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5779B - 逆开拉链 - Google Patents

逆开拉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55779B
CN102655779B CN200980162881.4A CN200980162881A CN102655779B CN 102655779 B CN102655779 B CN 102655779B CN 200980162881 A CN200980162881 A CN 200980162881A CN 102655779 B CN102655779 B CN 1026557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head
separated
intercalation parts
intercalation
slide faste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628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55779A (zh
Inventor
野崎二郎
明石俊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K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655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55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557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A44B19/382"Two-way" or "double-acting" separable slide faste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28Sliders constructed to be removable from at least one stringer ; Sliders with movable parts to permit releasing of the slider in the event of jamming or ob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09Plural independently movable sli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complementary, aligning means attached to ends of interlocking 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98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means for obstructing movement of slider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Bag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逆开拉链(1)具有:左右一对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固定在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上的一对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30、40);和一对的第1及第2拉头(50、60),第1拉头(50)与第2拉头(60)相比配置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通过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50、60)插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而能够进行分离嵌插操作。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具有插拔区域,所述插拔区域能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而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50、60)插拔。此外,配置有定位结构,在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嵌插操作时,所述定位结构确定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时,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能够提高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

Description

逆开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下拉链:具有设置在一方的第1拉链牙链带上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设置在另一方的第2拉链牙链带上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和以能够沿第1拉链牙链带的链牙列滑动的方式安装的第1及第2拉头,通过相对于移动到了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滑动端部的第1及第2拉头插拔第2分离嵌插部件而能够进行分离嵌插操作。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例如衣物的左右的前身能够开闭,大多使用具备分离嵌插件的拉链。另外,作为主要在例如长大衣、滑雪服等中使用的拉链,已知有为了提高衣物的功能性和设计性而不仅能够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链牙列从拉链的一端(上端)分离还能够在另一端(下端)分离的拉链。能够这样将处于啮合状态的链牙列从两端分离的拉链被成为逆开拉链。
这样的能够逆开的拉链的一例在日本特开2008-9997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被公开。
如图26所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拉链201具有:形成有链牙列203的左右一对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在左侧的第1拉链牙链带210的前端部配置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为座管);在右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220的前端部配置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为插管);和以能够沿链牙列203滑动的方式配置的第1拉头(上拉头)250a及第2拉头(下拉头)250b,并构成为在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的前端侧进行分离嵌插操作(这样的拉链201有时被称为上开拉链)。
此外,在图26所示的情况下,所谓前后方向是指拉链201的拉 链带202的长度方向,将使第1拉头250a滑动以使得链牙列203啮合的方向设为前方,将使第1拉头250a滑动以使得啮合状态的链牙列203分开的方向设为后方。
所谓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带202的带宽方向,将从正面观察拉链201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为左方及右方。所谓上下方向是指与拉链带202的带面正交的带表背方向,将相对于拉链带202配置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的拉攀257的一侧(图26的纸面近前侧)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侧(图26的纸面里侧)设为下方。
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分别具有:拉链带202;在拉链带202的相对的带侧缘部形成的链牙列203;和在链牙列203的后端部形成的止码部204。该情况下,链牙列203是通过在拉链带202上缝合螺旋状的拉链链牙而形成的。
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从配置在左侧的第1拉链牙链带210上的链牙列203的前端部连续地延伸设置。该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202上的主体部231;配置在主体部231的前端侧以防止第1拉头250a脱落的止挡部232;和从主体部231的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卡定片部233等。
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从配置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上的链牙列203的前端部连续地延伸设置。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202上的主体部24;在主体部241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相对的相对侧面凹陷设置并能够容纳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的卡定片部233的容纳部242;从主体部241的相对侧面突出的抵接部243;和在主体部241的前端侧形成的切缺部244。
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具有:上下翼板251、252;对上下翼板251、252间进行连结的引导柱253;设置在上下翼板251、252的左右侧缘上的凸缘254;能够摆动地配置于上翼板251上,用于对拉头相对于链牙列203的停止位置进行保持的停止爪255;从上翼板251的上表面立起的拉攀安装柱256;和被拉攀安装柱256保持的拉攀257。另外,在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的上下翼板251、 252间形成有链牙引导通路258。
另外,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以各自的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被安装在第1拉链牙链带210的链牙列203上,而且,与第2拉头250b相比,第1拉头250a被配置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侧。
下面,对在上述那样的专利文献1的拉链201中,例如从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打开(分离)的状态开始使左右的链牙列203啮合而将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闭锁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使安装在第1拉链牙链带210的链牙列203上的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滑动,使其移动到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侧的滑动端部。接着,相对于移动到滑动端部的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插入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
在该插入操作中,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如图27所示,从第2拉头250b的肩口被插入于第2拉头250b的链牙引导通路258内以及第1拉头250a的链牙引导通路258内。然后,第1分离嵌插部件230的卡定片部233被容纳于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容纳部242中,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被充分插入到第2拉头250b的链牙引导通路258内的深处,由此如图28所示,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插入操作完成。
之后,通过使下侧的第2拉头250b沿着链牙列203向着后方滑动,如图29所示,能够使左右的链牙列203啮合从而闭锁拉链201。
根据专利文献1,由于在处于拉链201闭锁的状态时,能够使上侧的第1拉头250a的停止爪255抵接于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抵接部243,所以能够防止未进行人为操作而第1拉头250a却向后方移动的情况。
此外,为了将上述那样处于闭锁状态的拉链201分离,使下侧的第2拉头250b移动到抵接于上侧的第1拉头250a的滑动端部为止,之后,经由第2拉头250b的肩口对被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的链牙引导通路258中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进行拉拽。由 此,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被分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9997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以往的逆开拉链201中,在使左右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210、220从分离状态闭锁的情况下,如上述所述,进行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从第2拉头250b的肩口插入并插入到第1拉头250a的链牙引导通路258内的深处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插入操作。
但是,在该逆开拉链201中,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经由第2拉头250b的肩口插入于第2拉头250b及第1拉头250a的链牙引导通路258内时,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前端部的位置被第2拉头250b及第1拉头250a遮盖,因而不会被看不到。
其结果,必须通过手触方式掌握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的插入状态,所以难以判断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是否被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因此,存在还未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充分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就对第2拉头250b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变多的问题。
而且,在这样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的插入不够充分的状态下,即使想使第2拉头250b向链牙列203的啮合方向滑动,第2拉头250b也会钩住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等而无法滑动。
因此,不得不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240从第1及第2拉头250a,250b拔出并重新插入,这成为使逆开拉链的操作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此外,也要考虑到在上述那样第2拉头250b被钩住而无法滑动的情况下,使用者强行拉拽第2拉头250b而导致拉链201破损的情况。因此,在现有的逆开拉链中,希望改善使左右的拉链牙链带闭锁或分离时的分离嵌插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逆开拉链:在使一对拉链牙链带闭锁或分离时,能够可靠且稳定地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的插入或拔出,从而能够顺畅地进行分离嵌插操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由本发明提供的逆开拉链的基本结构是,具有:一对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在左右的拉链带的带侧缘部形成有链牙列;一对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固定在所述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的所述拉链带中的所述链牙列的一端部;和一对的第1及第2拉头,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拉链牙链带的所述链牙列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插拔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而能够进行分离嵌插操作,所述逆开拉链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插拔区域,所述插拔区域能够经由配设在所述第1及第2拉头的每一个上的上翼板的侧缘部与下翼板的侧缘部的间隙而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插拔,并且,所述逆开拉链配置有定位结构,在进行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嵌插操作时,所述定位结构确定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及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拉链带上的主体部;和配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带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拉头卡合脱开的拉头卡脱部,所述定位结构由将所述第1拉头保持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滑动端部的保持构造、和将所述拉头卡脱部卡定于所述第1拉头的构造构成,所述拉头卡脱部形成为:在被卡定在所述第1拉头上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向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插拔的插拔方向转动。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及第2拉头具有:上下翼板;对所述上下翼板间进行连结的引导柱;从所述上翼板的左右侧缘垂下设置的上凸缘;和从所述下翼板的左右侧缘立起设置的下凸缘,所述拉头卡脱部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拉头的肩口侧端部卡脱,所述第1拉头中的所述肩口侧端部含有所述上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所述下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所述引导柱、所述上凸缘的肩口侧端部、及所述下凸缘的肩口侧端部。
再者,优选的是,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链牙列侧的基端部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在所述第2拉头位于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将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时从所述第2拉头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内。
再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与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相对侧缘向带宽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定凸部、或是从所述相对侧缘向带内侧凹陷设置的卡定凹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具有供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上的所述卡定凸部嵌入的卡定凹部、或嵌入于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上的所述卡定凹部内的卡定凸部。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所述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能够抵接于所述第1拉头的所述上下凸缘的至少一方的后口侧端部,从而将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再者,优选的是,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所述主体部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防拔脱用隆起部,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防止当所述第1拉头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上滑动时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从所述第1拉头拔出,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配置在所述第2拉头侧的所述插拔区域内。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第1拉头中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的厚度尺寸小,所述第2拉头中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比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的厚度尺寸大。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1拉头的配置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2拉头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相同的大小,所述第2拉头的配置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1拉头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持构造由以下部件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拉头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链牙列保持该第1拉头的停止位置的停止爪;和形成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上,并能够容纳所述停止爪的容纳凹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配置在第2拉链牙链带上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插拔区域,该插拔区域能够经由第1及第2拉头各自所配置的上翼板的侧缘部与下翼板的侧缘部的间隙(例如,在第1及第2拉头各自所配置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隙)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进行插拔。另外,在该逆开拉链中配置有定位结构,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第1及第2拉头内以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嵌插操作时,该定位结构确定第1分离嵌插部件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因此,在使第1及第2拉头移动到了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滑动端部后并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该第1及第2拉头进行插拔时,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不像以往那样经由第2拉头的肩口插拔,而是经由第1及第2拉头中的上下翼板的侧缘部的间隙进行插拔。
通过这样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经由第1及第2拉头的侧缘部的间隙进行插拔,与例如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从第2拉头的肩口插拔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插入距離及拔出距離,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到规定的位置。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配置定位结构,在通过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内而进行嵌插操作时,能够容易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定位于规定的位置。
因此,在将左右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分离的拉链闭锁时,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重新插入第2分离嵌插部件、强制拉动第2拉头而使拉链破损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能够提高逆开拉链的分离嵌 插操作的操作性。
在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固定在拉链带上的主体部;和配置在主体部的带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并能够相对于第1拉头卡合脱开的拉头卡脱部,定位构造由将第1拉头保持于滑动端部的保持构造和拉头卡脱部构成。
由此,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时,通过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卡脱部卡定(钩挂)在被保持于滑动端部的第1拉头、尤其是该第1拉头的肩口侧端部,能够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插入操作并且能够相对于第1拉头对第2分离嵌插部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更加可靠地插入到规定的位置。
该情况下,拉头卡脱部形成为,在被卡定在第1拉头的状态下,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向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插拔的插拔方向转动,由此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插入操作。
在本发明中,第1及第2拉头具有上下翼板、对上下翼板间进行连结的引导柱、从上翼板的左右侧缘垂下设置的上凸缘、和从下翼板的左右侧缘立起设置的下凸缘。另外,第1拉头的肩口侧端部含有上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下翼板的肩口侧端缘部、引导柱、上凸缘的肩口侧端部、及下凸缘的肩口侧端部。由此,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时,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卡脱部可靠地卡定在第1拉头的肩口侧端部,能够顺畅地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插入操作。
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主体部中的链牙列侧的基端部具有引导部,引导部被配置成,在第2拉头位于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第1及第2拉头时从第2拉头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内。
由此,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第1及第2拉头时,能够确认第1及第2拉头移动到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滑动端部的情况。另外,在引导部被容纳于第2拉头的链牙引导通路内时,能够使使用 者确认第2分离嵌插部件已转动到了使得第2拉头能够滑动的规定的位置的情况。
进一步地,第2分离嵌插部件具有从主体部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相对的相对侧缘向带宽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定凸部、或从相对侧缘向带内侧凹陷设置的卡定凹部。另外,第1分离嵌插部件具有供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卡定凸部嵌入的卡定凹部、或嵌入于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卡定凹部中的卡定凸部。
由此,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后并使第2拉头或第1拉头滑动时,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相对位置稳定以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发生错位。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2拉头或第1拉头滑动,另外能够防止左右的链牙列的啮合位置错位。
再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主体部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该位置保持用隆起部能够抵接于第1拉头的上下凸缘的至少一方的后口侧端部,从而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保持于规定的位置。
由此,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第1及第2拉头时,在位置保持用隆起部抵接于第1拉头中的上下凸缘的后口侧端部时,能够进行第1拉头的对位,并且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相对于第1拉头的相对位置稳定以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发生错位。
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主体部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防拔脱用隆起部,该防拔脱用隆起部被配置于第2拉头侧的插拔区域内。该情况下,第1拉头中的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比防拔脱用隆起部的厚度尺寸小,第2拉头中的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得比防拔脱用隆起部的厚度尺寸大。
由此,在第1拉头从拉头卡脱部分离而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上滑动时,能够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从第1拉头拔出,能够稳定地通过第1拉头进行逆开拉链的开闭操作。
此外,第1拉头的配置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 隔被设定为与第2拉头的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相同的大小,第2拉头的配置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第1拉头的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相同的大小。由此,能够使用具有与第1拉头和第2拉头相同形状的拉头。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另外能够防止在拉链的组装时作业者错误地安装第1拉头和第2拉头。
另外,在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所述保持构造由以下部件构成:配置在第1拉头并能够相对于该链牙列保持第1拉头的停止位置的停止爪;和形成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上并能够容纳停止爪的容纳凹部。
由此,在进行逆开拉链的分离嵌插操作时,能够将第1拉头可靠地保持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侧的滑动端部的位置,所以能够将卡定在第1拉头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稳定地定位于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插拔,能够顺畅地进行分离嵌插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的主视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该逆开拉链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第1及第2拉头的侧视图。
图6是对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拉头卡脱部卡定在第1拉头的肩口侧端部的操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在第1及第2拉头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弯曲的VII-VII线处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使第2拉头滑动而使左右的链牙列啮合了的状态的 示意图。
图10是表示使第2拉头滑动时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弯曲的XI-XI线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的变形例的第1及第2拉头的主视图。
图13是从后口侧观察该变形例的第1及第2拉头时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从第1及第2拉头的右侧插入有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逆开拉链中所使用的第1及第2拉头的示意图。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该逆开拉链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
图19是从后口侧观察在该逆开拉链中所使用的第2拉头时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该逆开拉链中、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防拔脱用隆起部与第2拉头中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隙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
图22是该逆开拉链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在该逆开拉链中、左右的链牙列啮合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4是从后口侧观察变形例的第1及第2拉头时的示意图。
图25是从后口侧观察其他变形例的第1及第2拉头时的示意图。
图26是表示以往的逆开拉链的主视图。
图27是说明在图26所示的逆开拉链中、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插入在第1及第2拉头中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在图26所示的逆开拉链中、第2分离嵌插部件被插入在第1及第2拉头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使图26所示逆开拉链闭锁了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实施例并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受下面说明的各实施例的任何限定,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且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对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的后端侧配置有第1分离嵌插部件、在左侧的拉链牙链带的后端侧配置有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对于例如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配置有第2分离嵌插部件、在左侧的拉链牙链带配置有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在拉链牙链带的前端侧配置有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情况同样也能够应用。
另外,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在拉链带的带侧缘部通过注塑成型而安装合成树脂制的单独拉链链牙,由此形成链牙列。但是,在本发明中,在拉链带的带侧缘部,也可以通过缝合螺旋状或之字形的拉链链牙而形成链牙列,或者,也可以通过以加铆加工的方式安装金属制的拉链链牙而形成链牙列。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的主视图,图2是放大地表示该逆开拉链中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要部放大图。另外,图3及图4是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各自的侧视图,图5是第1及第2拉头的侧视图。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所谓前后方向是指拉链中的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将使第2拉头滑动以使得链牙列啮合的方向设为前方,将使第2拉头滑动以上的啮合状态的链牙列分离的方向设为后方。
另外,所谓左右方向是指拉链带的带宽方向,将从正面侧观察拉链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为左方及右方。所谓上下方向是指与拉链带的带面正交的带表背方向,将相对于拉链带配置拉头的拉攀的一侧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一侧设为下方。
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具有:形成有链牙列11、21的一对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从右侧的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 列11的后端部起连续地配置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30(有时也称为座管);从左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20的链牙列21的后端部起连续地配置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有时也称为插管);和以能够沿着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滑动的方式安装的一对的第1及第2拉头50、60。
在此,第1拉头50作为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配置的逆开用的拉头(所谓下拉头)使用,第2拉头60作为在后述的止码13侧配置的拉头(所谓上拉头)使用。
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分别具有:拉链带12、22;在该拉链带12、22的带侧缘部形成的链牙列11、21;和固定在该链牙列11、21的前端以防止第2拉头60从链牙列11,21脱落的止码13、23。该情况下,左右的各拉链带12、22在相对的带端缘具有芯绳部14、24。
在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中,沿着拉链带12、22的包括芯绳部14、24的带侧缘部,多个合成树脂制的拉链链牙15、25隔开一定间隔地通过注塑成型而被安装,由此形成链牙列11、21。另外,在拉链带12、22的后端部的带表背面,通过粘接树脂制膜而形成有加强部16、26。
本实施例1的拉链链牙15、25通过将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材料按预定形状进行注塑成型而被安装于拉链带12、22的链牙安装部。在本发明中,拉链链牙15、25的形状不受限定,例如,各拉链链牙具有:固定在拉链带上的主体部;从主体部向着带外方延伸出并具有在前后方向收细的形状的颈部;设置在颈部前端的啮合头部;和从颈部向前后方向突出的肩部。
配置在右侧的第1拉链牙链带10上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从链牙列11的后端部连续并跨着拉链带12的带表背两面而被固定。该第1分离嵌插部件30通过对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
另外,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12上的主体 部31;配置在主体部31的后端部(前端部)的拉头止挡部32;卡定凹部33,在主体部31的上表面侧以使内侧侧面开口的方式配置,并能够供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后述的卡定凸部43嵌入;容纳凹部34,形成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容纳第1拉头50的后述的停止爪58的一部分;和辅助卡定部35,从主体部31的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
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拉头止挡部32,与主体部31相比上下方向的寸法(厚度尺寸)形成得更大,以便能够与第1拉头50的后述的上下翼板52、53抵接。该拉头止挡部32构成了通过抵接第1拉头50而使第1拉头50的滑动停止的后方侧的滑动端。
卡定凹部33从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的相对侧面向着带内方侧凹陷设置。该情况下,在卡定凹部33所形成的后方侧的壁面部33a被配置成相对于带长方向正交,而且,该壁面部33a与主体部31的前端侧的相对侧面相比向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侧突出,以便能够稳定地支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后述的卡定凸部43。
另外,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容纳凹部34在比卡定凹部33靠后方侧的位置形成得比卡定凹部33浅。该容纳凹部34能够容纳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而且,通过使容纳了的停止爪58抵接于在容纳凹部34所形成的前方侧的壁面部34a,能够防止第1拉头50向前方滑动,因此能够将第1拉头50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此外,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配置于主体部31的前端部(链牙列11侧的基端部),并从该主体部31的相对侧面的下表面侧区域向着带外方(左方)突出设置。该辅助卡定部35形成为在从正面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另外,辅助卡定部3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是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的大致一半。
配置在左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20上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链牙列21的后端部连续并跨着拉链带22的带表背两面而被固定。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也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同样地,通过对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
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在主体部41的后端部(前端部)配置的拉头卡脱部42;从主体部41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卡定凸部43;在主体部4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配置的隆起部44;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链牙列11、21侧的基端部)配置的引导部45;形成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插入的插入凹部46;和沿着主体部41的带内方侧的侧缘配置的肋部47。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拉头卡脱部42具有:第1卡脱部42a,形成得比主体部41厚并能够卡定在第1拉头50的后述的上下凸缘55、56的肩口侧端部上;和第2卡脱部42b,形成得比第1卡脱部42a厚,并能够卡定在第1拉头50的后述的上下翼板52、53的肩口侧端缘部上。
在此,第1卡脱部42a形成得比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隙厚且比第1拉头50的肩口侧的上翼板52与下翼板53之间的间隙薄。第2卡脱部42b形成得比第1拉头50的形成链牙引导通路59的上翼板52与下翼板53之间的间隙厚。而且,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第1卡脱部42a上形成有能够供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插入的插入槽42c,所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于第1拉头50由拉头卡脱部42牢固地支承。
另外,形成为,拉头卡脱部42的插入槽42c的槽宽向着前方而逐渐变宽,另外,第2卡脱部42b的宽度寸法向着前方而逐渐减小,以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能够在被卡定在第1拉头50的状态下以拉头卡脱部42为轴转动。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卡定凸部43从主体部41的相对侧面的上表面侧区域向着带外方(右方)突出设置,以便能够被插入到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上形成的卡定凹部33中并卡定。该卡定凸部43形成为在从正面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并且其下端缘相对于带长度方向正交。此外,在主体部41中的比卡定凸部43靠后方侧 处,为了不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部33的后方侧壁面部33a和容纳凹部34的前方侧壁面部34a干涉,向带内方(左方)侧被稍稍切缺。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上形成有卡定凹部33,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形成有能够插入到该卡定凹部33中的卡定凸部43,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上突出设置卡定凸部,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上形成能够供该卡定凸部插入的卡定凹部。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从主体部4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隆起。该情况下,隆起部44的距主体部41的高度寸法被设定成比引导部45的距主体部41的高度寸法小。该隆起部44具有:从引导部45延伸地配置的防拔脱用隆起部44a;和从防拔脱用隆起部44a的后端起连续配置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
防拔脱用隆起部44a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相对的相对侧面(右侧侧面)与主体部41的相对侧面配置于同一面上。另外,防拔脱用隆起部44a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寸法向着后方逐渐减小。该防拔脱用隆起部44a,如后所述,被形成为:当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到第1及第2拉头50、60中后使第1拉头50向前方滑动时,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干涉。由此,在第1拉头50从被保持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拉头卡脱部42(尤其是第1卡脱部42a)上的状态开始向前方滑动时,即使第1拉头50从拉头卡脱部42离开,也能够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拉头50拔出。
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的相对侧面(右侧侧面)与主体部41的相对侧面配置于同一面上。另外,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寸法向着后方逐渐增大。因此,隆起部44整体的带内方侧的侧缘弯曲成在从正面侧观察时向相对侧面侧凹陷。
该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如后所述,被形成为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到第1及第2拉头50、60中时抵接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的后口侧端部。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 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使得被插入到第1及第2拉头50、60中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不会向后方侧错位。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以预定大小配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使得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到被保持在后方侧的滑动端部处的第1及第2拉头50、60中时,该引导部45能够从第2拉头60的后述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内。
该引导部45比隆起部44形成得厚,引导部45的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拉链链牙25的厚度尺寸、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的厚度尺寸相同。而且,引导部45被形成为引导部45的前半部具有链牙形状,使得该引导部45能够与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中配置于最靠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拉链链牙15啮合。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入凹部46以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相对应的方式凹陷设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的下表面侧。在使左右的链牙列11、21啮合时,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插入到该插入凹部46中。由此,在已使左右的链牙列11、21啮合时,能够防止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相对位置在上下方向错开。
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肋部47为了加强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并且容易握住并把持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而配置于主体部4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该情况下,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与肋部47之间的空间成为第1拉头50滑动时供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行走的通路。
此外,主体部41从隆起部44与肋部47之间的空间开始到肋部47与拉头卡脱部42之间的空间(插入槽42c)为止具有连续而相同的厚度(上下方向的寸法),该主体部41的表背面平坦地形成。
第1及第2拉头50、60分别具有拉头主体51、61和拉攀51a、61a。拉头主体51,61具有:上翼板52、62;下翼板53、63;将上下翼板52、53、62、63在拉头端部连结起来的连结柱54、64;从上 翼板52、62的左右侧缘垂下设置的上凸缘55、65;从下翼板53、63的左右侧缘立起设置的下凸缘56、66;在上翼板52、62的上表面立起设置的拉攀安装柱57、67;和在上翼板52、62上配置的停止爪58、68。拉攀51a、61a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拉攀安装柱57、67。
该情况下,第1及第2拉头50、60中的上下翼板52、53、62、63间的间隔被设定为比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拉头止挡部32的厚度尺寸、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2卡脱部42b的厚度尺寸小。
另外,在拉头主体51、61的配置有连结柱54、64的一侧的端部在左右形成肩口,并且在该肩口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后口。在拉头主体51、61内设置有将左右的肩口与后口连通起来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通路59、69。
该情况下,第1及第2拉头50、60的停止爪58、68由弹性部材构成,如图5所示,在第1及第2拉头50、60处于非操作状态时,使停止爪58、68的一部分突出到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另外,在操作第1及第2拉头50、60时,通过拉拽拉攀51a、61a,能够由该拉攀51a、61a将停止爪58、68向上方抬起,使突出的停止爪58、68的一部分从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退出。
第1及第2拉头50、60具有这样的停止爪58、68,由此,在使第1拉头50或第2拉头60停止在链牙列11、21的任意位置时,因为停止爪58、68的一部分突出到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而被卡定在链牙列11、21上,所以能够将第1拉头50或第2拉头60保持在其停止位置。
在本实施例1中,第1拉头50和第2拉头60以彼此的后口相对的朝向、能够滑动地安装在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上。另外,第1拉头50与第2拉头60相比配置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与第2拉头60的上下凸缘65、66间的间隔72被设定为相互不同的大小。具体而言,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 隔71被设定成比第2拉头60的上下凸缘65、66间的间隔72大。
另外,该第1拉头50中的间隔71被设定成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73大,而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4、75小。
另一方面,第2拉头60的上下凸缘65、66间的间隔72被设定成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3,75大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的厚度尺寸74小。
而且,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隔71、72由于在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之间具有上述那样的关系,所以能够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50、60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插入。
该情况下,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具有插拔区域,该插拔区域在第1及第2拉头50、60被保持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能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插入到第1及第2拉头50、60内,并且能够从第1及第2拉头50、60内拔出。这样的插拔区域包括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的一部分和隆起部44的一部分,尤其是,防拔脱用隆起部44a被配置于相对于第2拉头60被插拔的插拔区域内。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隔71、72被设定为比拉链链牙15、25的厚度尺寸、及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小。因此,第1及第2拉头50、60不会从第1拉链牙链带10脱落。
在这样的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中,将第1拉头50保持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处的保持结构由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和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上形成的容纳凹部34构成。
另外,在已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50、60时,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相对定位的定位结构,如本实施例所示,优选由上述的保持结构(即 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及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容纳凹部34)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拉头卡脱部42构成。
接下来,关于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对从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分离的状态开始使左右的链牙列11、21啮合而将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的情况,一边参照图6~图11一边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图11中,为了易于判定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30、40的关系,用假想线表示第1及第2拉头50、60。
首先,使第1拉头50和第2拉头60沿着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向后方滑动。此时,使第1拉头50向其上下翼板52、53的肩口侧端部抵接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拉头止挡部32的滑动端部的位置移动,另外,使第2拉头60向其上下翼板62、63的后口侧端部抵接在该第1拉头50上的滑动端部的位置移动。
进一步地,移动到了滑动端部的第1拉头50由于使该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的一部分突出到链牙引导通路59中,所以停止爪58的一部分被容纳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容纳凹部34中。由此,第1拉头50被保持(暂时固定)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的位置。
在上述那样第1及第2拉头50、60移动到了各自的滑动端部的位置后,如图6所示,使第2拉链牙链带20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拉头50的左斜后方接近。进一步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的一部分经由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隙插入于链牙引导通路59内,并且使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2卡脱部42b卡定在(钩挂在)第1拉头50的上下翼板52、53的肩口侧端缘部上。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于第1拉头50及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接着,使通过第2卡脱部42b卡定在第1拉头50上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以第2卡脱部42b与第1拉头50抵接的部分为轴,向从正面侧看的顺时针方向(插入方向)转动。此时,第2分离嵌插 部件40的被插入于第1拉头50的插拔区域(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73被设定为比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小,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被插入于第2拉头60的插拔区域(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5被设定为比第2拉头60的上下凸缘65、66间的间隔72小。
因此,通过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沿顺时针方向(插入方向)转动,如图7及图8所示,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卡定在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的肩口侧端部上,并且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拔区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容易地插入到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
另外,该情况下,由于第1及第2拉头50、60位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所以,在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以将该插拔区域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时,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从第2拉头60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69内。此外,此时,在第2拉头60没有移动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的情况下,即使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也无法使引导部45从第2拉头60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69内。
即,在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中,通过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而使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从第2拉头60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69内,能够使使用者确认第2拉头60被配置在滑动端部的规定的位置的情况。而且,通过将引导部45以预定的大小配置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前端部,在引导部45移动到第2拉头60的链牙引导通路69内而被容纳时,也能够使使用者确认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已转动到了第2拉头60能够滑动的规定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而插入到第1及第2拉头50、60内时,也能够一边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的后口侧端部,一边进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入。通过这样使第 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于第1拉头50,能够容易地进行其定位,并使得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不会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和第1拉头50向后方侧错位。
通过上述那样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能够将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如图7所示容易地插入,直到引导部45被容纳于第2拉头60的链牙引导通路69内,进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抵接在第2拉头60的连结柱64上。
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被充分插入后,使第2拉头60接着向前方滑动。通过使第2拉头60向前方滑动,从而使第1拉链牙链带10的拉链链牙15与第2拉链牙链带20的拉链链牙25向啮合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以便更加接近第1分离嵌插部件30。
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卡定凸部43插入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凹部33内而卡定,由此,能够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相对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和第1拉头50向后方侧错位。
此外,在上述那样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卡定凸部43被插入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凹部33内时,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从而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向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移动,由此该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于第1拉头50的状态被解除。
即,在本实施例1中,从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时开始,直到通过第2拉头60的滑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卡定凸部43插入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凹部33内为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抵接于第1拉头50,由此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错位。另外,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卡定凸部43被插入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凹部33内后(或从即将被插入开始),卡定凸部43被卡定在卡定凹部33,由此能够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错位。
之后,通过使第2拉头60进一步向前方滑动,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啮合于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中的配置在最后方的拉链链牙15,进而如图9所示,使左右的链牙列11、21从后端部开始依次啮合。由此,能够使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顺畅地闭锁。
此外,在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处于闭锁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被卡定在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上,所以能够防止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拉头50中拔出。由此,例如在第1拉头50被保持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状态下,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即使受到沿将彼此拉开的方向拉拽的横拉力,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也不会从第1拉头50拔出,能够防止拉链链牙15、25的啮合从左右的链牙列11、21的后端侧脱开(产生啮合裂纹)。
接着,在上述那样使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了后,在例如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左右的链牙列11、21从后端部侧分离的情况下,通过拉动被保持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第1拉头50的拉攀51a,使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容纳凹部34退避,并且使该第1拉头50向前方滑动。
此时,形成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卡定凹部33中的后方侧的壁面部33a如所述那样向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侧突出地形成。因此,第1拉头50开始向前方的滑动,并且如图10所示,通过第1拉头50的连结柱54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所述壁面部33a的干涉,第1拉头50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第1拉头50的姿势相对于带长度方向倾斜。
该情况下,在本实施例1中,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被设定为如上述那样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5小,但是隆起部44的带内方侧的侧缘以向相对侧面侧凹陷的方式弯曲。
因此,防拔脱用隆起部44a与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的连结部 的宽度寸法最小,所以即使像上述那样因第1拉头50的连结柱54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所述壁面部33a的干涉而使得第1拉头50的姿势倾斜,第1拉头50通过利用隆起部44的带内方侧的侧缘处的凹陷部分也能够防止上下凸缘55,56钩挂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上,从而能够向前方顺畅地滑动。
而且,若第1拉头50的连结柱54越过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所述壁面部33a而解除了连结柱54与所述壁面部33a的干涉,则第1拉头50会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一边恢复其姿势一边向前方滑动。
此外,在本实施例1中,在使第1拉头50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滑动端部开始像上述那样向前方滑动时,虽然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拉头卡脱部42与第1拉头50的卡定状态被解除,但是在该卡定状态被解除的同时,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被插入在第1拉头50的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
该情况下,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5,如图11所示被设定为比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大。因此,例如在第1拉头50在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30、40上滑动时,即使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受到横拉力,因为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隆起部44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滑动接触,所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也不会从第1拉头50拔出。
之后,通过使第1拉头50滑动而从该第1拉头50的后口侧将左右的链牙列11、21导入于链牙引导通路59内,能够解除左右的链牙列11、21彼此的啮合,例如如图1所示,将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从后端侧容易地拉开。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对如图1所示从左右的链牙列11、21的至少一部分啮合的状态开始,使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完全分离而拉开逆开拉链1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使第1及第2拉头50、60沿着链牙列11、21向后方滑动,将第1及第2拉头50、60保持在滑动端部的位置。此时,由于第1拉头50移动到滑动端部的位置,所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 拉头卡脱部42被卡定在第1拉头50上。
另外,第2拉头60向滑动端部的位置移动,由此,通过第2拉头60的连结柱64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向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分离的方向引导。由此,被卡定在第1拉头50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向从正面侧看的逆时针方向(拔出方向)稍稍转动。此时,逆开拉链1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
之后,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2卡脱部42b与第1拉头50抵接的部分为轴,按逆时针方向(拔出方向)转动。由此,能够一边将被插入第2拉头60的链牙引导通路69内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从第2拉头60的肩口中拔出,一边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拔区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从第1及第2拉头50、60中拔出。
进一步地,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引导部45被从第2拉头60中拔出后,通过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于第1拉头50向左斜后方移动,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及第2拉头50、60中完全拔出,因此能够将第1拉链牙链带10与第2拉链牙链带20分离。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中,在将分离的左右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的情况下,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卡定在第1拉头50而进行定位,接着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转动。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
因此,根据该逆开拉链1,没有必要像例如以往的逆开拉链那样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经由第2拉头的肩口插入链牙引导通路就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的规定的位置。
因此,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50、6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能够减少重新插入第2分离嵌插部件40、 和强制拉拽第2拉头60而使拉链破损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此外,根据该逆开拉链1,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及第2拉头50、60拔出时,能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拔出,所以也能够顺畅地进行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的分离操作。因此,能够大幅提高逆开拉链1的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的第1拉头50和第2拉头60中,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隔71、72互不相同,所以无法在第1拉头50和第2拉头60使用具有相同形状的拉头。因此,例如在组装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时,要考虑到:搞错第1拉头50与第2拉头60的位置关系而将第2拉头60安装在与第1拉头50相比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情况。
也要考虑到:如果这样搞错了第1拉头50与第2拉头60的安装,则根据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厚度尺寸的关系,有可能无法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不能作为拉链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将图12及图13所示的变形例的拉头80作为逆开拉链1的第1及第2拉头50、60使用。
在此,关于图12及图13的拉头具体地进行说明,该拉头80具有拉头主体81和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未图示的拉攀。拉头主体81具有:上翼板82;下翼板83;将上下翼板82、83在拉头端部连结的连结柱84;从上翼板82的左右侧缘垂下设置的上凸缘85;从下翼板83的左右侧缘立起设置的下凸缘86;从上翼板82的上表面立起设置的拉攀安装柱87;和配置于上翼板82的未图示的停止爪。
另外,在拉头主体81的配置有连结柱84一侧的端部在左右形成有肩口,并且在其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后口。在拉头主体81内设置有将左右的肩口与后口连通的大致Y字状的链牙引导通路89。
而且,在该拉头80中,在例如从后口侧观察拉头主体81时(参照图13),左侧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隔76被设定为比右侧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隔77大。该情况下,左侧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隔76被设定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3、75大,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的厚度尺寸74小。
另外,右侧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隔77被设定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73大,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4、75小。
能够将具有这样的形状的2个拉头80以后口彼此相对的朝向安装于第1拉链牙链带10的链牙列11、21上,以作为上述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中的第1及第2拉头而使用。
由此,在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卡定在第1拉头80后(例如参照图6),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40向插入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插拔区域经由第1及第2拉头80、80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隙77、76容易地插入链牙引导通路89内。另外,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从第1及第2拉头80、80中拔出时,也能够容易得进行经由第1及第2拉头80、80的上下凸缘85、86间的间隙77、76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40拔出的拔出操作。
此外,该情况下,因为在第1拉头80和第2拉头80能够使用具有相同形状的拉头,所以在组装逆开拉链时,不会发生第1拉头80与第2拉头80的错误安装。因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组装正常发挥作用的的逆开拉链1。
此外,上述的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作为所谓左插型的逆开拉链1而构成,即:进行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50、60的操作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40被配置在左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20上。
但是,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作为所谓右插型的逆开拉链而构成,即:将例如进行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的操作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安装在右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上。
再者,在例如逆开拉链作为右插型而构成的情况下,在该逆开拉链的组装时,为了防止第1拉头与第2拉头的安装错误发生,作为第1及第2拉头可以使用图14所示的具有相同形状的拉头90。
在该图14所示的拉头中,例如在从后口侧观察拉头主体91时,左侧的上下凸缘95、96间的间隔78被设定为比右侧的上下凸缘95、96间的间隔79大。另外,左侧的上下凸缘95、96间的间隔78被设定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的厚度尺寸73大,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4、75小。而且,右侧的上下凸缘95、96间的间隔79被设定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主体部31及隆起部44的厚度尺寸73、75大,且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40的第1卡脱部42a的厚度尺寸小。
实施例2
图15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
本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101,相对于所述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除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拉头卡脱部112及肋部117的形态不同以外,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101中,关于具有与在所述实施例1中说明了的部材及部位相同结构的部分,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而省略对其的说明。此外,对于后述的实施例3~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关于具有与所述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的部分,也通过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而省略对其的说明。
本实施例2的配置在左侧的第2拉链牙链带20上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配置在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拉头卡脱部112;从主体部41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卡定凸部43;配置在本体部4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隆起部44;配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上的引导部45;形成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插入的插入凹部46;加强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并且容易操作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肋部117。
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拉头卡脱部112从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及下表面向上下方向以销柱状突出设置,并形成为能够卡定在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的肩口侧端部。另外,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构成为,由于拉头卡脱部112以销柱状形成,因此在通过该拉头卡脱部112而被卡定在第1拉头50的状态下,能够以拉头卡脱部112与第1拉头50抵接的部分为轴,相对于第1拉头50向插拔方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转动。
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肋部117沿着主体部41的带内方侧的侧缘和主体部41的后端缘配置。另外,该肋部117连接于销柱状的拉头卡脱部112。
如果是具有这样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本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101,则在将分离的左右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的情况下,与所述实施例1同样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卡定在第1拉头50而定位,接着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转动,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从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50、60内。
即,在使第1及第2拉头50、60移动到滑动端部的位置后,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从第1拉头50的左斜后方接近。进一步,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主体部41的一部分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隙71插入于链牙引导通路59内,并且使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销柱状的拉头卡脱部112卡定(钩挂)在第1拉头50的上下翼板52、53的肩口侧端缘部。由此,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相对于第1拉头50及第1分离嵌插部件30定位于规定的位置。
进一步,使已卡定在第1拉头50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以拉头卡脱部112为轴向插入方向转动。由此,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插拔区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插入于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
因此,该本实施例2的逆开拉链101与所述实施例1同样地, 也能够提高逆开拉链101的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11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
实施例3
图16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
本实施例3的逆开拉链102除了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的拉头止挡部132的形态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拉头卡脱部142及肋部147的形态不同以外,具有与所述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基本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例3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具有:被固定在拉链带12上的主体部31;配置在主体部31的后端部的拉头止挡部132;配置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卡定凸部43嵌入的卡定凹部33;形成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容纳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的一部分的容纳凹部34;和从主体部31的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辅助卡定部35。
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的拉头止挡部132从主体部31的后端部向着右侧的拉链带12的带内方侧(右侧)弯曲地形成,使得该拉头止挡部132能够抵接于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的肩口侧端部。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中,拉头止挡部132形成为具有与主体部31相同的厚度尺寸。
本实施例3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具有:被固定在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配置在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拉头卡脱部142;从主体部41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卡定凸部43;配置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及下表面的隆起部44;配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上的引导部45;形成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的辅助卡定部35插入的插入凹部46;和加强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并且容易操作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肋部147。
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拉头卡脱部142形成为从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相对侧缘向着带宽方向的带外侧(右侧)突出。该拉头卡 脱部142形成为比主体部41厚(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大),并且具有与肋部147相同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
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肋部147沿着主体部41的带内方侧的侧缘和主体部41的后端缘配置。另外,该肋部147与向第1分离嵌插部件130侧突出的拉头卡脱部142连接设置。
如果是具有这样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130、140的本实施例3的逆开拉链102,则在将分离的左右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实施例1同样地,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卡定在第1拉头50而定位,接着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转动,从而能够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插入于第1及第2拉头50、60内。因此,能够提高逆开拉链102的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14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
实施例4
图17是表示本实施例4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该逆开拉链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另外,图19是从后口侧观察该逆开拉链中所用的第2拉头时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4的逆开拉链103,除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隆起部154的形态与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不同以外,具有与所述实施例1的逆开拉链1基本相同的结构。
本实施例4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具有:被固定在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配置在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拉头卡脱部42;从主体部41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相对的相对侧面突出的卡定凸部43;配置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及下表面的隆起部154;配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部的引导部45;形成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供第1分离嵌插部件30的辅助卡定部35插入的插入凹部46;和加强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并容易操作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肋部47。
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隆起部154具有从主体部41的上表面 及下表面以半球状隆起的多个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该情况下,在主体部41的上下表面的各个面上以规定的间隔沿前后方向配置有3个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此外,在本实施例4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中,未设置与所述实施例1的位置保持用隆起部54b相对应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4中,配置在前方侧(止码13侧)的第2拉头160,如图19所示,具有与配置在后方侧(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第1拉头50相同的形状。即,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与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被设定为彼此相同的大小。
另外,第1及第2拉头50、160的上下凸缘55、56、165,166间的间隔71、172被设定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主体部41的厚度尺大,另外如图20所示,比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隆起部154的厚度尺寸175小。
在具有这样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和第2拉头160的本实施例4的逆开拉链103中,在将分离的左右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闭锁的情况下,首先,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拉头卡脱部42卡定在第1拉头50而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定位。接着,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以与第1拉头50抵接的部分为轴向顺时针方向(插入方向)转动。
此时,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被设定为比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大,但是,仍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推入第1及第2拉头50、160的上下凸缘55、56、165、166间的间隙中。
由此,如图20所示,能够一边使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挠曲而扩大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一边将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插入并容纳于第2拉头160的链牙引导通路69内。之后,通过使第2拉头160向着前方滑动,能够使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顺畅地闭锁。
另一方面,在使链牙列11、21处于啮合状态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分离而拉开逆开拉链103的情况下,在使第1及第2拉头50、160移动到滑动端部的位置后,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转动。
由此,从第1及第2拉头50、160的链牙引导通路59、69内经由上下凸缘55、56、165、166间的间隔71、172,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拔出。此时,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隆起部154,通过使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挠曲而扩大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从而能够容易地拔出。
在上述那样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从该第2拉头160中拔出后,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相对于第1拉头50向左斜后方移动。由此,能够将第1拉链牙链带10与第2拉链牙链带20分离。
此外,在上述内容中,像在图19中说明了的那样,说明了第1拉头50的上下凸缘55、56间的间隔71与第2拉头160的上下凸缘165、166间的间隔172被设定为相互相同的大小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将间隔172设定为比间隔71大,间隔172设定为能够超过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的尺寸,间隔71设定为不能超过防拔脱用隆起部154a的尺寸。
通过上面那样的实施例4的逆开拉链103,也能够经由第1及第2拉头50、160的上下凸缘55、56、165、166间的间隙71、172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相对于第1及第2拉头50、160插拔。因此,能够提高逆开拉链103的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15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
实施例5
图21是表示本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的要部的主视图,图22是该逆开拉链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的侧视图。
在本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104中,用于在使左右的链牙列11、21啮合了时防止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 相对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位的结构于所述实施例1~实施例4不同。
如果要具体地进行说明,则本实施例5的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12上的主体部31;配置在主体部31的后端部的拉头止挡部32;凹陷设置在主体部31的相对侧面侧的卡定槽部184;和形成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侧并能够容纳第1拉头50的停止爪58的一部分的容纳凹部34。
形成在该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上的卡定槽部184形成为能够供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后述的隆起部44、嵌入片部193及薄壁部196嵌入。如图22所示,该卡定槽部184具有:以能够供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隆起部44嵌入的槽宽(槽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形成的第1卡定槽部184a;和与该第1卡定槽部184a相比槽宽小、且供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后述的薄壁部196嵌入的第2卡定槽部184b。
该情况下,构成第2卡定槽部184b的上壁部及下壁部,在从上表面或下表面观察时,具有与形成在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上的薄壁部196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而且,构成第2卡定槽部184的上壁部及下壁部的前端以链牙形状那样的凹凸状形成,以便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引导部195啮合。
本实施例5的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具有:固定在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配置在主体部41的后端部的第1及第2拉头卡脱部42a、42b;配置在主体部41的下表面及下表面的隆起部44;向隆起部44的后方侧延伸设置并嵌入在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的卡定槽部184中的嵌入片部193;设置在隆起部44的前端侧的薄壁部196;配置在主体部41的前端缘的引导部195;和加强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肋部47。
该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嵌入片部193从隆起部44向着后方以矩形形成。另外,在本实施例5中,嵌入片部193的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相对的相对侧面、隆起部44的该相对侧面、及薄壁部196的该相对侧面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通过这样将嵌入片部193 的相对侧面配置在与隆起部44和薄壁部196的相对侧面相同的平面上,能够提高嵌入片部193的强度、使该嵌入片部193不容易破损。
该嵌入片部193形成为,具有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主体部41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尺寸。此外,嵌入片部193的后方侧向带内方侧(左侧)被切缺,使得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不会与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的卡定槽部184的后方侧壁面部和容纳凹部34的前方侧壁面部干涉。
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薄壁部196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相对侧面向着带内方侧设置,另外,以被隆起部44和引导部195包围的方式配置。该薄壁部196形成为,与嵌入片部193同样具有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主体部41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厚度尺寸。
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引导部195形成为比隆起部44厚,引导部195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被设定为与拉链链牙25的厚度尺寸相同的大小。另外,该引导部195的前半部形成为以能够与拉链链牙15啮合的方式具有链牙形状,后半部形成为与构成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的卡定槽部184的上壁部及下壁部的前端部啮合那样的凹凸状。
如果是具有这样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180、190的本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104,则与所述实施例1等同样地,能够通过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卡定在第1拉头50而定位,接着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转动,将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从第1及第2拉头50、60的上下凸缘55、56、65、66间的间隙71、72插入第1及第2拉头50、60内。因此,能够提高平逆开拉链104的分离嵌插操作的操作性,能够减小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插入不够充分的可能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5的逆开拉链104中,如图23所示,能够使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隆起部44、嵌入片部193、及薄壁部196嵌入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的卡定槽部184内。
由此,成为构成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的卡定槽部184的上壁部及下壁部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嵌入片部193、隆起部44、 及薄壁部196相互重合的状态。因此,在该逆开拉链104中,即使在例如左右的链牙列11,21啮合了的状态下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180、190受到上下方向的应力,也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第1分离嵌插部件180与第2分离嵌插部件190的相对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实施例5中,将第1拉头50、80、90的侧缘的上翼板52、82与下翼板53、83的间隔、及第2拉头60、80、90、160的侧缘的上翼板62、82与下翼板63、83的间隔作为上下凸缘55、56、65、66、85、86、95、96、165、166间的间隔进行了说明。
但是,在本发明的逆开拉链中,作为第1拉头及第2拉头,也可以使用下述的拉头,即:例如如图24所示,上翼板的侧缘部与下翼板的侧缘部的间隙由配置在上翼板105a上的上凸缘105c与下翼板105b之间的间隙构成的拉头105;和如图25所示,上翼板的侧缘部与下翼板的侧缘部的间隙由上翼板106a与配置在下翼板106b上的下凸缘106c之间的间隙构成的拉头106。
该情况下,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5中说明了的上下凸缘55、56、65、66、85、86、95、96、165、166间的间隙能够置换为上凸缘105c与下翼板105b间的间隙、或者上翼板106a与下凸缘106c间的间隙。
在此,图24和图25所示的拉头105、106,多用于例如在拉链带的一方的面上固定有螺旋链牙的螺旋拉链等中使用。图24所示的拉头105是,在配置于与拉链带的固定有螺旋链牙的面相同的方向上的上翼板105a上安装有拉攀安装柱105d的拉头(即,正面使用拉头)。另一方面,图25所示的拉头106是,在配置于与拉链带的固定有螺旋链牙的面相反的方向上的上翼板106a上安装有拉攀安装柱106d的拉头(即,背面使用拉头)。
附图标记说明 
1  逆开拉链
10 第1拉链牙链带
11 链牙列
12 拉链带
13 止码
14 芯绳部
15 拉链链牙
16 加强部
20 第2拉链牙链带
21 链牙列
22 拉链带
23 止码
24 芯绳部
25 拉链链牙
26 加强部
30 第1分离嵌插部件
31 主体部
32 拉头止挡部
33 卡定凹部
33a 壁面部
34 容纳凹部
34a 壁面部
35 辅助卡定部
40 第2分离嵌插部件
41 主体部
42 拉头卡脱部
42a 第1卡脱部
42b 第2卡脱部
42c 插入槽
43 卡定凸部
44 隆起部
44a 防拔脱用隆起部
44b 位置保持用隆起部
45 引导部
46 插入凹部
47 肋部
50 第1拉头
51 拉头主体
51a 拉攀
52 上翼板
53 下翼板
54 连结柱
55 上凸缘
56 下凸缘
57 拉攀安装柱
58 停止爪
59 链牙引导通路
60 第2拉头
61 拉头主体
61a 拉攀
62 上翼板
63 下翼板
64 连结柱
65 上凸缘
66 下凸缘
67 拉攀安装柱
68 停止爪
69 链牙引导通路 
71 第1拉头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72 第2拉头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73 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主体部的厚度寸法
74 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第1卡脱部的厚度尺寸
75 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隆起部的厚度尺寸
76 拉头的左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77 拉头的右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78 拉头的左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79 拉头的右侧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80 拉头
81 拉头主体
82 上翼板
83 下翼板
84 连结柱
85 上凸缘
86 下凸缘
87 拉攀安装柱
89 链牙引导通路
90 拉头
91 拉头主体
95 上凸缘
96 下凸缘
101 逆开拉链
102 逆开拉链
103 逆开拉链
104 逆开拉链
105 拉头
105a 上翼板
105b 下翼板
105c 上凸缘
105d 拉攀安装柱
106 拉头
106a 上翼板
106b 下翼板
106c 下凸缘
106d 拉攀安装柱
110 第2分离嵌插部件
112 拉头卡脱部
117 肋部
130 第1分离嵌插部件
132 拉头止挡部
140 第2分离嵌插部件
142 拉头卡脱部
147 肋部
150 第2分离嵌插部件
154 隆起部
154a 防拔脱用隆起部
160 第2拉头
165 上凸缘
166 下凸缘
172 第2拉头的上下凸缘间的间隔
175 第2分离嵌插部件的隆起部的厚度尺寸
180 第1分离嵌插部件
184 卡定槽部
184a 第1卡定槽部
184b 第2卡定槽部
190 第2分离嵌插部件
193 嵌入片部
195 引导部
196 薄壁部

Claims (9)

1.一种逆开拉链(1、101、102、103),具有:一对的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在左右的拉链带(12、22)的带侧缘部形成有链牙列(11、21);一对的第1及第2分离嵌插部件(30、130、40、110、140、150),固定在所述第1及第2拉链牙链带(10、20)的所述拉链带(12、22)中的所述链牙列(11、21)的一端部;和一对的第1及第2拉头(50、60),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拉链牙链带(10)的所述链牙列(11)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插拔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而能够进行分离嵌插操作,所述逆开拉链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具有插拔区域,所述插拔区域能够经由配设在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80、90、160)每一个上的上翼板(52、62、82)的侧缘部与下翼板(53、63、83)的侧缘部的间隙而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80、90、160)插拔,
并且,所述逆开拉链配置有定位结构,在进行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相对于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的嵌插操作时,所述定位结构确定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及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之间的相对位置,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具有:固定在所述拉链带(22)上的主体部(41);和配置在所述主体部(41)的带长度方向的前端部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拉头(50、80、90)卡合脱开的拉头卡脱部(42、112、142),
所述定位结构由将所述第1拉头(50、80、90)保持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的滑动端部的保持构造、和将所述拉头卡脱部(42、112、142)卡定于所述第1拉头(50、80、90)的构造构成,
所述拉头卡脱部(42、112、142)形成为:在被卡定在所述第1拉头(50、80、90)上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向相对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80、90、160)插拔的插拔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80、90、160)具有:上下翼板(52、53、62、63、82、83);对所述上下翼板(52、53、62、63、82、83)间进行连结的引导柱(54、64、84);从所述上翼板(52、62、82)的左右侧缘垂下设置的上凸缘(55、65、85、95、165);和从所述下翼板(53、63、83)的左右侧缘立起设置的下凸缘(56、66、86、96、166),
所述拉头卡脱部(42、112、142)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拉头(50、80、90)的肩口侧端部卡脱,
所述第1拉头(50、80、90)中的所述肩口侧端部含有所述上翼板(52、62、82)的肩口侧端缘部、所述下翼板(53、63、83)的肩口侧端缘部、所述引导柱(54、64、84)、所述上凸缘(55、65、85、95、165)的肩口侧端部、及所述下凸缘(56、66、86、96、166)的肩口侧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在所述主体部(41)中的所述链牙列(11、21)侧的基端部具有引导部(45),
所述引导部(45)被配置为,在所述第2拉头(60、80、90、160)位于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在将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插入于所述第1及第2拉头(50、60、80、90、160)时从所述第2拉头(60、80、90、160)的肩口进入链牙引导通路(69、89)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具有从所述主体部(41)的与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相对的相对侧缘向带宽方向突出设置的卡定凸部(43)、或是从所述相对侧缘向带内侧凹陷设置的卡定凹部,
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具有供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上的所述卡定凸部(43)嵌入的卡定凹部(33)、或嵌入于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上的所述卡定凹部内的卡定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90)在所述主体部(41)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所述位置保持用隆起部(44b)能够抵接于所述第1拉头(50、80、90)的所述上下凸缘(55、56、65、66、85、86、95、96)的至少一方的后口侧端部,从而将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90)保持在规定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190)在所述主体部(41)的第1表面及第2表面的至少一方具有防拔脱用隆起部(44a、154a),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44a、154a)防止当所述第1拉头(50、80、90)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190)上滑动时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50、190)从所述第1拉头(50、80、90)拔出,
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44a、154a)配置在所述第2拉头(60、80、90、160)侧的所述插拔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1拉头(50、80、90)中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90)侧的上下凸缘(55、56、85、86、95、96)间的间隔(71、77、78)被设定为比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44a)的厚度尺寸(75)小,
所述第2拉头(60、80、90)中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110、140、190)侧的上下凸缘(65、66、85、86、95、96)间的间隔(72、76、79)被设定为比所述防拔脱用隆起部(44a)的厚度尺寸(75)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第1拉头(80、90)的配置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上下凸缘(85、86、95、96)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2拉头(80、90)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侧的上下凸缘(85、86、95、96)间的间隔相同的大小,
所述第2拉头(80、90)的配置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侧的上下凸缘(85、86、95、96)间的间隔被设定为与所述第1拉头(80、90)的配置在所述第2分离嵌插部件(40)侧的上下凸缘(85、86、95、96)间的间隔相同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开拉链,其中,
所述保持构造由以下部件构成:配置在所述第1拉头(50、80、90)上,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链牙列(11)保持该第1拉头(50、80、90)的停止位置的停止爪(58);和形成在所述第1分离嵌插部件(30、130、180)上,并能够容纳所述停止爪(58)的容纳凹部(34)。
CN200980162881.4A 2009-12-25 2009-12-25 逆开拉链 Active CN102655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71566 WO2011077544A1 (ja) 2009-12-25 2009-12-25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55779A CN102655779A (zh) 2012-09-05
CN102655779B true CN102655779B (zh) 2015-06-10

Family

ID=44195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62881.4A Active CN102655779B (zh) 2009-12-25 2009-12-25 逆开拉链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844101B2 (zh)
EP (1) EP2517595B1 (zh)
JP (1) JP5606452B2 (zh)
CN (1) CN102655779B (zh)
CA (1) CA2785375C (zh)
ES (1) ES2565437T3 (zh)
TW (1) TWI401041B (zh)
WO (1) WO2011077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0454B1 (en) * 2008-12-26 2017-01-25 YKK Corporation Slide zipper with slider insert
CN102365038B (zh) * 2009-03-27 2014-07-02 Ykk株式会社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JP5430664B2 (ja) * 2009-09-11 2014-03-05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8910352B2 (en) * 2010-06-23 2014-12-16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8484764B2 (en) 2010-08-18 2013-07-16 Under Armour, Inc. Zipper arrangement
EP2692262B1 (en) * 2011-03-30 2016-10-19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openable/meshable strips
JP5795074B2 (ja) * 2011-10-19 2015-10-14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14156681A (ja) * 2013-02-18 2014-08-28 Ohyukiya:Kk ウエストウォーマー
GB201311761D0 (en) 2013-07-01 2013-08-14 Raw Ip Ltd A zip fastener
US9986846B1 (en) * 2013-10-11 2018-06-05 Ideal Fastener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US9944028B1 (en) 2013-10-24 2018-04-17 Ideal Fastener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slide fastener with overmolded components
USD775457S1 (en) * 2015-05-19 2017-01-03 Teddy Stratford Apparel LLC Zippered shirt with faux button placket
US10575601B2 (en) 2015-10-02 2020-03-03 Under Armour, Inc. Stop for zipper arrangement
ES2660515B2 (es) * 2016-08-22 2018-09-27 Carlos FERNÁNDEZ VERDÚ Cremallera con enganche automático
US10531712B2 (en) 2016-10-03 2020-01-14 Ykk Corporation Sealing for open-end slide fasteners
TWI631916B (zh) * 2017-05-24 2018-08-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梢狀組件
CN207561458U (zh) * 2017-06-16 2018-07-03 Ykk株式会社 拉链用拉头
WO2019116514A1 (ja) * 2017-12-14 2019-06-2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013298B2 (en) 2018-07-18 2021-05-25 Nike, Inc. Releasable fastener
CN108685286B (zh) * 2018-07-24 2023-12-19 江苏戴世拉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拉链用插销组件
CN109846150B (zh) * 2019-02-13 2021-06-18 淮南冠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JP7356879B2 (ja) * 2019-11-22 2023-10-05 Ykk株式会社 開具及び逆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A3111535A1 (en) * 2020-03-16 2021-09-16 Michael Benjamin Mchugh Two-way slide fastener
US20240000199A1 (en) * 2020-10-28 2024-01-04 Ykk Corporation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for slide fastener
US11653725B1 (en) * 2021-11-09 2023-05-23 Kcc Zipper Co., Ltd. Anti-pinch zipper
CN216907058U (zh) * 2022-03-28 2022-07-08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插件
WO2023243092A1 (ja) * 2022-06-17 2023-12-21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11877629B1 (en) * 2023-02-04 2024-01-23 Kcc Zipper Co., Ltd. Bottom stop device of double-open end zipper and assembly structure thereof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97A (zh) * 2003-08-22 2006-07-19 Ykk株式会社 扣件和覆装该扣件的覆装体
CN101152030A (zh) * 2006-08-17 2008-04-02 Ykk株式会社 带有可分离后止码的拉链
CN101411553A (zh) * 2007-10-15 2009-04-22 Ykk株式会社 反开式拉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435818B2 (de) 1963-05-28 1975-06-26 Textron Atlantic Gmbh, 5600 Wuppertal Trennbarer Reißverschluß
JPS5932329Y2 (ja) * 1979-06-21 1984-09-1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開離嵌插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アスナ−
EP0090873A1 (en) * 1982-04-06 1983-10-12 FRIEDBERG, Martin F. Slide fastener
JP3620973B2 (ja) * 1998-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
JP3621040B2 (ja) * 2000-10-31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逆開き開離嵌挿具
JP2009082730A (ja) 2003-08-22 2009-04-23 Ykk Corp ファスナー及び同ファスナーを被着した被着体
JP4307413B2 (ja) * 2005-06-20 2009-08-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4762108B2 (ja) 2006-10-20 2011-08-31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開離嵌挿具付きの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EP2359709B1 (en) * 2008-12-12 2014-02-12 YKK Corporation Slide fastener with a separable fitting
JP5430664B2 (ja) * 2009-09-11 2014-03-05 Ykk株式会社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97A (zh) * 2003-08-22 2006-07-19 Ykk株式会社 扣件和覆装该扣件的覆装体
CN101152030A (zh) * 2006-08-17 2008-04-02 Ykk株式会社 带有可分离后止码的拉链
CN101411553A (zh) * 2007-10-15 2009-04-22 Ykk株式会社 反开式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60468A1 (en) 2012-10-18
TWI401041B (zh) 2013-07-11
JP5606452B2 (ja) 2014-10-15
JPWO2011077544A1 (ja) 2013-05-02
EP2517595A1 (en) 2012-10-31
CA2785375C (en) 2015-02-10
CN102655779A (zh) 2012-09-05
EP2517595A4 (en) 2013-11-13
CA2785375A1 (en) 2011-06-30
TW201121449A (en) 2011-07-01
US8844101B2 (en) 2014-09-30
ES2565437T3 (es) 2016-04-04
EP2517595B1 (en) 2015-12-23
WO2011077544A1 (ja) 2011-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5779B (zh) 逆开拉链
CN102946755B (zh) 拉链
JP522012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JP5220117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883329B (zh) 拉链
JP4628329B2 (ja)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KR101356242B1 (ko) 역방향 개방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02858199B (zh) 隐形拉链
CN103096749B (zh) 拉链用拉头
CN102365038A (zh) 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CN102227179B (zh) 拉链
EP2380454A1 (en) Slide zipper with slider insert
CN104023582A (zh) 拉链用拉片
CN110710764A (zh) 拉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