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2903A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2903A
CN112652903A CN202011077147.2A CN202011077147A CN112652903A CN 112652903 A CN112652903 A CN 112652903A CN 202011077147 A CN202011077147 A CN 202011077147A CN 112652903 A CN112652903 A CN 112652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flat
guide surface
connector
flat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71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嵜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2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2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简单地连接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可动构件(30)具有卡定部,该卡定部能够与形成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该卡定部具有引导面,该引导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上方倾斜,并向接收部(17A)引导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分,连接器(1)具有第一金属配件(40),该第一金属配件保持于外壳(10),允许可动构件(30)向上方移动,并且能够对该可动构件向关闭位置施力,并且,连接器具有限制部(15B),该限制部在比可动构件(30)的第一轴部(35)以及卡定部靠前方处通过外壳10的一部分形成,能够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向打开位置移动规定量以上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例如,已知一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供扁平型导体插拔,其中,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即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插入方向是前方,拔出方向是后方)。该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一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所述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以能够在后述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外壳。外壳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接收部以接收扁平型导体。
可动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打开位置处,该可动构件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角度,并且允许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在关闭位置处,该可动构件以与所述安装面大致平行的姿势提高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压力。该可动构件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后端侧位置处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各端子的位置处形成有上下方向的槽部。此外,可动构件在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后端侧位置处具有在所述槽部内将该槽部的相对内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对的内壁面)彼此连结的轴部,并且,该可动构件以该轴部为转动中心转动。
在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可动构件的后端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相邻的槽部彼此间的位置处形成有比所述轴部向下方突出的角部(专利文献1中的“驱动部”)。当可动构件位于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侧略微转动的位置(可动构件处于半关闭姿势的位置)时,所述角部也比所述轴部向下方突出,不过,当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该角部的下端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轴部位于相同的位置。
所述端子的接触部位于所述轴部的正下方。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连接器时,所述角部与所述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小于可动构件位于关闭姿势(关闭位置处的姿势)以及半关闭姿势时的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并且所述间隔是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打开位置处的姿势)时的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以上。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即将将扁平型导体插入连接器前可动构件处于半关闭姿势的情况下,若就这样开始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则该扁平型导体的前端将与可动构件的角部抵接。其结果是,在作用至所述角部的扁平型导体的抵接力的作用下,可动构件转动而被带至打开位置,从而扁平型导体的进一步插入被允许。接着,在扁平型导体被插入至标准位置后,若对可动构件进行转动操作而将其带至关闭位置,那么,该可动构件将从上方对扁平型导体进行加压,从而提高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这样一来,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的连接动作完成。如此一来,根据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即使在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可动构件处于半关闭姿势而非打开姿势,操作人员也不需要进行使可动构件向打开位置转动的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05-03250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时刻,可动构件位于打开位置。因此,在插入扁平型导体后,为了提高对扁平型导体进行加压以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压力,必须进行使可动构件向关闭位置转动的操作,相应地,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的连接作业将变得繁杂。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简单地连接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在与前后方向以及端子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提高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并且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相对关闭位置处的姿势成角度的姿势允许从所述外壳拔出所述扁平型导体,所述可动构件具有轴体部,所述轴体部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所述可动构件能够绕该轴体部的轴线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处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能够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在该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引导面,在关闭位置处,所述引导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倾斜,所述引导面向所述接收部引导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分,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保持于所述外壳,所述施力构件允许所述可动构件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并且能够对该可动构件向关闭位置施力。
在本发明中,若开始向外壳的接收部插入扁平型导体,那么,首先,扁平型导体的前端抵接至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倾斜面)而产生抵接力。其结果是,在该引导面作用有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一侧的分力,在该分力的作用下,可动构件抵抗正受到的来自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所述一侧略微移动,从而允许扁平型导体向前方行进。若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而使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通过卡定部的位置,则可动构件在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恢复至关闭位置。其结果是,可动构件从所述一侧对扁平型导体进行加压,从而形成该扁平型导体与端子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连接的状态。此外,可动构件的卡定部以能够与被卡定部卡定的状态位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的后方处,使得扁平型导体从外壳拔出这一情况被阻止。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仅通过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外壳的接收部,就能够完成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的连接作业。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比所述可动构件的轴体部以及所述卡定部靠前方处,通过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或者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形成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对处于关闭位置的所述可动构件朝向打开位置移动规定量以上进行限制。
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当扁平型导体的前端抵接至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倾斜面)时,在可动构件处不仅作用有上述分力,还作用有欲使该可动构件向打开位置转动的旋转力。即使在该旋转力较大的情况下,通过预先设置所述限制部,可动构件向打开位置移动规定量以上也被限制部限制。因此,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时刻,能够更可靠地将可动构件维持在关闭位置。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卡定部设置于关闭位置处的所述可动构件的后端侧,所述施力构件能够对所述可动构件的轴体部进行施力。由于位于可动构件的后端侧、即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卡定部附近的轴体部被施力,因此,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在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通过设置于可动构件的后端侧的卡定部的位置后,能够更可靠地使可动构件回到关闭位置,能够将所述卡定部带至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位于不同位置的前方引导面和后方引导面,该后方引导面位于比所述前方引导面的位置以及所述施力构件能够对可动构件施力的位置这两个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处。
在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前方引导面和后方引导面的情况下,若开始插入扁平型导体,那么,首先,扁平型导体的前端抵接至后方引导面而产生抵接力。其结果是,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一侧的分力作用于该后方引导面,使得可动构件朝向该一侧略微移动。由于后方引导面位于比所述施力构件对可动构件施力的位置靠后方处,因此,即使插入力不那么大,也能够产生足够对抗施力构件所产生的作用力的上述分力。若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则扁平型导体的前端抵接至前方引导面。此时,由于扁平型导体与后方引导面的抵接,可动构件已经向上述一侧略微移动。因此,由于扁平型导体与前方引导面的抵接,能够使可动导体没有困难地向所述一侧移动,能够以不那么大的插入力向接收部顺畅的插入扁平型导体。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与所述前方引导面相比,所述后方引导面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形成得较缓。在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具有前方引导面和后方引导面的情况下,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依次与后方引导面以及前方引导面抵接。在本发明中,与前方引导面相比,后方引导面相对前后方向的倾斜形成得较缓,从而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所抵接的引导面的倾斜度依次变大,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插入扁平型导体。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能够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而与该扁平型导体电导通。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施力构件也用作端子。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设置有施力构件,该施力构件允许可动构件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并且能够对该可动构件向关闭位置施力,因此,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时刻,可动构件受到来自上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位于关闭位置,形成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压力变高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仅通过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外壳的接收部,就能够简单地连接扁平型导体与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和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状态。
图2是以使可动构件向上方分离、向前方拔出一部分的第一金属配件并且向后方拔出一部分的端子和第三金属配件的状态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并从下方观察图2的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4的(A)是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端子和第一金属配件的位置处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4的(B)是从前方观察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5的(A)是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的端子和第一金属配件的位置处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图5的(B)是从前方观察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其中,(A)示出了端子和第一金属配件的位置处的截面,(B)示出了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7是即将拔出扁平型导体前的端子和第一金属配件的位置处的连接器的纵剖视图。
图8的(A)是从前方并从下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可动构件的立体图,图8的(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外壳
15B 限制部
17A 接收部
20 端子
30 可动构件
33A 被限制部
35 轴体部
37 卡定部
37B 引导面
37C 引导面
37C-1 前方引导面
37C-2 后方引导面
40 第一金属配件(施力构件)
F 扁平型导体
F2A 被卡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前的状态。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将与该安装面平行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作为插拔方向,与扁平型导体F以能够插拔该扁平型导体F的方式连接。该连接器1通过连接扁平型导体F而使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F电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此外,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面内(XY平面内),将与前后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Y轴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连接器厚度方向。
扁平型导体F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且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带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电路部埋设在扁平型导体F的绝缘层内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到达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位置。此外,所述电路部的仅前端侧部分具有在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露出的连接电路部(未图示),并且,该电路部能够与后述的连接器1的端子20接触。此外,扁平型导体F在所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F1,位于该缺口部F1的前方的耳部F2的后端缘作为与连接器1的后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F2A起作用。
连接器1具有:电气绝缘材料制(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制)的外壳10;电气绝缘材料制(本实施方式中为树脂制)的可动构件30,所述可动构件30能够相对于外壳10在后述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作为金属构件的端子20、第一金属配件40、第二金属配件50以及第三金属配件60,所述端子20、第一金属配件40、第二金属配件50以及第三金属配件60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于该外壳10,并且,如图1所示,连接器1供扁平型导体F从后方沿箭头方向插入并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0在所述关闭位置处具有将扁平型导体F向端子20加压的加压构件的作用。此外,第一金属配件40具有能够对可动构件30向关闭位置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作用。
图2是以使可动构件30向上方分离、向前方拔出一部分的第一金属配件40并向后方拔出一部分的端子20以及第三金属配件60的状态示出图1的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方且从下方观察图2的可动构件30的立体图。图4的(A)是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前的端子20和第一金属配件40的位置处的连接器1的纵剖视图,图4的(B)是从前方观察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F前的连接器1的一部分的图。
如图2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外壳10形成为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四方框状,其具有: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所述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相互平行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侧方框部10C,所述一对侧方框部10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对称的位置,并且将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
如图4的(A)所示,前方框部10A具有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其中,前方基部11面向电路基板(未图示)而构成下部,前壁12从该前方基部11向上方竖立,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形成。前方框部10A的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第一金属配件40(参照图4的(A))。前壁12的上表面与处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的下表面以能够抵接的方式相对,对可动构件30向下方的过度变位进行限制(参照图4的(A))。
后方框部10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其形成有后述接收部17A的后部开口的底壁,并且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端子20(参照图4的(A))。
侧方框部10C构成为将前方基部11和后方框部10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的侧壁1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侧壁15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处形成有收容孔部15A,所述收容孔部15A对可动构件30的后述端板部34和第二轴部35B进行收容。该收容孔部15A在上下方向上遍及侧壁15的整个区域延伸且向上方和下方敞开,并且,该收容孔部15A形成为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空间。此外,如图2所示,在侧壁15中,在该侧壁1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的靠近前端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从该内侧面突出的限制部15B(参照图4的(B))。当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限制部15B在可动构件30的后述被限制部33A的上方位于与该被限制部33A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间隙P)的位置(参照图4的(B))。限制部15B位于能够与被限制部33A抵接的位置,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的、朝向打开位置的意想不到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进行限制(参照图5的(B))。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5B作为一部分形成于外壳10,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在外壳安装另一构件,并且在该另一构件形成限制部。
如图4的(A)所示,外壳10形成有空间17,该空间17具有接收部17A、收容凹部17B以及底孔部17C(也参照图7的(A))。所述空间17具有:接收部17A,所述接收部17A用于接收向前方插入的扁平型导体F;收容凹部17B,所述收容凹部17B位于所述接收部17A的上方,并用于收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底孔部17C,所述底孔部17C位于接收部17A的下方。
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比后方框部10B靠上方且比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的后述覆板部32靠下方的位置,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从连接器1的后端跨及外壳10的前壁12的后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遍及两个侧壁15彼此之间。所述接收部17A向后方敞开并向上方也敞开,能够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侧部分。此外,由于所述接收部17A不仅向后方敞开,还向上方敞开,因此,扁平型导体F也能够以倾斜的姿势被该接收部17A的后部接收。
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并与该接收部17A连通,并且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两个侧壁15彼此之间。如图7的(A)所示,该收容凹部17B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穿且向后方敞开的空间,通过其后半部收容可动构件30的轴体部35的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不过,此处的“位于上方”还包括收容凹部17B形成为与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上部分重复的状态。
此外,底孔部17C形成为由外壳10的四方框状部分(由前方框部10A、后方框部10B以及侧方框部10C构成的部分)围成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如图1所示,端子20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并且遍及外壳10的接收部17A的范围而排列并保持于该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如图2和图4的(A)所示,端子20通过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的带状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当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该端子20的整体形状构成为近似曲柄状。该端子20具有:接触臂部21,所述接触臂部2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弹性变位;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在比所述接触臂部2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被保持部23,所述被保持部23连结接触臂部21的后端与连接部22的前端,并且保持于所述后方框部10B。
如图2所示,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构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宽度变窄的悬臂梁状,在其靠近前端的位置处具有接触部21A,该接触部21A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也参照图4的(A))。当扁平型导体F插入连接器1时,在接触臂部21的朝向下方的弹性变位的情况下,该接触部21A能够与扁平型导体F的电路部(未图示)接触(参照图6的(A))。如图1、图2以及图4的(A)所示,连接部22从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向后方延伸出来,并通过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焊盘)焊接连接。
如图2和图4的(A)所示,被保持部2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构成为曲柄状,并且,如图4的(A)所示,该被保持部23通过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
如示出关闭位置的姿势的图2和图3所示,可动构件30具有主体部31和轴体部35,其中,主体部31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以及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扩展的近似板状,轴体部35在比所述主体部31靠后方(X2侧)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轴体部35包括转动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0绕所述转动轴线而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不过,作为其替代,可动构件例如也可伴随着所述转动轴线的转动而在与所述轴线方向成直角的平面内滑动移动等。
如图2和图3所示,主体部31具有:覆板部32,所述覆板部32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并且在关闭位置处从上方覆盖端子20(也参照图4的(A));端壁部33,所述端壁部3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覆板部32的外侧,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端板部34,所述端板部34在关闭位置处的端壁部33的靠后端的位置处从该端壁部33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出来,并且收容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也参照图1);卡定部37,所述卡定部37在关闭位置处的端壁部33和端板部34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向下方突出。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端壁部33位于比覆板部32靠下方处,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该端壁部33具有被限制部33A,该被限制部33A从该端壁部33的前半部的侧面(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所述被限制部33A位于在外壳10的限制部15B的下方处能够从下方抵接至该限制部15B的位置(参照图4的(B))。在扁平型导体F被插入连接器1前,并且在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如图4的(B)所示,被限制部33A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限制部15B隔开间隔(间隙P)的位置。如后文所述,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当可动构件30要向打开位置转动时,或者,当可动构件30要向上方移动时,可动构件30的被限制部33A抬升规定量,被限制部33A通过被限制面33A-1从下方抵接至限制部15B,由此,可动构件30的进一步转动或者朝向上方的进一步移动被限制(参照图5的(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在限制部15B与被限制部33A之间具有与间隙P的量相应的间隔,不过,作为其替代,在关闭位置处,限制部与被限制部也可彼此无间隙,即,被限制面也可位于与限制部接触的位置。此时,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被限制部不会向上方移动。也就是说,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过程中,也包括被限制部抬升的所述“规定量”为零的情况。
如图4的(B)所示,被限制部33A的被限制面33A-1构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随着朝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对于对连接器插入过程中的可动构件30的朝向打开位置的意想不到的转动进行限制的程度而言,限制部15B与被限制部33A的抵接力,换言之,由限制部15B产生的限制力是足够大的,但是不会对操作人员意图使可动构件30向打开位置转动时的操作造成阻碍程度的力,即,所述限制力没有那么大。
如图1所示,端板部34收容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如图2和图3所示,该端板部34具有比端壁部33的后表面更向后方突出的板状的突板部34A。该突板部34A位于能够从下方与形成于外壳10的侧壁15的后方内壁面(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台阶状的抵接部15C(参照图6的(B))抵接的位置。因此,即使假定受到欲使转动至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进一步转动的外力,或者即使假定受到超过第一金属配件40的弹性极限而向上方抬升该可动构件30的外力,由于突板部34A从下方抵接至抵接部15C,因此,可动构件30和第一金属配件40的破损也得到防止。
如图3所示,卡定部37形成为在端壁部33和端板部34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壁部33和端板部34的范围。该卡定部37的前表面构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卡定面37A,当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该卡定部37能够通过卡定面37A从后方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2A卡定(参照图6的(B))。此外,如图6的(B)所示,卡定部37在比卡定面37A靠后方处具有引导面37B,该引导面37B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并且向接收部17A引导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部分。
如图2和图3所示,轴体部35具有:第一轴部35A,所述第一轴部35A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延伸;棱柱状的第二轴部35B,所述第二轴部35B从端板部34的两端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延伸;多个结合部35C,多个所述结合部35C将第一轴部35A与覆板部32结合(参照图3)。
如图4的(A)所示,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第一轴部35A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截面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该第一轴部35A如上所述那样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延伸,将端壁部33的内侧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内侧的侧面)彼此连结在一起(参照图3)。当可动构件3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任一角度位置时,第一轴部3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第一金属配件40对应的位置处的部分均位于该第一金属配件40的窄宽度臂部41B的正下方(也参照图7)。
如图2和图3所示,当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第二轴部35B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四边形形状。该第二轴部35B与前述端板部34一起收容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参照图1)。当可动构件3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任一角度位置时,第二轴部35B均位于第二金属配件50的下臂部51的正上方,其向下方的移动被该下臂部51阻止。
结合部35C位于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金属配件40之间对应的位置,如图3所示,在可动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该结合部35C连结第一轴部35A的前表面与覆板部32的下表面。在彼此相邻的结合部35C之间形成有插通允许部36,该插通允许部36允许第一金属配件40的后述窄宽度臂部41B的插通(参照图1和图2)。
如图2所示,第一金属配件40通过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的带状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大致直角的方式制作而成,该第一金属配件40整体构成为近似曲柄状(也参照图4的(A))。如图2和图4的(A)所示,所述第一金属配件40具有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上臂部41、在比该上臂部4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前方延伸的第一固定部42、连结上臂部41的前端与第一固定部42的后端的第一连结部4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配件40不与扁平型导体接触,不具有端子的作用,不过,作为变形例,也可在第一金属配件形成能够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从而能够与扁平型导体电导通,使该第一金属配件具备端子的作用。
如图4的(A)所示,上臂部41具有宽宽度臂部41A和窄宽度臂部41B,其中,宽宽度臂部41A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埋设并保持于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也参照图6的(A)),窄宽度臂部41B从所述宽宽度臂部41A向后方延伸。宽宽度臂部41A的后端以及窄宽度臂部41B从前方框部10A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出来,并位于收容凹部17B内。也就是说,上臂部41被保持成悬臂梁状。
如图2所示,窄宽度臂部4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比宽宽度臂部41A的窄,并且,在窄宽度臂部41B的后端部(自由端部)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两侧突出的突部41B-1。
当可动构件30在其转动方向上位于任一角度位置时,窄宽度臂部41B均位于该可动构件30的第一轴部35A的上方,阻止可动构件30朝向上方与外壳10脱开(参照图4的(A)和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也好(参照图7),位于关闭位置时也好(参照图4的(A)),窄宽度臂部41B的下表面均与第一轴部35A的上表面面接触。窄宽度臂部41B能够在上下方向、即窄宽度臂部41B的板厚方向上弹性变位,当作用有向上方抬升可动构件30的外力时,允许该第一轴部35A、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30朝向上方移动。此外,此时,窄宽度臂部41B产生相对于上述外力朝向下方的反力(作用力),通过该反力对第一轴部35A朝向下方施力。在上述作用力的作用下,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容易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并且,位于打开位置的可动构件30也容易被维持在打开位置。
窄宽度臂部41B从前方进入可动构件30的插通允许部36。形成于窄宽度臂部41B的后端部的突部41B-1位于能够从后方与形成于插通允许部36的内壁面的台阶部(未图示)卡定的位置,其结果是,可动构件30与外壳10脱开这一情况得到防止。
第一金属配件40的所述第一固定部42的前端侧部分从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向前方延伸出来(参照图4的(A)),并且,该第一固定部42通过其下表面焊接连接并固定至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
第二金属配件5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设置于与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以及可动构件30的第二轴部35B相同的位置。该第二金属配件50通过将与制造第一金属配件40所使用的金属板构件具有相同形状的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如后文所述,与第一金属配件40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二金属配件50的弯曲加工角度小于直角,并且,与第一金属配件40的第一连结部43相比,后述第二连结部倾斜得较缓,该第二金属配件50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金属配件40的相同。
第二金属配件50具有:下臂部51,所述下臂部5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第二固定部52,所述第二固定部52在比所述下臂部5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前方延伸;第二连结部(未图示),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下臂部51的前端与第二固定部52的后端。第二金属配件50整体构成为近似曲柄状,不过,该第二金属配件50的使所述金属板构件弯曲的角度小于直角,因此,第二金属配件50的下臂部51位于比第一金属配件40的上臂部41靠下方的位置。
下臂部51在外壳1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遍及包括外壳10的收容孔部15A的范围地延伸,并且其前端侧部分和后端侧部分通过外壳10的侧壁15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如图1和图2所示,下臂部51的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收容孔部15A内的中间部露出,通过该中间部来阻止可动构件30的第二轴部35B朝向下方的移动。第二固定部52的前端侧部分从侧壁15向前方延伸出来,并且,该第二固定部52通过其下表面焊接连接并固定至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
第三金属配件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10的侧壁15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于比第二金属配件50靠后方处,并且在各侧壁15处各保持有一根。如图2所示,第三金属配件60通过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的带状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上述第三金属配件60构成为将前述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的大部分(接触臂部21的除了后端部以外的部分)切除后的形状。即,第三金属配件60具有:前端部61,所述前端部61形成为其宽度比所述第三金属配件60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宽;第三固定部62,所述第三固定部62在比所述前端部61靠下方的位置处向后方延伸;第三连结部63,所述第三连结部63连结所述前端部61的后端与第三固定部62的前端。前端部61和第三连结部63通过外壳10的侧壁15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埋设并保持。第三固定部62从外壳10的侧壁15向后方延伸出来(参照图1),并通过其下表面焊接连接并固定至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部。
接着,根据图4至图7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连接器1的端子20的连接部22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第一金属配件40的第一固定部42、第二金属配件50的第二固定部52以及第三金属配件60的第三固定部62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通过各固定部42、52、62的焊接连接,外壳10被固定至电路基板。
接着,如图4的(A)所示,使扁平型导体F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位于处于将可动构件30带至关闭位置的状态的连接器1的后方(也参照图1)。然后,将扁平型导体F朝前方插入至连接器1的接收部17A。
在向接收部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的过程中,首先,如图5的(A)所示,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从后方抵接至可动构件30的引导面37B而产生抵接力。在受到上述抵接力的引导面37B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分力(向上方向的分力)以及朝向前方的分力(向前方向的分力)。可动构件30受到向上方向的分力而向上方略微移动,使得扁平型导体F朝向前方的行进得到允许。
此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可动构件30时,存在从可动构件30的转动中心(轴线)的位置到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与卡定部37的引导面37B的抵接位置为止的距离,因此,由于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抵接至引导面37B,在可动构件30处不仅作用有向上方向的分力和向前方向的分力,还作用有欲使可动构件30朝向打开位置转动的旋转力。如图5的(A)所示,可动构件30构成其前端侧部分抬升的倾斜姿势。当可动构件30的前端侧部分抬升规定量(相当于图4的(B)中的间隙P的距离)时,如图5的(B)所示,可动构件30的被限制部33A的被限制面33A-1从下方抵接至外壳10的限制部15B,可动构件30的进一步移动即朝向打开位置的转动被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金属配件40的窄宽度臂部41B对在向上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向上方移动的可动构件30的第一轴部35A向下方进行施力,从而可动构件30容易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因此,通过上述限制部15B,可动构件30的朝向打开位置的转动被更可靠地限制。
当进一步向前方插入扁平型导体F时,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抵接至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的接触部21A,从而通过其抵接力的向下方向的分力对该接触部21A进行下压。此时,接触臂部21向下方弹性变位。此外,此时,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一边与可动构件30的卡定部37的引导面37B滑动接触,一边克服来自第一金属配件40的窄宽度臂部41B的作用力而将卡定部37、进一步说是可动构件30的后端侧向上方抬升。
当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通过卡定部37的引导面37B的位置时,不再作用有上述旋转力,因此,可动构件30的前端侧部分下降。接着,当扁平型导体F进一步向前方插入而使得扁平型导体F的耳部F2通过卡定部37的位置时,即,当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1到达卡定部37的位置时,可动构件30的后端侧部分下降,卡定部37从上方突入缺口部F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配件40的窄宽度臂部41B对位于可动构件30的后端侧、即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卡定部37附近的第一轴部35A进行施力。因此,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在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2A通过卡定部37的位置后,能够更可靠地使可动构件30回到关闭位置而将卡定部37带至与被卡定部F2A卡定的位置。
进行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直到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抵接至外壳10的前壁12的后表面(参照图6的(A)、(B))。如图6的(A)所示,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端子20的接触臂部21也保持弹性变位,在露出至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电路部处,接触臂部21的接触部21A被维持成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此外,如图6的(B)所示,卡定部37依旧位于缺口部F1内,卡定部37的卡定面37A被维持成在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2A的后方处位于能够与被卡定部F2A卡定的位置的状态,因此,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被阻止。
在图6的(A)、(B)所示的状态下,即,当意图将处于与连接器1的连接状态的扁平型导体F从连接器1拔出时,使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30转动,从而将其带至图7所示的打开位置。当可动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可动构件30的卡定部37位于从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1向上方脱开的位置。也就是说,卡定部37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2A的卡定状态被解除,允许向后方拔出扁平型导体F。此外,在该状态下,若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F,则能够容易地将该扁平型导体F从连接器1拔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配件40允许可动构件30朝向上方移动,并且能够对该可动构件30向关闭位置进行施力,因此,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完成的时刻,可动构件30受到来自第一金属配件40的作用力而位于关闭位置,扁平型导体F与端子20的接触压力被提高的状态得以维持。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扁平型导体F插入后进行使可动构件从打开位置转动至关闭位置的操作,仅通过将扁平型导体F插入外壳10的接收部17A,就能够简单地连接扁平型导体F与连接器1。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构件30的卡定部37形成有一个引导面37B,不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卡定部形成有两个引导面。除了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引导面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因此,此处,以卡定部的形状为中心进行说明,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8的(A)是从前方并从下方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可动构件30的立体图,图8的(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卡定部37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如图8的(A)、(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0的卡定部37的引导面37C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位于不同位置的前方引导面37C-1和后方引导面37C-2。后方引导面37C-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前方引导面37C-1靠后方处,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在前方引导面37C-1的范围内靠近外侧的位置。此外,后方引导面37C-2位于比可动构件30的第一轴部35A的位置靠后方处。此外,如图8的(B)所示,与前方引导面37C-1相比,后方引导面37C-2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形成得较缓。
在如上所述那样卡定部37具有前方引导面37C-1和后方引导面37C-2的本实施方式中,若开始插入扁平型导体F,那么,首先,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抵接至后方引导面37C-2而产生抵接力,在该后方引导面37C-2处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向上方向的分力以及朝向前方的向前方向的分力。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可动构件30受到向上方向的分力而向上方略微移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方引导面37C-2位于从可动构件30的第一轴部35A的位置、即第一金属配件40对可动构件30施力的位置向后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即使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力不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力大,也能够产生可足够克服第一金属配件40所产生的作用力的向上方向的分力。
当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F时,在抵接至后方引导面37C-2后,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抵接至前方引导面37C-1。此时,由于扁平型导体F与后方引导面37C-2的抵接,可动构件30已经向上方略微移动。因此,由于扁平型导体F与前方引导面37C-1的抵接,能够使可动构件30没有困难地进一步向上方移动,能够以不那么大的插入力向接收部17A顺畅地插入扁平型导体F。
此外,如上所述,在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F依次与后方引导面37C-2以及前方引导面37C-1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前方引导面37C-1相比,后方引导面37C-2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形成得较缓,从而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F所抵接的引导面的倾斜度依次变大,因此,能够更顺畅地插入扁平型导体F。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形成于卡定部,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形成于可动构件的卡定部以外的部分,例如形成于可动构件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卡定部不同的位置的部分。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将本发明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器。此外,本发明所应用的连接器未必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这一形式的连接器,也可将本发明应用至其他形式的连接器。

Claims (6)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
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在与前后方向以及端子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提高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并且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相对关闭位置处的姿势成角度的姿势允许从所述外壳拔出所述扁平型导体,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轴体部,所述轴体部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所述可动构件能够绕该轴体部的轴线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处具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能够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在该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引导面,在关闭位置处,所述引导面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倾斜,所述引导面向所述接收部引导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分,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保持于所述外壳,所述施力构件允许所述可动构件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并且能够对该可动构件向关闭位置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比所述可动构件的轴体部以及所述卡定部靠前方处,通过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或者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形成限制部,该限制部能够对处于关闭位置的所述可动构件朝向打开位置移动规定量以上进行限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设置于关闭位置处的所述可动构件的后端侧,
所述施力构件能够对所述可动构件的轴体部进行施力。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面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位于不同位置的前方引导面和后方引导面,该后方引导面位于比所述前方引导面的位置以及所述施力构件能够对可动构件施力的位置这两个位置靠后方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前方引导面相比,所述后方引导面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形成得较缓。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构件能够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而与该扁平型导体电导通。
CN202011077147.2A 2019-10-10 2020-10-1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26529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7091 2019-10-10
JP2019187091A JP2021064461A (ja) 2019-10-10 2019-10-10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2903A true CN112652903A (zh) 2021-04-13

Family

ID=75346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7147.2A Pending CN112652903A (zh) 2019-10-10 2020-10-1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064461A (zh)
KR (1) KR20210042807A (zh)
CN (1) CN112652903A (zh)
TW (1) TW202131571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4881B2 (ja) 2003-07-10 2008-11-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4461A (ja) 2021-04-22
TW202131571A (zh) 2021-08-16
KR20210042807A (ko)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00990B1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6866523B2 (en) Construction for mounting a terminal, a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ounting it
JP4995861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80920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52902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KR20090054904A (ko) 편평한 단자용 커넥터
EP1235304A1 (en) Connector for flat circuit member
TW201036282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JP2023059372A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2019117726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5290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5693212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KR20090090247A (ko) 접속용 소켓
CN114447665A (zh) 电连接器
CN11444765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1755865B (zh)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0880651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以及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组装体
JP7407389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セット並びにコネクタセットの抜去方法
CN112652904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597941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95754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109512A (ja) Fpc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対
JP2024066097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4066098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TW202247540A (zh) 端子、電線連接器及線對板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