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6110C - 端子接头 - Google Patents

端子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6110C
CN100546110C CNB2006101724078A CN200610172407A CN100546110C CN 100546110 C CN100546110 C CN 100546110C CN B2006101724078 A CNB2006101724078 A CN B2006101724078A CN 200610172407 A CN200610172407 A CN 200610172407A CN 100546110 C CN100546110 C CN 10054611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lamped nipple
elastic reinforcement
impression partial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17240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17940A (zh
Inventor
清水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17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7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611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611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Tables And Desk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al Shape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矩形管状部分的高度。矩形管状部分(10)形成使得,一对侧板(12L,12R)从底板(11)的相对的左右边缘竖立,从左侧板(12L)的上边缘基本平行于底板延伸的上板(13)的延伸末端放置成与右侧板(12R)的上端表面接触。上板(13)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压印部分(18R),以具有阶梯构造,并且从右侧板(12R)的上边缘延伸的按压部分(14)放置成与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接触,以防止上板(13)的向上移动。由于使按压部分(14)放置在其上的压印部分(18R)向下突出,以具有阶梯构造,即具有凹陷的上表面,所以矩形管状部分(10)的高度可以减小凹陷的尺寸。

Description

端子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No.2003-092161公开了一种端子接头,它具有矩形管状部分,该矩形管状部分形成使得一对侧板基本以直角从底板的相对的左右边缘竖立,上板从一个侧板的上边缘基本平行于底板延伸,并且上板的延伸末端与另一侧板的上端表面接触。
在这类或类似的端子接头中,为了防止上板的向上移动,从另一侧板的上边缘基本平行于底板延伸的按压部分放置在上板的上表面上。由于上板和按压部分重叠放置,所以这种构造具有使得矩形管状部分体积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进行了改进,并且其目的是减小管状部分的高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端子接头,包括配合端子可至少部分插入到其中的管状部分,该管状部分包括:
第一板或第一板部分,
第二板或第二板部分和第三板或第三板部分,它们从第一板的相对横向边缘部分突出,或者在该横向边缘部分处突出,及
第四板或第四板部分,它从第二侧板的远端部分延伸或突出,使延伸末端放置成与第三侧板的远端部分(尤其是远端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
其中:
第四板形成有至少一个压印部分,该压印部分基本向内突出,以基本具有阶梯或凹陷构造,及
从第三侧板的远边缘部分延伸的至少一个按压部分放置成至少部分与该压印部分的外表面接触,以防止第四板的向外移动。压印部分和按压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变薄。
由于按压部分至少部分放置在其上的第四板的压印部分向内突出,具有阶梯或凹陷构造,即其外表面凹陷,所以管状部分的高度可以基本减小凹陷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至少一个按压部分从第三侧板的远边缘部分基本平行于第一板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端子接头,它包括配合端子插入到其中的矩形管状部分,该矩形管状部分包括:
底板,
一对侧板,它们基本以直角从底板的相对的左和右边缘竖立,及
上板,它从一个侧板的上边缘基本平行于底板延伸,并使延伸末端放置成与另一侧板的上端表面接触,
其中:
该上板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压印部分,以具有阶梯构造,及
从另一侧板的上边缘基本平行于底板延伸的按压部分放置成与压印部分的上表面接触,以防止上板的向上移动。
由于使按压部分放置在其上的上板的压印部分向下突出,以具有阶梯构造,即其上表面凹陷,所以矩形管状部分的高度可以减小凹陷的尺寸。
优选地,压印部分和按压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变薄。
由于将后放置成至少部分重叠的压印部分和按压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变薄,所以管状部分的高度可以基本进一步减小变薄的尺寸。
更优选地,压印部分的内表面或下表面起到与配合端子的接触表面的作用。
由于压印部分至少部分兼作与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所以与除了和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之外,还形成有压印部分的情况相比,第四板或上板的形状较简单。
最为优选地,压印部分的内表面或上表面以及第四板或上板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或上表面基本彼此连续并齐平。
由于压印部分的内表面或下表面以及第四板或上板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或下表面基本连续,并且彼此齐平,所以与压印部分的内表面或下表面低于第四板或上板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或下表面,以具有阶梯构造的情况相比,第四板或上板的形状较简单。
最为优选地,该按压部分比第四板更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该管状部分还包括弹性接触件和弹性加强件,它们最好只在相应的压印接触部分处接触。
优选地,逃逸孔或凹口形成在弹性加强件中,从而当弹性接触件随着配合端子至少部分插入而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的一部分能够至少部分进入逃逸孔,以避免弹性接触件和其中一个板干扰。
更为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突起形接触部分设置在第四板和第三侧板中的一个或两个处,并可与设置在第四板和第三侧板中的另一个上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突出部分接合。
更优选地,压印部分的内表面和第四板的延伸末端处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分的内表面连续并彼此齐平。
更为优选地,该端子接头还包括:
以向内斜度基本向前突出的弹性加强件形成在第一板上,
逃逸孔或凹口形成在弹性加强件的前端部分的宽度中间位置中,及
导向突起,可至少部分插入到逃逸部分中,形成使得基本与第一板齐平,
其中,导向突起能够至少部分进入弹性加强件的逃逸部分,并且基本与底板齐平的导向突起的至少后边缘位于弹性接触件的前边缘后面。
更为优选地,导向突起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表面,它最好通过倾斜地切割导向突起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部分或其附近形成。
更优选地,锁定孔形成在相对于弹性加强件基本相对的侧面处。换句话说,锁定孔最好设置在第四板处基本与设置在第一板处的弹性加强件相对的侧面或位置处。
更为优选地,该弹性加强件包括一个或多个过度变形防止部分,该过度变形防止部分能够接合第二壁和/或第三壁,以防止弹性加强件的过度变形,尤其是超出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
最为优选地,该端子接头还包括线压接部分,该线压接部分包括沿着线的纵向设置的数个压接件,其中与相对前面的压接件的强度相比,最后面的压接件的强度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端子接头,包括配合端子可至少部分插入的管状部分,该管状部分包括:第一板或第一板部分,第二板或第二板部分和第三板或第三板部分,它们从第一板的相对横向边缘部分突出或者在该横向边缘部分处突出,第四板或第四板部分,它从第二侧板的远端部分延伸或突出,使延伸末端放置成与第三侧板的远端部分(尤其是远端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以向内斜度基本向前突出的弹性加强件形成在第一板上,逃逸孔或凹口形成在弹性加强件的前端部分的宽度中间位置中,并且导向突起可至少部分插入到逃逸部分中,形成使得基本与第一板齐平,其中该导向突起能够至少部分进入弹性加强件的逃逸部分,并且基本与底板齐平的导向突起的至少后边缘位于弹性加强件的前边缘后面。
因此,在端子接头以如上下颠倒或反转定向之类的不正确姿势插入的情况下,通过提供弹性加强件和/或导向突起,提高了端子接头的整体操作性,尤其是提高了端子接头从空腔的退出能力。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导向突起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最好通过倾斜地切割导向突起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部分或其附近形成。
优选地,锁定孔形成在相对于弹性加强件的基本相对侧。换句话说,锁定孔最好设置在第四板的与设置在第一板处的弹性加强件基本相对的侧面或位置处。
更为优选地,该弹性加强件包括一个或多个过度变形防止部分,该过度变形防止部分能够接合第二壁和/或第三壁,以防止弹性加强件的过度变形,尤其是超出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
更优选地,该弹性加强件设置成经至少一个弯曲部分基本连续地连接到基板或底板上,从而弹性加强件或其纵向延伸部最好以钝角相对于基板或底板或其纵向延伸部倾斜。
最为优选地,至少一个压印部分至少部分设置在弹性锁定加上,更为优选地是设置在该弯曲部分处或其附近,从而加强该弹性锁定件。
附图说明
在读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之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确。应当理解的是,尽管各实施例是分开描述的,但是其单个特征也可以组合到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1是从前面倾斜观察时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附图2是从后面倾斜观察时该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附图3是从前面倾斜观察时处于上下颠倒状态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附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图,
附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附图6是沿着附图4的线X-X的剖视图,
附图7是沿着附图4的线Y-Y的剖视图,
附图8是矩形管状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附图9是从前面倾斜观察时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附图10是矩形管状部分的底视图,
附图11是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
附图12是矩形管状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附图13是一垂直剖视图,示出了端子接头正确插入到连接器外壳中的状态,
附图14是一垂直剖视图,示出了将端子接头退出的过程,该端子接头以和正确姿势垂直反转的姿势插入到连接器外壳中,
附图15是第三实施例的矩形管状部分的垂直剖视图,
附图16是矩形管状部分的底视图,
附图17是第四实施例的压接部分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文中,参照附图1至8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例。通过对冲压或切割成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形状的平的导电(最好是金属的)板材P进行弯曲、折叠、压印和/或切割/弯曲或按压,形成本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a,并且该端子接头具有整体上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基本窄长的形状。端子接头Ta的前部区域(最好是基本前半部区域)起到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空心的(最好基本矩形的)管状部分10的作用,并且其后部区域(最好是基本后半部区域)起到将与线W连接的线连接部分的作用,该线连接部分最好包括压接部分19,该压接部分处于将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与线W连接的一个或多个开放筒管的形式。
具有最好多边形横截面形状,尤其是最好基本矩形横截面形状的该管状部分10包括基板或底板11、横向(左)侧板12L(作为优选的一个侧板)、横向(右)侧板12R(作为优选的另一侧板)、至少一个顶板或上板13和按压部分14。基板或底板11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窄长,(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窄长的)该横向(左)侧板12L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以直角从基板或底板11的相对应横向(左)边缘部分突出或竖立,并且(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窄长的)横向(右)侧板12R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以直角从基板或底板11的相对应横向(右)边缘部分突出或竖立。(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窄长的)上板或顶板13以不等于0°或180°的角度,最好基本垂直地或横向地或向右从横向(左)侧板12L的上边缘或远边缘(延伸边缘)延伸,最好基本平行于基板或底板11,并且顶板或上板13的延伸末端或远端(右端)基本接触横向(右)侧板12R的上端表面或远端表面(延伸末端表面),最好基本从上面放置在其上。
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例如,六个)槽口形成在顶板或上板13的延伸末端处,最好同时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间隔开,并且在顶板或上板13的延伸末端处不进行切割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例如,五个)突起形接触部分15a至15e保持与右侧板12R的上端表面接触。另一方面,基本对应于这些槽口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数个(例如,六个)突出部分16a至16f形成在横向(右)侧板12R的远端或上端处向外或向上突出,并且通过相应突出部分16a至16f和接触部分15a至15e(槽口)的接合,防止了顶板或上板13和横向(右)侧板12R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的相对移动。从前面数的第二和第三突出部分16b、16c基本与联接部分17的相对前端和后端连续,该联接部分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沿着第二接触部分15b的横向(左)边缘从前面延伸。按压部分14由第二和第三突出部分16b、16c和联接部分17形成,该按压部分从横向(右)侧板12R的远边缘或上边缘横向或向左延伸,最好基本平行于基板或底板11。换句话说,通过经联接部分17联接两个突出部分16b、16c,联接部分14最好处于基本U形。
顶板或上板13的前部区域(最好是基本前半部区域)部分压印,以向内或向下突出,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压印部分18L、18R,该压印部分基本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窄长和/或基本并排横向设置。横向(左)压印部分18L使其上表面(外表面)凹陷成相对于上板13的上表面的最高部分13a具有阶梯或凹陷构造,并且其下表面(内表面)突出成相对于上板13的下表面的最高部分13b具有阶梯构造。
另一方面,另一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外表面)凹陷成相对于上板13的上表面的最高部分13a具有阶梯或凹陷构造(尤其是具有或多或少的尖锐边缘或圆边缘),并且比横向(左)压印部分18L的上表面更低或更加向内。而且,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下表面(内表面)突出成相对于上板13的下表面或内表面的最高部分13b具有阶梯构造,并且最好处于和横向(左)压印部分18L的下表面或内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换句话说,该横向(右)压印部分18R比顶板或上板13更薄,并且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厚度(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尺寸)小于另一横向(左)压印部分18L的厚度。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和顶板或上板13的外表面或上表面的最高部分13a之间的高差最好设置成基本等于端子接头Ta的导电(金属)板材P(尤其是按压部分14)的厚度。
而且,上板13的延伸末端处或其附近的接触部分15a至15e的内表面或下表面与相同高度的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下表面基本连续并齐平。而且,接触部分15a至15e的上表面或外表面最好高于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或外表面,和/或处于和横向(左)压印部分18L的上表面或外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换句话说,上板13的延伸末端处的接触部分15a至15e的厚度设置成等于导电(金属)板材P的厚度。
按压部分14的上述联接部分17设置成相对于宽度方向WD(横向)基本与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相对应。联接部分17至少部分安装到横向有压印部分18R的外表面或远表面或上表面中的凹口中,从而联接部分17的下表面或内表面最好与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面接触。在联接部分17保持接触的情况下,联接部分17的外表面或上表面处于和顶板或上板13的外表面或上表面的最高部分13a基本相同的高度处。换句话说,联接部分17不从顶板或上板13向上或向外突出。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将按压部分14放置成基本与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或外表面接触,防止顶板或上板13的向外或向上移动,以将矩形管状部分10保持成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矩形管状形状,该按压部分从横向(右)侧板12R的上边缘或远边缘(与横向(右)侧板12R成不等于0°或180°角度,最好基本与之垂直,和/或基本平行于底板11)延伸。由于使按压部分14放置在其上或与之接触的顶板或上板13的压印部分18R向下或向内阶梯形突出,具有阶梯构造,即通过凹陷顶板或上板13的上表面或外表面形成,所以与凹陷部分设置在上板的上表面的最高部分上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例中,矩形管状部分10的高度可以减小压印部分18T的凹陷尺寸。
而且,在将至少部分重叠放置的压印部分18R和按压部分14中,压印部分18R最好至少部分变薄。于是,矩形管状部分10的高度可以进一步减小变薄的尺寸。
而且,压印部分18R的下表面或内表面可以起到与配合端子(未示出)的接触表面的作用。这意味着,作为用于减小(矩形)管状部分10高度的装置的压印部分18R最好兼作与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因此,与除了和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之外,还形成有压印部分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例中,顶板或上板13的形状较简单。
由于横向(右)压印部分18R的下表面和顶板13的延伸末端处的接触部分15a至15e的下表面最好基本彼此连续并齐平,所以与压印部分的下表面低于具有阶梯构造的上板的延伸末端的下表面的情况相比,在本实施例中,顶板或上板13的形状较简单。
接下来,描述上述之外的矩形管状部分10的构造。
(最好基本矩形的)锁定孔20形成垂直穿透顶板或上板13的后部区域(最好是基本后半部区域)。(最好使其后侧放置在底板11的上表面或内表面上,和/或以向上的斜度向前突出)弹性接触件21至少部分容纳在矩形管状部分10中。弹性接触件21的后端最好与支承板22的底边缘连续(支承在其上),该支承板最好基本沿着横向(右)侧板12R的内表面从顶板或上板13的横向(右)边缘的后端基本向下或向内延伸。
以向上斜度向后突出的(最好基本矩形的)弹性加强件23通过切割和弯曲形成在基板或底板11的前端部分处。该弹性加强件23设置成至少部分位于弹性接触件21下面,并且(最好基本球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的)接触部分23a形成在弹性加强件23的后端(延伸末端或其附近)的上表面或内表面上。另一方面,基本垂直面对弹性加强件23的接触部分23a的(最好基本球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的)接触部分21a形成在弹性接触件21的下表面(最好基本面对基板或底板11的表面)上。
最好基本梳子形的(尤其是具有半圆横截面的)逃逸孔24形成穿透弹性加强件23的基础末端。当弹性接触件21随着配合端子插入而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21的前端至少部分进入逃逸孔24,以避免弹性接触件21的前端与基板或底板11干扰。至少一个凹口25从逃逸孔24的后边缘形成在弹性加强件23的内表面或上表面中,使得弹性加强件23朝后变薄。而且,一个或多个过度变形防止部分26形成从弹性加强件23(最好是其后端(延伸末端或其附近))的(最好基本相对的)横向(左和/或右)边缘横向向外突出,并通过其与相对应横向(左和/或右)侧板12L、12R接合,防止弹性加强件23的过度变形超出其弹性极限。
从前面至少部分插入到(矩形)管状部分10中的窄长配合端子保持或夹紧在两个横向(左和右)压印部分18L、19R的下表面之间,并且弹性接触件21从上面和下面向下或向外弹性变形,并且最好通过此时两个接触部分21a、23a的接触,弹性加强件23与弹性接触件21一起向下或向外弹性变形。弹性接触件21和/或弹性加强件23的弹性恢复力确保了特定(预设的或可预设的)接触压力。由于弹性接触件21和弹性加强件23最好只在接触部分21a、23a处接触,所以它们可以稳定地弹性变形,这导致了稳定的接触压力。而且,由于弹性接触件21和弹性加强件23分别基本向前和向后延伸,即在相对方向上延伸,所以可以提高设置长度方面的自由度。
因此,为了减小管状部分的高度,管状部分10形成使得,至少一对侧板12L、12R从基板或底板11的基本相对横向(左和右)边缘竖立或突出,并且顶板或上板13的延伸末端放置成与另一横向(右)侧板12R(的最好上端表面)接触,该顶板或上板最好基本平行于基板或底板11从横向(左)侧板12L的上边缘或远边缘延伸。该顶板或侧板13形成有向内或向下突出的至少一个压印部分18R,以最好基本具有阶梯构造,并且从横向(右)侧板12R的上边缘延伸的至少一个按压部分14放置成与压印部分18R的上表面接触,以防止顶板或上板13的向外或向上移动。由于其上至少部分放置有按压部分14的压印部分18R向内或向下突出,以最好基本具有阶梯构造,即具有凹陷的上表面,所以管状部分10的高度可以减小凹陷的尺寸。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9至14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b在基板或底板11和弹性加强件30的部分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由于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或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其进行表示,并且不再描述其类似或相同结构、功能和效果。
最好通过对第二实施例的底板11的一部分进行切割和弯曲形成以向内或向上斜度基本向前突出的(最好基本矩形的)弹性加强件30。该弹性加强件30设置成至少部分位于弹性接触件21下面,并且一个或多个过度变形防止部分31形成从弹性加强件30的前端(延伸末端或其附近)的横向(左和/或右)边缘横向向外突出,并通过其与横向(左和/或右)侧板12L、12R的接合防止弹性加强件30的过度变形,尤其是超出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尤其是,弹性加强件30设置成经弯曲部分30a基本连续地连接到基板或底板11上,从而弹性加强件30最好以钝角相对于基板或底板11倾斜。而且,至少一个压印部分30b设置在弯曲部分30a处或其附近,从而加强弹性锁定件30。
(最好基本矩形的)逃逸孔32形成在弹性加强件30的前端部分的宽度中间位置(最好基本在宽度中央)。可至少部分插入到逃逸部分32中的导向突起34形成在基本与基板或底板11相同的高度处(从而基本与基板或底板11齐平),以从开口33的前端部分或前边缘延伸,该开口通过切割和弯曲形成弹性加强件30而留在基板或底板11中。最好通过倾斜地切割导向突起34的后端(延伸末端或其附近)的下表面形成至少一个倾斜表面35。而且,逃逸孔36形成(垂直地)穿透基板或底板11的前端部分。当弹性接触件21随着配合端子至少部分插入而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21的前端至少部分进入逃逸孔36,以避免弹性接触件21的前端与基板或底板11干扰。
第二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b至少部分上下颠倒地插入到形成在连接器外壳40中的空腔41中。沿着内表面或底表面基本向前延伸的(最好基本悬臂梁形的)锁定部分42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在空腔41中。在插入过程中,锁定部分42通过(矩形)管状部分10的顶板或上板13的干扰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当端子接头Tb基本正确插入时,锁定部分42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以将锁定部分42的内(上)表面上的保持突起42与锁定孔20的前边缘接合。端子接头Tb通过该接合受到保持(参见附图13)。
在退出插入的端子接头Tb时,退出夹具(未示出)从前面至少部分插入或可插入,以尤其用其导引末端向外或向下推动锁定部分42。于是,锁定部分42与锁定孔20脱离接合,以使端子接头Tb可退出(从保持状态释放)。然后,在锁定部分42保持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可以向后拉动端子接头Tb。
由于本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b的最小化,所以端子接头孔可以以不正确姿势错误地插入到空腔41中,例如以从正确姿势垂直反向的姿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锁定部分42通过(矩形)管状部分10的底板11干扰而保持向外或向下弹性变形,所以在不使用退出夹具的情况下,端子接头Tb可以退出。在退出之后,端子接头Tb可以再次以正确姿势插入。
在退出以不正确姿势(例如,以垂直反向的姿势)插入的端子接头Tb时,弹性加强件30通过锁定部分42,并通过切割和弯曲形成弹性锁定件30而留下的开口33随即通过锁定部分42。由于弹性加强件30最好处于悬臂梁的形式,该悬臂梁从底板11的外表面倾斜地向前朝(矩形)管状部分10的内侧延伸,所以开口33的前边缘可能捕获保持与弹性加强件30的下表面接触的锁定部分42的保持突起42a。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从开口33的前边缘向后突出的导向突起34至少部分进入弹性加强件30的逃逸部分32,并且基本与底板11齐平的导向突起34的后边缘位于弹性加强件30的前边缘后面。因此,与不形成导向突起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弹性加强件30的下表面(面对锁定部分42的表面)和底板11的下表面(导向突起34)之间的最大高差。于是,如果端子接头Tb从锁定部分42与弹性加强件30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进一步向后移动,则导向突起34在不使其后边缘捕获的情况下移动到保持突起42a的上表面上,如附图14中所示,并能够顺利通过锁定部分42。而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倾斜表面35形成在导向突起34的后端的外表面上,所以可以安全地避免保持突起42a将开口33的前边缘捕获。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15和16描述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c在基板或底板11和弹性加强件50的部分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由于其它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类似或相同,所以用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类似或相同结构,并且不再描述其功能和效果。
在第三实施例中,基板或底板11不形成有与第二实施例的导向突起34相对应的装置。因此,通过最好切割和弯曲形成弹性加强件50而留下的开口51的前边缘位于弹性加强件50的前边缘前面。而且,由于最好不形成导向突起34,所以弹性加强件50不形成有与第二实施例的逃逸部分32相对应的装置。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附图17描述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例。第四实施例可应用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端子接头Ta、Tb、Tc,并且其特征在于,处于开放筒管形式的至少一个压接部分60。
第四实施例的压接部分60包括绝缘筒管61,该绝缘筒管具有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与线W的绝缘覆盖层Wa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压接件61L、61R,还包括线筒管62,该线筒管具有将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和芯部Wb连接的一个或多个,最好是一对横向(左和/或右)压接件63,该芯部通过将线W的绝缘覆盖层Wa至少部分剥离而至少部分暴露。在绝缘筒管61中,在两个压接件61L、61R都压接或弯曲或折叠成卷绕在线W周围的情况下,横向(左和右)压接件61L、61R最好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偏置,以使右压接件61L位于左压接件61L后面。
当向后拉动力作用在线W上时,该拉动力作用在绝缘筒管61上,并且尤其是设置在后面的右压接件61R抵抗克服该拉动力的大多数拉动。在本实施例中,考虑该拉动力所产生的载荷,并且位于后面的右压接件61R的宽度WR(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的尺寸)设置成大于位于前面的左压接件61L的宽度WL(向前和向后方向上的尺寸)。或者或另外,位于后面的右压接件61R的厚度设置成大于位于前面的左压接件61L的厚度(例如,通过使左压接件61L变薄)。换句话说,与前(左)压接件61L的强度相比,尤其是在不改变整个绝缘筒管61在向前和向后方向FBD上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大后(右)压接件61R的强度(刚性)。在向后拉动力的作用之后,这能够安全地防止压接件61R的变形,因此压接件60的线保持性能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上面描述和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述实施例也在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1)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两个压印部分基本并排地设置在宽度方向上,但是根据本发明,三个或更多压印部分可以并排地设置在宽度方向上,或者可以只形成一个压印部分。
(2)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除了压印部分和按压部分从下面和上面保持接触之外,最好只有压印部分变薄,但是根据本发明,压印部分和按压部分都可以变薄,或者可以只有按压部分变薄。
(3)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压印部分的下表面和上板的延伸末端的下表面最好基本彼此连续并齐平,但是根据本发明,压印部分的下表面可以低于上板的延伸末端的下表面,以具有阶梯构造。
(4)尽管在前述实施例中,压印部分最好兼作与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但是根据本发明,在与配合端子的接触装置之外,可以另外形成压印部分。
(5)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六个槽口形成在上板的延伸末端中,但是根据本发明,可以形成五个或更少或者七个或更多槽口。
(6)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用联接部分联接两个突出部分,按压部分处于基本U形,但是根据本发明,按压部分也可以通过用联接部分联接三个或更多突出部分形成,或者可以处于具有基本矩形或其他形状的单个板的形式。
(7)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例,该构造用于使导向突起从开口的前边缘基本与底板齐平向后突出,该开口通过切割和弯曲形成弹性加强件而留在底板中,还用于使该导向突起至少部分进入弹性加强件的前端处的逃逸部分。
(8)第三实施例中底板和弹性加强件的构造也可应用于第一实施例。
(9)应当理解的是,在第四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压接件61L、61R,其中数个压接件的最后面一个最好具有增大的强度(刚性),例如通过与其他更加向前设置的压接件相比增大其宽度和/或相对厚度。
附图标记列表
Ta,Tb,Tc    端子接头
10            (矩形)管状部分
11            底板(第一板)
12L           左侧板(一个侧板或第二板)
12R           右侧板(其它侧板或第三板)
13            上板(第四板)
14            按压部分
18R           压印部分

Claims (14)

1.端子接头(Ta;Tb;Tc),包括配合端子可至少部分插入其中的管状部分(10),该管状部分(10)包括:
第一板(11),
从第一板(11)的相对横向边缘部分突出的第二板和第三板(12L,12R),及
第四板(13),它从第二板(12L)的远端部分延伸出,使延伸末端放置成与第三板(12R)的远端部分相接触,
第四板(13)形成有至少一个压印部分(18R;18L),该压印部分(18R;18L)基本向内突出,从而基本具有阶梯或凹陷构造,及
从第三板(12R)的远边缘部分延伸出的至少一个按压部分(14)放置成至少部分与该压印部分(18R)的外表面接触,以防止第四板(13)向外移动,其特征在于,该压印部分(18R)和按压部分(14)中的至少一个变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按压部分(14)基本平行于第一板(11)从第三板(12R)的远边缘部分延伸出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压印部分(18R)的内表面用作与配合端子接触的接触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压印部分(18R)的内表面与第四板(13)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彼此基本连续并齐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压印部分(18R)比第四板(13)更薄。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管状部分(10)还包括弹性接触件(21)和弹性加强件(23),它们只在相应的压印接触部分(21a,23a)处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逃逸孔或凹口(24)形成在弹性加强件(23)中,从而当弹性接触件(21)随着配合端子至少部分插入而弹性变形时,弹性接触件(21)的一部分能够至少部分进入逃逸孔或凹口(24),以避免弹性接触件(21)与所述板(11,12L,12R,13)中的一个(11)发生干扰。
8.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一个或多个突起形接触部分(15)设置在第四板(13)和第三板(12R)中的一个或两个处,并可与设置在第四板(13)和第三板(12R)中的另一个上的一个或多个相应突出部分(16)接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压印部分(18R)的内表面和位于第四板(13)的延伸末端处的一个或多个接触部分(15)的内表面彼此基本连续并齐平。
10.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还包括:
在第一板(11)上形成的向内倾斜并基本向前突出的弹性加强件(30),
形成在弹性加强件(30)的前端部分的宽度中间位置的逃逸孔或凹口(32),及
可至少部分插入到弹性加强件(30)的逃逸孔或凹口(32)中的导向突起(34),该导向突起(34)基本与第一板(11)齐平,
其中该导向突起(34)能够至少部分进入弹性加强件(30)的逃逸孔或凹口(32)中,并且至少基本与底板(11)齐平的导向突起(34)的后边缘位于弹性加强件(30)的前边缘后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导向突起(34)包括至少一个倾斜表面(35),该倾斜表面(35)通过倾斜地切割导向突起(34)的延伸末端的内表面部分或其附近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锁定孔(20)形成在相对于弹性加强件(30)基本相对的一侧处。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接头,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加强件(30)包括一个或多个过度变形防止部分(31),该过度变形防止部分(31)能够接合第二板(12L)和/或第三板(12R),以防止弹性加强件(30)的超出其弹性极限的过度变形。
14.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还包括线压接部分,该线压接部分包括沿着线的纵向方向设置的数个压接件(61),其中与相对靠前面的压接件(61L)的强度相比,最后面的压接件(61R)的强度增大。
CNB2006101724078A 2005-12-26 2006-12-26 端子接头 Active CN10054611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73112 2005-12-26
JP2005373112A JP4482823B2 (ja) 2005-12-26 2005-12-26 端子金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7940A CN101017940A (zh) 2007-08-15
CN100546110C true CN100546110C (zh) 2009-09-30

Family

ID=37683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724078A Active CN100546110C (zh) 2005-12-26 2006-12-26 端子接头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47747B2 (zh)
EP (1) EP1801922B1 (zh)
JP (1) JP4482823B2 (zh)
KR (1) KR100865506B1 (zh)
CN (1) CN100546110C (zh)
DE (1) DE602006016224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0439B2 (ja) * 2008-04-04 2012-05-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4976333B2 (ja) * 2008-04-25 2012-07-1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5168129B2 (ja) * 2008-12-22 2013-03-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10192195A (ja) * 2009-02-17 2010-09-02 Tokai Rika Co Ltd ターミナル構造
JP2010251319A (ja) 2009-04-15 2010-11-04 Chou Hsien Tsai 双方向電気的連接が可能なソケット構造
JP5564277B2 (ja) * 2010-01-28 2014-07-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型端子金具
JP2012089318A (ja) * 2010-10-19 2012-05-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5601259B2 (ja) * 2011-03-24 2014-10-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US8911253B2 (en) * 2011-06-13 2014-12-1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Receptacle contact
JP2013026155A (ja) * 2011-07-25 2013-02-04 Yazaki Corp 防水コネクタ用端子
JP2013069496A (ja) * 2011-09-21 2013-04-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EP2615694B1 (de) * 2012-01-13 2016-08-10 Fritz Stepper GmbH & Co. KG Aufsteckteil für einen Steckverbinder
JP2013229222A (ja) 2012-04-26 2013-11-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DE102013004403A1 (de) * 2012-04-26 2013-10-3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nschlusspassstück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JP6124537B2 (ja) * 2012-09-03 2017-05-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メス端子
JP2014160545A (ja) * 2013-02-19 2014-09-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14170709A (ja) * 2013-03-05 2014-09-1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US9118130B1 (en) * 2014-02-06 2015-08-2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ow insertion force terminal
EP2919332B1 (en) * 2014-03-10 2019-07-10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Electrical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a connector comprising such terminal
JP5747102B1 (ja) * 2014-04-18 2015-07-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雌型コンタクト及び電源用コネクタ
JP2015232927A (ja) * 2014-06-09 2015-1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54430B2 (ja) * 2015-06-02 2017-06-2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DE102016214333A1 (de) * 2015-08-05 2017-02-09 Yazaki Corporation Anschlussklemme und Steckverbinder
DE102017123756B4 (de) * 2017-10-12 2019-05-23 Lisa Dräxlmaier GmbH Elektrisches kontaktteil mit robust zusammengehaltener hülse
JP6544412B2 (ja) * 2017-11-22 2019-07-1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911727B2 (ja) * 2017-11-22 2021-07-2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KR102041776B1 (ko) * 2018-07-10 2019-11-07 (주)우주일렉트로닉스 듀얼 탄성부를 갖는 피메일 터미널
JP7259444B2 (ja) * 2019-03-20 2023-04-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65306B2 (ja) * 2019-06-11 2022-11-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US10923833B2 (en) * 2019-06-14 2021-02-16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Reinforced female wire terminal
JP7152993B2 (ja) * 2019-07-18 2022-10-1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JP7435329B2 (ja) * 2020-07-14 2024-02-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70298A (en) * 1970-12-08 1972-06-13 Heyman Mfg Co Electric contact blade crimp
US4919628A (en) * 1987-10-19 1990-04-24 Interlock Corporation Tab receptacle with fixed beam contacts
JPH069149B2 (ja) 1989-09-05 1994-02-02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H05258832A (ja) 1992-03-11 1993-10-08 Ryosei Denso Kk 電気接続端子の製造方法
EP0673082B1 (en) * 1993-10-01 2000-05-17 Ryosei Electro-Circuit Systems, Ltd.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US5630738A (en) * 1994-07-21 1997-05-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emale terminal, metal fixture
ES1030209Y (es) * 1995-02-21 1996-01-16 Mecanismos Aux Ind Terminal perfeccionado.
JP3717998B2 (ja) 1996-04-22 2005-11-16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AU4394997A (en) * 1996-10-17 1998-05-15 Whitaker Corporation,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housing and a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tact
US6042433A (en) * 1997-05-29 2000-03-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
JPH11224709A (ja) 1998-02-06 1999-08-17 Harness Syst Tech Res Ltd 雌端子
JP3532428B2 (ja) * 1998-11-27 2004-05-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 子
JP3544133B2 (ja) * 1999-01-20 2004-07-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側端子金具
JP2001217013A (ja) * 2000-02-02 2001-08-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2002063961A (ja) * 2000-06-07 2002-02-28 Yazaki Corp 雌端子、及び、雌端子と雄端子との接続構造
JP4122144B2 (ja) * 2001-09-18 2008-07-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03157924A (ja) 2001-11-22 2003-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EP1507316B1 (en) * 2002-05-17 2007-03-28 Mitsubishi Cable Industries, Ltd.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5142066A (ja) 2003-11-07 2005-06-0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JP2005183160A (ja) 2003-12-19 2005-07-07 Jst Mfg Co Ltd 雌コンタクト
JP2005302560A (ja) 2004-04-13 2005-10-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端子金具
DE602005011722D1 (de) * 2004-09-29 2009-01-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Ein Anschlusskontakt und ein beipassender Steckverbinder
JP4552781B2 (ja) * 2005-07-05 2010-09-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2007141509A (ja) * 2005-11-15 2007-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01922A2 (en) 2007-06-27
JP2007173182A (ja) 2007-07-05
JP4482823B2 (ja) 2010-06-16
KR100865506B1 (ko) 2008-10-29
US7347747B2 (en) 2008-03-25
EP1801922A3 (en) 2009-08-12
KR20070068287A (ko) 2007-06-29
DE602006016224D1 (de) 2010-09-30
EP1801922B1 (en) 2010-08-18
US20070149068A1 (en) 2007-06-28
CN101017940A (zh) 2007-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6110C (zh) 端子接头
CN1885626B (zh) 电连接器
US5151056A (en) Electrical contact system with cantilever mating beams
JP4013151B2 (ja) 雌端子金具
US7938699B2 (en) Terminal fitting with a bent piece with a locking projection tapering towards its front
US7014505B1 (en) Connector
JP3124505U (ja) Fpc用電気コネクタ
EP1786066B1 (en) A connector
US7311561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US7553203B2 (en) Connecting terminal
CN101273496B (zh) 组合式电插孔端子
KR20070062418A (ko) 전기 콘택
CN100377423C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6551204B2 (ja) 端子金具
US73932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ocking mechanism for locking connector housings
NO974227L (no) Elektrisk stikkontakt-montasje, samt fjærkontakt for slik montasje
CN101005171B (zh) 端子接头及设置有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JP2002015803A (ja)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
US5237742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electrical contact socket
JP5262729B2 (ja) 端子金具
KR200464156Y1 (ko) 전기 단자
JP2007179747A (ja) 端子金具
JPS5936863Y2 (ja) コネクタ内雌コンタクト抜き治具
JP2001237014A (ja) 端子金具
JP2000353558A (ja) 低挿入力・高抜去力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