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7241B - Zipper with the slider - Google Patents

Zipper with the slid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7241B
TWI477241B TW100107970A TW100107970A TWI477241B TW I477241 B TWI477241 B TW I477241B TW 100107970 A TW100107970 A TW 100107970A TW 100107970 A TW100107970 A TW 100107970A TW I477241 B TWI477241 B TW I4772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spring member
leaf spring
column
pull ta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7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0525A (en
Inventor
Keiichi Keyaki
Koji Yamagishi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10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0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7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724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26Sliders
    • A44B19/30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 A44B19/306Sliders with means for locking in position in the form of a locking spring member actuated by the pull memb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11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distinct, stationary means for anchoring slider
    • Y10T24/2513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with distinct, stationary means for anchoring slider and for aligning surfaces or obstructing slider mov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25Zipp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T24/2561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 Y10T24/2566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including position locking-means attached thereto
    • Y10T24/257Slider having specific configuration, construction, adaptation, or material including position locking-means attached thereto having surface engaging element shifted by reorientation of pull tab
    • Y10T24/2571Resilient or spring biased element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 Buckles (AREA)
  • Knive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Description

拉鏈用之滑件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具備停止機構之拉鏈用之滑件,尤其關於一種具有停止爪部之板彈簧構件利用彈性嵌合於滑件主體之滑件。
先前,拉鏈係安裝於各種衣類或提包類之開口部,且可藉由滑動操作配設於該拉鏈之滑件,而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或分離,從而開關開口部。又,作為用於拉鏈之滑件,眾所周知有具備如下停止機構者,該停止機構係於使滑件在鏈齒排上之任意位置停止時,可將該滑件保持於停止位置。
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5-176910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上所述之附帶停止機構之滑件100。如圖13所示,該專利文獻1記載之滑件100,係包含滑件主體90、拉片110、以及板彈簧構件80之3個零件。
拉片110,係包括滑件100操作時由手指拿捏之部分之拉片本體部111、配設於拉片本體部111之一端部且剖面為凸輪形狀之樞軸部112。於專利文獻1之情形,拉片110之樞軸部112係配設為於使拉片110倒伏於滑件主體90之嚙合口側時,相對拉片本體部111偏向下方。
專利文獻1之板彈簧構件80,係呈現縱剖面近似C字形彎折之形態,且包含中間基板部81、自中間基板部81之前端延伸出之下垂片部82、以及自中間基板部81之後端朝向下方延伸出之停止爪部83。又,於中間基板部81,開口有上表面窗部84,並且,自該上表面窗部84之後側開口緣延伸出朝向前方下降傾斜之舌片部85。於該舌片部85,開口有第1窗部86,且自中間基板部81遍佈停止爪部83開口有第2窗部87。進而,於下垂片部82之前端部,配設有沿寬度方向突出之未圖示之突起部。
專利文獻1之滑件主體90,係由連結柱93連結上翼板91與下翼板92之前端部而構成。於該滑件主體90之前端,夾著連結柱93配設有左右之導入口,於滑件主體90之後端配設有嚙合口,且於上下翼板91、92間,形成有連通左右之導入口與嚙合口之鏈齒導引路徑95。
上翼板91具有在前端部立起之第1柱部91a、及於較第1柱部91a更為後方位置立起之第2柱部91b,並且,於第1柱部91a之後方側附近,設置有供板彈簧構件80之舌片部85插入之插入孔91c,且於第2柱部91b之後方側附近,設置有供板彈簧構件80之停止爪部83插入之爪孔91d。又,第1柱部91a之前端部,係包括配設於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之突出部91e、配設於該突出部91e之左右兩側且抵接於板彈簧構件80之舌片部85之未圖示之抵接部。於該情形時,抵接部之前端面,係沿著與上翼板91之上表面正交之方向配設。
又,於該滑件主體90之前端部(導引柱之前面側),配設有供板彈簧構件80之下垂片部82嵌入之前端槽部96,且於前端槽部96內之下端部,朝向前方突設有將下垂片部82之上述突起部卡止之未圖示之卡止部。
於組裝具有如上所述之零件之滑件100之情形時,將拉片110之樞軸部112載置於上翼板91之上表面之後,將板彈簧構件80之舌片部85以及停止爪部83分別插入至上翼板91之插入孔91c以及爪孔91d。繼而,一面使板彈簧構件80之舌片部85壓接於配置在上翼板91之第1柱部91a之抵接部,一面使板彈簧構件80之下垂片部82嵌入於滑件主體90之前端槽部96,進而,藉由一面使板彈簧構件80彈性變形一面將下垂片部82按壓至下方,而使下垂片部82之突起部卡合於滑件主體90之卡止部。藉此,板彈簧構件80嵌合於滑件主體90,從而組裝成圖13所示之滑件100。
以此方式組裝之專利文獻1之滑件100,係於使拉片110倒伏於嚙合口側(後方側)之情形時,板彈簧構件80之停止爪部83進出於滑件主體90之鏈齒導引路徑95內。因而,當使用該滑件100構成拉鏈時,藉由使拉片110倒伏於後方側,而使停止爪部83插入至鏈齒排之鏈齒間鎖住,因此,可使滑件100相對鏈齒排保持在停止位置。
又,於使滑件100之拉片110相對上翼板91之上表面立起之情形時,藉由拉片110之樞軸部112,而使板彈簧構件80之中間基板部81抵抗該板彈簧構件80之彈力朝向上方被拉起,藉此,板彈簧構件80之下垂片部82中之彎曲部分產生彈性變形,並且可使停止爪部83自鏈齒導引路徑95中退出。因而,可使滑件100相對鏈齒排自由滑動。
進而,於使拉片110倒伏於導入口側(前方側)之情形時,由於拉片110之樞軸部112偏向拉片本體部111,因此,維持板彈簧構件80之中間基板部81藉由拉片110之樞軸部112被拉起之狀態,從而可使滑件100自由滑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176910號公報
如上所述,專利文獻1記載之滑件100,係使板彈簧構件80之舌片部85壓接於上翼板91之第1柱部91a,並且,使板彈簧構件80之下垂片部82卡合於配設在滑件主體90之前端槽部96之卡止部,藉此,利用板彈簧構件80之彈力,使板彈簧構件80嵌合於滑件主體90。
如此之專利文獻1之滑件100,係即便例如拉片110受到牽拉,亦可防止板彈簧構件80脫離滑件主體90,因此,構成為可將配設在上翼板91之第2柱部91b之前端部鬆插至板彈簧構件80之第2窗部87,並且,可使板彈簧構件80上開口之第2窗部87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配設在上翼板91之第2柱部91b之前端部下表面。
亦即,於專利文獻1之滑件100中,當例如以拉片110之樞軸部112與上翼板91之上表面分離之方式,較強地牽拉拉片110,使板彈簧構件80向上方被拉起時,可使板彈簧構件80之第2窗部87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第2柱部91b之前端部下表面。藉此,專利文獻1之滑件100,因可限制使板彈簧構件80被拉起之高度,故可防止板彈簧構件80脫離滑件主體90。
然而,於例如裝著於衣類等之拉鏈中,當衣類較為狹促之情形時等,存在每次閉合拉鏈時,較強地牽拉著使滑件之拉片沿著令左右之鏈齒排嚙合之方向滑動之情形。
然而,當專利文獻1之滑件100用於裝著於如此之衣類等之拉鏈時,可藉由使板彈簧構件80之第2窗部87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第2柱部91b之前端部下表面,而防止板彈簧構件80脫離滑件主體90,然而,例如於自板彈簧構件80之第2窗部87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第2柱部91b之狀態起,更強地牽拉拉片110之情形時,板彈簧構件80將自拉片110之樞軸部112受到應力,使得板彈簧構件80中之下垂片部82之彎曲部分較大地產生彈性變形,導致該彎曲部分中產生過度之應變。
若如此般在滑件100之操作(尤其鎖止操作)中,因較強地牽拉拉片110,而使板彈簧構件80之上述彎曲部分中反覆產生較大之應變,則存在板彈簧構件80之劣化加速,其結果,導致滑件100之停止機構無法正常作動,又,導致板彈簧構件80因塑性變形而脫離滑件主體90之情形。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先前之課題研製而成者,其具體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反覆進行較強地牽拉拉片之操作,亦可抑制板彈簧構件劣化,維持停止機構之正常之作動,從而能夠長期穩定地使用之附帶停止機構之拉鏈用之滑件。
為達成上述目的,由本發明提供之拉鏈用之滑件,作為基本性構成,其最主要之特徵在於:其包含藉由導引柱而連結上下翼板之前端部之滑件主體、具有樞軸部之拉片、及經彎折之板彈簧構件;上述上翼板包括形成於上述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之爪孔、於較上述爪孔更為前方側立起之第1柱部、及於較上述第1柱部更為後方側立起之第2柱部;上述板彈簧構件包括自上方壓住上述拉片之上述樞軸部之基板部、自上述基板部之後端延伸出之停止爪部、及自上述基板部向下方延伸出之舌片部,且,上述拉鏈用之滑件係藉由上述拉片之轉動,而使上述停止爪部以可對上述滑件主體之鏈齒導引路徑插拔之方式嵌合於上述滑件主體之附帶停止機構之拉鏈用之滑件;且,上述板彈簧構件包含:配設在上述舌片部,且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1限制部;以及配設於較上述基板部之上述舌片部更為上述停止爪部側,且抵接於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2限制部;於使上述拉片向後方倒伏時上述拉片相對於上述上翼板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α為0°之情形時,上述第1及第2限制部係配設為當上述傾斜角度α為0°時分別與上述第1及第2柱部分離之位置;上述第1限制部係配設為如下關係:當上述拉片之上述傾斜角度α處於0°<α<180°之範圍內時、或者上述拉片之上述樞軸部與上述上翼板為分離狀態時,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
於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第2限制部係配設為如下關係:當上述拉片經操作,使使上述板彈簧構件之上述基板部自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狀態進一步被拉起時,抵接於上述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
又,上述第2限制部亦可配設為如下關係:當上述拉片經操作,使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同時,抵接於上述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
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較佳為,上述第1及第2柱部之前端部係彎折形成,於上述舌片部開口有第1窗部,且於較上述基板部之上述舌片部更為上述停止爪部側開口有第2窗部;上述第1及第2柱部之前端部係分別鬆插至上述板彈簧構件之上述第1及第2窗部;上述第1及第2限制部分別包含上述第1及第2窗部之下側開口緣。
於如此之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中,較佳為,上述板彈簧構件係包含安全限應力為1500N/mm2 以上之不鏽鋼而構成。又,較佳為,上述板彈簧構件係包含硬度為430Hv以上500Hv以下之不鏽鋼而構成。進而,較佳為,上述板彈簧構件具有1.005以下之磁導率。
於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中,滑件主體之上翼板,係包含形成於滑件主體之嚙合口側之爪孔、於較爪孔更為前方側立起之第1柱部、及較第1柱部更為後方側立起之第2柱部。該滑件之板彈簧構件,係包含自上方壓住拉片之樞軸部之基板部、自基板部之後端延伸出之停止爪部、自基板部向下方延伸出之舌片部、配設於舌片部且抵接於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1限制部、及配設於較基板部之舌片部更為停止爪部側且抵接於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2限制部,又,藉由拉片之轉動,而使停止爪部以可對滑件主體之鏈齒導引路徑插拔之方式嵌合於滑件主體。
又,該滑件,係構成為於使拉片向後方倒伏時(朝向嚙合口側倒伏時)使拉片相對上翼板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α為0°之情形時,第1及第2限制部配設在於傾斜角度α為0°時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分離之位置上。如此般,由於當拉片之傾斜角度α為0°時,在板彈簧構件之第1及第2限制部與第1及第2柱部之間設置有間隙,故而,即便在例如滑件主體或板彈簧構件中產生零件尺寸之誤差,亦可使板彈簧構件順利地嵌合於滑件主體而不會被擋住,從而可穩定地組裝滑件。
進而,該滑件,係當拉片之傾斜角度α處於0°<α<180°之範圍內時,或者拉片之樞軸部與上翼板為分離狀態時,第1限制部配設為抵接於第1柱部使朝向上方之移動受到限制之關係。如此般,若滑件構成為當拉片經操作使拉片之傾斜角度α處於0°<α<180°之範圍內時,或者藉由較強地牽拉拉片等而使拉片之樞軸部與上翼板成為分離狀態時,配設在舌片部之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而規制朝向上方之移動,則可藉由第1限制部與第1柱部之抵接而限制使板彈簧構件被拉起之高度,從而可靠地防止板彈簧構件脫離滑件主體。
尤其,本發明之滑件,係於藉由拉片之樞軸部,而使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抵抗該板彈簧構件之彈力,朝向上方被拉起之情形時,由於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尤其,基板部之前端部分)主要進行彈性變形,因此,可藉由使第1限制部在相較於拉片之樞軸部所抵接之板彈簧構件之部分更為接近板彈簧構件之彎曲部分的前方側之位置抵接於第1柱部,而有效地抑制板彈簧構件之該彎曲部分中之彈性變形量。
藉此,本發明之滑件,與例如上述專利文獻1所示,使板彈簧構件相較於拉片之樞軸部所抵接之部分更為後方側之位置抵接於第2柱部之前端部下表面之先前之滑件相比,在藉由拉片之樞軸部而使板彈簧構件被拉起時,可減小板彈簧構件之彎曲部分中之彈性變形(應變),從而可更穩定地耐受來自拉片之牽拉應力。
其結果,即便在滑件中反覆進行較強地牽拉拉片之操作,亦可藉由限制第1限制部朝向上方移動,而有效地抑制板彈簧構件之劣化,故不會產生停止機構無法正常作動之類的故障(例如,鎖止不良等),或者板彈簧構件脫離滑件主體之類的故障,從而能夠長期穩定地使用滑件。
於如此之本發明之滑件中,第2限制部係配設為如下關係:當拉片經操作,使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自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狀態進一步被拉起時,抵接於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藉此,即便自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之狀態,拉片受到較強地牽拉,亦可防止使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上升至特定之高度以上。藉此,可防止板彈簧構件中產生較大之應變,更有效地抑制板彈簧構件之劣化,並且,亦可防止板彈簧構件進行塑性變形。
另一方面,於本發明中,第2限制部亦可配設為如下關係:當拉片經操作,使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同時,抵接於第2柱部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由此亦可在藉由拉片之樞軸部而使板彈簧構件被拉起時,更可靠地使板彈簧構件之應變保持較小,故而,能夠有效地抑制板彈簧構件之劣化,又,亦可防止板彈簧構件產生塑性變形。
本發明之滑件,係彎折形成有第1及第2柱部之前端部。又,於舌片部上開口有第1窗部,並且於較基板部之舌片部更為停止爪部側,自基板部遍及停止爪部開口有第2窗部,且於該等第1及第2窗部中,分別鬆插有第1及第2柱部之前端部。進而,第1及第2限制部,係分別包含第1及第2窗部之下側開口緣。
由於以此方式構成第1及第2限制部,故當作為第1限制部之第1窗部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第1柱部之前端部下表面時,具有第1限制部之舌片部朝向上方移動之情形得到可靠地限制,且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上升至上方之情形被有效地抑制。又,當作為第2限制部之第2窗部之下側開口緣抵接於第2柱部之前端部下表面時,第2限制部朝向上方移動之情形得到可靠地限制,且第1限制部與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一併上升至上方之情形被更有效地抑制。
又,於本發明之拉鏈用之滑件中,板彈簧構件,係包含安全限應力為1500N/mm2 以上之不鏽鋼。藉此,由於板彈簧構件之安全限應力為1500N/mm2 以上,故而,當較強地牽拉拉片時,或者板彈簧構件受到衝擊力時等,可防止板彈簧構件產生塑性變形,從而可防止產生鎖止不良等停止機構之故障。再者,於該情形時,作為板彈簧構件之材質的不鏽鋼之安全限應力,較佳為1800N/mm2 以下,尤佳為1700N/mm2 以下,以便使板彈簧構件穩定地成形為特定之形狀。
進而,於該滑件中,板彈簧構件,係包含硬度為430Hv以上500Hv以下之不鏽鋼。可藉由使板彈簧構件之硬度為430Hv以上,而穩定地獲得1500N/mm2 以上之安全限應力。又,若板彈簧構件之硬度為500Hv以下,則對不鏽鋼之板材進行衝壓加工時,不會產生模具之破損等,可使板彈簧構件成形,不會對模具之壽命造成惡劣影響。
進而,又,於該滑件中,板彈簧構件係具備1.005以下之磁導率。一般而言,於裝著有拉鏈之衣服等被著製品中,當進行被著製品之縫製步驟之後,將進行藉由利用磁性之檢針器來檢測縫製時混入之斷針之檢測步驟。於該情形時,對用於拉鏈之滑件,要求針對檢針器之對策,以便在上述檢測步驟中,檢針器不會將滑件之板彈簧構件誤檢為斷針。因此,於本發明中,可藉由使板彈簧構件之磁導率為1.005以下,而防止檢針器檢測出滑件之板彈簧構件,從而構成應對檢針器之滑件。
以下,一面列舉實施例並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受以下說明之各實施例之任何限定,且只要具有與本發明實質性同一之構成,且,發揮同樣之作用效果,便可進行多種變更。
實施例1
圖1,係表示本實施例1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立體圖,圖2,係表示構成該滑件之板彈簧構件之立體圖。又,圖3,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俯視圖,圖4,係圖3所示之III-III線之剖面圖。
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滑件之滑動方向(長度方向)規定為前後方向,尤其,將配設有滑件之導入口之側定為前方,將配設有滑件之嚙合口之側定為後方。又,將滑件之寬度方向規定為左右方向。進而,將滑件之上下翼板相向之方向(高度方向)規定為上下方向,尤其,將對於滑件主體配設有拉片之側定為上方,且將其相反側定為下方。
又,於該滑件中,拉片相對上翼板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α,係將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後方側)時之情形規定為0°,將拉片倒伏於導入口側(前方側)時之情形規定為180°,將拉片沿著與上翼板之上表面正交之方向立起時之情形規定為90°。
本實施例1之拉鏈用之滑件1,係為具備下述停止爪部33之停止機構之滑件,且主要用於例如裝著於牛仔褲之類的衣類或提包類等之拉鏈。該滑件1,係包含滑件主體10、可轉動地裝著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20、以及嵌合於滑件主體10之板彈簧構件30之3個零件。於該情形時,滑件主體10與拉片20,係藉由對銅鋅合金等金屬制板材進行衝壓加工而製成。
本實施例1之滑件主體10,係包括上翼板11、下翼板12、於前端部連結上下翼板11、12之導引柱13、以及配設在上下翼板11、12之左右側緣部之上下側導板部14。又,於滑件主體10之後端配設有嚙合口,且於滑件1之前端側且導引柱13之左右兩側配設有導入口。進而,於滑件主體10之上下翼板11、12間,配設有連通嚙合口與左右之導入口之近似Y字形之鏈齒導引路徑15。
於該滑件主體10之上翼板11,配設有突設在上翼板11之前端部之第1柱部11a、以包圍第1柱部11a之基端部(上翼板11側之端部)之方式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隆起之支撐台部11b、以及突設於較第1柱部11a更為後方位置之第2柱部11c。
又,於上翼板11中之第1柱部11a之基端部後方側,穿透設置有供板彈簧構件30之下述舌片部35插入之插入孔11d,且於第2柱部11c之基端部後方側,穿透設置有供板彈簧構件30之下述停止爪部33插入之爪孔11e。
上述第1柱部11a,係形成為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朝向上方立起,且前端部側向後方彎折之鉤狀。又,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係如圖3所示,具備配設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之突出部11f、配設在該突出部11f之左右兩側且抵接於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之抵接部11g。
於該情形時,抵接部11g之前端面,係沿著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正交之方向配設。上述支撐台部11b,係配設在第1柱部11a之前方側與左右側方側,且構成為當板彈簧構件30嵌合於滑件主體10時,支撐該板彈簧構件30之下述基板部31。
上述第2柱部11c,係形成為在插入孔11d與爪孔11e之間之位置,以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朝向後方傾斜之方式立起,且前端部側以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近似平行之方式向後方彎折之鉤狀。穿透設置在上翼板11之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係自上翼板11之上表面貫通至鏈齒導引路徑15。又,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之寬度方向之尺寸,係設定為可供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以及停止爪部33分別插入之大小。
又,於滑件主體10之前端部,沿著上下方向凹狀設置有前端槽部16。該前端槽部16,係以其槽寬(前端槽部16內之左右壁面間之間隔)自前端槽部16之底面朝向前方遞增之方式,配設於左右之導入口之間。又,於該前端槽部16內,配設有自前端槽部16之底面朝向前方以近似直角三角形突出之左右一對第1卡止部16a、於左右之第1卡止部16a之間以相較於第1卡止部16a使距離底面之突出高度降低之方式突出之第2卡止部16b。
進而,於前端槽部16之下端設置有下壁部16c,且該下壁部16c之下表面,以沿著下翼板12之下表面之方式形成。藉此,當使滑件1滑動時,即便滑件1之下翼板12側存在阻礙物(例如衣類之布料等),亦可防止滑件1之前端槽部16被阻礙物擋住,從而可順利地進行滑件1之滑動操作。
本實施例1之拉片20,係包含在滑件1之操作時作為由手指拿捏之部分之拉片本體部21、及配設在拉片本體部21之一端部且剖面呈現凸輪形狀之樞軸部22。又,本實施例1之拉片20,係構成為拉片本體部21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與樞軸部22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配設在相同平面上。
本實施例1之板彈簧構件30,係藉由對Cr-Ni-Mn系不鏽鋼之板材進行衝壓加工,而成形為具有彎折成縱剖面近似C字形之形態。該板彈簧構件30,係包含自上方壓住拉片20之樞軸部22之基板部31、自基板部31之前端延伸出之下垂片部32、以及自基板部31之後端朝向下方延伸出且可對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進行插拔之停止爪部33。
又,於基板部31,開口有上表面窗部34,並且自該上表面窗部34之後側開口緣延伸出朝向前方下降傾斜之舌片部35。於該舌片部35,開口有第1窗部36,又,於較基板部31之舌片部35更為停止爪部33側,自基板部31遍及停止爪部33開口有第2窗部37。
該板彈簧構件30之下垂片部32,係較基板部31形成為更窄幅,且包括自基板部31延伸出且向下方彎曲之彎曲部、及自彎曲部之前端直線狀下垂之前端部。又,於下垂片部32之前端部之下端,配設有沿左右方向突出之第1突起部32a、及朝向後方突出之第2突起部32b,且該等第1及第2突起部32a、32b,係形成為當使板彈簧構件30以下述方式嵌合於滑件主體10時,分別卡止於突設在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內之第1及第2卡止部16a、16b。
又,本實施例1之於板彈簧構件30中開口之第1窗部36,係形成為於以下述之方式,使板彈簧構件30嵌合於滑件主體10,組裝滑件1之情形時,將第1窗部36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設定為大於突出部11f之寬度方向之尺寸(寬度尺寸),以便鬆插滑件主體10之配設於第1柱部11a之突出部11f。
進而,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係配設於當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20之後方倒伏時、以及進行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拉片20之前方倒伏時,與第1柱部11a分離之位置上。又,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係配設於當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較佳為30°≦α≦150°之範圍內之拉片20之操作時,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突出部11f)之下表面之位置上。因此,該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係於拉片20在上述範圍內進行操作時,作為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限制該下側開口緣36a向較該抵接位置更為上方移動之第1限制部發揮功能。
另一方面,於較基板部31之上表面窗部34更為後方側開口之第2窗部37,係形成為第2窗部37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設定為大於第2柱部11c中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以便在組裝滑件1時鬆插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
進而,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係配設於在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20之後方倒伏時、以及進行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拉片20之前方倒伏時,與第2柱部11c分離之位置上。又,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係配設於當拉片20受到操作,而自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狀態起,使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進一步被拉起,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時,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位置上。因此,該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係於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時,作為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限制該下側開口緣37a向較該抵接位置更為上方移動之第2限制部發揮功能。
尤其,本實施例1,係設定為於拉片20向後方倒伏時或者向前方倒伏時,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與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間之分離距離,為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與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之間之分離距離的2倍以上之大小,較佳為3倍以上之大小。
又,於該情形時,本實施例1之板彈簧構件30,包含具有1500N/mm2 以上之安全限應力之不鏽鋼。先前之板彈簧構件之材質中,為易於將板彈簧構件衝壓成形為預期之形狀,而 一直使用具有1000N/mm2 ~1200N/mm2 左右之安全限應力之不鏽鋼,而本實施例1,係藉由對具有1500N/mm2 以上之安全限應力之不鏽鋼進行衝壓成形,而製成板彈簧構件30。
藉此,本實施例1之滑件1,在較強地牽拉拉片20時、或者板彈簧構件30受到衝擊力時等,可使板彈簧構件30難以進行塑性變形,從而可防止產生鎖止不良等停止機構之故障。另一方面,為了將板彈簧構件30穩定地衝壓成形為特定之形狀,構成本實施例1之板彈簧構件30之不鏽鋼,使用具有1800N/mm2 以下、尤其1700N/mm2 以下之安全限應力者。
又,構成該板彈簧構件30之不鏽鋼,係具備430Hv以上500Hv以下之硬度。可藉由使板彈簧構件30之硬度為430Hv以上,而穩定地獲得1500N/mm2 以上之安全限應力。又,若板彈簧構件30之硬度為500Hv以下,則於對不鏽鋼之板材進行衝壓加工時,可使板彈簧構件30穩定地成形,而不會產生模具之破損等。
進而,該板彈簧構件30,係以磁導率達到1.005以下之方式構成,以應對檢針器。
其次,對組裝具有上述3個零件之滑件1之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將拉片20裝載於滑件主體10之上翼板11之上表面側。此時,將拉片20之樞軸部22,插入至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以及支撐台部11b)與第2柱部11c之間,並且保持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之狀態。
繼而,以藉由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自上方覆蓋拉片20之樞軸部22之方式,將板彈簧構件30載於滑件主體10上。此時,將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以及停止爪部33分別插入至上翼板11之插入孔11d以及爪孔11e,並且,將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鬆插至板彈簧構件30之第2窗部37。藉此,成為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抵接於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並且板彈簧構件30之下垂片部32之下端部松緩地插入至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之狀態。
繼而,朝向滑件主體10按壓板彈簧構件30。藉此,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一面彈性變形一面被按下,使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之突出部11f鬆插至板彈簧構件30之第1窗部36,並且板彈簧構件30之舌片部35壓接於第1柱部11a之抵接部11g。進而,使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嵌合於板彈簧構件30之上表面窗部34,並且將配設在上表面窗部34之左右兩側之側緣部裝載於滑件主體10之支撐台部11b上。
又,同時,一面沿著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導引板彈簧構件30之下垂片部32,一面將其按下,使得下垂片部32以使下垂片部32之下端部越過配設在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之第1卡止部16a之方式進行彈性變形。此後,下垂片部32以下垂片部32之下端部越過前端槽部16內之第1卡止部16a之方式彈性回復,藉此,下垂片部32嵌入至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中,並壓接於前端槽部16之底面,並且,下垂片部32之第1及第2突起部32a、32b分別卡止於配設在滑件主體10之前端槽部16之第1及第2卡止部16a、16b。
藉此,便可利用彈力,使板彈簧構件30嵌合於滑件主體10,從而組裝圖3及圖4所示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尤其,本實施例1之滑件1,係於使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之狀態(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0°之狀態)下,使板彈簧構件30嵌合於滑件主體10,因此,在組裝滑件1時,於板彈簧構件30之第1及第2窗部36、37之下側開口緣36a、37a、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下表面之間設置有間隙。藉此,即便例如滑件主體10或板彈簧構件30之零件尺寸中產生誤差,亦可使板彈簧構件30順利地嵌合於滑件主體10而不會受阻,從而可穩定地組裝滑件1。
繼而,以此方式組裝之本實施例1之滑件1成為如下狀態(被插入之狀態),即,如圖4所示,於使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後方)之情形時(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0°之情形時)、或者使拉片20倒伏於導入口側(前方)之情形時(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180°之情形時),第1及第2窗部36、37之下側開口緣36a、37a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並且,板彈簧構件30之停止爪部33進出於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內。
因而,於使用本實施例1之滑件1,構成拉鏈之情形時,藉由使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或者導入口側,而將停止爪部33插入至鏈齒排之鏈齒間鎖止,因此,可使滑件1相對於鏈齒排保持於停止位置。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1之滑件1,係如圖5所示,於自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或者導入口側之狀態起,以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使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尤其達到30°≦α≦150°之範圍內之方式,使拉片20立起進行操作之情形時,藉由拉片20之剖面呈現凸輪形狀之樞軸部22,而使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抵抗該板彈簧構件30之彈力向上方被拉起。藉此,便可使板彈簧構件30之下垂片部32中之彎曲部分產生彈性變形,並且,使停止爪部33上升,自鏈齒導引路徑15內退出(拔出)。藉此,便可使滑件1相對鏈齒排自由地滑動。
又,於以此方式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當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尤其為30°≦α≦150°之範圍內拉片20經操作之情形時,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雖會藉由樞軸部22而使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向上方被拉起,但可使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藉此,便可限制下側開口緣36a向上方移動,抑制板彈簧構件30被拉高,從而抑制板彈簧構件30(尤其是板彈簧構件30之彎曲部分)之應變變得過大。
再者,於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如上所述,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與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間之分離距離,係設定為於拉片20向後方倒伏時(或者向前方倒伏時),為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與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之間之分離距離之2倍以上之大小,較佳為3倍以上之大小。因而,於拉片20之樞軸部22接觸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狀態下,即便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亦保持與第2柱部11c之下表面分離之狀態。
進而,本實施例1之滑件1於拉鏈中沿著使左右之鏈齒排嚙合之方向滑動時,自拉片20之樞軸部22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且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狀態,若將拉片20在例如傾斜角度α為90°≦α≦150°之範圍內更強地牽拉,會發生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情形。
於該情形時,如圖6所示,由於維持著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狀態,因此,雖然板彈簧構件30之彎曲部分中之彈性變形受到抑制,但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亦受到來自拉片20之樞軸部22較大之力而彈性變形,而進一步向上方被拉起。
此時,本實施例1之滑件1中,會維持著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狀態,使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第2限制部)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下表面,從而可限制該下側開口緣37a向上方移動。藉此,即便拉片20受到較強之牽拉,亦可藉由使第1及第2窗部36、37之下側開口緣36a、37a分別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而有效地限制板彈簧構件30向上方被拉起之高度,從而可穩定地抑制板彈簧構件30整體產生過度之彈性變形。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1之滑件1,於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狀態下,在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操作拉片20之情形時(參照圖5),可使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抵接於第1柱部11a,從而可抑制板彈簧構件30被拉高,進而,於較強地牽拉拉片20,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情形時(參照圖6),可使第1及第2窗部36、37之下側開口緣36a、37a分別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從而更有效地限制板彈簧構件30向上方被拉起之高度。
因此,本實施例1之滑件1即便用於例如裝著於衣類等之拉鏈,且反覆進行較強地牽拉滑件之拉片之操作,亦可藉由拉片20之樞軸部22而使板彈簧構件30被拉起時板彈簧構件30產生之彈性變形(應變)較小。因而,不僅可防止板彈簧構件30脫離滑件主體10,而且可抑制板彈簧構件30之劣化,維持停止機構之正常作動,從而可長期穩定地使用滑件1。
再者,於本實施例1之板彈簧構件30中,抵接於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1限制部、以及抵接於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2限制部,分別包含形成於板彈簧構件30之第1窗部36之下側開口緣36a、及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但於本發明中,第1及第2限制部之構成不僅限於此。
本發明,係於例如板彈簧構件之舌片部,亦可取代使第1窗部開口,而設置朝向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突出之第1突片部,又,於板彈簧構件之基板部之後端部,亦可取代使第2窗部開口,而設置朝向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突出之第2突片部,從而可將該等第1突片部及第2突片部分別用作第1限制部及第2限制部。
實施例2
圖7,係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拉鏈用之滑件中,使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圖8,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再者,本實施例2之拉鏈用之滑件2,係除了開口於板彈簧構件40之第1及第2窗部46、47之下側開口緣46a、47a、與滑件主體10之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下表面之相對性位置關係不同之外,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之滑件1基本相同之構成。因此,於本實施例2以及下述實施例3及4中,對於具有與上述實施例1中所說明之構件及部位相同之構成者,藉由使用相同符合進行表示而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例2之滑件2,係包含滑件主體10、可轉動地裝著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20、以及嵌合於滑件主體10之板彈簧構件40之3個零件,且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具備板彈簧構件40之下述停止爪部43之停止機構。
本實施例2之板彈簧構件40,係藉由對包含構成上述實施例1之板彈簧構件30之不鏽鋼、與包含相同不鏽鋼之板材進行衝壓加工,而成形為具有縱剖面呈近似C字形彎折之形態。該板彈簧構件40,係包括基板部41、自基板部41之前端延伸出之下垂片部42、及自基板部41之後端向下方延伸出之停止爪部43。
又,於基板部41,開口有上表面窗部44,並且自該上表面窗部44之後側開口緣延伸出朝向前方下降傾斜之舌片部45。於該舌片部45開口有第1窗部56,又,自基板部41遍及停止爪部43開口有第2窗部47。於該板彈簧構件40中之下垂片部42之前端部下端,配設有沿左右方向突出之未圖示之第1突起部、與朝向後方突出之第2突起部。
本實施例2之第1窗部46,係形成為將第1窗部46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設定為大於突出部11f之寬度尺寸,以便於組裝滑件2時,鬆插配設在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中之突出部11f。
進而,第1窗部46之下側開口緣46a,係配設在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20之後方倒伏時、以及進行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拉片20之前方倒伏時,與第1柱部11a分離之位置上。又,第1窗部46之下側開口緣46a係作為第1限制部,配設於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較佳為30°≦α≦150°之範圍內之拉片20之操作時,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之位置上。
另一方面,本實施例2之第2窗部47,係形成為將第2窗部47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設定為大於第2柱部11c中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以便在組裝滑件2時,鬆插配設在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
進而,第2窗部47之下側開口緣47a,係配設在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20之後方倒伏時、以及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拉片20之前方倒伏時,與第2柱部11c分離之位置上。又,第2窗部47之下側開口緣47a,係位於較例如上述實施例1中之第2窗部37之下側開口緣37a更為上方,且作為第2限制部而配設於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較佳為達到30°≦α≦150°之範圍內之拉片20之操作時,在第1窗部46之下側開口緣4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下表面之同時,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位置上。
具有以上之構成之本實施例2之滑件2,係如圖7所示,於使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後方)之情形時(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0°時)、或者使拉片20倒伏於導入口側(前方)之情形時(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為180°時),成為第1及第2窗部46、47之下側開口緣46a、47a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並且板彈簧構件40之停止爪部43進出於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內之狀態,使得該滑件2之停止機構進行作動。
繼而,本實施例2之滑件2,係如圖8所示,於自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或者導入口側之狀態起,以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且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尤其達到30°≦α≦150°之範圍內之方式,使拉片20立起進行操作之情形時,藉由拉片20之樞軸部22,而使板彈簧構件40之基板部41抵抗該板彈簧構件40之彈力向上方被拉起。藉此,使停止爪部43被拉起,自鏈齒導引路徑15中退出,因此,可使滑件2相對鏈齒排進行自由滑動。
又,於該情形時,本實施例2之滑件2,可使第1及第2窗部46、47之下側開口緣46a、47a同時地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下表面。藉此,便可有效地限制板彈簧構件40被拉起之高度,從而穩定地抑制板彈簧構件40過度地進行彈性變形。
再者,本實施例2之滑件2,係如上所述,於使拉片20自倒伏狀態立起時,第1及第2窗部46、47之下側開口緣46a、47a將同時地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使板彈簧構件40被拉起之高度得以限制。因而,自拉片20之樞軸部22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且,第1及第2窗部46、47之下側開口緣46a、47a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狀態起,即便拉片20受到更強之牽拉,亦可抑制以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方式,使板彈簧構件40進一步被拉起,從而可將產生於板彈簧構件40中之彈性變形(彈性應變)保持較小。
實施例3
圖9,係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拉鏈用之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本實施例3之滑件3,係包含滑件主體10、可轉動地裝著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20、以及嵌合於滑件主體10中之板彈簧構件50之3個零件,又,該滑件3包括板彈簧構件50之下述停止爪部53之停止機構。
本實施例3之板彈簧構件50,係包含基板部51、自基板部51之前端延伸出之下垂片部52、及自基板部51之後端向下方延伸出之停止爪部53。又,於基板部51,開口有上表面窗部54,並且,自該上表面窗部54之後側開口緣延伸出舌片部55。於該舌片部55開口有第1窗部46,又,自基板部51遍及停止爪部53開口有第2窗部57。於該板彈簧構件50中之下垂片部52之前端部下端,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地配設有未圖示之第1及第2突起部。
該板彈簧構件50之第1窗部56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係設定為大於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中之突出部11f之寬度尺寸,且第2窗部57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係設定為大於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中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
又,該板彈簧構件50中之第1及第2窗部56、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係配設在當進行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20之後方倒伏時、及進行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拉片20之前方倒伏時、以及如圖9所示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而於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操作拉片20時,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之位置上。
進而,第1及第2窗部56、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係配設在當拉片20被牽拉而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時,作為第1及第2限制部,分別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突出部11f)之下表面及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位置上。
尤其於本實施例3中,第2窗部57之下側開口緣57a,係構成為於拉片20被牽拉而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情形時,在第1窗部56之下側開口緣5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同時,或者,自第1窗部56之下側開口緣5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狀態起,板彈簧構件30之基板部31藉由拉片20之樞軸部22而進一步被拉起時,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下表面。
具有以上構成之本實施例3之滑件3,係於使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後方)或者導入口側(前方)之情形時,成為第1及第2窗部56、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並且,板彈簧構件50之停止爪部53進出於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內之狀態,而使該滑件3之停止機構進行作動。
繼而,本實施例3之滑件3,係如圖9所示,於自拉片20倒伏於嚙合口側或者導入口側之狀態起,以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且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尤其達到30°≦α≦150°之範圍內之方式,使拉片20立起進行操作之情形時,藉由拉片20之樞軸部22,而使板彈簧構件50之基板部51抵抗該板彈簧構件40之彈力向上方被拉起。藉此,停止爪部53被被拉起而自鏈齒導引路徑15中退出,因此,可使滑件2相對鏈齒排自由滑動。
再者,於在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操作拉片20時,拉片20之樞軸部2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情形時,於本實施例3中,成為第1及第2窗部56、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下表面分離之狀態。
另一方面,於操作拉片20時,拉片20受到較強之牽拉而使拉片20之樞軸部2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情形時,可使第1及第2窗部56、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分別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下表面。藉此,便可限制板彈簧構件50被拉起之高度,從而可抑制板彈簧構件50過度地進行彈性變形。因此,不僅可防止板彈簧構件50脫離滑件主體10,而且,可延遲板彈簧構件50之劣化,維持停止機構之正常作動,從而長期穩定地使用滑件3。
實施例4
圖10,係表示於本實施例4之滑件中,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圖11,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圖12,係表示拉片倒伏於導入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包含滑件主體10、可轉動地裝著於滑件主體10之拉片60、以及嵌合於滑件主體10之板彈簧構件70之3個零件,又,該滑件4係包括板彈簧構件70之下述停止爪部73之停止機構。
本實施例4之拉片60,係包含於操作滑件4時由手指拿捏之部分之拉片本體部61、以及配設在拉片本體部61之一端部且剖面呈現凸輪形狀之樞軸部62。又,本實施例4之拉片60,係構成為平行地配設在拉片本體部61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與樞軸部62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不同之面上,且於使拉片60倒伏於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時,樞軸部62相對拉片本體部61偏向下方。
本實施例4之板彈簧構件70,係包含基板部71、自基板部71之前端延伸出之下垂片部72、及自基板部71之後端朝向下方延伸出之停止爪部73。又,於基板部71,開口有上表面窗部74,並且自該上表面窗部74之後側開口緣延伸出舌片部75。於該舌片部75開口有第1窗部76,又,自基板部71遍及停止爪部73開口有第2窗部77。於該板彈簧構件70中之下垂片部72之前端部下端,配設有沿著左右方向突出之未圖示之第1突起部、與朝向後方突出之第2突起部72b。
該板彈簧構件70之第1窗部76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係設定為大於滑件主體10之第1柱部11a中之突出部11f之寬度尺寸,且第2窗部77中之寬度方向之開口尺寸,係設定為大於滑件主體10之第2柱部11c中之前端部之寬度尺寸。
又,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係配設於進行拉片6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60之後方倒伏時,與第1柱部11a分離之位置上,又,配設於進行拉片6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較佳為30°≦α≦150°之範圍內之拉片60之操作時,作為第1限制部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突出部11f之下表面之位置上。
再者,於本實施例4中,由於拉片60之樞軸部62以相對拉片本體部61偏向之方式配設,因此,如圖12所示,於拉片60向前方倒伏,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情形時,拉片60之樞軸部62與上翼板之上表面分離,且藉由該樞軸部62而使板彈簧構件70之基板部71被拉起。因而,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係構成為即便拉片60向前方倒伏時,亦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突出部11f之下表面。
另一方面,第2窗部77之下側開口緣77a,係配設在進行傾斜角度α達到0°之拉片60之後方倒伏時,與第2柱部11c分離之位置上。又,第2窗部77之下側開口緣77a,係配設於操作拉片60時,如圖12所示,自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狀態起,使板彈簧構件70之基板部71進一步被拉起,使拉片60之樞軸部6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時,或者,以傾斜角度α達到180°之方式使拉片60向前方倒伏時,作為第2限制部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前端部下表面之位置上。
具有以上之構成之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如圖10所示,於使拉片60倒伏於嚙合口側之情形時,成為第1及第2窗部76、77之下側開口緣76a、77a分別與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並且板彈簧構件70之停止爪部73進出於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內之狀態,從而使該滑件4之停止機構進行作動。
繼而,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如圖11所示,於自拉片60倒伏於嚙合口側之狀態起,以使拉片60之樞軸部6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使拉片60之傾斜角度α達到0°<α<180°之範圍內,尤其達到30°≦α≦150°之範圍內之方式,使拉片60立起進行操作之情形時,藉由拉片60之樞軸部62而使板彈簧構件70之基板部71向上方被拉起。藉此,使停止爪部73被拉起而自鏈齒導引路徑15中退出,因此,可使滑件4相對鏈齒排自由滑動。
於以此方式,使拉片60之樞軸部62保持著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在傾斜角度α為0°<α<180°之範圍內、尤其30°≦α≦150°之範圍內,操作拉片60之情形時,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藉由使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而限制板彈簧構件70被拉起之高度,從而使板彈簧構件70(尤其板彈簧構件70之彎曲部分)之彈性應變變得過大之情形得以抑制。再者,本實施例4,係於拉片60之樞軸部62接觸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情形時,保持板彈簧構件70中之第2窗部77之下側開口緣77a,與第2柱部11c之下表面分離之狀態。
又,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自拉片60之樞軸部62抵接於上翼板11之上表面,且,板彈簧構件70中之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下表面之狀態起,藉由更強地牽拉拉片60,而存在如圖12虛擬線所示,拉片60之樞軸部62與上翼板11之上表面分離之情形。
於該情形時,本實施例4之滑件4,可於第1窗部76之下側開口緣76a保持著抵接於第1柱部11a之狀態下,使第2窗部77之下側開口緣77a抵接於第2柱部11c之下表面。藉此,便可有效地限制使板彈簧構件70被拉起之高度,從而能夠抑制板彈簧構件70之整體進行過度之彈性變形。
進而,本實施例4之滑件4,係於使拉片60向前方倒伏之情形時,如上所述,拉片60之樞軸部62與上翼板之上表面分離,且藉由該樞軸部62而使板彈簧構件70之基板部71被拉起。藉此,使停止爪部73被拉起而自鏈齒導引路徑15中退出,因此,可使滑件4自由滑動。
又,於該情形時,第1及第2窗部76、77之下側開口緣76a、77a分別抵接於第1及第2柱部11a、11c,限制使板彈簧構件70被拉起之高度,從而可抑制板彈簧構件70之整體進行過度之彈性變形。
1...滑件
2...滑件
3...滑件
4...滑件
10...滑件主體
11...上翼板
11a...第1柱部
11b...支撐台部
11c...第2柱部
11d...插入孔
11e...爪孔
11f...突出部
11g...抵接部
12...下翼板
13...導引柱
14...側導板部
15...鏈齒導引路徑
16...前端槽部
16a...第1卡止部
16b...第2卡止部
16c...下壁部
20...拉片
21...拉片本體部
22...樞軸部
30...板彈簧構件
31...基板部
32...下垂片部
32a...第1突起部
32b...第2突起部
33...停止爪部
34...上表面窗部
35...舌片部
36...第1窗部
36a...下側開口緣
37...第2窗部
37a...下側開口緣
40...板彈簧構件
41...基板部
42...下垂片部
42b...第2突起部
43...停止爪部
44...上表面窗部
45...舌片部
46...第1窗部
46a...下側開口緣
47...第2窗部
47a...下側開口緣
50...板彈簧構件
51...基板部
52...下垂片部
53...停止爪部
54...上表面窗部
55...舌片部
56...第1窗部
56a...下側開口緣
57...第2窗部
57a...下側開口緣
60...拉片
61...拉片本體部
62...樞軸部
70...板彈簧構件
71...基板部
72...下垂片部
72b...第2突起部
73...停止爪部
74...上表面窗部
75...舌片部
76...第1窗部
76a...下側開口緣
77...第2窗部
77a...下側開口緣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拉鏈用之滑件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構成該滑件之板彈簧構件之立體圖。
圖3係於該滑件中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俯視圖。
圖4係圖3所示之III-III線之剖面圖。
圖5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於該滑件中牽拉著拉片,使樞軸部與上翼板之上表面分離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拉鏈用之滑件中,使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9係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例3之拉鏈用之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0係表示於本發明之實施例4之拉鏈用之滑件中,使拉片倒伏於嚙合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於該滑件中拉片藉由操作而轉動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2係表示於該滑件中使拉片倒伏於導入口側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13係表示先前之拉鏈用之滑件之剖面圖。
1...滑件
10...滑件主體
11...上翼板
11a...第1柱部
11b...支撐台部
11c...第2柱部
11e...爪孔
11f...突出部
12...下翼板
13...導引柱
14...側導板部
15...鏈齒導引路徑
16...前端槽部
16a...第1卡止部
16b...第2卡止部
16c...下壁部
20...拉片
21...拉片本體部
22...樞軸部
30...板彈簧構件
31...基板部
32...下垂片部
32a...第1突起部
33...停止爪部
34...上表面窗部
35...舌片部
36...第1窗部
37...第2窗部

Claims (5)

  1. 一種拉鏈用之滑件,其包含藉由導引柱(13)而連結上下翼板(11、12)之前端部之滑件主體(10)、於拉片本體部(21)之一端部具有樞軸部(22)之拉片(20、60)、及經彎折之板彈簧構件(30、40、50、70),上述上翼板(11)包括形成於上述滑件主體(10)之嚙合口側之爪孔(11e)、於較上述爪孔(11e)更為前方側立起之第1柱部(11a)、及於較上述第1柱部(11a)更為後方側立起之第2柱部(11c),上述板彈簧構件(50)包括自上方壓住上述拉片(20)之上述樞軸部(22)之基板部(51)、自上述基板部(51)之後端延伸出之停止爪部(53)、及自上述基板部(51)向下方延伸出之舌片部(55),且,上述拉鏈用之滑件係藉由上述拉片(20)之轉動,而使上述停止爪部(53)以可對上述滑件主體(10)之鏈齒導引路徑(15)插拔之方式嵌合於上述滑件主體(10)之附帶停止機構之拉鏈用之滑件(3),且,上述拉片(20)係構成為上述拉片本體部(21)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與上述樞軸部(22)中之厚度方向之中心面配設在相同平面上,上述板彈簧構件(50)包含:配設在上述舌片部(55),且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11a)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1限制部;以及配設於較上述基板部(51)之上述舌片部(55)更為上述停止爪部(53)側,且抵接於第2柱部(11c)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第2限制部, 於使上述拉片(20)向後方倒伏時上述拉片(20)相對於上述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傾斜角度α為0°之情形時,上述第1及第2限制部係配設於在上述拉片(20)之上述樞軸部(22)抵接於上述上翼板(11)之上表面之狀態而上述拉片(20)之傾斜角度α位於0°≦α≦180°之範圍內時,分別與上述第1及第2柱部(11a、11c)分離之位置,上述第1及第2限制部係配設為如下關係:於上述拉片(20)之上述樞軸部(22)與上述上翼板(11)為分離狀態時,分別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11a)及上述第2柱部(11c)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上述第2限制部係配設為如下關係:當上述拉片(20)經操作,使上述板彈簧構件(50)之上述基板部(51)自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11a)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狀態進一步被拉起時,或上述第1限制部抵接於上述第1柱部(11a)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之同時,抵接於上述第2柱部(11c)而限制朝向上方之移動。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前端部係彎折形成,且於上述舌片部(55)開口有第1窗部(56),且於較上述基板部(51)之上述舌片部(55)更為上述停止爪部(53)側開口有第2窗部(57),上述第1及第2柱部(11a、11c)之前端部係分別鬆插至上述板彈簧構件(50)之上述第1及第2窗部(56、57),上述第1及第2限制部分別包含上述第1及第2窗部(56、 57)之下側開口緣(56a、57a),上述第1柱部(11a)之前端部係具備配設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之突出部(11f)、及配設在該突出部(11f)之左右兩側之抵接部(11g),上述舌片部(55)壓接於上述第1柱部(11a)之上述抵接部(11g)。
  3.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板彈簧構件(50)係包含安全限應力為1500N/mm2 以上之不鏽鋼而構成。
  4.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板彈簧構件(50)係包含硬度為430Hv以上500Hv以下之不鏽鋼而構成。
  5. 如請求項1之拉鏈用之滑件,其中上述板彈簧構件(50)具有1.005以下之磁導率。
TW100107970A 2010-09-10 2011-03-09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77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5645 WO2012032657A1 (ja) 2010-09-10 2010-09-10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0525A TW201210525A (en) 2012-03-16
TWI477241B true TWI477241B (zh) 2015-03-21

Family

ID=45810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7970A TWI477241B (zh) 2010-09-10 2011-03-09 Zipper with the slider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782857B2 (zh)
EP (2) EP2614743B1 (zh)
JP (1) JP5826757B2 (zh)
KR (1) KR101390638B1 (zh)
CN (1) CN103096749B (zh)
BR (1) BR112013005758B1 (zh)
ES (2) ES2761338T3 (zh)
HK (1) HK1180194A1 (zh)
MX (1) MX2013002702A (zh)
TW (1) TWI477241B (zh)
WO (1) WO20120326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82921B2 (en) * 2007-10-31 2015-07-14 Cree, Inc. Multi-die LED package
US9172012B2 (en) 2007-10-31 2015-10-27 Cree, Inc. Multi-chip light emitter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9666762B2 (en) 2007-10-31 2017-05-30 Cree, Inc. Multi-chip light emitter packag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8805458B2 (en) * 2011-05-03 2014-08-12 Blackberry Limited Battery retention system
US9271548B2 (en) * 2011-06-17 2016-03-01 Ykk Corporation Slider for slider fasteners
JP6125013B2 (ja) * 2013-07-11 2017-05-10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TWM512945U (zh) * 2015-07-03 2015-12-01 Lung Chou Ind Co Ltd 拉鏈頭結構
US10064456B2 (en) * 2015-07-03 2018-09-04 Chung Chwan Enterprise Co., Ltd. Zip slider structure
CN106037165A (zh) * 2016-07-15 2016-10-26 张玉琢 一种拉链头
TWI679948B (zh) * 2017-08-07 2019-12-2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拉鍊頭組合結構及其彈性件
TWI650089B (zh) * 2017-11-15 2019-02-11 中傳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拉鏈頭結構的方法
CN108652142B (zh) 2018-06-15 2020-10-27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拉头及一种拉链
CN108720185A (zh) * 2018-07-18 2018-11-02 广东海华拉链有限公司 自锁拉头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720B (en) * 2001-04-23 2004-02-21 Ykk Corp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lock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8542A (en) * 1960-10-27 1962-12-18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Three-piece spring locking slider
US3287780A (en) * 1965-03-15 1966-11-29 Star Fasteners Of Canada Ltd Automatic locking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JPS471872Y1 (zh) * 1970-06-17 1972-01-22
KR810002547Y1 (ko) * 1978-04-12 1981-12-29 요시다 다다오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JPS5724130B1 (zh) * 1981-02-25 1982-05-22
JPH0768584B2 (ja) 1986-06-09 1995-07-26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ばね特性に優れたばね用ステンレス鋼材の製造方法
JPH0757204B2 (ja) * 1986-07-04 1995-06-21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停止装置付きスライダー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5031286A (en) 1990-08-29 1991-07-16 Talon, Inc. Slider for a slide fastener
JP3369059B2 (ja) 1996-09-30 2003-01-20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3599644B2 (ja) 2000-06-30 2004-12-08 Ykk株式会社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US6588072B1 (en) * 2001-12-31 2003-07-08 Yu-Pau Lin Zipper slide
JP3947679B2 (ja) 2002-03-25 2007-07-25 Ykk株式会社 検針器対応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並びにボタン
JP4152254B2 (ja) * 2003-05-21 2008-09-17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4062621B2 (ja) 2003-12-16 2008-03-19 Ykk株式会社 自動停止装置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2008161246A (ja) 2006-12-27 2008-07-17 Ykk Corp ばね性を備えた部材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製品
US8567019B2 (en) * 2011-04-18 2013-10-29 Ykk Corporation Of America Semi-automatic slid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720B (en) * 2001-04-23 2004-02-21 Ykk Corp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with lock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32657A1 (ja) 2012-03-15
EP3287033B1 (en) 2019-11-27
EP2614743B1 (en) 2017-11-29
HK1180194A1 (zh) 2013-10-18
TW201210525A (en) 2012-03-16
KR20130058049A (ko) 2013-06-03
JPWO2012032657A1 (ja) 2013-12-12
US8782857B2 (en) 2014-07-22
ES2761338T3 (es) 2020-05-19
EP2614743A4 (en) 2015-05-20
ES2656074T3 (es) 2018-02-23
CN103096749B (zh) 2015-09-09
EP2614743A1 (en) 2013-07-17
CN103096749A (zh) 2013-05-08
MX2013002702A (es) 2013-05-22
EP3287033A1 (en) 2018-02-28
BR112013005758A2 (pt) 2016-09-27
KR101390638B1 (ko) 2014-04-29
US20130160248A1 (en) 2013-06-27
JP5826757B2 (ja) 2015-12-02
BR112013005758B1 (pt)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7241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KR101153549B1 (ko)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부착된 은폐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슬라이더
TWI384958B (zh) zipper
TWI465203B (zh) Zipper with slide and quick release zipper
US9271548B2 (en) Slider for slider fasteners
TW200944149A (en) Reverse opening type slide fastener
TW201014542A (en) Slide fastener
TWI448258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59914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544880B (zh) The slide fastener with
TW201212839A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s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444155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TWI465205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201526820A (zh) 滑件
TWI528914B (zh) With the slider of the stop mechanism
EP3128866B1 (en) Invisible zip fastener slider and garment having such a fastener
TWI468123B (zh) Zipper with slider
TWI448257B (zh) zipper
TW202406473A (zh)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CN114641219A (zh) 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