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0255B - Vibration actuator - Google Patents

Vibration actua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00255B
TWI600255B TW105103791A TW105103791A TWI600255B TW I600255 B TWI600255 B TW I600255B TW 105103791 A TW105103791 A TW 105103791A TW 105103791 A TW105103791 A TW 105103791A TW I600255 B TWI600255 B TW I6002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shaft
vibration
portions
vibration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3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8441A (zh
Inventor
Masaya Endo
Shin Odajima
Yoshihide Tonogai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9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25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05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52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18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84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0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02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Description

振動致動器
本發明的一種表現形態是有關於小型之振動致動器,係於行動電話等無線行動裝置來電時,做為通知使用者之振動發生來源;或是將觸控式螢幕的操作觸感、遊戲機之臨場感傳遞至手指或手之振動發生來源。
過去有關此一領域之技術,可見於日本實開平5-60158號公報。該公報所記載之振動致動器,是由收納於筒狀體內之磁石與錘部構成其可動子,該可動子沿筒狀體之軸線方向作線性振動。在該振動致動器中,於框體之外周設有凹部,凹部內配設有線圈。凹部之內徑部分沿軸線方向配置有磁石。該磁石從凹部之內徑部分延伸至筒狀體內部區域。延伸之磁石其中一端與錘部接合。又,由磁石及錘部所構成之可動子兩端,透過彈簧而被筒狀體之端板所支撐。
此外,在本技術領域中,周知亦有如下述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振動致動器,是將軸棒固定於圓筒狀之框體內,而可動子沿該軸棒作振動。該振動致動器之可動子,是由 配設於軸棒上之杯狀軛鐵、及黏接於軛鐵外周底面之錘、及配置於軛鐵內之磁鐵,所組成。這些軛鐵、錘及磁鐵在配設上,是與軸棒呈同軸狀。可動子由軸線方向兩側之螺旋彈簧所保持住。在杯狀軛鐵與磁鐵之間配置有線圈軸及驅動線圈,兩者包圍著磁鐵。
如上述構成之可動子,在振動時是沿著軸棒作磨潤滑動。另,軸棒的一部分設有直徑較為縮小的段部,藉此讓可動子之磁鐵與段部之間產生距離,防止磁鐵與段部接觸。因此,便可降低可動子與軸棒之間產生的摩擦。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平5-601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20363號公報
然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振動致動器中,由磁石及錘部所構成之可動子僅簡單地以彈簧支撐,這樣的構造會使錘部在筒狀體內除軸線方向外,其他的方向也較有自由搖動的餘地。其結果可能導致錘部重心位置偏離軸線,或錘部因摔落產生衝擊時與筒狀體發生衝撞。因此,難以確保其能穩定地振動,可說是一種耐摔衝擊性較差的構造。再者,摔落產生衝擊時會為錘部帶來強大的慣性力,還可 能導致端板從筒狀體脫落,可動子向外飛出的事態發生。
另一方面,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振動致動器,並未揭示任何將磁鐵固定於軛鐵上之方法。因此,一旦磁鐵沒有妥善固定於軛鐵上時,可能因磁鐵位置偏離軸棒之徑方向,而使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有晃蕩之虞。
本發明的一種形態,是在於提供一種振動致動器,不但可確保其穩定地振動,同時也提升其耐摔衝擊性。又,本發明之另一種形態,是在於提供一種振動致動器,能防止磁鐵於軸棒之徑方向產生晃蕩,確保其穩定地振動。
本發明的一種形態是一種振動致動器,係具有配置於筒狀框體內之線圈,及配置於框體內並為該線圈所包圍之磁鐵,藉由線圈及磁鐵的共同運作,使磁鐵沿框體之振動軸線作線性振動,其特徵為,具備:軸棒,其沿框體之振動軸線所配置,且兩端固定於框體振動軸線方向兩端所設之端壁上;與可動子,係具有磁鐵,其為軸棒所貫穿,且可沿軸棒之延伸方向自由移動;及錘部,係沿軸棒之延伸方向與磁鐵鄰接並配置於框體內,且為軸棒所貫穿,與磁鐵形成一體並可自由移動;與彈性構件,係配置於可動子與端壁之間,使可動子向振動軸線方向彈推;線圈是由第1線圈及第2線圈所組成,其以振動軸線 為中心呈環狀捲繞,且沿振動軸線方向並排設置;第1線圈及第2線圈之電流流向相異。
本發明另一種形態是一種振動致動器,係配置了可沿框體之振動軸線方向自由移動之磁鐵及錘部,藉由該磁鐵與包圍該磁鐵之線圈的共同運作,使具有磁鐵與錘部之可動子受到來自彈性構件的彈推力,同時沿框體之振動軸線作線性振動。在此,磁鐵及錘部係為軸棒所貫穿,而軸棒之兩端固定於框體之振動軸線方向兩端所設之端壁上。受該已固定之軸棒所引導,磁鐵及錘部形成一體並振動。因此,能防止錘部之重心位置偏離振動軸線,以確保振動之穩定。又,即使摔落產生衝擊時,亦可防止錘部與框體衝撞,能提升耐摔衝擊性。又,若框體是沿切割振動軸線的方向被分割成2個以上的部分時,當軸棒兩端固定於框體之兩端壁上,亦即如本發明之一種形態所述時,則構成框體之各組件可提高其連結強度。故,當摔落產生衝擊時,可避免框體從振動軸線方向斷裂,導致錘部或磁鐵從框體中飛出的事態發生。如上所述,軸棒亦具備了連結桿的作用。再者,自磁鐵朝向第1線圈的方向會形成磁路,自第2線圈返回磁鐵的方向亦會形成磁路,利用兩方之磁路便能產生推力。故,與使用單一線圈之情形相比,可獲得較大之推力。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錘部由第1錘部與第2錘部所組成,其沿振動軸線方向配置於磁鐵的兩側;彈性構件由配置於第1錘部與框體其中一方的端壁之間的第1 壓縮彈簧,及配置於第2錘部與框體另外一方的端壁之間的第2壓縮彈簧,所組成,磁鐵與第1錘部及第2錘部之間配置有環狀之磁極軛鐵。
在此情形下,錘部、磁極軛鐵及磁鐵之兩側會一邊受到第1壓縮彈簧與第2壓縮彈簧的彈推力一邊振動,可確保其確實且容易地獲致穩定的振動。又,錘部、磁極軛鐵及磁鐵採用了相對向之第1壓縮彈簧與第2壓縮彈簧,藉此於振動軸線方向互相頂壓形成一體,故即便不使用黏著劑,也能使各構件彼此連結。特別是因錘部、磁鐵、磁極軛鐵為軸棒所貫穿,故當黏著劑滲出時,黏著劑與軸棒便可能相互摩擦而產生摩擦阻力。但,若依本發明的一種形態,便能避免此種情事發生。
本發明的一種形態是一種振動致動器,係具有配置於筒狀框體內之線圈,及配置於框體內並為該線圈所包圍之磁鐵,藉由線圈及磁鐵的共同運作,使磁鐵沿框體之振動軸線作線性振動,其特徵為,具備:軸棒,其沿框體之振動軸線所配置,且兩端固定於框體振動軸線方向兩端所設之端壁上;與可動子,係具有磁鐵,其為軸棒所貫穿,且可沿軸棒之延伸方向自由移動;及錘部,其配置於框體內,且為軸棒所貫穿,與磁鐵形成一體並可自由移動;與彈性構件,係配置於可動子與端壁之間,使可動子向振動軸線方向彈推;錘部沿軸棒具有可磨潤滑動之軸承部; 可動子中,於錘部設有移動限制部,以限制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
依此振動致動器之構造,具有磁鐵及錘部之可動子一面受到來自彈性構件的彈推力,一面沿軸棒之延伸方向,亦即振動軸線方向作振動。此處的錘部相對於軸棒具有可磨潤滑動之軸承部,使得磁鐵與軸棒之間具有一定的間隔。而磁鐵因移動限制部之故,相對於具有軸承部之錘部,在軸棒徑方向上的移動會受到限制。因此,藉此及具有軸承部之錘部之共同運作下,便能防止磁鐵於軸棒之徑方向產生晃蕩。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可動子為軸棒所貫穿,且在磁鐵與錘部之間配置有軛鐵;移動限制部藉由錘部與軛鐵彼此凹凸嵌合,及軛鐵與磁鐵之間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在此情形下,構成可動子之構件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故,只要變更錘部、軛鐵、磁鐵各接合端面之形狀,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藉由該簡單之構造,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軛鐵具有配置於軸棒周圍之第1環狀部;及第2環狀部,其位於第1環狀部之外周側,且在振動軸線方向上與第1環狀部之位置錯開。在此情形下,第1環狀部及第2環狀部會在振動軸線方向上形成凹凸形狀。故,藉由軛鐵之接合端面所具有的凹凸形狀,與錘部及磁鐵之接合端面分別凹凸嵌合,可確實防止 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移動限制部藉由錘部與磁鐵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在此情形下,構成可動子之構件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故,只要變更錘部及磁鐵各接合端面之形狀,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藉由該簡單之構造,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於磁鐵及軸棒之間形成空隙。在此情形下,可確實防止磁鐵與軸棒接觸。
另,本發明亦可如以下態樣:錘部之至少一部份具有為線圈所包圍之小徑部;小徑部及磁鐵在振動軸線方向上的長度,較線圈在振動軸線方向上的長度來得長。在此情形下,將錘部及磁鐵從線圈在振動軸線方向上的一端插入線圈時,線圈在振動軸線方向上的另一端便會露出磁鐵。故,其後進行構件組合時會較為容易。
依本發明的一種形態,不但可確保其穩定地振動,同時也提升其耐摔衝擊性。又,依本發明之另一種形態,能防止磁鐵於軸棒之徑方向產生晃蕩,確保其穩定地振動。
1、1A、1B,100,100A~100H,100J‧‧‧振動致動器
2,2J‧‧‧框體
3,3B,34,35,82,82A,82B‧‧‧線圈
4,41,83,90,104‧‧‧磁鐵
6,7,51,60,61,62,63,64,70,73,74,86,87,96,97,106,106A,107‧‧‧錘部
8,108,108A~108H,108J,108K‧‧‧可動子
10a,11a‧‧‧端壁
20‧‧‧軸棒
14,14B,15,21,22,54,55,84,85,94,95‧‧‧磁極軛鐵
14a,15a,54a,55a‧‧‧第1環狀部
14b,15b,54b,55b‧‧‧第2環狀部
30,31‧‧‧壓縮螺旋彈簧
30C,31C‧‧‧板狀彈簧
51a,60a,61a,62a,63a,70a,73a‧‧‧軸承部
56,57,66,67,76,77,136,137‧‧‧移動限制部
125,126‧‧‧軸承(軸承部)
A‧‧‧振動軸線
[圖1]振動致動器第1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2]圖1所示振動致動器之縱剖面立體圖。
[圖3]圖1所示振動致動器之縱剖面圖。
[圖4]圖1所示振動致動器之剖面解體圖。
[圖5]振動致動器第2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6]振動致動器第3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7]振動致動器第4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8]圖7所示振動致動器之立體圖。
[圖9]圖7中所示可動子之解體立體圖。
[圖10]圖7中所示磁鐵附近範圍之放大剖面圖。
[圖11]振動致動器第5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2]振動致動器第6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3]振動致動器第7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4]振動致動器第8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5]振動致動器第9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6]振動致動器第10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7]振動致動器第11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8]振動致動器第12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
[圖19]振動致動器第13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圖20]可動子之其他實施形態之立體圖。
以下將一面參照圖面,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做詳細說明。另,針對各圖面之說明,其構成部分若有相同要素者,以同一符號記述,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如圖1至圖4所示,振動致動器1具有一直徑約 4.5mm之圓筒狀框體2。此框體2內,收納了以框體2之振動軸線A為中心,呈環狀捲繞之線圈3;及被該線圈3包圍之圓筒狀磁鐵4;及沿框體2之振動軸線A方向配置於磁鐵4兩側之第1及第2錘部6,7。此振動致動器1中,構成可動子8的磁鐵4與第1及第2錘部6,7成為一體,並藉由線圈3與磁鐵4之共同運作,沿框體2之振動軸線A方向作線性振動。
框體2沿著切割振動軸線A之方向,被分割成2個部分。更具體描述之,框體2中,第1框體10是藉由位於框體2振動軸線A方向上一端之圓板狀端壁10a、及從該端壁10a朝振動軸線A方向延伸之圓筒狀周壁10b,來收納第1錘部6、線圈3及磁鐵4。框體2中,第2框體11以振動軸線A方向為基準,配置於第1框體10之相對方向。此第2框體11是藉由位於框體2振動軸線A方向上另一端之圓板狀端壁11a、及從該端壁11a朝振動軸線A方向延伸之圓筒狀周壁11b,來收納第2錘部7。第1及第2框體10、11是由磁性體所形成。而在第1框體10與第2框體11之間有端子台12d外露,該端子台12d是由樹脂製之線軸12的一部份所形成。
線軸12具有:筒狀部12a,其直徑較第1及第2框體10、11之周壁10b、11b來得小,且插入周壁10b內,供線圈3捲繞之用;及凸緣部12b、12c,係連接設置於筒狀部12a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兩端;及端子台12d,係從較厚的凸緣部12b之端部朝向周壁11b沿伸。筒狀部 12a,以振動軸線A方向為準,約略位於框體2之中央。其中一方的凸緣部12c,與第1框體10的周壁10b之內周面抵接。另一方的凸緣部12b,外露於周壁10b及周壁11b之間。於周壁11b的表面側沿伸的端子台12d上,固定著端子13。
又,第1及第2框體10、11的周壁10b、11b兩者之端部,除線軸12的凸緣部12b外露的部分外,其餘位置皆互相頂接,且藉由數處溶接部D1彼此連結(參照圖1)。
如圖3所示,兩端壁10a、11a於各自之中心位置,形成有軸棒保持孔16、17。在這些軸棒保持孔16,17的周圍,形成有圓環狀突起18、19,係由沖緣加工(burring)所成,自端壁10a、11a朝向框體2的內部方向突出。由直徑約0.6mm之非磁性體所構成之軸棒20,其兩端壓入各軸棒保持孔16、17中。又,軸棒20之端部藉由溶接部D2(參照圖1)固定於兩端壁10a、11a上。按此構成,軸棒20沿框體2之振動軸線A配置,且於振動軸線A方向上與第1框體10及第2框體11穩固地連結。且此軸棒20貫穿了由前述磁鐵4、第1錘部6、及第2錘部7所組成之可動子8。
更詳細說明可動子8,其中磁鐵4是沿振動軸線A方向受磁化成S極與N極。在磁鐵4上形成有軸棒貫穿孔4a,其直徑較軸棒20之外徑稍大。此磁鐵4配置於線軸12的筒狀部12a內。此外,磁鐵4與在其振動軸線A方 向兩側配置的第1及第2錘部6、7之間,分別配置有磁性體所成之圓環狀磁極軛鐵21、22。此磁極軛鐵21、22之目的,是為了與線圈3、磁鐵4及第1框體10一起有效率地形成磁路。
第1錘部6具有軀幹部6a,係插入於線軸12之筒狀部12a一方的開口內;及凸緣部6b,係位於第1框體10之端壁10a側,從軀幹部6a擴大直徑而成。第2錘部7具有軀幹部7a,係插入於線軸12之筒狀部12a另一方的開口內;及凸緣部7b,係位於第2框體11之端壁11a側,從軀幹部7a擴大直徑而成。由於線軸12之凸緣部12b形成厚度並於軸棒20之延伸方向占去空間,故第2錘部7之凸緣部7b與第1錘部6之凸緣部6b相比,於延伸方向之厚度較薄。錘部6、7因形成有凸緣部6b、7b,故即使在非常小型的框體2內,亦可使錘部6、7之重量增加。
第1錘部6之軀幹部6a及第2錘部7之軀幹部7a,其直徑較凸緣部6b及凸緣部7b之直徑為小,是為小徑部。軀幹部6a及軀幹部7a各別於磁鐵4側之端部,被線圈3所包圍。亦即,軀幹部6a至少一部分被線圈3所包圍。軀幹部7a至少一部分被線圈3所包圍。
在第1及第2錘部6、7之軀幹部6a,7a上形成有軸棒貫穿孔23、24,其直徑較軸棒20之外徑來得稍大。軸棒貫穿孔23、24於延伸方向之中間部,自軸棒貫穿孔23、24之壁面向徑方向朝內形成有圓環狀突出之軸承部 25、26,各軸承部25、26沿軸棒20作磨潤滑動。此外,第1及第2錘部6、7之凸緣部6b、7b,形成有彈簧容納孔27、28,係為軀幹部6a、7a之軸棒貫穿孔23、24擴大直徑之圓柱形狀,且與軸棒貫穿孔23、24連通並與軸棒貫穿孔23、24同軸。
第1錘部6與端壁10a之間,配置有插入於彈簧容納孔27內之第1壓縮螺旋彈簧30。此第1壓縮螺旋彈簧30內由軸棒20所貫穿。第2錘部7與端壁11a之間,配置有插入於彈簧容納孔28內之第2壓縮螺旋彈簧31。此第2壓縮螺旋彈簧31內由軸棒20所貫穿。此處之第1壓縮螺旋彈簧30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1,使用了同樣的構件。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一端上,嵌入有軸棒保持孔16、17周圍所形成之突起18、19。藉此,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便不會抵觸到軸棒20,而能確實被保持住。又,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另外一端插入於第1及第2錘部6、7的彈簧容納孔27、28內。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一端上,與圓環狀之段部32、33抵接,而段部32、33形成於彈簧容納孔27、28及軸棒貫穿孔23、24之間。
經由上述構成,第1及第2錘部6、7,磁極軛鐵21、22及磁鐵4在配置於同一軸上之狀態下,藉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而朝振動軸線A方向彈推,並藉由此彈推力,使彼此相互頂壓形成一體。因此,第1及第2錘部6、7,磁極軛鐵21、22與磁鐵4不需使用黏著 劑也能彼此連結。以上述構件構成之可動子8,兩側承受來自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彈推力,同時可沿軸棒20於振動軸線A方向自由移動。
此處凸緣部7b之磁鐵4側,於垂直於軸棒20之延伸方向,延伸形成有圓環狀之端面7c。此端面7c是與線軸12之凸緣部12b處的端壁11a側之端面12e相對。而從凸緣部7b之端面7c至磁鐵4端壁10a之端面4b之長度,大略和凸緣部12b之端面12e至凸緣部12c之端壁10a側之端面12f之長度相等。藉由此一構成,如圖4所示,於振動致動器1組裝時,軸棒20壓入第2框體11中,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第2錘部7、磁極軛鐵22及磁鐵4穿過該軸棒20並重疊,將它們插入線軸12內,同時將線軸12安裝至第2框體11,則磁鐵4之端面4b便會從凸緣部12c的開口處露出。故,其後進行磁極軛鐵21或第一錘部6之組合時會較為容易。
換言之,第2錘部7之軀幹部7a及磁鐵4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長度,會比線圈3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長度來得長。藉此,將第2錘部7及磁鐵4於振動軸線A方向插入線圈3之一端時,則線圈3於振動軸線A方向的另一端,磁鐵4便會外露。故,其後進行構件組合時會較為容易。
另一方面,線軸12之筒狀部12a上所捲繞的線圈3,是由第1線圈34與第2線圈35所組成,兩者於振動軸線A方向稍有間距且並排設置。第1及第2線圈34、 35內接於周壁10b,且為周壁10b所包圍。亦即,第1及第2線圈34、35乃是配置於空間B之內,該空間B是由線軸12之筒狀部12a與周壁10b所圍成。另,第1線圈34與第2線圈35因其捲繞方向不同,通過的電流方向相反。
如上述所構成之振動致動器1,透過外部之引線L及端子13使線圈通電,藉由線圈34、35所形成的磁場,磁鐵4將會受此磁場吸引或排斥,第1及第2錘部6、7及磁極軛鐵21、22及磁鐵4會成為一體並沿振動軸線A方向作線性振動,配備此一振動致動器1的行動電話等機器便會產生振動。
在振動致動器1當中,軸棒20之兩端分別固定於框體2之各端壁10a、11a,且貫穿磁鐵4及錘部6、7;受該已固定之軸棒20所引導,磁鐵4及錘部6、7形成一體並振動。故可防止錘部6、7之重心位置偏離振動軸線A而胡亂振動,確保其能穩定地振動。又,即使摔落產生衝擊時,亦可防止錘部6、7與框體2衝撞,能提升耐摔衝擊性。此外,框體2是由第1框體10及第2框體11所組成,即框體2是沿切割振動軸線A之方向,被分割成2部分。軸棒20之兩端固定於框體2之兩端壁10a、11a,故軸棒20可發揮連結桿之作用。藉此,構成框體2之第1框體10及第2框體11之間的連結強度便可提昇。故,當摔落產生衝擊時,可避免框體2從振動軸線A方向斷裂,導致錘部6、7或磁鐵4從框體2中飛出的事態發生。
此外,因第1線圈34與第2線圈35之電流流向相異,故會形成從磁鐵4流向第1線圈34之磁路、以及從第2線圈35流回磁鐵4之磁路,藉此兩磁路便可產生推力。故,與使用單一線圈之情形相比,可獲得較大之推力。
又,錘部6,7、磁極軛鐵21,22、及磁鐵4之兩側是一邊受到第1壓縮螺旋彈簧30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的彈推力一邊振動,故可確實且容易地獲致穩定的振動。又,錘部6,7、磁極軛鐵21,22、及磁鐵4採用了相對向之壓縮螺旋彈簧30與壓縮螺旋彈簧31,藉此於振動軸線A方向互相頂壓形成一體。故即便不使用黏著劑,也能使各構件彼此連結。特別是因錘部6,7、磁鐵4、磁極軛鐵21,22為軸棒20所貫穿,故當黏著劑滲出時,黏著劑與軸棒20便可能相互摩擦而產生摩擦阻力。若是本發明之振動致動器1,便能避免此種情事發生。
此外,沿振動軸線A方向上,於磁鐵4之兩側配置了第1錘部6及第2錘部7,更能確保振動之穩定性。又,第1及第2錘部6、7上分別形成有軸承25、26,故其沿著軸棒20可獲得平衡性良好之振動。再者,此些軸承部25、26是形成於軸棒貫穿孔23,24的延伸方向之一部份,故能儘可能地減低可動子8於振動時所產生之摩擦力。
此外,第1框體10的周壁10b兼做為形成磁路之軛鐵板,故不需另備包圍線圈34、35之軛鐵板,可達成徑 方向的小型化。再者,第1壓縮螺旋彈簧30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使用了同樣的構件,故可達成構件的共用化。
圖5為第2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A之縱剖面圖。如圖5所示,振動致動器1A當中,第1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參照圖3)不使用第1及第2螺旋彈簧30、31,而使用板狀彈簧36、37來取代。在此情形下,便無須於第1及第2錘部之凸緣部6b、7b設置彈簧容納孔,可將省下的空間轉為增加錘部6、7之重量。此種振動致動器1A同樣可與振動致動器1發揮同樣的作用及功效。
圖6為第3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B之縱剖面圖。如圖6所示,振動致動器1B中,將第1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參照圖3)之第2錘部7予以取消,將省下的空間轉而增加第1錘部6之體積。伴隨此一變更,振動致動器1B中,磁鐵4及線圈34、35所設置之位置,於振動軸線A方向較偏向端壁11a側。此外,軸棒貫通孔23與彈簧容納孔27並未連通,而是在軸棒貫通孔23與彈簧容納孔27之間設置一大型之軸承部25。此種振動致動器1B與振動致動器1相同,可確保其穩定地振動,同時也提升其耐摔衝擊性。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第1~第3實施形態,但本發明無需限定為前述之實施形態。舉例來說,彈推於可動子8之彈簧等彈性構件不設於可動子8之兩側而是僅設於單側,而將此彈性構件連結至端壁及可動子的態樣亦可。彈 性構件亦不限為壓縮螺旋彈簧或板狀彈簧,可為連結至端壁及可動子之拉伸螺旋彈簧。另,框體亦可分割為2個部分以上。
此外,前述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第1及第2錘部6、7,磁極軛鐵21、22、及磁鐵4不需使用黏著劑也能彼此連結,但欲使用黏著劑連結彼此亦可。即便在此情形下,於振動致動器組裝時,如前所述,插入線軸12內之磁鐵4,因其端面4b從線軸12之凸緣部12c的開口露出,故可確實且容易地將磁極軛鐵21及第2錘部6黏著。
圖7為振動致動器第4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8為圖7所示振動致動器之立體圖。圖9為圖7中所示可動子之解體立體圖。
如圖7至圖9所示,振動致動器100具有一直徑約4.5mm之圓筒狀框體2。此框體2內,收納了以框體2之振動軸線A為中心,呈環狀捲繞之線圈3;及被該線圈3包圍之圓筒狀磁鐵104;及沿框體2之振動軸線A方向配置於磁鐵104兩側之第1及第2錘部106,107。磁鐵104與第1及第2錘部106、107之間,分別配置有磁性體所成之圓環狀磁極軛鐵14,15。此磁極軛鐵14,15之目的,是為了與線圈3、磁鐵104及第1框體10一起有效率地形成磁路。
此振動致動器100中,構成可動子108的磁鐵104、第1及第2錘部106、107及磁極軛鐵14、15成為一體,並藉由線圈3與磁鐵104之共同運作,沿框體2之振動軸 線A方向作線性振動。
框體2沿著振動軸線A之方向,被分割成2個部分。更具體描述之,框體2中,第1框體10是藉由位於框體2振動軸線A方向上一端之圓板狀端壁10a、及從該端壁10a朝振動軸線A方向延伸之圓筒狀周壁10b,來收納第1錘部106、線圈3、磁鐵104、及磁極軛鐵14,15。框體2中,第2框體11以振動軸線A方向為基準,配置於第1框體10之相對方向。此第2框體11是藉由位於框體2振動軸線A方向上另一端之圓板狀端壁11a、及從該端壁11a朝振動軸線A方向延伸之圓筒狀周壁11b,來收納第2錘部107。第1及第2框體10、11是由磁性體所形成。而在第1框體10與第2框體11之間有端子台112d外露,該端子台112d是由樹脂製之線軸112的一部份所形成。
線軸112具有:筒狀部112a,其直徑較第1及第2框體10、11之周壁10b、11b來得小,且插入周壁10b內,供線圈3捲繞之用;及凸緣部112b、112c,係連接設置於筒狀部112a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兩端;及端子台112d,係連接設置於較厚的凸緣部112b,並自框體2突出。筒狀部112a,以振動軸線A方向為準,約略位於框體2之中央。其中一方的凸緣部112c,與第1框體10的周壁10b之內周面抵接。另外一方的凸緣部112b,與周壁10b、11b各端部之內周面抵接。於端子台112d上,固定著端子13,端子13有線圈3之端部捲繞其上。
第1及第2框體10,11的周壁10b,11b兩者之端部,除線軸112之端子台112d外露的部分外,其餘位置皆互相頂接,且藉由數處溶接部彼此連結。
兩端壁10a、11a於各自之中心位置,形成有軸棒保持孔16、17。在這些軸棒保持孔16,17的周圍,形成有圓環狀突起18、19,係由沖緣加工(burring)所成,自端壁10a、11a朝向框體2的內部方向突出。再者,由直徑約0.6mm之非磁性體所構成之軸棒20,其兩端壓入該軸棒保持孔16、17中。又,軸棒20之端部藉由溶接固定於兩端壁10a、11a上。按此構成,軸棒20沿框體2之振動軸線A配置,且於振動軸線A方向上與第1框體10及第2框體11穩固地連結。此軸棒20貫穿了由前述磁鐵104、第1及第2錘部106、107,及磁極軛鐵14、15所組成之可動子108。
更詳細說明可動子108,其中磁鐵104是沿振動軸線A方向受磁化成S極與N極。在磁鐵104上形成有軸棒貫穿孔104a,其直徑較軸棒20之外徑稍大。此磁鐵104配置於線軸112的筒狀部112a內。
第1錘部106具有軀幹部106a,係插入於線軸112之筒狀部112a一方的開口內;及凸緣部106b,係位於第1框體10之端壁10a側,從軀幹部106a擴大直徑而成。第2錘部107具有軀幹部107a,係插入於線軸112之筒狀部112a另一方的開口內;及凸緣部107b,係位於第2框體11之端壁11a側,從軀幹部107a擴大直徑而成。由 於線軸112之凸緣部112b形成厚度並於軸棒20之延伸方向占去空間,故第2錘部107之凸緣部107b與第1錘部106之凸緣部106b相比,於延伸方向之厚度較薄。錘部106、107因形成有凸緣部106b、107b,故即使在非常小型的框體2內,亦可使錘部106、107之重量增加。
第1錘部106之軀幹部106a及第2錘部107之軀幹部107a,其直徑較凸緣部106b及凸緣部107b之直徑為小,是為小徑部。軀幹部106a及軀幹部107a各別於磁鐵104側之端部,被線圈3所包圍。亦即,軀幹部106a至少一部分被線圈3所包圍。軀幹部107a至少一部分被線圈3所包圍。
在第1及第2錘部106、107之軀幹部106a,107a上形成有軸棒貫穿孔23、24,其直徑較軸棒20之外徑來得稍大。此外,第1及第2錘部106、107之凸緣部106b、107b,形成有彈簧容納孔27、28,係為軀幹部106a、107a之軸棒貫穿孔23、24擴大直徑之圓柱形狀,且與軸棒貫穿孔23、24連通並與軸棒貫穿孔23、24同軸。
彈簧容納孔27、28內,壓入有圓筒狀之軸承(軸承部)125、126。軸承125、126之外周面,與彈簧容納孔27、28之周面抵接,而軸承125、126之內周面,與軸棒20抵接。軸承125、126之磁鐵104側的端面,與彈簧容納孔27、28及軸棒貫通孔23、24之間所形成之圓環狀之段部32、33抵接。軸承125、126支撐第1及第2錘部106、107,同時沿軸棒20作磨潤滑動。如上所述,因第 1及第2錘部106、107具有前述軸承125、126,使得磁鐵104及磁極軛鐵14、15,與軸棒20之間具有一定之間隔150(參照圖10)。
第1錘部106與端壁10a之間,配置有插入於彈簧容納孔27內之第1壓縮螺旋彈簧30。此第1壓縮螺旋彈簧30內由軸棒20所貫穿。第2錘部107與端壁11a之間,配置有插入於彈簧容納孔28內之第2壓縮螺旋彈簧31。此第2壓縮螺旋彈簧31內由軸棒20所貫穿。第1壓縮螺旋彈簧30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1,使用了同樣的構件。
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一端上,嵌入有軸棒保持孔16、17周圍所形成之突起18、19。藉此,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便不會抵觸到軸棒20,而能確實被保持住。又,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另外一端插入於第1及第2錘部106、107的彈簧容納孔27、28內。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另外一端,壓接至上述軸承125、126。
在此振動致動器100中,可動子108之磁鐵104,相對於第1及第2錘部106、107,其沿軸棒20之徑方向移動時會受到限制。具體來說,圓環狀之磁極軛鐵14具有:第1環狀部14a,係配置於軸棒20之周圍;及第2環狀部14b,係位於第1環狀部14a之外周側,且相對於第1環狀部14a,於振動軸線A方向上朝端壁10a側錯開配置。圓環狀之磁極軛鐵15具有:第1環狀部15a,係配置於軸棒20之周圍;及第2環狀部15b,係位於第1 環狀部15a之外周側,且相對於第1環狀部15a,於振動軸線A方向上朝端壁11a側錯開配置。
如圖10所示,第1環狀部14a、15a及第2環狀部14b、15b之間,於磁鐵104側形成有環狀之階梯面14c、15c,其面向軸棒20之徑方向外側。第1環狀部14a、15a及第2環狀部14b、15b之間,於第1及第2錘部106、107側形成有環狀之階梯面14d、15d,其面向軸棒20之徑方向內側。如上所述,磁極軛鐵14、15在直徑不同之環狀部之邊界形成階梯形狀,而在軸棒20之延伸方向上形成凹凸形狀。磁極軛鐵14、15使用了同樣的構件,故可達成構件的共用化。
磁鐵104之兩端與階梯面14c、15c抵接,且形成與第2環狀部14b、15b抵接之圓環狀突出部104b、104c。此外,第1錘部106之軀幹部106a與階梯面14d抵接,且形成與第1環狀部14a抵接之圓柱狀突出部106c。第2錘部107之軀幹部107a與階梯面15d抵接,且形成與第1環狀部15a抵接之圓柱狀突出部107c。
換言之,如圖8所示,第1錘部106與磁極軛鐵14之間的接合端面C、磁極軛鐵14與磁鐵104之間的接合端面D、第2錘部107與磁極軛鐵15之接合端面E、及磁極軛鐵15與磁鐵104之接合端面F,分別形成階梯形之圓環狀。
如上所述,相對於磁極軛鐵14,第1錘部106及磁鐵104彼此凹凸嵌合,且相對於磁極軛鐵15,第2錘部 107及磁鐵104彼此凹凸嵌合。藉由此些凹凸嵌合,磁鐵104相對於具有軸承125、126之第1及第2錘部106、107,其沿軸棒20之徑方向移動時會受到限制。藉由磁極軛鐵14、突出部104b、及突出部106c,構成移動限制部136,而藉由磁極軛鐵15、突出部104c、及突出部107c,構成移動限制部137(參照圖8及圖9)。
經由上述構成,第1及第2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及磁鐵104在配置於同一軸上之狀態下,藉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而朝振動軸線A方向彈推,並藉由此彈推力,使彼此相互頂壓形成一體。進一步藉由移動限制部136、137,使得第1及第2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及磁鐵104於同軸上置中(centering)。因此,便可防止磁鐵104或磁極軛鐵14、15朝軸棒20之徑方向偏離。磁鐵104之內壁104d與軸棒20之間,形成有間隔150(亦即間隙150)。因此,可防止磁鐵104或磁極軛鐵14、15與軸棒20接觸。又,第1及第2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及磁鐵104不需使用黏著劑也能彼此連結。
又,此處凸緣部107b之磁鐵104側,形成有與軸棒20之延伸方向垂直且延伸之圓環狀端面107c。此端面107c是與線軸112之凸緣部112b處的端壁11a側之端面112e相對。而從凸緣部107b之端面107c至磁鐵104之突出部104b之表面的長度,大略和凸緣部112b之端面112e至凸緣部112c之端壁10a側之端面112f之長度相 等。藉由此一構成,於振動致動器100組裝時,軸棒20壓入第2框體11中,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軸承126、第2錘部107、磁極軛鐵15、及磁鐵104穿過該軸棒20並重疊,將它們插入線軸112內,同時將線軸112安裝至第2框體11,則磁鐵104之突出部104b之表面便會從凸緣部112c的開口處露出。故,其後進行磁極軛鐵14或第1錘部106等之組合時會較為容易。
換言之,第2錘部107之軀幹部107a及磁鐵104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長度,會比線圈3於振動軸線A方向之長度來得長。藉此,將第2錘部107及磁鐵104於振動軸線A方向插入線圈3之一端時,則線圈3於振動軸線A方向的另一端,磁鐵104便會外露。故,其後進行構件組合時會較為容易。
此外,線軸112之筒狀部112a上所捲繞的線圈3,是由第1線圈34與第2線圈35所組成,兩者於振動軸線A方向稍有間距且並排設置。第1及第2線圈34、35內接於周壁10b,且為周壁10b所包圍。亦即,第1及第2線圈34、35乃是配置於空間B之內,該空間B是由線軸112之筒狀部112a與周壁10b所圍成。另,第1線圈34與第2線圈35因其捲繞方向不同,通過的電流方向相反。
如上述所構成之振動致動器100,透過外部之引線(未圖示)及端子13使線圈3通電,藉由線圈34、35所形成的磁場,磁鐵104將會受此磁場吸引或排斥,而可動 子108受到軸承125、126的支撐,同時兩側受到來自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之彈推力,而沿振動軸線A方向作線性振動。藉此,配備此一振動致動器100的行動電話等機器便會產生振動。
振動致動器100中,因第1及第2錘部106、107相對於軸棒20具有可磨潤滑動之軸承125、126,故其與磁鐵104及軸棒20之間會形成一定之間隔。磁鐵104藉由移動限制部136、137之作用,相對於具有軸承125、126之第1及第2錘部106、107,其沿軸棒20之徑方向移動時會受到限制。因此,藉其與具有軸承125、126之第1及第2錘部106、107之共同運作下,便能防止磁鐵104於軸棒20之徑方向產生晃蕩。故,可確保磁鐵104及軸棒20之間的空間,且確實防止磁鐵104與軸棒20接觸。
此外,移動限制部136、137,是藉由第1及第2錘部106、107與磁極軛鐵14、15彼此凹凸嵌合,以及磁極軛鐵14、15與磁鐵104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104沿軸棒20之徑方向移動。如此,構成可動子108之構件彼此凹凸嵌合,來限制磁鐵104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故,只要變更第1及第2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磁鐵104之各接合端面(圖8之各接合端面C~F)之形狀,藉由該簡單之構造便可防止磁鐵104產生晃蕩。
此外,磁極軛鐵14、15具有:第1環狀部14a、15a,及第2環狀部14b、15b,係位於第1環狀部14a、15a之外周側,且相對於第1環狀部14a、15a,於振動軸 線A方向上錯開配置。第1環狀部14a、15a及第2環狀部14b、15b會在振動軸線A方向上形成凹凸形狀。而藉由磁極軛鐵14、15之接合端面所具有的凹凸形狀,與第1及第2錘部106、107及磁鐵104之接合端面分別凹凸嵌合,可確實防止磁鐵104沿軸棒之徑方向移動。
又,軸棒20之兩端分別固定於框體2之各端壁10a、11a,且貫穿磁鐵104及錘部106、107;受該已固定之軸棒20所引導,磁鐵104及錘部106、107形成一體並振動。故可防止錘部106、107之重心位置偏離振動軸線A而胡亂振動,確保其能穩定地振動。又,即使摔落產生衝擊時,亦可防止錘部106、107與框體2衝撞,能提升耐摔衝擊性。
此外,框體2沿著切割振動軸線A之方向,被分割成2個部分。軸棒20之兩端固定於框體2之兩端壁10a、11a,故軸棒20可發揮連結桿之作用。藉此,構成框體2之第1框體10及第2框體11之間的連結強度便可提昇。故,當摔落產生衝擊時,可避免框體2從振動軸線A方向斷裂,導致錘部106、107或磁鐵104從框體2中飛出的事態發生。
又,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及磁鐵104之兩側是一邊受到第1壓縮螺旋彈簧30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的彈推力一邊振動,故可確實且容易地獲致穩定的振動。又,錘部106,107、磁極軛鐵14,15、及磁鐵104採用了相對向之壓縮螺旋彈簧30與壓縮螺旋彈簧 31,藉此於振動軸線A方向互相頂壓形成一體。故即便不使用黏著劑,也能使各構件彼此連結。特別是因錘部106,107、磁鐵104、磁極軛鐵14,15為軸棒20所貫穿,故當黏著劑滲出時,黏著劑與軸棒20便可能相互摩擦而產生摩擦阻力。若是本發明之振動致動器100,便能避免此種情事發生。
此外,沿振動軸線A方向上,於磁鐵104之兩側配置了第1錘部106及第2錘部107,更能確保振動之穩定性。又,第1及第2錘部106、107乃是令其透過軸承125、126沿著軸棒20移動,故其沿著軸棒20可獲得平衡性良好之振動。
此外,第1框體10的周壁10b兼做為形成磁路之軛鐵板,故不需另備包圍線圈34、35之軛鐵板,可達成徑方向的小型化。再者,第1壓縮螺旋彈簧30與第2壓縮螺旋彈簧31使用了同樣的構件,故可達成構件的共用化。
圖11為振動致動器第5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1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A,與圖7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不具有第2錘部107,而其具備之可動子108A僅在單側配置第1錘部106A。第2壓縮螺旋彈簧31直接彈推於磁極軛鐵15。藉此振動致動器100A,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2為振動致動器第6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2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B,與圖7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 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不具有第2錘部107,而形成有軸承部51a之第1錘部51僅配置於單側,且其具備之可動子108B在第1錘部51與磁鐵104之間設有杯狀之磁極軛鐵14B;再者,其不具有線軸112,且於磁極軛鐵14B與磁鐵104之間配置有空芯線圈3B以取代線圈3;再者,為求第2壓縮螺旋彈簧31基座之穩定,於第2框體11B形成有凹部50。藉此振動致動器100B,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3為振動致動器第7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3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C,與圖7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使用了第1板狀彈簧30C及第2板狀彈簧31C來支撐第1及第2錘部106、107,用以取代原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利用各軸承125、126,來作為板狀彈簧30C、31C之彈簧支承。第1板狀彈簧30C及第2板狀彈簧31C具有相同形狀,係將圓板經衝孔加工使形成複數圓弧狀細縫與中央開口,而成為圓錐台形狀之彈簧。又,亦可使用圓錐型壓縮彈簧。藉此振動致動器100C,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4為振動致動器第8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4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D,與圖7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之可動子108D,具有形成有軸承部60a、70a之第1及第2錘部60、70,用以取代原第1及第2錘部106,107。其不像第4~第7 實施形態中設有各軸承125、126,而是由第1及第2壓縮螺旋彈簧30、31直接彈推於第1及第2錘部60、70。藉此振動致動器100D,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5為振動致動器第9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5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E,與圖11所示之第5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A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之可動子108E,具有形成有軸承部61a之第1錘部61,用以取代原第1錘部106A。其並未設有軸承125,而是由第1壓縮螺旋彈簧30直接彈推於第1錘部61。藉此振動致動器100E,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6為振動致動器第10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6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F,與圖12所示之第6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B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之可動子108F,具有形成有軸承部62a之第1錘部62,用以取代原第1錘部51。其並未設有軸承125,而是由第1壓縮螺旋彈簧30直接彈推於第1錘部61。藉此振動致動器100F,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7為振動致動器第11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7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G,與圖13所示之第7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C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之可動子108G,具有形成有軸承部63a、73a之第1及第2錘部63、73,用以取代原第1及第2錘部106,107。其並未設有各軸承125、126,而是由第1及第2板狀彈簧30C、 31C直接彈推於第1及第2錘部63、73。藉此振動致動器100G,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104晃蕩之功效。
圖18為振動致動器第12實施形態之縱剖面圖。圖18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H,與圖8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之可動子108H,具有與磁極軛鐵14、15之凹凸形狀相反之磁極軛鐵54、55,用以取代原移動限制部136、137。磁極軛鐵54、55中,相對於第1環狀部54a、55a,第2環狀部54b、55b之配置位置較偏向磁鐵41側。伴隨此一變更,磁鐵41形成有圓柱狀之突出部41b、41c,而第1及第2錘部64、74則形成有圓環狀之突出部64c、74c。此外,移動限制部136、137則變為移動限制部56、57。藉此振動致動器100H,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41晃蕩之功效。
圖19為振動致動器第13實施形態之立體圖。圖19所示之振動致動器100J,與圖8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振動致動器100不同之處,在於其具備由斷面呈四邊形之第1及第2框體80、81所成之框體2J,用以取代原第1及第2框體10、11;另具備由斷面呈四邊形之第1及第2線圈部82A、82B所成之線圈82,用以取代原第1及第2線圈部34、35;再者,其具備之可動子108J,是由斷面呈四邊形之磁鐵83、磁極軛鐵84、85,以及第1及第2錘部86、87所成,用以取代原可動子108。伴隨此一變更,移動限制部136、137變為移動限制部66、67。因接合端面C~F呈四邊形環狀,彼此於圓周方向便不會錯 開。又,斷面形狀呈多邊形者亦可。此外,接合端面C~F亦可從圓環狀或包含四邊形在內之多邊形環狀中選擇適當者。藉此振動致動器100J,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鐵83晃蕩之功效。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之第4~第13實施形態,但本發明無需限定為前述之實施形態。前述各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磁極軛鐵在直徑不同之環狀部之邊界形成階梯形狀,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軛鐵與磁鐵,及軛鐵與錘部,亦可以其他形狀所成之接合端面彼此凹凸嵌合。舉例來說,如圖20所示,磁極軛鐵94、95之磁鐵90側之面(一方之面)形成有十字狀凸部94a、95a,而第1及第2錘部96、97側之面(另一方之面)則形成有十字狀溝槽94b、95b,將此磁極軛鐵94、95與磁鐵90以及第1及第2錘部96、97彼此凹凸嵌合構成可動子108K亦可。在此情形下,磁鐵90兩側之面為了與十字狀凸部94a、95a接合,而形成有十字狀溝槽90a、90b。第1及第2錘部96、97為了與十字狀溝槽94b、95b接合,而形成有十字狀凸部96c、97c。再者,磁鐵90中除去十字狀溝槽90a所剩下之部分90c、及磁極軛鐵94、及第1錘部96之十字狀凸部96c,共同形成移動限制部76。磁鐵90中除去十字狀溝槽90b所剩下之部分90d、及磁極軛鐵95、及第2錘部97之十字狀凸部97c,共同形成移動限制部77。
此外,前述各實施形態中已說明,移動限制部是藉由錘部與軛鐵彼此凹凸嵌合,以及軛鐵與磁鐵彼此凹凸嵌 合,來限制磁鐵之移動,但本發明不限於此態樣。舉例來說,亦可將錘部與軛鐵、及軛鐵與磁鐵之間的摩擦力增大,藉由摩擦卡合的方式來限制磁鐵之移動。在此情形下,可對軛鐵施以表面處理,增大其摩擦係數。
此外,前述各實施形態中已說明,錘部、磁極軛鐵、及磁鐵並未使用黏著劑來彼此連結,但本發明不限於非黏著形態,欲使用黏著劑連結彼此亦可。
又,當不使用磁極軛鐵來形成磁路之情形下,移動限制部之態樣,可為錘部與磁鐵彼此凹凸嵌合或摩擦卡合。在此情形下,只要變更錘部及磁鐵各接合端面之形狀,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因此,藉由該簡單之構造,便可防止磁鐵產生晃蕩。
彈推於可動子108之彈簧等彈性構件不設於可動子108之兩側而是僅設於單側,而將此彈性構件連結至端壁及可動子的態樣亦可。彈性構件亦不限為壓縮螺旋彈簧或板狀彈簧,可為連結至端壁及可動子之拉伸螺旋彈簧。另,框體亦可分割為2個部分以上。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依本發明的一種形態,不但可確保其穩定地振動,同時也提升其耐摔衝擊性。又,依本發明之另一種形態,能防止磁鐵於軸棒之徑方向產生晃蕩,確保其穩定地振動。
1‧‧‧振動致動器
2‧‧‧框體
3,34,35‧‧‧線圈
4‧‧‧磁鐵
4a‧‧‧軸棒貫穿孔(磁鐵)
4b‧‧‧端面(磁鐵)
6,7‧‧‧錘部
6a,7a‧‧‧軀幹部(錘部)
6b,7b‧‧‧凸緣部(錘部)
7c‧‧‧端面(錘部)
8‧‧‧可動子
10‧‧‧第1框體
11‧‧‧第2框體
10a,11a‧‧‧端壁
10b,11b‧‧‧周壁
12a‧‧‧筒狀部(線軸)
12b,12c‧‧‧凸緣部(線軸)
12d‧‧‧端子台(線軸)
12e,12f‧‧‧端面(線軸)
13‧‧‧端子
16,17‧‧‧軸棒保持孔
18,19‧‧‧圓環狀突起
20‧‧‧軸棒
21,22‧‧‧磁極軛鐵
23,24‧‧‧軸棒貫穿孔
25,26‧‧‧軸承部
27,28‧‧‧彈簧容納孔
30,31‧‧‧壓縮螺旋彈簧
32,33‧‧‧段部
A‧‧‧振動軸線
B‧‧‧空間

Claims (3)

  1. 一種振動致動器,係藉由配置於筒狀框體中之線圈,及被該線圈包圍且配置於前述框體內之磁鐵的共同運作,使前述磁鐵沿前述框體之振動軸線作振動,其特徵為,具備:軸棒,係沿著前述振動軸線配置,兩端固定於一端壁,該端壁係設置在前述振動軸線方向上的前述框體之兩端;可動子,其具有:前述磁鐵;及錘部,係配置於前述框體內,為前述軸棒所貫穿,且設置成供前述磁鐵嵌合,與前述磁鐵成為一體並可自由移動;與彈性構件,係配置於前述可動子與前述端壁之間,將前述可動子朝前述振動軸線方向彈推;前述錘部具有可沿前述軸棒磨潤滑動之軸承部,前述可動子中,前述磁鐵是藉由面向前述軸棒的徑方向外側之前述磁鐵的面、以及供前述磁鐵的面嵌合之前述錘部的凹部,而相對於前述錘部受到保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振動致動器,其中,前述錘部係於前述磁鐵的面的徑方向外側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振動致動器,其中,前述錘部與前述磁鐵部係直接嵌合。
TW105103791A 2010-06-30 2011-06-29 Vibration actuator TWI600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9419A JP5342516B2 (ja) 2010-06-30 2010-06-30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1080506A JP5815264B2 (ja) 2011-03-31 2011-03-31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8441A TW201618441A (zh) 2016-05-16
TWI600255B true TWI600255B (zh) 2017-09-21

Family

ID=454020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2842A TWI531139B (zh) 2010-06-30 2011-06-29 Vibration actuator
TW105103791A TWI600255B (zh) 2010-06-30 2011-06-29 Vibration actuator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2842A TWI531139B (zh) 2010-06-30 2011-06-29 Vibration actuator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9071A1 (zh)
KR (1) KR101814119B1 (zh)
CN (4) CN104901502B (zh)
TW (2) TWI531139B (zh)
WO (1) WO20120023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9854B2 (ja) * 2012-05-22 2016-11-2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振動子及び振動発生器
JP5622808B2 (ja) * 2012-07-31 2014-11-1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8937411B2 (en) * 2012-09-06 2015-01-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KR101388868B1 (ko) * 2012-09-06 2014-04-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발생장치
JP5766748B2 (ja) * 2013-06-05 2015-08-19 Thk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572844B1 (ja) * 2013-09-05 2014-08-20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振動装置、振動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身体装着品
JP6023691B2 (ja) * 2013-11-18 2016-11-0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6017584A1 (ja) 2014-07-28 2016-02-0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WO2016017585A1 (ja) 2014-07-28 2016-02-0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16034172A (ja) 2014-07-30 2016-03-1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335754B2 (ja) * 2014-10-28 2018-05-30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113509A (zh) * 2014-12-26 2017-08-29 索尼公司 扬声器设备
KR102259071B1 (ko) * 2014-12-30 2021-06-02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선형 진동기
JP6378125B2 (ja) * 2015-04-10 2018-08-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396261B2 (ja) * 2015-07-01 2018-09-2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421089B2 (ja) * 2015-07-29 2018-11-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該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電子機器
JP6613694B2 (ja) * 2015-08-04 2019-12-0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理美容器具
JP2017063583A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663762B2 (ja) * 2016-03-23 2020-03-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712898B2 (ja) * 2016-04-28 2020-06-2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CN109562413B (zh) * 2016-08-09 2021-09-1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线性致动器
JP6667403B2 (ja) * 2016-08-29 2020-03-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8038150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301412B2 (ja) * 2016-08-30 2018-03-28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ハプティク・アクチュエータ、電子機器、および触覚フィードバックの生成方法
US11284205B2 (en) 2016-11-14 2022-03-22 Otolith Soun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vestibular conditions
US10398897B2 (en) * 2016-11-14 2019-09-03 Otolith Soun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vestibular conditions
KR20180059973A (ko) * 2016-11-28 2018-06-07 (주)파트론 선형진동자
JP7032663B2 (ja) * 2016-12-20 2022-03-0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ウェアラブル端末及び着信通知機能デバイス
CN106849587B (zh) * 2017-03-14 2022-04-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109256928B (zh) * 2017-07-14 2021-02-26 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器
CN107577346A (zh) * 2017-09-04 2018-01-12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模组
WO2019098249A1 (ja) * 2017-11-20 2019-05-2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7034745B2 (ja) * 2018-01-31 2022-03-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153448B2 (ja) * 2018-01-31 2022-10-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IT201800003406A1 (it) * 2018-03-09 2019-09-09 Powersoft S P A Sistema di controllo della vibrazione di una piattaforma
DE102018214102A1 (de) 2018-08-21 2020-02-27 nui lab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Linearaktuator
JP7313159B2 (ja) * 2019-02-27 2023-07-24 フォスター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569721B2 (en) * 2019-05-30 2023-01-31 Apple Inc. Haptic actuator including permanent magnet within coil passageways when unpowered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21007805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US11563364B2 (en) 2019-09-05 2023-01-24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Shaftless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with interface between magnets and masses having blind holes for glue
CN111082630B (zh) * 2019-12-19 2021-03-30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振动装置
WO2021127912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215772886U (zh) * 2020-07-10 2022-02-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触觉器件
CN112090761B (zh) * 2020-10-21 2021-08-03 江苏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多转子、多分离组合式选粉机
JP2022102873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2102878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2102876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3006579A (ja) * 2021-06-30 2023-01-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気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3603A (en) * 1960-11-02 1963-09-10 Reutter Jean Leon Alternating current synchronous reciprocating motor unit
JPH0560158U (ja) * 1991-12-27 1993-08-06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バイブレータ
US5809638A (en) * 1992-10-26 1998-09-22 L.H. Carbid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parts with center interlock
JP3348124B2 (ja) * 1994-03-25 2002-11-2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可動磁石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08308201A (ja) * 1995-04-27 1996-11-22 Foster Electric Co Ltd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412511B2 (ja) * 1998-05-25 2003-06-0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US6873067B2 (en) * 2000-09-29 2005-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JP2003117489A (ja) * 2001-10-10 2003-04-2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2003220363A (ja) * 2002-01-29 2003-08-05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3869336B2 (ja) * 2002-08-15 2007-01-1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US6833639B2 (en) * 2002-12-23 2004-12-21 Cyber Industrial Ltd. Electric actuator
JP4155101B2 (ja) * 2003-05-16 2008-09-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4400464B2 (ja) * 2005-01-19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ローリング両用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4400463B2 (ja) * 2005-01-19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200628003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Juki Corp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899080B2 (ja) * 2005-04-14 2012-03-21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RU2405499C1 (ru) * 2006-12-27 2010-12-10 Панасоник Электрик Воркс Ко., Лтд.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зубная щетка
US7705493B2 (en) * 2008-08-01 2010-04-27 Van Os Ron Magnetic mirror air bearing for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with lateral motion
CN201450439U (zh) * 2009-07-10 2010-05-05 冷泉芳 线性振动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1502A (zh) 2015-09-09
TW201618441A (zh) 2016-05-16
CN104901499A (zh) 2015-09-09
WO2012002329A1 (ja) 2012-01-05
US20130169071A1 (en) 2013-07-04
CN104901502B (zh) 2017-08-08
KR20130111515A (ko) 2013-10-10
CN102971947B (zh) 2015-05-20
TW201223083A (en) 2012-06-01
KR101814119B1 (ko) 2018-01-02
CN104901501A (zh) 2015-09-09
TWI531139B (zh) 2016-04-21
CN102971947A (zh) 201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0255B (zh) Vibration actuator
JP5342516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462133B (zh) Vibration actuator
JP5989212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815264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9692286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JP5889259B2 (ja) リニア型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764252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677657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775233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7026373A1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該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電子機器
JP2016036254A (ja) リニア型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333186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010149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68984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30006525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ic apparatus
JP2024090254A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23067105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0108291A (ja) リニアモー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