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1501A - 振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振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1501A
CN104901501A CN201510206848.4A CN201510206848A CN104901501A CN 104901501 A CN104901501 A CN 104901501A CN 201510206848 A CN201510206848 A CN 201510206848A CN 104901501 A CN104901501 A CN 1049015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weight
axle
framework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068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远藤雅也
小田岛慎
殿贝佳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494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251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05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52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1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15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alternate energisation of two coi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振动致动器,具备:轴,其沿着框体的振动轴线配置,两端固定于框体的振动轴线方向两端所设的端壁上;可动件,其具有被轴贯穿且可沿轴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的磁铁,及在轴的延伸方向上与磁铁相邻地配置于框体内且被轴贯穿,并且与磁铁形成一体并可自由移动的加重部;弹性构件,其配置于可动件与端壁之间,对可动件向振动轴线方向施力;线圈由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组成,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以振动轴线为中心呈环状卷绕,且沿振动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电流流向相异。

Description

振动致动器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1/064697,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6月2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180032313.X,名称为“振动致动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种表现形态涉及小型的振动致动器,其作为将移动电话等便携式无线装置的来电通知使用者的振动产生源,或是作为将触摸屏的操作触感、游戏机的临场感传递至手指或手的振动产生源等。
背景技术
过去有关此领域的技术,可见于日本专利实开平5-60158号公报。该公报所记载的振动致动器由收纳于筒状体内的磁体和加重部构成可动件,该可动件沿筒状体的轴线方向作线性振动。在该振动致动器中,于框体的外周设有凹部,凹部内配设有线圈。在凹部的内径部分沿轴线方向配置有磁体。该磁体从凹部的内径部分延伸至筒状体的躯干内。延伸的磁体其中一端与加重部接合。此外,由磁体及加重部构成的可动件的两端通过弹簧而被筒状体的端板支撑。
此外,在本技术领域中,还已知如下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振动致动器,其将轴固定于圆筒状的框体内,使可动件沿该轴作振动。该振动致动器的可动件由配设于轴上的杯状轭铁、粘接于轭铁外周底面的加重体、及配置于轭铁内的磁铁组成。这些轭铁、加重体及磁铁配设成与轴呈同轴状。可动件由轴线方向两侧的螺旋弹簧保持住。在杯状轭铁与磁铁之间配置有绕线管及驱动线圈,两者包围着磁铁。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可动件在振动时是沿着轴作滑动。另外,轴的一部分设有直径缩小的台阶部,藉此使可动件的磁铁与台阶部之间产生距离,防止磁铁与台阶部接触。因此,便可降低可动件与轴之间产生的摩擦。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开平5-601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220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振动致动器中,由磁体及加重部构成的可动件仅简单地被弹簧支撑,这样的结构使加重部在筒状体内能在轴线方向以外的方向上比较自由地摇动。其结果可能导致加重部重心位置偏离轴线,或加重部因摔落产生的冲击而与筒状体发生冲撞。因此,难以确保其能稳定地振动,可说是一种耐摔冲击性较差的结构。再者,摔落产生冲击时对加重部带来强大的惯性力还可能导致端板从筒状体脱落,可动件向外飞出的事态发生。
另一方面,关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振动致动器,并未揭示任何将磁铁固定于轭铁上的方法。因此,在磁铁没有妥善固定于轭铁上时,可能会因磁铁位置偏离轴的径方向而使磁铁沿轴的径方向产生晃荡。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致动器,不但可确保其稳定地振动,同时也提升其耐摔冲击性。此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振动致动器,能防止磁铁于轴的径方向产生晃荡,确保其稳定地振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振动致动器,其具有配置于筒状框体内的线圈,及配置于框体内并被该线圈包围的磁铁,藉由线圈和磁铁的共同运作,使磁铁沿框体的振动轴线作线性振动,其特征为,具备:轴,该轴沿框体的振动轴线配置,且两端固定于框体的振动轴线方向两端所设的端壁上;可动件,该可动件具有磁铁及加重部,其中,磁铁被轴贯穿,且可沿轴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加重部在轴的延伸方向上与磁铁相邻并配置于框体内,且被轴贯穿,并且,该加重部与磁铁形成一体并可自由移动;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于可动件与端壁之间,对可动件向振动轴线方向施力;线圈由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组成,该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以振动轴线为中心呈环状卷绕,且沿振动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的电流流向相异。
本发明一种形态的振动致动器中,配置了可沿框体的振动轴线方向自由移动的磁铁及加重部,藉由该磁铁与包围该磁铁的线圈的共同运作,使具有磁铁和加重部的可动件受到来自弹性构件的施力,同时沿框体的振动轴线作线性振动。在此,磁铁及加重部被轴贯穿,该轴的两端固定于框体的振动轴线方向两端所设的端壁上。受该已固定的轴所引导,磁铁及加重部形成一体并振动。因此,能防止加重部的重心位置偏离振动轴线,以确保振动的稳定。此外,即使在摔落产生冲击时,亦可防止加重部与框体冲撞,能提升耐摔冲击性。此外,若框体沿切割振动轴线的方向被分割成2个以上的部分,则当轴的两端固定于框体的两端壁上,亦即如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所述时,构成框体的各部分可提高其连结强度。故,当摔落产生冲击时,可避免框体在振动轴线方向上断裂,导致加重部或磁铁从框体中飞出的事态发生。如上所述,轴亦具备了连结杆的作用。再者,自磁铁朝向第一线圈的方向会形成磁路,自第二线圈返回磁铁的方向亦会形成磁路,利用两方的磁路便能产生推力。故,与使用单一线圈的情形相比,可获得较大的推力。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加重部由在振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磁铁两侧的第一加重部和第二加重部组成;弹性构件由配置于第一加重部与框体的一个端壁之间的第一压缩弹簧以及配置于第二加重部与框体的另一个端壁之间的第二压缩弹簧组成,在磁铁与第一加重部及第二加重部之间配置有环状的磁极轭铁。
在此情形下,加重部、磁极轭铁及磁铁会一边被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从两侧施力一边振动,故能确保可靠且容易地获得稳定的振动。此外,加重部、磁极轭铁及磁铁采用了相对向的第一压缩弹簧与第二压缩弹簧,藉此于振动轴线方向互相顶压形成一体,故即便不使用粘接剂,也能使各构件彼此连结。特别是因加重部、磁铁、磁极轭铁被轴贯穿,故当粘接剂渗出时,粘接剂与轴可能相互摩擦而产生摩擦阻力。但若依本发明的一种形态,便能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振动致动器,其具有配置于筒状框体内的线圈,及配置于框体内并被该线圈包围的磁铁,藉由线圈和磁铁的共同运作,使磁铁沿框体的振动轴线作线性振动,其特征为,具备:轴,该轴沿振动轴线配置,且两端固定于框体的振动轴线方向两端所设的端壁上;可动件,该可动件具有磁铁及加重部,其中,磁铁被轴贯穿,且可沿轴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加重部配置于框体内,且被轴贯穿,并且,加重部与磁铁形成一体并可自由移动;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于可动件与端壁之间,对可动件向振动轴线方向施力;加重部具有可沿轴滑动的轴承部;可动件设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磁铁相对于加重部沿轴的径方向移动。
根据此振动致动器的结构,具有磁铁及加重部的可动件一面受到来自弹性构件的施力,一面沿轴的延伸方向、亦即振动轴线方向作振动。此处,加重部具有可相对于轴滑动的轴承部,在磁铁与轴之间具有规定间隔。而磁铁相对于具有轴承部的加重部在轴径方向上的移动会被移动限制部限制。因此,藉由其与具有轴承部的加重部的共同运作,便能防止磁铁于轴的径方向产生晃荡。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可动件被轴贯穿,且在磁铁与加重部之间配置有轭铁;移动限制部藉由加重部与轭铁彼此凹凸嵌合以及轭铁与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沿轴的径方向移动。在此情形下,构成可动件的构件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沿轴的径方向移动。故,只要变更加重部、轭铁、磁铁各接合端面的形状,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藉由简单的结构,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轭铁具有:第一环状部,其配置于轴的周围;以及第二环状部,其位于第一环状部的外周侧,且在振动轴线方向上与第一环状部的位置错开配置。在此情形下,藉由第一环状部及第二环状部在振动轴线方向上形成凹凸形状。故,通过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的轭铁的接合端面与加重部及磁铁各自的接合端面凹凸嵌合,能可靠地防止磁铁沿轴的径方向移动。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移动限制部藉由加重部与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沿轴的径方向移动。在此情形下,构成可动件的构件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沿轴的径方向移动。故,只要变更加重部及磁铁各接合端面的形状,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藉由简单的结构,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在磁铁与轴之间形成间隙。在此情形下,能可靠地防止磁铁与轴接触。
另外,本发明亦可以是以下形态:加重部具有至少一部分被线圈包围的小径部;小径部及磁铁在振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较线圈在振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来得长。在此情形下,将加重部及磁铁从线圈在振动轴线方向上的一端插入线圈时,线圈在振动轴线方向上的另一端便会露出磁铁。故,其后进行构件组合时会较为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不但可确保稳定地振动,同时也可提升耐摔冲击性。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能防止磁铁于轴的径方向产生晃荡,确保其稳定地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振动致动器的纵剖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振动致动器的纵剖图。
图4是图1所示振动致动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5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6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7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8是图7所示振动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9是图7中所示可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将图7中所示磁铁附近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2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3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4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5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6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7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8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图19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可动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A、1B,100,100A~100H,100J:振动致动器
2,2J:框体
3,3B,34,35,82,82A,82B:线圈
4,41,83,90,104:磁铁
6,7,51,60,61,62,63,64,70,73,74,86,87,96,97,106,106A,107:加重部
8,108,108A~108H,108J,108K:可动件
10a,11a:端壁
20:轴
14,14B,15,21,22,54,55,84,85,94,95:磁极轭铁
14a,15a,54a,55a:第一环状部
14b,15b,54b,55b:第二环状部
30,31:压缩螺旋弹簧
30C,31C:板簧
51a,60a,61a,62a,63a,70a,73a:轴承部
56,57,66,67,76,77,136,137:移动限制部
125,126:轴承(轴承部)
A:振动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针对各附图的说明,其构成部分若有相同要素,则以同一符号记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振动致动器1具有一直径约4.5mm的圆筒状框体2。在此框体2内收纳了:以框体2的振动轴线A为中心呈环状卷绕的线圈3;被该线圈3包围的圆筒状磁铁4;以及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方向配置于磁铁4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此振动致动器1中,构成可动件8的磁铁4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成为一体,并藉由线圈3与磁铁4的共同运作,使可动件8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方向作线性振动。
框体2沿着切割振动轴线A的方向被分割成2个部分。更具体而言,框体2中,第一框体10藉由位于框体2振动轴线A方向上一端的圆板状端壁10a、及从该端壁10a朝振动轴线A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周壁10b,来收纳第一加重部6、线圈3及磁铁4。框体2中,第二框体11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与第一框体10相对地配置。此第二框体11藉由位于框体2振动轴线A方向上另一端的圆板状端壁11a、及从该端壁11a朝振动轴线A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周壁11b,来收纳第二加重部7。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由磁性体形成。而在第一框体10与第二框体11之间有端子台12d外露,该端子台12d是由树脂制的绕线管12的一部分形成的。
绕线管12具有:筒状部12a,其直径较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的周壁10b、11b来得小,且插入周壁10b内,供线圈3卷绕;凸缘部12b、12c,其连接设置于筒状部12a的振动轴线A方向的两端;以及端子台12d,其从较厚的凸缘部12b的端部朝向周壁11b延伸。筒状部12a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大致位于框体2的中央。一方的凸缘部12c与第一框体10的周壁10b的内周面抵接。另一方的凸缘部12b从周壁10b与周壁11b之间露出。于周壁11b的表面侧延伸的端子台12d上,固定着端子13。
此外,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的周壁10b、11b两者的端部除绕线管12的厚壁部12b外露的部分外,其余位置皆互相顶接,且藉由数处焊接部D1彼此连结(参照图1)。
如图3所示,两端壁10a、11a于各自的中心位置形成有轴保持孔16、17。在这些轴保持孔16、17的周围通过内缘翻边加工(burring)形成有圆环状突起18、19,这些突起18、19自端壁10a、11a朝向框体2的内部方向突出。由直径约0.6mm的非磁性体所构成的轴20的两端被压入各轴保持孔16、17中。此外,轴20的端部藉由焊接部D2(参照图1)固定于两端壁10a、11a上。按此构成,轴20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配置,且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将第一框体10及第二框体11稳固地连结。且此轴20贯穿了由上述磁铁4、第一加重部6及第二加重部7所组成的可动件8。
更详细说明可动件8,其中磁铁4沿振动轴线A方向磁化出S极和N极。在磁铁4上形成有轴贯穿孔4a,其直径较轴20的外径稍大。此磁铁4配置于绕线管12的筒状部12a内。此外,在磁铁4与配置在其振动轴线A方向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之间,分别配置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环状磁极轭铁21、22。此磁极轭铁21、22是为了与线圈3、磁铁4及第一框体10一起高效地形成磁路。
第一加重部6具有:躯干部6a,其插入于绕线管12的筒状部12a一方的开口内;以及凸缘部6b,其位于第一框体10的端壁10a侧,从躯干部6a扩大直径而成。第二加重部7具有:躯干部7a,其插入于绕线管12的筒状部12a另一方的开口内;以及凸缘部7b,其位于第二框体11的端壁11a侧,从躯干部7a扩大直径而成。由于绕线管12的凸缘部12b形成厚度并于轴20的延伸方向占去空间,故第二加重部7的凸缘部7b与第一加重部6的凸缘部6b相比延伸方向的厚度较薄。因加重部6、7形成有凸缘部6b、7b,故即使在非常小型的框体2内亦可使加重部6、7的重量增加。
第一加重部6的躯干部6a及第二加重部7的躯干部7a是直径较凸缘部6b及凸缘部7b的直径小的小径部。躯干部6a及躯干部7a各自的磁铁4侧的端部被线圈3所包围。亦即,躯干部6a的至少一部分被线圈3所包围。躯干部7a的至少一部分被线圈3所包围。
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的躯干部6a,7a上形成有轴贯穿孔23、24,其直径较轴20的外径稍大。在轴贯穿孔23、24的延伸方向中间部,自轴贯穿孔23、24的壁面向径方向朝内形成有圆环状突出的轴承部25、26,各轴承部25、26沿轴20滑动。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的凸缘部6b、7b形成有弹簧容纳孔27、28,这些弹簧容纳孔27、28呈直径较躯干部6a、7a的轴贯穿孔23、24的直径大的圆柱形状,且与轴贯穿孔23、24连通并与轴贯穿孔23、24同轴。
此外,在第一加重部6与端壁10a之间配置有插入于弹簧容纳孔27内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此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内部被轴20所贯穿。在第二加重部7与端壁11a之间配置有插入于弹簧容纳孔28内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此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内部被轴20所贯穿。此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使用了同样的构件。在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一端上嵌入有在轴保持孔16、17周围所形成的上述突起18、19。藉此,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便不会抵触到轴20,而能可靠地被保持住。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另一端插入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的弹簧容纳孔27、28内。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另一端与圆环状的台阶部32、33抵接,这些台阶部32、33形成于弹簧容纳孔27、28与轴贯穿孔23、24之间。
利用上述结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及磁铁4在配置于同一轴上的状态下被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朝振动轴线A方向施力,并藉由此施力使彼此相互顶压形成一体。因此,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和磁铁4不需使用粘接剂也能彼此连结。以上述构件构成的可动件8从两侧承受来自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施力,同时可沿轴20于振动轴线A方向自由移动。
此处,在凸缘部7b的磁铁4侧,与轴20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延伸形成有圆环状的端面7c。此端面7c与绕线管12的凸缘部12b处的端壁11a侧的端面12e相对。而从凸缘部7b的端面7c至磁铁4端壁10a的端面4b的长度大致和凸缘部12b的端面12e至凸缘部12c的端壁10a侧的端面12f的长度相等。藉由此结构,如图4所示,在振动致动器1组装时,将轴20压入第二框体11中,将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第二加重部7、磁极轭铁22及磁铁4穿过该轴20并重叠,将它们插入绕线管12内,同时将绕线管12安装至第二框体11,则磁铁4的端面4b便会从凸缘部12c的开口处露出。故,其后进行磁极轭铁21或第一加重部6的组合时会较为容易。
换言之,第二加重部7的躯干部7a及磁铁4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的长度比线圈3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的长度来得长。藉此,将第二加重部7及磁铁4于振动轴线A方向插入线圈3的一端时,磁铁4会从线圈3的振动轴线A方向的另一端露出。故,其后进行构件组合时会较为容易。
另一方面,绕线管12的筒状部12a上所卷绕的线圈3是由第一线圈34和第二线圈35所组成的,两者于振动轴线A方向稍有间距且并排设置。第一及第二线圈34、35内接于周壁10b,且被周壁10b包围。亦即,第一及第二线圈34、35配置于空间B内,该空间B是由绕线管12的筒状部12a和周壁10b围成的。另外,第一线圈34与第二线圈35因其卷绕方向不同,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振动致动器1中,从外部经由引线L及端子13向线圈通电时,可藉由线圈34、35形成磁场,磁铁4将会受此磁场吸引或排斥,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及磁铁4会成为一体并沿振动轴线A方向作线性振动,配备此振动致动器1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便会产生振动。
在振动致动器1中,轴2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框体2的各端壁10a、11a,轴20贯穿磁铁4及加重部6、7;受该已固定的轴20所引导,磁铁4及加重部6、7形成一体并振动。故可防止加重部6、7的重心位置偏离振动轴线A而胡乱振动,确保其能稳定地振动。此外,即使摔落产生冲击时,亦可防止加重部6、7与框体2冲撞,能提升耐摔冲击性。此外,框体2是由第一框体10及第二框体11所组成的,即框体2是沿切割振动轴线A的方向被分割成2部分。轴20的两端固定于框体2的两端壁10a、11a,故轴20可发挥连结杆的作用。藉此,构成框体2的第一框体10和第二框体11之间的连结强度便可提升。故,当摔落产生冲击时,可避免框体2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断裂,导致加重部6、7或磁铁4从框体2中飞出的事态发生。
此外,因第一线圈34与第二线圈35的电流流向相异,故会形成从磁铁4流向第一线圈34的磁路以及从第二线圈35流回磁铁4的磁路,通过此两磁路便可产生推力。故,与使用单一线圈的情形相比,可获得较大的推力。
此外,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及磁铁4一边被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和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从两侧施力一边振动,故能可靠且容易地获得稳定的振动。此外,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及磁铁4采用了相对向的压缩螺旋弹簧30和压缩螺旋弹簧31,藉此于振动轴线A方向互相顶压形成一体。故即便不使用粘接剂,也能使各构件彼此连结。特别是因加重部6、7、磁铁4、磁极轭铁21、22被轴20贯穿,故当粘接剂渗出时,粘接剂与轴20便可能相互摩擦而产生摩擦阻力。但若是振动致动器1,则能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此外,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于磁铁4的两侧配置了第一加重部6及第二加重部7,故更能确保振动的稳定性。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上分别形成有轴承部25、26,故可沿着轴20获得平衡性良好的振动。再者,这些轴承部25、26形成于轴贯穿孔23、24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故能尽可能地减低可动件8振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
此外,第一框体10的周壁10b兼用作形成磁路的轭铁板,故不需另备包围线圈34、35的轭铁板,可实现径方向的小型化。再者,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和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使用了同样的构件,故可实现构件的共享。
图5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A的纵剖图。如图5所示,在振动致动器1A中,使用板簧36、37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参照图3)的第一及第二螺旋弹簧30、31。在此情形下,便无须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的凸缘部6b、7b设置弹簧容纳孔,可将省下的空间转为增加加重部6、7的重量。此种振动致动器1A可与振动致动器1发挥同样的作用及功效。
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B的纵剖图。如图6所示,在振动致动器1B中,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参照图3)的第二加重部7予以取消,将省下的空间转而增加第一加重部6的体积。伴随此变更,在振动致动器1B中,磁铁4及线圈34、35的设置位置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偏向端壁11a侧。此外,轴贯通孔23与弹簧容纳孔27并未连通,而是在轴贯通孔23与弹簧容纳孔27之间设置大型的轴承部25。此种振动致动器1B与振动致动器1相同,可确保其稳定地振动,同时也提升其耐摔冲击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举例来说,亦可将对可动件8施力的弹簧等弹性构件仅设于单侧而是不设于可动件8的两侧,并将此弹性构件连结至端壁及可动件。弹性构件不限定为压缩螺旋弹簧或板簧,亦可为连结至端壁及可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另外,框体亦可分割为2个部分以上。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7、磁极轭铁21、22及磁铁4在不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彼此连结,但也可使用粘接剂将它们彼此接合。即便在此情形下,在振动致动器组装时,如前所述,因插入绕线管12内的磁铁4的端面4b从绕线管12的凸缘部12c的开口露出,故能可靠且容易地将磁极轭铁21及第二加重部6粘接。
图7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8为图7所示振动致动器的立体图。图9为图7中所示可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7至图9所示,振动致动器100具有一直径约4.5mm的圆筒状框体2。在此框体2内收纳了:以框体2的振动轴线A为中心呈环状卷绕的线圈3;被该线圈3包围的圆筒状磁铁104;以及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方向配置于磁铁104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在磁铁104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之间分别配置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圆环状磁极轭铁14、15。此磁极轭铁14、15是为了与线圈3、磁铁104及第一框体10一起高效地形成磁路。
在此振动致动器100中,构成可动件108的磁铁104、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及磁极轭铁14、15成为一体,并藉由线圈3与磁铁104的共同运作,使可动件108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方向作线性振动。
框体2沿着振动轴线A的方向被分割成2个部分。更具体而言,框体2中,第一框体10藉由位于框体2振动轴线A方向上一端的圆板状端壁10a、及从该端壁10a朝振动轴线A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周壁10b,来收纳第一加重部106、线圈3、磁铁104及磁极轭铁14、15。框体2中,第二框体11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与第一框体10相对地配置。此第二框体11藉由位于框体2振动轴线A方向上另一端的圆板状端壁11a、及从该端壁11a朝振动轴线A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周壁11b,来收纳第二加重部107。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由磁性体形成。而在第一框体10与第二框体11之间有端子台112d外露,该端子台112d是由树脂制的绕线管112的一部分形成的。
绕线管112具有:筒状部112a,其直径较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的周壁10b、11b来得小,且插入周壁10b内,供线圈3卷绕;凸缘部112b、112c,其连接设置于筒状部112a的振动轴线A方向的两端;以及端子台112d,其连接设置于较厚的凸缘部112b,并自框体2突出。筒状部112a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大致位于框体2的中央。一方的凸缘部112c与第一框体10的周壁10b的内周面抵接。另一方的较厚的凸缘部112b与周壁10b、11b各端部的内周面抵接。在端子台112d上固定着端子13,在端子13上卷绕有线圈3的端部。
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的周壁10b、11b两者的端部除绕线管112的端子台112d外露的部分外,其余位置皆互相顶接,且藉由数处焊接部彼此连结。
在两端壁10a、11a各自的中心位置上形成有轴保持孔16、17。在这些轴保持孔16、17的周围通过内缘翻边加工(burring)形成有圆环状突起18、19,这些突起18、19自端壁10a、11a朝向框体2的内部方向突出。再者,由直径约0.6mm的非磁性体所构成的轴20的两端被压入该轴保持孔16、17中。此外,轴20的端部藉由焊接固定于两端壁10a、11a上。按此构成,轴20沿框体2的振动轴线A配置,且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将第一框体10及第二框体11稳固地连结。此轴20贯穿了由上述磁铁104、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及磁极轭铁14、15所组成的可动件108。
更详细说明可动件108,其中磁铁104沿振动轴线A方向被磁化出S极和N极。在磁铁104上形成有轴贯穿孔104a,其直径较轴20的外径稍大。此磁铁104配置于绕线管112的筒状部112a内。
第一加重部106具有:躯干部106a,其插入于绕线管112的筒状部112a一方的开口内;以及凸缘部106b,其位于第一框体10的端壁10a侧,从躯干部106a扩大直径而成。第二加重部107具有:躯干部107a,其插入于绕线管112的筒状部112a另一方的开口内;以及凸缘部107b,其位于第二框体11的端壁11a侧,从躯干部107a扩大直径而成。由于绕线管112的凸缘部112b形成厚度并于轴20的延伸方向占去空间,故第二加重部107的凸缘部107b与第一加重部106的凸缘部106b相比延伸方向的厚度较薄。因加重部106、107形成有凸缘部106b、107b,故即使在非常小型的框体2内亦可使加重部106、107的重量增加。
第一加重部106的躯干部106a及第二加重部107的躯干部107a是直径较凸缘部106b及凸缘部107b的直径小的小径部。躯干部106a及躯干部107a各自的磁铁104侧的端部被线圈3所包围。亦即,躯干部106a的至少一部分被线圈3所包围。躯干部107a的至少一部分被线圈3所包围。
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的躯干部106a、107a上形成有轴贯穿孔23、24,其直径较轴20的外径稍大。此外,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的凸缘部106b、107b形成有弹簧容纳孔27、28,这些弹簧容纳孔27、28呈直径较躯干部106a、107a的轴贯穿孔23、24的直径大的圆柱形状,且与轴贯穿孔23、24连通并与轴贯穿孔23、24同轴。
在弹簧容纳孔27、28内压入有圆筒状的轴承(轴承部)125、126。轴承125、126的外周面与弹簧容纳孔27、28的周面抵接,轴承125、126的内周面与轴20抵接。轴承125、126的磁铁104侧的端面与在弹簧容纳孔27、28及轴贯通孔23、24之间形成的圆环状的台阶部32、33抵接。轴承125、126支撑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同时沿轴20滑动。如上所述,因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具有上述轴承125、126,使得磁铁104及磁极轭铁14、15与轴20之间具有一定之间隔150(参照图10)。
此外,在第一加重部106与端壁10a之间配置有插入于弹簧容纳孔27内的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此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内部被轴20贯穿。在第二加重部107与端壁11a之间配置有插入于弹簧容纳孔28内的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此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内部被轴20贯穿。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使用了同样的构件。
在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一端上嵌入有在轴保持孔16、17周围形成的上述突起18、19。藉此,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便不会抵触到轴20,而能可靠地被保持住。另一方面,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另外一端插入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的弹簧容纳孔27、28内。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另外一端压接至上述轴承125、126。
在此,在振动致动器100中,可动件108的磁铁104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沿轴20的径方向移动时会受到限制。具体来说,圆环状的磁极轭铁14具有:第一环状部14a,其配置于轴20的周围;以及第二环状部14b,其位于第一环状部14a的外周侧,且相对于第一环状部14a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朝端壁10a侧错开配置。圆环状的磁极轭铁15具有:第一环状部15a,其配置于轴20的周围;以及第二环状部15b,其位于第一环状部15a的外周侧,且相对于第一环状部15a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朝端壁11a侧错开配置。
如图10所示,在第一环状部14a、15a与第二环状部14b、15b之间,于磁铁104侧形成有环状的阶梯面14c、15c,其面向轴20的径方向外侧。在第一环状部14a、15a与第二环状部14b、15b之间,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侧形成有环状的阶梯面14d、15d,其面向轴20的径方向内侧。如上所述,磁极轭铁14、15在直径不同的环状部间的边界形成阶梯形状,从而在轴2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凹凸形状。磁极轭铁14、15使用了同样的构件,故可实现构件的共享。
在磁铁104的两端形成有圆环状突出部104b、104c,这些突出部104b、104c与阶梯面14c、15c抵接,且与第二环状部14b、15b抵接。此外,在第一加重部106的躯干部106a形成有圆柱状突出部106c,此圆柱状突出部106c与阶梯面14d抵接,且与第一环状部14a抵接。在第二加重部107的躯干部107a形成有圆柱状突出部107c,此突出部107c与阶梯面15d抵接,且与第一环状部15a抵接。
换言之,如图8所示,第一加重部106与磁极轭铁14之间的接合端面C、磁极轭铁14与磁铁104之间的接合端面D、第二加重部107与磁极轭铁15的接合端面E、及磁极轭铁15与磁铁104的接合端面F分别形成阶梯形的圆环状。
如上所述,第一加重部106及磁铁104与磁极轭铁14凹凸嵌合,且第二加重部107及磁铁104与磁极轭铁15凹凸嵌合。藉由这些凹凸嵌合,磁铁104相对于具有轴承125、126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沿轴20的径方向移动时会受到限制。藉由磁极轭铁14、突出部104b及突出部106c,构成移动限制部136,藉由磁极轭铁15、突出部104c及突出部107c,构成移动限制部137(参照图8及图9)。
利用上述结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及磁铁104在配置于同一轴上的状态下被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朝振动轴线A方向施力,并藉由此施力使彼此相互顶压形成一体。此外,藉由移动限制部136、137,使得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及磁铁104在同轴上定中心(centering)。因此,便可防止磁铁104或磁极轭铁14、15朝轴20的径方向偏离。在磁铁104的内壁104d与轴20之间形成有间隔150(亦即间隙150)。因此,可防止磁铁104或磁极轭铁14、15与轴20接触。此外,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及磁铁104不需使用粘接剂也能彼此连结。
此外,此处在凸缘部107b的磁铁104侧形成有与轴20的延伸方向垂直地延伸的圆环状端面107c。此端面107c与绕线管112的凸缘部112b处的端壁11a侧的端面112e相对。而从凸缘部107b的端面107c至磁铁104的突出部104b的表面的长度大致和凸缘部112b的端面112e至凸缘部112c的端壁10a侧的端面112f的长度相等。藉由此结构,在振动致动器100组装时,将轴20压入第二框体11中,将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轴承126、第二加重部107、磁极轭铁15及磁铁104穿过该轴20并重叠,将它们插入绕线管112内,同时将绕线管112安装至第二框体11,则磁铁104的突出部104b的表面便会从凸缘部112c的开口处露出。故,其后进行磁极轭铁14或第一加重部106等的组合时会较为容易。
换言之,第二加重部107的躯干部107a及磁铁104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的长度比线圈3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的长度来得长。藉此,将第二加重部107及磁铁104于振动轴线A方向插入线圈3的一端时,磁铁104便会从线圈3的振动轴线A方向的另一端露出。故,其后进行构件组合时会较为容易。
此外,绕线管112的筒状部112a上所卷绕的线圈3是由第一线圈34和第二线圈35所组成的,两者于振动轴线A方向稍有间距且并排设置。第一及第二线圈34、35内接于周壁10b,且被周壁10b包围。亦即,第一及第二线圈34、35配置于空间B内,该空间B是由绕线管112的筒状部112a和周壁10b围成的。另外,第一线圈34与第二线圈35因其卷绕方向不同,通过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振动致动器100中,从外部经由引线(未图示)及端子13使线圈3通电时,可藉由线圈34、35形成磁场,磁铁104将会受此磁场吸引或排斥,可动件108受到轴承125、126的支撑,同时两侧受到来自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的施力而沿振动轴线A方向作线性振动。藉此,配备此振动致动器100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便会产生振动。
振动致动器100中,因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具有可相对于轴20滑动的轴承125、126,故在磁铁104与轴20之间会形成规定间隔。磁铁104藉由移动限制部136、137的作用,其相对于具有轴承125、126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沿轴20的径方向移动时会受到限制。因此,藉由其与具有轴承125、126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的共同运作,便能防止磁铁104于轴20的径方向产生晃荡。故,可确保磁铁104与轴20之间的空隙,且可靠地防止磁铁104与轴20接触。
此外,移动限制部136、137藉由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与磁极轭铁14、15凹凸嵌合以及磁极轭铁14、15与磁铁104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104沿轴20的径方向移动。如此,藉由构成可动件108的构件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104沿轴的径方向移动。故,只要变更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磁铁104的各接合端面(图8的各接合端面C~F)的形状,藉由简单的结构便可防止磁铁104产生晃荡。
此外,磁极轭铁14、15具有第一环状部14a、15a及第二环状部14b、15b,这些第二环状部14b、15b位于第一环状部14a、15a的外周侧,且相对于第一环状部14a、15a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错开配置。第一环状部14a、15a及第二环状部14b、15b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形成了凹凸形状。而藉由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的磁极轭铁14、15的接合端面与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及磁铁104各自的接合端面凹凸嵌合,能可靠地防止磁铁104沿径方向移动。
此外,轴2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框体2的各端壁10a、11a,且轴20贯穿磁铁104及加重部106、107;受该已固定的轴20所引导,磁铁104及加重部106、107形成一体并振动。故可防止加重部106、107的重心位置偏离振动轴线A而胡乱振动,确保其能稳定地振动。此外,即使摔落产生冲击时,亦可防止加重部106、107与框体2冲撞,能提升耐摔冲击性。
此外,框体2沿着切割振动轴线A的方向被分割成2个部分。轴20的两端固定于框体2的两端壁10a、11a,故轴20可发挥连结杆的作用。藉此,构成框体2的第一框体10和第二框体11之间的连结强度便可提升。故,当摔落产生冲击时,可避免框体2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断裂,导致加重部106、107或磁铁104从框体2中飞出的事态发生。
此外,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及磁铁104一边被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和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从两侧施力一边振动,故能可靠且容易地获得稳定的振动。此外,加重部106、107、磁极轭铁14、15及磁铁104采用了相对向的压缩螺旋弹簧30和压缩螺旋弹簧31,藉此于振动轴线A方向互相顶压形成一体。故即便不使用粘接剂,也能使各构件彼此连结。特别是因加重部106、107、磁铁104、磁极轭铁14、15被轴20贯穿,故当粘接剂渗出时,粘接剂与轴20便可能相互摩擦而产生摩擦阻力。但若是振动致动器100,则能避免此种情况发生。
此外,在振动轴线A方向上,在磁铁104的两侧配置了第一加重部106及第二加重部107,故更能确保振动的稳定性。此外,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通过轴承125、126而沿轴20移动,故可沿着轴20获得平衡性良好的振动。
此外,第一框体10的周壁10b兼用作形成磁路的轭铁板,故不需另备包围线圈34、35的轭铁板,可实现径方向的小型化。再者,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和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使用了同样的构件,故可实现构件的共享。
图11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1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A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具有第二加重部107,而其具备的可动件108A仅在单侧配置第一加重部106A。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直接对磁极轭铁15施力。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A,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2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2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B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具有第二加重部107,形成有轴承部51a的第一加重部51仅配置于单侧,且其具备的可动件108B在第一加重部51与磁铁104之间设有杯状的磁极轭铁14B;再者,其不具有绕线管112,且在磁极轭铁14B与磁铁104之间配置有空芯线圈3B以取代线圈3;再者,为实现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1基座的稳定,在第二框体11B上形成有凹部50。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B,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3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3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C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使用了第一板簧30C及第二板簧31C来支撑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用以取代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利用各轴承125、126,来作为板簧30C、31C的弹簧座。第一板簧30C及第二板簧31C具有相同形状,通过对圆板进行冲孔加工来形成多个圆弧状细缝和中央开口,从而成为圆锥台形状的弹簧。此外,亦可使用圆锥型螺旋弹簧。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C,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4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4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D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的可动件108D具有形成有轴承部60a、70a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0、70,用以取代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其未设置第四~第七实施方式中那样的各轴承125、126,而是由第一及第二压缩螺旋弹簧30、31直接对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0、70施力。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D,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5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5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E与图11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A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的可动件108E具有形成有轴承部61a的第一加重部61,用以取代第一加重部106A。其并未设有轴承125,而是由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直接对第一加重部61施力。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E,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6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6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F与图12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B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的可动件108F具有形成有轴承部62a的第一加重部62,用以取代第一加重部51。其并未设有轴承125,而是由第一压缩螺旋弹簧30直接对第一加重部62施力。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F,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7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7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G与图13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C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的可动件108G具有形成有轴承部63a、73a的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3、73,用以取代第一及第二加重部106、107。其并未设有各轴承125、126,而是由第一及第二板簧30C、31C直接对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3、73施力。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G,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104晃荡的功效等。
图18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纵剖图。图18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H与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的可动件108H具有与磁极轭铁14、15的凹凸形状相反的磁极轭铁54、55,用以取代移动限制部136、137。磁极轭铁54、55中,相对于第一环状部54a、55a,第二环状部54b、55b的配置位置偏向磁铁41侧。伴随此变更,磁铁41形成有圆柱状的突出部41b、41c,而第一及第二加重部64、74则形成有圆环状的突出部64c、74c。此外,移动限制部136、137则变为移动限制部56、57。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H,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41晃荡的功效等。
图19是表示振动致动器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19所示的振动致动器100J与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振动致动器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备由截面呈四边形的第一及第二框体80、81构成的框体2J,用以取代第一及第二框体10、11;再者,其具备由截面呈四边形的第一及第二线圈部82A、82B构成的线圈82,用以取代第一及第二线圈34、35;再者,其具备的可动件108J是由截面呈四边形的磁铁83、磁极轭铁84、85以及第一及第二加重部86、87构成的,用以取代可动件108。伴随此变更,移动限制部136、137变为移动限制部66、67。因接合端面C~F呈四边形环状,彼此于圆周方向便不会错开。此外,截面形状呈多边形亦可。此外,接合端面C~F亦可从圆环状或包含四边形在内的多边形环状中适当选择。藉由此振动致动器100J,亦可得到防止上述磁铁83晃荡的功效等。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第四~第十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磁极轭铁在直径不同的环状部间的边界形成阶梯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轭铁与磁铁、轭铁与加重部亦可以其它形状的接合端面凹凸嵌合。举例来说,如图20所示,磁极轭铁94、95的磁铁90侧的面(一方的面)形成有十字状凸部94a、95a,而第一及第二加重部96、97侧的面(另一方的面)则形成有十字状沟槽94b、95b,将此磁极轭铁94、95与磁铁90以及第一及第二加重部96、97凹凸嵌合构成可动件108K亦可。在此情形下,在磁铁90两侧的面上,为了与十字状凸部94a、95a接合而形成有十字状沟槽90a、90b。在第一及第二加重部96、97上,为了与十字状沟槽94b、95b接合而形成有十字状凸部96c、97c。再者,藉由磁铁90中除去十字状沟槽90a所剩下的部分90c、磁极轭铁94及第一加重部96的十字状凸部96c,形成移动限制部76。藉由磁铁90中除去十字状沟槽90b所剩下的部分90d、磁极轭铁95及第二加重部97的十字状凸部97c,形成移动限制部77。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移动限制部藉由加重部与轭铁彼此凹凸嵌合以及轭铁与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磁铁的移动,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亦可将加重部与轭铁、轭铁与磁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藉由摩擦卡合的方式来限制磁铁的移动。在此情形下,可对轭铁施以表面处理,增大其摩擦系数。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加重部、磁极轭铁及磁铁并未使用粘接剂来彼此连结,但本发明不限于非粘接形态,也可使用粘接剂将它们彼此接合。
此外,在不使用磁极轭铁就能形成磁路的情形下,移动限制部的形态可以是加重部与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或摩擦卡合。在此情形下,只要变更加重部及磁铁各接合端面的形状,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因此,藉由简单的结构便可防止磁铁产生晃荡。
亦可将对可动件108施力的弹簧等弹性构件仅设于可动件108的单侧而不设于两侧,并将此弹性构件连结至端壁及可动件。弹性构件亦不限于压缩螺旋弹簧或板簧,可以是连结至端壁及可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另外,框体亦可分割为2个部分以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不但可确保稳定地振动,同时也可提升耐摔冲击性。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形态,能防止磁铁于轴的径方向产生晃荡,确保其稳定地振动。

Claims (8)

1.一种振动致动器,藉由配置在筒状框体内的线圈和被该线圈包围且配置在所述框体内的磁铁的共同运作,使所述磁铁沿所述框体的振动轴线作线性振动,其特征为,具备:
轴,该轴沿着所述框体的所述振动轴线配置,且两端固定于端壁,该端壁设置在所述框体的所述振动轴线方向的两端;
可动件,该可动件具有所述磁铁及加重部,所述磁铁被所述轴贯穿,且能沿所述轴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所述加重部在所述轴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磁铁相邻地配置于所述框体内,并被所述轴贯穿,并且,所述加重部与所述磁铁成为一体并能自由移动;以及
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在所述可动件与所述端壁之间,并对所述可动件朝所述振动轴线方向施力;
所述线圈由以所述振动轴线为中心呈环状卷绕而并排设置于所述振动轴线方向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构成,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电流的流向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所述加重部由第一加重部和第二加重部构成,所述第一加重部和第二加重部在所述振动轴线方向上配置在所述磁铁的两侧,
所述弹性构件由第一压缩弹簧及第二压缩弹簧构成,所述第一压缩弹簧配置在所述第一加重部与所述框体的一个端壁之间,所述第二压缩弹簧配置在所述第二加重部与所述框体的另一个端壁之间,
在所述磁铁与所述第一加重部及所述第二加重部之间分别配置有环状的磁极轭铁。
3.一种振动致动器,藉由配置在筒状框体内的线圈和被该线圈包围且配置在所述框体内的磁铁的共同运作,使所述磁铁沿所述框体的振动轴线作线性振动,其特征为,具备:
轴,该轴沿着所述振动轴线配置,且两端固定于端壁,该端壁设置在所述框体的所述振动轴线方向的两端;
可动件,该可动件具有所述磁铁及加重部,所述磁铁被所述轴贯穿,且能沿所述轴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动,所述加重部配置在所述框体内,且被所述轴贯穿,并且,所述加重部与所述磁铁成一体并能自由移动;以及
弹性构件,该弹性构件配置在所述可动件与所述端壁之间,并对所述可动件朝所述振动轴线方向施力;
所述加重部具有能沿所述轴滑动的轴承部;
所述可动件设有移动限制部,该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磁铁相对于所述加重部沿所述轴的径方向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所述可动件具有轭铁,该轭铁被所述轴贯穿,且配置在所述磁铁与所述加重部之间,
所述移动限制部藉由所述加重部与所述轭铁彼此凹凸嵌合以及所述轭铁与所述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所述磁铁沿所述轴的径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所述轭铁具有:第一环状部,该第一环状部配置在所述轴的周围;以及第二环状部,该第二环状部位于所述第一环状部的外周侧,且在所述振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环状部的位置错开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所述移动限制部藉由所述加重部与所述磁铁彼此凹凸嵌合,来限制所述磁铁沿所述轴的径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在所述磁铁与所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致动器,其中,所述加重部具有至少一部分被所述线圈包围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及所述磁铁在所述振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较所述线圈在所述振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来得长。
CN201510206848.4A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Pending CN1049015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9419 2010-06-30
JP2010149419A JP5342516B2 (ja) 2010-06-30 2010-06-30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1080506A JP5815264B2 (ja) 2011-03-31 2011-03-31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1-080506 2011-03-31
CN201180032313.XA CN102971947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313.XA Division CN102971947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1501A true CN104901501A (zh) 2015-09-09

Family

ID=4540203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7888.0A Pending CN104901499A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CN201510206848.4A Pending CN104901501A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CN20118003231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947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CN20151020684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1502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07888.0A Pending CN104901499A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231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971947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CN20151020684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01502B (zh) 2010-06-30 2011-06-27 振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69071A1 (zh)
KR (1) KR101814119B1 (zh)
CN (4) CN104901499A (zh)
TW (2) TWI600255B (zh)
WO (1) WO2012002329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8591A (zh) * 2015-09-25 2018-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马达
CN110238017A (zh) * 2018-03-09 2019-09-17 鲍尔索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平台振动的系统
CN112090761A (zh) * 2020-10-21 2020-12-18 江苏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多转子、多分离组合式选粉机
CN113490554A (zh) * 2019-02-27 2021-10-08 丰达电机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9854B2 (ja) * 2012-05-22 2016-11-24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振動子及び振動発生器
JP5622808B2 (ja) * 2012-07-31 2014-11-1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388868B1 (ko) * 2012-09-06 2014-04-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진동발생장치
US8937411B2 (en) * 2012-09-06 2015-01-2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Vibration generating device
JP5766748B2 (ja) 2013-06-05 2015-08-19 Thk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572844B1 (ja) * 2013-09-05 2014-08-20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振動装置、振動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及び身体装着品
JP6023691B2 (ja) * 2013-11-18 2016-11-09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6537742B (zh) * 2014-07-28 2019-03-05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马达
US10424999B2 (en) 2014-07-28 2019-09-24 Nidec Copal Corporatio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2016034172A (ja) * 2014-07-30 2016-03-1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335754B2 (ja) * 2014-10-28 2018-05-30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WO2016103930A1 (ja) * 2014-12-26 2017-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ー装置
KR102259071B1 (ko) * 2014-12-30 2021-06-02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선형 진동기
JP6378125B2 (ja) * 2015-04-10 2018-08-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396261B2 (ja) * 2015-07-01 2018-09-2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421089B2 (ja) * 2015-07-29 2018-11-07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該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電子機器
JP6613694B2 (ja) * 2015-08-04 2019-12-0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動理美容器具
JP6663762B2 (ja) * 2016-03-23 2020-03-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6712898B2 (ja) * 2016-04-28 2020-06-24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WO2018030263A1 (ja) * 2016-08-09 2019-06-0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667403B2 (ja) * 2016-08-29 2020-03-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301412B2 (ja) * 2016-08-30 2018-03-28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ハプティク・アクチュエータ、電子機器、および触覚フィードバックの生成方法
JP2018038150A (ja) * 2016-08-30 2018-03-08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US11284205B2 (en) 2016-11-14 2022-03-22 Otolith Soun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vestibular conditions
US10398897B2 (en) 2016-11-14 2019-09-03 Otolith Sound Inc.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vestibular conditions
KR20180059973A (ko) * 2016-11-28 2018-06-07 (주)파트론 선형진동자
JP7032663B2 (ja) * 2016-12-20 2022-03-09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ウェアラブル端末及び着信通知機能デバイス
CN106849587B (zh) * 2017-03-14 2022-04-05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及电子设备
CN109256928B (zh) * 2017-07-14 2021-02-26 讯芯电子科技(中山)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器
CN107577346A (zh) * 2017-09-04 2018-01-12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模组
JP6911145B2 (ja) * 2017-11-20 2021-07-2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JP7153448B2 (ja) * 2018-01-31 2022-10-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34745B2 (ja) * 2018-01-31 2022-03-1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8214102A1 (de) 2018-08-21 2020-02-27 nui lab GmbH Elektromagnetischer Linearaktuator
US11569721B2 (en) * 2019-05-30 2023-01-31 Apple Inc. Haptic actuator including permanent magnet within coil passageways when unpowered and related methods
WO2021007805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US11563364B2 (en) 2019-09-05 2023-01-24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Shaftless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with interface between magnets and masses having blind holes for glue
WO2021127912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CN215772886U (zh) * 2020-07-10 2022-02-0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振动马达及触觉器件
JP2022102873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及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2102876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2102878A (ja) * 2020-12-25 2022-07-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3006579A (ja) * 2021-06-30 2023-01-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電気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0158U (ja) * 1991-12-27 1993-08-06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バイブレータ
CN1808863A (zh) * 2005-01-19 2006-07-2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振动和旋转运动的线性致动器及使用它的电动牙刷
CN201450439U (zh) * 2009-07-10 2010-05-05 冷泉芳 线性振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3603A (en) * 1960-11-02 1963-09-10 Reutter Jean Leon Alternating current synchronous reciprocating motor unit
US5809638A (en) * 1992-10-26 1998-09-22 L.H. Carbid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aminated parts with center interlock
JP3348124B2 (ja) * 1994-03-25 2002-11-2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可動磁石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JPH08308201A (ja) * 1995-04-27 1996-11-22 Foster Electric Co Ltd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3412511B2 (ja) * 1998-05-25 2003-06-0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237434B (en) * 2000-09-29 2005-08-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Linear oscillator
JP2003117489A (ja) * 2001-10-10 2003-04-22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2003220363A (ja) * 2002-01-29 2003-08-05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JP3869336B2 (ja) 2002-08-15 2007-01-1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軸方向駆動の振動体
US6833639B2 (en) * 2002-12-23 2004-12-21 Cyber Industrial Ltd. Electric actuator
JP4155101B2 (ja) * 2003-05-16 2008-09-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4400463B2 (ja) * 2005-01-19 2010-01-2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2006280033A (ja) * 2005-03-28 2006-10-12 Juki Corp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899080B2 (ja) * 2005-04-14 2012-03-21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060272B2 (ja) * 2006-12-27 2012-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動電子歯ブラシ
US7705493B2 (en) * 2008-08-01 2010-04-27 Van Os Ron Magnetic mirror air bearing for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with lateral mo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0158U (ja) * 1991-12-27 1993-08-06 株式会社トーキン バイブレータ
CN1808863A (zh) * 2005-01-19 2006-07-2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振动和旋转运动的线性致动器及使用它的电动牙刷
CN201450439U (zh) * 2009-07-10 2010-05-05 冷泉芳 线性振动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8591A (zh) * 2015-09-25 2018-05-1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线性振动马达
CN110238017A (zh) * 2018-03-09 2019-09-17 鲍尔索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平台振动的系统
CN110238017B (zh) * 2018-03-09 2022-12-13 鲍尔索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平台振动的系统
CN113490554A (zh) * 2019-02-27 2021-10-08 丰达电机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113490554B (zh) * 2019-02-27 2023-03-03 丰达电机株式会社 振动致动器
CN112090761A (zh) * 2020-10-21 2020-12-18 江苏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多转子、多分离组合式选粉机
CN112090761B (zh) * 2020-10-21 2021-08-03 江苏吉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轴、多转子、多分离组合式选粉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8441A (zh) 2016-05-16
TW201223083A (en) 2012-06-01
WO2012002329A1 (ja) 2012-01-05
US20130169071A1 (en) 2013-07-04
CN104901502A (zh) 2015-09-09
CN104901499A (zh) 2015-09-09
CN104901502B (zh) 2017-08-08
CN102971947B (zh) 2015-05-20
KR101814119B1 (ko) 2018-01-02
TWI600255B (zh) 2017-09-21
CN102971947A (zh) 2013-03-13
TWI531139B (zh) 2016-04-21
KR20130111515A (ko) 2013-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1947B (zh) 振动致动器
US9692286B2 (en) Vibration actuator
CN103459052B (zh) 振动致动器
JP5342516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89212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764252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815264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7029888A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及び該リニア振動モータを備える携帯電子機器
JP5677657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847976B (zh) 线性振动马达以及包括该线性振动马达的移动电子设备
JP5775233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010149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68984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230006527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ic apparatus
US20230006525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electric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