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1041B - Reverse open zipper - Google Patents

Reverse open zipp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1041B
TWI401041B TW099117635A TW99117635A TWI401041B TW I401041 B TWI401041 B TW I401041B TW 099117635 A TW099117635 A TW 099117635A TW 99117635 A TW99117635 A TW 99117635A TW I401041 B TWI401041 B TW I4010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lider
fitting member
disposed
slid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7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1449A (en
Inventor
Jiro Nozaki
Shunji Akash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21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14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1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10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2"Two-way" or "double-acting"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8Sliders constructed to be removable from at least one stringer ; Sliders with movable parts to permit releasing of the slider in the event of jamming or ob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09Plural independently movable sli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aligning means attached to ends of interlocking 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8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means for obstructing movement of slider

Description

逆開拉鏈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拉鏈,其包含配置於一第1鏈帶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配置於另一第2鏈帶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以及沿著第1鏈帶之鏈齒排以可滑動方式安裝之第1及第2滑件,且可藉由對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之滑動端部的第1及第2滑件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而進行開啟嵌合操作。
先前,例如為使衣服左右之前襟能夠開合,而較多使用包含開啟嵌合件之拉鏈。又,例如作為主要用於長外套或滑雪服等的拉鏈,已知如下拉鏈:其為提高衣服之功能性或設計性,而可使處於嚙合狀態之左右鏈齒排不僅自鏈條之一端(上端)分離,而且亦可自另一端(下端)分離。該種可使處於嚙合狀態之鏈齒排自兩端分離之拉鏈稱為逆開拉鏈。
於日本專利特開2008-99975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此之可逆開拉鏈之一例。
如圖26所示,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拉鏈201係構成為包括:左右一對第1及第2鏈帶210、220,其等形成有鏈齒排203;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專利文獻1中記載為筒銷),其配置於左側之第1鏈帶210之前端部;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專利文獻1中記載為插銷),其配置於右側之第2鏈帶220之前端部;以及第1滑件(上滑件)250a及第2滑件(下滑 件)250b,其等配置為沿著鏈齒排203能夠滑動;且於第1及第2鏈帶210、220之前端側進行開啟嵌合操作(如此之拉鏈201有時稱為上開拉鏈)。
再者,於圖26所示之情形時,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201中之鏈布202之長度方向,且將使第1滑件250a滑動以使鏈齒排203嚙合之方向作為前方,將使第1滑件250a滑動以使嚙合狀態之鏈齒排203分離之方向作為後方。
所謂左右方向係指鏈布202之鏈布寬度方向,且將自正面觀察拉鏈201時之左側及右側分別作為左方及右方。所謂上下方向係指與鏈布202之鏈布面正交之鏈布正反方向,且將對鏈布202配置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之拉片257之側(圖26之紙面近前側)作為上方,並將其相反側(圖26之紙面裏側)作為下方。
第1及第2鏈帶210、220分別包含鏈布202、形成於鏈布202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的鏈齒排203、以及形成於鏈齒排203之後端部的止擋部204。於此情形時,鏈齒排203係藉由將螺旋狀之鏈齒縫合於鏈布202而形成。
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係自配置於左側之第1鏈帶210的鏈齒排203之前端部連續延長設置。該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包含:固定於鏈布202之本體部231;配置於本體部231之前端側,防止第1滑件250a脫落之擋止部232;以及自本體部231之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對向的對向側面突出的卡止片部233等。
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係自配置於右側之鏈帶的鏈齒排 203之前端部連續延長設置。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包含:固定於鏈布202之本體部241;於本體部241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對向的對向側面上凹設,且能夠收納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之卡止片部233的收納部242;自本體部241之對向側面突出之抵接部243;以及形成於本體部241之前端側的缺口部244。
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包含:上下翼板251、252;導引柱253,其連結上下翼板251、252之間;側突緣254,其設置於上下翼板251、252之左右側緣;擋止爪255,其以可擺動之方式配置於上翼板251,保持滑件相對鏈齒排203之停止位置;拉片安裝柱256,其自上翼板251之上表面豎立;以及拉片257,其保持於拉片安裝柱256上。又,於第1及第2鏈帶210、220中之上下翼板251、252之間,形成有鏈齒導引路徑258。
又,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係以相互之嚙合口彼此相對之朝向,安裝於第1鏈帶210之鏈齒排203,進而,第1滑件250a係較第2滑件250b配置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側。
其次,於如上所述之專利文獻1之拉鏈201中,對例如自第1及第2鏈帶210、220開啟(分離)之狀態,使左右之鏈齒排203嚙合而閉合第1及第2鏈帶210、220之情形進行說明。
首先,使安裝於第1鏈帶210之鏈齒排203的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滑動,且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側之滑動端部為止。繼而,對移動至滑動端部為止的第1及第2滑 件250a、250b,插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
該插入操作中,如圖27所示,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自第2滑件250b之導入口插入至第2滑件250b之鏈齒導引路徑258內、及第1滑件250a之鏈齒導引路徑258內。接著,將第1開啟嵌合構件230之卡止片部233收納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收納部242中,並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充分插入至第2滑件250b之鏈齒導引路徑258內之底部為止,藉此,如圖28所示,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插入操作結束。
其後,使下側之第2滑件250b沿著鏈齒排203向後方滑動,藉此,如圖29所示,可使左右之鏈齒排203嚙合,從而閉合拉鏈201。
根據專利文獻1,於將拉鏈201閉合之狀態時,上側之第1滑件250a之擋止爪255能夠抵接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抵接部243,因此可防止第1滑件250a未經人為操作而向後方移動。
再者,為將如上所述處於閉合狀態之拉鏈201分離,而使下側之第2滑件250b移動至抵接於上側之第1滑件250a的滑動端部為止,其後,將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之鏈齒導引路徑258的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經由第2滑件250b之導入口拉出。藉此,使第1及第2鏈帶210、220分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99975號公報
如專利文獻1記載之先前之逆開拉鏈201係於使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210、220自分離狀態閉合之情形,如上所述,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插入操作,即,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自第2滑件250b之導入口插入,且插入至第1滑件250a之鏈齒導引路徑258內之底部為止。
然而,此逆開拉鏈201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經由第2滑件250b之導入口,插入至第2滑件250b及第1滑件250a之鏈齒導引路徑258內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前端部位置將隱藏於第2滑件250b及第1滑件250a中而無法看到。
其結果,必需以手摸索著掌握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之插入狀態,因此難以判斷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是否已插入至特定位置。因此,存在著大多情形下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尚未充分插入至特定位置為止,便滑動操作第2滑件250b之問題。
而且,於如此般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對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插入不充分之狀態下,即便欲使第2滑件250b沿鏈齒排203之嚙合方向滑動,第2滑件250b亦會被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等擋住而無法滑動。
因此,必需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240自第1及第2滑件250a、250b中拉出,並重新進行插入,從而成為降低逆開拉鏈之操作性的原因之一。進而亦可認為存在如下情形:於如上所述被第2滑件250b擋住而無法滑動時,將導致使 用者強行牽拉第2滑件250b,而使拉鏈201破損。因此,於先前之逆開拉鏈中,期待改善使左右之鏈帶閉合或分離時之開啟嵌合操作。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問題而完成者,其具體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逆開拉鏈,該逆開拉鏈於使一對鏈帶閉合或分離時,可確實且穩定地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第1及第2滑件之插入或退出,從而順利地進行開啟嵌合操作。
為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逆開拉鏈,作為基本構成之最主要特徵在於包括:一對第1及第2鏈帶,其等於左右之鏈布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一對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其等固定於上述第1及第2鏈帶之上述鏈布中之上述鏈齒排之一端部;以及一對第1及第2滑件,其等沿著上述第1鏈帶之上述鏈齒排以可滑動之方式安裝;且,可藉由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插入拔出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而進行開啟嵌合操作,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包含能夠經由上述第1及第2滑件各自所配置之上翼板之側緣部與下翼板之側緣部的間隙,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進行插入拔出的插入拔出區域,且該逆開拉鏈配置有定位結構,其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之嵌合操作時,決定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及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置。
於本發明之拉鏈中,較好的是,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包含:本體部,其固定於上述鏈布;以及滑件解除卡止 部,其配置於上述本體部中之鏈布長度方向之前端部,能夠對上述第1滑件解除卡止;且,上述定位結構包含:保持結構,其將上述第1滑件保持於上述滑動端部;以及上述滑件解除卡止部。
於此情形時,尤其好的是,上述滑件解除卡止部形成為於由上述第1滑件卡止之狀態下,能夠使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朝著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之插入拔出方向進行轉動。
又,較好的是,上述第1及第2滑件包含:上下翼板;導引柱,其連結上述上下翼板之間;上側突緣,其自上述上翼板之左右側緣垂直設置;以及下側突緣,其自上述下翼板之左右側緣豎立設置;且,上述第1滑件中之上述導入口側端部包含上述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緣部、上述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緣部、上述導引柱、上述上側突緣之導入口側端部、及上述下側突緣之導入口側端部。
進而,較好的是,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於上述本體部中之上述鏈齒排側之基端部具有導引部,且,上述導引部係配置為於上述第2滑件位於特定位置之情形下,使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上述第1及第2滑件時,可自上述第2滑件之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內。
進而,較好的是,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包含:卡止凸部,其自上述本體部之與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對向的對向側緣沿鏈布寬度方向突出設置;或者卡止凹部,其自上述對向側緣向鏈布內側凹設;且,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包含卡止凹部,其使配置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上述 卡止凸部嵌入;或者卡止凸部,其嵌入至配置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上述卡止凹部。
又,較好的是,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於上述本體部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該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能夠抵接於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上下側突緣中的至少一個之嚙合口側端部,將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保持於特定位置。
進而,較好的是,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於上述本體部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固持用隆起部,該固持用隆起部係於上述第1滑件滑動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上時防止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自上述第1滑件退出,且,上述固持用隆起部係配置於上述第2滑件側之上述插入拔出區域內。
於此情形時,較好的是,上述第1滑件中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小於上述固持用隆起部之厚度尺寸,上述第2滑件中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大於上述固持用隆起部之厚度尺寸。
又,尤其好的是,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上述第2滑件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為相同大小,上述第2滑件之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上述第1滑件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 隔為相同大小。
又,較好的是,於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中,上述保持結構包含擋止爪,其配置於上述第1滑件,且可保持該第1滑件相對上述鏈齒排之停止位置;以及收納凹部,其形成於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且可收納上述擋止爪。
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中,配置於第2鏈帶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係包含可經由第1及第2滑件各自中所配置之上翼板之側緣部與下翼板之側緣部的間隙(例如,第1及第2滑件各自中所配置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隙)而對第1及第2滑件進行插入拔出的插入拔出區域。又,該逆開拉鏈中配置有定位結構,該定位結構係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內,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之嵌合操作時,決定第1開啟嵌合構件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置。
因此,使第1及第2滑件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之滑動端部後,對該第1及第2滑件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時,可無需如先前般經由第2滑件之導入口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而是經由第1及第2滑件中之上下翼板之側緣部之間隙,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
如此般,由於經由第1及第2滑件之側緣部之間隙,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故與例如自第2滑件之導入口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情形相比,可縮短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插入至距離及退出距離,從而易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 件插入至特定位置為止。進而,由於本發明配置有定位結構,故而藉由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內進行嵌合操作時,可易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相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定位於特定位置上。
因此,將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分離之拉鏈進行閉合時,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第1及第2滑件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性。因此,可減少重新插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或者強行拉伸第2滑件而使拉鏈破損等故障之產生,從而可提高逆開拉鏈中開啟嵌合操作之操作性。
於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中,第2開啟嵌合構件包含本體部,其固定於鏈布;以及滑件解除卡止部,其配置於本體部中之鏈布長度方向之前端部,且對於第1滑件可解除卡止;而定位結構包含保持結構,其將第1滑件保持於滑動端部;以及滑件解除卡止部。
藉此,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時,可藉由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滑件解除卡止部卡止(擋住)於保持在滑動端部之第1滑件,尤其卡止(擋住)於該第1滑件之導入口側端部,而進行第開啟嵌合構件之插入操作,並且可相對第1滑件定位第2開啟嵌合構件。因此,可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更確實地插入至特定位置。
於此情形時,滑件解除卡止部係形成為於卡止於第1滑件之狀態下,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朝著對第1及第2滑件之插入拔出方向轉動,因此,可更順利地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插入操作。
於本發明中,第1及第2滑件係包含上下翼板;導引柱,其連結上下翼板之間;上側突緣,其自上翼板之左右側緣垂直設置;以及下側突緣,其自下翼板之左右側緣豎立設置。又,第1滑件中之導入口側端部係包含上翼板之導入口側端緣部、下翼板之導入口側端緣部、導引柱、上側突緣之導入口側端部、及下側突緣之導入口側端部。藉此,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中時,可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滑件解除卡止部確實地卡止於第1滑件之導入口側端部,從而順利地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插入操作。
又,第2開啟嵌合構件係於本體部中之鏈齒排側之基端部具有導引部,而導引部係配置為於第2滑件位於特定位置上之情形下,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中時,可自第2滑件之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內。
藉此,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中時,可確認第1及第2滑件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之滑動端部為止之情形。又,於導引部收納於第2滑件之鏈齒導引路徑內時,可由使用者確認第2開啟嵌合構件已轉動至可使第2滑件滑動的特定位置為止。
進而,第2開啟嵌合構件係包含卡止凸部,其自本體部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對向的對向側緣沿鏈布寬度方向突出設置;或者卡止凹部,其自對向側緣朝鏈布內側凹設。又,第1開啟嵌合構件係包含卡止凹部,其使配置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卡止凸部嵌入;或者卡止凸部,其嵌入至配 置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卡止凹部。
藉此,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後使第2滑件或第1滑件滑動時,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之相對位置保持穩定,從而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產生位置偏移。因此,可順利地使第2滑件或第1滑件進行滑動,又,可防止左右之鏈齒排之嚙合位置偏移。
進而,第2開啟嵌合構件係於本體部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該位置保持用隆起部可抵接於第1滑件之上下側突緣中至少一個之嚙合口側端部,從而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保持於特定位置上。
藉此,於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時,當位置保持用隆起部抵接於第1滑件中之上下側突緣之嚙合口側端部時,可進行第1滑件之位置對準,並且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對第1滑件之相對位置保持穩定,從而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產生位置偏移。
又,第2開啟嵌合構件係於本體部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固持用隆起部,且該固持用隆起部係配置於第2滑件側之插入拔出區域內。於此情形時,第1滑件中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小於固持用隆起部之厚度尺寸,且第2滑件中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大於固持用隆起部之厚度尺寸。
藉此,當第1滑件離開滑件解除卡止部而滑動於第2開啟 嵌合構件上時,可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自第1滑件中退出,從而可由第1滑件穩定地進行逆開拉鏈之開合操作。
進而,第1滑件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第2滑件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為相同大小,且第2滑件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第1滑件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間的間隔為相同大小。藉此,第1滑件與第2滑件可使用具有相同形狀之滑件。因此,可實現削減製造成本,又,於組裝拉鏈時,可防止業者錯誤安裝第1滑件與第2滑件。
又,於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中,上述保持結構係包含擋止爪,其配置於第1滑件,且可保持該第1滑件對鏈齒排之停止位置;以及收納凹部,其形成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且可收納擋止爪。
藉此,於進行逆開拉鏈之開啟嵌合操作時,可將第1滑件確實地保持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側之滑動端部之位置上,因此,可將卡止於第1滑件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穩定地定位於特定位置。因此,可更穩定地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插入拔出,從而可順利地進行開啟嵌合操作。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之各實施例任何限定,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起到同樣之作用效果,便可實施多種變更。
例如,以下之實施例係對於右側之鏈帶之後端側配置有第1開啟嵌合構件,且於左側之鏈帶之後端側配置有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情形進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本發明亦可同樣適用於在右側之鏈帶配置第2開啟嵌合構件,且在左側之鏈帶配置第1開啟嵌合構件之情形,或在鏈帶之前端側配置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情形。
又,於以下實施例中,於鏈布之鏈布側緣部,藉由射出成形來安裝合成樹脂製之單獨鏈齒,藉此形成鏈齒排。然而,本發明係於鏈布之鏈布側緣部,可藉由縫合螺旋狀或鋸齒狀之鏈齒而形成鏈齒排,或者亦可藉由將金屬製之鏈齒以緊固加工之方式進行安裝,而形成鏈齒排。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的正視圖,圖2係放大表示該逆開拉鏈中之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圖。又,圖3及圖4係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各自之側視圖,圖5係第1及第2滑件之側視圖。
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拉鏈中之鏈布之長度方向,並將使第2滑件進行滑動以使鏈齒排嚙合之方向作為前方,將使第2滑件進行滑動以使嚙合狀態之鏈齒排分離之方向作為後方。
又,所謂左右方向係指鏈布之鏈布寬度方向,並將自正面側觀察拉鏈時之左側及右側分別作為左方及右方。所謂上下方向係指與鏈布之鏈布面正交之鏈布正反方向,並將 對鏈布配置滑件之拉片之側作為上方,將其相反側作為下方。
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係包含一對第1及第2鏈帶10、20,其等形成有鏈齒排11、21;第1開啟嵌合構件30(有時亦稱為筒銷),其自右側之第1鏈帶10中之鏈齒排11之後端部起連續配置;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有時亦稱為插銷),其自左側之第2鏈帶20中之鏈齒排21之後端部起連續配置;以及一對第1及第2滑件50、60,其等沿著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以可滑動之方式安裝。
此處,第1滑件50係用作配置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逆開用滑件(所謂之下滑件),第2滑件60係用作配置於下述止擋13側之滑件(所謂之上滑件)。
第1及第2鏈帶10、20分別包含:鏈布12、22;鏈齒排11、21,其等形成於該鏈布12、22之鏈布側緣部;以及止擋13、23,其等固定於該鏈齒排11、21之前端,防止第2滑件60自鏈齒排11、21脫落。於此情形時,左右之各鏈布12、22於對向之鏈布端緣具有中心索線部14、24。
第1及第2鏈帶10、20係藉由沿著鏈布12、22之包含中心索線部14、24的鏈布側緣部,利用射出成形,每隔固定間隔安裝複數個合成樹脂製之鏈齒15、25,而形成有鏈齒排11、21。又,於鏈布12、22之後端部中之鏈布正反面,藉由貼附樹脂製膜而形成有強化部16、26。
本實施例1之鏈齒15、25係藉由將聚縮醛等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形為特定之形狀,而安裝於鏈布12、22之鏈齒安 裝部。於本發明中,鏈齒15、25之形狀並不受限,例如,各鏈齒包含主體部,其固定於鏈布;頸部,其具有自主體部向鏈布外側延伸且於前後方向收縮之形狀;嚙合頭部,其設置於頸部之前端;以及導入部,其自頸部沿前後方向突出。
配置於右側之第1鏈帶10的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係自鏈齒排11之後端部連續橫跨固定於鏈布12之鏈布正反兩面。該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係藉由將聚縮醛等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形成。
又,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係包含本體部31,其固定於鏈布12;滑件止擋部32,其配置於本體部31之後端部(前端部);卡止凹部33,其使內側側面開口而配置於本體部31之上表面側,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下述卡止凸部43嵌入;收納凹部34,其形成於本體部31之上表面側,可收納第1滑件50之下述擋止爪58之一部分;以及輔助卡止部35,其自本體部31之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
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滑件止擋部32係形成為上下方向之尺寸(厚度尺寸)大於本體部31,以便能夠抵接於第1滑件50之下述上下翼板52、53。該滑件止擋部32構成藉由抵接第1滑件50而使第1滑件50之滑動停止的後方側之滑動端。
卡止凹部33自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對向之對向側面向鏈布內方側凹設。於此情形時,形成於卡止凹部33之後方 側之壁面部33a係相對鏈布長度方向正交配置,進而,較本體部31之前端側之對向側面突出至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側,以能夠穩定支持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下述卡止凸部43。
又,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收納凹部34係以淺於卡止凹部33之方式形成於較卡止凹部33更靠後方側之位置上。該收納凹部34可收納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且使所收納之擋止爪58抵接於形成於收納凹部34中之前方側之壁面部34a,藉此,可防止第1滑件50向前方滑動,從而將第1滑件50保持於特定位置上。
進而,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輔助卡止部35係配置於本體部31之前端部(鏈齒排11側之基端部),且自該本體部31之對向側面中之下表面側區域向鏈布外側(左側)突出設置。該輔助卡止部35係以自正面側觀察時呈近似三角形之方式形成,又,輔助卡止部35中之上下方向之厚度尺寸係設定為本體部31之厚度尺寸之大致一半。
配置於左側之第2鏈帶20上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係自鏈齒排21之後端部連續橫跨固定於鏈布22之鏈布正反兩面。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亦以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相同之方式,藉由將聚縮醛等合成樹脂材料射出成形而形成。
又,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係包含本體部41,其固定於鏈布22;滑件解除卡止部42,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後端部(前端部);卡止凸部43,其自本體部41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隆起部44,其配置於本體部41 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導引部45,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鏈齒排11、21側之基端部);插入凹部46,其形成於本體部41之下表面側,可供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輔助卡止部35插入;以及凸緣部47,其沿著本體部41中之鏈布內方側之側緣配置。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係包含第1解除卡止部42a,其形成為厚於本體部41,且可由第1滑件50之下述上下側突緣55、56之導入口側端部卡止;以及第2解除卡止部42b,其形成為厚於第1解除卡止部42a,且可由第1滑件50之下述上下翼板52、53之導入口側端緣部卡止。
此處,第1解除卡止部42a係形成為厚於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隙,且薄於第1滑件50之導入口側中之上翼板52與下翼板53之間的間隙。第2解除卡止部42b係形成為厚於形成第1滑件50之鏈齒導引路徑59的上翼板52與下翼板53之間的間隙。進而,於此情形時,於第1解除卡止部42a形成有可供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插入的插入槽42c,因此,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藉由滑件解除卡止部42而得到相對於第1滑件50之牢固支持。
又,形成為滑件解除卡止部42之插入槽42c之槽寬向前逐漸遞增,或第2解除卡止部42b之寬度尺寸向前逐漸遞減,以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在由第1滑件50卡止之狀態下能夠以滑件解除卡止部42為軸進行轉動。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卡止凸部43係以插入至形成於 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中而能夠卡止之方式,自本體部41之對向側面中之上表面側區域向鏈布外側(右側)突出設置。該卡止凸部43係形成為自正面側觀察時呈近似三角形,且其下端緣與鏈布長度方向正交。再者,於本體部41中之相接卡止凸部43之後方側,在鏈布內側(左側)側較小地切開缺口,以便不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卡止凹部33之後方側壁面部33a或收納凹部34之前方側壁面部34a產生干擾。
再者,本實施例1係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形成有卡止凹部33,且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形成有可插入至該卡止凹部33之卡止凸部43,但於本發明中,亦可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中突出設置卡止凸部,且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形成可供該卡止凸部插入之卡止凹部。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隆起部44係自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隆起。於此情形時,隆起部44之相距本體部41之高度尺寸係設定為小於導引部45之相距本體部41之高度尺寸。該隆起部44係包含固持用隆起部44a,其自導引部45中延伸配置;以及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其自固持用隆起部44a之後端起連續配置。
固持用隆起部44a中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對向之對向側面(右側側面)係配置於與本體部41之對向側面同一面上。又,固持用隆起部44a中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尺寸係向後遞減。如下所述,該固持用隆起部44a係形成為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後,使第1滑件 50向前方滑動時,不與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產生干擾。藉此,第1滑件50自受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尤其第1解除卡止部42a)保持的狀態向前方滑動時,即便第1滑件50離開滑件解除卡止部42,亦可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滑件50中退出。
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中之對向側面(右側側面)係配置於與本體部41之對向側面同一面上。又,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中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尺寸係向後遞增。因此,自正面側觀察時,隆起部44整體之鏈布內側之側緣係以凹陷至對向側面側之方式彎曲。
如下所述,該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係形成為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時,抵接於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嚙合口側端部。藉此,便可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保持於特定位置上,以使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中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不向後方側偏移。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導引部45係以特定大小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以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由後方側滑動端部所保持之第1及第2滑件50、60中時,該導引部45能夠自第2滑件60之下述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內。
該導引部45係形成為厚於隆起部44,且導引部45之上下方向之厚度尺寸係設定為大小與鏈齒25之厚度尺寸、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之厚度尺寸相 同。進而,導引部45係以具有鏈齒形狀之方式形成導引部45之前半部,以便能夠於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中與最靠近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配置的鏈齒15嚙合。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插入凹部46係以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輔助卡止部35對應之方式,凹設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中之下表面側。該插入凹部46係於使左右之鏈齒排11、21嚙合時,插入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輔助卡止部35。藉此,於使左右之鏈齒排11、21嚙合時,防止第1開啟嵌合構件30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相對位置沿上下方向偏移。
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凸緣部47係配置於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以強化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並且易於捏著握持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於此情形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與凸緣部47之間的空間成為第1滑件50滑動時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行進之通路。
再者,本體部41係自隆起部44與凸緣部47之間的空間起直至凸緣部47與滑件解除卡止部42之間的空間(插入槽42c)為止連續具有相同之厚度(上下方向之尺寸),且該本體部41之正反面係平坦地形成。
第1及第2滑件50、60係分別具有滑件主體51、61與拉片51a、61a。滑件主體51、61係包含上翼板52、62;下翼板53、63;連結柱54、64,其等於滑件端部連結上下翼板52、53、62、63;上側突緣55、65,其等自上翼板52、62之左右側緣垂直設置;下側突緣56、66,其等自下翼板 53、63之左右側緣豎立設置;拉片安裝柱57、67,其等豎立設置於上翼板52、62之上表面;以及擋止爪58、68,其等配置於上翼板52、62。拉片51a、61a係可轉動地安裝於拉片安裝柱57、67。
於此情形時,第1及第2滑件50、60中之上下翼板52、53、62、63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小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滑件止擋部32之厚度尺寸、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2解除卡止部42b之厚度尺寸。
又,於滑件主體51、61之配置有連結柱54、64之側的端部,左右形成有導入口,並且於配置有連結柱54、64之相反側之端部形成有嚙合口。於滑件主體51、61內,設置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的近似Y字形狀之鏈齒導引路徑59、69。
於此情形時,第1及第2滑件50、60之擋止爪58、68係由彈性構件構成,且如圖5所示,於第1及第2滑件50、60之非操作狀態下,使擋止爪58、68之一部分突出至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又,於操作第1及第2滑件50、60時,可藉由牽引拉片51a、61a,而利用該拉片51a、61a使擋止爪58、68上升至上方,從而使突出之擋止爪58、68之一部分自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退出。
第1及第2滑件50、60因具有上述擋止爪58、68,故使第1滑件50或第2滑件60停止於鏈齒排11、21之任意位置時,擋止爪58、68之一部分將突出至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而由鏈齒排11、21卡止,因此可將第1滑件50或第2滑件60保 持於其停止之位置。
於本實施例1中,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係以彼此之嚙合口相對之朝向,可滑動地安裝於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又,第1滑件50係與第2滑件60相較,配置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
進而,於本實施例1中,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與第2滑件60之上下側突緣65、66之間的間隔72係設定為相互不同之大小。具體而言,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係設定為小於第2滑件60之上下側突緣65、66之間的間隔72。
又,該第1滑件50中之間隔71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73,又,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4、75。
另一方面,第2滑件60之上下側突緣65、66之間的間隔72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3、75,且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之厚度尺寸74。
而且,由於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隔71、72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間具有上述關係,故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而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中。
於此情形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包含插入拔出區域, 該插入拔出區域可於第1及第2滑件50、60由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保持之狀態下,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或自第1及第2滑件50、60內退出。上述插入拔出區域係包含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之一部分與隆起部44之一部分,且尤其固持用隆起部44a係配置於對第2滑件60插入拔出之插入拔出區域內。
再者,於本實施例1中,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隔71、72係設定為小於鏈齒15、25之厚度尺寸、及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本體部31之厚度尺寸。因此,第1及第2滑件50、60不會自第1鏈帶10中脫離。
於上述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中,第1滑件50由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保持的保持結構係包含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與形成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收納凹部34。
又,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時,較好的是,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相對定位的定位結構如本實施例所示,包含上述保持結構(即,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及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收納凹部34)、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
其次,對於具有如上所述之構成之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一面參照圖6~圖11一面說明自第1及第2鏈帶10、20 分離之狀態使左右之鏈齒排11、21嚙合而閉合第1及第2鏈帶10、20之情形。再者,於圖6~圖11中,為便於理解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30、40之關係,而以虛擬線表示第1及第2滑件50、60。
首先,使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沿著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向後方滑動。此時,使第1滑件50移動至其上下翼板52、53之導入口側端部抵接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滑件止擋部32的滑動端部之位置,又,使第2滑件60移動至其上下翼板62、63之嚙合口側端部抵接於該第1滑件50的滑動端部之位置。
進而,移動至滑動端部之第1滑件50係藉由使該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之一部分突出至鏈齒導引路徑59,而使擋止爪58之一部分收納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收納凹部34。藉此,第1滑件50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之位置(臨時固定)得到保持。
如上所述,於第1及第2滑件50、60移動至各自之滑動端部之位置後,如圖6所示,使第2鏈帶20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滑件50之偏左之後方接近。進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本體部41之一部經由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隙,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59內,並且使第1滑件50之上下翼板52、53之導入口側端緣部卡止(擋住)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第2解除卡止部42b。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相對第1滑件50及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定位於特定位置。
其次,將第2解除卡止部42b與第1滑件50抵接之部分作為軸,使因第2解除卡止部42b而被第1滑件50卡止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沿著正面側觀察為順時針之方向(插入方向)進行轉動。此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至第1滑件50之插入拔出區域(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73係設定為小於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又,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至第2滑件60之插入拔出區域(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5係設定為小於第2滑件60之上下側突緣65、66之間的間隔72。
因此,可藉由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沿著順時針方向(插入方向)轉動,而如圖7及圖8所示,使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導入口側端部卡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並且易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拔出區域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
又,於此情形時,由於第1及第2滑件50、60位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因此,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而使其插入拔出區域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時,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由第2滑件60之導入口進入至鏈齒導引路徑69內。再者,此時,第2滑件60未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之情形時,即便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亦無法使導引部45由第2滑件60之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69內。
即,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係可藉由使第2開啟嵌合構 件40轉動,使得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由第2滑件60之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69內,而令使用者能夠確認到第2滑件60配置於滑動端部之特定位置。進而,可藉由使導引部45以特定之大小配置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前端部,而於導引部45移動收納於第2滑件60之鏈齒導引路徑69內時,由使用者確認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已轉動至可使第2滑件60滑動之特定位置為止。
又,本實施例1中,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時,亦可一面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於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嚙合口側端部,一面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如此般,可藉由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於第1滑件50,而易於進行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定位,以使其位置不會相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30或第1滑件50向後方側偏移。
可藉由以上述方式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而如圖7所示,於導引部45收納於第2滑件60之鏈齒導引路徑69內,進而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抵接於第2滑件60之連結柱64之前,易於插入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40。
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充分插入後,接著,使第2滑件60向前方滑動。藉由使第2滑件60向前方滑動,而使第1鏈帶10之鏈齒15與第2鏈帶20之鏈齒25朝嚙合方向移動,因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以更接近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方式進行轉動。
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卡止凸部43插入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內而卡止,藉此,可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相對第1開啟嵌合構件30或第1滑件50向後方側偏移。
再者,如上所述,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卡止凸部43插入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內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使得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移動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藉此,解除該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於第1滑件50之狀態。
即,本實施例1中,自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時起,直至藉由第2滑件60之滑動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卡止凸部43插入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內為止,可藉由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於第1滑件50,來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偏移。又,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卡止凸部43插入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內後(或自即將插入前起),可藉由使卡止凸部43由卡止凹部33卡止,而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位置偏移。
其後,藉由使第2滑件60進而向前方滑動,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嚙合於配置於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之最後方的鏈齒15,進而,如圖9所示,自後端部起依序嚙合左右之鏈齒排11、21。藉此,便可順利地閉合第1及第2鏈帶10、20。
再者,當第1及第2鏈帶10、20處於閉合狀態之情形,由 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由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卡止,因此,可防止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滑件50中退出。藉此,於例如第1滑件50由第1開啟嵌合構件30所保持之狀態下,即便第1及第2鏈帶10、20受到沿彼此拉開之方向牽拉的橫向拉力,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亦不會自第1滑件50中退出,故可防止鏈齒15、25之嚙合自左右之鏈齒排11、21之後端側脫離(產生脫鏈)。
而且,以上述方式使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後,例如使處於嚙合狀態之左右之鏈齒排11、21自後端部側分離之情形,係藉由牽拉由第1開啟嵌合構件30所保持的第1滑件50之拉片51a,而使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自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收納凹部34退出,並且使該第1滑件50向前方滑動。
此時,形成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卡止凹部33中的後方側之壁面部33a係如上所述突出形成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側。因此,第1滑件50開始向前方滑動,並且如圖10所示,因第1滑件50之連結柱54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上述壁面部33a之干擾,第1滑件50將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第1滑件50之姿勢相對鏈布長度方向傾斜。
於此情形時,本實施例1中,即便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如上所述設定為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5,隆起部44中之鏈布內側之側緣亦彎曲成凹陷於對向側面側。
因此,固持用隆起部44a與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之連結 部中之寬度尺寸變得最小,因此如上所述,即便因第1滑件50之連結柱54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上述壁面部33a的干擾而使第1滑件50之姿勢傾斜,第1滑件50亦可藉由利用隆起部44之鏈布內側之側緣中之凹陷部分,防止上下側突緣55、56被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擋住,從而可順利地向前方滑動。
而且,若第1滑件50之連結柱54越過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中之上述壁面部33a,而解除連結柱54與上述壁面部33a之干擾,則第1滑件50將一面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恢復其姿勢一面向前方滑動。
再者,本實施例1中,於使第1滑件50自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滑動端部如上所述向前方滑動時,即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與第1滑件50之卡止狀態得以解除,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亦於該卡止狀態解除之同時,插入至第1滑件50之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
於此情形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5如圖11所示,係設定為大於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因此,例如,第1滑件50滑動於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30、40上時,即便第1及第2鏈帶10、20受到橫向拉力,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隆起部44亦滑動接觸於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因此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不會自第1滑件50中退出。
其後,使第1滑件50滑動,將左右之鏈齒排11、21自該 第1滑件50之嚙合口側導入至鏈齒導引路徑59內,藉此,便可解除左右之鏈齒排11、21彼此之嚙合,例如圖1所示,從而易於自後端側開啟第1及第2鏈帶10、20。
其次,對於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說明如圖1所示自左右之鏈齒排11、21之至少一部分嚙合之狀態,使第1及第2鏈帶10、20完全分離而開啟逆開拉鏈1之情形。
首先,使第1及第2滑件50、60沿著鏈齒排11、21向後方滑動,使第1及第2滑件50、60保持於滑動端部之位置。此時,由於第1滑件50移動至滑動端部之位置,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由第1滑件50卡止。
又,由於第2滑件60移動至滑動端部之位置,而利用第2滑件60之連結柱64,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導引至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分離之方向。藉此,由第1滑件50卡止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沿著正面側觀察為逆時針之方向(退出方向)略微轉動。此時,逆開拉鏈1成為圖7所示之狀態。
其後,以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第2解除卡止部42b與第1滑件50抵接之部分為軸,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沿著逆時針方向(退出方向)轉動。藉此,可一面使插入至第2滑件60之鏈齒導引路徑69內的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自第2滑件60之導入口退出,一面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拔出區域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中退出。
進而,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導引部45自第2滑件60中退出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相對第1滑件50向偏左之後方移動,藉此,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中完全退出,因此,可將第1鏈帶10與第2鏈帶20分離。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係於將分離之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時,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於第1滑件50中卡止定位,然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轉動。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
因此,根據該逆開拉鏈1,無需例如先前之逆開拉鏈般,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經由第2滑件之導入口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亦可容易且穩定地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之特定位置。
因此,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對第1及第2滑件50、60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性,從而可減少重新插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情形、或強行牽拉第2滑件60而使拉鏈破損等故障之產生。
進而,根據該逆開拉鏈1,亦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退出時,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退出,因此,亦可順利地進行第1及第2鏈帶10、20之分離操作。因此,可大幅提高逆開拉鏈1之開啟 嵌合操作之操作性。
再者,上述實施例1中之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中,因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隔71、72彼此不同,故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無法使用具有相同形狀之滑件。因此,例如組裝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時,可認為會出現弄錯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之位置關係,導致將第2滑件60安裝為較第1滑件50更靠近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情形。
亦認為存在如下可能性:若如此般誤安裝第1滑件50與第2滑件60,則會因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厚度尺寸的關係,而無法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從而無法發揮拉鏈之功能。
因此,為解決上述問題,於本發明中,亦可將圖12及圖13所示變形例之滑件80用作逆開拉鏈1之第1及第2滑件50、60。
此處,具體說明圖12及圖13之滑件,該滑件80係包含滑件主體81、及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未圖示之拉片。滑件主體81係包含上翼板82;下翼板83;連結柱84,其於滑件端部連結上下翼板82、83;上側突緣85,其自上翼板82之左右側緣垂直設置;下側突緣86,其自下翼板83之左右側緣豎立設置;拉片安裝柱87,其豎立設置於上翼板82之上表面;以及未圖式之擋止爪,其配置於上翼板82。
又,於滑件主體81之配置有連結柱84之側的端部,左右形成有導入口,並且於配置有連結柱84之相反側之端部形 成有嚙合口。於滑件主體81內,設置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的近似Y字形狀之鏈齒導引路徑89。
進而,於該滑件80中,例如自嚙合口側觀察滑件主體81時(參照圖13),左側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隔76係設定為大於右側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隔77。於此情形時,左側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隔76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3、75,又,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之厚度尺寸74。
又,右側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隔77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73,且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4、75。
可將具有上述形狀之兩個滑件80以嚙合口彼此相對之朝向安裝於第1鏈帶10之鏈齒排11、21,且用作上述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中之第1及第2滑件。
藉此,可藉由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由第1滑件80卡止後(例如參照圖6),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沿插入方向轉動,而易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之插入拔出區域經由第1及第2滑件80、80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隙77、76,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89內。又,亦於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自第1及第2滑件80、80中退出時,可易於經由第1及第2滑件80、80之上下側突緣85、86之間的間隙77、76,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40退出。
進而,於此情形時,由於第1滑件80與第2滑件80可使用具有相同形狀之滑件,故在組裝逆開拉鏈時,第1滑件80與第2滑件80不會出現誤安裝。因此,可容易且穩定地組裝正常發揮功能之逆開拉鏈1。
再者,上述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係構成為所謂左插式之逆開拉鏈1,即,將進行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之操作的第2開啟嵌合構件40配置於左側之第2鏈帶20。
然而,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所謂右插式之逆開拉鏈,即,將進行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之操作的第2開啟嵌合構件安裝於右側之第2鏈帶。
進而,例如逆開拉鏈構成為右插式之情形時,於組裝該逆開拉鏈時,為防止第1滑件與第2滑件誤安裝,而可使用圖14所示之具有相同形狀之滑件90作為第1及第2滑件。
該圖14所示之滑件係例如自嚙合口側觀察滑件主體91時,左側之上下側突緣95、96之間的間隔78設定為小於右側之上下側突緣95、96之間的間隔79。又,左側之上下側突緣95、96之間的間隔78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73,且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4、75。進而,右側之上下側突緣95、96之間的間隔79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本體部41及隆起部44之厚度尺寸73、75,且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40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42a之厚度尺寸。
實施例2
圖15係表示本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
本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101相對上述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而言,除了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12及凸緣部117之形態不同以外,具有基本相同之構成。
因此,於本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101中,對於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中說明之構件及部位相同的構成者,藉由使用相同之符號進行表示,而省略其說明。再者,關於下述實施例3~實施例5之逆開拉鏈,對於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構成者,藉由使用相同之符號進行表示,而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2之配置於左側第2鏈帶20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包含:本體部41,其固定於鏈布22;滑件解除卡止部112,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後端部;卡止凸部43,其自本體部41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隆起部44,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導引部45,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插入凹部46,其形成於本體部41之下表面側,且可供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輔助卡止部35插入;以及凸緣部117,其強化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並且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易於操作。
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中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12係自本體部41之後端部之上表面及下表面沿上下方向銷狀突出設置,且形成為可由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導入口側端部卡止。又,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係構成為藉由使滑件解除卡止部112形成為銷狀,而於利用該滑件解除卡 止部112而被第1滑件50卡止之狀態下,將滑件解除卡止部112與第1滑件50抵接之部分作為軸,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能夠相對第1滑件50沿插入拔出方向(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進行轉動。
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中之凸緣部117係沿著本體部41中之鏈布內側之側緣、與本體部41中之後端緣而配置。又,該凸緣部117係連接於銷狀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12。
若為具有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本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101,則於使分離之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時,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卡止定位於第1滑件50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進行轉動,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
即,於使第1及第2滑件50、60移動至滑動端部之位置後,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自第1滑件50之偏左之後方接近。進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本體部41之一部分自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隙71而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59內,並且使第1滑件50之上下翼板52、53之導入口側端緣部卡止(擋住)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銷狀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12。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相對第1滑件50及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定位於特定之位置上。
進而,以滑件解除卡止部112為軸,使由第1滑件50卡止 的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沿著插入方向轉動。藉此,便可容易且穩定地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插入拔出區域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插入至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
因此,該本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101亦可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提高逆開拉鏈101之開啟嵌合操作之操作性,並且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110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性。
實施例3
圖16係表示本實施例3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
本實施例3之逆開拉鏈102除了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之滑件止擋部132之形態、以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42及凸緣部147之形態不同以外,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02基本相同之構成。
本實施例3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係包含本體部31,其固定於鏈布12;滑件止擋部132,其配置於本體部31之後端部;卡止凹部33,其配置於本體部31之上表面側,且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之卡止凸部43嵌入;收納凹部34,其形成於本體部31之上表面側,且可收納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之一部分;以及輔助卡止部35,其自本體部31之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
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中之滑件止擋部132係以可抵接於第1滑件50中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導入口側端部之方 式,自本體部31之後端部向右側之鏈布12之鏈布內側(右側)彎曲而形成。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中,滑件止擋部132係以具有與本體部31相同之厚度尺寸之方式形成。
本實施例3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係包含本體部41,其固定於鏈布22;滑件解除卡止部142,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後端部;卡止凸部43,其自本體部41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隆起部44,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導引部45,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插入凹部46,其形成於本體部41之下表面側,且可供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之輔助卡止部35插入;以及凸緣部147,其強化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並且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易於操作。
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中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42係以自本體部41之後端部中之對向側緣向鏈布寬度方向之鏈布外側(右側)突出之方式形成。該滑件解除卡止部142形成為厚於本體部41(大於上下方向之厚度尺寸),並且具有與凸緣部147相同之上下方向之厚度尺寸。
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中之凸緣部147係沿著本體部41中之鏈布內側之側緣、與本體部41中之後端緣而配置。又,該凸緣部147係與突出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130側之滑件解除卡止部142連接。
若為具有如此之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130、140之本實施例3之逆開拉鏈102,則於使分離之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時,可以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將第2開 啟嵌合構件140卡止定位於第1滑件50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轉動,藉此,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因此,可提高逆開拉鏈102之開啟嵌合操作之操作性,並且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140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性。
實施例4
圖17係表示本實施例4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8係表示該逆開拉鏈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側視圖。又,圖19係自嚙合口側觀察用於該逆開拉鏈之第2滑件時的模式圖。
本實施例4之逆開拉鏈103除了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隆起部154之形態、以及第2滑件160中之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不同以外,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1基本相同之構成。
本實施例4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係包含本體部41,其固定於鏈布22;滑件解除卡止部42,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後端部;卡止凸部43,其自本體部41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對向之對向側面突出;隆起部154,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導引部45,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部;插入凹部46,其形成於本體部41之下表面側,且可供第1開啟嵌合構件30之輔助卡止部35插入;以及凸緣部47,其強化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並且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易於操作。
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中之隆起部154係具有自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半球狀隆起之複數個固持用隆起部154a。該情形下,於本體部41之上下表面,分別沿著前後方向以特定間隔配置有三個固持用隆起部154a。再者,本實施例4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中,並未設置與上述實施例1之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對應者。
於本實施例4中,配置於前方側(止擋13側)之第2滑件160如圖19所示,具有與配置於後方側(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之第1滑件50相同之形狀。即,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與第2滑件160之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係設定為彼此相同之大小。
又,第1及第2滑件50、160之上下側突緣55、56、165、166之間的間隔71、172係設定為大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中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又,如圖20所示,設定為小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中之隆起部154之厚度尺寸175。
於具有如此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與第2滑件160之本實施例4之逆開拉鏈103中,將分離之左右之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時,首先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滑件解除卡止部42卡止於第1滑件50,從而定位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繼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以與第1滑件50抵接之部分為軸,沿順時針方向(插入方向)進行轉動。
此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固持用隆起部154a即便設定為大於第2滑件160之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仍可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壓入至第1及第2滑件 50、160之上下側突緣55、56、165、166之間的間隙。
藉此,如圖20所示,可一面使第2滑件160之上下側突緣165、166撓曲,擴大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一面將固持用隆起部154a插入並收納於第2滑件160之鏈齒導引路徑69內。其後,可藉由使第2滑件160向前方滑動,而順利地使第1及第2鏈帶10、20閉合。
另一方面,於使鏈齒排11、21處於嚙合狀態之第1及第2鏈帶10、20分離而開啟逆開拉鏈103時,使第1及第2滑件50、160移動至滑動端部之位置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進行轉動。
藉此,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固持用隆起部154a經由上下側突緣55、56、165、166之間的間隔71、172而自第1及第2滑件50、160之鏈齒導引路徑59、69內退出。此時,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隆起部154可藉由使第2滑件160之上下側突緣165、166撓曲,擴大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而易於退出。
如上所述,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固持用隆起部154a自第2滑件160退出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相對第1滑件50移動至偏左之後方。藉此,便可分離第1鏈帶10與第2鏈帶20。
再者,上述情況如圖19所說明,對第1滑件50之上下側突緣55、56之間的間隔71與第2滑件160之上下側突緣165、166之間的間隔172設定為彼此相同之大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設定為間隔172大 於間隔71,且將間隔172設定為可越過固持用隆起部154a之尺寸,並將間隔71設定為無法越過固持用隆起部154a之尺寸。
如上所述之本實施例4之逆開拉鏈103,亦可經由第1及第2滑件50、160之上下側突緣55、56、165、166之間的間隙71、172,對第1及第2滑件50、160插入拔出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因此,可提高逆開拉鏈103之開啟嵌合操作之操作性,並且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150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性。
實施例5
圖21係表示本實施例5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22係該逆開拉鏈中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的側視圖。
本實施例5中之逆開拉鏈104與上述實施例1~實施例4不同之處在於:用以防止使左右鏈齒排11、21嚙合時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相對位置於上下方向產生偏移的構成。
具體進行說明,本實施例5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係包含本體部31,其固定於鏈布12;滑件止擋部32,其配置於本體部31之後端部;卡止槽部184,其凹設於本體部31之對向側面側;以及收納凹部34,其形成於本體部31之上表面側,且可收納第1滑件50之擋止爪58之一部分。
形成於該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中的卡止槽部184係形成為可嵌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下述隆起部44、嵌入片部193及薄壁部196。如圖22所示,該卡止槽部184係包含第1 卡止槽部184a,其形成為可嵌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隆起部44之槽寬(槽之上下方向之間隔);以及第2卡止槽部184b,其槽寬小於該第1卡止槽部184a,且嵌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下述薄壁部196。
於此情形時,構成第2卡止槽部184b之上壁部及下壁部具有自上表面或下表面觀察時與形成於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的薄壁部196之形狀對應的形狀。進而,構成第2卡止槽部184之上壁部及下壁部之前端形成為鏈齒形狀之凹凸狀,以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導引部195進行嚙合。
本實施例5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係包含本體部41,其固定於鏈布22;第1及第2滑件解除卡止部42a、42b,其等配置於本體部41之後端部;隆起部44,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上表面及下表面;嵌入片部193,其延長設置於隆起部44之後方側,且嵌入至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之卡止槽部184;薄壁部196,其設置於隆起部44之前端側;導引部195,其配置於本體部41之前端緣;以及凸緣部47,其強化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
該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中之嵌入片部193係自隆起部44向後方形成為矩形。又,於本實施例5中,嵌入片部193之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對向之對向側面、隆起部44之如此之對向側面、及薄壁部196之如此之對向側面係配置於同一平面上。可藉由以此方式將嵌入片部193之對向側面配置於與隆起部44或薄壁部196之對向側面同一平面上,而提高嵌入片部193之強度,使該嵌入片部193難以破損。
該嵌入片部193係形成為具有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尺寸。再者,嵌入片部193之後方側係於鏈布內側(左側)切開缺口,以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不與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中之卡止槽部184之後方側壁面部或收納凹部34之前方側壁面部產生干擾。
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中之薄壁部196係自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對向側面朝向鏈布內側設置,又,配置為由隆起部44與導引部195所包圍。該薄壁部196與嵌入片部193相同,形成為具有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本體部41之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尺寸。
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中之導引部195形成為厚於隆起部44,且導引部195中之上下方向之厚度尺寸設定為與鏈齒25之厚度尺寸相同之大小。又,該導引部195之前半部形成為具有鏈齒形狀,以能夠與鏈齒15進行嚙合,而後半部形成為與構成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之卡止槽部184的上壁部及下壁部之前端部產生嚙合之凹凸狀。
若為具有如此之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180、190之本實施例5之逆開拉鏈104,則以與上述實施例1等相同之方式,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卡止定位於第1滑件50後,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進行轉動,藉此,便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自第1及第2滑件50、60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之間的間隙71、72,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50、60內。因此,可提高逆開拉鏈104之開啟嵌合操作之操作性,並且可減小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插入不充分的可能 性。
進而,本實施例5之逆開拉鏈104係於使左右之鏈齒排11、21嚙合時,如圖23所示,可使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隆起部44、嵌入片部193、及薄壁部196嵌入於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之卡止槽部184內。
藉此,構成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之卡止槽部184的上壁部及下壁部、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嵌入片部193、隆起部44、及薄壁部196成為彼此疊合之狀態。因此,該逆開拉鏈104即便於例如左右之鏈齒排11、21嚙合之狀態下,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180、190受到上下方向之應力,亦可更確實地防止第1開啟嵌合構件180與第2開啟嵌合構件190之相對位置於上下方向產生偏移。
再者,於本發明之實施例1~實施例5中,係將第1滑件50、80、90之側緣中之上翼板52、82與下翼板53、83的間隔,以及第2滑件60、80、90、160之側緣中之上翼板62、82與下翼板63、83的間隔,作為上下側突緣55、56、65、66、85、86、95、96、165、166之間的間隔加以說明。
然而,本發明之逆開拉鏈中,作為第1滑件及第2滑件,亦可例如圖24所示,使用滑件105,或者如圖25所示使用滑件106,上述滑件105係上翼板之側緣部與下翼板之側緣部的間隙包含配置於上翼板105a的上側突緣105c與下翼板105b之間的間隙,而上述滑件106係上翼板之側緣部與下翼板之側緣部的間隙包含上翼板106a與配置於下翼板106b的下側突緣106c之間的間隙。
於此情形時,上述實施例1~實施例5中說明之上下側突緣55、56、65、66、85、86、95、96、165、166之間的間隙可與上側突緣105c與下翼板105b之間的間隙、或者上翼板106a與下側突緣106c之間的間隙進行替換。
此處,圖24或圖25所示之滑件105、106例如較多用於鏈布之一個面上固定有環扣鏈齒之環扣拉鏈等。圖24所示之滑件105係於沿著與鏈布之固定有環扣鏈齒的面相同之方向配置的上翼板105a安裝有拉片安裝柱105d之滑件(即、正面用滑件)。另一方面,圖25所示之滑件106係於沿著與鏈布之固定有環扣鏈齒的面相反之方向配置的上翼板106a安裝有拉片安裝柱106d之滑件(即、背面用滑件)。
1‧‧‧逆開拉鏈
10‧‧‧第1鏈帶
11‧‧‧鏈齒排
12‧‧‧鏈布
13‧‧‧止擋
14‧‧‧中心索線部
15‧‧‧鏈齒
16‧‧‧強化部
20‧‧‧第2鏈帶
21‧‧‧鏈齒排
22‧‧‧鏈布
23‧‧‧止擋
24‧‧‧中心索線部
25‧‧‧鏈齒
26‧‧‧強化部
30‧‧‧第1開啟嵌合構件
31‧‧‧本體部
32‧‧‧滑件止擋部
33‧‧‧卡止凹部
33a‧‧‧壁面部
34‧‧‧收納凹部
34a‧‧‧壁面部
35‧‧‧輔助卡止部
40‧‧‧第2開啟嵌合構件
41‧‧‧本體部
42‧‧‧滑件解除卡止部
42a‧‧‧第1解除卡止部
42b‧‧‧第2解除卡止部
42c‧‧‧插入槽
43‧‧‧卡止凸部
44‧‧‧隆起部
44a‧‧‧固持用隆起部
44b‧‧‧位置保持用隆起部
45‧‧‧導引部
46‧‧‧插入凹部
47‧‧‧凸緣部
50‧‧‧第1滑件
51‧‧‧滑件主體
51a‧‧‧拉片
52‧‧‧上翼板
53‧‧‧下翼板
54‧‧‧連結柱
55‧‧‧上側突緣
56‧‧‧下側突緣
57‧‧‧拉片安裝柱
58‧‧‧擋止爪
59‧‧‧鏈齒導引路徑
60‧‧‧第2滑件
61‧‧‧滑件主體
61a‧‧‧拉片
62‧‧‧上翼板
63‧‧‧下翼板
64‧‧‧連結柱
65‧‧‧上側突緣
66‧‧‧下側突緣
67‧‧‧拉片安裝柱
68‧‧‧擋止爪
69‧‧‧鏈齒導引路徑
71‧‧‧第1滑件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72‧‧‧第2滑件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73‧‧‧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之本體部之厚度尺寸
74‧‧‧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之第1解除卡止部之厚度尺寸
75‧‧‧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之隆起部之厚度尺寸
76‧‧‧滑件之左側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77‧‧‧滑件之右側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78‧‧‧滑件之左側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79‧‧‧滑件之右側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80‧‧‧滑件
81‧‧‧滑件主體
82‧‧‧上翼板
83‧‧‧下翼板
84‧‧‧連結柱
85‧‧‧上側突緣
86‧‧‧下側突緣
87‧‧‧拉片安裝柱
89‧‧‧鏈齒導引路徑
90‧‧‧滑件
91‧‧‧滑件主體
95‧‧‧上側突緣
96‧‧‧下側突緣
101‧‧‧逆開拉鏈
102‧‧‧逆開拉鏈
103‧‧‧逆開拉鏈
104‧‧‧逆開拉鏈
105‧‧‧滑件
105a‧‧‧上翼板
105b‧‧‧下翼板
105c‧‧‧上側突緣
105d‧‧‧拉片安裝柱
106‧‧‧滑件
106a‧‧‧上翼板
106b‧‧‧下翼板
106c‧‧‧下側突緣
106d‧‧‧拉片安裝柱
110‧‧‧第2開啟嵌合構件
112‧‧‧滑件解除卡止部
117‧‧‧凸緣部
130‧‧‧第1開啟嵌合構件
132‧‧‧滑件止擋部
140‧‧‧第2開啟嵌合構件
142‧‧‧滑件解除卡止部
147‧‧‧凸緣部
150‧‧‧第2開啟嵌合構件
154‧‧‧隆起部
154a‧‧‧固持用隆起部
160‧‧‧第2滑件
165‧‧‧上側突緣
166‧‧‧下側突緣
172‧‧‧第2滑件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隔
175‧‧‧第2開啟嵌合構件中之隆起部之厚度尺寸
180‧‧‧第1開啟嵌合構件
184‧‧‧卡止槽部
184a‧‧‧第1卡止槽部
184b‧‧‧第2卡止槽部
190‧‧‧第2開啟嵌合構件
193‧‧‧嵌入片部
195‧‧‧導引部
196‧‧‧薄壁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之逆開拉鏈的正視圖;圖2係放大表示該逆開拉鏈中之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圖;圖3係第1開啟嵌合構件之側視圖;圖4係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側視圖;圖5係第1及第2滑件之側視圖;圖6係說明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滑件解除卡止部卡止於第1滑件之導入口側端部之操作的說明圖;圖7係表示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後之狀態的模式圖;圖8係圖7中之彎曲後之VII-VII線的剖面圖;圖9係表示使第2滑件滑動而將左右之鏈齒排嚙合之狀態 的模式圖;圖10係表示使第2滑件滑動時之狀態的模式圖;圖11係圖10中之彎曲後之XI-XI線的剖面圖;圖12係表示實施例1之變形例中之第1及第2滑件的正視圖;圖13係自嚙合口側觀察該變形例之第1及第2滑件時的模式圖;圖14係表示用於自第1及第2滑件之右側插入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逆開拉鏈中之第1及第2滑件的模式圖;圖15係表示本發明實施例2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16係表示本發明實施例3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17係表示本發明實施例4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8係表示該逆開拉鏈之第2開啟嵌合構件的側視圖;圖19係自嚙合口側觀察用於該逆開拉鏈之第2滑件時的模式圖;圖20係說明該逆開拉鏈中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固持用隆起部與第2滑件中之上下側突緣之間的間隙之關係的說明圖;圖21係表示本發明實施例5之逆開拉鏈之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圖22係該逆開拉鏈中之第1開啟嵌合構件的側視圖; 圖23係表示該逆開拉鏈中左右之鏈齒排嚙合後之狀態的正視圖;圖24係自嚙合口側觀察變形例之第1及第2滑件時的模式圖;圖25係自嚙合口側觀察其它變形例之第1及第2滑件時的模式圖;圖26係表示先前之逆開拉鏈之正視圖;圖27係說明於該逆開拉鏈中將第2開啟嵌合構件插入至第1及第2滑件中之操作的模式圖;圖28係表示於該逆開拉鏈中第1及第2滑件中插入有第2開啟嵌合構件之狀態的模式圖;及圖29係表示使該逆開拉鏈閉合後之狀態的模式圖。
1‧‧‧逆開拉鏈
10‧‧‧第1鏈帶
11、21‧‧‧鏈齒排
12、22‧‧‧鏈布
13、23‧‧‧止擋
14、24‧‧‧中心索線部
15、25‧‧‧鏈齒
16、26‧‧‧強化部
20‧‧‧第2鏈帶
30‧‧‧第1開啟嵌合構件
31、41‧‧‧本體部
32‧‧‧滑件止擋部
33‧‧‧卡止凹部
34‧‧‧收納凹部
35‧‧‧輔助卡止部
40‧‧‧第2開啟嵌合構件
42‧‧‧滑件解除卡止部
42a‧‧‧第1解除卡止部
42b‧‧‧第2解除卡止部
42c‧‧‧插入槽
43‧‧‧卡止凸部
44‧‧‧隆起部
44a‧‧‧固持用隆起部
44b‧‧‧位置保持用隆起部
45‧‧‧導引部
47‧‧‧凸緣部
50‧‧‧第1滑件
51、61‧‧‧滑件主體
51a、61a‧‧‧拉片
52、62‧‧‧上翼板
57、67‧‧‧拉片安裝柱
60‧‧‧第2滑件

Claims (11)

  1. 一種逆開拉鏈,其特徵在於:該逆開拉鏈(1、101、102、103)係包括一對第1及第2鏈帶(10、20),其等於左右之鏈布(12、22)之鏈布側緣部形成有鏈齒排(11、21);一對第1及第2開啟嵌合構件(30、130、40、110、140、150),其等固定於上述第1及第2鏈帶(10、20)之上述鏈布(12、22)中之上述鏈齒排(11、21)之一端部;以及一對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其等沿著上述第1鏈帶(10)之上述鏈齒排(11)以可滑動之方式安裝;且,藉由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插入拔出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而進行開啟嵌合操作;且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包含可經由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各自所配置之上翼板(52、62、82)之側緣部與下翼板(53、63、83)之側緣部的間隙,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進行插入拔出的插入拔出區域;且該逆開拉鏈(1、101、102、103)配置有定位結構,該定位結構係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對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130)之嵌合操作時,決定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130)及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之間的相對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係包含: 本體部(41),其固定於上述鏈布(22);以及滑件解除卡止部(42、112、142),其等配置於上述本體部(41)中之鏈布長度方向之前端部,且可對上述第1滑件(50、80、90)進行解除或卡止;上述定位結構係包含:保持結構,其將上述第1滑件(50、80、90)保持於上述滑動端部;以及上述滑件解除卡止部(42、112、142)。
  3.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滑件解除卡止部(42、112、142)係形成為於由上述第1滑件(50、80、90)卡止之狀態下,可使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朝著對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之插入拔出方向進行轉動。
  4.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係包含上下翼板(52、53、62、63、82、83);導引柱(54、64、84),其等連結上述上下翼板(52、53、62、63、82、83)之間;上側突緣(55、65、85、95、165),其等自上述上翼板(52、62、82)之左右側緣垂直設置;以及下側突緣(56、66、86、96、166),其等自上述下翼板(53、63、83)之左右側緣豎立設置;且上述第1滑件(50、80、90)中之上述導入口側端部包含上述上翼板(52、62、82)之導入口側端緣部、上述下翼板(53、63、83)之導入口側端緣部、上述導引柱(54、64、84)、上述上側突緣(55、65、85、95、165)之導入 口側端部、及上述下側突緣(56、66、86、96、166)之導入口側端部。
  5.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係於上述本體部(41)中之上述鏈齒排(11、21)側之基端部具有導引部(45),且上述導引部(45)係配置為於上述第2滑件(60、80、90、160)位於特定位置之情形下使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插入至上述第1及第2滑件(50、60、80、90、160)時,可自上述第2滑件(60、80、90、160)之導入口進入鏈齒導引路徑(69、89)內。
  6.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係包含卡止凸部(43),其自上述本體部(41)之與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130)對向的對向側緣沿鏈布寬度方向突出設置;或者卡止凹部,其自上述對向側緣朝著鏈布內側凹設;且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130)係包含卡止凹部(33),其使配置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的上述卡止凸部(43)嵌入;或者卡止凸部,其嵌入至配置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的上述卡止凹部。
  7.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係於上述本體部 (41)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面上,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該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可抵接於上述第1滑件(50、80、90)之上述上下側突緣(55、56、65、66、85、86、95、96)中的至少一個之嚙合口側端部,從而將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保持於特定位置上。
  8.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係於上述本體部(41)之第1表面及第2表面中的至少一個之面上,具有固持用隆起部(44a、154a),該固持用隆起部(44a、154a)係於上述第1滑件(50、80、90)於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滑動時防止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150)自上述第1滑件(50、80、90)退出,且上述固持用隆起部(44a、154a)係配置於上述第2滑件(60、80、90、160)側之上述插入拔出區域內。
  9. 如請求項8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50、80、90)中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55、56、85、86、95、96)之間的間隔(71、77、78)係設定為小於上述固持用隆起部(44a)之厚度尺寸(75),上述第2滑件(60、80、90)中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110、14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65、66、85、86、95、96)之間的間隔(72、76、79)係設定為大於上述 固持用隆起部(44a)之厚度尺寸(75)。
  10. 如請求項9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第1滑件(80、90)之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85、86、95、96)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上述第2滑件(80、90)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85、86、95、96)之間的間隔為相同大小,上述第2滑件(80、90)之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85、86、95、96)之間的間隔係設定為與上述第1滑件(80、90)之上述第2開啟嵌合構件(40)側所配置的上下側突緣(85、86、95、96)之間的間隔為相同大小。
  11. 如請求項2之逆開拉鏈,其中上述保持結構係包含:擋止爪(58),其配置於上述第1滑件(50、80、90),且可保持該第1滑件(50、80、90)相對上述鏈齒排(11)之停止位置;以及收納凹部(34),其形成於上述第1開啟嵌合構件(30、130)中,且可收納上述擋止爪(58)。
TW099117635A 2009-12-25 2010-06-01 Reverse open zipper TWI401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71566 WO2011077544A1 (ja) 2009-12-25 2009-12-25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1449A TW201121449A (en) 2011-07-01
TWI401041B true TWI401041B (zh) 2013-07-11

Family

ID=44195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7635A TWI401041B (zh) 2009-12-25 2010-06-01 Reverse open zipper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844101B2 (zh)
EP (1) EP2517595B1 (zh)
JP (1) JP5606452B2 (zh)
CN (1) CN102655779B (zh)
CA (1) CA2785375C (zh)
ES (1) ES2565437T3 (zh)
TW (1) TWI401041B (zh)
WO (1) WO20110775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5916B (zh) * 2017-12-14 2019-04-1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zipp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0454B1 (en) * 2008-12-26 2017-01-25 YKK Corporation Slide zipper with slider insert
US8813319B2 (en) * 2009-03-27 2014-08-26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KR101356242B1 (ko) * 2009-09-11 2014-01-28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역방향 개방 슬라이드 파스너
US8910352B2 (en) * 2010-06-23 2014-12-16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8484764B2 (en) * 2010-08-18 2013-07-16 Under Armour, Inc. Zipper arrangement
EP2692262B1 (en) * 2011-03-30 2016-10-1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CN103917125B (zh) * 2011-10-19 2016-06-15 Ykk株式会社 拉链及隐形拉链
JP2014156681A (ja) * 2013-02-18 2014-08-28 Ohyukiya:Kk ウエストウォーマー
GB201311761D0 (en) 2013-07-01 2013-08-14 Raw Ip Ltd A zip fastener
US9986846B1 (en) * 2013-10-11 2018-06-05 Ideal Fastener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9944028B1 (en) 2013-10-24 2018-04-17 Ideal Fastener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lide fastener with overmolded components
USD775457S1 (en) * 2015-05-19 2017-01-03 Teddy Stratford Apparel LLC Zippered shirt with faux button placket
US10575601B2 (en) 2015-10-02 2020-03-03 Under Armour, Inc. Stop for zipper arrangement
ES2660515B2 (es) * 2016-08-22 2018-09-27 Carlos FERNÁNDEZ VERDÚ Cremallera con enganche automático
US10531712B2 (en) 2016-10-03 2020-01-14 Ykk Corporation Sealing for open-end slide fasteners
TWI631916B (zh) * 2017-05-24 2018-08-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CN207561458U (zh) * 2017-06-16 2018-07-0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US11013298B2 (en) 2018-07-18 2021-05-25 Nike, Inc. Releasable fastener
CN108685286B (zh) * 2018-07-24 2023-12-19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CN109846150B (zh) * 2019-02-13 2021-06-18 淮南冠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JP7356879B2 (ja) 2019-11-22 2023-10-05 Ykk株式会社 開具及び逆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A3111535A1 (en) * 2020-03-16 2021-09-16 Michael Benjamin Mchugh Two-way slide fastener
WO2022091268A1 (ja) * 2020-10-28 2022-05-05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US11653725B1 (en) * 2021-11-09 2023-05-23 Kcc Zipper Co., Ltd. Anti-pinch zipper
CN216907058U (zh) * 2022-03-28 2022-07-08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插件
WO2023243092A1 (ja) * 2022-06-17 2023-12-21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877629B1 (en) * 2023-02-04 2024-01-23 Kcc Zipper Co., Ltd. Bottom stop device of double-open end zipper and assembly structure thereof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4149A (en) * 2007-10-15 2009-11-01 Ykk Corp Reverse opening type slide faste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435818B2 (de) 1963-05-28 1975-06-26 Textron Atlantic Gmbh, 5600 Wuppertal Trennbarer Reißverschluß
JPS5932329Y2 (ja) * 1979-06-21 1984-09-1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開離嵌插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EP0090873A1 (en) * 1982-04-06 1983-10-12 FRIEDBERG, Martin F. Slide fastener
JP3620973B2 (ja) * 1998-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3621040B2 (ja) * 2000-10-31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逆開き開離嵌挿具
JP2009082730A (ja) 2003-08-22 2009-04-23 Ykk Corp ファスナー及び同ファスナーを被着した被着体
WO2005018366A1 (ja) 2003-08-22 2005-03-03 Ykk Corporation ファスナー及び同ファスナーを被着した被着体
JP4307413B2 (ja) * 2005-06-20 2009-08-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628329B2 (ja) * 2006-08-17 2011-02-09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4762108B2 (ja) 2006-10-20 2011-08-31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02245046B (zh) * 2008-12-12 2014-04-02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分离嵌插件
KR101356242B1 (ko) * 2009-09-11 2014-01-28 와이케이케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역방향 개방 슬라이드 파스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44149A (en) * 2007-10-15 2009-11-01 Ykk Corp Reverse opening type slide fasten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5916B (zh) * 2017-12-14 2019-04-11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zip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60468A1 (en) 2012-10-18
CN102655779A (zh) 2012-09-05
CN102655779B (zh) 2015-06-10
CA2785375A1 (en) 2011-06-30
JPWO2011077544A1 (ja) 2013-05-02
US8844101B2 (en) 2014-09-30
JP5606452B2 (ja) 2014-10-15
EP2517595B1 (en) 2015-12-23
EP2517595A1 (en) 2012-10-31
EP2517595A4 (en) 2013-11-13
WO2011077544A1 (ja) 2011-06-30
ES2565437T3 (es) 2016-04-04
CA2785375C (en) 2015-02-10
TW201121449A (en) 201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1041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TWI384958B (zh) zipper
TWI403285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US8020261B2 (en)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JP4628329B2 (ja)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200836661A (en) Reverse opening type separable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JP522011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TWI418315B (zh) zipper
TWI503085B (zh) With zipper from the insert
US20060282998A1 (en) Slide fastener
TWI374713B (zh)
TWI433653B (zh) zipper
TWI391104B (zh) Invisible zipper
TWI523616B (zh) zipper
TWI381814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te insert
TWI448258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28913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544880B (zh) The slide fastener with
TWI630882B (zh) Zipper slider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630883B (zh) zipp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