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7005B - 拉链的拉头罩 - Google Patents

拉链的拉头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7005B
CN106687005B CN201480081751.9A CN201480081751A CN106687005B CN 106687005 B CN106687005 B CN 106687005B CN 201480081751 A CN201480081751 A CN 201480081751A CN 106687005 B CN106687005 B CN 1066870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plate
pull head
chain
w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17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7005A (zh
Inventor
犬饲孝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870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0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70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0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5Slid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the accidental intrus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slider body, e.g. with shield or gua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62Pull members; Ornamental attachments for slid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咬入布料并且拉头的滑动性良好的拉头罩。该拉头罩安装于拉头(2),该拉头(2)包括拉头主体(21),该拉头主体(21)包括Y字状的第1链牙引导通路(2a),该拉头罩(3)的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分离开的一对链牙列向所述第1链牙引导通路内引导的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上板、下板和连结柱的朝向所述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啮合方向的面,包括朝向所述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分离方向凹陷的凹面,一对所述第2链牙引导通路的一对内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与一对外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一对外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靠所述啮合方向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拉链的拉头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拉链的拉头的拉头罩。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拉链的情况下,在使拉头前进时,一对链牙列啮合。但是,存在在拉头的前进过程中布料被咬入拉头主体的情况。
因此,在拉头中,存在以使布料不易被咬入拉头主体为目的的拉头。例如作为以往的拉头的一个例子,存在这样的拉头:由相对的表板和背板、将表板和背板连结起来的中央构件以及从表板的左右和背板的左右突出的侧板形成拉头主体,将拉头主体的朝向啮合方向的面(前表面)设为凹面(专利文献1)。在使该拉头沿着啮合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即使在一对链牙列之间(内侧)具有布料,该布料也会随着拉头的移动而被向凹面的底侧引导,最终通过拉头的下方。通过这样,该拉头能防止咬入布料。
另外,作为不是拉头而是安装于拉头的拉头罩的一个例子,存在这样的拉头罩:包括上下相对的上板和下板以及将上板和下板连结起来的连结柱,在上板设有用于收纳拉头的上翼板的收纳部,在连结柱的左右设有一对链牙通路(专利文献2)。并且,在链牙通路的入口缘部,将上板的前表面及下板的前表面与链牙通路的轴线(通路的延长方向)之间的角度设定在一定范围,从而该拉头罩不易将布料咬入。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6、图8中,上板的前表面和下板的前表面为与专利文献1的表板相反的形状、即倒置V字状的凸面。因而,在使该拉头沿着啮合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相对于拉头罩位于啮合方向侧的布料随着拉头的移动而沿着凸面移动,而被向拉头罩的左右分开。通过这样,该拉头能防止咬入布料。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7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4/03392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头的情况下,V字状等的凹面的两端位于比一对链牙列靠外侧的位置。详细而言,侧板形成凹面的左右,一对侧板引导一对链牙列的外侧。于是,在例如布料从一对链牙列的下侧经由一对链牙列之间覆盖在一对链牙列的上侧的情况下,在使拉头沿着啮合方向移动时,有可能将位于一对链牙列的外侧的布料导入链牙列与其外侧的侧板之间,而咬入布料。
并且,V字状等的凹面的左右端部形成拉头主体的左右端部,并且呈锐角向前方伸出,因此有可能发生破损、在该部分碰到人的皮肤时有可能造成皮肤伤害。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拉头罩的情况下,倒置V字状的凸面的顶部位于拉头的前表面的前端。于是,在例如布料位于一对链牙列之间的情况下,在使拉头沿着啮合方向移动时,有可能将位于各链牙列的内侧的布料导入链牙列与其内侧的连结柱之间,而咬入布料。
另外,有时不是因为咬入布料而是为了将啮合在一起的一对链牙列分离开而拉拽一对链牙列使其分离开或者捏住一链牙列和拉头的拉片来拉拽该一链牙列。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拉头的情况下,构成拉头的啮合方向的前端的部分是拉头的左右的侧板,因此,在对一对链牙列沿着使其分离开的方向进行拉拽时,左右的侧板发挥阻止一对链牙列横向移动的作用,一对链牙列的分离性、即拉开拉链时的拉头的滑动性(以下,称作“拉头的滑动性”。)较差。
本发明正是考虑到上述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将布料咬入并且拉头的滑动性良好的拉头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拉链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该拉头包括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的上翼板及下翼板、将上翼板的前部和下翼板的前部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连结起来的引导柱以及由上翼板、下翼板和引导柱形成的Y字状的第1链牙引导通路。
并且,本发明的拉头罩包括:上板,其安装于上翼板;下板,其安装于下翼板;连结柱,其将上板和下板上下连结起来,并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拉链的一对链牙列的啮合部侧的一对内壁部;一对外壁部,其分别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的与该链牙列的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且从上板和所述下板中的至少一者以缩小上板与下板之间的间隔的方式突出;以及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其形成在上板、下板、一对外壁部和一对内壁部之间,用于将分离开的一对链牙列向第1链牙引导通路引导。并且,上板、下板和连结柱的朝向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啮合方向的面包括朝向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分离方向凹陷的凹面。并且,一对第2引导链牙通路的一对内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与一对外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一对外壁部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靠所述啮合方向侧的位置。
对于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的间隔可任意,例如可以使该间隔在第2链牙引导通路自身的延伸方向上保持恒定,但为了实现不易将布料咬入并且容易地将各链牙向拉头引导,优选做成以下方式。
即,对于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的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的间隔,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相对于所述分离方向侧而言较窄。
对于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的间隔,优选外壁部和内壁部的形状为以下方式。
即,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外壁部的内表面形状为一条直线形状,内壁部的内表面形状为包括配置在所述啮合方向侧的第1直线部和配置在所述分离方向侧的第2直线部的弯曲形状,第2直线部为与外壁部的内表面形状平行的形状,第1直线部为相对于外壁部的内表面形状倾斜并且随着朝向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去而靠近外壁部的形状。
并且,为了提高上板与下板的连结强度,优选如以下方式。
即,上板和下板为彼此独立的构件。并且,连结柱包括:部分的凹壁部,其形成凹面;以及连结部,其在比凹壁部靠所述分离方向侧的位置将上板和下板上下连结起来。并且,凹壁部包括:上凹壁部,其构成凹面的上侧,从上板向下方突出;以及下凹壁部,其构成凹面的下侧,从下板向上方突出。并且,上凹壁部和下凹壁部上下叠合,并且上凹壁部在相互重合的面侧包括第1槽部,下凹壁部在相互重合的面侧包括与第1槽部嵌合的第1突部,第1槽部和第1突部位于比连结部靠所述啮合方向侧的位置。
上板只要是安装于上翼板的构件即可,但从防止咬入布料的观点而言,优选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为此,优选如以下方式。
即,上板包括安装于上翼板的上安装部,上安装部包括用于包围上翼板的外周的局部的上包围部以及用于覆盖上翼板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覆盖部。并且,上包围部构成贯穿上板的上孔的外侧。
并且,为了将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优选做成以下方式,以能够利用拉头的形状。
即,该情况的拉头包括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除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引导柱以及第1链牙引导通路之外,还包括在上翼板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并且,安装于该拉头的拉头罩的上覆盖部包括从上板的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侧以缩小上孔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上伸出部。并且,一对上伸出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将上翼板的上表面侧的拉片安装部夹在该一对上伸出部之间的尺寸。
下板只要是安装于下翼板的构件即可,但从防止咬入布料的观点而言,优选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为此,优选如以下方式。
即,下板包括安装于下翼板的下安装部,下安装部包括用于包围下翼板的外周的局部的下包围部以及用于覆盖下翼板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下覆盖部。并且,下包围部构成贯穿下板的下孔的外侧。
并且,为了将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优选做成以下方式,以能够利用拉头的形状。
即,该情况的拉头包括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除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引导柱以及第1链牙引导通路之外,还包括在下翼板的下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并且,安装于该拉头的拉头罩的下覆盖部包括从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以缩小下孔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下伸出部,一对下伸出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将下翼板的下表面的拉片安装部夹在该一对下伸出部之间的尺寸。
此外,为了使上板和下板向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安装操作容易,优选如以下方式。
即,上板包括:一对上引导部,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的上表面侧;上接合部,其将一对上引导部接合起来;以及上安装部,其与一对上引导部及上接合部共同地形成,用于将上板安装于上翼板。并且,上安装部除具有一对上引导部及上接合部之外,还包括从一对上引导部向所述分离方向侧突出的一对上脚部,并且上翼板被夹在该一对上脚部之间。下板包括:一对下引导部,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的下表面侧;下接合部,其将一对下引导部接合起来;以及下安装部,其与一对下引导部及下接合部共同地形成,用于将下板安装于下翼板。下安装部除具有一对下引导部及下接合部之外,还包括从一对下引导部向所述分离方向侧突出的一对下脚部,并且下翼板被夹在该一对下脚部之间。并且,一对上脚部具有能够将上翼板以卡入式安装于该一对上脚部之间的弹性,一对下脚部具有能够将下翼板以卡入式安装于该一对下脚部之间的弹性。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朝向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啮合方向的面包括朝向拉头的移动方向中的分离方向凹陷的凹面,因此,在使拉头沿着啮合方向移动时,位于一对链牙列之间的布料朝向凹面移动,结果,布料不易被咬入。并且,采用本发明,一对内壁部的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与一对外壁部的啮合方向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一对外壁部的啮合方向的前端靠啮合方向侧的位置,从而一对外壁部不会形成凹面的局部,因此,与一对外壁部形成凹面的局部的情况相比,布料不易被咬入。并且,与一对内壁部的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比一对外壁部的啮合方向的前端靠分离方向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采用本发明,在将固定有链牙列的一对拉链带向两侧拉拽以将拉链拉开时,拉头的滑动性较好。
另外,对于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的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的间隔,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相对于分离方向侧而言较窄,这样的拉头罩不易将布料咬入,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各链牙列向拉头引导。
此外,上板和下板彼此独立,连结柱包括用于形成凹面的部分的凹壁部以及将上板和下板上下连结起来的连结部,这样的拉头罩在构成凹壁部的上凹壁部和下凹壁部分别设置的第1槽部和第1突部位于比连结部靠啮合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即使想要将上板和下板分开而从上板和下板的分离方向侧的端部施加使上板和下板上下分离的力,上凹壁部和下凹壁部也会因为第1槽部的底面(朝向啮合方向的面)与第1突部接触而不易分离开,结果,上板和下板的连结强度提高。
另外,上板包括上安装部,上安装部包括上包围部和上覆盖部,采用这样的拉头罩,能够利用上覆盖部进行相对于拉头的上方的定位,能够将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能够防止咬入布料。
而且,采用上覆盖部包括一对上伸出部的拉头罩,在将该拉头罩向上翼板的上表面设有拉片安装部的拉头安装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一对上伸出部之间的间隔进行相对于拉片安装部的定位,因此能够将一对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能够防止咬入布料。
另外,下板包括下安装部,下安装部包括下包围部和下覆盖部,采用这样的拉头罩,能够利用下覆盖部进行相对于拉头的下方的定位,能够将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能够防止咬入布料。
而且,采用下覆盖部包括一对下伸出部的拉头罩,在将该拉头罩向下翼板的下表面设有拉片安装部的拉头安装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一对下伸出部之间的间隔进行相对于拉片安装部的定位,因此能够将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相对于拉头配置于期望的位置,能够防止咬入布料。
并且,采用包括用于夹持上翼板的一对上脚部和用于夹持下翼板的一对下脚部的拉头罩,能够利用一对上脚部的弹性以卡入式安装上翼板,利用一对下脚部的弹性以卡入式安装下翼板,因此拉头罩的安装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拉链的俯视图。
图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分解图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上构件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下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下表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上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的单侧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一对链牙列与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拉头之间的关系的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的立体图。
图12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分解图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安装于拉头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应用本发明的拉链F包括: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牙链带1、1;能够沿着一对牙链带1、1的相对的侧缘部移动的拉头2;安装于拉头2的拉头罩3以及在一对牙链带1、1延伸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限定拉头2的移动范围的第1止挡件8和第2止挡件9。
并且,使拉头2向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方向移动,能够将一对牙链带1、1闭合,在到达移动范围的一界限位置时,拉头2与第1止挡件8碰撞。并且,使拉头2向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另一方向移动,能够使一对牙链带1、1打开,在到达移动范围的另一界限位置时,拉头2与第2止挡件9碰撞。
在对以下的方向性进行说明时,将长度方向也称作前后方向,前方是图1中的上方向,是拉头2使一对牙链带1、1闭合的方向,后方是图1中的下侧,是拉头2将一对牙链带1、1拉开的方向。并且,在一对牙链带1、1闭合的情况下,后述的一对链牙列12、12啮合,因此前方也称作啮合方向。另外,在一对牙链带1、1拉开的情况下,一对链牙列12、12分离开,因此后方也称作分离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是与长度方向(前后方向)正交且是一对牙链带1、1排列的方向,也称作宽度方向。左侧是图1中的左侧,右侧是图1中的右侧。并且,一对链牙列12、12的相对面也称作一对链牙列12、12的啮合部侧,如果是左侧的链牙列12,则是指右侧面,如果是右侧的链牙列12,则是指左侧面。并且,一对链牙列12、12的与其相对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也称作一对链牙列12、12的与其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如果是左侧的链牙列12,则是指左侧面,如果是右侧的链牙列12,则是指右侧面。而且,将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上下方向(厚度方向)。上侧是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即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跟前侧,下侧是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里侧。
一对牙链带1、1包括沿着前后延伸且左右排列的一对拉链带11、11以及沿着一对拉链带11、11的相对的左右侧缘部固定的一对链牙列12、12。
各拉链带11为前后较长的带状,其厚度方向为上下方向。
各链牙列12由沿着拉链带11的相对的侧缘部前后隔开间隔地固定的许多链牙13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链牙列12由将单丝做成螺旋状而成的尼龙链牙形成,以链牙列12的啮合部12a配置在拉链带11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链牙列12的位于与啮合部12a相反的一侧的螺旋回转部12b配置在拉链带1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的方式缝合于拉链带11的上表面。其中,尼龙链牙是使许多链牙13连续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链牙列12使用尼龙链牙,但并不限于此,链牙列12也可以是许多独立的链牙配置成一列而成的链牙列。
在为了使一对牙链带1、1闭合而使拉头2向前方移动时,一对链牙列12、12的链牙13、13彼此啮合,通过拉头2与第1止挡件8碰撞而阻止拉头2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另外,在为了拉开一对牙链带1、1而使拉头2向后方移动时,一对链牙列12、12的链牙13、13彼此向左右分离开,通过拉头2与第2止挡件9碰撞而阻止拉头2进一步向后方移动。
拉头2包括能与一对链牙列12、12卡合且能前后移动的拉头主体21和连结于拉头主体21的上侧拉片29及下侧拉片29。
拉头主体2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的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将上翼板22的前部和下翼板23的前部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之间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连结起来的引导柱24;从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者)的左右端部向缩小相对的上下间隔的方向突出的凸缘25、25、25、25;以及在上翼板22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6以及在下翼板23的下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7。
并且,拉头主体21作为其内部空间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贯穿的Y字状的链牙引导通路2a、即前侧分支成两岔的链牙引导通路2a以及与链牙引导通路2a连通且向左右开口的一对带槽2d、2d。另外,在链牙引导通路2a的前侧形成有两个开口2b、2b,将该开口2b称作肩口,在链牙引导通路2a的后侧形成有一个开口2c,将该开口2c称作后口。其中,拉头主体21的链牙引导通路2a也称作第1链牙引导通路2a。第1链牙引导通路2a供一对链牙列12、12穿过,各带槽2d供其对应侧的拉链带11穿过。
并且,拉头主体21为包含一对肩口2b、2b的前表面呈圆弧状鼓起的形状,为与一对肩口2b、2b侧相比后口2c侧较窄的形状。更详细而言,与链牙引导通路2a的形状相应地,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的两侧缘的形状也形成为肩口2b侧较宽,后口2c侧较窄。即,在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的两侧缘中的比肩口2b靠后口2c侧的位置形成有向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凹陷的凹部22a、23a。更详细而言,上下的凹部22a、23a的形状为这样的形状:随着从前端朝向后方去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去,之后,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并且,沿着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的两侧缘突出的4个凸缘25的两侧缘也以与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的两侧缘的形状一致的方式凹陷,形成凹部22a、23a。
另外,如图2、图7所示,拉头主体21作为其一部分设有上侧拉片安装部26和下侧拉片安装部27。上侧的拉片安装部26包括从上翼板2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26a以及从突出部26a的末端部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26b,弯曲部26b的末端进一步向下方弯曲而朝向上翼板22。另一方面,下侧的拉片安装部27也同样地包括从下翼板2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突出部27a以及从突出部27a向后方弯曲的弯曲部27b,弯曲部27b的末端进一步弯曲而朝向下翼板23。在上侧拉片安装部26和下侧拉片安装部27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贯穿的贯通孔26h、27h。并且,通过使上侧拉片29的一部分贯穿该贯通孔26h、使下侧拉片29的一部分贯穿该贯通孔27h,从而将各拉片29连结于拉头主体21。
如图1所示,第1止挡件8固定于各拉链带11的前端部,更详细而言,与链牙列12隔开间隔地固定于比链牙列12靠前方的位置。并且,第1止挡件8与链牙13相比上下方向上的厚度较厚,与拉头2的前表面碰撞。
第2止挡件9固定于两个拉链带11、11的后端部,更详细而言,与两者的链牙列12、12隔开间隔地固定于比两者的链牙列12、12靠后方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止挡件9被称作可分离嵌插件,包括固定于两个拉链带11、11中的一者的插棒9a和固定于另一者的插座9b。插座9b包括供插棒9a的后部插入的插棒孔(未图示)。该插座9b与链牙13相比上下方向的厚度较厚,与拉头2的后表面碰撞。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3包括上下配置的上构件3a和下构件3b,是通过将上构件3a和下构件3b在彼此的前部的在左右中央部连结起来而成的。另外,如图2、图8、图9所示,拉头罩3在上构件3a和下构件3b的连结部分具有连结柱6,在连结柱6的左右具有作为内部空间的供分离开的一对链牙列12、12通过的一对链牙引导通路3c、3c,并且在连结柱6的后方具有安装于拉头2的安装部3d。其中,拉头罩3的链牙引导通路3c也称作第2链牙引导通路3c。
如图2、图3、图5所示,上构件3a包括上板4。另一方面,如图2、图4所示,下构件3b包括下板5。
上板4和下板5形成为左右宽度尺寸和前后尺寸均比拉头2的宽度尺寸和前后尺寸长。并且,上板4和下板5的前侧的左右宽度尺寸形成为比后侧的左右宽度尺寸长。并且,上板4和下板5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左右侧面的形状为随着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左右中央部去的形状。并且,在拉头罩3安装于拉头2的状态下,上板4和下板5形成为前侧相对于拉头2向前突出的长度比后侧相对于拉头2向后突出的长度长(参照图10)。
上板4包括:一对上引导部41、41,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12、12的上表面侧;上接合部40,其将一对上引导部41、41在宽度方向上接合起来;以及上安装部42的上部,其与一对上引导部41、41和上接合部40共同地形成,用于将上板4安装于上翼板22。并且,一对上引导部41、41在上板4中主要构成前部的左右侧部,上接合部40在上板4中主要构成前部的左右中间部,上安装部42的上部构成上板4的后部。
并且,上构件3a除具有上板4之外还包括:一对上外壁部7a、7a,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12、12的与链牙列12的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上柱6a,其用于构成连结柱6的上部;以及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其用于覆盖拉头2的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外侧。一对上外壁部7a、7a从上板4的左右端部(一对上引导部41、41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下方突出,上柱6a从上接合部40向下方突出。并且,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是上安装部42的下部,从一对上外壁部7a、7a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
下板5包括:一对下引导部51、51,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12、12的下表面侧(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配置在一对链牙列12、12的下方的一对拉链带11、11的下表面侧);下接合部50,其将一对下引导部51、51在宽度方向上接合起来;以及下安装部52的下部,其与一对下引导部51、51和下接合部50共同地形成,用于将下板5安装于下翼板23。并且,一对下引导部51、51在下板5中主要构成前部的左右侧部,下接合部50在下板5中主要构成前部的左右中间部,下安装部52的下部构成下板5的后部。
并且,下构件3b除具有下板5之外还包括:一对下外壁部7b、7b,其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12、12的与链牙列12的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宽度方向的外侧);下柱6b,其用于构成连结柱6的下部;以及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其用于覆盖拉头2的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外侧。一对下外壁部7b、7b从下板5的左右端部(一对下引导部51、51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上方突出,下柱6b从下接合部50向上方突出。并且,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是下安装部52的上部,从一对下外壁部7b、7b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
所述上外壁部7a和下外壁部7b在拉头罩3的左右以隔开间隙的方式上下相对,由相对的上外壁部7a和下外壁部7b形成外壁部7。并且外壁部7在上外壁部7a的下表面与下外壁部7b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供拉链带11通过的间隙。
各外壁部7的内表面用于引导各链牙列12的与其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如图4所示,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下板5的上表面侧时,各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宽度方向的内侧形状)呈随着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去的一条倾斜的直线形状。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上板4的下表面侧时,各上外壁部7a的内表面形状为与下外壁部7b上下对称的形状。因而,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各外壁部7的内表面形状为一条直线形状。
通过将所述上柱6a和下柱6b连结起来而形成连结柱6。连结柱6架设在上板4的上接合部40与下板5的下接合部50之间,由此使上构件3a和下构件3b一体化。并且,上柱6a与下柱6b在前后左右没有间隙地上下叠合。连结柱6的左右侧部是分别用于引导一对链牙列12、12的啮合部侧(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一对内壁部61、61。并且,一对内壁部61、61由构成上柱6a的左右侧部的一对上内壁部61a、61a和构成下柱6b的左右侧部的一对下内壁部61b、61b形成。
各内壁部61利用其内表面(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面)引导链牙列12。并且,如图4所示,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下板5的上表面侧时,下内壁部61b的内表面形状(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状)整体上为随着朝向后方去而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去的形状,是相对于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而言前侧(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比后侧(分离方向侧)靠近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的形状。更详细而言,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下内壁部61b的内表面形状是弯曲形状,该弯曲形状为包括配置在前侧(啮合方向侧)的第1直线部61b1、配置在后侧(分离方向侧)的第2直线部61b2以及将第1直线部61b1和第2直线部61b2平滑地连接起来的圆弧状的曲线部61b3。并且,如图4所示,第1直线部61b1与倾斜的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相比偏向水平(以随着朝向后方去而更加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去的方式倾斜),第2直线部61b2为与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平行的形状。因此,对于下内壁部61b的内表面形状与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之间的间隔W1,前侧(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相对于后侧而言形成得较窄。其中,这里的“间隔”是指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与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的延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间隔。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上板4的下表面侧时,上外壁部7a的内表面形状为与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形状上下对称的形状。因而,关于各第2链牙引导通路3c的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7与内壁部61之间的间隔W1,前侧(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相对于后侧(分离方向侧)而言变窄。
并且,各内壁部61的前端(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比外壁部7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因而,各第2链牙引导通路3c的前侧为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形状。
一对链牙引导通路3c、3c是由一对上引导部41、41、一对下引导部51、51、一对内壁部61、61和一对外壁部7、7围成的内部空间。并且,在拉头2向啮合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对链牙引导通路3c、3c将分离开的一对链牙列12、12向拉头2引导,在拉头2向分离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对链牙引导通路3c、3c将在拉头2中分离开的一对链牙列12、12保持分离开状态的方向引导。
如上所述,连结柱6包括上柱6a和下柱6b。并且通过使上柱6a与下柱6b一体化,从而连结柱6形成构成其左右侧面的一对内壁部61、61、构成其前表面的前壁部62、构成其后表面的后壁部63以及构成其前后左右的中央部的连结部64。
连结部64包括构成其上侧的上连结部65和构成其下侧的下连结部66。
上连结部65包括以上下贯穿的方式形成在上板4的左右中央部且是前部(将一对上引导部41、41接合起来的上接合部40)的连结孔65a以及从连结孔65a的下部的左右向缩小该连结孔65a宽度方向上的间隔的方向突出的左右的卡定片65b、65b。连结孔65a在从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呈矩形。并且各卡定片65b的上表面为水平面,下表面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去而朝向下方去的斜面。
下连结部66从下板5的下接合部50向上方突出,如图2、图4、图9所示,包括架设在一对下内壁部61b、61b之间的基部66a以及从基部66a以在宽度方向上分开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一对卡定柱66b、66b。基部66a的上表面与一对下内壁部61b、61b的上表面高度一致。并且,各卡定柱66b在其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具有与对应的侧的卡定片65b嵌合的被卡定片66c。并且,在将左右的卡定柱66b、66b从连结孔65a的下方插入时,各卡定柱66b的被卡定片66c与卡定片65b嵌合,从而使上连结部65与下连结部66连结起来。
上板4、下板5和连结柱6的前壁部62在它们的前表面(朝向拉头2的移动方向中的啮合方向的面)具有向后方(拉头2的移动方向中的分离方向)凹陷的凹面3e。凹面3e包括比连结柱6的一对内壁部61、61的前端(啮合方向上的前端)向后侧凹陷的底面以及在一对内壁部61、61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面。并且,凹面3e的底面、两侧面可以是在上下方向上连续的铅垂面。并且,凹面3e的一对侧面从凹面3e的底面的宽度方向两侧延伸设置。详细而言,凹面3e的一对侧面为随着从作为入口侧的前端(内壁部61、61的前端)朝向作为里侧的后端去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去的斜面。因而,凹面3e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随着朝向后方(分离方向)去而逐渐减小。另外,如图10所示,凹面3e的最大宽度尺寸形成为与拉头2的最大宽度尺寸相同或者更大,因此适合引导布料。
并且,凹面3e的底面(前表面)是与宽度方向平行的面,其位置比外壁部7、7的前端靠前侧,比一对内壁部61、61的前端靠后侧。另外,外壁部7、7的前端位于比连结柱6的后壁部63靠前侧的位置。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缩短拉头罩3从其前端到凹面3e的底面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壁部62的前表面、上板4(上接合部40)的前表面和下板5(下接合部50)的前表面、即拉头罩3的前表面形成凹面3e,因此,以下,将形成该凹面3e的部分中的连结柱6的部分(前壁部62)称作凹壁部62。凹壁部62包括构成其上侧的上凹壁部62a和构成其下侧的下凹壁部62b。
上凹壁部62a包括架设在一对上内壁部61a、61a的前端部之间的上凹壁主体62a1,使上凹壁主体62a1的下表面与一对上内壁部61a、61a的下表面平齐。另一方面,下凹壁部62b包括在基部66a的前侧架设于一对下内壁部61b、61b之间的下凹壁主体62b1,使下凹壁主体62b1的上表面与一对下内壁部61b、61b的上表面平齐。并且,上凹壁部62a的下表面和下凹壁部62b的上表面重合,在下凹壁部62b和上凹壁部62a分别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嵌合的第1突部62c和第1槽部62d。更详细而言,上凹壁部62a除具有上凹壁主体62a1之外还包括两个第1突部62c。两个第1突部62c形成为从上凹壁主体62a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且左右隔有间隔。并且,两个第1突部62c的宽度方向的外端位于比形成于下板5的连结孔65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靠外侧的位置,两个第1突部62c的宽度方向的内端位于比连结孔65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靠内侧的位置。另一方面,下凹壁部62b除具有下凹壁主体62b1之外还包括向后方(分离方向)凹陷的两个第1槽部62d。由于两个第1槽部62d从下凹壁主体62b1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因此该两个第1槽部62d以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于下凹壁主体62b1的前表面的左右。另外,第1槽部62d的后方由位于下凹壁部62b的后侧的基部66a封堵。
后壁部63包括构成其上侧的上后壁部63a和构成其下侧的下后壁部63b。上后壁部63a包括架设在一对上内壁部61a、61a的后端部之间的上后壁主体63a1,使上后壁主体63a1的下表面与一对上内壁部61a、61a的下表面平齐。另一方面,下后壁部63b包括在基部66a的前侧架设于一对下内壁部61b、61b之间的下后壁主体63b1,使下后壁主体63b1的上表面与一对下内壁部61b、61b的上表面平齐。并且,上后壁部63a的下表面和下后壁部63b的上表面重合,在下后壁部63b上设有第2突部63c,在上后壁部63a上设有第2槽部63d,第2突部63c与第2槽部63d在上下方向上嵌合。更详细而言,上后壁部63a除上后壁主体63a1之外还包括一个第2突部63c。第2突部63c从上后壁主体63a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下后壁部63b除具有下后壁主体63b1之外还包括向后方(分离方向)凹陷的一个第2槽部63d。第2槽部63d从下后壁主体63b1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且形成于下后壁主体63b1的后表面。另外,第2槽部63d的前方由位于下后壁部63b的前侧的基部66a封堵。如上所述,在这样的后壁部63(连结柱6)的后方具有安装于拉头2的安装部3d。
安装部3d用于收纳拉头主体21,其包括用于将拉头罩3安装于上翼板22的上安装部42和用于将拉头罩3安装于下翼板23的下安装部52。上安装部42和下安装部52为上下对称的结构。
下安装部52包括用于包围下翼板23的外周及下侧的一对凸缘25的外周的下包围部53以及从下包围部53伸出并且用于覆盖下翼板23的下表面的下覆盖部54。
下包围部53是用于包围下翼板23的外周的局部(除后部以外)及下侧的一对凸缘25的外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并且,下包围部53包括用于构成形成于下板5的下孔5a的外侧的部分(以下,称作“下孔构成部”。)以及从下孔构成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上方突出并且从一对下外壁部7b、7b向后方突出的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
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构成下安装部52的上部(下包围部53的上部),且用于包围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外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下孔构成部及其下侧的下覆盖部54一起构成下安装部52的下部(包括下包围部53的下部。)。并且,下孔构成部是下板5的一部分,用于包围下翼板23的外周的局部(除后部以外),其包括一对下引导部51、51的后端部、下接合部50的后端部以及从一对下引导部51、51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下脚部53a、53a。其中,一对下脚部53a、53a和在该一对下脚部53a、53a上侧突出的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为相同形状。
并且,形成下孔构成部的内表面的下孔5a在比连结柱6靠后侧的位置,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于下板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并且,对于下孔5a的形状(下孔构成部的内表面形状),在附图中,其上部和下部不同,以上部的形状为基本的形状。因而,以下,在提及下孔5a的形状时是指下孔5a的上部的形状。下孔5a的形状呈与下翼板23的轮廓(外周)大致相同的轮廓,比下翼板23的轮廓稍大。更详细而言,下孔5a的形状的前部为与下翼板23的前表面的圆弧状大致相同的圆弧状。但是,下孔5a的形状的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比与拉头2的一对肩口2b、2b的后端(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前端)相当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且比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两端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另外,下孔5a的形状的后部以随着从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后方去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去的方式倾斜,之后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即,下孔5a的后方开口。并且,下孔5a的后部的开口宽度与下翼板23的后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因而,下孔5a包围下翼板23的外周的除后表面以外的部分,呈向后方开口的C字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夹着下翼板23的后部。换言之,一对下脚部53a、53a之间在后方开口,对于一对下脚部53a、53a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后部的间隔比前部的间隔窄,下翼板23的后部(一对凹部23a、23a)被夹持在该一对下脚部53a、53a的后部之间。另外,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之间也在后方开口,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被夹在该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的后部之间。其中,一对下脚部53a、53a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以及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比拉头2(下翼板23)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窄。
另外,下覆盖部54从下孔5a的下部以缩小下孔5a并且封堵后方的开口的方式突出。下覆盖部54包括从一对下引导部51、51以缩窄下孔5a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下伸出部55、55以及以封堵下孔5a的后方的开口的方式伸出的下横档部56。更详细而言,一对下伸出部55、55从一对下引导部51、51的后表面下部和下接合部50的后表面下部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向后方伸出。一对下伸出部55、55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设定为能将在下翼板23的下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7(突出部27a)夹在该一对下伸出部55、55之间的尺寸。各下伸出部55的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后表面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并且,各下伸出部55的形状为将其宽度方向的内表面的前端和后表面的宽度方向外端以呈圆弧状鼓起的方式连结起来的大致三角形状。
另外,下横档部56沿着宽度方向架设于一对下脚部53a、53a的下部的后部之间。因而,对于下板5,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下孔5a的后方被下横档部56封堵。并且,下横档部56以沿着宽度方向横跨下翼板23的后端部的下方的方式覆盖在下侧的拉片安装部27(弯曲部27b的后端)的后方。并且,下侧的拉片29能够搭在下横档部56的下表面上。
上安装部42是与下安装部52上下对称的结构,包括将构成下安装部52的各部的名称中的“下”替换为“上”、“上”替换为“下”的各部。即,上安装部42包括用于包围上翼板22的外周的局部及上侧的一对凸缘25的外周的上包围部43以及从上包围部43伸出并且用于覆盖上翼板22的上表面的上覆盖部44。
上包围部43是用于包围上翼板22的外周的局部(除后部以外)及上侧的一对凸缘25的外周(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并且,上包围部43包括用于构成形成于上板4的上孔4a的外侧的部分(以下,称作“上孔构成部”。)以及从上孔构成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下方突出并且从一对上外壁部7a、7a向后方突出的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
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构成上安装部42的下部(上包围部43的下部),用于包围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外周(宽度方向的外侧)。
上孔构成部及其上侧的上覆盖部44一起构成上安装部42的上部(包括上包围部43的上部。)。并且,上孔构成部是上板4的一部分,用于包围上翼板22的外周的局部(除后部以外),包括一对上引导部41、41的后端部、上接合部40的后端部以及从一对上引导部41、41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端部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上脚部43a、43a。其中,一对上脚部43a、43a和在其下侧突出的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在从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为相同形状。另外,一对上脚部43a、43a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以及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的后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比拉头2(上翼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窄。
并且,形成上孔构成部的内表面的上孔4a在比连结柱6靠后侧的位置,以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方式形成于上板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并且,对于上孔4a的形状(上孔构成部的内表面形状),在附图中,其上部和下部不同,以下部的形状为基本的形状。因而,以下,在提及上孔4a的形状时是指上孔4a的下部的形状。上孔4a的形状呈与上翼板22的轮廓(外周)大致相同的轮廓,比上翼板22的轮廓稍大。更详细而言,上孔4a的形状的前部为与上翼板22的前表面的圆弧状大致相同的圆弧状。但是,上孔4a的形状的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位于比与拉头2的一对肩口2b、2b的后端(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前端)相当的部分靠后侧的位置,且比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两端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另外,上孔4a的形状的后部以随着从前部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朝向后方去而逐渐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去的方式倾斜,之后与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即,上孔4a的后方开口。并且,上孔4a的后部的开口宽度与上翼板22的后部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因而,上孔4a包围上翼板22的外周的除后表面以外的部分,呈向后方开口的C字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夹着上翼板22的后部。换言之,一对上脚部43a、43a之间在后方开口,对于一对上脚部43a、43a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后部的间隔比前部的间隔窄,上翼板22的后部(一对凹部22a、22a)被夹持在该一对上脚部43a、43a的后部之间。并且,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之间也在后方开口,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被夹在该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的后部之间。
另外,上覆盖部44从上孔4a的上部以缩小上孔4a并且封堵后方的开口的方式突出。上覆盖部44包括从一对上引导部41、41以缩窄上孔4a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上伸出部45、45以及以封堵上孔4a的后方的方式伸出的上横档部46。更详细而言,一对上伸出部45、45从一对上引导部41、41的后表面上部和上接合部40的后表面上部以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向后方伸出。一对上伸出部45、45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设定为能将在上翼板22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6(突出部26a)夹在该一对上伸出部45、45之间的尺寸。各上伸出部45的宽度方向上的内表面为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后表面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平面。并且,各上伸出部45的形状为将其宽度方向的内表面的前端和后表面的宽度方向外端以呈圆弧状鼓起的方式连结起来的大致三角形状。
另外,上横档部46沿着宽度方向架设于一对上脚部43a、43a的上部的后部之间。因而,对于上板4,在沿着上下方向进行观察时,上孔4a的后方由下横档部56封堵。并且,上横档部46以沿着宽度方向横跨上翼板22的后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覆盖在上侧的拉片安装部26(弯曲部26b的后端)的后方。并且,上侧的拉片26能够搭在上横档部46的上表面上。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罩3在拉头2的上下分别配置有上构件3a和下构件3b,通过将上构件3a的上柱6a和下柱6b连结起来而实现一体化。并且,连结柱6不仅利用连结部64进行连结,还包括位于连结部64的前侧的第1槽部62d和第1突部62c以及位于连结部64的后侧的第2槽部63d和第2突部63c。并且,第1槽部62d和第2槽部63d这两者的底侧被基部66a封堵,因此,即使想要将上板4和下板5分解开而从上板4和下板5的后侧(分离方向侧)的端部施加使上板4和下板5上下分离的力,上凹壁部62a和下凹壁部62b也会因为槽部62d和槽部63d的底面(朝向啮合方向的面)分别与突部62c和突部63c相接触而不易分离开,结果,上板4和下板5的连结强度提高。
并且,拉头2收纳于已连结的拉头罩3中,上翼板22安装于上安装部42,下翼板23安装于下安装部52。更详细而言,上翼板22收纳于拉头罩3的上包围部43,下翼板23收纳于下包围部53。并且,上翼板22的上表面被上覆盖部44和上横档部46覆盖,下翼板23的下表面被下覆盖部54和下横档部56覆盖,拉头主体21成为被上下夹持的状态。并且,上翼板22的除后方以外的部分被上包围部43覆盖,下翼板23的除后方以外的部分被下包围部53覆盖,上翼板22的前表面和后部的左右侧面为与上包围部43相接触的状态,下翼板23的前表面和后部的左右侧面为与下包围部53相接触的状态。并且,上翼板22及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凹部22a被一对上脚部43a、43a及上侧的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夹持,下翼板23及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凹部23a被一对下脚部53a、53a及下侧的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夹持。并且,上侧的拉片安装部26的一部分(突出部26a)被夹在一对上伸出部45、45之间,下侧的拉片安装部27的一部分(突出部27a)被夹在一对下伸出部55、55之间,从而实现拉头罩3相对于拉头2的定位。通过定位而使得一对肩口2b、2b和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的位置确定,从而容易将一对链牙列12、12向拉头2的链牙引导通路2a引导。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内壁部61、61(一对下内壁部61b、61b)的内表面的后端位于比拉头2的引导柱24的左右端靠外侧的位置,并且,一对外壁部7、7(下外壁部7b)的内表面的后端位于比拉头2的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前端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容易将一对链牙列12、12向拉头2引导。
另外,对于各第2链牙引导通路3c的彼此相面对的外壁部7与内壁部61之间的间隔,由于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相对于分离方向侧而言较窄,因此不易咬入拉链F的周边的布料,能够容易将各链牙列12向拉头2引导。
而且,连结柱6在前表面包括向后方凹陷的凹面3e,因此,在使拉头2沿着啮合方向移动时,在一对链牙列12、12之间具有布料的情况下,该布料朝向凹面3e移动,结果,布料不易被咬入。并且,一对内壁部61、61的内表面的啮合方向的前端位于与一对外壁部7、7的内表面的啮合方向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一对外壁部7、7的内表面的啮合方向的前端靠啮合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在向宽度方向的两侧拉拽一对拉链带11、11而拉开拉链F时的拉头2的滑动性良好。而且,一对外壁部7、7由于不形成凹面3e,且一对上引导部41、41的前表面和一对下引导部51、51的后表面形成为与左右方向平行,因此不易破损且不易造成伤害。
如图11~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3的上安装部42及下安装部5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上安装部42的上孔4a不仅其下部(覆盖上翼板22的外周的除后部以外的部分的部分及覆盖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没有被封堵,其上部也没有被封堵而在后方开口。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上横档部46。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上覆盖部44包括一对上伸出部45、45和覆盖上翼板2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的左右的一对上凸部47、47。一对上凸部47、47从在后方开口的一对上脚部43a、43a的上部的后部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并且,一对上凸部47、4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因而,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上板4包括使上孔4a在后方(分离方向)开口的上开口部48。并且,由于该上开口部48,一对上脚部43a、43a及其下侧的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均成为后部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
另外,下安装部52为与上安装部42上下对称的形状。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下安装部52的下孔5a不仅其上部(覆盖下翼板23的外周的除后部以外的部分及覆盖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没有被封堵,其下部也没有被封堵而在后方开口。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存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下横档部56。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下覆盖部54包括一对下伸出部55、55和覆盖下翼板23的下表面的后端部的左右的一对下凸部57、57。一对下凸部57、57从在后方开口的一对下脚部53a、53a的下部的后部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并且,一对下凸部57、5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因而,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下板5包括使下孔5a在后方(分离方向)开口的下开口部58。并且,由于该下开口部58,一对下脚部53a、53a及其上侧的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均成为后部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开的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罩3为例如合成树脂制或金属制,具有树脂或金属的弹性。并且,一对上脚部43a、43a具有上开口部48,一对下脚部53a、53a具有下开口部58,因此,利用树脂或金属的弹性,能够在施加有外力的情况下扩大宽度方向上的间隔,而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因此,在从拉头罩3的后方将拉头2推入时,上开口部48和下开口部58的宽度暂时扩大,拉头2被插入一对上脚部43a、43a之间和一对下脚部53a、53a之间。然后在恢复力的作用下,上开口部48的宽度恢复至原来的宽度,在凹部22a处,上翼板22被夹在一对上脚部43a、43a之间,在一对上脚部43a、43a的下侧,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被夹在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之间。同样地,在恢复力的作用下,下开口部58的宽度恢复至原来的宽度,在凹部23a处,下翼板23被夹在一对下脚部53a、53a之间,在一对下脚部53a、53a的上侧,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被夹在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之间。因而,一对上脚部43a、43a具有将上翼板22以卡入式(日文:スナップ式)安装于该一对上脚部43a、43a之间的弹性,一对下脚部53a、53a具有将下翼板23以卡入式安装于该一对下脚部53a、53a之间的弹性。同样地,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具有将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以卡入式安装于该一对上外壁延长部7a1、7a1之间的弹性,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具有将下侧的一对凸缘25、25以卡入时安装于该一对下外壁延长部7b1、7b1之间的弹性。并且,在使安装好的拉头2相对于拉头罩3向后方移动时,能够利用弹性而使一对上脚部43a、43a和一对下脚部53a、53a的宽度暂时扩大,从而拆卸拉头罩3。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连结部64的前侧设有第1槽部62d和第1突部62c,在连结部64的后侧设有第2槽部63d和第2突部63c,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第1槽部62d和第1突部62c,或者不设第2槽部63d和第2突部63c。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一对外壁部7、7包括一对上外壁部7a、7a和一对下外壁部7b、7b,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一对上外壁部7a、7a和一对下外壁部7b、7b中的仅一者。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上安装部42(上包围部43)包括上外壁延长部7a1,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包括上外壁延长部7a1。在该情况下,上侧的一对凸缘25、25不被覆盖,而使上安装部42仅由上板4形成。同样地,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下安装部52(下包围部53)包括下外壁延长部7b1,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包括下外壁延长部7b1。
附图标记说明
F、拉链;1、牙链带;11、拉链带;12、链牙列;12a、啮合部;12b、螺旋回转部;13、链牙;2、拉头;2a、链牙引导通路(第1链牙引导通路);2b、肩口(开口);2c、后口(开口);2d、带槽;21、拉头主体;22、上翼板;22a、凹部;23、下翼板;23a、凹部;24、引导柱;25、凸缘;26、上侧的拉片安装部;26a、突出部;26b、弯曲部;26h、贯通孔;27、下侧的拉片安装部;27a、突出部;27b、弯曲部;27h、贯通孔;29、拉片;3、拉头罩;3a、上构件;3b、下构件;3c、链牙引导通路(第2链牙引导通路);3d、安装部;3e、凹面;4、上板;4a、上孔;40、上接合部;41、上引导部;42、上安装部;43、上包围部;43a、上脚部;44、上覆盖部;45、上伸出部;46、上横档部;47、上凸部;48、上开口部;5、下板;5a、下孔;50、下接合部;51、下引导部;52、下安装部;53、下包围部;53a、下脚部;54、下覆盖部;55、下伸出部;56、下横档部;57、下凸部;58、下开口部;6、连结柱;6a、上柱;6b、下柱;61、内壁部;61a、上内壁部;61b、下内壁部;61b1、第1直线部;61b2、第2直线部;61b3、曲线部;62、前壁部(凹壁部);62a、上凹壁部;62a1、上凹壁主体;62b、下凹壁部;62b1、下凹壁主体;62c、第1突部;62d、第1槽部;63、后壁部;63a、上后壁部;63a1、上后壁主体;63b、下后壁部;63b1、下后壁主体;63c、第2突部;63d、第2槽部;64、连结部;65、上连结部;65a、连结孔;65b、卡定片;66、下连结部;66a、基部;66b、卡定柱;66c、被卡定片;W1、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的间隔;W2、凹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7、外壁部;7a、上外壁部;7a1、上外壁延长部;7b、下外壁部;7b1下外壁延长部;8、第1止挡件;9、第2止挡件;9a、插棒;9b、插座。

Claims (9)

1.一种拉链的拉头罩,其安装于拉头(2),该拉头(2)包括拉头主体(21),该拉头主体(21)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对的上翼板(22)和下翼板(23)、将所述上翼板(22)的前部和所述下翼板(23)的前部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连结起来的引导柱(24)以及由所述上翼板(22)、所述下翼板(23)和所述引导柱(24)形成的Y字状的第1链牙引导通路(2a),该拉链的拉头罩(3)的特征在于,
包括:
上板(4),其安装于所述上翼板(22);
下板(5),其安装于所述下翼板(23);
连结柱(6),其将所述上板(4)和所述下板(5)上下连结起来,并包括分别用于引导拉链(F)的一对链牙列(12、12)的啮合部侧的一对内壁部(61、61);
一对外壁部(7、7),其分别用于引导一对所述链牙列(12、12)的与该链牙列(12、12)的啮合部侧相反的一侧,且从所述上板(4)和所述下板(5)中的至少一者以缩小所述上板(4)与所述下板(5)之间的间隔的方式突出;以及
一对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其形成在所述上板(4)、所述下板(5)、一对所述外壁部(7、7)和一对所述内壁部(61、61)之间,用于将分离开的一对所述链牙列(12、12)向所述第1链牙引导通路(2a)引导,
所述上板(4)、所述下板(5)和所述连结柱(6)的朝向所述拉头(2)的移动方向中的啮合方向的面包括朝向所述拉头(2)的移动方向中的分离方向凹陷的凹面(3e),
一对所述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的一对所述内壁部(61、61)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在所述啮合方向上位于与一对所述外壁部(7、7)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一对所述外壁部(7、7)的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靠所述啮合方向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对于一对所述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的彼此相面对的所述外壁部(7)与所述内壁部(61)之间的间隔,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的间隔比所述分离方向侧的间隔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在沿着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外壁部(7)的内表面形状为一条直线形状,
所述内壁部(61)的内表面形状为包括配置在所述啮合方向侧的第1直线部(61b1)和配置在所述分离方向侧的第2直线部(61b2)的弯曲形状,
所述第2直线部(61b2)为与所述外壁部(7)的内表面形状平行的形状,
所述第1直线部(61b1)为相对于所述外壁部(7)的内表面形状倾斜并且随着朝向所述啮合方向的前端部侧去而靠近所述外壁部(7)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4)和所述下板(5)彼此独立,
所述连结柱(6)包括:部分的凹壁部(62),其形成凹面(3e);以及连结部(64),其在比所述凹壁部(62)靠所述分离方向侧的位置将所述上板(4)和所述下板(5)上下连结起来,
所述凹壁部(62)包括:上凹壁部(62a),其构成所述凹面(3e)的上侧,从所述上板(4)向下方突出;以及下凹壁部(62b),其构成所述凹面(3e)的下侧,从所述下板(5)向上方突出,
所述上凹壁部(62a)和所述下凹壁部(62b)上下叠合,并且所述上凹壁部(62a)在彼此重合的面侧包括第1槽部(62d),所述下凹壁部(62b)在彼此重合的面侧包括与所述第1槽部(62d)嵌合的第1突部(62c),
所述第1槽部(62d)和所述第1突部(62c)位于比所述连结部(64)靠所述啮合方向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4)包括安装于所述上翼板(22)的上安装部(42),
所述上安装部(42)包括用于包围所述上翼板(22)的外周的局部的上包围部(43)以及用于覆盖所述上翼板(2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覆盖部(44),
所述上包围部(43)构成贯穿所述上板(4)的上孔(4a)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该拉链的拉头罩安装于所述拉头(2),所述拉头(2)包括所述拉头主体(21),所述拉头主体(21)除具有所述上翼板(22)、所述下翼板(23)、所述引导柱(24)以及所述第1链牙引导通路(2a)之外还包括在所述上翼板(22)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6),
所述上覆盖部(44)包括从所述上板(4)的一对所述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侧以缩窄所述上孔(4a)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上伸出部(45、45),
一对所述上伸出部(45、45)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将所述上翼板(22)的上表面侧的所述拉片安装部(26)夹在一对所述上伸出部(45、45)之间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板(5)包括安装于所述下翼板(23)的下安装部(52),
所述下安装部(52)包括用于包围所述下翼板(23)的外周的局部的下包围部(53)以及用于覆盖所述下翼板(23)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下覆盖部(54),
所述下包围部(53)构成贯穿所述下板(5)的下孔(5a)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该拉链的拉头罩安装于所述拉头(2),所述拉头(2)包括所述拉头主体(21),所述拉头主体(21)除具有所述上翼板(22)、所述下翼板(23)、所述引导柱(24)以及所述第1链牙引导通路(2a)之外,还包括在所述下翼板(23)的下表面侧突出的拉片安装部(27),
所述下覆盖部(54)包括从一对所述第2链牙引导通路(3c、3c)以缩窄所述下孔(5a)的方式伸出的一对下伸出部(55、55),
一对所述下伸出部(55、55)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将所述下翼板(23)的下表面的所述拉片安装部(27)夹在一对所述下伸出部(55、55)之间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拉链的拉头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板(4)包括:一对上引导部(41、41),其用于引导一对所述链牙列(12、12)的上表面侧;上接合部(40),其将一对所述上引导部(41、41)接合起来;以及上安装部(42),其与一对所述上引导部(41、41)及所述上接合部(40)共同地形成,用于将所述上板(4)安装于所述上翼板(22),
所述上安装部(42)除具有一对所述上引导部(41、41)及所述上接合部(40)之外还包括从一对上引导部(41、41)向所述分离方向侧突出并且用于夹持所述上翼板(22)的一对上脚部(43a、43a),
所述下板(5)包括:一对下引导部(51、51),其用于引导一对所述链牙列(12、12)的下表面侧;下接合部(50),其将一对所述下引导部(51、51)接合起来;以及下安装部(52),其与一对所述下引导部(51、51)及所述下接合部(50)共同地形成,用于将所述下板(5)安装于所述下翼板(23),
所述下安装部(52)除具有一对所述下引导部(51、51)及所述下接合部(50)之外还包括从一对所述下引导部(51、51)向所述分离方向侧突出并且用于夹持所述下翼板(23)的一对下脚部(53a、53a),
一对所述上脚部(43a、43a)具有能够将所述上翼板(22)以卡入式安装于一对所述上脚部(43a、43a)之间的弹性,一对所述下脚部(53a、53a)具有能够将所述下翼板(23)以卡入式安装于一对所述下脚部(53a、53a)之间的弹性。
CN201480081751.9A 2014-09-01 2014-09-01 拉链的拉头罩 Active CN1066870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72958 WO2016035125A1 (ja) 2014-09-01 2014-09-01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7005A CN106687005A (zh) 2017-05-17
CN106687005B true CN106687005B (zh) 2019-01-22

Family

ID=5543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1751.9A Active CN106687005B (zh) 2014-09-01 2014-09-01 拉链的拉头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68166B2 (zh)
JP (1) JP6225266B2 (zh)
CN (1) CN106687005B (zh)
DE (1) DE112014006920T5 (zh)
TW (1) TWI563932B (zh)
WO (1) WO2016035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12992B2 (en) * 2014-09-19 2019-02-26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JP3206107U (ja) * 2016-06-17 2016-09-0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スライダーカバーおよびスライダーセット
CN108634495A (zh) * 2018-07-30 2018-10-12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拉头罩及其应用的拉链
JP7376283B2 (ja) * 2019-08-27 2023-11-0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及びバックル雄部材
EP4066678A4 (en) 2019-11-29 2022-11-02 Ykk Corporation ZIPPER
JP7260461B2 (ja) * 2019-12-04 2023-04-1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溝遮蔽ユニット
WO2021171518A1 (ja) * 2020-02-27 2021-09-0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653725B1 (en) * 2021-11-09 2023-05-23 Kcc Zipper Co., Ltd. Anti-pinch zipper
CN114009906A (zh) * 2021-11-29 2022-02-08 晋江市荣威拉链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卡死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55652A (en) * 1955-11-25 1958-10-14 Ralph E Jones Zipper slider
US2933792A (en) * 1957-11-12 1960-04-26 Eric W Malmborg Snag-proof slide fastener guard
JPS484036Y1 (zh) 1969-05-12 1973-02-01
US4819308A (en) * 1988-03-14 1989-04-11 Baroky Julian K Zipper guard
JPH0753122B2 (ja) * 1988-12-14 1995-06-07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施錠スライダー
JP3037704B2 (ja) 1989-10-04 2000-05-08 日本ケミコン株式会社 電解コンデンサ用電解液
JPH03120814U (zh) * 1990-03-26 1991-12-11
US6701584B2 (en) * 2002-03-21 2004-03-09 The Coleman Company, Inc. Zipper guard
US6742225B2 (en) * 2002-09-20 2004-06-01 Z Gear, Inc. Connect-release zipping system
JP2005160785A (ja) * 2003-12-03 2005-06-23 Sukuramu:Kk 噛み挟みのないファスナー
CN2738604Y (zh) * 2004-10-27 2005-11-09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夹布拉链头
CN201192128Y (zh) * 2008-05-22 2009-02-11 毕万民 一种可防夹衣物的拉链夹
EP2891425B1 (en) * 2012-08-31 2017-05-31 YKK Corporation Slider cov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slide fastener with slider cover
JP3193160U (ja) * 2014-07-08 2014-09-18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カバー及び該スライダーカバー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6198270A (ja) * 2015-04-09 2016-12-01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ダー操作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6920T5 (de) 2017-05-18
JP6225266B2 (ja) 2017-11-01
WO2016035125A1 (ja) 2016-03-10
TW201611744A (en) 2016-04-01
US20170280834A1 (en) 2017-10-05
US9968166B2 (en) 2018-05-15
TWI563932B (zh) 2017-01-01
CN106687005A (zh) 2017-05-17
JPWO2016035125A1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7005B (zh) 拉链的拉头罩
CN103153119B (zh) 拉链
CN104661553B (zh) 拉链的拉头罩及附有拉头罩的拉链
CN103153120A (zh) 拉链
ES2388063T3 (es) Cierre de cremallera de tipo oculto
EP1961325B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3271518B (zh) 一种快脱拉链的下止组件
CN103416921B (zh) 带扣
CN103153122B (zh) 拉链
TWI401040B (zh) zipper
EP2604138A1 (en) Slide fastener
CN106714611B (zh) 拉链用拉头
TW200934405A (en) Metallic double-sided element and slide fasten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CN105266285B (zh) 拉头罩以及具有该拉头罩的拉链
CN104902775A (zh) 侧释放带扣组件
WO2014063031A4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and method of insertion thereof
CN103153118A (zh) 拉链
KR970008148B1 (ko) 지퍼
CN101643049B (zh) 后部装饰夹
CN106455766A (zh) 拉链用拉头
CN205624793U (zh) 可防夹布的拉链
CN109788826B (zh) 拉头及拉链
CN203692690U (zh) 具有新型下止组件的隐形拉链
CN205624801U (zh) 可防咬布的拉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