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6025B - Sheet container - Google Patents

Sheet contain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6025B
TWI646025B TW107107607A TW107107607A TWI646025B TW I646025 B TWI646025 B TW I646025B TW 107107607 A TW107107607 A TW 107107607A TW 107107607 A TW107107607 A TW 107107607A TW I646025 B TWI646025 B TW I6460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nar
sheet
container
rim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76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4936A (zh
Inventor
児玉大輔
稲川義則
岩坪貢
大塚貴博
千脇正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4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4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0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2Local reinforcements or stiffening inserts, e.g. wires, strings, strips o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008Standing pouches, i.e. "Standbeut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5/00Packages compri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partially or wholly enclosed in strips, sheets, blanks, tubes, or webs of flexible sheet material, e.g. in folded wrappers
    • B65D75/52Details
    • B65D75/58Opening or contents-removing devic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package manufacture
    • B65D75/5861Spouts
    • B65D75/5872Non-integral spouts
    • B65D75/5883Non-integral spouts connected to the package at the sealed junction of two package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005Components or details
    • B05B11/0037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1/00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 B05B11/01Single-unit hand-held apparatus in which flow of contents is produced by the muscular force of the operator at the moment of use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producing the flow
    • B05B11/10Pump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the contents from the container to a pump chamber by a sucking effect and forcing the contents out through the dispensing nozzle
    • B05B11/1001Piston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s (AREA)
  • Bag Frames (AREA)
  • Package Specialized In Special Use (AREA)

Abstract

於本發明中,片材容器(100)之容器本體(20)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於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例如第1主面部(21a))與第2面狀部(底襯部(23)),且片材具備於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有填充材之填充材封入部,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其等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分別鄰接;且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

Description

片材容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片材容器、片材容器裝品、容器用薄片、及容器構成薄片。
作為由片材構成之片材容器,近年來提出有如下所述類型者,即:為了實現保形性之提高等,而於片材之層間局部設置有非接合部,於該非接合部封入有空氣(例如,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於沿著矩形底部之4條邊分別配置之非接合部填充有空氣之構造的片材容器、及於縱橫配置在主體部之非接合部填充有空氣之構造的片材容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平7-232744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片材容器,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其係於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根據本發明人等之研究,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構造之片材容器中,未必能充分確保片材容器之容積。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能更充分地確保容積之構造之片材容器、片材容器裝品、容器用薄片、及容器構成薄片。 以下,利用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例進行說明。再者,於所有圖式中,對相同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之符號,對重複之說明適當予以省略。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利用圖1至圖14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96(圖12等)之收容區域20a(圖12等)之容器本體20,容器本體20係由複數個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2層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例如,第1主面部21a、第2主面部21b、底襯部23、及頂襯部22之4個面狀部),於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例如第1主面部21a)與第2面狀部(例如底襯部23),且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例如,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特定封入部80包含中間延伸部83、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第2特定封入部800(第2特定封入部800包含第2中間延伸部830、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及填充材封入部47),其係於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向第1面狀部之與邊界部151側為相反端152側延伸;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其等於沿著邊界部151之方向上,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分別鄰接;且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左右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 此處,中間延伸部83係連續地存在於自邊界部151至該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 又,所謂沿著邊界部151之方向,係指與自第2面狀部向第1面狀部跨越邊界部151之方向正交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大致為圖2及圖3中之左右方向。 中間延伸部83自邊界部151向相反端152(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向上方)延伸,沿著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緣(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山形之上緣)而形成有膜區域。中間延伸部83係向相反端152凸起(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向上凸起)而形成,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鄰接而形成有向邊界部151側凸起(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向下凸起)之膜區域。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左右兩側)分別鄰接之膜區域,配置於包含第1鄰接部84上方區域之範圍、及包含第2鄰接部85上方區域之範圍內。 根據此種構成之片材容器100,藉由欲使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之中間延伸部83變得平坦之力,而對容器本體20賦予使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展開之方向之力(即,欲使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位於同一平面上之力)。藉此,容器本體20形成為第1面狀部之中央部向容器本體20之外側鼓出之形狀。藉此,與容器本體20不具有中間延伸部83之情形時相比,容器本體20之內部空間之容積擴大。 尤其是,由於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故而能充分確保第1主面部21a之中央部之鼓起。 進而,由於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故而能令欲使中間延伸部83變得平坦之力即便於中間延伸部83之端部亦充分發揮作用,因此中間延伸部83能使第1主面部21a之中央部更確實地鼓起。 藉此,能充分確保片材容器100之容積。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例如可用作泵容器,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片材容器100亦可為擠壓式容器(藉由擠壓片材容器100而噴出收容物96之容器)。於片材容器100為擠壓式容器之情形時,擠壓片材容器100之力藉由中間延伸部83而傳遞至容器本體20之更廣範圍,因此能更容易地擠壓片材容器100,而使收容物96高效噴出。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本體20劃定出收容區域20a。因此,於收容物96收容於收容區域20a之狀態下,收容物96直接接觸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 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片材容器100亦可為具有藉由容器本體20加以覆蓋之內容器10,藉由該內容器10而劃定出收容區域(收容區域10a)。於該情形時,如在下述其他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收容於收容區域10a之收容物96直接接觸內容器10之內表面,但不直接接觸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本體20具有底襯部23,從而片材容器100形成為可豎立之形態。但於本發明中,片材容器並不限於可豎立之形態者,亦可為假定不豎立而躺臥配置之形態者(枕型)。 收容物96之種類並不特別限定。作為收容物96,例如可列舉洗髮精、潤絲精、美體皂、洗滌劑、柔順劑、飲料、食品等。 又,收容物96可為液體(包括膏狀物),亦可為固體(例如,粒狀物(包括顆粒狀物)、或粉狀物等)。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具有帶泵蓋90,收容物96為液體。 於收容物96為液體之情形時,收容物96之黏度例如於30℃下,較佳為1 mPa・s以上且12萬 mPa・s以下(使用B型黏度計進行測定。例如使用東機產業公司製造之PISCO Meter TV-10或PISCO Meter TVB-10等進行測定),更佳為1 mPa・s以上且6萬 mPa・s以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所有填充材封入部(例如,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及填充材封入部47)係相連為一體地形成。但於本發明中,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亦可為具備相互獨立之複數個填充材封入部。 又,片材容器100(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除填充材封入部及膜區域以外,亦可具備複數個膜層(例如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彼此互不接合且該等複數個膜層之層間不存在填充材之區域。 此處,亦可配置如下所述區域,即:鄰接於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側鄰接之膜區域,複數個膜層彼此互不接合且該等複數個膜層之層間不存在填充材。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關於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圖11)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上下關係等)之說明,在未特意預先知會之情形時,係說明使片材容器100如圖2及圖3所示般豎立之狀態或使片材容器裝品300如圖11所示般豎立之狀態下之位置關係。但該說明中之位置關係未必與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使用時或製造時之位置關係一致。 又,將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正面側稱為前方,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背面側稱為後方,面朝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正面為右側(圖2、圖11中之右側)者稱為右方,面朝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正面為左側(圖2、圖11中之左側)者稱為左方。 再者,關於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之各構成要素之位置關係,亦有說明各圖所示之位置關係之情形時。 關於容器本體20,將圖7(a)及圖8所示之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彎折,並將該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彼此接合,向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部61~67封入空氣等填充材,藉此形成為圖1至圖5(b)所示之形狀。 再者,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彼此之接合例如係藉由熱密封而進行。以下,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彼此之接合部稱為密封部27。 如圖1至圖5(b)中任一項所示,容器本體20具備:頂襯部22,其係形成於該容器本體20上端部之襯材(gusset);底襯部23(第2面狀部),其係形成於該容器本體20底部之襯材;及主體部21,其係該容器本體20中頂襯部22與底襯部23之間之部分。 頂襯部22具有能將收容區域20a內之收容物96排出之開口部24(圖1)。再者,如下所述,於頂襯部22,例如設置成槽嘴30之筒部32貫通開口部24之狀態。因此,更詳細而言,收容區域20a內之收容物96係穿過貫通頂襯部22之開口部24之槽嘴30而排出至外部。 容器本體20形成為除開口部24以外該容器本體20之內部空間密閉之構造。 主體部21具備處在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1主面部21a(第1面狀部)與第2主面部21b(第3面狀部)。 此處,主體部21具備自頂襯部22側向底襯部23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與第2緣邊部28b。即,第1緣邊部28a係主體部21左側之緣邊部(左側緣部),第2緣邊部28b係主體部21右側之緣邊部(右側緣部)。 第1主面部21a之下緣部與底襯部23之前緣部於容器本體20之正面側之下端部相互連結。同樣地,第2主面部21b之下緣部與底襯部23之後緣部於容器本體20之背面側之下端部相互連結。 又,第1主面部21a與第2主面部21b於第1緣邊部28a相互連結,並且於第2緣邊部28b亦相互連結。 例如於容器本體20之左右方向上,頂襯部22之中央部(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下述設置有槽嘴30之部分)之高度位置相對較高,其兩側部分朝容器本體20之左右兩端向下傾斜。藉此,容器本體20形成為垂肩形狀。 片材容器100於底襯部23載置在水平載置面上之狀態下能夠豎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形成容器本體20之前,預先在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設置槽嘴30(圖8),而形成為槽嘴30之筒部32自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24突出之狀態(圖1等)。 槽嘴30係包含與容器本體20內表面側接合之平板狀之基部31、及自基部31向一個方向突出之筒部32而構成。於基部31之中央部形成有貫通孔,筒部32之內部空間與基部31之貫通孔連通。筒部32形成為圓筒狀。於筒部32之外周面形成有螺紋,筒部32構成公螺紋。 容器本體20之收容區域20a經由槽嘴30之基部31之貫通孔及筒部32之內部空間,能與片材容器100之外部之空間連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收容區域20a內之收容物96係經由槽嘴30而排出至外部。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槽嘴30之基部31接著固定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中構成容器本體20內表面之面。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基部31亦可為配置於構成容器本體20之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間,而接著固定於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至少一者。 更詳細而言,於片材容器100之槽嘴30,安裝有圖11所示之帶泵蓋90。 帶泵蓋90例如具備:蓋部91,其與槽嘴30之筒部32螺合;立起筒部92,其自蓋部91向上方突出;按壓部93,其設置於立起筒部92之上端,受理使用者實施之按壓操作;噴嘴部94,其自按壓部93大致水平地突出;及送液管95,其與立起筒部92連通,較蓋部91更靠下方地突出。 在帶泵蓋90安裝於槽嘴30之筒部32之狀態下,藉由對按壓部93施以按壓操作,收容物96便會經由立起筒部92及噴嘴部94而向外部噴出。 如此,容器本體20具備能將收容物96排出之開口部24,且片材容器100具備安裝於容器本體20之開口部24之緣部之帶泵蓋90,帶泵蓋90具備受理下壓操作之操作部(按壓部93),藉由對操作部施以下壓操作,便能將收容物96排出至外部。 又,當解除對按壓部93之按壓操作從而按壓部93上升時,收容區域20a內部之收容物96經由送液管95被吸出。 再者,帶泵蓋90能相對於筒部32而裝卸。將片材容器100內之收容物96用完之後,藉由對裝有收容物96之新的片材容器100(片材容器裝品300)安裝帶泵蓋90,便可繼續使用帶泵蓋90。即,裝有收容物96之片材容器100(片材容器裝品300)係一次性物品,而帶泵蓋90能再利用。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本體20例如具備分別將於以下進行說明之填充材封入部,即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特定封入部80包含中間延伸部83、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第2特定封入部800(第2特定封入部800包含第2中間延伸部830、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及填充材封入部47。 第1緣邊封入部41沿著主體部21左側之緣邊部即第1緣邊部28a上下延伸。容器本體20具備前後一對第1緣邊封入部41。即,於第1主面部21a及第2主面部21b分別形成有第1緣邊封入部41。 第2緣邊封入部42沿著主體部21右側之緣邊部即第2緣邊部28b上下延伸。容器本體20具備前後一對第2緣邊封入部42。即,於第1主面部21a及第2主面部21b分別形成有第2緣邊封入部42。 如圖2所示,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部41a例如係以朝下方向右側位移之方式傾斜而配置。又,前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部42a例如係以朝下方向左側位移之方式傾斜而配置。 如圖3所示,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部41a例如係以朝下方向右側位移之方式傾斜而配置,後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部42a例如係以朝下方向左側位移之方式傾斜而配置(圖3係後視圖,因此圖3中左右與圖2相反)。 特定封入部80係具備中間延伸部83、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而構成。 中間延伸部83係跨及第1主面部21a與底襯部23而配置。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分別亦係跨及第1主面部21a與底襯部23而配置。 特定封入部80例如係左右對稱地形成。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特定封入部800係與特定封入部80前後對稱地形成。 第2特定封入部800係具備與中間延伸部83前後對稱之第2中間延伸部830、與特定封入部80之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前後對稱之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而構成。 即,第2中間延伸部830係跨及第2主面部21b與底襯部23而配置。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分別亦係跨及第2主面部21b與底襯部23而配置。 而且,第2特定封入部800例如係左右對稱地形成。 如圖2所示,與特定封入部80之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特定封入部80之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底襯部23更遠處。即,圖2所示之高度H1高於高度H2、H3。 圖2所示之高度H1係底襯部23至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a(即上端)之高度。換言之,係片材容器100豎立之狀態下,載置面至端83a之高度。 又,圖2所示之高度H2、H3係底襯部23至特定封入部80之第1鄰接部84、第2鄰接部85之上端位置之高度。 又,如圖3所示,與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第2中間延伸部830延伸至距底襯部23更遠處。即,圖3所示之高度H1高於高度H2、H3。 圖3所示之高度H1係底襯部23至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0a(即上端)之高度。換言之,係片材容器100豎立之狀態下,載置面至端830a之高度。 又,圖3所示之高度H2、H3係底襯部23至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第1鄰接部84、第2鄰接部85之上端位置之高度。 再者,將特定封入部80中配置於第1主面部21a之部分稱為第1部分81,將特定封入部80中配置於底襯部23之部分稱為第2部分82。 同樣地,將第2特定封入部800中配置於第2主面部21b之部分稱為第1部分81,將第2特定封入部800中配置於底襯部23之部分稱為第2部分82。 特定封入部80之第1部分81包含:基部81a,其係沿著第1主面部21a與底襯部23之邊界部151,且遍及第1鄰接部84、中間延伸部83、第2鄰接部85而水平配置;及突出部81b,其係中間延伸部83之一部分,向遠離底襯部23之方向自基部81a突出(即自基部81a向上突出)。 特定封入部80之基部81a之左端部(第1鄰接部84之左端部)與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端部相連,特定封入部80之基部81a之右端部(第2鄰接部85之右端部)與前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端部相連。藉此,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與前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經由特定封入部80之第1部分81之基部81a而相相互連結通。 同樣地,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第1部分81包含:基部81a,其係沿著第2主面部21b與底襯部23之邊界部151,且遍及第1鄰接部84、第2中間延伸部830、第2鄰接部85而水平配置;及突出部81b,其係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一部分,向遠離底襯部23之方向自基部81a突出。 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基部81a之左端部(第1鄰接部84之左端部)與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端部相連,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基部81a之右端部(第2鄰接部85之右端部)與後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端部相連。藉此,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與後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經由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第1部分81之基部81a而相相互連結通。 容器本體20具備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之中間延伸部83,因此藉由欲使中間延伸部83變得平坦之力,而對容器本體20賦予使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展開之方向之力(即,欲使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位於同一平面上之力)。藉此,容器本體20形成為第1面狀部之中央部向容器本體20之外側鼓出之形狀。藉此,與容器本體20不具有中間延伸部83之情形時相比,容器本體20之內部空間之容積擴大。 尤其是,由於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故而能充分確保第1主面部21a之中央部之鼓起。 進而,由於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故而中間延伸部83能使第1主面部21a之中央部更確實地鼓起。 藉此,能充分確保片材容器100之容積。 同樣地,容器本體20具備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3面狀部而配置之第2中間延伸部830,因此藉由欲使第2中間延伸部830變得平坦之力,而對容器本體20賦予使第3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展開之方向之力(即,欲使第3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位於同一平面上之力)。藉此,容器本體20形成為第3面狀部之中央部向容器本體20之外側鼓出之形狀。藉此,與容器本體20不具有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情形時相比,容器本體20之內部空間之容積擴大。 尤其是,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第2中間延伸部830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故而能充分確保第2主面部21b之中央部之鼓起。 進而,由於與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故而第2中間延伸部830能使第2主面部21b之中央部更確實地鼓起。 藉此,能充分確保片材容器100之容積。 如此,於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而與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容器本體20具備包含第1面狀部及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21、及由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底襯部23),主體部21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且第1面狀部與第3面狀部於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分別相互連結,較佳為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1面狀部之部分與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3面狀部之部分相互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形成,較佳為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底部(底襯部23)之第1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與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3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相互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形成,第1面狀部之第1緣邊部28a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之中央部分201(圖12)、及第3面狀部之第1緣邊部28a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之中央部分202(圖12)彼此向相反方向鼓出。 藉此,能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又,與中間延伸部83相比,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更長地向相反端152側延伸。 即,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及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且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相反端152側之端41b、42b,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a距離相反端152之最短距離更長。 同樣地,與第2中間延伸部830相比,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亦更長地向相反端152側延伸。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出部81b之左右寬度尺寸於突出部81b之下端部最大。 即,填充材封入部中位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之部分(第1部分81)包含:基部81a,其係沿著邊界部151且遍及第1鄰接部84、中間延伸部83、第2鄰接部85而配置;及突出部81b,其係中間延伸部83之一部分,向遠離邊界部151之方向自基部81a突出;且與邊界部151並列之方向上之突出部81b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81b之基部81a側之端部最大。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出部81b形成為突出部81b之左右寬度尺寸隨著遠離基部81a而寬度變窄之山形形狀。 即,突出部81b形成為與邊界部151並列之方向上之該突出部81b之寬度尺寸隨著遠離基部81a而寬度變窄之山形。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突出部81b之上端例如形成為帶有弧度之形狀。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自底襯部23至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為止的距離,為自底襯部23至相反端152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即,第1部分81之高度尺寸為第1主面部21a之高度尺寸之一半以下。 同樣地,自底襯部23至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延伸方向上之該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端830a為止的距離,為自底襯部23至相反端152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 橫斷方向封入部46配置於主體部21之上部中主體部21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央部。 容器本體20具備前後一對橫斷方向封入部46。即,於第1主面部21a及第2主面部21b分別形成有橫斷方向封入部46。 前側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配置於第1主面部21a之相反端152側之區域(即第1主面部21a之上部),沿著自第1緣邊部28a向第2緣邊部28b之方向(即左右方向)而延伸。 同樣地,後側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配置於第2主面部21b之相反端152側之區域(第2主面部21b之上部),沿著自第1緣邊部28a向第2緣邊部28b之方向而延伸。 各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左端與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上部相連,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右端與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上部相連。 即,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與前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經由前側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而相相互連結通,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與後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經由後側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而相相互連結通。 而且,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交叉部),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即,較之圖1所示之寬度w1,寬度w2更小。 此處,圖1所示之點P11係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交叉部)之裏圈側之角。寬度w1係以點P11為起點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最小寬度(點P11與點P12之距離),寬度w2係以點P11為起點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最小寬度(點P11與點P13之距離)。 再者,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交叉部)之裏圈側之角為R形狀之情形時,點P11並不明確。於該情形時,將寬度w1設為連接部46a附近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最小寬度,將寬度w2設為連接部46a附近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最小寬度。 同樣地,於第2緣邊封入部42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交叉部),較之第2緣邊封入部42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 如此,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及橫斷方向封入部46,其於第1面狀部之相反端152側之區域沿著自第1緣邊部28a向第2緣邊部28b之方向而延伸,將第1緣邊封入部41與第2緣邊封入部42相互連結;且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 同樣地,關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於第2緣邊封入部42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2緣邊封入部42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 又,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同樣如此,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於第2緣邊封入部42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2緣邊封入部42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 橫斷方向封入部46例如形成為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中央部之高度位置較高、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左右寬度方向上之左右兩端部之高度位置較低的倒V字狀。即,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上緣及下緣分別向上凸起。 如此,突出部81b之相反端152側之緣部形成為向相反端152側凸起之形狀,且橫斷方向封入部46形成為向相反端152側凸起之彎曲形狀。 藉此,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又,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例如分別較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更靠上方地延伸。 填充材封入部45亦係跨及底襯部23與主體部21而配置。 將填充材封入部45中配置於主體部21側之部分稱為第1部分451,配置於底襯部23之部分稱為第2部分452。 容器本體20具備左右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5。 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配置於前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部41a與後側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下部41a之間。 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配置於前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部42a與後側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下部42a之間(圖4)。 各填充材封入部45例如形成為越靠前後方向上之中央部越向上突出之山形形狀。 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下端部與特定封入部80之下端部之左端部、及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下端部之左端部分別相連。 同樣地,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之下端部與特定封入部80之下端部之右端部、及第2特定封入部800之下端部之右端部分別相連。 藉此,特定封入部80與第2特定封入部800經由左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而相相互連結通,並且經由右側之填充材封入部45而相相互連結通。 此處,如圖5(b)所示,底襯部23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231、第2底部緣邊部232、第3底部緣邊部233、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之形狀(例如大致四邊形),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第1底部緣邊部231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233配置於第1底部緣邊部231之一端與第2底部緣邊部232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第3底部緣邊部233對向。 而且,中間延伸部83係跨及第1底部緣邊部231與主體部21而配置,第2中間延伸部830係跨及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主體部21而配置,一填充材封入部45係跨及第3底部緣邊部233與主體部21而配置,另一填充材封入部45係跨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主體部21而配置。 而且,左右一對填充材封入部45係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之下端部而相互對向地配置。 再者,底襯部23包含向上凸起之隆起形狀之隆起部23a(參照圖5(b))。 如此,於容器本體20之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而與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容器本體20具備包含第1面狀部及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21、及由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底襯部23),主體部21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且第1面狀部與第3面狀部於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分別相互連結,底部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231、第2底部緣邊部232、第3底部緣邊部233、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之形狀,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第1底部緣邊部231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233配置於第1底部緣邊部231之一端與第2底部緣邊部232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第3底部緣邊部233對向;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底部緣邊部231與第1面狀部而配置;第2中間延伸部830,其係與中間延伸部83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跨及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第3面狀部而配置;第1側底部封入部(一填充材封入部45),其係跨及第3底部緣邊部233與主體部21而配置;及第2側底部封入部(另一填充材封入部45),其係跨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主體部21而配置,與第1側底部封入部對向。 藉此,對主體部21中與底部(底襯部23)鄰接之4個部位分別賦予向外側打開之方向之力,故而能更充分地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參照圖13、圖14、圖15)。 再者,如圖5(b)所示,特定封入部80中位於底襯部23之部分即第2部分82、第2特定封入部800中位於底襯部23之部分即第2部分82、及左右之填充材封入部45中位於底襯部23之部分即第2部分452此等三者之集合體係沿著底襯部23之周緣部呈環狀而配置。 如圖3所示,填充材封入部47例如與後側之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上端部連通,且自橫斷方向封入部46向第2主面部21b之外緣延伸。 此處,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所具備之所有填充材封入部相相互連結通。 而且,於與填充材封入部47之端部鄰接之密封部26(圖5(a)),密封有填充材封入部。 此處,填充材可為流體(氣體或液體)、固體(例如,粉粒體、樹脂粒等)、或半固體(例如,發泡材等),較佳為空氣等氣體。 其次,對構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各自之層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 第1膜層121係構成容器本體20外表面側之膜層。如圖6(b)所示,第1膜層121例如係藉由將第1層141、第2層142、第3層143、第4層144依序積層而構成。 第1層141例如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延伸尼龍(ONy)構成。 第2層142例如為一面(第1層141側之面)蒸鍍有氧化矽及氧化鋁之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構成之透明蒸鍍PET層。 第3層143例如由延伸尼龍構成。 第4層144例如由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構成。 該等層之厚度並不特別限定,作為一例,第1層141可為12 μm,第2層142可為12 μm,第3層143可為15 μm,第4層144可為40 μm。 作為第1層141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給容器本體20帶來光澤感及印刷適性並且確保容器本體20之剛性。 作為第2層142之主要功能,可列舉帶來阻氣性。 作為第3層143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耐針孔性(pinhole resistance)。 作為第4層144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與第2膜層122之熱密封性、及第1膜層121彼此之熱密封性。 又,第2膜層122係構成容器本體20內表面側之膜層。 作為第2膜層122之層構造,可採用與第1膜層121相同之層構造。 但構成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之各層之材料並不限於上述例。 又,第2膜層122亦可具有與第1膜層121不同之層構造。 例如,作為最外層即第1層141,亦可設置與第4層144相同之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LLDPE),藉由此種層構成,能利用密封部27將第2膜層122彼此熱密封。 藉由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積層及接合(例如熱密封),而構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 即,以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相互對向之方向,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積層。然後,於該狀態下使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加壓並加熱,藉此將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相互熱密封。藉此,構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參照圖7(a)、圖7(b))。 此處,為了使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與第2膜層122之第4層144之層間)局部不接合,從而如圖7(a)所示般形成非接合部61、62、63、65、66、67、68,例如於第1膜層121或第2膜層122至少一者或兩者,在與另一者對向之面,形成有被局部施以非接合處理後之非接合部123(圖6(a))。關於非接合部123,藉由對該部分塗佈非接合劑(除膠劑)使之成為未膠合狀態,便能容易地形成。作為除膠劑,可任意使用,只要能防止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接合即可。作為除膠劑,例如可較佳地使用用於膠版印刷、軟版印刷、活版印刷(凸版印刷)各者之印刷用油墨、中性油墨、防膠合專用油墨等。又,可較佳地使用熱硬化型或紫外線硬化型之油墨。 非接合部123之形成範圍成為非接合部(非接合部61、62、63、65、66、67、68)。 非接合部中,各非接合部61與各第1緣邊封入部41對應,各非接合部62與各第2緣邊封入部42對應,一非接合部63與特定封入部80對應,另一非接合部63與第2特定封入部800對應,各非接合部65與各填充材封入部45對應,各非接合部66與各橫斷方向封入部46對應,非接合部67與填充材封入部47對應。又,非接合部68係於向各非接合部導入填充材時作為導入口之部分。 此處,如圖8所示,一非接合部63具有與中間延伸部83對應之中間延伸部構成部630、與第1鄰接部84對應之第1鄰接部構成部631、及與第2鄰接部85對應之第2鄰接部構成部632。又,另一非接合部63亦係與一非接合部63同樣地構成,具有與第2中間延伸部830對應之中間延伸部構成部、與第1鄰接部84對應之第1鄰接部構成部、及與第2鄰接部85對應之第2鄰接部構成部。 在經由非接合部68而於非接合部61、62、63、65、66、67封入有填充材之狀態下,使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於非接合部68與非接合部67之邊界部接合,藉此形成密封部26,並且形成各填充材封入部(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 再者,於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形成非接合部61、62、63、65、66、67、68之方法並不限於此處所例示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等方法:方法一,在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熱密封之模具中,於與非接合部61、62、63、65、66、67、68對應之部位形成凹部(槽);或方法二,於在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介裝有由不具有熱密封性之材料構成之間隔層(例如,PET等樹脂層)之狀態下,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熱密封。 此處,如圖7(a)所示,第1膜層121形成得較第2膜層122大一圈,於第2膜層122之周圍伸出有第1膜層121。即,如圖7(b)所示,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露出有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 又,於第1膜層121中構成頂襯部22之部位,形成有供槽嘴30之筒部32插通之開口部24(圖6(a))。又,於第2膜層122中構成頂襯部22之部位,形成有較開口部24大一圈之開口部24a(圖6(a))。因此,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於開口部24之周圍且開口部24a之內側露出(參照圖7(a))。 如圖8所示,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設置有槽嘴30,藉此構成容器構成薄片400。 此處,槽嘴30之基部31固定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中開口部24之周圍且開口部24a之內側之部分。 如圖8所示,容器構成薄片400係分別具備以下所說明之第1主面薄片部51、第2主面薄片部52、第1底襯薄片部53、第2底襯薄片部54、及頂襯薄片部55而構成。 第1主面薄片部51構成第1主面部21a。再者,第1主面薄片部51包含頂襯貼合部56。 第2主面薄片部52構成第2主面部21b。再者,第2主面薄片部52包含頂襯貼合部57。 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構成容器本體20之底襯部23。 頂襯薄片部55構成容器本體20之底襯部23。 其中,頂襯薄片部55例如形成為六邊形(更詳細而言,為於左右方向較長之六邊形)。 第1主面薄片部51與頂襯薄片部55共用一邊,且於圖8中為連接於頂襯薄片部55之下側。 第1主面薄片部51中較沿著圖8所示之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上側之部分為頂襯貼合部56。頂襯貼合部56例如形成為上底短於下底之梯形形狀。另一方面,第1主面薄片部51中較沿著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下側之部分例如形成為縱長之四邊形。 第1底襯薄片部53係與第2底襯薄片部54一併構成底襯部23之部分。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相互形成為相同形狀。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例如分別形成為於左右方向較長之矩形形狀。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之左右寬度尺寸設定為與第1主面薄片部51之下端部之左右寬度尺寸相等之尺寸。 於圖8中,第1底襯薄片部53連接於第1主面薄片部51之下側,第2底襯薄片部54連接於第1底襯薄片部53之下側。 進而,於圖8中,在第2底襯薄片部54之下側,連接有第2主面薄片部52。 第2主面薄片部52中較圖8所示之沿著彎摺線74之部位更靠下側之部分為頂襯貼合部57。 第2主面薄片部52形成為與第1主面薄片部51相同之形狀。 但例如於第2主面薄片部52,一體地設置有填充材導入部29。於填充材導入部29,形成有到達填充材導入部29外緣之非接合部68。非接合部68與非接合部67連通。 再者,於填充材導入部29,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相互形成為相同尺寸,而並非第1膜層121較之第2膜層122有所伸出。即,於填充材導入部29,第1膜層121之第4層144不露出。 於圖8中,槽嘴30之基部31位於頂襯薄片部55之近前側,筒部32貫通頂襯薄片部55,較之該頂襯薄片部55更朝遠向側突出。但基部31亦可位於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間。 將容器構成薄片400摺疊,並使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彼此接合(例如熱密封),藉此構成容器用薄片200(圖9、圖10(a)、圖10(b))。 更詳細而言,將容器構成薄片400沿著圖8所示之2條彎摺線71、彎摺線72分別谷折,並且沿著彎摺線73及2條彎摺線74分別山折,於此狀態下進行熱密封,藉此構成容器用薄片200。 此處,所謂谷折,係指向圖8中之遠向側凸起之彎折方式,所謂山折,係指向圖8中之近前側凸起之彎折方式。 此處,2條彎摺線71中之一者係第1主面薄片部51與第1底襯薄片部53之邊界,另一者係第2主面薄片部52與第2底襯薄片部54之邊界。 又,彎摺線72係頂襯薄片部55與第1主面薄片部51之邊界(頂襯薄片部55與頂襯貼合部56之邊界)。 彎摺線73係第1底襯薄片部53與第2底襯薄片部54之邊界。 2條彎摺線74中之一者係第1主面薄片部51之頂襯貼合部56與該第1主面薄片部51之其他部分之邊界,另一者係第2主面薄片部52之頂襯貼合部57與該第2主面薄片部52之其他部分之邊界。 於容器構成薄片400如此彎折之狀態下,頂襯薄片部55之一半(圖8中之下側之一半)與頂襯貼合部56相互重合,頂襯薄片部55之剩餘部分(圖8中之上側之一半)與頂襯貼合部57相互重合,第1底襯薄片部53與第2底襯薄片部54相互重合,第1底襯薄片部53與第1主面薄片部51之下端部相互重合,第2底襯薄片部54與第2主面薄片部52之下端部相互重合,且第1主面薄片部51之頂襯貼合部56以外之部分與第2主面薄片部52之頂襯貼合部57以外之部分相互重合。 而且,藉由於容器構成薄片400如此彎折之狀態下將容器構成薄片400熱密封,頂襯薄片部55之一半(圖8中之下側之一半)與頂襯貼合部56相互接合,頂襯薄片部55之剩餘部分(圖8中之上側之一半)與頂襯貼合部57相互接合,第1底襯薄片部53與第1主面薄片部51之下端部相互接合,第2底襯薄片部54與第2主面薄片部52之下端部相互接合,第1主面薄片部51與第2主面薄片部52相互接合。 此處,第1主面薄片部51中與第2主面薄片部52接合之部分係除頂襯貼合部56、及第1主面薄片部51中與第1底襯薄片部53重疊之部分以外之部分。 同樣地,第2主面薄片部52中與第1主面薄片部51接合之部分係除頂襯貼合部57、及第2主面薄片部52中與第2底襯薄片部54重疊之部分以外之部分。 此處,如圖8所示,於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之左右兩端部,分別形成有切口形狀部58。 因此,於如上所述般容器構成薄片400彎折之狀態下,第1主面薄片部51(第2主面薄片部52)中與各切口形狀部58對應之部分並不隔著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而直接與第2主面薄片部52(第1主面薄片部51)對向。因此,藉由如上所述般將容器構成薄片400熱密封,第1主面薄片部51之下端部與第2主面薄片部52之下端部會經由各切口形狀部58而局部相互熱密封。 藉由如此地將容器構成薄片400熱密封,而形成密封部27並且形成容器本體20。藉此,製作出圖9、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容器用薄片200。 此處,容器用薄片200具有自容器本體20突出之管狀之填充材導入部29。填充材導入部29之非接合部68亦為封入各非接合部61、62、63、65、66、67內空間之填充材之入口。填充材導入部29之配置並不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例如係以填充材導入部29自非接合部67之一端突出之方式,配置有填充材導入部29。 再者,圖9表示頂襯部22(及未圖示之頂襯部12)與主體部21(及未圖示之主體部11)正交之狀態。於進行容器構成薄片400之熱密封時,成為圖9所示之姿勢,頂襯薄片部55之一半與頂襯貼合部56由模具(未圖示)挾持,並且頂襯薄片部55之剩餘部分與頂襯貼合部57由模具藉挾持,且第1主面薄片部51、第2主面薄片部52、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亦由模具挾持。 再者,圖10(a)及圖10(b)表示以頂襯貼合部56與第1主面薄片部51之剩餘部分重疊之方式將容器用薄片200彎折後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容器用薄片200便係以如此彎折之狀態,自製作該容器用薄片200之步驟向將收容物96收容至容器本體20之收容區域20a之步驟供給。 進而,藉由如上所述般將容器構成薄片400熱密封而製作容器用薄片200之後,經由填充材導入部29之非接合部68,向各非接合部61、62、63、65、66、67導入填充材(例如空氣)。藉此,各非接合部61、62、63、65、66、67鼓起,而形成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從而對容器本體20賦予剛性。 即,於各非接合部61、62、63、65、66、67之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層間填充填充材,而構成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 藉由各非接合部61、62、63、65、66、67鼓起,例如,主體部21亦於前後方向鼓出。 又,構成各填充材封入部(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之後,例如,將填充材封入部47中與非接合部68鄰接之部位以適當之方法密封(即,將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密封,並向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封入填充材)。藉此,限制填充材自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之洩漏。 進而,將填充材導入部29於基端部切除。 以此方式,製作出片材容器100。 如此,容器用薄片200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20a之容器本體20,容器本體20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所構成,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非接合部61~67),其係複數個膜層彼此不接合而成;且於藉由在片材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時,容器本體20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於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面狀部(底襯部23),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向第1面狀部之與邊界部151側為相反端152側延伸;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其等於沿著邊界部151之方向上,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分別鄰接;且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 又,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及橫斷方向封入部46,其於第1面狀部之相反端152側之區域沿著自第1緣邊部28a向第2緣邊部28b之方向而延伸,將第1緣邊封入部41與第2緣邊封入部42相互連結;且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 又,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自第2面狀部至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為止的距離,成為自第2面狀部至相反端152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 又,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填充材封入部中位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之部分包含:基部81a,其係沿著邊界部151且遍及第1鄰接部84、中間延伸部83、第2鄰接部85而配置;及突出部81b,其係中間延伸部83之一部分,向遠離邊界部151之方向自基部81a突出;且與邊界部151並列之方向上之突出部81b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81b之基部81a側之端部最大。 又,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突出部81b形成為與邊界部151並列之方向上之該突出部81b之寬度尺寸隨著遠離基部81a而寬度變窄之山形。 又,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及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且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相反端152側之端41b、42b,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a距離相反端152之最短距離更長。 又,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而與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容器本體20具備包含第1面狀部及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21、及由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底襯部23),主體部21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且第1面狀部與第3面狀部於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分別相互連結,較佳為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1面狀部之部分與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3面狀部之部分相互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形成,較佳為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底部(底襯部23)之第1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與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第3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相互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形成,第1面狀部之第1緣邊部28a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之中央部分201(圖12)、及第3面狀部之第1緣邊部28a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之中央部分202(圖12)彼此向相反方向鼓出。 又,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容器本體20之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收容區域20a而與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容器本體20具備包含第1面狀部及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21、及由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底襯部23),主體部21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且第1面狀部與第3面狀部於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分別相互連結,底部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231、第2底部緣邊部232、第3底部緣邊部233、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之形狀,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第1底部緣邊部231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233配置於第1底部緣邊部231之一端與第2底部緣邊部232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第3底部緣邊部233對向;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底部緣邊部231與第1面狀部而配置;第2中間延伸部830,其係與中間延伸部83對稱(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為前後對稱)地跨及第2底部緣邊部232與第3面狀部而配置;第1側底部封入部(一填充材封入部45),其係跨及第3底部緣邊部233與主體部21而配置;及第2側底部封入部(另一填充材封入部45),其係跨及第4底部緣邊部234與主體部21而配置,與第1側底部封入部對向。 又,本實施形態之容器構成薄片400(圖8)具備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該片材係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構成,且構成容器本體20;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非接合部61~67),其係複數個膜層彼此局部不接合而成;且於藉由將片材彎折並且對非接合區域之複數個膜層彼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從而構成容器本體20時,容器本體20形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於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2面狀部(底襯部23),於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向第1面狀部之與邊界部151側為相反端152側延伸;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其等於沿著邊界部151之方向上,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分別鄰接;且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 此處,各填充材封入部(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內部之壓力並不特別限定,但較佳為高於大氣壓之高壓,例如,以錶壓計可為10 kPa以上且500 kPa以下。 作為將填充材封入部密封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如下所述方法,即:於填充材封入部47中與非接合部68鄰接之部位,不進行非接合處理以便能將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熱密封,且於容器構成薄片400之製作階段及容器用薄片200之製作階段不對該部位進行熱密封,而於填充材之填充後對該部位進行熱密封。 進而,藉由經由槽嘴30之筒部32而將收容物96收容至收容區域20a內,能獲得裝有收容物96之片材容器100、即片材容器裝品300。 如此,本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300具備本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及收容於收容區域20a之收容物96。 再者,向各填充材封入部(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特定封入部80、第2特定封入部800、填充材封入部45、橫斷方向封入部46、填充材封入部47)封入填充材之時序與將收容物96收容至收容區域20a之時序的前後關係並不特別限定。可向各填充材封入部封入填充材之後再將收容物96收容至收容區域20a,亦可將收容物96收容至收容區域20a之後再向各填充材封入部封入填充材,或可使向各填充材封入部封入填充材之動作與將收容物96收容至收容區域20a之動作同時(並行)進行。 根據如上所述之第1實施形態,填充材封入部包含:中間延伸部83,其係跨及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151向第1面狀部之與邊界部151側為相反端側延伸;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其等於沿著邊界部151之方向上,與中間延伸部83之兩側分別鄰接;且與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相比,中間延伸部83延伸至距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 藉由中間延伸部83之存在,容器本體20形成為第1面狀部之中央部向容器本體20之外側鼓出之形狀。藉此,與容器本體20不具有中間延伸部83之情形時相比,容器本體20之內部空間之容積擴大,因此能充分確保片材容器100之容積。尤其是,由於與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膜區域,故而能令欲使中間延伸部83變得平坦之力於中間延伸部83之端部充分發揮作用,因此中間延伸部83能使第1主面部21a之中央部更確實地鼓起。 又,於第1緣邊封入部41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又,於第2緣邊封入部42與橫斷方向封入部46之連接部46a,較之第2緣邊封入部42側,橫斷方向封入部46側更細。藉此,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又,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及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橫斷方向封入部46將第1緣邊封入部41與第2緣邊封入部42相互連結。 藉此,能利用中間延伸部83、第1鄰接部84、第2鄰接部85、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及橫斷方向封入部46,於連續之環狀區域加強第1主面部21a。 第2主面部21b之加強亦同樣如此。 又,藉由自底襯部23至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為止的距離,為自底襯部23至相反端152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亦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又,能於第1主面部21a,充分確保用以記載產品說明書或賦予設計性之區域之大小。 同樣地,藉由自底襯部23至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延伸方向上之該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端830a為止的距離,為自底襯部23至相反端152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亦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又,能於第2主面部21b,充分確保用以記載產品說明書或賦予設計性之區域之大小。 又,藉由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相反端152側之端41b、42b,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a距離相反端152之最短距離更長,亦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並且,能於第1主面部21a,充分確保用以記載產品說明書或賦予設計性之區域之大小。 同樣地,藉由較之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相反端152側之端41b、42b,第2中間延伸部830之相反端152側之端830a距離相反端152之最短距離更長,亦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並且,能於第2主面部21b,充分確保用以記載產品說明書或賦予設計性之區域之大小。 又,藉由與邊界部151並列之方向上之突出部81b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81b之基部81a側之端部最大,能充分獲得中間延伸部83對第1主面部21a之加強效果、及第2中間延伸部830對第2主面部21b之加強效果。 又,由於突出部81b形成為突出部81b之左右寬度尺寸隨著遠離基部81a而寬度變窄之山形形狀,故而得以抑制第1主面部21a及第2主面部21b之剛性於高度方向上不連續地變化,因此能抑制第1主面部21a及第2主面部21b之挫曲變形。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以下,利用圖16至圖21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各變化例1~9之片材容器100分別於以下所說明之方面,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不同,於其他方面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再者,於圖17(a)至圖19(c)之各圖、及圖22中,對密封部27之形成範圍標註有影線。 又,第1實施形態之各變化例1~9之片材容器裝品除片材容器100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300不同以外,其他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300同樣地構成。 又,於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各變化例1~8之圖中,示出了容器本體20之第1主面部21a側,而對第2主面部21b側未予圖示,但第2主面部21b與第1主面部21a側相同,亦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再者,第2主面部21b側之填充材封入部在包含配置於第2主面部21b任意位置之填充材封入部47之方面,與第1主面部21a側之填充材封入部不同。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 首先,利用圖16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不具有橫斷方向封入部46及非接合部66。 又,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之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上之位置)成為與該方向上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端41b(上端)及該方向上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端42b(上端)之高度位置同等之高度位置。 又,突出部81b係形成為棒狀(帶狀)而非山形,該突出部81b之左右寬度尺寸不受上下方向上之位置影響而始終固定。 進而,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換言之,即便於藉由在容器用薄片之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於第1面狀部,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亦不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 其次,利用圖17(a)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在本變化例之情形時,於容器本體20未形成橫斷方向封入部46(亦未形成非接合部66)。 進而,於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上端(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配置任何填充材封入部。 即,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藉此,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再者,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形成為尖銳之尖端形狀。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 其次,利用圖17(b)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在本變化例之情形時,於容器本體20未形成橫斷方向封入部46(亦未形成非接合部66)。 進而,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藉此,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再者,突出部81b形成為上底短於下底之梯形,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水平延伸。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 其次,利用圖18(a)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之高度位置(上下方向上之位置)成為與該方向上之第1緣邊封入部41之端41b(上端)及該方向上之第2緣邊封入部42之端42b(上端)之高度位置同等之高度位置。 此處,於以圖18(a)所示之水平平面P1切斷所得之截面,中間延伸部83之截面面積小於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截面面積。 即,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及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且於將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及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部以橫切方式切斷所得的與第2面狀部(底襯部23)平行之截面(以平面P1切斷所得之截面),中間延伸部83之截面面積小於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截面面積。 藉此,能使主體部21充分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又,容器用薄片之第1面狀部具有自邊界部151側向相反端152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於藉由在片材(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非接合區域向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第1鄰接部84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1緣邊部28a之間,第2鄰接部85配置於中間延伸部83與第2緣邊部28b之間,且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緣邊封入部41,其自第1鄰接部84之第1緣邊部28a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1緣邊部28a而延伸;及第2緣邊封入部42,其自第2鄰接部85之第2緣邊部28b側之端部向相反端152沿著第2緣邊部28b而延伸;且於將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及中間延伸部83之相反端152側之端部以橫切方式切斷所得的與第2面狀部(底襯部23)平行之截面(以平面P1切斷所得之截面),中間延伸部83之截面面積小於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截面面積。 突出部81b例如形成為等腰三角形。 再者,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之前端部亦可形成為尖細形狀。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 其次,利用圖18(b)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本變化例之片材容器100於在突出部81b之中央形成有與突出部81b形狀相似之膜區域之方面,與上述變化例4之片材容器100(圖18(a))不同,於其他方面係與上述變化例4之片材容器100同樣地構成。 藉由本變化例,亦可獲得與上述變化例4相同之效果。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 其次,利用圖19(a)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中間延伸部83之左右寬度尺寸於上下方向上反覆變化。又,中間延伸部83之左右寬度尺寸最大之部分為突出部81b之下端與端83a之中間之部分,而非突出部81b之下端。 又,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水平延伸。 進而,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 其次,利用圖19(b)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出部81b係形成為棒狀(帶狀)而非山形。 又,自邊界部151向相反端152之突出部81b之延伸方向係相對於邊界部151傾斜之方向,而非與邊界部151正交之方向。 進而,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與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 其次,利用圖19(c)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突出部81b形成為矩形。 進而,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在中間延伸部83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83之與端83a為相反端152之間之區域,未形成填充材封入部。 藉此,能使主體部21向片材容器100之前後方向充分鼓起,從而充分確保容器本體20之容積。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9> 其次,利用圖20及圖21,對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9之片材容器100進行說明。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容器本體20所具備之所有填充材封入部係相連為一體之例進行了說明,但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填充材封入部係包含相互獨立之複數個部分。如圖20所示,例如,容器本體20之填充材封入部包含第1填充材封入部161及第2填充材封入部162此等2個部分。 為實現此種構成,例如,如圖21所示,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形成有相互獨立之複數個非接合部(例如,第1非接合部125a及第2非接合部125b此等2個非接合部)。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利用圖22對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300進行說明。 於本變化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之容器本體20不具有頂襯部22。片材容器100係所謂之立袋(standing pouch)。 又,突出部81b例如形成為上底短於下底之梯形,中間延伸部83之端83a(上端)水平延伸。 再者,圖22中示出了容器本體20不具有第1緣邊封入部41、第2緣邊封入部42之例,但容器本體20亦可為具有第1緣邊封入部41及第2緣邊封入部42。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利用圖23至圖28對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及片材容器裝品300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具備配置於容器本體20內側之內容器10(圖24)。即,容器本體20覆蓋內容器10之周圍。而且,容器本體20包圍收容區域10a。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本體20之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與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處在中間隔著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下述)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下。 此處,圖24係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100之內容器10之立體圖。換言之,圖24係將容器本體20之圖示省略後之片材容器100之立體圖。 如圖24所示,內容器10具備:頂襯部12,其係形成於該內容器10之上端部之襯材;底襯部13,其係形成於該內容器10之底部之襯材;及主體部11,其係該內容器10中頂襯部12與底襯部13之間之部分。 主體部11具備處在中間隔著下述收容區域10a而相互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1主面部11a及第2主面部11b(圖28(a)、圖28(b))。 第1主面部11a與底襯部13於內容器10之下端部相互連結。同樣地,第2主面部11b與底襯部13於內容器10之下端部相互連結。 主體部11具備自頂襯部12側向底襯部13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左右一對內容器緣邊部18a、18b。 第1主面部11a與第2主面部11b於內容器緣邊部18a相互連結,並且於內容器緣邊部18b亦相互連結。 例如於內容器10之左右方向上,頂襯部12之中央部之高度位置相對較高,其兩側部分朝內容器10之左右兩端向下傾斜。藉此,內容器10形成為垂肩形狀。 內容器10之內部空間成為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圖28(a)、圖28(b))。 即,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收容收容物96之收容區域10a(圖28(a))係由內容器10所劃定。收容於收容區域10a之收容物96與內容器10之內表面直接接觸,但不與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直接接觸。 頂襯部12具有能將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排出至外部之開口部14。再者,如下所述,於頂襯部12,例如設置為槽嘴30之筒部32貫通開口部14之狀態。因此,更詳細而言,內容器10之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係穿過貫通開口部14之槽嘴30而排出至外部。 圖25(a)及圖25(b)係構成內容器10之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俯視圖,其中圖25(a)表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成為內容器10之內表面側之面(內表面111),圖25(b)表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成為內容器10之外表面側之面(外表面112)。圖25(c)係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剖視圖。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彎折,使該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而形成密封部15,藉此使內容器10形成為圖24所示之形狀。 於頂襯部12與主體部11之邊界部之密封部15、內容器緣邊部18a及內容器緣邊部18b之密封部15、以及主體部11與底襯部13之邊界部之密封部15,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接合。藉此,內容器10形成為除開口部14以外該內容器10之內部空間即收容區域10a密閉之構造。再者,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之接合例如係藉由熱密封而進行。 但於本發明中,內容器並不限於由片材構成者,例如亦可為藉由吹塑成形而構成者。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局部相互接合(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局部接合)。 藉此,內容器10由容器本體20保持,因此即便將內容器10(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形成為薄壁亦能抑制內容器10之扭曲,從而使內容器10容易平坦地倒塌。藉此,能抑制內容器10內之收容物96之殘留。 較佳為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於2個以上部位分別相互接合。 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亦可為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全體上不接合(亦可為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完全不接合)。但於該情形時,較佳亦為由容器本體20將內容器10保持於容器本體20之內側。 片材容器100藉由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局部不接合,而具備能將外部氣體向容器本體20之內部即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與內容器10之外表面之間導入的外部氣體導入部126(圖23)。 片材容器100中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126之部位並不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外部氣體導入部126例如形成於主體部21之第2主面部21b之上端部(第2主面部21b之與頂襯部22之邊界部)與主體部11之第2主面部11b之上端部(第2主面部11b之與頂襯部12之邊界部)之間。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外部氣體導入部126形成於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之間。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亦可為容器本體20單獨具備外部氣體導入部126。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片材容器100具備1個外部氣體導入部126。即,於片材容器100之1個部位形成有外部氣體導入部126。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片材容器100亦可具備複數個外部氣體導入部126。 再者,亦可藉由使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彼此局部不接合而形成外部氣體導入部,或藉由於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形成貫通該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正背面之孔(於容器本體20形成貫通該容器本體20內外之孔)而形成外部氣體導入部。 其次,對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層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 如圖25(c)所示,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例如係藉由將第1層131、第2層132、第3層133依序積層而構成。 第1層131例如由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構成。 第2層132例如為於一面(第1層131側之面)蒸鍍有氧化矽及氧化鋁之由延伸尼龍構成之透明蒸鍍延伸尼龍層。 第3層133例如由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構成。 該等層之厚度並不特別限定,作為一例,第1層131可為25 μm,第2層132可為15 μm,第3層133可為40 μm。 作為第1層131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熱密封性。 作為第2層132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阻氣性及耐針孔性。 作為第3層133之主要功能,可列舉確保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之熱密封性。 再者,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層構造並不限於此處所說明之構造。 第1層131配置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側(即容器本體20側),第3層133配置於內容器10之內表面側(即收容區域10a側)。 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摺疊成具有上述主體部11、頂襯部12、及底襯部13之形態,使該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第3層133之周緣部彼此相互接合,藉此構成內容器10。 再者,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較周緣部更靠內側之區域,第3層133彼此不接合。藉此,於內容器10之內部形成有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彼此不接合之區域即收容區域10a。 此處,如圖25(a)及圖25(b)所示,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頂襯部12之部位,形成有開口部14。再者,開口部14例如形成為與開口部24相同之大小,且係與開口部24重疊而配置。開口部14較開口部24a小一圈。 再者,如下文所說明般,當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接合時,於圖25(b)所示之導入口形成部117a,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局部不接合,藉此形成有成為外部氣體導入部126(圖23)之非接合區域124(圖27)。 此處,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相互接合而成之部分稱為密封部25。即,密封部25係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之接合部(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接合部)。 如圖26所示,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相互重疊,且局部相互接合。於圖26中,對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相互接合之範圍(密封部25)標註有影線。 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在由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及內容器構成片材110構成之片材設置有槽嘴30者(圖27)稱為容器構成薄片400。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槽嘴30之基部31接著固定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開口部14之周圍緣部。 更詳細而言,槽嘴30之基部31接著固定於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中構成內容器10內表面之面。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該例,基部31亦可為配置於構成容器本體20之第1膜層121與第2膜層122之間,而接著固定於第1膜層121及第2膜層122至少一者。或,基部31亦可為配置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與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之間,而接著固定於內容器10之外表面及容器本體20之內表面至少一者。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第1主面薄片部51構成內容器10之第1主面部11a及容器本體20之第1主面部21a。 第2主面薄片部52構成內容器10之第2主面部11b及容器本體20之第2主面部21b。 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構成內容器10之底襯部13及容器本體20之底襯部23。 頂襯薄片部55構成內容器10之頂襯部22及容器本體20之底襯部23。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將容器構成薄片400摺疊,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彼此接合(例如熱密封),藉此構成容器用薄片。 即,藉由如此將容器構成薄片400熱密封,而形成密封部15並且形成內容器10,形成密封部27並且形成覆蓋內容器10之容器本體20。 而且,頂襯部22之周緣部與內容器10之頂襯部12之周緣部接合,第1主面部21a之與頂襯部22之邊界部和第1主面部11a之與頂襯部12之邊界部接合,第2主面部21b之與頂襯部22之邊界部和第2主面部11b之與頂襯部12之邊界部接合,第1主面部21a之左右側各緣部(其中下端部除外)與第1主面部11a之左右側各緣部接合,第2主面部21b之左右側各緣部(其中下端部除外)與第2主面部11b之左右側各緣部接合,主體部21之下端部之左右各側緣部中構成容器本體20之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彼此接合。 如此,於密封部25,包含頂襯部12之周緣部與頂襯部22之周緣部接合而成之部分、第1主面部11a之周緣部與第1主面部21a之周緣部接合而成之部分、及第2主面部11b之周緣部與第2主面部21b之周緣部接合而成之部分。 又,密封部27配置於第1緣邊部28a及第2緣邊部28b各自之下端部。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頂襯部22覆蓋頂襯部12之上表面側。 又,主體部21覆蓋主體部11之周圍。即,第1主面部21a覆蓋第1主面部11a之正面側,第2主面部21b覆蓋第2主面部11b之背面側。 又,底襯部23覆蓋底襯部13之下表面側。 圖28(a)及圖28(b)分別係沿著圖15之A-A線之剖視圖,其中圖28(b)表示與圖28(a)之狀態相比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有所減少之狀態。 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如上所述,片材容器100具備外部氣體導入部126。 藉此,當收容區域10a內之收容物96之殘量減少時,外部氣體會經由外部氣體導入部126而導入至容器本體20與內容器10之間,故而內容器10容易獨立於容器本體20地被倒塌(參照圖28(b))。藉此,能抑制內容器10內之收容物96之殘留。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及各變化例,亦包括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之各種變形、改良等態樣。 例如,於上文,對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分別跨越邊界部151而配置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不跨越邊界部151。即,亦可為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僅配置於第1面狀部(第1主面部21a)或第3面狀部(第2主面部21b)。 又,亦可為第1鄰接部84及第2鄰接部85僅配置於第2面狀部(底襯部23)而並不配置於第1面狀部及第3面狀部。於該情形時,片材容器及容器用薄片之容器本體可使用例如圖29所示之容器本體構成片材進行製作。圖29所示之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第1鄰接部構成部631及第2鄰接部構成部632配置於第1底襯薄片部53及第2底襯薄片部54,而未配置於第1主面薄片部51及第2主面薄片部52。 又,亦可為內容器10之底襯部13之密封部15不與容器本體20之底部接合。 為實現底襯部13之密封部15與容器本體20之底部接合之構造,例如,於容器構成薄片400(參照圖27)之狀態下,要與圖27所示之形態不同地,使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互為相同形狀,並且以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外形線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外形線相互一致之方式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重合,而於此狀態下將內容器構成片材110之周緣部與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之周緣部相互接合。 於該情形時,能藉由共通之切割刀統括地對內容器構成片材110及容器本體構成片材120進行沖模,因此片材容器100之製造變得較為容易。 例如,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等中,對在槽嘴30之筒部32安裝有帶泵蓋90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在槽嘴30之筒部32僅安裝螺旋蓋、或其它分注器(例如觸發分注器)。 又,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等中,對在片材容器100之狀態下包含非接合部68之填充材導入部29已被切除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在非接合部68中填充有填充材之狀態下填充材導入部29仍殘留於片材容器100。於該情形時,當將片材容器100廢棄時,藉由將填充材導入部29破開而使非接合部68之內部與外部氣體連通,便可經由非接合部68將各填充材封入部內之填充材(例如空氣)排出至外部,於該狀態下能將片材容器100扁壓得較薄。 上述實施形態包含以下技術思想。 <1>一種片材容器,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其係於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2>如<1>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第1面狀部,在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與上述相反端之間之區域,未形成上述填充材封入部。 <3>如技術方案1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及 橫斷方向封入部,其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區域沿著自上述第1緣邊部向上述第2緣邊部之方向而延伸,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相互連結;且 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之交叉部,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側,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側更細。 <4>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為止的距離,為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相反端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 <5>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位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包含: 基部,其係沿著上述邊界部且遍及上述第1鄰接部、上述中間延伸部、上述第2鄰接部而配置;及 突出部,其係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一部分,向遠離上述第2面狀部之方向自上述基部突出;且 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上述突出部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之上述基部側之端部最大。 <6>如<5>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突出部形成為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該突出部之寬度尺寸隨著遠離上述基部而寬度變窄之山形。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距離上述相反端之最短距離更長。 <8>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於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及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部以橫切方式切斷所得的與上述第2面狀部平行之截面, 上述中間延伸部之截面面積小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截面面積。 <9>如<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之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底部之上述第1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彼此向相反方向鼓出。 <10>如<9>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底部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第2底部緣邊部、第3底部緣邊部、及第4底部緣邊部之形狀,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配置於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之一端與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對向;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上述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面狀部而配置; 第2中間延伸部,其係與上述中間延伸部對稱地跨及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而配置; 第1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及 第2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與上述第1側底部封入部對向。 <11>一種片材容器裝品,其具備: 如<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收容區域。 <12>一種容器用薄片,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13>一種容器構成薄片,其具備片材,該片材係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構成,且構成容器本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局部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將上述片材彎折並且對上述非接合區域之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從而構成上述容器本體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於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14>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突出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緣部形成為向上述相反端側凸起之形狀,且 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形成為向上述相反端側凸起之彎曲形狀。 <15>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與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之連接部,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分別更朝上延伸。 <16>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容器本體具備能將上述收容物排出之開口,且 該片材容器具備安裝於上述容器本體之上述開口緣部之帶泵蓋, 上述帶泵蓋具備受理下壓操作之操作部,藉由對上述操作部施以下壓操作,而將上述收容物排出至外部。 <17>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即便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於上述第1面狀部,在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與上述相反端之間之區域,亦不形成上述填充材封入部。 <18>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及 橫斷方向封入部,其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區域沿著自上述第1緣邊部向上述第2緣邊部之方向而延伸,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相互連結;且 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之連接部,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側,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側更細。 <19>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為止的距離,為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相反端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 <20>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位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包含: 基部,其係沿著上述邊界部且遍及上述第1鄰接部、上述中間延伸部、上述第2鄰接部而配置;及 突出部,其係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一部分,向遠離上述邊界部之方向自上述基部突出;且 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上述突出部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之上述基部側之端部最大。 <21>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突出部形成為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該突出部之寬度尺寸隨著遠離上述基部而寬度變窄之山形。 <22>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距離上述相反端之最短距離更長。 <23>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於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及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部以橫切方式切斷所得的與上述第2面狀部平行之截面, 上述中間延伸部之截面面積小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截面面積。 <24>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之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底部之上述第1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彼此向相反方向鼓出。 <25>如上述任一項所記載之容器用薄片,其中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上述填充材封入部時,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底部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第2底部緣邊部、第3底部緣邊部、及第4底部緣邊部之形狀,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配置於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之一端與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對向;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上述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面狀部而配置; 第2中間延伸部,其係與上述中間延伸部對稱地跨及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而配置; 第1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及 第2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與上述第1側底部封入部對向。 <26>一種片材容器,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其係於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27>如<26>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其中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並且於相對於該端部而於該延伸方向側鄰接之位置亦配置有上述膜區域,該端部於膜區域終止。 <28>一種片材容器裝品,其具備: 如<26>或<27>所記載之片材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收容區域。 <29>一種容器用薄片,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向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30>一種容器構成薄片,其具備片材,該片材係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構成,且構成容器本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局部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將上述片材彎折並且對上述非接合區域之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從而構成上述容器本體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於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該申請主張以2017年3月7日提出申請之PCT申請—PCT/JP2017/008930號為基礎之優先權,並將該揭示全部引用於此。
10 內容器 10a 收容區域 11 主體部 11a 第1主面部 11b 第2主面部 12 頂襯部 13 底襯部 13a 摺疊引導線 14 開口部 15 密封部 16 回折部 17 摺疊部 17a 摺疊引導線 18a 內容器緣邊部 18b 內容器緣邊部 20 容器本體 20a 收容區域 21 主體部 21a 第1主面部(第1面狀部) 21b 第2主面部(第3面狀部) 22 頂襯部 23 底襯部(第2面狀部) 23a 隆起部 24 開口部 25 密封部 26 密封部 27 密封部 28a 第1緣邊部 28b 第2緣邊部 29 填充材導入部 30 槽嘴 31 基部 32 筒部 41 第1緣邊封入部 41a 下部 41b 端 42 第2緣邊封入部 42a 下部 42b 端 43 填充材封入部 45 填充材封入部 46 橫斷方向封入部 46a 連接部 47 填充材封入部 48 填充材封入部 51 第1主面薄片部 52 第2主面薄片部 53 第1底襯薄片部 54 第2底襯薄片部 55 頂襯薄片部 56 頂襯貼合部 57 頂襯貼合部 58 切口形狀部 61 非接合部 62 非接合部 63 非接合部 65 非接合部 66 非接合部 67 非接合部 68 非接合部 71 彎摺線 72 彎摺線 73 彎摺線 74 彎摺線 80 特定封入部 81 第1部分 81a 基部 81b 突出部 82 第2部分 83 中間延伸部 83a 端 84 第1鄰接部 85 第2鄰接部 90 帶泵蓋 91 蓋部 92 立起筒部 93 按壓部 94 噴嘴部 95 送液管 96 收容物 100 片材容器 110 內容器構成片材 111 內表面 112 外表面 117a 導入口形成部 120 容器本體構成片材(片材) 121 第1膜層 122 第2膜層 123 非接合部 124 非接合區域125a 第1非接合部 125b 第2非接合部 126 外部氣體導入部 131 第1層 132 第2層 133 第3層 141 第1層 142 第2層 143 第3層 144 第4層 151 邊界部 152 相反端 161 第1填充材封入部 162 第2填充材封入部 200 容器用薄片 201 中央部分 202 中央部分 231 第1底部緣邊部 232 第2底部緣邊部 233 第3底部緣邊部 234 第4底部緣邊部 300 片材容器裝品 400 容器構成薄片 451 第1部分 452 第2部分 630 中間延伸部構成部 631 第1鄰接部構成部 632 第2鄰接部構成部 800 第2特定封入部 830 第2中間延伸部 830a 端 831 第2中間延伸部 831a 端 H1 高度 H2 高度 H3 高度 P11 點 P12 點 P13 點 w1 寬度 w2 寬度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立體圖。 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後視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右側視圖。 圖5(a)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俯視圖,圖5(b)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仰視圖。 圖6(a)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分解圖(俯視圖),圖6(b)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分解圖(剖視圖)。 圖7(a)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俯視圖,圖7(b)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剖視圖。 圖8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構成薄片之俯視圖,以俯視視角表示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部分。 圖9係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薄片之側視圖。 圖10(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薄片之摺疊狀態之前視圖,圖10(b)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容器用薄片之摺疊狀態之側視圖。 圖11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之前視圖,表示安裝有帶泵蓋之狀態。 圖12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之平截面圖(沿著圖11之A-A線之剖視圖)。 圖13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之平截面圖(沿著圖11之B-B線之剖視圖)。 圖14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下部之側截面圖(沿著圖2之B-B線之剖視圖)。 圖15係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下部之正面剖視圖(沿著圖4之A-A線之剖視圖)。 圖16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 圖17(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2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圖17(b)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 圖18(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4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圖18(b)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5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 圖19(a)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6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圖19(b)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7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圖19(c)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8之片材容器之前視圖。 圖20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9之片材容器之仰視圖。 圖21係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9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第1膜層之俯視圖。 圖2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裝品之正面側之圖。 圖23係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後視圖。 圖24係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內容器之立體圖。 圖25(a)係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薄片之俯視圖(內表面側),圖25(b)係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薄片之俯視圖(外表面側),圖25(c)係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容器之內容器的內容器構成薄片之剖視圖。 圖26係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容器構成薄片之俯視圖,以俯視視角表示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部分。 圖27係構成第3實施形態之容器之容器構成薄片(帶槽嘴)之俯視圖,以俯視視角表示成為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部分。 圖28(a)及圖28(b)分別係沿著圖21之A-A線之剖視圖,其中圖28(b)表示與圖28(a)之狀態相比收容區域內之收容物有所減少之狀態。 圖29係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0之片材容器之容器本體的容器本體構成片材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Claims (18)

  1. 一種片材容器,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其係於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第1面狀部,在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與上述相反端之間之區域未形成上述填充材封入部。
  3. 如請求項1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及 橫斷方向封入部,其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區域沿著自上述第1緣邊部向上述第2緣邊部之方向延伸,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相互連結;且 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與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之連接部,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側,上述橫斷方向封入部側更細。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其中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該中間延伸部之端為止的距離,為自上述第2面狀部至上述相反端為止的距離之一半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位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包含: 基部,其係沿著上述邊界部且遍及上述第1鄰接部、上述中間延伸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而配置;及 突出部,其係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一部分,向遠離上述第2面狀部之方向自上述基部突出;且 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上述突出部之寬度尺寸於該突出部之上述基部側之端部最大。
  6. 如請求項5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突出部形成為與上述邊界部並列之方向上之該突出部之寬度尺寸隨著遠離上述基部而寬度變窄之山形。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較之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距離上述相反端之最短距離更長。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其中上述第1面狀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 上述第1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1緣邊部之間, 上述第2鄰接部配置於上述中間延伸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第1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1鄰接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1緣邊部而延伸;及 第2緣邊封入部,其自上述第2鄰接部之上述第2緣邊部側之端部向上述相反端沿著上述第2緣邊部而延伸;且 於將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及上述中間延伸部之上述相反端側之端部以橫切方式切斷所得的與上述第2面狀部平行之截面, 上述中間延伸部之截面面積小於上述第1緣邊封入部及上述第2緣邊封入部之截面面積。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1面狀部之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之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底部之上述第1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與上述填充材封入部中配置於上述第3面狀部側之一半的部分相互對稱地形成, 上述第1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上述第1緣邊部與上述第2緣邊部之間之中央部分相互向相反方向鼓出。
  10. 如請求項9之片材容器,其中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處在中間隔著上述收容區域而與上述第1面狀部對向之位置關係下之第3面狀部, 上述容器本體具備包含上述第1面狀部及上述第3面狀部之主體部、及由上述第2面狀部構成之底部, 上述主體部具有自上述邊界部側向上述相反端側分別延伸且相互並列之第1緣邊部及第2緣邊部,且 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於上述第1緣邊部及上述第2緣邊部分別相互連結, 上述底部形成為具有第1底部緣邊部、第2底部緣邊部、第3底部緣邊部、及第4底部緣邊部之形狀,其中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對向,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配置於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之一端與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之一端之間,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對向;且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上述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1面狀部而配置; 第2中間延伸部,其係與上述中間延伸部對稱地跨及上述第2底部緣邊部與上述第3面狀部而配置; 第1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3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及 第2側底部封入部,其係跨及上述第4底部緣邊部與上述主體部而配置,與上述第1側底部封入部對向。
  11. 一種片材容器裝品,其具備: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片材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收容區域。
  12. 一種容器用薄片,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對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13. 一種容器構成薄片,其具備片材,該片材係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構成,且構成容器本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局部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將上述片材彎折並且對上述非接合區域之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從而構成上述容器本體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於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且 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
  14. 一種片材容器,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並且具備複數個面狀部,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填充材封入部,其係於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成;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15. 如請求項14之片材容器,其中與上述第1鄰接部及上述第2鄰接部相比,上述中間延伸部延伸至距上述第2面狀部更遠處,且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延伸方向上之端部之兩側鄰接而分別配置有上述膜區域,並且於相對於該端部而於該延伸方向側鄰接之位置亦配置有上述膜區域,該端部於膜區域終止。
  16. 一種片材容器裝品,其具備: 如請求項14或15之片材容器;及 收容物,其收容於上述收容區域。
  17. 一種容器用薄片,其具備包圍收容收容物之收容區域之容器本體, 上述容器本體係由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成之片材所構成,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在上述片材之上述非接合區域對上述複數個膜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18. 一種容器構成薄片,其具備片材,該片材係將複數個膜層積層而構成,且構成容器本體; 上述片材具備:膜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接合而成;及非接合區域,其係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局部不接合而成;且 於藉由將上述片材彎折並且對上述非接合區域之上述複數個膜層彼此之層間封入填充材而形成有填充材封入部,從而構成上述容器本體時, 上述容器本體成為具備複數個面狀部之形態, 於上述複數個面狀部,包含相互相鄰並且相互交叉之第1面狀部與第2面狀部, 於上述填充材封入部,包含: 中間延伸部,其係跨及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而配置,並且自上述第1面狀部與上述第2面狀部之邊界部向上述第1面狀部之與上述邊界部側為相反端側延伸;及 第1鄰接部及第2鄰接部,其等於沿著上述邊界部之方向上,與上述中間延伸部之兩側分別鄰接。
TW107107607A 2017-03-07 2018-03-07 Sheet container TWI646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8930 2017-03-07
PCT/JP2017/008930 WO2018163270A1 (ja) 2017-03-07 2017-03-07 シート材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4936A TW201834936A (zh) 2018-10-01
TWI646025B true TWI646025B (zh) 2019-01-01

Family

ID=5967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7607A TWI646025B (zh) 2017-03-07 2018-03-07 Sheet contain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7617B2 (zh)
EP (1) EP3483085A4 (zh)
JP (1) JP6186547B1 (zh)
CN (1) CN109641680B (zh)
TW (1) TWI646025B (zh)
WO (1) WO20181632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2905A1 (ja) 2015-09-09 2017-03-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7138091B2 (ja) * 2017-03-07 2022-09-15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用中間材の製造方法、軟包材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WO2019065769A1 (ja) * 2017-09-28 2019-04-04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自立性包装袋
WO2020012606A1 (ja) * 2018-07-12 2020-01-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US10850892B2 (en) 2018-07-12 2020-12-01 Kao Corporation Sheet material container
JP7012147B2 (ja) * 2019-04-04 2022-01-27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用シート
JPWO2021049385A1 (zh) * 2019-09-09 2021-03-18
CN115279663B (zh) * 2020-03-13 2024-04-16 花王株式会社 片材容器
EP4119461A4 (en) * 2020-03-13 2023-12-06 Kao Corporation CONTAINER
EP4119460A4 (en) * 2020-03-13 2023-12-06 Kao Corporation SHEET MATERIAL CONTAINER
DE102020113030B4 (de) * 2020-05-13 2022-05-12 Syster Tjarks Behältnis zur Aufnahme eines flexiblen Inhalts sowie Folienverpack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63589A1 (en) * 2003-12-30 2005-07-14 Volpak, S.A. Container of flexible material
JP2006123931A (ja) * 2004-10-27 2006-05-18 Toyo Jidoki Co Ltd エアバッグ付き袋のエアバッグ充填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付き袋の包装方法
CN105408226A (zh) * 2013-08-01 2016-03-16 宝洁公司 具有表面元件的一次性柔性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30B (zh) * 1984-10-30 1991-01-02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输液瓶
US4898306A (en) * 1988-01-13 1990-02-06 Reseal International Limited Partnership Collapsible container for flowable substances
US5261881A (en) * 1990-03-28 1993-11-16 R. Myles Riner, M.D., Professional Corporation Non-reusable dispensing apparatus
US4997107A (en) * 1990-05-29 1991-03-05 Snyder Walter F Disposable grease tube
US5174458A (en) * 1992-05-12 1992-12-29 Colgate-Palmolive Company Collapsible container
US5427830A (en) * 1992-10-14 1995-06-27 Air Packaging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 inflatable plastic wrapping material
JP3287939B2 (ja) 1994-02-18 2002-06-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ピー・エム プラスチック容器
US5622283A (en) * 1995-01-31 1997-04-22 The Testor Corporation Paint dispensing system
SE506348C2 (sv) 1996-04-01 1997-12-08 Tetra Laval Holdings & Finance Förpackningsmaterialbana för en självbärande förpackningsbehållarvägg jämte av banan tillverkad förpackningsbehållare
JP2000109095A (ja) 1998-10-09 2000-04-1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袋状包装容器
DE60037537T2 (de) * 1999-11-10 2008-12-24 Scholle Corp., Irvine Biegsame beutel zur ausgabe von flüssigkeiten und verfahren
US6176613B1 (en) * 2000-05-04 2001-01-23 Tzan-Kuo Chen Packing bag with air cushion
US6488146B1 (en) * 2000-09-05 2002-12-03 Michael Dotsikas Multi-dose disposable medicant and fluid container
AU2001293160A1 (en) * 2000-09-27 2002-04-08 Eco Le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S Combination storage packaging for concentrated/powdered material and container for product prepared therefrom and method of using packaging/container
AR034176A1 (es) * 2000-11-08 2004-02-04 Graham Packaging Pet Tech Metodo de produccion de un envase plastico de forma en tubo comprimible, articulo intermedio para utilizacion en la formacion de un envase plastico de forma en tubo comprimible, y envase plastico de forma en tubo comprimible
US8960183B2 (en) * 2001-02-16 2015-02-24 Solar Solutions Llc Solar water pasteurizer
US6471402B1 (en) * 2001-11-05 2002-10-29 Jeff Burns Formed stacking element integral with plastic storage bags
US20050220376A1 (en) * 2002-05-15 2005-10-06 Kazuhiko Tsukanome Multi-ba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ulti-bag for bag-making and filling
SE525952C2 (sv) * 2003-10-02 2005-05-31 Eco Lean Res & Dev As Metod och anordning för gasfyllning och försegling av en för gasfyllning avsedd kanal i en förpackning av kollapsande slag, samt ett förpackningsämne innefattande en sådan kanal
DE202005016704U1 (de) 2005-01-17 2006-03-16 Georg Menshen Gmbh & Co. Kg Beutel zur Aufnahme von Flüssigkeiten, Schüttgütern oder Gegenständen
JP5124085B2 (ja) * 2005-08-24 2013-01-23 押尾産業株式会社 自立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MX2009006123A (es) * 2006-12-11 2009-09-18 Poly D Llc Bolsa erguida de distribucion.
EP2277784B1 (en) * 2008-05-21 2012-08-15 Kao Corporation Bag container
US8336790B2 (en) * 2008-07-03 2012-12-25 Kolins Maria C Personal aromatherapy device
ES2558964T3 (es) * 2008-11-10 2016-02-09 Eco.Logic Brands Recipientes termoformados para contener líquidos
EP2376336B1 (en) 2008-12-19 2014-06-25 Double Double D, LLC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ES2541752T3 (es) 2012-02-23 2015-07-24 Cryovac, Inc. Bolsa y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ón de la misma
EP2824036B1 (en) 2012-03-07 2017-04-0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Steam release standing pouch and content-enclosing standing pouch
MX355515B (es) 2012-08-06 2018-04-20 Procter & Gamble Métodos para fabricar envases flexibles.
JP2014227211A (ja) 2013-05-24 2014-12-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サイドガゼット袋
JP6364708B2 (ja) 2013-06-13 2018-08-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自立性包装袋
JP6518058B2 (ja) * 2013-12-19 2019-05-22 花王株式会社 ボトル容器
US20160297591A1 (en) 2015-04-10 2016-10-1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lexible Containers with Intermediate Bottom Members
WO2017042905A1 (ja) 2015-09-09 2017-03-16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17809B2 (ja) 2016-12-28 2021-01-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17810B2 (ja) 2016-12-28 2021-01-20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79784B2 (ja) 2017-03-07 2021-06-02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54157B2 (ja) 2017-03-07 2021-04-07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用中間材、軟包材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6876468B2 (ja) 2017-03-07 2021-05-26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用中間材の製造方法、軟包材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の製造方法
JP6920077B2 (ja) 2017-03-07 2021-08-18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軟包材容器及び軟包材容器包装体
JP6822917B2 (ja) 2017-07-31 2021-01-27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容器
JP6803306B2 (ja) 2017-08-09 2020-12-23 花王株式会社 容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63589A1 (en) * 2003-12-30 2005-07-14 Volpak, S.A. Container of flexible material
JP2006123931A (ja) * 2004-10-27 2006-05-18 Toyo Jidoki Co Ltd エアバッグ付き袋のエアバッグ充填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付き袋の包装方法
CN105408226A (zh) * 2013-08-01 2016-03-16 宝洁公司 具有表面元件的一次性柔性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3085A1 (en) 2019-05-15
TW201834936A (zh) 2018-10-01
CN109641680A (zh) 2019-04-16
JPWO2018163270A1 (ja) 2019-03-22
WO2018163270A1 (ja) 2018-09-13
CN109641680B (zh) 2022-04-26
US11267617B2 (en) 2022-03-08
US20210163181A1 (en) 2021-06-03
EP3483085A4 (en) 2020-03-11
JP6186547B1 (ja) 201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6025B (zh) Sheet container
US11878841B2 (en) Sheet material container
JP6193535B1 (ja) 容器
CN109641681B (zh) 薄片材料容器
JP6817809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879784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803306B2 (ja) 容器
JP2018144886A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6817810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2018144885A (ja) シート材容器
TW202138249A (zh) 片材容器
JP6543306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350154B2 (ja) 容器
JP6960515B2 (ja) シート材容器
JP7365222B2 (ja) 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