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63932B -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 Google Patents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63932B
TWI563932B TW104126619A TW104126619A TWI563932B TW I563932 B TWI563932 B TW I563932B TW 104126619 A TW104126619 A TW 104126619A TW 104126619 A TW104126619 A TW 104126619A TW I563932 B TWI563932 B TW I56393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ortions
plate
slider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6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744A (en
Inventor
Takayuki Inuka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117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7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63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639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5Slid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intrus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slider body, e.g. with shield or gua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2Pull members; Ornamental attachments for sliders

Description

拉鏈用之滑件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安裝於拉鏈之滑件的滑件罩。
通常之拉鏈於使滑件前進時,使一對鏈齒排嚙合。然而,於滑件之前進中,存在布料咬入滑件主體之情況。
因此,於滑件中,存在以使布料不易咬入至滑件主體為目的者。例如,作為先前之滑件之一例,存在如下者:藉由相向之表板及背板、將表板及背板連結之中央構件、及自表板及背板之左右突出之側板而形成滑件主體,將滑件主體之朝向嚙合方向之面(前表面)設為凹面(專利文獻1)。於使該滑件向嚙合方向移動之情形時,即便於一對鏈齒排之間(內側)存在布料,該布料亦會隨著滑件之移動而被導向凹面之底側,最終通過滑件之下。如此,該滑件防止布料之咬入。
又,作為並非滑件而是安裝於滑件之滑件罩之一例,存在如下者:其具備上下相向之上板及下板、及將上板及下板連結之連結柱,於上板具備收容滑件之上翼板之收容部,且於連結柱之左右具備一對鏈齒通路(專利文獻2)。而且,藉由於鏈齒通路之入口緣部,將上板及下板之前表面與鏈齒通路之軸線(通路之延長方向)之角度設定為固定範圍內,而使該滑件罩不易咬入布料。順帶而言,於專利文獻2之圖6、8中,上板與下板之前表面成為與專利文獻1之表板相反之形狀、即倒V字狀之凸面。因此,於使該滑件向嚙合方向移動之情形時,相對於滑件罩位於嚙合方向側之布料伴隨滑件之移動沿凸面移 動,而被分開至滑件罩之左右。如此,該滑件防止布料之咬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160785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4/033926號
然而,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滑件中,V字狀等之凹面之兩端位於較一對鏈齒排更靠外側處。更詳細而言,側板形成凹面之左右,一對側板引導一對鏈齒排之外側。如此一來,例如,於如布料自一對鏈齒排之下側經由一對鏈齒排之間而覆蓋一對鏈齒排之上側之情形時,若使滑件向嚙合方向移動,則有位於一對鏈齒排之外側之布料被導向鏈齒排與其外側之側板之間而咬入布料之虞。
又,V字狀等之凹面之左右端部形成滑件主體之左右端部,並且呈銳角地向前方伸出,因此,有使布料破損或若該部分接觸到人之皮膚則使人受傷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滑件罩中,倒V字狀之凸面之頂部位於滑件之前表面之前端。如此一來,例如於布料位於一對鏈齒排之間之情形時,若使滑件向嚙合方向移動,則有位於各鏈齒排之內側之布料被導向鏈齒排與其內側之連結柱之間而咬入布料之虞。
又,雖非布料之咬入,但存在為了使嚙合之一對鏈齒排分離,而以使一對鏈齒排分離之方式拉伸,或抓住一鏈齒排與滑件之拉片而拉伸另一鏈齒排的情況。
然而,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滑件中,構成滑件之嚙合方向之前端之部分係滑件之左右之側板,因此,於將一對鏈齒排拉向分離之方向時,左右之側板以阻止一對鏈齒排向橫方向移動之方式產生作用, 而使一對鏈齒排之分離性、即打開拉鏈時之滑件之滑動性(以下稱為「滑件之滑動性」)變差。
本發明係考慮到上述實情而創作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兼具布料之不易咬入性與滑件之滑動性之滑件罩。
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罩係安裝於包含滑件主體之滑件者,上述滑件主體具備:上翼板及下翼板,其等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引導柱,其將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前部彼此於左右方向中間部連結;及Y字狀之第1鏈齒引導通路,其係藉由上翼板及下翼板及引導柱而形成。
而且,本發明之滑件罩具備:上板,其係安裝於上翼板;下板,其係安裝於下翼板;連結柱,其將上板及下板上下連結且包含分別引導拉鏈之一對鏈齒排之嚙合部側之一對內壁部;一對外壁部,其等分別引導一對鏈齒排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且自上板與上述下板中之至少一者以縮小上板與下板之間隔之方式突出;及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其等係形成於上板與下板及一對外壁部與一對內壁部之間,且將分離之一對鏈齒排向第1鏈齒引導通路引導。而且,上板、下板及連結柱於朝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中之嚙合方向之面,具備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中之分離方向凹陷之凹面。又,一對第2引導鏈齒通路使一對內壁部中之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外壁部中之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位於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上述嚙合方向側。
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亦可與相向之外壁部與內壁部之間隔無關地,例如使該間隔於第2鏈齒引導通路自身之延長方向上固定,但要不易咬入布料並使各鏈齒容易被滑件引導,較理想為如下。
即,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對於相向之外壁部與內壁部之間隔,使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相對於上述分離方向側寬度變窄。
關於相向之外壁部與內壁部之間隔,外壁部及內壁部之形狀亦較理想為如下者。
即,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外壁部之內表面形狀為1條直線形狀,內壁部之內表面形狀係包含配置於上述嚙合方向側之第1直線部及配置於上述分離方向側之第2直線部的彎曲形狀,第2直線部係與外壁部之內表面形狀平行之形狀,且第1直線部係相對於外壁部之內表面形狀傾斜並且隨著朝向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而接近的形狀。
又,為了提昇上板與下板之連結強度,較理想為如下。
即,上板與下板係獨立個體。而且,連結柱具備形成凹面之局部之凹壁部、及於較凹壁部更靠上述分離方向側將上板與下板上下連結之連結部。又,凹壁部具備:上凹壁部,其構成凹面之上側且自上板向下方突出;及下凹壁部,其構成凹面之下側且自下板向上方突出。而且,上凹壁部與下凹壁部上下重合,並且於彼此之重合之面側,分別具備第1槽部、及嵌合於第1槽部之第1突部,第1槽部與第1突部位於較連結部更靠上述嚙合方向側。
上板只要安裝於上翼板即可,但自防止布料之咬入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係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因此,較理想為如下。
即,上板具備安裝於上翼板之上安裝部,且上安裝部具備包圍上翼板之外周之一部分之上包圍部、及覆蓋上翼板之上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上被覆部。而且,上包圍部構成貫通上板之上孔之外側。
又,為了使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而利用滑件之形狀,較理想為如下。
即,該情形時之滑件包含滑件主體,該滑件主體除具備上翼板及下翼板及引導柱及第1鏈齒引導通路以外,還具備向上翼板之上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而且,安裝於該滑件之滑件罩中,上被覆部 具備一對上伸出部,該等一對上伸出部自上板中之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側以縮小上孔之方式伸出。而且,一對上伸出部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上翼板之上表面側之拉片安裝部之尺寸。
下板只要安裝於下翼板即可,自防止布料之咬入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因此,較理想為如下。
即,下板具備安裝於下翼板之下安裝部,且下安裝部具備包圍下翼板之外周之一部分之下包圍部、及覆蓋下翼板之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下被覆部。而且,下包圍部構成貫通下板之下孔之外側。
又,為了使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而利用滑件之形狀,較理想為如下。
即,該情形時之滑件包含滑件主體,該滑件主體除具備上翼板及下翼板及引導柱及第1鏈齒引導通路以外,還具備向下翼板之下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而且,安裝於該滑件之滑件罩中,下被覆部具備一對下伸出部,該等一對下伸出部自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以縮小下孔之方式伸出,且一對下伸出部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下翼板之下表面之拉片安裝部之尺寸。
進而,上板及下板為了使相對於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安裝作業變得容易,較理想為如下。
即,上板具備:一對上引導部,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之上表面側;上接合部,其接合一對上引導部;及上安裝部,其係與一對上引導部及上接合部共同形成,並且將上板安裝於上翼板。而且,上安裝部除具備一對上引導部及上接合部以外,還具備自一對上引導部向上述分離方向側突出並且夾持上翼板之一對上腳部。下板具備:一對下引導部,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之下表面側;下接合部,其接合一對下引導部;及下安裝部,其係與一對下引導部及下接合部共同形成,並 且將下板安裝於下翼板。下安裝部除具備一對下引導部及下接合部以外,還具備自一對下引導部向上述分離方向側突出並且夾持下翼板之一對下腳部。而且,一對上腳部及一對下腳部具有於各者之間扣合式安裝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彈性。
根據本發明,由於在朝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中之嚙合方向之面具備向滑件之移動方向中分離方向凹陷之凹面,故若使滑件向嚙合方向移動,則位於一對鏈齒排之間之布料朝向凹面移動,其結果為,布料不易咬入。而且,根據本發明,由於藉由使一對內壁部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外壁部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位於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嚙合方向側而使一對外壁部不形成凹面之一部分,故與一對外壁部形成凹面之一部分者相比,布料不易咬入。又,根據本發明,與使一對內壁部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外壁部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位於分離方向側之情形相比,於將固定有鏈齒排之一對鏈布向兩側拉伸而打開拉鏈之情形時,滑件之滑動性良好。
又,對於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中之相向之外壁部與內壁部之間隔,使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相對於分離方向側寬度變窄,若為此種滑件罩,則可不易咬入布料,且可將各鏈齒排容易向滑件引導。
進而,將上板與下板設為獨立個體,且連結柱具備形成凹面之局部之凹壁部、及將上板及下板上下連結之連結部,若為此種滑件罩,則由於使構成凹壁部之上凹壁部及下凹壁部所具備之第1槽部及第1突部位於較連結部更靠嚙合方向側,故即便欲使上板與下板分解而施加自上板與下板之分離方向側之端部將上板與下板上下分離的力,由於第1槽部之底面(朝向嚙合方向之面)與第1突部接觸,故上凹壁部與下凹壁部亦不易分離,其結果為,上板與下板之連結強度提昇。
又,上板具備上安裝部,且上安裝部具備上包圍部及上被覆部,若為此種滑件罩,則可藉由上被覆部而進行相對於滑件之上方向之定位,使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從而可防止布料之咬入。
進而,上被覆部具備一對上伸出部,若為此種滑件罩,則於安裝於在上翼板之上表面具備拉片安裝部之滑件的情形時,藉由一對上伸出部之間隔而進行相對於拉片安裝部之定位,因此,可使一對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從而可防止布料之咬入。
又,下板具備下安裝部,且下安裝部具備下包圍部及下被覆部,根據此種滑件罩,可藉由下被覆部而進行相對於滑件之下方向之定位,使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從而可防止布料之咬入。
進而,下被覆部具備一對下伸出部,根據此種滑件罩,於安裝於在下翼板之下表面具備拉片安裝部之滑件之情形時,藉由一對下伸出部之間隔而進行相對於拉片安裝部之定位,因此,可使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相對於滑件配置於所期望之位置,從而可防止布料之咬入。
又,根據具備夾持上翼板之一對上腳部、及夾持下翼板之一對下腳部的滑件罩,由於可藉由一對上腳部與一對下腳部之彈性,而扣合式安裝上翼板及下翼板,故使滑件罩之安裝作業變得容易。
1‧‧‧拉鏈鏈帶
2‧‧‧滑件
2a‧‧‧鏈齒引導通路(第1鏈齒引導通路)
2b‧‧‧導入口(開口)
2c‧‧‧嚙合口(開口)
2d‧‧‧鏈布槽
3‧‧‧滑件罩
3a‧‧‧上構件
3b‧‧‧下構件
3c‧‧‧鏈齒引導通路(第2鏈齒引導通路)
3d‧‧‧安裝部
3e‧‧‧凹面
4‧‧‧上板
4a‧‧‧上孔
5‧‧‧下板
5a‧‧‧下孔
6‧‧‧連結柱
6a‧‧‧上柱
6b‧‧‧下柱
7‧‧‧外壁部
7a‧‧‧上外壁部
7a1‧‧‧上外壁延長部
7b‧‧‧下外壁部
7b1‧‧‧下外壁延長部
8‧‧‧第1止擋
9‧‧‧第2止擋
9a‧‧‧插銷
9b‧‧‧開尾筒
11‧‧‧鏈布
12‧‧‧鏈齒排
12a‧‧‧嚙合部
12b‧‧‧螺旋翻轉部
13‧‧‧鏈齒
21‧‧‧滑件主體
22‧‧‧上翼板
22a‧‧‧凹陷部
23‧‧‧下翼板
23a‧‧‧凹陷部
24‧‧‧引導柱
25‧‧‧凸緣
26‧‧‧上側之拉片安裝部
26a‧‧‧突出部
26b‧‧‧彎曲部
26h‧‧‧貫通孔
27‧‧‧下側之拉片安裝部
27a‧‧‧突出部
27b‧‧‧彎曲部
27h‧‧‧貫通孔
29‧‧‧拉片
40‧‧‧上接合部
41‧‧‧上引導部
42‧‧‧上安裝部
43‧‧‧上包圍部
43a‧‧‧上腳部
44‧‧‧上被覆部
45‧‧‧上伸出部
46‧‧‧上桿部
47‧‧‧上凸部
48‧‧‧上開口部
50‧‧‧下接合部
51‧‧‧下引導部
52‧‧‧下安裝部
53‧‧‧下包圍部
53a‧‧‧下腳部
54‧‧‧下被覆部
55‧‧‧下伸出部
56‧‧‧下桿部
57‧‧‧下凸部
58‧‧‧下開口部
61‧‧‧內壁部
61a‧‧‧上內壁部
61b‧‧‧下內壁部
61b1‧‧‧第1直線部
61b2‧‧‧第2直線部
61b3‧‧‧曲線部
62‧‧‧前壁部(凹壁部)
62a‧‧‧上凹壁部
62a1‧‧‧上凹壁本體
62b‧‧‧下凹壁部
62b1‧‧‧下凹壁本體
62c‧‧‧第1突部
62d‧‧‧第1槽部
63‧‧‧後壁部
63a‧‧‧上後壁部
63a1‧‧‧上後壁本體
63b‧‧‧下後壁部
63b1‧‧‧下後壁本體
63c‧‧‧第2突部
63d‧‧‧第2槽部
64‧‧‧連結部
65‧‧‧上連結部
65a‧‧‧連結孔
65b‧‧‧卡止片
66‧‧‧下連結部
66a‧‧‧底座
66b‧‧‧卡止柱
66c‧‧‧被卡止片
F‧‧‧拉鏈
W1‧‧‧外壁部與內壁部之間隔
W2‧‧‧凹面之寬度方向之尺寸
圖1係表示應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拉鏈的俯視圖。
圖2係分解表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立體圖。
圖3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上構件之仰視圖。
圖4係表示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下構件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自下表面側觀察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上構件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前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8係表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之狀態之側視圖。
圖9係表示將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之單側剖視圖。
圖10係表示一對鏈齒排與安裝有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滑件之關係的圖式。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立體圖。
圖12係分解表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之立體圖。
圖13係表示將表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4係表示將表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5係表示將表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安裝於滑件前之狀態之俯視圖。
如圖1所示,應用本發明之拉鏈F具備:一對拉鏈鏈帶1、1,其等平行地延長;滑件2,其可沿一對拉鏈鏈帶1、1之相向之側緣部移動;滑件罩3,其係安裝於滑件2;及第1及第2止擋8、9,其等於一對拉鏈鏈帶1、1延長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限定滑件2之移動範圍。
而且,藉由使滑件2向上述長度方向中之一方向移動,而可打開一對拉鏈鏈帶1、1,當到達移動範圍之一界限位置時,滑件2與第1止 擋8碰撞。又,藉由使滑件2向上述長度方向中之另一方向移動,而可閉合一對拉鏈鏈帶1、1,當到達移動範圍之另一界限位置時,滑件2與第2止擋9碰撞。
於對以下之方向性進行說明時,亦將長度方向稱為前後方向,前方向係圖1之上方向,且係滑件2閉合一對拉鏈鏈帶1、1之方向,後方向係圖1之下側,且係滑件2打開一對拉鏈鏈帶1、1之方向。又,由於在閉合一對拉鏈鏈帶1、1之情形時,下述一對鏈齒排12、12嚙合,故前方向亦稱為嚙合方向。又,由於在閉合一對拉鏈鏈帶1、1之情形時,一對鏈齒排12、12分離,故後方向亦稱為分離方向。又,左右方向係與長度方向(前後方向)正交且排列一對拉鏈鏈帶1、1之方向,亦稱為寬度方向。左側係圖1之左側,右側係圖1之右側。又,一對鏈齒排12、12之相向面亦稱為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若為左側之鏈齒排12則為右側面,若為右側之鏈齒排12則為左側面。又,一對鏈齒排12、12之相向面之相反面亦稱為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若為左側之鏈齒排12則為左側面,若為右側之鏈齒排12則為右側面。進而,將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側係相對於圖1之紙面正交之方向、即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中之近前側,下側係相對於圖1之紙面正交之方向中之裏側。
一對拉鏈鏈帶1、1具備:一對鏈布11、11,其等前後延長並且左右排列;及一對鏈齒排12、12,其等係沿一對鏈布11、11中之相向之左右之側緣部而固定。
各鏈布11為前後較長之帶狀,其厚度方向為上下方向。
各鏈齒排12係藉由多個鏈齒13而形成,該等鏈齒13沿鏈布11之相向之側緣部前後隔開間隔而固定。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各鏈齒排12係藉由將單絲設為螺旋狀而成之螺旋鏈齒而形成,且以鏈齒排12之 嚙合部12a配置於鏈布11之寬度方向之外側,位於嚙合部12a之相反側之鏈齒排12之螺旋翻轉部12b配置於鏈布11之寬度方向之中央側的方式,縫合於鏈布11之上表面。再者,螺旋鏈齒係使多個鏈齒13連續而成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鏈齒排12使用螺旋鏈齒,但並不限定於此,鏈齒排12亦可為將多個獨立之鏈齒配置為一排者。
當為了將一對拉鏈鏈帶1、1閉合而使滑件2向前方移動時,一對鏈齒排12、12之鏈齒13、13彼此嚙合,滑件2與第1止擋8碰撞,藉此阻止滑件2進一步向前方移動。又,當為了將一對拉鏈鏈帶1、1打開而使滑件2向後方移動時,一對鏈齒排12、12之鏈齒13、13彼此左右分離,滑件2與第2止擋9碰撞,藉此阻止滑件2進一步向後方移動。
滑件2具備:滑件主體21,其卡合於一對鏈齒排12、12並且可前後移動;及上側及下側之拉片29、29,其等相對於滑件主體21連結。
滑件主體21具備: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其等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引導柱24,其將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前部彼此之相向之間於彼此之左右方向中間部連結;凸緣25、25、25、25,其等自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至少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兩者)之左右端部向將相向之上下間隔縮小的方向突出;拉片安裝部26,其向上翼板22之上表面側突出;及拉片安裝部27,其向下翼板23之下表面側突出。
又,滑件主體21作為其內部空間,形成有:Y字狀之鏈齒引導通路2a,其貫通前後方向,且前側分支為兩股;及一對鏈布槽2d、2d,其等與鏈齒引導通路2a連通並且於左右開口。再者,於鏈齒引導通路2a之前側形成有2個開口2b、2b,該開口2b稱為導入口,於鏈齒引導通路2a之後側形成有1個開口2c,該開口2c稱為嚙合口。再者,滑件主體21之鏈齒引導通路2a亦稱為第1鏈齒引導通路2a。於第1鏈齒引導通路2a中,穿入一對鏈齒排12、12,於各鏈布槽2d中,穿入對應側之鏈布11。
又,滑件主體21成為包含一對導入口2b、2b之前表面鼓出為圓弧狀之形狀,且成為使嚙合口2c側與一對導入口2b、2b側相比寬度變窄之形狀。更詳細而言,與鏈齒引導通路2a之形狀一致地,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兩側緣之形狀亦以導入口2b側寬度較大,嚙合口2c側寬度變窄之方式形成。即,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兩側緣中,於較導入口2b更靠嚙合口2c側,形成有朝向寬度方向之中央側凹陷之凹陷部22a、23a。更詳細而言,上下之凹陷部22a、23a之形狀隨著自前端朝向後方而逐漸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其後,成為前後方向平行地延長之形狀。又,沿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兩側緣突出之4個凸緣25之兩側緣亦以與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之兩側緣之形狀一致之方式凹陷,而形成凹陷部22a、23a。
又,如圖2、圖7所示,於滑件主體21,作為其一部分,設置有上側及下側之拉片安裝部26、27。上側之拉片安裝部26具備自上翼板22之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之突出部26a、及自突出部26a之前端部朝向後方彎曲之彎曲部26b,彎曲部26b之前端進而向下方彎曲而朝向上翼板22。另一方面,下側之拉片安裝部27亦同樣具備自下翼板23之下表面向下突出之突出部27a、及自突出部27a朝向後方彎曲之彎曲部27b,彎曲部27b之前端進而彎曲而朝向下翼板23。於上側及下側之拉片安裝部26、27形成有貫通左右方向之貫通孔26h、27h。而且,藉由於該貫通孔26h、27h插通上側及下側之拉片29、29之一部分,而將各拉片29連結於滑件主體21。
如圖1所示,第1止擋8係固定於各鏈布11之前端部,更詳細而言,係於較鏈齒排12更靠前方隔開間隔而固定。又,第1止擋8之上下方向之厚度較鏈齒13厚,而與滑件2之前表面碰撞。
第2止擋9係固定於2個鏈布11、11之後端部,更詳細而言,係於較兩個鏈齒排12、12更靠後方隔開間隔而固定。又,於本實施形態 中,第2止擋9亦稱為可分離式嵌插件,因此,包含固定於2個鏈布11、11中之一者之插銷9a、及固定於另一者之開尾筒9b。開尾筒9b具備供插入插銷9a之後部之插銷孔(圖示略)。該開尾筒9b之上下方向之厚度較鏈齒13厚,而與滑件2之後表面碰撞。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3包含上下配置之上構件3a及下構件3b、及將上構件3a與下構件3b於彼此之前部且左右中央部連結者。又,如圖2、圖8、圖9所示,滑件罩3於上構件3a與下構件3b之連結部分具備連結柱6,於連結柱6之左右,作為內部空間而具備穿入分離之一對鏈齒排12、12之一對鏈齒引導通路3c、3c,並且於連結柱6之後方具備安裝於滑件2之安裝部3d。再者,滑件罩3之鏈齒引導通路3c亦稱為第2鏈齒引導通路3c。
如圖2、圖3、圖5所示,上構件3a具備上板4。另一方面,如圖2、圖4所示,下構件3b具備下板5。
上板4及下板5係形成為左右之寬度尺寸及前後尺寸較滑件2之寬度尺寸及前後尺寸長。又,關於左右之寬度尺寸,上板4及下板5係前側與後側相比形成得更長。而且,由於上板4及下板5為左右對稱形狀,故左右側面之形狀成為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左右中央部之形狀。又,於將滑件罩3安裝於滑件2之狀態下,關於相對於滑件2之前後之突出長,上板4及下板5係前側與後側相比形成得更長(參照圖10)。
上板4具備:一對上引導部41、41,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12、12之上表面側;上接合部40,其將一對上引導部41、41於寬度方向上接合;及上安裝部42之上部,其與一對上引導部41、41及上接合部40共同形成並且將上板4安裝於上翼板22。而且,一對上引導部41、41主要構成上板4之前部之左右側部,上接合部40主要構成上板4之前部之左右中間部,上安裝部42之上部構成上板4之後部。
而且,上構件3a除具備上板4以外,還具備:一對上外壁部7a、 7a,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寬度方向之外側);上柱6a,其構成連結柱6之上部;及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其等覆蓋滑件2之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外側。一對上外壁部7a、7a自上板4之左右端部(一對上引導部41、41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下方突出,上柱6a自上接合部40向下方突出。又,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為上安裝部42之下部,自一對上外壁部7a、7a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後方延長。
下板5具備:一對下引導部51、51,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12、12之下表面側(更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為配置於一對鏈齒排12、12之下方之一對鏈布11、11之下表面側);下接合部50,其將一對下引導部51、51於寬度方向上接合;及下安裝部52之下部,其係與一對下引導部51、51及下接合部50共同形成並且將下板5安裝於下翼板23。而且,一對下引導部51、51主要構成下板5之前部之左右側部,下接合部50主要構成下板5之前部之左右中間部,下安裝部52之下部構成下板5之後部。
而且,下構件3b除具備下板5以外,還具備:一對下外壁部7b、7b,其等引導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寬度方向之外側);下柱6b,其構成連結柱6之下部;及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其覆蓋滑件2之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外側。一對下外壁部7b、7b自下板5之左右端部(一對下引導部51、51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上方突出,下柱6b自下接合部50向上方突出。又,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為下安裝部52之上部,自一對下外壁部7b、7b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後方延長。
上述上外壁部7a與下外壁部7b於滑件罩3之左右,上下隔開間隙而相向,藉由相向之上外壁部7a與下外壁部7b而形成外壁部7。又,外壁部7於上外壁部7a之下表面與下外壁部7b之上表面之間形成有供 鏈布11通過之間隙。
各外壁部7之內表面引導各鏈齒排12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如圖4所示,當沿上下方向觀察下板5之上表面側時,各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寬度方向之內側形狀)成為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寬度方向內側的1條傾斜之直線形狀。又,如圖3所示,當沿上下方向觀察上板4之下表面側時,各上外壁部7a之內表面形狀與下外壁部7b成為上下對稱形狀。因此,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各外壁部7之內表面形狀成為1條直線形狀。
藉由使上述上柱6a與下柱6b連結而形成連結柱6。連結柱6係架設於上板4之上接合部40與下板5之下接合部50之間,藉此使上構件3a與下構件3b一體化。又,上柱6a與下柱6b於前後左右上下無間隙地重合。連結柱6之左右側部為分別引導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寬度方向之內側)之一對內壁部61、61。而且,一對內壁部61、61係藉由構成上柱6a之左右側部之一對上內壁部61a、61a、及構成下柱6b之左右側部之一對下內壁部61b、61b而形成。
各內壁部61藉由其內表面(寬度方向之外側面)而引導鏈齒排12。而且,如圖4所示,當沿上下方向觀察下板5之上表面側時,下內壁部61b之內表面形狀(寬度方向之外側形狀)為整體隨著朝向後方而朝向寬度方向內側之形狀,且為相對於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使前側(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接近後側(分離方向側)之形狀。更詳細而言,當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下內壁部61b之內表面形狀為包含配置於前側(嚙合方向側)之第1直線部61b1、配置於後側(分離方向側)之第2直線部61b2、及平滑地連接第1及第2直線部61b1、61b2之圓弧狀之曲線部61b3的彎曲形狀。而且,如圖4所示,第1直線部61b1與傾斜之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相比,成為水平(以隨著朝向後方而更加朝向寬度方向內側之方式傾斜),第2直線部61b2係設為與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 形狀平行之形狀。因此,關於下內壁部61b之內表面形狀與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之間隔W1,前側(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形成為相對於後側寬度變窄。再者,此處之「間隔」係指沿上下方向觀察時相對於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之延長方向正交之方向之間隔。又,如圖3所示,當沿上下方向觀察上板4之下表面側時,上外壁部7a之內表面形狀與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形狀成為上下對稱形狀。因此,各第2鏈齒引導通路3c對於相向之外壁部7與內壁部61之間隔W1,使前側(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相對於後側(分離方向側)寬度變窄。
又,各內壁部61之前端(嚙合方向之前端)位於較外壁部7之前端更靠前側。因此,各第2鏈齒引導通路3c之前側成為朝向寬度方向外側開口之形狀。
一對鏈齒引導通路3c、3c係藉由一對上引導部41、41、一對下引導部51、51、一對內壁部61、61、及一對外壁部7、7而包圍之內部空間。而且,一對鏈齒引導通路3c、3c於滑件2向嚙合方向移動之情形時,將分離之一對鏈齒排12、12向滑件2引導,於滑件2向分離方向移動之情形時,將於滑件2中分離之一對鏈齒排12、12在該狀態下向分離之方向引導。
如上所述,連結柱6具備上柱6a與下柱6b。而且,藉由使上柱6a與下柱6b一體化,而連結柱6形成構成其左右側面之一對內壁部61、61、構成其前表面之前壁部62、構成其後表面之後壁部63、及構成其前後左右之中央部之連結部64。
連結部64具備構成其上側之上連結部65、及構成其下側之下連結部66。
上連結部65包含:連結孔65a,其係上下貫通地形成於上板4之左右中央部且前部(將一對上引導部41、41接合之上接合部40);及左右之卡止片65b、65b,其等自連結孔65a之下部之左右向將其寬度方向 之間隔縮小之方向突出。連結孔65a自上下方向觀察成為矩形狀。又,各卡止片65b之上表面為水平面,下表面成為隨著朝向寬度方向外側而朝向下方之斜面。
下連結部66自下板5之下接合部50向上方突出,如圖2、圖4、圖9所示,包含架設於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間之底座66a、及自底座66a沿寬度方向離開而向上方突出之一對卡止柱66b、66b。底座66a之上表面與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上表面之高度一致。又,各卡止柱66b於其上下方向之中間部,具備嵌合於對應側之卡止片65b之被卡止片66c。而且,當將左右之卡止柱66b、66b自連結孔65a之下方插入時,各卡止柱66b之被卡止片66c與卡止片65b嵌合,而使上連結部65與下連結部66連結。
上板4與下板5、及連結柱6之前壁部62於其前表面(朝向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嚙合方向之面),具備向後方(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分離方向)凹陷之凹面3e。凹面3e具備較連結柱6之一對內壁部61、61之前端(嚙合方向之前端)向更後側凹陷之底面、及於一對內壁部61、61之寬度方向上相向之一對側面。又,凹面3e之底面、兩側面亦為上下方向連續之鉛垂面。又,凹面3e之一對側面自凹面3e之底面之寬度方向兩側沿設。更詳細而言,凹面3e之一對側面成為自作為入口側之前端(內壁部61、61之前端)朝向作為裏側之後端而逐漸朝向寬度方向之內側的斜面。因此,凹面3e之寬度方向之尺寸W2隨著朝向後方(分離方向)而逐漸變小。又,如圖10所示,由於凹面3e之最大寬度尺寸形成為與滑件2之最大寬度尺寸相同或其以上,故較佳用以引入布料。
而且,凹面3e之底面(前表面)成為與寬度方向平行之面,其位置為較外壁部7、7之前端更靠前側,且較一對內壁部61、61之前端更靠後側。又,外壁部7、7之前端位於較連結柱6之後壁部63更靠前側。藉由設為此種構成,而可使滑件罩3之自其前端至凹面3e之底面之尺 寸變短。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前壁部62之前表面及上板4(上接合部40)之前表面與下板5(下接合部50)之前表面、即滑件罩3之前表面而形成凹面3e,因此,以下將形成該凹面3e之部分中的連結柱6之部分(前壁部62)稱為凹壁部62。凹壁部62具備構成其上側之上凹壁部62a、及構成其下側之下凹壁部62b。
上凹壁部62a具備架設於一對上內壁部61a、61a之前端部之間之上凹壁本體62a1,使上凹壁本體62a1之下表面與一對上內壁部61a、61a之下表面對齊。另一方面,下凹壁部62b具備於底座66a之前側架設於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間之下凹壁本體62b1,使下凹壁本體62b1之上表面與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上表面對齊。又,上凹壁部62a之下表面與下凹壁部62b之上表面重合,且於下凹壁部62b與上凹壁部62a,分別具備沿上下方向嵌合之第1突部62c與第1槽部62d。更詳細而言,上凹壁部62a除具備上凹壁本體62a1以外,還具備2個第1突部62c。2個第1突部62c係自上凹壁本體62a1之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並且左右隔開間隔而形成。而且,2個第1突部62c係其寬度方向之外端位於較形成有下板5之連結孔65a之寬度方向之兩端更外側,其寬度方向之內端位於較連結孔65a之寬度方向之兩端更內側。另一方面,下凹壁部62b除具備下凹壁本體62b1以外,還具備向後方(分離方向)凹陷之2個第1槽部62d。由於2個第1槽部62d自下凹壁本體62b1之上表面向下方凹陷,故係於下凹壁本體62b1之前表面之左右隔開間隔而形成。再者,第1槽部62d之後方係藉由位於下凹壁部62b之後側之底座66a而封閉。
後壁部63具備構成其上側之上後壁部63a、及構成其下側之下後壁部63b。上後壁部63a具備架設於一對上內壁部61a、61a之後端部之間之上後壁本體63a1,使上後壁本體63a1之下表面與一對上內壁部61a、61a之下表面對齊。另一方面,下後壁部63b具備於底座66a之前 側架設於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間之下後壁本體63b1,使下後壁本體63b1之上表面與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上表面對齊。又,上後壁部63a之下表面與下後壁部63b之上表面重合,於下後壁部63b與上後壁部63a,分別具備於上下方向上嵌合之第2突部63c與第2槽部63d。更詳細而言,上後壁部63a除具備上後壁本體63a1以外,還具備1個第2突部63c。第1突部62c自上後壁本體63a1之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下後壁部63b除具備下後壁本體63b1以外,還具備向後方(分離方向)凹陷之1個第2槽部63d。由於第2槽部63d自下後壁本體63b1之上表面向下方凹陷,故係形成於下後壁本體63b1之後表面。再者,第2槽部63d之前方係藉由位於下後壁部63b之前側之底座66a而封閉。如上所述,於此種後壁部63(連結柱6)之後方,配置有供安裝於滑件2之安裝部3d。
安裝部3d收容滑件主體21,因此包含將滑件罩3安裝於上翼板22之上安裝部42、及將滑件罩3安裝於下翼板23之下安裝部52。上安裝部42與下安裝部52係上下對稱之構成。
下安裝部52具備:下包圍部53,其包圍下翼板23之外周及下側之一對凸緣25之外周;及下被覆部54,其自下包圍部53伸出並且覆蓋下翼板23之下表面。
下包圍部53係包圍下翼板23之外周之一部分(後部以外)及下側之一對凸緣25之外周(寬度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而且,下包圍部53具備:形成於下板5之構成下孔5a之外側之部分(以下稱為「下孔構成部」)、及自下孔構成部之寬度方向之兩側向上方突出並且自一對下外壁部7b、7b向後方突出之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
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係構成下安裝部52之上部(下包圍部53之上部)者,且包圍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外周(寬度方向之外側)。
下孔構成部與其下側之下被覆部54係共同構成下安裝部52之下 部(包含下包圍部53之下部)者。又,下孔構成部係下板5之一部分,且包圍下翼板23之外周之一部分(後部以外),且包含一對下引導部51、51之後端部、下接合部50之後端部、及自一對下引導部51、51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後方延長之一對下腳部53a、53a。再者,一對下腳部53a、53a、及向其上側突出之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自上下方向觀察時為同一形狀。
而且,形成下孔構成部之內表面之下孔5a係以貫通上下方向之方式於較連結柱6更靠後側形成於下板5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又,下孔5a之形狀(下孔構成部之內表面形狀)於圖式上為上部與下部不同,但以上部之形狀為基本形狀。因此,以下,於提及下孔5a之形狀之情形時,係指下孔5a之上部之形狀。下孔5a之形狀與下翼板23之輪廓(外周)呈大致相同輪廓,僅略大於下翼板23之輪廓。更詳細而言,關於下孔5a之形狀,其前部與下翼板23之前表面之圓弧形狀呈大致相同圓弧形狀。但其前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於較相當於滑件2之一對導入口2b、2b之後端(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前端)之部分更靠後側,且位於較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兩端更靠寬度方向之外側。而且,關於下孔5a之形狀,其後部自前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以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朝向寬度方向內側之方式傾斜,進而,與前後方向平行地延長。即,下孔5a之後方開口。而且,下孔5a之後部之開口寬度與下翼板23之後部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下孔5a包圍下翼板23之外周中之後表面以外,成為向後方開口之C字狀,並且於寬度方向夾持下翼板23之後部。換言之,一對下腳部53a、53a之間向後方開口,一對下腳部53a、53a之寬度方向之間隔係後部與前部相比較窄,於一對下腳部53a、53a之後部之間夾持下翼板23之後部(一對凹陷部23a、23a)。又,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之間亦向後方開口,於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之後部之間夾持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再者, 一對下腳部53a、53a之後部中之寬度方向之間隔及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之後部中之寬度方向之間隔小於滑件2(下翼板23)之寬度方向之最大尺寸。
又,下被覆部54自下孔5a之下部以縮小下孔5a並且堵塞後方之開口之方式突出。下被覆部54具備:一對下伸出部55、55,其等自一對下引導部51、51以縮小下孔5a之方式伸出;及下桿部56,其以堵塞下孔5a之後方之開口之方式伸出。更詳細而言,一對下伸出部55、55自一對下引導部51、51之後表面下部及下接合部50之後表面下部保持於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向後方伸出。一對下伸出部55、55之寬度方向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向下翼板23之下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27(突出部27a)之尺寸。關於各下伸出部55,其寬度方向之內表面為於前後方向上延長之平面,其後表面為於寬度方向上延長之平面。又,各下伸出部55之形狀係將其寬度方向之內表面之前端與後表面之寬度方向外端以呈圓弧狀地鼓出之方式連結而成之大致三角形狀。
又,下桿部56沿寬度方向架設於一對下腳部53a、53a之下部之後部間。因此,下板5於沿上下方向觀察時,藉由下桿部56而堵塞下孔5a之後方。而且,下桿部56於下側之拉片安裝部27(彎曲部27b之後端)之後方,跨及寬度方向而覆蓋下翼板23之後端部之下方。又,於下桿部56之下表面載置下側之拉片29。
上安裝部42與下安裝部52為上下對稱之構成,藉由將構成下安裝部52之各部之名稱中之「下」置換為「上」、將「上」置換為「下」的各部而構成。即,上安裝部42具備:上包圍部43,其包圍上翼板22之外周之一部分及上側之一對凸緣25之外周;及上被覆部44,其自上包圍部43伸出並且覆蓋上翼板22之上表面。
上包圍部43係包圍上翼板22之外周之一部分(後部以外)及上側之一對凸緣25之外周(寬度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而且,上包圍部43具備 形成於上板4之構成上孔4a之外側之部分(以下稱為「上孔構成部」)、及自上孔構成部之寬度方向之兩側向下方突出並且自一對上外壁部7a、7a向後方突出之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
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構成上安裝部42之下部(上包圍部43之下部),且包圍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外周(寬度方向之外側)。
上孔構成部及其上側之上被覆部44共同構成上安裝部42之上部(包含上包圍部43之上部)。又,上孔構成部為上板4之一部分,且包圍上翼板22之外周之一部分(後部以外),且包含一對上引導部41、41之後端部、上接合部40之後端部、及自一對上引導部41、41之寬度方向之兩外側端部向後方延長之一對上腳部43a、43a。再者,一對上腳部43a、43a與向其下側突出之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於自上下方向觀察時為同一形狀。再者,一對上腳部43a、43a之後部中之寬度方向之間隔及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之後部中之寬度方向之間隔小於滑件2(上翼板22)之寬度方向之最大尺寸。
而且,形成上孔構成部之內表面之上孔4a係以貫通上下方向之方式於較連結柱6更靠後側形成於上板4之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又,上孔4a之形狀(上孔構成部之內表面形狀)於圖式上為上部與下部不同,但以下部之形狀作為基本形狀。因此,以下,於提及上孔4a之形狀之情形時,係指上孔4a之下部之形狀。上孔4a之形狀與上翼板22之輪廓(外周)呈大致相同輪廓,僅略大於上翼板22之輪廓。更詳細而言,關於上孔4a之形狀,其前部與上翼板22之前表面之圓弧形狀呈大致相同圓弧形狀。但其前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位於較相當於滑件2之一對導入口2b、2b之後端(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前端)之部分更靠後側,且位於較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兩端更靠寬度方向之外側。而且,關於上孔4a之形狀,其後部自前部之寬度方向之兩端以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朝向寬度方向內側之方式傾斜,進而,與前後方向 平行地延長。即,上孔4a之後方開口。而且,上孔4a之後部之開口寬度與上翼板22之後部之寬度尺寸大致相同。因此,上孔4a包圍上翼板22之外周中之後表面以外,成為向後方開口之C字狀,並且於寬度方向上夾持上翼板22之後部。換言之,一對上腳部43a、43a之間向後方開口,一對上腳部43a、43a之寬度方向之間隔係後部與前部相比較窄,且於一對上腳部43a、43a之後部之間夾持上翼板22之後部(一對凹陷部22a、22a)。又,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之間亦向後方開口,且於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之後部之間夾持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
又,上被覆部44自上孔4a之上部以縮小上孔4a並且堵塞後方之開口之方式突出。上被覆部44具備自一對上引導部41、41以縮小上孔4a之方式伸出之一對上伸出部45、45、及以堵塞上孔4a之後方之方式伸出之上桿部46。更詳細而言,一對上伸出部45、45自一對上引導部41、41之後表面上部與上接合部40之後表面上部保持於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而向後方伸出。一對上伸出部45、45之寬度方向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向上翼板22之上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26(突出部26a)的尺寸。關於各上伸出部45,其寬度方向之內表面為於前後方向上延長之平面,其後表面為於寬度方向上延長之平面。又,各上伸出部45之形狀係將其寬度方向之內表面之前端與後表面之寬度方向外端以呈圓弧狀地鼓出之方式連結而成之大致三角形狀。
又,上桿部46係沿寬度方向架設於一對上腳部43a、43a之上部之後部間。因此,上板4於沿上下方向觀察時,藉由下桿部56而堵塞上孔4a之後方。而且,上桿部46於上側之拉片安裝部26(彎曲部26b之後端)之後方,跨及寬度方向而覆蓋上翼板22之後端部之上方。又,於上桿部46之上表面載置上側之拉片26。
如圖7所示,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滑件罩3於滑件2之上下分別配 置上構件3a與下構件3b,藉由將上構件3a之上柱6a與下柱6b連結而一體化。又,連結柱6不僅藉由連結部64而連結,還具備位於連結部64之前側之第1槽部62d與第1突部62c、及位於連結部64之後側之第2槽部63d與第2突部63c。而且,由於第1及第2槽部62d、63d之底側藉由底座66a而被堵塞,故即便欲分解上板4與下板5而自上板4與下板5之後側(分離方向側)之端部施加將上板4與下板5上下分離之力,由於各槽部62d、63d之底面(朝向嚙合方向之面)與各突部62c、63c接觸,故上凹壁部62a與下凹壁部62b亦不易分離,其結果為,上板4與下板5之連結強度提昇。
又,於連結之滑件罩3之中收容滑件2,於上安裝部42安裝上板4,且於下安裝部52安裝下板5。更詳細而言,於滑件罩3之上包圍部43中收容上翼板22,於下包圍部53中收容下翼板23。而且,上翼板22之上表面係藉由上被覆部44與上桿部46而被覆蓋,下翼板23之下表面係藉由下被覆部54與下桿部56而被覆蓋,成為上下夾持滑件主體21之狀態。又,藉由上包圍部43與下包圍部53,而覆蓋上翼板22與下翼板23彼此之後方以外,上翼板22與下翼板23之前表面及後部之左右側面成為與上包圍部43及下包圍部53相接的狀態。又,上翼板22及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凹陷部22a係藉由一對上腳部43a、43a及上側之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而夾持,下翼板23及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凹陷部23a係藉由一對下腳部53a、53a及下側之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而夾持。而且,於一對上伸出部45、45之間夾持上側之拉片安裝部26之一部分(突出部26a),於一對下伸出部55、55之間夾持下側之拉片安裝部27之一部分(突出部27a),從而進行滑件罩3相對於滑件2之定位。藉由進行定位,而決定一對導入口2b、2b與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之位置,從而容易將一對鏈齒排12、12向滑件2之鏈齒引導通路2a引導。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0所示,一對內壁部61、 61(一對下內壁部61b、61b)之內表面之後端位於較滑件2之引導柱24之左右端更靠外側,又,一對外壁部7、7(下外壁部7b)之內表面之後端位於較滑件2之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前端更靠上側,藉此容易將一對鏈齒排12、12向滑件2引導。
又,關於各第2鏈齒引導通路3c中之相向之外壁部7與內壁部61之間隔,由於使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相對於分離方向側寬度變窄,故不易咬入拉鏈F之周邊之布料,並且可容易地將各鏈齒排12導向滑件2。
進而,由於連結柱6於前表面具備向後方凹陷之凹面3e,故若使滑件2向嚙合方向移動,則於在一對鏈齒排12、12之間存在布料之情形時,該布料朝向凹面3e移動,其結果為,不易咬入布料。而且,由於使一對內壁部61、61之內表面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外壁部7、7之內表面中之嚙合方向之前端位於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嚙合方向側,故於將一對鏈布11、11向寬度方向之兩側拉伸而打開拉鏈F之情形,滑件2之滑動性良好。而且,由於一對外壁部7、7未形成凹面3e,且一對上引導部41、41之前表面及一對下引導部51、51之後表面係形成為與左右方向平行,故不易使布料破損、使人受傷。
如圖11~圖15所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3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在於上安裝部42及下安裝部52之形狀。
於第二實施形態中,構成上安裝部42之上孔4a不僅其下部(覆蓋上翼板22之外周中之後部以外之部分及覆蓋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之外側之部分),於其上部亦不被堵塞而向後方開口。因此,於第二實施形態中,不存在第一實施形態之上桿部46。但,於第二實施形態中,上被覆部44具備一對上伸出部45、45、及覆蓋上翼板22之上表面之後端部之左右之一對上凸部47、47。一對上凸部47、47自向後方開口之一對上腳部43a、43a之上部之後部向寬度方向內側突出。而且,一對上凸部47、47於寬度方向上分離。因此,上板4於沿 上下方向觀察時,具備使上孔4a向後方(分離方向)開口之上開口部48。而且,藉由該上開口部48,而使一對上腳部43a、43a、與其下側之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成為於彼此之後部在寬度方向上分離之狀態。
又,下安裝部52與上安裝部42為上下對稱形狀。因此,於第二實施形態中,構成下安裝部52之下孔5a不僅其上部(覆蓋下翼板23之外周中之後部以外之部分及覆蓋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寬度方向之外側之部分),於其下部亦不被堵塞而向後方開口。因此,於第二實施形態中,不存在第一實施形態之下桿部56。但,於第二實施形態中,下被覆部54具備一對下伸出部55、55、及覆蓋下翼板23之下表面之後端部之左右之一對下凸部57、57。一對下凸部57、57自向後方開口之一對下腳部53a、53a之下部之後部向寬度方向內側突出。而且,一對下凸部57、57於寬度方向上分離。因此,下板5於沿上下方向觀察時,具備使下孔5a向後方(分離方向)開口之下開口部58。而且,藉由該下開口部58,而使一對下腳部53a、53a與其上側之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成為於彼此之後部在寬度方向上分離之狀態。
第二實施形態之滑件罩3例如為合成樹脂制或金屬制,具有該樹脂或金屬之彈性。而且,由於一對上腳部43a、43a、及一對下腳部53a、53a具備上開口部48及下開口部58,故可藉由樹脂或金屬之彈性,而於施加有外力之情形時擴大寬度方向之間隔,於去除外力之情形時恢復原本之形狀。因此,當自滑件罩3之後方壓入滑件2時,上開口部48與下開口部58之寬度暫時變大,而於一對上腳部43a、43a之間及一對下腳部53a、53a之間插入滑件2。又,藉由恢復力而使上開口部48之寬度恢復,於凹陷部22a中,將上翼板22夾持於一對上腳部43a、43a之間,於一對上腳部43a、43a之下側,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於其間夾持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同樣地,藉由恢復力而 使下開口部58之寬度恢復,於凹陷部23a中,將下翼板23夾持於一對下腳部53a、53a之間,於一對下腳部53a、53a之下側,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於其間夾持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因此,一對上腳部43a、43a具有於彼此之間扣合式安裝上翼板22之彈性,一對下腳部53a、53a具有於彼此之間扣合式安裝下翼板23之彈性。同樣地,一對上外壁延長部7a1、7a1、及一對下外壁延長部7b1、7b1具有扣合式安裝上側及下側之一對凸緣25、25之彈性。又,當使安裝之滑件2相對於滑件罩3向後方移動時,藉由彈性而使一對上腳部43a、43a及一對下腳部53a、53a之寬度暫時變大,從而拆卸滑件罩3。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適當變更。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連結部64之前側具備第1槽部62d與第1突部62c,且於連結部64之後側具備第2槽部63d與第2突部63c,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具備第1槽部62d與第1突部62c,或不具備第2槽部63d與第2突部63c。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藉由一對上外壁部7a、7a、及一對下外壁部7b、7b而構成一對外壁部7、7,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僅藉由一對上外壁部7a、7a、及一對下外壁部7b、7b中之一者而構成一對外壁部7、7。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安裝部42(上包圍部43)具備上外壁延長部7a1,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具備上外壁延長部7a1。於該情形時,藉由不覆蓋上側之一對凸緣25、25,而使上安裝部42僅包含上板4。同樣地,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下安裝部52(下包圍部53)具備下外壁延長部7b1,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不具備下外壁延長部7b1。
2‧‧‧滑件
2a‧‧‧鏈齒引導通路(第1鏈齒引導通路)
2b‧‧‧導入口(開口)
2c‧‧‧嚙合口(開口)
3‧‧‧滑件罩
3b‧‧‧下構件
3c‧‧‧鏈齒引導通路(第2鏈齒引導通路)
3e‧‧‧凹面
7‧‧‧外壁部
7b‧‧‧下外壁部
7b1‧‧‧下外壁延長部
12‧‧‧鏈齒排
21‧‧‧滑件主體
23‧‧‧下翼板
23a‧‧‧凹陷部
24‧‧‧引導柱
25‧‧‧凸緣
50‧‧‧下接合部
51‧‧‧下引導部
52‧‧‧下安裝部
53‧‧‧下包圍部
53a‧‧‧下腳部
61‧‧‧內壁部
61b‧‧‧下內壁部

Claims (8)

  1. 一種拉鏈用之滑件罩,其特徵在於:其係安裝於包含滑件主體(21)之滑件(2)之拉鏈用之滑件罩(3),上述滑件主體(21)具備: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其等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引導柱(24),其將上述上翼板(22)及上述下翼板(23)之前部彼此於左右方向中間部予以連結;及Y字狀之第1鏈齒引導通路(2a),其係藉由上述上翼板(22)及上述下翼板(23)及上述引導柱(24)而形成;上述拉鏈用之滑件罩具備:上板(4),其係安裝於上述上翼板(22);下板(5),其係安裝於上述下翼板(23);連結柱(6),其將上述上板(4)及上述下板(5)上下連結,且包含分別引導拉鏈(F)之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一對內壁部(61、61);一對外壁部(7、7),其等分別引導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相反側,且自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中之至少一者以縮小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之間隔之方式突出;及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其等係形成於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及一對上述外壁部(7、7)與一對上述內壁部(61、61)之間,且將分離之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向上述第1鏈齒引導通路(2a)引導;且上述上板(4)、上述下板(5)、及上述連結柱(6)於朝向上述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嚙合方向之面,具備向上述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分離方向凹陷之凹面(3e),一對上述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中,一對上述內壁部(61、61)中之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上述外壁部(7、7)中之 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係位於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上述嚙合方向側,且一對上述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中,關於相向之上述外壁部(7)與上述內壁部(61)之間隔,使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相對於上述分離方向側寬度變窄。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中沿上下方向觀察時,上述外壁部(7)之內表面形狀係1條直線形狀,上述內壁部(61)之內表面形狀係包含配置於上述嚙合方向側之第1直線部(61b1)及配置於上述分離方向側之第2直線部(61b2)之彎曲形狀,上述第2直線部(61b2)係與上述外壁部(7)之內表面形狀平行之形狀,且上述第1直線部(61b1)係相對於上述外壁部(7)之內表面形狀傾斜並且隨著朝向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部側而接近的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中上述上板(4)具備安裝於上述上翼板(22)之上安裝部(42),上述上安裝部(42)具備包圍上述上翼板(22)之外周之一部分之上包圍部(43)、及覆蓋上述上翼板(22)之上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上被覆部(44),且上述上包圍部(43)構成貫通上述上板(4)之上孔(4a)之外側。
  4. 如請求項3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係安裝於包含上述滑件主體(21)之上述滑件(2)者,上述滑件主體(21)除具備上述上翼板(22)、上述下翼板(23)、上述引導柱(24)及上述第1鏈齒引導通路(2a)以外,還具備向上述上翼板(22)之上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26),上述上被覆部(44)具備一對上伸出部(45、45),該等一對上伸 出部(45、45)自上述上板(4)中之一對上述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側以縮小上述上孔(4a)之方式伸出,且一對上述上伸出部(45、45)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上述上翼板(22)之上表面側之上述拉片安裝部(26)之尺寸。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中上述下板(5)具備安裝於上述下翼板(23)之下安裝部(52),上述下安裝部(52)具備包圍上述下翼板(23)之外周之一部分之下包圍部(53)、及覆蓋上述下翼板(23)之下表面之至少一部分之下被覆部(54),上述下包圍部(53)構成貫通上述下板(5)之下孔(5a)之外側。
  6. 如請求項5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係安裝於包含上述滑件主體(21)之上述滑件(2)者,上述滑件主體(21)除具備上述上翼板(22)、上述下翼板(23)、上述引導柱(24)及上述第1鏈齒引導通路(2a)以外,還具備向上述下翼板(23)之下表面側突出之拉片安裝部(27),上述下被覆部(54)具備一對下伸出部(55、55),該等一對下伸出部(55、55)自一對上述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以縮小上述下孔(5a)之方式伸出,且一對上述下伸出部(55、55)之間隔係設定為夾持上述下翼板(23)之下表面之上述拉片安裝部(27)之尺寸。
  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用之滑件罩,其中上述上板(4)具備:一對上引導部(41、41),其等引導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之上表面側;上接合部(40),其接合一對上述上引導部(41、41);及上安裝部(42),其係與一對上述上引導部(41、41)及上述上接合部(40)共同形成,並且將上述上板(4)安裝於上述上翼板(22);上述上安裝部(42)除具備一對上述上引導部(41、41)及上述上 接合部(40)以外,還具備自一對上引導部(41、41)向上述分離方向側突出並且夾持上述上翼板(22)之一對上腳部(43a、43a),上述下板(5)具備:一對下引導部(51、51),其等引導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之下表面側;下接合部(50),其接合一對上述下引導部(51、51);及下安裝部(52),其係與一對上述下引導部(51、51)及上述下接合部(50)共同形成,並且將上述下板(5)安裝於上述下翼板(23);上述下安裝部(52)除具備一對上述下引導部(51、51)及上述下接合部(50)以外,還具備自一對上述下引導部(51、51)向上述分離方向側突出並且夾持上述下翼板(23)之一對下腳部(53a、53a),且一對上述上腳部(43a、43a)及一對上述下腳部(53a、53a)具有於各者之間扣合式安裝上述上翼板(22)及上述下翼板(23)的彈性。
  8. 一種拉鏈用之滑件罩,其特徵在於:其係安裝於包含滑件主體(21)之滑件(2)之拉鏈用之滑件罩(3),上述滑件主體(21)具備:上翼板(22)及下翼板(23),其等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引導柱(24),其將上述上翼板(22)及上述下翼板(23)之前部彼此於左右方向中間部予以連結;及Y字狀之第1鏈齒引導通路(2a),其係藉由上述上翼板(22)及上述下翼板(23)及上述引導柱(24)而形成;上述拉鏈用之滑件罩具備:上板(4),其係安裝於上述上翼板(22);下板(5),其係安裝於上述下翼板(23);連結柱(6),其將上述上板(4)及上述下板(5)上下連結,且包含分別引導拉鏈(F)之一對鏈齒排(12、12)之嚙合部側之一對內壁部(61、61);一對外壁部(7、7),其等分別引導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之 嚙合部側之相反側,且自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中之至少一者以縮小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之間隔之方式突出;及一對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其等係形成於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及一對上述外壁部(7、7)與一對上述內壁部(61、61)之間,且將分離之一對上述鏈齒排(12、12)向上述第1鏈齒引導通路(2a)引導;且上述上板(4)、上述下板(5)、及上述連結柱(6)於朝向上述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嚙合方向之面,具備向上述滑件(2)之移動方向中之分離方向凹陷之凹面(3e),一對上述第2鏈齒引導通路(3c、3c)中,一對上述內壁部(61、61)中之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相對於一對上述外壁部(7、7)中之上述嚙合方向之前端係位於相同位置、或較其更靠上述嚙合方向側,且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為獨立個體,上述連結柱(6)具備:形成凹面(3e)之局部之凹壁部(62;及連結部(64),其於較上述凹壁部(62)更靠上述分離方向側將上述上板(4)與上述下板(5)上下連結;上述凹壁部(62)具備:上凹壁部(62a),其構成上述凹面(3e)之上側,且自上述上板(4)向下方突出;及下凹壁部(62b),其構成上述凹面(3e)之下側,且自上述下板(5)向上方突出;上述上凹壁部(62a)與上述下凹壁部(62b)上下重合,並且於彼此重合之面側,分別具備第1槽部(62d)、及嵌合於上述第1槽部(62d)之第1突部(62c),且上述第1槽部(62d)與上述第1突部(62c)位於較上述連結部(64)更靠上述嚙合方向側。
TW104126619A 2014-09-01 2015-08-14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TWI563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2958 WO2016035125A1 (ja) 2014-09-01 2014-09-0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744A TW201611744A (en) 2016-04-01
TWI563932B true TWI563932B (zh) 2017-01-01

Family

ID=5543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6619A TWI563932B (zh) 2014-09-01 2015-08-14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68166B2 (zh)
JP (1) JP6225266B2 (zh)
CN (1) CN106687005B (zh)
DE (1) DE112014006920T5 (zh)
TW (1) TWI563932B (zh)
WO (1) WO2016035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4006963B4 (de) * 2014-09-19 2023-04-27 Ykk Corporation Schieber für Reißverschluss
JP3206107U (ja) * 2016-06-17 2016-09-0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およびスライダーセット
CN108634495A (zh) * 2018-07-30 2018-10-12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拉头罩及其应用的拉链
JP7376283B2 (ja) * 2019-08-27 2023-11-0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及びバックル雄部材
CN114980774A (zh) 2019-11-29 2022-08-30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7260461B2 (ja) * 2019-12-04 2023-04-1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溝遮蔽ユニット
CN114786524A (zh) * 2020-02-27 2022-07-22 Ykk株式会社 拉链
US11653725B1 (en) * 2021-11-09 2023-05-23 Kcc Zipper Co., Ltd. Anti-pinch zipper
CN114009906A (zh) * 2021-11-29 2022-02-08 晋江市荣威拉链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卡死拉链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3792A (en) * 1957-11-12 1960-04-26 Eric W Malmborg Snag-proof slide fastener guard
US6701584B2 (en) * 2002-03-21 2004-03-09 The Coleman Company, Inc. Zipper guard
TW201417734A (zh) * 2012-08-31 2014-05-16 Ykk Corp 拉鏈之滑件罩及附有滑件罩之拉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55652A (en) * 1955-11-25 1958-10-14 Ralph E Jones Zipper slider
JPS484036Y1 (zh) 1969-05-12 1973-02-01
US4819308A (en) * 1988-03-14 1989-04-11 Baroky Julian K Zipper guard
JPH0753122B2 (ja) * 1988-12-14 1995-06-07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施錠スライダー
JP3037704B2 (ja) 1989-10-04 2000-05-08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電解液
JPH03120814U (zh) * 1990-03-26 1991-12-11
US6742225B2 (en) * 2002-09-20 2004-06-01 Z Gear, Inc. Connect-release zipping system
JP2005160785A (ja) * 2003-12-03 2005-06-23 Sukuramu:Kk 噛み挟みのないファスナー
CN2738604Y (zh) * 2004-10-27 2005-11-09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夹布拉链头
CN201192128Y (zh) * 2008-05-22 2009-02-11 毕万民 一种可防夹衣物的拉链夹
JP3193160U (ja) * 2014-07-08 2014-09-1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カバー及び該スライダーカバー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6198270A (ja) * 2015-04-09 2016-12-0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ダー操作具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33792A (en) * 1957-11-12 1960-04-26 Eric W Malmborg Snag-proof slide fastener guard
US6701584B2 (en) * 2002-03-21 2004-03-09 The Coleman Company, Inc. Zipper guard
TW201417734A (zh) * 2012-08-31 2014-05-16 Ykk Corp 拉鏈之滑件罩及附有滑件罩之拉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6920T5 (de) 2017-05-18
WO2016035125A1 (ja) 2016-03-10
CN106687005A (zh) 2017-05-17
US9968166B2 (en) 2018-05-15
JP6225266B2 (ja) 2017-11-01
JPWO2016035125A1 (ja) 2017-04-27
TW201611744A (en) 2016-04-01
CN106687005B (zh) 2019-01-22
US20170280834A1 (en)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63932B (zh)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TWI621411B (zh) Waterproof zipper
TWI418314B (zh) zipper
TWI481359B (zh) Zipper slide cover and zipper with sliding cover
CN103153120A (zh) 拉链
TWI418315B (zh) zipper
WO2014006684A1 (ja)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620526B (zh) 拉鏈之滑件蓋及滑件組件
TWI556762B (zh) Zipper closure and zipp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645799B (zh) zipper
TW201206365A (en) Slide fastener
TW201446175A (zh) 拉鏈及其使用方法
TWI400045B (zh) Zipper and zipper attachments
TWI480007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201607452A (zh) 拉鏈用滑件
TWI711398B (zh) 拉鏈
TWI527528B (zh) zipper
TWI678983B (zh) 拉鏈
TWI524859B (zh) zipper
TWI617256B (zh) 滑件及拉鏈
TW201526819A (zh) 拉鏈鏈條及拉鏈
TWI580373B (zh) Slip and zipper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TW201438619A (zh) 拉鏈用滑件及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