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5432A -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 Google Patents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5432A
CN105525432A CN201510678456.8A CN201510678456A CN105525432A CN 105525432 A CN105525432 A CN 105525432A CN 201510678456 A CN201510678456 A CN 201510678456A CN 105525432 A CN105525432 A CN 105525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hook
machine knitting
closure member
knitting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845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5432B (zh
Inventor
U.施廷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z Beckert KG
Original Assignee
Groz Beckert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z Beckert KG filed Critical Groz Beckert KG
Publication of CN105525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54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54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54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6Sliding-tongue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02Knitting tools or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D04B15/00 or D04B27/00
    • D04B35/04Latch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04B7/06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for purl work or Links-Links loop form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9/0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9/10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needle cylinders for purl work or for Links-Links loop 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编织针(10)、具有这样的机编织针(10)和两个致动单元(54、55)的装置(53)以及将这种装置(53)或机编织针(10)使用于具有第一针床(16)和第二针床(17)的编织机的方法。机编织针(10)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针身(11),所述针身在其两端的每个处具有钩(26、29)。钩闭合元件12可移动地被安装在针身(11)上,并且特别地可移位地在纵向方向(L)上平移地安装。在第一闭合位置(S1)处可使钩闭合元件(12)与一个钩(26)邻接并且在另一个、第二闭合位置(S2)处与各自的其它钩(29)邻接。

Description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编织针、使用此类型机编织针的缝线形成的装置、以及该装置在具有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机中的编织品生产中的使用。针床可以是圆形的或者还可以是平的。因此,编织机可以是圆形针织编织机或者平床编织机。
背景技术
为了生产所谓的反针编织品,已知有所谓的双端舌针(double-endedlatchneedles),例如US3866441A中所描述。双端舌针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针身。双端舌针在纵向方向上相反的两端的各端部具有针钩。各针钩在相关的钩内区周围从针的下侧朝向上侧弯曲。各钩分配枢轴安装的针舌。在闭合位置,针舌端部安设在指定的针钩上并且将各自的钩内区闭合。如果将针舌从指定的钩中移出,则可进入钩内区并且可以将纱线部或缝线引导进入钩内区中。这种双端舌针也可从US3423926A、DE2932207B、DE2944300C2或EP2002042B1中获知。
当使用反针编织机进行编织时,生产率和工作可靠性经常会受到这种双端舌针的机械损坏针舌的负面影响。枢轴安装的针舌对相对于枢转方向横向或倾斜地(尤其是平行于枢转轴线)被导入的力和力矩非常敏感。由于将双端舌针使用于编织机,因而利用缝线引起针舌运动,由此可以使针舌从其闭合位置枢转到打开位置或者相反地从打开位置到闭合位置处。通过举例,如果在编织过程期间纱线发生断裂,那么各个针舌不再被致动并且在随后的编织过程中可以不再改变位置。然后,这些针舌会与导纱器、开针舌器或者编织机另一部分发生碰撞,因此会受损或者弯曲。
在将完成的编织品排出之后,必须在对下一个编织品进行编织之前另外地再次将针舌打开以便接收新插入的纱线。这个打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通过空气喷射、通过机械开针舌器或者通过刷。由于所有的这些方式,因而存在针舌或针舌支承件将受损坏的危险。另外,在纱线断裂之后或者在将完成的编织品排出之后,必须将新的纱线插入,为此目的必须使各针舌到达限定的位置,因为不存在缝线,在正常的缝线形成过程期间利用缝线使针舌运动。
US2010/0095709A1提出了一种双端针,其中针身具有与钩内区邻接突起或隆起。利用作用于钩尖端的力使钩尖端位于该突起的上方,可以使钩尖端弹性地弯曲并且与突起邻接从而将各自的钩内区闭合。为了此目的,闭合机构是必需的,该闭合机构施加相应的力从而使钩弹性地弯曲。
从DE2853819C2中获知一种反针平床编织机。在这个平床编织机中,使用具有两个钩的双端针并且该双端针与编织机的滑板协作。与各自的钩相邻地,针身具有隆起,该隆起的最高点大致位于钩尖端的高度。可以经由指定的滑板通过滑板的指状物,将隆起与钩尖端之间的区域进行桥连。因此,在钩与隆起之间将所讨论的钩内区闭合。这个编织机要求具备双端针和两个滑板,双端针与滑板特别地适合于彼此。在编织机的针床中,彼此单独地引导滑板和双端针。针通道中的污染,例如由灰尘或纱线颗粒所导致,会导致滑板与双端针的相对取向的偏差。因此,当利用指定的滑板将钩内区闭合时,难以获得必需的精确度。这可意味着钩内区不完全地闭合或者滑板的指状物与双端针发生碰撞,这增加磨损。
发明内容
从特定的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可以被认为是简化用于反针编织品的缝线形成。特别地,提供一种改进的机编织针、使用此类型机编织针生产编织品的改进装置和将这种装置使用于编织机的改进方法。
这个目的是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机编织针、通过具有权利要求9的特征的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和具有权利要求13的特征的方法而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机编织针被设计成特别地使用于反针编织机。该机编织针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针身,该针身具有下侧和相反的上侧。在一端,针身具有在第一钩内区周围从下侧向上侧弯曲的第一钩。在相反的端部,在纵向方向上,针身具有在第二钩内区周围从下侧向上侧弯曲的第二钩。
钩闭合元件被可移动地布置或安装在针身上。钩闭合元件可在第一闭合位置和第二闭合位置之间运动。在闭合位置,钩闭合元件防止缝线或纱线部进入所讨论的钩内区。在第一闭合位置,钩闭合元件的第一纵向端优选地安设在第一钩上并且将第一钩内区闭合。在第二闭合位置,钩闭合元件的第二纵向端优选地安设在第二钩上并且将第二钩内区闭合。
因此,机编织针具有钩闭合元件,该钩闭合元件可以选择性地将第一钩内区或第二钩内区闭合。钩闭合元件特别地被设计成利用指定的闭合致动元件在闭合位置之间运动。针身与钩闭合元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独立于缝线或纱线沿机编织针的运动。与现有技术相反,仍然仅设置单个钩闭合元件,并将其分配给两个钩。未设置可相互独立地运动的两个闭合元件,一个闭合元件用于每个钩。因此,简化对钩闭合元件运动的控制,并且工艺可靠性提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在单自由度或者最多两个自由度中独立地安装钩闭合元件,而使钩闭合元件与针身之间的相对运动成为可能。
优选地将钩闭合元件安装在针身上,以便可在纵向方向上移位,例如在针身的纵向切下部中。替代地,钩闭合元件也可以覆盖针身,以便将上述的纵向切下部设置在钩闭合元件上并且由针身接合。在这些实施例中,特别地通过在纵向方向上的平移运动,而钩闭合元件相对于针身发生运动。基于纵向切下部的路线,这个在纵向方向上的平移运动也可被在与纵向方向呈直角的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运动所叠加。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在针身的上侧上的纵向切下部部分地闭合,由此将钩闭合元件保持在针身中。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纵向切下部完全或部分地闭合在针身的下侧上。
针身优选地具有针轴,该针轴在两个钩之间延伸。针身具有针胸(needlechest),该针胸与每个钩邻接并且从下侧倾斜地朝向上侧延伸。
钩闭合元件可运动至在两个闭合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并且被保持在此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机编织针的两个钩内区朝向上侧打开。在中间位置,钩闭合元件的两个纵向端优选地不突出超过针身,至少不超过限定在上侧上的针身的上边缘。钩闭合元件优选地完全地位于由针身所预先确定的外轮廓的内部。
限定在上侧上的针身的上边缘特别是没有边缘和/或突起和/或阶梯,使得缝线可以不受阻碍地沿上边缘从一个钩内区滑动至各自的其它钩内区。如果钩闭合元件处在其中间位置,那么这个运动不受钩闭合元件的阻碍。
当闭合元件处在中间位置时,机编织针优选地相对于与纵向方向呈直角的对称平面是对称的。在一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钩闭合元件具有朝向上侧打开的至少一个致动切下部。致动切下部是由在纵向方向上彼此距一距离布置的两个致动切下部侧面所限定。闭合致动元件可与致动切下部接合,从而使钩闭合元件相对于针身在纵向方向上运动。也有利的是,钩闭合元件具有彼此以一距离布置在纵向方向上并且各自是旨在用于一个闭合致动元件的两个致动切下部。
如果钩闭合元件处在中间位置,那么至少一个致动切下部优选地被完全地布置在限定在上侧上的针身的上边缘的下方。因此,缝线可沿针身滑动,而不会不进入致动凹槽。
在反针编织机中使用的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机编织针。该装置还包括用于机编织针的第一致动单元和第二致动单元。第一致动单元具有第一针致动元件,该第一致动元件被设计成使针身在纵向方向相对于编织机的针床和/或相对于钩闭合元件而移位。第一致动单元还包括第一闭合致动元件,该第一闭合致动元件被设计成使钩闭合元件相对于针身和/或相对于针床移动。因此,第一针致动元件和第一闭合致动元件可相对于彼此移动,尤其是可相对于彼此在纵向方向上移位。因此,针身和钩闭合元件可以在纵向方向上彼此独立地移动,由此可以形成钩闭合元件相对于针身的相对运动。
第二致动单元对应于第一致动单元而构造,并且具有第二针致动元件和第二闭合致动元件。
这个装置可以非常容易地使用于编织机。在缝线形成和所述元件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针床的平移运动中所使用的元件是以简单的方式利用已知的编织机的控制机构而致动。无论是缝线运动还是纱线部相对于机编织针的运动,都确保钩闭合元件在任何时刻下及时地采用由致动单元所限定的相对于针身的相对位置。即使纱线断裂或者甚至在重新编织的情况下,可以非常容易地在任何时刻及时地确保钩闭合元件的限定位置。而且,可相对于针身运动的机编织针的仅单个元件是必需的,以便选择性地将两个钩内区中的一个闭合。其中钩闭合元件执行在纵向方向上在两个闭合位置之间平移运动的示例性实施例是特别优选的,因为这种运动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并且无需枢轴支承,这与枢轴安装的针舌相反。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各针致动元件具有导向槽,其中分配的闭合致动元件在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各自的针致动元件可移位地被布置。在这种实施例的情况下,闭合致动元件也可被称为“滑动撞击器”。节省了闭合致动元件在编织机上的单独安装。这足以将针致动元件安装在编织机上,该编织机又支撑分配的闭合致动元件。
还有利的是,各针致动元件具有钩切下部,该钩切下部被设计成接收机编织针的分配的钩。可以经由机编织针的钩切下部和分配的钩,而实现针致动元件与机编织针的运动联接。钩切下部有利地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彼此以一距离布置的两个钩切下部侧面,当针致动元件与机编织针运动联接时与钩尖端邻接的钩弧的部分在所述两个钩切下部侧面之间延伸。
在一个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各闭合致动元件具有一致动突起,该致动突起横向于纵向方向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各致动突起可与分配的致动切下部接合,以便将闭合致动元件与钩闭合元件联接。
在缝线形成期间,两个致动单元中的仅一个优选地与机编织针运动联接。在编织过程期间,两个操作单元中的一个始终与机编织针运动联接。当把机编织针从编织机的一个针床移动到各自的其它针床时,两个致动单元可以与机编织针联接达一段时间,因此确保钩闭合元件相对于针身的限定的相对位置始终存在。
上述装置可使用于具有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编织机中。执行以下步骤,例如从而将机编织针从第一针床转移至第二针床:
假设机编织针位于第一针床中并且将最后编织缝线保持在第一钩的第一钩内区中。机编织针与第一致动单元运动联接或者被第一致动单元所保持以便在纵向方向上以被引导的方式在第一针床上移动。
使钩闭合元件到达其中间位置,其中两个钩内区朝向上侧打开。借助于第一致动单元,使机编织针在纵向方向上朝向第二针床移位。这里,最后编织缝线沿针身的上边缘从第一钩内区中滑动出。当机编织针位于转移位置中时,机编织针的移位被停止或减慢,其中两个钩位于不同的针床中。这里,最后编织缝线优选地大致位于机编织针的中部,特别地在钩闭合元件中的两个致动切下部之间。
在机编织针运动进入转移位置的期间,同时可以使第二致动单元朝向第一针床运动。替代地,这个运动也可仅一旦机编织针处在转移位置时而执行。在转移位置,将两个致动单元与机编织针运动联接至少暂时地达一段时间。在第二致动单元与机编织针的运动联接之后,第一致动单元与机编织针脱离。然后,可借助于第二致动单元继续使机编织针远离第一针床地运动。
在该方法的一个变型中,最后编织缝线一处在第二钩的第二钩内区,就使借助于第二致动单元使机编织针在纵向方向上远离第一针床的移位停止或者在相反方向上倒转。在这个时刻,机编织针的转移完成。
替代地,在机编织针转移情况下的最后的时间段可以用于缝线形成。这里,在纱线进给位置中利用第二致动单元使机编织针在远离第一针床的移位被停止,或者运动至少被延迟,假设最后编织缝线仍然被布置在针身上的第二钩内区的外部。在此纱线进给位置,钩闭合元件可以相对于针身在纵向方向上移位,并且可以将第二钩内区部分地闭合。因此,可以防止或至少阻碍最后编织缝线滑动或滑脱到第二钩内区中。借助于导纱器将纱线部插入到部分闭合的第二钩内区中,以便形成新的缝线。然后,通过使第二钩闭合元件运动进入其第二闭合位置,而将第二钩内区闭合。
借助于第二致动单元,可以使机编织针进一步在纵向方向上运动而远离第一针床,并且可以将插入的纱线部拉动经过最后编织缝线。因此,形成新的缝线,并且将其保持在第二钩的第二钩内区中。
当然,机编织针的该转移也可以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从第二针床转移到第一针床中地执行。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例将显现于从属权利要求、描述和附图中。在下文中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附图中:
图1在局部分解视图中示出了具有机编织针和两个致动单元的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了与机编织针联接的来自图1的装置的致动单元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示出了机编织针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局部透视图,
图4a至图4f示出了在不同状态中将机编织针从编织机的第一针床分别地转移到第二针床的示意性过程,
图5a至图5g示出了在不同状态中分别地借助于编织机的针床中机编织针形成缝线的示意性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地在图1和图2,可以详细地看到机编织针10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机编织针10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针身11和安装在针身11上的钩闭合元件12。
针身11具有下侧U和上侧O。在下侧U上,针身11具有至少一个、以及根据本实例沿共同的平面延伸的两个行进表面13。至少一个行进表面13被设计成安设在针床(例如第一针床16或第二针床17(图4a至图4f或者图5a至图5g))的针通道15中的基部14上。
从下侧U开始,相互平行布置的针身11的两个侧壁20在竖直方向H上朝向上侧O延伸。至少在行进表面13的区域中,两个侧壁20彼此至少部分地连接。纵向切下部21在纵向方向L上在两个侧壁20之间延伸。纵向切下部21具有朝向上侧O打开的槽的形式。纵向切下部21可在其整个长度上朝向上侧O打开。在一改进的示例性实施例,纵向切下部21可部分地闭合在上侧O上,例如两个侧壁20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卷边(beading)22,该卷边与纵向切下部21重叠(图3)。优选地,纵向切下部21完全地朝向上侧O打开。
可在侧壁20的外表面和/或至少一个行进表面13中设置用于形成润滑剂储器的切下部或凹陷,其中这些润滑剂储器朝向针通道15的指定面打开。
针身11具有在第一端部25的第一钩26。第一钩26在第一钩内区27周围从下侧U开始朝向上侧O弯曲。在纵向方向L上,在相反侧上,针身11具有第二端部28,该第二端部28带有第二钩29,该第二钩在第二钩内区的周围从下侧U朝向上侧O弯曲。两个钩26、29形成针身11的相反端。两个钩26、29,开始于它们各自的钩顶端,各自具有弯曲区域然后过渡到针身11的针轴31。根据本实例,其中在纵向方向L上纵向凹槽21位于针身11中的区域被理解为针轴31。针轴31在两个钩26、29之间延伸。针轴31,在其中它与各自的钩26、29邻接的区域中,具有倾斜地从下侧朝向上侧分别延伸的针胸31a。
在两个端部25、28之间,针身11和根据本实例的针轴31具有中心部32。中心部32经由连接部33分别地一方面连接到第一端部25并且另一方面连接到其它端部28。中心部32平行于两个端部25、28地行进,并且在竖直方向H上相对于端部25、28偏移。连接部33倾斜地延伸至纵向方向L。在下侧U上,在中心部32和连接部33区域中的针身11与其中两个行进表面13所位于的平面相距一距离。
在这里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纵向凹槽21具有在一平面中延伸的槽基部。在针身11的连接部33和/或中心部32的区域,纵向凹槽21可朝向下侧U打开。
机编织针10的钩闭合元件12被插入纵向凹槽21中并且可移位地在纵向方向L上被安装到针身11。钩闭合元件11形成为平的模制零件或冲压零件。在与竖直方向H呈直角且与纵向方向L呈直角的钩闭合元件12的厚度大致相当于针身11的两个侧壁20之间的距离。
钩闭合元件12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相反的第一纵向端37和第二纵向端38。第一纵向端37由第一纵向端部39邻接,并且第二纵向端38由第二纵向端部40邻接。钩闭合元件12延伸到两个纵向端部39、40中,优选地在沿纵向轴线L的直线上。两个纵向端部39、40各自具有下边缘41,利用该下边缘41钩闭合元件12安设在针身11中的纵向凹槽21的槽基部上。两个下边缘41沿共同的平面延伸。
钩闭合元件12的中部42同样地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并且相对于两个纵向端部39、40在竖直方向H上偏移。中部42一方面连接到第一纵向端部39,并且另一方面连接到第二纵向端部40,经由中间部43分别倾斜地向纵向方向L延伸。在中部42和在中间部42中,钩闭合元件12被布置在与其中下边缘41延伸的平面距一距离的平面中。
钩闭合元件12具有至少一个致动切下部、以及根据本实例的第一致动切下部44和第二致动切下部45。致动切下部44、45是打开的并且可在竖直方向H上在与下边缘41相反侧进入。当把钩闭合元件12插入针身11中时,致动切下部44、45朝向上侧O打开并且是可进入的。各致动切下部44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彼此距一距离地布置的两个致动切下部侧面46。
如上所述,可使钩闭合元件12相对于针身11在纵向方向L上运动。在第一闭合位置S1,钩闭合元件12的第一纵向端37安设在第一钩26上并且将第一钩内区27闭合。在第二闭合位置S2,钩闭合元件12的第二纵向端38安设在第二钩39上并且将第二钩内区30闭合。因此,钩闭合元件12被分配给钩26、29并且可以将钩内区27、30中的一个或另一个闭合。两个闭合位置S1、S2构成端部位置,在这两个端部位置之间钩闭合元件12可在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针身11移动。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钩闭合元件12沿针身11独立地在纵向方向L上的平移地运动。在机编织针10的改进实施例中,纵向切下部21的槽基部,与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反,可以具有倾斜于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H行进的斜坡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当使钩闭合元件12在纵向方向L上移位时,由于槽基部线路也可叠加在竖直方向H上的附加运动。
在图1中,用虚线示意性地示出两个闭合位置S1、S2。在图2中,示出了钩闭合元件12相对于针身11的另外的独特的相对位置。这个位置可被称为中间位置N。在该中间位置N,根据本实例的钩闭合元件12位于两个闭合位置S1、S2之间的中心。在中间位置N,两个钩内区27、30朝向上侧O打开。
在中间位置N,两个纵向端37、38不突出超过针身11的上边缘5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钩闭合元件12,在中间位置N,在任意点不突出超过针身11的上边缘50。上边缘50沿针轴31从第一钩26延伸到第二钩29并且限定在上侧O上的针轴31或针身11。在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上边缘50被划分为两个边缘部50a。每个边缘部50a被设置在侧壁20面朝上侧O的一侧上(图3)。边缘部50a两者共同地形成上边缘50。在机编织针10的侧视图中,两个边缘部50a沿共同的轮廓线延伸,因此该共同的轮廓线同样地构成上边缘50的轮廓线(图1、图2、图4和图5)。
上边缘50或者边缘部50a优选地没有锐边、阶梯等,使得缝线可以从一个钩区27或30沿上边缘50滑入各自的其它钩内区30或27而不受损伤。在上边缘50或边缘部50a的路线上的方向变化是由弯曲区域所提供,例如半径(图3)。在图1、图2、图4和图5中,这些圆形区域是示意性地以简化的方式用角来示出,尽管它们优选地是圆形的。
如可以在图2中所见,处在钩闭合元件12的中间位置N的两个致动切下部44、45位于上边缘50的下方,被认为是在竖直方向H上。在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中,钩闭合元件12的轮廓适合于针身11或针轴31的轮廓,使得钩闭合元件12在任意点不从针身11或针轴31的轮廓中突出,并且尤其是不突出超过上边缘50。因此,缝线可沿针身11的上边缘50滑动,并且当钩闭合元件12位在中间位置N时不与钩闭合元件12接触。
使用于编织机以及根据本实例的使用于反针(purl)编织机的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53,除了机编织针10外,另外还包括第一致动单元54和第二致动单元55(图1和图4)。两个致动单元54、55相同地构造。在图1中,已不完全地示意性示出了第二致动单元55。
第一致动单元54具有第一针致动元件56和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因此,第二致动单元55具有第二针致动元件58和第二闭合致动元件59。因为致动单元54、55的结构是相同的,所以在下文中将基于图1和图2仅对第一致动单元54进行说明,其中说明也相应地适用于第二致动单元55。
第一针致动元件56具有支承边缘60,经由该支承边缘60可以使所述第一针致动元件与针通道15的基部14对接。支承边缘60位于第一针致动元件56的控制部61中。在此控制部61中,控制脚62在与支承边缘60的相反侧在竖直方向H上突出并且为了控制可以与编织机的第一控制单元63联接。第一控制单元63具有控制机构,例如控制凸轮64,该控制凸轮被设计成使第一针致动元件56沿第一针床16在纵向方向L上移位。
第一控制单元63另外还具有脱离机构65,该脱离机构被设计成使第一致动单元54与机编织针10脱离。为此目的,可以使根据本实例的第一致动单元54发生倾斜或偏斜,使得将与控制部61邻接的工作部66从第一针床16的针通道15的基部14中移出。
在工作部中,第一针致动元件56具有钩切下部70。该钩切下部70是用于将第一致动单元54与机编织针10联接时容纳机编织针10的指定的第二钩29。为此目的,钩切下部70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彼此距一距离的两个钩切下部侧面71、72。根据本实例,第一钩切下部侧面71与支承边缘60邻接。在71处与此第一钩切下部侧面邻接的第一针致动元件56的导向部73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直到自由端74。保持突起75(在该保持突起75上布置有第二钩切下部侧面72)在竖直方向H上从导向部73中突出离开。两个钩切下部侧面71、72之间,形成有向下或朝向第一针床16打开的钩切下部70。根据本实例,两个切下部侧面71、72在竖直方向H上相互平行地延伸。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保持突起75具有三角形形状。
在纵向方向L上两个钩切下部侧面71、72之间的距离适合于指定的钩26、29的尺寸确定。这个距离大体上相当于与纵向方向呈直角地取向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这两个平面中的一个与钩顶端一致并且另一个与钩弧相切。
在第一针致动元件56中,导向槽76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在这里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槽76朝向支承边缘71或者朝向钩切下部70向下打开并且在相反方向上至少部分地向上闭合。导向槽76在纵向方向L上至少在第一针致动元件56的自由端74处打开。
以与针身11相对应的方式,用于形成导向槽76的第一针致动元件56也可以由相互平行行进的两个壁所构成,其中这些壁之间的间隙构成导向槽76。
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在纵向方向L上可移位地被布置在第一针致动元件56的导向槽76中。在一端处,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具有致动突起77,根据本实例该致动突起77在竖直方向H上向下突出远离导向部78。导向部78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在纵向方向L上与致动突起77相反的端部处,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类似于第一针致动元件56,具有控制脚62,该控制脚是用于与第一控制单元63联接。独立的控制机构,例如第一控制单元63的控制凸轮64,被分配给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的控制脚62。经由第一控制单元63,可以使第一针致动元件56和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共同地在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第一针床16运动,并且/或者在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第一针床16运动。
当将第一致动单元54与机编织针10运动联接时,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的致动突起77与第一致动切下部44接合。第二钩29突出进入钩切下部70并且在纵向方向L上与第一针致动元件56运动联接。因此,当将第二致动单元55联接时,第二闭合致动元件59的致动突起77与第二致动切下部45接合,并且第一钩26突出进入第二针致动元件58的钩切下部70并且在纵向方向L上与第二针致动元件58运动联接。
第二操作单元55是指定的第二控制单元79,该第二控制单元79使第二针致动元件58和第二闭合致动元件59共同地相对于第二针床17在纵向方向L上并且/或者相对于彼此在纵向方向L上运动。图4a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控制单元63、79和各自的指定的致动单元54、55,并且为清楚起见在其它附图中省略。在图3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控制单元63与装置53的联接。第二控制单元79可相应地与装置53联接。
在下文中,将基于图4和图5对装置53在具有第一针床16和第二针床17的编织机中的使用进行说明。编织机具体地是反针编织机,借助于该反针编织机可以生产反针编织品。为了生产这些编织品,必须在缝线形成之前将机编织针10从一个针床16、17移动入各自的其它针床17或16。图4a至图4f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这个过程。
假设机编织针10位于第一针床16处并且与第一致动单元54联接。第二钩29与第一针致动元件56上的钩切下部70接合,使得将针身11在纵向方向L上与第一针致动元件56运动联接。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的致动突起77与第一致动切下部44接合,使得机编织针10的钩闭合元件12在纵向方向L上与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联接。钩闭合元件12位于其中间位置N。最后将编织缝线M保持在第一钩26中。将编织物布置在两个针床16、17之间的区域。两个针床16、17或互为相反的针通道15的基部14在共同的平面中延伸,使得可以利用在纵向方向L上的平移运动使机编织针10在两个针床16、17之间来回运动。
为了将机编织针10从第一针床16转移至第二针床17并且将所述针与第二致动单元55联接,第一致动单元54首先使机编织针10在纵向方向L上在第二针床17的方向上运动,由此使最后编织缝线M沿针身11上的上边缘50滑动。因为钩闭合元件12处在其中间位置N,所以缝线M沿针身11的滑动可能是采用不受阻碍的方式(图4b)。也可以在机编织针10运动的开始,通过使第一针致动元件56与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相对于彼此运动,而使钩闭合元件12到达中间位置。
在与利用第一致动单元54使机编织针10运动的同时,使第二致动单元55相对于第二针床17朝向第一针床16运动。因此,可以使机编织针10移动经过第二闭合致动元件59的致动突起77的下方,可经由第二控制单元79使第二致动单元55倾斜或偏斜。可替代地(如图4b中示意性地示出),也可以这种方式利用机编织针10使第二致动单元55发生倾斜,并且特别地一旦致动突起77或第二致动单元55的另一个元件与机编织针10接触,然后沿机编织针10的上边缘50滑动而利用钩闭合元件12使第二致动单元55发生倾斜。
在图4c中,示出了机编织针10的转移位置T。在此转移位置T,两个致动单元54、55与机编织针10运动联接,即,第一钩26与第二钩致动元件58的钩切下部70接合,并且第二钩2与第一针致动元件56的钩切下部70接合,并且两个闭合致动元件57、59的致动突起77与钩闭合元件12上的指定的致动切下部44、45接合。最后编织缝线M位于机编织针10上的两个致动单元54、55之间或者位于两个致动切下部44、45之间。
然后,第一致动单元54与机编织针10脱离(图4d)。只这可采用以下方式而实施:经由第一控制单元63通过使第一致动单元54相对于纵向轴线L倾斜或偏斜,使得致动突起77从第一致动凹槽44中离开并且使第二钩29与第一针致动元件56脱离。
然后,利用第二致动单元55使编织机针10进一步在纵向方向L上运动而远离第一针床16,使得缝线M进一步沿针身11滑动(图4e)。这个运动可继续,直到最后编织缝线M已到达第二钩29的第二钩内区30(图4f)。同时,可使第一致动单元54在纵向方向L上移动离开第二针床17到起始位置处。
在图5a至图5g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借助于装置53的缝线形成。该缝线形成是通过使用在相关针床16、17上的两个致动单元54、55中的一个而实施的。该步骤的过程对于两个致动单元54、55和两个针床16、17是相同的。
图5a中所示的状态被假设为用于缝线形成的描述的起始位置。钩闭合元件12位于相关的闭合位置,即,在第一闭合位置S1或者在第二闭合位置S2。最后编织缝线M被捕获在钩内区27或30中。
为了形成另外的新缝线M*,首先使钩闭合元件12移动进入其中间位置N,其中钩闭合元件12释放钩内区27或30。这是根据本实例而实现,其中通过相关的针致动元件56或58使针身11在纵向方向L上在针床16或17的自由端上滑动,使得钩26或29突出超过针床16或17(图5b)。经由闭合致动元件57或59使钩闭合元件12在相同方向上但在较短的距离上运动。因此,同时进行针身11与钩闭合元件12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所述钩闭合元件从闭合位置S1或S2转移进入中间位置N(图5c)。使机编织针10从针床16或17中运动出,直到最后编织缝线M已在针胸上方从钩内区27或30中运动出并且到针轴30上。
在下一步骤中,经由导纱器80将新的线部81或纱线部引导到钩内区27或30中(图5d)。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此之前,通过钩闭合元件12将钩内区27或30部分地闭合,以便防止最后编织缝线M从针轴31滑动到钩内区27或30中。
一旦纱线部81已被插入,然后使钩闭合元件12运动进入相关的闭合位置S1、S2,并且将纱线部81保持在钩内区27或30中(图5e)。钩闭合元件12从部分闭合位置(图5d)移动到闭合位置S1或S2(图5e)中通过闭合致动元件57或59相对于针致动元件56或58的相应的相对运动而执行的,其中针身11优选地相对于针床16或17保持不动直到已达到闭合位置S1或S2。
然后,利用相关的致动单元54或55使机针10(其具有位于闭合位置S1、S2的钩闭合元件12)运动,并且利用插入的线部81将钩26或29拉动经过最后编织缝线M(图5f)。最后,因此形成新的缝线M*,该缝线然后再次构成用于随后过程的最后编织缝线M(图5g)。
也可以将机编织针10的缝线形成与转移相互结合。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而实施:例如,在图4e中所示的状态之后,经由第二致动单元55仅使机编织针10运动直到最后编织缝线M仍然位于针轴31上,使得机编织针10的位置相当于图5c中所示的状态。然后,可经由导纱器80将新的线部81插入,并且可形成缝线,如结合图5d至图5g中所说明的。因此,可以将机编织针10的转移与缝线形成合并。
当然,基于图4a至图4f所示的机编织针10从第一针床16转移到第二针床17或者从第一致动单元54移动到第二致动单元55也可以相反地执行,即相应地从第二针床17到第一针床16。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编织针10、包括这种机编织针10和两个致动单元54、55的装置53以及一种将这种装置53或机编织针10使用于具有第一针床16和第二针床17的编织机的方法。机编织针10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针身11,该针身在各端部具有钩26、29。钩闭合元件12可移动地被安装在针身11上,并且特别地可移位地平移安装在纵向方向L上。可使钩闭合元件12到达第一闭合位置S1而与一个钩26彼此邻接,到达第二闭合位置S2而与各自的其它钩29邻接。利用装置53的致动单元54或55的闭合致动元件57或59,使闭合元件12在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针床16或17并且/或者相对于针身11运动。钩闭合元件12的相对位置不受缝线M与机编织针10之间相对运动的影响。
附图标记列表:
10机编织针
11针身
12钩闭合元件
13行进表面
14基部
15针通道
16第一针床
17第二针床
20侧壁
21纵向切下部
22卷边
25第一端部
26第一钩
27第一钩内区
28第二端部
29第二钩
30第二钩内区
31针轴
31a针胸
32中心部
33连接部
37第一纵向端
38第二纵向端
39第一纵向端部
40第二纵向端部
41下边缘
42中部
43中间部
44第一致动切下部
45第二致动切下部
46致动切下部侧面
50上边缘
53装置
54第一致动单元
55第二致动单元
56第一针致动元件
57第一闭合致动元件
58第二针致动元件
59第二闭合致动元件
60支承边缘
61控制部
62控制脚
63第一控制单元
64控制凸轮
65脱离机构
66工作部
70钩切下部
71第一钩切下部侧面
72第二钩切下部侧面
73导向部
74自由端
75保持突起
76导向槽
77致动突起
78导向部
79第二控制单元
80导纱器
81纱线部
F纱线进给位置
H竖直方向
L纵向方向
M最后编织缝线
M*新缝线
N中间位置
O上侧
S1第一闭合位置
S2第二闭合位置
T转移位置
U下侧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反针编织机的机编织针(10),所述针具有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针身(11),所述针身具有下侧(U)和上侧(O),
其中所述针身(11)在一端具有在第一钩内区(27)的周围从所述下侧(U)向所述上侧(O)弯曲的第一钩(26),并且在与所述纵向方向(L)相反的一端具有在第二钩内区(30)的周围从所述下侧(U)弯曲至所述上侧(O)的第二钩(29),
具有钩闭合元件(12),所述钩闭合元件被布置在所述针身(11)上,其可相对于所述针身(11)在第一闭合位置(S1)和第二闭合位置(S2)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闭合位置(S1)防止缝线(M)或纱线部(81)进入所述第一钩内区(27),并且在所述第二闭合位置(S2)防止缝线(M)或纱线部(81)进入所述第二钩内区(3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闭合元件(12)可移位地被布置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在所述针身(11)的纵向切下部(21)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身(11)的所述上侧(O)上将所述纵向切下部(21)部分地闭合。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闭合元件(12)独立地在一个自由度或者最多两个自由度中在所述闭合位置(S1、D2)之间相对于所述针身(11)移动。
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可以使所述钩闭合元件(12)移动至在所述两个闭合位置(S1、S2)之间的中间位置(N),其中两个钩内区(27、30)在所述中间位置朝向所述上侧(O)打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位置(N)所述钩闭合元件(12)不突出超过限定在所述上侧(O)上的所述针身(11)的上边缘(50)。
7.如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钩闭合元件(12)具有朝向所述上侧(O)打开的至少一个致动切下部(44、45),所述切下部是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由以一距离布置的两个切下部侧面(46)所限定。
8.如权利要求5或6以及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编织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位置(N)处所述钩闭合元件(12)的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切下部(44、45)完全地位于在所述上侧(O)上限定所述针身(11)的上边缘(50)的下方。
9.一种用于反针编织机的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53),
具有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编织针(10),
具有第一致动单元(54),所述第一致动单元具有用于使所述针身(11)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第一针床(16)移动的第一针致动元件(56)和用于使所述钩闭合元件(12)相对于所述针身(11)移动的第一闭合致动元件(57),
具有第二致动单元(55),所述第二致动单元具有用于使所述针身(11)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第二针床(17)移动的第二针致动元件(58)和用于使所述钩闭合元件(12)相对于所述针身(11)移动的第二闭合致动元件(59)。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针致动元件(56、58)具有导向槽(76),其中所述分配的闭合致动元件(57、59)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所述各自的针致动元件(56、58)可移位地布置。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针致动元件(56、58)具有钩切下部(70),所述钩切下部被设计成容纳所述机编织针(10)的分配的钩(26、29)。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闭合致动元件(57、59)具有致动突起(77),所述致动突起可以被导入在所述钩闭合元件(12)上的分配的致动切下部(44、45)中。
13.一种在具有第一针床(16)和第二针床(17)的编织机中使用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53)形成缝线的方法,所述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所述最后编织缝线(M)保持在所述第一钩(26)的所述第一钩内区(27)中,其中所述机编织针(10)位于第一针床(16)中并且将所述第一致动单元(54)与所述机编织针(10)运动联接,
-利用所述第一致动单元(54)使所述机编织针(1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朝向所述第二针床(17)移位,其中所述缝线(M)从所述第一钩内区(27)中且沿所述针身(11)滑动出,并且其中当所述机编织针(10)位于转移位置(T)中时所述机编织针(10)的移位被所述第一致动单元(54)停止或减慢,其中所述两个钩(26、29)位于不同的针床(16、17)中,
-将所述第二致动单元(55)与所述机编织针(10)运动联接,
-将所述第一致动单元(54)与所述机编织针(10)脱离,
-利用所述第二致动单元(55),继续使所述机编织针(1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移位远离所述第一针床(16)。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线(M)一位于所述第二钩(29)的所述第二钩内区(30)中,就利用所述第二致动单元(55)使所述机编织针(1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远离所述第一针床(16)的移位停止或倒转。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缝线(M)位于所述第二钩(29)的所述第二钩内区(30)中之前,在所述机编织针(10)的纱线进给位置(F)处利用所述第二致动单元(55)使所述机编织针(1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远离所述第一针床(16)的移位停止或延迟,
-使所述钩闭合元件(12)相对于所述针身(11)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移位,从而将所述第二钩内区(30)部分地闭合并且至少阻碍所述最后编织缝线(M)滑动到所述第二钩内区(30)中,以及将用于形成新缝线(M*)的纱线部(81)插入到所述第二钩内区(30)中,
-通过使所述钩闭合元件(12)移动到其第二闭合位置(S2)处,而将所述第二钩内区(30)闭合,
-利用所述第二致动单元(55)使所述机编织针(10)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移位并且将插入所述第二钩内区(30)的所述纱线部(81)拉动经过所述最后编织缝线(M),由此形成新的缝线(M*)。
CN201510678456.8A 2014-10-21 2015-10-20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Active CN1055254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115345.6A DE102014115345B4 (de) 2014-10-21 2014-10-21 Maschinenstricknadel, Anordnung zur Maschenbildung sowie Verwendung dieser Anordnung in einer Strickmaschine
DE102014115345.6 2014-10-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5432A true CN105525432A (zh) 2016-04-27
CN105525432B CN105525432B (zh) 2019-05-10

Family

ID=54337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8456.8A Active CN105525432B (zh) 2014-10-21 2015-10-20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3012363B1 (zh)
JP (1) JP6109903B2 (zh)
KR (1) KR101804751B1 (zh)
CN (1) CN105525432B (zh)
DE (1) DE102014115345B4 (zh)
ES (1) ES2624617T3 (zh)
HK (1) HK1223406A1 (zh)
PT (1) PT3012363T (zh)
TW (1) TWI58974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6959A (zh) * 2018-10-04 2021-06-18 范德维勒公司 用于簇绒机的钩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6972A (en) * 1958-02-07 1960-09-07 Stibbe G & Co Ltd Improve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of the superimposed needle cylinder type
DE2853819B1 (de) * 1978-12-13 1980-01-17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Links+Links-Flachstrickmaschine
DE3502929A1 (de) * 1984-02-07 1985-08-08 Elitex, koncern textilního strojírenství, Reichenberg/Liberec Rundstrickmaschine
EP2065498A1 (de) * 2007-11-30 2009-06-03 H. Stoll GmbH & Co. KG Zungennadel
CN102031632A (zh) * 2010-12-15 2011-04-27 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经编机的短动程舌针
CN202000080U (zh) * 2011-01-17 2011-10-05 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 织针
CN102242460A (zh) * 2010-05-11 2011-11-16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织针
CN102286843A (zh) * 2010-06-18 2011-12-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编机的复合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23962A (en) 1966-04-11 1969-01-28 Bentley Eng Co Lt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US3423926A (en) 1966-08-31 1969-01-28 Garrett Corp Turbocharger control arrangement
US3404546A (en) * 1967-01-30 1968-10-08 Singer Co Links and links knitting machine with pivotal jacks
GB1421741A (en) 1972-02-19 1976-01-21 Bentley Eng Co Ltd Composite sliders
GB1514063A (en) * 1975-06-24 1978-06-14 Koike F Hand operated knitting machine
JPS55112347A (en) * 1978-12-13 1980-08-29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Lefttleft flat weft knitting machine
DE2932207C2 (de) 1979-08-08 1981-11-19 Universal-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Doppelkopfnadel
DE2944300C2 (de) 1979-11-02 1983-01-27 Universal-Maschinenfabrik Dr. Rudolf Schieber Gmbh & Co Kg, 7081 Westhausen Doppelkopfnadel
JP5010674B2 (ja) 2006-03-31 2012-08-29 ロナティ エッセ.ピ.ア. 靴下類等のための円形編機
CZ2007107A3 (cs) * 2007-02-12 2008-08-20 Golden Lady Company S.P.A. Jehelní ústrojí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6972A (en) * 1958-02-07 1960-09-07 Stibbe G & Co Ltd Improved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of the superimposed needle cylinder type
DE2853819B1 (de) * 1978-12-13 1980-01-17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Links+Links-Flachstrickmaschine
DE3502929A1 (de) * 1984-02-07 1985-08-08 Elitex, koncern textilního strojírenství, Reichenberg/Liberec Rundstrickmaschine
EP2065498A1 (de) * 2007-11-30 2009-06-03 H. Stoll GmbH & Co. KG Zungennadel
CN102242460A (zh) * 2010-05-11 2011-11-16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用于针织机的织针
CN102286843A (zh) * 2010-06-18 2011-12-2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横编机的复合针
CN102031632A (zh) * 2010-12-15 2011-04-27 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经编机的短动程舌针
CN202000080U (zh) * 2011-01-17 2011-10-05 南通市光阳针业有限公司 织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6959A (zh) * 2018-10-04 2021-06-18 范德维勒公司 用于簇绒机的钩
CN112996959B (zh) * 2018-10-04 2023-03-14 范德维勒公司 用于簇绒机的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23406A1 (zh) 2017-07-28
PT3012363T (pt) 2017-05-25
EP3012363B1 (de) 2017-04-05
TW201615914A (zh) 2016-05-01
JP6109903B2 (ja) 2017-04-05
CN105525432B (zh) 2019-05-10
TWI589745B (zh) 2017-07-01
DE102014115345B4 (de) 2019-04-25
KR101804751B1 (ko) 2017-12-05
KR20160046739A (ko) 2016-04-29
DE102014115345A1 (de) 2016-04-21
ES2624617T3 (es) 2017-07-17
JP2016079552A (ja) 2016-05-16
EP3012363A1 (de)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54554C (zh) 具有可动导纱部件的横机
CN1966797B (zh) 用于横机的导纱器
EP3613882B1 (en) Mechanism for transferring stitches from needles of knitting machine
CN105525432A (zh) 机编织针、用于缝线形成的装置及该装置在编织机中的使用
EP0567282B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a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rocking sinkers of the flat knitting machine
US6883352B2 (en) Loop presse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having loop presser, and fabric knitting method using loop presser
KR101537941B1 (ko) 횡편기
CN104709037A (zh) 驱动机构和设置有驱动机构的开口车顶构造
KR100643544B1 (ko) 코이동 기구를 구비하는 횡편기 및 코이동 방법
CN1833062B (zh) 用于针织机的用于机器成圈的成圈装置
EP2789718A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equipped with movable sinker
JP5757830B2 (ja) 複合針を備える横編機、および横編機のスライダー制御方法
EP3719191A1 (en) Flat knitting machine
JP5161242B2 (ja) 横編機の端糸処理装置
EP1325973A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transfer mechanism and transferring method
CN211057361U (zh) 一种双针筒织机成圈机构
EP3798339B1 (en)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
CN211036294U (zh) 一种双针筒织机成圈机构
CN102995273B (zh) 横式编织机导纱器
KR101803711B1 (ko) 횡편기의 편성시작장치
US20120234221A1 (en) Activation device for a path and time dependent motion of a thread cutting and lead-in stitching unit
CN117295856A (zh) 用于将纬纱供应至织机的抓取器头的装置
JP2006057234A (ja) 編機用目移し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340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