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2904B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52904B CN112652904B CN202011079150.8A CN202011079150A CN112652904B CN 112652904 B CN112652904 B CN 112652904B CN 202011079150 A CN202011079150 A CN 202011079150A CN 112652904 B CN112652904 B CN 1126529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at
- connector
- terminal
- pressing member
- 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良好地维持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状态。端子(20)在分开的两个位置处被支承,端子(20)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端子(20)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具有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的接触部(21C‑2),加压构件(30)具有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的按压部(31A‑1),在扁平型导体(C)配置于接收部(13A)的状态下,按压部(31A‑1)按压扁平型导体(C)而提高该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接触部(21C‑2)的接触压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例如,已知一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而供扁平型导体插拔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前后方向是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该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将与安装面平行且相对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多个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以下,在不需要区分两者的情况下,统称为“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和电源信号将上述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上述外壳;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以能够在后述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被上述外壳支承。此处,将与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外壳形成有向后方和上方敞开的接收部,以接收扁平型导体。信号端子通过将带状的金属细条片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具有:笔直状的基部,所述基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连接;接触部,所述接触部以从上述基部向前方延伸且朝向上方延伸后再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弯曲,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另一方面,电源端子的形状与信号端子的形状相似,两者的形状的不同点仅在于,电源端子构成为将多个上述信号端子的上述基部彼此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连结在一起这样的形状。也就是说,无论在信号端子中还是在电源端子中,接触部均构成为细条片。
加压构件形成为近似板状,该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所述打开位置处,允许扁平型导体以相对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直立的姿势向外壳的接收部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处,以相对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姿势插入上述接收部的扁平型导体与上述端子的接触压力提高。该加压构件在其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前端侧位置处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被支承部,并且,该加压构件以该被支承部为转动中心转动。
在使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时,当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从上方将扁平型导体的前端部分降下并将其配置于外壳的接收部内,然后,使加压构件向关闭位置转动。其结果是,通过使该加压构件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使得该扁平型导体与各端子的接触部以具有接触压力的状态接触,从而该扁平型导体与各端子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6063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如前文所述的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细条片,从而其挠性较高。因此,可以认为,假定在振动激烈的环境下使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上述端子将受到振动的影响,从而产生不理想的大弹性变位,其结果是,可能在扁平型导体与接触部之间间歇性地产生接触不良状态,关于这一点,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良好地维持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下述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解决。
<第一发明>
第一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是供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且在前后方向上以及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空间,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端子和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在与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配置位置设置于一侧,所述加压构件提高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在分开的两个位置处被支承,所述端子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所述端子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加压构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而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在第一发明中,在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接收部后,通过加压构件的按压部而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扁平型导体,从而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所述端子在被支承的所述两个位置之间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并且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形成有所述接触部,因此,与以往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的情况相比,扁平型导体与接触部的接触压力变高。因此,即使连接器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端子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良好接触状态得以维持。
在第一发明中,可以是,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所述接收部,并且,所述外壳将所述端子支承在所述两个位置,所述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允许向所述接收部配置所述扁平型导体,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加压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而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是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且在前后方向上以及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端子,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在与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配置位置设置于一侧,并且,所述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加压构件允许向所述接收部配置扁平型导体,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加压构件提高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在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处保持于所述外壳,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端子在另一端侧的位置处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所述端子在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与另一端侧的位置之间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加压构件具有按压部,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加压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从而使所述端子在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处与所述外壳或者安装有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构件中的任意一者抵接,进而提高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在第二发明中,当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端子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位置处保持于所述外壳,并且在另一端侧的位置处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的状态,即,端子构成为悬臂梁状。在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在将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接收部后,若使该加压构件向关闭位置移动,那么,加压构件的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该端子被扁平型导体被按压而向上述另一侧弹性变位,从而在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处与外壳或安装有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构件中的任意一者抵接。
在加压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端子在所述一端侧的位置处保持于外壳,在另一端侧的位置处支承于外壳或所述构件。因此,形成于端子的一端侧的位置与另一端侧的位置之间的部分的接触部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在上述这样的双支承梁的状态的基础上,加压构件的按压部从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向所述接触部按压扁平型导体。此时,由于接触部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因此,与以往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的情况相比,扁平型导体与接触部的接触压力变高。因此,即使连接器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端子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良好接触状态得以维持。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压构件伴随着在关闭位置的前端侧或后端侧处的、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转动而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加压构件在关闭位置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轴线所在一侧的端部具有所述凸轮部,所述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具有凸轮支承部,在关闭位置处,所述凸轮支承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凸轮部,所述按压部形成于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所述凸轮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
在上述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在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在将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接收部后,若将该加压构件带至关闭位置,那么,在该关闭位置处,通过凸轮支承部,加压构件的凸轮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被按压。其结果是,基于形成于该凸轮部的按压部所产生的从所述一侧朝向扁平型导体的按压力提高,能够使该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以较大的接触压力接触。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端子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扩展的板面,所述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从而在分别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狭缝的两侧的侧部区域形成有所述接触部。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在端子形成狭缝,该端子在分别位于该狭缝的两侧的侧部区域处容易产生弹性变位,因此,能够以不怎么大的力进行使加压构件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操作。此时,与未形成狭缝的情况相比,即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变小,由于所述侧部区域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接触压力。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端子形成有所述狭缝的情况下,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端子的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通过所述外壳保持成悬臂梁状的另一端子,所述另一端子的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位于所述狭缝内。如此一来,通过在与狭缝对应的位置设置另一端子,能够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不增大连接器的情况下增加端子的个数。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与所述扁平型导体面接触而按压该扁平型导体。若加压构件的按压部如上所述那样具有按压面,那么,在关闭位置处,通过所述按压面按压扁平型导体,使得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面接触。其结果是,接触面积变大,能够确保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良好接触状态。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多个突起。若所述接触部如上所述那样具有多个突起,那么,当所述加压构件的按压部按压扁平型导体时,端子通过多个突起分别与扁平型导体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稳定接触状态。
在第一发明和第二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端子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在如上所述那样设置有多个端子的情况下,能够适当地混用信号端子、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等多个种类的端子。
在第一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加压构件具有将连接器厚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所述板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板面具有所述按压部,所述接收部在所述端子与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之间形成为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小的空间。
在上述这样的结构中,由于接收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因此,当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接收部时,通过板状部的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扁平型导体,使得该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
此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加压构件具有所述板状部的情况下,所述按压部形成为从所述板状部的所述板面突出。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按压部突出地形成,加压构件对于扁平型导体的按压力变大,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加压构件的按压部从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按压扁平型导体的状态下,端子的形成有接触部的部分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因此,与以往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扁平型导体与接触部的接触压力。因此,即使连接器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端子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良好接触状态得以维持。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状态。
图2是将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并示出了扁平型导体被插入的状态。
图3是将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其中,图4的(A)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状态,图4的(B)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后,加压构件被带至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加压构件的按压部正按压着扁平型导体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以省略加压构件以及金属配件的方式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图,其中,图6的(A)是立体图,图6的(B)是俯视图。
图7是以将一部分的端子拔出的状态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图,其中,图8的(A)是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的(B)是扁平型导体被插入的状态下的按压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8的(C)是将图8的(B)中的按压部的位置放大并示出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外壳
13A 接收部
20 端子
21C-1 狭缝
21C-2 接触部
21C-2A 突起
30 加压构件
31A 凸轮部
31A-1 按压部
31A-1A 按压面
40 金属配件;
46 凸轮支承部
101 连接器
102 接收部;
120 端子;
121 接触部
130 加压构件
131 按压部
131A 按压面
C 扁平型导体;
F 扁平型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图1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状态,图2示出了扁平型导体被插入的状态。图3是将图1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各构件以分离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图4是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其中,图4的(A)示出了即将插入扁平型导体前的状态,图4的(B)以相对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截面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后,加压构件被带至关闭位置的状态。
连接器1配置在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通过连接扁平型导体C,使上述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C电导通。如图1所示,扁平型导体C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在本实施方式中,X1方向是前方,X2方向是后方。扁平型导体C具有在扁平型导体C的绝缘层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电路部(未图示),该电路部到达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头端)位置。该电路部的前端侧部分在扁平型导体C的下表面露出,能够与后述的连接器1的端子20接触。在上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C1,位于该缺口部C1的前方的耳部C2的后端缘作为与后述的连接器1的加压构件30的卡定部34卡定的被卡定部C2A起作用。
连接器1包括: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0,所述外壳10构成为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并且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金属制的端子20,所述端子20保持于外壳10;电绝缘材料制的加压构件30,所述加压构件30以能够在后述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外壳10;金属配件40,所述金属配件40保持在外壳10的大致前半部。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侧部分从后方侧(X2侧)插入并连接至连接器1(参照图1的箭头)。
如图1至图3所示,外壳10具有侧壁11和前壁12,其中,所述侧壁11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端侧,并且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壁1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将两个侧壁11的前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参照图3)。由两个侧壁11、前壁12以及端子20的后述平板部21围成的空间13具有接收部13A和收容部13B,其中,所述接收部13A向后方敞开,并且能够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C,所述收容部13B在接收部13A的上方位置处向上方敞开,并且能够收容加压构件30(参照图3的(A))。接收部13A与收容部13B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空间13。
侧壁11在靠近其后端的位置处具有引导部11A,所述引导部11A从侧壁11的内侧表面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而向内侧延伸。该引导部11A设置成在侧壁11的靠近上端的位置处与端子20的后述平板部21之间在连接器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具有间隙。该间隙的上下方向尺寸比扁平型导体C的厚度尺寸略大,通过上述间隙,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侧缘部(Y轴方向上的两端侧部分)从后方进入接收部13A。如图4的(A)、(B)所示,在引导部11A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上方引导面11A-1,该上方引导面11A-1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通过该上方引导面11A-1,扁平型导体C的侧缘部被引导至接收部13A。
此外,侧壁11在其靠近后端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间隙相同的位置处形成有侧方引导面11B。该侧方引导面11B构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将扁平型导体C的侧缘部引导至接收部13A。
此外,侧壁11在其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具有侧凹部11C,该侧凹部11C以上述侧壁11的上缘隐没的方式形成。如图1和图2所示,该侧凹部11C将加压构件30的后述的转动轴部33支承为能够转动。
端子20以将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如图3所示,端子20具有:近似四方板形状的平板部21,所述平板部21具有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扩展的平坦板面(相对于板厚面成直角的面);多个前方腿部22,所述多个前方腿部22从上述平板部21的前缘向下方延伸后再向前方延伸;多个后方腿部23,所述多个后方腿部23从上述平板部21的后缘向下方延伸后再向后方延伸。
平板部21在前端侧具有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的前方被保持部21A,在后端侧具有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的后方被保持部21B,并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处具有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延伸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的弹性部21C。
前方被保持部21A在埋设于外壳10的侧壁11和前壁12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参照图4的(A)、(B))。后方被保持部21B在埋设于侧壁11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被保持。弹性部21C在接收部13A的下方处从外壳10露出(参照图1)。弹性部21C在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弹性部21C的板厚方向)上贯穿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21C-1。此外,在分别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各狭缝的两侧处的侧部区域,用于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的接触部21C-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形成。接触部21C-2的接触面即上表面(板面)形成为平坦面。接触部21C-2构成为随着朝向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而宽度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窄的形状,由此,当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时,接触部21C-2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
如图4的(A)、(B)所示,前方腿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近似L字状,其具有前方纵部22A和前方连接部22B,其中,前方纵部22A在平板部21的前缘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前方连接部22B在上述前方纵部22A的下端弯曲而向前方延伸。前方纵部22A与平板部21的前方被保持部21A一同在埋设于外壳10的前壁12的状态下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被保持。前方连接部22B位于比外壳10的底面靠下方处,并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前方腿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四个位置,位于两端位置的前方腿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位于中间位置的前方腿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4的(A)、(B)所示,后方腿部2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为近似L字状,其具有后方纵部23A和后方连接部23B,其中,后方纵部23A在平板部21的后缘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后方连接部23B在上述后方纵部23A的下端弯曲而向后方延伸。如图1所示,后方腿部23在不保持于外壳10的情况下从该外壳10露出(也参照图4的(A)、(B))。如图4的(A)、(B)所示,后方连接部32B位于比外壳10的底面靠下方处,并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3所示,后方腿部2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两个位置,该后方腿部2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前述的前方腿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位于后方腿部23与平板部21的边界的弯曲部分的上表面(弯曲面)形成有用于向接收部13A引导扁平型导体C的下方引导面24。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设置保持成双支承梁状的端子20,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与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成双支承梁状的端子一同地设置以悬臂梁状的方式保持于外壳的另一端子。此时,另一端子的用于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可设为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位于上述狭缝内。如此一来,通过在与狭缝对应的位置设置另一端子,能够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不增大连接器的情况下增加端子的个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于外壳10,不过,端子20的保持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通过将端子压入外壳的对应部的方式保持。
加压构件30在连接器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相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配置位置设置于上方侧,并构成为能够绕后述的转动轴部33的轴线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打开位置处,该加压构件30构成图1和图4的(A)所示的在上下方向上立起的姿势,在关闭位置处,该加压构件30构成图2和图4的(B)所示的与电路基板平行的姿势。如后文所述,当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和拔出,当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接触压力提高,并且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被阻止。
如以与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相同的姿势示出的图3所示的那样,加压构件3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31,所述主体部31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端板部32,所述端板部32设置于主体部3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转动轴部33,所述转动轴部33从上述端板部32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卡定部34,所述卡定部34从端板部32向后方突出。
加压构件3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端子20的弹性部21C基本相同的范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当该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加压构件30位于端子20的接触部21C-2的范围内(参照图1和图4的(A)),当该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该加压构件30位于将端子20的平板部21的后半部覆盖的位置(参照图4的(B))。
如图4的(A)所示,位于打开位置时的主体部31的后表面(X2侧的板面)在上端到靠近下端的中间位置的范围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后方逐渐倾斜,并且在比上述中间位置靠下方的范围以不倾斜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处于打开位置时的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从上端到上述中间位置逐渐增大,并且其厚度尺寸在比上述中间位置靠下方的下端侧部分处最大。该下端侧部分形成为后述的凸轮部31A。此外,如图4的(A)所示,处于打开位置时的主体部31的下表面,换言之,凸轮部31A的下表面构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斜面。
如图4的(A)、(B)所示的那样,凸轮部31A位于比金属配件40的后述凸轮支承部46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该凸轮部31A在打开位置的后端部(关闭位置的下端部)具有按压部31A-1,在前端部(关闭位置的上端部)具有被压部31A-2。如图4的(A)所示,当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凸轮部31A的截面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除去按压部31A-1的部分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凸轮支承部46的范围内。如图4的(B)所示,另一方面,当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凸轮部31A的截面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状,该凸轮部31A整体位于前后方向上的凸轮支承部46的范围内。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压构件30位于任一位置时,凸轮部31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凸轮支承部46的正下方,凸轮部31A、进一步说是加压构件30向上方的移动被该凸轮支承部46限制,从而加压构件30从外壳10脱落这一情况得到防止。
在凸轮部31A中,如图4的(B)所示,当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由被压部31A-2承受来自凸轮支承部46的向下方的按压力,从而通过按压部31A-1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进而提高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接触部21C-2的接触压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开位置处的被压部31A-2的前表面(关闭位置处的上表面)形成有平坦的被压面31A-2A,被压部31A-2在关闭位置处通过被压面31A-2A承受来自凸轮支承部46的向下方的按压力。此外,在打开位置处的按压部31A-1的后表面(关闭位置处的下表面)形成有平坦的按压面31A-1A,按压部31A-1在关闭位置处通过按压面31A-1A按压扁平型导体C。
如图4的(A)所示,加压构件30在其位于打开位置时的凸轮部31A的正上方具有从该加压构件30的前表面(关闭位置处的上表面)隐没的凹部31B。如图2所示,该凹部31B形成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具体而言,形成于与金属配件40的凸轮支承部46对应的位置。如图4的(A)所示,凹部31B在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收容凸轮支承部46。
如图1所示,端板部32构成为从位于打开位置的加压构件30的下半部(关闭位置处的前半部)的侧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的板状。如图1所示,转动轴部33在端板部32的打开位置处从端板部32的下端部(关闭位置处的前端侧)的侧面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转动轴部33构成为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的近似圆筒状,并收容于外壳10的侧壁11的侧凹部11C。
如图1所示,卡定部3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扁平型导体C的侧缘部对应的位置处,在打开位置处的端板部32的靠近上端的位置从该端板部32的后表面(关闭位置处的下表面)突出。当扁平型导体C插入后且加压构件3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上述卡定部34从上方进入扁平型导体C的缺口部C1内。其结果是,卡定部34位于能够在被卡定部C2A的后方处卡定至该被卡定部C2A的位置,从而扁平型导体C的拔出被阻止。
如图3所示,金属配件40通过将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具有覆板部41、前板部42、下板部43、侧板部44、侧方固定部45以及凸轮支承部46。覆板部41沿着外壳10的前壁12的上表面和侧壁11的上表面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外壳10的整个区域地延伸(参照图2)。前板部42在覆板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处,在该覆板部41的前缘弯曲而沿着前壁12的前表面向下方延伸(参照图4的(A)、(B))。下板部43在前板部42的下端弯曲并沿着前壁12的下表面向后方延伸。侧板部44在覆板部41的侧缘弯曲并沿着前壁12的侧面向下方延伸(参照图1和图2)。侧方固定部45在侧板部44的下端弯曲并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参照图1和图2)。凸轮支承部4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加压构件30的凹部31B对应的四个位置处从覆板部41的后缘向后方延伸(参照图2)。
金属配件40从外壳10的前方安装至该外壳10,通过覆板部41和下板部43在上下方向上对前壁12进行夹压,从而使得金属配件40被固定至该外壳10。此外,在金属配件40安装至外壳10的状态下,侧方固定部45的下表面位于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相同高度的位置(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并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至该安装面上的对应部。
当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如图4的(A)所示,凸轮支承部46从前方进入加压构件30的凹部31B而被收容至凹部31B内。此时,凸轮支承部46的下表面与凸轮部31A的上表面面接触,由此,加压构件30稳定地维持在打开位置。另一方面,当加压构件30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如图4的(B)所示,凸轮支承部46形成从加压构件30的凹部31B露出的状态,并且,通过凸轮支承部46的下表面从上方按压凸轮部31A的被压面31A-2A。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在扁平型导体C被插入外壳10的接收部13A的状态下,凸轮支承部46的下表面与扁平型导体C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尺寸小于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凸轮部31A的上下方向尺寸。因此,当扁平型导体C插入后且加压构件3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凸轮部31A能够利用按压部31A-1的按压面31A-1A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连接器1的金属配件40设置凸轮支承部46,不过,凸轮支承部设置于金属配件并不是必须的,只要能够确保凸轮支承部具有足够的强度,则也可利用外壳的一部分来形成凸轮支承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构件30的转动轴部33设置于关闭位置处的加压构件30的后端侧,不过,作为其替代,转动轴部也可设置于关闭位置处的加压构件的前端侧。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凸轮部和凸轮支承部也设置于与上述转动轴部相同一侧。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以下述方法制造。首先,在将端子20配置于模具(未图示)内的状态下,将熔融的树脂注入该模具后使之固化,从而使外壳10成型。其结果是,端子20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于外壳10。接着,在将加压构件30维持在打开位置的姿势的情况下,相对外壳10从上方配置该加压构件30,并将加压构件30的转动轴部33收容至外壳10的侧凹部11C内。然后,将金属配件40从前方安装至外壳10,使金属配件40的凸轮支承部46从前方进入加压构件30的凹部31B,从而完成连接器1。
接着,基于图1和图4的(A)、(B)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前方连接部22B和后方连接部23B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金属配件40的侧方固定部45分别焊接连接并固定至电路基板的对应部。
接着,如图1和图4的(A)所示,在将加压构件30带至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使扁平型导体C位于连接器1的后方以使其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接着,将扁平型导体C朝向前方插入连接器1的接收部13A。此时,扁平型导体C在其两侧缘部被外壳10的上方引导面11A-1、侧方引导面11B以及端子20的下方引导面24引导至接收部13A。通过使扁平型导体C的前端抵接至外壳10的前壁12的后表面,从而完成扁平型导体C的插入。
接着,使加压构件30转动而将其带至关闭位置。如图4的(B)所示,当加压构件3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加压构件30的凸轮部31A进入金属配件40的凸轮支承部46与扁平型导体C之间,该凸轮部31A的被压部31A-2的被压面31A-2A从下方按压凸轮支承部46,并且从凸轮支承部46受到上述作用力(向上方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力(向下方的按压力)。如此一来,通过被压面31A-2A承受来自凸轮支承部46的按压力,凸轮部31A的按压部31A-1通过按压面31A-1A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
在扁平型导体C被按压面31A-1A按压的位置处,扁平型导体C和端子20的接触部21C-2向下方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C与接触部21C-2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平板部21形成有狭缝21C-1,从而接触部21C-2容易弹性变位,因此,能够以不怎么大的力来进行使加压构件30向关闭位置移动的操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按压面31A-1A按压扁平型导体C,因此,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接触部21C-2面接触。其结果是,接触面积变大,能够确保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良好接触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接触部21C-2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因此,与以往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扁平型导体C与接触部21C-2的接触压力。因此,即使连接器1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端子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良好接触状态得以维持。
本发明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构件30的按压部31A-1的按压面31A-1A是平坦面,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如图5所示的那样,按压面31A-1A形成为弯曲面。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加压构件30的按压部31A-1正按压着扁平型导体C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并示出了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截面。在第一变形例中,按压面31A-1A构成为向下方凸出弯曲的弯曲面,当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通过凸弯曲顶面、即前后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面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通过将按压面31A-1A设为上述这样的凸弯曲面,能够使对于扁平型导体C的按压力集中至凸弯曲顶面的位置,从而能够使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以更高的接触压力接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的接触部21C-2的上表面即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的接触面是平坦的板面,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如图6的(A)、(B)所示的那样,在接触部21C-2的上表面形成多个突起21C-2A,并通过上述多个突起21C-2A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图6的(A)、(B)是以省略加压构件30和金属配件40的方式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连接器1的图,图6的(A)是立体图,图6的(B)是俯视图。在图6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相同的符号。
在第二变形例中,在端子20的各接触部21C-2,从该接触部21C-2的上表面(板面)突出的三个突起21C-2A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形成。如此一来,接触部21C-2具有多个突起21C-2A,当在关闭位置处加压构件30的按压部31A-1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时,端子20通过多个突起21C-2A分别与扁平型导体C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扁平型导体C与端子20的稳定接触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1仅设置一个端子20,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如图7所示的那样设置多个端子20。图7是以将一部分的端子拔出的状态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在图7中,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相同的符号。
在图7中示出了设置有四个端子20的例子。上述四个端子20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分割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的形状,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的两个端子20A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较窄,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端子20B形成为宽度较宽的形状。如此一来,在设置有多个端子20的情况下,也可将这些端子20用作不同类型的端子。因此,例如,也可适当地选择信号端子、电源端子、接地端子等并将它们混在一起。
在图7所示的第三变形例中,宽度较窄的端子20A(称为“窄宽度端子20”)通过外壳10保持前后方向上的前端侧和后端侧这两个位置,从而接触部21C-2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另一方面,宽度较宽的端子20B(称为“宽宽度端子20B”)通过外壳10仅保持前端侧,从而接触部21C-2构成为悬臂梁状。不过,在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在窄宽度端子20A、宽宽度端子20B的任一端子处,前方连接部22B和后方连接部23B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面接触,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接触部21C-2构成为双支承梁状。
此外,作为第三变形例的进一步变形例,也可以是,在连接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的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在插入扁平型导体后,将加压构件带至关闭位置,从而使得端子的接触部构成双支承梁状。例如,在图7所示的宽宽度端子20B保持成悬臂梁状的状态下,宽宽度端子20B的平板部21可形成为当加压构件30位于打开位置时,随着朝向后方而略微倾斜的形状。
在宽宽度端子20B形成为上述形状的情况下,在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的时刻,宽宽度端子20B的后方连接部23B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浮起,不与该对应电路部面接触,因此,该宽宽度端子20B的接触部21C-2构成为悬臂梁状。接着,在插入扁平型导体C后,若使加压构件30向关闭位置转动而通过该加压构件30的按压部31A-1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C,那么,从上方通过该扁平型导体C受到按压的宽宽度端子20B的接触部21C-2向下方弹性变位。伴随着该弹性变位,宽宽度端子20B的后方连接部23B也向下方变位,由此,该后方连接部23B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面接触(抵接),其结果是,接触部21C-2构成双支承梁状。
此外,在此,对宽宽度端子20B的后方连接部23B与供连接器安装的构件即电路基板抵接而使接触部21C-2构成为双支承梁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使端子抵接的构件不限于供连接器安装的构件,也可以是外壳。在使端子与外壳抵接的情况下,例如,通过外壳仅保持端子的一端侧部分,在插入扁平型导体后,使加压构件转动至关闭位置时,使端子的另一端侧部分(自由端侧部分)与外壳的一部分抵接,从而使得位于一端侧部分与另一端侧部分之间的接触部构成为双支承梁状。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至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转动)的连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加压构件构成为不移动的构件。图8的(A)至(C)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与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图。具体而言,图8的(A)是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的(B)是扁平型导体被插入的状态下的按压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图8的(C)是将图8的(B)的按压部的位置放大并示出的放大剖视图。此处,图8的(B)、(C)示出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处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通过从后方插入并连接扁平型导体F,使上述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F电导通。如图8的(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扁平型导体F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图8的(A)所示的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为没有凹凸的笔直状,且未形成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C(参照图1)那样的缺口部C1、耳部C2以及被卡定部C2A。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具有:金属板制的端子120(参照图8的(B)、(C))和金属板制的加压构件130,所述端子120与所述加压构件130配置成在彼此的板面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电绝缘材料制的引导构件110,所述引导构件110对上述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进行支承;金属板制的保持构件140,所述保持构件140对上述引导构件110、端子120以及加压构件130进行保持。
端子12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平板状,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通过保持构件140保持。也就是说,端子120在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处被支承。在端子12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形成有与扁平型导体F接触的接触部121。该接触部121在上述两端部间构成为双支承梁状,且构成为能够在其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120用作电源端子,不过,端子的种类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用作信号端子。
加压构件13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平板状的板状部,其在端子120的上方处位于与该端子120相对的位置。加压构件130定位成在上下方向上与端子120之间具有间隙的状态。该间隙(加压构件130与端子120之间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形成为能够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F的接收部102。接收部102的上下方向尺寸在除去形成有后述按压部131的部分以外的范围与扁平型导体F的厚度尺寸基本相等。
与端子120相同地,加压构件130在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通过保持构件140保持。在加压构件13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区域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按压部131。该按压部131例如通过对加压构件的板面向板厚方向进行冲压加工的方式形成。该按压部131位于向接收部102内突出的位置,该按压部131的下表面与端子120的上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尺寸比扁平型导体F的厚度尺寸略小。按压部131的下表面是平坦面,其构成为从上方对插入接收部102的扁平型导体F进行按压的按压面131A。
引导构件110具有:引导部111,所述引导部111位于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的后端侧(参照图8的(A));间隔部112,所述间隔部112分别从引导部1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位置向前方延伸(参照图8的(B))。引导部111具有下方引导部111A和侧方引导部111B,其中,所述下方引导部111A在上下方向上与端子120相同的位置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120的整个区域延伸,所述侧方引导部111B分别从该下方引导部111A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
如图8的(A)所示,下方引导部111A的上表面形成为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下方引导面111A-1。侧方引导部111B在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具有侧方引导面111B-1,所述侧方引导面111B-1随着朝向前方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倾斜。下方引导面111A-1和侧方引导面111B-1在扁平型导体F开始插入时向接收部102引导该扁平型导体F。
如图8的(B)所示,间隔部112设置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该间隔部11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端子120与加压构件130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遍及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的整个区域延伸。间隔部112在被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夹持的状态通过保持构件140间接地保持。该间隔部112的上下方向尺寸比扁平型导体F的厚度尺寸略大,其结果是,在端子120与加压构件130之间形成接收部102。也就是说,间隔部112在端子120与加压构件130之间作为用于确保接收部102的间隔件起作用。
保持构件140通过将金属板构件向板厚方向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如图8的(A)所示,该保持构件140在前后方向上遍及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延伸,并且,如图8的(B)所示,该保持构件140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S字状。保持构件140具有:保持部141,所述保持构件141用于夹持并保持端子120、加压构件130以及引导构件110的间隔部112;过渡部142,所述过渡部142从所述保持部141向下方延伸;连接部143,所述连接部143从所述过渡部142的下端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向外侧延伸。
保持部141具有:上方保持板部141A,所述上方保持部141A定位成沿着加压构件130的上表面;下方保持板部141B,所述下方保持板部141B定位成沿着端子120的下表面;连结部141C,所述连结部141C将上方保持板部141A和下方保持板部141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上方保持板部141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下方保持板部141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保持部141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横J字状。
上方保持板部141A与下方保持板部141B之间的上下方向尺寸形成为比端子120、加压构件130以及引导构件110的间隔部112的上下方向尺寸的总和略小的尺寸。因此,保持部141能够以通过上方保持板部141A和下方保持板部141B的弹性变位夹压端子120、加压构件130以及间隔部112的状态来保持端子120、加压构件130以及间隔部112。
过渡部142从下方保持板部141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向下方延伸,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与端子120之间形成间隙(参照图8的(B))。连接部143能够通过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对应电路部面接触。通过该连接部143焊接连接至上述对应电路部,从而使得端子120与对应电路部电导通。
连接器101以下述方法制造。首先,通过端子12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和加压构件13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来夹持引导构件110的间隔部112。接着,在维持上述夹持状态的情况下,使端子120的端部、加压构件130的端部以及间隔部112从后方进入保持构件140的上方保持板部141A与下方保持板部141B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在夹压间隔部112的状态下通过保持构件140的保持部141保持,从而完成连接器101。
接着,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C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01的保持构件140的连接部143焊接连接至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接着,如图8的(A)所示,使扁平型导体F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定位于连接器1的后方。
接着,使扁平型导体F向前方移动,从后方插入连接器101的接收部102。此时,扁平型导体F通过引导构件110的引导部111的下方引导面111A-1和侧方引导面111B-1向接收部102引导。进行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直到该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到达端子120和加压构件130的前端附近。
当扁平型导体F如上所述那样被插入时,加压构件130的按压部131通过按压面131A从上方按压扁平型导体F。其结果是,如图8的(B)、(C)所示,在扁平型导体F被按压面131A按压的位置处,扁平型导体F和端子120的接触部121向下方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F与接触部121以具有高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并电导通,从而完成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动作。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将扁平型导体F插入接收部102,就能够简单地与连接器101连接。此外,由于端子120的接触部121构成为双支承梁状,因此,与现有那样端子的接触部构成为悬臂梁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扁平型导体F与接触部121的接触压力。因此,即使连接器101受到来自外部的振动,端子120也不会产生过度的弹性变位,扁平型导体F与端子120的良好接触状态得以维持。
Claims (11)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
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且在前后方向上以及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空间,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端子和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在与前后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配置位置设置于一侧,
所述加压构件提高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具有平板状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扩展的板面,
所述弹性部在沿前后方向分开的两个位置处被支承,所述弹性部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所述弹性部在所述两个位置之间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接触部不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状态下不弹性变位,
所述加压构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在使所述端子的所述弹性部弹性变位的状态下提高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形成有所述接收部,并且,所述外壳在所述两个位置支承所述端子,
所述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当该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允许向所述接收部配置所述扁平型导体,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加压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而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构件具有将连接器厚度方向作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板面具有所述按压部,
所述接收部在所述端子与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之间形成为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小的空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形成为从所述板状部的所述板面突出。
5.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且在前后方向上以及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扩展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
端子,所述端子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
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在与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配置位置设置于一侧,并且,所述加压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加压构件允许向所述接收部配置扁平型导体,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加压构件提高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接触压力,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在前后方向上的一端侧的位置处保持于所述外壳,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打开位置时,所述端子在另一端侧的位置处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并且,所述端子在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与另一端侧的位置之间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加压构件具有按压部,当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当在所述扁平型导体配置于所述接收部的状态下所述加压构件移动至关闭位置时,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扁平型导体,从而使所述端子在所述另一端侧的位置处与所述外壳或者安装有所述扁平型导体连接器的构件中的任意一者抵接,进而提高所述扁平型导体与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的接触压力。
6.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构件伴随着在关闭位置处的前端侧或后端侧的、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转动而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加压构件在关闭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轴线所在一侧的端部具有凸轮部,
所述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具有凸轮支承部,在关闭位置处,所述凸轮支承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从所述一侧按压所述凸轮部,
所述按压部形成于所述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状态下的、所述凸轮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
7.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具有沿着前后方向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扩展的板面,所述端子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个中间位置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狭缝,从而在分别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狭缝的两侧的侧部区域处形成所述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端子的所述狭缝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通过所述外壳保持成悬臂梁状的另一端子,
所述另一端子的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观察时位于所述狭缝内。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构件的所述按压部具有按压面,所述按压面与所述扁平型导体面接触而按压该扁平型导体。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具有用于与所述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多个突起。
11.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设置有多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87909 | 2019-10-11 | ||
JP2019187909A JP7098592B2 (ja) | 2019-10-11 | 2019-10-11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52904A CN112652904A (zh) | 2021-04-13 |
CN112652904B true CN112652904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5346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79150.8A Active CN112652904B (zh) | 2019-10-11 | 2020-10-10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98592B2 (zh) |
CN (1) | CN112652904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1376U (zh) * | 1986-02-12 | 1987-08-19 | ||
JPH0935826A (ja) * | 1995-07-21 | 1997-02-07 | Amp Japan Ltd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05196995A (ja) * | 2003-12-26 | 2005-07-21 | Taiko Denki Co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9277372A (ja) * | 2008-05-12 | 2009-11-26 | Smk Corp | 雌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
CN102237590A (zh) * | 2010-03-26 | 2011-11-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JP2015060633A (ja) * | 2013-09-17 | 2015-03-3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
2019
- 2019-10-11 JP JP2019187909A patent/JP709859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0-10 CN CN202011079150.8A patent/CN1126529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1376U (zh) * | 1986-02-12 | 1987-08-19 | ||
JPH0935826A (ja) * | 1995-07-21 | 1997-02-07 | Amp Japan Ltd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JP2005196995A (ja) * | 2003-12-26 | 2005-07-21 | Taiko Denki Co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9277372A (ja) * | 2008-05-12 | 2009-11-26 | Smk Corp | 雌コネクタと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
CN102237590A (zh) * | 2010-03-26 | 2011-11-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JP2015060633A (ja) * | 2013-09-17 | 2015-03-3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98592B2 (ja) | 2022-07-11 |
JP2021064499A (ja) | 2021-04-22 |
CN112652904A (zh) | 2021-04-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21158B2 (en) | Connector | |
US7140896B2 (en) | Connector | |
KR100997427B1 (ko) | 전기커넥터 | |
EP2442405A1 (en) |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 |
KR20180077069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US20090318029A1 (en)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for mounting on a circuit board | |
US6520797B2 (en) | Connector terminal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KR20040103766A (ko) | 전기 커넥터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 |
US734147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
CN112652904B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
KR100515993B1 (ko) | 전기 커넥터용 접촉자 및 그 접촉자를 구비한 전기커넥터 | |
JP2018073747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US11646519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 |
JP5044483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4389107A (zh) |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4649713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755865B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JP7243865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セットの実装された回路基板 | |
JP2000299167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US20240186736A1 (en) | Ground Contact Connection Member,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24127273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7791209A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
JP3527656B2 (ja) |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JP2023167465A (ja) | コネクタ | |
CN117791197A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以及扁平型导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