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6026B - container - Google Patents

contain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6026B
TWI646026B TW107107605A TW107107605A TWI646026B TW I646026 B TWI646026 B TW I646026B TW 107107605 A TW107107605 A TW 107107605A TW 107107605 A TW107107605 A TW 107107605A TW I646026 B TWI646026 B TW I64602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ontainer
sheet
container
covering
covering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7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6946A (zh
Inventor
大塚貴博
稲川義則
岩坪貢
児玉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6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6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02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008Standing pouches, i.e. "Standbeut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04Articles or materials enclosed in two or more containers disposed one within another
    • B65D77/06Liquids or semi-liquids or other materials or articles enclosed in flexible containers disposed within rigid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23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B65D1/023Neck construction
    • B65D1/0246Closure retaining means, e.g. beads, screw-thr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02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1/0223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B65D1/0261Bottom construction
    • B65D1/0276Bottom construction having a continuous contact surface, e.g. Champagne-typ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2Local reinforcements or stiffening inserts, e.g. wires, strings, strips o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65/00Wrappers or flexible covers; Packaging materials of special type or form
    • B65D65/38Packaging materials of special type or form
    • B65D65/40Applications of laminates for particular packaging purpo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61Spouts
    • B65D75/5872Non-integral spouts
    • B65D75/5883Non-integral spouts connected to the package at the sealed junction of two packag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0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 B65D2501/0009Bottles or similar containers with necks or like restricted apertures designed for pouring contents
    • B65D2501/0081Bottles of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容器(100)具備:內容器10,其收容收容物(96)並且具有能夠排出收容物(96)之開口部(14);被覆體(20),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所構成且被覆內容器(10);且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膜區域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4、45、46、47),且該內容器(10)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26)。

Description

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容器、容器包裝品、容器用片體、容器構成片體及容器之製造方法。
作為由片材構成之軟包裝容器,近年來,出於提昇保形性等目的,提出有如下類型者,即,於片材之層間局部地設置未接合部,於該未接合部封入空氣等填充材而構成填充材封入部(例如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國際公開第2013/169681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容器,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上述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上述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且 該容器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
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具有填充材封入部之容器中,收容物容易殘留在鄰接於填充材封入部之部位、即存在於填充物封入部與其以外之部分之交界處的凹陷(階差),關於收容物之排出性尚有改善之餘地。 又,為了抑制存在於填充物封入部與其以外之部分之交界處的凹陷中之收容物之殘留,考慮於具有填充材封入部之被覆體之內側設置收容收容物之內容器。然而,於該情形時,想到內容器將難以被充分壓扁,因此關於收容物之排出性仍然有改善之餘地。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填充材封入部且收容物之排出性優異之構造之容器、容器包裝品、容器用片體、容器構成片體及容器之製造方法。 以下,使用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之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 首先,使用圖1至圖20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再者,圖2係省略了被覆體20之圖示的容器100之立體圖。 圖10(a)及圖10(b)中,圖10(a)表示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成為內容器10之內表面側之面(內表面111),圖10(b)表示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成為內容器10之外表面側之面(外表面112)。 於圖11及圖12之各者中,將容器構成片體400中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10a(參照圖16(a))之部分表示於上表面側。圖11表示於容器構成片體400設置流出口30前之狀態,圖12表示於容器構成片體400設置有流出口30之狀態。 於圖19中,省略了填充材封入部45之圖示。 於圖20中,省略了填充材封入部43之圖示,並且以實線表示內容器10,且以虛線表示填充材封入部45之外形中位於內容器10之主體部11之背後(裏側)之部分。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具備:內容器10(圖2),其收容收容物96(圖2)並且具有能夠排出收容物96之開口部14(圖2);及被覆體20,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2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所構成且覆蓋內容器10。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膜區域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容器100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26(圖5、圖6(a))。 由此,內容器10之容積與被覆體20獨立而能夠容易地縮小(參照圖16(b))。藉此,可容易地排出內容器10內之收容物96,從而可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係被覆體20具有底褶片部23,而成為能夠豎立之形態。但,於本發明中,容器並不限定於能夠豎立之形態者,亦可為假定不豎立而放平配置之形態者(枕型)。 收容物96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收容物96,例如可列舉洗髮精、潤絲精、美體皂、洗劑、柔軟劑、飲料、食品等。 又,收容物96既可為液體(包含膏狀者),亦可為固體(例如粒狀者(包含顆粒狀者)或粉狀者等)。其中,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具有附泵蓋90,收容物96設為液體。 於收容物96為液體之情形時,收容物96之黏度例如於30℃下較佳為1 mPa・s以上且12萬mPa・s以下(以B型黏度計測定。例如東機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Viscometer TV-10、TVB-10等),更佳為1 mPa・s以上且6萬mPa・s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內容器10係藉由將圖10(a)、圖10(b)及圖10(c)所示之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彎折並將該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為如圖2所示之形狀。 但,於本發明中,內容器並不限定於由片材構成者,例如亦可為藉由吹塑成形而構成者。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覆蓋圖2所示之內容器10之整體,構成容器100之外表面(參照圖1)。 但,於本發明中,被覆體20只要覆蓋內容器10之至少一部分即可。 較佳為被覆體20環繞內容器10之主體部11之周圍(腰圍)。 又,被覆體20較佳為自內容器10中之開口部14側之端部跨及內容器10中之與開口部14側為相反側之端部(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底褶片部13)而覆蓋內容器1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所有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係相連地形成。但,於本發明中,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亦可具備相互獨立之複數個填充材封入部。 又,被覆體構成片材120除具備填充材封入部及膜區域以外,還可具備複數層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彼此未相互接合且於該等複數層膜層之層間不存在填充材的區域。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外部氣體導入部26係形成於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之間。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外部氣體導入部26亦可由被覆體20單獨具備。於該情形時,可列舉外部氣體導入部26例如係形成於被覆體20之開口。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具備1個外部氣體導入部26。即,於容器100之1個部位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容器100亦可具備複數個外部氣體導入部26。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於事先未特別聲明之情形時,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圖15)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上下關係等)之說明係對使容器100如圖3及圖4般豎立之狀態或使容器包裝品300如圖15般豎立之狀態下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但,該說明中之位置關係與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使用時或製造時之位置關係未必一致。 又,將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正面側稱為前方,將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背面側稱為後方,將朝向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正面時之右側(圖3、圖15中之右側)稱為右方,將朝向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正面時之左側(圖3、圖15中之左側)稱為左方。 再者,對於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亦存在對各圖所示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之情形。 如圖2所示,內容器10具備形成於該內容器10之上端部之褶片(gusset)即頂褶片部12、形成於該內容器10之底部之褶片即底褶片部13(內容器底部)(圖7)、及於該內容器10中作為頂褶片部12與底褶片部13之間之部分的主體部11(內容器主體部)。 內容器10之內部空間成為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圖16(a)、圖16(b))。 頂褶片部12具有能夠將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排出至外部之開口部14。再者,如下所述,於頂褶片部12,例如流出口30之筒部32呈貫通開口部14之狀態設置。因此,更詳細而言,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係通過貫通開口部14之流出口30被排出至外部。 此處,頂褶片部12與底褶片部13係分別配置於內容器10中之互為相反側之端部。亦即,底褶片部13係形成於內容器10中之與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 主體部11具備處於將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主面部11a(第1內容器主面部)與第2主面部11b(第2內容器主面部)(圖16(a)、圖16(b))。 此處,主體部11具備自頂褶片部12側朝向底褶片部13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即,內容器邊緣部18a為主體部11中之左側之邊緣部(左側緣部),內容器邊緣部18b為主體部11中之右側之邊緣部(右側緣部)。 再者,如上所述,內容器10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而且,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至少一者係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15。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兩者為密封部15。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於內容器10之左右側部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褶片部,該褶片部由配置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第1主面部11a之部分與構成第2主面部11b之部分之間的另一片材構成。 於該情形時,於內容器10之左右側部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並非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15)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第1主面部11a之部分與另一片材之前緣接合而成之密封部、以及將另一片材之後緣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第2主面部11b之部分接合而成之密封部。 第1主面部11a與底褶片部13於內容器10之下端部相互連接。同樣地,第2主面部11b與底褶片部13於內容器10之下端部相互連接。 又,第1主面部11a與第2主面部11b於內容器邊緣部18a相互連接,並且於內容器邊緣部18b亦相互連接。 關於頂褶片部12,例如於內容器10之左右方向上,中央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設置有下述流出口30之部分)之高度位置相對較高,其兩側部分朝向內容器10之左右兩端向下傾斜。由此,內容器10成為溜肩形狀。 於頂褶片部12與主體部11之交界部之密封部15、內容器邊緣部18a及內容器邊緣部18b之密封部15、以及主體部11與底褶片部13之交界部之密封部15,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接合。藉此,內容器10成為除開口部14以外,該內容器10之內部空間即收容區域10a密閉之構造。再者,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之接合例如係藉由熱密封而進行。 被覆體20係藉由將圖9(a)及圖9(b)所示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彎折並將該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之另一周緣部或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接合而形成為如圖1、圖3至圖5、圖6(a)及圖6(b)所示之形狀。 如圖1、圖3至圖5、圖6(a)及圖6(b)中之任一者所示,被覆體20具備形成於該被覆體20之上端部之褶片即頂褶片部22、形成於該被覆體20之底部之褶片即底褶片部23(被覆體底部)、及於該被覆體20中作為頂褶片部22與底褶片部23之間之部分之主體部21(被覆體主體部)。底褶片部23係於容器100豎立時相對於載置面對向之部位,由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於圖17中標註有斜線之區域構成。 頂褶片部22具有能夠將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排出之開口部24(圖1)。再者,如下所述,於頂褶片部22,例如流出口30之筒部32呈貫通開口部24之狀態設置。因此,更詳細而言,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係通過貫通頂褶片部12之開口部14及頂褶片部22之開口部24之流出口30而排出至外部。 主體部21具備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主面部21a(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第2主面部21b(第2被覆體主面部)。 此處,主體部21具備自頂褶片部22側朝向底褶片部23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即,被覆體邊緣部28a為主體部21中之左側之邊緣部(左側緣部),被覆體邊緣部28b為主體部21中之右側之邊緣部(右側緣部)。 第1主面部21a與底褶片部23於被覆體20之下端部相互連接。同樣地,第2主面部21b與底褶片部23於被覆體20之下端部相互連接。 又,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於被覆體邊緣部28a相互連接,並且於被覆體邊緣部28b亦相互連接。 關於頂褶片部22,例如於被覆體20之左右方向上,中央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設置有下述流出口30之部分)之高度位置相對較高,其兩側部分朝向被覆體20之左右兩端向下傾斜。由此,被覆體20成為溜肩形狀。 被覆體20於密封部25接合於內容器10。即,密封部25係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之接合部(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接合部)。 更詳細而言,於密封部25,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相互接合。 又,於密封部27,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即,密封部27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彼此之接合部。 於密封部25及密封部27,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係接合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及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藉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形成為覆蓋內容器10整體之容器形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成為除外部氣體導入部26與開口部24以外將該被覆體20之內部空間密閉之構造。 再者,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接合、及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彼此之接合例如係藉由熱密封而進行。 容器100於將底褶片部23載置於水平載置面上之狀態下能夠豎立。 更詳細而言,頂褶片部22覆蓋頂褶片部12之上表面側。 又,主體部21覆蓋主體部11之周圍。即,第1主面部21a覆蓋第1主面部11a之前表面側,第2主面部21b覆蓋第2主面部11b之背面側。 又,底褶片部23覆蓋底褶片部13之下表面側。 此處,如上所述,頂褶片部12具備開口部14。因此,可以說底褶片部23(被覆體底部)堵塞主體部21(被覆體主體部)中與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 而且,頂褶片部22之周緣部與內容器10之頂褶片部12之周緣部接合,第1主面部21a中之與頂褶片部22之交界部和第1主面部11a中之與頂褶片部12之交界部接合,第2主面部21b中之與頂褶片部22之交界部和第2主面部11b中之與頂褶片部12之交界部接合,第1主面部21a之左右側緣部(但除下端部以外)之各者與第1主面部11a之左右側緣部之各者接合,第2主面部21b之左右側緣部(但除下端部以外)之各者與第2主面部11b之左右側緣部之各者接合,於主體部21之下端部之左右側緣部之各者,構成被覆體20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彼此接合。 如此,於密封部25中包含頂褶片部12之周緣部與頂褶片部22之周緣部接合之部分、第1主面部11a之周緣部與第1主面部21a之周緣部接合之部分、及第2主面部11b之周緣部與第2主面部21b之周緣部接合之部分。換言之,於密封部25中包含配置於開口部14之周圍之部分、配置於被覆體邊緣部28a之部分、及配置於被覆體邊緣部28b之部分。 又,密封部27係配置於被覆體邊緣部28a及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各者之下端部。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局部地相互接合(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局部地接合)。 藉此,由於藉由被覆體20保持內容器10,故而即便將內容器10(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形成為薄壁,亦能夠抑制內容器10之褶皺,從而內容器10容易壓扁為平坦。由此,可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較佳為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於2個部位以上分別相互接合。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上所述,於密封部25中包含頂褶片部12之周緣部中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接合之部分。亦即,於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之周圍,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相互接合。 藉此,可抑制內容器10於開口部14之附近堵塞而無法排出收容物96之情況,因此能夠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此處,所謂開口部14之周圍,既可為遍及開口部14之周圍全周之範圍,亦可為開口部14之周圍之一部分之範圍。 再者,本發明之容器100並不限定於此處所例示般之於頂褶片部12之周緣部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接合之構造者,亦可為於頂褶片部12之開口部14之周邊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接合之構造者。 又,被覆體20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該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包含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之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且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被覆體邊緣部28a、28b),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於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局部地相互接合。 藉此,由於藉由被覆體20保持內容器10,故而內容器10容易壓扁至平坦,從而可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於本實施形態中,密封部25係分別配置於被覆體邊緣部28a之一部分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之一部分。但,於本發明中,密封部25亦可僅配置於被覆體邊緣部28a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中之一者之一部分。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亦可遍及整體而未接合(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亦可完全不接合)。但,於該情形時,亦較佳為藉由被覆體20將內容器10保持於被覆體20之內側。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藉由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局部未接合,而具備能夠將外部氣體導入至被覆體20之內部即被覆體20之內表面與內容器10之外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26(圖4、圖5、圖6(a))。 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藉由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彼此局部未接合而形成外部氣體導入部,或藉由在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形成貫通該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正面及背面之孔(於被覆體20形成貫通該被覆體20之內外之孔)而形成外部氣體導入部。 容器100中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部位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外部氣體導入部26例如係形成於主體部21之第2主面部21b之上端部(第2主面部21b中之與頂褶片部22之交界部)、與主體部11之第2主面部11b之上端部(第2主面部11b中之與頂褶片部12之交界部)之間。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形成內容器10之前,成為如下狀態(圖2):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預先設置有流出口30(圖12),且流出口30之筒部32自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突出。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形成被覆體20之前,成為如下狀態(圖1):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預先接合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且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設置有流出口30(圖12),流出口30之筒部32自被覆體20之開口部24突出。 流出口30係包含接合於內容器10之內表面側之平板狀之基部31、及自基部31向一側突出之筒部32而構成。於基部31之中央部形成有貫通孔,筒部32之內部空間與基部31之貫通孔連通。筒部32係形成為圓筒狀。於筒部32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筒部32構成公螺紋。 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可經由流出口30之基部31之貫通孔及筒部32之內部空間而與容器100之外部之空間連通。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流出口30之筒部32經由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及被覆體20之開口部24突出至容器100之外部,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經由流出口30被排出至外部。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流出口30之基部31相對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內容器10之內表面一側之面接著固定。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基部31亦可配置於構成被覆體20之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間而接著固定於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中之至少一者。或者,基部31亦可配置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而相對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至少一者接著固定。 更詳細而言,於容器100之流出口30,安裝有圖15所示之附泵蓋90。 附泵蓋90例如具備與流出口30之筒部32螺合之蓋部91、自蓋部91向上方突出之立起筒部92、設置於立起筒部92之上端且受理由使用者進行之按下操作之按下部93、自按下部93大致水平地突出之噴嘴部94、及與立起筒部92連通且較蓋部91向下方突出之送液管95。 於附泵蓋90被安裝於流出口30之筒部32之狀態下,藉由對按下部93進行按下操作,而經由立起筒部92及噴嘴部94向外部噴出收容物96。又,當解除對按下部93之按下操作而按下部93上升時,收容區域10a內部之收容物96經由送液管95被吸起。 再者,附泵蓋90能夠相對於筒部32裝卸。當容器100內之收容物96使用完後,藉由對裝有收容物96之新的容器100(容器包裝品300)安裝附泵蓋90,而可繼續使用附泵蓋90。即,可將裝有收容物96之容器100(容器包裝品300)設為拋棄式,另一方面,附泵蓋90可重複利用。 此處,於被覆體20中,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之部位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例如具備以下說明之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 填充材封入部41沿主體部21之左側之邊緣部即被覆體邊緣部28a上下延伸。被覆體20具備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1。即,填充材封入部41係分別形成於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 填充材封入部42沿主體部21之右側之邊緣部即被覆體邊緣部28b上下延伸。被覆體20具備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2。即,填充材封入部42係分別形成於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 如圖3所示,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部41a係以朝向下方向右側位移之方式傾斜地配置。又,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部42a係以朝向下方向左側位移之方式傾斜地配置。 如圖4所示,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部41a係以朝向下方向右側位移之方式傾斜地配置,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部42a係以朝向下方向左側位移之方式傾斜地配置(圖4為後視圖,因此圖4中與圖3左右相反)。 填充材封入部43係跨及底褶片部23與主體部21而配置。 被覆體20具備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3。即,被覆體20具備跨及底褶片部23與第1主面部21a而配置之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及跨及底褶片部23與第2主面部21b而配置之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 更詳細而言,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中配置於第1主面部21a之部分於第1主面部21a之下端部配置於第1主面部21a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央部。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分別連接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端部、及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端部。由此,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與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經由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而相互連通。 同樣地,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中配置於第2主面部21b之部分於第2主面部21b之下端部配置於第2主面部21b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央部。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分別連接於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端部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端部。由此,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經由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而相互連通。 各填充材封入部43例如成為越往左右方向上之中央部越向上突出之山型形狀。 填充材封入部45亦係跨及底褶片部23與主體部21而配置。 被覆體20具備左右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5。 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係配置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部41a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下部41a之間。 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係配置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部42a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下部42a之間(圖5)。 各填充材封入部45例如成為越往前後方向上之中央部越向上突出之山型形狀。 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下端部分別連接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之左端部、及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之左端部。 同樣地,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下端部分別連接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之右端部、及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之右端部。 由此,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經由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而相互連通,並經由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而相互連通。 再者,如圖6(b)所示,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下端部與左右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下端部之集合體沿底褶片部23之周緣部配置成環狀。 此處,如圖7所示,於底褶片部13之周緣部形成有密封部15。而且,底褶片部13之周緣部之密封部15係包含分別呈直線狀延伸之4個底褶片邊緣密封部15a而構成。 另一方面,如圖6(b)所示,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3與左右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5中相互相鄰之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隙49係分別配置於底褶片部23之四角。 而且,於各間隙49,分別各有1個底褶片邊緣密封部15a被填充材封入部43與填充材封入部45夾持。 填充材封入部46於主體部21之上部配置於主體部21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央部。 被覆體20具備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6。 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6分別連接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上部、及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上部。由此,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與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經由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6而相互連通。 同樣地,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6分別連接於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上部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上部。由此,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經由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6而相互連通。 如圖4所示,填充材封入部47例如連通於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6之上端部,自填充材封入部46朝向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方向延伸。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所具備之所有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相互連通。 再者,填充材封入部46例如於與外部氣體導入部26重疊之位置被密封。 此處,填充材可設為流體(氣體或液體)、固體(例如粉粒體、樹脂顆粒等)或半固體(例如發泡材等),較佳為空氣等氣體。 此處,對構成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各者之層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 第1膜層121係構成被覆體20之外表面側之膜層。如圖8(b)所示,第1膜層121例如係藉由將第1層141、第2層142、第3層143、及第4層144依序積層而構成。 第1層141例如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延伸尼龍(ONy)。 第2層142例如為於一面(第1層141側之面)蒸鍍有氧化矽及氧化鋁之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透明蒸鍍PET之層。 第3層143例如包含延伸尼龍。 第4層144例如包含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 該等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一例,第1層141可設為12 μm,第2層142可設為12 μm,第3層143可設為15 μm,第4層144可設為40 μm。 作為第1層141之主要功能,可列舉對被覆體20帶來光澤感及印刷適性並且確保被覆體20之剛性。 作為第2層142之主要功能,可列舉帶來阻氣性。 作為第3層143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耐針孔性。 作為第4層144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與第2膜層122之熱密封性、第1膜層121彼此之熱密封性、及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熱密封性。 又,第2膜層122係構成被覆體20之內表面側之膜層。 作為第2膜層122之層構造,可採用與第1膜層121相同之層構造。 但,構成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各層之材料並不限定於上述例。 又,第2膜層122亦可具有與第1膜層121不同之層構造。 例如,作為最外層即第1層141,亦可設置與第4層144相同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藉由設為此種層構成,可於密封部27將第2膜層122彼此熱密封,或於密封部25將第2膜層122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熱密封。 藉由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積層及接合(例如熱密封),而構成被覆體構成片材120。 即,以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相互對向之朝向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積層。然後,藉由在該狀態下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加壓且加熱,而將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相互熱密封。藉此,構成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參照圖9(a)、圖9(b))。 此處,以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之層間)局部未接合而如圖9(a)所示般形成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之方式,例如於第1膜層121或第2膜層122中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形成有對相對於另一者對向之面局部實施未接合處理而成之未接合部123(圖8(a))。未接合部123可藉由在該部分塗佈非接合劑(所謂之防黏劑)製成防黏狀態而容易地形成。作為防黏劑,只要為可防止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接合者,則可使用任意者。作為防黏劑,例如可較佳地使用膠版印刷、軟版印刷、活版印刷(凸版印刷)之各者所使用之印刷用油墨、媒介油墨、防黏專用油墨等。又,可較佳地使用熱固型或紫外線硬化型之油墨。 未接合部123之形成範圍成為未接合部(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 未接合部中,各未接合部61與各填充材封入部41相對應,各未接合部62與各填充材封入部42相對應,各未接合部63與各填充材封入部43相對應,各未接合部65與各填充材封入部45相對應,未接合部67與填充材封入部47相對應。又,未接合部68係成為對各未接合部導入填充材時之導入口之部分。 於已經由未接合部68對未接合部61、62、63、65、66、67封入有填充材之狀態下,於未接合部68與未接合部67之交界部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接合,藉此形成各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 再者,於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形成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之方法並不限定於此處所例示之方法。例如可列舉於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熱密封之模具中與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相對應之部位形成凹部(槽)之方法、或於在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介裝有包含不具有熱密封性之材料之間隔層(例如PET等樹脂層)之狀態下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熱密封的方法等。 此處,如圖9(a)所示,第1膜層121形成為較第2膜層122大一圈,第1膜層121於第2膜層122之周圍伸出。亦即,如圖9(b)所示,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露出。 又,於第1膜層121中構成頂褶片部22之部位,形成有供流出口30之筒部32插通之開口部24(圖8(a))。又,於第2膜層122中構成頂褶片部22之部位,形成有較開口部24大一圈之開口部24a(圖8(a))。因此,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於開口部24之周圍且開口部24a之內側露出(參照圖9(a))。 其次,對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層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10(c)所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例如係藉由將第1層131、第2層132、及第3層133依序積層而構成。 第1層131例如包含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第2層132例如為於一面(第1層131側之面)蒸鍍有氧化矽及氧化鋁之包含延伸尼龍之透明蒸鍍延伸尼龍之層。 第3層133例如包含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 該等層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一例,第1層131可設為25 μm,第2層132可設為15 μm,第3層133可設為40 μm。 作為第1層131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熱密封性。 作為第2層132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阻氣性及耐針孔性。 作為第3層133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之熱密封性。 第1層131係配置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側(亦即被覆體20側),第3層133係配置於內容器10之內表面側(亦即收容區域10a側)。 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被摺疊為具有上述主體部11、頂褶片部12及底褶片部13之形態,且該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第3層133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藉此構成內容器10。 再者,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較周緣部更靠內側之區域,第3層133彼此未接合。藉此,於內容器10之內部形成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未接合之區域即收容區域10a。 此處,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頂褶片部12之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4。再者,開口部14例如形成為與開口部24相同大小,且與開口部24重疊配置。開口部14較開口部24a小一圈。 再者,如以下所說明般,當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接合時,藉由在圖10(b)所示之導入口形成部117a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局部未接合,而形成成為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第3未接合區域124(圖12)。 如圖11所示,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相互重疊,且局部地相互接合。於圖11中,對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相互接合之範圍標註有影線。 即,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第1膜層121中於第2膜層122之周圍伸出之部分接合(例如藉由熱密封而接合),並且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開口部14之周圍緣部與第1膜層121中位於開口部24a之內側之部分接合(例如藉由熱密封而接合)。 以下,將由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及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之片材稱為容器構成片體400。 進而,如圖12所示,於容器構成片體400設置有流出口30。即,例如流出口30之基部31相對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之開口部14之周圍緣部接著固定。 如圖12所示,容器構成片體400係具備分別於以下說明之第1主面片體部51、第2主面片體部52、第1底褶片片體部53、第2底褶片片體部54及頂褶片片體部55而構成。 第1主面片體部51構成內容器10之第1主面部11a及被覆體20之第1主面部21a。再者,第1主面片體部51包含頂褶片貼合部56。 第2主面片體部52構成內容器10之第2主面部11b及被覆體20之第2主面部21b。再者,第2主面片體部52包含頂褶片貼合部57。 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構成內容器10之底褶片部13及被覆體20之底褶片部23。 頂褶片片體部55構成內容器10之頂褶片部22及被覆體20之底褶片部23。 其中,頂褶片片體部55例如形成為六邊形狀(更詳細而言為左右方向上較長之六邊形狀)。 第1主面片體部51與頂褶片片體部55共有一邊,於圖12中連接於頂褶片片體部55之下側。 於第1主面片體部51中,較沿圖12所示之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上側之部分為頂褶片貼合部56。頂褶片貼合部56例如形成為上底短於下底之梯形形狀。另一方面,於第1主面片體部51中,較沿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下側之部分例如形成為縱長之四邊形。 第1底褶片片體部53係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一併構成底褶片部13及底褶片部23之部分。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形狀。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例如分別形成為左右方向上較長之矩形狀之形狀。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之左右寬度尺寸係設定為與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下端部之左右寬度尺寸同等之尺寸。 於圖12中,第1底褶片片體部53係連接於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下側,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係連接於第1底褶片片體部53之下側。 進而,於圖12中,於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之下側連接有第2主面片體部52。 於第2主面片體部52中,較沿圖12所示之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下側之部分為頂褶片貼合部57。 第2主面片體部52係形成為與第1主面片體部51相同之形狀。 但,例如於第2主面片體部52一體地設置有填充材導入部29。於填充材導入部29,形成有到達至填充材導入部29之外緣之未接合部68。未接合部68與未接合部67連通。 再者,於填充材導入部29中,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形成為相互相同之尺寸,第1膜層121未較第2膜層122伸出。亦即,於填充材導入部29中,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未露出。 於圖12中,流出口30之基部31位於頂褶片片體部55之近前側,筒部32貫通頂褶片片體部55而較該頂褶片片體部55向更裏側突出。但,基部31亦可位於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間。 如此,容器構成片體400具備: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其藉由被彎折並將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10;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其係積層複數層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2層膜層)而構成且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重疊配置而構成被覆內容器10之被覆體20;及周緣接合部(密封部25),其係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相互接合而成;且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於容器構成片體400中由周緣接合部(密封部25)包圍之內側區域,形成有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未接合之第2未接合區域,於周緣接合部(密封部25)之延伸方向上形成有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局部未接合之第3未接合區域124,第2未接合區域中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間隙經由第3未接合區域124而與該容器構成片體400之外部空間連通。 藉由將容器構成片體400摺疊並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彼此接合(例如熱密封),而構成容器用片體200(圖13、圖14(a)、圖14(b))。 更詳細而言,將容器構成片體400於圖12所示之2條彎摺線71與彎摺線72處分別谷折,並且於彎摺線73與2條彎摺線74處分別山折,於該狀態下進行熱密封,藉此構成容器用片體200。 此處,所謂谷折係朝向圖12中之裏側凸起之彎折方法,所謂山折係朝向圖12中之近前側凸起之彎折方法。 此處,2條彎摺線71中之一者係第1主面片體部51與第1底褶片片體部53之交界,另一者係第2主面片體部52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之交界。 又,彎摺線72係頂褶片片體部55與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交界(頂褶片片體部55與頂褶片貼合部56之交界)。 彎摺線73係第1底褶片片體部53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之交界。 2條彎摺線74中之一者係第1主面片體部51中之頂褶片貼合部56與該第1主面片體部51中之其他部分之交界,另一者係第2主面片體部52中之頂褶片貼合部57與該第2主面片體部52中之其他部分之交界。 於將容器構成片體400以此種方式彎折之狀態下,頂褶片片體部55之半部(圖12中之下側之半部)與頂褶片貼合部56相互重合,頂褶片片體部55之其餘部分(圖12中之上側之半部)與頂褶片貼合部57相互重合,第1底褶片片體部53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相互重合,第1底褶片片體部53與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下端部相互重合,第2底褶片片體部54與第2主面片體部52之下端部相互重合,且第1主面片體部51中之除頂褶片貼合部56以外之部分與第2主面片體部52中之除頂褶片貼合部57以外之部分相互重合。 然後,藉由在將容器構成片體400以此種方式彎折之狀態下將容器構成片體400熱密封,而將頂褶片片體部55之半部(圖12中之下側之半部)與頂褶片貼合部56相互接合,將頂褶片片體部55之其餘部分(圖12中之上側之半部)與頂褶片貼合部57相互接合,將第1底褶片片體部53與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下端部相互接合,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與第2主面片體部52之下端部相互接合,且將第1主面片體部51與第2主面片體部52相互接合。 此處,第1主面片體部51中與第2主面片體部52接合之部分係除頂褶片貼合部56及第1主面片體部51中與第1底褶片片體部53重疊之部分以外的部分。 同樣地,第2主面片體部52中與第1主面片體部51接合之部分係除頂褶片貼合部57及第2主面片體部52中與第2底褶片片體部54重疊之部分以外的部分。 此處,如圖12所示,於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之左右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切口形狀部58。 因此,於如上所述般將容器構成片體400彎折之狀態下,第1主面片體部51(第2主面片體部52)中與各切口形狀部58相對應之部分不介隔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而直接相對於第2主面片體部52(第1主面片體部51)對向。因此,藉由如上所述般將容器構成片體400熱密封,而經由各切口形狀部58將第1主面片體部51之下端部與第2主面片體部52之下端部局部地相互熱密封。 藉由以此種方式將容器構成片體400熱密封,而形成密封部15並且形成內容器10,形成密封部27並且形成覆蓋內容器10之被覆體20。藉此,製作圖13、圖14(a)及圖14(b)所示之容器用片體200。 如此,容器用片體200具備:內容器10,其收容收容物96並且具有能夠排出收容物96之開口部14;及被覆體20,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2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所構成,且覆蓋內容器10;且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該容器用片體200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26(圖14(a))。 又,於容器用片體200中,被覆體20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該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包含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之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上述未接合區域包含沿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之一者(被覆體邊緣部28a)延伸之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及沿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之另一者(被覆體邊緣部28b)延伸之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相較於第1未接合區域與第2未接合區域之距離,自第1未接合區域朝向第2未接合區域之方向上之內容器之尺寸(圖14(a)所示之距離L)較大。 此處,所謂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與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之距離係自第1未接合區域朝向第2未接合區域之方向(第1未接合區域與第2未接合區域之對向方向;(圖14(a)中之左右方向))上之第1未接合區域與第2未接合區域之最短距離。 又,自第1未接合區域朝向第2未接合區域之方向上之內容器之尺寸、即圖14(a)所示之距離L係被覆體邊緣部28a之外緣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外緣之距離。 此處,容器用片體200具有自被覆體20突出之管狀之填充材導入部29。填充材導入部29之未接合部68亦為封入至各未接合部61、62、63、65、66、67內之空間的填充材之入口。填充材導入部29之配置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以填充材導入部29自外部氣體導入部26突出之方式配置填充材導入部29。 再者,圖13表示頂褶片部22(及未圖示之頂褶片部12)相對於主體部21(及未圖示之主體部11)正交之狀態。當進行容器構成片體400之熱密封時,成為如圖13之姿勢,頂褶片片體部55之半部與頂褶片貼合部56由模具(未圖示)夾持,並且頂褶片片體部55之其餘部分與頂褶片貼合部57由模具夾持,且第1主面片體部51、第2主面片體部52、第1底褶片片體部53及第2底褶片片體部54亦由模具夾持。 再者,圖14(a)及圖14(b)表示以頂褶片貼合部56與第1主面片體部51中之其餘部分重疊之方式將容器用片體200彎折的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用片體200係於以此種方式被彎折之狀態下自製作該容器用片體200之步驟向於內容器10中收容收容物96之步驟供給。 進而,如上所述般藉由對容器構成片體400進行熱密封而製作容器用片體200後,經由填充材導入部29之未接合部68對各未接合部61、62、63、65、66、67導入填充材(例如空氣)。藉此,各未接合部61、62、63、65、66、67膨脹而形成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從而對被覆體20賦予剛性。 即,對各未接合部61、62、63、65、66、67中之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填充填充材而構成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 藉由使各未接合部61、62、63、65、66、67膨脹,而例如主體部21於前後方向上亦鼓出(參照圖5、圖6(a)、圖6(a))。 又,於構成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後,例如將填充材封入部47中與未接合部68鄰接之部位以適當之方法密封(亦即,將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密封,而將填充材封入至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藉此,限制填充材自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之洩漏。 進而,將填充材導入部29於基端部切除。 以此方式,製造容器100。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準備構成內容器10之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準備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該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構成被覆體20者,且包含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重疊配置;藉由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彎折,且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10,並且設為由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構成之被覆體20覆蓋內容器10之狀態,且設為於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之間、或被覆體20形成有將外部氣體導入至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的狀態;及於未接合區域封入填充材。 再者,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之內部之壓力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較大氣壓更高壓,例如可設為10 kPa以上且500 kPa以下。 作為將填充材封入部密封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方法:於填充材封入部47中與未接合部68鄰接之部位,不對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進行未接合處理以使其等能夠熱密封,且於容器構成片體400之製作階段及容器用片體200之製作階段不對該部位進行熱密封,於填充材填充後對該部位進行熱密封。 進而,藉由經由流出口30之筒部32於收容區域10a內收容收容物96,而獲得裝有收容物96之容器100、即容器包裝品300。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具備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及收容於收容區域10a之收容物96。 再者,於各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封入填充材之時序、與於收容區域10a收容收容物96之時序之前後關係並無特別限定。既可於在各填充材封入部封入填充材後於收容區域10a收容收容物96,亦可於在收容區域10a收容收容物96後於各填充材封入部封入填充材,還可同時(並行)進行填充材向各填充材封入部之封入與收容物96向收容區域10a之收容。 此處,如上所述,被覆體20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該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包含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之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且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具備自配置有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被覆體邊緣部(被覆體邊緣部28a、28b)。 填充材封入部包含沿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一者(被覆體邊緣部28a)延伸之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及沿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另一者(被覆體邊緣部28b)延伸之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 而且,相較於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與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之距離d(圖16(a))之狀態,於將內容器10壓扁為扁平之狀態下自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朝向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之方向上之內容器10之尺寸(圖14(a)所示之距離L)更大。 藉此,可藉由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與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保持內容器10,因此當收容物96減少時,內容器10容易均勻地壓扁。由此,可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此處,所謂距離d係自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朝向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之方向(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對向方向;(圖16(a)中之左右方向))上之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最短距離。 又,於將內容器10壓扁為扁平之狀態下自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朝向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之方向上之內容器10之尺寸、即圖14(a)所示之距離L係被覆體邊緣部28a之外緣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外緣之距離。 更詳細而言,主體部11之一部分係配置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之間,主體部11之另一部分係配置於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與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之間。藉此,可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即,容器100具備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及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且內容器10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該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包含處於將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第1主面部11a)與第2內容器主面部(第2主面部11b),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之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彼此之間,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之另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彼此之間。 又,如上所述,被覆體20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堵塞被覆體主體部中與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之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及跨及被覆體底部與被覆體主體部而配置之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3、填充材封入部45),且內容器10具有堵塞與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之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 而且,如圖18所示,於底褶片部13形成有摺疊引導線13a,且底褶片部13沿摺疊引導線13a彎折,而成為朝向內容器10之內側凸起之形狀。此處,將底褶片部13之摺疊引導線13a及其附近之部分稱為摺疊引導部。 即,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具備摺疊引導部,摺疊引導部朝向內容器10之內側凹陷。 由此,伴隨著內容器10內部之收容物96之減少,底褶片部13沿摺疊引導線13a逐漸整齊地摺疊,因此可進一步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又,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3或填充材封入部45)之至少一部分與內容器底部(例如底褶片部13)或內容器10中之內容器底部附近之部分相接(參照圖19)。 藉此,可藉由底部填充材封入部限制內容器10之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之擴大,因此可維持為摺疊引導線13a折起之狀態。 例如,如圖19所示,填充材封入部43之一部分與內容器10中之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附近之部分相接。 又,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一部分與內容器10中之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附近之部分相接。 此處,內容器10中之內容器底部附近之部位例如可設為將主體部11於高度方向(上下方向)上三等分後最下方之區域。 又,被覆體20具備將內容器10之與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一對底部填充材封入部。 藉此,可更佳地限制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之擴大,從而可維持為摺疊引導線13a折起之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前後之填充材封入部43將底褶片部13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圖19)。即,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包含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之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被覆體20具備跨及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而配置之第1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及跨及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而配置之第2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3),作為底部填充材封入部。 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左右之填充材封入部45將底褶片部13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圖20)。 又,如圖18所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具備朝向內容器10之隆起部23a。 藉此,可較佳地限制內容器10之內容器底部(底褶片部13)向下擴大,從而可維持為摺疊引導線13a折起之狀態。 更詳細而言,藉由使底褶片部23沿摺疊引導線彎折,而形成隆起部23a。 此處,被覆體20係形成為具備與載置面對向地配置之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及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之形狀,該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包含處於將內容器10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之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 而且,如圖17所示,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62、63、65、66、67、68)中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之交界之部位和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邊緣之最短距離(A)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自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之交界之部位至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交界之部位的最短距離(B)之1/2以下。 藉此,可較佳地實現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具備隆起部23a之構造。 此處,於圖17中,對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成為底褶片部23之區域標註有影線。 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中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之交界之部位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中沿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1之部位、及沿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2之部位。交界線161係沿圖12所示之2條彎摺線71中上側之彎摺線71之部位,交界線162係沿圖12所示之2條彎摺線71中下側之彎摺線71之部位。 而且,上述距離A可設為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中沿交界線161或交界線162之部位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外緣之最短距離。 即,上述距離A可設為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1之左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左緣之最短距離、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1之右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右緣之最短距離、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2之左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左緣之最短距離、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2之右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右緣之最短距離中最短之距離。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1之左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左緣之最短距離、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1之右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右緣之最短距離、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2之左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左緣之最短距離、及圖17所示之交界線162之右端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右緣之最短距離相互相等。 又,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中沿交界線161之部位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之交界之部位。 又,於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未接合區域中沿交界線162之部位係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成為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交界之部位。 根據如上之第1實施形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41、42、43、45、46、47,容器100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 由此,由於可藉由填充材封入部提昇被覆體20之剛性,故而可將被覆體20製成保形性良好者。又,由於可經由外部氣體導入部26對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被覆體20之內表面之間導入外部氣體,故而可與被覆體20獨立地容易地縮小內容器10之容積(參照圖16(b))。藉此,可容易地排出內容器10內之收容物96,從而可抑制收容物96於內容器10內之殘留。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 其次,使用圖21,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之不同之處在於以下說明之方面,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內容器10之內容器邊緣部18a及18b與被覆體20之被覆體邊緣部28a及28b於密封部25未接合。 而且,如圖21所示,於內容器邊緣部18a及18b之側方,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彼此(第1膜層121彼此)於密封部27相互接合而形成被覆體邊緣部28a及28b。 又,容器用片體200具備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及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內容器10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該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包含處於將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第1主面部11a)與第2內容器主面部(第2主面部11b),內容器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開口部14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一者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彼此之間、或一對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彼此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一者(內容器邊緣部18a)係配置於一對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彼此之間,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另一者(內容器邊緣部18b)係配置於一對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彼此之間。 又,內容器10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至少一者係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15。 而且,如圖21所示,內容器邊緣部18a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1彼此之間,內容器邊緣部18b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前後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2彼此之間。 即,容器100具備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及分別配置於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之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內容器10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該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包含處於將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第1主面部11a)與第2內容器主面部(第2主面部11b),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具備自配置有開口部14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一者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彼此之間、或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彼此之間。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一者(內容器邊緣部18a)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彼此之間,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另一者(內容器邊緣部18b)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2)彼此之間。 根據本變化例,亦能夠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 其次,使用圖22(a),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之不同之處在於不具有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及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同樣地構成。 根據本變化例,亦能夠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 其次,使用圖22(b),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之不同之處在於不具有後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1及前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2,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同樣地構成。 根據本變化例,亦能夠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 其次,使用圖23(a),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之不同之處在於內容器邊緣部18b之構造,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同樣地構成。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內容器邊緣部18b係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沿摺疊引導線17a向內容器10之內摺疊而成之摺疊部17。 根據本變化例,亦能夠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內容器邊緣部18a及18b之兩者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沿摺疊引導線17a向內容器10之內摺疊而成之摺疊部17。 如此,內容器10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至少一者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沿摺疊引導線17a摺疊而成之摺疊部17。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 其次,使用圖23(b),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之不同之處在於內容器邊緣部18b之構造,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圖21)同樣地構成。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內容器邊緣部18b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回折而成之回折部16。 根據本變化例,亦能夠藉由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例,亦可內容器邊緣部18a及18b之兩者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回折而成之回折部16。 如此,內容器10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至少一者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回折而成之回折部16。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 其次,使用圖24,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之不同之處在於底褶片部23與底褶片部13係局部地接合,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底褶片部23與底褶片部13係藉由在熔合部126局部地熱密封而接合。 於構成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第2膜層122中,於構成底褶片部23之部分之一部分預先形成貫通該第2膜層122之正面及背面之貫通孔,藉此於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熱密封而製作容器構成片體400之階段、或將容器構成片體400熱密封而製作容器用片體200之階段,可使第1膜層121中成為底褶片部23之部分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局部地接合。 其結果為,如圖24所示,可獲得底褶片部23與底褶片部13於熔合部126局部地接合之構造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 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被覆體20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及堵塞被覆體主體部(主體部21)中與內容器10之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部之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於被覆體底部(底褶片部23),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局部地相互接合。 藉此,可抑制底褶片部13自底褶片部23被提起,因此能夠更容易地排出內容器10內之收容物96。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 其次,使用圖25,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之不同之處在於以下說明之方面,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300及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遍及內容器邊緣部18a之整個區域將內容器邊緣部18a與被覆體邊緣部28a接合,且遍及內容器邊緣部18b之整個區域將內容器邊緣部18b與被覆體邊緣部28b接合。 與此相對,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例如於與內容器邊緣部18a之一部分重疊之位置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於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形成部位,內容器邊緣部18a與被覆體邊緣部28a相互未接合。亦即,於內容器邊緣部18a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途部分配置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 再者,亦可於與內容器邊緣部18b之一部分重疊之位置亦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即,亦可於內容器邊緣部18b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途部分亦配置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 如此,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內容器10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該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包含處於將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第1主面部11a)與第2內容器主面部(第2主面部11b)(參照圖2),內容器主體部(主體部11)具備自內容器10之配置有開口部14(圖2)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於一對內容器邊緣部18a、18b之至少一者,被覆體20與內容器10局部地相互接合。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6(a)、圖26(b)及圖27對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圖21)之不同之處在於以下說明之方面,其他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圖21)同樣地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被覆體邊緣部28a及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兩者,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相互未接合。而且,於被覆體邊緣部28a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兩者,形成有上下延伸之狹縫狀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圖26(a)、圖26(b)、圖27)。 藉由在被覆體邊緣部28a及被覆體邊緣部28b使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未接合,而如圖27所示般,於被覆體邊緣部28a,被覆體構成片材120成為向內蜷曲之形狀之彎曲部125。 由此,被覆體邊緣部28a及被覆體邊緣部28b之手感變得柔軟。 再者,狹縫狀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亦可僅形成於被覆體邊緣部28a或被覆體邊緣部28b之一者。 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之至少一者,第1被覆體主面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第2主面部21b)相互未接合,且於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之至少一者形成有狹縫狀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及容器包裝品300既可具有頂褶片部22之周緣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亦可不具有頂褶片部22之周緣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 又,於填充材封入部41之上下方向上之一部分區域,填充材封入部41朝向主體部21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同樣地,於填充材封入部42之上下方向上之一部分區域,填充材封入部42朝向主體部21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藉由使填充材封入部41、42以此種方式彎曲,從而被覆體邊緣部28a及被覆體邊緣部28b之彎曲部125更容易蜷曲。 如此,於一對被覆體邊緣部28a、28b之至少一者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中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一者之被覆體邊緣部側之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41或填充材封入部42)朝向主體部21之橫寬方向(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於被覆體之一對被覆體邊緣部分別形成外部氣體導入部26,且填充材封入部41與填充材封入部42之各者朝向主體部21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8對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100之不同之處在於以下說明之方面,對於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之構成中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共通之構成,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內容器10係於與開口部14為相反側之端緣具有端封152之管容器。 沿被覆體20之左側之邊緣部(被覆體邊緣部28a)而形成有前後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5。同樣地,沿被覆體20之右側之邊緣部(被覆體邊緣部28b)而形成有前後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6。 而且,端封152之左端部係配置於前後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5彼此之間,端封152之右端部係配置於前後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6彼此之間。 但,端封152亦可僅配置於前後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5彼此之間、及前後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6彼此之間之一者。 即,端封152係配置於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5彼此之間、及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6彼此之間之至少一者。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藉由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5或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156穩定地保持內容器10。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使用圖29至圖31對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容器100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100之不同之處在於以下說明之方面,其他方面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如圖2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填充材封入部41及填充材封入部42之彎曲形狀之曲率大於第2實施形態(填充材封入部41及填充材封入部42之彎曲形狀之曲率半徑小於第2實施形態)。 藉此,如圖30所示,於填充材封入部41及填充材封入部42之彎曲部分,被覆體20之主體部21成為於前後方向上更大程度地膨脹之形狀。 進而,如圖30所示,被覆體20具備使填充材封入部42之彎曲部分之上端部42b與下端部42c相互連通之填充材封入部171。 填充材封入部171係配置於填充材封入部42之彎曲部分與被覆體邊緣部28b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填充材封入部171上下呈直線狀延伸。但,填充材封入部171亦可朝向被覆體邊緣部28b側凸起彎曲。 同樣地,被覆體20具備使填充材封入部41之彎曲部分之上端部與下端部相互連通之填充材封入部171。 填充材封入部171例如較填充材封入部41及填充材封入部42更細。即,例如相對於填充材封入部171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截面上的該填充材封入部171之截面面積小於相對於填充材封入部41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截面上的該填充材封入部41之截面面積、及相對於填充材封入部42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截面上的該填充材封入部42之截面面積。 於此種構造之容器100中,被覆體20之側面(尤其是配置有填充材封入部171之高度區域)成為平面狀,並且被覆體20中之(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中之)外部氣體導入部26之周圍緣部之位置穩定,被覆體20之外觀及握持感良好。 再者,被覆體20之左右之側面相互對向。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作為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可使用圖31所示之構造者。 該被覆體構成片材120具備未接合部172。未接合部172係沿未接合部61中成為填充材封入部41之彎曲部分之部分配置。 再者,於圖29至圖31中,表示容器100不具備填充材封入部46及未接合部66之例,但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100亦可具備填充材封入部46及未接合部66。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亦包含可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之各種變化、改良等態樣。 例如,上述中,說明了對流出口30之筒部32安裝有附泵蓋90之例,但亦可對流出口30之筒部32安裝單獨之螺旋蓋、或其他分配器(例如觸發式分配器)。 又,上述中,對在容器100之狀態下切除了包含未接合部68之填充材導入部29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於已對未接合部68填充有填充材下狀態下於容器100保留填充材導入部29。於該情形時,當廢棄容器100時,藉由將填充材導入部29破斷使未接合部68之內部與外部氣體連通,而可經由未接合部68將各填充材封入部41~47內之填充材(例如空氣)排出至外部,於該狀態下可將容器100壓扁至較薄。 又,上述中,對在被覆體20之底部之間隙49(圖6(b)),內容器10之底部之底褶片邊緣密封部15a由填充材封入部43與填充材封入部45夾持之例進行了說明。但,除該構成以外,內容器10之底褶片部13之密封部15亦可與被覆體20之底部接合。 例如,於圖11及圖12所示之容器構成片體400之狀態下,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互為相同形狀,以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外形線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外形線相互一致之方式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重合,於該狀態下,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相互接合。 於該情形時,可藉由共通之切割刀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被覆體構成片材120一次性沖裁,因此容器100之製造變得容易。 又,上述中,對內容器10具有頂褶片部12,並且被覆體20具有頂褶片部22之例進行了說明,但內容器10及被覆體20亦可不具有頂褶片部12及頂褶片部22。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之技術思想。 <1>一種容器,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上述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上述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且 該容器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 <2>如<1>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3>如<2>之容器,其中於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周圍,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相互接合。 <4>如<2>或<3>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且 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5>如<2>至<4>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 被覆體主體部;及 被覆體底部,其堵塞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中與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且 於上述被覆體底部,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一者延伸之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及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另一者延伸之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且 相較於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距離,於將上述內容器壓扁為扁平之狀態下自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朝向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方向上的上述內容器之尺寸更大。 <7>如<6>之容器,其具備: 一對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 一對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上述內容器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包含處於將收容上述收容物之收容區域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及第2內容器主面部, 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一者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或上述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 <8>如<7>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 <9>如<7>或<8>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沿摺疊引導線摺疊而成之摺疊部。 <10>如<7>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於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緣具有端封之管容器,且 上述端封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及上述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之至少一者。 <11>如<6>至<10>中任一項之容器,其具備: 一對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 一對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形成有上述外部氣體導入部,且 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中形成有上述外部氣體導入部之一者之上述被覆體邊緣部側之邊緣填充材封入部朝向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12>如<1>至<11>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 被覆體主體部; 被覆體底部,其堵塞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中與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及 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其跨及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被覆體主體部而配置;且 上述內容器具有堵塞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之內容器底部,且 上述內容器底部具備摺疊引導部,上述摺疊引導部朝向上述內容器之內側凹陷。 <13>如<12>之容器,其中上述底部填充材封入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內容器底部或上述內容器中之上述內容器底部附近之部分相接。 <14>如<12>或<13>之容器,其具備一對上述底部填充材封入部,該一對上述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將上述內容器之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 <15>如<12>至<14>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底部具備朝向上述內容器之隆起部。 <16>一種容器包裝品,其具備: 如<1>至<15>中任一項之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內容器。 <17>一種容器用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且 該容器用片體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 <18>一種容器構成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構成片材,其藉由被彎折並將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 被覆體構成片材,其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而構成被覆上述內容器之被覆體;及 周緣接合部,其係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周緣部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相互接合而成;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於該容器構成片體中由上述周緣接合部包圍之內側區域,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未接合之第2未接合區域, 於上述周緣接合部之延伸方向上,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局部未接合之第3未接合區域,且 上述第2未接合區域中之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間隙經由上述第3未接合區域而與該容器構成片體之外部空間連通。 <19>如<18>之容器構成片體,其中上述被覆體係形成為具備與載置面對向地配置之被覆體底部、及被覆體主體部的形狀,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上述未接合區域中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之交界之部位和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邊緣之最短距離(A)係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中自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之交界之部位至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之交界之部位的最短距離(B)之1/2以下。 <20>一種容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準備構成內容器之內容器構成片材; 準備被覆體構成片材,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構成被覆體者,且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 藉由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彎折,並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上述內容器,並且設為由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之上述被覆體覆蓋上述內容器之狀態,且設為於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之間、或於上述被覆體形成有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之外部氣體導入部的狀態;及 於上述未接合區域封入填充材。 <21>如上述任一項之容器,其具備:一對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係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一對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係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上述內容器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包含處於將收容上述收容物之收容區域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及第2內容器主面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之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且上述內容器主體部之另一部分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 <22>如上述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且 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相互未接合,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形成有狹縫狀之上述外部氣體導入部。 <23>如上述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回折而成之回折部。 <24>如上述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包含處於將收容上述收容物之收容區域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及第2內容器主面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具備自上述內容器之配置有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且於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25>如上述任一項之容器用片體,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 上述未接合區域包含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一者延伸之第1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1)、及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另一者延伸之第2未接合區域(未接合部62),且 相較於上述第1未接合區域與上述第2未接合區域之距離,自上述第1未接合區域朝向上述第2未接合區域之方向上之上述內容器之尺寸更大。 <26>如<23>之容器用片體,其具備: 一對上述第1未接合區域,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 一對上述第2未接合區域,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上述內容器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包含處於將收容上述收容物之收容區域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及第2內容器主面部, 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一者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未接合區域彼此之間,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另一者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2未接合區域彼此之間。 <27>如<26>之容器用片體,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 <28>一種容器,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上述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上述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 <29>一種容器包裝品,其具備: 如<28>之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內容器。 <30>一種容器用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31>一種容器構成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構成片材,其藉由被彎折並將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 被覆體構成片材,其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而構成被覆上述內容器之被覆體;及 周緣接合部,其係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周緣部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相互接合而成;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且 於該容器構成片體中由上述周緣接合部包圍之內側區域,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未接合之第2未接合區域。 <32>一種容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準備構成內容器之內容器構成片材; 準備被覆體構成片材,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構成被覆體者,且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 藉由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彎折,並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上述內容器,並且設為由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之上述被覆體覆蓋上述內容器之狀態;及 於上述未接合區域封入填充材。 本申請案主張以於2017年3月7日提出申請之PCT申請案PCT/JP2017/008929號為基礎之優先權,於本文中引入該揭示之所有內容。
10 內容器 10a 收容區域 11 主體部(內容器主體部) 11a 第1主面部(第1內容器主面部) 11b 第2主面部(第2內容器主面部) 12 頂褶片部 13 底褶片部(內容器底部) 13a 摺疊引導線 14 開口部 15 密封部 15a 底褶片邊緣密封部 16 回折部 17 摺疊部 17a 摺疊引導線 18a 內容器邊緣部 18b 內容器邊緣部 20 被覆體 21 主體部(被覆體主體部) 21a 第1主面部(第1被覆體主面部) 21b 第2主面部(第2被覆體主面部) 22 頂褶片部 23 底褶片部(被覆體底部) 23a 隆起部 24 開口部 24a 開口部 25 密封部 26 外部氣體導入部 27 密封部 28a 被覆體邊緣部 28b 被覆體邊緣部 29 填充材導入部 30 流出口 31 基部 32 筒部 41 填充材封入部 41a 下部 42 填充材封入部 42a 下部 42b 上端部 42c 下端部 43 填充材封入部 45 填充材封入部 46 填充材封入部 47 填充材封入部 49 間隙 51 第1主面片體部 52 第2主面片體部 53 第1底褶片片體部 54 第2底褶片片體部 55 頂褶片片體部 56 頂褶片貼合部 57 頂褶片貼合部 58 切口形狀部 61 未接合部 62 未接合部 63 未接合部 65 未接合部 66 未接合部 67 未接合部 68 未接合部 71 彎摺線 72 彎摺線 73 彎摺線 74 彎摺線 90 附泵蓋 91 蓋部 92 立起筒部 93 按下部 94 噴嘴部 95 送液管 96 收容物 100 容器 110 內容器構成片材 111 內表面 112 外表面 117a 導入口形成部 120 被覆體構成片材 121 第1膜層 122 第2膜層 123 未接合部 124 第3未接合區域125 彎曲部 126 熔合部 131 第1層 132 第2層 133 第3層 141 第1層 142 第2層 143 第3層 144 第4層 151 褶片部 152 端封 155 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 156 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 161 交界線 162 交界線 171 填充材封入部 172 未接合部 200 容器用片體 300 容器包裝品 400 容器構成片體 d 距離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立體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內容器之立體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前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後視圖。 圖5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右側視圖。 圖6(a)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俯視圖,圖6(b)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仰視圖。 圖7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內容器之仰視圖。 圖8(a)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被覆體的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分解圖(俯視圖),圖8(b)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被覆體的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分解圖(剖視圖)。 圖9(a)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被覆體的被覆體構成片材之俯視圖,圖9(b)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被覆體的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剖視圖。 圖10(a)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片體之俯視圖(內表面側),圖10(b)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片體之俯視圖(外表面側),圖10(c)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片體之剖視圖。 圖11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容器構成片體之俯視圖,將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部分表示於上表面側。 圖12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容器構成片體(附流出口)之俯視圖,將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部分表示於上表面側。 圖13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片體之側視圖。 圖14(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片體之摺疊狀態之前視圖,圖14(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片體之摺疊狀態之側視圖。 圖15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之前視圖,表示安裝有附泵蓋之狀態。 圖16(a)及圖16(b)之各者係沿著圖15之A-A線之剖視圖,其中圖16(b)表示與圖16(a)之狀態相比收容區域內之收容物減少之狀態。 圖17係圖9(a)之局部放大圖。 圖18係沿著圖3之A-A線之模式性側剖視圖。 圖19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下端部之模式性側視圖。 圖20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之下端部之模式性前視圖。 圖21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容器包裝品之俯視剖視圖。 圖22(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容器包裝品之俯視剖視圖,圖22(b)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容器包裝品之俯視剖視圖。 圖23(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容器包裝品之俯視剖視圖,圖23(b)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容器包裝品之俯視剖視圖。 圖24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容器包裝品之仰視圖。 圖25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容器之前視圖。 圖26(a)係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前視圖,圖26(b)係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右側視圖。 圖27係第2實施形態之容器包裝品之模式性俯視剖視圖。 圖28係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之模式圖。 圖29係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前視圖。 圖30係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右側視圖。 圖31係構成第4實施形態之容器之被覆體的被覆體構成片材之俯視圖。

Claims (25)

  1. 一種容器,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上述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上述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且 該容器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
  2. 如請求項1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3. 如請求項2之容器,其中於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周圍,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相互接合。
  4. 如請求項2或3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且 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中之至少一者,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5. 如請求項2或3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 被覆體主體部;及 被覆體底部,其堵塞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中與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且 於上述被覆體底部,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局部地相互接合。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被覆體主體部,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及第2被覆體主面部, 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的一對被覆體邊緣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一者延伸之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及沿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另一者延伸之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且 相較於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距離,於將上述內容器壓扁為扁平之狀態下自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朝向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之方向上的上述內容器之尺寸更大。
  7. 如請求項6之容器,其具備: 一對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 一對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上述內容器具備內容器主體部,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包含處於將收容上述收容物之收容區域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內容器主面部及第2內容器主面部, 上述內容器主體部具備自配置有上述開口部之側朝向相反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一者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或上述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
  8. 如請求項7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且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彼此接合而成之密封部。
  9. 如請求項7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由內容器構成片材所構成, 上述一對內容器邊緣部之至少一者係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沿摺疊引導線摺疊而成之摺疊部。
  10. 如請求項7之容器,其中上述內容器係於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緣具有端封之管容器,且 上述端封係配置於上述一對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及上述一對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彼此之間之至少一者。
  11. 如請求項6之容器,其具備: 一對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及 一對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於上述一對被覆體邊緣部之至少一者形成有上述外部氣體導入部,且 上述第1邊緣填充材封入部與上述第2邊緣填充材封入部中之形成有上述外部氣體導入部之一者之上述被覆體邊緣部側之邊緣填充材封入部朝向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之橫寬方向上之中心側凸起彎曲。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具備: 被覆體主體部; 被覆體底部,其堵塞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中與上述內容器之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及 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其跨及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被覆體主體部而配置;且 上述內容器具有堵塞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之內容器底部, 上述內容器底部具備摺疊引導部,上述摺疊引導部朝向上述內容器之內側凹陷。
  13. 如請求項12之容器,其中上述底部填充材封入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內容器底部或上述內容器中之上述內容器底部附近之部分相接。
  14. 如請求項12之容器,其具備一對上述底部填充材封入部,上述一對底部填充材封入部將上述內容器之與上述開口部為相反側之端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
  15. 如請求項12之容器,其中上述被覆體底部具備朝向上述內容器之隆起部。
  16. 一種容器包裝品,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內容器。
  17. 一種容器用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係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且 該容器用片體具備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的外部氣體導入部。
  18. 一種容器構成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構成片材,其藉由被彎折並將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 被覆體構成片材,其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而構成被覆上述內容器之被覆體;及 周緣接合部,其係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周緣部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相互接合而成;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於該容器構成片體中由上述周緣接合部包圍之內側區域,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未接合之第2未接合區域, 於上述周緣接合部之延伸方向上,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局部未接合之第3未接合區域,且 上述第2未接合區域中之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間隙經由上述第3未接合區域而與該容器構成片體之外部空間連通。
  19. 如請求項18之容器構成片體,其中上述被覆體係形成為具備與載置面對向地配置之被覆體底部及被覆體主體部的形狀,上述被覆體主體部包含處於將上述內容器夾於其間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的第1被覆體主面部與第2被覆體主面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上述未接合區域中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被覆體主體部之交界之部位和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緣之最短距離(A)係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中自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第1被覆體主面部之交界之部位至成為上述被覆體底部與上述第2被覆體主面部之交界之部位的最短距離(B)之1/2以下。
  20. 一種容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準備構成內容器之內容器構成片材; 準備被覆體構成片材,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構成被覆體者,且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 藉由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彎折,並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上述內容器,並且設為由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之上述被覆體覆蓋上述內容器之狀態,且設為於上述被覆體與上述內容器之間、或於上述被覆體形成有將外部氣體導入至上述內容器之外表面與上述被覆體之內表面之間之外部氣體導入部的狀態;及 於上述未接合區域封入填充材。
  21. 一種容器,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於上述複數層膜層之層間存在填充材而較上述膜區域於該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厚度方向上膨脹之填充材封入部。
  22. 一種容器包裝品,其具備: 如請求項21之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內容器。
  23. 一種容器用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其收容收容物,並且具有能夠排出上述收容物之開口部;及 被覆體,其由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成之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且覆蓋上述內容器;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24. 一種容器構成片體,其具備: 內容器構成片材,其藉由被彎折並將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內容器; 被覆體構成片材,其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而構成被覆上述內容器之被覆體;及 周緣接合部,其係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之周緣部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相互接合而成;且 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且 於該容器構成片體中由上述周緣接合部包圍之內側區域,形成有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未接合之第2未接合區域。
  25. 一種容器之製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準備構成內容器之內容器構成片材; 準備被覆體構成片材,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係積層複數層膜層而構成且構成被覆體者,且具備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接合之膜區域、及上述複數層膜層彼此局部未接合之未接合區域; 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重疊配置; 藉由將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彎折,並將上述內容器構成片材之周緣部彼此接合而構成上述內容器,並且設為由上述被覆體構成片材所構成之上述被覆體覆蓋上述內容器之狀態;及 於上述未接合區域封入填充材。
TW107107605A 2017-03-07 2018-03-07 container TWI646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8929 2017-03-07
PCT/JP2017/008929 WO2018163269A1 (ja) 2017-03-07 2017-03-07 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946A TW201836946A (zh) 2018-10-16
TWI646026B true TWI646026B (zh) 2019-01-01

Family

ID=59798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7605A TWI646026B (zh) 2017-03-07 2018-03-07 contain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2292B2 (zh)
EP (1) EP3492403B1 (zh)
JP (1) JP6193535B1 (zh)
CN (1) CN109641687A (zh)
TW (1) TWI646026B (zh)
WO (1) WO20181632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2905A1 (ja) 2015-09-09 2017-03-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186546B1 (ja) * 2017-03-07 2017-08-23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7146447B2 (ja) * 2018-05-21 2022-10-04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CN111051211B (zh) * 2018-07-12 2021-11-26 花王株式会社 薄片材料容器
WO2020012607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7164387B2 (ja) * 2018-10-04 2022-11-01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7212493B2 (ja) * 2018-10-16 2023-01-25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用シート
JP2020070041A (ja) * 2018-10-30 2020-05-07 花王株式会社 包装容器
WO2020110865A1 (ja) 2018-11-26 2020-06-04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2020083426A (ja) * 2018-11-29 2020-06-04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EP3738903A4 (en) 2019-04-04 2021-01-13 Kao Corporation FILM FOR CONTAINERS
US20210339929A1 (en) * 2019-08-30 2021-11-04 Kao Corporation Container
US20210354333A1 (en) * 2019-08-30 2021-11-18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recycling containers
CN115279663B (zh) * 2020-03-13 2024-04-16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容器
WO2021181692A1 (ja) * 2020-03-13 2021-09-16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
CN115298103B (zh) * 2020-03-13 2024-04-05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容器
JP7386126B2 (ja) * 2020-05-28 2023-11-24 Pacraft株式会社 気体封入方法及び気体封入装置
JP7421421B2 (ja) 2020-06-08 2024-01-24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パウチ容器梱包体
CN117242016A (zh) 2021-04-26 2023-12-15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容器
JPWO2022254546A1 (zh) 2021-05-31 2022-12-08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4201A1 (en) * 2012-02-23 2013-08-29 Cryovac, Inc. Pouch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412526A (zh) * 2012-05-07 2014-04-01 Procter & Gamble 可撓性容器之可撓性材料
JP2015006891A (ja) * 2013-06-24 2015-01-15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自立パウチ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5548Y2 (ja) * 1990-03-30 1997-05-14 株式会社サンエー化研 立置可能な緩衝包装材
US5344045A (en) 1990-12-17 1994-09-06 The Coca-Cola Company Liquid container system
JPH10287365A (ja) 1997-04-15 1998-10-27 Masao Nakatani 二重式乳状液容器
JP2000109095A (ja) 1998-10-09 2000-04-1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袋状包装容器
FR2836128B1 (fr) 2002-02-19 2004-10-08 Valois Sa Distributeur de produit fluide
JP2008029672A (ja) 2006-07-31 2008-02-14 Fuji Seal International Inc 薬液充填バッグ包装体
US8915359B2 (en) * 2010-06-17 2014-12-23 David DiLiberto Container having a tearable packet therein
NL2005355C2 (en) * 2010-09-15 2012-03-19 Gambo Material Handling B V Bag, in particular for bag-in-box packaging.
JP2012250732A (ja) 2011-06-01 2012-12-20 Keizo Fujita 二重構造容器
EP2671818A1 (de) 2012-06-05 2013-12-11 Nordenia Deutschland Halle GmbH Verpackung eines Produktes, welches innerhalb der Verpackung ein Gas bildet
JP2014005030A (ja) 2012-06-25 2014-01-1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自立袋
JP5430779B1 (ja) 2013-01-30 2014-03-05 哲夫 村山 スタンドパック型二重収納構造体
FR3003245B1 (fr) * 2013-03-13 2015-03-20 Sartorius Stedim Biotech Reception, vidage et transfert sous pression d'une grande quantite de fluide biopharmaceutique en vue d'un traitement ulterieur.
CN203345437U (zh) * 2013-05-28 2013-12-18 云南古柏气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囊包装结构
US20160176583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lexible Containers with Easily Variable Sizing
WO2017042905A1 (ja) 2015-09-09 2017-03-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17809B2 (ja) 2016-12-28 2021-01-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17810B2 (ja) 2016-12-28 2021-01-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76468B2 (ja) 2017-03-07 2021-05-26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用中間材の製造方法、軟包材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6879784B2 (ja) 2017-03-07 2021-06-02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54157B2 (ja) 2017-03-07 2021-04-07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用中間材、軟包材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6920077B2 (ja) 2017-03-07 2021-08-18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
JP6822917B2 (ja) 2017-07-31 2021-01-27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2018144885A (ja) 2017-07-31 2018-09-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WO2020012607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4201A1 (en) * 2012-02-23 2013-08-29 Cryovac, Inc. Pouch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412526A (zh) * 2012-05-07 2014-04-01 Procter & Gamble 可撓性容器之可撓性材料
JP2015006891A (ja) * 2013-06-24 2015-01-15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自立パウ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63269A1 (ja) 2019-03-14
EP3492403B1 (en) 2022-07-06
US20190168941A1 (en) 2019-06-06
EP3492403A1 (en) 2019-06-05
WO2018163269A1 (ja) 2018-09-13
CN109641687A (zh) 2019-04-16
EP3492403A4 (en) 2020-04-08
US11332292B2 (en) 2022-05-17
TW201836946A (zh) 2018-10-16
JP6193535B1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6026B (zh) container
TWI663104B (zh) 片材容器、片材容器填充品、容器用片材及容器構成片材
TWI623467B (zh) Sheet container
JP6803306B2 (ja) 容器
TWI646025B (zh) Sheet container
JP6879784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212493B2 (ja) 容器用シート
JP6817810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904691B2 (ja) シート材からなる容器およびその容器の製造方法
TW202138249A (zh) 片材容器
JP6543306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538442B2 (ja) 容器用シート材および該容器用シート材によって構成される容器
JP7360535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350154B2 (ja) 容器
JP7288140B2 (ja) 容器
JP6960515B2 (ja) シート材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