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210B -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 Google Patents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210B
TWI672210B TW108108784A TW108108784A TWI672210B TW I672210 B TWI672210 B TW I672210B TW 108108784 A TW108108784 A TW 108108784A TW 108108784 A TW108108784 A TW 108108784A TW I672210 B TWI672210 B TW I6722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resin
sheet
fiber
l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7504A (zh
Inventor
上野芳弘
關俊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7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2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2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for arranging fib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4Pap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 Pap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可藉由於液體較少之狀態下進行纖維與粉體樹脂之混合而製造強度或色調優異之片材。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混合部,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部,其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又,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混合部,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部,其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

Description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自先前以來,一直使纖維狀物質堆積並使結合力作用於所堆積之纖維之相互間,而獲得片狀或膜狀之成形體。作為其典型例,可列舉藉由使用水之抄造(造紙)而製造紙。目前仍廣泛使用抄造法作為製造紙的方法之一。通常,利用抄造法製造之紙大多具有如下構造:源自例如木材等之纖維素之纖維相互纏繞,藉由黏合劑(紙力增強劑(澱粉糊、水溶性樹脂等))使彼此部分性地黏結。 根據抄造法,可使纖維於均勻性良好之狀態下堆積,又,於將紙力增強劑等用於纖維間之結合之情形時,該紙力增強劑亦可於紙面內以均勻性良好之狀態進行分散(分佈)。然而,由於抄造法為濕式,故而必須使用大量水,又,必須於形成紙之後進行脫水、乾燥等,因此所耗費之能量或時間非常多。又,所使用之水必須以排水之形式適當地進行處理。因此,逐漸變得難以應對近來之節能、環境保護等要求。又,抄造法所使用之裝置多數情況下必需為水、電力、排水設備等大型公用設施(utility)或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而難以進行小型化。就該等觀點而言,作為代替抄造法之紙之製造方法,稱為乾式法之完全或幾乎不使用水之方法備受期待。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將舊紙紙漿與熱熔合性粉體以乾式進行混合解纖,利用熱壓機等使其成形的舊紙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9-01990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製造片材時,有時為了調整片材之色調而調配著色材(顏料等)。於專利文獻1中未揭示使用著色材之情況。於使用著色材之情形時,若僅混合著色材,則有於製成片材時因振盪、衝擊、摩擦等外力而使顏料脫離之情況。 又,若僅混合熱熔合性粉體,則亦有熱熔合性粉體彼此凝集之情況。於此情形時,存在如下課題:於製成片材時熱熔合性粉體能成為稀疏之部分,於該部分紙漿彼此無法充分地黏結,而使片材之強度降低。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以下述態樣或應用例之形式實現。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一態樣包含:混合部,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部,其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由於複合體一體地具有著色材及樹脂,故而著色材不易自複合體脫離。並且,由於將複合體與纖維黏結,故而著色材亦不易自纖維脫離。因此,可製造顏色不均得以抑制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中,上述複合體亦可進而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複合體亦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故而可抑制附近之複合體發生凝集。於複合體不同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之情形時,若於複合體與複合體之間不存在凝集抑制劑,則不會發揮凝集抑制效果,但若為本發明之複合體,則由於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故而可確實地發揮凝集抑制效果。因此,於混合部中,複合體可分散、混合於纖維中,進一步進行均勻之混合,故而可製造機械強度更高、色調之均勻性更好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中,上述複合體亦可為粉體。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由於混合部中複合體為粉體,故而與鞘狀等其他形狀之複合體相比,複合體容易進入至纖維與纖維之間,因此可進一步進行均勻之混合,而可製造機械強度更高、色調之均勻性更好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中,上述複合體之大小可為上述纖維之粗細度以下。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若複合體之大小大於纖維之粗細度,則不易進入至纖維與纖維之間,相對於此,由於複合體之大小為纖維之粗細度以下,故而變得容易進入至纖維與纖維之間,於混合部中進一步進行均勻之混合,因此可製造機械強度更高、色調之均勻性更好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中,上述著色材可內包於上述樹脂中。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著色材位於較樹脂之表面更內側,因此即便藉由用手指摩擦所製造之片材等摩擦,著色材亦不易自樹脂脫落,而可製造色調之均勻性更好之片材。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方法之一態樣包括: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混合之步驟;及使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之步驟。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方法,由於藉由複合體之樹脂容易保持著色材,故而可製造著色材不易脫離之片材。 本發明之片材之一態樣係於原料中包含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且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 此種片材由於藉由複合體之樹脂保持著色材,故而著色材不易脫離。 本發明之收容容器之一態樣係收容與纖維混合而使用且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 此種收容容器可容易地搬運、保管複合體。 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一態樣係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且與纖維混合而使用。 此種複合體由於與纖維混合時容易藉由樹脂保持著色材,故而可使著色材不易脫離。 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一態樣係用於片材製造裝置,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 此種複合體由於容易藉由樹脂保持著色材,故而可使著色材不易自所製造之片材脫離。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一態樣包含:混合部,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部,其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由於複合體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及樹脂,故而抑制樹脂之凝集。因此,可使樹脂分散於整個片材,製造高強度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中,上述複合體亦可為粉體。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由於複合體為粉體,故而與鞘狀等其他形狀之複合體相比,於進行混合時,複合體容易進入至纖維與纖維之間。因此,可進一步進行均勻之混合,可製造高強度之片材。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方法之一態樣包括: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之步驟;及使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之步驟。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方法,藉由與樹脂成為一體之凝集抑制劑而使樹脂變得不易凝集,可製造高強度之片材。 本發明之片材之一態樣係於原料中包含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且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 此種片材係藉由與樹脂成為一體之凝集抑制劑而使樹脂變得不易凝集,從而成為高強度。 本發明之收容容器之一態樣係收容與纖維混合而使用且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 此種收容容器可容易地搬運、保管複合體。 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一態樣係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且與纖維混合而使用。 此種複合體由於與纖維混合時藉由成為一體之凝集抑制劑而使樹脂不易凝集,故而樹脂變得容易分散於纖維中。 本發明之複合體之一態樣係用於片材製造裝置,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 此種複合體由於藉由成為一體之凝集抑制劑而使樹脂不易凝集,故而樹脂變得容易分散地遍佈片材整體。因此,可製造高強度之片材,故而可有效地用於片材製造裝置。
以下,對本發明之若干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係對本發明之例進行說明。本發明不受以下實施形態之任何限定,亦包含於不改變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實施之各種變化形態。再者,以下說明之全部構成未必為本發明之必需構成。 1.片材製造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具備混合部100、及黏結部200。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主要部分的模式圖。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模式圖。圖3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構成之一例的圖。片材製造裝置1000至少具備混合部100、及黏結部200。 1.1.混合部 混合部100具有將纖維(纖維材)、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之複合體進行混合之功能。混合部100中至少混合纖維及複合體。 於本說明書中,於稱為纖維時,有時指1根纖維,有時指複數根纖維之集合體(例如棉之狀態),又,於稱為纖維材時,係指包含複數根纖維之材料,包含纖維之集合的含義及成為片材之原料之材料(粉體或棉狀之物體)的含義。 又,於本說明書中,於稱為複合體時,係指以樹脂為主成分並與其他成分一體地形成之粒子。所謂其他成分,係指著色材或凝集抑制劑等,亦包含具有與成為主成分之樹脂不同之形狀、大小、材質或功能者。 又,於本說明書中,於稱為著色材時,包含如下情況:指可使片材著色之物質本身,及指包含可使片材著色之物質之粒子集合(粉體)。進而,於稱為著色材時,包含片材之原材料之含義。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將纖維與複合體混合」,定義為於一定容積之空間(體系)內,使複合體位於纖維與纖維之間。 混合部100只要可將纖維(纖維材)與複合體混合,則其構成、構造及機構等並無特別限定。又,混合部100中之混合處理之態樣可為批次處理(batch processing),亦可為逐次處理、連續處理中任一種。又,混合部100可手動地動作,亦可自動地動作。進而,混合部100至少係將纖維材及複合體混合,但亦可混合其他成分。 作為混合部100中之混合處理,可例示機械混合、流體動力學混合。作為機械混合,可列舉:將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導入至例如亨舍爾混合機或鼓風機等中並藉由旋轉之葉片進行攪拌的方法,或於袋中封入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並振盪該袋的方法等。又,作為流體動力學混合處理,例如可列舉:於大氣等氣流中導入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使之於氣流中相互擴散的方法。關於該於大氣等氣流中導入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之方法,可向藉由氣流使纖維材之纖維流動(移送)之管等中投入複合體,亦可向藉由氣流使複合體之粒子流動(移送)之管等中投入纖維(纖維材)。再者,於該方法之情形時,管等中之氣流為亂流會使混合之效率更好,故而更佳。 混合部100係於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之原料(之一部分)之行進方向上設置於下述黏結部200之上游側。混合部100與黏結部200之間亦可包含其他構成。作為此種其他構成,例如可列舉使所混合之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之混合物成形為網狀之成形部等。再者,藉由混合部100所混合之混合物(以下有時將其稱為「混合材」)亦可藉由片材成形部等其他構成而進一步混合。 如圖1所示,於採用用以移送纖維之上述管86作為混合部100之情形時,有於藉由大氣等氣流使纖維流動之狀態下導入複合體的方法。作為於混合部100採用管86之情形時的氣流之產生器件,可列舉未圖示之鼓風機等,只要可獲得上述功能,便可適當地使用。 於混合部100中採用管86之情形時的複合體之導入亦可利用閥之開閉操作或作業者之手來進行,可利用圖1、2所示之作為複合體供給部150之螺旋進料機或未圖示之盤式進料機等而進行。藉由使用該等進料機,可減少氣流之行進方向上之複合體之含量(添加量)之變動,故而更佳。又,於藉由氣流移送複合體而向該氣流中導入纖維材之情形時亦同樣。 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混合部100較佳為選擇乾式態樣者。此處,所謂混合中之「乾式」,係指並非於水中而於空氣中進行混合之狀態。即,混合部100可於乾燥狀態下發揮功能,亦可於存在以雜質之形式存在之液體或意欲添加之液體之狀態下發揮功能。於意欲添加液體之情形時,較佳為於其後之步驟中以不使利用於藉由加熱等去除該液體之能量或時間變得過大之程度添加。 1.2.黏結部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具備黏結部200。黏結部200設置於原材料行進方向上之至少較上述混合部100之更下游側。 黏結部200具有使上述混合部100中所混合之纖維(纖維材)及複合體、即混合材成形為特定形狀之功能。黏結部200中所成形之纖維及複合體之成形體(片材)係成為纖維與複合體經黏結之狀態。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將纖維與複合體黏結」,係指不易使纖維與複合體分離之狀態,或將複合體之樹脂配置於纖維與纖維之間,使纖維與纖維經由複合體而變得不易分離之狀態。又,所謂黏結,係包含接著之概念,且包含2種以上物體接觸而變得不易分離之狀態。又,於使纖維與纖維經由複合體而黏結時,可使纖維與纖維平行或交叉,亦可使1根纖維與複數根纖維黏結。 黏結部200係藉由對混合部100中混合之纖維及複合體施加熱而經由複合體將複數根纖維黏結。於作為複合體之一構成成分之樹脂為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若加熱至其玻璃轉移溫度(軟化點)或熔點(結晶性聚合物之情形)附近以上之溫度,則樹脂會發生軟化或熔融,使溫度降低而固化。樹脂軟化而以相互纏繞之方式接觸纖維,使樹脂固化,藉此可使纖維與複合體相互黏結。又,藉由於固化時黏結其他纖維,而將纖維與纖維黏結。於複合體之樹脂為熱硬化性樹脂之情形時,可加熱至軟化點以上之溫度,即便加熱至硬化溫度(產生硬化反應之溫度)以上亦可將纖維與樹脂黏結。再者,樹脂之熔點、軟化點、硬化溫度等較佳為低於纖維之熔點、分解溫度、碳化溫度,較佳為以成為此種關係之方式組合兩者之種類而選擇。 又,於黏結部200中,除了對混合材施加熱以外,亦可施加壓力,於此情形時,黏結部200具有使混合材成形為特定形狀之功能。所施加之壓力之大小係根據所成形之片材之種類而適當調節,可設為50 kPa以上且30 MPa以下。若所施加之壓力較小,則可獲得空隙率較大之片材,若較大,則可獲得空隙率較小(密度較高)之片材。 作為黏結部200之具體構成,除了如圖1、2所示之加熱輥76或張力輥77以外,亦可列舉:軋光輥、熱壓成形機、加熱板、溫風鼓風機、紅外線加熱器、閃光定影器等。 1.3.其他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除了具有上述混合部100、黏結部200以外,亦可適當具有用於預處理之構成、用於中間處理之構成、及用於後處理之構成等。圖2模式性地表示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一例,圖3表示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構成之一例。 作為用於預處理之構成,係對導入至混合部100之纖維(纖維材)或複合體進行處理的構成,可列舉:將作為原料之紙漿片材或舊紙等於空氣中裁斷的粗碎部10(撕碎機等);將原料於空氣中拆解成纖維狀之解纖部20;將來自經解纖之解纖物之雜質(增色劑或紙力增強劑)或藉由解纖而縮短之纖維(短纖維)於空氣中分級的分級部30;及將來自解纖物之較長之纖維(長纖維)或未經充分解纖之未解纖片於空氣中加以篩選的篩選部40等。作為用於中間處理之構成,係於將由混合部100混合之複合體及纖維(混合材)導入至黏結部200前之期間進行適當之處理的構成,可列舉:使混合材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降落之分散部60;及將自分散部60降落之混合材於空氣中堆積而成形為網狀等的片材成形部70等。又,黏結部200亦可為片材成形部70之一部分。作為用於後處理之構成,係對由黏結部200形成之片材S進行處理之構成,可列舉:視需要之使片材S乾燥之乾燥部80(圖3)、將所形成之片材捲取成輥狀之捲取部90、將所形成之片材裁斷成標準大小之裁斷部92(圖3)、及藉由膜或包裝紙等包裝經捲取或裁斷之片材的包裝部94(圖3)等。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亦可具有上述例示之構成以外之構成,可根據目的適當地具有包括上述例示之構成在內的複數種構成。各構成之順序並無特別限定,可根據目的而適當地進行設計。 以下,對各構成之概要進行說明。 粗碎部10係將紙漿片材或所投入之片材(例如A4尺寸之舊紙)等原料於空氣中裁斷而製成細片。細片之形狀或大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數cm見方之細片。於圖示之例中,粗碎部10具有粗碎刀11,可藉由粗碎刀11將所投入之原料裁斷。亦可於粗碎部10設置用於連續地投入原料之自動投入部(未圖示)。 經粗碎部10裁斷之細片係利用料斗15接收之後再經由第1搬送部81搬送至解纖部20。第1搬送部81與解纖部20之導入口21連通。第1搬送部81及下述第2~第6搬送部82~86之形狀例如為管狀。再者,於圖示之例中,第6搬送部86係構成混合部100之一部分,與上述管86相同,故而共用符號。 解纖部20係對細片(被解纖物)進行解纖處理。解纖部20藉由對細片進行解纖處理而產生拆解成纖維狀之纖維。 此處,所謂「解纖處理」,係指將複數根纖維黏結而成之細片拆解成一根根纖維。將已通過解纖部20者稱為「解纖物」。「解纖物」除了包含經拆解之纖維以外,有時亦包含於拆解纖維時自纖維分離之樹脂(用以使複數根纖維彼此黏結之樹脂)或防滲劑等添加劑、墨水、增色劑等色劑。於其後之記載中,「解纖物」為已通過解纖部20者中之至少一部分,亦可混合有於通過解纖部20之後所添加者。 解纖部20係將添加劑或色劑自纖維中分離。添加劑或色劑與解纖物一併自排出口22排出。解纖部20藉由旋轉刀對自導入口21導入之細片進行解纖處理。解纖部20於空氣中以乾式進行解纖。 解纖部20之構成並無限定,可例示藉由使轉子旋轉而產生氣流並藉由該氣流將被解纖物解纖者。解纖部20亦可具有產生氣流之機構。於此情形時,解纖部20可藉由自身產生之氣流而自導入口21將細片與氣流一併抽吸,進行解纖處理,搬送至排出口22。 如圖2所示,自排出口22排出之解纖物經由第2搬送部82而導入至分級部30。再者,於使用不具有氣流產生機構之解纖部20之情形時,亦可將產生將細片導入至導入口21之氣流的機構另外設置於解纖部20之上游或下游側。 分級部30係將添加劑或色劑自解纖物分離並去除。作為分級部30,使用氣流式分級機。氣流式分級機係產生回旋氣流並藉由離心力、及所分級者之尺寸或密度而分離者,且可藉由調整氣流之速度及離心力而調整分級點。具體而言,作為分級部30,使用旋風分離器、彎頭噴射機(Elbow Jet)、渦流分級機(Eddy classifier)等。尤其是旋風分離器由於構造簡單,故而可較佳地用作分級部30。以下,對使用旋風分離器作為分級部30之情況進行說明。 分級部30至少具有:導入口31、設置於下部之下部排出口34、及設置於上部之上部排出口35。於分級部30中,載有自導入口31導入之解纖物之氣流進行圓周運動,藉此,對所導入之解纖物施加離心力,而分離為第1分級物(經拆解之纖維)、及小於第1分級物且密度較低之第2分級物(添加劑或色劑)。第1分級物用作片材之原料。第2分級物由於在形成片材時成為阻礙故而被去除。例如,若於片材中含有增色劑,則片材之白色度降低。又,若於片材中含有小於纖維者,則片材之強度降低。第1分級物自下部排出口34排出,通過第3搬送部83而導入至篩選部40之導入口46。另一方面,第2分級物自上部排出口35通過第4搬送部84而排出至分級部30之外部。如此,樹脂藉由分級部30而排出至外部,因此即便藉由下述複合體供給部150供給樹脂,亦可防止樹脂相對於解纖物變得過剩。 再者,雖記載為藉由分級部30而分離為第1分級物及第2分級物,但並非精確地分離。有將第1分級物中之相對較小者或密度較低者與第2分級物一併排出至外部之情況。亦有將第2分級物中之相對密度較高者或纏繞於第1分級物者與第1分級物一併導入至篩選部40之情況。又,於如原料並非舊紙而為紙漿片材之情形時,由於不含相當於第2分級物者,故而片材製造裝置1000亦可不具有分級部30。 篩選部40將經解纖處理之解纖物於空氣中篩選為通過篩選部40之「通過物」、及未通過篩選部40之「殘留物」。作為篩選部40,使用圓筒狀篩(screen)。如圖2所示,篩選部40具有導入口46、及排出口47。篩選部40為旋轉式篩,且能夠通過篩之大小者會通過,無法通過第1開口42之大小者不會通過。篩選部40可藉由篩自經解纖處理之解纖物中篩選出短於一定長度之纖維(通過物)。 如圖1所示,未通過篩選部40之篩之殘留物自排出口47排出,經由作為返回流路之第5搬送部85而搬送至料斗15,再次返回至解纖部20。 已通過篩選部40之篩之通過物係於利用料斗16接收之後再經由第6搬送部86(管86)而搬送至分散部60之導入口66。於第6搬送部86設置有用於供給使纖維彼此(解纖物彼此)黏結之複合體(下述)之供給口151。 複合體供給部150係於空氣中將複合體自供給口151供給至第6搬送部86(管86)。即,複合體供給部150係於篩選部40之通過物自篩選部40朝分散部60之路徑(篩選部40與分散部60之間)供給複合體。作為複合體供給部150,只要可向第6搬送部86(管86)供給複合體,則並無特別限定,使用螺旋進料機、圓盤式進料機(Circle feeder)等。下文對自複合體供給部150供給之複合體進行說明。 使篩選部40之通過物及複合體通過第6搬送部86(管86),結果於到達分散部60期間形成混合材。因此,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混合部100包含複合體供給部150及第6搬送部86(管86)而構成。再者,混合材亦可於分散部60中進一步進行混合。因此,亦可將分散部60設為混合部100。 分散部60係將相互纏繞之通過物解開。進而,分散部60係於自複合體供給部150供給之複合體為纖維狀之情形時,將相互纏繞之複合體解開。又,分散部60係於下述堆積部72均勻地堆積通過物或複合體。 作為分散部60係使用篩。分散部60係可藉由馬達(未圖示)而旋轉之旋轉式篩。 分散部60具有導入口66。分散部60與篩選部40於構成上差異在於不具有排出口(相當於篩選部40之排出口47之部分)。 分散部60之篩之網眼大小之上限為5 mm。藉由將網眼之大小設為5 mm以下,不會使纖維彼此相互纏繞之結塊通過,可解開而使其通過。即便於第6搬送部86內進行混合時存在相互纏繞之纖維或複合體,亦會於通過分散部60時被解開。因此,纖維、複合體係以均勻之厚度、密度堆積於下述堆積部72。 再者,所謂「解開相互纏繞之纖維」,包括將相互纏繞之纖維完全解開之情況(成為將全部纖維解開之狀態之情況),及將相互纏繞之纖維之一部分解開至可使相互纏繞之纖維通過篩的程度之情況。關於「解開相互纏繞之複合體」之含義亦相同。 再者,所謂「均勻地堆積」,係指所堆積之堆積物以相同厚度、相同密度堆積之狀態。但是,由於並非將全部堆積物製造成片材,故而只要成為片材之部分均勻即可。 已通過分散部60之解纖物及複合體堆積於片材成形部70之堆積部72。如圖1、2所示,片材成形部70具有堆積部72、拉伸輥74、加熱輥76、張力輥77、及捲取輥78。片材成形部70係使用已通過分散部60之解纖物及複合體而使片材成形。於圖示之例中,片材成形部70之加熱輥76及張力輥77構成上述黏結部200。 片材成形部70之堆積部72係接收已通過分散部60之解纖物及複合體而堆積。堆積部72位於分散部60之下方。堆積部72為接收解纖物及複合體者,其例如為網帶。於網帶中形成有藉由拉伸輥74而拉伸之網眼。堆積部72藉由使拉伸輥74自轉而移動。一面使堆積部72連續地移動一面自分散部60連續地降落並累積解纖物及複合體,藉此於堆積部72上形成厚度均勻之網。 堆積於片材成形部70之堆積部72上之解纖物及複合體藉由隨著堆積部72之移動而通過加熱輥76,從而被加熱及加壓。藉由加熱,樹脂作為黏結劑發揮功能而使纖維彼此黏結,藉由加壓而使其變薄,形成片材S。進而,亦可通過未圖示之軋光輥而使表面平滑。於圖示之例中,片材S係捲取於捲取輥78上。藉此可製造片材S。 2.纖維 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作為用作原料之一部分之纖維(纖維材),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廣泛之纖維材料。作為纖維,可列舉:天然纖維(動物纖維、植物纖維)、化學纖維(有機纖維、無機纖維、有機無機複合纖維)等,更詳細而言,可列舉:包含纖維素、絹、羊毛、棉、大麻、洋麻、亞麻、苧麻、黃麻、馬尼拉麻、瓊麻、針葉樹、闊葉樹等之纖維,或包含嫘縈、萊賽爾(Lyocell)、銅氨纖維、維尼綸、丙烯酸樹脂、尼龍、芳族聚醯胺、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胺基甲酸酯、聚醯亞胺、碳、玻璃、金屬之纖維,該等可單獨使用,可適當混合而使用,亦可作為經進行精製等之再生纖維使用。作為原料,只要含有該等纖維中之至少1種即可。又,纖維可加以乾燥,亦可含有或含浸水、有機溶劑等液體。又,亦可予以進行各種表面處理。又,纖維之材質可為純物質,亦可為包含雜質、添加物及其他成分等複數種成分之材質。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所使用之纖維其基本形狀為繩(string)狀、帶(ribbon)狀者,可為獨立之1根纖維,又,亦可為複數根相互交纏而以整體成為繩狀或帶狀者。又,作為纖維材,可為形成棉狀形態者,進而,亦可為複數根纖維彼此部分地進行物理、化學結合之形態者。又,作為纖維之構造,可為由1種材質構成之所謂單纖維,亦可為材質自中心部朝外周部連續或階段性地變化者。作為使材質自纖維之中心部朝外周部階段性地變化者,可列舉所謂芯鞘構造之纖維。進而,纖維可整體為直線狀之形狀,可為曲線狀之形狀,進而亦可為捲縮之形狀。又,纖維之剖面形狀亦無特別限定,可為圓形、橢圓形、多邊形、或組合該等之形狀。又,亦可為經原纖化之纖維。 關於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纖維,於設為獨立之1根纖維時,其平均直徑(於剖面並非圓之情形時為與長度方向垂直之方向之長度中最大者,或於假設具有與剖面之面積相等之面積的圓時之該圓之直徑(相當於圓之徑))平均為1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較佳為2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更佳為3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所使用之纖維之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但以獨立之1根纖維而言,其纖維之沿長度方向之長度為1 μm以上且5 mm以下,較佳為2 μm以上且3 mm以下,更佳為3 μm以上且2 mm以下。於纖維之長度較短之情形時,有不易與複合體黏結故而片材之強度不足之情況,但若為上述範圍,則可獲得強度充分之片材。所謂纖維之沿長度方向之長度,亦可為視需要以不斷裂之方式拉伸獨立之1根纖維之兩端,於該狀態下放置為大致直線狀之狀態時的兩端間之距離(纖維之長度)。又,纖維之平均長度以長度-長度加權平均纖維長度計,為20 μm以上且3600 μm以下,較佳為200 μm以上且2700 μm以下,更佳為300 μm以上且2300 μm以下。進而,纖維之長度亦可具有偏差(分佈),關於獨立之1根纖維之長度,於在由100以上之個數n獲得之分佈中假設常態分佈之情形時,σ為1 μm以上且1100 μm以下,較佳為1 μm以上且900 μm以下,更佳為1 μm以上且600 μm以下。 纖維之粗細度、長度可藉由各種光學顯微鏡、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纖維測試機等進行測定。又,於顯微鏡觀察之情形時,可藉由視需要適當實施觀察試樣之預處理,而進行剖面觀察,及視需要以不斷裂之方式拉伸獨立之1根纖維之兩端的狀態下之觀察。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棉狀」,係指藉由使1根長纖維或複數根纖維相互纏繞或者部分性地相互接觸,而具有三維之蓬鬆外形之狀態。即,所謂棉狀,係指藉由纖維之相互纏繞或部分接觸而形成之立體形狀,且於該形狀中包含氣體的狀態。進而,棉狀之詞語係與複數根纖維間是否黏結無關而使用。 3.樹脂與著色劑之複合體 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用作原料之一部分之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 所謂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狀態,係指樹脂或著色材不易自複合體中零亂分散於片材製造裝置1000內及/或所製造之片材S(不易脫落)之狀態。即,所謂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狀態,係指處於如下狀態:著色材藉由樹脂而彼此接著之狀態,著色材構造性(機械性)地固定於樹脂之狀態,樹脂與著色材藉由靜電力、凡得瓦力等而凝集之狀態,及樹脂與著色材化學結合之狀態。又,所謂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狀態,可為著色材內包於樹脂之狀態,亦可為著色材附著於樹脂之狀態,並且包含同時存在該2種狀態之狀態。再者,該等情況亦與下述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之情況相同。 圖4模式性地表示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剖面之若干態樣。作為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具體態樣之一例,可列舉:如圖4(a)~(c)所示之具有於樹脂1之內部分散並內包有單數或複數個著色材2之構造的複合體3,或如圖4(d)所示般於樹脂1之表面附著有單數或複數個著色材2的複合體3。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可使用此種複合體3之集合(粉體)作為複合體。 圖4(a)表示具有於構成複合體3之樹脂1中分散有複數個著色材2(描繪成粒子)之構造的複合體3之一例。此種複合體3成為以樹脂1為矩陣且以著色材2為區域而分散之所謂海島構造。於該例中,著色材2為被樹脂1包圍之狀態,因此不易穿過樹脂部分(矩陣)而使著色材2向樹脂1之外部脫離。因此,於在片材製造裝置1000內受到各種處理時或成形為片材時,成為著色材2不易自樹脂部分脫落之狀態。關於此情形時之複合體3內之著色材2之分散狀態,可使著色材2彼此接觸,亦可使樹脂1存在於著色材2之間。又,於圖4(a)中,著色材2整體地分散,但亦可偏於一側。例如,於同圖中,著色材2亦可僅存在於右側或左側。作為偏於一側者,可如圖4(b)般將著色材2配置於樹脂1之中央部分,亦可如圖4(c)般將著色材2配置於樹脂1之靠近表面之部分。再者,樹脂1亦可具有中央附近之母粒子4及其周圍之殼5。此處,母粒子4與殼5可彼此為種類相同之樹脂,亦可為不同種類之樹脂。 圖4(d)所示之例係如於包含樹脂1之粒子之表面附近埋入著色材2之態樣之複合體3。於該例中,雖然著色材2於複合體3表面露出,但藉由與樹脂1之接著(化學、物理結合)或利用樹脂1之機械固定而成為不易自複合體3脫落之狀態,此種複合體3亦可作為一體地具有樹脂1及著色材2之複合體3而較佳地用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再者,於該例中,著色材2不僅存在於樹脂1之表面,亦可存在於內部。 對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若干態樣進行了例示,但只要為於片材製造裝置1000內受到各種處理時或成形為片材時著色材不易自樹脂脫落的態樣,則並不限定於該等態樣,即便為藉由靜電力或凡得瓦力使著色材附著於樹脂粒子之表面的狀態,只要著色材不易自樹脂粒子脫落即可。又,即便為將上述例示之複數種態樣相互組合之態樣,只要為著色材不易自複合體脫落之態樣,則可採用任一態樣。 著色材具有使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製造之片材S之顏色成為特定顏色的功能。作為著色材,可使用染料或顏料,於在複合體中與樹脂成為一體之情形時,就可獲得更好之隱蔽力或發色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顏料。 作為顏料,其顏色、種類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一般墨水所使用之各種顏色(白、藍、紅、黃、青、洋紅、黃、黑、特殊顏色(珍珠、金屬光澤)等)之顏料。顏料可為無機顏料,亦可為有機顏料。作為顏料,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87309號公報或日本專利特開2004-250559號公報中記載之周知之顏料。又,亦可使用鋅白、氧化鈦、銻白、硫化鋅、黏土、矽土、白碳、滑石、鋁白等白色顏料等。該等顏料可單獨使用,亦可適當混合而使用。再者,於使用白色顏料之情形時,使用上述例示者中包含含有以氧化鈦為主成分之粒子(顏料粒子)之粉體的顏料時,因氧化鈦之高折射率,故可以較少之調配量容易地提高所製造之片材S中之白色度,就此方面而言更佳。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著色材之詞語於用以著色之材料之含義下使用。又,於本說明書中,於稱為顏料之情形時,亦包含複數個該單元粒子(顏料粒子)集合而成之粉體之含義。又,所謂單元粒子(顏料粒子),係指難以藉由通常之粉碎器件而進一步縮小的粒子。例如,於材質為氧化鈦之白色顏料中,其單元粒子(顏料粒子)亦可為使氧化鈦之微結晶為一次粒子並使複數個該一次粒子集合而成者。此情形時之一次粒子間之凝集有形成化學結合或雙晶而凝集之情況,多數情況下機械粉碎較為困難。又,1個顏料粒子之構造可為其本身為一次粒子,亦可為一次粒子之結合體。 關於使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方法,即便於採用上述圖4(a)~(d)中任一構造之情形時,亦無特別限定,可適當地使用公知之方法。作為一例,記載獲得上述圖2(a)之態樣之複合體的方法。作為獲得圖4(a)之態樣之複合體的方法,可列舉:將特定樹脂加熱至軟化點以上之溫度而與顏料(著色材)進行混練的熔融混練法,或利用水或溶劑使樹脂溶解或膨潤而與顏料混合的方法。作為該等方法所可使用之裝置,可列舉:捏合機、班布里混合機、單軸擠出機、多軸擠出機、雙輥研磨機、三輥研磨機、連續式捏合機、連續式雙輥研磨機等。於採用該等方法之情形時,為了使顏料更均勻地分散於樹脂內,亦可對顏料進行疏水化處理。又,於熔融混練前存在顏料之凝集塊之情形時,利用攪拌機等預先將該凝集塊壓碎之情況亦對使顏料進一步均勻地分散於樹脂內較為有效。 然後,於混練後可利用適當之方法進行造粒,並藉由粉碎而獲得複合體。粉碎可利用公知之粉碎方法而進行。作為所使用之粉碎機,可列舉:錘磨機、針磨機、剪切式粉碎機、磨粉機(Pulverizer)、渦輪式粉碎機、盤磨機、篩磨機、噴射磨機等,可適當組合該等而獲得樹脂粒子。又,粉碎之步驟亦可階段性地進行,即首先以粒徑成為約1 mm左右之方式進行粗粉碎,其後以成為目標粒徑之方式進行細粉碎等。於此種情形時,於各階段均可適當利用所例示之裝置。進而,為了提高複合體之粉碎之效率而亦可利用冷凍粉碎法。如此獲得之複合體亦有包含各種大小者之情況,為了製成目標大小之複合體,亦可利用公知之分級裝置進行分級。若採用如以上之方法,則可獲得如圖4(a)所示之構造之複合體。 複合體中之著色材之含量較佳為超過0質量%且50質量%以下。複合體中之著色材之含量若以質量份(外添加:相對於樹脂之著色材之添加量)表現,則為超過0質量份且100質量份以下。就獲得所製造之片材之充分強度、著色之觀點、抑制著色材自複合體脫落之觀點、複合體之形狀之穩定性(抑制因衝擊等而脆性地破壞複合體之情況)等觀點而言,複合體中之著色材之含量較佳為設為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設為2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設為3質量%以上且20質量%以下。 4.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 亦可於複合體或包含複合體之粉體中調配凝集抑制劑。將於複合體中調配有凝集抑制劑之情況與未調配凝集抑制劑之情況加以比較,凝集抑制劑具有不易使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彼此凝集之功能。作為凝集抑制劑,可使用各種凝集抑制劑,但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由於不使用水或幾乎不使用水,故而較佳為使用配置於複合體之表面(亦可為塗佈(被覆)等)之種類者。再者,若僅考慮凝集抑制之效果,則複合體可未一體地具有著色材,亦可不使用著色材。即,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用作原料之一部分之複合體亦可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 作為此種凝集抑制劑,可列舉包含無機物之微粒子,藉由將其如圖4(d)般配置於複合體之表面,可獲得非常優異之凝集抑制效果。因此,於圖4(d)中,亦可將符號2設為凝集抑制劑。 再者,所謂凝集,係指使種類相同或不同之物體藉由靜電力或凡得瓦力而物理性接觸而存在的狀態。又,於複數個物體之集合體(例如粉體)為未凝集之狀態之情形時,未必指使構成該集合體之所有物體離散而配置之情況。即,未凝集之狀態亦包括構成集合體之物體之一部分發生凝集之狀態,此種經凝集之物體之量即便成為集合體整體之10質量%以下、較佳為5質量%以下左右,亦將該狀態包含於複數個物體之集合體「未凝集之狀態」中。進而,於將粉體裝入袋等之情形時,成為粉體之粒子彼此接觸而存在之狀態,但可成為使藉由施加柔和之攪拌、利用氣流之分散、自由落下等不破壞粒子之程度之外力而使粒子離散之狀態,該情況包含於未凝集之狀態中。 作為凝集抑制劑之材質之具體例,可列舉:矽土、氧化鈦、氧化鋁、氧化鋅、氧化鈰、氧化鎂、氧化鋯、鈦酸鍶、鈦酸鋇、碳酸鈣。再者,凝集抑制劑之材質之一部分與著色材之材質相同,但於凝集抑制劑之粒徑小於著色材之粒徑方面不同。因此,凝集抑制劑不會對所製造之片材之色調造成較大影響,因此於本說明書中可區別於上述著色材。然而,於調節片材之色調時,即便凝集抑制劑之粒徑較小,亦有產生若干光之散射等效果之情況,因此更佳為考慮此種效果。 凝集抑制劑之粒子之平均粒徑(數量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01~1 μm,更佳為0.008~0.6 μm。凝集抑制劑之粒子由於接近於所謂奈米微粒之範疇而粒徑較小,故而通常成為一次粒子,亦可使複數個一次粒子結合而成為高次粒子。若凝集抑制劑之一次粒子之粒徑在上述範圍內,則可良好地對複合體之表面進行塗佈,可賦予充分之凝集抑制效果。若於複合體之表面配置凝集抑制劑,則於不同之複合體與複合體之間存在凝集抑制劑,而可抑制凝集。若使複合體與凝集抑制劑為獨立個體,則未必在不同之複合體與複合體之間存在凝集抑制劑,因此有複合體彼此發生凝集之情況。 若將凝集抑制劑添加於複合體之情形時之添加量相對於複合體100質量份設為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則可獲得上述效果,就提高該效果及/或抑制凝集抑制劑自所製造之片材脫落等觀點而言,相對於複合體100質量份,較佳為設為0.2質量份以上且4質量份以下,更佳為設為0.5質量份以上且3質量份以下。 作為將凝集抑制劑配置(塗佈)於複合體之表面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亦可於藉由上述熔融混練等形成複合體時與樹脂及著色材一併調配凝集抑制劑。然而,若如此般,則大量凝集抑制劑配置於複合體之內部,因此相對於凝集抑制劑之添加量而言凝集抑制效果變小。就凝集抑制劑之凝集抑制機制而言,凝集抑制劑更佳為儘可能配置於複合體表面。作為於複合體之表面配置凝集抑制劑之態樣,可列舉塗佈、被覆等,亦可不必覆蓋複合體之整個表面。又,被覆率亦可超過100%,但若成為約300%以上,則有黏結複合體與纖維之作用受損之情況,因此視情況選擇適當之被覆率。 作為將凝集抑制劑配置於複合體之表面之方法,可考慮各種方法,但即便僅將兩者單純混合並利用靜電力或凡得瓦力而附著於表面,亦可發揮效果,但仍有脫落之擔憂。因此,較佳為將複合體及凝集抑制劑投入至高速旋轉之攪拌機中而進行均勻混合之方法。作為此種裝置,可使用公知者,可利用FM攪拌機、亨舍爾混合機、高速混合機等而進行。可利用此種方法將凝集抑制劑之粒子配置於複合體之表面。關於利用此種方法配置之凝集抑制劑之粒子,存在於至少一部分沒入或埋入複合體表面之狀態下進行配置之情況,可使凝集抑制劑不易自複合體脫落,可穩定地發揮凝集抑制效果。又,若利用此種方法,則於幾乎或完全不含水分之體系可容易地實現上述配置。又,即便存在未沒入複合體之粒子,亦可充分地獲得此種效果。再者,凝集抑制劑之粒子沒入或埋入複合體之表面之狀態可藉由各種電子顯微鏡而確認。 若將凝集抑制劑於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面積比:本說明書中有時將其稱為被覆率)設為20%以上且100%以下,則可獲得充分之凝集抑制效果。被覆率可藉由添加至FM攪拌機等裝置中而進行調節。進而,若凝集抑制劑、複合體之比表面積為已知,則亦可藉由添加時之各成分之質量(重量)而進行調節。又,被覆率亦可藉由各種電子顯微鏡而測定。再者,於凝集抑制劑以不易自複合體脫落之態樣進行配置之情形時,複合體可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 若將凝集抑制劑調配於複合體,則能非常難產生複合體之凝集,因此可於混合部100中進一步容易地混合複合體與纖維材。即,若將凝集抑制劑調配於複合體,則可使複合體迅速地於空間中擴散,而形成非常均勻之混合材。 作為可藉由凝集抑制劑並利用空氣流或由攪拌機之攪拌使複合體與纖維非常良好地混合的原因,可列舉於將凝集抑制劑配置於複合體之表面之情形時有複合體容易帶靜電之傾向之情況,藉由該靜電而抑制複合體之凝集。又,根據發明者之研究可知,藉由該靜電而附著於纖維之複合體即便於產生機械衝擊等之情形時,不易自纖維脫離之可能性亦較高。就該等傾向而言,認為於將凝集抑制劑調配於複合體之情形時,若複合體一次附著於纖維,則變得不易脫離,並認為即便不使用除纖維與複合體之混合以外之特別方法,亦會迅速地混合。又,可知於成為混合材後,複合體於纖維上之附著較為穩定,未觀察到複合體之脫離現象。 5.總的複合體 複合體除了含有上述樹脂、著色劑、凝集抑制劑以外,亦可含有其他成分。作為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有機溶劑、界面活性劑、防黴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吸氧劑等。 作為與著色劑或凝集抑制劑一併為複合體成分的樹脂之種類,可為天然樹脂、合成樹脂中之任一種,亦可為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中之任一種。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中,構成複合體之樹脂較佳為於常溫下為固體,若鑒於藉由熱使纖維黏結於黏結部200之情況,則更佳為熱塑性樹脂。 作為天然樹脂,可列舉:松脂、丹瑪樹脂(dammar)、乳香樹脂(mastic)、柯巴樹脂(copal)、琥珀、蟲膠、麒麟血、山達樹脂(Sandarac)、無油松香(colophonium)等,可單獨列舉該等,或可列舉將該等適當混合而成者,又,該等亦可適當改性。 作為合成樹脂中之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酚系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熱硬化性聚醯亞胺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 又,作為合成樹脂中之熱塑性樹脂,可列舉:AS樹脂(acrylonitrile-styrene resin,丙烯腈-苯乙烯樹脂)、ABS樹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resin,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該等樹脂可單獨使用或適當混合而使用。又,亦可進行共聚物化或改性,作為此種樹脂之系統,可列舉:苯乙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重合樹脂、烯烴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乙烯醚系樹脂、N-乙烯系樹脂、苯乙烯-丁二烯系樹脂等。 又,於圖4之例中,複合體之外形形狀雖均模式性地揭示有接近於球形之形狀,但複合體之外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亦可為圓盤狀、不定形等形狀。然而,複合體之形狀於儘可能接近於球形時,於混合部100中容易配置於纖維與纖維之間,故而更佳。 經粉碎之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受到所形成之片材S內之複合體之分散情況影響。於將調配於片材S之複合體之量設為一定之情形時,若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較大,則配置有複合體之部分中之纖維間之黏結力提高,但複合體之個數變少,因此於片材S面內之複合體之分散(分佈)變疏,形成纖維間之黏結力較弱之部分,因此作為片材S之強度降低。另一方面,於將調配於片材S之複合體之量設為一定之情形時,若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較小,則於片材S面內複合體容易均勻地分散(分佈),因此作為片材S之強度亦提高。 此種較佳之體積平均粒徑d依存於片材S中之複合體之調配量,於調配量為5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之情形時,體積平均粒徑d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更佳為5 μm以上且35 μm以下。 又,複合體之大小(體積平均粒徑d)亦可根據構成纖維材之纖維之粗細度(平均直徑D)而進行調整。關於複合體之大小(體積平均粒徑d),就將混合部100中之纖維與複合體更均勻地混合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小於構成纖維材之纖維之粗細度(平均直徑D)。 於混合部100中將上述纖維(纖維材)與複合體混合,該等之混合比率可根據所製造之片材S之強度、用途等而適當調節。若所製造之片材S為拷貝用紙等商務用途,則複合體相對於纖維之比率為5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就於混合部100中獲得良好之混合之觀點、及於使混合物成形為片狀之情形時不易受到重力影響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6.作用效果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即便為液體較少之狀態(乾式),亦可於混合部100中良好地進行纖維與複合體之混合。並且,於黏結部200中將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與纖維黏結。又,藉由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可藉由將纖維彼此黏結之樹脂而容易地保持著色材,因此可製造著色材不易脫離之片材。 又,於使凝集抑制劑與樹脂一體地形成複合體之情形時,可明顯減少複合體彼此之凝集。若複合體彼此發生凝集,則會因複合體部分地聚集而形成複合體較少之部分。於複合體較少之部分中,纖維彼此之黏結力變弱,作為片材S之強度不足。若降低複合體彼此之凝集,則可使複合體均勻地分散,而製成強度良好之片材S。又,於該複合體中著色材成為一體之情形時,著色材亦均勻地分散,可製成片材S之色調均勻性良好(抑制顏色不均)之片材S。藉此,即便不使用濕式抄造,亦可藉由乾式法將纖維材與一體地具有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均勻地混合。又,樹脂之分散亦變得良好,可製造強度優異之片材S。進而,藉由使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可製造色調良好之片材S。一體地具有著色材及/或凝集抑制劑及樹脂之複合體係藉由與纖維混合而均勻地混合,因此,即便僅進行混合亦具有效果。於混合之狀態下,不易確認到是否均勻地混合,但藉由將纖維與複合體黏結,而變得容易確認作為片材S之強度或色調之均勻性等。再者,於將樹脂與著色材、樹脂與凝集抑制劑設為獨立個體之情形時,於搬送或使用之過程中,可能有該等之一部分(例如10%)會一體化之情況。然而,如此於此後進行一體化者容易脫離,即便10%左右一體化,亦不會產生效果。於本案中,供給經一體化之複合體,著色材或凝集抑制劑之70%以上與樹脂成為一體,故而發揮效果。 進而,藉由適當地調整纖維之粗細度與複合體之粒徑,而無顏色不均,複合體自纖維材之脫離亦得以抑制。藉此,可提供保存性及搬運性優異之網等片材S。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可利用幾乎或完全不使用水之方法而製造片材S,無需製造設備之給水排水設備等。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尤其不需要使用水之部分,因此容易小型化。因此,可提高設置位置之自由度。進而,根據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不需要用以脫水乾燥之電力等能量,可達成低成本化,並且亦可於利用抄造法所未達成之短期間內製造片材S。 7.片材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方法包括: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著色材、或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的步驟;及將該纖維與該複合體黏結。纖維、樹脂、著色材、複合體、及黏結係與上述片材製造裝置之項中所述內容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方法亦可包括選自由如下步驟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一個步驟:將作為原料之紙漿片材或舊紙等於空氣中切斷的步驟;將原料於空氣中拆解成纖維狀的解纖步驟;將來自經解纖之解纖物之雜質(增色劑或紙力增強劑)或藉由解纖而縮短之纖維(短纖維)於空氣中分級的分級步驟;將來自解纖物之較長之纖維(長纖維)或未經充分地解纖之未解纖片於空氣中加以篩選的篩選步驟;使混合材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降落的分散步驟;將降落之混合材於空氣中堆積而成形為網狀等的成形步驟;視需要之使片材乾燥的乾燥步驟;將所形成之片材捲取成輥狀的捲取步驟;將所形成之片材裁斷的裁斷步驟;及包裝所製造之片材的包裝步驟。該等步驟之詳細內容係與上述片材製造裝置之項所述內容相同,因此省略詳細說明。 8.片材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0或片材製造方法而製造之片材S主要指至少以上述纖維為原料而製成片狀者。然而,並不限定於片狀者,亦可為板狀、網狀、或具有凹凸之形狀。本說明書中之片材可分類為紙與不織布。紙例如包含以紙漿或舊紙為原料而成形為片狀之態樣等,包含以筆記或印刷為目的之記錄紙或壁紙、包裝紙、彩紙、畫用紙、肯特紙等。不織布為厚度較紙厚或低強度者,包含一般之不織布、纖維板、衛生紙、紙巾、清潔器、過濾器、液體吸收材、吸音體、緩衝材、墊子等。 9.收容容器 本實施形態之收容容器係收容與纖維混合而使用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或樹脂及凝集抑制劑的上述複合體。 本實施形態之複合體藉由進料機或閥之開閉而供給至混合部100。本實施形態之複合體係以外觀為粉體之狀態而供給。因此,例如於製成複合體後,亦可以通過管等而直接供給至混合部100之方式構成裝置。然而,根據裝置之設置位置,可認為複合體係作為商品而登上流通路徑,有於製成複合體後進行移送或保存之情況。 本實施形態之收容容器具有收容複合體之收容室,可於該收容室內收容複合體。即,本實施形態之收容容器可稱為複合體之匣盒,可容易地搬運、保管複合體。 收容容器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適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0之匣盒之形狀。收容容器例如可由一般高分子材料形成。又,收容容器可為箱狀之牢固形態,亦可為膜(袋)狀之可撓性形態。構成收容容器之材質與所收容之複合體之材質相比,較佳為由玻璃轉移溫度或熔點較低之材料構成。 收容複合體之收容室只要可收容、保持複合體,則並無特別限定。收容室可由膜、成形體等形成。於由膜形成收容室之情形時,收容容器亦可包含如收容形成收容室之膜的成形體(殼體)而形成。又,收容室亦可由相對牢固之成形體形成。 形成收容室之膜或成形體係由高分子、金屬之蒸鍍膜等構成,亦可為多層構造。於由膜或成形體等複數種構件形成收容容器之情形時,亦可形成熔接部分或接著部分。又,於所收容之複合體(粉體)受到因與大氣接觸而變質等影響之情形時,膜或成形體較佳為由氣體透過率較小之材質形成。形成收容室之膜或成形體之材質中,與所收容之複合體接觸之部分之材質較佳為對於複合體較為穩定。 收容室之形狀及容積並無特別限定。於收容室中收容複合體,但亦可與複合體一併收容對於該複合體為惰性之固體或氣體。收容於收容室之複合體之體積亦無特別限定。 收容室亦可具有將收容室內部與收容容器之外部連通而可將複合體取出至收容容器之外部的流通口。又,收容室亦可形成有除流通口以外之其他流通路。作為此種其他流通路,亦可由例如開放閥等構成。於在收容室設置開放閥之情形時,配置開放閥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若於移送、搬運、使用時之通常狀態下配置於與重力作用方向為相反之側,則有如下情況:於收容室內產生壓力等之情形時,將該壓力釋放至大氣時不易排出複合體,故而較佳。 10.變化及其他事項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完全不使用水或僅使用少量水,但亦可視需要藉由噴霧等以調濕等為目的而適當添加水分,從而製造片材。 於本說明書中,「均勻」之詞語係指於均勻之分散或混合之情形時,能夠定義2種以上或2相以上之成分之物體中,1個成分相對於其他成分的相對存在位置於整個體系中一致,或者於體系之各部分彼此相同或實質上等同。又,著色之均勻性或色調之均勻性係指於俯視片材時無顏色之深淺而為一致之濃度。然而,於本說明書中,藉由將凝集抑制劑與樹脂為一體而均勻地進行分散或使著色均勻性變好,但未必一致。於一體地製造凝集抑制劑及樹脂之過程中,亦會出現未成為一體之樹脂。又,亦有未進行凝集但成為樹脂彼此稍分離之狀態之情況。因此,雖謂之一致,但並非全部樹脂之距離相同,但濃度亦並非完全相同。於製成片材時,只要為滿足拉伸強度,且滿足外觀之著色均勻性之範圍,則於本說明書中視為均勻。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著色之均勻性、色調之均勻性及顏色不均係以相同之含義而使用。 於本說明書中,使用「均勻」「相同」「等間隔」等表示密度、距離、尺寸等相等之詞語。該等理想為相等,但難以完全相等,因此亦包含因誤差或偏差等之累積而導致值不相等而偏離之情況。 再者,於將纖維與樹脂之粉體混合之情形時,只要如先前般為於體系內存在水之狀態(濕式),則藉由水之作用而抑制樹脂(粉體)之凝集,因此相對容易獲得均勻性良好之混合物或獲得良好之紙。然而,目前於製造再生紙時,舊紙乃至再生紙一貫以乾式進行製造的技術未必充分地確立。 又,根據發明者之研究,作為其原因之一,可知以乾式進行混合纖維與樹脂粒子之步驟有其困難。即,可知若僅以乾式而無任何專門處理地將纖維與樹脂之粉體混合,則無法將纖維與樹脂之粉體充分地混合,於在該狀態下成形(堆積)為片狀而獲得紙之情形時,該紙面內之樹脂之分散變得不均勻而成為機械強度不充分之紙。又,可知於以乾式混合纖維與樹脂粒子時,容易因凡得瓦力等凝集力而產生樹脂粒子之凝集,從而容易成為不均勻之分散。 11.實驗例 以下表示實驗例,對本發明進一步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以下例之任何限定。 11.1.實驗例1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藉由高速攪拌機(Nippon Coke & Engineerin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FM型攪拌機FM-10C」)對聚酯樹脂(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Vylon 220」,玻璃轉移點:54℃,軟化溫度:96℃)1700份、及藍色酞菁銅顏料(Toyocolo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IONOL BLUE FG-7330)300份進行處理,獲得樹脂顏料混合物。由雙軸混練擠出機(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TEM-26SS」)之料斗供給該樹脂顏料混合物,進行熔融混練而造粒,從而獲得直徑約3 mm之顆粒。就此時之顆粒來看,並無顏料脫離之現象,因此判斷為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將如上述般所獲得之顆粒冷卻至室溫附近之後,利用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進行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粒。進而,藉由噴射磨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PJM-80SP」)對該經粉碎之粒子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40 μm以下之複合體。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將該複合體之粉碎物分級,使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成為10 μm。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將未經塗佈之複合體100重量份、及作為凝集抑制劑之超微粒子二氧化鈦(富士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ST-30EHJ」)1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15600 rpm混合60秒。將進行了該處理之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取至玻璃容器內,放置24小時,結果未確認到放置後之複合體凝集而成為塊狀(黏連),維持具有流動性之粉粒體之狀態。由此確認到可維持進行了塗佈(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而未凝集之狀態。 (3)纖維 使用粉末纖維素(日本製紙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C FLOCK W-50S」)。該纖維之平均直徑為19 μm(以下,將該纖維記為X)。 (4)混合材之製造 將上述(2)中獲得之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材5重量份、及上述纖維X之20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3100 rpm混合7秒,將複合體及纖維進行混合,而獲得混合材。 (5)片材之製造 將上述(4)中獲得之混合材40重量份投入至網眼0.6 mm之直徑200 mm之金屬篩(screen)內,於直徑180 mm(板厚1 mm)之塗佈有氟樹脂之鋁圓板(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umiflon Coated Aluminum」)上使用電動搖篩器(Retsc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S200」)堆積混合材。 此時,金屬篩上殘留有少量混合材2重量份。由於所堆積之混合材為蓬鬆之棉狀形態,故而進一步裝載直徑相同之塗佈有氟之鋁板,進行加壓而將其壓縮。於以鋁圓板夾入該所成形之混合材之狀態下,設置於加熱壓製機並保持60秒,其後解除壓力,自壓製機中取出並放置直至成為常溫。其後,藉由將經熱成形之混合材自鋁板剝取而獲得片材(紙)。 11.2.實驗例2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顆粒。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於獲得最大粒徑40 μm之複合體之前設為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複合體進行分級,將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設為20 μm。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與實驗例1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11.3.實驗例3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與實驗例1相同(10 μm)。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將牛皮紙(Ojimateri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OK Unbleached kraft」)切斷為寬度10 mm、長度30 mm之紙片,藉由乾式紙漿解纖機(熊谷理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No.2535)於常溫下對其進行處理,藉此獲得棉狀纖維。將該棉狀纖維置於網眼5 mm之金屬篩上,將混合存在於纖維中之未解纖物去除而使用。測定該纖維之纖維直徑,結果為33 μm(以下,將該纖維記為Y)。 (4)混合材之製造 將上述(2)中獲得之複合體5重量份、及上述纖維Y之20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3100 rpm混合7秒,而獲得混合有複合體及纖維之混合材。 (5)片材之製造 將上述(4)中獲得之混合材40重量份投入至網眼約3 mm之直徑200 mm之金屬篩,於直徑180 mm(板厚1 mm)之塗佈有氟樹脂之鋁圓板(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umiflon Coated Aluminum」)上使用電動搖篩器(Retsc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S200」)堆積混合材。此時,金屬篩上殘留有少量混合材2重量份。由於所堆積之混合材為蓬鬆之棉狀形態,故而進一步裝載直徑相同之塗佈有氟之鋁板,進行加壓而將其壓縮。於以鋁圓板夾入該混合材之狀態下,設置於加熱壓製機並保持60秒,其後解除壓力,自壓製機取出並放置直至成為常溫。其後,藉由將經熱成形之混合材自鋁板剝取而獲得片材(紙)。 11.4.實驗例4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與實驗例2相同(20 μm)。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與實驗例3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3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3相同。 11.5.實驗例5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將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顆粒冷卻至室溫附近之後,利用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進行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粒。藉由噴射磨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PJM-80SP」)對該經粉碎之粒子進一步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60 μm以下之複合體。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該複合體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35 μm且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之複合體。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與實驗例3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3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3相同。 11.6.實驗例6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將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顆粒冷卻至室溫附近之後,利用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對顆粒進行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粒。藉由噴射磨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PJM-80SP」)對該經粉碎之粒子進一步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25 μm以下之複合體。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該複合體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5 μm且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的複合體。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將上述(1)中獲得之未經塗佈之複合體100重量份、及作為凝集抑制劑之超微粒子二氧化鈦(富士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ST-30EHJ」)2.5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15600 rpm混合30秒後,靜止120秒,進而以相同轉數混合30秒。將進行了該處理之複合體取至玻璃容器內,放置24小時,結果未確認到放置後之複合體(粉體)凝集而成為塊狀(黏連),維持具有流動性之粉粒體之狀態。由此確認到可維持進行了塗佈(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而未凝集之狀態。 (3)纖維 與實驗例1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11.7.參考例1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未實施。 (樹脂粒子之尺寸之調整) 於本例中,不使用複合體而使用並未一體地具有著色材之樹脂粒子。藉由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對聚酯樹脂(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Vylon 220」)2000份(顆粒)進行粗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大小。藉由噴射磨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PJM-80SP」)對該樹脂粒子之粒狀體進一步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40 μm以下之粉粒體。將所獲得之粉粒體置於開口100 μm之金屬篩而去除異物及粗大粒。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該粉粒體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10 μm之樹脂粒子。 (2)凝集抑制劑對樹脂粒子之塗佈 (凝集抑制劑對樹脂粒子之塗佈) 未實施。 (3)纖維 與實驗例1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將藍色酞菁銅顏料(Toyocolo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IONOL BLUE FG-7330)0.75重量份、上述(1)中獲得之樹脂粒子4.75重量份、超微粒子二氧化鈦(富士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ST-30EHJ」)0.05重量份、及上述(3)之纖維X之20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3100 rpm混合7秒,而獲得包含纖維、樹脂粒子、顏料(著色材)、凝集抑制劑之混合材(樹脂與著色材成為獨立個體)。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11.8.參考例2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將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顆粒冷卻至室溫附近之後,導入至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內,進行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粒。藉由噴射磨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PJM-80SP」)對該粒狀體(粉粒體)進一步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70 μm以下之複合體。將所獲得之複合體置於開口100 μm之金屬篩而去除異物及粗大粒。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該複合體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50 μm且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的複合體。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與實驗例1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11.9.參考例3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與實驗例1相同。 (複合體之尺寸之調整) 將以與實驗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顆粒冷卻至室溫附近之後,將顆粒導入至錘磨機(Dalto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ab Mill LM-05」)內,進行粉碎直至成為直徑1 mm以下之粒。藉由乾式粉碎機(Sugino Machin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Dry Burst DB-180W」)對該粉碎品進一步進行粉碎,獲得最大粒徑為130 μm以下之複合體(粉粒體)。將所獲得之複合體置於開口400 μm之金屬篩而去除異物及粗大粒。藉由氣流分級機(Nippon Pneumatic Mfg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MDS-3」)對該複合體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80 μm之複合體(樹脂及著色材成為一體)。 (2)凝集抑制劑對複合體之塗佈 與實驗例1相同。 (3)纖維 與實驗例3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3相同。 11.10.參考例4 (1)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之製造 (著色材之與樹脂之一體化) 未實施。 (樹脂粒子之尺寸之調整) 不使用複合體而使用並未一體地具有著色材之樹脂粒子,除此以外,以與參考例2相同之方式獲得體積平均粒徑d為50 μm之粉粒體。 (2)凝集抑制劑對樹脂粒子之塗佈 (凝集抑制劑對樹脂粒子之塗佈) 未實施。 (3)纖維 與實驗例1相同。 (4)混合材之製造 將藍色酞菁銅顏料(Toyocolo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LIONOL BLUE FG-7330)0.75重量份、上述(1)中獲得之樹脂粒子4.75重量份、及上述纖維X之20重量份投入至混合器(Waring公司製造,商品名「Waring Blender 7012型」)內,以轉數3100 rpm混合7秒,而獲得包含纖維、樹脂粒子、顏料之混合材(樹脂粒子與著色材成為獨立個體)。 (5)片材之製造 與實驗例1相同。 11.11.測定及評價方法 (粒徑之測定方法) 複合體或樹脂粒子之粒徑之測定係使其懸浮於水中並藉由濕式流動式粒徑-形狀分析裝置(Sysmex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FPIA-2000」)進行。將其結果記於表1。再者,於使複合體或樹脂粒子懸浮時,相對於懸浮液100重量份添加2重量份之界面活性劑(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Emulgen 120」)並進行1分鐘超音波處理,而成為消除了懸浮液之凝集之狀態。 (纖維材之纖維直徑之測定方法) 纖維材之纖維直徑之測定係使纖維懸浮於水中並藉由纖維測試機(Lorentzen & Wettre公司製造,「Fiber Tester」)實施。將所獲得之纖維之平均直徑D記載於表1。 (混合材中之複合體或樹脂粒子之體積平均粒徑d及纖維之平均直徑D之關係) 混合材中之複合體或樹脂粒子之體積平均粒徑d及纖維之平均直徑D之關係係針對d/D之值及是否滿足d≦D之關係,將滿足之情況設為「○」,將不滿足之情況設為「×」,將滿足於值之±10%之範圍內之情況設為「△」,並記載於表1。 (片材之拉伸強度測定方法) 將藉由上述方法而獲得之片材(紙)切割為JIS K7162之1BA之試片(全長75 mm)後,實施拉伸試驗。該試驗係依據JIS K7161於室溫23℃、相對濕度50%之環境下進行。將各例之斷裂點之強度(MPa)值記載於表1。 (片材(紙)之著色均勻性之評價方法) 自藉由上述方法而獲得之片材(紙)切出寬度15 mm、長度120 mm之試片,藉由分光濃度計(X rite公司製造,商品名「X-Rite 528」)以Cyan模式對距離端部20 mm、40 mm、60 mm、80 mm、100 mm位置之光學反射濃度進行測定。將此時之光學反射濃度之最大值設為A、將最小值設為B,此時,將C=100×(A-B)/A(%)所得之值C為5%以下判定為「○」(無顏色不均),將超過5%且10%以下判定為「△」,將大於10%判定為「×」(存在顏色不均)。 (片材(紙)之著色材脫離評價方法) 以981 Pa之壓力將藉由上述方法而獲得之片材(紙)夾持於夾持體並且使紙移動。將著色材附著於夾持體之情況設為「×」(有脫離而為NG),將未附著之情況設為「○」(未脫離而無問題),記載於表1。亦可代替該方法而利用於用手指摩擦紙時著色材是否附著於手指而評價。 (片材(紙)之良否判定) 對各例中所獲得之片材(紙)進行官能試驗。請20歲以上且50歲以下之20名男女對各例之紙之感觸、手感、外觀進行確認,將其中15名以上判斷為作為紙較為耐用之情況設為「○」,將並非如此之情況設為「×」並記載於表1。 11.12.實驗結果 針對各實驗例及各參考例,於表1中匯總有試樣之特徵、纖維材之種類、纖維材之纖維直徑、複合體或樹脂粒子之構成、片材(紙)之拉伸強度、片材(紙)中之著色材之脫離、片材(紙)之著色均勻性及良否判定結果。 [表1] 複合體纖維材混合材片材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μm)著色材之一體化之態樣凝集抑制劑之一體化之態樣種類纖維之平均直徑D(μm)d/D之值d≦D之判定拉伸強度(MPa)著色均勻性著色材之脫離良否判定實驗例110一體一體纖維X190.53○41○○○實驗例220一體一體纖維X191.05△39○○○實驗例310一體一體纖維Y330.30○61○○○實驗例420一體一體纖維Y330.61○62○○○實驗例535一體一體纖維Y331.06△52○○○實驗例65一體一體纖維X190.26○39○○○參考例110獨立個體獨立個體纖維X190.53○10×××參考例250一體一體纖維X192.63×11○○×參考例380一體一體纖維Y332.42×19○○×參考例450獨立個體未添加纖維X192.63×9××× 於使用未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之複合體、即樹脂及著色材為獨立個體之混合物的參考例1、4中,觀察到著色材之脫離。相對於此,於使用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劑之複合體之其他各例中,未觀察到著色材之脫離。可知藉由使複合體一體地具有樹脂及著色材,幾乎全部著色材經由樹脂而黏結於纖維,因此不會脫離。另一方面,可知於僅將樹脂與著色材一併混合之情形時,著色材未經由樹脂而附著於纖維,因此以用手指摩擦程度之壓力便會發生脫離。 進而,使用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之實驗例1~6中,著色均勻性變得良好。其原因在於:藉由使用利用塗佈將凝集抑制劑與樹脂一體化之複合體,而抑制複合體之凝集,使複合體均勻地分散。由此,可認為若使樹脂與凝集抑制劑成為一體,則具有使樹脂均勻地分散之效果。 又,使用一體地具有樹脂及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之實施例1~6與使樹脂及凝集抑制劑成為獨立個體之參考例2相比,片材之拉伸強度良好。其原因在於:於使樹脂與凝集抑制劑成為獨立個體之情形時,在樹脂與樹脂之間配置有凝集抑制劑時具有凝集抑制之效果,但在樹脂與樹脂之間無凝集抑制劑時樹脂與樹脂會發生凝集,而未使樹脂均勻地分散。因此,存在纖維與纖維未藉由樹脂黏結之部位,導致作為片材之強度降低。另一方面,若使樹脂與凝集抑制劑成為一體,則使樹脂均勻地分散,因此作為片材之強度未降低,而成為良好之值。 又,根據參考例2~4判明,若d/D大於1,則拉伸強度劣化。其原因在於:若複合體之直徑較大,則於將相同重量之複合體與纖維混合時,複合體之個數(粒子之個數)變少,將纖維與纖維黏結之複合體之個數變少。又,認為其一原因亦在於:因複合體之直徑較大而不易進入至纖維與纖維之間。實驗例2、5中,d/D略大於1,但拉伸強度未劣化。因此,可認為只要d/D為1以下,則拉伸強度無問題。再者,由於d/D為1以下,故而複合體之大小成為纖維之粗細度以下。又,根據實驗例1、3、4、6之結果可知,只要滿足d≦D,則即便改變纖維或樹脂之直徑而亦無問題。再者,根據實驗例6之結果可知,d/D較佳為0.26以上,根據實驗例3之結果可知,更佳為0.30以上。 由表1明確判明,於旨在使混合材著色而添加著色材(顏料)之情形時,為了消除著色材(顏料)自該混合材之脫離,非常有效的是使著色材(顏料)於複合體中一體化且利用凝集抑制劑塗佈複合體(凝集抑制劑亦於複合體中一體化)。再者,認為其原因在於使複合體與著色材同樣地分散,得知於濕式時亦有效。 關於將未對複合體進行一體化之(獨立個體之)凝集抑制劑、纖維、及複合體一起混合的方法(外部添加),抑制複合體之凝集的效果較小,未明顯地消除複合體之凝集,因此得知難以將纖維與複合體充分均勻地混合。 相對於此,判明藉由於對複合體塗佈凝集抑制劑(一體化)後與纖維進行混合,而獲得著色均勻性優異之混合材及片材。即,可知為了減少混合材及片材之顏色不均而使著色均勻性優異,有效的是用以著色之顏料(著色材)於複合體中一體化。又,藉由複合體為粉體並非鞘狀,亦具有容易分散於纖維間之效果。 又,由表1明確得知,藉由使用混合有一體地具有樹脂以及著色劑及/或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與纖維而成的混合材進行成形,所獲得之片材(紙)具有於成形後之著色均勻性(色調之均勻性)優異、且拉伸強度優異之特性。可知為了獲得此種片材(紙),極為有效的是使用如下混合材進行成形:其係複合體一體地具有顏料,且於該複合體中將凝集抑制劑一體化,進而具有「複合體之體積平均粒徑d≦纖維之平均直徑D」之關係。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進一步進行各種變化。例如,本發明包含與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構成實質上相同之構成(功能、方法及結果相同之構成,或目的及效果相同之構成)。又,本發明包含替換並非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本質構成之部分所得之構成。又,本發明包含可發揮與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構成相同之作用效果的構成或達成相同目的之構成。又,本發明包含對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構成附加有公知技術的構成。 再者,本發明適合於要求拉伸強度為39 MPa以上之片材。通常,與不織布相比,對紙所要求之拉伸強度為較高值。其原因在於:於用於例如印表機等時若破損則會帶來困擾。因此,與不織布相比,本發明更適合紙,因此亦可將片材替換為紙。然而,用於不織布亦不存在問題。
1 樹脂 2 著色材(凝集抑制劑) 3 樹脂粒子 4 母粒子 5 殼 10 粗碎部 11 粗碎刀 15、16 料斗 20 解纖部 21 導入口 22 排出口 30 分級部 31 導入口 34 下部排出口 35 上部排出口 40 篩選部 46 導入口 47 排出口 60 分散部 66 導入口 70 片材成形部 72 堆積部 74 拉伸輥 76 加熱輥 77 張力輥 78 捲取輥 80 乾燥部 81 第1搬送部 82 第2搬送部 83 第3搬送部 84 第4搬送部 85 第5搬送部 86 第6搬送部(管) 90 捲取部 92 裁斷部 94 包裝部 100 混合部 150 複合體供給部 151 供給口 200 黏結部 1000 片材製造裝置 S 片材
圖1係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主要部分的模式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的模式圖。 圖3係表示片材製造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4(a)~(d)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複合體之剖面之若干例的模式圖。

Claims (28)

  1. 一種複合體,其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該複合體與纖維混合而使用、且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複合體之表面。
  2. 一種複合體,其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該複合體用於片材製造裝置、且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複合體之表面。
  3.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係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之粉體。
  4.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之數量平均粒徑為0.001~1μm。
  5.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於上述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為20%以上且100%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質量份,上述凝集抑制劑係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
  7. 一種收容容器,其收容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複合體。
  8.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包含:混合部,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部,其將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複合體之表面。
  9. 如請求項8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之粉體。
  10. 如請求項8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之數量平均粒徑為0.001~1μm。
  11. 如請求項8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於上述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為20%以上且100%以下。
  12. 如請求項8之片材製造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質量份,上述凝集抑制劑係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
  13. 一種片材製造方法,其包括:混合步驟,其將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混合;及黏結步驟,其使上述纖維與上述複合體黏結,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 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複合體之表面。
  14. 如請求項13之片材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之粉體。
  15. 如請求項13之片材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之數量平均粒徑為0.001~1μm。
  16. 如請求項13之片材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於上述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為20%以上且100%以下。
  17. 如請求項13之片材製造方法,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質量份,上述凝集抑制劑係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
  18. 一種片材,其於原料中包含纖維、及一體地具有樹脂與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上述纖維係與上述複合體黏結,且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
  19. 如請求項18之片材,其中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之粉體。
  20. 如請求項18之片材,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之數量平均粒徑為0.001~1μm。
  21. 如請求項18之片材,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於上述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為20%以上且100%以下。
  22. 如請求項18之片材,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質量份,上述凝集抑制劑係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
  23. 一種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於混練樹脂後進行造粒,將所得顆粒進行粉碎,且藉由將粉碎上述顆粒而成之粉碎物與凝集抑制劑進行混合,而獲得一體地具有上述樹脂與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複合體。
  24. 如請求項23之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複合體係體積平均粒徑為1μm以上且未達100μm之粉體,上述凝集抑制劑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複合體之表面。
  25. 如請求項24之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於上述複合體表面所被覆之比率為20%以上且100%以下。
  26. 如請求項23之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凝集抑制劑之數量平均粒徑為0.001~1μm。
  27. 如請求項23之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相對於上述複合體100質 量份,上述凝集抑制劑係0.1質量份以上且5質量份以下。
  28. 如請求項23至27中任一項之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其係進行分級而獲得體積平均粒徑為5μm以上且35μm以下之複合體。
TW108108784A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TWI6722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6157 2013-10-01
JP2013-206157 2013-10-01
JP2014-124057 2014-06-17
JP2014124057A JP6609898B2 (ja) 2013-10-01 2014-06-17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その収容容器、及び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504A TW201927504A (zh) 2019-07-16
TWI672210B true TWI672210B (zh) 2019-09-21

Family

ID=5277842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784A TWI672210B (zh)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TW103133649A TWI624343B (zh)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TW107112101A TWI656955B (zh)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3649A TWI624343B (zh)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TW107112101A TWI656955B (zh) 2013-10-01 2014-09-26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20160230320A1 (zh)
EP (2) EP3054043B1 (zh)
JP (1) JP6609898B2 (zh)
CN (2) CN109338595B (zh)
BR (1) BR112016006828A2 (zh)
TW (3) TWI672210B (zh)
WO (1) WO2015049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48690B2 (ja) * 2014-02-21 2017-12-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361209B2 (ja) * 2014-03-25 2018-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ト
JP6264986B2 (ja) * 2014-03-26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413522B2 (ja) 2014-09-09 2018-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及びその収容容器
JP6439929B2 (ja) 2015-02-06 2018-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519337B2 (ja) * 2015-06-18 2019-05-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596984B2 (ja) * 2015-07-01 2019-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843373B2 (en) * 2015-07-03 2020-11-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resin powder, and sheet
TWI608315B (zh) * 2015-10-15 2017-12-11 Seiko Epson Corp 片材製造裝置
EP3378981B1 (en) * 2015-11-20 2021-01-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resin powder
JP6551608B2 (ja) * 2016-08-23 2019-07-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CN109642374B (zh) * 2016-08-31 2022-0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
JP7047442B2 (ja) 2017-03-01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7003422B2 (ja) * 2017-03-08 2022-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874459B2 (ja) 2017-03-27 2021-05-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988277B2 (ja) 2017-08-31 2022-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919476B2 (ja) 2017-09-29 2021-08-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結合素材、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ート
JP7021494B2 (ja) * 2017-09-29 2022-0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方法
TWI727265B (zh) 2018-02-28 2021-05-1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CN108442171A (zh) * 2018-03-22 2018-08-2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以秸秆为原料制备的瓦楞纸芯材料及方法
JP7234525B2 (ja) 2018-07-24 2023-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用結合素材、収容容器、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粉体セット
JP2020041242A (ja) 2018-09-12 2020-03-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用結合素材、収容容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KR102137990B1 (ko) * 2019-01-16 2020-07-27 신동수 부직포 재활용 방법
CN110512356B (zh) * 2019-09-06 2021-08-24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连续纤维流铺排成型系统
JP2021161568A (ja) 2020-03-31 2021-10-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成形体製造用原料および繊維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2021183728A (ja) 2020-05-21 2021-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同士を結合させるためのでんぷん複合体、繊維構造体、繊維構造体製造装置
EP4166300A1 (en) * 2020-06-10 2023-04-1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ber-dispersing resin composite material, molded body, and composite member
JP7491097B2 (ja) * 2020-07-07 2024-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結合材、繊維体形成装置及び繊維体形成方法
JP2023056635A (ja) 2021-10-08 2023-04-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結合材およ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0551A (ja) * 1994-10-21 1996-05-14 Komatsu Felt Seizosho:Kk 防虫・抗菌フェルト及び不織布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531308A (ja) * 2000-04-27 2003-10-21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 切断耐性粒子を有する吸収性シート材料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2010180313A (ja) * 2009-02-05 2010-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及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8564A (en) * 1985-02-05 1988-03-01 Kuraray Co., Ltd. Sheet-like structures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4865788A (en) * 1985-12-02 1989-09-12 Sheller-Glob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forming fiber web for compression molding structural substrates for panels and fiber web
JPH0359070A (ja) 1989-07-28 1991-03-14 Toray Ind Inc 繊維接着用粉体
JPH06218827A (ja) * 1992-07-22 1994-08-09 Toshiba Corp 繊維強化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4306808A1 (de) * 1993-03-04 1994-09-08 Wacker Chemie Gmbh Vernetzbare Dispersionspulver als Bindemittel für Fasern
JPH0760846A (ja) 1993-05-28 1995-03-07 Mitsubishi Chem Corp 繊維強化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DE4441765A1 (de) * 1994-11-24 1996-05-30 Teodur Nv Bindemittelzusammensetzung zur Herstellung von Faservliese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aservlies-Formteilen
US5569489A (en) * 1995-06-06 1996-10-29 Kasmark, Jr.; James W. Machine and method of making a filter
JPH0919907A (ja) * 1995-07-10 1997-01-21 New Oji Paper Co Ltd 古紙ボード
US5958554A (en) * 1996-06-05 1999-09-28 Mat, Inc. Reconstituted leather product and process
JPH11335955A (ja) 1998-05-21 1999-12-07 Toray Ind Inc 不織布
US6391806B1 (en) 1999-06-18 2002-05-21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lexible, cut resistant, and absorbent fibrous sheet materials
JP2001113509A (ja) 1999-10-22 2001-04-24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繊維板の製造装置及び繊維板の製造方法
CN1337426A (zh) * 2000-08-03 2002-02-27 菊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含着色树脂薄片的涂装材料、含树脂薄片的水性涂料组合物、多彩花纹形成用涂装材料以及挠性片状表面装饰材料
JP2004250559A (ja) 2003-02-19 2004-09-0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の白色顔料インク組成物
JP2006002141A (ja) 2004-05-17 2006-01-05 Seiko Epson Corp 水性顔料インク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34323A1 (de) * 2004-07-15 2006-02-16 Hexion Specialty Chemicals Gmbh Duroplastgebundene Faserformteil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JP2006160874A (ja) * 2004-12-07 2006-06-22 Daicel Degussa Ltd 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01133111B (zh) * 2005-03-03 2012-04-25 瓦克化学股份公司 氧化硅化合物在固体聚乙酸乙烯酯树脂的制备中作为自由流动剂的用途
JP4548188B2 (ja) * 2005-04-07 2010-09-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繊維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US8563449B2 (en) * 2008-04-03 2013-10-22 Usg Interiors, Llc Non-woven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such material
CN102216393B (zh) * 2008-11-13 2014-10-29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复合体组合物和复合体
CN101718024A (zh) * 2009-12-15 2010-06-02 汕头市奥山服饰有限公司 保暖絮片及其制造方法
JP5673375B2 (ja) * 2011-06-14 2015-02-18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繊維樹脂複合構造体、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成形体
CN104011276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帝人株式会社 无序毡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JP6127992B2 (ja) * 2014-01-23 2017-05-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269235B2 (ja) * 2014-03-26 2018-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439929B2 (ja) * 2015-02-06 2018-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525716B2 (ja) * 2015-05-08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0551A (ja) * 1994-10-21 1996-05-14 Komatsu Felt Seizosho:Kk 防虫・抗菌フェルト及び不織布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531308A (ja) * 2000-04-27 2003-10-21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 切断耐性粒子を有する吸収性シート材料及びその作成方法
JP2010180313A (ja) * 2009-02-05 2010-08-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及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着色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414A (zh) 2016-04-27
CN109338595A (zh) 2019-02-15
EP4015691B1 (en) 2023-04-05
JP6609898B2 (ja) 2019-11-27
WO2015049821A1 (ja) 2015-04-09
US20160230320A1 (en) 2016-08-11
TW201825253A (zh) 2018-07-16
EP3054043A4 (en) 2017-04-19
US20210222336A1 (en) 2021-07-22
TWI656955B (zh) 2019-04-21
US11001949B2 (en) 2021-05-11
JP2015092032A (ja) 2015-05-14
TW201927504A (zh) 2019-07-16
US20190316283A1 (en) 2019-10-17
CN105531414B (zh) 2018-11-09
BR112016006828A2 (pt) 2017-08-01
EP3054043A1 (en) 2016-08-10
TWI624343B (zh) 2018-05-21
TW201513983A (zh) 2015-04-16
EP4015691A1 (en) 2022-06-22
EP3054043B1 (en) 2022-03-16
CN109338595B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2210B (zh) 片材製造裝置、片材製造方法、及藉由該等製造之片材以及用於該等之複合體及其收容容器
US9662810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EP3093388B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413522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及びその収容容器
TWI704267B (zh) 用於紙製造裝置之添加物及紙
JP6443407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7234525B2 (ja) シート製造用結合素材、収容容器、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粉体セット
WO2017086326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粉体
JP631136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