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3332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3332A
CN110943332A CN201910910147.7A CN201910910147A CN110943332A CN 110943332 A CN110943332 A CN 110943332A CN 201910910147 A CN201910910147 A CN 201910910147A CN 110943332 A CN110943332 A CN 110943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vable member
movement
width direc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01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3332B (zh
Inventor
水泽翔一
村上阳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3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33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33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33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3Snap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64Press fi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Bases; Cases formed as an integral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在使端子与外壳及可动构件一体模制成形后,不需要对其它构件进行加工,能够以整体较少的工序制造。可动构件(40)形成有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移动限制部(46D‑1),金属构件(50)具有移动限制部(51),该移动限制部的从外壳(10)露出的部分的轧制面与被移动限制部相向而限制该被移动限制部移动规定量以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1)具有收容部(15A),该收容部为收容被移动限制部和移动限制部的空间,该收容部形成于下述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空间:贯穿空间,该贯穿空间在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限制方向上贯穿外壳;在外壳外且在被限制方向上与上述贯穿空间连通的空间。

Description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且供扁平型导体能够插拔地连接。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已知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够在阻止扁平型导体的拔出的第一位置与允许扁平型导体的拔出的第二位置之间相对于外壳移动。在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可动构件的连接器中,由于保持端子的外壳与上述可动构件构成为不同构件,因此,通常而言,该连接器以下述方式制造:通过独立工序使外壳和可动构件分别成形后,组装该外壳与该可动构件。因此,与通过全部独立的工序进行外壳的成形、可动构件的成形以及外壳与可动构件的组装相应地,工序变多,连接器的制造作业变得繁杂,并且制造成本增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能够使可动构件和外壳同时成形而制造的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有:多个端子(接点),上述多个端子通过将金属带状片弯曲加工成近似横U字状的方式制成;可动构件(耳扣),该可动构件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端子的一端侧部分;外壳,该外壳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端子的另一端侧部分,上述可动构件与上述外壳通过端子连结。
该连接器通过下述方式制作:将弯曲加工前的上述金属带状片的一端侧部分以与可动构件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通过该可动构件保持,并且将该金属带状片的另一端侧部分以与外壳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通过该外壳保持,然后,将所述金属带状片的中间部分(未保持于可动构件以及外壳的部分)沿板厚方向弯曲。因此,在制造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时,若同时进行可动构件的成形和外壳的成形,则成形的工序将减少一个工序,并且不需要组装外壳与可动构件的工序,相应地,制造作业变得简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59261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即使假定在同一工序中进行了可动构件的成形和外壳的成形,随后也需要对金属带状片进行弯曲加工,与之相应地,工序会变多。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在将端子与外壳以及可动构件一体模制成形后,不需要对其它构件进行加工,能够以整体较少的工序制造。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下述第一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第二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解决。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且供扁平型导体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将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并且将与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厚度方向,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为能够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的敞开的空间;多个金属构件,多个所述金属构件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移动,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在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形成有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移动限制部,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用于与扁平型导体连接的多个端子,至少一部分的所述金属构件是轧制金属板制的且其轧制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对应的位置处,该金属构件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范围而比该被移动限制部大并且从所述外壳露出,该露出部分具有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使该露出部分的轧制面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相向而限制该被移动限制部移动规定量以上,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移动限制部对应的范围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为对该被移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该移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的空间,该收容部形成于下述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空间:贯穿空间,所述贯穿空间在被限制方向上贯穿所述外壳,所述被限制方向是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的方向;在外壳外且在被限制方向上与所述贯穿空间连通的空间。
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能够以下述方法制造。首先,将多个所述金属构件以该金属构件的轧制面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模具,通过所述模具保持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并且使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在该模具内露出。接着,将熔融的电绝缘材料注入模具内后使该熔融的电绝缘材料固化,从而在使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外壳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其结果是,在金属构件的露出部分形成所述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处以与所述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面接触的状态形成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然后,在卸下所述模具后,通过进行使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从而使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被移动限制部从所述金属构件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分离,进而使所述可动构件能够移动,由此,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能够使用的状态完成。
这样,第一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在将金属构件与外壳以及可动构件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形成于所述转动轴部。根据上述结构,所述金属构件的所述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面向形成于所述转动轴部的所述被移动限制部,从而限制该转动轴部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移动规定量以上。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呈该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沿着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周面的形状而与该周面接触,从而能够引导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这样,通过使所述金属构件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具备引导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的引导部的功能,从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引导部。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轴部在该转动轴部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具备圆弧状的弯曲面的大径部,并且在所述周向上的另一部分处具有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具备直径比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小的圆弧状的弯曲面,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沿着所述大径部的弯曲面呈圆弧状弯曲。
在第一发明中,当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使所述转动轴部成形时,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相对于移动限制部靠转动轴部侧配置一方的模具,并且在其相反侧配置另一方的模具。假定所述转动轴部的直径遍及整周相同时,需要使位于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与转动轴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的部分形成于所述一方的模具的前端部。如此一来,由于所述前端部变薄,因而非常容易损伤。在第一发明中,由于所述转动轴部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因此,在使所述转动轴部成形时,在与形成于大径部与小径部的边界的台阶部对应的位置处存在模具的前端部。所述台阶部形成为具有相当于大径部与小径部在转动轴部的半径方向上的差值的尺寸,因此,所述模具的前端部也形成有具有与之对应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在所述模具的前端部确保与其厚度尺寸相应的强度,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该模具的前端部损伤。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或者连接器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这样,可动构件也可以是能够沿规定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所谓滑动式的可动构件。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在所述收容部内呈在相向内壁面彼此的相向方向上延伸的带板状,所述相向内壁面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内的一个方向上相向,所述金属构件在所述移动限制部的延伸方向上靠近该移动限制部的两端的位置处通过所述外壳保持。这样,所述金属构件在靠近所述移动限制部的两端的位置处保持于外壳,从而该移动限制部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其结果是,在通过所述移动限制部对可动构件的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进行限制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来对抗该被移动限制部的抵接力。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用于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所述卡定部在后部具有引导面,在前部具有卡定面,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面用于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向前方引导该扁平型导体,所述卡定面在插入扁平型导体后能够从后方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引导面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延伸。这样,所述引导面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延伸,从而能够在一体模制成形后沿着所述引导面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拔出模具,因此,能够以具有单纯形状的模具来制造连接器。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端子具有向后方延伸的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能够通过形成于该接触臂部的后端部的接触部与扁平型导体接触,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基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基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端子的接触臂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槽部,所述槽部对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后端进行收容。这样,通过所述端子的后端收容于转动构件的转动基部的槽部,从而在向连接器插入扁平型导体的过程中,该扁平型导体不会与端子的后端抵接,进而能够防止由于压曲等造成端子损伤。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多个所述端子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的后端收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臂部即第二接触臂部的后端位于比第一端子的接触臂部即第一接触臂部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部的范围内。这样,所述第一端子的后端收容于转动构件的转动基部的槽部,并且所述第二端子的后端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部的范围内,从而在向连接器插入扁平型导体的过程中,该扁平型导体不会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这两种端子的后端抵接,进而能够防止由于压曲等造成两种端子损伤。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被保持臂部,所述被保持臂部沿着所述接触臂部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该接触臂部的后端的范围而朝向后方延伸并保持于外壳,所述被保持臂部在前后方向上包含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的范围相对于该槽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所述外壳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被保持臂部位于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一侧的壁部在包含所述槽部的范围形成有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这样,构成为所述端子的所述被保持壁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并且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在包含所述槽部的范围具有所述空间,从而在制造该连接器时,在模具配置了端子的状态下,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经由所述壁部的所述空间在与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对应的位置处配置模具的一部分而不干扰所述被保持壁部,因此,通过该模具,能够容易地形成所述槽部。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被保持臂部,所述被保持臂部沿着所述接触臂部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该接触臂部的所述接触部的范围而朝向后方延伸并保持于外壳,所述被保持臂部在前后方向上包含所述接触部的范围相对于该接触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所述外壳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被保持臂部位于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一侧的壁部在包含所述接触部的范围形成有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这样,构成为所述端子的所述被保持臂部相对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位于不同的位置,并且所述外壳的所述壁部在包含所述接触部的范围具有所述空间,从而在制造连接器时,当需要对所述接触部施加镀覆处理时,通过所述空间,能够容易地对该接触部施加镀覆处理。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端子和多个配件,多个所述端子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多个所述配件具有第一配件,所述第一配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内,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具有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第一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一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第一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
这样,所述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限制可动构件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的一侧移动规定量以上。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多个所述配件除了具有所述第一配件,还具有第二配件,所述第二配件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除了具有所述第一轴部,还具有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第二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所述第二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第二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
这样,所述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所述第二配件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限制可动构件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任意一侧移动规定量以上。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基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轴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插通允许部,所述插通允许部允许第一配件的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插通,所述第一配件侧限制部插通于所述插通允许部,并且该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自由端部位于该插通允许部外,在该自由端部形成有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突出的突部,通过该突部卡定至转动基部。这样,保持于外壳的所述第一配件侧限制部通过所述突部卡定至所述转动基部,从而能够防止该可动构件从外壳脱开。
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多个所述端子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具有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端子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所述端子的移动限制部即端子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
这样,所述端子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限制可动构件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的一侧移动规定量以上。
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多个所述金属构件除了具有多个所述端子,还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多个配件,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除了具有所述第一轴部,还具有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所述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
这样,所述端子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所述配件侧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限制可动构件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的一侧以及另一侧中的任意一侧移动规定量以上。
<第二发明>
在第二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且供扁平型导体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将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为能够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的敞开的空间;多个金属构件,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用于与扁平型导体连接的多个端子,并且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移动,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在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将轧制金属板制的多个金属构件以该金属构件的轧制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模具,通过所述模具保持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并且使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在该模具内露出,在所述模具内注入熔融的电绝缘材料后使该熔融的电绝缘材料固化,从而在使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外壳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在该金属构件的露出部分形成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对所述可动构件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并且在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处以与所述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面接触的状态形成被移动限制部,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所述移动限制部的限制,在卸下所述模具后,通过进行使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从而使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被移动限制部从所述金属构件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分离,进而使所述可动构件能够移动。
根据第二发明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在将端子与外壳以及可动构件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在将包括端子在内的金属构件与外壳以及可动构件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此外,与工序变少相应地,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扁平型导体即将插入前的状态。
图2是将图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2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2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
图3是将图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将可动构件向上方分离后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3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3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
图4的(A)是从图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抽出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配件并示出的立体图,图4的(B)是第一端子单体的立体图,图4的(C)是第二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图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5的(B)是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6是图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配件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6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6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图7是图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7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7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8的(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8的(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8的(C)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处于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后的状态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9的(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的(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9的(C)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即将拔出扁平型导体前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10的(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0的(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0的(C)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11是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扁平型导体即将插入前的状态。
图12是将图1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12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12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
图13是将图1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将可动构件向上方分离后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13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13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
图14的(A)是从图1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抽出端子、第一配件、第二配件以及第三配件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4的(B)是第一配件单体的立体图。
图15的(A)是图1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上下方向上的第一配件的位置处的横剖视图,图15的(B)是表示图15的(A)的第一配件的突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图1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第一配件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16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16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图17是图12的(A)、(B)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第二配件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17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17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18的(A)是第一配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8的(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后的状态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19的(A)是第一配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19的(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与扁平型导体的连接动作完成后的状态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20的(A)是第一配件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0的(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21是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扁平型导体即将插入前的状态。
图22的(A)是从图2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抽出端子以及配件并示出的立体图,图22的(B)是端子单体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23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23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图24是图2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配件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24的(A)示出了模具卸下后的状态,图24的(B)示出了一体模制成形时配置有模具的状态。
符号说明
1、101、201 连接器(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10、110、210 外壳;
15A、115A、215A 收容孔部(收容部);
17A、117A、217A 接收部;
20 第一端子(金属构件);
21 第一接触臂部;
21A 第一接触部;
21B 后端;
30 第二端子(金属构件);
31 第二接触臂部;
31A 第二接触部;
31B 后端;
32 被保持臂部;
40 可动构件;
45A、143A 卡定部;
45A-1 引导面;
45A-2、143A-1 卡定面;
46、145、245 转动基部;
46D 转动轴部;
46D-1 大径部(被移动限制部);
46D-2 小径部;
46F 槽部;
50 配件(金属构件);
51 移动限制部;
120、220 端子(金属构件);
145A、245A 第一轴部(转动轴部);
145B、245B 第二轴部(转动轴部);
146B 插通允许部;
150 第一配件(金属构件);
151B 第一窄臂部(第一配件侧限制部);
151B-1 突部;
160 第二配件(金属构件);
161C 第二配件侧限制部;
223B 窄臂部(端子侧限制部);
260 第二配件(金属构件);
261C 配件侧限制部;
FA、FB、FC 扁平型导体;
FA3-1、FB3-1 被卡定部;
M1、M4、M7 上侧模具;
M2、M5、M8 下侧模具;
M3、M6、M9 后方模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A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A前的状态。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将平行于该安装面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作为插拔方向而供扁平型导体FA能够插拔地连接。上述连接器1通过连接扁平型导体FA而使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FA电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此外,在平行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面内(XY平面内),将与前后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Y轴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连接器厚度方向。
扁平型导体FA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具有宽度的带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上述电路部埋设于扁平型导体FA的绝缘层内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从而到达扁平型导体FA的前端位置。此外,上述电路部仅其前端侧部分具有露出于扁平型导体FA的上表面的连接电路部FA1,并且上述电路部能够与后述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接触。此外,在扁平型导体FA的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FA2,位于该缺口部FA2的前方的耳部FA3的后端缘作为与连接器1的后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FA3-1起作用。上述连接电路部FA1具有与第一端子20接触的第一连接电路部FA1-1和与第二端子接触的连接电路部FA1-2,两者沿前后方向错开并且交替地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
连接器1包括: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0;作为金属构件的多个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上述多个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一体模制成形地排列并保持于上述外壳10(参照图4);电绝缘材料制的可动构件40,该可动构件40能够相对于外壳10在后述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以及作为金属构件的配件50,该配件50一体模制成形地保持于外壳10,在图1中,扁平型导体FA从后方沿箭头方向插入、连接。以下,在不需要对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两种端子统称为“端子20、30”。
在说明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对扁平型导体FA相对于连接器1的插入和拔出动作的概况进行说明。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40能够通过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而移动,其中,上述关闭位置作为阻止扁平型导体FA的拔出的第一位置,上述打开位置作为允许上述扁平型导体FA的拔出的第二位置。在向连接器1插入扁平型导体FA前,如图1所示,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40在关闭位置处允许扁平型导体FA的插入,其中,上述关闭位置为可动构件40呈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平行的姿势的第一位置。扁平型导体FA在其前端缘处与端子20、30抵接而使该端子20、30的抵接部分弹性变位,从而能够插入至规定位置。
在插入并连接了扁平型导体FA后,在连接器1的使用状态下,可动构件40也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如后所述,由于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与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位于能够卡定的位置,因此,扁平型导体FA向后方(X2方向)的移动受到阻止,从而防止扁平型导体FA不小心被拔出(也参照图9的(C))。此外,在不使用连接器1时即拔出扁平型导体FA时,如图2所示,可动构件40向立起方向转动而被带到作为呈现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具有角度的姿势的第二位置的打开位置,从而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扁平型导体FA朝向后方的移动、即扁平型导体FA的拔出得到允许(也参照图10的(C))。
回到连接器1的结构说明。图2是以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示出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2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2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图3是以将可动构件40向上方分离后的状态示出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3的(A)示出了从后方侧观察的状态,图3的(B)示出了从前方侧观察的状态。
如图3的(A)所示,外壳10从上方观察时呈现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四方框状,该外壳10具有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以及一对侧方框部10C,其中,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彼此平行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侧方框部10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对称的位置并且将前方框部10A与后方框部10B的端部彼此连结。
如图2的(B)和图3的(B)所示,前方框部10A具有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其中,前方基部11面向电路基板(未图示)而构成为下部,前壁12从该前方基部11向上方竖立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前方框部10A的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前壁12的上表面与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下表面能够抵接地相向(参照图8的(A)、(B)以及图9的(A)、(B)),并且限制可动构件40向下方过度地变位。后方框部10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并且与上述前方框部10A一起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第一端子20。
如图3的(B)所示,侧方框部10C具有:板状的侧方基部14,该侧方基部14将前方基部11和后方框部10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侧壁15,该侧壁15位于上述侧方基部14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并且从该侧方基部14立起;侧方支承部16,该侧方支承部1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上比上述侧壁15位于内侧(端子排列范围侧)的位置并且从侧方基部14朝向上方突出。
在侧壁15沿上下方向贯穿地形成有收容孔部15A,该收容孔部15A作为收容可动构件40的后述转动轴部46D以及配件50的后述移动限制部51的空间即收容部。如图3的(B)所示,侧方支承部16在前端侧具有侧方前支承部16A,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该侧方前支承部16A从下方支承该可动构件40的后述卡定臂部45,并且该侧方支承部16具有从下方支承该可动构件40的后述副基部46B的侧方后支承部16B。
如图5的(A)所示,在外壳10形成有具有接收部17A、收容凹部17B以及底孔部17C的空间17。也就是说,参照图5的(A)可知,上述空间17具有:接收部17A,该接收部17A用于接收朝向前方插入的扁平型导体FA;收容凹部17B,该收容凹部17B位于上述接收部17A的上方且用于收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底孔部17C,该底孔部17C位于接收部17A的下方。
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比后方框部10B靠上方并且比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后述盖板部42靠下方的位置,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为从连接器1的后端遍及到外壳10的前壁12的后表面,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遍及两个侧方限制部16彼此之间。上述接收部17A向后方敞开,并且该接收部17A还向上方敞开,从而能够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FA的前端侧部分。此外,由于上述接收部17A不仅向后方敞开,还向上方敞开,因此,也能够将扁平型导体FA以倾斜的姿势接收于该接收部17A的后部。
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并与该接收部17A连通,并且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两个侧壁15彼此之间。上述收容凹部17B向上方敞开,从而能够收容被带到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上述收容凹部17B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从后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附近的位置遍及至外壳10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但上述“位于上方”也包括收容凹部17B形成为与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上部分重叠的状态。
此外,底孔部17C形成为由外壳10的四方框状部分(由前方框部10A、后方框部10B以及侧方框部10C构成的部分)围成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由两种形状彼此不同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构成。图4的(A)是从图1的连接器1抽出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配件50并示出的立体图,图4的(B)是第一端子20单体的立体图,图4的(C)是第二端子30单体的立体图。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具有如图4的(A)~(C)的立体图所示那样的形状,并且如图4的(A)所示的那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如图4的(A)、(B)所示,第一端子20通过对带状的金属板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金属板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第一端子20具有第一接触臂部21、第一连接部22以及第一连结部23,并且该第一端子20整体构成为近似曲柄状,其中,第一接触臂部2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弹性变位,第一连接部22位于比上述第一接触臂部21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朝向前方延伸,第一连结部23连结第一接触臂部21的前端与第一连接部22的后端。
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半部(X2侧的部分)的宽度比前半部(X1侧的部分)的宽度窄,并且该第一接触臂部21在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具有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的第一接触部21A。当向连接器1插入了扁平型导体FA时,在第一接触臂部21朝向上方弹性变位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接触部21A能够与扁平型导体FA的后列的第一连接电路部FA1-1接触(参照图9的(A))。
此外,如图2的(B)所示,当第一接触臂部21处于自由状态时,该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收容在形成于可动构件40的后述转动基部46的槽部46F内(也参照图5的(A)、图8的(A))。这样,通过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收容于可动构件40的槽部46F,在朝向连接器1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该扁平型导体FA不会抵接至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压曲等引起的第一端子20的损伤。
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2的后端侧部分以及第一连结部23通过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也参照图8的(A))。如图2的(B)和图3的(B)所示,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2的前端侧部分从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向前方延伸出来(也参照图8的(A)),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
如图3的(A)、(B)所示,与第一端子20相同的是,第二端子30通过将带状的金属板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金属板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该第二端子30形成有第二接触臂部31、被保持臂部32、弯曲的第二连结部33(图4的(A)、(C))以及第二连接部34,其中,第二接触臂部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被保持臂部32在比上述第二接触臂部31靠下方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被保持臂部32在前后端部处通过外壳10保持,第二连结部33将第二接触臂部31和被保持臂部32的前端彼此连结,第二连接部34从上述被保持臂部32朝向后方延伸。
第二端子30具有如上所述的第二接触臂部31、被保持臂部32以及第二连结部33,从而形成朝向后方开口的横U字状部分(也参照图8的(B)),如后所述那样,第二端子30能够在该横U字状部分处接收来自后方的扁平型导体FA,并且在接收扁平型导体FA时,能够通过第二接触臂部31弹性变位而利用该第二接触臂部31和被保持臂部32夹压扁平型导体FA。
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以宽度尺寸从第二连结部33的上端随着朝向后方而变小并且略微朝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该第二接触臂部31在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具有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的第二接触部31A。如图4的(A)所示,上述第二接触臂部31的宽度形成得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宽度窄。第二接触部31A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1A靠前方的位置,并且与扁平型导体FA的前列的第二连接电路部FA1-2连接。
如图5的(A)所示,当第二接触臂部31处于自由状态时,该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31B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接触臂部21的板厚范围内。这样,通过使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31B位于第一接触臂部21的板厚范围内,从而在向连接器1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该扁平型导体FA不会抵接至第二端子30的后端31B,从而能够防止由于压曲等引起的第二端子30的损伤。
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从第二连结部33的下端朝向后方与第二接触臂部31并列地延伸而到达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的位置。上述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后端的部分通过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此外,上述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前端的部分和第二连结部33通过前方框部10A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也参照图5的(A))。也就是说,如图5的(A)所示,被保持臂部32通过外壳10保持成双支承梁状。
如图4的(A)、(C)所示,被保持臂部32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二接触臂部31的第二接触部31A略靠前方的位置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Y2侧弯曲,并且在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1A略靠后方的位置处进一步向Y2侧弯曲(也参照图5的(B))。以上述两个弯曲位置为边界,将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划分成前端侧部分32A(X1侧的部分)、中间部分32B以及后端侧部分32C(X2侧的部分)这三个部分,此时,如图4的(A)和图5的(B)所示,前端侧部分32A在前后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上位于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前端侧部分重叠的位置。中间部分32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侧部分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对该后端侧部分向Y2侧偏离的位置。后端侧部分32C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二接触臂部31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对第二接触臂部31向Y2侧偏离的位置。
如上所述,相对于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侧部分、即包含第二接触部31A的部分,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的中间部分32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偏离的位置。因此,如图5的(B)所示那样构成下述状态:当从下方观察连接器1时,能够通过外壳10的底孔部17C目视上述第二接触部31A。
此外,如图4的(A)和图5的(B)所示,相对于在第二端子30的Y2侧相邻的第一端子20,该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的前端侧部分32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上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前端侧部分(宽度宽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对该第一接触臂部21的前端侧部分向Y1侧偏离的位置。第二端子30的中间部分32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侧部分(宽度窄的部分)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对上述后端侧部分向Y2侧偏离的位置。第二端子30的后端侧部分32C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该第一接触臂部21重叠的位置。
如上所述,相对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侧部分、即该第一接触臂部21的包含后端21B和第一接触部21A的部分,第二端子30的中间部分32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偏离的位置。此外,如图5的(B)所示,相对于收容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的可动构件40的后述槽部46F,上述中间部分32B在前后方向上也位于重叠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也位于偏离的位置。因此,如图5的(B)所示那样构成下述状态:当从下方观察连接器1时,能够通过外壳10的底孔部17C目视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21B以及第一接触部21A和可动构件40的槽部46F。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相对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部31A这两者,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的中间部分32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从而构成能够通过外壳10的底孔部17C目视上述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31A的状态。因此,当制造连接器1时,在需要对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31A进行镀覆处理的情况下,易于通过上述底孔部17C对该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31A施加镀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的中间部分32B相对于可动构件40的槽部46F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从而构成能够通过外壳10的底孔部17C目视上述槽部46F的状态。因此,当制造连接器1时,在如后所述那样在模具配置了端子的状态下,能够在与上述可动构件40的上述槽部46F对应的位置处配置下侧模具的一部分而不干扰上述中间部分32B,因此,能够通过该下侧模具容易地形成上述槽部46F。
如图5的(A)所示,第二连接部34从后方框部10B朝向后方延伸出来(也参照图8的(A)),并且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
如将可动构件40以位于关闭位置的姿势示出的图1所示,该可动构件40具有主体部41和转动基部46,其中,主体部41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扩展的近似板状,转动基部46在比上述主体部41靠后方(X2侧)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包括转动轴线。
如图1所示,主体部41具有:盖板部42,该盖板部4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并且在关闭位置处从上方覆盖端子20、30(也参照图8的(A)、(B));端臂部43,该端臂部43在上述盖板部42的两侧外方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联结部44,该联结部44将盖板部42与端臂部43的前端彼此联结;卡定臂部45,该卡定臂部45从联结部44朝向后方呈悬臂梁状地延伸(也参照图2和图3)。
如图2的(B)和图3的(B)所示,卡定臂部45在作为自由端的下端部处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定部45A。如图8的(C)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上述卡定部45A从上方进入外壳10的接收部17A内。此外,如图8的(C)所示,上述卡定部45A在后部具有引导面45A-1,并且在前部具有卡定面45A-2,其中,在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上述引导面45A-1用于在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向前方引导该扁平型导体FA,上述卡定面45A-2能够在插入扁平型导体FA后从后方与形成于该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卡定(也参照图9的(C))。
如图8的(C)所示,引导面45A-1构成为下述倾斜面: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卡定臂部45作为弹性臂部起作用,若在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该扁平型导体FA的耳部FA3的前端部与上述引导面45A-1抵接,则卡定臂部45受到其抵接力而容易向上方弹性变位。
此外,当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时,如图7的(A)和图10的(C)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引导面45A-1不倾斜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上述引导面45A-1在打开位置处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这样,通过在打开位置处使引导面45A-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从而如后所述那样,能够在可动构件40成形后笔直向上方拔出上侧模具(也参照图7的(B))。
此外,如图8的(C)和图9的(C)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卡定面45A-2不倾斜地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上述卡定面45A-2在关闭位置处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其结果是,上述卡定面45A-2位于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的后方,能够从后方可靠地卡定该被卡定部FA3-1,从而能够防止扁平型导体FA不小心脱落。
如图3的(B)所示,转动基部46具有:主基部46A,该主基部46A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在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副基部46B,该副基部46B从上述主基部46A的两端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突出部46C,该突出部46C从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时的主基部46A向前方突出(参照图2的(B));转动轴部46D,该转动轴部46D从端臂部43的两端面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多个结合部46E,上述多个结合部46E将主基部46A结合至主体部41的盖板部42。
如图2的(B)和图3的(B)所示,在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副基部46B的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10的侧方支承部16对应的部分比其它部分向前方突出,该部分形成为通过上述侧方支承部16从下方支承的侧方被支承部46B-1。当可动构件40位于从打开位置到关闭位置的转动范围的任意位置时,上述侧方被支承部46B-1都通过侧方支承部16的侧方后支承部16B支承。
如图2的(B)所示,突出部46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一对结合部46E对应的范围。此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成对的突出部46C彼此之间,换言之,在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槽部46F。
转动轴部46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对应的位置,并且该转动轴部46D与配件50的后述移动限制部51一起被收容于上述收容孔部15A内。如图6的(A)所示,转动轴部46D在该转动轴部46D的周向上的上半部处具有具备圆弧状的弯曲面的大径部46D-1,并且在上述周向上的下半部处具有具备直径比上述大径部46D-1的直径小的圆弧状的弯曲面的小径部46D-2。也就是说,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转动轴部46D的截面构成为将直径大的半圆与直径小的半圆以共用各半圆的中心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组合而成的形状。因此,在大径部46D-1与小径部46D-2的边界形成有与两者的半径之差相当的台阶部46D-3。
如图6的(A)所示,大径部46D-1的周面面对配件50的后述移动限制部51的弯曲部51A,从而该大径部46D-1的上述周面具有作为被移动限制部的功能,使得转动轴部46D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40的朝向包括上方、前方或后方的分量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此外,大径部46D-1的周面还具有作为通过配件50的上述弯曲部51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引导的转动被引导部的功能。
如图2的(B)所示,在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状态的状态下,结合部46E在盖板部4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范围内形成于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十二个部位)。上述结合部46E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盖板部42的下部的前表面与主基部46A的上表面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结合部46E成对,在成对的两个结合部46E彼此之间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窄孔部47,此外,在彼此相邻的不同对彼此之间形成有宽度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比窄孔部47的宽度大的宽孔部48。
如图2的(B)所示,成对的两个结合部46E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两侧并且与该第二接触臂部31相邻的位置。因此,形成在两根结合部46E之间的窄孔部47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二接触臂部31对应的位置。此外,形成在成对的结合部46E彼此之间的宽孔部48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示出了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图8的(A)所示,在可动构件4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通过上述槽部46F、宽孔部48以及沿着主体部41的下表面的空间41A而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一个第一弹性变位允许部40A。如图9的(A)所示,第一弹性变位允许部40A允许在连接器1插入了扁平型导体FA时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朝向上方弹性变位。
此外,如示出了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图8的(B)所示,在上述可动构件40形成有通过窄孔部47以及沿着主体部41的下表面的空间41B而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一个第二弹性变位允许部40B。如图9的(B)所示,第二弹性变位允许部40B允许在连接器1插入了扁平型导体FA时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朝向上方弹性变位。
配件5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和可动构件40的转动轴部46D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外壳10的侧壁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配件50通过对轧制金属板制的带条片沿其板厚方向进行弯曲而形成,并且该配件50以其轧制面(板面)呈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的姿势保持于侧壁15。
如图4的(A)和图6的(A)所示,配件50具有:移动限制部51,该移动限制部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Ω形状;前方被保持部52,该前方被保持部52从上述移动限制部51的前端向前方呈笔直状延伸,并且保持于外壳10;后方被保持部53,该后方被保持部53从上述移动限制部51向后方呈曲柄状延伸,并且保持于外壳10;固定部54,该固定部54从上述后方被保持部53向后方延伸至外壳10外。
如图6的(A)所示,移动限制部51在上述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内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即在收容孔部15A的相向的内壁面15A-1、15A-2彼此的相向方向上比可动构件40的转动轴部46D向前方和后方延伸,并且从上述外壳10露出。上述移动限制部51具有:弯曲部51A,该弯曲部51A呈近似半圆状地弯曲;前方笔直状部51B,该前方笔直状部51B从上述弯曲部51A的前端向前方呈笔直状地延伸;后方笔直状部51C,该后方笔直状部51C从上述弯曲部51A的后端向后方呈笔直状地延伸。
弯曲部51A构成为其轧制面沿着转动轴部46D的大径部46D-1的周面的形状而与该周面接触。上述弯曲部51A对转动轴部46D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40的朝向包含上方、前方或后方的分量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上述弯曲部51A通过在其轧制面处与上述大径部46D-1的周面接触,从而也具有能够引导上述转动轴部46D的转动的转动引导部的功能。这样,通过使移动限制部51的弯曲部51A具备引导上述转动轴部46D的转动的引导部的功能,从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引导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51A位于与转动轴部46D接触的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位于与转动轴部46D隔着些许间隙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弯曲部51A对转动轴部46D朝向上方移动相当于上述间隙的尺寸的规定量以上进行限制。
如图6的(A)所示,前方被保持部52从前方笔直状部51B的前端进一步朝向前方呈笔直状地延伸,从而埋设并保持于外壳10。如图6的(A)所示,后方被保持部53从后方笔直状部51C向后方延伸后朝向下方并进一步朝向后方延伸,从而整体呈曲柄状,进而埋设并保持于外壳10。固定部54从后方被保持部53向后方呈笔直状延伸,并且从侧壁15延伸出来。上述固定部54的下表面与外壳10的下表面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并且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对应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件50通过前方被保持部52和后方被保持部53保持于外壳10,从而在靠近移动限制部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的位置处保持于该外壳10。也就是说,移动限制部51被保持成双支承梁状,因此,当通过该移动限制部51限制可动构件40的转动轴部46D的移动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来对抗该转动轴部46D的抵接力。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以下述方法制造。
首先,将端子20、30以及配件50以上述构件的轧制面平行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方式(参照图4的(A))配置于模具(后述的上侧模具M1、下侧模具M2以及后方模具M3)并通过该模具进行保持。具体而言,通过从上方配置的上侧模具M1、从下方配置的下侧模具M2以及从后方配置的后方模具M3(参照图7的(B))对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2以及配件50的移动限制部51进行保持。此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模具50的位置处,如图6的(B)所示,上侧模具M1与整个移动限制部51的上表面抵接,下侧模具M2与移动限制部51中除了弯曲部51A的上半部以外的部分的下表面抵接。这样,上述移动限制部51的平坦轧制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与模具抵接的抵接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B)所示,在与形成于转动轴部46D的大径部46D-1与小径部46D-2的边界的台阶部46D-3对应的位置存在有下侧模具M2的前端部M2A。上述台阶部46D-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具有相当于大径部46D-1与小径部46D-2的半径之差的尺寸,因此,上述下侧模具M2的前端部M2A也形成为具有与其对应的厚度尺寸。因此,能够在下侧模具M2的前端部M2A处确保与其厚度尺寸相应的强度,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该前端部M2A的损伤。
接着,将熔融后的电绝缘材料注入模具内后使之固化,从而使外壳10和可动构件40同时成形,通过外壳10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端子20、30以及配件50。作为上述一体模制成形的结果,如图6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配件50的位置处,在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参照图6的(A))内形成配件50的移动限制部51,并且在由该移动限制部51的弯曲部51A的内侧轧制面和下侧模具M2围成的空间内形成处于在大径部46D-1的外周面处与弯曲部51A的内侧轧制面接触的状态的可动构件40的转动轴部46D。此外,如图7的(B)所示,可动构件40以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成形。
接着,通过使上侧模具M1朝向上方(Z1方向)笔直移动、使下侧模具M2朝向下方(Z2方向)方向笔直移动并且使后方模具M3朝向后方(X2方向)笔直移动,从而卸下上侧模具M1、下侧模具M2以及后方模具M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可动构件40以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成形,因此,如图7的(B)所示,在刚成形之后,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的引导面45A-1在上下方向上笔直地延伸。因此,当卸下上侧模具M1时,能够沿着上述引导面45A-1向上方拔出该上侧模具M1,因此,能够利用具有单纯形状的上侧模具M1来制造连接器1。
在卸下模具M1、M2和M3后,通过进行使可动构件40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侧转动的操作,使该可动构件40的转动轴部46D从配件50的弯曲部51A的内侧轧制面分离,从而将该可动构件40设为可动,进而以连接器1处于能够使用的状态完成制造。此时,由于弯曲部51A的内侧轧制面是光滑的,因此,转动轴部46D容易分离。上述可动构件40的转动操作也可在卸下模具M1、M2和M3后的任一阶段执行,例如,上述转动操作也可在连接器1出厂前由制造者执行,上述转动操作还可在连接器出厂后且在开始使用该连接器时由使用者执行。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将端子20、30以及配件50与外壳10和可动构件40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4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此外,与工序变少相应地,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接着,根据图8至图10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A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扁平型导体FA即将插入前的状态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XZ平面)处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图9是完成扁平型导体FA的插入后的状态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XZ平面)处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图10是即将拔出扁平型导体FA前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XZ平面)处的连接器1的剖视图,在各图中,(A)示出了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了第二端子30的位置处的截面,(C)示出了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的位置处的截面。
首先,将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2以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4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配件50的固定部54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通过上述第一连接部22、上述第二连接部34以及上述固定部54的焊接连接,连接器1被安装至电路基板。
接着,如图8的(A)~(C)所示,使扁平型导体FA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位于处于将可动构件40带到了关闭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后方(也参照图1)。然后,将扁平型导体FA朝前方插入连接器1的接收部17A。
在向接收部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如图9的(A)所示,扁平型导体FA的前端首先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第一接触部21A抵接,由于其抵接力的上方向的分力而上推该第一接触部21A,从而使该第一接触部21A向上方弹性变位。此时,如图9的(A)所示,弹性变位后的第一接触臂部21收容于可动构件40的第一弹性变位允许部40A内。若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FA,则如图9的(B)所示的那样,该扁平型导体FA的前端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第二接触部31A抵接而上推该第二接触部31A,从而使该第二接触部31A向上方弹性变位,进而扁平型导体FA以将该第二接触臂部31与被保持臂部32之间扩开的方式前进。此时,如图9的(B)所示,弹性变位后的第二接触臂部31收容于可动构件40的第二弹性变位允许部40B内。
如图9的(A)、(B)所示,在完成了扁平型导体FA的插入的状态下,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以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也保持弹性变位后的状态。其结果是,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31A被维持成与扁平型导体FA的第一连接电路部FA1-1和第二连接电路部FA1-2(参照图1)分别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
此外,在向接收部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A的过程中,在扁平型导体FA的宽度方向上位于靠近两侧端的位置处的耳部FA3与形成于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卡定部45A的引导面45A-1抵接并滑动接触,从而扁平型导体FA被引导至上下方向上的标准插入位置。此外,耳部FA3通过与引导面45A-1抵接的抵接力的上下方向的分力而使卡定臂部45朝向上方弹性变位,从而将该卡定臂部45带动至允许扁平型导体FA的插入的位置。若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FA而使耳部FA3经过卡定部45A的位置,则卡定臂部45以减少弹性变位量的方式向下方变位而恢复至自由状态,从而进入扁平型导体FA的缺口部FA2内。其结果是,在如图9的(C)所示的扁平型导体FA的插入完成状态下,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在卡定部45A的卡定面45A-2的前方处位于能够与该卡定面45A-2卡定的位置,从而阻止扁平型导体FA朝向后方的拔出。另外,卡定臂部45不一定必须完全恢复至自由状态。例如,也能够构成为:在卡定臂部45残留有些许弹性变位量的状态下,卡定部45A进入扁平型导体FA的缺口部FA2内而位于能够与被卡定部FA3-1卡定的位置。
在图9的(A)~(C)所示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当意图从连接器1拔出处于与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的扁平型导体FA时,使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转动以将该可动构件40带到图10的(A)~(C)所示的打开位置。如图10的(C)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卡定部45A位于从扁平型导体FA的缺口部FA2向上方脱开的位置。也就是说,卡定部45A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A的被卡定部FA3-1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允许扁平型导体FA向后方拔出。此外,在该状态下,若向后方拉扯扁平型导体FA,则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1拔出该扁平型导体FA。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共通点在于,是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且将与该安装面平行的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而供扁平型导体插拔的连接器,具有供该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外壳、保持于该外壳的端子和配件以及能够相对该外壳转动的可动构件。另一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点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例如仅具有一种端子、具有三种配件等。将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点为中心对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以下称为“连接器101”)与扁平型导体FB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B前的状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FB相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FB的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处形成有缺口部FB2,位于该缺口部FB2的前方的耳部FB3的后端缘作为与连接器101的后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FB3-1起作用。此外,与在扁平型导体FB的上表面形成有连接电路部FB1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FB中,连接电路部(未图示)在该扁平型导体FB的前端侧部分的下表面露出。
连接器101具有: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10和可动构件140;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该外壳110的作为金属构件的端子120、第一配件150、第二配件160以及第三配件170(也参照图14的(A)、(B))。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壳10相同的是,如图13的(A)、(B)所示,外壳110具有前方框部110A、后方框部110B以及侧方框部110C。在上述侧方框部110C处,收容可动构件140的后述端板部144和第二轴部145B的收容孔部115A形成为在该侧方框部110C的侧壁115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沿上下方向贯穿并且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空间。此外,如图11所示,外壳110的用于接收扁平型导体FB的前端侧部分的接收部117A形成为在比后方框部110B靠上方且比可动构件140靠下方的位置处朝向后方开口(图16的(A))。
此外,在比上述接收部117A靠上方处具有收容可动构件140的收容凹部117B(参照图16的(A)、图20的(A))。如图16的(A)所示,上述收容凹部117B具有上侧凹部117B-1和下侧凹部117B-2,其中,上侧凹部117B-1形成于比前方框部110A靠上方的位置,下侧凹部117B-2形成于比该上侧凹部117B-1靠下方且比前方框部110A靠后方的位置。下侧凹部117B-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且向后方敞开的空间,从而在上下方向上与接收部117A以及上侧凹部117B-1连通,并且收容可动构件140的转动基部145的大部分。此外,如图16的(A)和图20的(A)所示,上述下侧凹部117B-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端子120的后述上臂部151对应的位置处构成为收容部,该收容部对可动构件140的作为被移动限制部的第一轴部145A以及端子120的上臂部151的作为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第一窄臂部151B进行收容。
与设置有两种端子20、3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仅设置有一种端子120。如图11所示,端子12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外壳110的接收部117A的范围而排列并保持于该外壳110。如图13的(A)所示,上述端子120具有:接触臂部121,该接触臂部121在连接器101的后半部(X2侧的部分)处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弹性变位;连接部122,该连接部122在比上述接触臂部12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连结部123,该连结部123连结接触臂部121的后端与连接部122的前端(参照图14的(A)),该端子120构成为近似曲柄状。
如图14的(A)所示,端子120的接触臂部121的宽度随着朝向前方而变窄,并且该端子120在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具有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接触部121A。当向连接器101插入了扁平型导体FB时,在接触臂部121朝向下方弹性变位的情况下,上述接触部121A能够与扁平型导体FB的连接电路部(未图示)接触(参照图19的(A))。如图11所示,连接部122从外壳110的后方框部110B向后方延伸出来,并且在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连结部123通过外壳110的后方框部110B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
如将可动构件140以位于关闭位置的姿势示出的图11所示,该可动构件140具有主体部141和转动基部145,其中,主体部141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扩展的近似板状,转动基部145在比上述主体部141靠后方(X2侧)并且靠下方(Z2侧)处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包括转动轴线。
如图11所示,主体部141具有:盖板部142,该盖板部14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并且在关闭位置处从上方覆盖端子120;端壁部143,该端壁部143如图13的(A)和(B)所示那样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盖板部142的外侧并且在上下方向(图11中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端板部144,该端板部14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上述端壁部143靠外侧的位置,并且收容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15A。
如图13的(A)、(B)所示,端壁部143在可动构件140位于立起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比盖板部142靠前方(图11的下方)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图1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3的(B)所示,在端壁部143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卡定部143A。如图13的(A)、(B)所示,上述卡定部143A的上表面构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卡定面143A-1(也参照图19的(B)),当可动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时,即在卡定面143A-1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的状态下,通过该卡定面143A-1能够从后方与扁平型导体FB的被卡定部FB3-1卡定(参照图20的(B))。
如图13的(A)、(B)所示,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端板部144构成为朝向上方并且朝向前方凸出弯曲的近似扇形形状(也参照图18的(A)、(B))。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端板部144收容于外壳110的收容孔部115A,当可动构件14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该端板部144的凸弯曲面144A能够与该收容孔部115A的前方内壁面(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收容孔部115A的内壁面中位于前方的内壁面)滑动接触而沿转动方向受到引导。
如图13的(B)所示,转动基部145具有第一轴部145A、第二轴部145B以及多个结合部145C,其中,第一轴部145A作为在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延伸的转动轴部,第二轴部145B作为从端板部144的两端面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的方柱状的转动轴部,多个结合部145C将第一轴部145A与主体部141结合。
如图16的(A)、(B)所示,第一轴部145A的、当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时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上述第一轴部145A如上所述那样在包含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延伸,从而连结端壁部143的内侧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侧面)彼此(参照图13的(B))。无论可动构件14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哪个角度位置时,上述第一轴部14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一配件150对应的位置的部分均位于该第一配件150的作为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第一窄臂部151B的正下方,从而作为朝向上方的移动受到该第一窄臂部151B限制的被移动限制部起作用(参照图17至图20)。
如图13的(A)、(B)所示,当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时,第二轴部145B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上述第二轴部145B与上述端板部144一起收容于外壳110的收容孔部115A。无论可动构件14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哪个角度位置时,第二轴部145B均位于后述第二配件160的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正上方,从而作为朝向下方的移动受到该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限制的被移动限制部起作用(参照图17的(A)、(B))。
结合部145C位于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配件150之间对应的位置,并且该结合部145C具有:窄结合部145C-1,如图11所示,在可动构件1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该窄结合部145C-1将主体部141的后表面与第一轴部145A的上表面结合;宽结合部145C-2,如图13的(B)所示,在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该宽结合部145C-2将窄结合部145C-1的前端与第一轴部145A的上表面结合。如图15的(A)、(B)所示,与窄结合部145C-1相比,宽结合部145C-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形成得较大,窄结合部145C-1与宽结合部145C-2的边界位置呈台阶状。
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结合部145C之间沿前后方向贯穿地形成有进入允许部146,该进入允许部146允许第一配件150的后述第一窄臂部151B从前方进入。如图15的(B)所示,上述进入允许部146具有:后端收容部146A,在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该后端收容部146A位于窄结合部145C-1彼此之间并且收容第一窄臂部151B的后端部;插通允许部146B,该插通允许部146B位于宽结合部145C-2彼此之间,该插通允许部146B的宽度比后端收容部146A的宽度窄并且允许第一窄臂部151B插通(也参照图18的(A))。此外,如图18的(A)所示,在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后端收容部146的前半部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孔状,其后半部构成为向下方敞开的槽状,此外,插通允许部146B构成为向上方敞开的槽状。
如图14的(A)、(B)所示,第一配件150通过对带状的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金属板构件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第一配件150具有:上臂部151,该上臂部15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第一固定部152,该第一固定部152在比上述上臂部15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前方延伸;第一连结部153,该第一连结部153将上臂部151的前端与第一固定部152的后端连结,该第一配件150整体呈近似曲柄状(也参照图16的(A))。
如图15的(A)所示,上臂部151具有:第一宽臂部151A,该第一宽臂部151A通过外壳110的前方框部110A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并保持(也参照图18的(A));第一窄臂部151B,该第一窄臂部151B作为从上述第一宽臂部151A向后方延伸的第一配件侧限制部。上述第一宽臂部151A的后端部从前方框部110A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出来,该第一宽臂部151A的后端部和上述第一窄臂部151B收容于外壳110的收容凹部117B的下侧凹部117B-2(也参照图16的(A))。如图15的(A)、(B)所示,与第一宽臂部151A相比,上述第一窄臂部15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较窄,并且在该第一窄臂部151B的后端部(自由端部)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两侧突出的突部151B-1。如图16的(A)、(B)所示,上述第一窄臂部151B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比可动构件140的第一轴部145A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部分,并且该部分的轧制面露出。
无论可动构件14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哪个角度位置时,第一窄臂部151B均位于该可动构件140的第一轴部145A的上方,从而在与第一轴部145A接触的状态下限制该第一轴部145A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40朝向上方的移动,进而阻止可动构件140从外壳110朝向上方脱开(参照图16的(A)、图20的(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时(参照图16的(A)),还是位于关闭位置时(参照图20的(A)),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均与第一轴部145A的上表面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窄臂部151B位于与第一轴部145A接触的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位于与第一轴部145A在上下方向上隔着些许间隙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窄臂部151B限制第一轴部145A朝向上方移动相当于上述间隙的尺寸的规定量以上。
第一窄臂部151B从前方进入可动构件140的进入允许部146。具体而言,第一窄臂部151B插通进入允许部146的插通允许部146B,该第一窄臂部151B的后端部到达插通允许部146B外而位于后端收容部146A内。如图15的(B)所示,形成于第一窄臂部151B的后端部的突部151B-1在后端收容部146A内位于与形成于可动构件140的转动基部145的宽结合部145C-2的后表面相向而能够与该后表面卡定的位置,其结果是,可动构件140从外壳110向后方的脱开得到防止。
如图16的(A)所示,第一配件150的第一固定部152的后端侧部分以及第一连结部153通过外壳110的前方框部110A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并保持(也参照图18的(A))。第一配件150的上述第一固定部152的前端侧部分从外壳110的前方框部110A向前方延伸出来(也参照图12的(B)、图13的(B)以及图18的(A)),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焊接连接而固定。
第二配件1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110的收容孔部115A以及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如图14的(A)所示,上述第二配件160通过对与用于制作第一配件150的金属板构件具有相同形状的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如后所述,第二配件160与第一配件150的不同点仅在于,其弯曲加工的角度比直角小,并且后述第二连结部163倾斜,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一配件150相同。关于上述第二配件160,对于与第一配件150对应的部分,标注在该第一配件150的符号上加“10”而得到的符号,从而省略详细说明。
第二配件160具有:下臂部161,该下臂部16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第二固定部162,该第二固定部162在比上述下臂部16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前方延伸;第二连结部163,该第二连结部163将下臂部161的前端与第二固定部162的后端连结。上述第二配件160整体呈近似曲柄状,但使上述金属板构件弯曲的角度比直角小,因此,如图17的(A)、(B)所示,第二连结部163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在第二配件160保持于外壳110的姿势下,即在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的姿势下,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位于比第一配件150的上臂部151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4的(A)所示,下臂部161具有形状与第一配件150的第一宽臂部151A以及第一窄臂部151B的形状相同的第二宽臂部161A以及第二窄臂部161B。如图17的(A)所示,上述下臂部161在外壳1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外壳110的收容孔部115A的范围延伸,第二宽臂部161A的前端侧部分以及第二窄臂部161B的后端侧部分通过外壳110的侧壁1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下臂部161具有比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部分,该部分的轧制面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二窄臂部161B的后端形成有突部161B-1,因此,通过使该突部161B-1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于侧壁115,从而下臂部161被牢固地保持。
如图17的(A)所示,下臂部16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收容孔部115A内的中间部露出。上述露出的部分构成为用于限制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的移动的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无论可动构件140位于哪个角度位置,上述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均位于该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的下方,从而限制该第二轴部145B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140向下方移动,进而阻止可动构件140从外壳110向下方脱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时(参照图17的(A)),还是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均与第二轴部145B的下表面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位于与第二轴部145B接触的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位于与第二轴部145B在上下方向上隔着些许间隙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限制第二轴部145B朝向下方移动相当于上述间隙的尺寸的规定量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如前所述那样在第二宽臂部161A的前端侧部分以及第二窄臂部161B的后端侧部分处保持于外壳110,从而该下臂部161在靠近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长边方向两端的位置处保持于该外壳110。也就是说,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被保持成双支承梁状,因此,当通过该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限制可动构件40的第二轴部145B的移动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来对抗该第二轴部145B的抵接力。
如图17的(A)所示,第二配件160的第二固定部162的后端侧部分以及第二连结部163通过外壳110的侧壁1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并保持。上述第二固定部162的前端侧部分从侧壁115向前方延伸出来(也参照图12的(B)以及图13的(B)),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焊接连接而固定。
第三配件17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110的侧壁11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于比第二配件160靠后方的位置,在各侧壁115处,三根上述第三配件170以沿连接器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保持。如图14的(A)所示,第三配件170通过对带状的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金属板构件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第三配件170构成为省略了前述端子120的接触臂部121的大部分(接触臂部121的除了后端部以外的部分)这样的形状。也就是说,第三配件170具有:前端部171,该前端部171的宽度形成得比其它部分的宽度大;第三固定部172,该第三固定部172在比上述前端部17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第三连结部173,该第三连结部173将前端部171的后端与第三固定部172的前端连结。前端部171以及第三连结部173通过外壳110的侧壁1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并保持。第三固定部172从外壳110的侧壁115向后方延伸出来,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焊接连接而固定。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01以下述方法制造。
首先,将端子120、第一配件150、第二配件160以及第三配件170以上述构件的轧制面平行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方式(参照图14的(A))配置于模具(后述的上侧模具M4、下侧模具M5以及后方模具M6)并通过该模具进行保持。具体而言,通过从上方配置的上侧模具M4、从下方配置的下侧模具M5以及从后方配置的后方模具M6,对端子120的连接部122、第一配件150的上臂部151、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第三配件170的第三固定部172进行夹持。
此时,如图16的(B)所示,上侧模具M4与第一配件150的第一窄臂部151B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抵接,下侧模具M5以及后方模具M6分别与第一配件150的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的前端侧区域以及后端侧区域抵接。这样,上述第一窄臂部151B的平坦轧制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与模具抵接的抵接面。其结果是,如图16的(B)所示,用于形成第一轴部145A的空间通过第一窄臂部151B、下侧模具M5以及后方模具M6围住而形成。
此外,如图17的(B)所示,上侧模具M4与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的上表面中靠近前端的区域以及靠近后端的区域抵接,用于形成第二轴部145B的空间通过下臂部161、上侧模具M4以及下侧模具M5围住而形成。此外,如图17的(B)所示,下侧模具M5与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区域抵接。这样,下臂部161的平坦轧制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与模具抵接的抵接面。
接着,将熔融后的电绝缘材料注入模具内后使之固化,从而使外壳110和可动构件140同时成形,通过外壳110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端子120、第一配件150、第二配件160以及第三配件170。作为上述一体模制成形的结果,如图16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第一配件150的位置处,在由上臂部151的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轧制面)、下侧模具M5以及后方模具M6围成的空间内,可动构件140的第一轴部145A形成为在其上表面处与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此外,如图16的(B)所示,可动构件140以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成形。此外,如图17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第二配件160的位置处,在外壳110的收容孔部115A(参照图17的(A))内形成有构成第二配件160的下臂部161的一部分的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并且在由该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轧制面)和上侧模具M4围成的空间内,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形成为在其下表面处与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通过使上侧模具M4朝向上方(Z1方向)笔直移动、使下侧模具M5朝向下方(Z2方向)方向笔直移动并且使后方模具M6朝向后方(X2方向)笔直移动,从而卸下上侧模具M4、下侧模具M5以及后方模具M6。在卸下模具M4、M5和M6后,通过进行使可动构件140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侧转动的操作,从而使该可动构件140的第一轴部145A从作为第一配件150的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分离,并且使该可动构件140的第二轴部145B从第二配件160的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分离,从而将该可动构件140设为可动,进而以连接器101处于能够使用的状态完成制造。此时,由于第一窄臂部151B的下表面以及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上表面是轧制面且光滑,因此,第一轴部145A以及第二轴部145B容易分离。上述可动构件140的转动操作也可在卸下模具M4、M5和M6后的任一阶段执行,例如,上述转动操作也可在连接器101出厂前由制造者执行,上述转动操作还可在连接器出厂后且在开始使用该连接器时由使用者执行。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将端子120以及配件150、160、170与外壳110和可动构件140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14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此外,与工序变少相应地,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接着,根据图18至图20对连接器101与扁平型导体FB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扁平型导体FB即将插入前的状态、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图19是表示完成扁平型导体FB的插入后的状态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即将拔出扁平型导体FB前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在各图中,(A)示出了第一端子150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了可动构件140的卡定部143A的位置处的截面。如图20的(A)所示,扁平型导体FB的上表面被第一轴部145A的下部按压,其结果是,在端子120的接触臂部121处于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扁平型导体FB的电路部与端子120的接触部121A的接触压力得到提高。
首先,将连接器101的端子120的连接部122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第一配件150的第一固定部152、第二配件160的第二固定部162、第三配件170的第三固定部172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通过各固定部152、162、172的焊接连接,外壳110被固定至电路基板。
接着,如图18的(A)、(B)所示,使扁平型导体FB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位于处于将可动构件140带到了打开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101的后方(也参照图11)。然后,将扁平型导体FB朝前方插入连接器101的接收部117A。
在向接收部1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B的过程中,如图19的(A)所示,扁平型导体FB的前端首先与端子120的接触臂部121的接触部121A抵接,从而通过其抵接力的下方向的分力下压该接触部121A。此时,接触臂部121如图19的(A)所示那样朝向下方弹性变位。
进行扁平型导体FB的插入,直到扁平型导体FB的前端与外壳110的前方框部110A的后表面抵接(参照图19的(A)、(B))。如图19的(A)、(B)所示,在完成扁平型导体FB的插入的状态下,端子120的接触臂部121依旧保持弹性变位后的状态,其结果是,该接触臂部121的接触部121A被维持成与在扁平型导体FB的下表面露出的连接电路部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
接着,使可动构件140转动而如图20的(A)和(B)所示那样将该可动构件140带到关闭位置,并且如图20的(B)所示那样,使可动构件140的卡定部143A进入扁平型导体FB的缺口部FB2内。其结果是,扁平型导体FB的被卡定部FB3-1位于卡定部143A的卡定面143A-1的前方并且位于能够卡定至该卡定面143A-1的位置,因此,扁平型导体FB朝向后方的拔出得到阻止。这样,通过将可动构件140带到关闭位置,从而完成连接器101与扁平型导体FB的连接动作。
当意图从连接器101拔出处于图20的(A)和(B)所示的状态、即处于与连接器101连接的状态的扁平型导体FB时,使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140转动以将该可动构件140带到图19的(A)和(B)所示的打开位置。如图19的(B)所示,当可动构件14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可动构件140的卡定部143A位于从扁平型导体FB的缺口部FB2向上方脱开的位置。也就是说,卡定部143A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B的被卡定部FB3-1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允许扁平型导体FB向后方拔出。此外,在上述状态下,若向后方拉扯扁平型导体FB,则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101拔出该扁平型导体F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构件140形成作为被移动限制部的第一轴部145A和第二轴部145B,在第一配件150形成作为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第一窄臂部151B,在第二配件160形成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不过,不一定必须设置第一轴部145A与第一窄臂部151B的组合(称为“第一组合”)以及第二轴部145B与第二配件侧限制部161C的组合(“称为第二组合”)这两种组合,例如,也可仅设置第一组合。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共通点在于,是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且将与该安装面平行的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而供扁平型导体插拔的连接器,具有供该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外壳、保持于该外壳的端子和配件以及能够相对该外壳转动的可动构件。另一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点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例如通过端子限制可动构件朝向上方的移动、仅具有一种模具等。将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不同点为中心对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以下称为“连接器201”)与扁平型导体FC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C前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FC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FB相同的形状,因此,对于与扁平型导体FB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将该扁平型导体FB的符号中的“B”替换成“C”而得到的符号,从而省略说明。
连接器201具有: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210和可动构件240;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该外壳210的作为金属构件的端子220以及配件260(也参照图22的(A)、(B))。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外壳210,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110对应的部分,标注在该外壳110的符号上加“100”而得到的符号。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110相同的是,如图21所示,外壳210具有前方框部210A(参照图23的(A))、后方框部210B以及侧方框部210C。在上述侧方框部210C处,收容可动构件240的后述端板部244和第二轴部245B的收容孔部215A形成为在该侧方框部210C的侧壁215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沿上下方向贯穿并且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空间。此外,外壳210的用于接收扁平型导体FC的前端侧部分的接收部217A形成为在比后方框部210B靠上方且比可动构件240靠下方的位置处朝向后方开口。
此外,在比上述接收部217A靠上方处具有收容可动构件240的收容凹部217B(参照图23的(A))。如图23的(A)所示,上述收容凹部217B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并且向后方敞开的空间,从而在上下方向上与接收部217A连通,并且收容可动构件240的转动基部245的大部分。此外,如图23的(A)所示,上述收容凹部217B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端子220的后述上臂部223对应的位置处构成为收容部,该收容部对可动构件240的作为被移动限制部的第一轴部245A以及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作为端子侧限制部的窄臂部223B进行收容。
如图21所示,后方框部210B不对端子220进行保持,并且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壳110的后方框部110B相比,该后方框部210B在前后方向上较大。此外,在侧方框部210C的侧壁215处,在侧壁215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将该侧壁215的下表面切开而形成有用于收容配件260的固定部262的底凹部215B。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仅设置有一种端子220。该端子220通过对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成,并且如图21所示,该端子22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外壳210的接收部217A的范围排列并保持于该外壳210(参照图22的(A))。
如图22的(A)、(B)所示,端子220具有:基部221,该基部221保持于前方框部210A(参照图23的(A));接触臂部222,该接触臂部222从上述基部22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Y2侧的部分的后端朝向后方延伸;上臂部223,该上臂部223位于比上述接触臂部222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对接触臂部222向Y1侧偏离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连结部224,该连结部22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上述上臂部223的前端连结至基部22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Y1侧的部分的后端;连接部225,该连接部225从基部22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
如图23的(A)所示,接触臂部222在外壳210的底孔部217C内朝向后方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接触臂部222在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具有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形成的接触部222A,该接触部222A位于接收部217A内,能够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与形成于扁平型导体FB的下表面的连接电路部接触。
上臂部223在外壳210的收容凹部217B内朝向后方延伸至与接触臂部222的后端基本相同的位置。如图22的(A)、(B)所示,上述上臂部223的大致前半部构成为宽臂部223A,大致后半部构成为窄臂部223B,该窄臂部223B作为与上述宽臂部223A相比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端子侧限制部。上述上臂部223具有比可动构件240的第一轴部245A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部分,该部分的轧制面露出。上述窄臂部223B从前方进入可动构件240的进入允许部246,并且位于作为该可动构件240的转动轴部的第一轴部245A的上方。
无论可动构件24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哪个角度位置时,窄臂部223B均位于第一轴部245A的上方,从而在与第一轴部245A接触的状态下限制该第一轴部245A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240朝向上方的移动,进而阻止可动构件240从外壳210朝向上方脱开(参照图23的(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可动构件240位于打开位置时(参照图23的(A)),还是位于关闭位置时,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均与第一轴部245A的上表面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窄臂部223B位于与第一轴部245A接触的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位于与第一轴部245A在上下方向上隔着些许间隙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窄臂部223B限制第一轴部245A朝向上方移动相当于上述间隙的尺寸的规定量以上。
如图23的(A)所示,连结部224在外壳210的前方框部210A的内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基部221一起通过前方框部210A埋设并保持。连接部225从前方框部210A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出来,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
可动构件240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140相同的形状,但如图21所示,与上述可动构件140的不同点在于,允许端子220的窄臂部223B进入的进入允许部246的宽度比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140的进入允许部146的宽度窄。关于上述可动构件240,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140对应的部分,标注在该可动构件140的符号上加“100”而得到的符号,从而省略详细说明。
配件2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210的收容孔部215A以及作为可动构件240的转动轴部的第二轴部245B设置于相同的位置。如图22的(A)所示,上述配件260通过对金属板构件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成。配件260具有:下臂部261,该下臂部26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固定部262,该固定部262在比上述下臂部26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连结部263,该连结部263将下臂部261的后端与固定部262的前端连结,该配件260整体呈近似曲柄状。连结部263在上下方向上比端子220的连结部224短,其结果是,配件260的下臂部261位于比端子220的上臂部223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22的(A)所示,下臂部261的后端侧部分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尺寸)与连结部224的宽度尺寸相同,并且比下臂部261的其它部分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的(A)所示,下臂部261在外壳2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外壳210的收容孔部215A的范围延伸,该下臂部261的前端侧部分以及后端侧部分通过外壳210的侧壁2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下臂部261具有比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向前方以及后方延伸的部分,该部分的轧制面露出。
如图24的(A)所示,下臂部26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收容孔部215A内的中间部露出。上述露出的部分构成为用于限制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的移动的配件侧限制部261C。无论可动构件240位于哪个角度位置,上述配件侧限制部261C均位于该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的下方,从而限制该第二轴部245B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240向下方移动,进而阻止可动构件240从外壳210向下方脱开。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论可动构件240位于打开位置时(参照图24的(A)),还是位于关闭位置时,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均与第二轴部245B的下表面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件侧限制部261C位于与第二轴部245B接触的位置,但作为替代,也可位于与第二轴部245B在上下方向上隔着些许间隙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配件侧限制部261C限制第二轴部245B朝向下方移动相当于上述间隙的尺寸的规定量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件260的下臂部261在其前端侧部分以及后端侧部分处保持于外壳210,从而在靠近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长边方向两端的位置处保持于该外壳210。也就是说,配件侧限制部261C被保持成双支承梁状,因此,当通过该配件侧限制部261C限制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的移动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来对抗该第二轴部245B的抵接力。
如图24的(A)所示,连结部263通过外壳201的侧壁215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埋设并保持。如图22的(A)所示,固定部262具有宽固定部262A和窄固定部262B,其中,宽固定部262A形成于该固定部262的前半部,窄固定部262B形成于该固定部262的后半部,并且该窄固定部262B的宽度比上述宽固定部262A的宽度窄。如图24的(A)所示,宽固定部262A位于侧壁215的底凹部215B内,窄固定部262B朝向侧壁215外而向后方延伸出来。固定部262在其下表面处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焊接连接。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器201以下述方法制造。
首先,将端子220、配件260以上述构件的轧制面平行于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方式(参照图22的(A))配置于模具(后述的上侧模具M7、下侧模具M8以及后方模具M9)并通过该模具进行保持。具体而言,通过从上方配置的上侧模具M7、从下方配置的下侧模具M8以及从后方配置的后方模具M9,对端子220的上臂部223、配件260的下臂部261进行夹持。
此时,如图23的(B)所示,上侧模具M7与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上表面的整个区域抵接,下侧模具M8以及后方模具M9分别与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下表面的大致前端侧区域以及后端侧区域抵接。这样,上述上臂部223的平坦轧制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与模具抵接的抵接面。其结果是,如图23的(B)所示,用于形成第一轴部245A的空间通过上臂部223、下侧模具M8以及后方模具M9围住而形成。
此外,如图24的(B)所示,上侧模具M7与配件260的下臂部261的上表面中靠近前端的区域以及靠近后端的区域抵接,用于形成第二轴部245B的空间通过下臂部261、上侧模具M7围住而形成。此外,如图24的(B)所示,下侧模具M8与配件260的下臂部261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区域抵接。这样,上述下臂部261的平坦轧制面即上表面和下表面被用作与模具抵接的抵接面。
接着,将熔融后的电绝缘材料注入模具内后使之固化,从而使外壳210和可动构件240同时成形,通过外壳210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上述端子220以及配件260。作为上述一体模制成形的结果,如图23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220的上臂部223的位置处,在由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轧制面)、下侧模具M8以及后方模具M9围成的空间内,可动构件240的第一轴部245A形成为在其上表面处与上臂部223的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接触的状态。此外,如图23的(B)所示,可动构件240以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成形。此外,如图24的(B)所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配件260的位置处,在外壳210的收容孔部215A内形成有构成配件260的下臂部261的一部分的配件侧限制部261C,并且在由该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轧制面)和上侧模具M7围成的空间内,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形成为在其下表面处与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
接着,通过使上侧模具M7朝向上方(Z1方向)笔直移动、使下侧模具M8朝向下方(Z2方向)方向笔直移动并且使后方模具M9朝向后方(X2方向)笔直移动,从而卸下上侧模具M7、下侧模具M8以及后方模具M9。在卸下模具M7、M8和M9后,通过进行使可动构件240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侧转动的操作,从而使该可动构件240的第一轴部245A从作为端子220的端子侧限制部的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分离,并且使该可动构件240的第二轴部245B从配件260的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分离,从而将该可动构件240设为可动,进而以连接器201处于能够使用的状态完成制造。此时,由于窄臂部223B的下表面以及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上表面是轧制面且光滑,因此,第一轴部245A以及第二轴部245B容易分离。上述可动构件240的转动操作也可在卸下模具M7、M8和M9后的任一阶段执行,例如,上述转动操作也可在连接器201出厂前由制造者执行,上述转动操作还可在连接器出厂后且在开始使用该连接器时由使用者执行。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仅通过下述方式即可制造:将端子220以及配件260与外壳210和可动构件240同时一体模制成形后,使可动构件240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一体模制成形后对连接器的构成构件进行一些加工,能够以较少的工序简单地制造连接器。此外,与工序变少相应地,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连接器201和扁平型导体FC的连接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和扁平型导体FB的连接动作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构件240形成作为被移动限制部的第一轴部245A和第二轴部245B,在端子220形成作为端子侧限制部的窄臂部223B,在配件260形成配件侧限制部261C。不过,不一定必须设置第一轴部245A与窄臂部223B的组合(称为“第一组合”)以及第二轴部245B与配件侧限制部261C的组合(称为“第二组合”)这两种组合,例如,也可仅设置第一组合。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可动构件能够通过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而移动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可动构件的移动形态不限于此,例如,该可动构件也可设置成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或者连接器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形态、即所谓的滑动式形态。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外壳的收容部收容有可动构件的整个被移动限制部以及金属构件的整个移动限制部,但收容部所收容的不一定必须是整个被移动限制部和整个移动限制,也可仅收容被移动限制部的一部分,或者仅收容移动限制部的一部分。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平行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方向上插拔这一形式的连接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形式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插拔这一形式的连接器,换言之,本发明也能够应用至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及连接器厚度方向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连接器。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收容被移动限制部和移动限制部的收容部形成于贯穿外壳的贯穿空间,但收容部不一定必须形成于该贯穿空间,例如,该收容部也可收容于外壳外的空间即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贯穿空间连通且在上下方向上敞开的空间,或者该收容部还可收容于跨越该空间和上述贯穿空间这两者的空间。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上述收容部形成为在上述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上述移动限制部的限制的被限制方向即上下方向上贯穿外壳,但作为替代,该收容部只要在被限制方向敞开即可,例如,在前后方向为被限制方向的情况下,上述收容部也可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外壳。在上述情况下,上述收容部通过拔出沿前后方向配置的模具的方式形成。

Claims (17)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且供扁平型导体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将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并且将与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厚度方向,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为能够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的敞开的空间;
多个金属构件,多个所述金属构件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形成有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被移动限制部,
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用于与扁平型导体连接的多个端子,
至少一部分的所述金属构件是轧制金属板制的且其轧制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对应的位置处,该金属构件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范围而比该被移动限制部大并且从所述外壳露出,该露出部分具有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使该露出部分的轧制面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相向而限制该被移动限制部移动规定量以上,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和所述移动限制部对应的范围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为对该被移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该移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收容的空间,该收容部形成于下述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空间:贯穿空间,所述贯穿空间在被限制方向上贯穿所述外壳,所述被限制方向是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的方向;在外壳外且在被限制方向上与所述贯穿空间连通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
所述被移动限制部形成于所述转动轴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呈该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沿着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轴部的周面的形状而与该周面接触,从而能够引导所述转动轴部的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轴部在该转动轴部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处具有具备圆弧状的弯曲面的大径部,并且在所述周向上的另一部分处具有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具备直径比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小的圆弧状的弯曲面,
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沿着所述大径部的弯曲面呈圆弧状弯曲。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沿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或者连接器厚度方向中的任一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构件的移动限制部在所述收容部内呈在相向内壁面彼此的相向方向上延伸的带板状,所述相向内壁面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内的一个方向上相向,所述金属构件在所述移动限制部的延伸方向上靠近该移动限制部的两端的位置处通过所述外壳保持。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用于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拔出,
所述卡定部在后部具有引导面,在前部具有卡定面,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面用于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向前方引导该扁平型导体,所述卡定面在插入扁平型导体后能够从后方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
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引导面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延伸。
8.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向后方延伸的接触臂部,该接触臂部能够通过形成于该接触臂部的后端部的接触部与扁平型导体接触,
当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基部位于比所述接触部靠后方的位置,
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转动基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端子的接触臂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槽部,所述槽部对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后端进行收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端子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的后端收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
所述第二端子的接触臂部即第二接触臂部的后端位于比第一端子的接触臂部即第一接触臂部的后端靠前方的位置,并且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部的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被保持臂部,所述被保持臂部沿着所述接触臂部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该接触臂部的后端的范围而朝向后方延伸并保持于外壳,
所述被保持臂部在前后方向上包含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槽部的范围相对于该槽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所述外壳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被保持臂部位于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一侧的壁部在包含所述槽部的范围形成有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被保持臂部,所述被保持臂部沿着所述接触臂部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含该接触臂部的所述接触部的范围而朝向后方延伸并保持于外壳,
所述被保持臂部在前后方向上包含所述接触部的范围相对于该接触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
所述外壳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被保持臂部位于与所述接触臂部相反一侧的壁部在包含所述接触部的范围形成有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
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多个所述端子和多个配件,
多个所述端子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
多个所述配件具有第一配件,所述第一配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内,
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具有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第一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
所述第一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第一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配件除了具有所述第一配件,还具有第二配件,所述第二配件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
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除了具有所述第一轴部,还具有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第二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
所述第二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第二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基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轴部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插通允许部,所述插通允许部允许第一配件的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插通,
所述第一配件侧限制部插通于所述插通允许部,并且该第一配件侧限制部的自由端部位于该插通允许部外,在该自由端部形成有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突出的突部,通过该突部卡定至转动基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伴随着围绕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的转动而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在包含转动轴线的部分具有转动基部,在该转动基部形成有转动轴部,
多个所述端子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
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具有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端子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
所述端子的移动限制部即端子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轴部位于一侧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金属构件除了具有多个所述端子,还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多个配件,
所述可动构件的转动轴部除了具有所述第一轴部,还具有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所述配件对应的位置处的被移动限制部,
所述配件的移动限制部即配件侧限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二轴部位于另一侧的位置。
17.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并且供扁平型导体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将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为能够供所述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插入的敞开的空间;
多个金属构件,多个所述金属构件具有用于与扁平型导体连接的多个端子,并且通过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特征在于,
将轧制金属板制的多个金属构件以该金属构件的轧制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于模具,通过所述模具保持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并且使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在该模具内露出,
在所述模具内注入熔融的电绝缘材料后使该熔融的电绝缘材料固化,从而在使所述金属构件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外壳以一体模制成形的方式保持该金属构件的另一部分,在该金属构件的露出部分形成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对所述可动构件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并且在所述可动构件的一部分处以与所述移动限制部的轧制面面接触的状态形成被移动限制部,所述被移动限制部的移动受到所述移动限制部的限制,
在卸下所述模具后,通过进行使所述可动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从而使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被移动限制部从所述金属构件的所述移动限制部分离,进而使所述可动构件能够移动。
CN201910910147.7A 2018-09-25 2019-09-24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9433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906 2018-09-25
JP2018178906A JP7164374B2 (ja) 2018-09-25 2018-09-25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3332A true CN110943332A (zh) 2020-03-31
CN110943332B CN110943332B (zh) 2023-04-07

Family

ID=68066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0147.7A Active CN110943332B (zh) 2018-09-25 2019-09-24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8374B2 (zh)
EP (1) EP3629422A1 (zh)
JP (1) JP7164374B2 (zh)
KR (1) KR102629099B1 (zh)
CN (1) CN110943332B (zh)
TW (1) TWI8016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152380B2 (ja) * 2019-10-10 2022-10-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WO2021101447A1 (en) 2019-11-22 2021-05-27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Ffc connector with anti-overstress features
JP2022040584A (ja) * 2020-08-31 2022-03-1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11444400B2 (en) * 2020-12-21 2022-09-13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with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an embedded interconnec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9984A (ja) * 2007-04-20 2008-11-06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977704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5911462U (zh) * 2015-08-24 2017-01-2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7210551A (zh) * 2014-12-09 2017-09-26 京瓷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6300Y2 (zh) 1971-11-05 1975-05-21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2000-01-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607348B2 (ja) * 2001-02-07 2011-01-0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3297465A (ja) * 2002-03-26 2003-10-17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TWM288981U (en) * 2005-06-28 2006-03-21 Compal Electronics Inc Connector
US7179118B1 (en) * 2006-03-15 2007-02-20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US7887351B2 (en) * 2008-10-30 2011-02-15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JP5123975B2 (ja) 2010-04-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82334B2 (ja) * 2010-08-0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859261B1 (ja) 2010-10-20 2012-01-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896959B2 (ja) * 2013-06-14 2016-03-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実装体
JP6282565B2 (ja) * 2014-09-22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761311B2 (ja) * 2016-09-13 2020-09-2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9984A (ja) * 2007-04-20 2008-11-06 Molex Inc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7210551A (zh) * 2014-12-09 2017-09-26 京瓷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CN105977704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5911462U (zh) * 2015-08-24 2017-01-2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9148A1 (en) 2020-03-26
TW202030932A (zh) 2020-08-16
US10868374B2 (en) 2020-12-15
JP2020053140A (ja) 2020-04-02
KR102629099B1 (ko) 2024-01-24
EP3629422A1 (en) 2020-04-01
CN110943332B (zh) 2023-04-07
JP7164374B2 (ja) 2022-11-01
TWI801639B (zh) 2023-05-11
KR20200035201A (ko)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3332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4514802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48583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4165046A (ja) 平型導体の接続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JP2000106237A (ja) 多極同軸コネクタ
CN112652902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EP1538706B1 (en) A connector fixing bracket
JP7092259B2 (ja) コネクタ
JP5015268B2 (ja) 端子組立体、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6185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87895A (ja) 圧接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コネクタ
WO2021079587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11755865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4837631B2 (ja) 電気接続部品
JP200029916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4377011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1265290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200125702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092045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08181700A (ja) 端子組立体、コネクタ及び端子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JP2021064499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67084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2002298954A (ja) Ffc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8177066A (ja) 端子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WO2009037682A2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