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6473A -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 Google Patents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6473A
TW202406473A TW111146128A TW111146128A TW202406473A TW 202406473 A TW202406473 A TW 202406473A TW 111146128 A TW111146128 A TW 111146128A TW 111146128 A TW111146128 A TW 111146128A TW 202406473 A TW202406473 A TW 20240647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zipper
open tail
tail tube
latc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6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細川祐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6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6473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24Details
    • A44B19/38Means at the end of stringer by which the slider can be freed from one stringer, e.g. stringers can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拉鏈(10),於上述插銷(70)插入至上述開尾筒(62)之上述插銷插入孔(63)且上述滑件(40)與上述開尾筒(62)之前表面接觸之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上述插銷(70)之上述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藉此,可提高提拉滑件時之操作性。

Description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備開合件之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例如,前開式服裝、例如工作服、大衣等所使用之拉鏈中,於左右之拉鏈鏈帶之一端部設置有開合件。開合件一般具有安裝於一拉鏈鏈帶之一端部之開尾筒及筒銷、以及安裝於另一拉鏈鏈帶之一端部之插銷。
作為具備開合件之先前之拉鏈,已知於開尾筒之上表面設置有自筒銷插入孔之側壁朝向插銷插入孔之側壁形成為下行梯度之斜面部,當開尾筒與滑件抵接時,滑件形成為能夠向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側傾倒,從而能夠經由滑件將插銷自斜上方順利且容易地插入至插銷插入孔中(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62100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根據針織織入扣結件上黏貼有防水膜之防水性拉鏈等拉鏈之構成,將拉鏈閉合時需要用力提拉滑件,當欲提拉滑件時,滑件易扭向筒銷側。
具體而言,如圖13A所示,使滑件40與開尾筒62之前表面接觸,且將插銷70經由滑件40之鏈齒引導路48而插入並收容於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中,自該狀態下欲提拉滑件40時,如圖13B所示,滑件40扭向銷筒61側。
尤其是針織織入扣結件係藉由在將拉鏈鏈布針織而成之同時,於拉鏈鏈布之鏈布側緣部針織織入線圈狀之拉鏈鏈齒而獲得,拉鏈鏈帶易形成得較為柔軟。因此,伴隨著滑件40之扭轉,具有筒銷61及開尾筒62之側之拉鏈鏈齒排30A會被引導柱45擠壓,最靠近筒銷61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以朝向前方(遠離筒銷61)之方式移動,與具有插銷70之拉鏈鏈齒排30B中最靠近插銷70之最後端鏈齒31b之卡合頭部發生碰撞,而有可能無法準確地卡合。 因此,最靠近筒銷61或插銷70之最後端鏈齒31a、31b彼此碰撞使得無法準確地卡合會導致出現無法順滑地提拉滑件40之情形。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提拉滑件時之操作性之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係藉由下述構成而達成。 (1)一種拉鏈,其具備: 一對拉鏈鏈帶,其具有一對拉鏈鏈布、及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布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之一對拉鏈鏈齒排; 開合件,其具有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及開尾筒、以及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及 滑件,其具有於上下方向上相隔地並排配置之上翼板及下翼板、將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於前端部連結之引導柱、及設置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至少一者之後方側緣部之凸緣部,使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嚙合、分離;且 於上述開尾筒,上述筒銷係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插入之插銷插入孔, 上述插銷具備嚙合部,該嚙合部能夠與上述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卡合, 於上述插銷插入至上述開尾筒之上述插銷插入孔且上述滑件與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接觸之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與設置於上述插銷之上述嚙合部接近或接觸。 (2)如(1)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自上述筒銷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側向後方傾斜, 於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滑件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傾倒。 (3)如(2)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傾斜面係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4)如(2)或(3)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上述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5)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滑件於上述凸緣部之內側面具備自嚙合口延伸之相互平行的平行部, 上述筒銷於與上述插銷對向之側之相反側之側面,具有沿上述拉鏈之前後方向之立起面, 於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筒銷之整個上述立起面與上述凸緣部之平行部對向。 (7)一種拉鏈用之開合件,其具有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及開尾筒、以及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且 於上述開尾筒,上述筒銷係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插入之插銷插入孔, 上述筒銷自上述開尾筒突出之部分之長度係上述筒銷之長度方向上自上述開尾筒之上述插銷插入孔之底面至上述筒銷之前端為止之長度的35~45%。 (8)如(7)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自上述筒銷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側向後方傾斜。 (9)如(8)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傾斜面係相對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10)如(8)或(9)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上述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11)如(7)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即便於提拉滑件時滑件發生扭轉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一對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可提高提拉滑件時之操作性。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拉鏈之一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上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近前側,下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裏側,前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上側,後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下側,左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左側,右側設為相對於圖1之紙面之右側。因此,拉鏈之左右方向為下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寬度方向,又,亦為下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又,拉鏈之前後方向亦為筒銷之長度方向,伴隨著滑件移動而鏈齒排閉合之方向為前側,鏈齒排打開之方向為後側。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拉鏈10具備:一對拉鏈鏈帶22A、22B,其具有左右一對拉鏈鏈布20A、20B、及分別設置於一對拉鏈鏈布20A、20B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21之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滑件40,其使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嚙合、分離;上止部11,其分別設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前端側;及開合件60,其設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30之後端側。
該拉鏈10係將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配置於一對拉鏈鏈布20A、20B之下表面側之反裝拉鏈。又,該拉鏈10係防水性拉鏈,於拉鏈鏈布20A、20B之上表面黏貼有防水膜。
拉鏈鏈齒排30A、30B係藉由將合成樹脂製之單絲沿固定方向捲繞而形成之線圈狀拉鏈鏈齒排,構成複數個拉鏈鏈齒31。作為單絲之合成樹脂材料,可例舉聚酯或尼龍等。
拉鏈鏈齒排30A、30B係藉由未圖示之縫線而縫製於拉鏈鏈布20A、20B之鏈布側緣部21之下表面(背面)。又,該拉鏈10係先前技術中亦說明過之針織織入扣結件,針織織入扣結件係藉由在將拉鏈鏈布20A、20B針織而成之同時,於拉鏈鏈布20A、20B之鏈布側緣部21針織織入線圈狀之拉鏈鏈齒排而獲得。
滑件40具備滑件主體41、及安裝於滑件主體41之上表面之拉片42。而且,藉由使滑件40向上止部11側移動,從而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嚙合,藉由使滑件40向開合件60側移動,從而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分離。再者,滑件40於本實施方式中為帶有自動停止功能之滑件,但亦可為不具有自動停止功能之滑件。
如圖2所示,主體41具備:上翼板43及下翼板44,其等在上下方向上相隔地並排配置;引導柱45,其將上翼板43及下翼板44於前端部連結;凸緣46a,其沿著上翼板43之左右兩側緣部朝向下方突出設置;凸緣46b,其沿著下翼板44之左右兩側緣部朝向上方突出設置;及隆起部47,其形成於上翼板43之下表面,引導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而且,在上翼板43與下翼板44之間,形成有供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插通之大致Y字狀之鏈齒引導路48。又,於上下之凸緣46a、46b間,形成有供拉鏈鏈布20A、20B插通之鏈布槽49。再者,凸緣只要形成於上翼板43及下翼板44中之至少一者即可。例如,於拉鏈鏈齒排30A、30B配置於拉鏈鏈布20A、20B之下表面側之如圖1所示之反裝拉鏈中,亦可僅於滑件之下翼板44設置有凸緣。
又,左右之凸緣46a、46b形成為,引導於鏈齒引導路48之導入口側分離之狀態之拉鏈鏈齒31之反轉部33,且引導於鏈齒引導路48之嚙合口側嚙合之狀態之拉鏈鏈齒31之反轉部33(參照圖7A)。 又,如圖7A所示,左右之凸緣46a、46b之內側面具有:自嚙合口延伸之相互平行之平行部46b1、自平行部46b1向導入口側以相互分離之方式彎曲之彎曲部46b2、及自彎曲部46b2進一步向導入口側以相互分離之方式延伸之直線部46b3。再者,於圖7A中,僅圖示出下翼板44之凸緣46b,但上翼板43之凸緣46a於俯視下亦具有相同形狀,具有平行部、彎曲部、及直線部。又,圖7A中,二點鏈線表示平行部46b1、曲線部46b2、直線部46b3之交界位置。
返回至圖1中,開合件60具備:筒銷61及開尾筒62,其等配置於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之一者即拉鏈鏈齒30A之後端側;及插銷70,其配置於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之另一者即拉鏈鏈齒30B之後端側,且能夠插入至開尾筒62。
插銷70係藉由射出成形而安裝於拉鏈鏈布20A之鏈布側緣部21之後端部。如圖3所示,插銷70具有:角柱狀之插銷本體部71;側方突出部72,其於插銷本體部71之前方側,自與筒銷61相面對之插銷本體部71之筒銷側之側面71a進一步向筒銷61側突出;及前方突出部73,其自插銷本體部71之前表面71b向前方突出。
而且,於側方突出部72之前方形成有嚙合部74,該嚙合部74能夠與最靠近筒銷61之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嚙合。又,在嚙合部74與前方突出部73之間設置有收容部75,該收容部75收容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之後半部分。進而,於側方突出部72之後方,形成有上表面側被切掉之嵌入凹部76。又,於側方突出部72及嚙合部74,亦可於寬度方向中間部分沿著前後方向形成有階差面77。若將插銷70自滑件40拔出時滑件40之鎖緊銷落在嚙合部74與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之間,則不易拔出插銷70。藉由形成有階差面77,可使鎖緊銷不易落在嚙合部74與嚙合頭部32之間,從而能夠容易地將插銷70自滑件40中拔出。
前方突出部73具備較插銷本體部71之反筒銷側之側面71b更向與筒銷61相反之側鼓出之鼓出部73a,自鼓出部73a經由凹曲面73b而與反筒銷側之側面71b相連。該鼓出部73a以如下方式發揮作用,即,於提拉下述滑件40時可抵接於凸緣46b(參照圖7B),從而抑制插銷70向遠離筒銷61之方向移動,使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卡合頭部32與嚙合部74準確地卡合。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筒銷61與開尾筒62係藉由射出成形而一體地形成,安裝於拉鏈鏈布20A之鏈布側緣部21之後端部。但是,筒銷61與開尾筒62亦可分別成形後將筒銷61安裝於開尾筒62。
如圖4~圖6所示,於筒銷61之插銷側之側面,形成有上表面側突出而插入至插銷70之嵌入凹部76之卡合部63,於卡合部63之前方,形成有供側方突出部72嵌入之階部64。又,於筒銷61之反插銷側之側面,形成有能夠與滑件40之凸緣46a、46b之內側面對向且沿拉鏈10之前後方向之立起面61a。立起面61a亦可為自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65a朝向前側大致垂直地延伸之平坦面。於立起面61a之前側,連接有進行彎曲並且形成筒銷61之前端之彎曲面。
開尾筒62具有:開尾筒本體部65,其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具有於寬度方向兩側相互平行且沿著拉鏈10之前後方向之側面;及延伸部66,其設置於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方,較開尾筒本體部65之外側面自內側更向前方延伸。因此,如圖5所示,延出部66之寬度W1小於開尾筒本體部65之寬度。
於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一側,一體地形成有筒銷61,另一方面,於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於前後方向上貫通並且亦朝側面開口之插銷插入孔67。藉此,於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另一側,插銷70能夠插入至插銷插入孔67。
於延出部66之前方、即開尾筒62之前表面,形成有自筒銷61側朝向插銷插入孔67側向後方傾斜之傾斜面68。傾斜面68之傾斜角度θ係相對於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排列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將傾斜面68成為與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65a相同之高度之位置稱為插銷插入孔側端部68a。插銷插入孔側端部68a連接於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65a。 藉此,筒銷61於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一側自延出部66之傾斜面68向前方突出而設。
如圖6所示,筒銷61自開尾筒62突出之部分之長度L1設定為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自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筒銷61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之35~45%。
以此方式構成之拉鏈10中,於使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嚙合而將拉鏈10閉合時,首先,下拉滑件40直至滑件40接觸到開尾筒62之前表面即傾斜面68為止。
此處,如圖7A所示,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40之嚙合口側之狀態,因此,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接近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即,於俯視下,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於左右方向上越過筒銷62之卡合部63之側面之延長線X,而接近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
但是,滑件40中,筒銷側之凸緣46a、46b較插銷側之凸緣46a、46b遠離開尾筒本體部65,滑件40成為相對於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即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排列之寬度方向傾斜之姿勢。 因此,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向遠離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之方向傾斜,故可確保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較寬。藉此,將插銷70之嚙合部74與最後端鏈齒31b之嚙合頭部32之碰撞抑制於最小限度,使插銷70經由滑件40之鏈齒引導路48順滑地插入至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
再者,傾斜面68藉由相對於左右之拉鏈鏈齒排30A、30B排列之寬度方向將傾斜角度θ設為5度以上,而於插入插銷70時,可確保上述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較寬。又,藉由將傾斜角度θ設為12度以下,從而抑制插銷70側之鏈齒引導路48與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大幅度轉向而導致難以插入插銷70。
而且,如圖7A所示,插銷70插入至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且滑件40與開尾筒62之傾斜面68接觸之狀態,成為提拉滑件40之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
於該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觸。
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在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雖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觸,但只要接近即可,亦可不接觸。此處,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近係指如下情形:如圖8所示,於俯視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插銷70之嚙合部74之間之距離D1較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引導柱45之間之距離D2短。
如上所述,於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最後端鏈齒31a、31b成為更深進入至滑件之嚙合口側之狀態。於該狀態下,筒銷61之與插銷70對向之側之相反側之側面所形成之立起面61a整體與凸緣部46a、46b之平行部46b1對向。進而,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反轉部33由凸緣部46a、46b之彎曲部46b2引導。
此處,本實施方式之拉鏈10由於在拉鏈鏈布20A、20B上黏貼有防水膜,故於上述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需要用力來提拉滑件40,當欲提拉滑件40時,以傾斜面68與筒銷61之立起面61a之連接部69為起點,滑件40按照圖7B、圖7C之順序扭向筒銷側。
此時,於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與凸緣部46a、46b接觸,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又,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雖未與另一拉鏈鏈齒排30B之最後端鏈齒31b之嚙合頭部32接觸,但與圖13A所示之先前之拉鏈之情形相比,相互接近。
因此,當滑件40扭轉時,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觸,於該狀態下,如圖7B所示,亦與被凸緣部46a、46b擠壓之另一拉鏈鏈齒排30B之最後端鏈齒31b之嚙合頭部32接觸。然後,當滑件40進一步扭轉時,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成為通過嚙合部74與另一拉鏈鏈齒排30B之最後端鏈齒31b之嚙合頭部32之間而嚙合之狀態。因此,防止最後端鏈齒31a、31b之嚙合頭部32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其後,順利地提拉滑件40。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方式之拉鏈10,於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藉此,即便於滑件40發生扭轉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最後端鏈齒31a、31b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可提高提拉滑件40時之操作性。
又,根據本實施方式之拉鏈用之開合件60,筒銷61自開尾筒62突出之部分之長度L1係設定為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自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筒銷61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的35~45%。即,藉由以筒銷61之長度L1成為長度L之45%以下之方式縮短筒銷61之長度,而於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40之嚙合口側之狀態。藉此,即便於提拉滑件40時滑件40發生扭轉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最後端鏈齒31a、31b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可提高提拉滑件40時之操作性。另一方面,藉由將筒銷61之長度L1設為長度L之35%以上,可維持插銷70之插入性或開尾筒62之外觀性。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所例示者,於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能夠適當進行變更。 例如,於圖9A所示之第1變化例中,構成為開尾筒62之延出部66於筒銷61側與插銷插入孔67側兩者具有沿拉鏈10之前後方向之側面。 於該情形時,與上述實施方式相比,筒銷61自開尾筒62突出之部分之長度L1變短,筒銷61之長度L1相對於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自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筒銷61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的比率變小。藉此,於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40之嚙合口側之狀態,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變得更易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
又,於圖9B所示之第2變化例中,開尾筒62亦可構成為,不設置延出部66,而是將開尾筒本體部65於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延長,且於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形成有傾斜面68。 於該情形時,亦與第1變化例同樣地,筒銷61自開尾筒62突出之部分之長度L1變短,筒銷61之長度L1相對於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自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筒銷61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的比率變小。
進而,於圖10所示之第3變化例中,開尾筒62未設置延出部66,而是將開尾筒本體部65於插銷61之長度方向上延長,且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係沿著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形成,並不具有傾斜面68。
於該情形時,亦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將筒銷61之長度L1相對於筒銷61之長度方向上自開尾筒62之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筒銷61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的比率設定為35~45%。藉此,如圖11A所示,於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40之嚙合口側之狀態,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成為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之狀態。
進而,如圖11B所示,即便滑件40發生扭轉,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亦成為以下狀態,即,與設置於插銷70之嚙合部74接觸,於該狀態下,通過嚙合部74與另一拉鏈鏈齒排30B之最後端鏈齒31b之嚙合頭部32之間而嚙合。因此,防止最後端鏈齒31a、31b之嚙合頭部32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其後,順利地提拉滑件40。
再者,於如第3變化例般開尾筒62不具有傾斜面之構成之情形時,為了確保插銷70向開尾筒62之插入性,插銷70亦可於維持前方突出部73之鼓出部73a之寬度的同時使凹曲面73b更加凹陷,從而使插銷70變細。
又,於圖12所示之第4變化例中,與第3變化例同樣地,開尾筒62係不具有傾斜面之構成,但開尾筒62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具有開尾筒本體部65及延出部66。因此,延出部66之前表面係與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平行,沿著開尾筒62之寬度方向而形成。
又,於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將本發明應用於拉鏈鏈齒排配置於拉鏈鏈布之下表面側之反裝拉鏈之情形,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將本發明應用於拉鏈鏈齒排配置於拉鏈鏈布之上表面側之正裝拉鏈。
進而,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本發明之開合件應用於在針織織入扣結件上黏貼有防水膜之防水性拉鏈,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較佳地應用於提拉滑件時滑件有扭轉傾向之拉鏈。
如上所述,本說明書中揭示有以下事項。 (1)一種拉鏈,其具備: 一對拉鏈鏈帶,其具有一對拉鏈鏈布、及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布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之一對拉鏈鏈齒排; 開合件,其具有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及開尾筒、以及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及 滑件,其具有於上下方向上相隔地並排配置之上翼板及下翼板、將上述上翼板及上述下翼板於前端部連結之引導柱、及設置於上述上翼板與上述下翼板之至少一者之後方側緣部之凸緣部,使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嚙合、分離;且 於上述開尾筒,上述筒銷係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插入之插銷插入孔, 上述插銷具備嚙合部,該嚙合部能夠與上述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卡合, 於上述插銷插入至上述開尾筒之上述插銷插入孔且上述滑件與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接觸之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與設置於上述插銷之上述嚙合部接近或接觸。 根據該構成,即便於提拉滑件時滑件發生扭轉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一對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可提高提拉滑件時之操作性。
(2)如(1)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自上述筒銷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側向後方傾斜, 於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滑件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傾倒。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接觸到開尾筒之前表面即傾斜面之狀態下,能夠將插銷之嚙合部與另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之碰撞抑制於最小限度,從而能夠將插銷順滑地插入至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中。
(3)如(2)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傾斜面係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接觸到開尾筒之前表面即傾斜面之狀態下,能夠將插銷順滑地插入至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中。
(4)如(2)或(3)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上述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根據該構成,於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無階差地連接於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故可減小延出部之尺寸,儘可能維持開尾筒之外觀性。
(5)如(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根據該構成,可使開尾筒本體部之尺寸與先前產品相同,並且減小延出部之尺寸,從而儘可能維持開尾筒之外觀性。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其中上述滑件於上述凸緣部之內側面具備自嚙合口延伸之相互平行的平行部, 上述筒銷於與上述插銷對向之側之相反側之側面,具有沿上述拉鏈之前後方向之立起面, 於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筒銷之整個上述立起面與上述凸緣部之平行部對向。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之嚙合口側之狀態,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容易與設置於插銷之嚙合部接近或接觸。
(7)一種拉鏈用之開合件,其具有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及開尾筒、以及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且 於上述開尾筒,上述筒銷係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插入之插銷插入孔, 上述筒銷自上述開尾筒突出之部分之長度係上述筒銷之長度方向上自上述開尾筒之上述插銷插入孔之底面至上述筒銷之前端為止之長度的35~45%。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成為更深地進入至滑件之嚙合口側之狀態,即便於提拉滑件時滑件發生扭轉之情形時,亦能夠防止一對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彼此碰撞而無法準確地卡合之情況,可提高提拉滑件時之操作性。
(8)如(7)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係自上述筒銷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側向後方傾斜。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接觸到開尾筒之前表面即傾斜面之狀態下,能夠將插銷之嚙合部與另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之碰撞抑制於最小限度,從而能夠將插銷順滑地插入至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中。
(9)如(8)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傾斜面係相對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根據該構成,於滑件接觸到開尾筒之前表面即傾斜面之狀態下,能夠將插銷順滑地插入至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中。
(10)如(8)或(9)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上述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根據該構成,於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無階差地連接於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因此,可減小延出部之尺寸,儘可能維持開尾筒之外觀性。
(11)如(7)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拉鏈用之開合件,其中上述開尾筒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 根據該構成,可使開尾筒本體部之尺寸與先前產品相同,並且減小延出部之尺寸,從而儘可能維持開尾筒之外觀性。
10:拉鏈 11:上止部 20A,20B:拉鏈鏈布 21:鏈布側緣部 22A,22B:拉鏈鏈帶 30A,30B:拉鏈鏈齒排 31:拉鏈鏈齒 31a,31b:最後端鏈齒 32:嚙合頭部 33:反轉部 40:滑件 41:滑件主體 42:拉片 43:上翼板 44:下翼板 45:引導柱 46a,46b:凸緣部 46b1:平行部 46b2:曲線部 46b3:直線部 47:隆起部 48:鏈齒引導路 49:鏈布槽 60:開合件 61:筒銷 61a:立起面 62:開尾筒 63:卡合部 64:階部 65:開尾筒本體部 65a: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66:延出部 67:插銷插入孔 67a:開尾筒之插銷插入孔之底面 68:傾斜面 68a: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 69:連接部 70:插銷 71:插銷本體部 71a:插銷本體部之筒銷側之側面 71b:插銷本體部之反筒銷側之側面 72:側方突出部 73:前方突出部 73a:鼓出部 73b:凹曲面 74:嚙合部 75:收容部 76:嵌入凹部 77:階差面 D1:距離 D2:距離 L:長度 L1:長度 W1:寬度 W2:寬度
圖1係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方式之拉鏈之俯視圖。 圖2係滑件之側視圖。 圖3係插銷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開合件之開尾筒及筒銷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開尾筒及筒銷之俯視圖。 圖6係表示開尾筒及筒銷之開尾筒之上下方向中間部之剖視圖。 圖7A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滑件位於提拉起始位置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7B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滑件向筒銷側扭轉至滑件之嚙合口與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平行為止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7C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滑件以最大幅度扭向筒銷側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8係用以說明一拉鏈鏈齒排之最後端鏈齒之嚙合頭部與設置於插銷之嚙合部接近之狀態之圖。 圖9A係表示第1變化例中之開尾筒及筒銷之俯視圖。 圖9B係表示第2變化例中之開尾筒及筒銷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第3變化例中之開尾筒及筒銷之俯視圖。 圖11A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第3變化例中滑件位於提拉起始位置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1B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第3變化例中滑件以最大幅度扭向筒銷側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2係表示第4變化例中之開尾筒及筒銷之俯視圖。 圖13A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先前之拉鏈中滑件位於提拉起始位置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圖13B係將滑件之上翼板切斷來表示先前之拉鏈中滑件以最大幅度扭向筒銷側之狀態下之滑件、開合件及鏈齒之位置關係之圖。
61:筒銷
62:開尾筒
63:卡合部
64:階部
65:開尾筒本體部
65a:開尾筒本體部之前表面
66:延出部
67:插銷插入孔
68:傾斜面
68a:傾斜面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

Claims (11)

  1. 一種拉鏈(10),其具備: 一對拉鏈鏈帶(22A、22B),其具有一對拉鏈鏈布(20A、20B)、及分別設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布之相對向之鏈布側緣部(21)之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 開合件(60),其具有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61)及開尾筒(62)、以及配置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70);及 滑件(40),其具有於上下方向上相隔地並排配置之上翼板(43)及下翼板(44)、將上述上翼板(43)及上述下翼板(44)於前端部連結之引導柱(45)、及設置於上述上翼板(43)與上述下翼板(44)之至少一者之後方側緣部之凸緣部(46a、46b),使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嚙合、分離;且 於上述開尾筒(62),上述筒銷(61)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70)插入之插銷插入孔(67), 上述插銷(70)具備嚙合部(74),該嚙合部(74)能夠與上述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卡合, 於上述插銷(70)插入至上述開尾筒(62)之上述插銷插入孔(67)且上述滑件(40)與上述開尾筒(62)之前表面接觸之上述滑件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一拉鏈鏈齒排(30A)之最後端鏈齒(31a)之嚙合頭部(32)與設置於上述插銷(70)之上述嚙合部(74)接近或接觸。
  2. 如請求項1之拉鏈(10),其中上述開尾筒(62)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68),該傾斜面(68)係自上述筒銷(61)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67)側向後方傾斜, 於上述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滑件(40)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傾倒。
  3. 如請求項2之拉鏈(10),其中上述傾斜面(68)相對於上述一對拉鏈鏈齒排排列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4. 如請求項2或3之拉鏈(10),其中上述開尾筒(62)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65)、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66),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W1)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W2), 上述傾斜面(68)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68a)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65a)。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拉鏈(10),其中上述開尾筒(62)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65)、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66),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W1)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W2)。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拉鏈(10),其中上述滑件(40)於上述凸緣部(46a、46b)之內側面具備自嚙合口延伸之相互平行的平行部(46b1), 上述筒銷(61)於與上述插銷對向之側之相反側之側面,具有沿上述拉鏈之前後方向之立起面(61a), 於上述滑件(40)之提拉起始位置,上述筒銷(61)之整個上述立起面(61a)與上述凸緣部之平行部對向。
  7. 一種拉鏈用之開合件(60),其具有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一者之後端側之筒銷(61)及開尾筒(62)、以及能夠配置於一對拉鏈鏈齒排(30A、30B)之另一者之後端側之插銷(70),且 於上述開尾筒(62),上述筒銷(61)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一側自上述開尾筒向前方突出而設,且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另一側形成有能夠供上述插銷(70)插入之插銷插入孔(67), 上述筒銷自上述開尾筒突出之部分之長度(L1)係上述筒銷之長度方向上自上述開尾筒之上述插銷插入孔(67)之底面(67a)至上述筒銷之前端為止之長度(L)的35~45%。
  8. 如請求項7之拉鏈用之開合件(60),其中上述開尾筒(62)之前表面具有傾斜面(68),該傾斜面(68)係自上述筒銷(61)側朝向上述插銷插入孔(67)側向後方傾斜。
  9. 如請求項8之拉鏈用之開合件(60),其中上述傾斜面(68)相對於上述開尾筒之寬度方向於5~12度之範圍內傾斜。
  10. 如請求項8或9之拉鏈用之開合件(60),其中上述開尾筒(62)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65)、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66),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W1)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W2), 上述傾斜面(68)之插銷插入孔側端部(68a)連接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之前表面(65a)。
  11.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拉鏈用之開合件(60),其中上述開尾筒(62)具備設置有上述插銷插入孔之開尾筒本體部(65)、及自上述開尾筒本體部(65)延續且構成上述開尾筒之前表面之延出部(66), 上述延出部之寬度(W1)小於上述開尾筒本體部之寬度(W2)。
TW111146128A 2022-08-12 2022-12-01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TW2024064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30830 WO2024034143A1 (ja) 2022-08-12 2022-08-12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開き具
WOPCT/JP2022/030830 2022-08-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6473A true TW202406473A (zh) 2024-02-16

Family

ID=89851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6128A TW202406473A (zh) 2022-08-12 2022-12-01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406473A (zh)
WO (1) WO20240341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1006B2 (ja) * 1999-09-30 2005-02-16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開離嵌挿具およびスライダー
JP4176052B2 (ja) * 2004-06-18 2008-11-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き具
JP4244024B2 (ja) * 2004-07-05 2009-03-25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と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2007054176A (ja) * 2005-08-23 2007-03-08 Ykk Corp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4646783B2 (ja) * 2005-11-16 2011-03-09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JP5099482B2 (ja) * 2007-06-19 2012-12-19 Tbカワシマ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
WO2011135706A1 (ja) * 2010-04-28 2011-11-03 Ykk株式会社 隠し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WO2012164682A1 (ja) * 2011-05-31 2012-12-06 Ykk株式会社 開離嵌挿具付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射出成形用金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4143A1 (ja) 2024-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4396B2 (en) Reverse opening type separable end stop of slide fastener
TWI403285B (zh) Reverse open zipper
EP1614364B1 (en)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TWI384958B (zh) zipper
US7340806B2 (en) Open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363603B (zh)
TWI418315B (zh) zipper
TWI418314B (zh) zipper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TWI355904B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TWI481358B (zh) zipper
TWI391104B (zh) Invisible zipper
EP2359709A1 (en) Separable fitting for slide fastener
TWI526171B (zh) A zipper with a separable insert and a mold for injection molding
TWI589248B (zh) Chain and zipper
TWI711398B (zh) 拉鏈
TW202406473A (zh) 拉鏈及拉鏈用之開合件
TWI617256B (zh) 滑件及拉鏈
JP7394237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TWI630883B (zh) zipper
TWI743359B (zh) 拉鏈用滑件
TWI655916B (zh) zipper
TWI459912B (zh) zipper
TWI641333B (zh) zipper
WO2022172320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