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尤其涉及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
背景技术
在现今社会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拉链被广泛的用作服装、日用杂货、产业用件等产品的开闭器具。
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告号CN 207236287 U,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实用新型专利,批露了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利用旋转机构中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卡合后的旋转完成拉链止动件的闭合,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旋转后的卡合分离完成拉链止动件的分离,然而,这种设计存在以下问题和缺点:
1、由于旋转机构中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的卡合后的旋转使拉链闭合,但其闭合无法持续有效的保持闭合状态,当手脱离第1构件或第2构件去完成拉链的拉动时,往往会出现第1构件与第2构件发生旋转,造成第1构件与第2构件卡合不严密,导致无法完成拉链闭合的结果。
2、由于完成拉链下止件的闭合需要先把旋转机构中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先卡合然后再旋转,拉链下止件的分离需要先把旋转机构中的第1构件与第2构件先旋转然后再分离,其操作过程繁琐。
因此,现有设计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第一部件横向插入第二部件完成拉链下止件的闭合以及利用拉头的拉柄的位移对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闭锁进行解锁,并通过弹簧的弹力自动完成对拉链下止件的分离来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包括:第一拉链链牙带、第二拉链链牙带、第一下止件、第二下止件、拉头;
所述第一拉链链牙带包括:第一拉链带、结合于所述第一拉链带侧缘部的第一拉链链牙、结合于所述第一拉链带的第一结合部、中继链牙,中继链牙设置在第一结合部的上端且与第一拉链链牙对齐;
所述第二拉链链牙带包括:第二拉链带、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侧缘部的第二拉链链牙、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第二结合部以及结合于第二结合部的棒部;
所述拉头包括:上翼板、下翼板、连接上翼板与下翼板的连接柱、固定在上翼板正面的拉柄扣以及连接在拉柄扣上并可以旋转的拉柄,拉头卡装在第二下止件上并且可以沿着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侧缘部的多个第二拉链链牙组成的链牙带上下滑动;
上述上翼板具有面向下翼板突出的设于上翼板左右两侧缘部的上凸缘部;
上述下翼板具有面向上翼板突出的设于下翼板左右两侧缘部的下凸缘部;
所述拉头的拉柄扣包括:壳体、滑块、推杆、推杆弹簧;
上述壳体为中空的矩形体,其凸出设置在上翼板的正面,壳体的左、右侧面对应开设贯穿其侧面的活动窗,活动窗的大小小于壳体的内腔侧壁面,壳体的底面开设贯通至壳体内腔的定位孔;
上述滑块为矩形体,其设置在壳体内腔中,滑块开有贯穿左、右侧面的轴孔且该轴孔设置在壳体的活动窗的范围内,拉柄通过滑块的轴孔连接且带动滑块在壳体的内腔中上下滑动;
上述推杆垂直固定连接在滑块下表面并穿入壳体的定位孔且不凸出壳体下表面;
上述推杆弹簧套装在推杆上,其上端与滑块的下底面贴合,下端与壳体内腔的底面贴合;
所述第二下止件包括:第二主体、传动机构、横向弹簧;
上述第二主体为矩形体,其垂直固定在第二拉链链牙带的下方且第二主体的正面与第二拉链链牙带的带面平行,第二主体的左侧面开有第一容纳槽,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开有开有容纳推杆自由穿行的方孔,第二主体上内壁内部开有与方孔贯通的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的上内壁被方孔分割成左上壁以及右上壁,第一容纳腔的右侧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矩形的滑槽,滑槽的右侧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矩形的第二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滑槽与第一容纳槽相互连通;
上述传动机构设置在第二主体的第一容纳腔内,其包括:转轴、卡板、复位弹簧、以及通过转轴水平固定连接并通过转轴旋转的左翼板和右翼板,卡板卡装在第二主体的滑槽内,右翼板穿过卡板延伸至第二主体的第二容纳腔内,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左翼板的下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容纳腔的下底面;
上述横向弹簧设置在第二主体的第一容纳槽内,其一端固定在第一容纳槽右内壁上;
上述左上壁的右壁面为至上而下向左渐收且与左翼板的旋转轨迹不重叠的倾斜面;
上述第二容纳腔的水平长度不小于卡板延伸至第二容纳腔内的水平长度;
上述左翼板呈阶梯状,其左端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的上表面与第二主体的第一容纳腔的右内壁的下表面抵接,第一凸台的厚度与第二主体的第一容纳腔的右内壁的厚度一致;
上述卡板开有矩形的卡板通孔,卡板通孔的上、下表面各设置有弧面的半圆柱体,两半圆柱体弧面相对,卡板通孔的上、下半圆柱体的弧面之间的间隙长度为卡板的厚度,卡板通过卡板通孔卡套在左翼板上其下端伸入第一容纳槽内,卡板的左侧面下端设置为圆角,当左翼板处于水平位置时,卡板的顶面到滑槽的顶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卡板伸入第一容纳槽的距离;
所述第一下止件包括:第一主体、第一凸出部;
上述第一主体为矩形体,其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凸出部,第一凸出部容纳于第二主体的第一容纳槽内,第一凸出部的上表面开有限位卡板的卡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上翼板与下翼板的连接柱的最下缘高于上翼板左右两侧缘部的上凸缘部的最上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可以穿过拉头的上凸缘部到下凸缘部之间的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的顶面在水平方向高于拉头的上凸缘部的最上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继链牙的最上缘低于拉头的连接柱的最下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的顶端到推杆的底端的距离为壳体的内腔顶面到壳体底面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左翼板的第一凸台的四个侧壁与第二主体的方孔的四个侧壁相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下止件还包括限位柱,限位柱为水平的“L”型的柱体,其垂直设置在第二主体的上表面,其壁面一与第二结合部的正面贴合,限位柱、第二结合部、棒部三者所形成的定位槽可容纳拉头沿定位槽上下滑动,且限位柱的内壁面与拉头的上翼板贴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的横向弹簧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容纳槽右内壁面到卡板的右侧面的垂直距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利用第一下止件的卡槽与第二下止件的卡板在完成卡合后的啮合形成互锁状态,达到第一下止件与第二下止件的闭合更紧密、更牢固可靠且不易发生位移导致拉链无法闭合的效果。
2、利用第一下止件横向插入第二下止件完成拉链下止件的闭合以及利用拉头的拉柄的位移对第一下止件的卡槽与第二下止件的卡板的互锁进行解锁然后自动的弹出第一下止件,完成对拉链下止件的自动分离,达到简化拉链下止件的闭合及分离的操作步骤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下止件与第二下止件闭合状态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下止件与第二下止件非闭合状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拉链链牙带与第二拉链链牙带非啮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下止件与第二下止件闭合时,拉头、第一下止件、第二下止件三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拉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拉头的拉柄扣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拉柄扣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拉头的拉柄扣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第二主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传动机构的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一下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拉头与第二下止件贴合时,拉头的拉柄扣与第二下止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具有限位柱的第二下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具有限位柱的第二下止件的限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具有限位柱的第二下止件与拉头贴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第二下止件的传动机构的第一凸台的四个侧壁与第二主体的方孔的四个侧壁相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第二下止件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本发明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为了更准确和详细的说明,如下定义方向。此外,根据后面的记载,还容许利用别的表达方式来表示本段落所叙述的方向。上下方向是结合用于对拉链进行开闭的拉头的动作来理解的。利用拉头的向上移动使拉链闭合,利用拉头的向下移动使拉链打开。左右方向是结合拉链所具有的一对拉链带来理解的。左右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并与拉链带的带面平行。前后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与拉链带的带面正交。
如图1所示,一种横向闭合式拉链,包括:第一拉链链牙带1、第二拉链链牙带2、第一下止件3、第二下止件4、拉头5;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拉链链牙带1包括:第一拉链带11、结合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1侧缘部的第一拉链链牙12、结合于所述第一拉链带11的第一结合部13、中继链牙14,中继链牙14设置在第一结合部13的上端且与第一拉链链牙12对齐;
所述第二拉链链牙带2包括:第二拉链带21、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1侧缘部的第二拉链链牙22、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1第二结合部23以及结合于第二结合部23的棒部24;
如图5所示,所述拉头5包括:上翼板54、下翼板55、连接上翼板54与下翼板55的连接柱53、固定在上翼板54正面的拉柄扣52以及连接在拉柄扣52上并可以旋转的拉柄51,如图2所示,拉头5卡装在第二下止件4上并且可以沿着结合于所述第二拉链带21侧缘部的多个第二拉链链牙22组成的链牙带上下滑动;
如图6所示,上述上翼板54具有面向下翼板55突出的设于上翼板54左右两侧缘部的上凸缘部541;
上述下翼板55具有面向上翼板54突出的设于下翼板55左右两侧缘部的下凸缘部551;
如图7所示,所述拉头5的拉柄扣52包括:壳体521、滑块522、推杆523、推杆弹簧524;
如图8所示,上述壳体521为中空的矩形体,其凸出设置在上翼板54的正面,壳体521的左、右侧面对应开设贯穿其侧面的活动窗521a,活动窗521a的大小小于壳体521的内腔侧壁面,壳体521的底面开设贯通至壳体521内腔的定位孔521b;
如图9所示,上述滑块522为矩形体,其设置在壳体521内腔中,滑块522开有贯穿左右侧面的轴孔522a且该轴孔522a设置在壳体521的活动窗521a的范围内,如图5和图9所示,拉柄51通过滑块522的轴孔522a连接且带动滑块522在壳体521的内腔中上下滑动;
如图16所示,上述推杆523垂直固定连接在滑块522下表面并穿入壳体521的定位孔521b且不凸出壳体521下表面,可防止推杆523对第二下止件4的误操作;
如图7所示,上述推杆弹簧524套装在推杆523上,其上端与滑块522的下底面贴合,下端与壳体521内腔的底面贴合,确保滑块522位移后的回位;
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下止件4包括:第二主体41、传动机构42、横向弹簧44;
如图11所示,上述第二主体41为矩形体,其垂直固定在第二拉链链牙带2的下方且第二主体41的正面与第二拉链链牙带2的带面平行,第二主体41的左侧面开有第一容纳槽411,用于容纳第一下止件3的第一主体31,第二主体41的上表面开有开有容纳推杆523自由穿行的方孔415,第二主体41上内壁内部开有与方孔415贯通的第一容纳腔412,第一容纳腔412的上内壁被方孔415分割成左上壁412a以及右上壁412b,第一容纳腔412的右侧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矩形的滑槽413,滑槽413的右侧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矩形的第二容纳腔414,第一容纳腔412、第二容纳腔414的底面处于同一平面,滑槽413与第一容纳槽411相互连通,便于传动机构42的安装;
如图12-14所示,上述传动机构42设置在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腔412内,其包括:转轴423、卡板424、复位弹簧425、以及通过转轴423水平固定连接并通过转轴423旋转的左翼板421和右翼板422,卡板424卡装在第二主体41的滑槽413内且在右翼板422的旋转带动下在滑槽413内上下滑动,右翼板422穿过卡板424延伸至第二主体41的第二容纳腔414内,可防止右翼板422旋转时,卡板424从右翼板422上脱落,复位弹簧425的一端固定在左翼板421的下表面,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容纳腔412的下底面,确保传动机构42复位到水平位置;
如图11所示,上述横向弹簧44设置在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槽411内,其一端固定在第一容纳槽411右内壁上,可使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分离时在横向弹簧44的弹力下自动的分离;
如图11-12所示,上述左上壁412a的右壁面为至上而下向左渐收且与左翼板421的旋转轨迹不重叠的倾斜面,可以确保传动结构42的正常旋转;
如图12所示,上述第二容纳腔414的水平长度不小于卡板424延伸至第二容纳腔414内的水平长度,可使右翼板422完成旋转;
如图12-13所示,上述左翼板421呈阶梯状,其左端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凸台421b,第二凸台421b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凸台421a,第二凸台421b的上表面与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腔412的右内壁412b的下表面抵接,保证在传动机构42复位时处于水平位置且第一凸台421a容纳于与第二主体41的方孔415中,第一凸台421a的厚度与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腔412的右内壁412b的厚度一致,确保第一凸台421a不凸出于第二主体41的上表面,防止拉头5对传动机构42的误操作;
如图12-14所示,上述卡板424开有矩形的卡板通孔424a,卡板通孔424a的上、下表面各设置有弧面的半圆柱体424b,两半圆柱体424b弧面相对,卡板通孔424a的上、下半圆柱体424b的弧面之间的间隙长度为卡板424的厚度,卡板424通过卡板通孔424a卡套在左翼板421上其下端伸入第一容纳槽411内,两半圆柱体424b可使当左翼板421旋转时,卡板424在第二主体41的滑槽413内完成上下的位移,卡板424的左侧面下端设置为圆角,圆角的设置更利于当第一下止件3的第一凸出部32插入时,卡板424向上的位移,左翼板421处于水平位置时,卡板424的顶面到滑槽413的顶面的长度不小于卡板424伸入第一容纳槽411的长度,当卡板424向上位移时,使卡板424伸入第一容纳槽411的部分完全位移至滑槽413内,利于第一下止件3的第一凸出部32的插入;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下止件3包括:第一主体31、第一凸出部32;
上述第一主体31为矩形体,其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凸出部32,第一凸出部32容纳于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槽411内,第一凸出部32的上表面开有限位卡板424的卡槽321,卡槽321受卡板424伸入第一容纳槽411的部分的限位锁紧后完成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的互锁。
如图4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上翼板54与下翼板55的连接柱53的最下缘高于上翼板54左右两侧缘部的上凸缘部541的最上缘,当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卡合时,第一结合部13与棒部24贴合。
如图4、图6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结合部13的厚度不大于拉头5的上凸缘部541到下凸缘部551之间的间隙,可使第一结合部13从拉头5的上凸缘部541与下凸缘部551之间的间隙插入拉头5;
如图4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结合部13的顶面在水平方向高于拉头5的上凸缘部541的最上缘,可使第一结合部13上端的中继链牙14顺利进入拉头5的内部;
如图3、图4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中继链牙14的最上缘低于拉头5的连接柱53的最下缘,当第一拉链链牙带1插入拉头5时,确保第一结合部13与棒部24贴合及卡板424容纳于卡槽321内,完成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的卡合;
如图16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滑块522的顶端到推杆523的底端的距离为壳体521的内腔顶面到壳体521底面的距离,防止推杆523向下位移时无法进入壳体521的定位孔521b。
如图20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左翼板421的第一凸台421a的四个侧壁与第二主体41的方孔415的四个侧壁相贴合,防止杂物进入第二主体41的第一容纳腔412,卡住传动机构42,从而导致传动机构42无法旋转。
如图17-19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下止件4还包括限位柱43,限位柱43为水平的“L”型的柱体,其垂直设置在第二主体41的上表面,其壁面一431与第二结合部23的正面贴合,限位柱43、第二结合部23、棒部24三者所形成的定位槽431可容纳拉头5沿定位槽431上下滑动,且限位柱43的内壁面与拉头5的上翼板54贴合,进一步的对拉头5进行定位,拉链闭合时方便第一结合部13的插入,拉链分离时提高拉头5的推杆523对传动机构42的传动的准确性。
如图20所示,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主体41的横向弹簧44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容纳槽411右内壁面到卡板424的右侧面的垂直距离,避免横向弹簧44与卡板424伸入第一容纳槽411的部分接触而互相干扰,导致横向弹簧44无法正常的收缩和复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首先将拉头5沿着第二拉链带21侧缘部的多个第二拉链链牙22组成的链牙带滑动至底端并与第二下止件4贴合,然后将第一下止件3的第一凸出部32插入第二下止件4的第一容纳槽411,同时第一拉链链牙带1的第一结合部13穿过拉头5的上凸缘部541与下凸缘部551之间的间隙,插入过程中卡板424伸入第一容纳槽411的部分在第一凸出部32的作用力下,卡板424向上位移直至没入第二下止件4的滑槽413中并带动传动机构42的左翼板421和右翼板422沿转轴423逆时针旋转完成对复位弹簧425的压缩,当第一下止件3的右侧面与第二下止件4的左侧面贴合时,第一拉链链牙带1的第一结合部13与第二拉链链牙带2的棒部24贴合,这时卡板424处于第一凸出部32的卡槽321上方,在复位弹簧425的弹力作用下传动机构42的左翼板421和右翼板422沿转轴423顺时针旋转,带动卡板424向下位移至第一凸出部32的卡槽321内,同时完成第一凸出部32对横向弹簧44的压缩以及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的互锁,最后向上位移拉头5,完成拉链的闭合;拉链分离时,先将拉头5向下位移至第二下止件4上方并贴合,然后继续向下拉动拉头5的拉柄51,拉柄51带动拉柄扣52中的滑块522向下位移,推杆523在滑块522的作用力下穿出拉柄扣52的壳体521的定位孔521b并推动第二下止件4的传动机构42的左翼板421,左翼板421压缩复位弹簧425并带动右翼板422沿转轴423顺时针旋转,右翼板422的旋转带动卡板424向上位移直至没入第二下止件4的滑槽413中,完成对第一下止件3与第二下止件4的解锁,同时第一下止件3的第一凸出部32在压缩的横向弹簧44的弹力作用下弹出第二下止件4的第一容纳槽411,完成拉链的分离,同时第二下止件4的传动机构42在压缩复位弹簧425的弹力作用下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