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5916B - zipper - Google Patents

zi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5916B
TWI655916B TW107115920A TW107115920A TWI655916B TW I655916 B TWI655916 B TW I655916B TW 107115920 A TW107115920 A TW 107115920A TW 107115920 A TW107115920 A TW 107115920A TW I655916 B TWI655916 B TW I6559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zipper
wing plate
engaged
pos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5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7192A (zh
Inventor
濱田嘉一
高澤成吉
約翰 二世 哈理迪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5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591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7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19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8Sliders constructed to be removable from at least one stringer ; Sliders with movable parts to permit releasing of the slider in the event of jamming or obstruction

Abstract

本發明之拉鏈(1、2、3、4)形成為具有插銷(16)、筒銷(15)、第1滑件(30、30a、30b、70)、及第2滑件(50、50a、50b、80)之能夠逆開之拉鏈,第1滑件(30、30a、30b、70)及第2滑件(50、50a、50b、80)具有如下之姿勢保持構造,即,於第1滑件(30、30a、30b、70)抵接於第2滑件(50、50a、50b、80)之狀態下,能夠將第1滑件(30、30a、30b、70)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藉此,能夠將插銷(16)順利地插入至抵接狀態之第1滑件(30、30a、30b、70)及第2滑件(50、50a、50b、80),改善插銷(16)之操作性。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第1滑件及第2滑件以彼此之嚙合口相對向之朝向安裝於拉鏈鏈帶之鏈齒排之能夠逆開之拉鏈,尤其是關於一種能夠將插銷容易地且順利地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拉鏈。
先前以來,為了將衣服之左右前身片開合,將於鏈齒排之下端部具備可分離式嵌插件之拉鏈或能夠逆開之拉鏈等安裝於衣服之開襟部等。例如,能夠逆開之拉鏈通常係將2個滑件以嚙合口相互相對之朝向安裝於鏈齒排,且以能夠使用該等2個滑件將鏈齒排自長度方向之兩端部打開之方式形成。
於能夠逆開之拉鏈中,於左右一對拉鏈鏈帶中之一拉鏈鏈帶之一端部(後端部),以與鏈齒排連續之方式設置有筒銷,並且於另一拉鏈鏈帶之一端部(後端部),以與鏈齒排連續之方式設置有插銷。此處,將2個滑件中之與筒銷分離配置之滑件規定為第1滑件,將配置於較第1滑件更靠筒銷之位置且抵接於筒銷之止擋部而停止之滑件規定為第2滑件。
於此種能夠逆開之拉鏈中,於自左右拉鏈鏈帶分離之狀態使鏈齒排嚙合而將拉鏈閉合之情形時,必須進行如下操作,即,使第2滑件抵接於設置於一拉鏈鏈帶之筒銷,進而使第1滑件抵接於該第2滑件且保持2個滑件接觸之狀態,其後,將設置於另一拉鏈鏈帶之插銷自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且以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兩者中插通之方式充分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其後,藉由使第1滑件朝自第2滑件離開之方向滑動(上拉),能夠使配置於拉鏈之左右拉鏈鏈齒依序嚙合。
但是,於將如上所述之能夠逆開之拉鏈安裝於衣服等而使用之情形時,存在使用者不以目視確認第1滑件、第2滑件、插銷而進行如上所述之操作之情況。其結果為,存在例如於第2滑件未恰當地接觸於藉由筒銷而停止之第1滑件之狀態(第1滑件與第2滑件分離之狀態)下插入插銷的情況、又或者於即便第2滑件接觸於第1滑件但插銷未充分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之狀態下將第1滑件上拉的情況。
但是,於如上所述之狀態下,插銷相對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未保持於特定之位置,因此無法使第1滑件朝鏈齒排之嚙合方向滑動。其結果為,使用者對拉鏈之操作感到厭煩之情況變多。又,使用者之中,亦有於插銷未充分地插入之狀態下欲強行地使第1滑件滑動之情況,而亦有導致拉鏈之破損之虞。因此,對於能夠逆開之拉鏈,要求改善使插銷易於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及易於使第1滑件之滑動開始等操作性。
相對於此,例如於日本專利實公昭54-18325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國際公開第2010/070743號(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之操作性之技術。
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拉鏈,即,藉由在第1滑件及第2滑件形成能夠相互嵌著之切口槽及薄片部,能夠於使第2滑件及第1滑件移動至鏈齒排之筒銷側端部時進行2個滑件之定位。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如圖30及31所示,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能夠逆開之拉鏈100具有:左右拉鏈鏈帶101,其等具有鏈齒排;插銷102,其於左側拉鏈鏈帶101之下端部以自鏈齒排連續之方式配置;筒銷103,其於右側拉鏈鏈帶101之下端部以自鏈齒排連續之方式配置;及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其等能夠滑動地安裝於左右鏈齒排。於該情形時,第2滑件105配置於較第1滑件104更接近於插銷102及筒銷103之側。
於該專利文獻1之拉鏈100中,於第1滑件104之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內表面,自嚙合口側端緣朝向內側地設置有切口槽104a。又,於第2滑件105中之上翼板及下翼板,自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嚙合口側端緣朝向第1滑件104地延設有能夠嵌著於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之薄片部105a。
根據以此方式構成之專利文獻1之拉鏈100,於使第2滑件105及第1滑件104依序移動至鏈齒排之筒銷103側端部之後,將插銷102插入至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時,形成於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嵌著於形成在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藉此,第1滑件104與第2滑件105之卡合姿勢成為不會於拉鏈100之厚度方向(高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揺動之穩定之狀態。
於專利文獻1之拉鏈100中,如上所述般能夠藉由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及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之簡單之構造,進行插銷102插入後之第1滑件104與第2滑件105之相對定位,並且能夠使第1滑件104與第2滑件105之姿勢穩定。藉此,於為了使左右拉鏈鏈齒嚙合而將第1滑件104朝鏈齒排之嚙合方向(自第1滑件104離開之方向)拉拽時,能夠使第1滑件104之滑動順利地開始,因此可使能夠逆開之拉鏈100之操作性提高。
另一方面,於上述專利文獻2中記載之拉鏈中,設置有如下之扣合構造,即,能夠使與筒銷分離配置之第1滑件之第1拉片、與偏靠筒銷地配置之第2滑件之第2拉片以拉片彼此重疊之方式扣合,且於使拉片彼此扣合時將第1滑件與第2滑件保持為嚙合口彼此相對之狀態。
若為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2之拉鏈,則能夠將第1滑件與第2滑件穩定地保持為嚙合口彼此面對面之狀態,且容易地進行第1滑件與第2滑件之相對之位置對準。因此,於將插銷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內時不易產生第1滑件與第2滑件之位置偏移,能夠防止兩滑件相互分離。
藉此,能夠容易地將插銷插入至特定之位置,因此能夠於插銷之插入後容易地使第1滑件之滑動順利地開始。進而,於將插銷自第1滑件及第2滑件拔出時,亦能夠將第1滑件與第2滑件穩定地保持為相互接觸之狀態,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插銷之拔出操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昭54-18325號公報 專利文獻2:國際公開第2010/07074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能夠逆開之拉鏈100中,如上所述般藉由使設置於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嵌著於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而進行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之相對之位置對準。
但是,於專利文獻1之拉鏈100之情形時,僅藉由使用者使第2滑件105及第1滑件104移動至鏈齒排之筒銷103側端部,未必能將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嵌著於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又,若未將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嵌著於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則第2滑件105之位置或姿勢變得難以穩定。
因此,於不以目視確認第1滑件104、第2滑件105、插銷102而進行操作之情形時,存在因第1滑件104與第2滑件105分離等而相對位置偏移之情況,存在因該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之位置偏移,而無法將插銷102穩定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之情況。
進而,於專利文獻1中,於在將插銷102插入至第2滑件105之前,將第2滑件105之薄片部105a嵌著於第1滑件104之切口槽104a之情形時,第1滑件104與第2滑件105以例如位於第1滑件104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1中心線與位於第2滑件105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2中心線直線地配置般之筆直之狀態被保持。
於如此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以相互筆直之狀態被保持之情形時,成為插銷102之插入口之第1滑件104之導入口以朝向拉鏈鏈帶101之長度方向之方式被保持。因此,於將插銷102自第1滑件104之導入口插入時,若不以使插銷102如沿拉鏈鏈帶101之長度方向般相對筆直地前往,並且自第2滑件105之前方朝向第2滑件105之導入口筆直地移動之方式進行操作,則亦存在插銷102易鉤在筒銷103等,而無法將插銷102充分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之情況。因此,如上所述般於第1滑件104及第2滑件105被筆直地保持之狀態下進行之插銷102之插入操作有時會讓人感到厭煩。
另一方面,於上述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能夠逆開之拉鏈中,藉由將第1滑件之第1拉片與第2滑件之第2拉片重疊,能夠使兩拉片以扣合構造簡單地扣合,藉此,能夠將第1滑件及第2滑件於嚙合口彼此面對面之狀態下穩定地保持。
因此,於專利文獻2中,即便不每次以目視確認第1滑件及第2滑件,亦能夠防止第1滑件與第2滑件分離,能夠於使第1滑件與第2滑件接觸之狀態下穩定地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
但是,於專利文獻2之拉鏈中,於藉由扣合構造使第1滑件之第1拉片與第2滑件之第2拉片扣合之情形時,以第1滑件之第1中心線與第2滑件之第2中心線直線地配置之方式將第1滑件與第2滑件以筆直之狀態保持。因此,於專利文獻2之拉鏈中,與專利文獻1之情形同樣地,存在對插銷之操作感到厭煩之情況,期望將插銷更容易地且順利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問題而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插銷之操作性優異之拉鏈,其係能夠逆開之拉鏈,於使左右鏈齒排嚙合時能夠穩定地且恰當地進行第1滑件與第2滑件之位置對準,且能夠將插銷容易且順利地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特定之位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藉由本發明所提供之拉鏈係如下者,即,具有:一對的第1拉鏈鏈帶及第2拉鏈鏈帶,其等係於左右拉鏈鏈布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筒銷,其自上述第1拉鏈鏈帶中之上述鏈齒排之一端部沿長度方向延出;插銷,其自上述第2拉鏈鏈帶中之上述鏈齒排之一端部沿長度方向延出;以及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其等配置為能夠沿上述鏈齒排滑動;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係彼此之嚙合口側端部相對向之朝向,且上述第2滑件配置於較上述第1滑件更靠上述筒銷之位置,且上述拉鏈之最主要之特徵在於: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具有如下之姿勢保持構造,即,於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之狀態下,能夠將上述第1滑件相對於上述第2滑件保持為:使位於上述第1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1中心線相對於位於上述第2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2中心線以特定之角度傾斜之傾斜姿勢。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之一者具有卡合部,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之另一者具有能夠與上述卡合部卡合之被卡合部,藉由上述卡合部卡合於上述被卡合部,而將上述第1滑件相對於上述第2滑件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及上述第2滑件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至少一者具有於俯視時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上述傾斜部係以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右外側側緣部之至少一者配置於較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寬度方向中央部更靠導入口之方式形成。
又,較佳為,本發明中之上述姿勢保持構造形成為藉由將上述插銷自上述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且於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中插通,能夠使上述第1滑件旋動而解除上述傾斜姿勢之保持。
進而,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中之一滑件具有自該一滑件朝向另一滑件延出之延出部以作為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係藉由使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接觸於上述另一滑件而將上述第1滑件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尤其是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佳為,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具有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之滑件主體,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中之一滑件係將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之厚度形成為大於另一滑件,且具有自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朝向上述另一滑件延出之至少1個延出部,上述另一滑件具有突設於上述上翼板或上述下翼板之外表面、且能夠與上述延出部接觸並卡合之被卡合用突出部,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係由配置於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及配置於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形成,且藉由使上述延出部之側面部接觸並卡合於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而保持上述第1滑件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之狀態並且將上述第1滑件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於該情形時,較佳為,配置於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具有:基端部,其自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外側側緣部朝向一上述滑件延出;及鉤部,其自上述基端部之末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中央部彎曲或折曲;且形成為於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時能夠越過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上述延出部及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具有於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之狀態下上述基端部之內周側側面與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接觸之第1接觸部、及上述鉤部之內周側側面與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接觸之第2接觸部。
進而,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具有朝向上述另一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向下傾斜之傾斜面。 又,較佳為,藉由將上述插銷自上述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且於上述第1滑件及上述第2滑件中插通,上述第1滑件自上述傾斜姿勢旋動並保持為上述第1中心線與上述第2中心線直線地配置之姿勢,且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與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中,亦可為,上述第2滑件具有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並且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突設有被卡合用突出部之滑件主體,上述第1滑件具有:滑件主體,其係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及拉片,其保持於上述滑件主體;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拉片具有能夠供上述第2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插入之插入孔部。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拉鏈形成為能夠逆開之拉鏈,其具有:左右一對的第1拉鏈鏈帶及第2拉鏈鏈帶;筒銷,其於第1拉鏈鏈帶之一端部以自鏈齒排連續之方式配置;插銷,其於第2拉鏈鏈帶之一端部以自鏈齒排連續之方式配置;以及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其等以不會脫落之方式配置於至少第2拉鏈鏈帶之鏈齒排並且以彼此之嚙合口側端部相對向之朝向配置。於該情形時,第1滑件及第2滑件分別為相對性地配置於自筒銷離開之位置之滑件及配置於偏靠筒銷之位置之滑件。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具有如下之姿勢保持構造,即,於第1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接續)於第2滑件之狀態下,能夠將第1滑件相對於第2滑件暫時地固定(保持)為傾斜姿勢。
此處,第1滑件之傾斜姿勢係指於自上方觀察拉鏈之俯視時,位於第1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1中心線相對於位於第2滑件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2中心線,以預先設定以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之特定之角度傾斜之姿勢。於該情形時,相對於第2中心線而傾斜之第1中心線之特定之傾斜角度係根據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形狀等而設定。
根據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具有如上所述之姿勢保持構造之本發明之拉鏈,於將左右拉鏈鏈帶相互分離之狀態之拉鏈閉合之情形時,於使第1滑件抵接在抵接於插銷之止擋部之第2滑件時,能夠藉由上述姿勢保持構造,而將第1滑件相對於第2滑件,以傾斜固定之角度之上述傾斜姿勢而非如上述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般之筆直之狀態之姿勢簡單地且穩定地保持。
尤其是於本發明之姿勢保持構造中,能夠將第1滑件保持為以使第1滑件之導入口側端部朝向與配置有筒銷之拉鏈鏈帶相反之側(配置有插銷之拉鏈鏈帶側)之方式傾斜之傾斜姿勢,藉此,能夠將供插銷插入之第1滑件之導入口傾斜地朝向與筒銷相反之側,以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
其後,藉由將插銷自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而第1滑件及第2滑件利用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以相互固定之位置關係被恰當地保持,因此即便使用者不以目視確認第1滑件、第2滑件、插銷地進行操作,亦能夠防止第1滑件或第2滑件之位置偏移、第1滑件與第2滑件分離、第1滑件之姿勢自上述傾斜姿勢任意地傾斜等。
因此,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能夠將插銷自第1滑件之導入口容易地插入,並且能夠將插銷順利地且穩定地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特定之位置為止。藉此,能夠順利地開始第1滑件之滑動而將左右鏈齒排嚙合。
尤其是於本發明中,第1滑件相對於第2滑件,並非以如例如上述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般之筆直之姿勢,而是利用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以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之如上所述之特定之傾斜姿勢被保持。因此,於本發明中,能夠相較於上述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自相對於拉鏈鏈帶之長度方向更傾斜之方向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因此,能夠大幅度地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中之插銷之操作性。
於此種本發明之拉鏈中,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一者具有卡合部,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另一者具有能夠與卡合部卡合之被卡合部。藉此,藉由將設置於一滑件之卡合部卡合在設置於另一滑件之被卡合部,能夠將第1滑件更穩定地且恰當地保持為插銷易於插入之特定之傾斜姿勢,能夠更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第1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及第2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之至少一者具有於俯視時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又,傾斜部係以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右外側側緣部之至少一者於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嚙合口側端部之寬度方向中央部更靠導入口之方式形成。藉此,於利用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保持第1滑件及第2滑件時,能夠將第1滑件更穩定地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因此能夠更容易地且順利地進行插銷之插入。
又,本發明之姿勢保持構造形成為藉由將插銷自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且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插通,能夠使第1滑件旋動而解除傾斜姿勢之保持。藉此,即便第1滑件利用姿勢保持構造而保持為如上所述之特定之傾斜姿勢,亦能夠於使插銷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插通時,使第1滑件旋動,而以第1滑件之第1中心線與第2滑件之第2中心線直線地配置之方式相對於第2滑件保持為筆直之狀態。其結果為,能夠朝向鏈齒排之嚙合方向更順利地開始第1滑件之滑動。
進而,於本發明中,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之一滑件(例如,第1滑件)具有自該一滑件朝向另一滑件(例如,第2滑件)延出之延出部以作為姿勢保持構造。又,該姿勢保持構造係以藉由使一滑件之延出部接觸並卡合於另一滑件而將第1滑件保持為傾斜姿勢之方式形成。
此處,延出部朝向另一滑件延出係指於滑件之長度方向上,延出部以一滑件之上翼板及下翼板中之嚙合口側端緣之位置為基準,越過該嚙合口側端緣之位置朝向另一滑件延伸(突出)。例如,本發明之延出部可自一滑件之下翼板之嚙合口側端部朝向另一滑件延出地形成,亦可以自一滑件之下翼板之側面部及設置於該下翼板之下凸緣部之側面部之至少一者延出,並且越過下翼板中之嚙合口側端緣朝向另一滑件延伸之方式形成。藉由使用具有此種延出部之姿勢保持構造,能夠於使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時,將第1滑件更穩定地保持(固定)為特定之傾斜姿勢。
尤其是於本發明之拉鏈中,第1滑件及第2滑件具有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之滑件主體。又,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之一滑件係將上翼板或下翼板之厚度形成為大於另一滑件,且具有自上翼板或下翼板之嚙合口側端部朝向另一滑件延出之至少1個延出部。進而,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之另一滑件具有突設於上翼板之外表面(上表面)或下翼板之外表面(下表面)、且能夠與延出部接觸並卡合之被卡合用突出部。於該情形時,姿勢保持構造係由配置於一滑件之延出部及配置於另一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形成,且形成為藉由將該姿勢保持構造中之延出部之側面部(例如內側側面部)接觸並卡合於被卡合用突出部而保持第1滑件與第2滑件之抵接狀態並且將第2滑件保持為傾斜姿勢。藉此,於使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時,能夠將第1滑件更穩定地且恰當地保持為插銷易於插入之特定之傾斜姿勢,能夠更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
於該情形時,配置於一滑件之延出部具有:基端部,其自嚙合口側端部之外側側緣部朝向一滑件延出;及鉤部,其自基端部之末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中央部彎曲或折曲。又,延出部形成為於第1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第2滑件時能夠越過另一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進而,形成姿勢保持構造之延出部及被卡合用突出部具有於第1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下基端部之內周側側面與被卡合用突出部接觸之第1接觸部、及鉤部之內周側側面與被卡合用突出部接觸之第2接觸部。
藉此,於使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時,能夠使一滑件之延出部容易地卡合於另一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進而,由於姿勢保持構造之延出部相對於被卡合用突出部,於上述第1接觸部及第2接觸部之2個不同之位置接觸,故而能夠將第1滑件穩定地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又,能夠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與第2滑件相互接觸而連結之狀態。因此,能夠更順利地且更穩定地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
又,姿勢保持構造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具有朝向另一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向下傾斜之傾斜面。藉此,於使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時,一滑件之延出部能夠順利地越過另一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而穩定地卡合於該被卡合用突出部。
又,本發明之拉鏈係以如下方式形成,即,於插銷自第1滑件之導入口插入且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中插通時,第1滑件自傾斜姿勢旋動而保持為第1中心線與第2中心線直線地配置之姿勢。又,以如下方式設置,即,於第1滑件自傾斜姿勢旋動時,一滑件之延出部與另一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藉此,於在使插銷插通於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後,使第1滑件滑動時,能夠防止姿勢保持構造之延出部與被卡合用突出部相互干涉,而朝向鏈齒排之嚙合方向順利地開始第1滑件之滑動。
又,本發明之拉鏈亦可以如下方式形成,即,第2滑件具有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並且於上翼板之上表面突設有被卡合用突出部之滑件主體,且第1滑件具有:滑件主體,其係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及拉片,其保持於滑件主體並且具備能夠供第2滑件之被卡合用突出部插入之插入孔部。
即,本發明之拉鏈中之姿勢保持構造亦可由設置於第1滑件之拉片之上述插入孔部、及設置於第2滑件之滑件主體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形成。此種姿勢保持構造中,亦能夠藉由使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且將第2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插入至第1滑件之上述插入孔部,而將第1滑件相對於第2滑件,以傾斜固定之角度之上述傾斜姿勢簡單地且穩定地保持。進而,能夠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與第2滑件相互接觸而連結之狀態。藉此,能夠易於進行插銷之插入操作,將插銷順利地且穩定地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特定之位置。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以下說明之實施例,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發揮相同之作用效果,則能夠進行多種變更。
例如,於以下之各實施例中所說明之拉鏈中,藉由將形成為環扣狀之連續之複數個拉鏈鏈齒縫製於拉鏈鏈布,而形成拉鏈鏈帶之鏈齒排,但於本發明中,鏈齒排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本發明中之拉鏈鏈帶之鏈齒排例如亦可藉由將熱塑性樹脂射出成形至拉鏈鏈布而排列設置複數個單獨拉鏈鏈齒而形成,或者亦可將金屬製之拉鏈鏈齒(亦稱為鏈齒元件)藉由擠壓之塑性變形加工而安裝至拉鏈鏈布而形成。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之俯視圖,圖2係自鏈布背面側表示該拉鏈之立體圖。圖3~圖6係分別模式性地表示拉鏈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之上表面側立體圖、下表面側立體圖、仰視圖、及側視圖。圖7~圖10係分別模式性地表示拉鏈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之上表面側立體圖、下表面側立體圖、仰視圖、及側視圖。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方向係指拉鏈之與滑件之滑動方向平行之長度方向,尤其是將第1滑件以使左右鏈齒排嚙合之方式滑動之方向(換言之,第2滑件以使左右鏈齒排分離之方式滑動之方向)設為前方,將第1滑件以使左右鏈齒排分離之方式滑動之方向設為後方。
左右方向係指拉鏈或拉鏈鏈布之寬度方向,且為與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滑動方向正交、且與拉鏈鏈布之鏈布正面及鏈布背面平行之方向。尤其是,將自上方側觀察拉鏈之情形時之(即,圖1所示之拉鏈之俯視時之)左側之方向及右側之方向分別設為左方向及右方向。
上下方向係指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之方向,且指與拉鏈鏈布之鏈布正面及鏈布背面正交之厚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尤其是於以下之說明中,相對於拉鏈鏈布,將配置有滑件之拉片之側之方向設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之方向設為下方。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1具有:左右一對拉鏈鏈帶(第1及第2拉鏈鏈帶)10a、10b,其等係於左右拉鏈鏈布11之相互對向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12;筒銷15,其於左側之拉鏈鏈帶(第1拉鏈鏈帶)10a之後端部以與鏈齒排12連續之方式配置;插銷16,其於右側之拉鏈鏈帶(第2拉鏈鏈帶)10b之後端部以與鏈齒排12連續之方式配置;及前後一對的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其等以彼此之嚙合口相對向之朝向能夠滑動地安裝於鏈齒排12。
於該情形時,第1滑件30係自筒銷15離開配置之前側之滑件,能夠藉由朝前方滑動而使左右鏈齒排12自後方側起嚙合。第2滑件50係配置於較第1滑件30更靠筒銷15之位置且抵接於筒銷15之下述止擋部15c而停止之後側之滑件。又,第2滑件50係藉由在第1滑件30之滑動後朝前方滑動,而使左右鏈齒排12分離之逆開用滑件。
再者,本實施例1之拉鏈1係於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之形態(構造)具有主要之特徵,關於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筒銷15、及插銷16,係與先前之能夠逆開之一般之拉鏈實質上同樣地形成。
例如,本實施例1中之左右拉鏈鏈帶10a、10b分別具有拉鏈鏈布11、於拉鏈鏈布11之鏈布側緣部(亦稱為鏈齒安裝部)沿長度方向形成之鏈齒排12、及設置於鏈齒排12之前端部之未圖示之止擋。
於該情形時,各拉鏈鏈帶10a、10b係藉由將鏈齒排12配置於拉鏈鏈布11之鏈布背面(下表面),而形成為自拉鏈1之正面側(上方側)不易看見鏈齒排12之所謂反裝之形態。再者,於本發明中,左右拉鏈鏈帶10a、10b亦可以鏈齒排12配置於拉鏈鏈布11之鏈布正面側之通常類型之態樣形成。
各拉鏈鏈帶10a、10b之鏈齒排12係藉由利用縫製線將使單絲成形為環扣狀所得之複數個連續之拉鏈鏈齒13縫合於拉鏈鏈布11之鏈布側緣部而形成。
設置於左側之拉鏈鏈帶10a之筒銷15係藉由將合成樹脂射出成形至拉鏈鏈布11之鏈布側緣部,而以自拉鏈鏈布11之鏈布正面跨及鏈布背面地將鏈布側端緣包入之方式形成。該筒銷15具有沿長度方向配置之筒銷本體部15a、自筒銷本體部15a之插銷對向側緣部朝向插銷16於寬度方向上突出之嵌入突出部15b(參照圖12)、及自筒銷本體部15a之後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之鏈布內側突出之止擋部15c(參照圖14)。
於該情形時,筒銷本體部15a具有於使筒銷15插通於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時能夠連通於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及第2滑件50之鏈齒引導路之兩者之長度尺寸(長度方向之尺寸)。又,筒銷15之止擋部15c設置為能夠接觸於第2滑件50之下述下凸緣部36,藉由該止擋部15c,防止第2滑件50自左側之鏈齒排12拔脫。
設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插銷16係藉由將合成樹脂射出成形至拉鏈鏈布11之鏈布側緣部,而以自拉鏈鏈布11之鏈布正面跨及鏈布背面地將鏈布側端緣包入之方式形成。該插銷16具有沿長度方向配置之插銷本體部16a、自插銷本體部16a之筒銷對向側緣部朝向內側凹設之未圖示之收容部、及配置於插銷本體部16a之前端緣且與嚙合對象側之拉鏈鏈齒13卡合之卡合部16b(參照圖15及圖16)。
於該情形時,插銷本體部16a係與筒銷本體部15a同樣地具有能夠連通於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及第2滑件50之鏈齒引導路之兩者之長度尺寸。插銷16之收容部係於長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上配置於與筒銷15之嵌入突出部15b對應之位置,且形成為於將插銷16插入至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之特定位置時,能夠使筒銷15之嵌入突出部15b嵌入並收容。
配置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30具有第1滑件主體31及能夠旋動地保持於第1滑件主體31之第1拉片32。再者,於本發明中,第1拉片32並無特別限定,第1拉片32之形狀或大小等能夠任意地變更。
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主體31具有:上翼板33;下翼板34,其與上翼板33平行地配置;連結柱35,其將上翼板33之導入口側端部(前端部)與下翼板34之導入口側端部(前端部)連結;左右之下凸緣部36,其等沿下翼板34之左右側端緣配置;拉片安裝部37,其於上翼板33之上表面沿滑件滑動方向設為門型;及左右一對延出部38,其等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後端部)朝向第2滑件50而朝後方延出。於該第1滑件主體31中,藉由在拉片安裝部37與上翼板33之上表面之間收容第1拉片32之安裝軸部32a,能夠將第1拉片32保持於第1滑件主體31。
於該第1滑件主體31之後端部配置有嚙合口,並且於第1滑件主體31之前端部,以中間隔著連結柱35之方式配置有左右導入口。又,於第1滑件主體31之內部,藉由上翼板33、下翼板34、及左右之下凸緣將供左右鏈齒排12插通之鏈齒引導路包圍而形成。該鏈齒引導路係以將左右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方式形成為大致Y字狀。於該鏈齒引導路內插通之鏈齒排12之寬度方向之位置係藉由第1滑件主體31之左右之下凸緣部36而限制。
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主體31中之下翼板34係以嚙合口側端部(後端部)之厚度尺寸(厚度方向之尺寸)大於導入口側端部(前端部)之厚度尺寸之方式形成,尤其是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以自導入口側端部朝向嚙合口側端部而下翼板34之厚度尺寸漸增之方式形成。又,第1滑件主體31中之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係使厚度尺寸大於第1滑件主體31之上翼板33而形成,且使厚度尺寸大於第2滑件主體51之下述下翼板34而形成。
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主體31中之左右延出部38係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朝後方延出以作為卡合於第2滑件50之下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卡合部。藉由使左右延出部38自下翼板34而非自上翼板33延出,能夠將左右延出部38配置為自拉鏈1之正面側不易看見,因此能夠抑制因延出部38之設置而使拉鏈1之外觀品質降低。
本實施例1中之左右延出部(卡合部)38係於滑件寬度方向上具有以位於第1滑件主體31之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心之假想上之第1中心線39(參照圖5及圖16)為基準而相互左右對稱之形狀。又,左右延出部38具有特定之厚度尺寸,延出部38之厚度尺寸被設定為小於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厚度尺寸。
於該情形時,延出部38之下端面係自下翼板34之下端面起連續地形成,延出部38之下端面與下翼板34之下端面形成為無階差且平滑地連續之單一之面。又,於延出部38之上端面與下翼板34之上端面(鏈齒引導面)之間設置有階差部41,藉由該階差部41,將延出部38之厚度尺寸設為小於下翼板34之厚度尺寸。進而,下翼板34與延出部38之間之階差部41係於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時供第2滑件50之下翼板54接觸之部分。
本實施例1中之左右各延出部38具備:基端部38a,其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右外側側緣部朝後方延出;及鉤部38b,其自基端部38a之末端部(後端部)以朝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彎曲之方式形成;各延出部38具有於第1滑件30之仰視時呈大致L字狀之形態。
於該情形時,延出部38之基端部38a係隨著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朝後方延伸而使寬度尺寸(滑件寬度方向之尺寸)漸減地形成。又,於第1滑件30之仰視時,基端部38a之內側側面部(內周面部)與鉤部38b之內側側面部(內周面部)形成為連續地彎曲之彎曲面。
藉由如上所述般呈大致L字狀之左右延出部38對稱地且分別朝向內側地形成,而與例如延出部38僅於左右之一者形成之情形相比,於使用拉鏈1之形態(例如安裝有拉鏈1之衣服)中,能夠不易產生其他構件鉤在或夾於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之情況。
再者,本實施例1之左右延出部38設置於下翼板34,但例如亦可將第1滑件主體31之上翼板33之嚙合口側端部之厚度尺寸設為大於下述第2滑件主體51之上翼板33,且於該第1滑件主體31之上翼板33之嚙合口側端部設置左右延出部38。再者,於該情形時,下述第2滑件主體51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亦突設於第2滑件主體51之上翼板53而非下翼板54。
進而,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具備利用停止爪體42(參照圖6)之自動鎖定機構。形成該自動鎖定機構之停止爪體42係以被拉片安裝部37覆蓋之方式配置於拉片安裝部37之內側,藉由拉片安裝部37保護並且以自外部不易看見之方式隱藏。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中所形成之自動鎖定機構係與先前之具備自動鎖定機構之滑件同樣地形成。
即,於本實施例1之自動鎖定機構中,藉由彈性推壓而使停止爪體42之一部分(爪部)突出至鏈齒引導路內,藉此,能夠使該停止爪體42之一部分(爪部)與拉鏈鏈齒13卡合,而以不使第1滑件30相對於鏈齒排12滑動之方式將第1滑件30保持於其停止位置。又,藉由利用第1拉片32將停止爪體42上拉,而解除停止爪體42與拉鏈鏈齒13之卡合,能夠使第1滑件30自由地滑動。再者,於本發明中,第1滑件30亦可不具備如上所述之自動鎖定機構。
本實施例1中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50具有第2滑件主體51及能夠旋動地保持於第2滑件主體51之第2拉片52。再者,第2拉片52亦與第1拉片32同樣地並非特別限定,第2拉片52之形狀或大小等能夠任意地變更。
本實施例1之第2滑件主體51具有:上翼板53;下翼板54,其與上翼板53平行地配置;連結柱55,其將上翼板53之導入口側端部(後端部)與下翼板54之導入口側端部(後端部)連結;左右之下凸緣部56,其等沿下翼板54之左右側端緣配置;拉片安裝部57,其於上翼板53之上表面沿滑件滑動方向設為門型且保持第2拉片52;及被卡合用突出部58,其於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前端部)之下表面朝向下方而突設。
於第2滑件主體51之前端部配置有嚙合口,並且於第2滑件主體51之後端部,以中間隔著連結柱55之方式配置有左右導入口。又,於第2滑件主體51之內部,供左右鏈齒排12插通之鏈齒引導路以將左右導入口與嚙合口連通之方式形成為大致Y字狀。
本實施例1之第2滑件主體51中之下翼板54係與上述第1滑件主體31之下翼板34不同,具有大致固定之厚度尺寸而形成。又,於第2滑件主體51中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前端部),設置有於第2滑件主體51之俯視或仰視時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左右傾斜部61。藉由該等左右傾斜部61,而於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配置於滑件寬度方向之外側之左右外側側緣部於滑件長度方向上配置於較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之位置更靠導入口(偏靠後方)。
藉由在第2滑件主體51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分別設置有左右傾斜部61,而於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並利用下述姿勢保持構造保持第1滑件30時,能夠將第1滑件30穩定地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於該情形時,左右傾斜部61之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之傾斜角度係根據利用姿勢保持構造保持第1滑件30之傾斜姿勢之傾斜角度(換言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下述第2中心線59之傾斜角度θ)而設定。
再者,於本實施例1中,於第2滑件主體51之嚙合口側端部形成有左右傾斜部61,但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利用姿勢保持構造將第1滑件30以其導入口朝右側傾斜之方式保持,因此亦可於第2滑件主體51之嚙合口側端部,僅形成有右側之傾斜部61。進而,本實施例1之傾斜部61僅設置於第2滑件主體51,但於本發明中,亦可將如上所述之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僅設置於第1滑件主體31之嚙合口側端部、或者設置於第1滑件主體31及第2滑件主體51之兩者之嚙合口側端部。
本實施例1之第2滑件主體51中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配置於滑件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並且具有與第1滑件30中之左右延出部38相同之厚度尺寸。該被卡合用突出部58形成為於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時,能夠與第1滑件30中之左右延出部38中之一個卡合之被卡合部。
本實施例1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58係以使自下翼板54之下表面起之高度尺寸(厚度方向上之尺寸)朝向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漸減之方式形成,藉此,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形成有朝向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向下傾斜之傾斜面58a。
藉由在被卡合用突出部58設置有如上所述之傾斜面58a,而於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時,能夠使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一面滑動接觸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一面容易地且順利地越過被卡合用突出部58。進而,本實施例1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後端面係以於第2滑件50之側視(圖10)時相對於下翼板54之下表面正交之方式配置。藉此,於使第1滑件30中之延出部38之鉤部38b鉤在並卡合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時,能夠穩定地維持該鉤部38b之卡合狀態。
又,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係形成為使其寬度尺寸朝向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緣(換言之,朝向前方)漸增之形狀。藉此,於如下所述般將插銷16插入至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之後,使第1滑件30滑動時,易於將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自配置於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間拔出,而能夠防止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鉤在被卡合用突出部58而妨礙第1滑件30之滑動。
進而,本實施例1之第2滑件50係與第1滑件30同樣地具備利用停止爪體62(參照圖10)之自動鎖定機構。再者,於本發明中,第2滑件50亦可不具備自動鎖定機構。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中,由設置於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卡合部)38、及設置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58形成能夠將第1滑件30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斜向傾斜之傾斜姿勢的姿勢保持構造。
若具體地進行說明,則於如下所述般自例如圖11及圖12所示之狀態,使第1滑件30滑動且使第1滑件30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第2滑件50時,於本實施例1中,能夠將形成姿勢保持構造之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之一者於2個部位接觸並卡合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
然後,藉由經由如上所述之姿勢保持構造使第1滑件30卡合於第2滑件50,而如圖15及圖16所示般,能夠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狀態,並且將第1滑件30保持為:使位於第1滑件30之寬度方向中心之假想上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位於第2滑件50之寬度方向中心之假想上之第2中心線59以特定之傾斜角度θ傾斜之傾斜姿勢。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姿勢保持構造中,於插銷16插入至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之前,穩定地維持該第1滑件30之傾斜姿勢,可防止第1滑件30相對於第2滑件50過度傾斜、或者第1滑件30之傾斜恢復而變為第1滑件30相對於第2滑件50筆直之狀態。
再者,本實施例1之姿勢保持構造係由設置於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及設置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形成,但例如於本發明中,亦可藉由在第1滑件30設置被卡合用突出部,並且於第2滑件50設置延出部而形成姿勢保持構造。
又,於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中,由於左右拉鏈鏈帶10a、10b如上所述般形成為於拉鏈鏈布11之鏈布背面側具有鏈齒排12之反裝之形態,故而於下翼板34、54分別設置有下凸緣部36、56,於上翼板33、53未設置凸緣部。但是,於本發明中,第1滑件及第2滑件亦可根據拉鏈鏈帶之形態或拉鏈鏈齒之種類等,而於下翼板不設置凸緣部而是於上翼板設置左右凸緣部、或者於上翼板及下翼板之兩者設置左右凸緣部。
其次,針對具有上述構成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1,對自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相互分離而拉鏈1打開之狀態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而將拉鏈1閉合時之操作進行說明。
於例如左右拉鏈鏈帶10a、10b分離之狀態之情形時,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通常位於設置有筒銷15之左側之拉鏈鏈帶10a之鏈齒排12上或筒銷15上。又,於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或第2滑件50位於鏈齒排12上之情形時,藉由上述利用停止爪體42之自動鎖定機構,而各滑件30、50以不會滑動之方式被保持於其停止位置(例如參照圖11及圖12之第1滑件30)。此時,各個滑件30、50之姿勢多會因滑件30、50之鏈齒引導路與鏈齒排12之關係或滑件30、50之自重等之作用而相對於鏈齒排12自然地斜向傾斜,又,亦可能使該滑件30、50之姿勢朝左右揺動。
於將相互分離之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組合而將拉鏈1閉合之情形時,首先,使第2滑件50朝向筒銷15滑動,且將第2滑件50如圖11及圖12所示般保持在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之筒銷側後端位置。此時,藉由第2滑件50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能夠將第2滑件50以第2滑件50之假想上之第2中心線59與拉鏈1之長度方向平行之姿勢保持。
繼而,使第1滑件30朝向筒銷15滑動,並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此處,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係指使第1滑件30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分別接觸於第2滑件50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
於本實施例1中,由第1滑件30中之左右延出部(卡合部)38及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58形成姿勢保持構造,於該姿勢保持構造中,於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前,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中之一個(於本實施例1中為右側之延出部38)如圖13及圖14所示般自前方側接觸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進而,該延出部38一面滑動接觸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一面越過被卡合用突出部58。
此時,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如上所述般形成有朝向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向下傾斜之傾斜面58a,因此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能夠沿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傾斜面58a容易地且順利地越過被卡合用突出部58。
然後,藉由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越過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而如圖15及圖16所示般,能夠使第1滑件30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分別抵接於第2滑件50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同時使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接觸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後端面而使該延出部38鉤在並卡合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
此時,藉由使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如上所述般越過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並卡合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而即便例如滑動操作第1滑件30之使用者不直接觀察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亦容易發覺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已卡合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因此,可期待更確實地進行由使用者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操作。
於本實施例1之情形時,第1滑件30之右側之延出部38係於該延出部38中之基端部38a之內側側面部(內周面部)與被卡合用突出部58接觸之第1接觸部、及該延出部38中之鉤部38b之內側側面部(內周面部)與被卡合用突出部58接觸之第2接觸部卡合於被卡合用突出部58。如此,藉由將第1滑件30之右側之延出部38相對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於基端部38a之內側側面部及鉤部38b之內側側面部之不同之2個隔開之位置接觸並卡合,能夠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狀態。進而,能夠將第1滑件30相對於第2滑件50穩定地保持為第1滑件30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第2滑件50之第2中心線59以第1滑件30之導入口朝向與筒銷15側(左側)相反之側(右側)之方式傾斜特定之傾斜角度θ之傾斜姿勢。
尤其是於該情形時,於本實施例1之第2滑件50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如上所述般設置有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61,該第2滑件50之傾斜部61形成為於使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卡合於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時與第1滑件30抵接。藉此,能夠更穩定地保持第1滑件30之上述傾斜姿勢。
又,此時,於本實施1之姿勢保持構造中,將所保持之第1滑件30之傾斜姿勢設為與例如圖11及圖12所示般之第1滑件30自然地傾斜之姿勢相比,第1滑件30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拉鏈1之長度方向傾斜之角度變小。具體而言,於本實施例1之姿勢保持構造中,於將第1滑件30保持為傾斜姿勢之情形時,能夠使第1滑件30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第2滑件50之第2中心線59(或拉鏈1之長度方向),以5°以上且40°以下、較佳為10°以上且30°以下之範圍之特定之傾斜角度θ傾斜。
然後,於如上所述般使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並保持為傾斜姿勢之後,如圖15及16中利用假想線所示般,將設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插銷16自第1滑件30之右側之導入口插入,且將該插銷16以於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及第2滑件50之鏈齒引導路中插通之方式插入。
此時,第1滑件30藉由上述姿勢保持構造而被保持為以特定之傾斜角度θ朝右側(插銷16側)傾斜之傾斜姿勢,因此易於將插銷16插入至第1滑件30之導入口。又,於本實施例1中,藉由上述姿勢保持構造而維持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狀態,因此能夠將自第1滑件30之導入口插入之插銷16經由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而順利地且穩定地插入至第2滑件50之鏈齒引導路。
進而,於本實施例1中,於插銷16通過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且較深地插入至第2滑件之鏈齒引導路時,藉由該插銷16而使第1滑件30之鏈齒引導路之朝向與第2滑件之鏈齒引導路之朝向於拉鏈鏈布之前後方向上一致。藉由如此般將插銷16插入,而使第1滑件30自上述傾斜姿勢旋動。藉此,能夠解除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與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卡合(即,解除傾斜姿勢之保持),並將第1滑件30如圖17~圖19所示般以第1滑件30之第1中心線39與第2滑件50之第2中心線59直線地配置之方式相對於第2滑件50保持為筆直之狀態。
此時,第1滑件30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接觸於第2滑件50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中之配置於左右傾斜部61間之寬度方向中央部。又,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與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
然後,藉由將插銷16於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中完全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為止,而筒銷15與插銷16配置成大致平行,並且設置於筒銷15之嵌入突出部15b插入並收容於插銷16之未圖示之收容部。藉此,插銷16之插入操作完成。
藉由在插銷16之插入操作結束之後,使例如圖17及圖18所示之第1滑件30朝向自第2滑件50離開之方向(即,前方)滑動,能夠自鄰接於筒銷15及插銷16之左右拉鏈鏈齒13起依序進行嚙合,而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
尤其是於本實施例1中,於開始第1滑件30之滑動時,該第1滑件30如上所述般被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筆直之狀態,而非相對於第2滑件50傾斜之傾斜姿勢。因此,能夠容易地且順利地開始第1滑件30之滑動,第1滑件30之滑動操作亦不會產生違和感。又,此時,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與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藉此,於使第1滑件30滑動時,亦不會使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與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相互接觸而干涉,因此亦不會因左右延出部38及被卡合用突出部58之設置而妨礙第1滑件30之滑動。
又,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藉由在使第1滑件30滑動而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之後,使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之第2滑件50朝向前方滑動,能夠使左右鏈齒排12自鄰接於筒銷15及插銷16之左右拉鏈鏈齒13起依序朝反方向分離。此處,反方向係指與藉由第1滑件30使左右拉鏈鏈齒13分離之滑動方向為相反朝向之方向。
進而,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於自左右鏈齒排12被嚙合之狀態將左右鏈齒排12分離而使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相互離開之情形時,首先,使第2滑件50滑動至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之筒銷側後端位置為止,並且使第1滑件30滑動直至抵接於第2滑件50為止。其後,將插銷16自第2滑件50及第1滑件30拔出。藉此,能夠使左右拉鏈鏈帶10a、10b分離而離開。
於如以上般之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於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中設置有由第1滑件30之延出部38及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形成之姿勢保持構造。藉由使用該姿勢保持構造,能夠於使第1滑件30抵接在抵接於插銷16之止擋部15c之第2滑件50時,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30抵接於第2滑件50之狀態,並且將第1滑件30穩定地保持為以第1滑件30之導入口斜向朝向與筒銷15相反之側(右側)之方式傾斜之特定之傾斜姿勢。
藉此,能夠防止第1滑件30或第2滑件50之相對位置偏移、第1滑件30與第2滑件50分離、及第1滑件30之姿勢自上述傾斜姿勢任意地傾斜等,能夠相對於該等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將插銷16順利地且穩定地插入至特定之位置為止。因此,於本實施例1之拉鏈1中,使用者無須目視確認第1滑件30、第2滑件50、插銷16便能夠順利地進行插銷16之插入操作,能夠大幅度地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1中之插銷16之操作性。
再者,於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中,形成為如下之所謂左插用拉鏈1,即,於拉鏈1之俯視時,筒銷15配置於左側之拉鏈鏈帶10a,並且插銷16配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且穿著附有拉鏈1之衣服之使用者多利用左手進行插銷16之操作。又,於上述實施例1中,形成姿勢保持構造之第1滑件30之左右延出部38及第2滑件5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具有以滑件寬度方向上之上述第1中心線39及第2中心線59為基準在滑件寬度方向上對稱之形狀。
因此,亦可藉由例如將插銷16與筒銷15之位置關係設為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於左右方向上相反,而形成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形態之所謂右插用之能夠逆開之拉鏈1。如此,本實施例1之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係能夠應用於左插用拉鏈1及右插用拉鏈1之兩者之通用性較高之滑件,其結果為,亦能夠謀求第1滑件30及第2滑件50之製造成本之削減。 實施例2
圖20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圖21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圖22係表示插入有插銷之狀態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
本實施例2之拉鏈2相對於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而言,形成姿勢保持構造之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卡合部)45及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65之形態不同。但是,關於本實施例2之拉鏈2中之除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及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以外之構件及部分,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實質上同樣地形成。
因此,於本實施例2中,針對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相同之構成之構件及部分,使用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符號而表示,藉此,省略關於該等構件及部分之詳細之說明。又,於下述實施例3以後之說明中,亦藉由針對具有與其以前所說明之實施例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之構件及部分使用相同之符號來表示,而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2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30a具有第1滑件主體31a及未圖示之第1拉片,並且具備利用停止爪體42之自動鎖定機構。 於本實施例2之第1滑件主體31a中,配置有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後端部)朝向第2滑件50a向後方延出之1個延出部45以作為卡合部。該延出部45之厚度尺寸形成為小於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於延出部45之上端面與下翼板34之上端面(鏈齒引導面)之間,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參照圖3及圖6)同樣地設置有階差部41。於使第1滑件30a抵接於第2滑件50a時,第2滑件50a之下翼板54接觸於第1滑件主體31a之上述階差部41。
又,本實施例2之延出部(卡合部)45具備:基端部45a,其自下翼板34之嚙合口側端部朝向後方以固定之寬度尺寸呈棒狀地延出;及鉤部45b,其自該基端部45a之末端部(後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之中央部折曲成大致90°而形成;該延出部45具有於第1滑件30a之仰視時呈大致L字狀之形態。
本實施例2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50a具有第2滑件主體51a及第2拉片52,並且具備利用停止爪體62之自動鎖定機構。 於本實施例2之第2滑件主體51a中,配置有於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前端部)之下表面朝向下方突設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以作為被卡合部。該被卡合用突出部65具有長方體狀之形態,並且配置於第2滑件主體51a之較位於寬度方向之中心之第2中心線59更靠筒銷15之位置。
又,本實施例2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形成為藉由在第1滑件30a抵接於第2滑件50a時,使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中之基端部45a之內側側面部及鉤部45b之內側側面部分別接觸於被卡合用突出部65之短邊側之側壁面部及長邊側之側壁面部,而能夠將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卡合於該被卡合用突出部65。
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2之第1滑件30a及第2滑件50a中,由設置於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卡合部)45及設置於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65形成能夠將第1滑件30a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a斜向傾斜之傾斜姿勢的姿勢保持構造。此種本實施例2之姿勢保持構造與上述實施例1之姿勢保持構造相比以簡單之形態形成。
於具有如上所述之第1滑件30a及第2滑件50a之本實施例2之拉鏈2中,於自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相互分離而拉鏈2打開之狀態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而將拉鏈2閉合之情形時,首先,使第2滑件50a滑動,並保持於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之筒銷側後端位置。繼而,使第1滑件30a朝向筒銷15滑動,並使第1滑件30a抵接於第2滑件50a。
此時,於第1滑件30a抵接於第2滑件50a之前,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自前方側接觸於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進而,越過該被卡合用突出部65。藉此,如圖21所示,能夠使第1滑件30a之上翼板33及下翼板34分別抵接於第2滑件50a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並且使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鉤在並卡合於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
藉由如此使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卡合於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能夠維持第1滑件30a抵接於第2滑件50a之狀態,並且將第1滑件30a穩定地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a傾斜之特定之傾斜姿勢。
再者,於本實施例2中,亦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於第2滑件50a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設置有如上所述般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61。因此,於使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卡合於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時,能夠更穩定地保持第1滑件30a之傾斜姿勢。
其後,將設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插銷16自第1滑件30a之右側導入口插入,且將該插銷16以於第1滑件30a及第2滑件50a中插通之方式插入。藉由該插銷16之插入,而本實施例2之第1滑件30a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旋動,藉此,如圖22所示,解除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與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之卡合,並且能夠將第1滑件30a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a筆直之狀態。又,藉由第1滑件30a被保持為如上所述之筆直之狀態,而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與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
然後,藉由在插銷16之插入操作結束之後,使第1滑件30a滑動,能夠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尤其是於本實施例2中,於開始第1滑件30a之滑動時,該第1滑件30a被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a筆直之狀態,並且延出部45與被卡合用突出部65之滑件寬度方向上之位置相互不同,因此能夠容易地且順利地開始第1滑件30a之滑動。
於如以上般之本實施例2之拉鏈2中,由第1滑件30a之延出部45及第2滑件50a之被卡合用突出部65形成保持第1滑件30a之傾斜姿勢之姿勢保持構造。藉此,於本實施例2中亦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同樣地,能夠順利地進行插銷16之插入操作,可大幅度地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2中之插銷16之操作性。 實施例3
圖23係表示本實施例3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圖24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本實施例3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30b具有第1滑件主體31b及未圖示之第1拉片,並且具備利用停止爪體42之自動鎖定機構。
於本實施例3之第1滑件主體31b中,配置有自下翼板34a之外側面部及右側之下凸緣部36(於圖23及圖24中未圖示)之外側面部延出之大致L字狀之延出部47以作為卡合部。該第1滑件主體31b中之下翼板34a係具有大致固定之厚度尺寸而形成。進而,本實施例3之延出部47係具有大於下翼板34a之厚度尺寸而形成,且連結於下翼板34a及右側之下凸緣部36之兩者。再者,於本發明中,大致L字狀之延出部47可僅連結於下翼板34a,亦可僅連結於右側之下凸緣部36。又,於本發明中,亦可將大致L字狀之延出部47設置於上翼板33而非下翼板34a及下凸緣部36。
本實施例3之延出部47具備:第1延出部(基端部)47a,其自下翼板34a及下凸緣部36朝滑件寬度方向延出;及第2延出部(折曲片部)47b,其自該第1延出部47a之末端部折曲且朝向第2滑件50b而朝後方延伸。又,該延出部(卡合部)47形成為於使第1滑件30b抵接於第2滑件50b時(參照圖24),第2延出部47b接觸於第2滑件50b之下翼板54及下凸緣部56之側面。
本實施例3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50b具有第2滑件主體51b及第2拉片52,並且具備利用停止爪體62之自動鎖定機構。又,本實施例3之第2滑件主體51b形成為自上述實施例1中之第2滑件主體51除掉被卡合用突出部65之形態。又,於本實施例3中,亦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同樣地,於第2滑件50b之上翼板53及下翼板54之嚙合口側端部,設置有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左右傾斜部61。
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3之第1滑件30b及第2滑件50b中,由設置於第1滑件30b之延出部(卡合部)47、及作為被卡合部而配置於第2滑件50b之下翼板54之側面部及下凸緣部56之側面部,形成能夠將第1滑件30b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b斜向傾斜之傾斜姿勢的姿勢保持構造。此種本實施例3之姿勢保持構造與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之姿勢保持構造相比,以更簡單之形態形成。
於具有如上所述之第1滑件30b及第2滑件50b之本實施例3之拉鏈3中,藉由自圖23所示之狀態使第1滑件30b朝向第2滑件50b滑動,且使第1滑件30b抵接於第2滑件50b,而如圖24所示,第1滑件30b之延出部(卡合部)47接觸(卡合)於第2滑件50b之下翼板(被卡合部)54及下凸緣部(被卡合部)56之各側面部。
藉此,於使第1滑件30b抵接於第2滑件50b時,能夠將該第1滑件30b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b傾斜之特定之傾斜姿勢。於該情形時,藉由本實施例3之姿勢保持構造而保持之第1滑件30b之傾斜姿勢與第1滑件30b自然地傾斜之姿勢(例如圖23之姿勢)相比,能夠使第1滑件30b之假想上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第2滑件50b之假想上之第2中心線59之傾斜角度θ變小。即,於本實施例3之姿勢保持構造中,能夠防止第1滑件30b相對於第2滑件50b過度傾斜。
其後,如圖24中由假想線所示般,將設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插銷16自第1滑件30b之右側導入口插入,且將該插銷16以於第1滑件30b及第2滑件50b中插通之方式插入。藉由該插銷16之插入,而本實施例3之第1滑件30b旋動,與上述實施例1之情形(圖18)或實施例2之情形(圖22)同樣地,解除第1滑件30b之特定之傾斜姿勢,能夠將第1滑件30b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50b筆直之狀態。 然後,藉由在插銷16之插入操作之結束後,使第1滑件30b滑動,能夠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
於如以上般之本實施例3之拉鏈3中,由第1滑件30b之延出部47與第2滑件50b之下翼板54及下凸緣部56形成保持第1滑件30b之傾斜姿勢之姿勢保持構造。藉此,於本實施例3中亦能夠順利地進行插銷16之插入操作,可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3中之插銷16之操作性。 實施例4
圖25係表示本實施例4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立體圖。圖26及圖27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俯視圖及仰視圖。圖28及圖29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俯視圖及仰視圖。
本實施例4之拉鏈4具有:左側之拉鏈鏈帶10a及右側之拉鏈鏈帶10b;筒銷15,其配置於左側之拉鏈鏈帶10a之後端部;插銷16,其配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後端部;以及前後一對的第1滑件70及第2滑件80,其等以彼此之嚙合口相對向之朝向能夠滑動地安裝於鏈齒排12。
於本實施例4之拉鏈4中,左側之拉鏈鏈帶10a、右側之拉鏈鏈帶10b、筒銷15、及插銷16係與上述實施例1之拉鏈1中之左側之拉鏈鏈帶10a、右側之拉鏈鏈帶10b、筒銷15、及插銷16實質上同樣地形成。
本實施例4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70具備利用未圖示之彈簧構件(板彈簧構件)之半自動鎖定機構。即,該第1滑件70具有:第1滑件主體71;未圖示之板狀之彈簧構件,其安裝於第1滑件主體71並且具備能夠突出至第1滑件主體71之鏈齒引導路內之爪部;及第1拉片72,其安裝軸部72a能夠旋動地保持於第1滑件主體71與彈簧構件間。
再者,於本實施例4之第1滑件70中,第1滑件主體71及彈簧構件與具備半自動鎖定機構之先前之一般滑件之滑件主體及彈簧構件基本上同樣地形成。因此,對本實施例4之第1滑件主體71及彈簧構件簡單地進行說明。
本實施例4之第1滑件主體71具有上翼板73、下翼板74、連結上翼板73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74之導入口側端部之連結柱、及配置於下翼板74之左右側緣部之左右之下凸緣部76。又,於上翼板73中設置有:載置部73a,其供插入並載置彈簧構件;左右突片部73b,其等配置於該載置部73a之左右兩側;及拉片保持柱73c,其於較突片部73b更靠嚙合口側之位置配置於載置部73a之左右兩側。
於該情形時,左右突片部73b能夠藉由於在上翼板73之載置部73a設置彈簧構件之狀態下,朝向內側被擠壓而塑性變形,而將彈簧構件自上表面側按壓而固定。進而,於載置部73a中之嚙合口側端部,穿設有能夠供彈簧構件之一部分插入、且與第1滑件主體71之鏈齒引導路連通之爪孔。
未圖示之本實施4之彈簧構件形成為整體折曲成大致U字狀之形態,具有:本體部,其載置於第1滑件主體71之載置部73a;爪部,其自本體部之後端部經由折曲部而朝下方延伸;及安裝片部,其自本體部之前端部經由折曲部而朝下方延伸。再者,於本實施例4中,第1滑件主體71及彈簧構件之形態並不受限定,能夠任意地變更。
本實施例4之第1拉片72具有:拉片本體部72b,其能夠由手指抓持而保持;左右臂部72c,其等係自拉片本體部72b之一端部平行地延出;安裝軸部72a,其連結左右臂部72c之末端部間。第1拉片72之安裝軸部72a係於滑件寬度方向上形成為細長之圓柱狀,並且於該安裝軸部72a之中央部,朝特定之方向突設有用以將安裝於第1滑件主體71之彈簧構件上拉之凸輪部72d。
於該第1拉片72之拉片本體部72b中,能夠供設置於第2滑件80之第2滑件主體81之下述被卡合用突出部85插入之插入孔部72e係自拉片本體部72b之正面貫通至背面而形成。於該情形時,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72e作為卡合部與第2滑件80之成為被卡合部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一起形成保持第1滑件70之傾斜姿勢之姿勢保持構造。因此,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卡合部)72e係與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85之位置對應地,配置於能夠將第1滑件70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之位置。
本實施例4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80係由第2滑件主體81形成,不具備如配置於上述實施例1~實施例3之第2滑件50、50a、50b般之第2拉片52。又,本實施例4之第2滑件80形成為不具備利用停止爪體之自動鎖定機構、或利用彈簧構件之半自動鎖定機構等鎖定機構之所謂自由滑件。
本實施例4之第2滑件主體81(第2滑件80)具有上翼板83、下翼板84、連結上翼板83之導入口側端部(後端部)與下翼板84之導入口側端部(後端部)之連結柱、沿下翼板84之左右側端緣配置之左右之下凸緣部86、及突設於上翼板83之上表面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又,於第2滑件主體81中之上翼板83及下翼板84之嚙合口側端部(前端部),設置有於第2滑件主體81之俯視或仰視時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左右傾斜部。
本實施例4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形成為能夠插入(嵌入)至上述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72e之半球狀之形狀。又,被卡合用突出部85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第2滑件主體81之相對於位於寬度方向中心之假想上之第2中心線偏靠筒銷15之位置。
於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4之第1滑件70及第2滑件80中,由設置於第1滑件70之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卡合部)72e、及設置於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85,形成能夠將第1滑件70保持並固定為相對於第2滑件80斜向傾斜之特定之傾斜姿勢的姿勢保持構造。
於本實施例4之拉鏈4中,於自左右拉鏈鏈帶10a、10b相互分離之狀態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而將拉鏈4閉合之情形時,首先,使第2滑件80滑動,並如圖25~圖27所示般將其保持於抵接於筒銷15之止擋部15c之筒銷側後端位置。繼而,使第1滑件70朝向筒銷15滑動,並使第1滑件70抵接於第2滑件80。
在使第1滑件70抵接於第2滑件80之後,使第1滑件70之第1拉片72朝嚙合口側倒伏,並且如圖28所示般,一面將第1滑件70保持為特定之傾斜姿勢,一面使設置於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嵌入至設置於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72e內,藉此使第1滑件70之第1拉片72與第2滑件主體81卡合。藉此,能夠穩定地維持第1滑件70抵接於第2滑件80之狀態,並且能夠將第1滑件70穩定地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80傾斜之特定之傾斜姿勢。
尤其是於該情形時,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係如上所述般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偏靠筒銷15之位置。藉此,能夠將第1滑件70保持為將第1滑件70之導入口側端部以朝向與配置有筒銷15之左側之拉鏈鏈帶10a相反之側之方式傾斜之傾斜姿勢,因此能夠更容易地進行插銷16之插入操作。
其後,將設置於右側之拉鏈鏈帶10b之插銷16自第1滑件70之右側導入口插入,且將該插銷16以於第1滑件70及第2滑件80中插通之方式插入。再者,於本實施例4中,即便插銷16被插入至第1滑件70及第2滑件80之特定之位置,亦能夠藉由本實施例4之姿勢保持構造維持第1滑件70之傾斜姿勢,不會如上述實施例1~實施例3般使第1滑件70旋動。
然後,藉由在插銷16之插入操作結束之後,將第1滑件70之第1拉片72上拉而將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自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72e拔出,而第1滑件70之傾斜姿勢被解除,第1滑件70被保持為相對於第2滑件80筆直之狀態。進而,藉由使第1滑件70朝前方滑動,能夠使左右鏈齒排12嚙合。
於如以上般之本實施例4之拉鏈4中,如上所述般由第1拉片72之插入孔部72e、及第2滑件80之被卡合用突出部85形成將第1滑件70保持且固定為特定之傾斜姿勢之姿勢保持構造。藉此,於本實施例4中,能夠將插銷16順利地插入至被固定為傾斜姿勢之第1滑件70及第2滑件80,因此可改善能夠逆開之拉鏈4中之插銷16之操作性。
再者,上述實施例2~實施例4中所說明之能夠逆開之各拉鏈2、3、4形成為穿著附有拉鏈之衣服之使用者多利用左手進行插銷16之操作之左插用拉鏈。但是,於本發明中,亦可藉由例如將插銷16與筒銷15之位置關係設為與實施例2~實施例4之情形左右相反,並且將第1滑件30a、30b、70及第2滑件50a、50b、80以相對於實施例2~實施例4之形態於俯視或仰視時成為鏡像對稱之關係之形態形成,而形成所謂右插用之能夠逆開之拉鏈。
1‧‧‧拉鏈
2‧‧‧拉鏈
3‧‧‧拉鏈
4‧‧‧拉鏈
10a‧‧‧左側之拉鏈鏈帶(第1拉鏈鏈帶)
10b‧‧‧右側之拉鏈鏈帶(第2拉鏈鏈帶)
11‧‧‧拉鏈鏈布
12‧‧‧鏈齒排
13‧‧‧拉鏈鏈齒
15‧‧‧筒銷
15a‧‧‧筒銷本體部
15b‧‧‧嵌入突出部
15c‧‧‧止擋部
16‧‧‧插銷
16a‧‧‧插銷本體部
16b‧‧‧卡合部
30‧‧‧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
30a‧‧‧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
30b‧‧‧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
31‧‧‧第1滑件主體
31a‧‧‧第1滑件主體
31b‧‧‧第1滑件主體
32‧‧‧第1拉片
32a‧‧‧安裝軸部
33‧‧‧上翼板
34‧‧‧下翼板
34a‧‧‧下翼板
35‧‧‧連結柱
36‧‧‧下凸緣部
37‧‧‧拉片安裝部
38‧‧‧延出部(卡合部)
38a‧‧‧基端部
38b‧‧‧鉤部
39‧‧‧第1中心線
41‧‧‧階差部
42‧‧‧停止爪體
45‧‧‧延出部(卡合部)
45a‧‧‧基端部
45b‧‧‧鉤部
47‧‧‧延出部(卡合部)
47a‧‧‧第1延出部(基端部)
47b‧‧‧第2延出部(折曲片部)
50‧‧‧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
50a‧‧‧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
50b‧‧‧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
51‧‧‧第2滑件主體
51a‧‧‧第2滑件主體
51b‧‧‧第2滑件主體
52‧‧‧第2拉片
53‧‧‧上翼板
54‧‧‧下翼板
55‧‧‧連結柱
56‧‧‧下凸緣部
57‧‧‧拉片安裝部
58‧‧‧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
58a‧‧‧傾斜面
59‧‧‧第2中心線
61‧‧‧傾斜部
62‧‧‧停止爪體
65‧‧‧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
70‧‧‧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
71‧‧‧第1滑件主體
72‧‧‧第1拉片
72a‧‧‧安裝軸部
72b‧‧‧拉片本體部
72c‧‧‧臂部
72d‧‧‧凸輪部
72e‧‧‧插入孔部(卡合部)
73‧‧‧上翼板
73a‧‧‧載置部
73b‧‧‧突片部
73c‧‧‧拉片保持柱
74‧‧‧下翼板
76‧‧‧下凸緣部
80‧‧‧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
81‧‧‧第2滑件主體
83‧‧‧上翼板
84‧‧‧下翼板
85‧‧‧被卡合用突出部(被卡合部)
86‧‧‧下凸緣部
100‧‧‧拉鏈
101‧‧‧拉鏈鏈帶
102‧‧‧插銷
103‧‧‧筒銷
104‧‧‧第1滑件
104a‧‧‧切口槽
105‧‧‧第2滑件
105a‧‧‧薄片部
θ‧‧‧傾斜角度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2係自鏈布背面側表示拉鏈之立體圖。 圖3係自上表面側表示拉鏈之第1滑件(前側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4係自下表面側表示第1滑件之立體圖。 圖5係第1滑件之仰視圖。 圖6係第1滑件之側視圖。 圖7係自上表面側表示拉鏈之第2滑件(後側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8係自下表面側表示第2滑件之立體圖。 圖9係第2滑件之仰視圖。 圖10係第2滑件之側視圖。 圖11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2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13係表示第1滑件即將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14係自下表面側表示第1滑件即將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5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6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17係表示將插銷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8係表示將插銷插入至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19係表示插入有插銷時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側視圖。 圖20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 圖21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22係表示插入有插銷之狀態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 圖23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仰視圖。 圖24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25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4之拉鏈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立體圖。 圖26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27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前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28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29係表示第1滑件抵接於第2滑件之狀態之仰視圖。 圖30係表示先前之拉鏈之立體圖。 圖31係表示先前之拉鏈中之第1滑件及第2滑件之俯視圖。

Claims (10)

  1. 一種拉鏈,其係如下之拉鏈(1、2、3、4),即具有:一對的第1拉鏈鏈帶(10a)及第2拉鏈鏈帶(10b),其等係於左右拉鏈鏈布(11)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12);筒銷(15),其自上述第1拉鏈鏈帶(10a)中之上述鏈齒排(12)之一端部沿長度方向延出;插銷(16),其自上述第2拉鏈鏈帶(10b)中之上述鏈齒排(12)之一端部沿長度方向延出;及第1滑件(30、30a、30b、70)及第2滑件(50、50a、50b、80),其等配置為能夠沿上述鏈齒排(12)滑動;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係彼此之嚙合口側端部相對向之朝向,且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配置於較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更靠上述筒銷(15)之位置;且上述拉鏈之特徵在於: 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具有如下之姿勢保持構造,即,於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之狀態下,能夠將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相對於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保持為:使位於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1中心線(39)相對於位於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之寬度方向中心之第2中心線(59)以特定之角度傾斜之傾斜姿勢。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之一者具有卡合部(38、45、47、72e), 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之另一者具有能夠與上述卡合部(38、45、47、72e)卡合之被卡合部(58、65、54、56、85), 藉由將上述卡合部(38、45、47、72e)卡合於上述被卡合部(58、65、54、56、85),而將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相對於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3.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30、30a、30b、70)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80)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至少一者具有於俯視時相對於滑件寬度方向傾斜之傾斜部(61), 上述傾斜部(61)係以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中之左右外側側緣部之至少一者配置於較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寬度方向中央部更靠導入口之方式形成。
  4.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姿勢保持構造形成為藉由將上述插銷(16)自上述第1滑件(30、30a、30b)之導入口插入且於上述第1滑件(30、30a、30b)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中插通,能夠使上述第1滑件(30、30a、30b)旋動而解除上述傾斜姿勢之保持。
  5.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30、30a、30b)及上述第2滑件(50、50a、50b)中之一滑件具有自該一滑件朝向另一滑件延出之延出部(38、45、47)以作為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係藉由使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38、45、47)接觸於上述另一滑件而將上述第1滑件(30、30a、30b)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6.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30、30a)及上述第2滑件(50、50a)具有上翼板(33、53)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34、54)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35、55)連結而形成之滑件主體(31、31a、51、51a), 上述第1滑件(30、30a)及上述第2滑件(50、50a)中之一滑件係將上述上翼板(33、53)或上述下翼板(34、54)之厚度形成為大於另一滑件,且具有自上述上翼板(33、53)或上述下翼板(34、54)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朝向上述另一滑件延出之至少1個延出部(38、45), 上述另一滑件具有突設於上述上翼板(33、53)或上述下翼板(34、54)之外表面、且能夠與上述延出部(38、45)接觸並卡合之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 上述姿勢保持構造係由配置於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38、45)及配置於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形成,且藉由上述延出部(38、45)之側面部接觸並卡合於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而保持上述第1滑件(30、30a)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50、50a)之狀態,並且將上述第1滑件(30、30a)保持為上述傾斜姿勢。
  7. 如請求項6之拉鏈,其中配置於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38、45)具有:基端部(38a、45a),其自上述嚙合口側端部之外側側緣部朝向一上述滑件延出;及鉤部(38b、45b),其自上述基端部(38a、45a)之末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中央部彎曲或折曲;且形成為於上述第1滑件(30、30a)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50、50a)時能夠越過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 上述延出部(38、45)及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具有於上述第1滑件(30、30a)之上述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上述第2滑件(50、50a)之狀態下上述基端部(38a、45a)之內周側側面與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接觸之第1接觸部、及上述鉤部(38b、45b)之內周側側面與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接觸之第2接觸部。
  8. 如請求項7之拉鏈,其中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具有朝向上述另一滑件之嚙合口側端部向下傾斜之傾斜面(58a)。
  9. 如請求項6之拉鏈,其中藉由將上述插銷(16)自上述第1滑件(30、30a)之導入口插入且於上述第1滑件(30、30a)及上述第2滑件(50、50a)中插通,上述第1滑件(30、30a)自上述傾斜姿勢旋動並保持為上述第1中心線(39)與上述第2中心線(59)直線地配置之姿勢,且上述一滑件之上述延出部(38、45)與上述另一滑件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58、65)於滑件寬度方向上配置於相互不同之位置。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拉鏈,其中上述第2滑件(80)具有上翼板(83)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84)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並且於上述上翼板(83)之上表面突設有被卡合用突出部(85)之滑件主體(81), 上述第1滑件(70)具有:滑件主體(71),其係上翼板(83)之導入口側端部與下翼板(84)之導入口側端部藉由連結柱連結而形成;及拉片(72),其保持於上述滑件主體(71); 上述第1滑件(71)之上述拉片(72)具有能夠供上述第2滑件(80)之上述被卡合用突出部(85)插入之插入孔部(72e)。
TW107115920A 2017-12-14 2018-05-10 zipper TWI6559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4949 WO2019116514A1 (ja) 2017-12-14 2017-12-14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CT/JP2017/044949 2017-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5916B true TWI655916B (zh) 2019-04-11
TW201927192A TW201927192A (zh) 2019-07-16

Family

ID=668191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5920A TWI655916B (zh) 2017-12-14 2018-05-10 zipper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655916B (zh)
WO (1) WO2019116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9475B (zh) * 2021-06-21 2023-01-17 朗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活动帽子的上衣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7264A (en) * 1973-04-20 1977-09-13 Yoshid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TWI401041B (zh) * 2009-12-25 2013-07-11 Ykk Corp Reverse open zipper
TWI403285B (zh) * 2009-09-11 2013-08-01 Ykk Corp Reverse open zip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92231A (en) * 1955-05-24 1959-06-30 Conmar Prod Corp Slide fastener
JPS5418325Y2 (zh) * 1973-04-20 1979-07-11
WO2010070743A1 (ja) * 2008-12-17 2010-06-24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7264A (en) * 1973-04-20 1977-09-13 Yoshid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
TWI403285B (zh) * 2009-09-11 2013-08-01 Ykk Corp Reverse open zipper
TWI401041B (zh) * 2009-12-25 2013-07-11 Ykk Corp Reverse open zip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192A (zh) 2019-07-16
WO2019116514A1 (ja) 2019-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1041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TWI621411B (zh) Waterproof zipper
KR100870595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의 역개방 개방 격리용 끼움 부재
US7415753B2 (en) Slide fastener
TWI384958B (zh) zipper
TWI449505B (zh) zipper
TWI457090B (zh) Lacquers and sliders with simple locking mechanism
TW201014542A (en) Slide fastener
TWI391104B (zh) Invisible zipper
TWI503085B (zh) With zipper from the insert
TWI355904B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477241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US20060236510A1 (en) Top end stops for slide fastener
JP522012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200824594A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I386173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432152B (zh) zipper
TWI487491B (zh) zipper
JP2006000468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き具
TWI400045B (zh) Zipper and zipper attachments
TWI655916B (zh) zipper
TW201023786A (en) Slide zipper with slider insert
TWI669082B (zh) 滑件及具備其之拉鏈
TWI617256B (zh) 滑件及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