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6433B -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6433B
TWI586433B TW104138962A TW104138962A TWI586433B TW I586433 B TWI586433 B TW I586433B TW 104138962 A TW104138962 A TW 104138962A TW 104138962 A TW104138962 A TW 104138962A TW I586433 B TWI586433 B TW I5864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eripheral
peripheral surface
roller
crushing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8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7717A (zh
Inventor
有馬謙一
松本慎治
大丸卓一郎
福井和司
石本大輔
濱屋秀行
內田英睦
甲斐徳親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日立電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7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6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64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5/00Disintegrating by milling members in the form of rollers or balls co-operating with rings or discs
    • B02C15/004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2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PREPARATORY TREATMENT OF GRAIN FOR MILLING
    • B02CCRUSHING, PULVERISING, OR DISINTEGRATING IN GENERAL; MILLING GRAIN
    • B02C15/00Disintegrating by milling members in the form of rollers or balls co-operating with rings or discs
    • B02C15/04Mills with pressed pendularly-mounted rollers, e.g. spring press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rushing And Grinding (AREA)
  • Rolls And Other Rotary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本發明係以2015年4月17日申請之日本特願2015-085220號為基礎,主張該優先權,其內容援用於此。
為了將燃料的煤碾碎成微粉煤,係使用輥磨機(roller mill)。輥磨機是使用輥子的碾碎裝置。輥磨機係具有:被旋轉驅動的工作台;以及以可朝向該工作台自由旋轉的方式來安裝的複數個輥子。
這種輥磨機係揭示在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4中。在專利文獻1至專利文獻4中所記載的輥磨機,輥子之輥子本體的彎曲外周面,係以形成空隙的狀態被配置在彎曲之工作台的上面。輥磨機藉由輥子本體與工作台的旋轉,即將煤等被碾碎物挾進輥子本體的外周面與工作台的上面之間並予以碾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0-024532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0-354778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2-119877號公報
[專利文獻4]發明第4101709號公報
但是,像上述這種輥磨機,因為連續碾碎被碾碎物,所以輥子本體的外周面以及工作台的上面就會有所摩耗。如此一來,輥子本體的外周面與工作台的上面的碾碎面之間的間隔就會變大。因為這個間隔變大也會使輥磨機的碾碎力降低。所以,一旦輥磨機因為摩耗而使間隔變大時,就必須要定期地移動輥子本體,使外周面能靠近工作台,藉由縮小間隔來抑制碾碎力的下降。
但是,當輥子本體的外周面為彎曲時,外周面之中央附近的摩耗量就會大於外周面的端部。如此一來,當為了縮小因摩耗而變大的間隔,移動輥子本體以縮小和碾碎台之間的距離時,即使只想讓摩耗量較大之外周面的中央附近靠近碾碎台,但摩耗量較小之外周面的端部也會接觸到碾碎台。因此,無法使輥子本體充分地靠近碾碎台,就有可能無法獲得所須的碾碎力。
本發明的課題即為提供一種可獲得須要之碾碎力的輥子本體及碾碎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案了以下手段。
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碾碎輥子,係具有:輥子本體,該輥子本體係以軸線為中心旋轉,具有在與碾碎台的碾碎面之間,將被碾碎物碾碎的外周面,上述外周面係具有:第一外周面;以及第二外周面,該第一外周面是朝向與上述輥子本體之上述軸線正交的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般彎曲,並且在包含上述軸線的剖面上,橫跨最大外徑點的兩側,呈現以相同曲率半徑所形成的圓弧狀;該第二外周面係形成在上述第一外周面之軸線方向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連續於面向上述輥子本體之軸線方向的端面,比沿著上述第一外周面的虛擬圓,更加朝向該虛擬圓之上述直徑方向的內側後退。
根據此構成,可預先使第二外周面比起第一外周面,更加朝向直徑方向的內側後退。藉由如此,即可抑制第二外周面比形成有第一外周面的區域更靠近碾碎面側,形成有該第二外周面之區域的摩耗量是小於形成有第一外周面的區域。所以,即使第一外周面的摩耗增加,在外周面中,仍可使第一外周面維持最接近碾碎面的狀態。因此,不會受到形成有第二外周面之外周面軸線方向之端部的影響,可移動輥子本體,以使第一外周面與碾碎面之間的間隔接近預先的設定值。
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碾碎輥子,係如第一態樣所述,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在包括上述軸線的剖面中,相對於上述外周面全區域之上述軸線方向之寬度,亦可形成10%以上30%以下的寬度。
根據如此的構成,即可一方面形成第二外周面,一方面形成具有可維持碾碎力之寬度的第一外周面。如此一來,即可在不使輥子本體的碾碎力下降的情形下,形成第二外周面。
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碾碎輥子,係如第一或第二態樣所述,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是朝向上述輥子本體之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彎曲,且其輥子曲率比是小於上述第一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第二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是曲率半徑對輥子直徑的比,而該輥子直徑是指上述輥子本體之上述軸線方向的寬度。
根據如此的構成,即可更精確地使第二外周面形成為:比沿著第一外周面之虛擬圓,更加朝向直徑方向內側後退的面。
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碾碎輥子,係如第三態樣所述,其中,上述第一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為0.45以下,上述第二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亦為0.2以下亦可。
根據如此的構成,即可一方面藉由第一外周面來抑制碾碎力的下降,一方面更精確地使第二外周面比第一外周面更加後退。
本發明之第五態樣的碾碎輥子,係如第一或 第二態樣所述,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在包括上述軸線的剖面中,亦可呈直線狀。
根據如此的構成,例如:藉由將外周面的端部進行倒角等,即可輕易地形成第二外周面。
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碾碎裝置,係具備:如第一至第五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的碾碎輥子;以及碾碎台,該碾碎台是被支承成可旋轉,在上述碾碎面與上述碾碎輥子的上述外周面之間,將上述被碾碎物碾碎。
根據本發明,利用外周面具有第二外周面,即可充份地使輥子本體靠近碾碎台,得到所須的碾碎力。
1‧‧‧碾碎裝置
2‧‧‧外殼
O1‧‧‧中心軸線
21‧‧‧入口埠
22‧‧‧出口埠
3‧‧‧原料供給管
4‧‧‧碾碎台
40‧‧‧碾碎台旋轉軸
41‧‧‧碾碎面
6、6a‧‧‧碾碎輥子
O2‧‧‧傾斜軸線(軸線)
61‧‧‧輥子旋轉軸
62、62a‧‧‧輥子本體
63‧‧‧端面
63a‧‧‧內側端面
63b‧‧‧外側端面
64、64a‧‧‧外周面
641‧‧‧第一外周面
A‧‧‧最大外徑點
642、642a‧‧‧第二外周面
7‧‧‧旋轉式分級器
8‧‧‧虛擬彎曲面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碾碎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2]係為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碾碎輥子的放大圖。
[圖3]係為說明使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時,經過時間變化的圖表。圖3(a)為碾碎裝置之使用時間、與碾碎輥子之外周面與碾碎台之碾碎面的間隔的關係表。圖3(b)為碾碎裝置之使用時間與碾碎容量的關係表。
[圖4]為比較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與不具 有第二外周面之碾碎輥子之形狀差的要部放大圖。
[圖5]為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碾碎輥子的要部放大圖。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茲參照圖1至圖4來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的碾碎裝置1。
碾碎裝置1係為立式輥磨機,該立式輥磨機是用於:為了陸上用鍋爐或整體煤氣化聯合迴圈發電系統(IGCC),而將煤或石油焦(petroleum coke)等塊狀的被碾碎物碾碎。本實施形態的碾碎裝置1,如圖1所示,係具有:外殼2;原料供給管3;碾碎台4;複數個碾碎輥子6;以及旋轉式分級器(rotary separator)7。原料供給管3係從垂直方向的上方朝向外殼2的內部貫穿。碾碎台4係設置在外殼2的內部。碾碎輥子6係與碾碎台4一起將被碾碎物碾碎。旋轉式分級器7係設置在外殼2內部之碾碎台4的上方。
外殼2係以沿著垂直方向的中心軸線O1為中心,呈略圓筒的中空狀。外殼2係設有:從外部將一次空氣送入的入口埠21。入口埠21係設置在碾碎台4的側方,該碾碎台4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下方。外殼2的出口埠22是設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該出口埠22是將被碾碎 的被碾碎物,連同從入口埠21送入的一次空氣,一起排出。意即,在外殼2的內部係畫分有:從入口埠21朝向出口埠22流動之一次空氣的流路。
原料供給管3係為:從垂直方向的上方,將來自無圖示之供給源所供給的煤等被碾碎物,導入到外殼2內的管狀構件。原料供給管3係配置在外殼2的中心位置,沿著中心軸線O1,朝向垂直方向延伸。原料供給管3是以貫通外殼2的上部來配置。原料供給管3的下端部是呈開口狀,配置在外殼2之垂直方向的中央附近。
碾碎台4係可放置煤等被碾碎物。碾碎台4係在外殼2內之垂直方向的下方,與原料供給管3配置在同軸上。碾碎台4係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搭載於外殼2的碾碎台旋轉軸40所支撐。碾碎台旋轉軸40係藉由沿著垂直方向的碾碎台旋轉軸40,而可以中心軸線O1為中心旋轉。碾碎台4在垂直方向的上面,係具有與中心軸線O1配置成同心狀的碾碎面41。
碾碎面41係為:以中心軸線O1為中心之圓環狀的彎曲面。碾碎面41係與後述之碾碎輥子6的外周面64對應般彎曲。碾碎面41係與中心軸線O1遠離般,愈朝向碾碎台4的外周側愈加傾斜。
旋轉式分級器7係將被碾碎台4、以及碾碎輥子6所碾碎的被碾碎物予以分級。旋轉式分級器7係設置在:外殼2內部之垂直方向的上方。旋轉式分級器7係以包圍住原料供給管3的方式,設置在出口埠22的下方。 旋轉式分級器7係可藉由驅動裝置(無圖示)而旋轉。
碾碎輥子6係與碾碎台4的旋轉連動而作動,藉由繞著傾斜軸線O2旋轉,在與碾碎台4的碾碎面41之間,利用押壓力將被碾碎物碾碎。在此,本實施形態的傾斜軸線O2係指:後述之輥子本體62在旋轉時的中心線。傾斜軸線O2係為:隨著朝向中心軸線O1,以相對於水平方向而言,是朝向垂直方向下方傾斜延伸的軸線。本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6,係以中心軸線O1為中心,在同心圓上以等間距的方式配置了複數個(例如,在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碾碎輥子6係如圖2所示,具有:可旋轉的輥子旋轉軸61;以及連接於輥子旋轉軸61之前端的輥子本體62。
輥子旋轉軸61係藉由驅動裝置(無圖示),在碾碎台4的垂直方向上方,以傾斜軸線O2為中心旋轉。輥子旋轉軸61的前端係以靠近碾碎台4般,愈朝向中心軸線O1,對於水平方向而言,就愈加朝向垂直方向下方傾斜延伸。
輥子本體62藉由以傾斜軸線O2為中心旋轉,在外周面64與碾碎台4的碾碎面41之間,將被碾碎物碾碎。輥子本體62是連接於輥子旋轉軸61的前端,藉由輥子旋轉軸61的旋轉而旋轉。輥子本體62係呈:以傾斜軸線O2為中心的圓柱狀。輥子本體62係具有:面向傾斜軸線O2所延伸之軸線方向的端面63;以及外周面64,該外周面64是在與碾碎台4之碾碎面41之間,將被碾碎 物碾碎。
端面63係為:面向軸線方向,朝向直徑方向擴大的平面,該直徑方向是與傾斜軸線O2正交的方向。端面63具有:靠近碾碎台4側的內側端面63a;以及靠近輥子旋轉軸61側的外側端面63b。
外周面64係為面向輥子本體62之直徑方向的面。外周面64係隔著間隔,與碾碎台4的碾碎面41對向。外周面64具有:第一外周面641、以及第二外周面642。第一外周面641係朝向輥子本體62之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般彎曲。第二外周面642係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
第一外周面641在包括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上,橫跨最大外徑點A的兩側,呈現出由相同曲率半徑R1所形成的圓弧狀。第一外周面641係配置在:距離碾碎台4之碾碎面41僅為值α的位置,該值α是為了有效地將被碾碎物碾碎所形成的間隔,而預先設定的值。本實施形態的第一外周面641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係為:以最大外徑點A為中心,朝向軸線方向延伸,面向直徑方向外側的面。第一外周面641係以傾斜軸線O2為中心,形成圓筒狀。第一外周面641係由對應於碾碎面41的曲率半徑R1所形成。第一外周面641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以呈輥子曲率比為0.45以下的圓弧狀為佳,該輥子曲率比是曲率半徑R1對輥子直徑D的比,而該輥子直徑D是指輥子本體62之軸線方向的寬度。第一 外周面641尤以呈輥子曲率比為0.25以上~0.35以下的圓弧狀為更佳。
在此,所謂最大外徑點A係指:在外周面64中,距離傾斜軸線O2之直徑方向最遠的位置。意即,外周面64朝向直徑方向外側最為突出的位置,即為最大外徑點A。本實施形態的最大外徑點A係形成在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中心。因此,為了有效率地將被碾碎物碾碎,將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之間的間隔設定為事先設定值α時,即決定了第一外周面641與碾碎面41之間的間隔,該第一外周面是跨置最大外徑點A的兩側,而該最大外徑點A是在外周面64中,最為朝向直徑方向外側突出。也就是說,將被碾碎物夾入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之間的空隙,予以碾碎時的碾碎力,是依據第一外周面641對於碾碎面41的位置來設定。
第二外周面642係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兩端。第二外周面642係分別連接於內側端面63a與外側端面63b。意即,第二外周面642係形成在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兩端部。第二外周面642係與內側端面63a以及外側端面63b,一起構成了輥子本體62的角部。第二外周面642係比沿著第一外周面641之曲率半徑R1的虛擬圓,更加朝向該虛擬圓的直徑方向內側後退。本實施形態的第二外周面642,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亦同於第一外周面641,是朝向輥子本體62之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般彎曲。第二外周面642的曲率 半徑R2,係小於第一外周面641的曲率半徑R1。具體而言,軸線方向單側的第二外周面642,形成「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外周面64全區域之軸線方向的寬度」的10%以上30%以下的寬度。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相對於外周面64全區域之軸線方向的寬度,第二外周面642加上軸線方向的兩側,是以20%以上60%以下的寬度所形成。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相對於外周面64全區域之軸線方向的寬度,第一外周面641,是以軸線方向之中央附近的40%以上80%以下的寬度所形成。第二外周面642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以呈輥子曲率比為0.2以下的圓弧狀為佳,該輥子曲率比是曲率半徑R2對輥子直徑D的比。第二外周面642尤以呈:輥子曲率比為0.05以上~0.15以下的圓弧狀為更佳。
在如上述的碾碎裝置1中,利用原料供給管3來供給被碾碎物,被碾碎物落到碾碎台4上。又藉由碾碎台4以及輥子本體62的旋轉,碾碎台4上的被碾碎物會進入形成在碾碎台4的碾碎面41與輥子本體62的外周面64之間的空隙。進入到空隙的被碾碎物因為被夾入外周面64與碾碎面41之間,而被押壓碾碎,變成微粉煤般的粉狀。變成粉狀的被碾碎物被釋放到碾碎台4的外周部,被從下部之入口埠21所導入的一次空氣所乾燥而上昇。該上昇的粉狀被碾碎物中,被旋轉式分級器7所分級的粗粉會落下,再次被送回到碾碎台4上,進行再度碾碎。另 一方面,微粉煤中被旋轉式分級器7所分級的微粒粉,通過旋轉式分級器7,隨著氣流從出口埠22排出。
利用碾碎輥子6以及碾碎台4來持續碾碎被碾碎物時,因為碾碎裝置1的使用時間變長,輥子本體62的外周面64就會有所摩耗。不只是輥子本體62的外周面64,碾碎台4的碾碎面41也會摩耗。所以,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之間的間隔,會隨著碾碎裝置1使用時間的增加,而如圖3(a)所示般,從預先設定的值α漸漸變寬。因為間隔變寬,碾碎輥子6的輥子升降力下降,輥子本體62對被碾碎物的押壓力也會下降。如此一來,碾碎容量降低,碾碎力也下降,該碾碎容量是指每一個相同碾碎動力的碾碎處理容量。
因此,在碾碎裝置1的使用時間超過預先設定的時間t1時,就要調整碾碎輥子6對於碾碎台4的位置,以使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的間隔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藉由如此,使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的間隔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即可維持輥子升降力,維持輥子本體62對被碾碎物的押壓力。如此一來,碾碎裝置1即如圖3(b)所示般,可使碾碎容量恢復,抑制碾碎力下降。
但是,又如圖4所示,在外周面64中,第一外周面641的摩耗量又大於第二外周面642。也就是說,假設沒有第二外周面642,外周面64只單單是由和第一外周面641相同曲率半徑R1的虛擬彎曲面8所形成的情形下,軸線方向之中央附近的摩耗量就會大於外周面64 之軸線方向的兩端部。如此一來,外周面64與碾碎面41之間的間隔就會變成:以在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中央附近為最寬。為了讓間隔變成最寬的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中央附近與碾碎面41的間隔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在調整輥子本體62的位置時,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內側的端部就有可能接觸到碾碎面41。如此一來,即如圖3(a)的虛線所示般,無法使碾碎面41與外周面64的間隔充分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如此,又如圖3(b)的虛線所示,無法使碾碎容量充分恢復。如此一來,碾碎容量經過短時間使用,就會變成碾碎容量下限值β以下,該下限值β是為了維持碾碎裝置1之性能所容許的值。當碾碎容量下降到下限值β時,碾碎裝置1就無法發揮所須的碾碎力。所以就必須更換輥子本體62或碾碎台4。
但是,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碾碎裝置1以及碾碎輥子6,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兩端部,藉由第二外周面642而比第一外周面641更加朝向直徑方向內側後退。藉由如此,即可抑制第二外周面642比形成有第一外周面641的區域更靠近碾碎面41側,該形成有第一外周面641之區域的摩耗量是大於形成有第二外周面642的區域。因此,即使第一外周面641持續摩耗,仍可在外周面64中,將第一外周面641維持在最接近碾碎面41的狀態。也就是說,可以抑制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兩端部靠近碾碎面41側,以使該兩端部的摩耗量至少小於外周面64之軸線方向的中央附近。如此一來,即如圖3(a)的實線 所示,在時間t1,不會受到形成有第二外周面642之外周面64的軸線方向兩端部的影響,可移動輥子本體62,以使第一外周面641與碾碎面41之間的間隔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結果即如圖3(b)的實線所示,在時間t1,可使碾碎裝置1的碾碎容量大幅度恢復。因為外周面64具有第二外周面642,可使輥子本體62充份靠近碾碎台,可得到所須的碾碎力。
在時間t1,可移動輥子本體62,使第一外周面641與碾碎面41的間隔接近預先設定的值α,使碾碎裝置1的碾碎容量恢復。藉由如此,即如圖3所示,可如時間t2、t3般,提昇碾碎裝置1的使用時間。因此,可延長輥子本體62或碾碎台4的更換時間。如此即可提昇輥子本體62或碾碎台4的使用壽命。
第二外周面642在軸線方向一側的端部,形成「包含傾斜軸線O2之剖面中,外周面64全區域之軸線方向寬度」的10%以上30%以下。因此,可使包含最大外徑點A的第一外周面641,至少為外周面64全區域之軸線方向寬度的40%左右。所以,可一方面形成第二外周面642,一方面形成第一外周面641,該第一外周面是具有維持碾碎力所須之最低限的寬度。藉由如此,就可在不會因為輥子本體62使碾碎力下降的情形下,形成第二外周面642。
第二外周面642係呈:曲率半徑小於第一外周面641的彎曲面。藉由如此,即可更精確地使第二外周 面642形成為比第一外周面641,更加朝向直徑方向內側後退的面。所以,當第一外周面641摩耗削薄時,第二外周面642會比第一外周面641更加朝向直徑方向外側突出,可抑制其接近碾碎面41。
第一外周面641的輥子曲率比係被設定為0.45以下,第二外周面642的輥子曲率比為0.2以下。因此,可利用第一外周面641來抑制碾碎力下降,並可精確地使第二外周面642比第一外周面641更加後退。
特別是,將第一外周面641的輥子曲率比設定為0.25以上~0.35以下,將第二外周面642的輥子曲率比設定為0.05以上~0.15以下。藉由如此,即可利用第一外周面641進一步抑制碾碎力下降,並可更精確地使第二外周面642比第一外周面641更加後退。
第二外周面642不只是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單側,而是形成在兩側。所以,第二外周面642可以是面向第一外周面641,呈對稱形成。輥子本體62在外周面64當中,內側端面63a那一側的摩耗量會變成大於外側端面63b那一側,內側端面63a是指水平方向之碾碎台4的中心軸線O1那一側。但是,第二外周面642是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的兩側。所以經過長期間使用,即使當內側端面63a側的第二外周面642摩耗削薄時,藉由翻轉輥子本體62,將外側端面63b側的第二外周面642配置在水平方向之碾碎台4的中心軸線O1側,即可繼續使用。
在此,針對上述碾碎輥子6在實施例以及比較例中的性能差來加以說明。
實施例為上述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6,外周面64係具有:第一外周面641、以及第二外周面642。比較例的碾碎輥子6為:其外周面64不具有第二外周面642,只是由同於第一外周面641之曲率半徑R1的虛擬彎曲面8所形成。
表1顯示比較例與實施例之碾碎輥子6的碾碎力以及輥子升降力。表1中的供煤量係指:每單位時間,從原料供給管3供給到碾碎台4之煤的量。所謂微粒度是指:利用碾碎台4與碾碎輥子6,使碾碎後的煤達到哪種程度之粒度的值。所謂碾碎台差壓是表示碾碎力的值,藉由碾碎台4下昇上降的壓力差,來表示碾碎後之煤的循環量。
如表1所示,在比較例和實施例中,當供煤量、微粒度、以及碾碎動力為相同條件時,輥子升降力或碾碎台差壓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所以,即使是如實施例所示般,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兩側設置第二外周面642,其碾碎力和比較例之只有虛擬彎曲面8的情形相較,並無差異。
表2是針對比較例與實施例之碾碎輥子6在新品時,其摩耗時之碾碎動力的比。表2中的摩耗時是指:輥子本體62中,外周面64相對於輥子直徑D,僅被削薄了預定摩耗量的狀態。本實施形態的摩耗時,例如,當輥子直徑D為400mm時,外周面64被削減的摩耗量為10mm,約為輥子直徑D的2.5%左右之狀態。
從表2所示即可了解:相對於比較例,實施例可將新品時之摩耗時的碾碎動力比抑制得較低。亦即,相對於比較例,實施例在摩耗時之碾碎動力的增加比例較 低。所以,不須對碾碎輥子6或碾碎台4施加較大的負荷,仍可將被碾碎物碾碎,降低摩耗量。如此即可拉長碾碎裝置1的使用時間,並可提高輥子本體62或碾碎台4的使用壽命。
《第二實施形態》
接下來,參照圖5來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6a。
在第二實施形態中,同於第一實施形態的構成要素係使用相同的符號,故省略該詳細說明。該第二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6a,其輥子本體之第二外周面的構成是不同於第一實施形態。
也就是說,在第二實施形態中,第二外周面642a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是分別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兩側。第二外周面642a在包含傾斜軸線O2的剖面中,是從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兩端呈直線狀。意即,第二外周面642a是好像將輥子本體62a的角部切除般,呈缺口狀,該輥子本體62a由端面63與外周面64a所形成。
上述第二實施形態的碾碎輥子6a,例如:除了以同於第一外周面641的曲率半徑來形成外周面64a的全區域外,並且又可藉由切掉角部來形成第二外周面642a。也就是說,只要對輥子本體62a施以單純的加工,即可輕易地形成第二外周面642a。
以上雖參照圖面詳述了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但各實施形態中的各構成以及該等的組合等僅為其中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本意的範圍內,其構成的附加、省略、置換、以及其他均可加以變化。又,本發明不受實施形態的限定,只限於申請專利範圍。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第二外周面642、642a雖是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的兩側,但不限定於此,只要是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即可。當第二外周面642、642a是形成在第一外周面641之軸線方向端部的至少其中一方時,以形成在靠近軸線方向之內側端面63a側的端部為佳。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根據上述的碾碎輥子6,外周面64因為具有第二外周面642,所以可使輥子本體62充份地靠近碾碎台4,故可獲得所須的碾碎力。
3‧‧‧原料供給管
4‧‧‧碾碎台
6‧‧‧碾碎輥子
41‧‧‧碾碎面
61‧‧‧輥子旋轉軸
62‧‧‧輥子本體
63‧‧‧端面
63a‧‧‧內側端面
63b‧‧‧外側端面
64‧‧‧外周面
641‧‧‧第一外周面
642‧‧‧第二外周面
A‧‧‧最大外徑點
D‧‧‧輥子徑
R1‧‧‧第一外周面的曲率半徑
R2‧‧‧第二外周面的曲率半徑
O1‧‧‧中心軸線
O2‧‧‧傾斜軸線(軸線)

Claims (6)

  1. 一種碾碎輥子,其特徵為:具備:輥子本體,該輥子本體係以軸線為中心旋轉,具有:在與碾碎台的碾碎面之間,將被碾碎物碾碎的外周面,上述外周面,係具有:第一外周面,該第一外周面係朝向與上述輥子本體之上述軸線正交的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般彎曲,並且又在包括上述軸線的剖面,橫跨形成在上述外周面的軸線方向的中心的最大外徑點的兩側,呈現出由相同曲率半徑所形成的圓弧狀;以及第二外周面,該第二外周面是形成在:上述第一外周面之軸線方向兩端,連接於面向上述輥子本體之軸線方向的端面,並且比沿著上述第一外周面的虛擬圓,更加朝向該虛擬圓之上述直徑方向的內側後退。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碾碎輥子,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在包含上述軸線的剖面中,相對於上述外周面全區域之上述軸線方向的寬度,形成10%以上30%以下的寬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碾碎輥子,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是朝向上述輥子本體之直徑方向外側,呈凸狀般彎曲,且其輥子曲率比係小於上述第一外面周的輥子曲率比,該第二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是曲率半徑對輥子直徑的比,而該輥子直徑是指上述輥子本體之上述 軸線方向的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碾碎輥子,其中,上述第一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為0.45以下,上述第二外周面的輥子曲率比為0.2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碾碎輥子,其中,上述第二外周面,在包含上述軸線的剖面中,係呈直線狀。
  6. 一種碾碎裝置,其特徵為: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之任一項的碾碎輥子;以及碾碎台,該碾碎台是被支承為可旋轉,在上述碾碎面與上述碾碎輥子的上述外周面之間,將上述被碾碎物碾碎。
TW104138962A 2015-04-17 2015-11-24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TWI586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5220A JP5859698B1 (ja) 2015-04-17 2015-04-17 粉砕ローラ及び粉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717A TW201637717A (zh) 2016-11-01
TWI586433B true TWI586433B (zh) 2017-06-11

Family

ID=55301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8962A TWI586433B (zh) 2015-04-17 2015-11-24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5268B2 (zh)
EP (1) EP3284541B1 (zh)
JP (1) JP5859698B1 (zh)
CN (1) CN107405627B (zh)
MX (1) MX2017011843A (zh)
PH (1) PH12017501649A1 (zh)
TW (1) TWI586433B (zh)
WO (1) WO201616691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5820B2 (ja) * 1988-07-14 1997-12-03 バブコツク日立株式会社 ローラ式粉砕装置
JP2002320869A (ja) * 2001-04-27 2002-11-05 Ube Machinery Corporation Ltd 骨材製造用竪型粉砕機
JP2011245357A (ja) * 2010-05-21 2011-12-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バイオマス粉砕装置及びバイオマス・石炭混焼システム
TWI359047B (en) * 2008-06-13 2012-03-01 Alstom Technology Lt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journal load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4326A (en) * 1940-06-07 1942-12-08 Respats Inc Reduction of fibrous materials
JPS5824932B2 (ja) 1975-06-30 1983-05-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装置
US4606506A (en) * 1984-05-04 1986-08-19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rtical type roller mill
JPS62129153A (ja) * 1985-11-28 1987-06-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竪型ミル
JPH03115044U (zh) * 1990-03-09 1991-11-27
JPH0724786B2 (ja) * 1990-11-30 1995-03-2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竪型ミル
JP2898131B2 (ja) * 1991-10-16 1999-05-3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立形ローラミル
CA2285654C (fr) * 1997-04-15 2003-07-01 Fcb Perfectionnements aux broyeurs a piste annulaire et rouleau
JP2000024532A (ja) * 1998-07-14 2000-01-25 Babcock Hitachi Kk ローラミルの粉砕ローラ及び粉砕レース
JP2000354778A (ja) 1999-06-17 2000-12-26 Babcock Hitachi Kk ローラミルの粉砕部構造
JP3524050B2 (ja) * 2000-10-13 2004-04-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セメント原料のための竪型ローラミル
US6824088B2 (en) * 2001-05-04 2004-11-30 Foster Wheeler Energy Corporation Roller mill
JP2003117415A (ja) * 2001-10-12 2003-04-2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竪型粉砕機
JP4101709B2 (ja) * 2003-07-11 2008-06-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ラミル及びその補修方法
JP4376566B2 (ja) * 2003-07-16 2009-12-02 カワサキプラント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竪型ミルおよびその粉砕面の形状決定方法
DE102005010069A1 (de) * 2005-03-03 2006-09-07 Polysius Ag Vertikalmühle
JP2007216101A (ja) * 2006-02-14 2007-08-3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粉砕ロール及び粉砕ロールの補修方法
US8141803B2 (en) * 2007-07-04 2012-03-27 Flsmidth A/S Roller mill for grind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US7963471B2 (en) * 2007-11-14 2011-06-21 Alstom Technology Ltd Fine grinding roller mill
DE102008039542B4 (de) * 2008-08-25 2010-04-15 Polysius Ag Rollenmühle
JP5110659B2 (ja) * 2009-01-08 2012-12-26 株式会社栗本鐵工所 竪型ミル及びその再生方法
JP5645468B2 (ja) * 2010-05-14 2014-12-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イオマス粉砕装置及びバイオマス・石炭混焼システム
EP2599551A4 (en) * 2010-07-26 2017-05-31 Ing Shoji Co., Ltd. Vertical mill roll
JP2013173103A (ja) * 2012-02-24 2013-09-0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粉砕機
JP5954617B2 (ja) * 2012-03-01 2016-07-20 株式会社栗本鐵工所 既設肉盛材の除去方法及び粉砕部材
JP5137272B2 (ja) * 2012-08-27 2013-02-06 アイエヌジ商事株式会社 竪型ローラミ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5820B2 (ja) * 1988-07-14 1997-12-03 バブコツク日立株式会社 ローラ式粉砕装置
JP2002320869A (ja) * 2001-04-27 2002-11-05 Ube Machinery Corporation Ltd 骨材製造用竪型粉砕機
TWI359047B (en) * 2008-06-13 2012-03-01 Alstom Technology Lt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journal loading system
JP2011245357A (ja) * 2010-05-21 2011-12-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バイオマス粉砕装置及びバイオマス・石炭混焼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59698B1 (ja) 2016-02-10
EP3284541B1 (en) 2022-03-23
CN107405627A (zh) 2017-11-28
EP3284541A1 (en) 2018-02-21
MX2017011843A (es) 2018-02-01
TW201637717A (zh) 2016-11-01
EP3284541A4 (en) 2018-12-12
JP2016203062A (ja) 2016-12-08
US10625268B2 (en) 2020-04-21
US20180050342A1 (en) 2018-02-22
WO2016166917A1 (ja) 2016-10-20
PH12017501649A1 (en) 2018-03-12
CN107405627B (zh)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0148A (zh) 立式粉碎机
WO2015087590A1 (ja) 固体燃料粉砕装置および固体燃料粉砕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679392B2 (en) Planetary roller mill for processing high moisture feed material
JP6657589B2 (ja) 竪型粉砕機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BR0311404B1 (pt) Método e aparelho otimizados para pulverização de minério
JP6193118B2 (ja) 軸受装置及び粉砕装置
MX2011008027A (es) Molino de rodillos.
CN104540591A (zh) 立式辊磨机
WO2021166829A1 (ja) ローラミル装置及びローラミル装置の改造方法
JP6743891B2 (ja) 竪型ローラミル
TWI586433B (zh) 碾碎輥子及碾碎裝置
JP6172577B2 (ja) 竪型粉砕機
US11224881B2 (en) Grinding roller and mill
JP2017209637A (ja) 竪型粉砕機
CN108515643A (zh) 一种橡胶低温粉碎细磨机床的磨盘
JP6248718B2 (ja) 竪型粉砕機
CN100563834C (zh) 辊式粉碎机
JP2792594B2 (ja) 竪型粉砕機
JP2016131909A (ja) 竪型粉砕機
JP2828190B2 (ja) 竪型粉砕機
JP2016135462A (ja) 竪型粉砕機の運転方法
TW202302220A (zh) 選粒器、及包含選粒器之粉碎機、及操作粉碎機之方法、及選粒器之用途
JP2014018749A (ja) ブレードリング、竪型粉砕機
JP2013226500A (ja) スラグ粉砕用の竪型粉砕機
JP2018164902A (ja) 竪型粉砕機の粉砕ロー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