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4859B - zipper - Google Patents

zi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4859B
TWI524859B TW103116151A TW103116151A TWI524859B TW I524859 B TWI524859 B TW I524859B TW 103116151 A TW103116151 A TW 103116151A TW 103116151 A TW103116151 A TW 103116151A TW I524859 B TWI524859 B TW I5248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tape
zipper
stopper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9334A (zh
Inventor
Ryo Tanaka
Makoto Takayama
Ryo Mikuma
Shigeyoshi Takazaw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09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9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8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4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with quick opening devices
    • A44B19/388Bottom end stop means for quick opening slide fasten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在拉鏈布帶之布帶側緣部排列設置有複數個拉鏈鏈齒之拉鏈,尤其是關於一種將止擋以與左右之鏈齒排之一端部連續之方式固著於左右之鏈帶的拉鏈。
一般而言,拉鏈包括:左右一對鏈帶,其等於左右一對拉鏈布帶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沿著布帶長度方向形成有鏈齒排;滑件,其可滑動地安裝於左右之鏈齒排;第1止擋(有時亦稱為下止擋),其與左右之鏈齒排之一端部連續並固著於左右之鏈帶,且供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以及第2止擋(有時亦稱為上止擋),其於左右之鏈齒排之另一端部分別固著於左右之鏈帶,且供滑件之導入口側端部抵接。
左右之鏈帶包括具備布帶主體部及布帶側緣部(鏈齒安裝部)之帶狀之拉鏈布帶、以及安裝於拉鏈布帶之布帶側緣部之複數個拉鏈鏈齒,且藉由安裝於各拉鏈布帶之複數個拉鏈鏈齒而形成左右之鏈帶之各鏈齒排。
於此情形時,拉鏈鏈齒係以特定之安裝間距被安裝於拉鏈布帶。又,左右之鏈帶係使各拉鏈鏈齒之位置相對於對象方之鏈帶上之拉鏈鏈齒以安裝間距之一半之大小(即,半間距之大小)於布帶長度方向上相對地錯開而組合。
又,作為拉鏈鏈齒之形態之一,已知有對拉鏈布帶射出成形合成樹脂而形成之拉鏈鏈齒。該藉由射出成形而形成之拉鏈鏈齒通常包 括:主體部,其固著於拉鏈布帶;頸部,其自主體部向布帶外側延伸出並且具備以使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鏈齒寬度)變窄之方式收窄之形狀;以及嚙合頭部,其自頸部突出且呈橢圓形狀。
滑件包括:滑件主體,其於藉由引導柱將導入口側端部連結之上下翼板間具備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徑;以及拉片,其可旋動地保持於配置在滑件主體之上翼板之拉片安裝柱。又,於滑件主體,沿著上下翼板之左右側緣部左右對稱地形成有左右之凸緣部。藉由使此種滑件沿著鏈齒排滑動,可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又,可解除鏈齒排之嚙合。
又,為了規定此種滑件之滑動範圍,並且防止滑件自鏈齒排脫落,如上所述,以連接於鏈齒排之方式配置有固著於左右之鏈帶之一端部(後端部)側之第1止擋、及固著於另一端部(前端部)側之第2止擋。
關於此種拉鏈,例如於日本專利實公昭56-37605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拉鏈,該拉鏈係考慮到拉鏈鏈齒、滑件及第1止擋(下止擋)之相對關係,於在滑件接觸於第1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時,防止拉鏈之拉裂強度下降。
如圖11所示,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拉鏈80包括:左右之鏈帶81,其等於拉鏈布帶83以特定之安裝間距安裝有複數個拉鏈鏈齒82;滑件90,其沿著左右之鏈帶81之鏈齒排滑動;以及第1止擋100,其於左右之鏈帶81之一端部橫跨左右之鏈齒排而固著。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布帶83之長度方向,尤其是將以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而使拉鏈80閉合之方式使滑件90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將以使左右之拉鏈鏈齒82分離而將拉鏈80拉開之方式使滑件90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
所謂左右方向係指拉鏈布帶83之布帶寬度方向,且為與拉鏈布 帶83之布帶面平行且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又,所謂上下方向係指拉鏈布帶83之布帶正背方向,尤其是將對拉鏈布帶83配置有滑件90之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
該專利文獻1中之第1止擋100包括:基部101,其供滑件90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以及嵌入部102,其經由階差而配置於基部101之鏈齒排側端部(前端部)。第1止擋100之嵌入部102係與拉鏈鏈齒82一體地形成。又,嵌入部102於使滑件90抵接於第1止擋100之基部101時,插入並嵌入至滑件90之鏈齒引導路徑內,藉此,防止該滑件90相對於布帶長度方向順時針或逆時針地傾動。
專利文獻1中之滑件90之滑件主體91包括:上下翼板92;引導柱93,其將上下翼板92之一端部間連結;以及左右之凸緣部94a、94b,其等係沿著上下翼板92之左右側緣部配置。又,於上下翼板92間形成有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徑,該鏈齒引導路徑將形成於引導柱93之左右兩側之2個導入口與形成於上下翼板92之另一端側之嚙合口連通。
又,於專利文獻1之滑件90中,左右之凸緣部94a、94b係使各凸緣部94a、94b之導入口側端緣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相互不同,而相互非對稱地形成。例如於圖9所示之滑件90之情形時,雖然左右之凸緣部94a、94b之嚙合口側端緣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被設定為大致相同之位置,但左側之凸緣部94a之導入口側端緣(前端緣)之位置以較右側之凸緣部94b之導入口側端緣(前端緣)之位置更遠離嚙合口之方式被設定於前方側,從而使左側之凸緣部94a之長度(沿上下翼板92之左右側緣之尺寸)長於右側之凸緣部94b之長度。
尤其是於專利文獻1中,左側之凸緣部94a之長度係以如下方式設定:於滑件90抵接於第1止擋100之基部101之狀態下,左側之凸緣部94a與接觸於該左側之凸緣部94a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前端部)之拉 鏈鏈齒82a(以下稱為導入口側鏈齒)的接觸區域成為拉鏈鏈齒82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
又,右側之凸緣部94b之長度係以如下方式設定:於滑件90抵接於第1止擋100之基部101之狀態下,右側之凸緣部94b與接觸於該右側之凸緣部94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前端部)之拉鏈鏈齒(導入口側鏈齒)82a的接觸區域成為拉鏈鏈齒82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
即,左右之拉鏈鏈齒82通常係如上所述般使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相互以半間距之大小相對地錯開而安裝於各拉鏈布帶83,故而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改變左側之凸緣部94a與右側之凸緣部94b之長度,可使左右之各凸緣部94a、94b相對於各自之導入口側鏈齒82a以拉鏈鏈齒82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此處,對包含例如左右之凸緣部以相同之長度相互左右對稱地配置之通常之滑件的拉鏈之情形進行說明。於左右之凸緣部具有相同長度之滑件中,於滑件抵接於第1止擋之基部之狀態下,左右之凸緣部中之一者係以使與導入口側鏈齒之接觸區域成為與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相同之大小之方式,使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相對於導入口側鏈齒對準而配置。於此情形時,該滑件中之另一凸緣部係以如下方式配置:因左右之拉鏈鏈齒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對位置不同,而導致與導入口側鏈齒之接觸區域未達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
於在此種滑件抵接於第1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之情形時,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的導入口側鏈齒因上述橫向拉力之作用而相對於滑件一面沿著凸緣部向導入口側滑動一面移動,並且對該導入口側鏈齒施加以將嚙合頭部側之間距拉開之方式旋轉之方向之力。
其結果,存在如下情況:導入口側鏈齒變得易於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超出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向滑件之外側飛出,進而,飛出至其外側之導入口側鏈齒容易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
若如此般導入口側鏈齒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則因該導入口側鏈齒而阻礙滑件之移動,從而無法使滑件朝向鏈齒排之嚙合方向順利地滑動。進而,於此情形時,存在拉鏈之使用者欲使滑件滑動而過度地拉拽拉片之情況,故而有產生如下不良情況之虞,即,滑件自鏈齒排偏離並脫落而無法將拉鏈閉合,或滑件、拉鏈鏈齒及拉鏈布帶受到過大之力而損壞。
相對於此,於專利文獻1中,如上所述,以如下方式構成滑件90:使滑件90中之左右之凸緣部94a、94b之長度相互不同,使左右之各凸緣部94a、94b相對於各自之導入口側鏈齒82a以拉鏈鏈齒82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因此,即便於專利文獻1之滑件90抵接於第1止擋100之基部101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81受到橫向拉力,亦可穩定地維持使左右之各凸緣部94a、94b抵接於導入口側鏈齒82a之狀態,且難以產生導入口側鏈齒82a自滑件90之鏈齒引導路徑內超出凸緣部94a、94b之導入口側端緣向外側飛出之事態。
因此,於專利文獻1之拉鏈80中,可提高拉鏈80拉開之狀態下之對抗橫向拉力之強度(拉裂強度),又,難以產生於此前之拉鏈80中成為問題之因導入口側鏈齒82a卡在凸緣部94a、94b之外壁側而引起之不良情況。
且說,作為拉鏈之一種,自先前以來,已知有一種用於濕式潛水服(wet suit)或高筒防水靴等拉鏈被安裝製品之開閉部或開口部、且具備防止於該開閉部或開口部閉合時水等液體進入至內部之防水性(防水構造)的拉鏈(以下稱為防水性拉鏈)。
防水性拉鏈通常包括:左右一對鏈帶,其等於具備合成樹脂製之防水層之防水性布帶之布帶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以及滑件,其可沿著鏈齒排滑動。此種防水性拉鏈係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而使左右之防水性布帶之對向側緣部彼此密接,藉此防止水經由左右之防水性布帶間而自布帶正面側侵入至布帶背面側(或自布帶背面側侵入至布帶正面側)。
又,於防水性拉鏈中,多數情況下於鏈齒排之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別配置有第1及第2止擋,藉由該等第1及第2止擋限制滑件之滑動範圍。
此種防水性拉鏈之一例係揭示於例如國際公開第2011/077570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等。
該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防水性拉鏈係於供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之第1止擋具有特徵。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專利文獻2中之第1止擋係藉由射出成形合成樹脂而橫跨左右之鏈齒排固著於左右之防水性布帶。又,第1止擋係與形成左右之鏈齒排之拉鏈鏈齒中之配置於最靠第1止擋側之拉鏈鏈齒(以下稱為最後端鏈齒)之主體部連結,並且以該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露出至外部之方式,於第1止擋之滑件抵接端部(前端部)之與該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對向之位置,設置有朝向後方凹設之凹部。
藉由在第1止擋形成此種凹部,可將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收容於凹部內,並且可於凹部內使左右之拉鏈布帶之對向端面以相互壓接之狀態露出。
根據專利文獻2,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防水性拉鏈之第1止擋,可提高拉鏈布帶彼此之密接力較弱之第1止擋周邊之防水性,又,可防止於射出成形第1止擋時溶融樹脂流入至不必要之部位,從而容易 製造拉鏈。
又,於該專利文獻2中,作為變化例,記載有第1止擋之形態不同之防水性拉鏈。
該專利文獻2之變化例之防水性拉鏈之第1止擋係藉由射出成形合成樹脂而橫跨左右之鏈齒排固著於左右之防水性布帶。又,於該第1止擋之滑件抵接端部(前端部),在與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對向之位置設置有朝向後方凹設之凹部,並且於隔著該凹部之前端部之左右兩側配置有朝向前方突出之第1突出部與第2突出部。
於此情形時,第1止擋之第1突出部係以覆蓋最後端鏈齒之表面之一部分之方式連結於該最後端鏈齒。又,第2突出部係以連結於與最後端鏈齒嚙合之對象方之拉鏈鏈齒之方式,較第1突出部向前方更長地突出而形成。
即便為此種變化例之防水性拉鏈,亦可獲得如上所述之效果。再者,於專利文獻2之變化例之防水性拉鏈中,如上所述,雖然第1止擋中之第1突出部之突出長度與第2突出部之突出長度不同,但未對各自之突出長度之尺寸或第1突出部之前端面與第2突出部之前端面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隔距離等進行具體說明。
又,於專利文獻2中,並未對如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討論之問題進行任何考慮,上述問題係於在滑件抵接於第1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一鏈帶中之導入口側鏈齒變得易於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向外側飛出並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昭56-376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1/077570號說明書
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拉鏈80中,如上所述,藉由改變滑件90中之左側之凸緣部94a與右側之凸緣部94b之長度,可使得於在滑件90抵接於第1止擋100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81受到橫向拉力時,一鏈帶81中之導入口側鏈齒82a難以自滑件90之鏈齒引導路徑內向外側飛出。
然而,關於如專利文獻1般左右之凸緣部94a、94b之長度不同之滑件90,必須根據拉鏈鏈齒之尺寸等規格不同之拉鏈,設計並製造與各拉鏈之拉鏈鏈齒對應地分別適當地設定了左右之凸緣部之長度的專用之滑件。其結果,滑件之通用性降低,而導致拉鏈之生產成本增加。因此,期待開發出如下拉鏈,即,可利用自先前以來通常所使用之左右對稱地配置有左右之凸緣部之滑件,且可獲得與專利文獻1相同之效果。
另一方面,於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防水性拉鏈中,對在布帶正背面形成有合成樹脂製之防水層之防水性布帶射出成形複數個合成樹脂製之拉鏈鏈齒而構成鏈帶。
又,為了確保拉鏈布帶之可撓性,多數情況下形成於防水性布帶之防水層具有彈性。因此,固著於防水性布帶之各拉鏈鏈齒存在如下情況:例如於單獨之拉鏈鏈齒受到局部較強之外力時,拉鏈鏈齒之位置會略微偏移。
因此,例如於包含左右之凸緣部之長度相同之滑件之防水性拉鏈中,於在滑件抵接於第1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配置於一鏈帶之導入口側鏈齒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成為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故而可防止該導入口側鏈齒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向外側飛出。
然而,配置於另一鏈帶之導入口側鏈齒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而且,該導入口 側鏈齒自凸緣部受到局部較強之外力,從而相對於拉鏈布帶之相對位置容易偏移。
其結果,於防水性拉鏈中,配置於該另一鏈帶之導入口側鏈齒相對於滑件一面沿著凸緣部向導入口側滑動一面移動,進而變得易於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向外側飛出。因此,亦如上所述般易於產生導入口側鏈齒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而妨礙滑件之滑動之不良情況,又,其結果,有導致滑件之脫落、或者滑件或拉鏈鏈齒等拉鏈構成零件之損壞之虞。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問題而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可利用左右對稱地配置有左右之凸緣部且具有通用性之滑件,且,即便於在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亦難以產生拉鏈鏈齒自鏈齒引導路徑內向滑件之外側飛出而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之事態。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拉鏈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作為基本構成,其包括:左右一對鏈帶,其等係於左右之拉鏈布帶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排列設置複數個拉鏈鏈齒而形成鏈齒排;滑件,其可沿著上述鏈齒排滑動;以及止擋,其與左右之上述鏈齒排之一端部連續並橫跨左右之上述拉鏈布帶而固著,且供上述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且上述滑件包括:上下翼板;引導柱,其將上述上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以及左右之凸緣部,其等係沿著上述上下翼板之左右側緣部左右對稱地配置;且上述止擋中之供上述滑件抵接之側之抵接端部包含旋轉促進部,該旋轉促進部係於在上述滑件接觸於該抵接端部之一部分之狀態下左右之上述鏈帶受到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時,以上述滑件之方向朝向與上述滑件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端部接觸之左右之上述拉鏈鏈齒中之與上述凸緣 部之接觸區域較小之上述拉鏈鏈齒側傾斜之方式,促進上述滑件之旋轉。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旋轉促進部係藉由如下方式構成:上述止擋之朝向上述鏈齒排側之滑件對向端面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對位置於布帶寬度方向上不同。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旋轉後之上述滑件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與於該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上述拉鏈鏈齒以各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進而,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止擋之上述滑件對向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拉鏈布帶之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
又,較佳為,上述止擋包括:止擋本體部,其橫跨左右之上述拉鏈布帶而固著;以及突出部,其自上述止擋本體部向上述鏈齒排側突出。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旋轉後之上述滑件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位置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之間隔具有上述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大小。
又,較佳為於上述拉鏈布帶之至少一布帶面形成有合成樹脂製之防水層。
本發明之拉鏈包括:左右一對鏈帶;滑件,其對稱地配置有左右之凸緣部;以及止擋(第1止擋),其固著於左右之鏈帶之一端部,且供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又,止擋中之供滑件抵接之側之抵接端部包含旋轉促進部,該旋轉促進部係於在滑件接觸於抵接端部之一部分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以滑件之方向朝向左右之導入口側鏈齒(與滑件之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拉鏈鏈 齒)中之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導入口側鏈齒(具體而言為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尺寸之一半的導入口側鏈齒)側傾斜之方式促進滑件之旋轉。
若為如上所述之包括具備旋轉促進部之止擋之本發明之拉鏈,則可於在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止擋之狀態(即,拉鏈拉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使滑件朝向左右之導入口側鏈齒中之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導入口側鏈齒側與拉鏈布帶之布帶面平行地旋轉,從而使滑件之方向容易傾斜。
此處,所謂滑件之方向,具體而言係指於俯視或仰視拉鏈時,滑件主體中之上下翼板之寬度方向之中心軸線所朝向之方向。又,於本發明中,所謂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尺寸,基本上係指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之狀態下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尺寸,而並非指拉鏈布帶局部地彎曲而拉鏈鏈齒之方向斜向地傾斜之狀態下之主體部之實際上之布帶長度方向(滑件滑動方向)上之尺寸。
於本發明中,如上所述般滑件受到橫向拉力而朝特定之方向傾斜,藉此,可使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導入口側鏈齒相對於滑件自鏈齒引導路徑朝向導入口之外側相對地移動。藉由如此般使導入口側鏈齒相對於滑件積極地移位,即便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亦能夠使該導入口側鏈齒難以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
藉此,變得難以產生因導入口側鏈齒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而引起之先前之不良情況,故而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滑件之移動不會受到導入口側鏈齒阻礙,可使滑件朝向鏈齒排之嚙合方向順利地滑動。又,亦不存在以過度之力使滑件滑動之情況,故而亦可防止滑件、拉鏈鏈齒、及拉鏈布帶受到過大之力而損壞。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止擋之旋轉促進部係藉由止擋之朝向鏈齒排側之滑件對向端面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對位置於布帶寬度方向上 不同而構成。例如,若藉由在止擋之滑件對向端面,使第1對向區域(例如左側對向區域)與第2對向區域(例如右側對向區域)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相互不同而構成旋轉促進部,則可於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以使與該止擋接觸之滑件之方向朝特定方向傾斜之方式穩定地促進滑件之旋轉,上述第1對向區域係與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右一側之角部對向,上述第2對向區域係與另一側之角部對向。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旋轉後方向傾斜之滑件中之左右之凸緣部與於該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拉鏈鏈齒以各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即,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於滑件與止擋接觸且其方向未傾斜時,配置於左右之鏈帶中之一者之導入口側鏈齒以該導入口側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與滑件之凸緣部接觸,但配置於另一鏈帶之導入口側鏈齒以未達導入口側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之區域與滑件之凸緣部接觸。
因於此種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故而如上所述,使滑件朝特定之方向旋轉而使滑件之方向傾斜,藉此,於旋轉前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主體部之一半之導入口側鏈齒相對於滑件自鏈齒引導路徑朝向導入口之外側相對地移動,從而可使該導入口側鏈齒成為不與滑件之凸緣部接觸之狀態。
如此,於導入口側鏈齒成為不與滑件之凸緣部接觸之狀態時,於該導入口側鏈齒所接觸到之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拉鏈鏈齒變更為鄰接於導入口側鏈齒之止擋側之拉鏈鏈齒(以下稱為鄰接鏈齒)。於此情形時,該鄰接鏈齒與滑件之凸緣部以該鄰接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因此,於本發明之拉鏈中,可使旋轉後方向傾斜之滑件中之左右之凸緣部與於該凸緣部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拉鏈鏈 齒如上所述般成為以各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之狀態,從而可充分地確保左右之拉鏈鏈齒與左右之凸緣部之接觸面積。
藉此,即便左右之鏈帶持續受到橫向拉力,亦能穩定地維持其等之拉鏈鏈齒與凸緣部接觸之狀態,從而可承受橫向拉力,因此可使得更難以產生其等之拉鏈鏈齒自滑件之鏈齒引導路徑內超出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飛出並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之情況。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止擋之滑件對向端面具有相對於拉鏈布帶之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藉此,可穩定地構成止擋之旋轉促進部,且可於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容易使滑件之方向傾斜。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止擋包括橫跨左右之拉鏈布帶而固著之止擋本體部、及自止擋本體部向鏈齒排側突出之突出部。於此情形時,突出部之布帶寬度方向上之尺寸(寬度尺寸)係設定為小於止擋之抵接端部之寬度尺寸之一半之大小。
藉由止擋包含此種突出部,於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可穩定地促進滑件之旋轉,且可更容易地使滑件之方向傾斜。又,藉由使旋轉之滑件抵接於止擋本體部之滑件對向面,可防止滑件之方向過度傾斜。藉此,可防止使該滑件朝鏈齒排之閉合方向滑動時滑件之操作性下降,而可使滑件順利地滑動。
進而,於本發明之拉鏈中,旋轉後方向傾斜之滑件中之左右之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位置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之間隔具有拉鏈鏈齒之主體部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大小。藉由使滑件之方向傾斜為此種狀態,可使於旋轉前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主體部之一半之導入口側鏈齒相對於滑件相對地移動至不與凸緣部接觸之位置,藉此,可有效地防止該導入口側鏈齒卡在凸緣部之外壁側。
而且,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拉鏈可較佳地用作在拉鏈布帶之至 少一布帶面形成有合成樹脂製之防水層之所謂防水性拉鏈。於防水性拉鏈中,如上所述,由於防水層具有彈性,故而存在拉鏈鏈齒之位置相對於布帶略微偏移之情況,因此,先前,於在拉鏈拉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時,多數情況下,導入口側鏈齒會卡在滑件之凸緣部之外壁側而產生不良情況。
相對於此,本發明之拉鏈係如上所述般,即便於滑件抵接於止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受到橫向拉力,拉鏈鏈齒亦難以卡在滑件之凸緣部之外壁側,可消除先前之防水性拉鏈容易產生之不良情況。因此,根據本發明,可簡單地構成拉鏈拉開之狀態下之對抗橫向拉力之強度(拉裂強度)得到提高之防水性拉鏈。
1、2‧‧‧拉鏈
10‧‧‧鏈帶
11‧‧‧防水性布帶
12‧‧‧拉鏈鏈齒
12a‧‧‧導入口側鏈齒
12b‧‧‧鄰接鏈齒
13‧‧‧鏈齒排
15‧‧‧嚙合頭部
16‧‧‧頸部
17‧‧‧主體部
18‧‧‧肩部
19‧‧‧腳部
20‧‧‧滑件
21‧‧‧滑件主體
22‧‧‧上翼板
23‧‧‧下翼板
24‧‧‧引導柱
25a‧‧‧左側之凸緣部
25b‧‧‧右側之凸緣部
26‧‧‧拉片安裝柱
30‧‧‧第1止擋(下止擋)
31‧‧‧第1止擋本體部
32‧‧‧第1延出部
33‧‧‧前方突出部
40‧‧‧第2止擋(上止擋)
41‧‧‧第2止擋本體部
41a‧‧‧滑件抵接部
41b‧‧‧滑件插入部
41c‧‧‧突條部
42‧‧‧第2延出部
50‧‧‧鏈帶
51‧‧‧防水性布帶
51a‧‧‧芯繩部
52‧‧‧拉鏈鏈齒
52a‧‧‧導入口側鏈齒
52b‧‧‧鄰接鏈齒
53‧‧‧鏈齒排
54‧‧‧片材構件
55‧‧‧第1鏈齒部
55a‧‧‧第1主體部
55b‧‧‧頸部
55c‧‧‧嚙合頭部
56‧‧‧第2鏈齒部
56a‧‧‧第2主體部
56b‧‧‧鏈齒頭部
60‧‧‧滑件
61‧‧‧滑件主體
61a‧‧‧拉片
62‧‧‧上翼板
63‧‧‧下翼板
64‧‧‧引導柱
65a‧‧‧左側之凸緣部
65b‧‧‧右側之凸緣部
66‧‧‧拉片安裝柱
70‧‧‧第1止擋(下止擋)
71‧‧‧第1半部
72‧‧‧第2半部
75‧‧‧第2止擋(上止擋)
80‧‧‧拉鏈
81‧‧‧鏈帶
82‧‧‧拉鏈鏈齒
82a‧‧‧拉鏈鏈齒(導入口側鏈齒)
83‧‧‧拉鏈布帶
90‧‧‧滑件
91‧‧‧滑件主體
92‧‧‧上下翼板
93‧‧‧引導柱
94a‧‧‧左側之凸緣部
94b‧‧‧右側之凸緣部
100‧‧‧第1止擋
101‧‧‧基部
102‧‧‧嵌入部
D‧‧‧左右之凸緣部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間隔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2係將該拉鏈之第1止擋(下止擋)放大表示之仰視圖。
圖3係將於該拉鏈中使滑件接觸於第1止擋之狀態放大表示之俯視圖。
圖4係於圖3之狀態下以剖面表示滑件之局部剖面圖。
圖5係表示使滑件之方向傾斜之狀態之局部剖面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7係將該拉鏈之拉鏈鏈齒放大表示之立體圖。
圖8係表示該拉鏈之第1止擋(下止擋)之仰視圖。
圖9係將於該拉鏈中使滑件接觸於第1止擋之狀態放大表示之局部剖面圖。
圖10係表示使滑件之方向傾斜之狀態之局部剖面圖。
圖11係表示先前之拉鏈中之鏈帶、滑件及第1止擋之關係之局部剖面圖。
以下,對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列舉實施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任何限定,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可進行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之各實施例中說明之拉鏈係構成為防水性拉鏈,但本發明亦可同樣地應用於不具備防水構造之通常之拉鏈。又,於以下之各實施例中,如下所述,對拉鏈布帶射出成形熱塑性樹脂而排列設置複數個單獨拉鏈鏈齒,藉此構成鏈帶,但於本發明中,亦可藉由將形成為線圈狀或鋸齒狀之連續之拉鏈鏈齒縫製於拉鏈布帶而構成鏈帶。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之俯視圖。圖2係將該拉鏈之第1止擋放大表示之仰視圖。圖3係將於該拉鏈中使滑件接觸於第1止擋之狀態放大表示之俯視圖。
再者,如上所述,於拉鏈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布帶之布帶長度方向,且係與滑件滑動之滑動方向相同之直線性方向。尤其是,將以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將以解除鏈齒排之嚙合之方式使滑件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
又,所謂左右方向係指拉鏈布帶之布帶寬度方向,且係與拉鏈布帶之布帶面平行且與布帶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尤其是,於本實施例1及下述實施例2中,如圖1所示,將拉鏈之俯視圖(即,以使拉鏈之前後方向成為圖式之上下方向之方式表示之情形)中之左方向及右方向分別設為左方及右方。
進而,所謂上下方向係指與拉鏈布帶之布帶面正交之布帶正背方向,尤其是,將對拉鏈布帶配置有滑件之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
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構成為防水性拉鏈,該防水性拉鏈具備如於該拉鏈1閉合時水等液體不會自布帶正面側滲漏至布帶背面側(或自布帶背面側滲漏至布帶正面側)之防水構造。
該防水性拉鏈1包括:左右一對鏈帶10,其等係於防水性布帶11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射出成形有複數個合成樹脂製拉鏈鏈齒12;滑件20,其可滑動地安裝於包含複數個拉鏈鏈齒12之鏈齒排13;第1止擋(下止擋)30,其連接於鏈齒排13之後端部;以及第2止擋(上止擋)40,其連接於鏈齒排13之前端部。
本實施例1中之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係於織成或編成為帶狀之拉鏈布帶之布帶正面及布帶背面積層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或氯乙烯系之熱塑性彈性體之防水層而構成。
防水性布帶11之防水層包含如上所述之熱塑性彈性體,藉此,可穩定地確保防水性。又,由於可提高防水性布帶11之柔軟性而將防水性布帶11向布帶正背方向或布帶寬度方向彎折,故而防水性拉鏈1之操作變得容易。又,若拉鏈布帶之整個面由熱塑性彈性體覆蓋,則可藉由高頻熔接等容易地進行向濕式潛水服等拉鏈被安裝製品之安裝。
左右之各防水性布帶11包括:布帶主體部,其沿著布帶長度方向安裝有拉鏈被安裝製品;以及布帶側緣部(亦稱為鏈齒安裝部),其配置於布帶主體部之內側。
本實施例1之拉鏈鏈齒12係藉由射出成形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碳酸酯等熱塑性樹脂而形成。又,複數個拉鏈鏈齒12係於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之布帶側緣部沿著布帶長度方向以特定之安裝間距安裝而構成鏈齒排13。
例如,如圖3及圖4所示,各拉鏈鏈齒12包括:嚙合頭部15,其於前後方向上呈橢圓形狀;頸部16,其自嚙合頭部15連續地形成,且具有收窄之形狀;主體部17,其自頸部16連續地形成;肩部18,其自 頸部16及主體部17沿前後方向延伸設置;以及腳部19,其自主體部17之布帶內方側端部經由分岔部而分支延伸設置。進而,於嚙合頭部15之頂部(前端部),凹設有用以供嚙合對象側之拉鏈鏈齒12之肩部18與防水性布帶11之布帶側端緣嵌入之嵌入凹部。
進而,如圖4所示,各拉鏈鏈齒12夾隔著防水性布帶11之布帶側緣部而包括配置於布帶正面側之第1鏈齒半部(正面側鏈齒半部)、及配置於布帶背面側之第2鏈齒半部(背面側鏈齒半部)。
各拉鏈鏈齒12之第1及第2鏈齒半部具有以防水性布帶11為基準相互上下對稱之形狀,分別固著於防水性布帶11之防水層,並且經由穿設於防水性布帶11之未圖示之貫通孔而連結一體化。
於此情形時,拉鏈鏈齒12具有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大於與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鄰之拉鏈鏈齒12之間之尺寸之關係。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尺寸關係,可較佳地應用於存在如上所述之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大於與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鄰之拉鏈鏈齒12之間之尺寸之關係的鏈帶。亦即,於滿足此種尺寸關係之情形時,作為一鏈帶10側之拉鏈鏈齒12,例如若自左側之拉鏈鏈齒12中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端部沿布帶寬度方向平行地繪製假想線,則該假想線通過右側之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區域。因此,關於位於滑件20之導入口側之2個導入口側鏈齒中之一側之導入口側鏈齒,容易產生與凸緣部之接觸區域未達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之關係。
本實施例1之滑件20包括滑件主體21、及可旋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21之未圖示之拉片。又,滑件主體21包括:上下翼板22、23;引導柱24,其將上下翼板22、23之一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左右之凸緣部25a、25b,其等配置於上下翼板22、23之左右側緣部;以及拉 片安裝柱26,其豎立設置於上翼板22之上表面側。
於滑件主體21之前端,將引導柱24夾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並且於滑件主體21之後端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22、23間,形成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徑。進而,在滑件主體21中之配置於上翼板22之左右之上凸緣部25a、25b與配置於下翼板23之左右之下凸緣部25a、25b之間,形成有供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插通之布帶插通間隙。
又,於本實施例1中,滑件主體21中之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係以上下翼板22、23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地形成。亦即,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自導入口側之端部至嚙合口側之端部之長度相同。進而,以隨著自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嚙合口側之與前後方向平行之部位朝向導入口側於左右寬度方向上擴寬之方式彎曲之長度之尺寸係設定為可確保與配置於左右之鏈帶10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中之一者(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如圖4所示般為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之接觸區域於俯視時大小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相同。導入口側鏈齒12a之接觸區域係凸緣部25a、25b之寬度方向中心線側之內壁與鏈齒12a之主體部17接觸之部位,且為由該接觸之部位之前後方向之長度與上下方向之長度所形成之面。
此處,所謂導入口側鏈齒12a,如圖4所示,意指於使滑件20以沿布帶長度方向之方向與第1止擋30之下述前方突出部33接觸時,與滑件20之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拉鏈鏈齒12。又,所謂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中之彎曲之長度之尺寸係指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中之自嚙合口側端緣至導入口側端緣為止之沿著上下翼板22、23之左右側緣彎曲之方向之距離。
再者,本發明之拉鏈1中所使用之滑件20亦可包括停止機構,該停止機構係藉由包括裝設於滑件主體21之停止爪體及推壓停止爪體之 推壓構件而可保持相對於鏈齒排13停止之位置。
本實施例1之第1止擋30係以連接於鏈齒排13之後端部側,且決定滑件20之滑動範圍之後端位置之方式配置。該第1止擋30係藉由射出成形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或氯乙烯系之熱塑性彈性體而形成。
又,第1止擋30包括:第1止擋本體部31,其以連接於鏈齒排13之方式配置;第1延出部32,其自第1止擋本體部31經由階差而向後方延伸出;以及前方突出部33,其自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向前方側(鏈齒排13側)突出。該等第1止擋本體部31、第1延出部32及前方突出部33係成形一體化。
進而,第1止擋本體部31、第1延出部32及前方突出部33包括固著於布帶正面側之第1半部(正面側半部)、及固著於布帶背面側之第2半部(背面側半部),且該等第1及第2半部具有以防水性布帶11為基準相互正背對稱之形狀。
第1止擋本體部31係橫跨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而固著,且布帶正背方向上之尺寸(厚度尺寸)係設定為大於拉鏈鏈齒12之固定之大小。
於此情形時,第1止擋本體部31之未配置前方突出部33之區域內之前端部側之脊線(或前端面)與後端部側(第1延出部32側)之脊線(或後端面)係大致平行地配置,第1止擋本體部31之與滑件20對向之未配置前方突出部33之區域之前端面係與布帶寬度方向平行地形成。
又,第1止擋本體部31中之左右之側緣部側之脊線(或左右之側面)係以該脊線(或側面)彼此之間隔(換言之,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布帶寬度方向上之寬度尺寸)朝向後方遞減之方式,相對於布帶長度方向傾斜地配置。因此,第1止擋本體部31具有俯視及仰視時呈大致梯形狀之形態。
進而,第1止擋本體部31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12嚙合之狀態下埋 設鏈齒排13之後端部。藉此,第1止擋本體部31與鏈齒排13連續地形成,故而穩定地確保鏈齒排13與第1止擋30之間之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間之水密性。
第1止擋30中之第1延出部32係自第1止擋本體部31至防水性布帶11之後端緣沿著布帶長度方向具有固定之布帶寬度方向之尺寸(寬度尺寸)而形成。於此情形時,第1延出部32之寬度尺寸係設定為小於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
第1止擋30中之前方突出部33具有與第1止擋本體部31相同之厚度尺寸,自大致梯形狀之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部朝向前方突出,且埋設左側之鏈齒排13之配置於最後端之拉鏈鏈齒12之一部分。
該前方突出部33係配置於左側之鏈帶10之區域上,且前方突出部33之寬度尺寸係設定為小於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之一半之大小。又,前方突出部33之左側面係自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左側面連續地形成。前方突出部33之右側面係配置於較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之密接位置更靠左側,且於相對於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正交之方向上延伸。
前方突出部33之與滑件20對向之前端面係相對於該前方突出部33之左側面及右側面經由彎曲面狀之倒角部而連續地形成。又,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係以配置於布帶主體部側之左側角部位於較配置於布帶側緣部側之右側角部更靠前方(鏈齒排13側)之方式,形成為相對於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
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1之第1止擋30中,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部與前方突出部33構成第1止擋30中之供滑件20抵接之側之抵接端部(前端部)。於該第1止擋30之抵接端部(前端部)設置有旋轉促進部,該旋轉促進部係於在滑件20以沿布帶長度方向之方向與第1止擋30接觸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10受到橫向拉力時,促進滑件20向特定之方向 旋轉。
本實施例1之第1止擋30中之旋轉促進部係藉由如下方式構成: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係設置於較第1止擋本體部31中之未配置前方突出部33之區域之前端面之位置更靠前方側,並且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係如上所述般形成為傾斜面。
換言之,於本實施例1中,於第1止擋30配置有前方突出部33,且該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相對於布帶寬度方向傾斜,藉此,使第1止擋30之與滑件20對向之前端面(即,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及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對位置於布帶寬度方向上不同。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在第1止擋30之前端面中,將相對於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左側角部對向之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面上之區域設為第1對向區域,將相對於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右側角部對向之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上之區域設為第2對向區域之情形時,使第1對向區域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與第2對向區域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相互不同。
而且,藉由第1止擋30之前端部具有如上所述之形態,而於在滑件20與第1止擋30之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傾斜面接觸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10受到橫向拉力時,由於該滑件20經由拉鏈鏈齒12而受到該橫向拉力之作用,故而如下所述,能夠以於與防水性布帶11之布帶面平行之方向上於俯視(圖3)時朝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之方式促進滑件20之旋轉。
本實施例1之第2止擋40係以連接於鏈齒排13之前端部側,且決定滑件20之滑動範圍之前端位置之方式配置,且藉由射出成形與第1止擋30相同之材料而形成。該第2止擋40包括:第2止擋本體部41,其供滑件20抵接而使其停止;以及第2延出部42,其自第2止擋本體部41 向前方延伸出。再者,於本發明中,第2止擋40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
本實施例1中之第2止擋本體部41及第2延出部42包括配置於布帶正面側之第1半部(正面側半部)、及配置於布帶背面側之第2半部(背面側半部),該等第1及第2半部係分別橫跨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而固著,且具有以防水性布帶11為基準相互正背對稱之形狀。
第2止擋本體部41包括:滑件抵接部41a,其配置於該第2止擋本體部41之上端部,且供滑件20之上下翼板22、23抵接;以及滑件插入部41b,其自滑件抵接部41a向後方延伸設置,且插入至滑件20之鏈齒引導路徑;且滑件插入部41b於其內周緣部具有朝布帶正背方向突出設置之突條部41c。
於此情形時,滑件抵接部41a具有以沿滑件20中之上下翼板22、23之導入口側端緣之方式在前視時彎曲之形態。滑件插入部41b係以可插入至滑件20之鏈齒引導路徑之方式,使厚度尺寸小於滑件抵接部41a而形成。
又,滑件插入部41b具有俯視時大致C字狀之形態,以便於滑件20抵接於滑件抵接部41a時,可使滑件插入部41b中之外周側側面之至少一部分接觸於滑件20之凸緣部25a、25b,並且使滑件插入部41b中之左右之鏈齒排13側之前端部相互密接。
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第2止擋本體部41係於使在鏈齒排13之嚙合方向上滑動之滑件20抵接於滑件抵接部41a而停止時,使突條部41c以包圍滑件20之引導柱24之方式密接於滑件20之上下翼板22、23之內表面,同時使滑件插入部41b之左右前端部彼此密接,藉此,於與滑件20之間確保水密性。
第2止擋40中之第2延出部42係自第2止擋本體部41至防水性布帶11之前端緣,沿著布帶長度方向具有固定之寬度尺寸而形成。
於具有如上構成之本實施例1之防水性拉鏈1中,使滑件20沿著鏈齒排13滑動直至接觸於第2止擋40之滑件抵接部41a為止,藉此,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12相互嚙合,從而將該防水性拉鏈1閉合。
於以此方式被閉合之防水性拉鏈1中,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之對向之布帶側緣彼此藉由鏈齒排13之嚙合而密接,因此可防止水等液體經由左右之防水性布帶11間自布帶正面側侵入至布帶背面側(或自布帶背面側侵入至布帶正面側)。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例1之防水性拉鏈1中,使滑件20沿著鏈齒排13滑動直至接觸於第1止擋30為止,藉此,可依序解除左右之鏈齒排13之嚙合,從而將防水性拉鏈1拉開。又,於使滑件20接觸於第1止擋30而停止時,通常,多數情況下滑件20係如圖3所示般朝向沿布帶長度方向之方向。
此時,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左側角部與第1止擋30之前方突出部33之傾斜之前端面接觸。又,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除左側角部以外之部分(尤其是右側角部)成為遠離第1止擋30之狀態,而於該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與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之間形成容許滑件主體21之下述旋轉之空間部。
此處,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20中,如上所述,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彎曲之長度之尺寸係設定為可確保左凸緣部25a與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之接觸區域於俯視時大小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長度尺寸)相同。
因此,於滑件20朝向布帶長度方向接觸於第1止擋30時,如圖4所示,滑件20之左凸緣部25a與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係於俯視時以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相同之大小之區域接觸。另一方面,滑件20之右凸緣部25b與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係於俯視時以未達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之一半之大小之區域接觸。因 此,於將左右之凸緣部25a、25b和與各凸緣部25a、2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導入口側鏈齒12a的接觸區域進行比較之情形時,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中之接觸區域變小。
成為此種位置關係之狀態係於將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導入口側之端部與布帶寬度方向平行地以假想線連結時,該假想線與前後方向垂直地相交之狀態,且係與上述第1止擋30中之未配置前方突出部33之區域之前端面平行之狀態。此處,該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中之接觸區域之前後方向之長度為主體部17之前後方向之長度之一半以下。
於滑件20之左右之凸緣部25a、25b與左右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以如上所述之狀態接觸之情形時,於左右之鏈帶10受到沿著布帶寬度方向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時,例如若為先前之防水性拉鏈,則會產生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如上所述般自鏈齒引導路徑內向外側飛出並卡在凸緣部25b之外壁側之不良情況。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例1之防水性拉鏈1中,藉由第1止擋30之前端部之形態,而構成用於滑件20之旋轉促進部。因此,於在圖4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10受到橫向拉力之情形時,滑件20經由拉鏈鏈齒12而受到該橫向拉力,故而可利用第1止擋30之旋轉促進部,以使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右側角部接近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之方式,使滑件20於與防水性布帶11之布帶面平行之方向上,朝向俯視時之順時針方向促進滑件20之旋轉。此處為一例,可藉由對左右之鏈帶10施加10kgf~20kgf之橫向拉力而促進滑件20之旋轉。
藉此,滑件20能以第1止擋30與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左側角部之接觸部作為支點,向順時針方向順利地旋轉,如圖5所示,使該滑件20之方向朝與滑件20之凸緣部25a、25b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之側傾斜。
此時,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可使滑件20旋轉直至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緣與第1止擋30之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傾斜面平行為止,進而直至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右側角部與第1止擋本體部31之前端面接觸為止。
又,於本實施例1中,於朝滑件主體21之嚙合口側端緣與第1止擋30之前方突出部33之前端傾斜面平行之方向、或較該方向更向順時針方向側傾斜之滑件20中,左凸緣部25a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與右凸緣部25b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之間之前後方向(布帶長度方向)上之間隔D具有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大小。再者,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導入口側端緣間之上述間隔D具有小於鏈帶10中之拉鏈鏈齒12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安裝間距之尺寸的大小。
其原因在於:如上所述,於與右側凸緣部25b之內壁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中,該接觸區域之長度尺寸之長度為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之一半以下,故而藉由上述間隔D為一半以上,於滑件20傾斜時,如下所述,可成為導入口側鏈齒12a與右凸緣部25b未接觸之狀態(或與右凸緣部25b極少地接觸之狀態)。
而且,藉由滑件20如上所述般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例如可於圖4所示之狀態下使與滑件主體21之右凸緣部2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相對於該滑件20,如圖5所示般自滑件主體21之鏈齒引導路徑朝向導入口之外側相對地移動,直至成為不與右凸緣部25b接觸之狀態(或與右凸緣部25b極少地接觸之狀態)為止。
藉由如此般將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配置成不與滑件主體21之右凸緣部25b接觸之狀態(或與右凸緣部25b較少地接觸之狀態),即便左右之鏈帶10進而受到橫向拉力,亦可使得難以產生該導入口側鏈齒12a卡在右凸緣部25b之外壁側之情況。
又,此時,於右凸緣部2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拉鏈鏈齒12並非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而成為鄰接於該導入口側鏈齒12a之後側且位於鏈齒引導路徑內之拉鏈鏈齒(鄰接鏈齒)12b,該鄰接鏈齒12b與滑件主體21之右凸緣部25b於俯視時以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相同大小之區域接觸。
另一方面,滑件20之左凸緣部25a與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係即便滑件20之方向如上述般傾斜,亦保持在俯視時以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相同大小之區域接觸之狀態。因此,可充分地確保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及右側之鄰接鏈齒12b與左右之凸緣部25a、25b之接觸面積。
因此,於本實施例1中,如上所述,即便於滑件20之方向傾斜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10受到橫向拉力,滑件主體21之左右之凸緣部25a、25b與於該凸緣部25a、2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拉鏈鏈齒12(即,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12a及右側之鄰接鏈齒12b)亦以與拉鏈鏈齒12之主體部17之長度尺寸相同大小之區域接觸,故而可穩定地維持拉鏈鏈齒12與凸緣部25a、25b之接觸狀態。藉此,該等導入口側鏈齒12a及鄰接鏈齒12b難以超出凸緣部25a、25b之導入口側端緣向滑件20之外側飛出,又,亦難以受到以嚙合頭部15側之間距拉開之方式進行旋轉之方向之力。
因此,於本實施例1之防水性拉鏈1中,即便於該防水性拉鏈1拉開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10受到橫向拉力,配置於左側之鏈帶10之拉鏈鏈齒12、及配置於右側之鏈帶10之拉鏈鏈齒12均亦極難以卡在滑件主體21之凸緣部25a、25b之外壁側。
因此,於本實施例1中,不會如先前之情形般,因拉鏈鏈齒12卡在凸緣部25a、25b而導致滑件20之滑動受到阻礙,因此可穩定地確保滑件20之順利之滑動操作。又,亦不存在以過度之力拉拽滑件20使其 滑動之情況,故而亦可防止滑件20、拉鏈鏈齒12及拉鏈布帶受到過大之力而損壞。
實施例2
圖6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拉鏈之俯視圖。圖7係將該拉鏈之拉鏈鏈齒放大表示之立體圖。圖8係表示該拉鏈之第1止擋之仰視圖。再者,由於圖8為仰視圖,故而左右方向成為相反方向。
本實施例2之拉鏈2係構成為防水性拉鏈,該防水性拉鏈具備如於該拉鏈2閉合時水等液體不會自布帶正面側滲漏至布帶背面側(或自布帶背面側滲漏至布帶正面側)之防水構造。再者,若與上述實施例1中之防水性拉鏈1相比,則本實施例2之拉鏈2之防水性較低,故而有時亦被稱為止水性拉鏈。
本實施例2之防水性拉鏈2包括:左右一對鏈帶50,其等於防水性布帶51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射出成形有複數個合成樹脂製拉鏈鏈齒52;滑件60,其可滑動地安裝於包含複數個拉鏈鏈齒52之鏈齒排53;第1止擋(下止擋)70,其連接於鏈齒排53之後端部;以及第2止擋(上止擋)75,其鄰接於左右之各鏈齒排53之前端而配置。
又,於左右之鏈帶50之後端部,形成有空間部作為未配置拉鏈鏈齒52之區域。於該空間部中之布帶正面側與布帶背面側,橫跨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而固著有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或氯乙烯系之熱塑性彈性體之片材構件54。
本實施例2中之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包括布帶主體部、及沿著布帶主體部之一側緣(內側緣)配置之布帶側緣部(鏈齒安裝部),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內側緣,沿著布帶長度方向配置有膨大狀之芯繩部51a。
又,該防水性布帶51係於經織成或編成之拉鏈布帶之布帶正面積層包含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或氯乙烯系之熱塑性彈 性體之防水層而構成。於此情形時,防水層係具有固定之厚度而積層於拉鏈布帶之包含芯繩部51a在內之布帶正面側之整體。
再者,本實施例2中之防水性布帶51之防水層係僅形成於布帶正面側,但於本發明中,亦可僅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背面側形成防水層,或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正背兩面形成防水層。又,於本實施例2中之防水性拉鏈2中,亦可於防水性布帶51及拉鏈鏈齒52之外表面整體塗佈撥水劑等。
本實施例2之拉鏈鏈齒52係藉由對防水性布帶51射出成形於聚縮醛、聚醯胺、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碳酸酯等熱塑性樹脂中含有聚矽氧樹脂或氟樹脂而成之材料而形成。又,複數個拉鏈鏈齒52係於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之包含芯繩部51a之布帶側緣部,沿著布帶長度方向具有特定之安裝間距而安裝,從而形成鏈齒排53。
關於本實施例2之拉鏈鏈齒52之形態,由於與配置於先前之防水性(止水性)拉鏈之拉鏈鏈齒實質上相同,故而此處簡單地進行其說明。再者,於本發明中,拉鏈鏈齒52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
本實施例2之拉鏈鏈齒52包括:第1鏈齒部55,其配置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背面側;以及第2鏈齒部56,其配置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正面側,且具備與第1鏈齒部55不同之形狀。第1鏈齒部55包括:第1主體部55a,其固著於防水性布帶51;頸部55b,其自第1主體部55a連續地形成,且具有收窄之形狀;以及橢圓形狀之嚙合頭部55c,其自頸部55b連續地形成。
第2鏈齒部56包括:大致長方體狀之第2主體部56a,其固著於防水性布帶51;以及鏈齒頭部56b,其以自防水布帶之布帶內側緣突出之方式自第2主體部56a沿布帶寬度方向延伸出。鏈齒頭部56b呈長度尺寸朝向鏈齒頭部56b之前端以2個階段逐漸減小之形狀,且包括形成於第2主體部56a側之第1遞減部、及自第1遞減部經由段部而形成於前 端側之第2遞減部。
該第2鏈齒部56具有如下形狀及尺寸,即:於使左右之拉鏈鏈齒52嚙合時,如圖8所示,插入至嚙合對象方之於布帶長度方向上相互鄰接之拉鏈鏈齒52之第2鏈齒部56間,使該第2鏈齒部56之前端面及後端面與嚙合對象方之兩者之第2鏈齒部56接觸,並且使其鏈齒頭部56b之前端與嚙合對象方之防水性布帶51之芯繩部51a接觸。
本實施例2之滑件60包括滑件主體61、及可旋動地保持於滑件主體61之拉片61a。又,滑件主體61包括:上下翼板62、63;引導柱64,其將上下翼板62、63之一端部(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左右之凸緣部65a、65b,其等配置於上下翼板62、63之左右側緣部;以及拉片安裝柱66,其豎立設置於上翼板62之上表面側。於此情形時,左右之凸緣部65a、65b係以上下翼板62、63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地形成。
於滑件主體61之前端,將引導柱64夾於中間而形成有左右之導入口,並且於滑件主體61之後端形成有嚙合口。又,於上下翼板62、63間形成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之大致Y字形狀之鏈齒引導路徑。進而,在滑件主體61中之配置於上翼板62之上凸緣部65a、65b與配置於下翼板63之下凸緣部65a、65b之間,形成有供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插通之布帶插通間隙。
本實施例2之第1止擋70係以連接於鏈齒排53之後端部側,且決定滑件60之滑動範圍之後端位置之方式配置。又,第1止擋70以供滑件60抵接而使其停止之方式,形成為厚度尺寸大於拉鏈鏈齒52。
進而,第1止擋70係藉由射出成形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或氯乙烯系之熱塑性彈性體而形成,以使左右之拉鏈鏈齒52嚙合之狀態埋設鏈齒排53之後端部。
該第1止擋70包括配置於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背面側且於仰視時 呈大致梯形狀之第1半部71(背面側半部)、以及配置於布帶正面側且於俯視時呈大致長方形狀之第2半部72(正面側半部),第1半部71與第2半部72具備相互不同之形態。又,第1半部71與第2半部72係經由穿設於防水性布帶51之未圖示之貫通孔而連結。
藉由如此般使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與第2半部72之形態不同,可如下所述般於第1半部71設置旋轉促進部而促進滑件60之旋轉,並且可使成為露出至外部之側之第2半部72之外觀良好,從而可提高防水性布帶51之外觀品質。
如圖8所示,本實施例2之配置於布帶背面側之第1半部71係以橫跨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之方式,固著於片材構件54之上端部與防水性布帶51。該第1半部71之左右側面係與布帶長度方向平行地配置,後端面係與布帶寬度方向平行地配置。
另一方面,第1半部71之前端面係以配置於左側之鏈帶50側之左側角部(於圖8中為右側之角部)位於較配置於右側之鏈帶50側之右側角部(於圖8中為左側之角部)更靠前方之方式,形成為相對於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
如圖6所示,配置於布帶正面側之第2半部72係以橫跨左右之防水性布帶51之方式,固著於片材構件54之上端部與防水性布帶51。該第2半部72之左右側面及後端面係配置於與第1半部71之左右側面及後端面正背對稱之位置。
第2半部72之前端面係與第2半部72之後端面平行、即與布帶寬度方向平行地配置。於此情形時,第2半部72之前端面係於布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與第1半部71之前端面之右側角部之位置相同之位置、或較其右側角部之位置更靠後方側之位置。
又,於本實施例2中,於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前端部設置有旋轉促進部,該旋轉促進部係於在滑件60與第1止擋70接觸之狀態下 左右之鏈帶50受到橫向拉力時,促進滑件60如以下詳細敍述般朝特定之方向旋轉。
該本實施例2中之旋轉促進部係藉由將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前端面形成為相對於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而構成,藉此,使相對於滑件主體61之下翼板63之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側角部對向之第1對向區域與相對於滑件主體61之下翼板63之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右側角部對向之第2對向區域的布帶長度方向上之位置互不相同。
而且,藉由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前端面傾斜,於在滑件60以沿布帶長度方向之方向接觸於該傾斜之前端面之狀態下左右之鏈帶50受到橫向拉力時,能夠以使該滑件60如下所述般於與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面平行之方向於俯視時朝向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之方式(以於仰視時朝向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之方式),促進滑件60之旋轉。
第2止擋75係以滑件60不會自鏈齒排53之前端側脫落之方式,鄰接於配置在左右之鏈齒排53之最前端之拉鏈鏈齒52,分別安裝於左右。該第2止擋75係藉由射出成形與第1止擋70相同之材料而形成。再者,於本發明中,第2止擋75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定,可任意地變更。
於具有如上構成之本實施例2之防水性拉鏈2中,使滑件60沿著鏈齒排53滑動直至與第2止擋75接觸為止,藉此,可使左右之拉鏈鏈齒52相互嚙合,從而將該防水性拉鏈2閉合,藉此,可防止水等液體經由左右之鏈帶50間自布帶正面側侵入至布帶背面側(或自布帶背面側侵入至布帶正面側)。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例2之防水性拉鏈2中,使滑件60沿著鏈齒排53滑動直至與第1止擋70接觸為止,藉此,可依序解除左右之鏈齒排53之嚙合,從而將防水性拉鏈2拉開。又,於使滑件60接觸於第1止擋70而停止時,通常,多數情況下,滑件60之方向係如圖9所示般朝向沿布帶長度方向之方向。
此時,滑件60中,滑件主體61之下翼板63中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左側角部與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傾斜之前端面接觸。又,同時,下翼板63中之嚙合口側端部之除左側角部以外之部分(尤其是滑件主體61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右側角部)成為遠離第1止擋70之狀態,而於滑件60之右側角部與第1止擋70之間形成容許滑件主體61之旋轉之空間部。
進而,此時,於對滑件主體61之左右之凸緣部65a、65b和與各凸緣部65a、6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導入口側鏈齒52a的接觸區域進行比較之情形時,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於作為仰視圖之圖9中為位於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中之接觸區域較小。
於此種狀態下,於左右之鏈帶50受到沿著布帶寬度方向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時,由於在本實施例2中之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如上所述般構成有旋轉促進部,故而能以下翼板63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右側角部接近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前端面之方式,使滑件60在與防水性布帶51之布帶面平行之方向,朝向俯視時之順時針方向(於作為仰視之圖9中,朝向逆時針方向),而促進滑件60之旋轉。
藉此,滑件60以第1止擋70與下翼板63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左側角部的接觸部作為支點順利地旋轉,如圖10所示,可使該滑件60之方向朝與滑件60之凸緣部65a、65b之接觸區域較小之導入口側鏈齒52a之側傾斜。
此時,於本實施例2之拉鏈2中,可使滑件60旋轉至下翼板63之嚙合口側端緣整體與第1止擋70之第1半部71之前端面接觸之方向為止。又,於此情形時,左凸緣部65a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與右凸緣部65b之導入口側端緣之位置之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間隔D為拉鏈鏈齒52之第1及第2主體部55a、56a之長度尺寸之一半以上,且具有小於拉鏈鏈齒52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安裝間距之尺寸的大小。
而且,藉由使滑件60如上所述般旋轉,可於例如圖9所示之狀態下使與右凸緣部65b接觸之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相對於該滑件60如圖10所示般自滑件主體61之鏈齒引導路徑朝向導入口之外側相對地移動,直至成為不與右凸緣部65b接觸之狀態為止。藉此,即便左右之鏈帶50持續受到橫向拉力,亦可使得難以產生該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卡在凸緣部65b之外壁側之情況。
又,此時,鄰接於右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之後側之鄰接鏈齒52b與滑件主體61之右凸緣部65b於俯視時以與拉鏈鏈齒52之第1及第2主體部55a、56a之長度尺寸相同大小之區域接觸。又,即便滑件60之方向如上所述般傾斜,滑件60之左凸緣部65a與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於俯視時亦以拉鏈鏈齒52之第1主體部55a之長度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因此,充分地確保左側之導入口側鏈齒52a及右側之鄰接鏈齒52b與左右之凸緣部65a、65b之接觸面積。
因此,於本實施例2中,亦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即便左右之鏈帶50持續受到橫向拉力,亦可使拉鏈鏈齒52難以卡在滑件主體61之凸緣部65a、65b之外壁側。因此,可穩定地確保滑件60之順利之滑動操作,並且亦不存在以過度之力拉拽滑件60使其滑動之情況,故而亦可防止滑件60、拉鏈鏈齒52、及拉鏈布帶受到過大之力而損壞。
1‧‧‧拉鏈
10‧‧‧鏈帶
11‧‧‧防水性布帶
12‧‧‧拉鏈鏈齒
20‧‧‧滑件
21‧‧‧滑件主體
22‧‧‧上翼板
26‧‧‧拉片安裝柱
30‧‧‧第1止擋(下止擋)
31‧‧‧第1止擋本體部
32‧‧‧第1延出部
33‧‧‧前方突出部
40‧‧‧第2止擋(上止擋)
41‧‧‧第2止擋本體部
41a‧‧‧滑件抵接部
41b‧‧‧滑件插入部
41c‧‧‧突條部
42‧‧‧第2延出部

Claims (7)

  1. 一種拉鏈,其特徵在於:其係如下之拉鏈(1、2),該拉鏈(1、2)包括:左右一對鏈帶(10、50),其等係於左右之拉鏈布帶(11、51)之對向之布帶側緣部排列設置複數個拉鏈鏈齒(12、52)而形成鏈齒排(13、53);滑件(20、60),其等可沿著上述鏈齒排(13、53)滑動;以及止擋(30、70),其等與左右之上述鏈齒排(13、53)之一端部連續並橫跨左右之上述拉鏈布帶(11、51)而固著,且供上述滑件(20、60)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且上述滑件(20、60)包括:上下翼板(22、23、62、63);引導柱(24、64),其等將上述上下翼板(22、23、62、63)之導入口側端部間連結;以及左右之凸緣部(25a、25b、65a、65b),其等沿著上述上下翼板(22、23、62、63)之左右側緣部左右對稱地配置;且上述止擋(30、70)中之供上述滑件(20、60)抵接之側之抵接端部包含旋轉促進部,該旋轉促進部係於在上述滑件(20、60)接觸於該抵接端部之一部分之狀態下左右之上述鏈帶(10、50)受到相互遠離之方向之橫向拉力時,以上述滑件(20、60)之方向朝向與上述滑件(20、60)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25a、25b、65a、6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的左右之上述拉鏈鏈齒(12a、52a)中,與上述凸緣部(25a、25b、65a、65b)之接觸區域較小之上述拉鏈鏈齒(12a、52a)側傾斜之方式,促進上述滑件(20、60)之旋轉。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旋轉促進部係藉由如下方式構成:上述止擋(30、70)之朝向上述鏈齒排(13、53)側之滑件對向端面之布帶長度方向上之相對位置於布帶寬度方向上不同。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旋轉後之上述滑件(20、60)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25a、25b、65a、65b)與於該凸緣部(25a、25b、 65a、65b)之最靠導入口側之端部接觸之左右之上述拉鏈鏈齒(12a、12b、52a、52b)以各拉鏈鏈齒(12、52)之主體部(17、55a、56a)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之區域接觸。
  4. 如請求項2之拉鏈,其中上述止擋(30、70)之上述滑件對向端面具有相對於上述拉鏈布帶(11、51)之布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面。
  5. 如請求項2之拉鏈,其中上述止擋(30)包含:止擋本體部(31),其橫跨左右之上述拉鏈布帶(11)而固著;以及突出部(33),其自上述止擋本體部(31)向上述鏈齒排(13)側突出。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旋轉後之上述滑件(20、60)之左右之上述凸緣部(25a、25b、65a、65b)的導入口側端緣位置間之布帶長度方向之間隔(D)具有上述拉鏈鏈齒(12、52)之主體部(17、55a、56a)之布帶長度方向之尺寸之一半以上的大小。
  7.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於上述拉鏈布帶(11、51)之至少一布帶面形成有合成樹脂製之防水層。
TW103116151A 2013-05-13 2014-05-06 zipper TWI5248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318 WO2014184851A1 (ja) 2013-05-13 2013-05-13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334A TW201509334A (zh) 2015-03-16
TWI524859B true TWI524859B (zh) 2016-03-11

Family

ID=51897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151A TWI524859B (zh) 2013-05-13 2014-05-06 zipper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88456B (zh)
TW (1) TWI524859B (zh)
WO (1) WO20141848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5821B (zh) * 2017-11-13 2018-09-21 冠宇拉鍊股份有限公司 防水拉鍊
JP7130458B2 (ja) * 2018-06-20 2022-09-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下止、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773295B (zh) 2021-05-03 2022-08-01 台灣聯合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發光裝置的拉鍊及具有該拉鍊的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37605Y2 (zh) * 1976-03-17 1981-09-03
JP3621006B2 (ja) * 1999-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JP3733327B2 (ja) * 2001-12-20 2006-01-11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CN102665475B (zh) * 2009-12-25 2015-08-19 Ykk株式会社 拉链
WO2011161784A1 (ja) * 2010-06-23 2011-12-29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9334A (zh) 2015-03-16
CN105188456B (zh) 2017-12-15
WO2014184851A1 (ja) 2014-11-20
CN105188456A (zh) 2015-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1411B (zh) Waterproof zipper
TWI481360B (zh) Waterproof zipper
TWI551233B (zh) Waterproof zipper
KR10098927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TWI395556B (zh) Waterproof zipper
TWI484927B (zh) zipper
CN103153121A (zh) 拉链
US20060236510A1 (en) Top end stops for slide fasten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201313147A (zh) 滑件總成及上止擋
KR100723568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524859B (zh) zipper
CN109549294B (zh) 拉链中包含的止动件
TWI589248B (zh) Chain and zipper
TW201446175A (zh) 拉鏈及其使用方法
TWI481356B (zh) Zippers and concealed zippers
KR100517572B1 (ko) 은폐형 슬라이드 파스너
TWI641334B (zh) zipper
TWI484926B (zh) Zipper with slider and zipper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TWI444154B (zh) zipper
TWI475967B (zh) zipper
TWI459912B (zh) zipper
CN110811082B (zh) 拉链
TWI828449B (zh) 鏈帶、止擋及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