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9745B -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機中 - Google Patents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機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9745B
TWI589745B TW104131590A TW104131590A TWI589745B TW I589745 B TWI589745 B TW I589745B TW 104131590 A TW104131590 A TW 104131590A TW 104131590 A TW104131590 A TW 104131590A TW I589745 B TWI589745 B TW I5897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needl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ctuating
mechan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1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5914A (zh
Inventor
烏維 史汀爵
Original Assignee
葛羅斯貝克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葛羅斯貝克公司 filed Critical 葛羅斯貝克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5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5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9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97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04B7/06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for purl work or Links-Links loop form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needle cylinders for purl work or for Links-Links loop 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Description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 機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機械編織針頭、一種用於使用此種類型之一機械編織針頭進行縫合形成之設置、及在具有一第一針座及一第二針座之一編織機中使用該設置來生產編織商品。該等針座可係為圓形的或者亦係為扁平的。因此,該編織機可係為一圓形編織機或一平座編織機(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為了生產所謂的倒針編織商品,稱為雙端舌針(double-ended latch needle)之針頭係為已習知,例如US 3 866 441 A中所述。雙端舌針具有在一縱向方向上延伸之一針頭本體。該雙端舌針在沿縱向方向對置之各二端均具有一針鉤。每一針鉤自針頭之一下側圍繞一相關鉤內側區域朝一上側彎曲。每一針鉤被分配一以可樞轉方式安裝之針舌。在一閉合位置上,針舌端擱置於所分配針鉤上且閉合相應鉤內側區域。若將針舌自所分配鉤移除,則鉤內側區域因此係可出入的,且可將一絲線部或一縫合引入鉤內側區域內。
自US 3 423 926 A、DE 29 32 207 B、DE 29 44 300 C2或EP 2 002 042 B1中亦已知此等雙端舌針。
當使用倒針編織機進行編織時,生產率及功能可靠性常常受到此等雙端舌針之機械受損針舌之負面影響。以可樞轉方式安裝之針舌對橫向於或傾斜於樞轉方向(具體而言,平行於樞轉軸線)引入之力及力矩極為敏感。在將雙端舌針用於編織機中之情形下,由縫合觸發針舌移動,此可使針舌自其閉合位置樞轉至打開位置中或相反地自打開位置樞轉至閉合位置中。舉例而言,若一絲線在編織過程期間斷裂,則相應針舌不再被致動且在後續編織過程中可能不再改變位置。此等針舌隨後可能與一絲線導引件、一開針舌器或編織機之另一部件碰撞,且如此一來可能被損壞或彎曲。
在卸除一已完成編織製品之後,必須另外再次將針舌打開,以接收將被新插入之紗線,之後對下一編織製品進行編織。此打開可藉由各種手段來實現,例如,藉由一空氣射流、藉由一機械開針舌器、或亦可藉由刷子。對於所有此等手段,皆存在針舌或針舌軸承將受到損壞之風險。另外,在一絲線斷裂之後或在卸除一已完成編織製品之後,必須插入一新紗線,出於此種目的,必須使每一針舌到達一經界定位置,乃因不存在用以在正常縫合形成過程期間使針舌移動之縫合。
US 2010/0095709 A1提出一種雙端針頭,其中針頭本體具有鄰接鉤內側區域之一突出部或一隆起。藉由作用於鉤尖端上之一力而使鉤尖端位於此突出部上方,該鉤尖端可被彈性地彎曲且緊靠該突出部,以閉合相應鉤內側區域。對於此種目的,需要一閉合機構,其施加一對應力以使鉤彈性地彎曲。
自DE 28 53 819 C2中已知一種倒針平座編織機。在此種平座機器中,使用具有二鉤之一雙端針頭,且該雙端針頭與編織機之滑板協作。鄰近於相應鉤,針頭本體具有一隆起,該隆起之最高點近似位於鉤尖端之高度處。該隆起與該鉤尖端之間的區域可經由所分配滑板藉該滑板之一指狀物橋接。所述之鉤內側區域因此閉合於鉤與隆起之間。此種編織機需要以特殊方式彼此適應的一雙端針頭及二滑板。該等滑板與該雙端針頭在編織機之針座中係被彼此分離地導引。針頭通道中之污染物(例如,由塵埃或紗線顆粒引起)可使得滑板與雙端針頭之相對定向有偏差。於是,在藉由一所分配滑板閉合一鉤內側區域時難以達到必需準確度。此可意味著,鉤內側區域未被完全閉合,或者滑板之指狀物與雙端針頭碰撞,這會增加磨損。
自所詳述之先前技術繼續進行,本發明之目標可被視為係簡化倒針編織商品之縫合形成。具體而言,本發明將提供一種經改良機械編織針頭、一種用於使用此種類型之一機械編織針頭生產編織商品之經改良設置、及一種用於使用此一設置於一編織機中之經改良方法。
此目標係藉由以下各項來達成:一種具有如請求項1所述特徵之機械編織針頭、一種具有如請求項9所述特徵之用於縫合形成之設置、及一種具有如請求項13所述特徵之方法。
具體而言,根據本發明之機械編織針頭被設計成供在倒針編織機中使用。該機械編織針頭具有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之一針頭本體,該針頭本體具有一下側及一相對之上側。該針頭本體在一端具有一第一鉤,該第一鉤圍繞一第一鉤內側區域自該下側彎曲至該上側。該針頭本體在沿該 縱向方向相對之端具有一第二鉤,該第二鉤圍繞一第二鉤內側區域自該下側彎曲至該上側。
一鉤閉合元件以可移動方式設置或安裝於該針頭本體上。該鉤閉合元件可在一第一閉合位置與一第二閉合位置之間移動。在該第一閉合位置上,該鉤閉合元件防止一縫合或一絲線部進入所述之鉤內側區域。在該第一閉合位置上,該鉤閉合元件之一第一縱向端較佳擱置於該第一鉤上且閉合該第一鉤內側區域。在該第二閉合位置上,該鉤閉合元件之一第二縱向端較佳擱置於該第二鉤上且閉合該第二鉤內側區域。
因此,該機械編織針頭具有可選擇性地閉合該第一鉤內側區域或該第二鉤內側區域之一鉤閉合元件。具體而言,該鉤閉合元件被設計成藉由一所分配閉合致動元件在該等閉合位置之間移動。該針頭本體與該鉤閉合元件之間的相對移動係獨立於一縫合或一絲線沿著該機械編織針頭之移動而設定。相比於先前技術,仍提供僅一單個鉤閉合元件,且該鉤閉合元件被分配給二鉤。不提供每一鉤一個,可彼此獨立移動之二閉合元件。因此,簡化了對鉤閉合元件之移動之控制,且過程可靠性增加。
在一實例性實施例中,藉由僅以一單個自由度或至多二自由度來安裝鉤閉合元件而達成該鉤閉合元件與該針頭本體之間的一相對移動。
該鉤閉合元件較佳安裝於該針頭本體上,以例如在該針頭本體之一縱向切口中可沿縱向方向移置。另一選擇為,該鉤閉合元件亦可與該針頭本體重疊,俾使該縱向切口可以說係提供於該鉤閉合元件上且由該針頭本體嚙合。在此等實施例中,該鉤閉合元件之移動係相對於該針頭本體而發生,具體而言係藉由在縱向方向上之一平移移動。端視該縱向切口 之路程而定,在縱向方向上之此平移移動亦可疊加有在一垂直方向上之一平移移動,該垂直方向與該縱向方向成直角。
在一實例性實施例中,該縱向切口在針頭本體之上側上可在部分中閉合,藉此該鉤閉合元件被保持於該針頭本體中。在一實例性實施例中,該縱向切口在針頭本體之下側上完全地或部分地閉合。
該針頭本體較佳具有在二鉤之間延伸之一針桿。該針頭本體具有一針胸(needle chest),該針胸鄰接各該鉤且自該下側朝該上側傾斜地延伸。
該鉤閉合元件可移動至該二閉合位置之間的一中性位置中且可被保持於此中性位置中。在該中性位置上,該機械編織針頭之二鉤內側區域朝該上側開口。在該中性位置上,該鉤閉合元件之二縱向端較佳不突出至超出該針頭本體以外、至少不超出該上側上對該針頭本體進行限界之一上邊緣以外。該鉤閉合元件較佳完全位於由該針頭本體預界定之外輪廓內。
具體而言,在該上側上對針頭本體進行限界之上邊緣不含刃緣及/或突出部及/或台階,俾使一縫合可沿著該上邊緣自一個鉤內側區域不受阻礙地滑動至相應之另一鉤內側區域。若該鉤閉合元件處於其中性位置,則此移動不受鉤閉合元件妨礙。
當該鉤閉合元件處於中性位置時,該機械編織針頭較佳相對於與縱向方向成直角之一對稱平面而對稱。在一較佳實例性實施例中,該鉤閉合元件具有至少一個朝上側開口之致動切口。該致動切口由在縱向方向上彼此以一距離設置之二致動切口側面限界。一閉合致動元件可與該致 動切口嚙合,以使該鉤閉合元件相對於該針頭本體在縱向方向上移動。而當該鉤閉合元件具有二致動切口,該二致動切口在縱向方向上彼此以一距離設置且各自預期用於一個閉合致動元件亦為有利的。
若該鉤閉合元件處於中性位置,則該至少一個致動切口較佳完全設置於該上側上對該針頭本體進行限界之一上邊緣下方。因此,一縫合可沿著該針頭本體滑動,而不會進入致動凹部。
一種供在一倒針編織機中使用之用於縫合形成之設置具有如上所述之一機械編織針頭。該設置亦包含用於該機械編織針頭之一第一致動單元及一第二致動單元。該第一致動單元具有一第一針頭致動元件,該第一針頭致動元件被設計成將該針頭本體相對於該編織機之一針座及/或相對於該鉤閉合元件在縱向方向上移置。該第一致動單元亦包含一第一閉合致動元件,該第一閉合致動元件被設計成使該鉤閉合元件相對於該針頭本體及/或相對於該針座移動。因此,該第一針頭致動元件及該第一閉合致動元件可相對於彼此移動,具體而言,可相對於彼此在縱向方向上移置。因此,該針頭本體及該鉤閉合元件可在縱向方向上獨立於彼此移動,藉此可產生該鉤閉合元件相對於該針頭本體之一相對移動。
該第二致動單元係對應於該第一致動單元而被構造且具有一第二針頭致動元件及一第二閉合致動元件。
此設置可極容易地用於編織機中。將使用一編織機之已知控制機構以一種簡單方式來致動在縫合形成事件中所使用之元件以及該等元件相對於一針座在縱向方向上之平移移動。無論是一縫合移動還是一紗線部相對於機械編織針頭之一移動,皆能確保使該鉤閉合元件在任一時刻及時採取相對於藉由一致動單元界定的該針頭本體之一相對位置。即使一絲 線斷裂或甚至發生於經修補之編織時,亦可在任一時刻極容易地及時確保該鉤閉合元件之經界定位置。此外,為選擇性地閉合該二鉤內側區域其中之一,僅需要使該機械編織針頭之一單個元件可相對於該針頭本體移動。其中該鉤閉合元件在二閉合位置之間沿縱向方向執行一平移移動的一實例性實施例係尤其較佳的,乃因相比於以可樞轉方式安裝之針舌,此一移動可極容易達成且不需要樞轉軸承。
在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例中,每一針頭致動元件具有一導槽,所分配閉合致動元件係以可相對於相應針頭致動元件在縱向方向上移置之方式設置於該導槽中。在此一實施例之情形中,該閉合致動元件亦可稱作一「滑動撞桿(slide striker)」。該閉合致動元件在該編織機上之一單獨安裝係為多餘的。將針頭致動元件安裝於該編織機上即為充足的,而該針頭致動元件又支撐所分配閉合致動元件。
當每一針頭致動元件具有一鉤切口,該鉤切口被設計成接納該機械編織針頭之所分配鉤亦為有利的。可經由該鉤切口及該機械編織針頭之所分配鉤來達成該針頭致動元件與該機械編織針頭之一運動耦合。該鉤切口有利地具有在縱向方向上彼此以一距離設置之二鉤切口側面,當該針頭致動元件與該機械編織針頭進行運動耦合時,與鉤尖端鄰接之鉤弧之一部分在該二鉤切口側面之間延伸。
在一較佳實例性實施例中,每一閉合致動元件具有一致動突出部,該致動突出部橫向於縱向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延伸。每一致動突出部可與所分配致動切口嚙合,以將該閉合致動元件與該鉤閉合元件耦合。
在縫合形成期間,較佳使二致動單元僅其中之一與該機械編織針頭進行運動耦合。在編織過程期間,二操作單元其中之一始終與該機 械編織針頭進行運動耦合。當該機械編織針頭自編織機之一個針座轉移至相應之另一針座時,二致動單元可與機械編織針頭耦合達一時間段,藉此確保該鉤閉合元件相對於該針頭本體之一經界定相對位置始終存在。
上述設置可用於具有一第一針座及一第二針座之一編織機中。舉例而言,執行以下步驟,以將機械編織針頭自該第一針座轉移至該第二針座:假定該機械編織針頭位於該第一針座中,且最後一個編織縫合保持於第一鉤之第一鉤內側區域中。該機械編織針頭與該第一致動單元進行運動耦合或由該第一致動單元保持,以可沿縱向方向以一種受導引方式在該第一針座上移動。
使該鉤閉合元件到達其中性位置,在該中性位置上,二鉤內側區域朝上側開口。藉助於第一致動單元,將機械編織針頭在縱向方向上朝第二針座移置。此處,最後一個編織縫合沿著針頭本體之上邊緣自第一鉤內側區域滑動出。當機械編織針頭位於該二鉤位於不同針座上之一轉移位置時,停止或放慢該機械編織針頭之移置。此處,最後一個編織縫合較佳位於機械編織針頭之近似中間處,具體而言,位於鉤閉合元件中之二致動切口之間。
在機械編織針頭移動至該轉移位置期間,可同時使第二致動單元朝第一針座移動。另一選擇為,亦可僅在機械編織針頭處於轉移位置時執行此移動。在轉移位置上,二致動單元與機械編織針頭至少暫時地進行運動耦合達一時間段。在第二致動單元與機械編織針頭進行運動耦合之後,將第一致動單元自機械編織針頭分離。隨後,可藉助於第二致動單元繼續使機械編織針頭遠離第一針座移動。
在該方法之一種變化形式中,一旦最後一個編織縫合處於第二鉤之第二鉤內側區域中,便使藉助於第二致動單元進行的將機械編織針頭在縱向方向上遠離第一針座移置停止或反轉為相反方向。在此刻,機械編織針頭之轉移完成。
另一選擇為,在機械編織針頭之轉移發生時之一最後時段亦可用於縫合形成。此處,藉由第二致動單元進行的將機械編織針頭遠離第一針座移置被停止在一絲線饋送位置上或該移動至少被延遲,前提係為最後一個編織縫合仍設置於針頭本體上之第二鉤內側區域之外。在此絲線饋送位置上,可將鉤閉合元件相對於針頭本體在縱向方向上移置,且可部分地閉合第二鉤內側區域。因此,可防止或至少阻礙最後一個編織縫合滑動或滑落至第二鉤內側區域中。為形成一新縫合,藉助於一絲線導引件將一絲線部插入至部分閉合之第二鉤內側區域中。隨後,藉由使第二鉤閉合元件移動至其第二閉合位置中而閉合第二鉤內側區域。
藉助於第二致動單元,可使機械編織針頭在縱向方向上進一步遠離第一針座移動,且可將所插入絲線部抽拉穿過最後一個編織縫合。因此一新縫合被形成且保持於第二鉤之第二鉤內側區域中。
不言而喻,亦可以如上所述之相同方式執行機械編織針頭自第二針座至第一針座之此種轉移。
10‧‧‧機械編織針頭
11‧‧‧針頭本體
12‧‧‧鉤閉合元件
13‧‧‧延展表面
14‧‧‧基底
15‧‧‧針頭通道
16‧‧‧第一針座
17‧‧‧第二針座
20‧‧‧側壁
21‧‧‧縱向切口
22‧‧‧捲邊
25‧‧‧第一端部
26‧‧‧第一鉤
27‧‧‧第一鉤內側區域
28‧‧‧第二端部
29‧‧‧第二鉤
30‧‧‧第二鉤內側區域
31‧‧‧針桿
31a‧‧‧針胸
32‧‧‧中央部
33‧‧‧連接部
37‧‧‧第一縱向端
38‧‧‧第二縱向端
39‧‧‧第一縱向端部
40‧‧‧第二縱向端部
41‧‧‧下邊緣
42‧‧‧中間部
43‧‧‧過渡部
44‧‧‧第一致動切口
45‧‧‧第二致動切口
46‧‧‧致動切口側面
50‧‧‧上邊緣
50a‧‧‧邊緣部
53‧‧‧設置
54‧‧‧第一致動單元
55‧‧‧第二致動單元
56‧‧‧第一針頭致動元件
57‧‧‧第一閉合致動元件
58‧‧‧第二針頭致動元件
59‧‧‧第二閉合致動元件
60‧‧‧承載邊緣
61‧‧‧控制部
62‧‧‧控制腳
63‧‧‧第一控制單元
64‧‧‧控制凸輪
65‧‧‧分離機構
66‧‧‧工作部
70‧‧‧鉤切口
71‧‧‧第一鉤切口側面
72‧‧‧第二鉤切口側面
73‧‧‧導引部
74‧‧‧自由端
75‧‧‧固持突出部
76‧‧‧導槽
77‧‧‧致動突出部
78‧‧‧導引部件
79‧‧‧第二控制單元
80‧‧‧絲線導引件
81‧‧‧絲線部
F‧‧‧絲線饋送位置
H‧‧‧垂直方向
L‧‧‧縱向方向
M‧‧‧最後一個編織縫合
M*‧‧‧新縫合
N‧‧‧中性位置
O‧‧‧上側
S1‧‧‧第一閉合位置
S2‧‧‧第二閉合位置
T‧‧‧轉移位置
U‧‧‧下側
依據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本說明及圖式,將得出本發明之有利實施例。下文將基於附圖來更詳細地解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附圖中:第1圖以一局部分解圖顯示具有一機械編織針頭及二致動單元之一設 置之一示意性側視圖;第2圖顯示與機械編織針頭耦合的第1圖所示設置之一致動單元之一示意性側視圖;第3圖顯示一機械編織針頭之一實例性實施例之一局部立體圖;第4a圖至第4f圖顯示一機械編織針頭自一編織機之一第一針座轉移至一第二針座中之一示意性過程,每張圖係處於不同情景;以及第5a圖至第5g圖顯示藉助於機械編織針頭在一編織機之一針座中進行之縫合形成之一示意性過程,每張圖係處於不同情景。
具體而言,在第1圖及第2圖中,可詳細地看到一機械編織針頭10之一實例性實施例。機械編織針頭10具有在一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一針頭本體11及安裝於針頭本體11上之一鉤閉合元件12。
針頭本體11具有一下側U及一上側O。在下側U上,針頭本體11具有至少一個、且根據該實例具有二延展表面13,該等表面沿一共同平面延伸。至少一個延展表面13被設計成擱置於一針座(例如,第4a圖至第4f圖或第5a圖至第5g圖中之一第一針座16或一第二針座17)之一針頭通道15中之一基底14上。
自下側U繼續進行,彼此平行設置的針頭本體11之二側壁20在一垂直方向H上朝上側O延伸。至少在延展表面13之區域中,二側壁20至少在部分中彼此連接。一縱向切口21在二側壁20之間沿縱向方向L延伸。縱向切口21具有朝上側O開口之一槽之形式。縱向切口21可在其整個長度上朝 上側O開口。在一經修改實例性實施例中,縱向切口21可在上側O上部分地閉合,例如,乃因二側壁20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與縱向切口21重疊之一捲邊(beading)22(第3圖)。縱向切口21較佳朝上側O完全開口。
在側壁20之外表面、及/或至少一個延展表面13中可提供用於形成一潤滑劑儲槽之切口或凹痕,其中此等潤滑劑儲槽朝針頭通道15之所分配面開口。
針頭本體11在一第一端部25具有一第一鉤26。第一鉤26自下側U開始圍繞一第一鉤內側區域27朝上側O彎曲。在縱向方向L上,於相對側上,針頭本體11具有帶一第二鉤29之一第二端部28,第二鉤29自下側U圍繞一第二鉤內側區域朝一上側O彎曲。二鉤26、29形成針頭本體11之相對端。二鉤26、29自其相應之鉤尖端開始,各自具有一彎曲區域且隨後轉變成針頭本體11之一針桿31。根據該實例,針頭本體11中沿縱向方向L定位有縱向凹部21之區域被理解為係針桿31。針桿31在二鉤26、29之間延伸。針桿31在其鄰接相應鉤26、29之區域中具有一針胸31a,在每一情形中,針胸31a自下側朝上側傾斜地延伸。
在二端部25、28之間,針頭本體11及根據該實例針桿31具有一中央部32。在每一情形中,中央部32經由一連接部33一方面連接至第一端部25且另一方面連接至另一端部28。中央部32平行於二端部25、28而延展且相對於端部25、28在垂直方向H上偏移。連接部33傾斜於縱向方向L而延伸。在下側U上,在中央部32及連接部33之區域中之針頭本體11與二延展表面13位於其中之一平面隔開。
在此處所例示之實例性實施例中,縱向凹部21具有沿一平面延伸之一槽基底。縱向凹部21可在針頭本體11之連接部33及/或中央部32之 區域中朝下側U開口。
機械編織針頭10之鉤閉合元件12被插入至縱向凹部21中且係以可在縱向方向L上相對於針頭本體11移置之方式安裝。鉤閉合元件11被形成為一扁平模製部件或衝壓部件。鉤閉合元件12的與垂直方向H成直角且與縱向方向L成直角之厚度大約與針頭本體11之二側壁20間之距離相應。
鉤閉合元件12具有沿縱向方向L相對之一第一縱向端37及一第二縱向端38。第一縱向端37由一第一縱向端部39鄰接,且第二縱向端38由一第二縱向端部40鄰接。鉤閉合元件12較佳以沿著縱向軸線L之一直線延伸成二縱向端部39、40。二縱向端部39、40各自具有一下邊緣41,鉤閉合元件12藉由下邊緣41擱置於針頭本體11中之縱向凹部21之槽基底上。二下邊緣41沿著一共同平面延伸。
鉤閉合元件12之一中間部42同樣沿縱向方向L延伸且相對於二縱向端部39、40在垂直方向H上偏移。中間部42一方面連接至第一縱向端部39且另一方面連接至第二縱向端部40,在每一情形中,皆經由傾斜於縱向方向L延伸之一過渡部43進行連接。在中間部42中及在過渡部43中,鉤閉合元件12自下邊緣41延伸所沿之平面以一距離設置。
鉤閉合元件12具有至少一個致動切口,且根據該實例具有一第一致動切口44及一第二致動切口45。致動切口44、45在與下邊緣41相對之側上沿垂直方向H開口且係為可出入的。當鉤閉合元件12被插入至針頭本體11中時,致動切口44、45朝上側O開口且係為可出入的。每一致動切口44、45具有彼此沿縱向方向L以一距離設置之二致動切口側面46。
如所解釋,鉤閉合元件12可相對於針頭本體11在縱向方向L 上移動。在一第一閉合位置S1上,鉤閉合元件12之第一縱向端37擱置於第一鉤26上且閉合第一鉤內側區域27。在一第二閉合位置S2上,鉤閉合元件12之第二縱向端38擱置於第二鉤39上且閉合第二鉤內側區域30。鉤閉合元件12因此被分配二鉤26、29,且可閉合鉤內側區域27、30其中之一者或另一者。二閉合位置S1、S2構成鉤閉合元件12可在其之間相對於針頭本體11沿縱向方向L移動的端位置。
在該實例性實施例中,鉤閉合元件12僅在縱向方向L上以平移方式沿著針頭本體11移動。在機械編織針頭10之一經修改實施例中,相較於該較佳實例性實施例,縱向切口21之槽基底可具有傾斜於縱向方向及垂直方向H延展之斜坡表面。在此種情形中,當鉤閉合元件12在縱向方向L上被移置時,因槽基底之路程而亦可疊加沿垂直方向H之一額外移動。
在第1圖中以一虛線方式示意性地例示二閉合位置S1、S2。第2圖中例示鉤閉合元件12相對於針頭本體11之另一區別性相對位置。此位置可稱作一中性位置N。根據該實例,在中性位置N上,鉤閉合元件12係居中地位於二閉合位置S1、S2之間。在中性位置N上,二鉤內側區域27、30朝上側O開口。
在中性位置N上,二縱向端37、38不突出至超出針頭本體11之一上邊緣50以外。在該實例性實施例中,在中性位置N上,鉤閉合元件12在任一點處皆不突出至超出針頭本體11之上邊緣50以外。上邊緣50沿著針桿31自第一鉤26延伸至第二鉤29且在上側O上對針桿31或針頭本體11進行限界。在此處所述之實例性實施例中,上邊緣50被劃分成二邊緣部50a。每一邊緣部50a皆係提供於一側壁20的面朝上側O之側上(第3圖)。二邊緣部50a一起形成上邊緣50。在機械編織針頭10之一側視圖中,二邊緣部50a沿著 一共同輪廓線延伸,該共同輪廓線因此同樣構成上邊緣50之輪廓線(第1圖、第2圖、第4圖、及第5圖)。
上邊緣50或邊緣部50a較佳不形成有銳緣、台階等,俾使一縫合可自一個鉤區域27或30沿著上邊緣50滑動至相應之另一鉤內側區域30或27中而不會受損。上邊緣50或邊緣部50a之路程上之方向改變係由彎曲區域(例如半徑)提供(第3圖)。在第1圖、第2圖、第4圖、及第5圖中,此等圓形區域係以一種簡化方式由隅角示意性地例示,但該等隅角較佳係為圓形的。
如在第2圖中可見,在鉤閉合元件12之中性位置N上,在沿垂直方向H考量時,二致動切口44、45係位於上邊緣50下方。在較佳實例性實施例中,鉤閉合元件12之輪廓以一種如下方式適應針頭本體11或針桿31之輪廓:鉤閉合元件12在任一點處皆不相對於針頭本體11或針桿31之輪廓突出且尤其不突出至超出上邊緣50以外。因此,在鉤閉合元件12位於中性位置N上時,一縫合可沿著針頭本體11之上邊緣50滑動,而不與鉤閉合元件12接觸。
除機械編織針頭10外,在一編織機中且根據該實例在一倒針編織機中用於縫合形成之一設置53另外包含一第一致動單元54及一第二致動單元55(第1圖及第4圖)。二致動單元54、55被相同地構造。在第1圖中,第二致動單元55係僅示意性地被不完全指示。
第一致動單元54具有一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及一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相應地,第二致動單元55具有一第二針頭致動元件58及一第二閉合致動元件59。由於致動單元54、55之構造係為相同的,因此下文將基於第1圖及第2圖僅解釋第一致動單元54,其中該等解釋相應地適用於第 二致動單元55。
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具有一承載邊緣60,可經由承載邊緣60使該第一針頭致動元件緊靠針頭通道15之基底14。承載邊緣60位於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一控制部61中。在此控制部61中,一控制腳62在與承載邊緣60相對之側上沿垂直方向H突出遠離,且為進行控制可與編織機之一第一控制單元63耦合。第一控制單元63具有一控制機構(例如一控制凸輪64),該控制機構被設計成將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沿著第一針座16在縱向方向L上移置。
第一控制單元63另外具有一分離機構65,分離機構65被設計成將第一致動單元54自機械編織針頭10分離。出於此種目的,根據該實例,可使第一致動單元54傾側或傾斜,俾使鄰接控制部61之一工作部66自第一針座16之針頭通道15之基底14移除。
在工作部66中,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具有一鉤切口70。鉤切口70用於在第一致動單元54與機械編織針頭10耦合時容置機械編織針頭10之所分配第二鉤29。出於此種目的,鉤切口70具有在縱向方向L上彼此隔開之二鉤切口側面71、72。根據該實例,第一鉤切口側面71鄰接承載邊緣60。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一導引部73鄰接此第一鉤切口側面71,且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遠達自由端74。上面設置第二鉤切口側面72之一固持突出部75在垂直方向H上突出遠離導引部73。向下或朝第一針座16開口之一鉤切口70形成於二鉤切口側面71、72之間。根據該實例,二切口側面71、72在垂直方向H上彼此平行延伸。在該實例性實施例中,固持突出部75具有一三角形形狀。
二鉤切口側面71、72之間在縱向方向L上之距離適應所分配 鉤26、29之尺寸。此距離實質上與相對於縱向方向成直角定向之二平行平面之間的距離對應,該二平行平面其中之一與鉤尖端對齊且另一者與鉤弧相切。
在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中,一導槽76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在此處所述之實例性實施例中,導槽76向下朝承載邊緣60或朝鉤切口70開口且在相反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向上閉合。導槽76至少在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自由端74處在縱向方向L上開口。
以一種與針頭本體11對應之方式,用於形成導槽76之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亦可由彼此平行延展之二壁形成,其中此等壁之間的間隙構成導槽76。
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以可沿縱向方向L移置之方式設置於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導槽76中。在一端處,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具有一致動突出部77,根據該實例,致動突出部77在垂直方向H上遠離一導引部件78向下突出。導引部件78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在沿縱向方向L與致動突出部77相對之一端處,類似於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具有一控制腳62,控制腳62用於與第一控制單元63耦合。一單獨控制機構(例如,第一控制單元63之一控制凸輪64)被分配給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之控制腳62。經由第一控制單元63,可使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及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共同地相對於第一針座16在縱向方向L上、及/或相對於彼此且相對於第一針座16在縱向方向L上移動。
當第一致動單元54與機械編織針頭10進行運動耦合時,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之致動突出部77與第一致動切口44嚙合。第二鉤29突出至鉤切口70中且與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在縱向方向L上進行運動耦合。因此, 當第二致動單元55被耦合時,第二閉合致動元件59之致動突出部77與第二致動切口45嚙合,且第一鉤26突出至第二針頭致動元件58之鉤切口70中且在縱向方向L上與第二針頭致動元件58進行運動耦合。
第二操作單元55被分配一第二控制單元79,第二控制單元79使第二針頭致動元件58及第二閉合致動元件59共同地相對於第二針座17在縱向方向L上、及/或相對於彼此在縱向方向L上移動。二控制單元63、79及相應所分配致動單元54、55示意性地例示於第4a圖中且為清晰起見而在其他圖中予以省略。在第3圖中,示意性地例示第一控制單元63與設置53之耦合。第二控制單元79可相應地與設置53耦合。
下文將基於第4圖及第5圖來解釋設置53在具有一第一針座16及一第二針座17之一編織機中之使用。具體而言,該編織機係為一種可用以生產倒針編織商品之倒針編織機。為生產此等編織商品,有必要在縫合形成之後將機械編織針頭10自一個針座16、17轉移至相應之另一針座17或16中。此過程示意性地例示於第4a圖至第4f圖中。
假定機械編織針頭10位於第一針座16處且與第一致動單元54耦合。第二鉤29與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上之鉤切口70嚙合,俾使針頭本體11在縱向方向L上與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進行運動耦合。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之致動突出部77與第一致動切口44嚙合,俾使機械編織針頭10之鉤閉合元件12在縱向方向L上與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進行運動耦合。鉤閉合元件12位於其中性位置N上。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被保持於第一鉤26中。編織設置於二針座16、17之間的區域中。二針座16、17、或相互對置之針頭通道15之基底14沿一共同平面延伸,俾使機械編織針頭10可藉由在縱向方向L上進行之一平移運動而在二針座16、17之間來回移動。
為將機械編織針頭10自第一針座16轉移至第二針座17且將該針頭與第二致動單元55耦合,第一致動單元54使機械編織針頭10首先在第二針座17之方向上沿縱向方向L移動,藉此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沿著針頭本體11上之上邊緣50滑動。由於鉤閉合元件12處於其中性位置N,因此縫合M沿著針頭本體11之滑動可以一種不受阻礙方式進行(第4b圖)。亦可在機械編織針頭10之移動開始時藉由使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與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相對於彼此移動而使鉤閉合元件12到達中性位置N。
與藉由第一致動單元54使機械編織針頭10進行之此移動同時,第二致動單元55相對於第二針座17朝第一針座16移動。為使機械編織針頭10可在第二閉合致動元件59之致動突出部77下方移動通過,可經由第二控制單元79使第二致動單元55傾側或傾斜。另一選擇為(如第4b圖中所示意性地例示),一旦致動突出部77、或第二致動單元55之另一元件與機械編織針頭10接觸且隨後沿著機械編織針頭10之上邊緣50滑動,便亦可藉由機械編織針頭10、且具體而言鉤閉合元件12使第二致動單元55以此種方式傾側。
在第4c圖中,例示機械編織針頭10之轉移位置T。在此轉移位置T中,二致動單元54、55皆與機械編織針頭10進行運動耦合,即,第一鉤26與第二鉤致動元件58之鉤切口70嚙合,且第二鉤29與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之鉤切口70嚙合,且二閉合致動元件57、59之致動突出部77與鉤閉合元件12上之所分配致動切口44、45嚙合。此處,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位於二致動單元54、55之間或位於機械編織針頭10上之二致動切口44、45之間。
隨後,將第一致動單元54自機械編織針頭10分離(第4d圖)。此可經由第一控制單元63藉由以下操作來實施:使第一致動單元54相對於 縱向軸線L傾側或傾斜,俾使致動突出部77自第一致動凹部44退出且第二鉤29自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脫離。
隨後,經由第二致動單元55使機械針頭10沿縱向方向L進一步遠離第一針座16移動,俾使縫合M沿著針頭本體11進一步滑動(第4e圖)。此移動可繼續直至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已到達第二鉤29之第二鉤內側區域30為止(第4f圖)。同時,第一致動單元54可沿縱向方向L遠離第二針座17移動至一開始位置中。
在第5a圖至第5g圖中,示意性地例示藉助設置53進行之縫合形成。此縫合形成係在相應針座16、17上利用二致動單元54、55其中之一之情形下執行。該程序之過程對於二致動單元54、55及二針座16、17係為相同的。
為闡述縫合形成,假定第5a圖所例示情景作為一開始位置。鉤閉合元件12位於相應閉合位置上,即,第一閉合位置S1上或第二閉合位置S2上。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被卡在鉤內側區域27或30中。
為形成另一新縫合M*,首先使鉤閉合元件12移動至其中性位置N中,在中性位置N上,鉤閉合元件12釋脫鉤內側區域27或30。根據該實例,此情形之達成在於藉由相應針頭致動元件56或58使針頭本體11在針座16或17之自由端上沿縱向方向L滑動,俾使鉤26或29突出至針座16或17以外(第5b圖)。經由閉合致動元件57或59使鉤閉合元件12沿相同方向但在一較短距離上移動。因此,針頭本體11與鉤閉合元件12之間的一相對移動同時發生,俾使該鉤閉合元件自閉合位置S1或S2轉移至中性位置N中(第5c圖)。機械編織針頭10自針座16或17移動出,直至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已自鉤內側區域27或30移動出、經過針胸且移動至針桿30上為止。
在下一步驟中,經由一絲線導引件80將一新絲線部81或紗線部引入鉤內側區域27或30內(第5d圖)。在該實例性實施例中,在此之前,鉤內側區域27或30由鉤閉合元件12部分地閉合,以防止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自針桿31滑動至鉤內側區域27或30中。
一旦絲線部81已被插入,隨後便使鉤閉合元件12移動至其相應閉合位置S1、S2中,且使絲線部81保持於鉤內側區域27或30中(第5e圖)。鉤閉合元件12自部分閉合位置(第5d圖)至閉合位置S1或S2(第5e圖)中之移動係藉由閉合致動元件57或59相對於針頭致動元件56或58之一對應相對移動來執行,其中針頭本體11較佳保持不相對於針座16或17移動,直至已到達閉合位置S1或S2為止。
隨後,在鉤閉合元件12位於閉合位置S1、S2中之情形下,藉由相應致動單元54或55使機械針頭10移動,且將鉤26或29與所插入絲線部81一起抽拉穿過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第5f圖)。最終,由此形成一新縫合M*,其隨後再次構成後續過程之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第5g圖)。
亦可將縫合形成與機械編織針頭10之轉移彼此組合。舉例而言,此組合之實施可在於,在形成第4e圖所例示情景之後,機械編織針頭10係僅經由第二致動單元55而移動,直至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仍位於針桿31上,俾使機械編織針頭10之位置與第5c圖所例示情景對應。隨後,可經由絲線導引件80插入一新絲線部81,且可如結合第5d圖至第5g圖所解釋而形成一縫合。因此,機械編織針頭10之轉移可與縫合形成組合。
不言而喻,基於第4a圖至第4f圖所例示的機械編織針頭10自第一針座16至第二針座17或自第一致動單元54至第二致動單元55之轉移亦可對應地自第二針座17至第一針座16相反地執行。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機械編織針頭10、一種包含此一機械編織針頭10以及二致動單元54、55之設置53、一種用於使用一設置53或一機械編織針頭10於具有一第一針座16及一第二針座17之一編織機中之方法。機械編織針頭10具有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一針頭本體11,針頭本體11在每一端皆具有一鉤26、29。一鉤閉合元件12以可移動方式安裝於針頭本體11上,且具體而言係以可沿縱向方向L平移移置之方式安裝。可使鉤閉合元件12在一第一閉合位置S1中緊靠一鉤26且在另一第二閉合位置S2中緊靠相應之另一鉤29。藉由設置53之一致動單元54或55之一閉合致動元件57或59使閉合元件12相對於針座16或17及/或相對於針頭本體11在縱向方向L上移動。鉤閉合元件12之相對位置不受一縫合M與機械編織針頭10之間的相對移動影響。
10‧‧‧機械編織針頭
11‧‧‧針頭本體
12‧‧‧鉤閉合元件
13‧‧‧延展表面
20‧‧‧側壁
21‧‧‧縱向切口
25‧‧‧第一端部
26‧‧‧第一鉤
27‧‧‧第一鉤內側區域
28‧‧‧第二端部
29‧‧‧第二鉤
30‧‧‧第二鉤內側區域
31‧‧‧針桿
31a‧‧‧針胸
32‧‧‧中央部
33‧‧‧連接部
37‧‧‧第一縱向端
38‧‧‧第二縱向端
39‧‧‧第一縱向端部
40‧‧‧第二縱向端部
41‧‧‧下邊緣
42‧‧‧中間部
43‧‧‧過渡部
44‧‧‧第一致動切口
45‧‧‧第二致動切口
46‧‧‧致動切口側面
50‧‧‧上邊緣
53‧‧‧設置
54‧‧‧第一致動單元
55‧‧‧第二致動單元
56‧‧‧第一針頭致動元件
57‧‧‧第一閉合致動元件
58‧‧‧第二針頭致動元件
59‧‧‧第二閉合致動元件
60‧‧‧承載邊緣
62‧‧‧控制腳
66‧‧‧工作部
70‧‧‧鉤切口
71‧‧‧第一鉤切口側面
72‧‧‧第二鉤切口側面
73‧‧‧導引部
74‧‧‧自由端
75‧‧‧固持突出部
76‧‧‧導槽
77‧‧‧致動突出部
78‧‧‧導引部件
H‧‧‧垂直方向
L‧‧‧縱向方向
O‧‧‧上側
S1‧‧‧第一閉合位置
S2‧‧‧第二閉合位置
U‧‧‧下側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倒針編織機(purl kitting machine)之機械編織針頭,該針頭具有在一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一針頭本體(11),該針頭本體具有一下側(U)及一上側(O),其中該針頭本體(11)在一端具有一第一鉤(26)、且在沿該縱向方向(L)相對之一端具有一第二鉤(29),該第一鉤(26)圍繞一第一鉤內側區域(27)自該下側彎曲至該上側(O),該第二鉤(29)圍繞一第二鉤內側區域(30)自該下側(U)彎曲至該上側(O),具有一鉤閉合元件(12),該鉤閉合元件(12)設置於該針頭本體(11)上、可在一第一閉合位置(S1)與一第二閉合位置(S2)之間相對於該針頭本體(11)移動、在該第一閉合位置(S1)上防止一縫合(M)或一絲線部(81)進入該第一鉤內側區域(27)及在該第二閉合位置(S2)上防止一縫合(M)或一絲線部(81)進入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沿該縱向方向(L)可移置地設置於該針頭本體(11)之一縱向切口(21)中。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縱向切口(21)在該針頭本體(11)之該上側(O)上之部分中閉合。
  4. 如請求項1、2或3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相對於該針頭本體(11)僅在一個或至多兩個自由度上可在該等閉合位置(S1,S2)之間移動。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能夠被移動至該二閉合位置(S1,S2)之 間的中性位置(N),在該中性位置上,該二鉤內側區域(27,30)朝該上側(O)開口。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在該中性位置(N)上不突出至超出該上側(O)上對該針頭本體(11)進行限界之一上邊緣(50)以外。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具有朝該上側(O)開口之至少一個致動切口(44,45),該切口在該縱向方向(L)上由以一距離設置之二切口側面(46)限界。
  8. 如請求項5、6或7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其中該鉤閉合元件(12)之該至少一個致動切口(44,45)在該中性位置(N)上完全位於該上側(O)上對該針頭本體(11)進行限界之一上邊緣(50)下方。
  9. 一種用於倒針編織機之縫合形成的設置(53),具有如請求項1所述之機械編織針頭(10),具有一第一致動單元(54),該第一致動單元(54)具有用於使該針頭本體(11)相對於一第一針座(16)在該縱向方向(L)上移動之一第一針頭致動元件(56)及用於使該鉤閉合元件(12)相對於該針頭本體(11)移動之一第一閉合致動元件(57),具有一第二致動單元(55),該第二致動單元(55)具有用於使該針頭本體(11)相對於一第二針座(17)在該縱向方向(L)上移動之一第二針頭致動元件(58)及用於使該鉤閉合元件(12)相對於該針頭 本體(11)移動之一第二閉合致動元件(59)。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設置,其中各該針頭致動元件(56,58)具有一導槽(76),所分配之該閉合致動元件(57,59)相對於該相應針頭致動元件(56,58)沿該縱向方向(L)可移置地設置於該導槽(76)中。
  11.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之設置,其中各該針頭致動元件(56,58)具有一鉤切口(70),該鉤切口(70)被設計成容置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所分配之該鉤(26,29)。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設置,其中各該閉合致動元件(57,59)具有一致動突出部(77),該致動突出部(77)能夠被引入該鉤閉合元件(12)上之一所分配致動切口(44,45)內。
  13. 一種用於在編織機中使用如請求項9所述之設置(53)來形成縫合之方法,該編織機具有一第一針座(16)及一第二針座(17),該方法具有以下步驟:-將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保持於該第一鉤(26)之該第一鉤內側區域(27)中,其中該機械編織針頭(10)位於該第一針座(16)中且該第一致動單元(54)與該機械編織針頭(10)進行運動耦合,-使用該第一致動單元(54)將該機械編織針頭(10)在該縱向方向(L)上朝該第二針座(17)移置,其中該縫合(M)自該第一鉤內側區域(27)沿該針頭本體(11)滑動出,且其中當該機械編織針頭(10)位於該二鉤(26,29)位於不同針座(16,17)上之一轉移位置(T) 時,藉由該第一致動單元(54)停止或放慢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該移置,-將該第二致動單元(55)與該機械編織針頭(10)進行運動耦合,-將該第一致動單元(54)自該機械編織針頭(10)分離,-藉由該第二致動單元(55)沿該縱向方向(L)遠離該第一針座(16)繼續進行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該移置。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一旦該縫合(M)位於該第二鉤(29)之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中,藉由該第二致動單元(55)沿該縱向方向(L)遠離該第一針座(16)進行之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該移置便被停止或反向。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縫合(M)位於該第二鉤(29)之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中之前,藉由該第二致動單元(55)沿該縱向方向(L)遠離該第一針座(16)進行之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該移置在該機械編織針頭(10)之一絲線饋送位置(F)上被停止或延遲,-該鉤閉合元件(12)沿該縱向方向(L)相對於該針頭本體(11)被移置,俾使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被部分地閉合且至少阻礙該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滑動至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中,且用於形成一新縫合(M*)之一絲線部(81)被插入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中,-藉由將該鉤閉合元件(12)移動至其第二閉合位置(S2),將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閉合, -使用該第二致動單元(55)沿該縱向方向(L)移置該機械編織針頭(10),並藉由該最後一個編織縫合(M)而抽拉被插入至該第二鉤內側區域(30)中之該絲線部(81),藉此形成一新縫合(M*)。
TW104131590A 2014-10-21 2015-09-24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機中 TWI589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115345.6A DE102014115345B4 (de) 2014-10-21 2014-10-21 Maschinenstricknadel, Anordnung zur Maschenbildung sowie Verwendung dieser Anordnung in einer Strickmas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5914A TW201615914A (zh) 2016-05-01
TWI589745B true TWI589745B (zh) 2017-07-01

Family

ID=54337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1590A TWI589745B (zh) 2014-10-21 2015-09-24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機中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3012363B1 (zh)
JP (1) JP6109903B2 (zh)
KR (1) KR101804751B1 (zh)
CN (1) CN105525432B (zh)
DE (1) DE102014115345B4 (zh)
ES (1) ES2624617T3 (zh)
HK (1) HK1223406A1 (zh)
PT (1) PT3012363T (zh)
TW (1) TWI5897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79339B (en) * 2018-10-04 2021-07-07 Vandewiele Nv A hook for a tufting ma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6972A (en) * 1958-02-07 1960-09-07 Stibbe G & Co Ltd Improve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of the superimposed needle cylinder type
US3423962A (en) 1966-04-11 1969-01-28 Bentley Eng Co Lt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US3423926A (en) 1966-08-31 1969-01-28 Garrett Corp Turbocharger control arrangement
US3404546A (en) * 1967-01-30 1968-10-08 Singer Co Links and links knitting machine with pivotal jacks
GB1421741A (en) 1972-02-19 1976-01-21 Bentley Eng Co Ltd Composite sliders
GB1514063A (en) * 1975-06-24 1978-06-14 Koike F Hand operated knitting machine
JPS55112347A (en) * 1978-12-13 1980-08-29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Lefttleft flat weft knitting machine
DE2853819C2 (de) 1978-12-13 1980-09-11 Universal-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Links + Links-Flachstrickmaschine
DE2932207C2 (de) 1979-08-08 1981-11-19 Universal-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Doppelkopfnadel
DE2944300C2 (de) 1979-11-02 1983-01-27 Universal-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Doppelkopfnadel
CS247664B1 (en) * 1984-02-07 1987-01-15 Evzen Fischer Circular knitting frame
KR101346049B1 (ko) 2006-03-31 2013-12-31 로나티 에스.피.에이. 양말 등을 위한 환편기
CZ2007107A3 (cs) 2007-02-12 2008-08-20 Golden Lady Company S.P.A. Jehelní ústrojí
EP2065498B1 (de) * 2007-11-30 2013-01-23 H. Stoll GmbH & Co. KG Zungennadel
DE102010020041B4 (de) * 2010-05-11 2013-08-29 H. Stoll Gmbh & Co. Kg Stricknadel für Strickmaschinen und Flachstrickmaschine
JP5732316B2 (ja) * 2010-06-18 2015-06-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の複合針
CN102031632A (zh) * 2010-12-15 2011-04-27 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经编机的短动程舌针
CN202000080U (zh) * 2011-01-17 2011-10-05 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 织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12363A1 (de) 2016-04-27
DE102014115345A1 (de) 2016-04-21
ES2624617T3 (es) 2017-07-17
HK1223406A1 (zh) 2017-07-28
EP3012363B1 (de) 2017-04-05
DE102014115345B4 (de) 2019-04-25
KR101804751B1 (ko) 2017-12-05
JP6109903B2 (ja) 2017-04-05
JP2016079552A (ja) 2016-05-16
CN105525432A (zh) 2016-04-27
KR20160046739A (ko) 2016-04-29
CN105525432B (zh) 2019-05-10
TW201615914A (zh) 2016-05-01
PT3012363T (pt) 2017-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5619B (zh) 具有舌針之無沉降片針織機
EP3613882B1 (en)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stitches from needles of knitting machine
US11408105B2 (en) Knitting feeder with a cutting device
US6883352B2 (en) Loop presse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loop presser, and fabric knitting method using loop presser
EP1942216B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movable yarn guide
TWI589745B (zh) 機械編織針頭、用於縫合形成的設置、及使用該設置於編織機中
US8161774B2 (en) Floating stitch needle for a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TWI444514B (zh) Striped tissue braiding device and weaving method for yarn feeder of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US6609398B2 (en) Needle for knitting, warp knitting or hosiery machines and a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therewith
US7908890B2 (en) Needle for transferring stitches therefrom to adjacent needles for hosiery knitting machines or the like
KR100397029B1 (ko) 원형편기에있어서의편직기구제어장치
JPH1181103A (ja) 編 機
JP2018178293A (ja) カムシステムおよび横編機
JP5757830B2 (ja) 複合針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横編機のスライダー制御方法
JP5632277B2 (ja) 横編機の複合針
JP7190573B2 (ja) エレメント部材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付き製品
TW201723259A (zh) 圓編機之編織方法及編織機構以及該圓編機
JPH03124853A (ja) ステッチ保持シンカーをもつ編機
EP3798339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WO2009084193A1 (ja) 横編機の端糸処理装置
WO2022191204A1 (ja) 横編機によるパンチレース編地の編成方法
WO2024075449A1 (ja) 可動シンカー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可動シンカー
JPH07197359A (ja) シャトル・コンパウンド・ニードル
AU2016214618B2 (en) Loop gripper with retaining element
KR20160121954A (ko) 평판 편물기용 테크니컬 면의 일면에 교대 플레이팅을 편물하는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