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2902B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2902B
CN112652902B CN202011076969.9A CN202011076969A CN112652902B CN 112652902 B CN112652902 B CN 112652902B CN 202011076969 A CN202011076969 A CN 202011076969A CN 112652902 B CN112652902 B CN 1126529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flat conductor
connector
movable member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69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2902A (zh
Inventor
水泽翔一
山嵜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2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2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2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2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Abstract

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良好地防止扁平型导体从连接器拔出。可动构件(40)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位置设置于一侧,限制部(16B‑1)和被限制突部(45B)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倾斜的斜面,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卡定部(45A)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F3A)的后方位置处位于能够与该被卡定部在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的位置,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至所述卡定部,并且,所述被限制突部抵接至所述限制部,由此,至少受到来自所述限制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另一侧的反力。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扁平型导体连接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上述扁平型导体用连接器,例如,已知一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前后方向作为插拔方向而供扁平型导体插拔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前后方向是相对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该连接器具有:外壳,所述外壳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一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该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以能够在后述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外壳支承。
外壳形成有向后方开口的接收部以接收扁平型导体,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的侧壁处,用于收容可动构件的后述被限制部的限制部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凹部。
可动构件构成为近似板状,该可动构件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其中,在关闭位置处,以相对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大致平行的姿势允许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并防止插入后的脱开,在打开位置处,与该安装面成角度并允许扁平型导体的拔出。该可动构件在其位于关闭位置时的后端侧位置处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轴部,该可动构件以该轴部为转动中心转动。此外,该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的外侧具有在上述关闭位置处向后方延伸的卡定臂部。该卡定臂部具有弹性臂部、卡定部以及被限制部,其中,所述弹性臂部能够在关闭位置处在上下方向(将与安装面成直角且远离该安装面的方向设为“上方”,将靠近该安装面的方向设为“下方”)上弹性变位,所述卡定部从所述弹性臂部的后部向下方突出,所述被限制部从所述卡定部的侧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突出。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卡定部能够从后方与形成于扁平型导体的两侧缘的被卡定部卡定。该卡定部的前表面即卡定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当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时,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外壳的接收部,在该插入过程中,扁平型导体通过其前端与可动构件的卡定部抵接而使弹性臂部向上方弹性变位并向前方行进。当完成该扁平型导体的插入时,卡定臂部恢复至自由状态,卡定部位于比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靠后方处,并且,卡定部通过该卡定部的前表面(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平面)而位于能够与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从而防止该扁平型导体被不小心拔出。此外,在所述关闭位置处,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被收容在外壳的限制部内,并且,该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位于能够从前方抵接至该限制部的后缘部(在比被限制部靠后方的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缘部)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扁平型导体被不小心拔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580920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即,当在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扁平型导体朝向后方被不小心拉拽时,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从前方卡定至可动构件的卡定部,并且,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从前方抵接至外壳的限制部。此时,假设,由于所述被卡定部重复卡定至所述卡定部而使得该卡定部的下端磨损,从而在该卡定部的前表面形成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在该情况下,当卡定部在所述斜面处受到朝向扁平型导体的后方的力、即拔出力时,在所述卡定部处会产生朝向后方的分力和朝向上方的分力。其结果是,在该朝向上方的分力的作用下,所述卡定臂部朝向上方弹性变形,从而所述被卡定部朝向上方移动而可能从所述卡定部脱开。此外,也能够考虑到,伴随着所述弹性臂部的弹性变形,假定所述被限制部也向上方移动而向所述限制部外脱开,此时,扁平型导体将从连接器拔出。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良好地防止扁平型导体从连接器拔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在与前后方向和端子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插入位置设置于一侧,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相对关闭位置处的姿势成角度的姿势允许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通过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形成,所述限制部能够限制处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的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处具有卡定部和被限制部,所述卡定部能够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在该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所述被限制部能够与所述限制部在所述拔出方向上抵接,所述限制部和所述被限制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倾斜的斜面,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所述卡定部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的后方位置处位于能够与该被卡定部在所述拔出方向上卡定的位置,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至所述卡定部,并且,通过所述被限制部抵接至所述限制部,所述被限制部至少受到来自所述限制部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反力。
在本发明中,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至可动构件的卡定部,并且,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抵接至由外壳的一部分或安装于外壳的构件形成的限制部。限制部和被限制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因此,被卡定部至少受到来自限制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反力。因此,即使假定可动构件的卡定部的前表面(卡定面)由于与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而被削,由于被限制部受到来自限制部的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反力,因此,即使扁平型导体朝向后方被拉拽,限制部、进一步说是卡定部也不会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一侧移动。其结果是,限制部与被限制部的抵接状态以及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定状态得以良好维持,扁平型导体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得到防止。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所述被卡定部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卡定臂部,所述卡定臂部具有弹性臂部、所述卡定部以及所述被限制部,所述弹性臂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所述卡定部形成为从所述弹性臂部的后部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后部,或者,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为从该弹性臂部的后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突出。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限制部和所述被限制部具有所述斜面,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所述限制部与所述被限制部通过所述斜面彼此面接触。由于限制部与被限制部通过斜面彼此面接触,因此,能够增大并确保限制部与被限制部的可供抵接的面积,从而能够使两者更可靠地抵接。其结果是,来自限制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另一侧的反力容易作用至被限制部。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是,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所述卡定部相同的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限制部和被限制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在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被限制部抵接至限制部,由此,被限制部至少受到来自限制部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另一侧的反力,因此,限制部、进一步说是卡定部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移动这一情况得到抑制。因此,限制部与被限制部的抵接状态以及卡定部与被卡定部的卡定状态得以良好维持,扁平型导体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得到防止。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插入前的扁平型导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以将可动构件分离至上方的方式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并从下方观察图2的可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图5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后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图6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后,该扁平型导体向后方被拉拽时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图7示出了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时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图8示出了即将拔出扁平型导体前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构件的卡定臂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其中,(A)是扁平型导体插入后的纵剖视图,(B)是从(A)的状态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时的纵剖视图,(C)是从(B)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时的纵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外壳
17A 接收部
19 限制部
20 第一端子
30 第二端子
40 可动构件
45 卡定臂部
45C 弹性臂部
45B 被限制突部
45D 被限制部
F 扁平型导体
F3A 被卡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将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称为“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一起示出的立体图。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将与该安装面平行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作为插拔方向,从而该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以能够供该扁平型导体F插拔的方式连接。该连接器1通过与扁平型导体F连接而使电路基板与扁平型导体F电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X1方向设为前方,将X2方向设为后方。此外,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面内(XY平面内),将与前后方向(X轴方向)成直角的Y轴方向设为连接器宽度方向,将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Z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连接器厚度方向。
扁平型导体F形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且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宽度方向的带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电路部(未图示)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该电路部埋设于扁平型导体F的绝缘层内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从而到达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位置。此外,所述电路部的仅前端侧部分在扁平型导体F的上表面露出,能够与后述的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接触。
此外,扁平型导体F在所述前端侧部分的两侧缘形成有缺口部F2,位于该缺口部F2的前方的耳部F3的后端缘作为能够与连接器1的后述卡定部45A卡定的被卡定部F3A起作用(参照图5的(B)、图6的(B)以及图7的(B))。
连接器1包括: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0;金属制的多个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上述多个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一体模制成型地排列并保持于上述外壳10(参照图2);电绝缘材料制的可动构件40,该可动构件40能够相对于外壳10在后述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动;以及金属配件50,该金属配件50一体模制成型地保持于外壳10,此外,连接器1供扁平型导体F从后方插入并连接。以下,在不需要对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两种端子统称为“端子20、30”。
在说明连接器1的详细结构之前,首先,对扁平型导体F相对于连接器1的插入和拔出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40能够通过转动而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在关闭位置处,允许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并阻止拔出,在打开位置处,允许上述扁平型导体F的拔出。在向连接器1插入扁平型导体F前,如图1所示,连接器1的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处,该可动构件40构成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未图示)以及外壳10平行且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扁平型导体F在其前端缘处与端子20、30抵接而使该端子20、30的抵接部分弹性变位,从而能够插入至规定位置(标准的插入位置)。
在扁平型导体F被插入并连接后,在连接器1的使用状态下,可动构件40也被维持在关闭位置,并且,如后文所述的那样,该可动构件40位于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能够卡定的位置,由此,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X2方向)的移动被阻止,扁平型导体F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得到防止(参照图5的(B)、图6的(B)以及图7的(B))。此外,在不使用连接器1时将扁平型导体F拔出的情况下,可动构件40转动而被带至打开位置,在打开位置处,该可动构件40构成相对关闭位置处的姿势成角度的立起姿势(参照图8的(A)~(C)),由此,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从而允许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移动,即,允许扁平型导体F的拔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4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的转动角度为大致90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40仅绕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而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不过,可动构件40的移动形态不限于此,例如,该可动构件40也可一边滑动移动一边转动。
回到连接器1的结构说明。图2是以将构成关闭位置的姿势的可动构件40从外壳10向上方分离的状态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从前方且从下方观察图2的可动构件40的立体图。图4示出了扁平型导体插入前的连接器的截面,其中,(A)是第二端子30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B)是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C)是作为可动构件的被限制部的被限制突部45B的位置处的纵剖视图。
如图2所示,从上方观察时,外壳10形成为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四方框状,其具有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以及一对侧方框部10C,其中,所述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相互平行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一对侧方框部10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对称的位置,将前方框部10A和后方框部10B的端部彼此连结在一起,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前方框部10A具有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其中,前方基部11面向电路基板(未图示)而构成下部,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前壁12从所述前方基部11向上方竖立,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形成(参照图4的(A))。前方框部10A的前方基部11和前壁12通过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前壁12的上表面与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下表面能够抵接地相对(参照图4的(A)),对可动构件40向下方的过度变位进行限制。后方框部10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端子排列范围地延伸,并且,该后方框部10B与所述前方框部10A一起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排列并保持第二端子30。
如图2所示,侧方框部10C具有:板状的侧方基部14,该侧方基部14将前方基部11和后方框部10B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侧壁15,该侧壁1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上述侧方基部14靠外侧的位置处并且与该侧方基部14连结;侧方突出部16,该侧方突出部16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上述侧壁15靠内侧(端子排列范围侧)的位置处并且从侧方基部14朝向上方突出。
如图1和图2所示,侧壁15的大致后半部比其他部分更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如后文所述,在该大致后半部的前后方向中间区域处,对可动构件40的后述第二外轴部47B进行收容的轴收容部18形成为向上下方向贯穿并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
如图2所示,侧方突出部16具有前方限制突部16A和后方限制突部16B,其中,前方限制突部16A位于靠近侧方基部14的前端的位置,后方限制突部16B位于比该前方限制突部16A靠后方的位置。当可动构件4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如图4的(C)所示,在前方限制突部16A与后方限制突部16B之间的空间收容该可动构件40的后述被限制突部45B。在关闭位置处,前方限制突部16A能够利用其后表面限制被限制突部45B向前方的移动。此外,如图4的(C)所示,后方限制突部16B具有朝向所述空间并向前方突出的限制部16B-1。该限制部16B-1的下部的前表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限制面16B-1A。如后文所述,限制部16B-1通过限制面16B-1A与可动构件40的被限制突部45B抵接,从而能够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朝向后方的移动以及朝向打开位置的转动进行限制。
如图2所示,在侧壁15的后端侧(X2侧),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观察外壳10时,在包括可动构件40的后述第二外轴部47B的范围形成有收容该第二外轴部47B的轴收容部18。如前文所述的那样,该轴收容部18形成为朝向上下方向贯穿侧壁15的大致后半部的前后方向中间区域并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空间。
外壳10形成有包括接收部17A、收容凹部17B以及底孔部17C的空间(也参照图8的(A))。也就是说,参照图8的(A)可知,所述空间17具有:接收部17A,所述接收部17A用于接收向前方插入的扁平型导体F;收容凹部17B,所述收容凹部17B位于所述接收部17A的上方并收容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底孔部17C,所述底孔部17C位于接收部17A的下方。
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比后方框部10B靠上方并且比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后述覆板部42靠下方的位置,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形成为从连接器1的后端遍及到外壳10的前壁12的后表面,并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遍及两个侧方突出部16彼此之间。上述接收部17A向后方敞开并且还向上方敞开,从而能够从后方接收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侧部分。此外,由于上述接收部17A不仅向后方敞开,还向上方敞开,因此,也能够将扁平型导体F以倾斜的姿势接收于该接收部17A的后部。
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并与该接收部17A连通,并且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两个侧壁15彼此之间。上述收容凹部17B向上方敞开,从而能够收容被带到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所述收容凹部17B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从后述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附近的位置跨及外壳10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凹部17B位于接收部17A的上方,不过,此处的“位于上方”也包括收容凹部17B形成为与接收部17A在上下方向上部分重复的状态。
此外,底孔部17C形成为由外壳10的四方框状部分(由前方框部10A、后方框部10B以及侧方框部10C构成的部分)围成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由两种形状彼此不同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构成。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20与第二端子30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作为端子配列方向交替地排列。
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20通过对带状的轧制金属板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轧制金属板将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第一端子20具有:第一接触臂部21,所述第一接触臂部21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且能够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弹性变位;第一连接部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位于比所述第一接触臂部21靠下方处,并且向前方延伸;第一连结部(未图示),所述第一连结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接触臂部21的前端与第一连接部22的后端连结在一起,此外,该第一端子20整体上构成为近似曲柄状。
第一接触部21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略微倾斜的方式延伸,在其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具有第一接触部21A,该第一接触部21A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当扁平型导体F被插入连接器1时,在第一接触臂部21朝向上方弹性变位的情况下,该第一接触部21A能够与扁平型导体F的对应电路部接触。
第一连接部22的前端侧部分从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向前方延伸出来,通过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此外,第一连接部22的后端侧部分和第一连结部(未图示)通过外壳10的前方框部10A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
如图2所示,与第一端子20相同的是,第二端子30通过将带状的轧制金属板沿板厚方向进行弯曲的方式制作而成,其中,上述带状的轧制金属板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作为端子宽度方向,该第二端子30形成有第二接触臂部31、被保持臂部32、弯曲的第二连结部33以及第二连接部34,其中,第二接触臂部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被保持臂部32在比上述第二接触臂部31靠下方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该被保持臂部32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处通过外壳10保持,第二连结部3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二接触臂部31和被保持臂部32的前端彼此连结,第二连接部34从该被保持臂部32朝向后方延伸。
由于第二端子30具有第二接触臂部31、被保持臂部32和第二连结部33,因此,该第二端子30形成为朝向后方(X2方向)开口的横U字状部分(也参照图4的(A)),如后文所述,能够通过该横U字状部分接收来自后方的扁平型导体F,并且,当接收扁平型导体F时,第二接触臂部31会弹性变位,由此,能够通过该第二接触臂部31和被保持臂部32夹压扁平型导体F。
如图4的(A)所示,第二接触臂部31以从第二连结部33的上端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略微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其靠近后端的位置处具有第二接触部31A,该第二接触部31A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第二接触部31A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1A靠后方处,与扁平型导体F的对应电路部连接。
被保持臂部32从第二连结部33的下端朝向后方并与第二接触臂部31并行地延伸,从而到达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的位置。该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后端的部分通过外壳10的后方框部10B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此外,该被保持臂部32的靠近前端的部分和第二连结部33通过前方框部10A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也就是说,如图4的(A)所示,被保持臂部32通过外壳10保持成双支承梁状。
如图4的(A)所示,第二连接部34从后方框部10B向后方延伸出来,通过其下表面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电路部焊接连接。
如将可动构件40以关闭位置的姿势示出的图1所示,该可动构件40具有构成为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和连接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扩展的近似板状的主体部41、以及形成于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的主体部41的后端侧(X2侧)的突条部46、外轴部47以及内轴部48。
如图2所示,主体部41具有:覆板部42,所述覆板部42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延伸,并且,在关闭位置处,从上方覆盖端子20、30(也参照图1和图3);端臂部43,所述端臂部43在所述覆板部42的两侧外方位置处向后方延伸;联接部44,所述联接部44将覆板部43与端臂部43的前端彼此联接;卡定臂部45,所述卡定臂部45从联接部44朝向后方呈悬臂梁状延伸。
如图2所示,端臂部43的当可动构件40处于关闭位置的姿势时的后端部(位于打开位置时的下端部)将外轴部47与内轴部48连结在一起。
如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图4的(B)所示,卡定臂部45具有:弹性臂部45C,所述弹性臂部45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位;卡定部45A,所述卡定部45A从所述弹性臂部45C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突出;被限制突部45B,所述被限制突部45B在弹性臂部45C的靠近后端的位置处从该弹性臂部45C和卡定部45A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向外侧突出(也参照图3)。如图4的(B)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所述卡定部45A从上方突入外壳10的接收部17A内。此外,如图4的(B)所示,所述卡定部45A在后部具有引导面45A-1,在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该引导面45A-1用于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向前方引导该扁平型导体F,并且,所述卡定部45A在前部具有卡定面45A-2,在扁平型导体F插入后,该卡定面45A-2能够从后方与形成于该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卡定(也参照图5的(B))。
如图4的(B)所示,引导面45A-1形成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随着朝向前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过程中,当耳部F3的前端部与引导面45A-1抵接时,弹性臂部45C受到该抵接力而容易向上方弹性变位。
此外,如图4的(B)所示,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卡定面45A-2不倾斜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换言之,该卡定面45A-2形成为在关闭位置处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面。因此,在关闭位置处,卡定面45A-2位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的后方,能够从后方可靠地卡定至该被卡定部F3A,从而能够防止扁平型导体F被不小心拔出。
如图4的(C)所示,被限制突部45B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形成为与外壳10的限制部16B-1的限制面16B-1A相同朝向且具有相同的角度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当可动构件4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所述被限制突部45B进入外壳10的前方限制突部16A与后方限制突部16B之间的空间,位于能够从后方与该前方限制突部16A抵接的位置,并且其向前方的移动受到限制。此外,该被限制突部45B的后表面与所述限制面16B-1A面接触而形成为能够抵接的被限制面45B-1。当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通过所述被限制面45B-1与限制面16B-1A面接触,可动构件40朝向后方的移动以及朝向打开位置的转动被限制。此外,所述被限制突部45B形成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时包括卡定部45A的一部分的范围,也具有加强该卡定部45A的强度的作用。
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对应的位置处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突条部46,如图1至图3所示,突条部46从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时的覆板部42的后端部的下表面突出,并且朝向后方延伸。如图3所示,各突条部46形成有从位于关闭位置时的该突条部46的大致前半部的下表面(接收部17A侧的面)隐没的第一槽部46A。该第一槽部46A形成于可动构件40处于关闭位置状态下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和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对应的位置,并且,在该关闭位置处收容该第一接触臂部21的后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相互相邻的突条部46彼此之间,换言之,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槽部46B,该第二槽部46B在关闭位置处的前后方向上遍及突条部46的整个区域延伸(也参照图4的(A))。如图4的(A)所示,当可动构件40被带至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槽部46B收容第二接触臂部31的后端。
如图2和图3所示,可动构件40的外轴部47的绕转动轴线的外周面形成为非圆筒面,该可动构件40的外轴部47具有第一外轴部47A和第二外轴部47B,其中,所述第一外轴部47A从关闭位置处的端臂部43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所述第二外轴部47B比所述第一外轴部47A细,并且从该第一外轴部47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外侧延伸。
外轴部47的第一外轴部47A和第二外轴部47B中的第二外轴部47B被收容于外壳10的轴收容部18。第二外轴部47B在轴收容部18内位于金属配件50的后述移动限制部51的下方,其朝向上方的规定量以上的移动受到该移动限制部51的限制。
在可动构件4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内轴部48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包括卡定臂部45的范围而位于该卡定臂部45的后方侧,其将端臂部43的后端部与位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突条部46连结在一起。所述内轴部48的绕转动轴线的外周面形成为非圆筒面。
如图2所示,金属配件5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外壳10的轴收容部18以及可动构件40的第二外轴部47B对应的位置处通过外壳10的侧壁15以一体模制成型的方式保持。上述金属配件50通过对轧制金属板制的带条片沿其板厚方向进行弯曲而形成,并且该金属配件50以其轧制面(板面)呈与连接器宽度方向平行的姿势保持于侧壁15。
金属配件50具有:移动限制部51,所述移动限制部5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方被保持部(未图示),所述前方被保持部在所述移动限制部51的前端处弯曲而向下方延伸,并且保持于外壳10;后方被保持部(未图示),所述后方被保持部从所述移动限制部51的后端呈曲柄状延伸,并且保持于外壳10;固定部52,所述固定部52从所述后方被保持部朝向后方延伸至外壳10外。
如图6的(C)和图7的(C)所示,移动限制部51位于所述外壳10的轴收容部18内,其在侧壁15的靠近上端的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移动限制部51位于可动构件40的第二外轴部47B的上方,通过移动限制部51的下表面(板面)与第二外轴部47B相对而能够抵接,其结果是,可动构件40从外壳向上方的拔出得到防止。
固定部52从侧壁15向后方呈笔直状地延伸出来。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部52的下表面与外壳10的下表面位于基本相同的高度,并且,该固定部52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至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对应部。
接着,基于图4至图8,对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2以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4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金属配件50的固定部52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通过上述第一连接部22、上述第二连接部34以及上述固定部52的焊接连接,连接器1被安装至电路基板。
接着,如图4的(A)~(C)所示,将扁平型导体F以沿着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定位至将可动构件40带至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连接器1的后方(也参照图1)。然后,将扁平型导体F朝前方插入至连接器1的接收部17A。
在向接收部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的过程中,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首先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的第二接触部31A抵接而在该抵接力的向上分力的作用下将该第二接触部31A向上推,从而使其向上方弹性变位。若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F,则该扁平型导体F的前端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臂部21的第一接触部21A抵接而将该第一接触部21A向上推,从而使其向上方弹性变位。
在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触壁部21和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触臂部31保持弹性变位(参照图5的(A))。其结果是,第一接触部21A和第二接触部31A与扁平型导体F的电路部分别以具有接触压力的方式接触的状态得以维持。
此外,在向接收部17A插入扁平型导体F的过程中,位于扁平型导体F的宽度方向上靠近两侧端的位置的耳部F3与形成于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卡定部45A的引导面45A-1抵接并滑动接触,从而使得扁平型导体F被引导至上下方向上的标准插入位置。此外,耳部F3通过其与引导面45A-1的抵接力的上下方向分力而使弹性臂部45C向上方弹性变位,从而将该弹性臂部45C带至允许扁平型导体F插入的位置。
当进一步插入扁平型导体F而使得耳部F3通过卡定部45A的位置时,弹性臂部45C以弹性变位量减小的方式向下方变位而恢复至自由状态,并突入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2内。其结果是,在如图5的(B)所示的扁平型导体F的插入完成状态下,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位于卡定部45A的卡定面45A-2的前方的能够与该卡定面45A-2卡定的位置,从而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的拔出被阻止。另外,弹性臂部45C完全恢复至自由状态并非必须的。例如,也可构成为,在弹性臂部45C留有一些弹性变位量的状态下,卡定部45A突入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2内而位于能够与被卡定部F3A卡定的位置。
在图5的(A)~(C)所示的状态下,即,当处于与连接器1的连接状态的扁平型导体F不小心向后方被拉拽时,如图6的(A)~(C)所示,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稍微移动,不过,由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从前方卡定至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的卡定面45A-2(参照图6的(B)),因此,进一步向后方的移动被阻止。此外,被卡定部F3A与卡定面45A-2卡定的同时,如图6的(C)所示,可动构件40的被限制突部45B从前方卡定至外壳10的限制部16B-1。具体而言,构成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的被限制突部45B的被限制面45B-1与构成与该被限制面45B-1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斜面的限制部16B-1的限制面16B-1A面接触。因此,作为朝向前方和下方的分力,被限制面45B-1受到来自限制面16B-1A的反力,所述反力是所述被限制面45B-1从前方向限制面16B-1A施加的抵接力(换言之,朝向后方的抵接力)的反力。此外,上述朝向前方的反力有助于维持卡定部45A与被卡定部F3A的卡定状态。
在图6的(A)~(C)的状态下,即,在被卡定部F3A与卡定部45A卡定且被限制突部45B抵接至限制部16B-1的状态下,若进一步强制地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F(参照图7的(A)~(C)),那么,如图7的(C)所示的那样,被限制突部45B受到来自限制部16B-1的朝向下方的反力(分力),从而一边使被限制面45B-1与限制面16B-1A滑动接触一边向下方移动。如图7的(B)所示,由于弹性臂部45C朝向下方弹性变位,因此,所述被限制突部45B朝向下方的移动得到允许。如此一来,作为弹性臂部45C弹性变位的结果,卡定部45A也向下方移动而进一步较深地进入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2内。
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被拉拽时,由于可动构件40的被限制突部45B受到来自外壳10的限制部16B-1的朝向下方的反力(分力),因此,即使假定卡定部45A的卡定面45A-2由于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的卡定而被削,限制部16B-1、进一步说是卡定部45A也不会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限制部16B-1与被限制突部45B的抵接状态以及卡定部45A与被卡定部F3A的卡定状态得到良好维持,扁平型导体F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得到良好防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臂部45C弹性变位而使得卡定部45A向下方移动的结果,该卡定部45A能够通过其根部部分(关闭位置处的与弹性臂部45C连结的上端侧部分)与被卡定部F3A卡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位置处,卡定部45A形成随着朝向下方而前后方向尺寸变小的形状(参照图7的(B)),不过,在该卡定部45A中,通过前后方向尺寸较大的所述根部部分与被卡定部F3A卡定,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抵抗扁平型导体F的拔出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限制部16B-1和被限制突部45B这两者形成斜面、即限制面16B-1A和被限制面45B-1,并通过这些斜面彼此面接触,因此,能够增大并确保限制部16B-1与被限制突部45B的可供抵接的面积,从而能够使两者更可靠地抵接。其结果是,来自限制部16B-1的朝向下方的反力容易作用至被限制突部45B。不过,在限制部和被限制部这两者形成斜面并非必须的,只要能够产生朝向下方的反力,则也可仅在限制部和被限制部中的任意一者形成斜面。
在图5的(A)~(C)所示的状态,即,当意图从连接器1将处于与连接器1的连接状态的扁平型导体F拔出时,使位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转动,从而将其带向图8的(A)~(C)所示的打开位置。当可动构件40位于打开位置时,该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卡定部45A位于从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2向上方脱开的位置。也就是说,卡定部45A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的卡定状态被解除,扁平型导体F向后方的拔出被允许。此外,在上述状态下,若向后方拉扯扁平型导体F,则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1拔出该扁平型导体F。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被限制部形成为比卡定部45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更向外侧突出的被限制突部45B,从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与卡定部45A不同的位置,不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被限制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卡定部相同的位置。
以下,将基于图9的(A)~(C)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除了限制部和被限制部以外,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此,以限制部和被限制部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图9的(A)~(C)示出了可动构件40的卡定臂部45的位置处的连接器1的截面,其中,(A)是扁平型导体F插入后的纵剖视图,(B)是从(A)的状态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F时的纵剖视图,(C)是从(B)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方拉拽扁平型导体F时的纵剖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限制部45D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卡定部45A相同的位置处形成于卡定臂部45。如图9的(A)~(C)所示,被限制部45D具有被限制面45D-1,该被限制面45D-1在关闭位置处的弹性臂部45C的后端部位于比卡定部45A靠上方处,该被限制面45D-1构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斜面。
此外,如图9的(A)~(C)所示,在外壳10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被限制部45D相同的位置处,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的被限制部45D的后方位置处形成有能够与该被限制部45D抵接的限制部19。该限制部19的前表面形成为限制面19A,该限制面19A构成为与被限制部45D的被限制面45D-1相同朝向并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斜面。
在扁平型导体F与连接器1连接的状态下(参照图9的(A)),若向后方不小心拉拽该扁平型导体F,那么,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扁平型导体F的被卡定部F3A从前方卡定至可动构件40的卡定部45A的卡定面45A-2(参照图9的(B))。此外,此时,如图9的(B)所示,可动构件40的被限制部45D从前方抵接至外壳10的限制部19。具体而言,被限制部45D的被限制面45D-1与限制部19的限制面19A面接触。因此,作为朝向前方和下方的分力,被限制面45D-1受到来自限制面的反力,所述反力是该被限制面45D-1从前方向限制面19A施加的抵接力(换言之,朝向后方的抵接力)的反力。上述朝向前方的反力有助于维持卡定部45A与被卡定部F3A的卡定状态。
此外,在图9的(B)的状态下,若进一步向后方强制地拉拽扁平型导体F,那么,如图9的(C)所示的那样,被限制部45D受到来自限制部19的朝向下方的反力(分力),从而一边使被限制面45D-1与限制面19A滑动接触一边朝向下方移动。如图9的(C)所示,由于弹性臂部45朝向下方弹性变位,因此,所述被限制部45D朝向下方的移动被允许。其结果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于所述弹性臂部45C的弹性变位,卡定臂部45的卡定部45A也向下方移动而进一步深入扁平型导体F的缺口部F2内,从而使得扁平型导体F不小心被拔出这一情况得到良好防止。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限制部形成于外壳,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形成于安装至该外壳的构件。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可动构件设置有能够弹性变位的卡定臂部,在该卡定臂部形成有卡定部和被限制部,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不在可动构件设置卡定臂部,并使卡定部和被限制部形成于可动构件的一部分、例如主体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作为其替代,也可将本发明应用至供扁平型导体在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插拔的连接器。此外,应用本发明的连接器未必是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这一形式的连接器,也可将本发明应用至其他形式的连接器。

Claims (5)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所述扁平型导体用连接器供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
外壳,作为至少向后方敞开的空间,所述外壳形成有接收部以供所述扁平型导体向前方插入;
多个端子,多个所述端子将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在与前后方向和端子排列方向这两个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相对扁平型导体的插入位置设置于一侧,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姿势阻止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在所述打开位置处,所述可动构件以相对关闭位置处的姿势成角度的姿势允许所述扁平型导体从所述外壳拔出,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通过所述外壳的一部分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形成,所述限制部能够限制处于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的移动,
所述可动构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卡定臂部,
所述卡定臂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所述端子的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处具有弹性臂部、卡定部和被限制部,所述弹性臂部在所述关闭位置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能够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位,所述卡定部能够与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所述被卡定部在该扁平型导体的拔出方向上卡定,所述被限制部能够与所述限制部在所述拔出方向上抵接,
所述限制部和所述被限制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随着朝向后方而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倾斜的斜面,
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所述卡定部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的后方位置处位于能够与该被卡定部在所述拔出方向上卡定的位置,
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所述扁平型导体的被卡定部卡定至所述卡定部,并且,通过所述被限制部抵接至所述限制部,所述被限制部至少受到来自所述限制部的、在连接器厚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另一侧的反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定部形成为从所述弹性臂部的后部朝向连接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
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于所述弹性臂部的后部,或者,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为从该弹性臂部的后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和所述被限制部具有所述斜面,
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完成的状态下,当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作用至该扁平型导体时,所述限制部与所述被限制部通过所述斜面彼此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所述卡定部相同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限制部形成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所述卡定部相同的位置。
CN202011076969.9A 2019-10-10 2020-10-1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12652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86768A JP7152380B2 (ja) 2019-10-10 2019-10-10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86768 2019-10-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2902A CN112652902A (zh) 2021-04-13
CN112652902B true CN112652902B (zh) 2023-01-13

Family

ID=753467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6969.9A Active CN112652902B (zh) 2019-10-10 2020-10-10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1425B2 (zh)
JP (1) JP7152380B2 (zh)
KR (1) KR20210042808A (zh)
CN (1) CN112652902B (zh)
TW (1) TWI8047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22874B2 (en) * 2018-08-27 2022-05-03 Fujikura Ltd. Connector
JP7152380B2 (ja) * 2019-10-10 2022-10-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386147B2 (ja) * 2020-11-06 2023-11-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2000-01-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567498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332648A (zh) * 2010-05-31 2012-01-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977704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6022681U (zh) * 2015-08-24 2017-03-1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9980413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203B2 (ja) 1975-06-16 1983-02-19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ダ−ニヨル ロ−プカセツホウホウ
US7507112B2 (en) * 2006-12-11 2009-03-24 Dell Products L.P.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oupling
US7828570B2 (en) * 2007-11-20 2010-11-09 Ddk Ltd.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pivoting member design
JP2010267411A (ja) * 2009-05-12 2010-11-25 Fujitsu Component Ltd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接続構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KR101920623B1 (ko) * 2012-01-30 2018-1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신호케이블, 케이블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신호케이블 연결장치
JP6282565B2 (ja) * 2014-09-22 2018-02-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526590B2 (ja) * 2016-03-15 2019-06-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9478746B (zh) * 2016-07-13 2020-06-30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6423504B1 (ja) * 2017-10-05 2018-11-14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JP7164374B2 (ja) * 2018-09-25 2022-11-0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152380B2 (ja) * 2019-10-10 2022-10-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30784A (ja) * 1998-05-08 2000-01-2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567498A (zh) * 2008-04-24 2009-10-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332648A (zh) * 2010-05-31 2012-01-2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283028A (zh) * 2013-07-04 2015-01-14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977704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06022681U (zh) * 2015-08-24 2017-03-15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9980413A (zh) * 2017-12-27 2019-07-05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4445A (ja) 2021-04-22
JP7152380B2 (ja) 2022-10-12
US11201425B2 (en) 2021-12-14
TWI804753B (zh) 2023-06-11
CN112652902A (zh) 2021-04-13
TW202131570A (zh) 2021-08-16
US20210111503A1 (en) 2021-04-15
KR20210042808A (ko) 2021-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2902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9954300B2 (en) Connector
KR102509668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US2010026726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80920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EP2180553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50074997A1 (en)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system
JP5651652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425316B2 (ja)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0323613B (zh) 连接器及端子零件
JPH02244574A (ja) コネクタ
US6050860A (en)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US8784133B2 (en) Connector
US20200212617A1 (en) Connector
US7168982B2 (en) Connector
KR20120021171A (ko) 전기 커넥터
KR101062648B1 (ko) 케이블용 전기 커넥터
US10826229B2 (en) Connector with coupling portion
CN114389107A (zh) 带有扁平导体的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CN10778573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0651400A (zh) 连接器
KR102431886B1 (ko)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CN112952410B (zh) 连接器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JP7143144B2 (ja)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