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9248B - Chain and zipper - Google Patents

Chain and zi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9248B
TWI589248B TW105115213A TW105115213A TWI589248B TW I589248 B TWI589248 B TW I589248B TW 105115213 A TW105115213 A TW 105115213A TW 105115213 A TW105115213 A TW 105115213A TW I589248 B TWI589248 B TW I5892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fastener
region
front stop
imaginary pl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5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1794A (zh
Inventor
Tomoyuki Ekko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701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9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92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6Means for permanently uniting the stringers at the end; Means for stopping movement of slider at the end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鏈帶及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鏈帶及拉鏈。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將相互對向之內側面2a、2b之下部6a、6b構成為凸凹狀之上止擋1a、1b。於上止擋1a之下部內側面6a設置凸部7a與凹部8a,於上止擋1b之下部內側面6b設置凹部7b與凸部8b。如該文獻之圖3所示,凸部7a及8b之至少一者係以較嚙合之鏈齒中心C更突出之方式設置。如該文獻之圖3及圖5~7所示,起動滑件,而打開左右之鏈帶。說明如下:滑件之引導柱5與凸部7a、8b碰撞,將上止擋1a、1b向左右推開,從而鏈齒排E1、E2開始分離,因此,良好地確保滑件之起動性。說明如下:於上止擋1a、1b之外側面10a、10b形成凹陷部9a、9b,於起動滑件時,上止擋1a、1b易於向左右打開,從而滑件之起動性進一步提高。
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上止擋,該上止擋係於與滑件之金剛石側壁對向之上止擋之內側壁的中央部設置不與金剛石側壁接觸之凹面部,且於其兩側設置有與金剛石側壁接觸之凸面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昭57-408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公昭56-37608號公報
存在將前止擋設置於在側緣部未設置拉鏈鏈齒之拉鏈鏈布之第1區域與在側緣部設置有拉鏈鏈齒之拉鏈鏈布之第2區域之間的情形。存在於將該前止擋收容於滑件內時,在左右之拉鏈鏈布之各第1區域之間產生間隙之情形。業界期望提供有效地減少該間隙之技術。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鏈帶係如下鏈帶(400),即,具備:拉鏈鏈布(100);拉鏈鏈齒(200),其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及前止擋(300),其係設置於在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與在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2區域(120)之間者,且具有面向第1區域(110)之前表面(310)、面向第2區域(120)之後表面(32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外側之第1側面(330)、及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內側之第2側面(340);且拉鏈鏈齒(200)包含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之卡合部(210)、及能夠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接觸之基部(220),與跨及卡合部(210)和基部(220)之寬度(W200)相等之拉鏈鏈齒(200)的寬度係由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外側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的第1假想面(PL1)、及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內側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的第2假想面(PL2)決定,且第1假想面(PL1)與第2假想面(PL2)相互平行,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之凸狀卡合部(380)、或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內側凹陷之凹狀卡合部(390),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345)。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前止擋(300)具有未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上之薄壁部(354)。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之上表面(350),且於該前止擋(300)之上表面(350)之拉鏈鏈布外側區域設置階差部(351)。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階差部(351)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延伸,又,具有於其延伸過程中發生變化之寬度(W351)。
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之上表面(350),於該前止擋(300)之上表面(350)之拉鏈鏈布內側區域,設置朝向拉鏈鏈布(100)傾斜直至與第2側面(340)連接之下行傾斜面(352)。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之拉鏈係如下拉鏈(700),即,具備:各自與上述記載之鏈帶(400)一致之第1及第2鏈帶(400)、以及用以使第1及第2鏈帶(400)開閉之滑件(500),且第2鏈帶(400)之前止擋(300)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較第1鏈帶(400)之前止擋(300)更長地延伸,於第1鏈帶(400)之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凸狀卡合部(380),於第2鏈帶(400)之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凹狀卡合部(390)。
本發明之又一態樣之拉鏈係如下拉鏈(700),即,具備:第1及第2鏈帶(400);以及滑件(500),其用以使第1及第2鏈帶(400)開閉;且第1及第2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即,具備:拉鏈鏈布 (100);拉鏈鏈齒(200),其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及前止擋(300),其係設置於在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與在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2區域(120)之間者,且具有面向第1區域(110)之前表面(310)、面向第2區域(120)之後表面(32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外側之第1側面(330)、及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內側之第2側面(340);且拉鏈鏈齒(200)包含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之卡合部(210)、及能夠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接觸之基部(220),與跨及卡合部(210)和基部(220)之寬度(W200)相等之拉鏈鏈齒(200)的寬度(W200)係由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外側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的第1假想面(PL1)、及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內側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的第2假想面(PL2)決定,且第1假想面(PL1)與第2假想面(PL2)相互平行,(i)第1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之凸狀卡合部(380)及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內側凹陷之凹狀卡合部(390)之一者,且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ii)第2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上述凸狀卡合部(380)及凹狀卡合部(390)之另一者,且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能夠提供一種有助於減少左右之拉鏈鏈布之各第1區域之間之間隙的技術。
100‧‧‧拉鏈鏈布
101‧‧‧鏈布上表面
102‧‧‧鏈布下表面
110‧‧‧第1區域
120‧‧‧第2區域
130‧‧‧第3區域
140‧‧‧鏈布主部
150‧‧‧側緣部
155‧‧‧芯繩
200‧‧‧拉鏈鏈齒
210‧‧‧卡合部
220‧‧‧基部
231‧‧‧卡合頭部
232‧‧‧上部腳部
233‧‧‧下部腳部
234‧‧‧反轉部
300‧‧‧前止擋
310‧‧‧前表面
320‧‧‧後表面
330‧‧‧第1側面
340‧‧‧第2側面
345‧‧‧傾斜面
350‧‧‧上表面
351‧‧‧階差部
352‧‧‧下行傾斜面
353‧‧‧曲面
354‧‧‧薄壁部
360‧‧‧下表面
371‧‧‧第1緣部
372‧‧‧隆起部
373‧‧‧突出部
374‧‧‧凹處
375‧‧‧傾斜面
376‧‧‧第2緣部
377‧‧‧交界
380‧‧‧凸狀卡合部
381‧‧‧側面
390‧‧‧凹狀卡合部
391‧‧‧側面
400‧‧‧鏈帶
500‧‧‧滑件
510‧‧‧上翼板
520‧‧‧下翼板
530‧‧‧引導柱
540‧‧‧凸緣部
550‧‧‧拉片安裝柱
560‧‧‧拉片
570‧‧‧間隔壁
580‧‧‧按壓部
600‧‧‧後止擋
700‧‧‧拉鏈
CL‧‧‧中心線
D351‧‧‧深度
H300‧‧‧前止擋之最大厚度
PL1‧‧‧第1假想面
PL2‧‧‧第2假想面
SP5‧‧‧間隔
W110‧‧‧間隔
W200‧‧‧寬度
W351‧‧‧寬度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概略性俯視模式圖,表示左右之鏈帶未完全閉合之狀態。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概略性俯視模式圖,表示左右之鏈帶完全閉合之狀態,又,表示左右之前止擋完全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
圖3係主要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左側鏈帶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放大俯視模式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左側鏈帶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3之IV-IV之剖面。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左側鏈帶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俯視模式圖。
圖6係主要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放大俯視模式圖。
圖7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6之VII-VII之剖面。
圖8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俯視模式圖。
圖9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閉合動作的模式圖,以虛線表示滑件之引導柱、下翼板、及凸緣部。
圖10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閉合動作的模式圖,且表示滑件位於較圖9之位置更前進之位置,且各前止擋之主要部分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
圖1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閉合動作的模式 圖,且表示滑件位於較圖10之位置更前進之位置,且各前止擋完全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
圖1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概略性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11之XII-XII之剖面。
圖13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拉鏈之概略性端視圖,表示沿著圖11之XII-XII之剖面之一半。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非限定之例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揭示之1個以上之實施形態及實施形態所包含之各特徵並非各自獨立。業者無需過度說明,能夠將各實施形態及/或各特徵進行組合,又,亦能夠理解該組合所產生之協同效應。原則上省略實施形態間之重複說明。參照圖式係以發明之記述為主要目的者,存在為了方便繪圖而簡化之情形。
以下,使用如下般所說明之「方向用語」展開說明。前後方向與滑件之滑動方向一致。藉由滑件之前進而使左右之鏈帶閉合,從而左右之拉鏈鏈齒嚙合。藉由滑件之後退而使左右之鏈帶打開,從而解除左右之拉鏈鏈齒之嚙合。左右方向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方向,又,為亦與滑件之引導柱正交之方向。上下方向為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上下方向與滑件之引導柱延伸之方向一致。上下方向亦為與拉鏈鏈布之鏈布面正交之方向。再者,拉鏈鏈布具有一對鏈布面作為上表面與下表面。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至圖13對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圖1係拉鏈之概略性俯視模式圖,表示左右之鏈帶未完全閉合之狀態。圖2係拉鏈之概略性俯視模式圖,表示左右之鏈帶完全閉合之狀態,又,表示左右之前止擋完全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圖3係主要表示拉鏈之左側鏈帶 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放大俯視模式圖。圖4係拉鏈之左側鏈帶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3之IV-IV之剖面。圖5係拉鏈之左側鏈帶之左側前止擋的概略性俯視模式圖。圖6係主要表示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放大俯視模式圖。圖7係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剖面模式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6之VII-VII之剖面。圖8係拉鏈之右側鏈帶之右側前止擋的概略性俯視模式圖。圖9係用以說明拉鏈之閉合動作之模式圖,以虛線表示滑件之引導柱、下翼板、及凸緣部。圖10係用以說明拉鏈之閉合動作之模式圖,表示滑件位於較圖9之位置更前進之位置,且各前止擋之主要部分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圖11係用以說明拉鏈之閉合動作之模式圖,表示滑件位於較圖10之位置更前進之位置,且各前止擋完全收容於滑件內之狀態。圖12係拉鏈之概略性剖視圖,模式性地表示沿著圖11之XII-XII之剖面。圖13係拉鏈之概略性端視圖,表示沿著圖11之XII-XII之剖面之一半。
如圖1及圖2所示,拉鏈700具有左右一對鏈帶400、及用以使左右一對鏈帶400開閉之滑件500。各鏈帶400具有拉鏈鏈布100、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之拉鏈鏈齒200、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之樹脂製之前止擋300、及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之樹脂或金屬製之後止擋600。後止擋600於左右之鏈帶400共用,藉此左右之鏈帶400於後端側連結。
如圖11及圖12所示,滑件500具有上翼板510、下翼板520、引導柱530、凸緣部540、拉片安裝柱550、拉片560。上翼板510與下翼板520經由引導柱530連結,且上翼板510與下翼板520相互平行地配置。上翼板510之俯視形狀與下翼板520之仰視形狀相同。由上翼板510、下翼板520、引導柱530、及凸緣部540決定用於拉鏈鏈齒200之Y字狀之鏈齒通路。凸緣部540包含自上翼板510之左右之各側緣部向下方延 伸之上部凸緣部、及自下翼板520之左右之各側緣部向上方延伸之下部凸緣部。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省略上部凸緣部及下部凸緣部之一者。拉片安裝柱550係於上翼板510之上表面上設置成懸臂狀。拉片560具有使拉片安裝柱550插通之開口。
各拉鏈鏈布100具有:第1區域110,其於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200;第2區域120,其於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及第3區域130,其於側緣部150設置有前止擋300。第3區域130設置於第1區域110與第2區域120之間。亦即,各前止擋300係設置於在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200之第1區域110與在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之第2區域120之間。
各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預期於將拉鏈700牢固地縫製於其他物品之情形時有用。圖2表示左右之鏈帶400呈Y字狀連結之狀態,且表示於左右之第1區域110之間存在間隔W110。預期該左右之第1區域110之間之間隔W110藉由採用本實施形態之前止擋300而減小。再者,各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之前後長度亦可不必一致。各拉鏈鏈布100之第2區域120之前後長度於實施形態間各種各樣。
各拉鏈鏈布100係織紗而成之梭織物或編紗而成之針織物。各拉鏈鏈布100係具有一對鏈布面作為上表面及下表面之可撓性構件。各拉鏈鏈布100包含鏈布主部140、及位於鏈布主部140之側緣之側緣部150。各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與左右另一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對向,因此,有時亦被稱為對向側緣部。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側緣部150包含厚度大於鏈布主部140之部分,於若干實施形態中,側緣部150包含芯繩155,但未必限於此。
存在將朝向拉鏈鏈布100之內側之方向稱為拉鏈鏈布內側、簡稱為鏈布內側之情形。存在將朝向拉鏈鏈布100之外側之方向稱為拉鏈鏈布外側、簡稱為鏈布外側之情形。作為容易理解之一例,鏈布內側 係自位於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之外之位置通過拉鏈鏈布之側緣部並朝向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上之方向。鏈布外側係自位於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上之位置通過拉鏈鏈布之側緣部並朝向位於拉鏈鏈布100之鏈布面之外之位置的方向。於拉鏈鏈布之鏈布面內,亦可同樣地理解鏈布內側及鏈布外側之用語所意指之方向。
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拉鏈鏈齒200。圖示出環扣鏈齒作為拉鏈鏈齒200,但不應限定於此。於若干實施形態中,採用樹脂鏈齒或金屬鏈齒作為拉鏈鏈齒。理解為不依存於拉鏈鏈齒之種類,而享有本案所揭示之實施形態之利益者。
拉鏈鏈齒200具有卡合部210與基部220。卡合部210係能夠卡合於對方側之拉鏈鏈齒200之部分。基部220係位於拉鏈鏈齒200之較卡合部210更靠鏈布內側且用以確保拉鏈鏈齒200相對於拉鏈鏈布100之安裝之部分。如業者所理解般,卡合部210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基部220能夠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接觸。
圖示例之拉鏈鏈齒200係環扣鏈齒,將單絲捲繞成螺旋狀而構成。拉鏈鏈齒200係沿前後方向連續地構成基本單元。各基本單元包含:卡合頭部231,其於前後方向上寬幅地構成;上部腳部232,其連結於卡合頭部231之上端;下部腳部233,其連結於卡合頭部231之下端部;及反轉部234,其連結於下部腳部233之另一端,且連結於相鄰之基本單元之上部腳部之另一端。卡合頭部231不存在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上。上部腳部232及下部腳部233橫穿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之芯繩155,且向鏈布內側延伸。
拉鏈鏈齒200之寬度W200係由相互平行之第1假想面PL1及第2假想面PL2決定。如圖3及圖6所示,於第1假想面PL1,配置位於最靠鏈布外側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於第2假想面PL2,位於最靠鏈布內側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配置於同一平面內。
換言之,於第1假想面PL1,配置距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最遠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於第2假想面PL2,配置距各卡合部210最遠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
於圖示例之環扣鏈齒中,各卡合頭部231之平坦面係配置於第1假想面PL1。各反轉部234之位於最靠鏈布內側之點係配置於第2假想面PL2。
於以拉鏈700為基準之情形時,第1假想面PL1決定拉鏈鏈齒200之左右內側之交界。第2假想面PL2決定拉鏈鏈齒200之左右外側之交界。
各前止擋300具有月牙狀之俯視形狀。各前止擋300具有面向第1區域110之前表面310、面向第2區域120之後表面32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鏈布外側之第1側面33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鏈布內側之第2側面340。各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而配置之上表面350,又,於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下表面102具有同一平面之下表面360。於第1側面330與前表面310之間存在帶有圓角之緣部,於第1側面330與後表面320之間存在帶有圓角之緣部。
各前止擋300於非限定之形態中,基於嵌入成形而相對於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一體地成形。左側前止擋300之前後長大於右側前止擋300之前後長。左側前止擋300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較右側前止擋300更長地延伸。
於圖3所示之左側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內側凹陷之凹狀卡合部390。凹狀卡合部390具有與第1假想面PL1交叉之側面391。
於圖6所示之右側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之凸狀卡合部380。凸狀卡合部 380具有與第1假想面PL1交叉之2個側面381。
於藉由滑件500之前進使左右之前止擋300收容於滑件內時,左側前止擋300之凹狀卡合部390與右側前止擋300之凸狀卡合部380卡合併接觸,對左側前止擋300賦予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對右側前止擋300賦予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於左右之各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345,因此,容許各前止擋300之旋轉直至各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接觸為止。
再者,前止擋300之前方區域與後方區域係相對者。例如,於圖示例之情形時,前止擋300之前方區域係位於較前止擋300之前後方向之中心更靠前方的區域。前止擋300之後方區域係位於較前止擋300之前後方向之中心更靠後方的區域。可參照自前止擋300之前後方向之中心於前後方向上略微移位之點規定前方及後方區域。
藉由該各前止擋300之旋轉使圖2所示之間隔W110減小。藉由減小圖2所示之間隔W110,而改善閉合狀態之拉鏈700之外觀,或亦確保縫製容易度,或確保滑件500之良好之起動性。滑件之起動性等同於使停止狀態之滑件移動之容易性。
如圖3及圖6所示,圖示例之各前止擋300於前表面310與第2側面340之間具有越過第2假想面PL2向鏈布內側突出之帶有圓角的第1緣部371。第1緣部371位於較第2側面340更靠鏈布內側,第2側面340與向後方延伸相應地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延伸。於圖3所示之左側前止擋300中,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於向後方延伸之過程中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此時,若將傾斜面345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之點設為交叉點,則於較交叉點更靠前方,傾斜面345位於較第2假想面PL2更靠鏈布內側,於較交叉點更靠後方,傾斜面345位於較第2假想面PL2更靠鏈布外側。於圖6所示之右側前止擋300中,第2側面340之 傾斜面345於向後方延伸之過程中未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然而,於其他實施形態中,右側前止擋300之傾斜面345可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
圖3所示之左側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經由帶有圓角之第2緣部376與後表面320結合。圖6所示之右側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經由帶有圓角之第2緣部376與後表面320結合。右側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與第2緣部376之交界377位於第2假想面PL2上,或者位於第2假想面PL2之附近。右側前止擋300之第2緣部376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
如圖3及圖6所示,於各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前方區域設置向鏈布外側突出之帶有圓角的隆起部372。隆起部372構成為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於圖3所示之左側前止擋300中,隆起部372未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鏈布外側突出,隆起部372之最靠鏈布外側之位置位於第1假想面PL1上。另一方面,於圖6所示之右側前止擋300中,隆起部372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鏈布外側突出。擔保充分地堵塞滑件500之引導柱530與凸緣部540之間之間隔。
於各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鏈布外側突出之突出部。於圖3所示之左側前止擋300中,於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突出部373,且與該突出部373之前方鄰接而設置上述凹狀卡合部390。突出部373向較第1假想面PL1更靠鏈布外側突出。與凹狀卡合部390之前方鄰接而設置傾斜面375。與該傾斜面375之前方鄰接而設置凹處374。與凹處374之前方鄰接而設置上述隆起部372。
於圖6所示之右側前止擋300中,於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上述凸狀卡合部380,且與該凸狀卡合部380之前方鄰接而設置傾斜面375。與傾斜面375之前方鄰接而設置凹處374。與凹處374之前方鄰接 而設置上述隆起部372。
隆起部372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與凸緣部540之間之開口封閉。隆起部372於俯視時帶有圓角,達成隆起部372與引導柱530之間之較小的接觸阻力。藉由凹處374而減少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與引導柱530之接觸面積。藉由傾斜面375促進引導柱530與凸緣部540之間之前止擋300之穩定的位移。
將第1側面330之傾斜面375稱為第1傾斜面,將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稱為第2傾斜面,或者亦可將第1側面330之傾斜面375稱為第2傾斜面,將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稱為第1傾斜面。於若干實施形態中,第1傾斜面與第2傾斜面相互平行。
如圖4及圖7所示,各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之上表面350、及與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下表面102同一平面之下表面360。隔著芯繩155,於前止擋300之鏈布外側區域設置階差部351,於其鏈布內側區域設置下行傾斜面352。階差部351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延伸,且具有於其延伸過程中發生變化之左右寬度W351。下行傾斜面352朝向拉鏈鏈布100向下傾斜直至與第2側面340連接為止。於下行傾斜面352與階差部351之間設置曲面353。
再者,前止擋300之鏈布內側區域及鏈布外側區域係相對者。例如,於圖示例之情形時,前止擋300之鏈布內側區域係位於較前止擋300之左右方向之中心更靠鏈布內側的區域。前止擋300之鏈布外側區域係位於較前止擋300之左右方向之中心更靠鏈布外側的區域。可參照自前止擋300之左右方向之中心於左右方向上略微移位之點規定鏈布內側及鏈布外側區域。
各前止擋300之階差部351係為了避免或抑制與滑件500之構造之干涉而設置。各前止擋300之下行傾斜面352係為了避免或抑制與滑件500之構造之干涉而設置。
如圖12所示,於滑件500之上翼板510及下翼板520設置用以劃分左右之鏈齒之移動路徑的間隔壁570。又,於上翼板510與凸緣部540之連結部位之內壁設置用以按壓環扣鏈齒之反轉部234的按壓部580。
藉由上述階差部351使前止擋300之鏈布外側區域厚度變薄,藉此,抑制位於上下之間隔壁570與前止擋300之干涉。於前止擋300設置有未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上之薄壁部354。
於圖示例中,薄壁部354位於前止擋300之較拉鏈鏈布之側緣部150更靠鏈布外側。薄壁部354較最大厚度H300之前止擋300薄階差部351之深度D351。階差部351之左右寬度W351於前後方向上發生變化。於圖示例中,前止擋300之後方區域中之階差部351之左右寬度W351大於前止擋300之前方區域中之階差部351之左右寬度W351之寬度。於該情形時,於前止擋300之前方區域能夠較佳地維持前止擋300相對於芯繩155之結合強度,又,於進入至滑件500之更內部之前止擋300之後方區域能夠有效地抑制間隔壁570與前止擋300之干涉。藉由上述下行傾斜面352抑制按壓部580與前止擋300之干涉。
於本實施形態中,各前止擋300因凸狀卡合部380與凹狀卡合部390之卡合及接觸而被賦予旋動力。若產生前止擋300與間隔壁570之干涉或前止擋300與按壓部580之干涉,則有該前止擋300之旋動受到阻礙之虞。於本實施形態中,將上述階差部351及下行傾斜面352設置於前止擋300,從而避免或抑制此種問題之表面化。
於圖示例中,滿足D351<H300/3,此處,D351為階差部351之深度,H300為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換言之,階差部351之深度小於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之三分之一。
於圖示例中,滿足D351<H300/4,此處,D351為階差部351之深度,H300為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換言之,階差部351之深度小於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之四分之一。
於圖示例中,滿足D351<H300/5,此處,D351為階差部351之深度,H300為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換言之,階差部351之深度小於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之五分之一。
於圖示例中,滿足D351>H300/6,此處,D351為階差部351之深度,H300為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換言之,階差部351之深度大於前止擋300之最大厚度之六分之一。
如圖5及圖8所示,階差部351係遍及前止擋300之鏈布外側區域之前方及後方區域而設置。同樣地,下行傾斜面352係遍及前止擋300之鏈布內側區域之前方及後方區域而設置。曲面353係以自後方朝向前方左右寬度擴大之方式設置。預期充分地促進避免或抑制與滑件500之間隔壁570及按壓部580之干涉。根據圖12及圖13之參照,可立刻理解藉由該等構造所達成之效果。
參照圖9至圖11,對使滑件500前進,而使左右一對鏈帶400閉合,使左右一對拉鏈鏈齒200嚙合,將左右一對前止擋300收容於滑件500內之過程進行說明。此處,於左右一對鏈帶400中,左側鏈帶400之左側前止擋300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較右側鏈帶400之右側前止擋300更長地延伸。又,於左側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凹狀卡合部390,於右側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凸狀卡合部380。
於使滑件500自圖9所示之滑件位置向圖10所示之滑件位置前進之過程中,左右之各拉鏈鏈齒200之卡合部210於滑件500之引導柱530之側面上滑動,又,基部220於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側面上滑動。如根據圖9可理解般,左側前止擋300較右側前止擋300先突入至滑件500之引導柱530與凸緣部540之間之開口。再者,滑件500於引導柱530與左側凸緣部540之間具有左側開口,於引導柱530與右側凸緣部540之間具有右側開口。
於使滑件500自圖10所示之滑件位置向圖11所示之滑件位置前進之過程中,自滑件500之右側開口向滑件500內突入之右側前止擋300之凸狀卡合部380越過滑件500之左右方向之中心線CL而與左側前止擋300之凹狀卡合部390接觸,藉此,於左側前止擋300產生順時針方向之旋轉,於右側前止擋300產生逆時針方向之旋轉。此時,自左側開口向滑件500內突入之左側前止擋300之突出部373越過滑件500之左右方向之中心線CL而位於右側前止擋300之後表面320之後方。於左右之各前止擋300,如上所述般設置有傾斜面345,容許各前止擋300之適當量之旋轉。各前止擋300之傾斜面345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之間的間隔SP5因各前止擋300之旋轉而減小,從而減小圖2所示之間隔W110。
於一實施形態中,各前止擋300之傾斜面345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碰撞之時點早於各前止擋300之隆起部372與引導柱530碰撞之時點。於另一實施形態中,各前止擋300之傾斜面345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碰撞之時點晚於各前止擋300之隆起部372與引導柱530碰撞之時點。於又一實施形態中,各前止擋300之傾斜面345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碰撞之時點和各前止擋300之隆起部372與引導柱530碰撞之時點實質上為相同時點。
如參照圖11所理解般,於圖示例中,於各前止擋300被收容於滑件500內時,各前止擋300之前表面310實質上或完全與滑件500之下翼板520之輪廓吻合。於另一實施形態中,於各前止擋300被收容於滑件500內時,預期各前止擋300之前表面310位於以任意之程度較滑件500之下翼板520之輪廓更靠前方。
如參照圖11所理解般,於各前止擋300被收容於滑件500內時,各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及傾斜面345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之內壁面對向。於各前止擋300被收容於滑件500內時,各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 330之前方區域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對向,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位於較引導柱530更靠後方。
根據上述教導,若為業者,則能夠對各實施形態添加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所添加之符號係為了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進行參照。
150‧‧‧側緣部
210‧‧‧卡合部
220‧‧‧基部
231‧‧‧卡合頭部
232‧‧‧上部腳部
233‧‧‧下部腳部
234‧‧‧反轉部
300‧‧‧前止擋
310‧‧‧前表面
320‧‧‧後表面
330‧‧‧第1側面
340‧‧‧第2側面
345‧‧‧傾斜面
371‧‧‧第1緣部
372‧‧‧隆起部
373‧‧‧突出部
374‧‧‧凹處
375‧‧‧傾斜面
376‧‧‧第2緣部
390‧‧‧凹狀卡合部
391‧‧‧側面
PL1‧‧‧假想面
PL2‧‧‧假想面
W200‧‧‧寬度

Claims (8)

  1. 一種鏈帶,其係如下鏈帶(400),即具備:拉鏈鏈布(100);拉鏈鏈齒(200),其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及前止擋(300),其係設置於在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與在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2區域(120)之間者,且具有面向第1區域(110)之前表面(310)、面向第2區域(120)之後表面(32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外側之第1側面(330)、及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內側之第2側面(340);且拉鏈鏈齒(200)包含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之卡合部(210)、及能夠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接觸之基部(220),與跨及卡合部(210)和基部(220)之寬度(W200)相等之拉鏈鏈齒(200)的寬度係由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外側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的第1假想面(PL1)、及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內側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的第2假想面(PL2)決定,且第1假想面(PL1)與第2假想面(PL2)相互平行,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之凸狀卡合部(380)、或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內側凹陷之凹狀卡合部(390),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345)。
  2. 如請求項1之鏈帶,其中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之傾斜面(345)與第2假想面(PL2)交叉。
  3. 如請求項1或2之鏈帶,其中前止擋(300)具有未設置於拉鏈鏈布(100)上之薄壁部(354)。
  4. 如請求項1或2之鏈帶,其中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之上表面(350),於該前止擋(300)之上表面(350)之拉鏈鏈布外側區域設置階差部(351)。
  5. 如請求項4之鏈帶,其中階差部(351)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延伸,且具有於其延伸過程中發生變化之寬度(W351)。
  6. 如請求項1或2之鏈帶,其中前止擋(300)具有遠離拉鏈鏈布(100)之鏈布上表面(101)之上表面(350),於該前止擋(300)之上表面(350)之拉鏈鏈布內側區域,設置朝向拉鏈鏈布(100)傾斜直至與第2側面(340)連接為止之下行傾斜面(352)。
  7. 一種拉鏈(700),其係具備各自與如請求項1之鏈帶(400)一致之第1及第2鏈帶(400)、以及用以使第1與第2鏈帶(400)開閉之滑件(500)者,且第2鏈帶(400)之前止擋(300)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較第1鏈帶(400)之前止擋(300)更長地延伸,於第1鏈帶(400)之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凸狀卡合部(380),於第2鏈帶(400)之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凹狀卡合部(390)。
  8. 一種拉鏈,其係如下拉鏈(700),即具備:第1及第2鏈帶(400);以及滑件(500),其用以使第1及第2鏈帶(400)開閉;且第1及第2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即具備:拉鏈鏈布(100);拉鏈鏈齒(200),其沿著拉鏈鏈布(100)之側緣部(150)設置;及前止擋(300),其係設置於在側緣部(150)未設置拉鏈鏈齒 (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1區域(110)與在側緣部(150)設置有拉鏈鏈齒(200)之拉鏈鏈布(100)之第2區域(120)之間者,且具有面向第1區域(110)之前表面(310)、面向第2區域(120)之後表面(320)、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外側之第1側面(330)、及連結前表面(310)與後表面(320)且面向拉鏈鏈布內側之第2側面(340);且拉鏈鏈齒(200)包含能夠與滑件(500)之引導柱(530)接觸之卡合部(210)、及能夠與滑件(500)之凸緣部(540)接觸之基部(220),與跨及卡合部(210)和基部(220)之寬度(W200)相等之拉鏈鏈齒(200)的寬度(W200)係由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外側之各卡合部(210)之點或面的第1假想面(PL1)、及配置有位於最靠拉鏈鏈布內側之各基部(220)之點或面的第2假想面(PL2)決定,且第1假想面(PL1)與第2假想面(PL2)相互平行,(i)第1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外側突出之凸狀卡合部(380)及越過第1假想面(PL1)向拉鏈鏈布內側凹陷之凹狀卡合部(390)之一者,且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ii)第2鏈帶(400)係如下鏈帶(400):於前止擋(300)之第1側面(330)之後方區域,設置上述凸狀卡合部(380)與凹狀卡合部(390)之另一者,且於前止擋(300)之第2側面(340),包含自其前方區域跨及後方區域以接近於第2假想面(PL2)之方式傾斜並延伸之傾斜面。
TW105115213A 2015-06-18 2016-05-17 Chain and zipper TWI589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7642 WO2016203620A1 (ja) 2015-06-18 2015-06-18 ファスナー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794A TW201701794A (zh) 2017-01-16
TWI589248B true TWI589248B (zh) 2017-07-01

Family

ID=57545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5213A TWI589248B (zh) 2015-06-18 2016-05-17 Chain and zippe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11689B1 (zh)
CN (1) CN107708471B (zh)
TW (1) TWI589248B (zh)
WO (1) WO20162036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1398B (zh) * 2019-05-16 2020-12-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4739B2 (ja) * 2017-03-28 2021-06-3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8211712A1 (ja) * 2017-05-19 2018-11-2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21117178A1 (ja) * 2019-12-12 2021-06-1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GB2613353A (en) * 2021-11-30 2023-06-07 Ykk Corp Faste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4445A (en) * 1975-07-28 1977-07-12 Textron, Inc. Molded top stop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S5637608Y2 (zh) * 1975-12-29 1981-09-03
JPS53121940A (en) * 1977-03-29 1978-10-24 Dai Ichi Seiyaku Co Ltd Remedy for peptic ulcer
JPS5740805Y2 (zh) * 1978-02-21 1982-09-08
JPS5758968Y2 (zh) * 1978-04-20 1982-12-16
US4878275A (en) * 1987-09-17 1989-11-07 Yoshida Kogyo K. K.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CN2334214Y (zh) * 1998-05-05 1999-08-25 郑荣元 开口拉链的上止构件
US20050060848A1 (en) * 2003-09-22 2005-03-24 Chang-Wen Tsaur Upper stopper structure of zipper
JP4726726B2 (ja) * 2005-07-19 2011-07-20 Ykk株式会社 線条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上止
CN100569135C (zh) * 2005-07-19 2009-12-16 Ykk株式会社 拉链
JP4447599B2 (ja) * 2006-12-28 2010-04-0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上止
GB2483429B (en) * 2010-08-26 2016-01-27 Ykk Europ Ltd Slide fastener bottom stop
WO2014167654A1 (ja) * 2013-04-09 2014-10-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1398B (zh) * 2019-05-16 2020-12-0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拉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8471B (zh) 2020-08-11
EP3311689A4 (en) 2019-01-09
EP3311689A1 (en) 2018-04-25
TW201701794A (zh) 2017-01-16
CN107708471A (zh) 2018-02-16
EP3311689B1 (en) 2020-04-15
WO2016203620A1 (ja) 2016-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9248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621411B (zh) Waterproof zipper
TWI418314B (zh) zipper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TWI481358B (zh) zipper
TWI673021B (zh) 拉鏈
TWI433653B (zh) zipp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201014542A (en) Slide fastener
WO2015149422A1 (zh) 倾斜面牙拉链
TW201446175A (zh) 拉鏈及其使用方法
TWI480007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641334B (zh) zipper
JP634939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I524859B (zh) zipper
TWI621413B (zh) Zipper with stop
TWI678983B (zh) 拉鏈
WO2014103001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577304B (zh) Zipper slide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630883B (zh) zipper
TWI459912B (zh) zipper
TWI514974B (zh) zipper
TWI448257B (zh) zi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