓度沿着中间转印带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所谓“条带效应(banding)”的图像质量缺陷。
由此,已经公开了对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进行控制以及控制伴随速度变化的条带效应的方法。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第2001-15456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中,假设L表示从最下游一次转印单元到二次转印单元的距离,Xmax表示待通过最下游一次转印单元转印至并形成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最大长度,当建立关系L≤Xmax时,所述方法包括高产量模式和高画质模式,在高产量模式中,在与已进行了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的旋转相同的旋转期间开始二次转印,而在高画质模式中,不在与已进行了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的旋转相同的旋转期间开始二次转印,而是从下一旋转开始二次转印以确保不会出现条带效应,从而使得使用者可在高产量模式与高画质模式之间随意地进行选择。
另外,例如,JP-A No.2005-10711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方法,该方法预先增加中间转印带的驱动速度并且当厚纸张进入二次转印单元时基本上保持该速度恒定。
另外,例如,JP-A No.2005-148198公开了在转印期间所有一次转印偏压ON或OFF全不切换的情况下来防止因一次转印偏压为ON或OFF而导致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
另外,例如,JP-A No.2005-017864公开了一种通过根据记录纸张的类型改变一次转印的条件(感光体与带之间的速度比、转印电压)而控制条带效应的方法。
可选的是,也可以想象到这样一种方法,其通过向感光鼓安装飞轮并放大感光鼓的转矩而控制速度变化。
但是,期望通过容易的方法对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进行控制。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该成像装置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并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示意性构造的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控制方法的时序图的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控制方法的修改例的时序图的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控制方法的修改例的时序图的视图;
图5是表示第二控制方法的时序图的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控制方法的修改例的时序图的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控制方法的修改例的时序图的视图;以及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控制方法的时序图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
成像装置10是串联式全色打印机,其通过以下方式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全色图像:通过电子照相系统将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并叠置到环状中间转印带46上,以在中间转印带46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并且将该全色调色剂图像一次全部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在成像装置10中布置有分别对应于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Y至12K。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Y至12K分别设置有沿箭头T方向旋转的用作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2Y至22K。在感光鼓22Y至22K周围布置有充电装置24Y至24K、显影装置28Y至28K以及清洁装置34Y至34K。另外,感光鼓22Y至22K由光扫描装置26Y至26K来曝光。
环状中间转印带46布置成与感光鼓22Y至22K的表面接触。用作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30Y至30K分别与感光鼓22Y至22K相对应地布置,且使中间转印带46插设在二者之间(即,中间转印带46插设在感光鼓22Y至22K与一次转印辊30Y至30K之间)。另外,环状中间转印带46卷绕在驱动辊36、多个从动辊38、支撑辊40以及防倾斜装置42的张紧辊44周围。
中间转印带46沿由箭头S表示的方向旋转。另外,感光鼓22Y至22K以感光鼓22Y、感光鼓22M、感光鼓22C和感光鼓22K的顺序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方向等距离地并置。换言之,相对于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方向,感光鼓22Y(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Y)布置在最上游,而感光鼓22K(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K)布置在最下游。
应注意,对于中间转印带46,例如使用这样的带,该带包括诸如已经添加有适量抗静电剂(例如碳黑)的聚酰亚胺、聚碳酸酯或聚酰胺等的树脂、或者诸如聚苯胺的导电树脂,并且其体积电阻已设定为大约106~1014Ω·cm且其厚度已设定为大约0.1mm。
支撑辊40布置在最下游感光鼓22K(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K)的下游。用作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48布置成使得中间转印带46插设在支撑辊40与二次转印辊48之间。
接下来将描述成像过程。
通过充电装置24Y至24K分别使感光鼓22Y至22K的表面均匀充电。使感光鼓22Y至22K的充电表面暴露于与来自光扫描装置26Y至26K的输出图像相对应的各颜色的光束LY至LK,从而在感光鼓22Y至22K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28Y至28K使感光鼓22Y至22K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在感光鼓22Y至22K上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由于从上游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顺次施加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因此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然后,从上游顺次一次转印并叠置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而在中间转印带46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
应注意,通过清洁装置34Y至34K来去除留在感光鼓22Y至22K上而没有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的残余调色剂。
应注意,感光鼓22Y至22K以比中间转印带46稍慢的速度旋转。原因在于,通过利用剪切力来刮除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进行一次转印,从而提高转印效率并改善稳定性。
以这种方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6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而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K上运动到二次转印辊48与中间转印带46之间的压区部N。
在成像装置10的下部中布置有纸盘50,其中堆叠并储存有片材状的记录介质P。通过供给辊52每次一张地供给储存在纸盘50中的记录介质P。通过多个传送辊对51来传送供给的记录介质P。然后,在预定时刻通过布置在二次转印辊48前方的配准辊54将记录介质P发送到二次转印辊48与中间转印带46之间的压区部N。在将记录介质P的前边缘向压区部N供给预定距离之后,配准辊54停止供给操作(打开配准辊对之间的压区)。
根据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的时刻,向二次转印辊48施加极性与调色剂的充电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偏压。然后,当记录介质P穿过压区部N时,将中间转印带46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
通过传送带56将已转印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定影器20。然后,在通过定影器20已经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上之后,将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纸盘中。
应注意,通过布置在压区部N与最上游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2Y之间的带清洁器58的铲子59去除留在中间转印带46上而没有被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的残余调色剂。
接下来将描述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负荷。
中间转印带46在其主要具有如下旋转负荷的状态下被驱动而转动。
(1)由于带清洁器58的铲子59推靠中间转印带46而产生的制动效应。
(2)由于拉伸辊(驱动辊36、随着驱动辊36旋转而旋转的辊38、支撑辊40和张紧辊44)的转矩而产生的制动效应(小)。
(3)由于二次转印辊48(主要是二次转印辊清洁器的负荷)的转矩而产生的制动效应。
(4)由于感光鼓22Y至22K和中间转印带46抵靠彼此滑动、以及感光鼓22Y至22K的转矩(由于感光鼓22Y至22K以比中间转印带46稍慢的速度旋转)而产生的制动效应。
当减少上述(1)至(4)的旋转负荷时,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速度更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为此,当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并产生冲击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有时会发生变化。
已知的是,当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其中图像浓度沿着中间转印带46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所谓“条带效应”的图像质量缺陷。
由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上述(4)“由于感光鼓22Y至22K和中间转印带46抵靠彼此滑动、以及感光鼓22Y至22K的转矩而产生的制动效应”导致的旋转负荷的减小进行控制,从而控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变化。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的时序而控制(4)的旋转负荷的减小。这样,接下来对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的时序控制进行描述。
首先,对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的传统时序控制进行描述。
图8是传统的时序图。
具体地说,图8是表示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序、向二次转印辊48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的时序以及配准辊54向压区部N供给记录介质P的时序的时序图。应注意,向上表示施加为ON,而向下表示施加为OFF。
另外,时序图中的虚线T1Y至T1K表示在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的时序。另外,时序图中的虚线T2表示中间转印带4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P上时的时序。另外,点划线M表示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的时序。
如图8所示,从上游顺次开始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而将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此外,根据感光鼓22Y至22K上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46上的一次转印(T1Y至T1K)结束的时刻,从上游顺次结束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应注意,即使在二次转印(T2)开始时,因为一次转印尚未结束,所以仅相对于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换言之,当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点划线M)时,仅向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当不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中间转印带46与感光鼓22Y、22M和22C之间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由此,上述(4)的来自感光鼓22Y、22M和22C的制动效应显著变小。结果,减少了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负荷。
为此,中间转印带46的旋转速度更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由此,当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并产生冲击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另外,尽管配准辊54在其将记录介质P的前边缘向压区部N供给预定距离的时刻停止供给操作,但是此时记录介质P的速度发生变化。尤其是当记录介质P相对较厚时,该速度变化有时会导致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发生变化。当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以这种方式变化时,从尚未结束一次转印的感光鼓22Y向中间转印带46的一次转印(T1K)有时会中断从而出现“条带效应”。
由此,接下来将描述控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变化的对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时序进行控制的第一方法。
图2是表示第一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应注意,将省略与传统时序图(图8)中描述的内容重复的描述。
如图2所示,从上游顺次开始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从而将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
然后,即使在向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一次转印(T1Y、T1M和T1C)结束时,也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的施加结束为止(即,使得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与结束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基本相同)。
换言之,如点划线M所示,向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当记录介质P已进入)压区部N为止。
由此,保持来自感光鼓22Y、22M和22C的制动效应,而不会减弱中间转印带46与感光鼓22Y、22M和22C之间的吸引力。换言之,不会减少旋转负荷。
因此,即使当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并且产生冲击时,也可以控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变化。因此,可以在不中断从感光鼓22K向中间转印带46进行的一次转印(T1K)的情况下控制“条带效应”。
在上面描述中,使得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与结束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基本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束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也可以比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转印偏压的时刻早或者晚。另外,结束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不必基本上相同(即,转印偏压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的施加可以在不同的时刻结束)。
重要的是,还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当记录介质P已进入)压区部N为止。
另外,尽管向所有的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为止,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至少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至少一个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就足够了。
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仅向一次转印辊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或者如图4所示,可以向两个一次转印辊30Y和30M施继续加一次转印偏压。重要的是,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任一个或更多个的一次转印辊施继续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当记录介质P已进入)压区部N为止。应注意,当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尽可能所有三个)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对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变化的控制作用最大。
随便提及,向没有转印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辊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意味着,相应的感光鼓上的负荷变大从而使感光鼓的使用寿命变短。
由此,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仅一个或两个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且伴随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的结束而结束向其它转印辊施加一次转印偏压,而将感光鼓的使用寿命的减少保持为最小。
但是,当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间量不同时,感光鼓22Y、22M和22C上的负荷时间量变得不同,从而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就不同。但是,优选的是尽可能使感光鼓的使用寿命一致。具体地说,优选使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一致。
由此,接下来将描述使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间量相等,以使得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相等的方法(使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一致的方法)。
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与在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同时中间转印带46经过的长度(时间量)成比例。
假设在各感光鼓22Y至22K之间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结束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相同,L表示所述距离,并且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则以下为真:
感光鼓22Y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感光鼓22M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感光鼓22C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
=感光鼓22Y与22K之间的距离∶感光鼓22M与22K之间的距离∶感光鼓22C与22K之间的距离
=3L∶2L∶L
=3∶2∶1
因此,为了使感光鼓22Y、22M和22C的使用寿命的减少量一致,使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频率满足下式就足够了:
一次转印辊30Y∶一次转印辊30M∶一次转印辊30C
=1/3∶1/2∶1
=2∶3∶6
另外,假设在各感光鼓22Y至22K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LYM表示感光鼓22Y与22M之间的距离,LMC表示感光鼓22M与22C之间的距离,LCK表示感光鼓22C与22K之间的距离,则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频率满足下式就足够了:
一次转印辊30Y∶一次转印辊30M∶一次转印辊30C
=1(LYM+LMC+LCK)∶1/(LMC+LCK)∶1/LCK
换言之,当即使在结束从感光鼓22Y、22M和22C向中间转印带46一次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任一个或两个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时,将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频率设定为与从上游感光鼓22Y、22M和22C到最下游感光鼓22K的距离的倒数成比例,这样就足够了。
应注意,并不使所有三个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的使用寿命减少一致,当要使得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仅任何两个的使用寿命减少相等时,将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任两个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频率设定为与距离最下游感光鼓22K的距离的倒数成比例,这样也足够了。
应注意,也可以通过上述之外的方法使施加时间量相等。
例如,可以校准结束施加的时刻,以使得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至少两个的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时间量相等,并且使得感光鼓22Y、22M和22C中的任两个的使用寿命减少量相等。
重要的是,使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至少两个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间量相等,并且使相应的感光鼓22Y、22M和22C中的任两个的使用寿命减少量相等,这样就足够了(使感光鼓22Y、22M和22C中的任两个的使用寿命一致就足够了)。
接下来将描述控制中间转印带46速度变化的对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时序进行控制的第二方法。
图5是表示第二控制方法的时序图。应注意,将省略与传统时序图(图8)以及第一控制方法(图2)中描述的内容重复的描述。
如图5所示,从上游顺次开始向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以将感光鼓22Y至22K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6上。此外,随着感光鼓22Y至22K上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46的一次转印(T1Y至T1K)的结束,从上游顺次结束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应注意,即使在二次转印(T2)开始之后,因为一次转印(T1K)还没有结束,所以仅相对于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随着感光鼓22Y、22M和22C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46的一次转印(T1Y、T1M和T1C)的结束,从上游顺次结束一次转印偏压的施加,但是在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之前,再次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且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为止。
换言之,如点划线M所示,在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时,正向所有的一次转印辊30Y至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由此,保持了来自感光鼓22Y、22M和22C的制动效应,而不会减弱中间转印带46与感光鼓22Y、22M和22C之间的吸引力。换言之,不会减少旋转负荷。
因此,即使当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并且产生冲击时,也可以控制中间转印带46的速度变化。由此,可以在不中断从感光鼓22K向中间转印带46进行的一次转印(T1K)的情况下控制“条带效应”。
在以上描述中,使得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与结束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基本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结束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也可以比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30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早或者晚。另外,结束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刻不必基本上相同(即,可以在不同的时刻结束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转印偏压)。
重要的是,向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当记录介质P已进入)压区部N为止。
另外,再次向所有的其它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任一个或更多个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就足够了。
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再次仅向一次转印辊30C施加一次转印偏压。或者如图7所示,可以再次向两个一次转印辊30Y和30M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另外,在本控制方法中,为了使得向一次转印辊30Y、30M和30C中的至少两个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时间量相等,优选的是校准再次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的频率和时间量从而使感光鼓22Y、22M和22C中的至少两个的使用寿命减少量相等。
本发明并不限于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在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鼓以感光鼓22Y、感光鼓22M、感光鼓22C和感光鼓22K的顺序并置,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感光鼓可以以任何顺序并置。
另外,例如,在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鼓数量包括四个感光鼓22Y、22M、22C和22K,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感光鼓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更少、或者五个或更多。
另外,例如,在前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在二次转印开始之后,仅相对于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22K没有结束一次转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二次转印(T2)开始时也可以结束向最下游的一次转印辊22K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一次转印结束时,也可以相对于一次转印辊22Y、22M、22C和22K中的任两个或更多个继续施加一次转印偏压,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为止。或者,在一次转印结束之后可以相对于一次转印辊22Y、22M、22C和22K中的任两个或更多个再次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并且施加直到记录介质P进入压区部N为止。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该成像装置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并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并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换言之,当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时,正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施加转印偏压。
当向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且使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之间时,吸引力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起作用,从而获得来自图像载体的制动效应。为此,充分地获得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负荷。这样,例如,即使当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并产生冲击时,也可以控制所述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装置可以构造成这样,即,继续从至少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向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调色剂图像,直到开始从所述中间转印带向所述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为止,并且该成像装置还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除了最下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外的至少一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了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基于此,该成像装置还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除了最下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了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位置为止。
这样,当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时,除了最下游的第一转印部件之外,还正向至少一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即,正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总共至少两个施加转印偏压)。因此,即使在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进入转印位置并产生冲击时,也可以控制所述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
为此,在开始从中间转印带向记录介质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在从最下游的图像载体向中间转印带转印图像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中断。
在上述结构中,该成像装置可以构造成这样,即,该成像装置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除了最下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之外的至少一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了所述转印位置并且同时还结束施加,并且该成像装置将待被该成像装置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的选择频率设定为,与从上游图像载体到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距离的倒数成比例。
基于此,因为该成像装置将待被该成像装置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的选择频率设定为:与从上游的所述图像载体到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的距离到倒数成比例,所以向除了最下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之外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的时间量变得相等。由此,除了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之外的所述图像载体的使用寿命减少变得相等。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该成像装置随着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向所述中间转印带的转印的结束而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顺次结束施加转印偏压,并且在所述记录介质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之前,相对于已结束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且已结束了转印偏压的施加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再次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并且该成像装置继续施加所述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所述转印位置。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该成像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之前,相对于已结束了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并且已结束了转印偏压的施加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再次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并且该成像装置继续施加所述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所述转印位置。
以这种方式,当正在向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之间时,吸引力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起作用,从而获得来自所述图像载体的制动效应。为此,充分地获得了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负荷。由此,例如,即使在相对较厚的记录介质进入所述转印位置并产生冲击时,也可以控制所述中间转印带的速度改变。
在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可以使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施加转印偏压的时间量相等。
在本发明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中,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使得所述图像载体的使用寿命减少。由此,使得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施加转印偏压的时间量相等,从而使相应的所述图像载体的使用寿命的减少相等。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中的成像方法,该成像装置包括: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该成像方法包括: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以及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至少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控制环状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化。

Claims (4)

1、一种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
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
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该成像装置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并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的时间量大致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在开始从所述中间转印带向所述记录介质转印所述调色剂图像之后,继续从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向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调色剂图像,并且
该成像装置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除了面对着最下游的所述图像载体的第一转印部件之外的其中一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了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转印位置为止。
4、一种成像装置中的成像方法,
该成像装置包括:
多个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载体;
环状中间转印带,所述多个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顺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
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布置在面对着所述图像载体的位置处,且使所述中间转印带插设在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并且向所述多个第一转印部件施加转印偏压以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以及
第二转印部件,该第二转印部件使得所述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该成像方法包括:
从布置在上游的所述第一转印部件开始顺次施加转印偏压;以及
向所述第一转印部件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转印部件继续施加转印偏压,直到所述记录介质进入由所述第二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位置为止。
CN200710103895A 2006-07-28 2007-05-18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Active CN1005783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06534A JP5140954B2 (ja) 2006-07-28 2006-07-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6534 2006-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14149A CN101114149A (zh) 2008-01-30
CN100578386C true CN100578386C (zh) 2010-01-06

Family

ID=38986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3895A Active CN100578386C (zh) 2006-07-28 2007-05-18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34207B2 (zh)
JP (1) JP5140954B2 (zh)
KR (1) KR100866551B1 (zh)
CN (1) CN10057838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6200B2 (ja) * 2006-10-27 2012-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5356A (ja) * 2007-08-27 2009-03-12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制御方法
JP4500337B2 (ja) * 2007-09-27 2010-07-1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223468B2 (ja) * 2008-06-03 2013-06-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8788B2 (ja) * 2008-09-29 2014-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827A (ja) * 2008-12-19 2010-07-0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145826A (ja) * 2008-12-19 2010-07-01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920814B2 (en) * 2009-01-29 2011-04-05 Xerox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steering system
US20110305472A1 (en) * 2010-06-09 2011-12-15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5534070B2 (ja) * 2013-03-13 2014-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3739B2 (ja) * 2013-03-19 2016-10-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84312A (ja) * 2014-03-20 2015-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52793A (ja) * 1995-11-30 1997-06-10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561A (ja) 1999-11-30 2001-06-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2837A (ja) * 2000-11-28 2002-06-07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1279B2 (ja) * 2002-01-28 2009-06-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703471B2 (ja) * 2002-09-24 2005-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位置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40545B2 (ja) 2003-06-27 2008-0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27446B2 (ja) * 2003-03-27 2009-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41399A (ja) * 2003-05-19 2004-12-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7118A (ja) 2003-09-30 2005-04-21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8198A (ja) 2003-11-12 2005-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581B2 (ja) * 2004-09-29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643324B2 (ja) * 2005-03-18 2011-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805782B2 (ja) * 2005-07-28 2006-08-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40954B2 (ja) 2013-02-13
US20080025744A1 (en) 2008-01-31
JP2008033022A (ja) 2008-02-14
CN101114149A (zh) 2008-01-30
KR100866551B1 (ko) 2008-11-03
KR20080011045A (ko) 2008-01-31
US7634207B2 (en) 2009-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8386C (zh) 成像装置及成像方法
JPH111097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401780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760553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cluster printing system with controlled image quality
US107126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2585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567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051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0574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8176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83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316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3276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058437A (ja) 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4439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6157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238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405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480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2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841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8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7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4301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70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