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264502U - Polarized light split device, polarized ligh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 Google Patents

Polarized light split device, polarized ligh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264502U
TWM264502U TW093211621U TW93211621U TWM264502U TW M264502 U TWM264502 U TW M264502U TW 093211621 U TW093211621 U TW 093211621U TW 93211621 U TW93211621 U TW 93211621U TW M264502 U TWM264502 U TW M26450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ilm
polarized light
conversion element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211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zuo Aoki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M264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264502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 G02B27/28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comprising arrays of elements, e.g. micro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M264502 (1) 八、新型說明 【新型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創作係有關供以將被射入的非偏光的光予以變換成 指定的偏光光束之偏光變換元件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具備 此類的偏光變換元件之投射型顯示裝置。 【先前技術】
在投射型顯示裝置中,爲了能夠按照圖像信號來調變 光,而使用所謂光閥的光調變元件。就光閥而言,大多使 用透過型液晶面板或反射型液晶面板等只利用一種類的直 線偏光光線之形態者。在如此利用一種類的直線偏光光線 之投射型顯示裝置中設有供以將由光源射出的非偏光光線 予以形成一種類的直線偏光光線之偏光變換元件。
就習知之偏光變換元件而言,例如有申請人所揭示於 曰本特開平10-90520號公報及日本特開平10-177151號 公報者。 【新型內容】 〔創作所欲解決之課題〕 習知之偏光變換元件,例如由復合板材切出構成偏光 變換元件的偏光束分離器陣列而製成。該復合材料係藉由 接合劑來使形成有偏光分離膜及反射膜的透光性材料與未 形成任何東西的透光性材料交互貼合而成者。 使複數的透光性板材貼合的工程,通常是藉由紫外線 -4- M264502 (2) 硬化型光學接合劑的貼合與重複光學接合劑的硬化而進行 ’因此需要較多的時間。藉此,達成該貼合工程的高效率 化’將有助於謀求偏光變換元件的製造高效率化。 本創作正是供以解決上述習知技術所存在的問題點者 ’而提供一種能夠達成偏光變換元件的製造高效率化之技 術。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及其作用·效果〕 爲了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份,本創作之第1製造 方法’係供把入射的非偏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 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爲包含: (a )準備複數枚之第1透光性板材之工程,及 (b )準備複數枚之第2透光性板材之工程,及 (c )假定將前述複數枚之第1透光性板材與前述複 數枚之第2透光性板材交互配列貼合時,以複數之偏光分 離膜以及複數之反射膜交互被配置於各透光性板材的各界 面的方式,在前述第1或第2透光性板材的一部份表面上 形成前述複數偏光分離膜以及前述複數反射膜之工程,及 (d )將前述複數枚之第1透光性板材與前述複數枚 之第2透光性板材交互配列貼合,製作前述複數之偏光分 離膜以及前述之複數反射膜於各透光性板材之各界面交互 被設置的複合板材之工程,及 (e )使前述複合板材在平行於對前述複合板材的平 面具有指定角度的平面之切斷面上切斷,製作於前述切斷 -5- M264502 (3) 面具有平行的光線入射面與光線射出面的透光性區塊之工 程; 前述工程(d ),包含以使前述偏光分離膜的透過率 ’對於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〇度入射的特定 波長區域的紫外線成爲約40%以上的方式形成偏光分離膜 之工程。 若利用前述第1製造方法,則由於可提高偏光分離膜 之紫外線的透過率,因此在工程(d )中能夠有效率地把 紫外線照射於第1透光性板材與第2透光性板材的貼合時 所利用的光學接著劑,可以減少接著劑硬化時所需的工時 。藉此而能夠達成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的高效率化。 又’前述特定波長區域較理想爲3 6 5 nm 土 3 Onm之範 在此’形成前述偏光分離膜的工程,含有形成:與前 述透光體的折射率相比較,具有較小折射率的第1層與具 有較大折射率的第2層交互層積之多層構造部之工程; 前述透光體具有約1.48至約1.58的折射率; 前述偏光分離膜之前述第1層係以MgF2形成的,前 述第2層係由MgO形成的。 若如此形成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話,則特定波長區域的 紫外線可取得約40%以上的透過率。 又’前述工程(d ),包含以使前述反射膜的透過率 ’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入射的特定波長 區域的紫外線成爲約4 0 %以上的方式形成前述反射膜的工 M264502 (4) 程。 若利用前述構成,則由於可提高反射膜之紫外線的透 過率,因此在工程(d )中能夠有效率地把紫外線照射於 第1透光性板材與第2透光性板材的貼合時所利用的光學 接著劑,可以減少接著劑硬化時所需的工程數。藉此而能 夠達成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的高效率化。 又,前述特定波長區域較理想爲3 6 5 n m ± 3 0 n m之範 圍。 在此,形成前述反射膜的工程,含有形成:與前述透 光體的折射率相比較,具有較小折射率的第3層與具有較 大折射率的第4層交互層積之多層構造部之工程; 前述透光體具有約1.48至約1.58的折射率; 前述反射膜之前述第3層係以Si02形成的,前述第4 層係由Ti02或Ta205形成的。 若如此形成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話,則特定波長區域的 紫外線可取得約40%以上的透過率。 又,本創作之第2製造方法,係供把入射的非偏光變 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 爲包含: (a )準備複數枚之第1透光性板材之工程,及 (b )準備複數枚之第2透光性板材之工程,及 (c )假定將前述複數枚之第丨透光性板材與前述複 數枚之第2透光性板材交互配列貼合時,以複數之偏光分 離膜以及複數之反射膜交互被配置於各透光性板材的各界 (5) M264502 面的方式,在前述第1或第2透光性板材的一部份表 形成前述複數偏光分離膜以及前述複數反射膜之工程 (d )將前述複數枚之第1透光性板材與前述複 之第2透光性板材交互配列貼合,製作前述複數之偏 離膜以及前述之複數反射膜於各透光性板材之各界面 被設置的複合板材之工程,及 (e )使前述複合板材在平行於對前述複合板材 面具有指定角度的平面之切斷面上切斷,製作於前述 面具有平行的光線入射面與光線射出面的透光性區塊 程; 前述工程(d ),包含以使被形成的反射膜的透 ,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入射的特定 區域的紫外線成爲約40%以上的方式形成前述反射膜 程。 若利用前述構成,則由於可提高反射膜之紫外線 過率’因此在工程(d )中能夠有效率地把紫外線照 第1透光性板材與第2透光性板材的貼合時所利用的 接著劑’可以減少接著劑硬化時所需的工程數。藉此 夠達成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的高效率化。 又,本創作之第1偏光變換元件,係供把入射的 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變換元件,其特徵爲 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 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面上 ,及 數枚 光分 交互 的平 切斷 之工 m Φ 波長 的工 的透 射於 光學 而能 非偏 具備 數透 -8- M264502 (6) 前述偏光分離膜,對於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膜面以入射 角約〇度入射的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以 上。 由於前述第1偏光分離膜具有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 透過率高的偏光分離膜,因此可製作製造效率高的偏光變 換元件。 又,於前述第1偏光變換元件中,前述反射膜,對於 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入射的特定波長區域的 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以上。 又,本創作之第2偏光變換元件,係供把入射的非偏 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變換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 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〇度 入射的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以上。 由於前述第2偏光分離膜具有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 透過率高的反射膜,因此可製作製造效率高的偏光變換元 件。 又,本創作之第1投影型顯示裝置的特徵爲具備: 射出非偏光的光源部,及 供把來自前述光源部的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 光變換元件,及 把來自前述偏光變換元件的射出光根據所給予的影像 -9 - M264502 (7) 訊號調變之光調變裝置,及 把藉由前述光調變裝置所調變的光予以投影之投影光 學系; 前述偏光變換元件,具備: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 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 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偏光分離膜,對於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膜面以入射 角約〇度入射的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以 上。 由於前述第1投影型顯示裝置係具有本創作之第1偏 光變換元件,因此可實現製造效率高的裝置。 又’本創作之第2投影型顯示裝置的特徵爲具備: 射出非偏光的光源部,及 供把來自前述光源部的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 光變換元件,及 把來自前述偏光變換元件的射出光根據所給予的影像 訊號調變之光調變裝置,及 把藉由前述光調變裝置所調變的光予以投影之投影光 學系; 前述偏光變換元件,具備: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 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 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〇度 入射的特定波長區域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以上。 -10- M264502 (8) 由於前述第2投影型顯示裝置係具有本創作之第 光變換元件,因此可實現製造效率高的裝置。 【實施方式】 A ·偏光變換元件的構成: 圖1係表示本創作之偏光變換元件3 2 0之一例的 圖。其中,圖1(A)爲偏光變換元件320的平面圖 1 (B)爲偏光變換元件320的正面圖。此偏光變換 3 2 0具備:偏光分離元件3 3 0,及選擇性配置於偏光 元件3 3 0的光射出面的一部份之複數個λ /2相位差板 〇 偏光分離元件330具有第1與第2透光體333, (分別具有剖面爲有平行四邊形的柱狀體)彼此貼合 狀。並且,在偏光分離元件3 3 0的兩端貼合有第3與 透光體3 3 4 a,3 3 4b (具有剖面爲台形的柱狀體)。 ,在各透光體 333,334,334a,334b的界面中交互 有複數的偏光分離膜3 3 1與複數的反射膜3 3 2。又, 相位差板3 8 1係選擇性配置於偏光分離膜3 3 1或反 3 3 2的光線射出面的X方向的照像部份。 就此例而言,λ /2相位差板3 8 1是被選擇配置於 分離膜3 3 1的光線射出面的X方向的照像部份。又, 與第4透光體334a,334b與第2透光體334相同的 亦可爲平行四邊形的柱狀體。又’剖面亦可爲約呈直 角形的柱狀體。 2偏 說明 ,圖 元件 分離 38 1 334 的形 第4 而且 形成 λ /2 射膜 偏光 第3 剖面 角三 -11 - M264502 Ο) 在圖1 ( A )所示之偏光變換元件3 2 0的偏光 3 3 1中,一但非偏光的光線被射入,則會藉由偏光 3 3 1來分離成s偏光光線與ρ偏光光線。s偏光光 由偏光分離膜3 3 1而反射,並且再利用反射膜3 3 2 射出。另一方面,ρ偏光光線會保持原狀而透過偏 膜3 3 1。又,透過偏光分離膜3 3 1之ρ偏光光線的 配置有λ /2相位差板3 8 1,該ρ偏光光線會被變換 光光線。因此,射入偏光變換元件3 20的偏光分離 中的光線會幾乎形成s偏光光線而射出。又,想要 光變換元件射出的光線予以形成ρ偏光光線時,只 由反射膜3 3 2而被反射的s偏光光線所射出的射出 置λ /2相位差板381即可。 Β·偏光變換元件的製造方法: 圖2係表示偏光分離元件3 3 0之製造例的說明 先,圖2(A) , (Β)所示,準備複數片的第1透 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2。並且,在第1透光 3 2 1的一方表面形成偏光分離膜3 3 1,他方的表面 射膜3 3 2。有關偏光分離膜3 3 1及反射膜3 3 2方面 後詳述。 其次,以偏光分離膜3 3 1與反射膜3 3 2能夠交 之方式,使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 互貼合,而製成圖2 ( C )所示之復合板材3 4 0。並 貼合的最初與最後亦可使用比第1透光性板材3 2 1 分離膜 分離膜 線會藉 而反射 光分離 射出面 成s偏 膜331 將自偏 要在藉 面上配 圖。首 光性板 性板材 形成反 會在往 互配置 3 2 2交 且,在 或第2 -12- M264502 (10) 透光性板材3 2 2還要厚的透光性板材。就圖(c )的例子 而言,係使用第3與第4透光性板材3 2 2 a,3 2 2 b。但, 這些第3與第4透光性板材322a,322b除了比第1透光 性板材321或第2透光性板材3 2 2還要厚以外,表面上沒 有形成任何東西的這~點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相同。因 此,機能上可將第3與第4透光性板材3 22a,3 22b視爲 第2透光性板材。以下,亦可統稱爲第2透光性板材322 (包含弟3與弟4透光性板材3 2 2 a,3 2 2 b )。 此外,基於貼合時之接著劑厚度的考量,第2透光性 板材3 2 2最好使用比第1透光性板材3 2 1的厚度來得薄的 板材。第1透光性板材3 2 1的厚度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 的厚度的尺寸差爲數%以下。 如圖2(C)所示,在平面與預定角度0所成的切斷 面上(圖中虛線所示)將復合板材3 4 0切斷成幾乎平行, 而藉此來切出透光性區塊。0的値最好約爲4 5度。在此 ’所謂「復合板材的平面」係指被貼合於兩端的第3與第 4透光性板材3 2 2 a,3 2 2 b的平面。並且,切斷兩端的突 出部份而約成直方體形狀。然後,可藉由被切出之透光性 區塊的表面硏磨(切斷面)來取得偏光分離元件3 3 0 (圖 1 )。而且,在第1透光性板材3 2 1所形成的部份相當於 第1透光體3 3 3,在第2透光性板材3 2 2所形成的部份相 當於第2透光體3 3 4。在第3透光性板材3 22 a所形成的 部份相當於第3透光體3 3 4 a,在第4透光性板材3 2 2b所 形成的部份相當於第4透光體3 3 4 b。 -13- M264502 (11) 另外,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的 貼合如下述方式進行。圖3係表示有關第1透光性板材 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之貼合方面的說明圖。 首先,如圖3 ( A )所示,藉由光學接著劑3 2 7在第 3透光性板材3 22a上貼合第1透光性板材3 2 1。此刻,使 形成有第1透光性板材3 2 1的一側向下而貼合。然後,經 由偏光分離膜331與第1透光性板材321與反射膜332在 硬化前的光學接著劑3 2 7中照射紫外線(UV ),而使光 學接著劑3 27硬化。 其次’如圖3 ( B )所示,藉由光學接著劑3 2 7在圖3 (A )所被貼合的第1透光性板材3 2 1上貼合第2透光性 板材3 22。 接著’與圖3 ( A )同樣的,經由第2透光性板材 3 22在硬化前的光學接著劑3 27中照射紫外線(UV),而 使光學接著劑3 2 7硬化。 然後,如圖3 ( C )所示,在圖3 ( B )所被貼合的第 2透光性板材3 22上與圖3 ( A )同樣的,藉由光學接著 劑3 27來貼合第1透光性板材321。 如以上所述,藉由重複進行圖3 ( B )與圖3 ( C )的 貼合’而來實施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 3 2 2的貼合。最後,如圖3 ( d )所示,與圖3 ( B )同樣 地使第4透光性板材3 22 b貼合,而製成圖2(b)之複合 板材3 4 0。 又,就圖3之例子而言,雖是從第3透光性板材 -14- M264502 (12) 3 2 2 a的一側開始進行貼合,但亦可從第4透光性板材 3 2 2 b的一側開始進行貼合。又,亦可從第3透光性板材 3 2 2 a的一側來照射紫外線。 圖4係表示偏光分離元件3 3 0之其他製造例的說明圖 。此製造例,首先與圖(A ) , ( B )同樣的準備第1透 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但,如圖4 ( A ) ,(B )所示,反射膜3 3 2係形成於第2透光性板材3 2 2 側。然後,如圖(C )所示,使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 2透光性板材3 2 2交互貼合,而使能夠製成偏光分離膜 331與反射膜332呈交互配置的複合板材340a。 接著與圖2(C)同樣的,在平面與預定角度0所成 的切斷面上(圖中虛線所示)將復合板材3 4 0 a切斷成幾 乎平行,並且切斷兩端的突出部份而約成直方體形狀,然 後對表面進行硏磨(切斷面),而使能夠取得與偏光分離 元件3 3 0相同的偏光分離元件3 3 0 ’。 又,其他製造例之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 板材3 22的貼合可與圖3所示之貼合方式相同。 C.偏光分離膜及反射膜的構成: 圖5係表示擴大偏光分離膜3 3 1之部份的剖面圖。偏 光分離膜3 3 1係層疊於第1透光體3 3 3上的介電質多層膜 ,係由2種類的材質交互層疊49層的多層構造部331a與 形成於多層構造部3 3 1 a上的覆蓋層3 3 1 b所構成。該偏光 分離膜3 3 1係於第1透光性板材3 2 1 (相當於第1透光體 -15- M264502 (13) 333)的表面上一層一層地依次層疊而成。被層疊有偏光 分離膜3 3 1的第1透光體3 3 3係經由光學接著劑3 2 7來接 著於第2透光體3 3 4 (第2透光性板材3 2 2 )或第3透光 體3 3 4a (第3透光性板材3 2 2a)。圖5係表示與第2透 光體3 3 4接著的情況時。覆蓋層3 3 1 b具有提高偏光分離 膜3 3 1與第2透光體3 3 4間的接著性之功能。 該多層構造部3 3 1 a係於具有約1 . 5折射率的第1透 光體3 3 3上層疊:對第1透光體3 3 3而言具有較小折射率 的層(以下稱爲L層),及具有較大折射率的層(以下稱 爲Η層)等而形成。在圖5之例中形成有LI,H2,L3, Η4,· · · L47,Η48,L49 等合計 49 層。覆蓋層 331b 係具有Η層與L層的材質約中間的折射率。透光體3 3 3, 3 3 4,3 3 4a,3 3 4b的構件可使用折射率約1 .48〜1 .58的種 種構件,或可使用折射率約1.52的白透光性板材,BK7-S (SCHOTT公司製)等的光學玻璃。偏光分離膜331的L 層材質可使用折射率約1 .38的MgF2,Η層的材質可使用 折射率約1.73的MgO。又,覆蓋層331b的材質可使用折 射率約1.44的Si02。 一般,各層的折射率會隨著空氣中的水分吸收而變化 。本說明書中所謂的「折射率」係指將偏光分離膜3 3 1長 期曝曬於空氣中的狀態下所保持的折射率。 圖6係表示偏光分離膜3 3 1之各層的膜厚的說明圖。 此構造係將設計波長λ設定爲60 Onm時的構造。在此, 所謂的設計波長係指設計膜時的初期設定値,以使該設計 -16- (14) M264502 波長能夠取得所期望的透過·反射特性之方式來決定各層 的厚度。設計波長λ會被選爲利用於光學元件中的主要光 成份的波長。本實施例之偏光變換元件3 20係利用於 RGB3色光的偏光變換者,就此例而言,係選擇紅色光的 波長附近(600nm )來作爲設計波長。圖6中右欄的値D ,係以設計波長λ的1 /4除以各層的光學厚度(實際的膜 厚d乘上材質的折射率η的厚度)的値。因此,實際的膜 厚d爲値d乘上λ /4,然後除以η的値。又,此刻的折射 率η,係L層使用L層的折射率,Η層使用Η層的折射率 。如圖3所示,多層構造部3 3 1 a的各層光學厚度雖形成 λ Μ程度的値,但實際上各個形成不同的値。又,覆蓋膜 331b的光學厚度爲3· (λ /4)。 圖7係表示具有圖6的構成之偏光分離膜331的光學 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在波長400〜700nm的範圍中, 各層的折射率爲〇 · 1程度變化。圖7的模擬結果爲考量各 層折射率的波長特性,然後解開膜的特性矩陣,而取得的 値。 如圖7所示,該偏光分離膜331在波長400〜700nm 的可視領域中,入射角約呈4 5度的p偏光光線的透過率 爲9 9 · 2 %以上,並且s偏光光線的反射率也會形成9 7.5以 上。覆蓋層331b係供以提高多層構造部33la與第2透光 性板材3 2 2的接著性者’幾乎不會影響偏光分離膜3 3 1的 光學特性。即使沒有覆蓋層3 3 1 b,還是可以取得與圖7 所不之模擬結果相同的結果,因此也可以省略覆蓋層 -17- M264502 (15) 3 3 1 b。又,圖7的模擬結果,雖是從L 1 結果,但從覆蓋層3 3 1 b側射入光時亦可 〇 反射膜3 2 2亦與圖5所示之偏光分離膜 層疊於第1透光體或第2透光體334上的 由2種類的材質交互層疊而成。 圖8係表示反射膜332之各層的膜厚的 8的構成中,L層材質可使用折射率約1 .44 的材質可使用折射率約2.2 6 6的Ti02。並且 體 333上依次層疊 L1,H2,L3,H4,· 等共3 1層。又,於圖4所述之製造例時, 透光體3 3 4上。 圖9係表示使用具有第8圖的構成之反 s偏光光線的反射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使用具有圖6 ( B )構成的反射膜3 3 2時,7 的可視領域中,可使入射角約45度的s偏 率形成99.8%以上。並且,在此反射膜332 L】層側射入光或是從L 3 1層側射入光,皆 模擬結果。 如前述製造方法所述,第1及第2透光 3 2 2 (相當於偏光變換元件3 20的各透光體 貼合,係藉由光學接著劑3 2 7來進行,此光 係如圖3所示,經由偏光分離膜3 3 1或反射 外線照射於光學接著劑3 2 7,而藉此來使硬 P側射入光時的 :得同樣的結果 3 3 1同樣,爲 電質多層膜, 說明圖。在圖 的Si02 , Η層 ,在第1透光 • · Η30,L3 1 係層疊於第2 射膜3 3 2時的 如圖9所示, 主 400〜700nm 光光線的反射 中,無論是從 可取得同樣的 ;性板材3 2 1, 3 3 3,3 3 4 )的 學接著劑327 膜3 3 2來將紫 化。因此,偏 -18- M264502 (16) 光分離月莫331 ^反射月莫3 3 2最好是能夠使紫外線透過。特 別是爲了縮短貼合時所需的時間,最好是能夠透過更多的 紫外線。 圖10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紫外線區域 )之偏光分離膜33 1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圖 1〇的粗線係表示偏光分離膜331在挾持於第1透光性板 材32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2的狀態下(以下稱爲「狀態 1」)之透過率’細線係表不偏光分離膜的一方接觸於空 氣的狀態下(以下稱爲「狀態2」)之透過率。在此,之 所以會顯不出狀態1與狀態2等兩種類的特性,其理由如 下。如圖3所示,在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板 材3 2 2的貼合中,偏光分離膜與反射膜是在挾持於第丨透 光性板材321與第2透光性板材3 2 2時或一方爲空氣時產 生。又,膜的透過特性會依據界面的媒質而變化。因此, 在圖1 0中顯示出狀態1與狀態2等兩種類的特性。 由圖10可得知,波長爲300〜400nm的光線在入射 角約〇度射入時的透過率’在狀態1下爲1 8 · 7 %以上’在 狀態2下爲1 9.9 %以上。特別是波長爲3 6 5 土 3 0 n m的範圍 時,在狀態1下爲4 5 · 8 %以上’在狀態2下爲4 7 · 6 %以上 〇 圖11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之反射膜332 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圖1 1的粗線係表示第2 透光性板材322在挾持於第1透光性板材32 1與第2透光 性板材3 2 2的狀態下(以下稱爲「狀態3」)之透過毕’ -19- M264502 (17) 細線係表示偏光分離膜的一方接觸於空氣的狀態下(以下 稱爲「狀態4」)之透過率。 在反射膜3 3 2中,波長爲3 0 0〜7 Ο Ο η m的光線在入射 角約〇度射入時的透過率,在狀態3下爲2 8.5 %以上’在 狀態4下爲19.7%以上。特別是波長爲3 65 土 30nm的範圍 時,在狀態3下爲7 1 . 0 %以上,在狀態4下爲6 5 · 5 %以上 〇 圖1 2係表示使用於習知偏光變換元件之偏光分離膜 或反射膜的比較例的構成的說明圖。在此,比較例的偏光 分離膜或反射膜,如圖1 2所示,與上述實施例的偏光分 離膜3 3 1及反射膜3 3 2相較下,除了各層的膜厚不同以外 ,其餘相同。 圖13係表示比較例之偏光分離膜的波長400〜700nm 的範圍(可視範圍)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圖 14係表示波長3 00〜40 Onm的範圍(紫外線領域)的光學 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比較例的偏光分離膜,如1 3所示,在可視領域中,p 偏光光線的透過率爲9 6 · 1 %以上,並且s偏光光線的反射 率也會形成97.0%以上。 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上述實施例的偏光分離膜 3 3 1在可視領域中,p偏光光線的透過率爲9 9.2 %以上, 並且s偏光光線的反射率也會形成98.1 %以上。因此,上 述實施例的偏光分離膜3 3 1在可視領域中與比較例的偏光 分離膜相較下,具有同等以上的透過/反射特性。因此, -20- M264502 (18) 與習知同樣的可構成高效率透過可視領域的P偏##,線& 反射s偏光光線的偏光分離元件。 又,比較例的偏光分離膜,如圖1 4所示’波長300 〜700nm的範圍(紫外線領域)的光透過率’在狀態1下 爲1 0.3 %以上,在狀態2下爲8.4 %以上。特別是波長爲 3 6 5 ± 3 Onm的範圍時,在狀態1下爲26· 3%以上,在狀態 2下爲1 8 . 3 %以上。 另一方面,如圖1 0所示,上述實施例的偏光分離膜 33 1的光透過率在波長3 00〜400nm的範圍中,在狀態1 下爲18.7 %以上,在狀態2下爲19.9%以上。特別是波長 爲3 6 5 ±3 Onm的範圍時,在狀態1下爲45.8%以上,在狀 態2下爲47.6 %以上。因此,上述本實施例之偏光分離膜 331在波長3 00〜400nm的範圍中與比較例的偏光分離膜 相較下,具有在狀態1下爲1 .8倍以上,在狀態2下爲 1.7倍以上的透過率。特別是波長爲3 65 ±30nm的範圍時 ,具有在狀態1下爲2 · 3倍以上,在狀態2下爲2.6倍以 上的透過率。亦即,本實施例的偏光分離膜3 3 1與比較例 的偏光分離膜相較下,本實施例之紫外線領域的光透過率 較佳。 由以上的說明可得知,使用本實施例之偏光分離膜 3 3 1時,在上述偏光分離元件的製造之透光性板材的貼合 工程中,可縮短硬化光學接著劑3 2 7時所需的時間。藉此 而能夠削減偏光分離元件的製造時所需的工時。 圖1 5係表示比較例之反射膜的波長4 0 0〜7 0 〇 n m的 -21 - M264502 (19) 範圍(可視領域)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圖! 6 係表示波長3 0 0〜4 0 0 n m的範圍(紫外線領域)的光學特 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比較例的反射膜,如1 5所示,在可視領域中,s ·偏 光光線的反射率形成9 8 · 9 %以上。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 ,上述實施例的反射膜3 3 2在可視領域中,s偏光光線的 反射率形成9 9 · 8 °/。以上。因此,上述實施例的反射膜3 3 2 在可視領域中與比較例的反射膜相較下,具有同等以上的 反射特性。因此,與習知同樣的可構成高效率反射可視領 域的s偏光光線之偏光分離元件。 又,比較例的反射膜,如圖1 6所示,波長3 0 0〜 4 OOnm的範圍之紫外線的透過率,在狀態3下爲15.4 %以 上,在狀態4下爲1 1 . 1 %以上,在波長爲3 6 5 ± 3 Ο n m的範 圍時亦相同。 另一方面,在波長 300〜400nm的範圍中,如圖11 所示,上述本實施例之反射膜3 3 2的光透過率,在狀態3 下爲28.5 %以上,在狀態4下爲19.7%以上。特別是波長 爲3 6 5 ±3 Onm的範圍時,在狀態3下爲71.0%以上,在狀 態4下爲6 5.5 %以上。因此,上述本實施例之反射膜3 3 2 在波長3 0 0〜400nm的範圍中與比較例的偏光分離膜相較 下,具有在狀態3下爲1 .8倍以上,在狀態4下爲1 · 7倍 以上的透過率。特別是波長爲3 6 5 土 3 0 nm的範圍時,具有 在狀態3下爲4 · 6倍以上,在狀態4爲5 · 9倍以上的透過 率。亦即,本實施例的反射膜3 3 2與比較例的反射膜相較 -22- M264502 (20) 下,本實施例之紫外線領域的光透過率較佳。 因此’使用本貫施例之反射膜3 3 2時,在上述偏光分 離元件的製造之透光性板材的貼合工程中,可縮短硬化光 學接著劑3 2 7時所需的時間。藉此而能夠削減偏光分離元 件的製造時所需的工時。 由以上的說明可得知,上述實施例之偏光變換元件 3 2 0可一方面確保可視領域之通常的反射/透過特性,另 一方面亦可提高紫外線的透過特性,因此可縮短製造時之 透光性板材的貼合工程時間。藉此而能夠削減偏光分離元 件的製造時所需的工時。 圖1 7係表示反射膜3 3 2之其他構造的說明圖。在圖 1 7的構成中,L層材質可使用折射率約1.4 4的S i Ο 2,Η 層的材質可使用折射率約2. 1 8的Ta20 5。在具有圖1 7的 構成之反射膜332A中,在第1透光體333或第2透光體 334 上依次層疊 L1,H2,L3,H4,· · ·Η30,Ι^31 等共 3 1層。 圖18係表示使用具有第17圖的構成之反射膜3 3 2 A 時的s偏光光線的反射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如圖18 所示,使用反射膜3 3 2A時,在400〜7 00nm的可視領域 之s偏光光線的反射率爲98.9%以上,可取得與比較例之 反射膜的反射率同等特性。 圖19係表示波長300〜400nm的範圍之反射膜332A 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在波長3 0 0〜7 0 0 nm的範 圍之透過率,在狀態3下爲16.6%以上’在狀態4下爲 -23- M264502 (21) 11.6%以上。特別是波長爲3 6 5 ±3〇11111的範 3下爲75.7%以上,在狀態4下爲67.4%以 反射膜3 3 2A在波長3 00〜400nm的範圍中 射膜相較下,具有在狀態3下爲1.07倍以 下爲1.04倍以上的透過率。特別是波長爲 範圍時,具有在狀態3下爲4.9倍以上,在 倍以上的透過率。同樣的該反射膜3 3 2 A可 3 3 2 (圖1 1 )幾乎同等的紫外線領域的透過本 因此,該反射膜3 3 2 A與比較例的反射 外線領域的光透過率較佳,在上述偏光性板 中’可縮短硬化光學接著劑3 2 7時所需的時 夠削減偏光分離元件的製造時所需的工時。 又,在反射膜3 3 2A形成時所使用的材: 射膜3 3 2形成時所使用的材質τ i Ο 2相較下 光的吸收度’因此具有一方面可確保紫外線 另一方面還可確保可視領域之s偏光光線的 形成反射膜的優點。 D .投射型顯示裝置的構成 圖2 0係表示具備本創作的偏光變換元 示裝置的要部的槪略構成圖。此投射型顯示 備·偏先照明裝置5 0,二向色鏡8 0 1,8 0 4 ’中繼透鏡8 0 6,8 0 8,8 1 0,3個液晶光閥 8 Π ’交叉二向色稜鏡8丨3及投射透鏡8 I 4。 圍時,在狀態 上。因此,該 與比較例的反 上,在狀態4 365±30nm 的 狀態4爲6.0 取得與反射膜 ί性。 膜相較下,紫 材的貼合工程 間。藉此而能 賛Ta205與反 ,由於可縮小 的光透過率, 反射率之容易 件之投射型顯 裝置8 00係具 ,反射鏡8 0 2 1 803 , 805 , -24- M264502 (22) 偏光照明裝置5 0係具備··光源部6 〇,偏光產生裝置 7 〇。光源部6 0係射出含s偏光成份與ρ偏光成份之非偏 光的光。自光源部6G射出的光會藉由偏光產生裝置7〇來 變換成幾乎呈同偏光方向之一種類的直線偏光光線(本竇 施例爲s偏光光線),而來對照明領域進行照明。並且, 3個液晶光閥8 0 3,8 0 5,8 1 1相當於該照明領域。 偏光產生裝置70係具備:第1光學要件200與第2 光學要件600。第1光學要件200係具有矩形狀輪廓的小 透鏡2 01爲配列成矩陣狀的透鏡陣列。第2光學要件6 〇 〇 (圖7 )係具備:光學元件3 0 0與射出側透鏡3 9 0。 光學兀件3 0 0係具備:集光透鏡陣列3 1 0與2個偏光 變換元件3 20a,3 2 0b。集光透鏡陣列31〇係與第}光學 要件2 0 0同構成,配置於與第i光學要件2 0 0呈相對的方 向上。集光透鏡陣列3 1 0係與第1光學要件2 0 0 —起集中 各小透鏡20 1所分割的複數部份光線束,並導入偏光變換 元件3 2 0 a,3 2 0 b。偏光變換元件3 2 0 a,3 2 0 b係以各偏光 分離膜3 3 1及反射膜3 3 2能夠挾持光軸而呈對稱之方式來 配置本創作之偏光變換元件3 20 (圖1 )。因此,自光源 部6 0射出的光線束會藉由偏光產生裝置7 0來幾乎變換成 一種類的直線偏光光線(本實施例爲s偏光光線)。 射出側透鏡3 90係具有分別使自光學元件3 00射出的 複數個部份光線束重疊於各液晶光閥8 0 3,8 0 5,8 1 1的機 tb 。 自偏光照明裝置5 0射出的光會根據色光分離光學系 -25- M264502 (23) 的二向色鏡8 01 ’ 8 04來分離成紅,綠,藍等3色的色光 。被分離的各色光會在各色光用的液晶光閥8 0 3,8 0 5 , 8 1 1中根據所被賦予的圖像資訊(圖像信號)來調變。液 晶光閥8 0 3 ’ 8 0 5,8 1 1相當於本創作之光調變裝置。在液 晶光閥803’ 805,811中所被調變的各色光會在色光合成 光學系的交叉二向色稜鏡813中被合成,並且利用投射光 學系的投射透鏡8 1 4來投射於螢幕8 1 5上。藉此,彩色圖 像會被顯示於螢幕8 1 5上。又,有關圖7所示之類的投射 型顯示裝置的各部構成及機能方面,例如在本案申請人所 提出的日本特開平1 0 - 1 7 7 1 5 1號公報中已有詳述,因此在 本說明書中省略說明。 由於在本投射型顯示裝置8 0 0的偏光照明裝置5 0中 使用根據本創作的製造方法所製成的偏光變換元件3 20a ’ 3 2 0 b,因此來自光源部6 0的光(被射入偏光照明裝置 5 0 )會被高效率地變換成所期望的直線偏光光線(本實施 例爲s偏光光線)。錯此’在具備此類的偏光變換元件 320a,320b之投射型顯示裝置中可提高投射至螢幕815 上的圖像亮度。又,由於此類的偏光變換元件3 2 0a, 3 2 Ob要比比較例的偏光變換元件還能夠減少製程,因此 可謀求投射型顯示裝置全體的製程低減。 又,本創作並非只限於上述實施例及實施形態,只要 不脫離其主旨範圍,亦可實施其他種種的變更。 (1 )在本實施例中,雖偏光分離膜3 3 1及反射膜 3 3 2雙方皆使用本創作之介電質多層膜,但亦可僅於一方 -26- M264502 (24) 使用本創作之介電質多層膜。亦即,僅於偏光分離膜3 3 1 使用本創作之介電質多層膜,或僅於反射膜3 3 2使用本創 作之介電質多層膜。 (2 )本創作之偏光照明裝置並非只限於圖20所示之 投射型顯示裝置,亦可適用於其他種種的裝置。例如,非 投射彩色圖像,而是投射黑白圖像的投射型顯示裝置中亦 可適用本創作之偏光照明裝置。此情況,在圖2 0中,液 晶光閥只使用1片,並且可以省略將光線分離成3色之色 光分離光學系,與合成3色的光線之色光合成光學系。又 ,於只使用1個光閥的投射型顯示裝置中亦可適用本創作 。又,亦可適用於利用使用反射型光閥的投射型顯示裝置 或後部型顯示裝置等的偏光照明光之圖像顯示裝置。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本創作之偏光變換元件3 2 0之一例的說 明圖。 第2圖係表示偏光分離元件3 3 0之製造例的說明圖。 第3圖係表示有關第1透光性板材3 2 1與第2透光性 板材3 22之貼合方面的說明圖。 第4圖係表示偏光分離元件3 3 0之其他製造例的說明 圖。 第5圖係表示擴大偏光分離膜3 3 1之部份的剖面圖。 第6圖係表示偏光分離膜3 3 1之各層的膜厚的說明圖 -27- M264502 (25) 第7圖係表示具有第6圖的構成之偏光分離膜331的 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8圖係表示反射膜332之各層的膜厚的說明圖。 第9圖係表示使用具有第8圖的構成之反射膜332時 的s偏光光線的反射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0圖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紫外線區 域)之偏光分離膜3 3 1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1圖係表示波長300〜400nm的範圍之反射膜332 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 2圖係表示使用於習知偏光變換元件之偏光分離 膜或反射膜的比較例的構成的說明圖。 第13圖係表示比較例之偏光分離膜的波長400〜 7 OOnm的範圍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4圖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的光學特性 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5圖係表示比較例之反射膜的波長400〜700nm 的範圍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6圖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的光學特性 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 7圖係表示反射膜3 3 2之其他構造的說明圖。 第1 8圖係表示使用具有第1 7圖的構成之反射膜 3 3 2 A時的S偏光光線的反射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第19圖係表示波長3 00〜400nm的範圍之反射膜 3 3 2 A的光學特性的模擬結果的圖表。 -28- M264502 (26) 第2 0圖係表示具備本創作的偏光變換元件之投射型 顯示裝置的要部的槪略構成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5 〇 :偏光照明裝置 6 0 :光源部 70 :偏光產生裝置 200 :第1光源要件 2 0 1 :小透鏡 3 00 :光學元件 3 1 0 :集光透鏡陣列 3 20 :偏光變換元件 3 20a,3 2 0b :偏光變換元件 3 2 1 :第1透光性板材 3 22 :第2透光性板材 3 2 2 a :第3透光性板材 3 22b :第4透光性板材 3 27 :光學接著劑 3 3 0 :偏光分離元件 3 3 1 :偏光分離膜 3 3 1 a :多層構造部 3 3 1 b :覆蓋層 3 3 2 :反射膜 3 3 2A :反射膜 -29- M264502 (27) 333 :第 1 3 3 4 :第 2 334a :第 334b :第 3 40 :複合 3 40a :複{ 3 9 0 :射出 600 :第 2 8 0 0 :投射 801 , 804 8 0 2 :反射 803 , 805 806 , 808 8 1 3 ··交叉 8 1 4 :投射 815 :螢幕 透光體 透光體 3透光體 4透光體 板材 会板材 側透鏡 光學要件 型顯示裝置 :二向色鏡 鏡 ,8 1 1 :液晶光閥 ,8 1 0 :中繼透鏡 二向色稜鏡 透鏡 -30

Claims (1)

  1. M264502 (1) 九、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偏光變換元件,係供把入射的非偏光變換爲指 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變換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 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偏光分離膜,對於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膜面以入射 角約〇度入射的波長區域3 6 5 n m ± 3 0 n m的紫外線透過率 約爲40%以上之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偏光變換元件,其 中 前述透光體具有約1 . 4 8至約1 · 5 8的折射率, 偏光分離膜具有:與前述透光體的折射率相比較,具 較小折射率的第1層與具較大折射率的第2層交互層積之 多層構造部, 前述偏光分離膜之前述第1層係以MgF2形成的,前 述第2層係由MgO形成的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記載之偏光變換元件 ,其中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〇度 入射的波長區域365nm±3〇nm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〇% 以上之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偏光變換元件,其 中 前述透光體具有約1 · 4 8至約1 . 5 8的折射率, -31 - M264502 (2) 前述反射膜具有:與前述透光體的折射率相比較,具 較小折射率的第3層與具較大折射率的第4層交互層積之 多層構造部, 前述反射膜之前述第3層係以Si02形成的,前述第4 層係由Ti02或Ta205形成的偏光變換元件之製造方法。 5 . —種偏光變換元件,係供把入射的非偏光之可見光 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光變換元件,其特徵爲具備: 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 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 入射的波長區域3 65 nm±30nm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0% 以上之偏光變換元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偏光變換元件,其 中 前述透光體具有約1 . 4 8至約1 . 5 8的折射率, 前述反射膜具有:與前述透光體的折射率相比較,具 較小折射率的第3層與具較大折射率的第4層交互層積之 多層構造部, 前述反射膜之前述第3層係以Si02形成的,前述第4 層係由Ti02或Ta205形成的偏光變換元件。 7·—種投影型顯示裝置係投射畫像而進行顯示的投影 型顯示裝置,其特徵爲具備: 射出非偏光的可見光之光源部,及 供把來自前述光源部的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的偏 -32- M264502 (3) 光變換元件,及 把來自前述偏光變換元件的射出光根據所給予的影像 訊號調變之光調變裝置,及 把藉由前述光調變裝置所調變的可見光予以投影之投 影光學系; 前述偏光變換元件,具備: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 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 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偏光分離膜,對於前述偏光分離膜的膜面以入射 角約〇度入射的波長區域3 6 5 nm±3 0nm的紫外線透過率 約爲4〇%以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投影型顯示裝置, 其中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 入射的波長區域3 6 5 n m ± 3 0 n m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 4 0 % 以上。 9·一種投影影像而進行顯示的投影型顯示裝置,其特 徵爲具備: 射出非偏光之可見光的光源部,及 供把來自前述光源部的可見光變換爲指定的偏光之用 的偏光變換元件,及 把來自前述偏光變換元件的射出光根據所給予的影像 訊號調變之光調變裝置,及 把錯由則述光調變裝置所調變的可見光予以投影之投 -33- M264502 (4) 影光學系; 前述偏光變換元件,具備··沿著指定方向被配列之複 數透光體,及在前述複數透光體之間被交互配置的複數偏 光分離膜與複數反射膜; 前述反射膜,對於前述反射膜的膜面以入射角約0度 入射的波長區域3 6 5 nm±30nm的紫外線透過率約爲4〇% 以上。 -34-
TW093211621U 1999-07-12 2000-05-30 Polarized light split device, polarized ligh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TWM264502U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197687A JP2001021719A (ja) 1999-07-12 1999-07-12 偏光分離素子、偏光変換素子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264502U true TWM264502U (en) 2005-05-11

Family

ID=16378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211621U TWM264502U (en) 1999-07-12 2000-05-30 Polarized light split device, polarized ligh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402322B1 (zh)
EP (1) EP1070976A3 (zh)
JP (1) JP2001021719A (zh)
KR (1) KR100453119B1 (zh)
CN (1) CN1179220C (zh)
TW (1) TWM264502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3840B2 (ja) 2006-09-04 2010-06-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477554B1 (ko) * 2007-09-28 2014-12-30 제이에스알 가부시끼가이샤 액정 패널 및 액정 패널용 광학 필름 세트
JP5953835B2 (ja) * 2011-09-07 2016-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9513486B2 (en) 2011-10-24 2016-12-06 Asukanet Company, Ltd. Optical imaging apparatus
US9523859B2 (en) 2012-02-28 2016-12-20 Asukanet Company, Ltd. Volumetric-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N104718468B (zh) * 2012-11-08 2018-04-10 亚斯卡奈特股份有限公司 光控制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05339818B (zh) * 2013-06-27 2018-07-06 迪睿合株式会社 偏振光转换器、偏振光转换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光学设备
JP6287037B2 (ja) * 2013-10-16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偏光変換素子、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偏光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A (en) * 1836-12-02 Temple eor weaving- cloth
US2748659A (en) * 1951-02-26 1956-06-05 Jenaer Glaswerk Schott & Gen Light source, searchlight or the like for polarized light
NL8303109A (nl) * 1983-09-08 1985-04-01 Philips Nv Werkwijze voor het aan elkaar bevestigen van twee delen.
KR920010621B1 (ko) 1988-09-12 1992-12-12 후지쓰 가부시끼가이샤 광학부품용기재와그의제조방법및그를사용한광학제품
JPH0643305A (ja) * 1992-07-23 1994-02-18 Fujitsu Ltd 光カプラ膜
JPH0682623A (ja) 1992-08-31 1994-03-25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光ビーム分離素子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JPH07294906A (ja) * 1994-04-28 1995-11-10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映像表示装置
US6404550B1 (en) 1996-07-25 2002-06-1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suitable for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H1039136A (ja) * 1996-07-25 1998-02-13 Seiko Epson Corp 光学素子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3486516B2 (ja) 1996-07-25 2004-0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US5912762A (en) 1996-08-12 1999-06-15 Li; Li Thin film polarizing device
JPH1096815A (ja) * 1996-09-25 1998-04-14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シート状偏光素子
JP3298437B2 (ja) 1996-12-18 2002-07-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偏光照明装置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H11271682A (ja) * 1998-03-20 1999-10-08 Fujitsu Ltd 偏光変換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H11305167A (ja) * 1998-04-21 1999-11-05 Canon Inc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10015285A (ko) 2001-02-26
EP1070976A3 (en) 2001-10-10
CN1179220C (zh) 2004-12-08
CN1280302A (zh) 2001-01-17
KR100453119B1 (ko) 2004-10-15
US6402322B1 (en) 2002-06-11
EP1070976A2 (en) 2001-01-24
JP2001021719A (ja) 2001-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4216B2 (ja) バリア層を有する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投映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3633376B2 (ja) 偏光分離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207643A (ja) 偏光分離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投写型表示装置
US9151960B2 (en)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element,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unit, proje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ation conversion element having a thin ultraviolet light curing adhesive layer
TW574590B (en) Integrator type illumination optical system and projector having the same
TWM264502U (en) Polarized light split device, polarized light transfer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JP2007206225A (ja) 偏光変換素子
JP4082160B2 (ja) プリズム及び投影装置
JP4080198B2 (ja)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80265B2 (ja)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91125B2 (ja)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96746B2 (ja) 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投映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9020139A (ja) 偏光変換素子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JP3399449B2 (ja) 偏光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JP3671643B2 (ja) 偏光分離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変換素子並びに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13391510B (zh) 波长转换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光源装置、投影仪
JP2000284229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H1039136A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7322873B2 (ja)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285032B2 (ja) 偏光ビーム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
CN116974134A (zh) 一种基于梯形偏振分光棱镜结构的投影系统
JP2000111730A (ja) 偏光分離素子、偏光変換素子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4170677A (ja) 偏光分離素子
JP2006317965A (ja) 偏光変換素子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4272105A (ja) 偏光ビーム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