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1639B -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1639B
TWI801639B TW108127707A TW108127707A TWI801639B TW I801639 B TWI801639 B TW I801639B TW 108127707 A TW108127707 A TW 108127707A TW 108127707 A TW108127707 A TW 108127707A TW I801639 B TWI801639 B TW I8016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vable member
movement
width directio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7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0932A (zh
Inventor
水澤翔一
村上陽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0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0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1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163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3Snap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64Press fi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提供在將端子與殼體及可動構件一體模具成形後,不需要另外加工其他構件,全體能以較少的工時進行製造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可動構件(40)係形成有接受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的移動限制之被移動限制部(46D-1),金屬構件(50)係具有移動限制部(51),其自殼體(10)露出的部分之輥軋面與被移動限制部(46D-1)對向而限制該被移動限制部(46D-1)之超過預定量的移動,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1)係具有作為收容被移動限制部(46D-1)及移動限制部(51)的空間之收容部(15A),該收容部(15A)係形成於朝被移動限制部(46D-1)的移動接收限制之被限制方向貫通殼體(10)之貫通空間、和在殼體外且在被限制方向上連通於前述貫通空間之空間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空間。

Description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安裝在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且供扁平型導體可插拔地連接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作為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具有可動構件,其在阻止扁平型導體的拔出之第一位置與容許扁平型導體的拔出之第二位置之間,可對殼體移動之連接器為眾所皆知。如此具有可動構件之連接器,因保持端子的殼體與前述可動構件係為不同的構件,所以,藉由在將殼體及可動構件各自以不同的製程成形後,再組裝該殼體與該可動構件加以製造。因此,由於殼體的成形、可動構件的成形及殼體與可動構件的組裝,均以不同的製程進行,該部分使得工時變多,連接器的製造作業變得繁雜,並且製造成本增加。
在專利文獻1,揭示有能夠將可動構件與殼體同時成形而製造之連接器。此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具有:將金屬帶狀片彎曲加工成略橫U字形而製作的複數個端子(接頭);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該端子的一端側部分之可動構件(致動器);及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該端子的另一端側部分之殼體,該可動構件與該殼體是經由端子連結。
此連接器係在藉由與可動構件的一體模具成形,以該可動構件保持將進行彎曲加工前的前述金屬帶狀片之一端側部分,在藉由與殼體的一體模具成形,以該殼體保持該金屬帶狀片的另一端側部分之後,將前述金屬帶狀片的中間部分(未保持於可動構件及殼體之部分)朝板厚方向彎曲加以製作。因此,在進行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之製造時,可同時地進行可動構件的成形與殼體的成形的話,成形的製程減少一個,並且也不需要進行組裝殼體與可動構件之製程,該部分能使製造作業變得簡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4859261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就算能以相同的製程進行可動構件的成形與殼體的成形,之後也需要將金屬帶狀片進行彎曲加工,該部分造成工時變多。
本發明係有鑑於該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課題係在於提供在將端子與殼體及可動構件一體模具成形後,不需要另外加工其他構件,全體能以較少的工時進行製造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若依據本發明,前述課題係可藉由下述的第一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第二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加以解決。
<第一發明> 第一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扁平型導體在前後方向上可插拔地被連接,將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寬度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並且將對前後方向及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連接器厚度方向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具備:殼體,其形成有作為接收部之空間,該空間為開放成可供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該殼體之複數個金屬構件;及對該殼體可移動之可動構件,前述可動構件係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在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在第一發明,其特徵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形成有接收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動之限制的被移動限制部,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具有用來進行與扁平型導體的連接之複數個端子,至少一部分的前述金屬構件係為輥軋金屬板製,其輥軋面是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並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對應的位置,該金屬構件的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遍及包含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之範圍,較該被移動限制部更大地從前述殼體露出,該露出部分係具有該露出部分的輥軋面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相對向而限制該被移動限制部之超過預定量的移動之移動限制部,前述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於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及前述移動限制部對應之範圍,具有作為收容該被移動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該移動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之空間的收容部,該收容部係形成於:在將前述殼體朝藉由前述移動限制部使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之移動接受限制之被限制方向貫通之貫通空間、及在殼體外,於被限制方向上連通於前述貫通空間之空間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空間。
具有這種結構的第一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能以下述的要領進行製造。首先,將複數個前述金屬構件以該金屬構件的輥軋面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的方式配置於模具,藉由前述模具保持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並且使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分露出於該模具內。其次,將已經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在使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露出之狀態下,將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以前述殼體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其結果,以金屬構件的露出部分,形成前述移動限制部,並且於前述可動構件的一部分,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在以面接觸於前述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的狀態下形成。又,取下前述模具後,藉由進行使前述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操作,將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從前述金屬構件的前述移動限制部分離,將前述可動構件作成為可移動,藉此,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在可使用的狀態下完成。
如此,第一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僅藉由在將金屬構件與殼體及可動構件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的轉動可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之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係形成於前述轉動軸部。若依據這樣的結構,前述金屬構件的前述移動限制部之輥軋面係對形成於前述轉動軸部的前述被移動限制部相面對,該轉動軸部進而限制可動構件之超過預定量的移動。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金屬構件的移動限制部係呈該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沿著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軸部的周面之形狀而接觸於該周面,可導引前述轉動軸部的轉動。如此,藉由使前述金屬構件的前述移動限制部具有作為導引前述轉動軸部的轉動之導引部的功能,變得不需要另外設置導引部。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軸部係在該轉動軸部的周方向之一部分,具有具備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大徑部,並且,在前述周方向上之另一部分,具有具備較前述大徑部小徑的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小徑部,前述金屬構件的移動限制部係沿著前述大徑部的彎曲面而彎曲成圓弧狀。
在第一發明,當藉由一體模具成形,成形前述轉動軸部時,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對移動限制部,於轉動軸部側配置一方的模具,並且在其相反側配置另一方的模具。如果在前述轉動軸部在其全周範圍形成為相同直徑的情況,需要將位於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與轉動軸部的外周面之間的間隙之部分形成於前述一方的模具的前端部。因此,前述前端部變得較薄,所以變得極容易受到損傷。在第一發明,因在前述轉動軸部具有大徑部與小徑部,所以,當成形前述轉動軸部時,模具的前端部會到達至形成在大徑部與小徑部之邊界的階差部對應之位置。前述階差部係以相當於在轉動軸部的半徑方向之大徑部與小徑部的差量的尺寸形成,所以,前述模具的前端部也以與其對應之厚度尺寸形成。因此,能夠在前述模具的前端部以該厚度尺寸確保強度,能夠良好地防止該模具的前端部受損。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可沿著扁平型導體的插拔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或連接器厚度方向中的其中一個方向移動。如此,可動構件係為沿著預定的一方向可進行移動之所謂的滑動式構件。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金屬構件的移動限制部係在前述收容部內形成為朝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內之一方向上相對向的對向內壁面彼此的對向方向延伸伸出之帶板狀,前述金屬構件係在前述移動限制部的延伸伸出方向上之靠近該移動限制部的兩端的位置,藉由前述殼體保持。如此,藉由在靠近前述移動限制部的兩端之位置,前述金屬構件保持於殼體,使得該移動限制部成為兩端支承臂狀。其結果,當以該移動限制部限制可動構件的被移動限制部之移動時,能夠以充分的強度抗衡該被移動限制部的抵接力。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具有用來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之卡止部,該卡止部係在前述可動構件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在後部具有在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插入過程用來將該扁平型導體朝前方導引之導引面,並且在前部具有在扁平型導體插入後,對形成於前述扁平型導體之被卡止部能從後方進行卡止之卡止面,前述導引面係在前述可動構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朝連接器厚度方向延伸。如此,前述導引面係在前述可動構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下朝連接器厚度方向延伸,藉此,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可將模具沿著前述導引面朝連接器厚度方向拔除,因此,能以單純的形狀之模具製造連接器。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端子係具有朝後方延伸的接觸臂部,該接觸臂部係藉由形成於其後端部之接觸部可與扁平型導體接觸,前述可動構件係當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前述轉動基部位於較前述接觸部更後方,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基部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前述端子的接觸臂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收容前述複數個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後端的溝部。如此,藉由前述端子的後端收容於轉動構件的轉動基部之溝部,在扁平型導體朝連接器插入之插入過程,該扁平型導體變得不會抵接至端子的後端,能夠防止因挫曲等所引起之端子的損傷。
在本發明,前述複數個端子係具有形狀互相不同的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前述第一端子的後端係收容於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前述第二端子之接觸臂部亦即第二接觸臂部的端部係位於較第一端子的接觸臂部亦即第一接觸臂部的後端更前方,並且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位於前述第一接觸臂部的範圍內。如此,藉由前述第一端子的後端收容於轉動構件的轉動基部之溝部,並且前述第二端子的後端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位於前述第一接觸臂部的範圍內,使得在扁平型導體朝連接器插入之插入過程,該扁平型導體不會抵接至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兩端子的後端,能夠防止因挫曲等所引起之端子的損傷。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複數個端子中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被保持臂部,該被保持臂部是沿著前述接觸臂部且在前後方向上,於遍及包含該接觸臂部的後端之範圍朝後方延伸並保持於殼體,該被保持臂部係在前後方向中包含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之範圍內,對該溝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不同的位置,又,前述殼體中,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被保持臂部,位於前述接觸臂部相反側的壁部係在包含前述溝部的範圍,形成朝連接器厚度方向貫通之空間。
如此,前述端子的前述被保持臂部係對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不同的位置,並且,前述殼體的前述壁部在包含前述溝部的範圍具有前述空間,藉此,當進行該連接器的製造時,在已將端子配置於模具的狀態,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經過前述壁部的前述空間而與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對應之位置,能不會與前述被保持臂部干涉地配置模具的一部分,因此,能藉由該模具容易地形成前述溝部。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複數個端子中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被保持臂部,該被保持臂部是沿著前述接觸臂部且在前後方向上包含該接觸臂部的前述接觸部,朝後方延伸並保持於殼體,該被保持臂部係在前後方向中包含前述接觸部之範圍內,對該接觸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不同的位置,又,前述殼體中,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被保持臂部,位於前述接觸臂部相反側的壁部係在包含前述接觸部的範圍,形成朝連接器厚度方向貫通之空間。
如此,藉由前述端子的前述被保持臂部對前述端子的前述接觸部,位於不同的位置,並且前述殼體的前述壁部在包含前述接觸部的範圍具有前述空間,藉此,當進行連接器的製造時,在需要對前述接觸部進行鍍裝處理之情況,可經由前述空間,容易對該接觸部實施鍍裝。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可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的轉動而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的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與前述複數個端子一同具有複數個扣件,前述複數個端子係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排列方向進行排列,前述複數個扣件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內之第一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形成於與前述第一扣件對應的位置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一軸部,作為前述第一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之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
如此,藉由前述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可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限制可動構件朝一方側移動超過預定量。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複數個扣件係除了前述第一扣件以外,還具有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外的第二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除了前述第一軸部以外,還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第二扣件對應的位置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二軸部,作為前述第二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之第二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
如此,藉由前述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前述第二扣件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使得可限制可動構件朝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之一方側及另一方側的任一方側移動超過預定量。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基部係在與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第一軸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容許第一扣件的第一扣件側限制部插通之插通容許部,前述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插通於前述插通容許部,並且其自由端部位於該插通容許部外,在該自由端部形成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突出之突出部,以突出部卡止於轉動基部。如此,藉由保持於殼體的前述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以前述突出部卡止於前述轉動基部,能夠防止該可動構件從殼體脫離。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的轉動可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之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複數個端子係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進行排列,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形成於與前述端子對應的位置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一軸部,作為前述端子的移動限制部之端子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
如此,藉由前述端子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可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限制可動構件朝一方側移動超過預定量。
在第一發明亦可為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除了前述複數個端子以外,還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外的複數個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除了前述第一軸部以外,還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扣件對應的位置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二軸部,作為前述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之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
如此,藉由前述端子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前述扣件側限制部係對前述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使得可限制可動構件朝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之一方側及另一方側的任一方側移動超過預定量。
<第二發明> 第二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係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扁平型導體在前後方向上可插拔地被連接,將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寬度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具備:形成有作為接收部之空間,該空間為開放成可供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連接的複數個端子,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前述殼體之複數個金屬構件;及對該殼體可移動之可動構件,前述可動構件係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在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於第二發明,其特徵為,將輥軋金屬板製的複數個金屬構件以該金屬構件的輥軋面對連接器寬度方向成為平行的方式配置於模具,藉由前述模具保持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並且使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分露出於該模具內,將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至前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在使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露出的狀態下,使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分在前述殼體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以該金屬構件的露出部分形成限制前述可動構件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移動之移動限制部,並且,在前述可動構件的一部分,使接收前述移動限制部的移動限制之被移動限制部在與前述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成為面接觸之狀態下形成,在取下前述模具後,進行使前述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操作,藉此,使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從前述金屬構件的前述移動限制部分離,將前述可動構件作成為可動。
若依據第二發明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係僅藉由在將端子與殼體及可動構件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 [發明效果]
在本發明,如以上所述,僅藉由在將包含端子之金屬構件與殼體及可動構件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又,因製程變少,該部分亦可抑制連接器的製造成本。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 圖1係將本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FA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扁平型導體FA將要插入前的狀態。連接器1係安裝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平行的前後方向(X軸方向)作為插拔方向,扁平型導體FA可插拔地被連接。該連接器1係藉由連接有扁平型導體FA,將電路基板與扁平型導體FA電性導通。在本實施形態,在X軸方向(前後方向),將X1方向作為前方、X2方向作為後方。又,在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平行之面內(XY平面內),將對前後方向(X軸方向)形成直角之Y軸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將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直角的Z軸方向(上下方向)作為連接器厚度方向。
扁平型導體FA係呈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將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作為寬度方向的帶狀,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電路部(未圖示)排列於連接器寬度方向而形成。該電路部係被埋設於扁平型導體FA之絕緣層內並朝前後方向延伸,到達扁平型導體FA的前端位置。又,前述電路部係具有僅其前端側部分露出於扁平型導體FA的上表面之連接電路部FA1,可與後述的連接器1之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接觸。又,扁平型導體FA係在前述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FA2,位於該缺口部FA2的前方之耳部FA3的後端緣係作為與後述的連接器1之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FA3-1發揮功能。前述連接電路部FA1係具有與第一端子20接觸的第一連接電路部FA1-1和與第二端子接觸的第二連接電路部FA1-2,兩者在前後方向上偏移而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交互地存在。
連接器1係具備有電性絕緣材製的殼體10;藉由一體模具成形,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之作為金屬構件的複數個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參照圖4);在後述的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對殼體10可進行轉動的電性絕緣材製的可動構件40;及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殼體10之作為金屬構件的扣件50,在圖1中,扁平型導體FA從後方朝箭號方向插入連接。在以下的說明,在不需要區分第一端子20與第二端子30之情況,將兩端子通稱為[端子20、30]。
在詳細地說明連接器1的結構前,首先,說明關於扁平型導體FA對連接器1的插入及拔出之動作概要。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40係藉由在阻止扁平型導體FA的拔出之作為第一位置的關閉位置和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FA的拔出之作為第二位置的打開位置之間轉動,可進行移動。在扁平型導體FA插入至連接器1前,如圖1所示,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40係在成為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未圖示)呈平行的姿勢之作為第一位置的關閉位置,容許扁平型導體FA插入。扁平型導體FA係能以其前端緣與端子20、30抵接,使該端子20、30的抵接部分彈性位移而能夠插入至預定位置。
又,即使在扁平型導體FA被插入連接後,在連接器1的使用狀態,可動構件40被維持在關閉位置,如後述般,藉由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5A與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處於可卡止,阻止扁平型導體FA朝後方(X2方向)移動,防止扁平型導體FA之不經意的拔出(亦參照圖9(C))。又,在成為不使用連接器1時之扁平型導體FA拔出時,如圖2所示,藉由可動構件40朝起立方向轉動而到達成為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具有角度之姿勢之作為第二位置的打開位置,解除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5A對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之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FA朝後方移動,亦即,容許扁平型導體FA的拔出(亦參照圖10(C))。
進行連接器1的結構說明。圖2係顯示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之連接器1的斜視圖,(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圖3係顯示可動構件40朝上方分離的狀態之連接器1的斜視圖,(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
如圖3(A)所示,殼體10係當從上方觀看時,呈將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之四角框狀,具有:相互地平行且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前方框部10A和後方框部10B;以及呈對稱地位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將前方框部10A與後方框部10B的端部彼此予以連結的一對側面框部10C。
前方框部10A係如圖2(B)及圖3(B)所示,具有:面向電路基板(未圖示)而成為下部之前方基部11;及從該前方基部11朝上方垂直立起,並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遍及於端子排列範圍全體的前壁12。前方框部10A的前方基部11及前壁12係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將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加以排列保持。前壁12的上表面係可與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的下表面可抵接地相對向(參照例如圖8(A)、(B)及圖9(A)、(B)),限制可動構件40朝下方過度位移。後方框部10B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延伸遍及於端子排列範圍全體,與前述前方框部10A相輔相乘而藉由一體模具成形,將第一端子20排列保持。
側面框部10C係如圖3(B)所示,具有:將前方基部11及後方框部10B之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連結的板狀側面基部14;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該側面基部14外側端部,並自該側面基部14起立的側壁15;及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上,較該側壁15位於更內側(端子排列範圍側)且從側面基部14朝上方突出之側面支承部16。
在側壁15之靠近後端的位置,朝上下方向貫通形成有作為收容部之收容孔部15A,其為收容可動構件40之後述的轉動軸部46D及扣件50的後述的移動限制部51之空間。側面支承部16係如圖3(B)所示,在前端側具有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從下方支承該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卡止臂部45之側面前支承部16A,並且具有從下方支承該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副基部46B之側面後支承部16B。
如圖5(A)所示,在殼體10形成有空間17,其具有接收部17A、收容凹部17B及底孔部17C。亦即,參照圖5(A)可得知,前述空間17具有:接收朝前方插入之承接扁平型導體FA的接收部17A;位在該接收部17A的上方且用來收容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收容凹部17B;及位在接收部17A的下方之底孔部17C。
接收部17A係在上下方向(Z軸方向),位於較後方框部10B更上方且較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覆蓋板部42更下方之位置,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形成在從連接器1的後端到殼體10的前壁12的後面,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形成於遍及兩個側面支承部16彼此之間。該接收部17A係朝後方開放並且亦朝上方開放,能從後方接收扁平型導體FA的前端側部分。又,藉由該接收部17A不僅朝後方開放亦朝上方開放,在該接收部17A的後部,即使為傾斜姿勢亦可接收該扁平型導體FA。
收容凹部17B係位在接收部17A的上方且與該接收部17A連通,在前述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在兩個側壁15彼此之間。該收容凹部17B係朝上方開放並可收容來到關閉位置之可動構件40。前述收容凹部17B係在前後方向,形成遍及於從後述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之後端21B到殼體10的前端之全體範圍。在本實施形態,收容凹部17B位於接收部17A的上方,但,此[位於上方]亦包含收容凹部17B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與接收部17A重複而形成之形態。
又,底孔部17C係以被殼體10的四角框狀部分(前方框部10A、後方框部10B及側面框部10C所構成之部分)所包圍並且朝上下方向貫通之空間來形成的。
在本實施形態,端子係由相互形狀不同的2種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所構成。圖4(A)係從圖1的連接器1抽出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及扣件50而顯示之斜視圖,圖4(B)係第一端子20單體的斜視圖,圖4(C)係第二端子30單體的斜視圖。該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係具有如圖4(A)~(C)的斜視圖所示之形狀,並如圖4(A)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交互地排列著。
第一端子20係如圖4(A)、(B)所示,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尺寸作為端子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第一端子20係全體呈略曲柄形狀,並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可朝上下方向(Z軸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一接觸臂部21;位於較該第一接觸臂部21更下方,並朝前方延伸之第一連接部22;及將第一接觸臂部21的前端與第一連接部22的後端連結之第一連結部23。
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係前後方向的後半部(X2側的部分)形成較前半部(X1側的部分)寬度更窄,在靠近後端的位置具有彎曲形成為朝下方突出之第一接觸部21A。當扁平型導體FA朝連接器1插入時,藉由朝向上方的第一接觸臂部21的彈性位移,使該第一接觸部21A可與扁平型導體FA的後列之第一連接電路部FA1-1接觸(參照圖9(A))。
又,如圖2(B)所示,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21B係當該第一接觸臂部21處於自由狀態時,收容於形成在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轉動基部46之溝部46F內(亦參照圖5(A)、圖8(A))。如此,藉由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21B收容於可動構件40的溝部46F,在扁平型導體FA朝連接器1插入之插入過程,該扁平型導體FA變得不會抵接至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21B,能夠防止因挫曲等所引起之第一端子20的損傷。
第一端子20的第一連接部22之後端側部分及第一連結部23係藉由殼體10的前方框部10A,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亦參照圖8(A))。如圖2(B)及圖3(B)所示,第一端子20的第一連接部22係其前端側部分從殼體10的前方框部10A朝前方延伸伸出(亦參照圖8(A)),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電路部焊錫連接。
第二端子30係如圖3(A)、(B)所示,與第一端子20同樣地,將以在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尺寸作為端子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形成有:朝前後方向延伸並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之第二接觸臂部31;在較該第二接觸臂部31更下方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並在前後端部藉由殼體10保持之被保持臂部32;將第二接觸臂部31及被保持臂部32的前端彼此連結之彎曲的第二連結部33(參照圖4(A)、(C));及從該被保持臂部32朝後方延伸之第二連接部34。
第二端子30係藉由具有上述這樣的第二接觸臂部31、被保持臂部32及第二連結部33,形成朝後方開口之橫U字狀部分(亦參照圖8(B)),如後述般,可藉由該橫U字狀部分,接收來自於後方的扁平型導體FA,並且當接收扁平型導體FA時,藉由第二接觸臂部31彈性位移,能夠以該第二接觸臂部31與被保持臂部32夾壓扁平型導體FA。
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係以隨著從第二連結部33的上端朝向後方一邊使寬度尺寸變小一邊朝下方若干傾斜的方式延伸,並在靠近後端的位置,具有彎曲形成為朝下方突出的第二接觸部31A。該第二接觸臂部31係如圖4(A)所示,形成為較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更窄的寬度。第二接觸部31A係位於較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部21A更前方,與扁平型導體FA的前列的第二連接電路部FA1-2連接。
第二接觸臂部31的後端31B係如圖5(A)所示,當該第二接觸臂部31處於自由狀態時,位於較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之後端21B更前方,並且在上下方向上,位於第一接觸臂部21的板厚之範圍內。如此,藉由使第二接觸臂部31的後端31B位於第一接觸臂部21的板厚的範圍內,在扁平型導體FA朝連接器1插入的過程中,該扁平型導體FA變得不會抵接於第二端子30的後端31B,能夠防止因挫曲等造成第二端子30的損傷。
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係從第二連結部33的下端朝後方,與第二接觸臂部31並行且延伸而到達殼體10的後方框部10B之位置。該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後端部分係藉由殼體10的後方框部10B,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又,該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前端部分及第二連結部33係藉由前方框部10A,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亦參照圖5(A))。亦即,被保持臂部32係如圖5(A)所示,藉由殼體10,保持成兩端支承臂狀。
被保持臂部32係如圖4(A)、(C)所示,在前後方向上,於較第二接觸臂部31的第二接觸部31A若干前方的位置,在連接器寬度方向朝Y2側彎曲,在較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部21A若干後方的位置,進一步朝Y2側彎曲(亦參照圖5(B))。以該等兩個彎曲位置作為邊界,將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區分成前端側部分32A(X1側的部分)、中間部分32B及後端側部分32C(X2側的部分)之3個部分時,如圖4(A)及圖5(B)所示,前端側部分32A係在前後方向及連接器寬度方向之兩方向上,與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之前端側部分重複存在。中間部分32B係在前後方向,與第二接觸臂部31的後端側部分重複存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該後端側部分朝Y2側偏移存在。後端側部分32C係在前後方向,位於較第二接觸臂部31更後方,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第二接觸臂部31朝Y2側偏移存在。
如前述般,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之中間部分32B係對第二接觸臂部31的後端側部分,亦即,對包含第二接觸部31A之部分,在前後方向上重複存在,並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偏移存在。因此,如圖5(B)所示,當從下方觀看連接器1時,形成為可經由殼體10的底孔部17C辨識前述第二接觸部31A之狀態。
又,如圖4(A)及圖5(B)所示,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之前端側部分32A係對在該第二端子30的Y2側相鄰接的第一端子20,在前後方向上,與該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之前端側部分(寬度廣的部分)重複存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對該第一接觸臂部21之前端側部分朝Y1側偏移存在。第二端子30的中間部分32B係在前後方向,與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側部分(寬度窄的部分)重複存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該後端側部分朝Y2側偏移存在。第二端子30的後端側部分32C係在前後方向,位於較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更後方,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該第一接觸臂部21重複存在。
如前述般,第二端子30的中間部分32B係對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側部分,亦即,對第一接觸臂部21之包含後端21B及第一接觸部21A之部分,在前後方向上重複存在,並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偏移存在。又,該中間部分32B係如圖5(B)所示,即使對收容第一接觸臂部21的後端21B之可動構件40的後述的溝部46F,亦在前後方向上重複,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偏移存在。因此,如圖5(B)所示,當從下方觀看連接器1時,形成為可經由殼體10的底孔部17C辨識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之後端21B及第一接觸部21A以及可動構件40的溝部46F。
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之中間部分32B係對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部21A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部31A雙方,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不同而存在,形成為可經由殼體10的底孔部17C,辨識前述第一接觸部21A及第二接觸部31A之狀態。因此,當製造連接器1時,在需要對第一接觸部21A及第二接觸部31A進行鍍裝處理之情況,可經由前述底孔部17C容易對該第一接觸部21A及第二接觸部31A實施鍍裝。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之中間部分32B係對可動構件40的溝部46F,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不同而存在,形成為可經由殼體10的底孔部17C,辨識該溝部46F之狀態。因此,當製造連接器1時,如後述般,在已經將端子配置於模具之狀態,能夠在與前述可動構件40的前述溝部46F對應的位置,將下側模具的一部分不會與前述中間部分32B相互干涉地進行配置,因此,能夠藉由該下側模具,容易形成前述溝部46F。
第二連接部34係如圖5(A)所示,從後方框部10B朝後方延伸伸出(亦參照圖8(A)),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電路部焊錫連接。
可動構件40係如將該可動構件40以關閉位置的姿勢顯示的圖1所示,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與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擴大之略板狀的本體部41;及在較該本體部41更後方(X2側)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並含有轉動軸線之轉動基部46。
本體部41係如圖1所示,具有:延伸遍及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端子排列範圍,在關閉位置從上方覆蓋端子20、30之覆蓋板部42(亦參照圖8(A)、(B));在該覆蓋板部42的兩側外方位置朝後方延伸之端臂部43;將覆蓋板部42與端臂部43的前端彼此連繫的連繫部44;及從連繫部44朝後方呈單臂懸樑狀延伸的卡止臂部45(亦參照圖2及圖3)。
卡止臂部45係如圖2(B)及圖3(B)所示,在作為自由端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前方突出之卡止部45A。該卡止部45A係如圖8(C)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自上方朝殼體10的接收部17A內突入。又,該卡止部45A係如圖8(C)所示,在後部具有導引面45A-1,該導引面為在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的狀態下,在扁平型導體FA的插入過程,用來將該扁平型導體FA朝前方導引,並且在前部具有卡止面45A-2,該卡止面為在扁平型導體FA插入後,可從後方對形成於該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進行卡止(亦參照圖9(C))。
導引面45A-1係如圖8(C)所示,具有: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隨著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傾斜之傾斜面。卡止臂部45係作為若扁平型導體FA的插入過程中之該扁平型導體FA的耳部FA3之前端部抵接於前述導引面45A-1的話,接收該力而使卡止臂部45朝上方彈性位移之彈性臂部來發揮功能。
又,導引面45A-1係當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時,如圖7(A)及圖10(C)所示,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的話,不會傾斜而朝上下方向延伸。換言之,該導引面45A-1係為在打開位置,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面。如此,藉由在打開位置,導引面45A-1朝上下方向延伸,如後述般,在可動構件40成形後,能夠將上側模具朝正上方拔除(亦參照圖7(B))。
又,卡止面45A-2係如圖8(C)及圖9(C)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時,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的話,不會傾斜而朝上下方向延伸。換言之,該卡止面45A-2係為在關閉位置,對前後方向呈直角的面。其結果,位於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的後方,對該被卡止部FA3-1,可從後方確實地卡止,能夠防止扁平型導體FA之不經意的脫離。
轉動基部46係如圖3(B)所示,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於端子排列範圍的主基部46A;從該主基部46A的兩端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之副基部46B;從當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時之主基部46A朝前方突出之突出部46C(參照圖2(B));從端臂部43的兩端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之轉動軸部46D;及將主基部46A接合於本體部41的覆蓋板部42之複數個結合部46E。
副基部46B係如圖2(B)及圖3(B)所示,在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的狀態,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殼體10的側面支承部16對應而存在之部分是較其他部分更朝前方突出,該部分是形成藉由側面支承部16從下方支承之側面被支承部46B-1。該側面被支承部46B-1係當可動構件40位於從打開位置到關閉位置為止的轉動範圍中的一位置時,藉由側面支承部16的側面後支承部16B加以支承。
突出部46C係如圖2(C)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形成於與1對結合部46E對應的範圍。又,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互相鄰接的一對突出部46C的彼此之間,換言之,與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對應的位置,形成溝部46F。
轉動軸部46D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與殼體10的收容孔部15A對應之位置,與扣件50之後述的移動限制部51一同被收容於該收容孔部15A內。如圖6(A)所示,轉動軸部46D係在該轉動軸部46D的周方向之上半部,具有具備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大徑部46D-1,並且在前述周方向的下半部,具有具備較前述大徑部46D-1小徑的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小徑部46D-2。亦即,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之轉動軸部46D的剖面係形成為將大徑的半圓與小徑的半圓以各半圓的中心為共通點而在上下方向組合之這樣的形狀。因此,在大徑部46D-1與小徑部46D-2之邊界,形成有相當於兩者的半徑之差量的階差部46D-3。
大徑部46D-1係如圖6(A)所示,其周面與扣件50的後述的移動限制部51之彎曲部51A相面對,具有作為接收朝轉動軸部46D進而可動構件40的上方、前方或後方的成分之方向的移動限制之被移動限制部的功能。又,大徑部46D-1的周面亦具有作為藉由扣件50的前述彎曲部51A可轉動地被導引的轉動被導引部的功能。
結合部46E係如圖2(B)所示,在可動構件40位於打開位置的狀態,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覆蓋板部42的範圍,形成於複數個部位(在本實施形態為12個部位)。該結合部46E係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將覆蓋板部42的下部之前面與主基部46A的上表面接合。在本實施形態,相互鄰接的2個結合部46E為成對,在成對的2個結合部46E彼此之間,形成有朝前後方向貫通之寬度窄孔部47,又,在相互鄰接的不同的對之彼此之間,形成有較寬度窄孔部47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更廣的寬度廣孔部48。
成1對的2個結合部46E係如圖2(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於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的兩側,形成於鄰接在該第二接觸臂部31的位置。因此,形成於2支的結合部46E之間的寬度窄孔部47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與第二接觸臂部31對應的位置。又,形成於結合部46E的對之彼此之間的寬度廣孔部48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與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對應的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如顯示可動構件40位於關閉位置之圖8(A)所示,在可動構件40中,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對應之位置,藉由前述溝部46F、寬度廣孔部48及沿著本體部41的下表面之空間41A,形成有在前後方向上連續的一個第一彈性位移容許部40A。如圖9(A)所示,第一彈性位移容許部40A係當扁平型導體FA被插入至連接器1時,容許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朝上方彈性位移。
又,在該可動構件40中,如顯示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之圖8(B)所示,藉由寬度窄孔部47及沿著本體部41的下表面之空間41B,形成有在前後方向上連續的一個第二彈性位移容許部40B。如圖9(B)所示,第二彈性位移容許部40B係當扁平型導體FA被插入至連接器1時,容許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朝上方彈性位移。
扣件50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殼體10的收容孔部15A及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部46D之對應的位置,藉由殼體10的側壁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該扣件50係將輥軋金屬板製的帶狀條片朝其板厚方向彎曲而形成,其輥軋面(板面)是以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的姿勢保持於側壁15。
扣件50係如圖4(A)及圖6(A)所示,具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呈略Ω形狀之移動限制部51;從該移動限制部51的前端朝前方呈直線狀延伸,保持於殼體10之前方被保持部52;從該移動限制部51朝後方呈曲柄形狀延伸,保持於殼體10之後方被保持部53;及從該後方被保持部53朝後方延伸伸出至殼體10外之固定部54。
移動限制部51係如圖6(A)所示,在該殼體10的收容孔部15A內,於前後方向,亦即,收容孔部15A的對向內壁面15A-1、15A-2彼此的對向方向,較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部46D朝更前方及更後方延伸,並從該殼體10露出。該移動限制部51係具有:呈略半圓形狀且彎曲之彎曲部51A;從該彎曲部51A的前方呈直線狀延伸之前方直線狀部51B;及從該彎曲部51A的後端朝後方呈直線狀延伸之後方直線狀部51C。
彎曲部51A係呈其輥軋面沿著轉動軸部46D的大徑部46D-1之周面的形狀並接觸於該周面。該彎曲部51A係限制轉動軸部46D進而限制可動構件40朝具有上方、前方或後方的成份之方向的移動。又,該彎曲部51A亦具有藉由以其輥軋面接觸於前述大徑部46D-1的周面,能夠作為導引該轉動軸部46D的轉動之轉動導引部的功能。如此,藉由使移動限制部51的彎曲部51A具有作為導引前述轉動軸部46D的轉動之導引部的功能,變得不需要另外設置導引部。
在本實施形態,彎曲部51A係與轉動軸部46D接觸而存在,但亦可對轉動軸部46D具有稍許的間隙而存在,取代前述結構。在此情況,彎曲部51A成為限制轉動軸部46D朝上方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隙的尺寸之預定量以上的距離。
前方被保持部52係如圖6(A)所示,從前方直線狀部51B的前端進一步朝前方呈直線狀延伸,埋設保持於殼體10。後方被保持部53係如圖6(A)所示,從後方直線狀部51C朝後方延伸後再朝下方並向後方延伸,全體呈曲柄形狀,埋設保持於殼體10。固定部54係從後方被保持部53朝後方呈直線狀延伸,自側壁15延伸伸出。該固定部54係其下表面位於與殼體10的下表面大致相同高度,藉由焊錫連接,固定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之對應部。
在本實施形態,扣件50係藉由以前方被保持部52及後方被保持部53保持於殼體10,在靠近移動限制部51之長度方向兩端的位置,保持於該殼體10。亦即,移動限制部51係保持為兩端支承臂狀,因此,當以該移動限制部51限制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部46D之移動時,對該轉動軸部46D的充分的抵接力,能以充分的強度抗衡。
以上所述的結構之連接器1係以下述的方式加以製造。
首先,將端子20、30及扣件50以該等構件的輥軋面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的方式(參照圖4(A))配置於模具(後述的上側模具M1、下側模具M2及後方模具M3),藉由該模具進行保持。具體而言,藉由從上方配置之上側模具M1、從下方配置之下側模具M2及從後方配置之後方模具M3(參照圖7(B)),保持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及扣件50的移動限制部51。此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扣件50的位置,如圖6(B)所示,上側模具M1抵接於移動限制部51全體的上表面,下側模具M2抵接於移動限制部51中之彎曲部51A的上半部以外的部分之下表面。如此,該移動限制部51的平坦之輥軋面亦即上表面及下表面可利用作為與模具抵接之抵接面。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6(B)所示,使下側模具M2的前端部M2A到達至與形成於轉動軸部46D的大徑部46D-1與小徑部46D-2之邊界的階差部46D-3對應的位置。因前述階差部46D-3係在前後方向(X軸方向)上,以相當於大徑部46D-1與小徑部46D-2的半徑之差量的尺寸形成,所以,前述下側模具M2的前端部M2A也以與其對應之厚度尺寸形成。因此,能夠在下側模具M2的前端部M2A以該厚度尺寸確保強度,能夠良好地防止該模具的前端部M2A受損。
其次,將已經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將殼體10與可動構件40同時成形,再藉由殼體10,以一體模具成形保持前述端子20、30及扣件50。此一體模具成形之結果,如圖6(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扣件50的位置,在殼體10的收容孔部15A(參照圖6(A))內,形成扣件50的移動限制部51,並且於該移動限制部51的彎曲部51A之內側輥軋面與下側模具M2所包圍的空間內,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部46D在以大徑部46D-1的外周面接觸於彎曲部51A的內側輥軋面之狀態下形成。又,如圖7(B)所示,可動構件40係在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成形。
其次,藉由使上側模具M1朝上方(Z1方向)、下側模具M2朝下方(Z2方向)、及使後方模具M3朝後方(X2方向)直線移動予以取下。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因可動構件40係在位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成形,所以,在剛成形後,可動構件40係如圖7(B)所示,當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卡止部45A的導引面45A-1朝上下方向呈直線延伸。因此,當要取下上側模具M1時,可將該上側模具M1沿著前述導引面45A-1朝上方拔除,因此,能以單純的形狀之上側模具M1製造連接器1。
取下模具M1、M2、M3後,藉由進行使可動構件40從打開位置朝關閉位置側轉動之操作,讓該可動構件40的轉動軸部46D從扣件50的彎曲部51A的內側輥軋面分離,將該可動構件40作成為可動,藉此,連接器1在可使用的狀態下完成。此時,彎曲部51A的內側輥軋面為平滑,所以,轉動軸部46D容易分離。此可動構件40的轉動操作,可在取下模具M1、M2、M3後的一階段進行,例如,可在連接器1出貨前,藉由製造者進行,亦可在連接器出貨後,要開始使用連接器前,藉由使用者進行。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僅藉由在將端子20、30及扣件50與殼體10及可動構件40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40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又,因製程變少,該部分亦可抑制連接器的製造成本。
其次,依據圖8至10說明關於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FA之連接動作。圖8係扁平型導體FA將要插入前的狀態、圖9係扁平型導體FA插入結束的狀態、圖10係扁平型導體FA將要拔出前之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XZ平面)之連接器1的斷面圖,其中,(A)為顯示在第一端子20的位置之斷面,(B)為顯示在第二端子30的位置之斷面,(C)為顯示在可動構件40的卡止部45A的位置之斷面。
首先,將連接器1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連接部22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連接部34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電路部,並且將扣件50的固定部54焊錫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部。藉由該第一連接部22、該第二連接部34及該固定部54之焊錫連接,將連接器1安裝於電路基板。
其次,如圖8(A)~(C)所示,使扁平型導體FA以沿著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方式,位於已經讓可動構件40來到關閉位置的狀態之連接器1的後方。其次,使扁平型導體FA朝前方插入至連接器1的接收部17A。
在扁平型導體FA插入至接收部17A之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FA的前端,首先,如圖9(A)所示,抵接於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之第一接觸部21A,再藉由該抵接力的上方向分力,將該第一接觸部21A推起,朝上方彈性位移。此時,彈性位移後之第一接觸臂部21,如圖9(A)所示,被收容於可動構件40的第一彈性位移容許部40A內。且,若插入扁平型導體FA的話,該扁平型導體FA的前端,係如圖9(B)所示,抵接於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之第二接觸部31A而將該第二接觸部31A推起,藉此,朝上方彈性位移,以將該第二接觸臂部31與被保持臂部32之間推開的方式前進。此時,彈性位移後之第二接觸臂部31,如圖9(B)所示,被收容於可動構件40的第二彈性位移容許部40B內。
如圖9(A)、(B)所示,即使在扁平型導體FA的插入完成之狀態,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1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1仍為彈性位移的狀態。其結果,第一接觸部21A及第二接觸部31A維持著分別以接觸壓接觸於扁平型導體FA的第一連接電路部FA1-1及第二連接電路部FA1-2(參照圖1)之狀態。
又,在扁平型導體FA朝接收部17A插入的插入過程,在扁平型導體FA的寬度方向上位於靠近兩側端之耳部FA3抵接於形成在可動構件40的卡止臂部45之卡止部45A的導引面45A-1並滑接,將扁平型導體FA導引至在上下方向上的正規之插入位置。又,耳部FA3藉由與導引面45A-1抵接之抵接力的上下方向分力,將卡止臂部45朝上方彈性位移而到達容許扁平型導體FA插入之位置。且,當扁平型導體FA插入而耳部FA3通過卡止部45A的位置時,卡止臂部45朝下方位移減少彈性位移量而返回到自由狀態,突入至扁平型導體FA的缺口部FA2內。其結果,如圖9(C)所示,在扁平型導體FA插入結束的狀態下,使得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在卡止部45A的卡止面45A-2的前方,位於對該卡止面45A-2可進行卡止之位置,阻止扁平型導體FA朝後方拔出。再者,卡止臂部45不需要完全地返回成自由狀態。例如,亦可為以下結構,即,在卡止臂部45殘留若干的彈性位移量之狀態下,卡止部45A突入至扁平型導體FA的缺口部FA2內而位於可與被卡止部FA3-1卡止之位置。
當要將在處於如圖9(A)~(C)所示的狀態,亦即,處於與連接器1之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FA從連接器1意圖地拔出之際,讓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40轉動,讓其到達如圖10(A)~(C)所示的打開位置。如圖10(C)所示,當可動構件40位在打開位置時,該可動構件40的卡止臂部45的卡止部45A從扁平型導體FA的缺口部FA2朝上方脫離而存在。亦即,解除了卡止部45A對扁平型導體FA的被卡止部FA3-1之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FA朝後方拔出。又,當在此狀態下,將扁平型導體FA朝後方拉引時,能夠容易將該扁平型導體FA從連接器1拔出。
[第二實施形態] 第二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係為配置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平行的前後方向作為插拔方向來插拔扁平型導體之連接器,在具有供該扁平型導體插入的殼體、保持於該殼體的端子及扣件、和對該殼體可進行轉動之可動構件的點上,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相同。另外,在第二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例如僅具有1種端子的點、具有3種扣件的點等,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不同。關於連接器的結構,以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11係將本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以下稱為連接器101)與扁平型導體FB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扁平型導體FB將要插入前的狀態。本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FB,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的扁平型導體FA同樣地,在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FB2,位於該缺口部FB2的前方之耳部FB3的後端緣係作為與後述的連接器101之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FB3-1發揮功能。又,在本實施形態的扁平型導體FB,連接電路部(未圖示)在該扁平型導體FB的前端側部分之下表面露出,在這一點上與連接電路部FB1形成於扁平型導體FB的上表面之第一實施形態不同。
連接器101具有:電性絕緣材製的殼體110及可動構件140;以及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該殼體110之作為金屬構件的端子120、第一扣件150、第二扣件160、第三扣件170(參照圖14(A)、(B))。
殼體110係如圖13(A)、(B)所示,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殼體10同樣地,具有前方框部110A、後方框部110B及側面框部110C。在該側面框部110C,形成有用來收容可動構件140的後述的端板部144及第二軸部145B之收容孔部115A,其在該側面框部110C的側壁115之靠近後端的位置,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並且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側開放之空間而形成。又,殼體110係如圖11所示,用來接收扁平型導體FB的前端側部分之接收部117A在較後方框部110B更上方且較可動構件140更下方的位置,朝後方開口而形成(圖16(A))。
又,在較前述接收部117A更上方具有用來收容可動構件140的收容凹部117B(參照圖16(A)、圖20(A))。該收容凹部117B係如圖16(A)所示,具有:形成於較前方框部110A更上方的上側凹部117B-1;及形成於較該上側凹部117B-1更下方且較前方框部110A更後方之下側凹部117B-2。下側凹部117B-2係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並朝後方開放之空間而形成,在上下方向連通於接收部117A及上側凹部117B-1,並且收容可動構件140的轉動基部145之大部分。又,該下側凹部117B-2係如圖16(A)及圖20(A)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端子120的後述的上臂部151對應之位置,形成為收容部,其用來收容可動構件140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一軸部145A和端子120的上臂部151之作為第一扣件側限制部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
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僅設有1種端子120,與設有2種端子20、30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不同。端子120係如圖11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遍及於殼體110的接收部117A之範圍全體,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10。該端子120係如圖13(A)所示,呈略曲柄形狀,並具有:在連接器1的後半部(X2側的部分)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且可朝上下方向(Z軸方向)彈性位移之接觸臂部121;在較該接觸臂部121更下方位置,朝後方延伸之連接部122;及將接觸臂部121的後端與連接部122的前端連結之連結部123(參照圖14(A))。
如圖14(A)所示,端子120的接觸臂部121係隨著朝向前方寬度變窄,在靠近前端的位置具有彎曲形成為朝上方突出之接觸部121A。當扁平型導體FB朝連接器1插入時,藉由朝向下方的接觸臂部121的彈性位移,使該接觸部121A可與扁平型導體FB的連接電路部(未圖示)接觸(參照圖19(A))。連接部122係如圖11所示,從殼體110的後方框部110B朝後方延伸伸出,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電路部焊錫連接。連結部123係藉由殼體110的後方框部110B,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
可動構件140係如將該可動構件140以關閉位置的姿勢顯示的圖11所示,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與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擴大之略板狀的本體部141;及在較該本體部141更後方(X2側)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並含有轉動軸線之轉動基部145。
本體部141係如圖11所示,具有:延伸遍及於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端子排列範圍,且在關閉位置從上方覆蓋端子120之覆蓋板部142;如圖13(A)、(B)所示,位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覆蓋板部142的外側,並朝上下方向(在圖11中為前後方向)延伸之端壁部143;及位於較該端壁部143更靠近連接器寬度方向外側,收容於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之端板部144。
端壁部143係如圖13(A)、(B)所示,在可動構件140處於起立位置之狀態,位於較覆蓋板部142更前方(圖11中的下方),並朝上下方向(圖11中的前後方向)延伸。如圖13(B)所示,在端壁部143之下端部,形成有朝前方突出之卡止部143A。如圖13(A)、(B)所示,該卡止部143A的上表面形成為隨著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傾斜之卡止面143A-1(亦請參照圖19(B)),當可動構件140處於關閉位置時,亦即,在卡止面143A-1隨著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傾斜之狀態,能以該卡止面143A-1對扁平型導體FB的被卡止部FB3-1從後方進行卡止(亦請參照圖20(B))。
端板部144係如圖13(A)、(B)所示,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形成為隨著朝向上方及前方呈凸狀彎曲之略扇形狀(亦請參照圖18(A)、(B))。該端板部144係如圖11及圖12所示,收容於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該端板部144的凸彎曲面144A係當可動構件140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轉動時,對該收容孔部115A的前方內壁面(在前後方向上相對向的收容孔部115A的內壁面中位於前方之內壁面)滑接而朝轉動方向被導引。
轉動基部145係如圖13(B)所示,具有:延伸於包含端子排列範圍之範圍且作為轉動軸部之第一軸部145A;從端板部144之兩端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側延伸且作為角柱狀的轉動軸部之第二軸部145B;及將第一軸部145A結合於本體部141之複數個結合部145C。
第一軸部145A係如圖16(A)、(B)所示,對當可動構件140位於打開位置時的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之斷面係呈朝前後方向延伸之四角形。該第一軸部145A係如前述般,延伸於包含端子排列範圍之範圍,將端壁部143的內側面(連接器寬度方向位於內側之側面)彼此連結(參照圖13(B))。該第一軸部145A係當無論可動構件140在其轉動方向上,處於何種角度位置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第一扣件150對應存在之部分位於該第一扣件150的作為第一扣件側扣件之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正下方,作為接收藉由該第一寬度窄臂部151朝上方移動之限制的被移動限制部發揮功能(參照圖17至圖20)。
第二軸部145B係如圖13(A)、(B)所示,對當可動構件140位於打開位置時,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呈朝上下方向延伸之四角形。該第二軸部145B係與前述端板部144一同被收容於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該第二軸部145B係當無論可動構件140在其轉動方向上,處於何種角度位置時,位於後述的第二扣件160的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正上方,作為接收藉由該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朝下方移動之限制的被移動限制部發揮功能(參照圖17(A)、(B))。
結合部145C係與相互鄰接的2個第一扣件150之間對應而存在,具有:如圖11所示,在可動構件140處於關閉位置的狀態下,將本體部141的後面與第一軸部145A的上表面結合之寬度窄結合部145C-1;及如圖13(B)所示,在可動構件140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將寬度窄結合部145C-1的前端與第一軸部145A的上表面結合之寬度廣結合部145C-2。如圖15(A)、(B)所示,寬度廣結合部145C-2係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為較寬度窄結合部145C-1更大,寬度窄結合部145C-1與寬度廣結合部145C-2之邊界位置形成為階差狀。
在相互鄰接的2個結合部145C之間,容許第一扣件150從後述之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前方進入之進入容許部146朝前後方向貫通而形成。該進入容許部146係如圖15(B)所示,具有:在可動構件140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位於寬度窄結合部145C-1彼此之間,收容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後端部之後端收容部146A;和位於寬度廣結合部145C-2彼此之間,寬度較後端收容部146A窄且容許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插通之插通容許部146B(參照圖18(A))。又,如圖18(A)所示,在可動構件140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後端收容部146A係前半部呈朝上下方向貫通之孔狀,並且,後半部呈朝下方開放之溝狀,又,插通容許部146B係呈朝上方開放之溝狀。
第一扣件150係如圖14(A)、(B)所示,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尺寸作為端子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第一扣件150係全體呈略曲柄形狀,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之上臂部151;在較該上臂部151更下方位置朝前方延伸的第一固定部152;及將上臂部151的前端與第一固定部152的後端連結之第一連結部153(亦參照圖16(A))。
上臂部151係如圖15(A)所示,具有:藉由殼體110的前方框部110A,以一體模具成形埋設保持之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亦請參照圖18(A));及從該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朝後方延伸之作為第一扣件側限制部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該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係其後端部從前方框部110A的後面朝後方延伸伸出,該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的後端部及前述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被收容於殼體110的收容凹部117B之下側凹部117B-2(亦請參照圖16(A))。該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如圖15(A)、(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寬度較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窄,在後端部(自由端部),形成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朝兩側突出之突出部151B-1。該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如圖16(A)、(B)所示,在前後方向具有比起可動構件140的第一軸部145更朝前方且朝後方延伸之部分,該部分的輥軋面露出。
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無論可動構件140在其轉動方向上位於何種角度位置,皆位於該可動構件140的第一軸部145A的上方,在接觸於該第一軸部145A的狀態下,限制該第一軸部145A進而限制可動構件140朝上方移動,阻止可動構件140從殼體110朝上方脫離(參照圖16(A)、圖20(A))。又,在本實施形態,無論可動構件140處於打開位置時(亦請參照圖16(A))、還是處於關閉位置時(亦請參照圖20(A)),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與第一軸部145A的上表面形成面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與第一軸部145A接觸而存在,但亦可對第一軸部145A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稍許的間隙而存在,取代前述結構。在此情況,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限制第一軸部145A朝上方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隙的尺寸之預定量以上的距離。
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從前方進入到可動構件140的進入容許部146。具體而言,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係插通進入容許部146的插通容許部146B,該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之後端部到達插通容許部146B外而位於後端收容部146A內。如圖15(B)所示,形成於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後端部之突出部151B-1係在後端收容部146A內,與形成於可動構件140的轉動基部145之寬度廣結合部145C-2的後面相對向而可與該後面卡止地存在,其結果,可防止可動構件140從殼體110朝後方脫離。
第一扣件150的第一固定部152之後端側部分及第一連結部153係如圖16(A)所示,藉由殼體110的前方框部110A,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埋設保持(亦請參照圖18(A))。第一扣件150的該第一固定部152係其前端側部分從殼體110的前方框部110A朝前方延伸伸出(亦請參照圖12(B)、圖13(B)及圖18(A)),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部焊錫連接而固定。
第二扣件160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設置於與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及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相同位置。該第二扣件160係如圖14(A)所示,將與使用於製作第一扣件150相同形狀的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來加以製作。如後述般,第二扣件160係彎曲加工的角度較直角小,且後述的第二連結部163傾斜的點,與第一扣件150不同,其他的結構與該第一扣件150相同。關於該第二扣件160,與第一扣件150對應的部分,賦予對該第一扣件150之圖號加上「10」,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二扣件160係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下臂部161;在較該下臂部161更下方位置朝前方延伸的第二固定部162;及將下臂部161的前端與第二固定部162的後端連結之第二連結部163。該第二扣件160係全體呈略曲柄形狀,但,因將前述金屬板構件彎曲的角度較直角小,所以,如圖17(A)、(B)所示,第二連結部163隨著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傾斜。因此,在第二扣件160保持於殼體110之姿勢,亦即,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之尺寸作為端子寬度方向的姿勢,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係位於較第一扣件150的上臂部151更下方。
下臂部161係如圖14(A)所示,具有與第一扣件150的第一寬度廣臂部151A及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相同形狀的第二寬度廣臂部161A及第二寬度窄臂部161B。該下臂部161係如圖17(A)所示,在殼體110的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在前後方向上延伸遍及於包含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之範圍,第二寬度廣臂部161A的前端側部分及第二寬度窄臂161B的後端側部分是藉由殼體110的側壁1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該下臂部161係具有比起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更朝前方且朝後方延伸之部分,該部分的輥軋面露出。在本實施形態,因在第二寬度窄臂部161B的後端,形成有突出部161B-1,所以,該突出部161B-1藉由一體模具成形而埋設於側壁115,藉此,下臂部161被強固地保持。
下臂部161係如圖17(A)所示,其在前後方向上位於收容孔部115A內的中間部露出。此露出的部分係形成為用來限制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之移動的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該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係不論可動構件140處於何種角度位置,皆位於該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之下方,限制該第二軸部145B進而限制可動構件140朝下方之移動,阻止可動構件140從殼體110朝下方脫離。又,在本實施形態,無論可動構件140處於打開位置時(亦請參照圖17(A))、還是處於關閉位置時,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與第二軸部145B的下表面形成面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係與第二軸部145B接觸而存在,但亦可對第二軸部145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稍許的間隙而存在,取代前述結構。在此情況,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係限制第二軸部145B朝下方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隙的尺寸之預定量以上的距離。
在本實施形態,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係如前述般,藉由以第二寬度廣臂部161A的前端側部分及第二寬度窄臂部161B的後端側部分保持於殼體110,形成為在靠近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長度方向兩端之位置保持於該殼體110。亦即,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係保持為兩端支承臂狀,因此,當以該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限制可動構件40的第二軸部145B之移動時,對該第二軸部145B的充分的抵接力,能以充分的強度抗衡。
如圖17(A)所示,第二扣件160的第二固定部162之後端側部分及第二連結部163係藉由殼體110的側壁1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埋設保持。該第二固定部162係其前端側部分從側壁115朝前方延伸伸出(亦請參照圖12(B)、圖13(B)),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部焊錫連接而固定。
第三扣件170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殼體110的側壁115對應的位置,設置於較第二扣件160更後方,藉由各自的側壁115,使3支的該第三扣件170在排列於連接器寬度方向之狀態下被保持。如圖14(A) 所示,將在連接器寬度方向(Y軸方向)的尺寸作為端子寬度方向之帶狀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第三扣件170係呈將前述端子120的接觸臂部121之大部分(接觸臂部121的後端部以外之部分)的形狀。亦即,第三扣件170係具有:寬度形成較其他部分廣的前端部171;在較該前端部171更下方位置朝後方延伸的第三固定部172;及將前端部171的後端與第三固定部172的前端連結之第三連結部173。前端部171及第三連結部173係藉由殼體110的側壁1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埋設保持。第三固定部172係從殼體110的側壁115朝前方延伸伸出,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部焊錫連接而固定。
以上所述的結構之連接器101係以下述的方式加以製造。
首先,將端子120及第一扣件150、第二扣件160及第三扣件170,以該等構件的輥軋面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的方式(參照圖14(A))配置於模具(後述的上側模具M4、下側模具M5及後方模具M6),藉由該模具進行保持。具體而言,藉由從上方配置的上側模具M4、從下方配置的下側模具M5及從後方配置的後方模具M6,挾持端子120的連接部122、第一扣件150的上臂部151、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及第三扣件170的第三固定部172。
此時,如圖16(B)所示,上側模具M4抵接於第一扣件150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上表面之全區域,下側模具M5及後方模具M6分別抵接於第一扣件150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之前端側區域及後端側區域。如此,該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平坦之輥軋面亦即上表面及下表面可利用來作為與模具抵接之抵接面。其結果,如圖16(B)所示,用來形成第一軸部145A的空間是藉由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下側模具M5及後方模具M6包圍而形成。
又,如圖17(B)所示,上側模具M4抵接於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的上表面之靠近前端的區域及靠近後端的區域,用來形成第二軸部145B的空間藉由下臂部161、上側模具M4及下側模具M5包圍而形成。又,如圖17(B)所示,下側模具M5抵接於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之下表面中的前後方向上的中間區域。如此,該下臂部161的平坦之輥軋面亦即上表面及下表面可利用來作為與模具抵接之抵接面。
其次,將已經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將殼體110與可動構件140同時成形,再藉由殼體110,以一體模具成形將端子120、第一扣件150、第二扣件160及第三扣件170加以保持。此一體模具成形的結果,如圖16(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第一扣件150之位置,於被上臂部151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輥軋面)、下側模具M5及後方模具M6所包圍之空間內,可動構件140的第一軸部145A在以其上表面抵接於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之狀態下形成。又,如圖16(B)所示,可動構件140係在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成形。又,如圖17(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第二扣件160的位置,於殼體110的收容孔部115A(參照圖17(A))內,形成有成為第二扣件160的下臂部161的一部分之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並且在被該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輥軋面)與上側模具M4所包圍的空間內,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在以其下表面與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接觸之狀態下形成。
其次,藉由使上側模具M4朝上方(Z1方向)、下側模具M5朝下方(Z2方向)、及使後方模具M6朝後方(X2方向)直線移動予以取下。將模具M4、M5、M6取下後,藉由進行使可動構件140從打開位置朝關閉位置側轉動之操作,將該可動構件140的第一軸部145A從第一扣件150之作為第一扣件側限制部的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分離,並且將該可動構件140的第二軸部145B從第二扣件160的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之上表面分離,將該可動構件140作成為可動,藉此,連接器101在使用可能的狀態下完成。此時,因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及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為輥軋面,且平滑,所以,第一軸部145A及第二軸部145B容易分離。此可動構件140的轉動操作,可在取下模具M4、M5、M6後的某一階段進行,例如,可在連接器101出貨前,藉由製造者進行,亦可在連接器出貨後,要開始使用連接器前,藉由使用者進行。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01,僅藉由在將端子120及扣件150、160、170與殼體110及可動構件140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140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又,因製程變少,該部分亦可抑制連接器的製造成本。
其次,依據圖18至圖20說明關於連接器101與扁平型導體FB之連接動作。圖18係扁平型導體FB將要插入前的狀態、圖19係扁平型導體FB插入結束的狀態、圖20係扁平型導體FB將要拔出前之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之連接器1的斷面圖,其中,(A)為在第一扣件150的位置之斷面,(B)為顯示在可動構件140的卡止部143A的位置之斷面。如圖20(A)所示,扁平型導體FB的上表面係按壓於第一軸部145A的下部,其結果,以端子120的接觸臂部121之彈性變形狀態,提高扁平型導體FB的電路部與端子120的接觸部121A之接觸壓。
首先,將連接器101的端子120的連接部122焊接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電路部,並且將第一扣件150的第一固定部152、第二扣件160的第二固定部162、第三扣件170的第三固定部172焊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部。藉由各固定部152、162、172之焊錫連接,殼體110被固定於電路基板。
其次,如圖18(A)、(B)所示,使扁平型導體FB以沿著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朝前後方向延伸的方式,位於已經讓可動構件140來到打開位置的狀態之連接器101的後方(亦請參照圖11)。其次,使扁平型導體FB朝前方插入至連接器101的接收部117A。
在扁平型導體FB插入至接收部117A之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FB的前端,首先,如圖19(A)所示,抵接於端子120的接觸臂部121之接觸部121A,再藉由該抵接力的上方向分力,將該接觸部121A壓下。此時,接觸臂部121係如圖19(A)所示,朝下方彈性位移。
扁平型導體FB的插入係進行直到扁平型導體FB的前端抵接至殼體110的前方框部110A之後面(參照圖19(A)、(B))。如圖19(A)、(B)所示,即使在扁平型導體FB的插入完成的狀態,端子120的接觸臂部121仍維持彈性位移的狀態,其結果,該接觸臂部121的接觸部121A維持藉由接觸壓與露出於扁平型導體FB的下表面之連接電路部接觸的狀態。
其次,使可動構件140轉動,如圖20(A)、(B)所示,來到關閉位置,然後如圖20(B)所示,使可動構件140的卡止部143A突入至扁平型導體FB的缺口部FB2。其結果,扁平型導體FB的被卡止部FB3-1位於卡止部143A的卡止面143A-1的前方,而位於對該卡止面143A-1可進行卡止之位置,阻止扁平型導體FB朝後方拔出。如此,藉由使可動構件140來到關閉位置,完成連接器101與扁平型導體FB之連接動作。
當要將在處於如圖20(A)、(B)所示的狀態,亦即,處於與連接器1之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FB從連接器101意圖地拔出之際,讓處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140轉動,讓其到達如圖19(A)、(B)所示的打開位置。如圖19(B)所示,當可動構件140位在打開位置時,該可動構件140的卡止部143A從扁平型導體FB的缺口部FB2朝上方脫離而存在。亦即,解除了卡止部143A對扁平型導體FB的被卡止部FB3-1之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FB朝後方拔出。又,當在此狀態下,將扁平型導體FB朝後方拉引時,能夠容易將該扁平型導體FB從連接器101拔出。
在本實施形態,在可動構件140形成有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一軸部145A及第二軸部145B,在第一扣件150形成有作為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之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在第二扣件160形成有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但,並非一定要設置第一軸部145A與第一寬度窄臂部151B的組合(稱為[第一組合])、第二軸部145B與第二扣件側限制部161C的組合(稱為[第二組合])雙方之組合,例如亦可僅設置第一組合。
[第三實施形態] 第三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係為配置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上,將對該安裝面呈平行的前後方向作為插拔方向來插拔扁平型導體之連接器,在具有供該扁平型導體插入的殼體、保持於該殼體的端子及扣件、和對該殼體可進行轉動之可動構件的點上,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連接器相同。另外,在第三實施形態之連接器,在例如藉由端子限制可動構件朝上方移動的點、僅具有1種扣件的點等,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不同。關於連接器的結構,以與第二實施形態之連接器不同的點為中心進行說明。
圖21係將本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以下稱為連接器201)與扁平型導體FC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扁平型導體FC將要插入前的狀態。本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FC係呈與第二實施形態的扁平型導體FB相同形狀,因此,將針對與扁平型導體FB之各部對應的部分,賦予在該扁平型導體FB之圖號[B]置換成[C]之符號,且在此省略說明。
連接器201具有:電性絕緣材製的殼體210及可動構件240;以及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該殼體210之作為金屬構件的端子220、扣件260(參照圖22(A)、(B))。
在本實施形態,關於殼體210,對與第二實施形態的殼體110對應的部分,賦予該殼體110之符號加上[100]之符號。殼體210係如圖21所示,與第二實施形態之殼體110同樣地,具有前方框部210A(請參照圖23(A))、後方框部210B及側面框部210C。在該側面框部210C,形成有用來收容可動構件240的後述的端板部244及第二軸部245B之收容孔部215A,其在該側面框部210C的側壁215之靠近後端的位置,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並且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內側開放之空間而形成。又,殼體210中,用來接收扁平型導體FC的前端側部分之接收部217A在較後方框部210B更上方且較可動構件240更下方的位置,朝後方開口而形成。
又,在較前述接收部217A更上方具有用來收容可動構件240的收容凹部217A(參照圖23(A))。該收容凹部217B係如圖23(A)所示,作為朝上下方向貫通並朝後方開放之空間而形成,在上下方向連通於接收部217A,並且收容可動構件240的轉動基部245之大部分。又,該收容凹部217B係如圖23(A)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端子220的後述的上臂部223對應之位置,形成為收容部,其用來收容可動構件240之作為被移動限制部的第一軸部245A和端子220的上臂部223之作為端子側限制部的寬度窄臂部223B。
如圖21所示,後方框部210B係未保持端子220,而是比起第二實施形態的殼體110之後方框部110B,在前後方向上變得較大。又,在側面框部210C的側壁215,用來收容扣件260的固定部262之底凹部215B是在側壁215的靠近後端的位置,將該側壁215的下表面切開而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1,僅設有1種端子220。端子220係將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而製作,如圖21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遍及於殼體210的接收部217A之範圍全體,排列保持於該殼體210(亦請參照圖22(A))。
端子220係如圖22(A)、(B)所示,具有:保持於前方框部210A(參照圖23(A))的基部221;從該基部221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Y2側的部分之後端朝後方延伸的接觸臂部222;位於較該接觸臂部222更上方,並且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接觸臂部222朝Y1側偏移的位置,向後方延伸之上臂部223;朝上下方向延伸,將該上臂部223的前端連結於基部221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Y1側之部分的後端的連結部224;及從基部221的前端朝前方延伸的連接部225。
接觸臂部222係如圖23(A)所示,在殼體210的底孔部217C內朝後方延伸,可朝上下方向彈性位移。接觸臂部222係在靠近後端的位置具有以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彎曲形成之接觸部222A,該接觸部222A係位於接收部217A內,能以接觸壓,與形成於扁平型導體FB的下表面之連接電路部接觸。
上臂部223係在殼體210的收容凹部217B內,朝後方延伸至與接觸臂部222的後端大致相同位置。該上臂部223係如圖22(A)、(B)所示,其略前半部形成為寬度廣臂部223A,略後半部形成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尺寸較該寬度廣臂部223A小之作為端子側限制部的寬度窄臂部223B。該上臂部223係具有比起可動構件240的第一軸部245A更朝前方且朝後方延伸之部分,該部分的輥軋面露出。該寬度窄臂部223B係從前方進入到可動構件240的進入容許部246,位於該可動構件240之作為轉動軸部的第一軸部245A的上方。
寬度窄臂部223B係無論可動構件240在其轉動方向上位於何種角度位置,皆位於該第一軸部245A的上方,在接觸於該第一軸部245A的狀態下,限制該第一軸部245A進而限制可動構件240朝上方移動,阻止可動構件240從殼體210朝上方脫離(參照圖23(A))。又,在本實施形態,無論可動構件240處於打開位置時(亦請參照圖23(A))、還是處於關閉位置時,寬度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與第一軸部245A的上表面形成面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寬度窄臂部223B係與第一軸部245A接觸而存在,但亦可對第一軸部245A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稍許的間隙而存在,取代前述結構。在此情況,寬度窄臂部223B係限制第一軸部245A朝上方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隙的尺寸之預定量以上的距離。
連結部224係如圖23(A)所示,在殼體210的前方框部210A的內部朝上下方向延伸,與基部221一同藉由前方框部210A埋設保持。連接部225係從前方框部210B的下部朝前方延伸伸出,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電路部焊錫連接。
可動構件240係形成為與第二實施形態的可動構件140相同的形狀,但如圖21所示,在容許端子220的寬度窄臂部223B進入的進入容許部246係寬度較第二實施形態的可動構件140之進入容許部146更窄的這一點上,與該可動構件140不同。關於該可動構件240,與第二實施形態的可動構件140對應的部分,賦予對該可動構件140之圖號加上「100」的圖號,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扣件260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設置於與殼體210的收容孔部215A及可動構件240之作為轉動軸部的第二軸部245B相同位置。該扣件260係如圖22(A)所示,將金屬板構件朝板厚方向彎曲來製作。扣件260係全體成略曲柄形狀,並具有:朝前後方向(X軸方向)延伸的下臂部261;在較該下臂部261更下方位置朝後方延伸的固定部262;及將下臂部261的後端與固定部262的前端連結之連結部263。連結部263係較端子220的連結部224在上下方向上變得較短,其結果,扣件260的下臂部261係位於較端子220的上臂部223更下方。
下臂部261係如圖22(A)所示,後端側部分之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寬度尺寸)與連結部224的寬度尺寸相同,且寬度較下臂部261的其他部分更窄。在本實施形態,下臂部261係如圖24(A)所示,在殼體210的上下方向之中間位置,在前後方向上延伸遍及於包含殼體210的收容孔部215A之範圍,該下臂部261的前端側部分及後端側部分是藉由殼體210的側壁2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該下臂部261係具有比起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更朝前方且朝後方延伸之部分,該部分的輥軋面露出。
下臂部261係如圖24(A)所示,其在前後方向上位於收容孔部215A內的中間部露出。此露出的部分係形成為用來限制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之移動的扣件側限制部261C。該扣件側限制部261C係不論可動構件240處於何種角度位置,皆位於該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之下方,限制該第二軸部245B進而限制可動構件240朝下方之移動,阻止可動構件240從殼體210朝下方脫離。又,在本實施形態,無論可動構件240處於打開位置時(請參照圖24(A))、還是處於關閉位置時,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與第二軸部245B的下表面形成面接觸。
在本實施形態,扣件側限制部261C係與第二軸部245B接觸而存在,但亦可對第二軸部245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稍許的間隙而存在,取代前述結構。在此情況,扣件側限制部261C係限制第二軸部245B朝下方移動相當於前述間隙的尺寸之預定量以上的距離。
在本實施形態,扣件260的下臂部261係藉由以其前端側部分及後端側部分保持於殼體210,形成為在靠近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長度方向兩端之位置保持於該殼體210。亦即,扣件側限制部261C係保持為兩端支承臂狀,因此,當以該扣件側限制部261C限制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之移動時,對該第二軸部245B的充分的抵接力,能以充分的強度抗衡。
連結部263係如圖24(A)所示,藉由殼體210的側壁215,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埋設保持。固定部262係如圖22(A)所示,具有形成於前半部之寬度廣固定部262A;及形成於後半部之寬度較該寬度廣固定部262A窄之寬度窄固定部262B。如圖24(A)所示,寬度廣固定部262A係位於側壁215的底凹部215B內,寬度窄固定部262B係朝側壁215向後方延伸伸出。固定部262係以其下表面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部焊錫連接。
以上所述的結構之連接器201係以下述的方式加以製造。
首先,將端子220及扣件260以該等構件的輥軋面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的方式(參照圖22(A))配置於模具(後述的上側模具M7、下側模具M8及後方模具M9),藉由該模具進行保持。具體而言,藉由從上方側配置的上側模具M7、從下方配置的下側模具M8及從後方配置的後方模具M9,將端子220的上臂部223、扣件260的下臂部261夾持。
此時,如圖23(B)所示,上側模具M7抵接於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上表面之全區域,下側模具M8及後方模具M9分別抵接於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下表面之前半區域及後端側區域。如此,該上臂部223的平坦之輥軋面亦即上表面及下表面可利用來作為與模具抵接之抵接面。其結果,如圖23(B)所示,用來形成第一軸部245A的空間是藉由上臂部223、下側模具M8及後方模具M9包圍而形成。
又,如圖24(B)所示,上側模具M7抵接於扣件260的下臂部261的上表面之靠近前端的區域及靠近後端的區域,用來形成第二軸部245B的空間藉由下臂部261、上側模具M7包圍而形成。又,如圖24(B)所示,下側模具M8抵接於扣件260的下臂部261之下表面中的前後方向上的中間區域。如此,該下臂部261的平坦之輥軋面亦即上表面及下表面可利用來作為與模具抵接之抵接面。
其次,將已經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將殼體210與可動構件240同時成形,再藉由殼體210,以一體模具成形保持端子220及扣件260。此一體模具成形的結果,如圖23(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位置,於被寬度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輥軋面)、下側模具M8及後方模具M9所包圍之空間內,可動構件240的第一軸部245A在以其上表面抵接於上臂部223的寬度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之狀態下形成。又,如圖23(B)所示,可動構件240係在處於打開位置的狀態下成形。又,如圖24(B)所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扣件260的位置,於殼體210的收容孔部215A內,形成有成為扣件260的下臂部261的一部分之扣件側限制部261C,並且在被該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輥軋面)與上側模具M7所包圍的空間內,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在以其下表面與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接觸之狀態下形成。
其次,藉由使上側模具M7朝上方(Z1方向)、下側模具M8朝下方(Z2方向)、及使後方模具M9朝後方(X2方向)直線移動予以取下。將模具M7、M8、M9取下後,藉由進行使可動構件240從打開位置朝關閉位置側轉動之操作,將該可動構件240的第一軸部245A從端子220之作為端子側限制部的寬度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分離,並且將該可動構件240的第二軸部245B從扣件260的扣件側限制部261C之上表面分離,將該可動構件240作成為可動,藉此,連接器201在使用可能的狀態下完成。此時,因寬度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及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為輥軋面,且平滑,所以,第一軸部245A及第二軸部245B容易分離。此可動構件240的轉動操作,可在取下模具M7、M8、M9後的某一階段進行,例如,可在連接器201出貨前,藉由製造者進行,亦可在連接器出貨後,要開始使用連接器前,藉由使用者進行。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連接器201,僅藉由在將端子220及扣件260與殼體210及可動構件240同時地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使可動構件240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即可製造。因此,不需要如以往在進行一體模具成形後,將連接器的構成構件再進行某些加工,能夠以較少的製程簡單地製造連接器。又,因製程變少,該部分亦可抑制連接器的製造成本。
連接器201與扁平型導體FB之連接動作係與第二實施形態的連接器101與扁平型導體FB之連接動作相同,在此省略其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在可動構件240形成有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一軸部245A及第二軸部245B,在端子220形成有作為端子側限制部之寬度窄臂部223B,在扣件260形成有扣件側限制部261C。但,並非一定要設置第一軸部245A與寬度窄臂部223B的組合(稱為[第一組合])、第二軸部245B與扣件側限制部261C的組合(稱為[第二組合])雙方之組合,例如亦可僅設置第一組合。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說明了可動構件係藉由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轉動,形成為可移動之形態,但,可動構件的移動形態不限於此,例如,亦可為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可沿著扁平型導體的插拔方向、連接器寬度方向或連接器厚度方向中的其中一方向移動之所謂滑動式形態。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在殼體的收容部,收容了可動構件之被移動限制部全體及金屬構件之移動限制部全體,但,並非一定需要將被移動限制部及移動限制部全體收容於收容部,亦可僅收容被移動限制部的一部分,或僅收容移動限制部的一部分。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以將本發明適用於朝對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平行的方向插拔扁平型導體之形式的連接器為例進行了說明,但,能夠適用本發明之連接器的形式不限於此。例如,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在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直角的方向插拔扁平型導體之形式的連接器,換言之,連接器寬度方向及連接器厚度方向成為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呈平行之連接器。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收容被移動限制部及移動限制部之收容部係形成於貫通殼體之貫通空間,但,收容部並非一定需要形成於該貫通空間,例如,亦可形成於殼體外的空間且在上下方向上連通於前述貫通空間並朝上下方向開放之空間,以及跨越該空間及前述貫通空間雙方之空間。
在第一至第三實施形態,前述收容部係朝接收藉由前述移動限制部限制前述被移動限制部的移動之被限制方向亦即上下方向貫通殼體而形成,但,亦可取代此結構,該收容部係朝被限制方向開放即可,例如在前後方向為被限制方向之情況,前述收容部係將殼體朝前後方向貫通而形成即可。在此情況,該收容部係藉由配置於前後方向的模具的之脫模而形成。
1、101、201:連接器(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10、110、210:殼體 15A、115A、215A:收容孔部(收容部) 17A、117A、217A:接收部 20:第一端子(金屬構件) 21:第一接觸臂部 21A:第一接觸部 21B:後端 30:第二端子(金屬構件) 31:第二接觸臂部 31B:第二接觸部 31B:後端 32:被保持臂部 40:可動構件 45A、143A:卡止部 45A-1:導引面 45A-2、143A-1:卡止面 46、145、245:轉動基部 46D:轉動軸部 46D-1:大徑部(被移動限制部) 46D-2:小徑部 46F:溝部 50:扣件(金屬構件) 51:移動限制部 120、220:端子(金屬構件) 145A、245A:第一軸部(轉動軸部) 145B、245B:第二軸部(轉動軸部) 146B:插通容許部 150:第一扣件(金屬構件) 151B:第一寬度窄臂部(第一扣件側限制部) 151B-1:突出部 160:第二扣件(金屬構件) 161C:第二扣件側限制部 223B:寬度窄臂部(端子側限制部) 260:第二扣件(金屬構件) 261C:扣件側限制部 FA、FB、FA:扁平型導體 FA3-1、FB3-1:被卡止部 M1、M4、M7:上側模具 M2、M5、M8:下側模具 M3、M6、M9:後方模具
圖1係將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該扁平型導體即將插入前的狀態。 圖2係顯示使圖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可動構件位於打開位置之狀態的斜視圖,圖2(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圖2(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 圖3係顯示使圖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使可動構件已朝上方分離之狀態的斜視圖,圖3(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圖3(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 圖4(A)係從圖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抽出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扣件後顯示的斜視圖,圖4(B)係第一端子單體的斜視圖,圖4(C)係第二端子單體的斜視圖。 圖5(A)係圖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第二端子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5(B)係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底面圖。 圖6係圖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扣件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6(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6(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圖7係圖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縱斷面圖,圖7(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7(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圖8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將要插入前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8(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8(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8(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9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插入完成後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9(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9(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9(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10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將要拔出前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10(A)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10(B)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斷面,圖10(C)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11係將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插入前的狀態。 圖12係顯示使圖1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可動構件位於打開位置之狀態的斜視圖,圖12(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圖12(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 圖13係顯示使圖1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使可動構件已朝上方分離之狀態的斜視圖,圖13(A)係顯示從後方側觀看的狀態,圖13(B)係顯示從前方側觀看的狀態。 圖14(A)係從圖1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抽出端子、第一扣件、第二扣件及第三扣件後顯示的斜視圖,圖14(B)係第一扣件單體的斜視圖。 圖15(A)係圖1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上下方向之第一扣件的位置之橫斷面圖,圖15(B)為顯示圖15(A)的第一扣件之突出部近傍之部分放大圖。 圖16係圖1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第一扣件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16(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16(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圖17係圖12(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第二扣件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17(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17(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圖18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將要插入前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18(A)顯示在第一扣件的位置的斷面,圖18(B)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19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扁平型導體將插入完成後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19(A)顯示在第一扣件的位置的斷面,圖19(B)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20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之與扁平型導體連接動作完成的狀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縱斷面圖,圖20(A)顯示在第一扣件的位置的斷面,圖20(B)顯示在可動構件的卡止部之位置的斷面。 圖21係將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同顯示的斜視圖,顯示扁平型導體將要插入前的狀態。 圖22(A)係從圖2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抽出端子、及扣件後顯示的斜視圖,圖22(B)係端子單體的斜視圖。 圖23係圖21(A)、(B)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端子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23(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23(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圖24係圖2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之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扣件的位置的縱斷面圖,圖24(A)為顯示取下模具的狀態,圖24(B)為顯示進行一體模具成形時配置有模具之狀態。
10:殼體
15:側壁
15A:收容孔部(收容部)
15A-1,15A-2:內壁面
46D:轉動軸部
46D-1:大徑部(被移動限制部)
46D-2:小徑部
46D-3:階差部
50:扣件(金屬構件)
51:移動限制部
51A:彎曲部
51B:前方直線狀部
51C:後方直線狀部
52:前方被保持部
53:後方被保持部
54:固定部
M1:上側模具
M2:下側模具
M2A:M2的前端部

Claims (15)

  1. 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扁平型導體在前後方向上可插拔地被連接,將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寬度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並且將對前後方向及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作為連接器厚度方向,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具備:殼體,其形成有作為接收部之空間,該空間為開放成可供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該殼體之複數個金屬構件;及對該殼體可移動之可動構件,前述可動構件係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特徵為:前述可動構件係形成有接收在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動之限制的被移動限制部,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具有用來進行與扁平型導體的連接之複數個端子,至少一部分的前述金屬構件係為輥軋金屬板製,其輥軋面是對連接器寬度方向呈平行,並且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對應的位置,該金屬構件的一部分在前後方向上,遍及包含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之範圍,較該被移動限制部更大地從前述殼體露出之移動限制部;從該移動限制部的前端朝前方延伸,且保持於前述殼體之前方被保持部;及從前述移動限制部的後端朝後方延 伸,且保持於前述殼體之後方被保持部,前述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相對向而限制該被移動限制部之超過預定量的移動,前述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於與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及前述移動限制部對應之範圍,具有作為收容該被移動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及該移動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之空間的收容部,該收容部係形成於:在將前述殼體朝藉由前述移動限制部使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之移動接受限制之被限制方向貫通之貫通空間、及在殼體外,於被限制方向上連通於前述貫通空間之空間中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周圍的轉動而可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的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被移動限制部係形成於前述轉動軸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金屬構件的移動限制部係呈該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沿著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軸部的周面之形狀而接觸於該周面,可導引前述轉動軸部的轉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軸部係在該轉動軸部的周方向之一部分,具有具備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大徑部,並且在前述周方向的另一部分,具有具備較前述大徑部更小徑的圓弧狀的彎曲面之小徑部,前述金屬構件的移動限制部係沿著前述大徑部的彎曲面彎曲成圓弧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係具有用來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拔出之卡止部,該卡止部係在後部具有導引面,該導引面為在前述可動構件位於第一位置的狀態下,在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插入過程,用來將該扁平型導體朝前方導引,並且在前部具有卡止面,該卡止面為在前述扁平型導體插入後,可從後方對形成於前述扁平型導體的被卡止部進行卡止,前述導引面係在前述可動構件位於第二位置的狀態,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向連接器厚度方延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端子係具有朝後方延伸的接觸臂部,該接觸臂部係以形成於其後端部之接觸部,可與扁平型導體接觸,前述可動構件係當朝連接器寬度方向觀看時,前述轉 動基部位於較前述接觸部更後方,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轉動基部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與前述端子的接觸臂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收容前述複數個端子中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後端之溝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端子係具有形狀互相不同的第一端子與第二端子,前述第一端子的後端係收容於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前述上記第二端子的接觸臂部亦即第二接觸臂部的後端係位於較前述第一端子的接觸臂部亦即第一接觸臂部的後端更前方,並且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位於前述第一接觸臂部的範圍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端子中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被保持臂部,該被保持臂部是沿著前述接觸臂部而在前後方向上,遍及於包含該接觸臂部的後端之範圍朝後方延伸,且保持於殼體,該被保持臂部係在前後方向上之包含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溝部之範圍,對該溝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於不同的位置,前述殼體中,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被保持臂 部,位於前述接觸臂部相反側之壁部係在包含前述溝部的範圍,形成有朝連接器厚度方向貫通之空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複數個端子中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係具有被保持臂部,該被保持臂部是沿著前述接觸臂部而在前後方向上,遍及於包含該接觸臂部的前述接觸部之範圍朝後方延伸,且保持於殼體,該被保持臂部係在前後方向上之包含前述接觸部之範圍,對該接觸部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位於不同的位置,前述殼體中,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被保持臂部,位於前述接觸臂部相反側之壁部係在包含前述接觸部的範圍,形成有朝連接器厚度方向貫通之空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周圍的轉動而可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的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與前述複數個端子一同具有複數個扣件,前述複數個端子係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進行排列, 前述複數個扣件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內之第一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第一扣件對應的位置且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一軸部,前述第一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亦即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複數個扣件,除了前述第一扣件,還具有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外之第二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除了前述第一軸部,還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第二扣件對應的位置且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二軸部,前述第二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亦即第二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或11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基部,係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之與第一軸部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容許第一扣件的第一扣件側限制部插通之插通容許部,前述第一扣件側限制部係插通於前述插通容許部,並 且其自由端部位於該插通容許部外,在該自由端部形成有朝連接器寬度方向突出之突出部,以該突出部卡止於轉動基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可動構件係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伴隨繞著朝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轉動軸線周圍的轉動而可進行移動,該可動構件係在包含轉動軸線的部分具有轉動基部,在該轉動基部形成有轉動軸部,前述複數個端子係以連接器寬度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進行排列,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端子對應的位置且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一軸部,前述端子的移動限制部亦即端子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一軸部,位於一方側。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複數個金屬構件係除了前述複數個端子外,還具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位於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內之複數個扣件,前述可動構件的轉動軸部係除了前述第一軸部,還具 有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形成於與前述扣件對應的位置且作為被移動限制部之第二軸部,前述扣件的移動限制部亦即扣件側限制部,係在連接器厚度方向上,對前述可動構件的第二軸部,位於另一方側。
  15. 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該電路基板用電接器是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安裝面,扁平型導體在前後方向上可插拔地被連接,將前述扁平型導體的寬度方向作為連接器寬度方向,且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具備:殼體,該殼體形成有作為接收部之空間,該空間為開放成可供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複數個金屬構件,其藉由一體模具成形,保持於前述殼體,並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連接的複數個端子;及對該殼體可移動之可動構件,前述可動構件係可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其特徵為:將輥軋金屬板製的複數個金屬構件以該金屬構件的輥軋面對連接器寬度方向成為平行的方式配置於模具,藉由前述模具保持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並且使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分露出於該模具內,將熔融的電性絕緣材料注入至前述模具內後使其固化,在使前述金屬構件的一部分露出的狀態下,使該金屬構件的另一部分在前述殼體以一體模具成形加以保持,以該金屬構件的露出部分形成限制前述可動構件在對連接器 寬度方向呈直角的方向移動之移動限制部,並且,在前述可動構件的一部分,使接收前述移動限制部的移動限制之被移動限制部在與前述移動限制部的輥軋面成為面接觸之狀態下形成,在取下前述模具後,進行使前述可動構件在前述第一位置與前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操作,藉此,使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被移動限制部從前述金屬構件的前述移動限制部分離,將前述可動構件作成為可動。
TW108127707A 2018-09-25 2019-08-05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TWI801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906A JP7164374B2 (ja) 2018-09-25 2018-09-25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8-178906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0932A TW202030932A (zh) 2020-08-16
TWI801639B true TWI801639B (zh) 2023-05-11

Family

ID=68066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7707A TWI801639B (zh) 2018-09-25 2019-08-05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8374B2 (zh)
EP (1) EP3629422A1 (zh)
JP (1) JP7164374B2 (zh)
KR (1) KR102629099B1 (zh)
CN (1) CN110943332B (zh)
TW (1) TWI8016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152380B2 (ja) * 2019-10-10 2022-10-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503130A (ja) 2019-11-22 2023-01-26 アンフェノール・エフシーアイ・アジア・ピーティーイー.・リミテッド 過大応力防止特徴部を有するffcコネクタ
JP2022040584A (ja) * 2020-08-31 2022-03-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11444400B2 (en) * 2020-12-21 2022-09-13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wit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an embedded interconnec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15126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519016B (zh) * 2013-06-14 2016-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ucture
JP2016171029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6300Y2 (zh) 1971-11-05 1975-05-21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2000-01-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7348B2 (ja) * 2001-02-07 2011-01-0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3297465A (ja) * 2002-03-26 2003-10-17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TWM288981U (en) * 2005-06-28 2006-03-2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Connector
US7179118B1 (en) * 2006-03-15 2007-02-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JP4964013B2 (ja) * 2007-04-20 2012-06-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7887351B2 (en) * 2008-10-30 2011-02-15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JP5123975B2 (ja) * 2010-04-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82334B2 (ja) * 2010-08-0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859261B1 (ja) 2010-10-20 2012-0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6282565B2 (ja) * 2014-09-22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901733B1 (ja) * 2014-12-09 2016-04-13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588271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761311B2 (ja) * 2016-09-13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9016B (zh) * 2013-06-14 2016-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a circuit board,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structure
JP2015015126A (ja) * 2013-07-04 2015-01-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6171029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00035201A (ko) 2020-04-02
TW202030932A (zh) 2020-08-16
US10868374B2 (en) 2020-12-15
JP7164374B2 (ja) 2022-11-01
CN110943332B (zh) 2023-04-07
KR102629099B1 (ko) 2024-01-24
CN110943332A (zh) 2020-03-31
EP3629422A1 (en) 2020-04-01
JP2020053140A (ja) 2020-04-02
US20200099148A1 (en)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1639B (zh)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及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US11978973B2 (en) Connector
US7588446B2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2280104A (ja)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
JP3945306B2 (ja) 電気接続箱
JP2002252048A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同コネクタ端子の製造方法
JP2015099683A (ja) コネクタ
JP3851840B2 (ja) コネクタの離脱構造及びコネクタ離脱用治具
JPWO2020209348A1 (ja) コネクタ
JP3595195B2 (ja) コネクタ支持機構
JP746185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7177995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404949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793144B2 (ja) コネクタ
JP2001126815A (ja) コネクタ
JP6810648B2 (ja) 端子抜き治具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17103144A (ja) 電気接続装置
TWI771650B (zh) 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JP749489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実装方法
JP2002184511A (ja) コネクタ
WO2024154557A1 (ja) シート状導電路
JP5328388B2 (ja)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の組み付け方法、及び、端子挿入支援治具
JP2020092045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4142288B2 (ja) 端子用アダプタ
JP414375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