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4107B - 塗覆膜 - Google Patents
塗覆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94107B TWI794107B TW111120023A TW111120023A TWI794107B TW I794107 B TWI794107 B TW I794107B TW 111120023 A TW111120023 A TW 111120023A TW 111120023 A TW111120023 A TW 111120023A TW I794107 B TWI794107 B TW I79410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ting
- film
- coating layer
- mentioned
- fine particl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3—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6—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le size
- C09D7/67—Particle size smaller than 100 n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8—Coatings for keeping optical surfaces clean, e.g. hydrophobic or photo-catalytic fil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02—Physical properties
- C08K2201/003—Additives being defined by their diamete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塗覆膜1係包括:基材薄膜30、與在基材薄膜30其中一面側所設置塗覆層10的塗覆膜1;其特徵在於:塗覆層10有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係在32°以下。該塗覆膜1係可輕易擦拭掉所附著的手指油脂。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顯示器可使用的塗覆膜。
顯示器係隨使用會在表面上附著各種髒污。當顯示器表面有髒污時,不僅外觀變差,且亦會導致顯示內容不易觀看。所以,在顯示器表面上黏貼的薄膜、或構成顯示器表層的薄膜,便有開發出具有抑制髒污附著性能、可輕易擦拭掉所附著髒污性能的塗覆膜。
專利文獻1中,就此種塗覆膜例有揭示抗反射薄膜,係依序積層著:透明基板、硬塗層、以及含既定氟化合物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構成抗反射層。專利文獻1的抗反射薄膜的課題之一在於防污染性優異。該抗反射薄膜藉由抗反射層係使用含有既定氟化合物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形成,企圖達優異防污染性。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4-29460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的實施例,利用油性筆在抗反射薄膜靠抗反射層之一面上畫線,藉由該線是否能輕易擦拭以進行防污染性評價。此處,該油性筆係使用包括使染料溶解於揮發性溶劑中之油墨的油性筆。所以,在抗反射薄膜上所畫的上述線條,係由油墨中經揮發性溶劑揮發而殘留的染料構成,專利文獻1的實施例便進行該染料是否能擦拭的試驗。
另一方面,因為手指頭會頻繁碰觸到顯示器表面,因而在該表面上相較於如上述附著染料情況下,反倒是附著由手指頭生成的手指油脂較多。特別係當顯示器係觸控板的情況,此種手指油脂將依非常高的頻度附著。然而,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抗反射薄膜並非輕易擦拭掉手指油脂。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實情而完成,目的在於提供可輕易擦拭掉所附著手指油脂的塗覆膜。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為達成上述目的,第1,本發明所提供的塗覆膜係包括:基材薄膜、與在上述基材薄膜其中一面側所設置塗覆層的塗覆膜;其特徵在於:上述塗覆層設置上述基材薄膜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係在32°以下(發明1)。
上述發明(發明1)的塗覆膜,係藉由塗覆層設置基材薄膜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設在上述範圍內,便使該面不易融合手指油脂,在該面上所附著的手指油脂能可輕易擦拭掉。
上述發明(發明1)中,上述塗覆膜的總霧度值較佳係3%以上且60%以下(發明2)。
上述發明(發明1, 2)中,上述塗覆層較佳係使含微粒子的塗佈組成物硬化而形成(發明3)。
上述發明(發明3)中,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0.5μm以上且8μm以下(發明4)。
上述發明(發明3, 4)中,上述微粒子較佳係有機微粒子(發明5)。
上述發明(發明3~5)中,上述塗佈組成物較佳係除上述微粒子外,尚含有平均粒徑5nm以上且100nm以下、折射率1.6以上且3.0以下的奈米粒子(發明6)。
上述發明(發明1~6)中,上述塗覆層較佳係含有:相對於上述基材薄膜位於近距位置的第1塗覆層;以及相對於上述基材薄膜位於遠距位置,且折射率較低於上述第1塗覆層的第2塗覆層(發明7)。
[發明效果]
本發明的塗覆膜係可輕易擦拭掉所附著的手指油脂。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係揭示第1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該塗覆膜1係由:基材薄膜30、以及在基材薄膜30其中一面上所形成的塗覆層10構成。
再者,圖2係揭示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該塗覆膜2係由:基材薄膜30、以及在基材薄膜30其中一面上所形成的塗覆層20構成。又,塗覆層20係含有:相對於基材薄膜30位於近距的第1塗覆層21、以及相對於基材薄膜30位於遠距且折射率較低於第1塗覆層21的第2塗覆層22。
1.物性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中,塗覆層10, 20有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係在32°以下,較佳係28°以下、更佳係25°以下。藉由該油酸滑移角在32°以下,即便手指頭碰觸上述面,而附著手指油脂的情況,手指油脂仍不易融合於該面,可輕易地從該面上擦拭掉手指油脂。另一方面,若上述油酸滑移角超過32°,則所附著的手指油脂會突然轉為極難擦拭掉。若依此不易擦拭掉所附著的手指油脂,便會導致使用塗覆膜的顯示器外觀變差,且顯示影像不易觀看。
另外,手指油脂係含有例如:水分、脂肪酸、蛋白質、胺基酸、鹽分等不同性質的各種成分。所以,手指油脂擦拭情形,相較於前述專利文獻1所進行試驗擦拭掉源自油性筆之染料的情況下,前者係非常困難。然而,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如上述,可輕易擦拭掉所附著的手指油脂。又,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不僅手指油脂,就連源自油性筆的染料、顏料等亦均可容易擦拭掉。
相關上述油酸滑移角的下限值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較佳係超過0°超、更佳係5°以上、特佳係10°以上。
此處,上述「油酸滑移角」係指將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依塗覆層10, 20有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朝上方式,設置於平坦且呈水平的平台上之後,使油酸液滴靜置於上述面上,接著使上述平台徐緩傾斜,當上述液滴開始滑移時,上述面與水平面夾角中之較小角度。上述油酸滑移角的具體測定方法係如後述試驗例。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中,塗覆層10, 20有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油酸接觸角,較佳係60°以上、更佳係65°以上、特佳係68°以上。又,該油酸接觸角較佳係120°以下、更佳係100°以下、特佳係80°以下。藉由油酸接觸角在上述範圍內,油酸滑移角便可輕易滿足上述範圍。上述油酸接觸角的測定方法係如後述試驗例所示。
本實施形態塗覆膜1, 2的總霧度值較佳係3%以上、更佳係4%以上、特佳係5%以上。又,上述總霧度值較佳係60%以下、更佳係45%以下、特佳係34%以下、最佳係23%以下。藉由總霧度值達3%以上,當塗覆膜1, 2使用於顯示器時,可有效抑制顯示畫面發生眩目情形。又,藉由總霧度值在60%以下,則塗覆膜1, 2使用於顯示器時,可使顯示器的檢視性良好。上述總霧度值的測定方法係如後述試驗例所記載。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中,塗覆層10, 20有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反射率較佳係10%以下、更佳係6%以下、特佳係4%以下。藉由上述反射率在10%以下,則有使用塗覆膜1, 2的顯示器便可降低外光反射情形。另外,此種低反射率係藉由設有折射率較低於第1塗覆層21之第2塗覆層22的塗覆膜2便可更輕易達成。相關上述反射率的下限值並無特別的限定,例如較佳係0%以上、更佳係1%以上。上述反射率的測定方法係如後述試驗例。
2.各構件
(1)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的塗覆層
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1的塗覆層10,係在油酸滑移角成為前述範圍的前提下,可由任意材料形成。就從容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的觀點,塗覆層10較佳係由使含有:硬化性成分、微粒子(後述奈米粒子與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除外)、以及視所需的既定奈米粒子之塗佈組成物C1硬化而形成。
(1-1)硬化性成分
硬化性成分係利用活性能量線、熱等的觸發(trigger)便會硬化的成分,例如: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成分、熱硬化性成分等。本實施形態就從所形成塗覆層10的硬度、基材薄膜30的耐熱性等觀點,較佳係使用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成分。
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成分最好係利用活性能量線照射進行硬化而發揮既定硬度,且藉由與微粒子間之關係便可達成前述物性者。
具體的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成分係可舉例如: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活性能量線硬化性聚合物等,其中較佳係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及/或(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更佳係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與(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分別係可單獨使用、亦可二者併用。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與甲基丙烯酸酯二者。其他的類似用詞亦同。
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係可舉例如: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雙環戊酯、己內酯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雙環戊烯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烯丙基化環己酯、異三聚氰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乙基)異三聚氰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基性(甲基)丙烯酸酯。該等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另一方面,(甲基)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可舉例如:聚酯丙烯酸酯系、環氧丙烯酸酯系、胺酯丙烯酸酯系、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等預聚物。
聚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將由多元羧酸與多元醇進行縮合,而獲得二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寡聚物,使其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或者使由多元羧酸加成環氧烷而獲得寡聚物的末端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環氧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使較低分子量的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型環氧樹脂之環氧乙烷環,與(甲基)丙烯酸進行反應而酯化便可獲得。
胺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使由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進行反應而獲得的聚胺酯寡聚物,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多元醇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將聚醚多元醇的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以上的預聚物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再者,活性能量線硬化性成分較佳係使用有機無機複合樹脂。有機無機複合樹脂較佳係可例如由在二氧化矽等無機微粒子上,利用矽烷偶合劑等結合著具聚合性不飽和基之有機化合物的物質構成。另外,有機無機複合樹脂所含有的無機微粒子並不隸屬於後述微粒子與奈米粒子,藉由具有黏結劑功能,便可提升所形成塗覆層10的硬度。
(1-2)微粒子
微粒子係在能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之前提下,可為有機微粒子、或亦可為無機微粒子。就從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的觀點,較佳係使用有機微粒子。
上述有機微粒子例係可舉例如以: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丙烯腈系樹脂等為材料的微粒子等。該等之中,有機微粒子較佳係以丙烯酸系樹脂為材料的微粒子。上述丙烯酸系樹脂係可例如:由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單聚物構成;或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與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單體的共聚物等構成。
上述無機微粒子例係可舉例如以:氧化鋁、二氧化鈦、二氧化鋯、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鎘、氧化銻等為材料的微粒子。
以上所說明的微粒子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另外,供形成塗覆層10用的塗佈組成物C1最好不要含有不定形二氧化矽微粒子。藉由塗佈組成物C1未含有不定形二氧化矽微粒子,使用該塗佈組成物C1便可輕易形成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的塗覆層10。
微粒子的形狀係在能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之前提下,可為球狀等定形、或亦可為形狀未特定的不定形。然而,就從可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的觀點,微粒子的形狀較佳係球狀、更佳係正球狀。
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0.5μm以上、更佳係0.8μm以上、特佳係1μm以上。又,該平均粒徑較佳係8μm以下、更佳係6μm以下、特佳係3μm以下。藉由微粒子的平均粒徑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又,上述微粒子依下式(1):
粒徑變動係數(CV值)=(標準偏差粒徑/平均粒徑)×100 … (1)
所示的粒徑變動係數(CV值)較佳係10~80%、更佳係20~60%。藉由上述微粒子的CV值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更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另外,本說明書中,微粒子平均粒徑及粒徑變動係數(CV值),係使用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並將由屬於分散介質的甲基乙酮所製備5質量%濃度分散液使用為樣品,進行測定的值。
塗佈組成物C1中,相對於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上述微粒子含量較佳係1質量份以上、更佳係3質量份以上、特佳係5質量份以上。又,相對於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上述微粒子含量較佳係60質量份以下、更佳係55質量份以下、特佳係50質量份以下。藉由上述微粒子含量達1質量份以上,塗覆膜1便可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又,藉由上述微粒子含量在60質量份以下,便可使塗佈組成物C1的塗佈性良好,可輕易形成均勻膜厚的塗覆層10。
(1-3)奈米粒子
塗佈組成物C1係除前述微粒子之外,尚亦可含有平均粒徑較小於該微粒子的奈米粒子。藉由使用含有該奈米粒子的塗佈組成物C1進行塗覆層10形成,便可輕易形成具有前述總霧度值得塗覆膜1。特別係因為奈米粒子存在於微粒子與微粒子之間,便可在抑制外部霧度上升情況下,使內部霧度上升,藉此便可輕易調整總霧度值。
上述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100nm以下、更佳係70nm以下、特佳係50nm以下。藉由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在100nm以下,奈米粒子便成為充分小於前述微粒子,便可將奈米粒子有效果地填充於塗覆層10中。另外,相關奈米粒子的平均粒徑下限值並無特別的限定,但例如較佳係5nm以上、更佳係10nm以上、特佳係15nm以上。又,上述奈米粒子依下式(1):
粒徑變動係數(CV值)=(標準偏差粒徑/平均粒徑)×100 … (1)
所示粒徑的變動係數(CV值),較佳係1~100%、更佳係5~80%。藉由上述微粒子的CV值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可更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本說明書中,奈米粒子平均粒徑與粒徑變動係數(CV值)係利用動態光散射法進行求取。
上述奈米粒子的折射率較佳係1.6以上、更佳係1.7以上、特佳係1.8以上。又,上述奈米粒子的折射率較佳係3.0以下、更佳係2.8以下、特佳係2.7以下。藉由奈米粒子的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內,便可輕易將塗覆層10的內部霧度調整於所需範圍內,便可更輕易地形成具有前述總霧度值的塗覆膜1。
上述奈米粒子係在平均粒徑較小於前述微粒子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氧化鋯粒子、氧化錫粒子、氧化鈦粒子、氧化鋅粒子、氧化鋁粒子、氧化銻粒子等金屬氧化物粒子;金粒子、銀粒子等。該等粒子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該等之中,較佳係使用氧化鋯粒子或氧化鈦粒子。
塗佈組成物C1中的上述奈米粒子含量,相對於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較佳係1質量份以上、更佳係2質量份以上、特佳係3質量份以上。又,上述奈米粒子含量相對於硬化性成分100質量份,較佳係60質量份以下、更佳係50質量份以下、特佳係40質量份以下。藉由上述奈米粒子含量在上述範圍內,便可輕易將塗覆膜1的總霧度值調整於前述範圍內。
(1-4)其他成分
本實施形態的塗佈組成物C1係除上述成分之外,尚亦可含有各種添加劑。各種添加劑係可舉例如:分散劑、表面調整劑、均塗劑、光聚合起始劑、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光安定劑、抗靜電劑、矽烷偶合劑、抗老化劑、熱聚合終止劑、著色劑、界面活性劑、保存安定劑、可塑劑、滑劑、消泡劑、有機系填充材、潤濕性改良劑、塗面改良劑等。
特別係塗佈組成物C1就從利用活性能量線照射,便能效率佳進行硬化性成分之交聯反應的觀點,較佳係含有光聚合起始劑。光聚合起始劑係可舉例如:苯偶姻、苯偶姻甲醚、苯偶姻乙醚、苯偶姻異丙醚、苯偶姻正丁醚、苯偶姻異丁醚、苯乙酮、二甲胺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2-二乙氧基-2-苯基苯乙酮、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羥基環己基苯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
啉基-丙烷-1-酮、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丙基)酮、二苯基酮、對苯基二苯基酮、4,4'-二乙胺基二苯基酮、二氯二苯基酮、2-甲基蒽醌、2-乙基蒽醌、2-第三丁基蒽醌、2-胺基蒽醌、2-甲基氧硫
、2-乙基氧硫
、2-氯氧硫
、2,4-二甲基氧硫
、2,4-二乙基氧硫
、苄基二甲基縮酮、苯乙酮二甲基縮酮、對二甲胺基苯甲酸酯等。該等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再者,塗佈組成物C1就從使前述微粒子或奈米粒子的分散性良好之觀點,較佳係含有分散劑。分散劑較佳係例如:分子內具有從羧基、羥基、磺基、一級胺基、二級胺基、三級胺基、醯胺基、四級銨鹽基、吡啶鎓鹽基、鋶鹽基及鏻鹽基所構成群組中選擇1種或2種以上極性基的化合物,更佳係具有羧基或羥基中之1種或2種以上極性基的化合物。上述極性基係可在分子內導入1個,亦可導入複數個。當分散劑的化合物係具有複數極性基的情況,該化合物的基本骨架較佳係由酯鏈、乙烯鏈、丙烯酸鏈、醚鏈、胺酯鏈等構成。具體較佳係丙烯酸樹脂、胺酯樹脂、聚酯樹脂及醇酸樹脂,更佳係丙烯酸樹脂、胺酯樹脂及聚酯樹脂,特佳係丙烯酸樹脂。上述極性基係可在分子中呈無規配置,但最好配置於側鏈。所以,當作分散劑用的化合物較佳係側鏈具有羧基及/或羥基的丙烯酸樹脂。另外,分散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再者,塗佈組成物C1就從可輕易形成沒有條痕狀缺點與斑點等、且具有均勻膜厚塗覆層10的觀點,較佳係含有表面調整劑。表面調整劑係可舉例如:聚矽氧系表面調整劑、氟系表面調整劑、丙烯酸系表面調整劑、乙烯系表面調整劑等,其中,就從均塗性、以及與其他成分間之相溶性的觀點,較佳係聚矽氧系表面調整劑。聚矽氧系表面調整劑較佳係聚二甲基矽氧烷或改質聚二甲基矽氧烷,更佳係聚二甲基矽氧烷。另外,表面調整劑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1-5)塗覆層的物性等
塗覆層10的折射率通常達1.4以上、較佳係1.45以上、更佳係1.5以上。又,該折射率通常係1.8以下、較佳係1.7以下、更佳係1.6以下。藉由塗覆層10的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可輕易達成前述較佳反射率值。
再者,塗覆層10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2μm以上、特佳係3μm以上。又,塗覆層10的厚度較佳係30μm以下、更佳係20μm以下、特佳係8μm以下、最佳係6μm以下。藉由塗覆層10的厚度達1μm以上,便可輕易使塗覆層10具有所需硬度,且可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俾使塗覆膜1能輕易發揮良好的手指油脂拭取性。又,藉由塗覆層10的厚度在30μm以下,便可使塗覆膜1的處置性更優異。
(2)第2實施形態塗覆膜的第1塗覆層
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係藉由包括第1塗覆層21與第2塗覆層22,而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成為手指油脂拭取性優異。第1塗覆層21係在塗覆層20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成為前述範圍之前提下,可由任意材料形成。就從可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的觀點,第1塗覆層21係與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1的塗覆層10同樣,最好藉由使前述塗佈組成物C1進行硬化而形成。
在供形成第1塗覆層21用的塗佈組成物C1中所含有硬化性成分、微粒子、奈米粒子、及其他成分,分別係可使用前述供形成塗覆層10用的塗佈組成物C1中所含有各成分。又,塗佈組成物C1中的微粒子與奈米粒子各自含量亦是可設為相關供形成塗覆層10用塗佈組成物C1的前述含量。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中,第1塗覆層21的折射率通常係1.4以上、較佳係1.45以上、更佳係1.5以上。又,該折射率通常係1.8以下、較佳係1.7以下、更佳係1.6以下。藉由第1塗覆層21的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2便可輕易達成前述較佳反射率值。
再者,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中,第1塗覆層21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上、更佳係2μm以上、特佳係3μm以上。又,第1塗覆層21的厚度較佳係30μm以下、更佳係20μm以下、特佳係8μm以下、最佳係6μm以下。藉由第1塗覆層21的厚度達1μm以上,第1塗覆層21便可輕易具有所需硬度,且可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可使塗覆膜2輕易發揮良好的手指油脂拭取性。又,藉由第1塗覆層21的厚度在30μm以下,便可塗覆膜2的處置性更優異。
(3)第2實施形態塗覆膜的第2塗覆層
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係藉由包括:第1塗覆層21、以及折射率較小於該第2塗覆層22的第2塗覆層22,則使用塗覆膜2的顯示器便可有效地降低外光反射。第2塗覆層22係在塗覆層20表面的油酸滑移角成為前述範圍內,且第2塗覆層22的折射率較小於第1塗覆層21的折射率之前提下,亦可由任意材料形成。特別係就從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且可輕易使第2塗覆層22之折射率較小於第1塗覆層21之折射率的觀點,第2塗覆層22最好係藉由使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以及視所需含有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的塗佈組成物C2進行硬化而形成。
(3-1)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
上述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係可例如:光聚合性預聚物及光聚合性單體。
上述光聚合性預聚物係有自由基聚合型與陽離子聚合型,而自由基聚合型光聚合性預聚物係可舉例如:聚酯丙烯酸酯系、環氧丙烯酸酯系、胺酯丙烯酸酯系、多元醇丙烯酸酯系等。
聚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將由多元羧酸與多元醇進行縮合,而獲得二末端具有羥基的聚酯寡聚物,使其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或者使由多元羧酸加成環氧烷而獲得寡聚物的末端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環氧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使較低分子量的雙酚型環氧樹脂或酚醛型環氧樹脂之環氧乙烷環,與(甲基)丙烯酸進行反應而酯化便可獲得。
胺酯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使由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進行反應而獲得的聚胺酯寡聚物,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多元醇丙烯酸酯系預聚物係例如將聚醚多元醇的羥基,利用(甲基)丙烯酸進行酯化便可獲得。
另一方面,陽離子聚合型光聚合性預聚物較佳係使用環氧系樹脂。該環氧系樹脂係可舉例如:雙酚樹脂、酚醛樹脂等由多元酚類利用表氯醇等施行環氧化的化合物;由直鏈狀烯烴化合物或環狀烯烴化合物利用過氧化物等施行氧化而獲得的化合物等。
再者,光聚合性單體係可舉例如: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己二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羥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雙環戊酯、己內酯改質二(甲基)丙烯酸雙環戊烯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甲基)丙烯酸烯丙基化環己酯、異三聚氰酸酯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烯醯氧乙基)異三聚氰酸酯、丙酸改質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基(甲基)丙烯酸酯。
以上所說明的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組合使用2種以上。
(3-2)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
藉由塗佈組成物C2含有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則使用該塗佈組成物C2便可輕易形成具所需折射率的第2塗覆層22。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係在能形成具所需折射率之第2塗覆層22的前提下,其餘並無限定,但就從輕易形成具所需折射率之第2塗覆層22的觀點,較佳係使用二氧化矽溶膠、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等。
上述二氧化矽溶膠最好使用使二氧化矽微粒子依膠質狀態懸浮於醇系、賽珞蘇系有機溶劑中的膠態二氧化矽。此處,該二氧化矽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5nm以上、更佳係10nm以上。又,該平均粒徑較佳係200nm以下、更佳係100nm以下。又,上述二氧化矽微粒子依下式(1):
粒徑變動係數(CV值)=(標準偏差粒徑/平均粒徑)×100 … (1)
所示粒徑變動係數(CV值)較佳係10~70%、更佳係20~60%。藉由上述微粒子的CV值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可更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上述二氧化矽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與粒徑變動係數(CV值)係利用動態光散射法求取。
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係微粒子內依開口狀態或閉口狀態具有微細空隙。因為該等微粒子係在上述空隙內填充氣體(例如折射率1的空氣),因而微粒子的折射率較低。所以,藉由使用該等微粒子,便可在不致損及第2塗覆層22的透明性前提下,有效地降低第2塗覆層22的折射率。
上述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5nm以上、更佳係10nm以上。又,上述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較佳係300nm以下、更佳係200nm以下、特佳係100nm以下。又,上述二氧化矽微粒子依下式(1):
粒徑變動係數(CV值)=(標準偏差粒徑/平均粒徑)×100 … (1)
所示粒徑變動係數(CV值)較佳係1~100%、更佳係5~80%。藉由上述微粒子的CV值在上述範圍內,塗覆膜1便可更輕易達成前述油酸滑移角。另外,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的平均粒徑、與粒徑變動係數(CV值)係利用動態光散射法求取。又,上述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所具有空隙的平均孔徑,較佳係10nm以上且100nm以下。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與多孔質二氧化矽微粒子係可具有獨立氣泡、亦可具有連續氣泡、或者亦可獨立氣泡與連續氣泡雙方均具有。
塗佈組成物C2中的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含量,相對於上述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100質量份,較佳係2質量份以上、更佳係5質量份以上、特佳係10質量份以上。又,上述含量相對於上述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100質量份,較佳係150質量份以下、更佳係125質量份以下、特佳係100質量份以下。藉由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含量在上述範圍內,便可輕易形成具所需折射率的第2塗覆層22。
(3-3)其他成分
塗佈組成物C2係除上述成分之外,尚亦可含有光聚合起始劑等添加劑。該光聚合起始劑係可使用供形成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1的塗覆層10之塗佈組成物C1中,所亦可含有的光聚合起始劑。
(3-4)第2塗覆層的物性等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中,第2塗覆層22的折射率較佳係1.2以上、更佳係1.25以上、特佳係1.3以上。又,上述折射率較佳係1.6以下、更佳係1.5以下、特佳係1.45以下。藉由第2塗覆層22的折射率在上述範圍內,便可使折射率明確小於第1塗覆層21,俾使用塗覆膜2的顯示器能有效地降低外光反射。
再者,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中,第2塗覆層22的厚度較佳係0.03μm以上、更佳係0.05μm以上、特佳係0.1μm以上。又,第2塗覆層22的厚度較佳係1μm以下、更佳係0.75μm以下、特佳係0.5μm以下。藉由第2塗覆層22的厚度在上述範圍內,則使用塗覆膜2的顯示器便可有效地降低外光反射。
(4)基材薄膜
基材薄膜30並無特別的限定,但最好使用具既定透明性的樹脂薄膜。此種樹脂薄膜係可舉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薄膜;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等聚烯烴薄膜;賽珞凡、二乙醯基纖維素薄膜、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丁酸乙醯纖維素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聚乙烯醇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薄膜、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甲基戊烯薄膜、聚碸薄膜、聚醚醚酮薄膜、聚醚碸薄膜、聚醚醯亞胺薄膜、氟樹脂薄膜、聚醯胺薄膜、丙烯酸樹脂薄膜、聚胺酯樹脂薄膜、降烯系聚合體薄膜、環狀烯烴系聚合體薄膜、環狀共軛二烯系聚合體薄膜、乙烯脂環式烴聚合體薄膜等樹脂薄膜或該等的積層薄膜。其中,就從機械強度等觀點,較佳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降烯系聚合體薄膜等。
再者,就上述基材薄膜30,在提升與其表面所設置層(塗覆層10、第1塗覆層21、後述黏著劑層等)之密接性目的下,視所需可對單面或雙面利用例如底漆處理、氧化法、凹凸化法等施行表面處理。氧化法係可例如:電暈放電處理、鉻酸處理、火焰處理、熱風處理、臭氧‧紫外線處理等;凹凸化法係可例如:噴砂法、溶劑處理法等。該等表面處理法係配合基材薄膜30的種類再行適當選擇,一般就從提升密接性效果與操作性等觀點,較佳係使用電暈放電處理法。
基材薄膜30的厚度較佳係15μm以上、更佳係30μm以上。又,基材薄膜30的厚度較佳係300μm以下、更佳係200μm以下。
(5)其他構成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亦可在基材薄膜30設置塗覆層10, 20的背後面上設計黏著劑層。構成該黏著劑層的黏著劑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聚矽氧系黏著劑等公知黏著劑,較佳係使用具有既定透明性的黏著劑。
再者,當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包括上述黏著劑層時,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亦可在該黏著劑層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上積層剝離片。該剝離片係在剝離面(接觸到黏著劑層之一面)具有所需剝離性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使用樹脂薄膜單面經利用剝離劑施行剝離處理過等公知剝離薄膜。
3.塗覆膜之製造方法
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1的製造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例如藉由將含有前述塗佈組成物C1、與視所需溶劑的塗佈液,對基材薄膜30施行塗佈,經硬化形成塗覆層10便可製造。
上述溶劑係在供使用於塗佈性改良、黏度調整、固形份濃度調整等,且會溶解硬化性成分等之前提下,其餘並無特別限定地均可使用。
上述溶劑具體例係可舉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辛醇等醇類;丙酮、甲基乙酮、甲基異丁酮、環己酮等酮類;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乳酸乙酯、γ-丁內酯等酯類;乙二醇單甲醚(甲基賽珞蘇)、乙二醇單乙醚(乙基賽珞蘇)、二乙二醇單丁醚(丁基賽珞蘇)、丙二醇單甲醚等醚類;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等醯胺類等等。
塗佈組成物C1的塗佈液塗佈係只要依照常法實施便可,可利用例如:棒塗法、刀塗法、輥塗法、刮刀塗佈法、模具塗佈法、凹版塗佈法等實施。若經塗佈組成物的塗佈液施行塗佈後,最好依40~120℃使塗膜進行30秒~5分鐘程度的乾燥。
如塗佈組成物C1之類,當塗佈組成物具有活性能量線硬化性的情況,塗佈組成物的硬化便在氮環境下,對塗佈組成物的塗膜施行紫外線、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照射。紫外線照射係可利用高壓水銀燈、Fusion H燈、氙燈等實施,紫外線照射量較佳係照度50~1000mW/cm
2、光量50~1000mJ/cm
2程度。另一方面,電子束照射係可利用電子束加速器等實施,電子束照射量較佳係10~1000krad程度。
第2實施形態的塗覆膜2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的限制,較佳係例如在基材薄膜30的單面上形成第1塗覆層21後,再於第1塗覆層21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上形成第2塗覆層22。此情況,同前述塗覆層10,在基材薄膜30上形成第1塗覆層21後,再對第1塗覆層21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塗佈例如含有前述塗佈組成物C2、與視所需溶劑的塗佈液,經硬化而形成第2塗覆層22。
供製備塗佈組成物C2之塗佈液用的溶劑,係可使用供製備塗佈組成物C1之塗佈液用的前述溶劑。又,塗佈組成物C2的塗佈液之塗佈方法、及所獲得塗膜的硬化方法,分別係可設為與塗佈組成物C1的塗佈方法及硬化方法為同樣方法。
4.塗覆膜之使用方法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係可使用於顯示器。特別係塗覆膜1, 2可黏貼於顯示器的表面。此情況,塗覆膜1, 2係包括前述黏著劑層,最好將該黏著劑層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黏貼於顯示器面上。又,塗覆膜1, 2係可設為顯示器的表層。此情況,塗覆膜1, 2係在顯示器上設置成靠塗覆層10, 20之一面成為顯示器表面的狀態。
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係藉由塗覆層10, 20設置基材薄膜30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在前述範圍內,便使該面不易融合手指油脂,在該面上所附著的手指油脂能可輕易擦拭掉。藉此,可抑制因手指油脂導致顯示器外觀惡化,且可達成優異檢視性。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塗覆膜1, 2係如上述,可達成優異的手指油脂擦拭性,因而塗覆膜1, 2頗適用於手指頭會頻繁接觸的觸控板。該觸控板係可為主要以手指頭操作為前提的觸控板,亦可為主要利用觸控筆操作為前提的觸控板。又,上述觸控板的方式並無特別的限定,可例如:靜電容式、感壓式、電磁感應式、超音波式、電阻膜式等。
以上所說明的實施形態係為求輕易理解本發明而記載,並非為限定本發明而記載。所以,上述實施形態所揭示的各要件,舉凡隸屬於本發明技術範疇內的所有設計變更與均等物均涵蓋於本發明中。
例如亦可在塗覆膜1的基材薄膜30與塗覆層10之間介設其他層,又,亦可在塗覆膜2的基材薄膜30與第1塗覆層21之間、或者在第1塗覆層21與第2塗覆層22之間介設其他層。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利用實施例等進行更具體說明,惟本發明的範圍並不因該等實施例等而受限定。
〔實施例1〕
(1)塗佈組成物C1之製備
將硬化性成分之製品名「Opstar Z7530」(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有機無機複合樹脂)100質量份(固形份換算值;以下亦同)、微粒子之製品名「Techpolymer XX-27LA」(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丙烯酸系微粒子、平均粒徑1.5μm、形狀:球形)12質量份、分散劑之製品名「Flouren G700」(共榮社製)0.2質量份、以及表面調整劑之製品名「FS-7025」(FluoroTechnology公司製)0.15質量份,在丙二醇單甲醚中進行混合,而製備得供形成第1塗覆層用,固形份40質量%的塗佈組成物C1之塗佈液。
(2)塗佈組成物C2之製備
將活性能量線硬化型化合物之製品名「BEAMSET 575CB」(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多官能基丙烯酸酯系UV-EB硬化性樹脂)100質量份、折射率調整用微粒子之製品名「THRULYA 4320」(日揮觸媒化成公司製、中空二氧化矽微粒子、平均粒徑:60nm)75質量份、光聚合起始劑之製品名「OMNIRAD 907」(BASF公司製)3質量份、以及表面調整劑之製品名「FS-7025」(FluoroTechnology公司製)10質量份,在甲基乙酮與環己酮的混合溶劑(混合比1:1)中進行混合,而製備得供形成第2塗覆層用,固形份5質量%的塗佈組成物C2之塗佈液。
(3)第1塗覆層之形成
在基材薄膜之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TACBRIGHT公司製、製品名「TACPHANP980RP」、厚度:80μm)單面上,塗佈依上述步驟(1)所獲得塗佈組成物C1的塗佈液,再依70℃進行乾燥1分鐘。
其次,在氮環境下,利用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製品名「EYE GRANTAGE ECS-401GX型」),依下述條件照射紫外線,而形成第1塗覆層。藉此獲得由基材薄膜與厚度3.5μm第1塗覆層構成的積層體。
[紫外線照射條件]
‧光源:高壓水銀燈
‧燈電力:2kW
‧輸送帶速度:4.23m/min
‧照度:240mW/cm
2‧光量:307mJ/cm
2
(4)第2塗覆層之形成
在依上述步驟(3)所獲得積層體設置第1塗覆層之面上,塗佈依上述步驟(2)所獲得塗佈組成物C2的塗佈液,再依70℃施行乾燥1分鐘。
其次,在氮環境下,利用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製品名「EYE GRANTAGE ECS-401GX型」),依照與上述步驟(3)同樣的紫外線照射條件施行紫外線照射,而形成厚度100nm的第2塗覆層。藉此,便獲得由基材薄膜、第1塗覆層及第2塗覆層依序積層的塗覆膜。
〔實施例2~9、比較例1~3〕
除將塗佈組成物C1的組成變更如表1所示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塗覆膜。
〔實施例10〕
在基材薄膜之三乙醯基纖維素薄膜(TACBRIGHT公司製、製品名「TACPHANP980RP」、厚度:80μm)單面上,依照與實施例1的步驟(1)同樣地塗佈所獲得塗佈組成物C1的塗佈液,再依70℃施行乾燥1分鐘。
其次,在氮環境下,利用紫外線照射裝置(EYE GRAPHICS公司製、製品名「EYE GRANTAGE ECS-401GX型」),依照與實施例1的步驟(3)同樣的紫外線照射條件施行紫外線照射,而形成厚度度3.5μm的塗覆層。藉此,便獲得由基材薄膜與單層塗覆層構成的塗覆膜。
〔實施例11~14、比較例4~6〕
除將塗佈組成物C1的組成變更如表1所示之外,其餘均依照與實施例10同樣地製造塗覆膜。
另外,表1所記載的代號等之詳細內容,如下。
硬化性成分A1:製品名「Opstar Z7530」(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有機無機複合樹脂)
硬化性成分A2:製品名「HCA-150D CLEAR」(TOKUSHIKI公司製)
微粒子:製品名「Techpolymer XX-27LA」(積水化成品工業公司製、平均粒徑1.5μm、形狀:球形)
奈米粒子:製品名「NANON5 ZR-020」(SOLAR公司製、氧化鋯粒子、平均粒徑10~20nm、折射率約1.9、形狀:球形)
分散劑:製品名「Flouren G700」(共榮社製)
表面調整劑:製品名「FS-7025」(FluoroTechnology公司製)
不定形二氧化矽微粒子:製品名「HCA-150H」(TOKUSHIKI公司製、含不定形二氧化矽微粒子(平均粒徑1.5μm)的硬化劑、硬化劑與不定形二氧化矽微粒子的摻合比7:1)
〔試驗例1〕(折射率測定)
分別將實施例與比較例所製備的塗佈組成物C1之塗佈液、塗佈組成物C2之塗佈液及塗佈組成物C1'之塗佈液,塗佈於單面設有易接著層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東洋紡公司製、製品名「COSMOSHINE A4100」、厚度:50μm)有設置易接著層的背後面上,再依照與實施例及比較例相同的條件形成各塗覆層。
所獲得各塗覆層的折射率係依測定波長589nm、測定溫度23℃的條件,使用分光式橢圓偏光儀(J.A. WOOLLAM公司製、製品名「M-2000」)進行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
〔試驗例2〕(霧度值測定)
依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的霧度值(%),係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測定,將其設為塗覆膜的總霧度值(%)。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從光學透明黏著材(Lintec公司製、製品名「OPTERIA MO-T015」)上撕開其中一剝離薄膜,並將露出光學透明黏著材的露出面,黏貼於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一面上,形成測定樣品。該測定樣品的霧度值(%)係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進行測定,將其設為塗覆膜的內部霧度值(%)。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從上述總霧度值(%)減掉上述內部霧度值(%),而計算出塗覆膜的外部霧度值(%)。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針對包括第1塗覆層與第2塗覆層的實施例1~9及比較例1~3之塗覆膜,依照與該等實施例及比較例相同的條件,製作第1塗覆層與基材薄膜的積層體(塗覆膜製造途中所獲得,在形成第2塗覆層前的狀態),並依照與上述同樣地測定該積層體的總霧度值(%)、內部霧度值(%)及外部霧度值(%)。結果亦如表2所示。
〔試驗例3〕(接觸角及滑移角之測定)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有設置基材薄膜之一面,黏貼於玻璃板的單面上。然後,將該玻璃板依有黏貼塗覆膜之一面朝上的方式,設置於接觸角計(KYOWA公司製、製品名「DH350試驗台」)的試驗台上。
接著,在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一面上滴下2μL水,利用上述接觸角計測定剛滴下後的接觸角(°),並將其設為水接觸角(°)。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在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一面上滴下7μL水之後,使上述試驗台逐次傾斜1°,利用上述接觸角計測定水液滴開始滑移時的角度,並將其設為水滑移角(°)。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在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面上滴下2μL油酸,利用上述接觸角計測定剛滴後的接觸角(°),並將其設為油酸接觸角(°)。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在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一面上滴下7μL油酸後,使上述試驗台逐次傾斜1°,利用上述接觸角計測定油酸液滴開始滑移時的角度,並將其設為油酸滑移角(°)。結果如表2所示。
〔試驗例4〕(手指油脂擦拭性評價)
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的霧度值(%)。
接著,手指頭在該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的表面上按押3次,而使附著手指油脂。此時,手指油脂係附著至可目視確認程度。接著,在該手指油脂附著的部分處,覆蓋濕巾(旭化成公司製、製品名「BEMCOT(註冊商標)」)後,一邊施加200g/cm
2荷重,一邊將濕巾往復3次擦拭10cm,而施行擦拭處理。
經上述擦拭處理後,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測定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表面上,有附著手指油脂部分的霧度值(%)。
然後,從經上述擦拭處理後所測定的霧度值(%),減掉手指油脂附著前所測定霧度值(%),而計算出霧度值差(分數)。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針對所獲得霧度值差(分數),根據以下基準評價手指油脂擦拭性。結果如表2所示。
◎:霧度值差(分數)未滿2.8。
○:霧度值差(分數)係2.8以上且未滿3.9。
△:霧度值差(分數)係3.9以上且未滿5.1。
×:霧度值差(分數)達5.1以上。
〔試驗例5〕(油墨擦拭性評價)
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的霧度值(%)。
接著,在該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的表面上,使用油性奇異筆(ZEBRA公司製、製品名「Hi-Mckie MO-150-MC」、油墨色:黑),使附著油墨後,再使該油墨充分乾燥。接著,在該油墨附著的部分處覆蓋濕巾(旭化成公司製、製品名「BEMCOT(註冊商標)」)後,一邊施加200g/cm
2荷重,一邊將濕巾往復3次擦拭10cm,而施行擦拭處理。
經上述擦拭處理後,使用測霾計(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製品名「NDH5000」),測定上述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之表面上,有附著油墨部分的霧度值(%)。
然後,從經上述擦拭處理後所測定的霧度值(%),減掉手指油脂附著前所測定霧度值(%),而計算出霧度值差(分數)。結果如表2所示。
再者,針對所獲得霧度值差(分數),根據以下基準評價油墨擦拭性。結果如表2所示。
◎:霧度值差(分數)未滿2.8。
○:霧度值差(分數)係2.8以上且未滿3.9。
△:霧度值差(分數)係3.9以上且未滿5.1。
×:霧度值差(分數)達5.1以上。
〔試驗例6〕(耐眩目性評價)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依基材側朝下方式,設置於全面呈綠色顯示(RGB值(R, G, B)=0, 255, 0)的平板終端機(蘋果公司製、製品名「iPad(註冊商標)」、解像度:264ppi)之顯示畫面表面上,並依以下基準利用目視施行耐眩目性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未確認到眩目。
○:確認到實用上不會構成問題程度的眩目。
×:確認到實用上會構成問題程度的眩目。
〔試驗例7〕(耐退白性評價)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依基材側朝下的方式,載置於顯示既定影像的平板終端機(蘋果公司製、製品名「iPad(註冊商標)」、解像度:264ppi)之顯示畫面表面上,利用目視確認有無影像退白及影像模糊情形,並依以下基準評價耐退白性。結果如表2所示。
◎:退白及模糊均無確認到。
○:依實用上不會發生問題的程度上,確認到退白與模糊中之任一項。
×:依實用上會發生問題的程度上,確認到退白與模糊中之任一項。
〔試驗例8〕(耐擦傷性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有設置塗覆層的表面,使用#0000鐵質細絲絨,依250g/cm
2荷重往復10次擦拭10cm後,計算在該表面上所產生的刮痕,並依以下基準評價耐擦傷性。結果如表2所示。
◎:刮傷條數未滿3條。
○:刮傷條數達4條以上且未滿10條。
×:刮傷條數達11條以上。
〔試驗例9〕(反射率測定)
實將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有設置基材薄膜之一面,黏貼於黑色板(U-KOU商會公司製、製品名「ACRYLITE」)的單面上。然後,針對該塗覆膜有設置第1塗覆層(塗覆層)之一面的反射率(%),使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公司製、製品名「UV-3600」),依測定波長區域370~810nm進行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
〔試驗例10〕(顯示器檢視性評價)
將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塗覆膜有設置基材薄膜之一面,黏貼於透明玻璃板單面上,獲得塗覆膜與玻璃板(厚度:1.1mm)的積層體。接著,將該積層體積層於平板終端機(蘋果公司製、製品名「iPad(註冊商標)」、像素密度:264ppi)的顯示器上。此時,依上述積層體有設置玻璃板之面,鄰接於上述顯示器的方式積層。然後,使平板終端機的顯示面顯示出既定影像,並依以下基準評價顯示器檢視性。結果如表2所示。
◎:影像可清晰看到,能非常良好地檢視。
○:影像雖稍微模糊,但仍可良好檢視。
△:影像糊糊,稍有出現檢視不佳。
×:影像非常模糊,檢視不佳。
[表1]
層構成 | 塗佈組成物C1之組成(質量份) | |||||||
硬化性成分A1 | 硬化性成分A2 | 微 粒子 | 奈米 粒子 | 分散劑 | 表面 調整劑 | 不定形 二氧化矽微粒子 | ||
質量份 | ||||||||
實施例1 | 基材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 低折射率層 | 100 | - | 12 | - | 0.2 | 0.15 | - |
實施例2 | 16 | - | ||||||
實施例3 | 18 | - | ||||||
實施例4 | 22 | - | ||||||
實施例5 | 25 | - | ||||||
實施例6 | 6 | 5 | ||||||
實施例7 | 7 | 8 | ||||||
實施例8 | 20 | 3 | ||||||
實施例9 | 5 | 25 | ||||||
實施例10 | 基材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 | 12 | - | |||||
實施例11 | 16 | - | ||||||
實施例12 | 22 | - | ||||||
實施例13 | 20 | 6 | ||||||
實施例14 | 8 | 30 | ||||||
比較例1 | 基材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 低折射率層 | 28 | - | 0.5 | ||||
比較例2 | 35 | - | ||||||
比較例3 | 25 | 2 | ||||||
比較例4 | 基材薄膜/ 防眩性硬塗層 | 28 | - | |||||
比較例5 | 43 | - | ||||||
比較例6 | - | 70 | - | 3 | - | 30 |
[表2]
折射率 | 霧度值(%) | 水 接觸角 (°) | 水 滑移角 (°) | 油酸 接觸角 (°) | 油酸 滑移角 (°) | 手指油脂擦拭性 | 油墨擦拭性 | 耐眩目性 | 耐退白性 | 耐擦傷性 | 反射率 (%) | 顯示器檢視性 | |||||||||
塗覆層 (第1塗覆層) | 第2 塗覆層 | 塗覆膜 | 基材薄膜與 第1塗覆層的積層體 | 霧度值差 (分數) | 評價 | 霧度值差 (分數) | 評價 | ||||||||||||||
外部 霧度 | 內部 霧度 | 總 霧度 | 外部 霧度 | 內部 霧度 | 總 霧度 | ||||||||||||||||
實施例1 | 1.51 | 1.39 | 5 | 0 | 5 | 10 | 0 | 10 | 99 | 未滑移 | 71 | 17 | 2.0 | ◎ | 0.50 | ◎ | ○ | ◎ | ◎ | 2.7 | ◎ |
實施例2 | 1.51 | 1.39 | 10 | 0 | 10 | 15 | 0 | 15 | 99 | 未滑移 | 71 | 21 | 2.3 | ◎ | 0.30 | ◎ | ○ | ◎ | ◎ | 2.9 | ◎ |
實施例3 | 1.51 | 1.39 | 15 | 0 | 15 | 20 | 0 | 20 | 99 | 未滑移 | 72 | 24 | 2.4 | ◎ | 0.40 | ◎ | ○ | ◎ | ◎ | 2.9 | ◎ |
實施例4 | 1.51 | 1.39 | 20 | 0 | 20 | 24 | 0 | 24 | 100 | 未滑移 | 72 | 27 | 2.8 | ○ | 0.10 | ◎ | ○ | ◎ | ◎ | 2.9 | ○ |
實施例5 | 1.51 | 1.39 | 25 | 0 | 25 | 29 | 0 | 29 | 98 | 未滑移 | 71 | 30 | 3.0 | ○ | 0.20 | ◎ | ○ | ○ | ○ | 3.0 | ○ |
實施例6 | 1.51 | 1.39 | 1.5 | 3.5 | 5 | 6.5 | 3.5 | 10 | 101 | 未滑移 | 70 | 15 | 1.6 | ◎ | 0.40 | ◎ | ○ | ◎ | ◎ | 3.0 | ◎ |
實施例7 | 1.51 | 1.39 | 3 | 7 | 10 | 8 | 7 | 15 | 101 | 未滑移 | 71 | 16 | 1.8 | ◎ | 0.40 | ◎ | ○ | ◎ | ◎ | 3.2 | ◎ |
實施例8 | 1.51 | 1.39 | 20 | 5 | 25 | 24 | 5 | 29 | 100 | 未滑移 | 73 | 28 | 2.7 | ◎ | 0.10 | ◎ | ○ | ◎ | ○ | 3.2 | ○ |
實施例9 | 1.51 | 1.39 | 3 | 37 | 40 | 7 | 37 | 43 | 100 | 未滑移 | 71 | 16 | 1.8 | ◎ | 0.20 | ◎ | ◎ | ◎ | ◎ | 3.6 | △ |
實施例10 | 1.51 | - | 10 | 0 | 10 | - | - | - | 100 | 未滑移 | 72 | 19 | 2.7 | ◎ | 0.40 | ◎ | ○ | ◎ | ◎ | 4.6 | ◎ |
實施例11 | 1.51 | - | 15 | 0 | 15 | - | - | - | 101 | 未滑移 | 72 | 27 | 2.8 | ○ | 0.40 | ◎ | ○ | ◎ | ◎ | 4.3 | ◎ |
實施例12 | 1.51 | - | 24 | 0 | 24 | - | - | - | 100 | 未滑移 | 71 | 30 | 3.8 | ○ | 0.30 | ◎ | ○ | ◎ | ◎ | 4.5 | ○ |
實施例13 | 1.51 | - | 23 | 10 | 33 | - | - | - | 100 | 未滑移 | 71 | 31 | 3.8 | ○ | 0.20 | ◎ | ◎ | ◎ | ◎ | 4.2 | ○ |
實施例14 | 1.51 | - | 10 | 45 | 55 | - | - | - | 99 | 未滑移 | 70 | 23 | 2.6 | ◎ | 0.40 | ◎ | ◎ | ◎ | ◎ | 4.5 | △ |
比較例1 | 1.51 | 1.39 | 30 | 0 | 30 | 33 | 0 | 33 | 99 | 未滑移 | 70 | 34 | 3.9 | △ | 0.40 | ◎ | ◎ | ○ | × | 3.2 | ○ |
比較例2 | 1.51 | 1.39 | 40 | 0 | 40 | 43 | 0 | 43 | 100 | 未滑移 | 72 | 39 | 5.2 | × | 0.70 | ◎ | ◎ | × | × | 3.2 | △ |
比較例3 | 1.51 | 1.39 | 28 | 2 | 30 | 31 | 2 | 32 | 101 | 未滑移 | 73 | 37 | 3.8 | △ | 0.30 | ◎ | ◎ | × | × | 3.4 | ○ |
比較例4 | 1.51 | - | 33 | 0 | 33 | - | - | - | 100 | 未滑移 | 70 | 36 | 5.0 | △ | 0.30 | ◎ | ◎ | ○ | × | 4.5 | ○ |
比較例5 | 1.51 | - | 55 | 0 | 55 | - | - | - | 101 | 未滑移 | 73 | 52 | 7.0 | × | 0.60 | ◎ | ◎ | × | × | 4.6 | × |
比較例6 | 1.49 | - | 15 | 5 | 20 | - | - | - | 97 | 未滑移 | 72 | 58 | 6.8 | × | 0.90 | ◎ | × | ○ | ◎ | 4.9 | ◎ |
由表2得知,實施例所製造塗覆膜的手指油脂擦拭性及油墨擦拭性均非常優異。
另外,在水接觸角及油酸接觸角測定時的試驗中,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的任一塗覆膜均成為大致相同程度的角度,且在水滑移角測定的試驗中,實施例及比較例所製造的任一塗覆膜亦均沒有發生水滴滑移情形(試驗例3)。依此驗證到即便水接觸角、油酸接觸角及水滑移角沒有出現差異的情況,藉由將油酸滑移角設定於既定範圍內,便可製造具有優異手指油脂擦拭性的塗覆膜。
再者,實施例所製造塗覆膜的耐眩目性、耐退白性、耐擦傷性及顯示器檢視性均優異。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塗覆膜頗適用為觸控板的最表層。
1,2:塗覆膜
10,20:塗覆層
21:第1塗覆層
22:第2塗覆層
30:基材薄膜
圖1係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塗覆膜的剖視圖。
圖2係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塗覆膜的剖視圖。
1:塗覆膜
10:塗覆層
30:基材薄膜
Claims (8)
- 一種塗覆膜,包括:基材薄膜、與在上述基材薄膜其中一面側所設置塗覆層的塗覆膜;其特徵在於:上述塗覆層的厚度係1μm以上且30μm以下;上述塗覆層設置上述基材薄膜的背後面之油酸滑移角係在32°以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塗覆膜的總霧度值係3%以上且60%以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塗覆層係使含微粒子的塗佈組成物硬化而形成。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微粒子的平均粒徑係0.5μm以上且8μm以下。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微粒子係有機微粒子。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塗佈組成物係除上述微粒子外,尚含有平均粒徑5nm以上且100nm以下、折射率1.6以上且3.0以下的奈米粒子。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塗覆層係含有:相對於上述基材薄膜位於近距位置的第1塗覆層;以及相對於上述基材薄膜位於遠距位置,且折射率較低於上述第1塗覆層的第2塗覆層。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塗覆膜,其中,上述塗覆層係使含有機無機複合樹脂的塗佈組成物硬化而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13669A JP7067900B2 (ja) | 2017-11-06 | 2017-11-06 | コートフィルム |
JP2017-213669 | 2017-11-0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5920A TW202235920A (zh) | 2022-09-16 |
TWI794107B true TWI794107B (zh) | 2023-02-21 |
Family
ID=664024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20023A TWI794107B (zh) | 2017-11-06 | 2018-09-13 | 塗覆膜 |
TW107132210A TWI793168B (zh) | 2017-11-06 | 2018-09-13 | 塗覆膜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2210A TWI793168B (zh) | 2017-11-06 | 2018-09-13 | 塗覆膜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7067900B2 (zh) |
KR (1) | KR20190051800A (zh) |
CN (1) | CN109749109A (zh) |
TW (2) | TWI7941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40046775A (ko) | 2022-09-30 | 2024-04-09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을 사용한 편광판, 표면판, 화상 표시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상기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광학 필름의 선정 방법, 그리고, 지문 닦아내기성의 평가 방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7103A (ja) * | 2000-08-16 | 2002-07-2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201244924A (en) * | 2011-04-01 | 2012-11-16 | Asahi Glass Co Ltd | Glass plate with low reflective film |
TW201447352A (zh) * | 2013-05-30 | 2014-12-16 | Lintec Corp | 防眩性硬塗薄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04403A (ja) * | 1996-10-02 | 1998-04-24 | Nippon Kayaku Co Ltd | 防汚性及びハードコート性を有するシート |
JP4376368B2 (ja) | 1999-09-24 | 2009-12-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02131514A (ja) | 2000-10-26 | 2002-05-0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4412450B2 (ja) | 2001-10-05 | 2010-02-10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フィルター |
JP2004294601A (ja) | 2003-03-26 | 2004-10-21 | Nitto Denko Corp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光学素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5145819B2 (ja) | 2007-08-10 | 2013-02-2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フィルム |
JP5592671B2 (ja) | 2010-03-02 | 2014-09-17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
JP2013037323A (ja) | 2011-08-11 | 2013-02-21 | Lintec Corp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JP6199605B2 (ja) | 2013-05-27 | 2017-09-20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巻回体 |
JP6533437B2 (ja) | 2015-09-08 | 2019-06-19 | マクセル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透明遮熱断熱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675842B2 (en) | 2016-02-26 | 2020-06-09 | Konica Minolta, Inc. | Transparent electrode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2017
- 2017-11-06 JP JP2017213669A patent/JP706790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13 TW TW111120023A patent/TWI794107B/zh active
- 2018-09-13 TW TW107132210A patent/TWI793168B/zh active
- 2018-10-23 KR KR1020180126700A patent/KR20190051800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8-11-05 CN CN201811306471.XA patent/CN10974910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4-28 JP JP2022074492A patent/JP749001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07103A (ja) * | 2000-08-16 | 2002-07-2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201244924A (en) * | 2011-04-01 | 2012-11-16 | Asahi Glass Co Ltd | Glass plate with low reflective film |
TW201447352A (zh) * | 2013-05-30 | 2014-12-16 | Lintec Corp | 防眩性硬塗薄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051800A (ko) | 2019-05-15 |
CN109749109A (zh) | 2019-05-14 |
JP2019085473A (ja) | 2019-06-06 |
JP7067900B2 (ja) | 2022-05-16 |
TWI793168B (zh) | 2023-02-21 |
JP7490016B2 (ja) | 2024-05-24 |
TW201937200A (zh) | 2019-09-16 |
JP2022113161A (ja) | 2022-08-03 |
TW202235920A (zh) | 2022-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91907B (zh) | 光學膜 | |
JP3679976B2 (ja) | ディスプレイ用貼着フィルム | |
JP6174378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5078520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702416B (zh) | 防眩性硬塗薄膜 | |
TWI497106B (zh) | 抗反射膜及使用它之偏光板 | |
TWI648154B (zh) | 防眩性硬塗層膜 | |
JP2018128541A (ja) | 反射防止光学フィルム及び低屈折率層用組成物 | |
TWI489130B (zh) | 防眩性硬被覆膜及使用它之偏光板 | |
JP2012053178A (ja) | 防眩性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 |
JP2009029126A (ja)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7127823A (ja)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法 | |
JP7347922B2 (ja) | 耐指紋性の評価方法、光学部材の生産方法および光学部材 | |
JP6385094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15184638A (ja) |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 |
JP5592671B2 (ja) |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 |
JP2012048099A (ja) | 防眩性帯電防止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 |
JP7490016B2 (ja) | コートフィルム | |
TW202222575A (zh) | 防眩性抗反射片及抗反射層積層用防眩性片 | |
JP2013076969A (ja)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反射防止性偏光板及び透過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TWI763695B (zh) | 具有位置檢測機能之影像顯示裝置 | |
JP7265332B2 (ja) | タッチパネル | |
JP2016164622A (ja) | 反射防止層用組成物および反射防止基板の製造方法 | |
WO2023085240A1 (ja) | 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スクリーン | |
TW202221362A (zh) | 抗反射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