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7179B -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 Google Patents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7179B
TWI697179B TW107104527A TW107104527A TWI697179B TW I697179 B TWI697179 B TW I697179B TW 107104527 A TW107104527 A TW 107104527A TW 107104527 A TW107104527 A TW 107104527A TW I697179 B TWI697179 B TW I6971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torque
unit
servo motor
dr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4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8639A (zh
Inventor
松本繁
宮下博至
村內一宏
長谷川正伸
坂上友隆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國際計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國際計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國際計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8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7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717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3/00Testing of machine parts
    • G01M13/02Gearings;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 G01M13/021G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5/00Testing of engines
    • G01M15/02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test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6/00Machines with more than one rotor or sta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Abstract

本發明具備:筒狀之本體框架;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一端部 的概略平板狀之第一托架;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另一端部的概略平板狀之第二托架;及通過本體框架之中空部,貫穿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藉由分別設於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之軸承自由轉動地支撐的驅動軸,驅動軸之一端部從第一托架向外部突出,構成輸出驅動力至外部之第一輸出軸,驅動軸之另一端部從第二托架向外部突出,構成輸出驅動力至外部之第二輸出軸。

Description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雙軸輸出馬達、串聯連結包含雙軸輸出馬達之複數個馬達的馬達單元、具備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扭力測試裝置、轉動扭力測試裝置、輪胎測試裝置、線性致動器及勵磁裝置。
本發明人等藉由採用對先前之伺服馬達大幅減低慣性之超低慣性伺服馬達,使得可施加數10~數100Hz之高頻反復負載的伺服馬達式之各種疲勞測試裝置及振動測試裝置實用化(例如專利文獻1)。
上述之伺服馬達式測試裝置,由於解決過去油壓式測試裝置存在之許多嚴重問題(例如,需要設置油槽及油壓配管等大規模之油壓供給設備,需要定期更換大量液壓油,因液壓油洩漏造成作業環境、土壤污染),因此適用範圍急遽擴大。
為了使伺服馬達式測試裝置之適用範圍進一步擴大,而要求維持超低慣性伺服馬達之高加速特性、及更高輸出化。
此外,因為伺服馬達式測試裝置之製造成本中,伺服馬達之成本所佔的比率大,所以要求使用1台伺服馬達可同時測試複數個受測體之伺服馬達式測試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8/133187號
但是,單純將伺服馬達高輸出化時,因為需要提高伺服馬達各部之強度,所以超過輸出之增加部分而尺寸大型化,且重量增加。此外,藉此,由於伺服馬達之慣性力矩的輸出比(慣性力矩對伺服馬達之輸出的比率)增大,因而產生加速特性(包含躍度)降低,且可輸出之變動負載的頻率範圍降低之問題。
此外,過去之伺服馬達因為僅有1支輸出軸,所以,為了可同時進行複數個受測體的測試,需要設置分配動力之齒輪機構等,因而有摩擦阻力增大及測試裝置大型化之問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雙軸輸出伺服馬達,其特徵為具備:筒狀之本體框架;概略平板狀之第一托架,其係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一端部;概略平板狀之第二托架,其係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另一端部;及驅動軸,其係通過本體框架之中空部,貫穿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藉由分別設於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之軸承而自由轉動地支撐,且構成使前述驅動軸之一端部從第一托架向外部突出,作為輸出驅動力至外部之第一輸出軸,使另一端部從第二托架向外部突出,作為第二輸出軸。
亦可構成在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上形成第一安裝面,其係設有用於在彼此相對之面的相反側安裝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塞孔(Tap hole)。
亦可構成在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上形成與第一安裝面垂直之第二安裝面,其係設有用於安裝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塞孔。
亦可構成在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之至少一方設有檢測驅動軸之轉動位置的旋轉編碼器。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伺服馬達單元,其具備:筒狀之本體框架;負載側托架,其係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一端部;反負載側托架,其係安裝於本體框架之軸方向另一端部;及驅動軸, 其係通過本體框架之中空部,貫穿第一托架及第二托架,藉由分別設於負載側托架及反負載側托架之軸承而自由轉動地支撐,且具備第二伺服馬達,其係構成僅驅動軸之一端部從負載側托架向外部突出,而輸出驅動力至外部之輸出軸;上述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連結構件,其係隔開指定之間隔而連結負載側托架與第二托架;耦合器,其係連結第二伺服馬達之輸出軸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第二輸出軸;及驅動控制部,其係以同相位驅動第二伺服馬達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
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亦可構成具備上述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在負載側托架及反負載側托架之任何一方安裝有檢測驅動軸之轉動位置的旋轉編碼器,驅動控制部依據旋轉編碼器輸出之信號來控制第二伺服馬達及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驅動。
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亦可構成具備上述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驅動控制部依據旋轉編碼器之一方輸出的信號來控制第二伺服馬達及雙軸輸出伺服馬達之驅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轉動扭力測試裝置,其構成具備:第一驅動軸,其係安裝工件之一端部,並以指定之轉動軸為中心而轉動;第二驅動軸,其係安裝工件之另一端部,並以轉動軸為中心而轉動;載荷賦予部,其係支撐第一驅動軸並且轉動驅動第一驅動軸,而對工件賦予扭力載荷;至少一個第一軸承,其係以轉動軸為中心而自由轉動地支撐載荷賦予部;轉動驅動部,其係以同相位轉動驅動第一驅動軸及載荷賦予部;及轉矩感測器,其係檢測扭力載荷,藉由轉動驅動部並經由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使工件轉動,並且藉由載荷賦予部對第一驅動軸與第二驅動軸之轉動賦予相位差,而對工件賦予載荷,且構成載荷賦予部具備框架,其係具有插入第一驅動軸之圓筒狀的軸部,軸部中藉由第一軸承支撐框架並且支撐第一驅動軸,轉矩感測器安裝於插入第一驅動軸之軸部的部分並且檢測部分之扭力載荷,載荷賦予部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
亦可構成轉動扭力測試裝置具備:驅動電力供給部,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外部,供給驅動電力至伺服馬達單元;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從驅動電力供給部向伺服馬達單元傳送驅動電力;轉矩信號處理部,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外部,處理轉矩感測器輸出之轉矩信號;及轉矩信號傳送路徑,其係從轉矩感測器向轉矩信號處理部傳送轉矩信號,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具備:外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外部;內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內部,並與載荷賦予部一起轉動;及第一滑動環部,其係連接外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與內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轉矩信號傳送路徑具備:外部轉矩信號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外部;內部轉矩信號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載荷賦予部之內部,並與載荷賦予部一起轉動;及第二滑動環部,其係連接外部轉矩信號傳送路徑與內部轉矩信號傳送路徑,第二滑動環部與第一滑動環部隔離配置。
亦可構成轉動驅動部具備:第二馬達;及驅動力傳達部,其係使第二馬達之驅動力傳達至載荷賦予部及第二驅動軸,而以同相位轉動,驅動力傳達部具備:第一驅動力傳達部,其係將第二馬達之驅動力傳達至第二驅動軸;及第二驅動力傳達部,其係將第二馬達之驅動力傳達至載荷賦予部。
亦可構成第一驅動力傳達部及第二驅動力傳達部分別具備環形皮帶機構,第一驅動力傳達部具備:第三驅動軸,其係與轉動軸平行配置,並藉由第二馬達驅動;第一驅動滑輪,其係同軸地固定於第三驅動軸;第一從動滑輪,其係同軸地固定於載荷賦予部;及第一環形皮帶,其係掛設於第一驅動滑輪與第一從動滑輪,第二驅動力傳達部具備:第四驅動軸,其係同軸地連結於第三驅動軸;第二驅動滑輪,其係固定於第四驅動軸;第二從動滑輪,其係固定於第一驅動軸;及第二環形皮帶,其係掛設於第二驅動滑輪與第二從動滑輪。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扭力測試裝置,其係對動力傳達裝置之受測體的輸入輸出軸賦予轉矩,且具備:第一驅動部,其係連接於受測體之輸入軸;及第二驅動部,其係連接於受測體之輸出軸,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減速機,其係將伺服馬達單元之驅動軸的轉動減速;夾盤,其係安裝受測體之輸入軸或輸出軸,並將減速機之輸出傳達至受測體之輸入軸或輸出軸;轉矩感測器,其係將減速機之輸出向夾盤傳達,並且檢測減速機輸出之轉矩;及轉動計,其係檢測夾盤之轉數。
亦可構成具備:心軸,其係連結轉矩感測器與夾盤;及軸承部,其係自由轉動地支撐心軸,減速機具備:齒輪箱;軸承;及齒輪機構,其係經由該軸承而支撐於齒輪箱,包含將伺服馬達之驅動力傳達至受測體的減速機之齒輪機構、轉矩感測器及心軸的動力傳達軸之載荷,在心軸及減速機之齒輪機構中支撐。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扭力測試裝置,亦可構成同時進行第一受測體及第二受測體之測試,且具備:上述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第一驅動傳達部,其係將第一輸出軸之轉動傳達至第一受測體之一端部;第一反作用力部,其係固定第一受測體之另一端部;第二驅動傳達部,其係將第二輸出軸之轉動傳達至第二受測體之一端部;及第二反作用力部,其係固定第二受測體之另一端部,第一驅動傳達部及第二驅動傳達部具備夾盤裝置,其係安裝第一受測體或第二受測體之一端部,第一反作用力部及第二反作用力部具備夾盤裝置,其係安裝第一受測體或第二受測體之另一端部,且具備轉矩感測器,其係檢測施加於第一受測體或第二受測體之轉矩。
亦可構成第一驅動傳達部及第二驅動傳達部具備:減速機,其係使第一輸出軸或第二輸出軸之轉動減速;及旋轉編碼器,其係檢測減速機之輸出軸的轉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扭力測試裝置,其具備:框架;上述伺服馬達單元,其係固定於框架;伺服馬達;減速機構,其係將伺服馬達之轉動減速;耦合器,其係連結減速機構之輸入軸與伺服馬達之驅動軸;第一把持部,其係固定於減速機構之輸出軸,用以把持受測體之一端部;及第二把持部,其係固定於框架,用以把持受測體之另一端部。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線性致動器,其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進給螺桿;耦合器,其係連結進給螺桿與伺服馬達單元之驅動軸;螺帽,其係與進給螺桿結合;線性導軌,其係將螺帽之移動方向僅限制在進給螺桿之軸方向;及支撐板,其係固定伺服馬達及線性導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勵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台座,其係用於安裝工件;及第一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第一方向勵磁,第一致動器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及滾珠螺桿機構,其係將伺服馬達單元之轉動運動變換成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平移運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勵磁裝置,其具備:台座,其係用於安裝工件;第一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第一方向勵磁;第二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與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勵磁;第一連結手段,其係將台座對第一致動器可在第二方向滑動地連結;及第二連結手段,其係將台座對第二致動器可在第一方向滑動地連結,第一致動器及第二致動器分別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及滾珠螺桿機構,其係將伺服馬達單元之轉動運動變換成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平移運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勵磁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台座,其係用於安裝工件;第一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第一方向勵磁;第二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與第一方向正交之第二方向勵磁;第三致動器,其係可將台座在垂直於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兩方之第三方向勵磁;第一連結手段,其係將台座對第一致動器可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滑 動地連結;第二連結手段,其係將台座對第二致動器可在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滑動地連結;及第三連結手段,其係將台座對第三致動器可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滑動地連結,第一致動器、第二致動器及第三致動器分別具備:上述之伺服馬達單元;及滾珠螺桿機構,其係將伺服馬達單元之轉動運動變換成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或第三方向之平移運動。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扭力測試裝置,其具有:第一伺服馬達;轉矩賦予單元,其係具有:筒狀之機殼;固定於前述機殼內之第二伺服馬達;及減速機,其具備:固定於前述機殼內之框架與連結前述伺服馬達之輸出軸的輸入軸、及將前述輸入軸之轉動減速而輸出並且從前述機殼突出之輸出軸;第一旋轉軸,其係安裝被檢體,並將一端部與前述減速機之輸出軸連接;第二旋轉軸,其係將一端部與前述馬達之輸出軸連接;第一齒輪盒,其係具有連接前述減速機之輸出軸及前述轉矩賦予單元之機殼的連接部,以齒輪傳達該輸出軸與該機殼之轉動運動;及第二齒輪盒,其係具有連接前述第一旋轉軸之另一端部及前述第二旋轉軸之另一端部的連接部,以齒輪傳達該第一旋轉軸與第二旋轉軸之轉動運動。
根據本發明,可實現相較於為了經由第一齒輪盒及第二齒輪盒進行動力循環,而以皮帶機構進行動力循環之過去構成,動力損失減少,且營運成本更低之扭力測試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動力模擬器,其具備:輸出軸;控制部,其係控制輸出軸之轉動,而產生模擬指定動力之模擬動力;加權賦予部,其係將從控制部指示之轉矩賦予輸出軸而自由轉動地支撐;及轉動驅動部,其係以從控制部所指示之轉動速度轉動驅動載荷賦予部,加權賦予部具備將其轉動軸連結於輸出軸之伺服馬達。
根據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構成,提供一種電動式之動力模擬器,即使在高轉數下仍可正確模擬高頻成分之轉矩變動。
藉由將驅動軸之兩端部分別作為第一輸出軸及第二輸出軸,無須增設齒輪機構等之動力分配手段即可分配輸出,以防止伴隨增設動力分配手段造成的摩擦阻力增大及測試裝置大型化。此外,藉由該構成,可將第一輸出軸及第二輸出軸之一方連結於其他伺服馬達的輸出軸而合成輸出,可抑制伺服馬達之大型化,以及隨之產生的慣性力矩增大造成的加速特性降低,並且達成高輸出化。
1、1000:轉動扭力測試裝置
1a、1b、100X:動力模擬器
10:架台
100、1100:載荷賦予部
100A、100B、100B’、100C、100C’、100H、3100、3200、3300、3400、4000:扭力測試裝置
100a、131:機殼
100E:測試裝置
100D:輪胎測試裝置
100D:輪胎磨損測試裝置
100F、100G:動力吸收式耐久測試裝置
11:下階基板
11a、11b、11c、150A3b、150A4b、3114a、5416:軸承
110:馬達收容部
7110、1011、1012、1013、1014、3110b:基座
111:固定桿
1172:狹窄部
1174:應變規
1180、1280:工件安裝部
1190、1200:驅動力傳達部
12:上階基板
12a、12b、12c、12d、12e、4230、4252:滑輪
7121: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
121、180、180b、180c:滑輪部
121a、132a、133b、150A2a、150A2b、150B2a、150B2b、DG1a、DG1b、DG2a、DG2b、W1b、W2b、TRb、TRc、To、3113a、O、4228:輸出軸
120、130、140、1120:軸部
122:主軸部
7123、1193、1244:從動滑輪
123a、144、145、1170:軸
7124:環形皮帶
13:支撐壁
8013、14、143、143A、143B1、143B2、143C、1220:中繼軸
7130:轉矩賦予單元
131a:管狀部
132: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
133、160、3113、4220:減速機
133a、DG1c、TRa、TR1a、TR2a、W1a、W2a、I:輸入軸
134、150C、151、151B、151C、151D、7152、153、153B、153C、153D、154、5260、5460:耦合器
1402、S:支撐框架
1403:電刷部
141、141B、141C、141D:第一齒輪盒
141a1、141a2、141b1、141b2、142a、142b、141Ba1、141Ba2、141Bb1、141Bb2、143Bc、141Ca1、141Ca2、141Cb1、141Cb2、143Cc、141Da1、141Da2、141Db1、141Db2、142Da、142Db:軸連接部
141a3、141b3、142a1、142b1、141Ba、141Bb、141Bc、141Ca、141Cb、141Cc:齒輪
141i、142i:中間齒輪
142、142B1、142B2、142C、142D:第二齒輪盒
144B1、144B2:錐齒輪盒
15:防振支架
150、150X、150Y、150Z:伺服馬達單元
150A:雙軸輸出伺服馬達
150A1、150B1:本體框架
150A2a:第一輸出軸
150A2b:第二輸出軸
150A3:第一托架
150A3t、150A4t、150B3t、150B4t:塞孔
150A4:第二托架
150A6:管接頭
150B:伺服馬達
150B3:負載側托架
150B4:反負載側托架
150D:連結凸緣
150D1:胴體部
150D2:凸緣部
8160:對準控制機構
7160、172、172a、172b、172c、3117、4420:轉矩感測器
161:輪胎載荷調整部
8162:滑移角調整部
162:安裝凸緣
163:外傾角調整部
164:橫動裝置
170、1170:連結軸
173:安裝部
20、30、40、123、124、1020、1030、1040、1210、1230、1240、4460、5216:軸承部
3110、3210、3310、3410:第一驅動部
3110a:本體
3111:活動板
3114:箱
3114b、4210、4410、5222、5422:框架
3115、4440:心軸
3116、3126、4260、4480:夾盤裝置
3119c:電刷保持框架
3120、3220、3320、3420:第二驅動部
320:波形生成單元
3230、3330、3430:第三驅動部
330:伺服馬達驅動單元
340:變頻調速馬達驅動單元
3440:第四驅動部
350、1350:轉矩計測單元
360:轉數計測單元
370:設定單元
4100:固定基座
4200:驅動部
4200A、4200B:驅動傳達部
4212、5242、5438b:底板
4212:補強板
4214、2414:縱板
4216、2416:肋板
4222:給油杯
4224:輸入側凸緣板
4400A:第一反作用力部
4400B:第二反作用力部
4412:底盤部
446a、4214a、5246a:開口部
50、60、1050、1060、1400:滑動環部
5000:振動測試裝置(勵磁裝置)
5002:裝置基座
5002a:空洞部
51、1401、3119a:滑動環
51r:電極環
5100:平台
52:電刷固定具
5200:第一致動器
5202、5302、5402:基板
5210、5410:驅動機構
5216a、5216b:角接觸球軸承
5216c:軸承按壓板
5217:軸環
5218、5418:滾珠螺桿
5218a:螺絲部
5219、5419:滾珠螺帽
5220、5320、5420:振動感測器
5222a、5422a:梁
5222b、5422b、5432b:頂板
5230、5430:連結機構
5232:螺帽導片
5231、5431:中間載台
5231a:Y軸轉子塊
5231b、5433:Z軸轉子塊
5233、5431a:X軸轉子塊
5234、5435:Y軸軌道
5235、5437:Z軸軌道
5236:管制塊
5237、5434:X軸軌道
5238:轉子塊安裝構件
5240:支撐機構
5244、5442:軸承支撐板
5248:肋條
5251:接近感測器
5252:檢測用板
5253:感測器支撐板
53、3119b:電刷
5300:第二致動器
5400:第三致動器
5402a:開口
5432:活動框架
5432a:框部
5432c:側壁
5438:轉子塊安裝構件
5238a:側面
5438a:側板
5438c:第一肋條
5438d:第二肋條
5443:連結板
5446:馬達支撐板
70、150B5、1070、4250:旋轉編碼器
81、150A2、150B2、152、152X、1212、1232、1242:驅動軸
90A、90B: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
91、7122、1091、1191、1234:驅動滑輪
92、1192、1250、4240:驅動皮帶
A:調整器
A1:陰螺紋部
A2:陽螺紋部
A3:螺帽
B、AB、5216d:螺栓
C1、C3、C3a、C3b、C3c、C4、C5:控制單元
DG1、DG2:差速齒輪
DR、8010:轉動滾筒
OL:左側輸出軸
OP:後部輸出軸
OR:右側輸出軸
PS:螺旋槳軸
S:支撐部
T:輪胎
T:FR傳動軸
T1:環形齒輪
T1、T2、T3、T3a、T3b、T4:受測體
T2:起動馬達
TC:轉矩變換器
W1、W2、TR、TR1、TR2:傳動單元
第一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的側視圖。
第二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的側視圖。
第三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的變形例之縱剖面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載荷賦予部附近之縱剖面圖。
第六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控制系統之概略構成方塊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動力模擬器之外觀圖。
第八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動力模擬器之外觀圖。
第九圖係具備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動力模擬器之測試裝置側視圖。
第十圖係具備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動力模擬器之測試裝置的部分放大圖。
第十一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十二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十三圖係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載荷賦予部附近之縱剖面圖。
第十四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及側視圖。
第十五圖係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轉矩賦予部之側剖面圖。
第十六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十七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十八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十九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一圖係本發明第九實施形態之輪胎磨損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二十二圖係本發明第十實施形態之輪胎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三圖係本發明第十實施形態之輪胎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四圖係本發明第十一實施形態之FR傳動用動力吸收式耐久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五圖係本發明第十二實施形態之FR傳動用動力吸收式耐久測試裝置的外觀圖。
第二十六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二十七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一驅動部的側視圖。
第二十八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一變形例的扭力測試裝置之上視圖。
第二十九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二變形例的扭力測試裝置之上視圖。
第三十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三變形例的扭力測試裝置之上視圖。
第三十一圖係本發明第十四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側視圖。
第三十二圖係本發明第十四實施形態之驅動部的放大圖。
第三十三圖係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振動測試裝置的上視圖。
第三十四圖係從Y軸方向觀看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第一致動器的側視圖。
第三十五圖係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第一致動器的上視圖。
第三十六圖係從X軸方向觀看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台座及第三致動器的側視圖。
第三十七圖係從Y軸方向觀看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台座及第三致動器的側視圖。
第三十八圖係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振動測試裝置中的控制系統方塊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
首先,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第一圖係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側視圖。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係具備二個輸出軸150A2a、150A2b之高輸出(額定輸出37kW)的超低慣性伺服馬達。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具備本體框架150A1、驅動軸150A2、第一托架150A3及第二托架150A4。
本體框架150A1係概略圓筒狀之框架,並在其內周設置具有線圈之定子(無圖示)。在本體框架150A1之軸方向兩端部,以堵塞本體框架150A1之開口的方式,分別安裝有第一托架150A3與第二托架150A4。藉由本體框架150A1、第一托架150A3及第二托架150A4形成馬達箱。在第一托架150A3與第二托架150A4中分別設有自由轉動地支撐驅動軸150A2之軸承150A3b、150A4b。在驅動軸150A2之長度方向中央部的外周設有轉子(無圖示),藉由定子所產生之轉動磁場與設於驅動軸150A2之轉子的相互作用,而對驅動軸150A2賦予轉動力。
驅動軸150A2之一端部150A2a(第一圖之右端部)貫穿第一托架150A3,從馬達箱突出於外部,而成為輸出軸150A2a。此外,驅動軸150A2之另一端部150A2b貫穿第二托架150A4,從馬達箱突出於外部,而成為第二輸出軸150A2b。在第二托架150A4中內藏用以檢測驅動軸150A2之另一端部150A2b的轉動之旋轉編碼器(無圖示)。
此外,在第一托架150A3及第二托架150A4之下面,分別設有用於固定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一對塞孔150A3t及150A4t。過去之伺服馬達僅在負載側(輸出軸突出側)之托架的安裝座面(第一圖之右側面)設有與驅動軸平行延伸之固定用塞孔。在精密機械測試以外之用途上,僅藉由設於負載側托架之安裝座面的塞孔固定即可,但特別是施加數10Hz(例如20Hz)以上的高頻之動載荷的精密機械測試裝置(例如疲勞測試裝置及振動測試裝置)中,使用額定輸出為10kW程度以上之高輸出的伺服馬達之情況下,僅以托架之安裝座面固定,無法在與驅動軸垂直之方向完全固定伺服馬達,會發生例如數μm~數10μm程度之微小振幅的振動,而造成對測試結果無法忽視之誤差。
本發明人等經過多次振動分析及測試結果,發現在各托架之下面,藉由各2處增設延伸於與驅動軸垂直的方向之固定用塞孔,可顯著(例如1位數程度)改善振動雜訊。除了負載側托架的安裝座面之外,藉由也在各托架之下面設置塞孔,使用此等塞孔以螺栓固定伺服馬達,振動雜訊減低,且可進行更高精度之機械測試。
此外,伺服馬達150A係構成為,因額定輸出高達37kW,運轉時之發熱量亦較大,而藉由水冷將內部產生之熱向外部散熱之方式。在本體框架150A1之上部設有連接有用於供給及排出冷卻水之外部配管的2個管接頭150A6。
本實施形態係使用串聯連結上述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與具有一個輸出軸150B2a之伺服馬達150B的伺服馬達單元150。第二圖 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側視圖。伺服馬達單元150具有1個驅動軸152。
另外,關於伺服馬達單元150之以下說明中,將驅動軸152突出之側(第二圖之右側)稱為負載側,將其相反側稱為反負載側。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及伺服馬達150B係分別產生最大達到350N‧m之轉矩,將轉動部之慣性力矩抑制在10-2(kg‧m2)以下的額定輸出為37kW之大輸出超低慣性伺服馬達。
伺服馬達150B具備本體框架150B1、驅動軸150B2、負載側托架150B3、反負載側托架150B4及旋轉編碼器150B5。本體框架150B1及負載側托架150B3係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本體框架150A1及第一托架150A3相同者,且在本體框架150B1之上部設有連接有用於供給及排出冷卻水之外部配管的2個管接頭150B6。反負載側托架150B4係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二托架150A4為概略相同構成者,不過並未內藏旋轉編碼器,而係如後述將旋轉編碼器150B5外加於反負載側托架150B4。此外,亦在負載側托架150B3與反負載側托架150B4之下面分別設有一對塞孔150B3t及150B4t。
驅動軸150B2之負載側的一端部150B2a貫穿負載側托架150B3,並從馬達箱突出於外部而成為輸出軸150B2a。另外,在反負載側托架150B4之安裝座面(第二圖之左側面)安裝有檢測驅動軸150B2之角度位置的旋轉編碼器150B5,驅動軸150B2之另一端部150B2b貫穿反負載側托架150B4,並收容於旋轉編碼器內。
如第二圖所示,伺服馬達150B之輸出軸150B2a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二輸出軸150A2b係藉由耦合器150C連結。此外,伺服馬達150B之負載側托架150B3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二托架150A4係藉由連結凸緣150D隔開指定間隔而連結。
連結凸緣150D具有圓筒狀之胴體部150D1、以及從胴體部150D1之軸方向兩端部分別延伸於半徑方向外側的2個凸緣部150D2。在 各凸緣部150D2中,在對應於設於負載側托架150B3及第二托架150A4之安裝座面的塞孔之位置設有螺栓固定用貫穿孔,並以螺栓固定於負載側托架150B3及第二托架150A4上。
另外,伺服馬達單元150中設有用於檢測驅動軸150B2之角度位置的2個旋轉編碼器(內藏於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二托架150A4者、與安裝於伺服馬達150B之反負載側托架150B4的旋轉編碼器150B5),不過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控制時通常僅使用一方旋轉編碼器,另一方使用於維修及驅動狀態之監視。
例如,進行振動測試及動力傳達裝置之耐久測試(轉動扭力測試)時,需要高速(高頻)且變動大之軸轉矩。如此,為了產生高頻且變動大之轉矩,需要轉子之慣性力矩(慣性)小、且大容量(高輸出)之馬達。為了實現此種伺服馬達,需要使轉子細長。但是,使轉子超過某種程度而細長時,因為轉子(轉動軸)之剛性降低,所以呈弓形翹曲之轉子的振動顯著,馬達將無法正常動作。因此,如習知所示藉由一對軸承僅在兩端部軸撐轉動軸之構成,在維持低慣性力矩狀態下大容量化仍有限度。
本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150,因為藉由耦合器150C連結之長的轉子係在長度方向之兩端部與連結部附近之2處的合計4處藉由軸承支撐,所以即使轉子長條化仍可保持較高的剛性而穩定地動作,藉此,可產生過去伺服馬達所達不到之高頻且變動大的轉矩。例如,伺服馬達單元150單體(無負載狀態)可達成30000rad/s2以上之角加速度。
另外,本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150係連結2個伺服馬達(2個馬達箱與2個轉動軸)而構成,不過如第三圖所示,亦可在1組長條馬達之長度方向中途設置一個以上軸承,並在兩端部及其中途之1處以上軸撐驅動軸而構成。
其次,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的構成。第四圖係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的側視圖。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係將汽車用離合器作為受測體T1進行轉動扭力測試之裝 置,且使受測體T1轉動,並在受測體T1之輸入軸與輸出軸(例如離合器蓋與離合器圓盤)之間施加設定之固定或變動轉矩。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具備支撐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之各部的架台10;與受測體T1一起轉動,並在受測體T1上施加指定之轉矩的載荷賦予部100;自由轉動地支撐載荷賦予部100之軸承部20、30及40;電性連接載荷賦予部100內外之滑動環部50及60;檢測載荷賦予部100之轉數的旋轉編碼器70;以設定之轉動方向及轉數轉動驅動載荷賦予部100之變頻調速馬達(Inverter motor)80;驅動滑輪91及驅動皮帶92(定時皮帶)。
架台10係具有上下水平並列配置之下階基板11及上階基板12、以及連結下階基板11與上階12之複數個垂直的支撐壁13。在下階基板11之下面安裝有複數個防振支架15,架台10經由防振支架15而配置於平坦之台面F上。在下階基板11之上面固定變頻調速馬達80。此外,在上階基板12之上面安裝有軸承部20、30、40及旋轉編碼器70。
第五圖係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之載荷賦予部100的縱剖面圖。載荷賦予部100具備帶階筒狀之機殼100a、安裝於機殼100a內之伺服馬達單元150、減速機160及連結軸170、以及轉矩感測器172。機殼100a係具備收容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馬達收容部110(腹部)、自由轉動地支撐於軸承部20之軸部120、自由轉動地支撐於軸承部30之軸部130、及安裝滑動環部50(第四圖)之滑動環51的軸部140。馬達收容部110與軸部120、130及140係分別具有中空部之概略圓筒狀(或直徑在軸方向階梯狀變化之帶階圓筒狀)的構件。馬達收容部110係在中空部中收容伺服馬達單元150之外徑最大的構件。在馬達收容部110之受測體T1側的一端部(第五圖之右端部)連接軸部120,另一端部連接軸部130。此外,在軸部130中與馬達收容部110相反側之端部連接軸部140。軸部140係在前端部(第四圖之左端部)藉由軸承部40自由轉動地支撐。
如第四圖所示,伺服馬達單元150藉由複數個固定桿111而固定於馬達收容部110。各固定桿111分別旋入第二圖所示之設於伺服馬 達150B之負載側托架150B3的塞孔150B3t、設於反負載側托架150B4之塞孔150B4t、設於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托架150A3的塞孔150A3t及設於第二托架150A4之塞孔150A4t。
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軸152經由耦合器154連結於減速機160之輸入軸。此外,在減速機160之輸出軸上連接連結軸170。另外,減速機160具備安裝凸緣162,在將安裝凸緣162夾入馬達收容部110與軸部120之間的狀態下,藉由無圖示之螺栓緊固馬達收容部110與軸部120,減速機160被固定於機殼100a上。
軸部120係概略帶階圓筒狀之構件,在馬達收容部110側具有外徑大之滑輪部121,並在受測體T1側具有藉由軸承部20而自由轉動地支撐之主軸部122。如第四圖所示,在滑輪部121之外周面、及安裝於變頻調速馬達80之驅動軸81的驅動滑輪91上捲掛驅動皮帶92,變頻調速馬達80之驅動力藉由驅動皮帶92傳達至滑輪部121,可使載荷賦予部100轉動。此外,在滑輪部121內收容減速機160與連結軸170之連結部。為了收容該連結部,藉由利用外徑需要變粗之某個部位作為滑輪,無須增加零件數量即可實現小型之裝置構造。
在軸部120之主軸部122的前端部(第五圖之右端部)安裝有轉矩感測器172。此外,轉矩感測器172之一面(第五圖之右側面)成為安裝受測體T1之輸入軸(離合器蓋)的座面,並藉由轉矩感測器172檢測施加於受測體T1之轉矩。
在軸部120之主軸部122的內周面,於軸方向兩端附近設有軸承123、124。連結軸170藉由軸承123、124在軸部120內自由轉動地支撐。轉矩感測器172形成具有中空部之概略圓筒狀,連結軸170之前端部(第五圖之右端部)貫穿轉矩感測器172之中空部而向外部突出。從轉矩感測器172突出之前端部插入受測體T1之輸出軸的離合器圓盤(離合器輪轂)之軸孔而固定。亦即,藉由伺服馬達單元150使連結軸170對載荷賦予部100之機殼100a轉動驅動,可在固定於機殼100a之受測體T1的輸入軸 (離合器蓋)與固定於連結軸170之受測體T1的輸出軸(離合器圓盤)之間施加所設定之動態或靜態轉矩。
此外,如第四圖所示,在軸部130之端部(第四圖之左端)附近,配置有用於檢測載荷賦予部100之轉數的旋轉編碼器70。
在軸部140之軸方向中央部安裝有滑動環部50之滑動環51。滑動環51上連接對伺服馬達單元150供給驅動電流之動力線150W(第五圖)。從伺服馬達單元150延伸之動力線150W通過形成於軸部130及軸部140之中空部而連接於滑動環51。
滑動環部50係具備滑動環51、電刷固定具52及4個電刷53。如上述,滑動環51安裝於載荷賦予部100之軸部140。此外,電刷53藉由電刷固定具52而固定於軸承部40。滑動環51係具有在軸方向等間隔配置之4個電極環51r,與各電極環51r相對而配置各電刷53。各電極環51r上連接伺服馬達單元150之各動力線150W,各電刷53連接於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後述)。亦即,伺服馬達單元150之各動力線150W經由滑動環部50而連接於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滑動環部50將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供給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驅動電流導入轉動之載荷賦予部100的內部。
此外,在軸部140之前端部(第四圖之左端部)安裝有滑動環部60之滑動環(無圖示)。滑動環部60之滑動環上連接有從伺服馬達單元150延伸之通信線150W'(第五圖),例如,轉矩感測器172及內藏於伺服馬達單元150之旋轉編碼器150B5(第二圖)等的信號經由滑動環部60而輸出至外部。在滑動環中流入大容量馬達之驅動電流等大電流時,藉由放電容易產生大的電磁雜訊。此外,因為滑動環未被完全遮蔽,所以容易受到電磁雜訊之干擾。如上述,藉由使用隔開一定距離而配置之另外的滑動環,將流入微弱電流之通信線150W'與流入大電流之動力線150W連接於外部配線的構成,可有效防止雜訊混入通信用信號。此外,本實施形態係將滑動環部60設於與軸承部40之滑動環部50側相反側之面。藉由該 構成,可有效遮蔽滑動環部60,而避免來自藉由軸承部40而在滑動環部50上產生之電磁雜訊。
其次,說明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之控制系統。第六圖係顯示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之控制系統的概略構成方塊圖。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具備:控制整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之控制單元C1;用於設定測試條件之設定單元370;依據所設定之測試條件(施加於受測體之轉矩或扭力角的波形等),計算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量的波形,而向控制單元C1輸出之波形生成單元320;依據控制單元C1之控制生成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電流的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依據控制單元C1之控制生成變頻調速馬達80之驅動電流的變頻調速馬達驅動單元340;依據轉矩感測器172之信號計算施加於受測體之轉矩的轉矩計測單元350;及依據旋轉編碼器70之信號計算載荷賦予部100之轉數的轉數計測單元360。
設定單元370係具備無圖示之觸控面板等使用者輸入介面、CD-ROM驅動器等可換型記錄媒體讀取裝置、GPIB(通用介面匯流排(General Purpose Interface Bus))、USB(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等外部輸入介面及網路介面。設定單元370係依據經由使用者輸入介面而受理之使用者輸入、從可換型記錄媒體讀取之資料、經由外部輸入介面而從外部機器(例如函數產生器)所輸入之資料、及/或經由網路介面而從伺服器所取得之資料,進行測試條件之設定。另外,本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對應有依據施加於受測體T1之扭力角(亦即,藉由內藏於伺服馬達單元150之旋轉編碼器150B5檢測的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量)控制賦予受測體T1之扭力的變位控制;及依據施加於受測體T1(亦即藉由轉矩感測器172檢測)之轉矩而控制之轉矩控制的2個控制方式,可藉由設定單元370設定是否藉由任何一種控制方式進行控制。
控制單元C1依據從設定單元370取得之受測體T1的轉動速度之設定值,對變頻調速馬達驅動單元340指示轉動驅動變頻調速馬達80。 此外,控制單元C1依據從波形生成單元320取得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驅動量之波形資料,對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指示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
如第六圖所示,轉矩計測單元350依據轉矩感測器172之信號所算出的轉矩之計測值,向控制單元C1及波形生成單元320傳送。此外,內藏於伺服馬達單元150之內藏旋轉編碼器的信號係向控制單元C1、波形生成單元320及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傳送。波形生成單元320從檢測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軸152的轉動角的內藏旋轉編碼器之信號計算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轉數的計測值。波形生成單元320係在轉矩控制情況下比較轉矩(在變位控制情況下為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量)的設定值與計測值,以兩者一致之方式,修正對控制單元C1傳送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驅動量之設定值。
此外,轉數計測單元360依據旋轉編碼器70之信號算出的載荷賦予部100之轉數的計測值係向控制單元C1傳送。控制單元C1係比較載荷賦予部100之轉數的設定值與計測值,以兩者一致之方式,反饋控制對變頻調速馬達80傳送之驅動電流的頻率。
此外,伺服馬達驅動單元330係比較伺服馬達單元150之驅動量的目標值、與藉由內藏旋轉編碼器150B5所檢測之驅動量,以驅動量接近目標值之方式,反饋控制對伺服馬達單元150傳送之驅動電流。
此外,控制單元C1係具備用於儲存測試資料之無圖示的硬碟裝置,並將受測體T1之轉動速度、施加於受測體T1之扭力角(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轉動角)及扭力載荷之各計測值的資料記錄於硬碟裝置中。在從測試開始至結束的整個期間記錄各計測值隨時間的變化。藉由以上說明之第一種實施形態的構成,進行將汽車用離合器作為受測體T1之轉動扭力測試。
上述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係構成結合轉數控制用之變頻調速馬達80的輸出與轉矩控制用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輸出,可分別獨立且高精度地控制轉數與轉矩。特別是藉由新採用串聯連結複數個超低慣性伺 服馬達的伺服馬達單元150,可控制以高的角加加速度(角躍度)變動之大轉矩,可正確重現汽車用引擎之輸出(特別是往復式引擎之轉矩振動)。此外,藉由使用伺服馬達單元150,轉矩控制之響應性亦提高,可達成3ms以下之響應時間。此種構成之轉動驅動裝置不限於轉動扭力測試裝置,而可作為各種裝置之動力源來使用。特別是在汽車用(或汽車零件用)測試裝置中,可用作可輸出模擬各種引擎輸出之動力的動力模擬器(模擬引擎)。此外,因為高精度控制伺服馬達單元150產生之轉矩,所以重現性極高,彼此亦無差異性。因而比過去使用實體引擎之測試,可賦予更均勻之負載,可進行重現性更高之測試。
(第一實施形態之變形例)
第七圖、第八圖係分別變更上述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的一部分之動力模擬器1a、1b的外觀圖。
第七圖所示之動力模擬器1a與上述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的不同之處為具備軸承部1020、滑動環1401及安裝部173。軸承部1020係與後述之第二實施形態的軸承部1020為相同構成者,且內藏檢測連結軸170(第二實施形態係連結軸1170)之轉矩的轉矩感測器。滑動環1401安裝於軸承部1020,並將從內藏於軸承部1020之轉矩感測器輸出的信號取出至外部。此外,安裝部173係凸緣接頭,且安裝於連結軸170之前端部。如此構成之動力模擬器1a使用於引擎輔機類(例如緩衝滑輪、交流發電機、平衡軸、起動馬達、環形齒輪、水泵、油泵、鏈條、定時皮帶、耦合器、VCT)、動力傳達裝置、輪胎等耐久測試等。
此外,上述說明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及動力模擬器1a係形成在下階基板11上配置變頻調速馬達80,在上階基板12上配置載荷賦予部100的兩階構造,不過如第八圖所示之動力模擬器1b,亦可採用將變頻調速馬達80與載荷賦予部100配置於同一個基板10X上的一階構造。另外,兩階構造有助於設置面積之小型化。此外,一階構造因為構造單純所 以有利於低成本化,此外,亦有利於提高基座之剛性(亦即耐振動特性及耐載荷特性)。
其次,說明使用動力模擬器1a之引擎輔機類用耐久測試裝置的具體例。以下說明之測試裝置100E係對受測體之飛輪的環形齒輪T1與起動馬達T2,賦予模擬動力模擬器1a產生之引擎負荷的轉動驅動力,而進行耐久測試的起動馬達用測試裝置。測試裝置100E在結合起動馬達與飛輪之環形齒輪的狀態下保持,對其賦予動力模擬器1a之轉動驅動力,來進行起動馬達及環形齒輪的耐久測試。
第九圖係測試裝置100E之側視圖。此外,第十圖係受測體(環形齒輪T1、起動馬達T2)附近之放大圖。
如第九圖及第十圖所示,測試裝置100E係在動力模擬器1a上增設保持受測體之支撐部S者。亦即,測試裝置100E係具備安裝於架台10之下階基板11的變頻調速馬達80、及藉由安裝於上階基板12之軸承部1020、30、40而自由轉動地支撐之載荷賦予部100。載荷賦予部100藉由變頻調速馬達80而轉動驅動。在載荷賦予部100中內藏伺服馬達單元150及減速機,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輸出軸係經由減速機而連接於突出至載荷賦予部100外部的連結軸170。連結軸170係配置於與載荷賦予部100之轉動軸同軸,連結軸170之轉動係成為在載荷賦予部100藉由變頻調速馬達80之轉動上添加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轉動者。藉由變頻調速馬達80重現引擎之轉數,並藉由伺服馬達單元150重現引擎之高速變動轉矩(高角加速度、高角躍度(角加加速度))。
在載荷賦予部100之連結軸170的前端部安裝有用於安裝環形齒輪T1之安裝部173。此外,在架台10之上階基板12上安裝有支撐起動馬達T2之支撐部S。在安裝部173上安裝環形齒輪T1,並在支撐部S上安裝起動馬達T2時,可使環形齒輪T1與起動馬達T2之行星齒輪結合。在該狀態下驅動測試裝置100E之動力模擬器1a,將模擬引擎轉動之轉動賦予環形齒輪T1及起動馬達T2來進行測試。
(第二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動力循環方式的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係將汽車用螺旋槳軸作為受測體T2進行轉動扭力測試之裝置,使螺旋槳軸轉動並可在螺旋槳軸的輸入軸與輸出軸之間施加所設定之固定或變動轉矩。第十一圖係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之上視圖。第十二圖係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之側視圖(第十一圖中從下側觀看上側之圖)。此外,第十三圖係後述之載荷賦予部1100附近的縱剖面圖。另外,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之控制系統具有與第五圖所示之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概略構成。
如第十一圖所示,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具備:支撐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之各部的4個基座1011、1012、1013及1014;與受測體T2一起轉動並在受測體T2之兩端部間施加指定的轉矩之載荷賦予部1100;自由轉動地支撐載荷賦予部1100之軸承部1020、1030及1040;電性連接載荷賦予部1100之內外配線的滑動環部1050、1060及1400;檢測載荷賦予部1100之轉數的旋轉編碼器1070;以設定之轉動方向及轉數轉動驅動載荷賦予部1100及受測體T2之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右端部)的變頻調速馬達1080;將變頻調速馬達1080之驅動力傳達至載荷賦予部1100的驅動力傳達部1190(驅動滑輪1191、驅動皮帶(定時皮帶)1192及從動滑輪1193);及將變頻調速馬達1080之驅動力傳達至受測體T2之一端部的驅動力傳達部1200。驅動力傳達部1200具備軸承部1210、驅動軸1212、中繼軸1220、軸承部1230、驅動軸1232、驅動滑輪1234、軸承部1240、驅動軸1242、從動滑輪1244、驅動皮帶(定時皮帶)1250及工件安裝部1280。
另外,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0中之軸承部1020、1030、1040、滑動環部1050、滑動環部1060、旋轉編碼器1070、變頻調速馬達1080及驅動滑輪1091,分別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中的軸承部20、30、40、滑動環部50、滑動環部60、旋轉編碼器70、變頻調速 馬達80及驅動滑輪91同樣地構成。此外,載荷賦予部1100除了後述之軸部1120、連結軸1170、工件安裝部1180及滑動環部1400之外,具有與第一實施形態之載荷賦予部100相同的構成。此外,驅動皮帶1192與第一實施形態之驅動皮帶92的構成不同之處係在從動側放置從動滑輪1193,而其他構成與驅動皮帶92相同者。在以下第二實施形態之說明中,對於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構成,使用相同或類似符號,而省略詳細之說明,主要說明與第一實施形態在構成上差異的部分。
4個基座1011、1012、1013及1014分別配置於同一個平坦之台面F上,並藉由固定螺栓(無圖示)固定。在基座1011上固定有變頻調速馬達1080及軸承部1210。在基座1012上固定有支撐載荷賦予部1100之軸承部1020、1030及1040,以及滑動環部1400之支撐框架1402。此外,在基座1013上固定軸承部1230,在基座1014上固定有軸承部1240。基座1013及1014分別藉由旋鬆固定螺栓,可依受測體T1之長度在軸承部1230或1240之軸方向移動。
載荷賦予部1100之連結軸1170從軸部1120之前端部(第十三圖之右端)向外部突出,在連結軸1170之前端部(第十三圖之右端部)固定有工件安裝部(凸緣接頭)1180。在從連結軸1170之軸部1120突出的部分之軸方向中央部安裝有具有複數個電極環之滑動環1401。
此外,如第十三圖所示,在收容於連結軸1170之軸部1120內的部分形成有外徑變細而形成之環狀的狹窄部1172,在狹窄部1172之周面貼合有應變規1174。此外,連結軸1170係具有貫穿中心軸上之無圖式的中空部之筒狀構件,且在狹窄部1172中形成有與中空部連絡之無圖示的插通孔。應變規1174之引線(Lead)(無圖示)通過形成於連結軸1170之上述插通孔及中空部而連接於滑動環1401的各電極環。另外,亦可構成在連結軸1170之周面設置從狹窄部1172延伸至滑動環1401的配線溝,來取代中空部及插通孔,將應變規1174之引線通過配線溝而配線至滑動環1401。
在滑動環1401之下部配置有固定於支撐框架1402上的電刷部1403。電刷部1403具備分別與滑動環1401之各電極環接觸而相對向配置的複數個電刷。各電刷之端子藉由無圖示之電線而連接於轉矩計測單元1350(後述)。
其次,說明驅動力傳達部1200(第十一圖)之構成。軸承部1210、1230及1240分別自由轉動地支撐驅動軸1212、1232及1242。驅動軸1212之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左端部)經由驅動滑輪1191而連結於變頻調速馬達1080之驅動軸。此外,驅動軸1232之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左端部)經由中繼軸1220連接於驅動軸1212之另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右端部)。驅動軸1232之另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右端部)安裝有驅動滑輪1234,驅動軸1242之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右端部)安裝有從動滑輪1244。在驅動滑輪1234與從動滑輪1244上掛設驅動皮帶1250。此外,在驅動軸1242之另一端部(第十一圖之左端部)安裝有用於固定受測體T2之一端部的工件安裝部(凸緣接頭)1280。
變頻調速馬達1080之驅動力經由上述之驅動力傳達部1200(亦即驅動軸1212、中繼軸1220、驅動軸1232、驅動滑輪1234、驅動皮帶1250、從動滑輪1244及驅動軸1242)而傳達至工件安裝部1280,並以所設定之轉動方向及轉數使工件安裝部1280轉動。此外,同時,變頻調速馬達1080之驅動力經由驅動力傳達部1190(亦即驅動滑輪1191、驅動皮帶1192及從動滑輪1193)傳達至載荷賦予部1100,而使載荷賦予部1100與工件安裝部1280同步(亦即始終以相同轉數及相同相位)轉動。
(第三實施形態)
上述第二實施形態係彼此平行配置之驅動軸1212與載荷賦予部1100、驅動軸1232與驅動軸1242分別藉由驅動皮帶1192、1250連結,而構成動力循環系統。但是,本發明不限定於該構成,如以下說明之第三~第七實施形態,使用齒輪裝置取代驅動皮帶而傳達動力之構成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
第十四圖(a)係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此外,第十四圖(b)係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側視圖。如第十四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H係在基座7110之上固定有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轉矩賦予單元7130、第一齒輪盒141及第二齒輪盒142而構成。
第一齒輪盒141具備141a1、141a2、141b1及141b2之4個軸連接部。此外第二齒輪盒142具備142a及142b之2個軸連接部。
在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輸出軸121a上安裝有驅動滑輪7122。此外,在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a1上裝設從動滑輪7123之軸123a。此外,在驅動滑輪7122與從動滑輪7123上懸掛環形皮帶7124,藉由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可使從動滑輪7123以希望之轉動速度轉動。
軸連接部141b1及141b2上連接轉矩賦予單元7130。以下說明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構成。
第十五圖係本實施形態之轉矩賦予單元7130及第一齒輪盒141的側剖面圖。轉矩賦予單元7130具備機殼131、固定於機殼131內之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及減速機133。另外,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為相同構成者,不過亦可取代伺服馬達單元150而單獨使用第一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150B。在機殼131之軸方向一端側(圖中右側)形成有管狀部131a。管狀部131a經由軸連接部141b1而插入第一齒輪盒141內,可在第一齒輪盒141內轉動地支撐。此外,在管狀部131a上裝設齒輪141b3。
減速機133具有輸入軸133a與輸出軸133b,將輸入於輸入軸133a之轉動運動減速而輸出至輸出軸133b。減速機133之輸入軸133a係藉由耦合器134而與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之輸出軸132a連結。此外,減速機133之輸出軸133b可在機殼131之管狀部131a的內部轉動地支 撐,並且從管狀部131a之前端部突出。從管狀部131a突出之減速機133的輸出軸133b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b2。
如第十四圖所示,減速機133之輸出軸133b係經由耦合器151而連結於測試對象之傳動單元W1的輸入軸W1a。傳動單元W1之輸出軸W1b係經由轉矩感測器7160而連接於第二齒輪盒142之軸連接部142b。
在第二齒輪盒142之軸連接部142a上經由中繼軸143而連接傳動單元W2之輸出軸W2b。傳動單元W2之輸入軸W2a係經由耦合器7152而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a2。
此處,裝設於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a1的從動滑輪7123之軸123a、與裝設於軸連接部141a2之軸,係構成在第一齒輪盒141之內部經由耦合器153而連結,且兩者成為一體而轉動。此外,在裝設於軸連接部141a1之從動滑輪7123的軸123a上裝設齒輪141a3。在連接於軸連接部141b1之管狀部131a上,於第一齒輪盒141之內部裝設齒輪141b3。如第十四圖(a)所示,齒輪141a3與齒輪141b3經由中間齒輪141i而咬合,在連接於軸連接部141a1及141a2之軸、與連接於軸連接部141b1的軸之間可彼此傳達轉動運動。另外,由於中間齒輪141i係介於齒輪141a3與齒輪141b3之間,因此從動滑輪7123與中繼軸143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的機殼131可在相同方向轉動。
在連接於軸連接部142a之軸部(中繼軸143之一端部)裝設有齒輪142a1。此外,在連接於軸連接部142b之軸部連接有齒輪142b1。齒輪142a1與142b1在第二齒輪盒142之內部經由中間齒輪142i而咬合,在連接於軸連接部142a之軸與連接於軸連接部142b的軸之間可彼此傳達轉動運動。另外,由於中間齒輪142i介於齒輪142a1與齒輪142b1之間,因此連接於軸連接部142a之軸與連接於軸連接部142b之軸可在相同方向轉動。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第十四圖)時,即轉動驅動從動滑輪7123及經由齒輪與從動滑輪7123連接 之機殼131(第十五圖)。如前述,因為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固定於機殼131,所以機殼131與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成為一體而轉動。因而,在機殼131轉動狀態下驅動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時,減速機133之輸出軸133b係以機殼131之轉數與輸出軸133b藉由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之轉數相加的轉數來轉動。
傳動單元W2係與傳動單元W1同型(相同減速比)。此外,齒輪盒141及142之齒輪比均為1:1。因而,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a2與141b2的軸之轉數概等。另外,傳動單元W2如上述,係用於調整連接於軸連接部141a2與141b2之軸的轉數而利用的一種虛擬工件,並非扭力測試之對象。
本實施形態中,例如藉由定速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並且藉由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第十五圖)使輸出軸132a往復驅動,可使傳動單元W1之輸入軸W1a轉動,並施加周期性變動之轉矩。
(第四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形態。第十六圖係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仰視圖。如第十六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A除了不使用虛擬工件,而藉由中繼軸143A直接連結耦合器7152與第二齒輪盒142之軸連接部142a之外,與第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H相同。另外,以下之第四實施形態的說明中,對具有與第三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功能之要素註記相同或類似符號,而省略重複之說明。
本實施形態中,中繼軸143A之轉數(亦即,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的轉數)與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之軸連接部141b2的軸之轉數(亦即,傳動單元W1之輸入軸W1a的轉數)不同。因而,本實施形態中,係以彌補傳動單元W1之輸入輸出軸上轉數的變化之方式,而轉動驅動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第十五圖)。例如,傳動單元W1之減速比係1/3.5,將輸入軸W1a之轉數設為 4000rmp,將輸出軸W1b之轉數設為1143rpm來進行扭力測試時,藉由設定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轉數,以使1143rpm之轉動賦予轉矩賦予單元7130的機殼131,並且設定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之轉數,以使機殼131對減速機133之輸出軸133b的相對轉數成為2857rpm,可將傳動單元W1之輸入軸W1a的轉數設為4000rpm。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可進行動力循環,同時不使用虛擬工件而進行傳動單元W1之扭力測試。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為了藉由響應性高之伺服馬達進行工件之轉動驅動及轉矩賦予,亦可在進行扭力測試中變更傳動單元W1之齒輪比。亦即,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可與變更傳動單元W1之齒輪比而改變輸出軸W1b之轉數同步,使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之轉數急速改變,所以,即使變更傳動單元W1之齒輪比,仍不致對齒輪盒141、142內之齒輪及傳動單元W1施加過度負載而造成破損。
(第五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第三及第四實施形態中,係將傳動單元作為被檢體(工件)。但是,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構成者,對其他種類之工件亦可進行扭力測試。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的扭力測試裝置,係將FR車之整個動力傳達系統作為工件而進行扭力測試者。
第十七圖係本發明第五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的上視圖。如第十七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B係對由傳動單元TR1、螺旋槳軸PS、差速齒輪DG1構成的FR車之動力傳達系統W3進行扭力測試者。
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B,因為差速齒輪DG1之輸出軸有兩個系統(DG1a、DG1b),所以兩系統分別設有用於將差速齒輪DG1之輸出送回第一齒輪盒141B的第二齒輪盒(142B1、142B2)及中繼軸(143B1、143B2)。具體而言,差速齒輪DG1之輸出軸DG1a、DG1b分別經由第二齒輪盒142B1、142B2而連接於中繼軸143B1、143B2。
此外,第一齒輪盒141B除了分別安裝有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的管狀部131a以及傳動單元TR1的輸入軸TR1a之軸連接部141Bb1、141Bb2(與第三實施形態之軸連接部141b1、141b2相同功能),以及連接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輸出軸121a與中繼軸143B1的軸連接部141Ba1、141Ba2之外,還具有與中繼軸143B2連接之軸連接部141Bc。此外,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輸出軸121a與中繼軸143B1,係經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內之耦合器153B而連結。再者,傳動單元TR1之輸入軸TR1a與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減速機133的輸出軸133b,係經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內之耦合器151B而連結。
連接於軸連接部141Ba1、141Bb1、141Bc之各軸經由各軸各別地安裝之齒輪及中間齒輪(無圖示)而彼此連接,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時,中繼軸143B1、143B2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可轉動。
本實施形態中,與第四實施形態同樣,因為傳動單元TR1之輸入軸TR1a的轉數與中繼軸143B1及143B2的轉數不同,所以係以彌補上述轉數之差的方式控制轉矩賦予用馬達132(第十五圖)之轉數。
(第六實施形態)
此外,本發明之構成中,亦可將FF車用之動力傳達系統作為工件。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的扭力測試裝置,係對FF車之動力傳達系統進行扭力測試者。
第十八圖係本發明第六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C的上視圖。如第十八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C係將內藏轉矩變換器TC之傳動單元TR2與差速齒輪DG2成為一體的FF車用之動力傳達系統W4作為工件而進行扭力測試者。
如第十八圖所示,動力傳達系統W4係概略平行地形成有傳動單元TR2之輸入軸TR2a、與差速齒輪DG2之輸出軸DG2a、DG2b的橫放引擎用動力傳達系統。因而本實施形態中,將差速齒輪DG2之一方輸出 軸DG2a照樣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C,而僅將另一方輸出軸DG2b經由第二齒輪盒142C連接於中繼軸143C。
本實施形態之第一齒輪盒141C與第五實施形態同樣,具有:分別安裝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的管狀部131a以及傳動單元TR2之輸入軸TR2a的軸連接部141Cb1、141Cb2;連接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輸出軸121a與差速齒輪DG2之輸出軸DG2a的軸連接部141Ca1、141Ca2;以及與中繼軸143C連接之軸連接部143Cc。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之輸出軸121a與差速齒輪DG2之輸出軸DG2a藉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C內之耦合器153C而連結。此外,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減速機133的輸出軸133b與傳動單元TR2之輸入軸TR2a藉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C內的耦合器151C連結。
連接於軸連接部141Ca1、141Cb1、141Cc之各軸經由各軸各別地安裝之齒輪而彼此連接,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時,差速齒輪DG2之輸出軸DG2a、中繼軸143C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可轉動。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與第四及第五實施形態同樣,因為傳動單元TR2之輸入軸TR2a的轉數、與差速齒輪DG2之輸出軸DG2a及中繼軸143C的轉數不同,所以係以彌補上述轉數之差的方式,控制轉矩賦予用馬達131(第十五圖)之轉數。
(第七實施形態)
第十九圖係本發明第七實施形態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100B’的外觀圖。如第十九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B’係將差速齒輪DG1作為對象而進行轉動扭力測試者。
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B’,因為差速齒輪DG1之輸出軸有兩個系統(DG1a、DG1b),所以兩系統分別設有用於將差速齒輪DG1之輸出送回第一齒輪盒141B的第二齒輪盒(142B1、142B2)、錐齒輪盒(144B1、144B2)及中繼軸(143B1、143B2)。具體而言,差 速齒輪DG1之輸出軸DG1a、DG1b分別經由第二齒輪盒142B1、142B2及錐齒輪盒144B1、144B2而連接於中繼軸143B1、143B2。
此外,第一齒輪盒141B具備齒輪141Bb、及分別結合於齒輪141Bb的齒輪141Ba、141Bc。齒輪141Bb上連接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的管狀部。此外,齒輪141Ba、141Bc上分別連接有中繼軸143B1、143B2。藉此,驅動變頻調速馬達80時,中繼軸143B1、143B2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可轉動。
差速齒輪DG1之輸出軸DG1a、DG1b及輸入軸DG1c分別經由轉矩感測器172a、172b及173c連接於各齒輪盒142B1、142B2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軸部。轉矩感測器172a、172b、172c分別係以軸承部1020(不經由軸部1120而直接)支撐第十三圖(第二實施形態)所示之在狹窄部1172上貼合了應變規1174的軸1170而構成者。
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差速齒輪DG1之輸入軸DG1c的轉數與輸出軸DG1a、DG1b之轉數不同,所以係以彌補該轉數之差的方式,控制內藏於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轉數。
(第八實施形態)
此外,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將FF車用之動力傳達裝置作為對象的測試裝置。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第八實施形態的扭力測試裝置,係將FF車之動力傳達系統作為對象進行轉動扭力測試之動力循環式測試裝置。
第二十圖係本發明第八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C’的外觀圖,如第二十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100C’係將FF車用之傳動單元TR作為對象而進行轉動扭力測試者。
如第二十圖所示,傳動單元TR之輸入軸TRa及輸出軸TRb、TRc均不減速,而分別經由轉矩感測器172a、172b、172c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C。此外,傳動單元TR之輸入軸TRa及輸出軸TRb、TRc彼此概略平行地配置。因而,本實施形態中,傳動單元TR之輸入軸TRa及一方輸出 軸TRb照樣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C,另一方輸出軸TRc經由第二齒輪盒142C以及與輸出軸TRc概略平行地配置之中繼軸143C而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C。亦即,輸出軸TRc之驅動力係藉由第二齒輪盒142C折返180°後,再藉由中繼軸143C而傳達至第一齒輪盒141C。
本實施形態之第一齒輪盒141C具備齒輪141Cb、以及分別與齒輪141Cb結合之齒輪141Ca、141Cc。另外,齒輪141Ca係經由行星齒輪而結合於齒輪141Cb,齒輪141Cb之轉動被減速而傳達至齒輪141Ca。齒輪141Ca上連接有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的管狀部,變頻調速馬達80之輸出軸經由定時皮帶而連接於齒輪141Cc。藉此,驅動變頻調速馬達80時,傳動單元TR之輸出軸TRb、(經由中繼軸143C)輸出軸TRc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轉動。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傳動單元TR具有減速比,所以輸入軸TRa之轉數與輸出軸TRb、TRc之轉數不同。因而,係以彌補該轉數之差的方式,控制內藏於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轉數。
以上說明之本發明第三~第八實施形態,係在將傳動單元等動力傳達系統作為工件之動力循環方式的扭力測試裝置中適用本發明之例。但是,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構成者。如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的第九、第十實施形態,亦可在輪胎之各種測試中適用本發明。
(第九實施形態)
第二十一圖係本發明第九實施形態之輪胎磨損測試裝置100D的上視圖。輪胎磨損測試裝置100D具有與上述第三實施形態同樣構成之動力循環機構。
第一齒輪盒141D具備141Da1、141Da2、141Db1及141Db2的4個軸連接部。此外。第二齒輪盒142D具備142Da及142Db的2個軸連接部。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模擬路面之轉動滾筒DR之成為轉動軸的軸145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D之軸連接部141Da2與第二齒輪盒142D之軸連接部142Da。此外,被檢體之輪胎T之成為轉動軸的軸144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D之軸連接部141Db2與第二齒輪盒142D之軸連接部142Db。
與第二實施形態同樣,用於驅動輪胎T及轉動滾筒DR之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的輸出軸121a之轉動,係經由由驅動滑輪7122、從動滑輪7123及環形皮帶7124所構成的皮帶機構,可轉動驅動從動滑輪7123之軸123a。軸123a連接於第一齒輪盒141D之軸連接部141a。
在第一齒輪盒141D之軸連接部141Db1上連接有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的管狀部131a。此外,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減速機133的輸出軸133b,係經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D內部之耦合器151D而與輪胎T用之軸144的一端部連結。
滾筒DR用之軸145裝設於第一齒輪盒141D之一端部,係經由配置於第一齒輪盒141D內部之耦合器153D而連接於從動滑輪7123的軸123a。
裝設於第一齒輪盒141D之軸連接部141Da1的軸123a與裝設於軸連接部141Db1的軸(管狀部131a),係形成分別可連接於設於第一齒輪盒141內部的不同齒輪。此等齒輪之間係在第二齒輪盒142之內部彼此咬合,驅動工件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時,滾筒DR用之軸145與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131可轉動。
此外,裝設於第二齒輪盒142之軸連接部142Da的軸145與裝設於軸連接部142Db之軸144,係分別連接於設於第二齒輪盒142內部之不同齒輪。此等齒輪之間係在第二齒輪盒142之內部彼此咬合,軸144之轉動藉由第二齒輪盒142而傳達至軸145。
因為如以上構成,所以藉由驅動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可進行動力循環並轉動驅動轉動滾筒DR及輪胎T。另外,如第二十一圖所示, 本實施形態中因為轉動滾筒DR與輪胎T直徑不同,所以第一齒輪盒141D及第二齒輪盒142D內之齒輪比係設定成因應轉動滾筒DR與輪胎T直徑之比的值。
以上說明構成之輪胎磨損測試裝置中,藉由將輪胎T設於軸144上來驅動轉動用伺服馬達7121,而輪胎T及滾筒DR轉動。在該狀態下,藉由驅動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1(第二圖),對輪胎T賦予正方向或反方向之轉矩,可進行模擬汽車加減速時之磨損測試。
(第十實施形態)
介紹另一個將本發明適用於輪胎之測試的實施例。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第十實施形態的輪胎測試裝置,係進行輪胎之磨損測試、耐久測試、行駛穩定性測試等的測試裝置。
第二十二圖及第二十三圖係分別從不同方向觀看之本發明第十實施形態的輪胎測試裝置100D的斜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輪胎測試裝置100D具備在外周面形成有模擬路面之轉動滾筒8010、轉動驅動轉動滾筒8010及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的變頻調速馬達80、對準控制機構8160、及在自由轉動地支撐於對準控制機構8160之輪胎T賦予轉矩的轉矩賦予單元7130。轉矩賦予單元7130中內藏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構成之伺服馬達單元150。
轉動滾筒8010藉由一對軸承11a而自由轉動地支撐。在變頻調速馬達80之輸出軸上安裝滑輪12a,並在轉動滾筒8010之一方軸上安裝滑輪12b。滑輪12a與滑輪12b藉由驅動皮帶而連結。轉動滾筒8010另一方之軸經由中繼軸8013安裝有滑輪12c。另外,中繼軸8013在安裝有滑輪之一端部附近藉由軸承11b而自由轉動地支撐。滑輪12c藉由驅動皮帶而連結於滑輪12d。滑輪12d同軸地固定於滑輪12e,並與滑輪12e一起藉由軸承11c(第二十七圖)而自由轉動地支撐。此外,滑輪12e藉由驅動皮帶連結於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機殼的管狀部。
此外,內藏於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的驅動軸,係經由中繼軸14及柔性耦合器而連接於裝設有輪胎T之對準控制機構8160的車輪。
藉此,驅動變頻調速馬達80時,轉動滾筒8010會轉動,並且經由轉動滾筒8010而連結於變頻調速馬達80之轉矩賦予單元7130的機殼可轉動。此外,轉動滾筒8010與輪胎T係在轉矩賦予單元7130不運轉時,在接觸部之周速以相同的方式朝反方向轉動。此外,藉由使轉矩賦予單元7130運轉,可對輪胎T賦予動態驅動力及制動力。
本實施形態之對準控制機構8160係在將受測體之輪胎T裝設於車輪上的狀態下支撐,將胎面部接觸於轉動滾筒8010之模擬路面,並且將輪胎T對模擬路面之對準及輪胎載荷(接地壓)調整成設定之狀態的機構。對準控制機構8160具備:將輪胎T之轉動軸位置移動至轉動滾筒8010之半徑方向,而調整輪胎載荷的輪胎載荷調整部161;將輪胎T之轉動軸傾斜於模擬路面之垂線周圍,調整輪胎T對模擬路面之滑移角的滑移角調整部8162;使輪胎T之轉動軸對轉動滾筒8010之轉動軸傾斜,而調整外傾角的外傾角調整部163;及使輪胎T移動於轉動軸方向之橫動裝置164。
在以上說明構成之輪胎測試裝置100D中設置輪胎T,藉由驅動轉動驅動用之變頻調速馬達80,輪胎T及滾筒DR即以相同周速轉動。在該狀態下,藉由驅動轉矩賦予單元7130之伺服馬達單元150,對輪胎T賦予驅動力及制動力,可進行模擬實際行駛狀態之輪胎的磨損測試、耐久測試、行駛穩定性測試等。
(第十一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使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動力模擬器的動力吸收式動力傳達裝置用測試裝置。
第二十四圖係本發明第十一實施形態之FR傳動軸用動力吸收式耐久測試裝置100F的外觀圖。
測試裝置100F係具備:具備變頻調速馬達80與內藏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載荷賦予部100的動力模擬器100X;支撐受測體之FR傳動軸T的箱之支撐部S;轉矩感測器172a、172b;及雙機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90A、90B。FR傳動軸T之輸入軸經由轉矩感測器172a而連接於載荷賦予部100之輸出軸。此外,FR傳動軸T之輸出軸To經由轉矩感測器172b而連接於滑輪部180。另外,轉矩感測器172a、172b係與第七實施形態之轉矩感測器172a、172b、172c為相同構成者。
滑輪部180係藉由兩條驅動皮帶而連結於雙機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90A、90B。雙機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90A、90B係同步驅動,而對FR傳動軸T之輸出軸To賦予負載。
(第十二實施形態)
第二十五圖係本發明第十二實施形態之FF傳動軸用動力吸收式耐久測試裝置100G的外觀圖。
受測體之FF傳動軸TR具備1個輸入軸、及2個輸出軸TRb、TRc。FF傳動軸TR之輸入軸經由轉矩感測器172a而連接於載荷賦予部100之輸出軸。此外,FF傳動軸TR之輸出軸TRb(TRc)經由轉矩感測器172b(172c)及滑輪部180b(180c)及驅動皮帶,而連接於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90B(90C)。動力吸收用伺服馬達90B(90C)對FF傳動軸TR之輸出軸TRb(TRc)賦予負載。另外,轉矩感測器172a、172b、172c係與第七實施形態之轉矩感測器172a、172b、172c為相同構成者。
(第十三實施形態)
其次,說明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低速型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第二十六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3100的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3100係進行具有2個轉動軸之受測體T1(例如FR車用傳動單元)的轉動扭力測試之裝置。亦即,扭力測試裝置3100藉由使受測體T1之2個轉動軸同步轉動,並對2個轉動軸之轉動賦予相位差,負載轉矩並使受測體T1之2個轉動軸轉動。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 試裝置3100具備第一驅動部3110、第二驅動部3120、及綜合控制扭力測試裝置3100之動作的控制單元C3。
首先,說明第一驅動部3110之構造。第二十七圖係欠缺第一驅動部3110之一部分的側視圖。第一驅動部3110具備本體3110a、及在指定高度支撐該本體3110a之基座3110b。本體3110a係具備伺服馬達單元150、減速機3113、箱3114、心軸3115、夾盤裝置3116、轉矩感測器3117、滑動環3119a及電刷3119b,本體3110a係組裝在水平配置於基座3110b之最上部的活動板3111上。伺服馬達單元150係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者。伺服馬達單元150將輸出軸(無圖示)朝向水平方向而固定於活動板3111上。此外,基座3110b之活動板3111可滑動地設於伺服馬達單元150的輸出軸方向(第二十六圖之左右方向)。
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輸出軸(無圖示)藉由耦合器(無圖示)而連結於減速機3113之輸入軸(無圖示)。減速機3113之輸出軸3113a連結於轉矩感測器3117之一端部。轉矩感測器3117之另一端部連結於心軸3115之一端部。心軸3115藉由固定於箱3114之框架3114b的軸承3114a而自由轉動地支撐。在心軸3115之另一端部固定有用於將受測體T1之一端部(轉動軸之一個)安裝於第一驅動部3110的夾盤裝置3116。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時,伺服馬達單元150之輸出軸的轉動運動藉由減速機3113減速後,經由轉矩感測器3117、心軸3115及夾盤裝置3116而傳達至受測體T1之一端部。此外,在心軸3115上安裝有檢測心軸3115之轉動角的旋轉編碼器(無圖示)。
如第二十七圖所示,減速機3113固定於箱3114之框架3114b上。此外,減速機3113具備齒輪箱、及經由軸承並藉由齒輪箱自由轉動地支撐之齒輪機構(無圖示)。亦即,箱3114亦具有覆蓋從減速機3113至夾盤裝置3116的動力傳達軸,並且在減速機3113及心軸3115之位置自由轉動地支撐該動力傳達軸的作為裝置框架之功能。亦即,連接轉矩感測器3117之一端部的減速機3113之齒輪機構、與連接轉矩感測器3117之另 一端部的心軸3115均經由軸承而自由轉動地支撐於箱3114之框架3114b上。因而,因為轉矩感測器3117中不致施加由於減速機3113之齒輪機構及心軸3115(及夾盤裝置3116)的重量而產生之彎曲力矩,而僅施加測試載荷(扭力載荷),所以可高精度檢測出測試載荷。
在轉矩感測器3117之一端側的圓筒面上形成有複數個滑動環3119a。另外,在活動板3111上,以從外周側包圍滑動環3119a之方式固定有電刷保持框架3119c。在電刷保持框架3119c之內周安裝有分別與對應之滑動環3119a接觸的複數個電刷3119b。在伺服馬達單元150驅動,而轉矩感測器3117轉動之狀態下,電刷3119b係與滑動環3119a保持接觸,並在滑動環3119a上滑動。轉矩感測器3117之輸出信號以輸出至滑動環3119a的方式構成,並經由與滑動環3119a接觸之電刷3119b,可將轉矩感測器3117之輸出信號取出至第一驅動部3110的外部。
第二驅動部3120(第二十六圖)之構造與第一驅動部3110相同,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時夾盤裝置3126會轉動。在夾盤裝置3126上固定受測體T1之另一端部(轉動軸之一個)。另外,受測體T1之外殼固定於支撐框架S。
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3100係在將FR車用之傳動單元的受測體T1之輸出軸O與輸入軸I(引擎側)分別固定於第一驅動部3110與第二驅動部3120的夾盤裝置3116、3126之狀態下,藉由伺服馬達單元150、150同步轉動驅動,並且使兩夾盤裝置3116、3126之轉數(或轉動之相位)保持差異,藉此對受測體T1施加扭力載荷者。例如,使第二驅動部3120之夾盤裝置3126等速轉動驅動,並且以第一驅動部3110之轉矩感測器3117檢測的轉矩按照指定之波形而變動的方式轉動驅動夾盤裝置3116,對傳動單元之受測體T1施加周期性變動的轉矩。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3100,係因為可藉由伺服馬達單元150、150精密驅動傳動單元之輸入軸I與輸出軸O兩者,所以 藉由使傳動單元轉動驅動,並對傳動單元之各軸施加變動轉矩,可在接近汽車實際行駛狀態的條件下進行測試。
如傳動單元所示,經由齒輪等連結有輸入軸I與輸出軸O之裝置進行轉動扭力測試時,施加於輸入軸I與輸出軸O之轉矩的大小並非一致。因而,為了更正確掌握扭力測試時受測體T1的狀態,宜可在輸入軸I側與輸出軸O側個別地計測轉矩。本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因為在第一驅動部3110與第二驅動部3120兩者設有轉矩感測器,所以可在傳動單元(受測體T1)之輸入軸I側與輸出軸O側個別地計測轉矩。
另外,上述之例係等速轉動驅動傳動單元之輸入軸I側,並在輸出軸O側賦予轉矩而構成,不過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之例者,亦即,亦可構成等速轉動驅動傳動單元之輸出軸O側,並且在輸入軸I側施加變動轉矩。或是,亦可構成使傳動單元之輸入軸I側與輸出軸O側兩者分別以變動之轉數轉動驅動。此外,亦可構成不控制轉數,而僅控制各軸之轉矩。此外,亦可構成使轉矩及轉數按照指定之波形變動。轉矩及轉數例如可按照函數產生器產生之任意波形而變動。此外,亦可依據實際行駛測試時所計測的轉矩及轉數的波形資料,來控制受測體T1各軸之轉矩及轉數。
本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3100係為了可對應於各種尺寸之傳動單元,形成可調整夾盤裝置3116與3126之間隔。具體而言,第一驅動部3110之活動板3111藉由活動板驅動機構(無圖示),可對基座3110b在夾盤裝置3116之轉動軸方向(第二十六圖中左右方向)移動。另外,進行轉動扭力測試中,活動板3111係藉由無圖示之鎖定機構而強固地固定於基座3110b上。此外,第二驅動部3120亦具備與第一驅動部3110同樣之活動板驅動機構。
以上說明之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的扭力測試裝置3100,係將FR車用傳動單元作為對象進行轉動扭力測試者,不過,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第十三實施形態之基本例的構成者,用於進行其他動力傳達機 構之轉動扭力測試的裝置也包含於本發明。以下說明之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變形例,係分別適於FF車用之傳動單元、差速齒輪單元、及4WD車用傳送單元之測試的扭力測試裝置之構成例。
(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一變形例)
第二十八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一變形例的扭力測試裝置3200之上視圖。如上述,本變形例係適於將FF車用之傳動單元作為受測體T2的轉動扭力測試之扭力測試裝置的構成例。受測體T2係內藏差速齒輪之傳動單元,且具有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
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200具備驅動受測體T2之輸入軸I的第一驅動部3210、驅動左側輸出軸OL之第二驅動部3220及驅動右側輸出軸OR之第三驅動部3230。此外,扭力測試裝置3200具備綜合控制其動作之控制單元C3a。因為第一驅動部3210、第二驅動部3220及第三驅動部3230的構造均與上述第十三實施形態之基本例的第一驅動部3110及第二驅動部3120者相同,所以省略重複之具體構成的說明。
使用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200進行受測體T2的轉動扭力測試時,例如藉由第一驅動部3210以指定轉數驅動輸入軸I,同時藉由第二驅動部3220及第三驅動部3230,以施加指定轉矩之方式,轉動驅動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
如上述,藉由控制第一驅動部3210、第二驅動部3220及第三驅動部3230,而使傳動單元轉動驅動,並藉由對傳動單元之各軸施加變動轉矩,可在接近汽車實際行駛狀態之條件下進行測試。
此外,使用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200進行測試的傳動單元,係經由齒輪等連結輸入軸I與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裝置,且進行其轉動扭力測試時,施加於輸入軸I與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的轉矩大小不一致。此外,施加於左側輸出軸OL與右側輸出軸OR之轉矩亦不限於須一致。因而,為了更正確掌握扭力測試時受測體T2 之狀態,宜可個別計測施加於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轉矩。本變形例中,因為第一驅動部3210、第二驅動部3220、第三驅動部3230全部設有轉矩感測器,所以可各別計測分別施加於傳動單元(受測體T2)之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的轉矩。
另外,亦可構成以左側輸出軸OL之轉矩與右側輸出軸OR之轉矩描繪相同波形的方式控制第二驅動部3220及第三驅動部3230,或是亦可構成以兩者描繪不同(例如反相位之)波形的方式控制第一驅動部3210、第二驅動部3220及第三驅動部3230。
此外,亦可構成等速轉動驅動左側輸出軸OL與右側輸出軸OR,速度以一定周期變動之方式驅動輸入軸I。或是,亦可構成將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全部以轉數各別變動的方式來驅動。
(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二變形例)
其次,說明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二變形例。第十九圖係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300的上視圖。本變形例係適於將FR車用差速齒輪單元作為受測體T3的轉動扭力測試之扭力測試裝置的構成例。與第一變形例同樣地,受測體T3具有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
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300係具備驅動受測體T3之輸入軸I的第一驅動部3310、驅動左側輸出軸OL之第二驅動部3320及驅動右側輸出軸OR之第三驅動部3330。此外,扭力測試裝置3300具備綜合控制其動作之控制單元C3b。因為第一驅動部3310、第二驅動部3320及第三驅動部3330的構造均與第十三實施形態之基本例的第一驅動部3110及第二驅動部3120者相同,所以省略重複之具體構成的說明。
藉由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300進行受測體T3的轉動扭力測試時,例如藉由第一驅動部3310以指定轉數驅動輸入軸I,同時藉由 第二驅動部3320及第三驅動部3330,以分別對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施加轉矩之方式驅動。
如上述,藉由透過控制第一驅動部3310、第二驅動部3320及第三驅動部3330,而轉動驅動受測體T3之各軸,並且對受測體T3之各軸施加變動轉矩,藉此可在接近實際使用狀態之條件下進行測試。
差速齒輪單元亦與傳動單元同樣地,係經由齒輪等連結輸入軸I與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裝置,且進行其轉動扭力測試時,施加於輸入軸I之轉矩的大小與施加於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的轉矩大小不一致。此外,施加於左側輸出軸OL與右側輸出軸OR之轉矩大小亦不限於須一致。因而,為了更正確掌握扭力測試時受測體T3之狀態,應可個別計測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轉矩。本變形例中,因為第一驅動部3310、第二驅動部3320、第三驅動部3330全部設有轉矩感測器,所以可各別計測分別施加於差速齒輪單元(受測體T3)之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的轉矩。
另外,亦可構成以輸入軸I之轉數與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轉數描繪相同波形的方式控制第二驅動部3320及第三驅動部3330,或是亦可構成以兩者描繪不同(例如與輸入軸I之速度差成為反相位之)波形的方式控制第二驅動部3320及第三驅動部3330。
此外,亦可構成等速轉動驅動左側輸出軸OL與右側輸出軸OR,速度以一定周期變動之方式驅動輸入軸I。或是,亦可構成將輸入軸I、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之全部以轉數變動的方式來驅動。
(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三變形例)
第二十圖係本發明第十三實施形態之第三變形例的扭力測試裝置3400的上視圖。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400係適於具有4個轉動軸之受測體T4的轉動扭力測試之扭力測試裝置的構成例。以下,以將4WD系統作為受測體T4進行測試時為一例作說明。受測體T4係具備無圖示之傳動軸、前差速齒輪、傳送裝置及電子控制多板離合器之FF Based的電子 控制式4WD系統。受測體T4具有連接於引擎之輸入軸I、連接於左右前輪用之驅動軸的左側輸出軸OL及右側輸出軸OR、以及連接於將動力傳達至後輪之螺旋槳軸的後部輸出軸OP。從輸入軸I輸入受測體T4之驅動力係藉由具備於受測體T4之傳動軸減速後,經由前差速齒輪而分配至左側輸出軸OL與右側輸出軸OR。此外,構成傳達至前差速齒輪之驅動力的一部分藉由傳送裝置分歧,而從後部輸出軸OP輸出。
本變形例之扭力測試裝置3400具備驅動受測體T4之輸入軸I的第一驅動部3410、驅動左側輸出軸OL之第二驅動部3420、驅動右側輸出軸OR之第三驅動部3430及驅動後部輸出軸OP之第四驅動部3440。此外,扭力測試裝置3400具備綜合控制其動作之控制單元C3c。因為第一驅動部3410、第二驅動部3420、第三驅動部3430及第四驅動部3440之構造均與第十三實施形態之基本例的第一驅動部3110及第二驅動部3120者相同,所以省略重複之具體構成的說明。
(第十四實施形態)
上述第一至第十三實施形態,係與具有1個輸出軸之伺服馬達150B連結使用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不過如其次說明之本發明第十四實施形態,亦可單獨使用伺服馬達150B。
第三十一圖係本發明第十四實施形態之扭力測試裝置4000的側視圖。扭力測試裝置4000係僅使用1台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可同時進行2個受測體T3a、T3b之轉動扭力測試的裝置。扭力測試裝置4000具備固定基座4100、驅動部4200、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第二反作用力部4400B及控制單元C4。
第三十二圖係驅動部4200之放大圖。驅動部4200具備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及一對驅動傳達部4200A、4200B。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連接於控制單元C4,而藉由控制單元C4來控制驅動。驅動傳達部4200A、4200B分別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第二輸出軸150A2b的轉動減速,並傳達至受測體T3a、T3b之輸入軸。因為 驅動傳達部4200A與驅動傳達部4200B係相同構成,所以僅說明一方驅動傳達部4200A之詳細構成。
驅動傳達部4200A具備框架4210、減速機4220、滑輪4230、定時皮帶4240、旋轉編碼器4250及夾盤裝置4260。框架4210係安裝於固定基座4100上之角(L型材)狀的框架,且具備水平配置於固定基座4100上之平板的底板4212、從底板4212之上面一端部直立的平板之縱板4214、與垂直連接於底板4212及縱板4214的一對肋板4216。底板4212、縱板4214及肋板4216藉由焊接而相互連接。縱板4214係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垂直配置,並具有與第一輸出軸150A2a同軸形成之開口部4214a。縱板4214之開口部4214a中插入減速機4220而固定。
在減速機4220之輸入側凸緣板4224上,以螺栓安裝有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托架150A3。第一托架150A3除了安裝座面(第三十一圖之右側面)之外,亦藉由設於其下面之塞孔150A3t,經由補強板4212而固定於輸入側凸緣板4224。藉此,以高剛性連結減速機4220之輸入側凸緣板4224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托架150A3,可進行高精度測試。
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係與減速機4220之輸入軸(無圖示)連結。此外,在減速機4220之輸出軸4228的前端部安裝有夾盤裝置4260。夾盤裝置4260上安裝有受測體T3a之輸入軸。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的轉動,係藉由減速機4220減速而增大轉矩後,經由夾盤裝置4260傳達至受測體T3a之輸入軸。
減速機4220中設有加油杯4222,並以潤滑油填充減速機4220之內部空間,可使構成減速機4220之各齒輪隨時完全浸入潤滑油。扭力測試時,因為係對受測體施加常用區域的往復扭力載荷,所以扭轉受測體之角度至多為數10°程度,即使減速機之輸入軸反覆轉動之振幅也往往不及1周(360°)。藉由以潤滑油填充減速機4220之內部空間,即使在 此種使用形態下,仍可防止構成減速機之齒輪機構缺油膜,並且提高潤滑油之散熱效果,有效防止齒面之燒結。
在輸出軸4228之外周設有滑輪4230。此外,在框架4210之縱板4214上,並在減速機4220之下方配置旋轉編碼器4250。在安裝於旋轉編碼器4250之輸入軸的滑輪4252與安裝於減速機4220之輸出軸4228的滑輪4230上捲掛定時皮帶4240,減速機4220之輸出軸4228的轉動係經由定時皮帶4240傳達至旋轉編碼器4250以進行檢測。旋轉編碼器4250連接有控制單元C4,並將顯示旋轉編碼器4250所檢測之轉動的信號傳送至控制單元C4。
其次說明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另外,關於第二反作用力部4400B,因為其構成與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相同,所以省略詳細之說明。
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具備框架4410、轉矩感測器4420、心軸4440、軸承部4460及夾盤裝置4480。框架4410係以螺栓B安裝於固定基座4100上的角(L型材)狀之框架,且具備水平配置於固定基座4100上之底盤部4412、從底盤部4412之上面一端部(第三十一圖之左端部)直立的平板之縱板2414、與垂直連接於底盤部4412及縱板2414之一對肋板2416。底盤部4412、縱板2414及肋板2416藉由焊接而相互連接。此外,軸承部4460在比縱板2414及肋板2416靠近驅動部4200側,以螺栓B固定於底盤部4412上。
固定基座4100具備使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向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的方向平滑移動之第一反作用力部移動機構(無圖示),在底盤部4412上旋鬆固定於固定基座4100之螺栓B的狀態下,使第一反作用力部移動機構工作,可向第一輸出軸150A2a之方向平滑地移動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另外,固定基座4100亦具備使第二反作用力部4400B向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二輸出軸150A2b的方向平滑移動之第二反作用力部移動機構(無圖示)。
轉矩感測器4420、心軸4440、軸承部4460及夾盤裝置4480係分別與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之第一輸出軸150A2a同軸配置。在框架4410之縱板2414上固定有轉矩感測器4420之一端部(第三十一圖之左端部)。此外,在轉矩感測器4420之另一端部固定有心軸4440之一端部(第三十一圖之左端部),在心軸4440之另一端部安裝有夾盤裝置4480。夾盤裝置4480上安裝有受測體T3a之輸出軸。
受測體T3a之輸出軸的轉矩係經由夾盤裝置4480及心軸4440而傳達至轉矩感測器4420進行檢測。轉矩感測器4420連接於控制單元C4,顯示轉矩感測器4420所檢測之受測體T3a的輸出軸轉矩之信號傳送至控制單元C4進行處理。
此外,心軸4440在另一端部(夾盤裝置4480側之端部)的附近藉由軸承部4460自由轉動地支撐。因此,因為轉矩感測器4420與心軸4440係藉由縱板2414與軸承部4460兩者支撐,所以防止藉由對轉矩感測器4420施加大的彎曲力矩,造成轉矩感測器4420之檢測誤差變大。
使用上述構成之扭力測試裝置4000進行轉動扭力測試時,如上述,係在驅動傳達部4200A之夾盤裝置4260上安裝受測體T3a之輸入軸,並在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之夾盤裝置4480上安裝受測體T3a之輸出軸。同樣地,在驅動傳達部4200B之夾盤裝置4260上安裝受測體T3b之輸入軸,並在第二反作用力部4400B之夾盤裝置4480上安裝受測體T3b之輸出軸。在該狀態下驅動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時,第一輸出軸150A2a與第二輸出軸150A2b係以相同相位轉動,驅動傳達部4200A與驅動傳達部4200B之夾盤裝置4260亦以相同相位轉動。藉此,在受測體T3a與T3b上施加相同扭力量,亦即係對受測體T3a與T3b進行相同條件之扭力測試。
根據上述第十四實施形態之構成,因為可使用1台伺服馬達及控制單元C4同時進行2個受測體T3a、T3b的扭力測試(疲勞測試),所以可有效率地進行測試。
此外,例如藉由設置進給螺桿機構等線性變換器來取代驅動傳達部4200A、4200B,可形成對2個受測體T3a、T3b反覆賦予壓縮力與拉伸力(或是,對受測體T3a、T3b之一方賦予壓縮力,對另一方賦予拉伸力)的拉伸、壓縮測試裝置。藉由該構成,可同時對2個受測體T3a、T3b反覆進行伸縮測試(或是對受測體T3a進行拉伸測試與對受測體T3b進行壓縮測試)。此外,此時藉由不用第一反作用力部4400A、第二反作用力部4400B,可同時進行2個受測體T3a、T3b之振動測試。
(第十五實施形態)
本發明實施形態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及伺服馬達單元150例如亦可與進給螺桿機構等線性變換器組合,而用作線性致動器之驅動源。使用此種線性致動器,例如亦可實現勵磁測試裝置或拉伸、壓縮測試裝置。
第三十三圖係本發明第十五實施形態之振動測試裝置(勵磁裝置)5000的上視圖。本實施形態之振動測試裝置5000係將振動測試對象之工件固定於平台5100上,使用第一、第二、第三致動器5200、5300、5400將平台5100及其上之工件在正交3軸方向勵磁。另外,以下之說明中,將第一致動器5200勵磁平台5100之方向(第三十三圖之上下方向)定義為X軸方向,將第二致動器5300勵磁平台5100之方向(第三十三圖之左右方向)定義為Y軸方向,將第三致動器5400勵磁平台之方向,亦即垂直方向(第三十三圖中,與紙面垂直之方向)定義為Z軸方向。
第三十八圖係本發明實施形態之振動測試裝置之控制系統方塊圖。在第一、第二、第三致動器5200、5300、5400中分別設有振動感測器5220、5320、5420。依據此等振動感測器之輸出,控制單元C5藉由反饋控制第一、第二、第三致動器5200、5300、5400(具體而言,係伺服馬達單元150X、150Y、150Z),可以指定之振幅及頻率(此等參數通常作為時間函數而設定)勵磁平台5100及安裝於其上之工件。伺服馬達單元150X、150Y、150Z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之伺服馬達單元150相同者。
第一、第二、第三致動器5200、5300、5400係構成分別在基板5202、5302、5402上安裝了馬達及動力傳達構件等。該基板5202、5302、5402藉由無圖示之螺栓而固定於裝置基座5002上。
此外,在裝置基座5002上,於接近基板5202、5302、5402之複數個位置配置有調整器A。調整器A具有以螺栓AB固定於裝置基座5002的陰螺紋部A1、及旋入該陰螺紋部A1之陽螺紋部A2。陽螺紋部A2係在圓筒面上形成有螺紋牙之圓柱狀構件,且藉由使陽螺紋部A2結合於形成於陰螺紋部A1的螺紋孔而轉動,可使陽螺紋部A2對於對應之基板進退。陽螺紋部A2之一端部(對於對應的基板近方位之側)形成概略球面狀,藉由使該突出部與對應之基板的側面抵接,可進行基板位置之微調整。此外,在陽螺紋部A2之另一端部(對於對應的基板遠方位之側)形成有無圖示之六角扳手用的六角孔。此外,一旦固定基板5202、5302、5402後,即將螺帽A3安裝於陽螺紋部A2上,以避免陽螺紋部A2因藉由振動測試而從基板傳達至調整器A之振動等造成鬆脫。螺帽A3係以其一端面抵接於陰螺紋部A1之方式安裝,從該狀態旋入螺帽A3而壓入陰螺紋部A1,使軸力作用於陽螺紋部A2與陰螺紋部A1,藉由該軸力在陽螺紋部A2與陰螺紋部A1之螺紋牙產生的摩擦力,避免陰螺紋部A1從陽螺紋部A2鬆脫。
其次,說明第一致動器5200之構成。第三十四圖係從Y軸方向(第三十三圖從右側向左側)觀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第一致動器5200之側視圖。該測試圖為了顯示內部構造而欠缺一部分。此外,第三十五圖係第一致動器5200之上視圖的一部分欠缺而顯示內部構造者。另外,以下之說明中,將沿著從第一致動器5200朝向平台5100之X軸的方向定義為「X軸正方向」,將沿著從平台5100朝向第一致動器之X軸的方向定義為「X軸負方向」。
如第三十四圖所示,在基板5202上藉由焊接固定有由彼此焊接之複數個梁5222a與頂板5222b構成的框架5222。此外,用於支撐用 於勵磁平台5100(第三十三圖)之驅動機構5210、及用於使驅動機構5210之勵磁運動傳達至平台5100的連結機構5230之支撐機構5240的底板5242,經由無圖示之螺栓而固定於框架5222之頂板5222b上。
驅動機構5210具有伺服馬達單元150X、耦合器5260、軸承部5216、滾珠螺桿5218及滾珠螺帽5219。耦合器5260係連結伺服馬達單元150X之驅動軸152X與滾珠螺桿5218者。此外,軸承部5216藉由對支撐機構5240之底板5242垂直焊接而固定之軸承支撐板5244支撐,且可轉動地支撐滾珠螺桿5218。滾珠螺帽5219不在其軸周圍移動而藉由軸承支撐板5244支撐,並與滾珠螺桿5218結合。因而,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X時,滾珠螺桿轉動,滾珠螺帽5219在其軸方向(亦即X軸方向)進退。藉由該滾珠螺帽5219之運動經由連結機構5230傳達至平台5100,而在X軸方向驅動平台5100。而後,藉由以短周期切換伺服馬達單元150X之轉動方向來控制伺服馬達單元150X,可以希望之振幅及周期將平台5100勵磁於X軸方向。
在支撐機構5240之底板5242的上面,馬達支撐板5246與底板5242垂直地焊接。在馬達支撐板5246之一面(X軸負方向側之面),以驅動軸152X與馬達支撐板5246垂直之方式,懸臂支撐伺服馬達單元150X。在馬達支撐板5246上設有開口部5246a,伺服馬達單元150X之驅動軸152X貫穿該開口部5246a,而在馬達支撐板5246之另一面側與滾珠螺桿5218連結。
另外,因為伺服馬達單元150X係懸臂支撐於馬達支撐板5246,所以會對馬達支撐板5246特別是在與底板5242之焊接部上施加大的彎曲應力。為了緩和該彎曲應力,而在底板5242與馬達支撐板5246之間設有肋條5248。
軸承部5216具有正面組合而組合之一對角接觸球軸承5216a、5216b(在X軸負方向側者係5216a,在X軸正方向側者係5216b)。角接觸球軸承5216a、5216b收納於軸承支撐板5244的中空部裡 面。在角接觸球軸承5216b之一面(X軸正方向側之面)設有軸承按壓板5216c,藉由使用螺栓5216d將該軸承按壓板5216c固定於軸承支撐板5244,而將角接觸球軸承5216b壓入X軸負方向。此外,在滾珠螺桿5218中,在對軸承部5216鄰接於X軸負方向側之圓筒面形成有螺紋部5218a。在該螺紋部5218a中可安裝內周形成有陰螺紋之軸環5217。藉由使軸環5217對滾珠螺桿5218轉動而移動於X軸正方向,角接觸球軸承5216a係壓入X軸正方向。如此,由於角接觸球軸承5216a與5216b係壓入彼此接近之方向,因此兩者彼此密合而將合適之預加載賦予軸承5216a、5216b。
其次,說明連結部5230之構成。連結部5230具有螺帽導片(Nut Guide)5232、一對Y軸軌道5234、一對Z軸軌道5235、中間載台5231、一對X軸軌道5237、一對X軸轉子塊5233、及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
螺帽導片5232固定於滾珠螺帽5219。此外,一對Y軸軌道5234係一起向Y軸方向伸出之軌道,且在螺帽導片5232之X軸正方向側的端部並列固定於上下方向。此外,一對Z軸軌道5235係一起向Z軸方向伸出的軌道,且在平台5100之X軸負方向側的端部並列固定於Y軸方向。中間載台5231係將與該Y軸軌道5234之各個結合的Y軸轉子塊5231a設於X軸負方向側之面,將與Z軸軌道5235之各個結合的Z軸轉子塊5231b設於X軸正方向側之面的方塊,且對Y軸軌道5234及Z軸軌道5235兩者可滑動地構成。
亦即,中間載台5231對平台5100可在Z軸方向滑動,且對螺帽導片5232可在Y軸方向滑動。因此,中間載台5231可對平台5100在Y軸方向及Z軸方向滑動。因而,即使平台5100藉由其他致動器5300及/或5400而勵磁於Y軸方向及/或Z軸方向,螺帽導片5232仍不致因此而變位。亦即,因平台5100在Y軸方向及/或Z軸方向之變位產生的彎曲應力不致施加於滾珠螺桿5218或軸承部5216、耦合器5260等。
一對X軸軌道5237係一起向X軸方向伸出之軌道,且在支撐機構5240之底板5242上並列固定於Y軸方向。X軸轉子塊5233與該X軸軌道5237之各個結合,可沿著X軸軌道5237而滑動。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係以朝向Y軸方向兩側伸出之方式而固定於螺帽導片5232底面的構件,且X軸轉子塊5233固定於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之底部。如此,螺帽導片5232經由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及X軸轉子塊5233引導於X軸軌道5237,藉此,可僅在X軸方向移動。
如此,因為螺帽導片5232之移動方向僅限制在X軸方向,所以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X而使滾珠螺桿5218轉動時,螺帽導片5232及與該螺帽導片5232結合之平台5100在X軸方向進退。
在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之Y軸方向側的一方側面(第三十四圖中係近端側,在第三十五圖中係右側)5238a配置有位置檢測手段5250。位置檢測手段5250具有以一定間隔並列於X軸方向的3個接近感測器5251、設於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之側面5238a的檢測用板5252、及支撐接近感測器5251之感測器支撐板5253。接近感測器5251係可檢測在各個接近感測器之前是否有某物體接近(例如在1毫米以內)的元件。因為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之側面5238a與接近感測器5251充分離開,所以接近感測器5251可檢測在各個接近感測器5251之前是否有檢測用板5252。振動測試裝置5000之控制單元C5係例如使用接近感測器5251之檢測結果可反饋控制伺服馬達單元150X(第三十八圖)。
此外,在支撐機構5240之底板5242上,設有從X軸方向兩側夾著而配置X軸轉子塊5233之管制塊5236。該管制塊5236係用於限制螺帽導片5232之移動範圍者。亦即,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X而使螺帽導片5232向X軸正方向繼續移動時,最後配置於X軸正方向側之管制塊5236與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接觸,螺帽導片5232無法在X軸正方向過度移動。使螺帽導片5232朝向X軸負方向繼續移動時亦同,配置於X軸負方向側之管 制塊5236與轉子塊安裝構件5238接觸,螺帽導片5232無法在X軸負方向過度移動。
以上說明之第一致動器5200與第二致動器5300除了設置之方向不同(X軸與Y軸互換)之外,構造相同。因此,關於第二致動器5300省略詳細之說明。
其次,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第三致動器5400的構成。第三十六圖係從X軸方向(從第十六圖之下方向上方)觀看平台5100及第三致動器5400的側視圖。該側視圖亦為了顯示內部構造而欠缺一部分。此外,第三十七圖係從Y軸方向(從第三十三圖之左側向右側)觀看本發明實施形態之平台5100及第三致動器5400的側視圖。第三十七圖亦為了顯示內部構造而欠缺一部分。另外,在以下之說明中,係將沿著從第二致動器5300朝向平台5100之Y軸的方向定義為Y軸正方向,將沿著從平台5100朝向第二致動器5300之Y軸的方向定義為Y軸負方向。
如第三十六圖及第三十七圖所示,在基板5402上設有由垂直方向伸出之複數個梁5422a、與從上方覆蓋該複數個梁5422a而配置的頂板5422b構成之框架5422。各梁5422a之下端焊接於基板5402之上面,上端焊接於頂板5422b之下面。此外,支撐機構5440之軸承支撐板5442經由無圖示的螺栓而固定於框架5422之頂板5422b上。該軸承支撐板5442係用於支撐將平台5100(第三十三圖)在上下方向勵磁用之驅動機構5410、以及用於將驅動機構5410之勵磁運動傳達至平台的連結機構5430之構件。
驅動機構5410具有伺服馬達單元150Z、耦合器5460、軸承部5416、滾珠螺桿5418及滾珠螺帽5419。耦合器5460係連結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驅動軸152Z與滾珠螺桿5418者。此外,軸承部5416固定於前述之軸承支撐板5442,可轉動地支撐滾珠螺桿5418。滾珠螺帽5419不在其軸周圍移動而藉由軸承支撐板5442支撐,並與滾珠螺桿5418結合。因而,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Z時,滾珠螺桿轉動,滾珠螺帽5419在其軸方 向(亦即Z軸方向)進退。藉由該滾珠螺帽5419之運動經由連結機構5430而傳達至平台5100,在Z軸方向驅動平台5100。而後,藉由以短周期切換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轉動方向來控制伺服馬達單元150Z,可以希望之振幅及周期將平台5100勵磁於Z軸方向(上下方向)。
從支撐機構5440之軸承支撐板5442的下面,經由2片連結板5443而固定有朝水平方向(XY平面)擴大之馬達支撐板5446。在馬達支撐板5446之下面吊掛伺服馬達單元150Z而固定。在馬達支撐板5446中設有開口部446a,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驅動軸152Z貫穿該開口部446a,而在馬達支撐板5446之上面側與滾珠螺桿5418連結。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因為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軸方向(上下方向,Z軸方向)的尺寸比框架5422之高度大,所以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大部分配置於比基板5402低之位置。因而,在裝置基座5002中設有用於收納伺服馬達單元150Z之空洞部5002a。此外,在基板5402中設有伺服馬達單元150Z通過用之開口5402a。
軸承部5416係貫穿軸承支撐板5442而設置。另外,由於軸承部5416之構造與第一致動器5200中之軸承部5216(第三十四圖、第三十五圖)同樣,因此省略詳細之說明。
其次,說明連結部5430之構成。連結部5430具有活動框架5432、一對X軸軌道5434、一對Y軸軌道5435、複數個中間載台5431、二對Z軸軌道5437、及二對Z軸轉子塊5433。
活動框架5432具有固定於滾珠螺帽5419之框部5432a、固定於框部5432a之上端的頂板5432b、及從頂板5432b之X軸方向兩緣向下方伸出而固定的側壁5432c。一對Y軸軌道5435係一起向Y軸方向伸出之軌道,並在活動框架5432之頂板5432b的上面並列於X軸方向而固定。此外,一對X軸軌道5434係一起向X軸方向伸出之軌道,且在平台5100之下面並列於Y軸方向而固定。中間載台5431係為將與X軸軌道5434結合之X軸轉子塊5431a設於上部,並將與Y軸軌道5435之各個結合的Y軸轉子塊 5431b設於下部之方塊,且構成可對X軸軌道5434及Y軸軌道5435兩者滑動。另外,中間載台5431係在X軸軌道5434與Y軸軌道5435交叉之各位置各設一個。由於X軸軌道5434與Y軸軌道5435分別各設2個,因此X軸軌道5434與Y軸軌道5435在4處交叉。因此本實施形態中使用4個中間載台5431。
如此,各個中間載台5431對平台5100可在X軸方向滑動,且對活動框架5432可在Y軸方向滑動。亦即,活動框架5432可對平台5100在X軸方向及Y軸方向滑動。因而,即使平台5100藉由其他致動器5200及/或5300而在X軸方向及/或Y軸方向勵磁,活動框架5432仍不致因此而變位。亦即,因平台5100在X軸方向及/或Y軸方向之變位而產生的彎曲應力不致施加於滾珠螺桿5418或軸承部5416、耦合器5460等。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因為在活動框架5432上支撐重量比較大之平台5100及工件,所以X軸軌道5434及Y軸軌道5435所取之間隔比第一致動器5200之Y軸軌道5234及Z軸軌道5235寬。因而,與第一致動器5200同樣地,設為僅藉由一個中間載台連結平台5100與活動框架5432之構成時,中間載台將大型化,導致施加於活動框架5432之載荷增大。因而,本實施形態中,係設為在每一X軸軌道5434與Y軸軌道5435交叉之各部分配置小型的中間載台5431之構成,以將施加於活動框架5432之載荷大小抑制在必要最低限度。
二對Z軸軌道5437係向Z軸方向伸出之軌道,且在活動框架5432之各側壁5432c並列於Y軸方向而各一對固定。Z軸轉子塊5433與該Z軸軌道5437之各個結合,並可沿著Z軸軌道5437而滑動。Z軸轉子塊5433經由轉子塊安裝構件5438而固定於框架5422之頂板5422b的上面。轉子塊安裝構件5438具有與活動框架5432之側壁5432c概略平行配置的側板5438a、及固定於該側板5438a之下端的底板5438b,整體成為L字形剖面形狀。此外,本實施形態中,特別是將重心高且重量大之工件固定於平台5100上時,X軸周圍及/或Y軸周圍之大力矩容易施加於活動框架5432 上。因而轉子塊安裝構件5438係藉由肋條補強以承受該轉動力矩。具體而言,係在轉子塊安裝構件5438之Y軸方向兩端的側板5438a與底板5438b構成之角落設置一對第一肋條5438c,進一步設有橫跨該一對第一肋條5438c之間的第二肋條5438d。
如此,Z軸轉子塊5433固定於框架5422,且可對Z軸軌道5437滑動。因此,活動框架5432可在上下方向滑動,並且管制活動框架5432在上下方向以外之移動。如此,因為活動框架5432之移動方向僅限制在上下方向,所以驅動伺服馬達單元150Z而使滾珠螺桿5418轉動時,活動框架5432及與該活動框架5432結合之平台5100在上下方向進退。
此外,與第一致動器5200之位置檢測手段5250(第三十四圖、第三十五圖)同樣之位置檢測手段(無圖示)亦設於第三致動器5400。振動測試裝置5000之控制單元C5可依據該位置檢測手段之檢測結果,控制活動框架5432之高度在指定之範圍內(第三十八圖)。
如以上之說明,本實施形態中,在驅動軸彼此正交的各致動器與平台5100之間設有二對軌道與可對該軌道滑動而構成的中間載台。藉此,平台5100對各致動器可在與其致動器之驅動方向垂直的面上之任意方向滑動。因而,即使因某個致動器造成平台5100變位,因該變位產生之載荷及力矩不致施加於其他致動器,且維持其他致動器與平台5100經由中間載台而結合的狀態。亦即,即使平台在任意位置變位,仍然維持各致動器可使平台變位之狀態。因而,本實施形態中可同時驅動3個致動器5200、5300、5400,而將平台5100及固定於其上之工件在3軸方向勵磁。
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在致動器5200、5300、5400與平台5100之間設有具備組合軌道與轉子塊之引導機構的連結部。此外,同樣之引導機構設於致動器5200、5300、5400,該引導機構係用作引導各致動器之滾珠螺桿機構的螺帽。
此外,上述各種實施形態中,轉矩產生裝置中係使用超低慣性伺服馬達,不過本發明之構成不限定於此。使用轉子之慣性力矩小、可以高加速度或是高加加速度驅動之其他形式的電動機(例如變頻調速馬達)之構成亦包含於本發明。此時,與上述各種實施形態同樣地,可採用在電動機中設置編碼器,依編碼器檢測之電動機輸出軸的轉動狀態(例如轉數及角度位置)進行反饋控制之構成。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主要係在汽車用動力傳達裝置之耐久測試裝置中適用本發明之例,不過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在一般產業中可使用於各種用途。例如在兩輪車、農業機械、建設機械、鐵路車輛、船舶、飛機、發電系統、給排水系統或是構成此等之各種零件的機械特性及耐久性之評估時可使用本發明。
以上係說明本實施形態,不過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構成者,在本發明之技術性思想範圍內可作各種變形。例如,上述各種實施形態中,係使用兩階連結一個(具有1個輸出軸)伺服馬達150B與1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的伺服馬達單元150(或轉矩賦予用伺服馬達單元132),不過亦可使用三階以上連結一個伺服馬達150B與複數個雙軸輸出伺服馬達150A的伺服馬達單元之構成。
150A:雙軸輸出伺服馬達
150A1:本體框架
150A2:第一輸出軸
150A2a:第一輸出軸
150A2b:第二輸出軸
150A3:第一托架
150A3b:軸承
150A3t:塞孔
150A4t:塞孔
150A4:第二托架
150A4b:軸承
150A6:管接頭

Claims (22)

  1. 一種轉矩賦予單元,其具備:機殼;軸承部,前述軸承部係可轉動地支撐前述機殼;及第一電動機,其係安裝於前述機殼且具有馬達箱;其中前述第一電動機的輸出軸係與前述機殼之轉動軸同軸配置,前述機殼具有筒狀的軸部,且在前述軸部上藉由前述軸承部而可轉動地被支撐,前述軸部的內周設置軸承,前述連結軸通過前述軸部的中空部,並藉由前述軸承可轉動地被支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具備連結軸,前述連結軸藉由前述第一電動機而轉動驅動。
  3. 一種轉矩賦予單元,其具備:機殼;軸承部,前述軸承部係可轉動地支撐前述機殼;第一電動機,其係安裝於前述機殼且具有馬達箱;及連結軸,其藉由前述第一電動機而轉動驅動;其中前述連結軸係與前述機殼之轉動軸同軸配置,前述機殼具有筒狀的軸部,且在前述軸部上藉由前述軸承部而可轉動地被支撐,前述軸部的內周設置軸承,前述連結軸通過前述軸部的中空部,並藉由前述軸承可轉動地被支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中前述機殼為筒狀,前述第一電動機係配置於前述機殼的中空內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或第3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具備減速機,前述減速機係安裝於前述機殼,前述連結軸經由前述減速機而連結於前述第一電動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具備:電力供給部,其係配置在前述機殼的外部,供給電力至前述第一電動機;及電力傳送路徑,其係從前述電力供給部往前述第一電動機傳送電力;前述電力傳送路徑具備:外部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前述機殼之外部;內部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前述機殼之內部,且可與該機殼一起轉動;及滑動環部,其係與前述外部電力傳送路徑及前述內部電力傳送路徑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中前述第一電動機為伺服馬達。
  8. 一種驅動裝置,其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及第二電動機,其係轉動驅動前述轉矩賦予單元之機殼。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載之驅動裝置,其具備動力傳達部,前述動力傳達部將前述第二電動機的動力傳達至前述機殼。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載之驅動裝置,其中前述動力傳達部具備環形皮帶機構及齒輪機構之至少任一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載之驅動裝置,其中前述動力傳達部具備環形皮帶機構,前述機殼具有滑輪部,前述滑輪部於其外周捲掛皮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載之驅動裝置,其中前述第二電動機為變頻調速馬達。
  13. 一種輪胎測試裝置,其具備:轉動滾筒,其於外周面形成有模擬路面;機構,其在將受測體之輪胎裝設於車輪上的狀態下可轉動地支撐,並將前述輪胎的胎面部接觸於前述模擬路面;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載之轉矩賦予單元,其賦予轉矩至前述輪胎;及轉動驅動用馬達,其係為轉動驅動前述轉動滾筒及前述轉矩賦予單元的機殼的電動機。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具備:驅動電力供給部,其係配置於前述轉矩賦予單元的外部,供給驅動電力至前述伺服馬達;及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從前述驅動電力供給部往前述伺服馬達傳送驅動電力;前述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具備:外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前述轉矩賦予單元之外部;內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其係配置於前述轉矩賦予單元之內部,且可與該轉矩賦予單元一起轉動;及滑動環部,其係與前述外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及前述內部驅動電力傳送路徑連接。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具備:動力傳達機構,其將前述轉動驅動用馬達的驅動力傳達至前述轉動滾筒及前述轉矩賦予單元,使前述轉動滾筒及前述輪胎以相同的周速轉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動力傳達機構具備環形皮帶機構及齒輪機構之至少任一者。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將前述輪胎的胎面部接觸於模擬路面的機構係為對準控制機構,前述對準控制機構能調整前述輪胎相對於前述模擬路面之對準。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對準控制機構具備輪胎載荷調整部,前述輪胎載荷調整部將前述輪胎之轉動軸位置移動至前述轉動滾筒之半徑方向而調整輪胎載荷。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對準控制機構具備滑移角調整部,前述滑移角調整部將前述輪胎之轉動軸傾斜於前述模擬路面之垂線周圍,而能調整輪胎相對於前述模擬路面之滑移角。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對準控制機構具備外傾角調整部,前述外傾角調整部使前述輪胎之轉動軸相對於前述轉動滾筒之轉動軸傾斜,而能調整外傾角。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對準控制機構具備橫動裝置,前述橫動裝置使前述輪胎於其轉動軸方向移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載之輪胎測試裝置,其中前述轉動驅動用馬達為變頻調速馬達。
TW107104527A 2012-10-12 2013-10-14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TWI697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6487 2012-10-12
JP2012-226487 2012-10-12
JP2012-270822 2012-12-11
JP2012270821 2012-12-11
JP2012-270821 2012-12-11
JP2012270822 2012-12-11
JP2013180798 2013-08-31
JP2013-180798 2013-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8639A TW201818639A (zh) 2018-05-16
TWI697179B true TWI697179B (zh) 2020-06-21

Family

ID=5047751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5975A TWI742658B (zh) 2012-10-12 2013-10-14 驅動系統、機械測試裝置、輪胎測試裝置、載荷賦予部及動力模擬器
TW107104527A TWI697179B (zh) 2012-10-12 2013-10-14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TW102136922A TWI623178B (zh) 2012-10-12 2013-10-14 馬達單元、動力模擬器、扭力測試裝置、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線性致動器及勵磁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5975A TWI742658B (zh) 2012-10-12 2013-10-14 驅動系統、機械測試裝置、輪胎測試裝置、載荷賦予部及動力模擬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6922A TWI623178B (zh) 2012-10-12 2013-10-14 馬達單元、動力模擬器、扭力測試裝置、轉動扭力測試裝置、線性致動器及勵磁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8) JP5986640B2 (zh)
KR (4) KR102190139B1 (zh)
CN (3) CN104737423B (zh)
TW (3) TWI742658B (zh)
WO (1) WO20140580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86160B1 (ko) * 2014-08-12 2018-08-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하모닉 드라이브 시스템즈 회전 액추에이터
CN105043757B (zh) * 2015-05-31 2017-08-25 吉林大学 电力开环吊挂式传动系统可靠性试验台
JP6673739B2 (ja) * 2016-04-15 2020-03-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の転がり抵抗の評価装置及び評価方法
SE540015C2 (en) * 2016-10-17 2018-02-27 Husqvarna Ab Safety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a floor surfacing machine
DE102016224138A1 (de) * 2016-12-05 2018-06-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Elektromotor für eine Antriebseinheit eines Antriebsstrangprüfstands
CN106527354B (zh) * 2016-12-21 2023-03-21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拉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双轴同步运动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6596024A (zh) * 2016-12-25 2017-04-26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航行器推进段的振动测量装置及振动测量方法
CN106769520B (zh) * 2017-01-23 2024-01-23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一种餐饮具负重试验机
CN113804459A (zh) 2017-02-28 2021-12-17 国际计测器株式会社 冲击试验装置
CN107063610B (zh) * 2017-06-02 2023-07-21 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四轴电磁扭振综合测试平台
CN107104533A (zh) * 2017-06-15 2017-08-29 湖南万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电装置及具有该机电装置的制样设备
KR102280549B1 (ko) * 2017-06-21 2021-07-2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하모닉 드라이브 시스템즈 회전 액추에이터 및 리니어 액추에이터
WO2019002549A1 (de) * 2017-06-30 2019-01-03 Agile Wind Power Ag Vertikalwindkraftanlage mit rotorblatttragendem pitchmotor sowie bausatz für selbige und verfahren für ihren betrieb
CA3070985A1 (en) * 2017-07-10 2019-01-17 D-Box Technologies Inc. Linear actuator for motion simulator
KR20240015163A (ko) 2017-08-03 2024-02-02 고쿠사이 게이소쿠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산포 장치 및 타이어 시험 장치
CN111148982B (zh) * 2017-09-29 2022-02-1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齿轮定位装置及其方法、应力测定系统及其方法
CN108183578B (zh) * 2018-03-27 2024-04-02 河南凌翼智联装备有限公司 双子式同轴伺服驱动装置
CN108444730B (zh) * 2018-03-29 2024-04-09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气压制动器扭转疲劳测试系统
ES2728422A1 (es) * 2018-04-23 2019-10-24 Jaroslav Rehak Motor eléctrico girando sobre el eje de rotación
JP2020102939A (ja) * 2018-12-21 2020-07-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9520733B (zh) * 2019-01-05 2023-12-0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永磁联轴器的加载试验装置
CN109870360A (zh) * 2019-03-18 2019-06-11 吉林大学 一种曲轴可靠性试验装置
TWI700420B (zh) * 2019-04-19 2020-08-01 楊紫菱 高壓處理機的具有飛輪的動力驅動裝置及使用其之高壓處理機
CN110033557A (zh) * 2019-05-05 2019-07-19 东莞市势为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取货模组
JP7166644B2 (ja) * 2020-04-28 2022-11-08 株式会社ニューギン 遊技機
TW202212793A (zh) * 2020-05-08 2022-04-01 日商國際計測器股份有限公司 車輪測試裝置
CN111654152A (zh) * 2020-06-15 2020-09-11 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单驱动双轴电机及机械臂
RU2745673C1 (ru) * 2020-07-16 2021-03-30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Транснефть" (ПАО "Транснефть") Нагнетатель для испытаний элементов рабочего колеса безвального насоса
CN112197924A (zh) * 2020-09-27 2021-01-08 脉创测控装备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透平机叶片高低周疲劳测试系统
CN113607408B (zh) * 2021-06-15 2024-02-27 金华卓远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中置电机齿轮测试机
CN113644780B (zh) * 2021-07-28 2022-06-10 智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位装置
CN113843691B (zh) * 2021-11-15 2023-12-29 杭州丰衡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机箱模具加工磨床
TWI788248B (zh) * 2022-03-30 2022-12-21 東佑達自動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傳動皮帶的電動機裝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5554A (ja) * 2001-10-11 2003-04-25 Kss Kk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619173A (zh) * 2003-11-21 2005-05-25 Smc株式会社 致动器
TW200902971A (en) * 2007-04-19 2009-01-16 Kokusai Keisokuki Kk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linear actuator and torsion testing machine
CN101521444A (zh) * 2008-03-01 2009-09-02 高明真 一种高起动品质因数电机及其起动方法
TW201109166A (en) * 2009-08-13 2011-03-16 Vmi Holland Bv Tyre building drum for building an unvulcanised tyre
CN102162780A (zh) * 2010-12-20 2011-08-24 长春设备工艺研究所 扭力轴数控强力扭转测试试验台
TWM418287U (en) * 2011-08-11 2011-12-11 Innova Rubber Co Ltd Detent simulation mechanism of wheel testing machine
JP201200522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US8250915B1 (en) * 2008-07-03 2012-08-28 Hunter Engineering Company Tire changer with actuated load roll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881B2 (zh) * 1973-09-26 1977-03-19
JPS53140482U (zh) * 1977-04-13 1978-11-07
JPS5475701A (en) * 1977-11-25 1979-06-16 Fuji Heavy Ind Ltd Power circulating type power train endurance tester
US4238954A (en) * 1979-02-23 1980-12-16 Mts Systems Corporation Flat belt tire tester
JPS5791440A (en) * 1980-11-28 1982-06-07 Kobe Steel Ltd Tire tester
JPS58101157U (ja) * 1981-12-28 1983-07-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制動特性試験機
JPS58163243A (ja) * 1982-03-19 1983-09-28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Ltd 小型偏平モ−タ
JPS5970940A (ja) * 1982-10-15 1984-04-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試験装置
JPS6242029A (ja) * 1986-08-13 1987-02-24 Kobe Steel Ltd タイヤ試験機
JP2898675B2 (ja) * 1989-12-28 1999-06-02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回転捩り試験機における捩り角度検出装置
JPH03284137A (ja) * 1990-03-29 1991-12-13 Nippon Mini Motor Kk モータの取付構造
JPH04128771A (ja) * 1990-09-19 1992-04-30 Hitachi Ltd ドラム駆動装置と回転ドラ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JP3007926B2 (ja) 1990-11-15 2000-02-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識別システム
JPH0793862B2 (ja) * 1991-07-16 1995-10-11 リン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ブレストプロセッサー
JPH05126207A (ja) * 1991-10-30 1993-05-2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振動体の防振構造
JP2558361Y2 (ja) * 1991-11-06 1997-12-24 株式会社明電舎 トルク検出器
JPH0742668B2 (ja) * 1992-11-17 1995-05-10 宮崎鉄工株式会社 撚線機
JPH06288870A (ja) * 1993-03-31 1994-10-1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ねじり加振装置
JPH07245912A (ja) * 1994-01-17 1995-09-19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転界磁形同期電動機駆動巻揚機
JP3398205B2 (ja) * 1994-02-21 2003-04-21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一歯面噛合式歯車試験による歯面の打痕検出方法
JPH0847211A (ja) * 1994-07-29 1996-02-16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の試験装置
JP3007926U (ja) * 1994-08-18 1995-02-28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中空軸モータ
JPH09140094A (ja) * 1995-11-17 1997-05-27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駆動源
JPH09285081A (ja) * 1996-04-10 1997-10-31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多軸モータ
TW351027B (en) * 1996-04-22 1999-01-21 Seiko Epson Corp Small motor and the motor drive
JPH1078361A (ja) * 1996-09-02 1998-03-24 Sony Corp 回転トルクチェック装置
JP3819571B2 (ja) * 1997-11-19 2006-09-13 シーケーディ株式会社 出力装置
JP2000193574A (ja) * 1998-12-24 2000-07-14 Shimadzu Corp 回転体用ねじり試験機
JP2002078289A (ja) * 2000-08-31 2002-03-15 Nidec-Shimpo Corp 回転駆動装置
TW452030U (en) * 2001-01-30 2001-08-21 Lee Yi Ho Auxiliary power motor
US6584877B1 (en) * 2001-05-07 2003-07-01 Akron Special Machinery, Inc.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drive assembly
JP4552353B2 (ja) * 2001-05-11 2010-09-2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サーボ・アクチュエータ並びにその位置検出装置
JP3887677B2 (ja) * 2002-10-01 2007-02-28 Ntn株式会社 車軸装置端部荷重負荷試験機
DE10324664A1 (de) 2003-05-30 2004-12-30 Siemens Ag Rollen und Rollenmotoren
JP4339048B2 (ja) * 2003-08-25 2009-10-07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ユニフォーミティ計測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タイヤ修正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072621A (ja) * 2004-09-01 2006-03-16 Bridgestone Corp 回転角度検出システム
JP4747754B2 (ja) 2005-09-16 2011-08-1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08082709A (ja) * 2006-09-25 2008-04-10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性能測定装置およびレース用タイヤの性能測定方法
JP2008174190A (ja) * 2007-01-22 2008-07-31 Mitsuba Corp パーキングロック装置の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073352B2 (ja) * 2007-04-13 2012-11-14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08267939A (ja) * 2007-04-19 2008-11-06 Kokusai Keisokki Kk ねじり試験装置
JP4902607B2 (ja) 2007-08-24 2012-03-21 国際計測器株式会社 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RU2353945C1 (ru) * 2007-09-19 2009-04-27 ЗАО "Завод по ремонту электроподвижного состава" Универсаль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оверки электродвигателей
JP4310365B1 (ja) * 2008-02-26 2009-08-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及びタイヤの試験方法
JP5226398B2 (ja) * 2008-06-20 2013-07-0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装置、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タイヤ装着軸及びタイヤ試験方法
JP5179999B2 (ja) * 2008-08-12 2013-04-1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タイヤ試験機の駆動制御方法及びタイヤ試験機
CN201302606Y (zh) * 2008-10-31 2009-09-02 北京理工大学 伺服系统复杂负载工况模拟和性能测试装置
CN201444600U (zh) * 2009-06-24 2010-04-28 于忠 一种外壳旋转式电动机
JP2012078318A (ja) * 2010-10-06 2012-04-19 Ono Sokki Co Ltd タイヤ試験装置
CA2818879C (en) * 2010-12-16 2017-12-12 Baumuller Nurnberg Gmbh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of a pump unit
CN102684380A (zh) * 2011-03-10 2012-09-19 湖南华强电气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的发电机机构
CN102359883B (zh) * 2011-08-19 2013-05-15 安徽和均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汽车传动部件自动同轴试验测试用驱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5554A (ja) * 2001-10-11 2003-04-25 Kss Kk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619173A (zh) * 2003-11-21 2005-05-25 Smc株式会社 致动器
TW200902971A (en) * 2007-04-19 2009-01-16 Kokusai Keisokuki Kk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linear actuator and torsion testing machine
CN101521444A (zh) * 2008-03-01 2009-09-02 高明真 一种高起动品质因数电机及其起动方法
US8250915B1 (en) * 2008-07-03 2012-08-28 Hunter Engineering Company Tire changer with actuated load roller
TW201109166A (en) * 2009-08-13 2011-03-16 Vmi Holland Bv Tyre building drum for building an unvulcanised tyre
JP2012005228A (ja) * 2010-06-16 2012-01-05 Tokyo Parts Ind Co Ltd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2162780A (zh) * 2010-12-20 2011-08-24 长春设备工艺研究所 扭力轴数控强力扭转测试试验台
TWM418287U (en) * 2011-08-11 2011-12-11 Innova Rubber Co Ltd Detent simulation mechanism of wheel testing ma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82629A (ko) 2018-07-18
TW202032895A (zh) 2020-09-01
JP2023054043A (ja) 2023-04-13
JP7001288B2 (ja) 2022-01-19
CN104737423B (zh) 2018-05-29
CN108616194A (zh) 2018-10-02
CN104737423A (zh) 2015-06-24
JPWO2014058051A1 (ja) 2016-09-05
JP6491732B2 (ja) 2019-03-27
JP2018081103A (ja) 2018-05-24
JP2017022988A (ja) 2017-01-26
JP2022009437A (ja) 2022-01-14
JP6267289B2 (ja) 2018-01-24
KR20150070238A (ko) 2015-06-24
TW201818639A (zh) 2018-05-16
CN108663147B (zh) 2023-05-12
CN108616194B (zh) 2021-04-20
KR102079593B1 (ko) 2020-04-07
JP7389422B2 (ja) 2023-11-30
TW201424209A (zh) 2014-06-16
KR20200036035A (ko) 2020-04-06
WO2014058051A1 (ja) 2014-04-17
CN108663147A (zh) 2018-10-16
JP6746175B2 (ja) 2020-08-26
KR102093861B1 (ko) 2020-04-14
JP7240021B2 (ja) 2023-03-15
JP2022009438A (ja) 2022-01-14
KR102190139B1 (ko) 2020-12-11
KR20200037412A (ko) 2020-04-08
JP5986640B2 (ja) 2016-09-06
KR102190153B1 (ko) 2020-12-11
JP2019144249A (ja) 2019-08-29
JP2020079811A (ja) 2020-05-28
TWI742658B (zh) 2021-10-11
TWI623178B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7179B (zh) 轉矩賦予單元、驅動裝置及輪胎測試裝置
CN103018039B (zh) 用于叉车传动部件测试的试验台
CN104359686B (zh) 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抖动与尖叫试验台
CN103558032B (zh)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试验台
CN203011687U (zh) 用于叉车传动部件测试的试验台
CN20996188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专用电力测功机及控制系统
CN110261134B (zh) 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下线检测台
CN109946063A (zh) 一种汽车变速器高速测试台机械系统
CN113588262B (zh) 机床主轴载荷工况模拟装置与动态扭矩施加方法
CN112014014B (zh) 一种复合测试系统、方法
WO2023195501A1 (ja) 試験装置、ヘッジトリマー、及び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CN117310483A (zh) 一种轮毂电机系统综合性能测试平台、控制器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